首页 公文范文 中职教育论文

中职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1 05:22: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中职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职教育论文

中职教育论文:对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中职教育发展强劲。但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完善、思想观念落后、生源质量滑坡、制度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专业设置盲目、师资力量缺乏、教材建设滞后等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为克服存在的问题,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扩大宣传、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制度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增强特色品牌意识、加强教材建设等。

一、 转变观念,适应社会发展。

职业教育理论应关注职业教育实践活动,垂听职业教育实践的要求与呼声,对新现象、新问题做出迅捷应答。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品格,既能够使理论研究尊重客观、实事求是,避免主观臆断;又可以推动职业教育理论随实践变化而动态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建设鲜活的时代性。近几年,西方的许多职业教育理论思潮、流派、理论和方法蜂拥入境,职业教育研究者应努力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与外来职业教育理论科学结合的构架,这并不是指对中外职业教育理论进行简单的组接、拼贴,而要面向未来,立足当前实际,机智地吸纳其精华、壮己之筋骨,予以创造性的整合与发展。我们既强调理论的守成,更倡导理论的创新,不断创新、日益发展的活理论才会生命长久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迫切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要积极引导人们改变唯学历论英雄、鄙薄职业教育的落后人才观念,真正树立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现代人才观念。一段时间以来,职业教育就业前景非常看好。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技工荒”、“高级技工荒”的现象,在沿海地区甚至是“千金”难求一高级技工。

二、 创新培养模式,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

中职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为此,中职教育要不断创新培养模式。以下几种可供借鉴:1、实行校企合作,以订单式培养学生。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中职学校短期内设置相关专业,学成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方式。2、、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3、积极推进工学交替,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4、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实行学分制。根据自己爱好特长和基础条件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取得独立从事某种就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大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形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育模式和机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质量评价考核制度,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健康发展。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拓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来源渠道。2、实行专兼结合,积极聘用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3、制定科学的师资培训、培养制度,突出职教特色。政府师资培训机构应根据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总体要求,改革培养师资的课程结构及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在职教师,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4、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近年来,我国的许多职业学校派出大批的教师到各地访问,进修,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有些学校还与外国的学校合作办学、办专业,把外国的教材、教师都引进来,产生了比出国留学还要好的效果。5、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考核晋升制度,以提高职教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稳定职教师资队伍。

三、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推进各项制度建设

首先、克服无序招生。1、政府应出面建立公平竞争机制。由省市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有中职学校包括社会力量办学的招生简章进行统一审查,统一向社会公布,以提高中职学校招生简章的可信度和严肃性,不允许中职学校自行招生简章;2、应建立起对中职学校重要办学指标客观公正的评估和公示制度,以增强老百姓对学校的知情权,增强考生分析选择的透明度。3、,建立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制度。对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实施一定的处罚制度,如限量招生、限期整改、媒体曝光等。

其次、贯通职业教育的纵向办学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满足学生进入高层次院校学习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作用和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低层次教育,而应为多层次、复合型教育。在职业教育系统内,不应该只有中职和大专两个层次,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各种层次。除学历教育外,还应该有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这些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之间不能是孤立的、割裂的,而应该是互相连接,上下贯通的统一整体。

再次、创特色教育,树品牌意识。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在培养目标、人才质量规格和社会效益等各个方面应显著地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学校要树立自己形象的品牌,要有名专业、名教师、名学生。要加强科学管理,要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验室及教学设施,有高水平的学科和专业带头人及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在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方面更具竞争力。1、争取更多政府投入,改进教育教学条件。2、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尽可能多的职教学生得到受助,以提高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更多的贫困学生提供学习和就业机会。3、建立开放性的适应市场经济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多元投入体制。政府应用优惠政策扶持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解决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用地相对紧张的困难,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另一方面,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服务关系,通过产学研结合,争取社会和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一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促进中外合作和交流。

中职教育论文: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

探索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为企业培养合格员工

中等职业学校应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深化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和学籍管理等制度改革”,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在“保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的前提下,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劳动者。

一、树立与中等职业学校相适应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一线员工。中职学校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教育教学思路就是:先成人,再成才。

具体做法:通过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养成教育为手段,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为此,学校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把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学校在执行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程之外,把学生学会生存、健康生活等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德育内容,纳入到综合素质教育中来。没有教材,学校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根据需要,自编校本教材。三年来,学校已经为学生开设“生活、健康、礼仪、安全、理财”等课程,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与本地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校企零距离接触培养形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书本理论知识,一边在车间实训、掌握一技之长。

学校以“企业的满意,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方针。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能以考分为依据,应该以毕业生受企业欢迎程度、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胜任程度、职业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作用等综合评价,为此,学校改革中职教学考试制度,实行学校、企业、社会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不以分数论高低。

二、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使学生成长为企业的合格员工

为了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企业的需要,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做中教”,通过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1.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

学校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来开展进行教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工作。其主要内容是:

(1)学分制。学校采取“复合型学分制”模式,即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内容及学分;第二学期由学校安排必修课、限选课教学科目,学生按学分制选择选修课的学习科目;第三、第四学期采用学分制形式,完全由学生自行选择(必修、限选、选修)学习科目;第五、第六学期进行校外生产实习,学生到各自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2)学生管理。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学校采取复合管理模式,即学校在班主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学校、班级、家长共同管理学生的复合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有:

①管理组织形式。以年级组长牵头,班主任负责,全体任课教师参与的复合管理方式来管理以班级为单位的每位学生。

②管理目标。按学期给予每学期的管理目标,使学校的管理易于实现,便于规范、检查。

③管理过程。注重过程的检查与考核。教学即管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都包含着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学生档案,清晰记载学生在校成长轨迹。

④学校与学生家长构成一张没有漏洞的网,一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全面、更彻底。

(3)弹性学习制度。学校学生可提前或推迟毕业,也可开展半工半读活动。

2.开展半工半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

“专业技能是练出来的”。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必需在从抓“练”字上着手。练,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也要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

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我们始终把与本地企业合作,在一、二年级学生中开展半工半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主要工作有:

(1)为开展半工半读定身打造相应的教学进程计划和教学计划。

①学校自2010年起,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学校的教学计划做了重大调整,制定相应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一是根据各专业的专业特点,分别制定各个专业的“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计划”,具体明确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下企业工学结合的时间,并向学生和家长公布;二是加强对促进半工半读在职业学校教学中起积极作用的宣传工作。通过政策解释、开办半工半读学生经验交流会、公布学校半工半读的实施方案、签订协议等形式,使学生和家长都能清晰地了解学校半工半读工作意义与措施,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上的一个特色;三是以半工半读进程计划为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总日程表。学校各部门和人员的工作都以此计划为指导,所有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进程开展工作。

②根据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基本要求,以及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进程计划,分析和确定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在教学中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以文化基础课为辅,以加大半工半读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重点,设置课程和安排课时。同时,突出以“强化技能操、培训学生动手能力、教会学生做”为中心,使学生真正能掌握操作技能。

(2)加大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为半工半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半工半读工作的成败,管理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把半工半读工作开展好,就必须首先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会管理”的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为了做好这篇文章,学校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并选拔优秀教师参与到半工半读管理教师队伍中来;二是和企业密切合作,在企业中招聘既有一手“绝活”又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作为半工半读实训管理教师,全面指导学生开展半工半读工作。

(3)密切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关系,使半工半读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学生在企业开展半工半读时,更需要精神生活。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密切联系起来,在学校半工半读管理教师的参与下,学校在半工半读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比如导入篮球比赛、拔河比赛、民族节日晚会、宣传板报等,这些不仅缓解学生紧张工作的压力,延伸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而且也娱乐了合作企业的员工、丰富企业文化,让企业更充满朝气与活力。

三、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

学校实行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校学生采取多元化考核。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即从学生成人和成为合格员工两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每一个学生。成人的评价,以校内外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开展,即以校内评价为主,校外评价为辅。主要评价内容有日常行为表现,生活与适应能力,同学、教师、家长、社会、企业的总体评价。合格员工的评价,主要内容有资格证书、半工半读评价、顶岗实习评价、企业的评价等。

四、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以多种形式培训教师,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改革探索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工作,打造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2008年初,学校制订了“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五年规划”,鼓励全体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促进专业教师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1.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010年,学校选派教师15人,占学校教师的25.9%,2011年学校选派教师28人,占学校教师的48.3%。通过几年来的各类培训,学校双师型教师由2010年初的6人,增加到目前的34人,双师教师人数增加28人,目前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58.6%。

2.通过与企业合作、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来培训教师

学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培训。学校自2010年起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工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从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开始,将学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第一线接受企业培训工作逐渐常态化、制度化。经过近3年的培训,学校已有33名教师接受企业培训,占学校教师人数的56.9%。

经过企业生产实际培训后,这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他们的教学也更贴近生产实际了。

3.选聘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选聘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工作,我们不仅在开展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时,将企业中既有一手“绝活”又具有管理能力和丰富生产经验的“师傅”作为实训管理教师,也将这些技术人员之中的优秀者,直接选拔到学校的教职工队伍中来。

2010年,学校从企业中选聘实训教师12人,到学校任教企业技术人员2人;2011年,学校从企业中选聘实训教师16人,到学校任教技术人员5人。

中职教育论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2010年,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计划启动,校企合作与七项重点建设任务均紧密相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成为中职学校创建示范校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我经过近一年半的探索和研究,认为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使中职学校培养出对接市场、符合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实现中职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理论认识

(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中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虽然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我国仅占30%左右。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在90%以上,但就业对口率平均仅能达到30-40%,三年就业稳定率也仅为50-60%,学生就业薪金也不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不高、岗位操作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不强是主因。

中职学校为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较高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实践教学。但中职教育普遍存在着学校办学与企业需求脱节,学校自拟实训项目、实施自我评价,根本无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无缝对接的关键

实训基地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承接、参与企业生产和产品研发,将日常教学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生与职业岗位“近距离”接触。“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本质所在,它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与工作岗位无差别的实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实质性对接。

二、实践探索

㈠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教学实训与生产(经营)同步,与技术服务同步,突出实训的生产性、岗位的真实性、技术服务的针对性。从概念的外延来看,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传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拓展,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高层次培养,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的重要方面。

1、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按照投资主体,可将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划分为学校主导、企业主导、校企共建三种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学校依托自身专业优势、人力资源和技术实力,建设所有权独立的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如:超市、网店、宾馆等。资金来源于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实行企业化管理,采取工学交替的方式进行实训。该模式最大优点是生产过程、教学实训安排完全由学校掌握,自主性强,方便灵活。缺点是一次性资金投入较多,缺乏企业技术骨干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实践能力提高不充分,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不够规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2007年,我校注册成立经贸超市,建立起经营性实训基地,满足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专业部分实训的需要。运营过程中,只有一名教师参与超市经营管理与学生指导,其它包括商品上下架、信息处理、商品营销、收银盘点等所有工作都由学生负责。根据教学内容分课程实训和经营实训,课程实训通常集中两周时间,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技能要点;生产实训主要安排在第五学期,选择在课程实训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掌握技能。

(2)企业主导模式。学校提供实训硬件环境和学生实训管理,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组织学生进行实训和生产。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学生入校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及教学实训实习计划,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来校,集中半年实践指导实训生产。该模式的优点是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强,节省教育成本,缺点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特点使技能培养不能得到全面落实。

我校日文数据处理专业与大连泰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确立了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基础由学校承担、专业技能提高由企业负责的基本思路,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实施计划、实训实习计划,明确了日文录入、日文排版和日文制图岗位的基础和岗位技能标准,学校按企业要求配备实训生产环境,购买高配计算机和高端服务器。学校将前三个学期的教学与实训标准分解成阶段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坚持日练、周测、月考核、学期大赛的方式对师生予以奖惩,极大地促进了目标的达成。第四学期企业安排技术担当来校进行实训生产,通过专项强化岗位技能,学生就业稳定率达85%以上。

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专业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取得的成效更为突出。该专业与大连动漫产业基地中的大连艺美数字有限公司、大连东方龙动画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教学与实训。坚持小班教学,探索校内师徒教学模式;以动漫产品为核心,突出素材及时性,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坚持企业技术骨干担当专业课教师,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坚持6天教学时间,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技术训练;坚持周测试和月考核,将过程性评价作为顶岗实习和就业安置的重要依据,保证学生技术达标;坚持引企业真实项目入学校,实现课程内容和岗位任务有效对接。学生凭业绩表现顺利就业,高薪不再虚拟。

(3)校企共建模式。在设备购入、技术支持、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人员等方面,校企双方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共促共赢。该模式最大优点是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企业能选派优秀人才投入实训,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缺点是学校安排实训的自主性降低,生产与教学会有矛盾。

我校船体焊接、船体装配两个专业与大连船舶重工集团钢结构制作有限公司建立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关系,学校为企业订单培养船舶制造技能型人才。到第四个学期,满18周岁的学生进入企业,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生产性实训。2011年该公司成立了两个“经贸班”,从班长到成员清一色经贸学生,“经贸班”的两位班长都仅21岁,是企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班长,月薪高达7000元。抓生产的副总经理以及工会主席负责在技术、管理、心理等方面跟踪指导,“经贸班”的健康发展体现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2、校外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有两种模式:一是基地建设资金完全由企业承担,二是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企业,其余部分由学校出资。这两种方式都由企业负责实训与生产,学校负责招生、教学和学生管理。最大优点是校在厂中、厂中有校,学生的实训环境就是将来的工作岗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升较快。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学生实训,大幅提高实践能力。缺点是学生管理尤其是安全管理难度大;校企在追求教学效果与生产效率中存在矛盾;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与现行固定资产管理体制间的关系难以理顺。

我校休闲体育、航空服务专业由于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职业环境很难达到“真境”,因此,教学实训基地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设在企业内也是一条可行之路。我校航空服务专业主要与南航及国航合作,学生从第三学期进入航空公司的安检、总台咨询、票务服务、贵宾室服务等岗位上轮训,休闲体育专业按照健体教练和高尔夫球场管理两个培养方向分别派学生到大连韦德伍斯健身会所和大连红旗谷高尔夫有限公司进行一个阶段的教学实训后返校,进行理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提高很快。这种工学交替的实训模式,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

日前,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高薪就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学校在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上又推出了崭新举措。学校拟承包大连鼎雅会所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由教师与学生一道进行会所的日常运营,以经营实战实现教师、学生、学校三者共赢。学校还与大连全景阳光合作,将古书籍录入项目引入学校,让有文字录入专长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熟练掌握技能,达到企业标准后“无缝”走上工作岗位。

3、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作为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共融的平台,区域共享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所需人才对接的最佳契合点。它基于本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区域同类专业共享的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益,逐步形成实训与生产相结合的实训模式,保证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该基地的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在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下,引入企业文化,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最大优点是避免了区域同类专业实训基地的重复性建设,以高水平的实训平台促进师资水平、实训质量的提高,促进校际、校企交流。缺点是教学实训安排比较复杂,要统筹考虑教学实训及其它功能的实现。运行过程中设备的折旧与维护保养、工具和材料消耗的费用较高,导致真正的持续共享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㈡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现代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离不开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要使实训基地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建立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校企双方必须将眼光放远放宽,才能保持多方面、多层次的深度合作。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支持校企联姻;行业要主动指导校企合作,制定行业标准。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后,双方要制定章程和管理办法,成立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达成发展共识。

2、教学管理机制。校企双方均承担保障实训基地顺利运行的责任。学校和企业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定双方的责权利并签订相应协议,依据协议条款开展深层次合作。

对中职学校而言,要建立起校长负总责,分管副校长各司其职,中层干部和专业教研室主任贯彻落实检查考核的四级管理网络。明确教务主任和实训中心主任、专业教研室主任的职责分工,协同促进实训基地的运行。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建设、运行、管理、效益目标及规章制度;明确每个专业的岗位能力目标和项目教学实训目标,制定能力标准和实训质量评价标准;明确每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共同制定有效的生产性实训计划;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执行生产技术、工艺流程、质量检验等标准,保证实训产品质量一流。

为保证生产(经营)性实训的有效运行,学校应设置“校企合作产业部”,负责与行业、企业间的合作联营、技术开发、财务经营决策,协调校内教学、科研与生产等的关系,保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有效对接。

3、教学监督机制。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评价不能只由学校来完成,要按照行业、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和其它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堂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坚持多方共同参与的综合评价模式,注重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训的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产品评价、职业素养评价。过程性评价要有点评、有跟踪、有指导;产品评价要依据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标准严格评判,尤其对于特殊岗位的评价要采取关键环节不符合标准的一票否决制。

4、财务管理机制。实训基地的教学设备投入大,设备种类、性能不尽相同,在实训中产生的消耗和管理成本等凸显出实训基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教学设备的采购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的运转、维护保养有专人负责。生产性实训还要加强成本核算,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 使获得的利润更加切实地用于实训基地的运转、发展上。

三、思考与分析

目前,中职教育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正以多种形式迅猛发展,但由于经济环境、行业背景不同,校企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仍有不完善之处。以下仅就建设、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建设性思路。

1、因专业而异,选好建设模式。在2010年国家新专业目录中,中职学校开设专业涉及类321个专业927 个专门化方向,每个专业的专业技能都有其特殊性,在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选择上要达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就需要校企高层领导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出发点,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做出科学发展的决策。

2、科学解决校企双方开展生产实训的矛盾。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共赢,但由于校、企存在不同的利益目标,对学校学生、企业员工在生产实训中的管理、使用也会存在分歧。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就是换位思考,在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的前提下,站在对方的角度,得出易于被双方接受的解决办法。

3、借助生产(经营)性实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论校内实训还是校外实训,只要有企业技术骨干参与,都是专业教师业务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好机会。专业教师参与实训,还能加强学生的实训安全管理、纪律管理,协调校企关系,是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具体措施之一。

4、生产(经营)实训要开发多种资源。生产(经营)实训不应仅停留在产品和经营本身,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能力标准、实训教学计划、课程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等都应作为校企共同开发的资源。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是一个全新而又复杂的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上,各地区、各中职学校都刚刚起步。我校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等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经验,这是通过办学实践总结出的成果。在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各中职学校唯有持续创新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真正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职学校的创新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未来发展模式研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校企合作是各种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道路已被世界职业教育证实。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经从规模发展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但校企合作总体上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如何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去探索和创新。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等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为重点,通过课堂教学与企业实际、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使职业学校的毕业学生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互利共赢,就学校而言,其优势在于培育技能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优势在于可以储备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和宽广;对社会而言,其优势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几种常见校企合作的模式

1.“订单式”培养模式。是用人单位提出用人标准,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规格、数量签订订单,然后进行培养。教学计划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根据岗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确定培养方案,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企业参与学校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讲课等各种形式把企业的用人要求及企业文化传递给学生。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

2.“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由于学校的经费有限,每一个专业不可能都建立良好的校内学生实践基地,而企业又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校企双方签订协议,把企业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与初步的技能培养,每学年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接受技能培训。

3.“校企联合式”培养模式。是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办班,企业与学校成了办学的伙伴,双方共同组建管理团队,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学校主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基础文化可教学,企业负责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等。在合作过程中学校得到了企业办学经费及师资支持的同时,企业则在一段时间后可以得到符合自身要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校企双方成为了利益共同体。

三、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今后发展模式的研究

结合当前形势,校企双方按照职业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学改革相互结合,在教学中不断融入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努力创建“校内有企、企内有校、互动双赢、开放合作”的新办学模式,实现校内教学场地企业化、企业生产经营场地教学化,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气氛、学习心理都发生变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会得以转变,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及创新能力。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标准、工学交替为手段、企业参与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探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创新模式。

1.校企互动模式。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使学生做到车间、教室合一,强化企业意识,让学生真刀真枪动起来,确保技能训练到位;学生、学徒合一,学生实习时,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合格产品的生产者,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教师、师傅合一,专业教师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操作实习的师傅;理论、实践合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块化实训,在实训中学理论,在学理论的同时去操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时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学生技能训练的过程,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2.产学研模式。是企业直接进驻学校,通过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让学生在学校零距离接触生产过程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可以获得企业的适当资助,学生可以通过观摩和专业技师的指导,学到企业生产最前沿的知识与技能。教师也学到企业的专业技能,有效促进了双师素质的发展,同时使学校的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教师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积极参与到企业的技术革新和研发,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校企合一模式。即学校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自己创办公司或经济实体,公司的所有成员都由学校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是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实行市场化运作,自负盈亏。公司对外承接业务,专业带头人为公司法人代表,学生一进学校就从最基层干起,跨入校门后就有两个身份:学生与公司员工。学校自创的实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作,学生不是为了实习而实习,而是一种实战的训练,使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突破了只停留在学校与社会的层面上。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实现了就业“零距离”上岗培养目标。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自创的经济实体也利用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多渠道解决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条件,为学校的多元管理模式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总之,我们今后要在创新中不断总结经验,为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制定相关制度进行多层次交流,确保校企之间实行深度合作,学校、企业、学生均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学生本人和学校各方都满意,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会更好。

中职教育论文:浅析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浅析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多元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即令其掌握“一技之长”,在我国尤以中职教育比较发达。所谓中职教育是在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形式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等。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正在向教学领域不断深入,各种讨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改革已风起云涌本文由收集表面上看,无论是借鉴还是尝试,各级各类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均不甘落后,但当把视角转向最终落实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涛声依旧”,没有多少实质的变化。以下本人就中职教育《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如何改革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中职教育《机械基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具有涵盖面广、知识量大、章节联系松散、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理解和记忆的内容多等特点。一般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照本宣科满堂灌。就算是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是把原先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搬上了屏幕,教学手段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难以创造活跃的气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对工作原理理解不清、对应用特点产生混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等现象。所以,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是《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迫切任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在教学中变革教学模式,学以致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灵活运用理论,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并进一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也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二、中职教育中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则

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单位是课堂,最终的环节也将是课堂,中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有效”为首要原则。举例来说,某一堂课的教学严格按照即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教育者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又不折不扣地达成了教学目标。依据传统看法,这堂课是“保质保量”的,也应该说是“有效”的。但如果这堂课传授的知识早已是“过去时态”,或者这堂课所传授的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未来(就业或创业)毫无用处,这堂课能说是“有效”的吗?所以对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新认识。首先,中职教育是为社会的职业活动直接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向职业岗位群,“有用”是“有效”的第一表现特征,而且其“有用性”要“远近结合”,基础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多接口性”,专业课程要体现知能的“岗位针对性”。

其次,教育产业的最终产品是人,其“有效”的前提是个人价值需求得到满足,它所遵循的是育人的一般规律,其个体差异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不容忽视。

再次,中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来源应当是职业能力,但职业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职教的课程和教材是多变的,靠得住的只能是有能力把握现实职业环境、有能力创新的教师,可见教师才是课堂教学“有效”最根本的保障。

换言之,中职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层含义,即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效益是指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的程度,这显然不能忽略。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课堂教学管理创新的实质,也是其终极目标。依据“有效”的原则,课堂才能真正与市场接轨,中职教育才能最终完成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的使命。

三、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课堂教学改革要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从教学管理环节

到课堂要素环节,从教师到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

1、全面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新起点 。

有位职教人士曾经感慨:“其实最有条件去实现开放教育的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开放;最有理由去实施素质教育的也是职业教育,但至今未能推行。”这在某程度上道出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已不再是各种理论细节的讨论,而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现代教育的观念和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理念、能力本位理念等。惟有这样,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有所突破,课堂上才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索,学生才能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课堂的教学时空才能真正开放,课内、课外才能成为有机的统一,课堂的利用率才能提高,师生的大部分精力才不至于耗费在识记教材的“只言片语”上,“请进来”和“走出去”才是理所当然;惟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更注重知能的结合,课堂教学才可能真正“有效”。

在教学中,我们将学生从教室带到了实验室(创建理实一体化教室),把机械基础中涉及到的和生产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融合到每一个实践课题中去。

2、革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在备课中合理配置课堂各要素。

对于每一堂课的备课环节来说,课堂教学设计思路是关键。变过去以知识掌握为以能力形成为设计思路主线,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熔于一炉,使课堂的各个要素得到有机重组。作为备课内容的主要体现,教案设计至少应该包括本堂课的重点、难点、讲解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以及最后要达到的效果等,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3、优化《机械基础》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课堂提问会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悬疑,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状态,从而吸引学生去探索这一问题。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使之富有启发性,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必须紧扣课文,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并有助于培养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解螺纹种类及应用时,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台虎钳中螺纹是什么形状?②自行车轴上螺纹是什么形状?③车床上丝杠螺纹是什么形状?④三种螺纹截面形状是否相同?为什么?再想一想,生产生活中,哪些场合用到螺纹?虽然螺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常接触到,但需要经过仔细观察比较后才能正确回答出。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自然引导他们得出结论:自行车轴上螺纹采用三角形螺纹,因而联接强度高,自锁性能好;而台虎钳和车床中传动螺纹采用梯形螺纹,因而其强度高,螺纹对中性好,传动效率高。通过合理设疑,然后举例验证,既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动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兴趣是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教师应深入浅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质疑对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心中有了疑问,也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只有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敢想、敢问、敢说的自信心,才能充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2)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结合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实例来授课,比如从缝纫机踏板机构、汽车雨刮器、车门的启闭机构讲解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形式的类型、特点和应用;从自行车飞轮、家用晾衣架引出棘轮机构;从电影机卷片机构、六角车床的刀架转位机构引出槽轮机构。如此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利用实物、模型、挂图、参观等增加感性认识。

不能照本宣科,要利用现有的教具、模型等实物,在教学中安排一定的实验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一定提高。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理进入学习中。如讲螺纹连接时,可以准备一些常用的螺纹连接件,如螺栓、双头螺柱、螺钉、紧定螺钉、螺母等。把抽象的知识点演变成生动的、易理解的具体形象,教学活动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等抽象的运动原理问题,陈述过多,课堂上花费较长时间又不容易完成的内容,就比较适合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以解决一些口头语言难以表达清楚,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或是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或整堂课都需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于需要推理、演算则还需要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互相结合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指将文字、图像、动画、影视、声音等媒体结合起来,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感官世界。通常使用的多媒体投影机和大屏幕可以讲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给学生明显的视觉效果;配合视频展示台可以展示各类实物大小、颜色、形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演示光盘、网上教学,实现人机交互;电视、录像机、影碟机可以用来放映不同影像,使学生如同身历其境;加之配合录音机、功放、音响等设备可收到良好的听觉效果。总之,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满足学生全方位感知信息的需求,使得教学直观易懂,学生认识深刻,记忆持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多媒体教学省去了大量板书时间,加快了课堂教学进度,增加了教学内容,教学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4、调整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1)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调整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清晰的掌握所学知识,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将知识重新组合。例如,理论推导和繁琐计算可以不做要求,只要记住结论,会用即可。对新出现的国家标准、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内容要及时补充到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

(2)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的实质是全体参与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学生去动手、去思考、去归纳总结,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

中去。例如联轴器的功用和类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老师可以把有关问题写在黑板上,规定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查找问题的出处,也可查阅相关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由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知识要点,使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再因势利导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大有裨益。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学习惯的培养,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提供这种机会给学生。

5、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1)教师要经常自主学习和参加各种专业培训。

打铁需要自身硬,教师要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尽可能地多去学习和培训,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机械专业的教师,应当不仅具有机械理论知识,而且对于在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加工方法、机床设备的有关知识等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成竹在胸,在教学中熟练地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上起课来才会得心应手。

(2)组织教师进行多媒体技术知识培训。

研究发现,中职学校里能够很好驾驭多媒体技术进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薄弱的。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实现数字化环境中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性能和信息素养。学校应采用针对性、实用性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对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培训。

总之,在中职教育《机械基础》教学中,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根据中职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课堂有效”原则,全面、有效的进行更新传统课堂教学观念,革新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调整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中职学生走出传统课堂教学的陈旧模式,把中职学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伴随“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中职教育伴随“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急速转型。从2010年起就在新闻中不断看到“用工荒”, 有的企业直接打出 “保证不加班”的横幅,还有的提出“钱多,人傻,快来”如此“雷人”的招聘广告,目的就是为了“抢人”。在这样的就业环境和背景下,中职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中职教育培养的很多“80后”、“90后”成为“新一代”农民工。

一、国家中职教育的现状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中职教育的现状,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描述:

第一,目前中职教育的现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人才目标,并在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现在的中职教育是国家财政给予在校中职生每人两年3000元补贴,国家现在对中职教育又出钱又出力,这为现在的中职教育铺平了发展之路,也为中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这给中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源就是财源,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的中职学校,其健康发展是难以保障的。根据统计,近几年来初中毕业生数量将会逐年上升,这将为中职学校提供大量的生源。从原来的教育局压力招生,变成家长主动选择,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以2011年秋季招生为例,某校职业中专从原来的600多人的艰难招生变成招生2230多人,近4倍的成长。职校招生规模也呈逐年上升之势,原因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同时与政府的提倡引导有关系,也与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可有关系,因此中职生源与之前相比,转趋稳定,人数递增。

第二,对于农村在外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加上中职学校学生入学的门槛低、教育的收费低和国家的补贴支持,对于现在的“80后”、“90后”的父母来说,经济已经不是问题,更希望通过学校培养孩子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所以也容易被城乡家庭尤其是广大农村家庭接受。不像原来一些人提起中职生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一些符号或标签,诸如“中考的失败者”、“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等,他们用别样的眼光看待他们,认为只要在职业学校里学生不犯大的错误,不扰乱社会,中职教育就等于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与学生自身对中职教育的认识、学生家长对自身子女的认识和对中职教育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就业率高,在不少行业还备受青睐。凭借着“用工荒”的东风,许多中职学校掀起校企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方式。在金融风暴后,次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的多数企业都陷入“用工荒”时期,因此中职学生到企业实习或顶岗的门槛降低了,加大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途径。如某校3000多学生,毕业生基本都去实习或顶岗。这是中职学校前所未有企盼不及的好事,解决了以往难以达到的实习、见习的难题。对于学校发展和对学生成长都有好处。

二、“新一代”农民工现状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呈“三高一低”趋势: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生活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干不长,频跳槽,发展空间小,努力成效低。”根据该报告提供的数据,受访的农民工有66%的人换过工作,其中有25%的农民工在过去7个月内跳过槽,农民工一份工作的平均时间只有2年。在这之中,“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尤其突出,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一份工作的持续时间只有1.5年,而“90后”农民工一份工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更短,只有0.9年,与老一代农民工一份工作持续4.2年相比大大缩短。

出来打工的目的——当城里人、见世面、找机会。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有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者占样本总量的85%,构成主体。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24人,占近三成。这与第一代农民工以中小学学历者为主形成鲜明对比。新生代农民工视野更开阔,对城市文明和生活的认知和依恋远高于父辈。在问到“出来打工的主要目的”时,选择把“希望过城里人的生活”、“出来见见世面”、“寻求发展机会”3个答案放在前两位的超过80%。

就业能力较差——单位都是学校推荐、老乡推荐。与城市同龄人和从农村考入大学的毕业生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明显不足,这导致他们的就业能力较差。关于“如何获得目前这份工作”,近45%的人是通过亲友或老乡介绍,自己主

动找工作的仅占三成。在问到“找工作时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选“没有技术”的占31.6%;选“学历太低”的占31.12%;选“户口受限制”的占11.22%。

业余生活很“宅”——听音乐、看电视、上网。业余时间“减压”方式,新生代农民工的选择都很“宅”。其中30%的人选择听音乐,20%的人看电影或电视,18%的人上网浏览或聊天。选择其他途径的很少,把“户外活动”作为第一选择的仅11人,把“参加体育比赛或文娱活动”作为第一选择的仅6人,把“加入某个社团组织寻求帮助”作为第一选择的仅1人。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选择找“同乡或亲友解决”、“自己去解决或默默忍受”两类的占比接近50%,这意味着有近一半人选择在小圈子里解决劳动纠纷。

三、中职教育如何推动新一代“农民工”成长

第一、在中职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通过“新一代”农民工的现状了解,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并没有让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稳定的工作。根据统计,目前新生代农民工90%接受了9年义务教育,受教育水平比1980年前的老一代农民工大为提升,有85%左右的人都拥有高中或者是中职教育的背景。但即便如此,60%的人因为对上一份工作条件不满而提出主动辞职,38%左右的人在辞职后处于失业状态,而且失业状态平均持续半年左右。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有位同学这样表述:“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都吃不了苦。我来到服装店以后受企业文化的影响,自己进步了很多。后来的也参与面试新来的年轻人,她们往往开始时雄心勃勃,但是最后落实到工作中又受不了束缚。就拿简单的穿高跟鞋来说,一天两天可以,好多人第三天、第四天就受不了。”

这样的就业形势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只是直接把培养的人输送到岗位就称为“就业”,怎样通过学校对在学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告诉学生这样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何通过先有的就业状况,提升自己的能力,以达到理想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目标。

第二、中职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培养学生拥有专业特长优势,可与所有人公平竞争。

用人单位方面,现实中普工需求量最大,但工薪低,无吸引力,因为现在的大企业基本都是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因而大部分普工都是生产线工人。这对中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人,可以从基层干起也可以拥有专业技能,就现在的企业来说技术工需求方面需求,还是比较大的缺口,就以某企业的情况来说一般的普通月薪就在1800-2300左右,包括加班费用,但是同一批的学生有些同学拿到了电工资格证,加上对生产机械熟悉,变为专业技术人员底薪上调至3000元左右还不含加班费,这就给我们中职教育提了一个很好的醒,专业技术的培养,将成为中职学生进入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方向。现在的大型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对于动手能力强且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趋之若鹜。

第三、中职教育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特别是抗压能力和自我调解能力。

原来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许多学生都从事终而复始的车间工作,在同一流水线上每天反复做同样的事情上百次,甚至几百次。这样的封闭式的工作环境,如果学生不会

自我调节,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就拿富士康发生自杀事件来说,领导的批评、工作压力、同事间的摩擦等等细小的事情,就演变成为“自杀”的导火线,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的陨落又一次给中职教育和企业敲响了警钟,要求学校和企业都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心身健康的学生和员工,社会、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关注“新一代”农民工的成长。企业不但要增加工资、改善环境,更要注重员工的心理成长。同样,学校在这里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在学校教育中,要让学生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企业的氛围,快速进行角色转换,调整好心理状态,从容地进入社会;加强自我的心理建防,学会排放压力。这都对我中职教育提出了进一步要求。

有上述几点缘由,可见,中职教育在促成“新一代”农民工成长时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要把这个角色做好中职教育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就搞好“新一代”农民工服务工作提出几条拙见。

中职教育论文:我国中职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与纵深研究

我国中职教育财政保障政策的必要性与纵深研究

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在我国中职免学费相关政策出台的过程中,对于这项政策的必要性已有过很多研究论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共识。一是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看,它既属于高中教育层次范畴,又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其作用主要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养和劳动技能的初级应用型人才。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也是当前教育结构中发展最为薄弱、最需要支持的一种教育类型。二是从政府职能来看,提供社会公共产品和辅助社会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两个主要职能。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正是政府职能应该尽量涵盖的。三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民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仍是个农业大国,有约8~9亿的农民,他们的子女,也往往因经济条件所限,难以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常常在初中毕业后终止学习。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既体现了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又有助于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农村青年就业问题。四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属性正在逐步上升,竞争性和个人收益有所弱化。因而,中等职业教育走向免费也是合理的,它是中等职业教育产品属性演变的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公平。

(二)国外中职教育免费情况

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费、教育制度建设、实习实训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职业教育对年轻人吸引力较高。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政策中,就包括免学费、发放生活费补助和实习补助等政策。在欧洲国家,高中阶段普遍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据统计,欧盟有22个国家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不收取学杂费,免费范围还包括生活成本及学费、材料费、交通费,甚至补助住宿费等教育成本。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阶段也实行免费教育,各个学校的职业教育项目不需缴纳任何费用,而加入当地的“地区职业教育中心”(area vocational centers)更会享受到一些生活方面的补贴。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国家和地区,免费的公立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之中,加拿大等国甚至发展出了“免费学校教育权”的概念。被视为中国竞争对手的印度也宣布将在2020年前实施免费的高中教育,也包含中等职业教育。一些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也在实行免费的高中教育,如中亚的塔吉克斯坦。这说明,高中阶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化完全有可能走在经济发展水平之前。

反观我国,重视和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是近十多年来意识到制造业高速发展过程中技能人才紧缺已成为经济社会集约化发展“瓶颈”之后才开始的。有关中职教育免学费的政策,是2009年才开始逐步实施,且范围仅限于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远未惠及全体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因此,从自身纵深发展和国家之间的横向比较看,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赶超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从多个角度增加职业教育吸引力,其中经费投入必不可少。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珠三角地区,考虑到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工人数量和结构性的紧缺,大部分县市已开始给予中等职业学校“全免学费补贴”。

免费中职教育的政策、中职学生实习补贴等政策还只是开始,如何更好地降低中职学生的求学成本,还有待政策上的深入研究和完善。

(三)我国免学费政策的出台及其实施过程

200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从当年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同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随后,一些省份开始了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举措,中职学校招生时,普遍对生源广泛宣传了国家的这一政策。

2009年12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政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我国中职免学费政策的效果分析

(一)社会反映

免学费政策的实施,降低了学生的中职求学成本,调动了很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上中职学校的积极性。“我们农村来的学生上中职,国家有补助,我已经享受了国家中职生资助政策,每学期1750元,一年3500元,我上学家里不用掏一分钱,而且三年中职学习都不用掏钱,我还有实习工资,所以,我打算边实习,边考大专,争取学业有成”①,“免费政策让中职校起死回生”②等大量类似的报道说明,教育成本是很多中职生源家庭、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选择是否继续升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第一调查网“中职教育免费提案应支持还是反对”的网络投票调查,明确投票表示支持的占71%。③中职免学费政策大大地解决了贫困学生读中职学校的困难。而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就是贫困学生!中职学校在招生时纷纷将“免费教育”作为“卖点”,提高了生源选择中职学校的“经济”砝码,进而提高了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二)数据分析

自2007年以来,应届初中毕业生逐年减少。在生源逐年萎缩的情况下,普通高中为使在校生数不至于大幅下滑,纷纷降低录取分数线。很多中考分数原本只够上职业学校的学生却上了普通高中。这一情况成为了影响中职学校招生重大因素,导致中职生源明显减少。但事实上,我国中职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并未明显减少,尤其是普通中专和技工学校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反而逐年持续增加。在全国开始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当年(2009年),各中职学校纷纷打出了免学费的亮点来刺激招生,在初中毕业生源比上年减少70.25万的情况下,中职学校招生数却比上年增加了25.35万,在校生数比上年增加了67.72万。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这说明,我国中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包括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对于中职学校的招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三)对中职学生流失问题影响的分析

中职学生流失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求学目的不明确、教学管理达不到学生的期望、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失、学生身心状况不稳定、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影响等。其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而辍学者占一定比例。虽不是全部,但中职学生,尤其是农村中职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比例较大,这是公认的事实。这种状况给中职学生的学业增加了负担,很多学生省吃俭用,还对要不要出去打工补贴家用而犹豫不决,难以专心学习。所以,免除学费减轻了那些有可能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学生的后顾之忧,减小了这部分中职学生的流失,并有助于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但这部分学生与因其他原因而辍学的中职学生相比只是少数。因此,不能期待实行了免学费政策就大大降低甚至消除中职生辍学问题,而应针对中职生辍学存在的各种原因,通过改善中职学校管理和师资水平,加大实习设备的投入,才能提高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使学生流失率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网络游戏模式在中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现状 教学质量 网络游戏模式

[论文摘要]从中职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网络游戏的互动形式所具有的教育潜质,分别从专业理论知识、素质教育等方面分析网络游戏学习环境的可行性,指出人们对网络游戏所持的多为偏见,建议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引入网络游戏的因素

在很多中职学校里,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不感兴趣,却把大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游戏中,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原本就处于就业劣势的中职生更加不具备竞争上岗的条件,前途不容乐观。于是,网络游戏成了家长和学校眼中的“精神鸦片”、祸害学生的洪水猛兽,必欲灭之而后快。但是,换个角度想想,既然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这样大的影响力,能否把它应用在教学中,取其利而弃其害,使之产生令人满意的正面效应呢?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及教学现状

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准备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人才。这种人才的规格特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联系的紧密性。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在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等各方面都达到相应的水平,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但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其一,中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弱,在没有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对专业理论知识难以掌握;其二,限于成本,中职学校很难为学生准备齐全的、正在行业岗位一线使用的工具设备,学生一旦到了实际工作环境就手足无措,连设备都认不全,更不用说进行操作了;其三,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滞后于现实需求。职校学生中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他们从小就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习惯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心理脆弱,经受不住风雨和磨练,空洞的校园思想教育对他们很难起到作用;其四,团体意识教育过于死板。现有的校园生活虽然会尽可能的为学生制造集体活动的机会,课程实训也会要求小组完成,但是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用纪律强制参加只能走走形式而已,甚至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很难形成团体协作观念。相比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力持续疲软,网络游戏则迅速的俘虏了中职学生,让他们废寝忘食、乐此不疲,那么从“寓教于乐”的角度考虑,与其使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法把网络游戏排斥在学生的生活之外,何不把网络游戏的优点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不妨进行一些分析和设想。

二、在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中的应用

系统的知识结构与游戏中道具的铸造和组合。当前流行的各种网络游戏中,某些道具如药品或武器,都需要玩家自己寻找各种原料进行制造或铸造,那些希奇古怪的原料和复杂的组合方式,玩家会在游戏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观察、试验或者向同伴咨询而掌握。在这个以掌握虚幻知识为目的的交互过程中,学习者会充满热情的去主动学习,最终大多能成为游戏中的行家里手。在传统教育方式中,最让学生觉得难以掌握的理论知识譬如:计算机专业软件设计的语法结构、建筑专业工程计算中的公式、机械专业零件制造的步骤、化工行业的方程式等如果能自然而然的融入网络游戏情境中,成为完成游戏环节的一个重要线索,这样一种知识载体在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方面,相信会远胜于枯燥的教科书和呆板的多媒体课件。 机械式的熟练操作与游戏的升级加分体制。在机电专业里的车工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实训操作部分,但在具体实施时,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足够数量的车床能提供给每个学生进行充足的练习。如果设计一个网络游戏,用键盘、鼠标和显示器模拟最新样式的实际操作设备,在机房里进行操作练习。既有直观生动的画面和音效引起兴趣,又可以在游戏中引入“积分升级”和“联网竞赛”的机制,当学生不断做重复练习时,根据他的操作效果,会看到经验分逐渐接近升级的限制,获得一种满足感,同时在联网竞赛的过程获得紧迫感。有了这种虚拟环境的刺激效应,即使再枯燥单调的重复练习,也可以充满兴趣的完成。

三、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独立探索能力的培养。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行探索学习,在游戏者进入游戏那一刻,他便进入了一个复杂的学习环境。在某些游戏中,玩家往往要通过小心翼翼的侦察、试探才能开辟一片疆土;或者尽可能扩展活动范围,通过与系统设定的各种人或物打交道,获取行动的线索。在游戏中,玩家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索学习状态中,而且游戏对玩家的行动都能给予及时的反馈,且这种反馈一般都能启发下一个环节,这样就富有成效的形成培养探索能力的良性循环。

挫折承受能力的改善。现在不少专家建议通过进行挫折教育来解决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说参加一些艰苦环境的夏令营之类。这种亲身体验的活动效果虽然很明显,但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不能安排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而在网络游戏中就可以很方便通过设置各种虚拟的闯关难度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获得坚强勇敢的生活态度。这种游戏中的精神打击与现实生活中真正的挫折比起来程度当然差得很远,但有了类似的受挫经验再加上心理教师的相关辅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定会有所改善。

团队协作能力的增强。组队一起闯关是网络游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何跟朋友配合去完成任务、攻城略地是游戏中的必须掌握的技能。要想在游戏中生存,就要融入团队,以整体利益为重。如果不能与团队合作,整天拖团队的后腿,那么就会被队友抛弃。为了避免陷入这种困境,同学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小结

通过上文分析,如果游戏开发公司、行业部门和中职院校能够结合各方资源、共同努力,按照不同专业的就业方向进行设计,结合现实的工作环境、岗位要求、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开发出适用于中职教育的网络教育游戏,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得到接近真实的感受。既可化害为利,把学生从网吧中吸引回来,又可以作为传统教育方式的辅助工具,让中职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中职教育中物理学教材的改革

浅谈中职教育中物理学教材的改革

中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讲话中指出:继续加强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所谓的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中学阶段的、正规的学校教育,以三年学制为主。当前,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迫切任务是改革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把文化知识学习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物理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有关理工类专业的基础类文化学科。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及物质基本结构的学说。具体地说,按所研究的物质运动形态和具体对象,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力学、声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基本粒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以及对气体和液体的研究等。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物理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学科。而对于中职的物理教师来说,不能从学生的基础与需要出发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节,让学生体验不到物理课学习的意义。其后果是,学生既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又不能发挥物理课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从而使物理课的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鸡肋”。如何让学生从害怕物理学习到喜欢物理,如何让物理为中职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教材的改革。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降低知识难度

中职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较差,教材的知识难度应有所降低,可以调整知识的广度。在教学中,有些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却怎么也理解不了所学内容,例如电势能、电与磁的关系等。还要注意与初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并适当提升,以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引入专业知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兴趣的秘密何在》中写道:“所谓课上的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针对学生对学习物理的畏难情绪和对物理现象缺乏感性认识的实际,物理作为基础科目,在编写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遵循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既要注意科学性,又要注意与专业课的联系,引入专业知识。这样既能降低物理的抽象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例如在讲力学知识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何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汽车前进的动力是什么?(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汽车拐弯时的物理知识有哪些?(①司机要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等。在讲声学知识时,可以介绍鸟巢工程等。在讲核能及其应用时,可以引入氢弹、原子弹的知识等。在讲电路知识时,可以引入数控专业、计算机专业的相关知识。较多的列举学生身边生活、将来工作中会碰到的实例,力图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注意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面向实际应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相关知识讲解后,多设置“广角镜”和“物理与技术”等栏目,更加突出职教的特色。

三、增加实验量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规律多从实验中总结得来,并最终需用实验来检验其正确性。科学的目的是发问,问如何和问为什么。它主要是询问的过程。对中职学生来说,大多数缺乏较高的物理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这也是造成中职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困难的原因之一。为突出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的特点,多设置一些学生实验,以及设置“做一做”和“实践活动”等栏目来强化实践环节外。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后,能马上动手实践,既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并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国际物理教育委员会前主席焦塞姆说:“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即老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自己去取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加强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生平事迹介绍。

物理学的定律、定理都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出自实践的要求,并且与物理学家联系在一起,如卡诺定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但课本上有关这方面的介绍很少,有的只有几句话。大部分学生希望了解物理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与思路。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产生创新成果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物理内容,吸取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的运用等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职各专业的学生,虽然将来不大会做专门的科学研究工作,但所从事的职业,无不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物理学作为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用赵凯华教授的话“一个民族只有普及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崇尚科学,才能告别愚昧,自立于今日世界的民族之林。”

总之,教材在编写时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注意通用性,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关注职业岗位和当前就业形势的需求,为中职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高中教育的推进,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分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往往把普通高中作为第一选择,导致中职学校只能招收“后进生”。这种状况给中职教育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学生不仅学业水平较低,而且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也普遍存在缺陷。因此,对于中职学校教师来说,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不能只是对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应当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在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好实现教育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一、抓住契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之道

下文以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教学情景为案例,阐述了教师应抓住契机将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上午第一节课的铃声敲响,笔者和往常一样快步走上讲台,向安坐在教室的学生巡视一周后,目光落定的同时,一句“同学们好!”脱口而出。“老师好!”学生回应着笔者的问候。礼毕,笔者便拿起学生名册进行考勤。随着笔者念出的每一位学生名字,都会听到一声“到!”并看到学生高举自己右手。临近考勤结束,笔者对着名册念出“郭东涛”(化名)时,只听到教室里传来了一句“我在这里!干什么?”声音宏亮却透露着一股咄咄逼人的气势,有故意找茬的意图。

笔者循着声音巡视课室,找到了该学生。于是,心平气和对他说“以后考勤,念到你的名字时,应声‘到’并举你的右手让老师看到就可以了”。笔者的话刚说完,该学生就说“好!我以后就这样举手。”在说这话的同时,他把右手的中指竖起其他手指收紧掌心,做出不雅的手势,还把这一手势高高举起。片刻间,教室里许多学生在哄笑,这一幕,让笔者顿时感到人格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好好教训这个顽固的家伙,把他送到学生科给予他严厉的纪律处分,这是很多教师对这样的学生采用的常用做法。可是,这个念头刚刚闪现,笔者就否定了这种做法,因为采用这样的惩罚手段,并不能使学生因此得到很好的转化,因为学生只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并没有明白自己的行为错在哪里,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错误,实现教育的目的。教育要使学生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一定是学生心悦诚服并且有知错能改的觉悟和行动,这才真正实现教育的真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于是,一个新的主意涌现在笔者脑海:要抓住这次机会,对学生开展一次育人教育。于是,笔者平静了许多,面对嘈杂声四起的教室,略为提高声调对学生说,今天的考勤先到这里,我们下面先来讨论郭东涛今天考勤应到的“手势”问题。主要讨论清楚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个手势的意思,二是作为学生考勤时用这个手势合适与否。随后,课室安静下来了,笔者清楚其实安静代表的是学生们内心都明白,刚才该生所作的手势是粗俗的骂人手势,但谁都不敢站出来说,只好以沉默表示彼此的心领神会。经过短暂的停顿,笔者对着面面相觑的学生,说出了一番内心话:同学们之所以不好意思说出这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是因为我们都是人,不是动物。老子说过,人有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诚信之心。如果没有这“五心”,就会失去人性,和动物一样只有兽性而没有人性。我们来职校求学长本事就包括我们要不断修身养性,是修人性,而不是兽性,我们都在努力让自身散发迷人的魅力,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最后,笔者就学生应该怎样尊重老师的人格问题,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笔者的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来广州小聚,大家在聊天中得知这位朋友经过多年奋斗,已成为拥有400多位员工的董事长,资产过亿了。为此,笔者一方面为他的智慧和干劲所折服,另一方面也顺着话题恭维几句。就说,“当今社会像你这样的大老板真是人前人后都受人尊敬”。他却回答,“当今社会只有你们做老师的才能得到人们真正发自内心的尊敬。现在社会普遍都有一种仇富心理,对于老板大家都想一骂为快。当然,一方面是一些老板富裕后却为富不仁,该骂;另一方面,人们常会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做老板经常会被人骂,甚至自己公司的员工都会骂老板“坑爹”,给的钱少。但敢骂老板的员工顶多算是‘牛人’,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尊师重教已成为社会共识,谁敢骂老师那可不是‘人’了。”故事刚一讲完,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刚才还是异常得意嚣张的郭东涛站了起来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我的无礼和冒犯!”笔者给了他一个下台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随后,笔者对学生说,你们都是好青年,将来要在社会成就一番作为,一定要学会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学会做人,只有德才兼备才能立足社会,成就事业。未来属于你们,大家一起努力吧。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很显然,对待有过错的学生,惩罚并不是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只有以生为本,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要破除惩罚学生的桎梏

由于中职学校的许多学生存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的缺陷,教师需要在教育活动中强化德育的功能。长期以来,教师固守着“师道尊严”的观念,在学生违规违纪行为出现时,尤其是学生挑衅教师的权威和尊严时,教师常常采用惩罚的方式,对违规违纪的学生进行制裁,一方面是为了制止违规违纪学生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由于这些惩罚目的正义性的存在,人们很少对教师的惩罚学生手段进行质疑。但是,随着现代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确立,人们发现教育手段的运用,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得到有效发展,而对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仅用惩罚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因为教育即生长,它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一切教育,一旦没有保护好这种天性,没有唤醒主体的觉醒,没有触动学生的生命和灵魂,这种教育就是蹩脚的、拙劣的。所以教育要能深入人心,净化灵魂,就一定不能只用惩戒,而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说教不是教育目的,惩罚更不是教育的初衷。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通过引申圣人先贤的哲理和借用一些生活小故事,引导学生自觉思考和主动判断选择,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点燃人生的智慧,这是教育的真谛,是每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实现中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目标,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同时需要做好育人的工作。抓住有利的教育契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也是教育艺术的追求。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中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在这种背景下,国家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稳步推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很多中职学校都在探索适合本校的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以建立起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是,中职教育的改革不仅是教育目标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的变革,且现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观念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革的需求,因此,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性人才。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因而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概念和意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德国,此法是提倡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综合能力。这种模式不强调学习的系统性,不是简单的一种教学方法,也非几种教学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前提的指引下,由一系列的跨学科的、能组成体系的综合教学模式,老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而学生不再仅仅是接受者,而更多的是行动的主体,老师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为了“行动”来学习并通过“行动”来学习,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总的来说,行动导向是“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一种新颖并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采取以小组为主体的教学形式,以案例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自主制订计划和获取信息,然后实施计划,在此过程中与教师合作和交流,通过实践——认识的循环模式来达到处理问题、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设计原则

“行动导向”教学法总体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因此,教师的活动制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兴趣为导向,能力为目标为原则。

学生为中心: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一个学习任务,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负责人,共同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充当学生的服务者和协助者,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由于学生是主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如何自主处理问题和积极主动学习能力。

兴趣为导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论学生是否喜欢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教学按照课本上的安排进行,然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教师设置学习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学习,学习效果就会得到保障。

能力为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行动导向”教学法更具有实效性,它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实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去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针对性的环境下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技能。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点

(一)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在社会和企业需要不仅需要技能优秀的人才,也需要具备综合性能力的人才。在以 “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中,学生的技能不仅得到提高,其他的能力也逐渐形成。教师只是组

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中心,这就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其他人的协作,锻炼了团队协同力;通过自己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培养了决策能力。

(二)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校的长足发展

总的来看,由于现在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以及中职学校自身的问题,我国现在中职学校的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这就导致中职学校仅简单地依靠做广告招生这种原始的方式来获得发展。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的主要工作都是集中在招生和就业上,教学过程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教学,教学过程中要么照本宣科要么草草了事,再加上中职学校教学资源也不足,学生在校期间不能习得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毕业生的质量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学校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只有学校转变教学理念,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实行定点培养,以企业真实的环境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中职学生的社会认可度才能提高,中职学校才能摆脱依靠广告招生这种简单的发展模式,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

最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增长,一些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出现了技术性人才短缺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另一方面,中职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不高。这种现象说明了现阶段的中职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学到的知识不能用到实际之中,学生的素质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中职学校就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毕业生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结论

在中职教育中,将“行动导向”教学法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为目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对中职教育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中职教育《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

实训教学在电工与电子技术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位置。通过实训环节的实施,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锻炼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活学活用的技术水平。

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将实践环节安排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原有基本模式是在规定的时间内,遵照教学大纲要求,按教师规定的操作程序,学生跟着老师来一步一步地完成规定的实验步骤。这种实验模式相对呆板、封闭的,限制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因此,改革原有实验教学模式,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增强“趣味性”,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首先要注重对实践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课堂上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实践一体化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实验实训教学是理论知识在现实中应用体现的必备技能表现,《电工与电子技术》的系统理论比较抽象复杂,因此,不能仅靠“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就是根据就业的需要,来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与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必备教学方式,可以在其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践应用的科学态度,这对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了帮助。

2、实验实训一体化动手兴趣的培养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但由于电子技术实验操作的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由于缺乏动手训练的机会,对实验课程有一种由惧怕、畏难到逆反的心理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实训教学的过程中,先设计一些简易的、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趣味性较强的一些实用的小制作、小家电的维修等操作内容,从“紧密联系生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二、加强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软硬件建设

1、实验室建设要突出实训

在实验室建设中,学校一般都配备有实训教学的成套设备。这些设备都已设计好固定装配的电路模块,学生按图装配,往往数分钟内便可连接好电路,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的效率。但由于学生本身对电路元件和线路的连接缺乏直观感和亲身经历感,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印象不深刻。所以,实验室的建设,不可一味追求成套设备的使用。且成套设备价格昂贵,属于“傻瓜”型,只利于理论原理的演示和学习,并不利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室的建设中,一定要注重能突出实训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训室及元器件库的建设和利用。

2、实验实训一体化教材建设

要求教师能结合本校学生和实验实训条件的实际,选择或编撰

撰出特色鲜明的实验教材,这将为提高实验实训教学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系统的实验教材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全面详实(2)紧扣教材(3)及时更新和补充

三、从实验实训一体化教学环节中找质量

1、实验实训的预习与准备

要求学生在实践前充分预习和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提高效率。每次实践课之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实践课的内容和实践预习要求,并要求学生上交包括实践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及总结等内容的预习报告,督促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实验实训一体化课程的组织与指导

实验实训一体化过程的组织与指导是整个实践活动的关键。应将动手能力有差别的学生三至五人,合理的划分小组,安排好组长,以方便小组活动(例如元件的分发、同学之间必要的讨论和问题的反馈等)。

面对难度较大,估计问题较多的实践活动时,为了避免混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安排几名实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实训质量。教师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既不代劳,也不放任。应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排除故障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实训成绩的评定

实验实训成绩的评定是督促和检查学生做好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验证性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检查学生的实验实训报告来完成。其主要内容为总结实验实训过程、提出问题和见解、分析或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4、实验实训的考核

实验实训考核是提高实验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通过对平时实验报告的评分及对学生独立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来最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实验实训考核的实际是检查学生平时对实践活动是否认真对待和独立完成的重要手段,综合的实践考核应分为理论考核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理论考核部分可包括全学期实验实训所涉及内容, 动手操作能力考核可抽查某一个实验实训活动中的表现并要有一定的变化。

中职教育论文:中职教育重在思想修养教育

中职教育重在思想修养教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原本让学子为之向往的中等专业学校,一度报以冷门,学生毕业后工作不包分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建设急需大量的、高素质的、能力强的、创新型和实用型的中等职业建设人才,中央重新调整了职业教育政策,接着一系列教育大政方针的陆续出台、一项项教育惠农政策的颁布,中等职业教育再度成为热门,原本无人问津的中专学校一一转型,私办中等技工学校更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拔地而起,他们担负起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历史重责。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办学历史较短,包括中职生思想的转变、教育的方法、课程的设置、教书育人的标准等存在诸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

中职生的生源

国家近年来的教育思路是:限制高中招生,增加中等职业教育资金的投入,兴办中等职业教育设施,鼓励农民工的培训。这就决定了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毕业的中考落榜者、社会青年和农民工。

中职生生源的现状

笔者就当地一县城职业中专调查发现:本校27个教学班,除了两个短期农民工培训班外,剩下的教学班学生百分之八十是应届初三毕业生,百分之十五是往届初三毕业生,百分之五是社会青年,参差不齐的生源就决定了他们就读中职学校的目的各异。

早出社会早挣钱,减轻家庭负担

相当多的家长认为:孩子没能考上高中,本来学习就不好,即就是上了大学也不一样吗?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苦读四年,花费了大量的钱财,照样找不到工作,而中职生短短两年,,学校负责百分之一百的就业,早学一门手艺,早挣钱,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2.“读书无用论”,孩子在校仍可“茁壮”成长

如今的家长都把孩子捧在手心上,怕他冻着、饿着、摔着…….许多家长爱孩子的方式就是提供最好的生活,提供优越的环境,宁愿自己吃苦受累,生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吃一点点苦,在学习上部分暴发户家长更是稀里糊涂,名目大胆的对儿女说:孩子,学不进去,就不用太勉强,有爸妈在,你过得一点也不比别人差。经常的误解,用钱堵塞求知欲,导致其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再加之不完善的教育体制又保障了他们的“权利”,学校成为其保育院,教师成了义务的保姆,使他们长期养成好吃懒做、不求上进、不懂知恩回报、缺乏责任心的时代“低能儿”。中职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相似,学校仍可以全方位继续监护,再混几年,将来再说吧。不至于过早走向社会,学校毕竟是一块净土,再向大长点吧!“掉鼻娃能上个啥班呢?”

3.文凭、证书成为就业的“敲门砖”

相当多的社会青年,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流落街头,打架斗殴,一副“混世魔王”的姿态,其根源在于没有工作,缺少的就是这些所谓的知识文凭、能力等级证书。中职教育方便了他们,继而摇身一变成为中职生,自己坏习惯只要稍微收敛一下,就可混一中专文凭,何乐而不为呢?

4.躲避社会、家庭责任,享受政策实惠

不论何种目的就读中职学校,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初中毕业生暂时可逃避父母的唠叨,无事可做,中等职业教育学业较轻,不用劳神伤闹,再加之中等职业教育甘肃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减免学费政策,每年每生至少可享受1500元的生活补助费。

三.中职生良性的思想品德习惯亟待健康培养

大凡中职教育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用人单位感觉中职生相当一部分不是不能胜任工作,而是对工作不负责任,个人品德极差。诚然,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奔赴岗位,然而工作有成就,事业辉煌者少之又少,很多毕业生在新的岗位上,短期内根固在大脑中的恶劣思想开始作祟,自认为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太远、工作乏味、收入待遇低、约束力强、受不得半点委屈等等。不是炒老板的鱿鱼,就是老板开除了他,过起了“啃老族”或者“急嫁族”的生活。但为了适应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必须先育人——次教书——再就业——后创业。具体点就是中职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尤为重要。治病先治本,教育先治根,根就是思想,思想观念不转变,教育产品只能是废品。正如批评家朱大可所言:“教养在所有财富中最昂贵,做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有钱的中国人更重要。”每届毕业生开学,先花大气力进行思想品德整改。且以后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就读期间应常抓不懈。

四、中职生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应抓的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课设置的意义

2.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制养成,它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得体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职业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成就

性格。习惯影响个人品德。习惯决定未来。

3.利用真实案例,重新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缺点。2009年4月10日大连一名高一学生在家自杀身亡,一封不到50字的遗书中错字连篇,究其原因就是富家公子死于精神“贫血症”。父母过渡的溺爱,在家养尊处优,不学无术,最终无情的社会促使他走向不归路。

4.强调劳动锻炼,应用换位思考,体谅父母的含辛茹苦,懂得感恩,知道回报。以下两份报告就能说明中国教育的问题;在发达的德国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被明确地写进了法律:6~10岁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的孩子要负责擦洗汽车和给菜园翻地。16~18岁独立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另外一份各国中小学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分钟,中国仅仅12分钟。我们是一个农业发展中的大国啊!

5.选用名人事例激励,组织议题,专题讨论,如时下流行的一些观念,如“钱万能”、“知识无用论”、做社会负责的有用人才。

6.培养责任心、礼仪、团队协作精神。社会是有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和谐社会就是由以这些个体鼎立协作构建。学会欣赏,懂得尊重、宽容、平等、热心地对待他人。

7.有必要与家庭联袂举办发达国家流行的“交换生”活动,提倡节俭。优越的生活要懂得珍惜和向往,艰苦的生活可作为今后前进的动力,做有上进心的人。

8.确定志向,设定人生目标。志向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就像大海的航标,没有志向,事业的成功就无存谈起立志是人生的起跑点,反映一个人的理想、胸怀、情趣、价值观和奋斗目标。通常目标可制定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人生目标。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

五、中职教育的展望

无论何种教育,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尊严,将来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无论什么样的成就大致是建立在个人能力、勤奋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以祖宗荫庇,父母保佑为前提,在这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中职教育要立于不败之地,劳动技能的培养不是重中之重,劳动技能一直在随时代的变化而不得不再学习,而良好的思想修养伴随一生,所以中职生思想修养教育是事业根基,打好根基,必重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

中职教育论文:浅谈中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论文关键词]物流管理 一体化教学 课程设置

[论文摘 要]文章从中等职业教育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重点阐述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具体分析了现代物流管理教学的特点,并对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进行了探讨。

近年来,中国的物流业飞速发展,与之相矛盾的是物流人才的奇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的物流人才有效地缓解了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在办学过程中,仍存在着毕业生不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企业对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技能操作不满意等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适应行业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社会用工需要设置专业,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用人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始终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理论和实训教学相互脱节,与职业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1.不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在传统教学安排中,习惯于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实验性验证或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结果是越学越乏味,逐渐失去了学习专业的信心,专业学习也就成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不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

现代物流管理是由若干子系统构成的,如: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信息处理等。传统的教学模式,简单地把各子系统设置为各门学科课程进行教学,相互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3.不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若长期沿用普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将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4.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专科教学计划的压缩版,是学科型的知识体系,因此,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生产一线的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用工不仅仅需要经验型、技能型、技术型的人才,更需要一批掌握多种不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物流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也从上岗操作型转为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职业教育方法应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集计算机网络、物流管理软件、现场物流设施设备的综合运用于一体,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以“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聚集效应,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二、物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设想

1.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突出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转变,要坚持学以致用。使教学计划既有科学性又适合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在课程体系上,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将专业课程主要分为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将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职业技能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和项目课程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突出实用性。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的步伐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要。因此,基于能力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体现市场导向。根据企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置、更新课程,紧跟市场需求。

2.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中职物流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增加实践性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在校内建立实习基地、模拟实验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校应配置一个大型的物流实训基地,内部设施设备应与一般物流企业基本一致,包括货架、叉车、传送带、pos机、打包机等,同时还应配备一个电脑实训中心,为运输仓储中的单证制作及传输提供技术保障。

3.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

结合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领悟能力相对较弱的实际特点,在实际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就要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增强其直观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学中可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演示与讲解使学生尽快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同时,结合物流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可推广案例教学手段,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职业资格是劳动准入的重要依据。国家人力资源好社会保障部提出:要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和劳动准入制教育培训的实施。今后所有新增劳动力都将持证上岗。物流专业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更应在教学中推进职业资格证,通过参加“助理物流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考试,系统检验学生的技能,培养从业规范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中职教育论文:浅议深化教学改革 创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论文关键词: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 原则 措施

论文摘 要:中职教育,是为了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技能型的专业人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的中职院校也必须积极的实施改革,并且主动的借鉴国外的优点,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主动的深化教学改革。

中职院校,是为国家、社会、人民培养以及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也是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发生了质的改变,而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于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要求。正是因为这样,我国的中职院校必须及时的、正确的认识到社会这个大环境,并且尽早的实施改革、贯彻改革以及深化改革,在借鉴国外或者是一些其他优秀中职教学优点的同时,还必须严谨的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而展开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全面发展。

一、目前中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不重视职业素质教学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类型也是在不断的改变,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社会的需求了,最为明显的就是中职人才的职业素质。在传统的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不够重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的教师甚至还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差异,而这样的教学模式,自然是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岗位要求的。

2.不重视实践教学

中职院校所重点培养的是技能型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在掌握好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能力,因为国家、社会、岗位所需要的是能够切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质人才,而不是只会说不能动手做的表面人才。然而,就我国中职院校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来看,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甚至忽略了对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而直接影响了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

3.教学内容脱离了现实

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口号虽然已经在耳边响了很久很久,但是大多数的中职院校仍然还没有从本质上去认识这一点,更不用说在行为上去贯彻。比如说一些教师仍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以自身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断地通过课堂板书、课外作业等等来完成对学生的教学。而这种过于落后、过于自主、过于封闭的教学模式,不仅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实施、贯彻以及深化,更直接地造成了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的现象,进而影响到中职学生的发展。

4.学生的文化水平低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多的家长只重视自己的事业、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学业,甚至认为考不上大学也可以花钱继续读书,而越来越多的私立中职也应需求而产生。这些学生既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甚至连学习态度也没有端正,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中职教育教学自然是难以顺利实施、成功实施的。

二、我国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制订原则

1.坚持全面培养与定向培养的统一

中职院校作为我国中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最为重要、最为沉重的任务是就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技能型的人才以及输送全面性的人才。正是因为这样,中职院校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着力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在国外的同等教育中,校方往往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之外其他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够有效地将其他能力的提高有机的转换、融入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从正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又从侧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定向的培养并不意味着不能够展开全面培养,而全面的培养也并不代表不能够从中贯彻定向培养,只有坚持两者统一,才能够培养出适合国家、社会、人民以及岗位要求的人才。

2.坚持学科教学模式与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统一

中职教育存在着双重性,而正是这个双重性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模式计划、制订的特点,那就是既不能够完全的通过模块式来展开具体的教学,又不能够完全沿袭普通中等教育学科化的倾向。所以,应该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借鉴cbe教育思想,进行合理的、适合的教学模块设计以及切实的课程设置。必须在能够突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重视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性。中职教育的职业性,还决定了中职教育教学的计划制订必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重点,并且以职业素质为中心,正是因为这样,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借鉴cbe的教育思想,以模块教学为主要的课程设计方法。除此之外,中职教育教学还存在着多层次性,而这个特性决定了在展开中职教学计划制订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相对比较系统的职业训练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教学,从而建立完善具有稳定性的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平台,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由于生产技术不断进步而产生的岗位迁移以及岗位扩展性的要求。

三、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

1.建设、充实教学资源

要想成功的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就必须先积极的、大力地引进并且培养中职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因为人才才是信息化建设的灵魂所在,如果没有了人才这个重要的载体,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或者是再好的硬件设施,也不能够完全的、有效的发挥出作用。另外,就是要加强中职院校软、硬件的建设,就我国中职院校目前的形式来看,虽然大多数的教学设施正在不断的改善,但是却仍能够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所以必须更进一步地加强中职院校软、硬件资源的建设、完善,这样才能够从本质上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中职院校中,教师不仅肩负着理论教学的任务,而且担当着实训指导、技术推广等任务,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教师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不失时机地推出政策,培养一些本身基础较好,且理解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在教师的教学中,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或到实训基地开展演示性教学,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培养语言能力,掌握至少两门以上的语言,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双语教学,使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也可以适应国际人才的需求。

3.注重实践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和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和实验带进课堂并进行改造和创造利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效果,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开展启发式创新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把学生无形的想法转换成有形的物品,这一过程就是创新。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设计等。教师可根据自己和学校的情况举办各类课题研究活动,吸收感兴趣的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

总而言之,中职教育教学是我国教育机构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面对逐渐暴露的教学问题,中职院校必须及时地、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改进中职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深化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消灭这些负面影响,才能够引导中职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中职教育论文:浅论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论文关键词:中职教育 电化教育 改革

论文摘 要:随着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中职教育对电化教育也产生了必然的需求。经验表明,电化教育不但可以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环境,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有效改进教学方法。通过采用电化教育方法,中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善效果明显。另外,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其中电化教育是重要的一环。因此,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形势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达到促进中职教育整体发展的要求。本文简要叙述了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并对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中职教育电化教育的现状

在目前的中职教育中,为了满足课程需要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基础设施和重视程度不一样,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开展的并不充分,主要现状为:

1.多数中职学校都已经认识到电化教育的重要性,都开展了电化教育。出于中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电化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目前多数中职学校都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电化教育的开展程度不同,但是电化教育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已经被多数中职学校所认识到。

2.电化教育已经为中职学校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获得了最直接的影响和提升。电化教育的开展,使中职学校丰富了现有的教学手段,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提高和进展。

3.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促进了中职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教学方法。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对中职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影响很大,通过开展电化教育,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很大提高。此外,电化教育也改善了现有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二、中职教育电化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与其他学校不同,开展电化教育成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品质的必然手段,无论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还是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开展电化教育都是很有必要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中职学校普遍开展了电化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为了中职学校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就成为了必要的选择。中职学校的电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方面:

1.为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了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因此,中职教育要想健康发展,改革电化教育成为了必然选择。

2.为了深化电化教育取得的成果,必须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当前中职学校开展的电化教育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对中职教育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想适应中职教育的新形势,就要不断的探索,改革现有的电化教育模式,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改革电化教育,有助于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考虑到电化教育的积极促进作用,对电化教育进行改革成为了我们必然的选择。实践证明,改革电化教育,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电化教育的作用,对提升中职教育的教学品质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目前的多数中职学校开展电化教育情况的了解,中职学校电化教育在开展实施和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进行妥善解决,将会影响电化教育在中职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中职教育电化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没有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缺乏创新。目前多数中职学校为了达到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突出问题是:没有分析学校电化教育面临的形势,在电化教育开展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无论是理念还是手段都比较陈旧。

2.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需要及时更新。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成为了目前电化教育开展中的大问题。从理论上来说,电化教育理念是指导电化教育开展的理论基础,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理念陈旧,直接导致电化教育开展效果不理想,因此,陈旧的理念需要及时更新。

3.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虽然目前许多中职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电化教育,但是通过对这些学校的了解,有一些学校存在着应付的情况,只是象征性的开展,并没有真抓实干,并没有深入下去,学校也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针对中职教育电化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彻底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化教育取得积极地效果。对于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

1.对目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当前中职学校的电化教育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和成绩,就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这不但是电化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中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2.对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的理念进行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的基础,对于中职教育的电化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理念进行及时更新,用先进的理念作为指导,使电化教育快速发展。

3.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作用,要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前的电化教育对中职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因此中职学校要明确电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对电化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电化教育能够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广泛的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