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新农村规划论文

新农村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13 09:28: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新农村规划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新农村规划论文

新农村规划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村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有的村建房屋间隔空间太窄,连消防车都开不进去,留下严重隐患,要推倒重建财力上实在承受不起。尽管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以前形成的,但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充分表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以有效避免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的发生。为此,笔者就进一步搞好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发以下思考:

一是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编制的生命。如果规划没有前瞻性,编制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在本世纪内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城市框架和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规划要注重特色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市广大农村在区位、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规划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力求彰显个性,各具特色。农村规划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上清古镇、仙水岩龙虎山景区等地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三是规划要强化和谐性。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必须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使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从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四是规划要体现实用性。就是说应注重配套搞规划,规划编制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发展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五是规划要明确产业性。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镇规划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林果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六是规划要力求集约性。就是要注意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乡(镇)、村的规划,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垦复耕地。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没有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要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操作措施,促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以增强规划执行的强制性。(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新农村规划论文: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探索

本文作者:李思银

农村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贯彻落实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效益后评。一个好的规划设计,应能够放眼全局,综合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生活、风土人情和群众意愿等相关内容,做到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方案最优化、效益最大化和民众满意化的最高价值取向。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收到如此效益呢?本文笔者就结合实际工作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关于新农村规划中的一些问题。

新农村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专业性和表达民意性的工作。要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倾向来看,实在不容乐观,新农村规划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而不是简单的建筑规划图纸的移植或“亮壳”工程。它需要规划师通过对规划区域现场踏勘,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确定该区域农村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景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尽量不加重农民负担,才有可能顺利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新农村建设中的种种困惑

在当今这样一个工业、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陷入了“城市色彩农村化,农村个性模糊化,政绩驱动功利化,亮点频出空壳化”的困惑中,农村特色的消失,各种弊端的凸现,制约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健康发展。

1.1 移植城市特色,乡村个性全然遗失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盲目学习城市建筑设计是不可取的。农村建筑及布局与城市布局也存在有相似之处,但是对于使用功能分区、自然环境的和谐、生产生活的习惯、民风民俗的特点等等是不尽相同的。这些不同之处是众多农村个性和特点所决定的。如有的建筑物前后要有用于晾晒稻谷、茶叶之类的平整场地,是由使用分区和生产特点决定的;有的农村建筑物使用纸浆石灰墙面加民族特色的彩画(大理白族民居),它是继承发扬古朴建筑风格,体现和张扬个性的东西;猪厩、牛圈、鸡舍等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房屋周围的菜园也是农村生活的自给自足的重要角色;凡此种种都是农村生产特点和地方特色决定必要考虑的,绝不能一味的模仿城市建筑设计。那就使得新农村建筑规划断了胳膊少了腿——残缺不全,缺少了自己的乡土特色。

1.2 政绩驱动功利,乡村空壳亮点村频现

当今的世界是激励竞争的世界,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而一些地方政府却认为“发展政绩才是硬道理”,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后,很多地方挖空心思打造新农村亮点,来铸就政绩,造成了中央、地方各级财政资金的浪费,却收不到良好效果。一是重投入,轻实效,创造空壳亮点。有的地方不注重对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着力打造亮点,高标准、重投入,甚至不惜以增加农民负担,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目标只是为了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当然,上级领导满意,政绩也就树起来了。可是建成后的新村庄,因为不切实际,农民得不到实惠或得到的实惠不多,也就成为了供各级领导参观的空壳亮点村。二是重包装,少内涵,着力造就面子工程。有的地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做得不多,面子工程做得不少。他们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在农村打造“容貌”工程,给农村房屋穿新衣;给道路入口树招牌;让农村名字谱神话…… 到最后,得到上级肯定的也不少,就是得不到农民朋友的认可。三是规划缺失,配套不全,脱离了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与承受能力。水、电、通信线路、给排水、垃圾处理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文明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但由于农村基础薄弱,村距相隔远,导致配套设施的建设一直成为建筑规划的鸡勒。很多乡村居民已习惯了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生活,在原来居住分散,人口不集中的情况下固然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规划成型成规模的居住区,则会造成很大的麻烦。当然这些方面也许广大官员是不一定考虑得到的,但作为新农村规划的专业人员是一定要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它是做好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说:“规划是龙头,是先导”。一个项目规划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对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的控制与引导。因此,在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抓好规划十分重要。

2 未来新农村规划建设路子

新农村建筑规划,不是规划师在电脑桌旁就能设计完成的,而是需要规划设计师对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民族民风情况、生产生活状况等等一系列的综合性指标做调查研究,再对该区域农村未来发展战略做出总体部署评价的基础上,来安排近期建设和未来远景部署。在新农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兄弟实实在在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对将来发展留有余地。也只有如此,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呈现更多的看点、亮点和特点。当然,在实际建筑规划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不过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笔者通过自身的调查与调研,提出几点仅供参考的意见。

2.1 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就目前农村规划情况看,存在规划缺失或规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农村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作为新农村规划工作,除了要了解农村实际,做好调查研究之外,还应该直接参与实施规划“决策”过程和间接渗透“规划理念”。

2.1.1 健全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 1993年5月17日,国家为加强村庄、集镇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集镇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经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以国务院第116号令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条例》;1996年7月17日,建设部颁布了《村镇建筑工匠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建设部第54号令)。但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好多地方也没有很好的落实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虽然出台但没有很好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导致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的缺失。所以,目前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规划体制机制十分重要。

2.1.2 规划要参与“决策”和渗透“规划理念” 新农村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部分,笔者认为应该把新农村规划纳入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进行研究,使其进入法定框架,参与“决策”过程,让新农村规划最终体现到规划法律文本中,将会更有利于未来建设。新农村规划真正意义上是把对农村规划的研究成果渗透到规划理念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把农村特质在创新中延续发展,把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向前推进。

以笔者之见,尽快出台和完善新农村规划编制相关管理办法,从法规体系上保障整个农村规划编制,明确法定地位和主体,对未来农村发展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制保障。

2.2 政府扮演好新农村建设各个时期角色

要切实抓好农村规划工作政府就首先要明确自己各个时期需要扮演的角色。在新农村建设初期政府一定要做好规划编制,实施建设过程中控制和引导要着力承担推动建设的作用,后期则要达到农民主动,全民参与的局面。

在新 农村建设初期,规划不切实际,中看不中用,是无法做好新农村规划工作的毒瘤。不少“规划师”、“策划师”游走各地,移植他人做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诊断把脉”实际就是一群仅仅会画图的骗子。他们蒙骗政府,坑害百姓,坐在电脑桌旁,为新农村建设亮点做规划。怎么可能切合实际,又怎么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呢?笔者认为作为政府一定要有独到眼光,为农村扮演规划、控制、引导的角色。当然新农村建设只依靠政府是不够的,只有广大农村全民参与发展大计,才能形成合力推动发展。因此,当政府从初期的规划编制到实施建设、控制和引导成型以后,最终还是要让新农村建设回归到农民主导上来。到这个时期,农民已经是自觉形成了共识,政府也随之转换角色,必须从长远发展战略考虑,减少干预,保持农村规划的合理性和延续性,绝对不能搞换届换规划,一个领导一个思路,这是农村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2.3 尊重农村的自然和文脉,传承农村乡土命脉

农村空间和固有的建筑艺术是有生命的、鲜活的历史艺术的载体,它们能够传承下来就有存在的价值。城市讲风貌,农村也有农村的风貌,它是历史、自然、民族、文化、习俗和生产生活传承下来的农村乡土命脉,我们必须在尊重、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只有在保护传承历史命脉,农村才有文化之根,也才有自身独特的内涵和魅力。因此在处理关系到农村乡土命脉问题上,绝对不能持对立态度。例如丽江的发展,是对纳西东巴文化、乡土特色、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才成为云南具有代表的民族文化窗口,他们甚至成为一种独有的“元素”。另外,著名的中国石寨子——银都的大理鹤庆的新华村,它以本身固有的特点,民族文化、银器首饰加工业等等为发展基石,在不断创新发展旅游等产业成为云南独特的新农村。

2.4 依据各自特点塑造自身文化

农村文化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传承农村社会文明,体现农村社会特质起到了一个综合媒介的作用。由农民组成的农村社会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性。正如城市社会特质一样,有人说在北京生活可以感触到北京人的大气与实在;到成都就可以了解四川三星堆文化和麻将、休闲文化;在丽江可以认识到丽江人的慢板与休闲。同样到有特点的农村如中国石寨子村,你就知道子在哪里透射着中国银器艺术和白族民间文化。而这种特有的个性必然是当地特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反应,并且是一种可为外界感受的个性。

因此,可以表现农村特质的个性文化,必将成为今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趋势。因为它与城市特色移居农村和生搬硬套亮点做法更有价值和生命力。

2.5 保护与创新并举合理开发农村

不同的农村有不同自然环境,气候特质,人文脉络。但是任何一个年数已久的农村建筑模式,都有它自身的形成理由,其包含了先人的智慧和积累的经验,例如南方和一些山区的建筑,由于气候潮湿,很多房子窗户都开的比较小。因而进行新农村建筑规划。同样要考虑当地气候、风向、日照、地形地貌、水文特征等。另外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避开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同时尽量利用原有河流、树林、绿色等地理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相互依存,筑成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如果在规划中没有充分考虑到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该规划必然成为败笔。在充分考虑自认因素的影响和心态环境的和谐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乡村建筑规划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在规划乡村建筑时,把原有传统乡风民俗、古典建筑、碑、坊、亭等体现乡村历史文化的元素纳入到规划保护中。如果失去了传统的历史文化的沉积,建筑再漂亮也只能算一个个形状各异乃至如出一辙的火柴盒。建筑规划则成了简单的住房设计。这些导致新农村乡村建筑规划在内涵上成为简单的村镇建造,新村只是改造面貌的村庄。因此,我们对待农村建设规划问题上,一定要保护与创新并行,适度合理地开发。

2.6 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群众广泛参与

要推动群众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有效参与,首先还得从依法依规运行,规范程序操作入手,然后在加以管理运作机构机构和人员的保障。做到有专门机构和必要人员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政策宣传,知识普及,行为规范,规划引导,建设监督等各个层面开展工作,最终达到新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政府指导,专家把脉,农民自主的格局。

2.6.1 依法推动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农村规划建设与城市规划建设一样具有自身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约束。但是,由于前几年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的力度相对较小,许多地方对农村规划不重视,导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规划的严重缺位。而近年来,随着资金的大量投入,为保证资金的有效投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和浪费。农村规划编制与修编越来越必要,而在编制或修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村庄集镇规划建设条例》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程序,规范操作。规划一经批准,严格执行,不以个别领导意志而改变,才能更好的推进新农村全面建设。

2.6.2 完善机构,健全机制有序推进农村规划建设工作

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长期对农村建设投入资金存在不足的现象,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中央地方各级对农村建设投入已迅速增长。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资金项目分散在各系统,具体到乡镇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使资金和项目运行管理难度加大,发挥效果不明显。

为此,笔者建议在县乡两级设立一个执行农村规划建设管理职能的单位,并配置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对新农村各类项目的规划建设实施监督管理。从而使资金有计划按要求使用,发挥更好的项目效应。

2.6.3 加强对群众的科普、法制宣传,推动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

目前,新农村规划建设除在法制上完善规划程序、规划公示、规划听证和规划监督等方面让群众参与外,还应该对群众进行科普、法制和规划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引导群众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来。

开展普及科普、法制知识活动,是有效推动群众参与的前提条件之一,要让群众知道什么是规划,规划具有哪些法律效率,作为群众一员如何遵守执行规划建设,如何参与建设等问题。其次,对于规划建设过程中,该如何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当然对于开展科普、法制活动,促进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方式很多,笔者认为,编制新农村规划建设和法律法规书刊、举办培训班就是一种形式,正如大理编制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农村房屋建设实用图集》、丽江编制的《丽江古城传统民居保护维修手册》等可以引导群众的好书刊,可以批量发送到农村,给群众作为指导或参考很有现实意义。

新农村规划论文:浅谈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1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3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论文:浅谈新农村建设与村庄规划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搞好村庄规划。本文对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注意的问题以及规划后的实施总结进行了论述。

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受到广泛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就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必须强调搞好规划,尤其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家家户户的村庄规划。可以说,制定合法、合理和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村庄规划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环节。2008年1月1日,从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出发颁布实施了《城乡规划法》,更进一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规划依据。

1制定村庄规划的必要性

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联系日益交融,互为影响。但原有的规划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就乡村论乡村,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引导,出现盲目建设、无序建设的现象,造成了土地资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规划制定与实施模式已经不适应城乡统筹的需要,影响了城乡协调健康发展。为了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做到规划先行、全盘考虑、统筹协调,避免盲目建设。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重新研究制定规划,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中存在的没有规划、无序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制度化要求。乡村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管理相对滞后,乡村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缺乏充分的社会参与和专家论证,对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一些乡规划、村庄规划盲目模仿城市规划。由于没有体现农村特点,难以满足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无法真正实施,造成一些地方政府、村委更是随意变更规划、甚至无视规划进行建设。另外农村的建设量大,村庄规划管理力量薄弱,导致村庄建设散乱,管理手段不足,难以应对日益增加的农民住宅、公益设施和乡镇企业等建设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各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农民的生活质量不高,乡村各项设施建设依然落后。改变现状最急需的就是制定村庄规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解决我国城市问题的关键在农村,只有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建设起让城里人向往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过上令城里人羡慕、让乡下人自豪的健康生活,中国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距的方式,即不是把农村城市化,而是切合农村实际将农村规划好,建设好,使农村生活现代化,农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2注意的问题

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制定和实施村庄的情况与城市和镇有较大不同,目前我国多数的村庄还没有制定规划,要求所有的村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村庄都要编制乡村规划,按照规划进行建设,目前还难以做到。如果作出统一的法律规定,难免流于形式,因此对村庄规划应根据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确定应当制定乡规划、村庄规划的区域。

制定村庄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对规划的要求。制定和实施村庄规划,应当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目标,坚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与管理,从农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科学引导,体现地方和农村特色。合理确定乡和农村的发展目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村庄规划采用公示及公众参与制度。为了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编制人员在进行现状调查、取得相关基础资料后,采取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征求村民的意见。村庄规划要进行多方案比较并向村民公示。村庄规划成果完成后,必须要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后,方可由相关部门审批。

农村规划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村规划水平的低下,实际上反映了相关规划人才的缺乏。由于长期以来农村教育水平存在落差,缺乏规划专业人才。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但是长期以来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不在农村,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需要存在差距。为了提高新农村的规划能力,一方面应该安排组织农村干部进行关于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专业知识培训,开阔视野,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考虑组建针对农村、面向农民、从事农村规划的企业或机构,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竞争,纳入规范管理,实行资格认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农民服务。我们的专业机构和专业规划人才,要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另外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进村任职”现象也可以充分利用,让有知识,有能力的人真正发挥其所长。如此,则全社会解决农村问题的宏观成本必定有所降低,而对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和文化品位必有改善与增强。

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有些村庄由于缺少城乡统筹协调,例如未考虑附近污水对井水的污染;未考虑镇区道路和镇排污管道比村子居住区的地基高许多的因素,致使镇附近的村庄无法建设与之相连的排污管道;未考虑村与乡之间的关联,为村向乡聚集提供条件等等。乡村规划建设应切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统一规划,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资金问题的解决。在目前阶段,应考虑以政府为主导,选择试点,以政府采购的方式,由政府出资,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为基层服务,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3村庄规划后的实施总结。

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村庄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促进村庄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综合提升农村可持续发展实力有重要意义。村庄规划实施总结重点在于了解规划的科学性、适用性以及可操作性。实施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规划的编制完成情况;村庄依据规划进行建设的情况;规划实施过程中与土地利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衔接的情况;规划实施中的主要问题等。农民是村庄的建设者、居住者和使用者,也是规划最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规划实施的好与坏,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农民意见的征求是规划实施总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有关政府部门在进行规划实施总结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村庄规划的实施总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以便及时反馈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规划,提高规划实施管理效能。

有了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并在这一规划指导下,统筹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公共资金,便可解决当前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更好地建设21世纪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新农村规划论文:村委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生产发展

1、经济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围绕经济抓创建,抓好创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围绕企业搞服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围城经济。掌握投资各项目的引进,结合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及新一轮环境经济的高质量需要,选好项目,抓好村现有土地的开发,按集约化开发的要求,做好土地的规划,实现土地的最有效利用,以良好的投资环境营造招商引资的良好态势。

2、今后三年来经济发展的措施、规划目标

(1)全力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四方资金进)入园区。全力抓好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和工业集群的发展。花大资本,下大力气,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走出去,引进外部资金,做大、做强经济规模。

(2)运输业发展规划:成立运输集团公司,将村四个运输队,365部运输车辆实行集中管理、集中营运。健全组织、培训专业技能人员,逐步形成运输业集中有序健康发展,打造运输业品牌。

(3)商业、服务业发展规划:对商业、服务业户除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外,还规划出专门的商业、服务业用地,逐步实现商业、服务业网点的一体化、集约化。

(4)养殖业发展规划:现有养殖户42个,到2008年争取养殖户达到60户以上,其中养牛户10户以上,出栏牛300头以上,大型猪场6个,出栏猪达到3000头以上,养鸡专业户达到50户以上,年产成品鸡80000只以上。

(5)工业发展规划:

二、生活宽裕

200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150元,目前,家家有冰箱、空调、洗衣机等主要家电、有专用卫生厕所,10%以上的农户有私人轿车;摩托车,老年车等基本交通工具达到85%。

三、乡风文明

始终把提高村民素质作为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科学意识、文明意识、现代意识。以开展学科学、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活动,加大公民道德、政策法律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民间文艺活动,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好媳妇、好公婆等活动。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村民活动阵地建设。在村部建设一个综合性的村民活动、培训中心,建立图书室,阅览室,使村民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地;其次以实现“平安XX”为目标,继续开展“综治三包”活动,成立禁赌、禁黄、禁毒、老年劝导小组;实现社会治安稳定,无黄、赌、毒、盗等违法犯罪现象;继续开展“创十星、评十户”、“争五好”活动,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理事会、村规民约执约队,倡导村民学文重教、崇尚科学,喜事新办,丧事简办、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农村医疗合作站,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解决农民看病难,彻底消除因学致贫、因病致贫现象。

通过乡村文明建设,争取全村达到无违法犯罪、无聚众赌博、无打架斗殴、无吸毒迷信,形成崇尚科学、行为文明、尊老爱幼、邻里互相、人心思上,人心思好的良好氛围。

四、村容整洁

从2008年5月开始,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动力,整体推进村容整洁,目前,“三清”工作在全村已全部展开,实现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彻底改变“脏乱差”现象,全面实现了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

随着工业区的发展,人均占地不断减少,为保障村民收入不断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按照市区统一规划,拟定将现在用三年时间把分散型居住村改为集中型居住村,彻底取消零散居住区,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建成统一模式型村民居住楼房。实行统一居住、统一管理、统一配备居住设施、统一分配住房。实行统一集中居住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学校、卫生所、文化活动室、阅览室、商场、宾馆,健身场等服务场所为一体,使其更加完善,更加城市化,实现村民居住城市化,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话拥有率、自来水普及率、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均达到100%。

五、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证。促进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一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和村委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二是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对重大事项要做到事前公开,发扬民主,让群众参与决策;三是坚持和完善党小组长、村民组长按期选举制度,把公道能干、群众拥护的人选到领导岗位上,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实行由村民或村民代表评议党员、干部的制度,加强群众监督;五是要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要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广大党员、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六是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通过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用三年的时间,争取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成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新农村规划论文:建设新农村推行农业发展新规划

三农需要系统的改革,离开了系统我们单独谈农业生产,那显然会有许多让人感觉莫明其妙的地方,为此,要对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有透彻的认识,那我们还是必须回到系统中去。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为传承的农业大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和农村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一致的;在那时,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当然农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那时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同样是那时,农业生产的收入也是我们农村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农业。回看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国家和农村劳动者都重视农业的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千多年。

可现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随着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急剧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单独讲GDP,那么我们国家对农业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可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人们还是要吃饭,如果没有农业,这饭从哪里来?所以在今天,农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基石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仍不得不重视农业。而在农村和农村劳动者方面情况却大有变化;也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故,我们农村劳动者有了大量外出打工,经商等机会。也就是在这打工和经商的过程中,我们农村以前的所谓副业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主业——农业生产的收入,另外,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而这扩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征地,那么,这时我们的许多沿海开发区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也就有了转让土地得以分享工业成果的机会,在这丰厚的土地转让收入面前,农民的农业收入那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自温饱以后,我们的农村劳动者就普遍不再重视农业,这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今天,我们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土地抛荒的现象。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农业生产这个问题上,国家和农村劳动者的态度已不再一致。而为了实现一致,所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制订了农业补贴政策,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支出还会大量增加。

在当前,我们国家仍然重视农业,而农村劳动者却普遍不再重视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那当然我们既要保证国家农

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实际变化。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普通农村(庄)的系统改革方案中来。当普通农村初步完成村居点的建设任务后,村集体就必须马上重新划分承包地(方案应早定,早公布),同时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其具体举措是:

第一.原则上全村土地,集体所有;在集体面前,人人平等。但对多年土地承包过程中遗留并产生的某些个人既得利益,集体仍保证村民十年以内收益。

第二.在土地重新承包之前,集体将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现有承包地全部丈量登记,同时还要将各生产队的水库,山林等公共用地重新丈量登记并折算到户。在这里,宅基地,自留地是当作承包地来丈量,而重新土地承包时,这些地仍会优先承包给该村民(除非自己不想要,如自留地就可能会这样;另外是水库,水库应按水面积丈量,但在折算到村民时,就可变成承包田。至于山林,除了有石头,有树木的山林外,山林其它未垦的土地做为承包土地折算到个人(折算标准应可协商)。

第三.集体将村民的所有承包地收回,然后,根据当前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能力和承包意味,同时也考虑到村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集体在重新分包土地时,并按村民承包权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返包给村民。余下的百分之三十,由集体在距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一次划出,经集中整治,并改造成若干个集体农场,然后再公平发包给部份村民,目的就是;集体要在村内建设农场,把小数村民培养成农场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全村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另外讨论).莲山课件

第四.集体重新分包土地时,集体可将村内土地分近地(即离村距民点较近),远地和村农场用地这三类,而在远地方面又分远地,远田。经协商后,距村居民点较近村近地,所有村民承包量一致,且不论田与地,一律当田来承包(因为土地分包后,近田也大部份会被村民当地种菜)。至于远地,远田,则大家也是一样多。对于多交地给集体的农户,在集体承包村农场,山林时可多按比例多分承包费(至于多收年限,侧应在十年左右加以讨论)。

承包外,集体也可考虑将村承包地让给其它村民承包3.村水库以及一些水塘周围水田,一律应当村农场用地优先一下性划出来,以便建设村的水库农场,这对水库的立体开发,水库的扩容,水库堤坝加固都有好处,另外这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农田水利工作。4..每个农户承包地按面积,尽量只分四块地。5.这些年有的农家人口增加,有的农家人口减少,集体应一并清算,但前提是,这些数目应按原规矩先在各自的生产队算好,摊匀。6.非本村居民入住村居民点,在有村民抛荒的前提下,也有机会承包村的近地,但必须交纳相应的承包费(农民自己承包却有补贴)。7.在村居民点外,村集体应划出若干土地供村老人协会使用。8.村民在村居民点的建房面积和公摊面积都按水田面积来冲抵村民的承包权。但这些面积可完全市场化,私有化。9.村民土地抛荒一律交集体处置。莲山课件

当我们把农村土地规划承包好后,那现在我们回看农村的农业生产状况,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村,绝大多数的村民在村居民点外都会有自已的菜园,而在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侧另有承包地和田。但在离村居民点最远受村民关注较少的地方却有村的农场。另外村的山林和水库也被改造开发成集体农场。而这些农场也被公平承包给了部份村民。这样一来,承包农场的村民就会主动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主动购买农机产品,主动联系或组建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即“公司加农场加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而与此同时,农场主动将技术传授给村民,会出租机械设备给村民,会(按公司要求)以比较公平的价格收购村民的农副产品,而这同时也可以减少自己的生产风险和减轻自己的生产成本,而与此同时,农场主还可以增加自己农业生产之外额外的服务性收入。至于分散的农户,他们减少了承包地,但却有机会承包村农场和在村农场打工,而减少的那份地也有承包费补偿,另外,这还不影响农业补贴(但那时国家农业补贴对象可能只限农场,而分散农户只有多交地给集体,才能多得农业补贴,多收土地补偿金。另有的农民为了这两金,他们可能会多退承包地给集体。而集体侧又将地转包给村农场,这样,村的农场就会越办越大。而这一土地变化过程也是基本符合市场规则的)。

这是一种国家,社会,市场,市民,农村非农民和农村分散经营农户都能从中受益的农村农业发展规划方法,它的推广和实施必定必写我国农业的历史。并从此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新农村规划论文: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思考

规划是龙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对规划的定位和作用要有明确的认识。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村庄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有的村建房屋间隔空间太窄,连消防车都开不进去,留下严重隐患,要推倒重建财力上实在承受不起。尽管这种现状是新农村建设以前形成的,但给我们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也充分表明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先行,以有效避免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的发生。为此,笔者就进一步搞好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引发以下思考:

一是规划要突出前瞻性。前瞻性、预见性是规划编制的生命。如果规划没有前瞻性,编制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在本世纪内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编制中,必须着眼长远,突出前瞻性,围绕发展搞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大铜业、大物流、大旅游、大城市框架和今后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在布局上应当以那些有发展前景,有利于农户聚居,有可能长久存在的村为重点,特别是乡镇、集镇、小城镇和中心村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对今后要撤并的边远村庄和一些不可能成为居民集中点的地方,只对现有设施进行必要的维护,不宜再投入新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规划要注重特色性。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定要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是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市广大农村在区位、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规划不能套用一个模式,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力求彰显个性,各具特色。农村规划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填塘,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要注意保护上清古镇、仙水岩龙虎山景区等地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等文化遗产,做到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新村建设项目尽量与古建筑保持协调统一,使“古迹为新村增色,新村为古迹添彩”,形成观光旅游新亮点,既增色,又生财。

三是规划要强化和谐性。新农村建设是通过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充实农村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农民丰富活泼的生活空间和具有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因此,编制村庄规划必须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使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从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

四是规划要体现实用性。就是说应注重配套搞规划,规划编制就是为了指导下一步的发展建设。因此,新农村建设规划必须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行。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对基础设施建设,先搞什么、后搞什么,在哪里搞什么,一定要衔接配套,避免先建后拆、边建边拆,浪费社会资源。

五是规划要明确产业性。应充分考虑村镇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村镇,发展规模经济,村镇规划新办工业企业应向工业园区集聚,以利整合资源,节约用地和处理排污,共享基础设施,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镇规划要综合考虑集镇、城镇郊区、田畈农区、丘陵山区等不同区域、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促进商贸服务业、特色工业、生态农业、林果业、休闲旅游业等特色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新格局。

六是规划要力求集约性。就是要注意保护耕地、集约用地,乡(镇)、村的规划,原则上都要安排在荒山荒坡,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耕地,确要占用耕地的,也要采取“占一补一”的办法,垦复耕地。按照“先规划后建房,没有规划不批建”的原则严格执行,要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操作措施,促使村民严格按照规划和设计进行建设,以增强规划执行的强制性。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规划管理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新农村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农村规划实施的两阶段,指出了推进新农村实施管理的措施,如适宜迁村并点,加快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村镇规划师制度,建设和保护村庄生态环境等。

关键词:新农村;实施管理;规划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对农村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新农村不是单纯意义上最低层居住聚落形态,它具有广泛社会、经济涵义,其规划会呈现出功能逐渐完善、空间布局多样性、实施复杂性逐渐加强的特点。农村本应为居民提供较城镇更安静、舒适、优雅、方便生活环境,但目前其基础设施简陋陈旧、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收入低、社会保障条件差。事实证明,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村庄规划实施的首要和根本目的就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与经济发展形成互动良性循环,为农民安居乐业服务;适应和满足其需要和利益,使村庄空间发展与交通设施建设相结合、建筑变化与基础设施服务容量相匹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质量改善相

呼应、物质财富积累与人文氛围优化相同步。

一、当前新农村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或管理混乱

作为“龙头”的农村规划,对指导、规范农村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然而据调查,在以村民住宅为主的广大农村至今没有可供实施规划的乡镇规划管理机关,对村民建设实行的规划许可,其依据不是规划,而是宅基地权属。这种无规划的许可,成了规划管理一个盲点。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迁移和建设缺规划、建设管理滞后等影响造成“空心村”或“半空心村”现象。旧村改造与“空心村”整理,需要出台新的宅基地置换政策,建立新集中居住点往往需要建立耕地先占后补再平衡制度,集中居住后农民耕作半径发生变化,需要对承包田进行调整,这又形成了与农田承包制度的矛盾等等。

(二)传统规划技术方法难以适应村庄规划实施

在不断深入调查研究过程中,各级政府与规划工作者总结形成了较先进规划理念,如“配套公共基础设施”、“集中集约发展”、“保护地域文化”、“改善人居环境”等。但对于如何实施这些理念,目前村庄规划方法没有太多对策,规划仍停留在“集中开发新村”、“整体空间布局”、“统一村庄设计”等传统技术模式上,“集中开发新村”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将城市“新区模式”在村庄规划中的简单套用,城市规划通过新区开发积累资金反哺老城改造是一项成功经验,但这一模式不适合于村庄建设,因城市新区建设相对旧城改造是一种低成本开发模式,而新村建设相对旧村改造却是高成本开发模式。进行整体空间布局、进行统一村庄设计等是传统村庄建设规划常用方法,却也是长期以来村庄规划难以实施的技术障碍,原因在于:一方面,统一布局规模过大,开发成本过高,造成土地与资金巨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统一设计住宅朝向、高度、形式,不同设计风格民房建设难以实施,而且会破坏村庄景观形态,导致形式单一、没有特色。故村庄规划明显存在理念与方法错位,昔日规划技术方法难以保证先进理念的实现。

(三)规划实施缺乏资金支持

经笔者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调查,村庄完全按照规划实施的很少,大部分村庄只停留在道路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河道清理、垃圾填埋等阶段,除一些乡镇的扶贫移民安置点建设外,大面积成片居住区规划建设很少实现。

在村庄规划实施措施中,规划者都希望得到足够资金支持,要求成立专门规划实施管理队伍,提出进行相关农地制度创新。但现有城乡二元体制难以满足规划实施要求,不利于村庄规划实施。规划往往提出多元投资思路,建议政府、地方、农民共同出资,甚至提出村庄建设投资市场化运作等;新农村建设虽然受到中央重视,但当前财政对建设事业支持重点更多侧重于城市和乡镇,用于村庄建设的补贴有限,村庄建设资金缺口很大;而村民收入普遍较低,让他们为建设村庄承担过多的经费也有违农民意愿。若将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几乎没有投资者愿意把资本投向收益率极低的农村建设市场。因此,当前村庄建设还需更多依靠财政支持,依靠以城补乡、以城带乡。

(四)乡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乡镇规划管理队伍薄弱,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实施。规划建设监察制度不完善,缺乏管制力度。笔者在编制新农村规划时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只有极少数乡镇有较完善规划管理队伍,绝大多数乡镇虽然有管理机构,但配备的工作人员人数少,懂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更少。

二、新农村规划实施管理的思考

(一)新农村规划实施管理两阶段及其基本内容

1、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这是新农村规划实施首要环节。村庄建设使用土地情况多样,如:房屋质量较好不宜搬迁的;需在其他地块建房的;除已有土地外尚需扩大使用土地的等,在规划管理中,首先要对上述多种用地情况按批准规划进行确认或选择,从而保证各项建设选址符合规划,不妨碍村庄发展、不危害村庄安全、不污染和破坏村庄环境、不影响村庄各项功能协调。具体内容包括:选择建设用地地址、核定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与其它规划协调。一般应按批准的建设规划控制土地使用性质来选择建设项目地址;若建设规划尚未批准或制定,则应由镇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据总体规划,研究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核定基础设施条件。

2、建设用地及工程规划管理。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及土地使用强度等。主要是审核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或规划设计工程监督检查等确定建设用地范围、公建用地指标、建筑物使用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间距、建筑退让、基地出入口、停车和交通组织、建设基地标高和土地使用其他规划管理要求。

(二)适时、适宜迁村并点,加快中心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合并部分规模偏小自然村,扩大中心村规模,尽快改变目前中心村规模偏小状况,避免低水平重复分散建设。

新农村建设重点和关键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完善配套公共基础设施是增强乡村发展后劲,形成优良发展环境和优势的必备条件。抓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实行“大交通”战略,发挥乡村道路建设先导作用;同时依实际和可能,按规划、程序搞好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给排水、电力电讯和商业服务、文化教育等,不断提高村庄配套服务功能,为村庄人口生存、新农村生产发展提供服务。

打破按行政建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传统,鼓励相邻村庄共建、共享某些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投资规模效益;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和管理。

(三)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建设,规划专业人员进乡村

目前绝大部分乡镇规划管理队伍涣散,专业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开展村庄规划管理工作需要。在全面减少农民负担、大范围压缩乡镇行政编制情况下,增加乡镇建设管理人员编制,推进村庄规划管理队伍全覆盖几无可能。现实政策与规划管理工作需要明显错位。

因此,应增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规划意识,把农村最基层的村委会组织利用起来加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提高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目前需加强规划建设系统与乡镇政府、村委会工作衔接,安排规划专业人员进乡村工作,加强兼职队伍专业技术培训,推行村镇规划师制度。

(四)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要实现村庄规划从“纸上画画”走向实践,必须加强村庄规划体制与政策创新,为村庄规划提供制度保障。在建设资金方面,当前尚需更多依靠国家、省、市、县财政支持,在此基础上,结合农民意愿和经济基础,鼓励农民自我投资建设。当前省辖市对村庄建设的财政支持所占比例太低,需进一步加大,做出榜样。

(五)抓好耕地平衡落实

严格落实补充耕地制度,凡建设需占用耕地的,在报批时,须做好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方案,明确补充耕地地点、面积、资金安排及完成期限,对未落实补充耕地方案建设项目,一经查处,暂停农用地转用审批。

(六)加强村庄宅基地管理

1、加大宅基地置换、耕地流转等用地制度创新,探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运作相关思路,探讨、出台相关的各地用地政策。农村宅基地建设应严格按照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的村庄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安排,限制农村宅基地占地面积,节约用地,节约耕地。

2、以经济手段管理农村宅基地。一户拥有一处以上宅基地,应坚决取缔。安排新宅基地,暂不拆除原宅基地上房屋的,应实行有偿使用或由村委会统一安排,作为旧宅拆建临时周转用房。对于位置优良地段和空闲地,村集体组织可组织有资格申请宅基地农户公开招标,由中标人优先选择宅基地。

3、积极探索农民进城后原承包地与宅基地处理办法。对进镇落户农民,在贯彻落实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政策,容许据协议保留土地承包权同时,应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有偿转让承包地使用权,允许其利用原有宅基地指标按一定折算比例在小城镇中置换一定城镇住宅用地。这样既可为农民进镇定居或创业提供启动资金,又利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避免耕地撂荒现象发生。

(七)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根本要求

生态建设、良好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目标,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是乡村可持续发展重要一环,乡村经济增长,绝不可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代价。

1、提高村民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素养。将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贯穿人们生活各方面,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意识提高不仅包括村庄普通居民,更重要的是村庄建设和管理者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理解和掌握。

2、新农村规划应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如将生态意识贯穿村庄规划建设各个环节,形成法规制约;村庄功能分区应注意人居环境优化和污染源布局;村庄园林、绿地、水面要合理安排,占到一定比例;“三废”净化处理等都应在规划中有所体现等。

3、积极采取措施,消解已存在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如将布局分散、污染严重且排污超标企业向镇工业小区集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改善区城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现有植被保护,坚决禁止乱采滥伐等。

4、建立乡村持续发展指标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健全村庄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制度,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保证乡村健康、持续成长。坚持走生态环境与生产建设“双赢”之路,这有赖于广大居民环境意识增强,只有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把村庄建设成街道整洁、设施齐全、房屋新颖、绿树成萌、空气清新、整体优美区域空间,才能增强居民定居意识。

(八)凝聚村庄共建意识,以农民为本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统工程,要使广大农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就必须把握好新农村建设的各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中,人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最根本因素,农民群众是村庄建设主体。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思想,村庄规划建设重点既不应是描绘理想蓝图,也不应是急功近利的项目安排,规划应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农民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稳步有序地推进相对集中建设和旧村整治改造。一方面,规划要着力于村庄适度集中与布局调整,结合旧村改造建设新村,依托原有道路等基础设施布置新集中居住点;另一方面应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着力点,推进村庄整治,使村庄规划既能在较短时期内取得实际成效,让老百姓满意;也可以此为基础,逐步放眼长远,据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进行分阶段滚动发展规划。若一下子就把村庄规划视角聚焦在理想高度集中模式,或仅停留在一些过于实际的项目与资金,则很难让多数百姓得到实惠,也不符合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与目标。

新农村规划论文: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长期以来,人类凭借自认为先进的“高科技”试图主宰、征服自然,这种严重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虽然带来了一时经济的飞跃,但造成环境问题却是不可弥补的。大量而随意地破坏环境、消耗资源的发展道路是一种对后代和其他生物不负责任和不道德的发展模式,人类行为不仅应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若新农村建设引入城市规划模式,对于占国土面积达99%的中国广大农村,以及脆弱的农村环境和退化的农村生态将是灾难性的打击,势必造成我国永久性不可恢复的环境和生态灾难。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引入生态理念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其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工作。只有把生态理念引入新农村建设的近景规划和远景规划,才能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

本课题从生态理念出发,利用生态学、产业经济学、管理学、规划学和统计学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和工程数学等方法,全面分析了江西农村发展的现状,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成功经验,就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战略目标、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如下研究成果:

(1)通过分析江西农村建设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阻碍江西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一是村庄建设杂乱无章,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较为缺乏;二是村庄卫生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人居环境条件较差;三是建设基础较为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农业生产的丰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条件;四是村庄缺乏规划,即使有规划,也往往忽略了农村建设的特点。

(2)引入生态理念,对指导新农村建设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包括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发展经济的同时,不仅要有利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还要为后代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的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实现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三是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合理有效利用各项资源,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3)深入研究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规划的经验,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一是结合“生态中心论”和“人本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人们可在乡村社会找到在城市社会所难以找到的个性化、归属感的空间;二是通过不断增加乡村各种基础设施,提供电信普遍服务,重新分配土地扩大“农业疆界”等措施,来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改善农民的生活;三是运用小规模改善规划型、适度改造规划型、整体改造规划型、整体搬迁规划型等农村生态规划模式,以及重点突出产业规划,以富民为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

(4)运用SWOT分析方法,全面剖析了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认为当前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优势大于劣势,机会高于挑战,应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大力推行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

(5)根据江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各地生态特点,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划分为五种生态类型区域,并提出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工作重点。根据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江西农村在某一方面突出的生态特色及主导目标,本课题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分为生态农业型、生态住区型、旅游观光型、生态保育型、生态家园型等五种基本规划类型。在进行规划时,可因地制宜,把握区域的类型特点,选择相应的规划类型,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设计。规划的重点在生态人居、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等四个方面。

(6)根据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涵和特征,建立了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该评价指标体系涉及规划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叠加后形成10个一级指标和35个二级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分析,并以人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士2”的研究结论,引入五分位的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分别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给其评定等级,在统计并分析各位专家的评定结果后,根据公式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该评价体系的特色主要有:一是将评价指标分为核心指标和普通指标两类,使得规划评价的结果更为直观;二是权重系数的确定将咨询验证和层次分析相结合,增加了指标权重的科学性;三是将指标的评价等级标准分为四级,A,C两级有具体标准,这样便于操作也减少了干扰因素;四是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采用等级状态方程的形式输出,可进一步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被评者较直观的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增加了评价的科学性。

(7)为确保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构想变成现实,提出了加强江西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对策建议。一是通过创新管理机制,改变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集聚,因地制宜,尊重现状,从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编制或修订村庄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城镇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二是改善村容村貌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能力,既要适当超前,又不能标准过高,按照统筹兼顾、循序渐进的原则,着重加强道路网络化、供水安全化、信息网络化、服务社会化、能源清洁化五个方面的建设;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人居环境建设,主要通过优化“三级”机制,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经济和安全兼顾的办法,对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着力解决区域性和行业性的污染,切实建好碧水蓝天的生态农村;四是应以公共财政为基础和支点,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明确体现“两个反哺”,并对农村干部和农民开展教育、引导、培训和示范,鼓励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生态新农村建设之中,充分发挥农民在生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形成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受益、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

(8)以某县某镇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为案例,进行规划考核评价实证分析。依据当地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参照相关专家意见,对该镇生态新农村规划成果进行了21项指标的分析,并通过等级状态方程E=∑Hj*(等级)j[h]+∑Pk*(等级)k(j=1,2,3,……n;k=1,2,3,……m),得到E=28.5A[h]+15B[h]+0C[h]+0D[h]+34.4A+18.1B+4+0C,Hid=0,Pid=0。Hic=0<8,Pic=4≤11;Hin=28.5≥28,Pin=34.4≥34的结果,反映该镇生态新农村规划综合评定符合评价体系确定的优良标准。通过实证分析实现了生态新农村规划考核评价模型由定性分析到定量考核的升华,提高了课题的实践意义。

新农村规划论文:扎实有效地规划和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适应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核心,抓住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抓住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结合白银实际,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好一项基础工作,抓好两个切入点,突出三项主要任务,建立四项保障机制。 一项基础工作:就是科学制定建设规划,确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涵盖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建等各个方面,是全面发展的总体部署。我们必须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发展的重要内容,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加强调查研究,突出发展重点,注重科学论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科学制定出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包括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村镇住宅建设规划、农民教育培训规划等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确立符合时展要求的新思路,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坚决避免将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庄建设的倾向;强调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有序启动、稳步推进。通过制定规划,真正做到细化目标,实化任务,硬化措施,强化责任,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 两个切入点:一个是选点试验示范,积极探索能够代表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模式。一个是加强教育培训,努力造就能够承担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任的新农民。 树典型、抓示范,是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只有做到心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才能有效地推动新农村建设。启动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典型示范作为一个切入点,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村生产力相对发达、农村社会事业有一定基础和村级领导班子战斗力较强的村进行示范建设。白银市将从今年开始,在全市每年确定10个—15个村进行试验示范并逐年增加,到2010年全市示范村达到100个以上。示范村要在抓好农业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建设和农民教育培训的同时,突出村庄民宅的规划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脏乱差的问题。 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农民,农民的问题关键在于技能,技能的问题关键在于培训。只有使绝大多数农民都有一技之长,稳定解决收入和持续增加收入的问题才能有望解决。大规模、成建制培训和转移农民,是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教育培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切入点,下功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切实搞好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努力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职业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白银市将从今年开始,力争五年内使初、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接受培训。同时,要引导农民增强自我发展意识,树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思想。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三项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农村经济这个中心,构筑支撑农村发展的新经济。 二是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创造促进农村变化的新条件。三是突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个关键,形成承载农村文明的新风貌。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实现生活宽裕,才能为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供物质保证。构筑支撑农村发展的新经济,必须着力抓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从白银实际出发,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要形成合理的区域结构,并通过加快发展草畜业推进农、林、牧大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推进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依托现有基础,重点建设瓜菜、草畜、马铃薯、优质林果、制种、小杂粮等产业基地,形成支撑作用显著的战略支柱产业、带动能力明显的区域优势产业和品质优数量多的地方特色产品,做大做强蔬菜加工、洋芋淀粉、啤酒麦芽、雨润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建立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输出效益,力争每年输转20万人次以上,逐步达到农村户均每年输出劳务1人,收入逐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同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增收,使瓜菜、草畜两大战略支柱产业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使林果、小杂粮、马铃薯、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两个百分点,使黑瓜子、枸杞、中药材等为主的地方特色产品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农村大规模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增加农民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看,还有利于创造新的社会需求,消化已经和即将出现的水泥、钢材等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从长远看,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空间很大,将成为今后很长时期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把农村作为全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力争通过“十一五”时期的努力,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尤其要针对白银农村一些地区灌溉难、饮水难、行路难、燃料难的问题,切实抓好“四项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在景电、靖会、兴电大型灌区实施节水续建配套工程,争取建设西格拉滩、引洮等生态灌溉工程,实施引大入秦延伸工程,5年内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同时,要以梯田建设为重点,并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整村扶贫开发、种养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旱作农业水平。加强农村人饮解困工程建设,力争新建一批覆盖面大、供水质量高的人饮工程。加快乡村公路建设,采取财政补助、以工代赈、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力争5年内使农村户用沼气达到适用农户的20%以上。 把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夯实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措施,作为消除农村贫困落后状况的治本之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两基”成果,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积极兴办学前教育,努力扩大高中教育,加强职业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影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以“神农通”为基础,5年内建成全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加强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使农村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看得起病。认真实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社会救助体系,为农村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四项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二是不断完善农村自治机制。三是逐步落实投入机制。四是形成全社会支持机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我们要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调,建立健全“市上指导、县区组织、乡镇主抓、村组实施”的工作机制。市、县区都要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重点加强政策资金扶持、村镇规划编制审核、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每年为农民办几件实事,特别是综合部门、基础产业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事业经费时,要更多地向农村倾斜。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力度整合支农资金,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基本建设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村社会各项事业专项资金的统一规划安排,统筹管理使用,加强协调监督,坚决防止和纠正截留、挪用。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坚持以县区为主和多级次相结合,以规划引导、项目带动为手段,加强资金协调,集中资金投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小陈老师工作室出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各行各业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大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力度,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的支持,加大城市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服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服务指导,帮助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建筑设计分析

摘要: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国家对农村的建设越来越重视,农村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农村逐渐变得与时俱进,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在当下都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甚至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将要赶超城市。文章针对新农村建筑规划的一些问题,对农村建筑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打造新型农村。

关键词:农村;建筑规划;建议

农村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近几年的农村发展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焦点。农民的住宅环境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现代打造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农村,使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促进农村建筑朝着安全、环保的角度发展,这将是一段时间内所要追求的奋斗目标。

1农村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1.1建筑观念陈旧、缺乏指导

当今的市场经济改革使得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农民也在一系列的政策指导下步入了小康社会。农民富裕起来的首要任务就是整治家园。以前老旧的房子拆了重新建筑。但是依照他们的眼光以及意识来看,房子往往缺少美感与现代性。们居住的环境氛围大多都是十分封闭的,没有先进的建筑理念作为其建筑房子的指导,导致具有一定的盲目及杂乱无章。大多数人对于房子的要求都是从实用性与美感这两个方面出发。①要求其能够遮风挡雨,所以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房子需要在一些事故来临之时具有安全感;②房子具有一室的美感,赏心悦目。但是在现在的农村,许多人都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两点,一味的追求“高大上”,用房子的大小,建筑材料的富丽堂皇和土地面积的庞大来衡量自己家的富裕程度。虽然这样可以给别人带来震撼感,但是往往这种“粗放型”建筑不具有长期保存性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这样还大大浪费了人力、材料与土地,不利于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质量与基础设施问题

农民建筑房屋往往只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参照左邻右舍而进行建设,没有根椐自身的需要对房屋作出合理的建设,更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些想法在很多时候都是不可行的且而不规范的。大多数农民的房屋在建设过程中都没有有效的安全保障,甚至他们的房屋通常是不堪一击的。房屋的稳固性、抗震性、抗寒性或者保温性对于建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许多农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指导做支撑。更有许多人为了省钱,在建设中“减工减料”“得过且过”没有把房屋的质量看得很重要,以至于后期出现很多修修补补的情况。现在许多农村人都放弃了低收入的传统农业生产而外出务工劳动,导致了农村里许多房屋空闲无人管理,使得公共设施与土地利用无法平衡。

2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措施

2.1制定农村合理的建筑规划

①改变原来农村用地分散的不合理布局,把居住区和生产区区分开来,合理布局建筑用地和道路系统,制定一个有效的建筑计划。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在农村这个大环境中展开合理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了解现代的“建筑美”;②绘制现代建筑风格的体系图,让农民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接轨。科学合理规划的同时也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设计出一些适合其居住氛围的建筑,结合此种方式设计出多种不同的房型,满足不同农民的不同要求,建设出既具有当地风俗特色又体现出现代气色的建筑风格;③有建房要求的人去其它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进行建筑考察,再通过他们对农村里面其他人进行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性,而主动实行科学化的房屋建设;④还可以让政府给每个村子派出一些建筑专家,为村民们灌输建筑知识,比如房屋的建设比例应该是多少,房屋之间的距离应该控制在什么范围内,房屋建筑应该注意的事项是什么等等。合理的建筑规划意义重大,这样不仅能够使村民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转变村民的设计建筑理念,还能够改善村民乱用土地,破坏城市建设的情况。

2.2加强农村建筑的防自然灾害建设

一般农村都是建设在郊区,甚至许多都是在山区之上,一般情况下会遇到台风、洪水、泥石流、地质沉降或者地震等自然灾害。由于农村的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现有大量的低标准建筑与设计的安全要求相差相距甚远,许多建筑达不到规定标准。当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如果楼房质量有问题,那么人们难逃厄运。2010年的玉树县地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7.1级的地震却造成巨大伤害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子质量问题。加强建筑的防自然灾害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规范房屋的结构设计,所有房屋必须经由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出施工图纸,由政府建设部门统一对施工图纸进行备案方可进行建设;②把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临时包工队组织起来,通过培训、考核、登记、发证等程序,确定他们进入农村建筑市场的资格和施工范围。坚决禁止未经过培训和没有施工资质的队伍承包农村住宅工程;③当地政府建设部门应设置专职部门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对各施工阶段进行现场验收,做好备案资料;④对危房和低收入家庭应有相应的扶持机制,对设计、审备、监管等费用于以补贴或减免,引导他们建设稳固,安全,耐用的房屋。

2.3加强农村建设的引导工作

引导农民了解住宅空间卫生条件的基本要求,合理选择层高和住宅的合理间距;引导农民重视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合理布局,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建筑造型: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择适当的装修。引导农民统筹考虑农村长远发展及农民个人的利益与需求。重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以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住宅的功能质量.为广大农民群众创造居住生活、生产方便和整洁清新的温馨家居环境,农村自建房设计将会成为中国的一大发展趋势。为使我国广大的农村都能建成独具特色、各放异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自建房设计的发展趋势将会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结束语

农村建筑的科学化、合理化设计能够促进农民思想的与时俱进,也能够使农民的建筑手段更加先进,提升农民的安全意识、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为城市、农村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住宅建设的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农民自建住宅的科学合理规划,是构建和谐的节约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新农村规划论文:

作者:李润铭 单位: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新农村规划论文: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与方法

本文作者:徐文卫、耿化民、陈亭吉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通过近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乡村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笔者在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的规划设计中,对风景区新农村的规划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项目概况

(1)规划范围:蔡家桥村点位于绵阳市沉抗镇仙海西南部,东接花砰湾,西接李家早湾,南邻星红梁,北接向家湾,总规划面积为3.8hm2。

(2)用地条件:地形较复杂,部分区域有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形,场地现状以村庄用地为主,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整体地势南高北低,其高程范围为480.08~501.40m,坡度范围为3%~24.5%。

(3)土地利用:主要有林地、耕地、居住用地、道路、水塘、水渠用地。

(4)民居建筑:蔡家桥村的民居主要分布在聚集点的东部和西部,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主要用于居住。建筑层高多单层和2层,结构多为砖木结构的坡屋顶建筑。现有院落主要成一字型和L型布局。区位分析见图1,布局结构见图2。

2村庄规划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综合体的建设着重应突出其综合性,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延伸其产业链,形成一、三产业联动;同时通过其生产、生活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创造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促进城乡互动。

2.2整体性原则

规划基于仙海的产业辐射和带动,对整个综合体实施包括产业、新村聚集点、各类配套设施等的一体化布局,既实现了优势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为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创造了条件,同时可避免配套设施的重复配置。

2.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按照各村、组的实际情况,结合区位条件、地形地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尊重村民意愿,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分类指导其产业发展、新村布局和风貌建设。

2.4生态化原则

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在农村产业调整时,应注重对现状森林植被、山体形态的保护;在包括道路的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时应依山就势、结合地形,尽可能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2.5以人为本

从农村实际出发,合理安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乡村面貌,推进乡村生活品质的城镇化发展。

2.6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鉴于农村综合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本次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统一规划,在建设时,可根据具体条件,按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步实施。

2.7简洁明了,便于操作

规划成果应具有针对性,尽可能避免采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及长篇大论,重在梳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便于基层相关人员的理解和操作使用。

3村庄布局结构

由于农村资金有限,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节约用地原则。总体布局上,在保证农民生活舒适的基础上,在有限的用地红线内建造尽量多的住宅。

3.1布局结构

基于现状分析,以及上一层次的相关规划文件,综合考虑用地现状、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资源优化、设施共享与民俗文化等因素,提出“一环一心”的结构。一环:指环绕规划区的环形道路主轴,也是生态主轴。一心:指位于生活区中心的公共服务中心,也是全区的生态景观中心。住宅:顺应地形,采用单栋布局形式,规划户数60户。公共建筑:顺应由南至北的景观主轴,设置综合服务中心。开敞空间:(1)入口广场,位于规划区北部。(2)景观广场,位于规划区的南部,形成尽端式景观节点。(3)景观绿带,位于规划区的中部,由景观主轴延伸下去,为南北方向居民提供生态廊道。

3.2道路交通

道路:规划保留聚居点东侧和北侧的现状乡村公路,将其扩建至7m宽,作为村庄的主要对外通道,并分别向南、向西延伸至与二环路相交,形成两处出入口(图3);停车场与招呼站:在聚居点北部主要出入口处,依托铺地广场,规划布置一处机动车停放点与一处公交招呼站。

3.3景观结构

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原有生态资源、林地、水网创造出优美的田园风光,形成“一环多点”的有水乡特色的新居民集聚区(图4)。一环:位于规划区中部的环形生态绿廊;通过生态绿廊,把规划区周边田野,山水等自然景观引入村庄内部,达到山野通透居原一体的景观效果。多点:沿规划区周边形成多个景观节点,通过休息座椅、亭子、特色植物等景观小品,塑造公共户外活动的林荫场所,与景观轴线共同塑造出丰富变化、互通相连、情趣怡然的优美景观场景。

3.4典型户型设计

综合考虑国家及省市新农村住宅建设标准,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农民群众居住生活习惯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多种因素,设计了4种住宅方案(图5~图7),以白墙灰色坡屋顶为主,均设置客厅、卧室和厨房,并设有储物间存放农具和杂物。采用堵门连排,组团式多样结合。

4结束语

本次规划设计以绵阳仙海风景区蔡家桥村为例,探讨了风景区中新农村规划的相关理念、策略和方法。风景区新村规划应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载体,其设计的主要内容应该涵盖村庄功能分区、村庄景观生态设计等进行科学规划,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及居住环境。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及对策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点。同时,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就是现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党中央的新的历史任务的新议程,而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基础。也就是因为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本文详细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在常规的村庄规划中的一些常见影响因素,找出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希望对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村庄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方法对策

1.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将成为今后很多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准则,合理规划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更好的细化资源配置,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因盲目建设造成的资源以及经济上的浪费。村庄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步,只有把这一步稳稳的走好,调动群众的希望和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2.1村庄建设盲目规划,操作不规范

村庄总体规划和建设的村庄层次规划水平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和科学的村庄区域发展规划的总体方向,各级政府和规划工作者虽然对村庄整体规划形成了一些比较先进的理念也不能具体落实。发展布局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宏观调控,各村各自为政并且随意性较强,农民的建设主要是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一个地址,只要邻居认可,办理相应的土地使用许可证和其他相关程序就可以建立。同时还有很多地方对村庄建设和村庄规划滞后,缺乏详细规划的许多地方,许多超出规划期并没有修订,对农村建设和职业规划缺乏指导,由于长期的小农思想的束缚的农民,房主要考虑利用自己的方便,没有考虑到与他们的邻居的院墙等的关系,造成自己建设的围墙等不规则,并且采用的不同的材料,导致新农村建设混乱的局面。

2.2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有限,建设资金技术支持有待加强

农村规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农村建设的指导和规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基层规划和建设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强,缺乏专业的规划人员,并且有的规划人员的技术不到位,也没有落实相应的责任制,在规划中又轻视相应的国家法规,这样就会引发很多问题。同时,一些村庄规划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来指导实施。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瓶颈,没有了相应的资金投入,群众的积极性就没有,虽然中央政府对村建设的大力支持和财政补贴,但一个村庄建设资金缺口大,甚至在一些地方规定专项资金都要在建设的新农村地区的村庄整治以及相应的沟清理和其他项目后检查和验收合格后,才能够划拨下来,村民虽然收入逐年增加,但让他们支付相应的建设费用就与农民的愿望相反,导致农民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项目,甚至无法启动。

3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问题的方法对策

3.1提高规划意识,落实规划方案

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中,我们要切实加强宣传教育,落实规划意识。为了实施我国的村庄建设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应实施有效地村庄规划,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同时也做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统计工作,提前规划实施计划。村庄规划必须以生产为基础,以农民的持续收入为基础,从实际出发点,低成本,低资源消耗。实施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件新事物,无论是从当前还是从长远来看,都符合农民切身利益,以围村建设规划以方便农民生产,并有利于节约土地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对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要注重典型宣传。使农民能够真正实现村庄建设规划的效益,动员他们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使农村居民的环境得到了逐步改善。

3.2提升规划建设管理队伍素质,加大各方面的建设资金技术支持

吸引高水平的相应的工作人员积极的规划新农村,在村庄规划中,吸引近高层次的规划人员的同时,还要积极的落实规划责任制,加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要确保规划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大力推进以及积极的宣传新农村建设,农民可以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意识,稳妥政府资金的投入,更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生活条件,降低基础设施配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村庄规划,实现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影响。新农村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系密切,新农村规划一定要在很大程度上结合当地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文化新城,加快发展地方经济,使农村进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农村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现代化的新农村,并且它还能充分调动农村居民的积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的新农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徐源 单位:沈阳市园林规划设计院

新农村规划论文: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设计分析

摘要:结合邓州市白牛镇白东村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从水系、建筑、绿化三方面,阐述了该地区节能规划布局方案,并提出了墙体与屋顶的建筑节能措施,经实践证明,该节能规划设计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效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水系,绿化

0引言

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日益严峻,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30%以上,急剧上升的建筑能耗,给我国的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带来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疆域广阔,农村建筑节能技术极为落后,据统计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我国农村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随着《中原经济区规划》建设步伐的加快,河南省关于“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且在建筑领域重点全面开展节能技术改造”的研究工作也提上日程。2015年3月,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建筑等重点领域的节能”。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建筑节能减排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邓州市白牛镇白东村建设规划的节能设计为例,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节能设计问题,以期在这方面对其他新农村的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1工程概况

白东村位于邓州市白牛镇区内,镇政府坐落于村中,与白西村紧挨,是邓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现有人口4931人,其中公务人员、从商人数和流动人口共计约占40%。村庄占地为78.0hm2,5个自然村,居民点围绕白东自然村集中居住。邓州市地处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春季冷暖多变、夏季高温高湿、秋季雨多气爽、冬季干冷。年均气温15.2℃,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16.2℃,年最热月平均温度27.8℃,最冷月平均温度1.6℃;年平均降水745mm;年平均日照时数2003.1h;年主导风向为东北方向,夏季主导风向不明显,静风频率为22%。白东村现存问题主要有:1)沿路建设、空心村现象严重。2)居民住房布局较散乱,村庄布局结构不清晰。3)村内有较多坑塘和冲沟,雨季多发内涝,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2节能规划措施

2.1布局

2.1.1水系水系能改善村中微气候,起到调节气温、增加湿度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白东村内原有坑塘、冲沟较多,旱九江流经村庄,水资源丰富。依托这些地形和地貌资源,规划水系,在原坑塘的基础上,夯实坑底,加大坑塘的深度,扩大水容量;对坑塘塘壁和塘底做除漏防渗处理,防止水量流失;对坑塘、冲沟和旱九江加以连通,将水系规划设计为活水水体;对水岸线加以梳理,在保留原河道自然线形的基础上,运用蜿蜒的曲线,形成层次多元、和谐优美的水系景观。水系周边的土地,配以亲水平台、叠石、连廊、绿化景观和小游园进行景观中心建造。收集雨水,收集范围为规划后的村庄面积,规划至2030年人口5621人,建设用地67.5hm2。该村镇为城镇建筑稀疏区,根据GB50014—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取径流系数为0.45,则年平均径流量为22.6×104m3;邓州地区年蒸发量为700mm,村内水体面积为12×104m2,水体年蒸发量为8.4×104m3;据测算年均收集雨水量为14.2×104m3,村内水体设计库容为36×104m3,收集的雨水存于规划水体中,用于村庄景观水源和绿化的灌溉。2.1.2建筑在不影响路网格局的基础上,建筑尽最大化保留。商业区基于原有商业建筑和氛围之上,扩大规模,规划分区更具体,功能更齐全。行政区因办公部门多、建筑占地面积大,结合公共休闲娱乐场所规划在水景观的中部。居住区规划为低层区和多层区,低层区为9个,分布在白东村原村民住宅建筑聚集地;多层区为3个,规划于白东新区内。1)建筑体型与朝向。建筑体型在满足村民对建筑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力求可以节省用地,减少体型系数。低层住宅建筑平面轮廓规划为矩形(12×12)m2,3层,局部2层,层高3m,规划2户、4户联排,凸出部分肩并肩结合;多层住宅为条式建筑,单元建筑面积为(24×12)m2,6层,层高2.8m,以4个单元为主,穿插3个单元组合。建筑朝向规划设计为南偏西10°,建筑在东北方向是封闭的,避开冬季不利风向;减少夏季太阳直射室内和外墙面的强度,增加冬季室内的太阳辐射量。2)建筑间距与避风。原有村庄不存在建筑间距问题,规划后村庄面积缩小,人口增多,为充分利用土地,势必加大建筑密度。南阳地区南偏西10°的建筑物,冬至日正午前后日照2h,日照系数为1.596。规划低层住宅建筑总高度10.45m,间距18.00m,多层住宅建筑总高度18.75m,间距32.29m,日照系数均为1.722,大于最小日照间距的标准。冬季的寒风对建筑物最直接的损害是增大热损失,使采暖耗能增加。利用建筑物阻隔冷风,规划后建筑物布局紧凑,可以充分发挥风影效果,使后排建筑避开寒风侵袭。设置风障,在建筑物的东北方向规划防风林带。2.1.3绿化绿化具有改善村中微气候、遮阳庇荫、净化空气、减少污染、防止噪声等作用。白东村本着春有花、夏有荫、秋有色、冬有阳的原则布置绿化。1)水景绿化和水系融合,在冲沟、坑塘、坡地、洼地的地方布置绿化形成村庄景观中心。2)居住区以入口绿化、组团绿化、宅间绿化为主。植物搭配,形成多层级景观空间系统,使各空间形成有机的过渡、联系和渗透。上层为高大乔木,形成顶面的封闭空间,具有夏季遮阴的功能;下层为高于人视线的小乔木或高灌木,此层次能产生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形成较私密的交往空间;中间铺设地被,为13cm~15cm高的本地草坪,覆盖地表,避免黄土外露,美化开阔空间。3)道路绿化以乡土树种为主,配以骨干树种,力求物种多样、系统化。白东村具有车流、人流大的特点,树种选择抗污吸污、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物种。

2.2建筑节能

2.2.1墙体节能1)外墙保温。主体墙为加气混凝土砌块用普通水泥砂浆砌筑而成,砌块规格尺寸为(600×300×200)mm3,抗压强度可达1.0MPa~10.0MPa,体积密度300kg/m3~850kg/m3,导热系数(干态)不大于0.10W/(m•K)~0.16W/(m•K)。主墙体内外粉刷聚苯颗粒保温砂浆,该材料是以聚苯颗粒为轻质骨料与聚苯颗粒保温胶粉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有机保温砂浆材料,导热系数不大于0.060W/(m•K),在-50℃下冻融循环30次不空鼓不开裂,聚苯颗粒具有憎水性,不吸湿受潮。2)墙体隔热。夏季日光照射在植物叶片上,有70%的光被叶片所吸收,从而降低室内温度。白东村在东、西墙面底部设置地载槽,其内种植中国地锦等墙体攀援植物,对墙体进行隔热处理。地载槽内净宽为600mm,深800mm,土层厚度600mm,根系距墙150mm,株距500mm。新建低层住宅用于攀援的墙面共为2.6×104m2,多层建筑设计攀援的墙面共为3600m2。2.2.2屋顶节能1)屋顶保温。平屋顶构造层次为:结构层找坡层找平层防水层保温层保护层蓄水、种植屋面。保温材料为聚氨酯硬泡,导热系数为0.017W/(m•K)~0.022W/(m•K),憎水率95%以上。保护层做法为:40mm厚C20细石混凝土,内配双向8钢筋,间距为150mm的钢筋网片。2)屋顶隔热。屋顶是平顶和坡顶相结合的形式,如图1所示。以屋顶平台为依托,覆土并种植佛甲草等生命力强、耐旱的植物,覆盖建筑物的顶部;收集坡顶雨水存储于平顶上的蓄水池中,用于浇灌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系统如图2所示。白东村新建住宅每户最大蓄水量为18m3,种植面积为54m2,低层住宅共359户,低层建筑最大蓄水量共为6462m3,种植面积共为19386m2;多层住宅共31单元,最大蓄水量共为1161m3,种植面积共为3348m2。

2.3节能效果分析

白东村节能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后,解决内涝问题,美化村庄,节约水资源,调节气候、维持区域水平衡,建筑物冬暖夏凉。据村庄测算,每年节省电费约为30万元,人均60.84元/年,节约用水人均28.00m3/年。

3结语

新农村建设节能规划设计的实施,缓解了农村中的能源浪费问题,有助于实现节约能源、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目标。本研究成果集村庄规划、建筑节能研究于一体,取得了一定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柴红 娄冬 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