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3 02:4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经济管理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未来社会的发展必将是科技知识引领的时代,作为未来的发展人才,经济管理类人才必须全方位完善自身的素质,要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应对不断发展进步的科技等,要懂得相关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并能有效将其与实践相结合,方便自己对信息的获取和棘手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及时掌控发展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利用。未来社会的发展中,经管类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将由被动服从向主动创造方向过渡,是一个积极发挥个人自主性和自觉性的时代,并最终实现人性化管理,除此之外,未来的知识社会将更加重视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需要人才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并在不断地生活学习及工作中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预测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等,进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适应快速发展社会的要求。
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措施
1.校校协同,为资源共享架桥
当前社会的发展中,知识快速增长和飞速传播,而作为促成这一发展的最重要场所,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生产知识和传播知识的义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义务,我国的现代高校应积极开展“校校协同”,首先应开展校际间的专业协作组建设,通过建立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圈等,积极推动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的能动性集思广益,多组织承办一些专业方面的讨论演讲,促进校际间的的互动和讨论,实现对电子商务方案的解决目的,电子商务问题的解决,促进校级合作,提高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素质;其次,应建设经济管理实验室,经过建立一定的经管示范试验中心来吸收其他高校的相关经管经验,促成各大高校间的共同交流与发展,为经管类学生提供仿真的实验室,进行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使得各大高校经管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最后,高校之间也应大力推行跨校专业辅修这一措施,校校合作的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是选取合作高校的特色专业进行学选修,高校也应积极敞开选修之门,并制定相应的学分制度,选修的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可以颁发相应的专业辅修证书,推动校校合作和经管类学生的共同发展,进而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资源的更合理、更高效使用。
2.校企协同,为实践教学助力
在高校进行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更应积极利用企业这一有效地训练基地和实践基地,积极促成校企的合作,使得校企各取所需,各尽所长,在资源互用、利益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各自优势的发挥和劣势的互补,共同促进现代化经管类人才的培养,实现校企目标的同时更高层次地实现社会效益。
校企协同发展时,应当建立一定的协议,并根据校企协议成立相应的经管类发展项目,进行签订协议的具体运作,发挥高校学生理论知识的优势和企业推广应用的优势,共同研究实施和发展,实现既定的协议及成果,在这方面,东华大学与IBM公司的合作是最经典和成功的案例,具体的协同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精心设计方面,东华大学开设了多门与IBM技术相关的课程,促成了学生与实际企业管理的接轨,实现了理论知识与企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其次,是与课程体系建设相匹配,在这一合作方面,东华大学派出30名教授级副教授等组成的师资队伍,进入到IBM公司进行相关培训,使得东华大学经管类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了大幅的提升;再次,组织学生进行IBM全球专业认证的项目,经过对组织的学生进行培训,让其进入项目中实现实际操作,积累了大量经管类经验;最后,IBM公司与东华大学共建了教学平台,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发展需要,建立了校企合作下的课程体系,和一整套的电子商务创新实验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得企业作为“第二课堂”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除上述措施外,在进行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可以进行国际协同,为跨国交流铺路等方式来进行,加强交流学习,注重实验与实践,为学生的成才铺就一条宽阔的大道,创造更好的条件,推动我国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企业以及社会等组织的积极参与,通过校校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等等方式,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最终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
作者:李晶晶 单位:河南机电职业学院
一、“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1.抄袭、剽窃学术成果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经常会被要求上交论文类的大作业,与理工类大学生的试验、数据、公式、计算等相比,经管类学生便有了更多的抄袭机会。他们在写文章时东拼西凑,甚至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稍加修改就变成了“自己的成果”。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面临的课题。
2.伪造证书
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了能够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超过他人,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方式,如伪造证书、简历造假等。笔者对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90后”大学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当被问到“你会在求职简历上弄虚作假吗?”其中,有15.3%的大学生选择了会。“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的一些不良认识,如果任其发展,定会损害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同时还会损害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并造成大学生择业与就业的混乱局面。
二、“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笔者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1“.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外因分析
(1)社会上的负面现象淡化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信念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负面现象,使得学生会错误的认为,不讲诚信也可以谋取到很多的好处,社会上的潜规则是要理解和学习的,老老实实的工作和生活并不一定能换来美好的前景。特别是“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模仿力强,对周遭环境具有较强的感知力,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致使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更大、更多。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业务学习紧贴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就使得他们很早就对社会上的不诚信现象有所感知,利益驱动所带来的刺激也是导致他们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2)家校诚信教育的弱化导致了“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管理较为松散,家长往往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尤其在诚信教育方面,有些家长自身就具有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学校教育是我国的主要教育形式,其偏重对学生智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德行的培养,包括诚信意识的教化相对较少。这样的教育导向,使得“90后”大学生无法达到时展对人的诚信意识的要求。
2“.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内因分析
“90后”大学生往往具有极强的竞争意识和自主意识,但他们却缺乏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注重的是个人的享乐和感受,对于要承担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并不明确,缺乏对整个中华民族历史重任的担当感。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因此,“90后”大学生诚信意识淡漠更多还是来自于自身的原因。笔者针对经管类学生的诚信观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问到“当诚信和你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样做”时,有55.3%的学生选择了“将会采取舍弃诚信而保护自己利益的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个体更多的是对自我保护的需要,而诚信品质目前在“90后”大学生中仍是满足个人利益需要之后的一种奢侈品。
三、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对策
通过分析“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感到增强他们的诚信意识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在大学学习期间,我们更要把诚信育人作为主要的道德目标,紧紧围绕着此类学生人群的特点,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为“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营造文明诚信的氛围
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协调统一的诚信育人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全社会大环境来说,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在道德教育方面,应创设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这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来说,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信用体系是他们在专业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力保障。“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只有养成了诚实守信的健全人格,才能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走得更顺利、更稳健。
2.高校应建立大学生诚信体系,助力“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顺利步入社会
学校应为每位在校大学生设立个人诚信档案,真实反映他们在校期间的表现,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无违纪、有无缺课、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实践、是否贫困生、是否少数民族、评优评奖情况和是否获得助学贷款等。对于此项工作学校应给予重视,使个人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在校及未来走出校门的诚信保证。学校对学生诚信档案要及时进行更新,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开公示。学校要把诚信档案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入党考察、就业推荐等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学生工作的又一个有利抓手。在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经济诚信观,使他们能够在经济大潮中,凭借诚实守信、踏实敬业的品格立于不败之地。
3.培养“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我们应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使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强化诚信意识。当学生面临重大的抉择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哪些价值是值得珍视和维护的,最终把自己的价值经验内化为稳定的道德品质。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积极配合,并形成教育的合力。为了寻找大学生产生诚信知行不一矛盾的原因,我们应从大学生群体本身出发,综合考虑来自社会及家庭的影响。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其诚信状况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目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要人群,如何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个人诚信品质,促使其健康成长成才,以便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对“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分析入手,从外部诚信环境的塑造和学生自身诚信品质提升的角度,展开了集中论述,目的在于使“90后”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树立良好的诚信道德观。
作者:齐颖 单位: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实验室的建设平台
硬件平台作为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应坚持综合运用、计划实施、规划具体等原则,保证平台一次性搭建,节约成本。主要的硬件平台如FastT600、WS-C4506与其他服务器等。要保证以太网为拓扑网络结构并有相同的IP与VLAN,做好杀毒软件的安装,对震荡波、冲击波等进行查杀。在建设中,要从各方面分析投入的经济利益,杜绝从软件与硬件两个方面分析。建设效果的好坏不以设备数量多少,软件先进与否为判定标准,而看是否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在未来补充建设方面,要综合考虑到实验室的各个方面。
二、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范围较大,如课程的建设。包括有通过JAVA程序、研发网页技术、设计数据库、信息技术网络理论、C++语言设计、硬件设计等实验的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等基本实验;质量管控实验、生产销售实验、项目管控实验等综合管理模拟项目;银行业务实验、电子支付实验、投资银行业务实验、国贸知识操作实验等证券实验;ERP系统设计实验、信息分析实验与信息监控实验等信息管控实验。这些实验都是大教科书指导下进行的,在实验中可向学生提供参考教材。
三、实验室科研
实验室科研的目的在于科研中自主创新,绝不抄袭,培育原创作品。实验室可以从事以下研究项目。电力市场研究。根据目前能源需求的增加,电力市场广阔,研究分析电力的发、送、配等部门行业的关系,市场与国家宏观调控关系和前沿性的科研项目。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节约方面,可研究怎样合理配置资源与其数学方程式,资源的成本定价计算办法等。
在资本投资方面,可研究企业的投资决策与市场的关系,提升企业管理与资本投资的关系,期权实物的定价方法等。在创新技术方面,有国家政策与技术创新,市场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等科研项目。再如成组技术、工业工程、MIMS、CE、精益生产、PSM、PE、PQM等生产管理的前沿研究项目,进而开放研究思路,提高科研能力。在项目管理评价上,主要有合约管理、信息管理、风险把控、目标成本等科研项目。
四、管理实验室
在管理实验室方面有多种管理办法,如整体管理法,该管理办法把实验室当做一个整体,参考分析全局、变化跟踪、方向控制、反馈调节、关系认识等步奏,进而实现管理实验室的同步进行与组织。另外,可在整体管理法的基础上,采用目标管控法,具体包括制定目标、实行目标、完成目标,并对目标结果进行分析。在实验室人员管理上,可在交谈、理解、满足、观察等方法下做到有序的管理工作人员,人员管理是在沟通的基础上满足员工的要求,解决其工作困难,进而满怀信心的工作。
五、结语
实验室的建设方便了经济类管理的师生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建设成一座效果良好、运用通畅、设施优良的实验室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原创水平。本文简要的介绍的实验室建设目标与应遵守的原则,并分析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实验的内容,当然,教学内容不应拘泥于此。我国大多数院校在实验室建设上成就明显,为学校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硬件、软件设备。但也应注意到,要通过不断完善实验室以适应市场的变幻莫测。
作者:刘美平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随着教育改革各项政策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各项工作开展都紧紧围绕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实际目标开展,高校实验室建设也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要求,更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便成为高校开展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而且,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
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概述
1.1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制度的不断完善,财务管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一直在不断提升,这样的社会背景刺激了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专业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刺激了经济管理在社会中的发展和应用,经济管理并不是完全由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构成,更多的需要的是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就是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另外,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可帮助高校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现实中有很多的学生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爱好选择了经济管理类学科,而是由于外界各种各样的原因才选择了经济管理类,但对于经管类科目的学习如果没有兴趣就会很难接受,学习压力也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增加,但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能有效地提升学生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
1.2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我们国家已经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方法和建设途径都经历了很大变化,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是手工地模拟实验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采用手工的方式模拟经济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这是最初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就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到经济管理的各项内容和环节,但这种方法最大的劣势就是手工模拟不够精确,比较浪费时间,实验室的教学效率低下。第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发展起来的,与之前的实验室建设方法相比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技术运用到经济管理类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增加实验的准确性,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授课效率。第三是兼具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仿真模拟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经济管理经验和体会,比如仿真的炒股实验室,在这种实验室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买卖股票,体验真实的经济管理,这种近乎真实的体会能够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提供最好的帮助和支持。
2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确实为高校的经济管理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而且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已经在各大高校开展和应用起来,为高校经济管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大的支持和帮助,但在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方面来说也给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定影响,以下主要针对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2.1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现状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在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它的优势,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管理部门的认可,且当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已经成为开设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校的必备基础设施之一,关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主要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一个就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要符合实际的课程开设需求,并不是随意建设的,有实际的教学需求的专业和学科才可以开设实验室,另外就是很多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必须要保证实验室的分配和使用制度得到落实及使用。但总的来说我们国家的高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正常的课程开展。
2.2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充分、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由于很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在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并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实验室,对这种实验室的兴趣远远超过了用它开展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了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和维护出现很多问题,但总结这些问题的共性,可看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这些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建设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高,他们并没有把实验室看做学习和研究的地方,而是一个放松的地方,这样的态度和看法最终导致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存在障碍,院方也不愿意投入过多的精力和资金建设实验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要不就只是摆设,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和意义,要不就是根本没有投入建设,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给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带来一定影响。
2.3专业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教师欠缺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所有课程开展的基础必备条件之一,但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误导,很多教师在思想上错误地认为只要把课程教好就是对学生负责,就是自己唯一的职责,但新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对教师和教学过程都有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新的课程改革和要求教师要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程的活跃性,实验室课程也是在新的教育改革发展起来的,但实际的现状看来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应用还不充分,追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该课程的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因为在特殊的实验室课程中需要有专业的教师对设备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对知识的分析等进行讲解,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学生接受程度的基本条件,但由于这种类型的实验室在我们国家的很多高校的应用还只是刚刚开始,普及程度还不够,因此这方面的专业教师还很短缺,这是制约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要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使得经济管理实验室得到更好发展,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就必须对这个问题提升关注程度,及时对其进行解决,否则必然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2.4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过于单一
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范围实际上是非常广泛的,所有与经济管理相关的学科的学习都可归入到经济管理类的范围中,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设立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由于高校自身的原因在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没有投入过多的资金导致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过于单一,最终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有过科学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主要是由于:首先就是学校的实验室建设资金不够,这是制约实验室建设的最重要因素,实验室建设不仅需要投入人力,设备的购入、安装和投入使用更是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学校各项事务繁杂,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因此资金问题是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就是师资力量不够,这样的情况下过多的实验室建设却不能投入使用对学校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因此师资力量是影响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的又一大重要因素,最后就是学校对于实验室建设的设置和分配情况不够明确,最终导致实验室功能混乱,既没有达到预想结果,也影响了正常的实验室结构设置和分配。总的来说实验室结构和种类单一也是实验室建设中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一个问题。
3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效率的对策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分析可以看出实际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效率,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管理部门和社会的职责,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有实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以下主要针对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效率的对策和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3.1提升高校负责人、教师以及学生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提升高校负责人、教师和学生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对于提升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因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可看出,只有提升了与这些息息相关的实验室对待实验室建设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实验室的建设质量和效率,规范实验室的使用规则等,也只有这样提升高校负责人对待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才能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但对于提升高校负责人的意识和态度,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让高校的负责人、相关专业的教师等到一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和使用比较成功的高校去参观和学习,只有从这样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高校负责人和教师才能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的对比对他们的冲击力才是最大的,这样的参观和学习对于高校建设自己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2培养专业水平高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教师
整体专业素质高的教师是任何一门学科教育和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的经济管理类学科的教育过程中也是同样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验室建设同样也需要专业的经济管理实验课教师,针对我们国家高校中目前的实验课教师的实际情况个人认为实验室教师素质和专业的提升方法可是:首先学校必须要充分利用相关专业教师的空闲时间提升对这些教师的培训频率和次数,通过这样的培训教师们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了解知识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授课方法,这样对于学校来说是最节约成本的一种培养实验课教师方法,同时达到的效果也是最好的,其次学校可招聘以下专业水平和素质高的实验课教师,这样可从根源上解决教师不够专业的问题,同时也可解决教师短缺的问题。总之,找到合适的解决措施为学生实验课程的正常开展提供有利的条件,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师的职责,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3.3不断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
不断丰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结构和种类是提升经济管理类学科授课效率和学生学习专业程度的最基本保证,因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是对所有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统称,实际上还包含很多的学科,这些学科之间有关联,但却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对于有的相似相比较大,或者项目重叠的学科,可共用一个实验室,但很多的学科实际的授课并不能共用同一个实验室,因此在实际的实验室建设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实际的授课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专业的实验室,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考虑,同时也是为了教师的授课效率考虑,总的来说,实验室建设者充分了解每个经济管理学科的分类和课程开设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完整性和完善性。使得实验室真正能为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做贡献。
4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很明显地看出,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在高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于这些问题和问题解决措施的讨论都比较简单,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还有待后续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社会和政府都在为高校教育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在高校以及教师的支持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各项制度能更加完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能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经济管理类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作者:陈佩馥 单位: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整理、显示和分析统计数据的科学,目的是探索和挖掘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内在数量规律性,进而为宏观国民经济管理部门或微观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定量化研究方法在我国社会经济研究领域的普及和深入,统计方法已经成为管理、经济、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手段。国家教育部规定《统计学》作为经管类大学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尽管近年来国内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教学在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但是当前非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仍不够理想。本文结合经管类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就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式陈旧。
著名统计学家C.R.Rao曾说过:“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与数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统计学将抽象的数字、公式赋予了经济的含义,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处理社会经济的实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许多课堂往往注重理论和方法上的讲解,大量公式的推导和数学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丧失学习兴趣,从而被动学习。
2.课程针对性不强,与相关专业融合不够。
教师根据书本内容讲解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实施步骤,而对方法本身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作用未能进行详细阐述,导致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学习过于枯燥,即使学完也不知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这些统计学方法,无法将统计学作为定量研究的方法论指导相关专业领域的预测和决策。再者,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统计计算方法,却对所计算的变量、参数和结果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甚至忽略统计方法的前提假设条件。这种与实际脱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形成统计就是数学的思想,从而无法起到让学生形成统计思想,学会用统计的教学目的。
3.实践教学不足。
统计学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通过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检验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具体操作统计实务,增强实际动手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统计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可是,据目前针对武汉市各高校统计学教学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校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仅有理论课程的讲解,教师只注重课本例题、习题的讲授,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其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从word、excel自带的统计功能包到SPSS、SAS等专业的统计软件,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大量繁琐的数学计算,便捷地得到正确的计算结果,让我们的实践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手工案例分析的阶段。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针对统计软件的讲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只讲公式运算不讲软件,学生甚至连统计静态描述中的统计图表、平均数、方差连统计图表都不会用计算机软件生成,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往往需要几十分钟才能算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消耗了大量的精力。这样的统计学学习完全脱离了统计学方法论的本质,不但不利于学生社会竞争力的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的工作带来困难,让统计学沦为有形无神的一纸公式。
4.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本科经管专业统计学课程广泛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方式。期末考试多为闭卷,比例在总成绩中占70%甚至更高。这样的考核评价方法单一片面,忽视了对学生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不利于促进学生提高统计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工作,包含两种最基本的活动,一是教师的讲授,一是学生的攻读。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教学必须在以诱导为核心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主地探讨相关知识。比如在学习时间序列时,可以让学生站在企业经理的角度,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尽可能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结合往年公司的销售额思考如何预测。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最大程度地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和的研究和分析,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将平铺直述、一讲到底的课堂组织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核心、课程内容为导向、教师引导和控制组织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还应在对学生充分了解、对教材充分掌握、对各类教学策略与技术充分熟悉的基础上,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拓展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统计学课堂真正丰满起来。
2.突出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
统计案例教学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通过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大量实际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思路,解读计算结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达到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会实际应用的目的。其次,通过案例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社会经济中的实例联系起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加强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在实际问题的研究中,从不同的角度选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案例,得到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更能促进学生对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比如,在统计调查的教学中让学生调查在校大学生的月支出情况,如果向全校同学都发放问卷调查即为普查,但普查工作量大、成本高;如果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调查则是抽样调查,若针对某特定年级的调查也可以分为整群调查,或选择占全校大多数学生的学院调查为重点调查等。通过案例使学生加强了基本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让学生学会针对具体问题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
(2)突出专业契合度。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经管类许多专业均要开设。教师在备课时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案例。突出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既能让学生加强对概念、公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与本专业其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突出统计学作为工具和方法的实用性。比如对会计专业讲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我们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要素、会计账户及其金额和会计报表编制的讲解。再如,将统计学中平均指标计算与财务会计课程中存货计价方法、管理会计课程中销售预测相联系。存货成本的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就是应用统计平均指标的计算原理,即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管理会计课程的销售预测则是算术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的应用。这样,学生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专业背景理解起来会更为透彻。统计知识在专业的应用地位凸显出来了,学生有了对统计课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统计学的兴趣,统计课堂的教学效率也自然提高了。
3.加强实践性教学。
(1)课程引入实践专项训练。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从理论走向实践,用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目的。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堂上教师单纯对理论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学完后根本不具备独立定量分析处理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只有大力改进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使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打破经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毕业实习这个唯一实践性教学的做法,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教育体系。以专周或独立设置的统计学配套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专题研究或参与企业管理。保证学生能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独立设计统计调查的方案、搜集数据、绘制图表、分析预测,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使专业教学与统计实践密切结合。
(2)重视电算化能力的培养。
统计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但是定量分析的内容较多,计算复杂且工作量较大。统计软件的使用不仅使统计技术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简单轻松;节省了时间、人力和物力。因此,加强对计算机软件(如Word和Excel)和统计学软件(如SAS和SPSS)的教学,培养和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软件处理相关数据成为实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中,首先应让学生明确正确操作相关软件的步骤,引导学生输出计算结果,重点阐述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的数据的内容和意义,让学生掌握评价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提高对数据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4.累进及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当中,将基本理论、统计实践和统计思维纳入考试体系中,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学生成绩由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独立思考设计完成统计方案的情况、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能力和基本理论的水平共同决定。为此,考试模式应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除了目前普遍采用的书面考试外,综合采用演讲与讨论让学生结合专业背景针对社会经济现象自拟选题,通过学生撰写小论文并答辩的方式考核,变单纯闭卷考试为闭卷与开卷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卷面考试与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相结合等多元化测试考核及多阶段考核,积分累进考核成绩。
作者:李莎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即解决“怎么样培养”的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有一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的要求,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应是一种针对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教育而言的通识教育,同时也为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在培养目标上,体现为以通识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知识构建上,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科学创造能力;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应重视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四个突出特点,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将专业的理论教学、实验训练以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机融为一体,通过“点、线、面、体”多层面的立体架构,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1)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课程体系。
(2)分层次开设专业课程群,将专业相关知识和拓宽知识合理设置,建立多样化、多层次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按“综合—分解—再综合”模式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
(4)结合地方建设需求,拓展教学内容。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加强跨学科教育,使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够运用系统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研究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体系
在培养目标上:研究以市场为导向,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应该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尤其是要具备较强的二次创新与知识转化的能力。在教学计划上:研究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次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把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专业设计能力、职业行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培养方案上:研究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过去的“三段式”模式转化为“两段式”模式,即分为“学科基础阶段”和“专业方向阶段”两个培养阶段。着重研究如何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依赖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精心设计。在课程设置上:研究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体系。研究“模块”与“平台”想结合的方式,即“两大模块、四个平台”。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在“专业方向模块”上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学生的二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研究如何改造原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教学模式。主要采取以应用实践教学引领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实际工程开发的全过程。以开放的理念、立足边疆、服务地方、传承地方文化的科学定位为指引,构建学校通识课、学院学科平台课、“能力本位”的专业基础课和“学中做与做中学”的专业课为主线的“四层次”课程体系,着力打造厚基础与宽知域,强能力与深专业的T型知识结构,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元结构”协调发展,通过课内外实践整合、校内外智慧集成、知识与项目对接、教学与课题融合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来构建“多能力教育综合模式”,并辅以科学的教学管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素养良好,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备独特专业能力,勇于创新,擅长实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强化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
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强化双语课程建设,使每门双语课都形成了教学团队,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积累丰富的双语教学经验。在双语教学中采用原版外文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均利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授课,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丰富的双语课程教学资源,双语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置讨论专区,使学生及时沟通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时效性,这些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提供重要支撑。在双语授课过程中,教师尽可能用全英文讲解专业知识,只有在觉得学生理解有难度的情况下才用中文加以补充或解释。学生需要阅读英文教材和案例,用英文回答问题和进行小组讨论,用英文制作PPT和做课堂报告,用英文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甚至考试答题也需要用英文,这样,就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的普遍反映是自己再看纯英文教科书更容易,词汇量增多,阅读速度大大提高了。双语授课模式对于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来说效果更明显,为他们能快速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奠定了基础。通过几年的双语教学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获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三)推行“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三个课堂结合”即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是围绕教学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和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索总结出了“三个课堂相结合”教学模式,三个课堂联动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1)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验、实训、技能训练为核心,以企业专家指导为支撑,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2)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践行立体化教学模式,以突出实践、兼顾理论为办学特色,培养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3)坚持“重基础、重实践、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特色,面向基层培养踏实敬业、会学善用的高级实践应用型人才。
(4)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2005年学生调研并撰写的国有老工业基地企业调查报告,荣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6年学生参加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铜奖;2007年学生参加黑龙江省第三届会计知识大赛获全省第一名;2008年学生参加第二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管理信息化应用技能与创业大赛获黑龙江赛区一等奖、全国总决赛亚军;2008—2010年学生参加第四、五、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均获黑龙江赛区冠军、全国总决赛一、二等奖。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中,学生自编自演的小品获国家二等奖。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获省级“三下乡”志愿服务队标兵称号。
作者:苗雨君陈红梅齐秀辉院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随着科教兴国基本国策的确立,经济及管理学科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提升,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不仅为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而且也导源于经济管理类教育在人力资源方面提供的积累。经济管理类教育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九五”期间我国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在校生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数,1999年全国各类在校生总人数为719万人,其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在校生155万人,占全国在校生总数近21.5%,在校硕士生总数为23985人,占全国在校硕士生总数的13.44%,在校博士生总数为3204人,占全国在校博士生总数的6.72%。
经济管理学科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仅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规模扩大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适应高等教育环境变化、面向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转变过程。
首先,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质量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的社会经济步入了一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经济管理类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高等院校不仅要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经管类专业人才(即数量均衡),而且要使人才的规格、能力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国际竞争需要相一致(即规格和能力均衡)。为了培养知识、素质、能力更适应于产业升级和国际经济竞争的专门人才,高等院校适时地进行了培养目标调整和人才规格定位。比如,适应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各高等院校正在调整专业方向,加大适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加强了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于加入WTO的需要,启动了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和培养(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开办了“WTO经济双学位班”、“经管法复合型人才试点班”等)。
其次,适应信息化的发展,经济管理类学科人才培养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技术基础。我国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大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教育网络、网上课程、教学课件、计算机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改善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正在引发一场教学内容的革命和教育资源的再配置。信息网络放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我们可以借助于网络来吸收一些优秀的、适用的课程,学生也提高了自己搜集、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经济管理类教育的远程教学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速度很快。
再次,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在能力、素质、知识诸方面有了新的提升。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使知识的半衰期缩短,不断更新知识和获取新知识要求我们重视独立获取知识和破译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对应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工作环境,要求经济管理类教育注重强化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承担起民族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塑造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阔的眼界、高尚的情操、完善的人格。在这一方面,经济管理类教育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端。
面向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出现,对经济管理类教育需要在发展战略、布局结构、培养目标等方面作出新的思考和探索。
第一,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问题。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加入WTO并“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步伐的加快,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问题也日益凸现。现阶段,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包括:(1)人才培养国际化,即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加快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经济人才;加紧培养学生对“入世”后的适应性,实施“走出去”战略,并对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及技能标准作出新的调整;(2)教材和课程国际化,即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增加适应于全球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国际经济问题的研究,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包括直接使用原版教材),进行双语或英语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直接进行国际课程的学习,缩小某些应用类教材和课程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3)评价、认证及机构的国际化,为适应跨国办学、教育资源的共享、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在金融、保险、精算、会计、审计、咨询等方面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资格和质量认证标准及制度(如目前高校中的精算师、金融分析师等),同时,也要逐步建立和规范国际化的教育资格认证评价机构;(4)教育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要抓住全球化条件下物质、资金、人力、信息等要素跨越国界流动给我们提供的机遇,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办好中国的教育,包括吸引优秀留学人才,也包括充分利用可流动、可交易的网络资源。经济管理类教育的国际化对人才的索质教育也赋予了新的内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完善的人格、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应是国际化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二,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中,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互动。
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全面升级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战略性的、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经济管理类教育为其提供人才支撑和储备。根据我国“十五”计划,经济增长速度为年均7%左右和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同时考虑到今后十年城乡巨大的就业压力,经管学科教育的各类招生还应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这包括为更多谋求职业的年轻人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链、向在职人员提供更多更新知识和学习新知识的机会、为失去求学机会的人提供再学习的机会。
在结构和规格上应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在地结合起来,不仅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总量和总体能力要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高度化,而且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要适应于经济结构变化和升级。这就要求我们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等不能再维持在原有的框架内,需要重新审视并作超前的调整,以为新历史阶段的发展提供适时对应的人才储备。又如,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会大大改变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职业岗位也将会大大改变,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各类科技企业、不同类型的市场中介组织、跨国组织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和吸纳会大大增加,相当多的经济管理类学生还会走上自主创业之路。因此,更注重个性化和能力培养、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经济管理类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必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的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比以往具有更大的不定性,职业转换也比以往更为普遍和频繁,为了帮助学生应对如此多变的职业前景,经济管理类教育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同时,更要注重改革教学方法,更多地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使之步入社会有更强的应变性和灵活性。
第三,在战略布局和结构上应有分工,注意差异化和层次化。
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比较落后,但我国毕竟是一个教育大国,经济管理类在校学生已经达到180多万人(2000年统计)。鉴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管理类教育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经济管理类教育在战略布局和结构上不应搞单一化,应有分工,注意差异化和层次化。
首先,学科和师资力量强的重点院校在人才规格、层次结构方面应考虑适当“上移”和“外移”。所谓“上移”即在这些院校建立经济学英才培养基地,造就一批理论扎实、理论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型人才。199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十几所重点院校启动了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其宗旨即是为了培养出一批能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的优秀人才,并以此来带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所谓“外移”,即发挥重点院校的资源和学科优势,有目的的培养一批外向型人才,如能够进入重要涉外经济部门、国际经济组织、我国驻外机构等领域所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当前尤为突出的是挑战WTO的既谙熟经济又懂国际法规的优秀专业人才。从目前的人才需求看,这类专业人才的短缺是相当突出的。
其次,就多数院校来说经济管理类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复合型应用人才上,突出适用性。我国承担经济管理类教育的院校有几百所,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点有1544个,这些专业点分别分布在综合性大学(377个)、财经院校(351个)、工科院校(567个)和其它院校(247个)。不同类型的学校在办学资源、学科布局、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和学生构成等方面是有差异的,有的差异很大,此外,近些年来不同类型高校办的成人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的成人教育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人才方面也占有很大比重。不同类型的学校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并逐步办出自己的特色。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和不同时期人才市场对人才规格的不同需求,包括不同层次的需求,因地因时地培养适应市场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既有利于发挥不同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也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再次,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联动,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保持平衡。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发展快、产业梯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产业梯度也较低。因而不同地区对经济管理类人才需求的规模和规格也就存在差异。随着各地区高校与地方的共建,不同地区高校在服务于国家人才需求的同时,应在人才规格和专业建设方面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同步提升,并与地区产业结构保持动态平衡。一些建校历史短、学科基础和师资队伍较薄弱的院校不必搞“小而全”,更不必去与高水平大学比硬件、比指标,而应更多地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不同地区的经济管理类教育在保持基本办学规范和标准的同时,应依托于本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一种各具特色、多样化发展的格局。
摘要:实验环境部署与维护是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一项主要日常工作,本文通过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虚拟云桌面的实践应用,从选型到落实,采用桌面虚拟化技术,转型经济管理实验模式。根据课程需要,快速部署不同的实验环境,满足不同的实验课程教学需求,实现了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平台的有效统一,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虚拟云桌面;VDI;构架;部署;实验环境
近年来,计算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软件对运行环境和网络安全的要求日益提高,云计算的出现已经改变了网络时代的脚步。云计算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一个趋势,在云计算环境下,虚拟化层向应用层提供平台的物理资源映射,使得平台中的应用与硬件设备之间的关系解耦,虚拟化技术为云计算平台提供了调节服务规模的能力,并使得管理操作更加灵活有效。
一虚拟云桌面建设背景
经济管理实验环境主要是计算机及专业应用软件。传统的经管类实验室都是单机PC,再加保护卡分区管理。实验软件,实验平台,实验课程,繁多复杂,环境部署时,大部分软件不得不交叉并存于同一个物理系统上,很多系统共用相同的数据库,兼容性冲突时有发生,稍有差池,还会影响到原来正常使用的系统。软件应用种类数量、复杂度日益增长,操作系统和教学应用软件的更新日益加速,桌面维护管理频率和难度加大,需要找到一个高效管理桌面的解决方案。随着计算机技术地进步,网络环境不断完善,桌面云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它将虚拟桌面技术、远程桌面访问技术和瘦客户端技术结合,使用户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方便访问教学桌面,同时管理人员可以远程方便有效地进行后台管理。
二虚拟云桌面基础构架选型
虚拟云桌面是云计算时代的典型应用,它通过虚拟化引用,将数据空间,管理服务等通过桌面化的方式给各操作终端,真正实现了终端设备与桌面环境的结合。虚拟云桌面技术构架主要以VDI和IDV为代表。虚拟桌面基础架构VDI,采用“集中管理、集中计算,分布显示”的原则,支持客户端桌面工作负载托管在数据中心的服务器上,用户通过支持远程桌面的协议的客户端设备与虚拟桌面进行通信。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终端设备来访问个人桌面,就像是访问传统的本地安装桌面一样,从而大大改善桌面使用的灵活性。终端设备可以采用配置较低的瘦客户机或陈旧计算机主机设备。智能桌面虚拟化构架IDV,是直接安装在客户端的裸金属架构,多个操作系统可作为虚拟机并排安装,类似服务器虚拟化一样的方式。IDV要求每个终端桌面为胖终端(和PC机一样),在每个硬件终端上可以由服务器下发多个操作系统虚拟机,这些虚拟机可以被分配不同占用的硬件资源,即集中管理,分布运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实验环境要求多,各类应用软件复杂,软件变化更新快,综合考虑客户端成本,网络环境,管理模式等,VDI构架更加符合经济管理实验环境需求。
三虚拟云桌面网络构架
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有三个综合实验室实施了虚拟云桌面解决方案,分布于两幢大楼。楼层之间,以万兆光纤通过学校网管中心链接。千兆光纤到每一个实验室。旭日楼的实验室有121个虚拟桌面就至少需要1210Mbps的带宽,千兆光纤线路并无法满足。因此将现有的两条光纤链路从故障转移的模式下改为链路捆绑,拥有了2Gbps的带宽后就足以支撑。在项目实施完毕后进行了压力测试,通过所有虚拟桌面均播放高清视频的方式测试系统稳定性与网络质量,并达到预期效果。
四虚拟云桌面建设实施
(一)虚拟云桌面硬环境建设
VDI虚拟云桌面通过构建虚拟化服务器群,建立虚拟资源池。虚拟资源池是通过不同的技术将相同类型的资源构成同构或近似同构的虚拟资源池;可以屏蔽掉物理资源的复杂性,实现从物理资源向逻辑资源的转化。选用X86服务器,每台服务器配置2颗8核高性能CPU,128G内存,800G固态硬盘用于模板系统,若干块SAS硬盘用于桌面数据存放。一台这样的服务器可以虚拟出30台虚拟桌面,动态分配共享虚拟的CPU,内存,硬盘等资源。VDI虚拟云桌面客户端,选用配置较低的瘦客户端,节能省电,每台设备平均功耗20多瓦;或者利用即将淘汰的旧电脑,继续发挥使用,绿色环保。
(二)虚拟云桌面软环境实施
东华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虚拟云桌面建设,采用云机双系统模式,实验环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利用瘦客户端或PC终端安装独立的操作系统,保障在虚拟云桌面遇到故障可以启用本地系统,确保实验课程教学顺利进行。中心使用噢易教育桌面云OS-EASY,登录分为教学桌面和个人桌面。教学桌面进入实验教学环境。经济管理实验环境包括Win7、Server2003、Server2008、Linux等不同的操作系统环境,根据教学需求安装不同的操作系统,桌面场景可以按专业、年级、系统环境、教师要求等创建教学环境模板,统一快速部署到需要使用的实验室,学生按照实验要求选择相应的系统进行登陆;个人用户选择个人桌面,可以私有地、连续地、灵活地配置使用桌面学习环境,允许用户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制自己的工作环境,不同的用户可以有不同的应用需求。管理员维护通过网络登录后台管理,只要有网络,任何一台机器都可以进行管理操作,包括资源池、桌面、模板、终端、用户、监控、排课等管理功能。每个桌面系统配置广播多媒体软件,有屏幕广播、下发作业、收取文件、行为管控等功能,行为管控可以对学生机上的行为进程、上外网、使用U盘等外设进行限制。虚拟化云桌面解决方案,本地客户端几乎不需要维护,管理人员只需要通过网络在管理平台中操作,点几下鼠标就可以完成维护管理工作,方便快捷。
五结语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通过虚拟化云桌面建设,实现了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平台的有效统一,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维护使用效率。从管理角度来看,实验室面对的专业多、学生多、科目多、学生流动性大,使用云平台构架,搭建新一代实验教学平台,转型经济管理实验模式,打破了传统实验条件和环境的壁垒,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晏爱敏 黄基诞 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自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以来,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能力。本文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当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优化对策。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深化,特别是在“人才强国”战略越来越受到重要的新形势下,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因而加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但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高职经济管理教育实践教学必须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以“问题导向”作为重要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发展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从目前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存在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要,特别是一些教师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掌握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而才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因而对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实践教学缺乏有效性,还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因素,应当引起重视。二是教学模式制约。从目前我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目前实践教学模式还不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比如目前一些教学内容还缺乏实践性,特别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经济管理前沿理论的引导,特别是还没有将实践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在实践环节还没有形成较好的运行机制,实践教学仍然没有广泛的走出校门,因而实践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很多学生都无法深入到经济管理实践中进行锻炼,必须制约实践教学的效果。三是教学平台落后。从目前一些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看,教学平台还比较落后,高职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没有形成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际、符合市场经济实际的实践教学基地,因而制约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比如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对接机制,因而实践教学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学生无法更多的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问题。
二、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优化对策
一是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大力加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就是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对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人力、物力、财务的投入,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要把素质化、人本化、市场化作为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发展理念,把实践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强化学生职业发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教学内容,积极构建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的教学体系,积极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二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对于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教学模式创新上取得突破,这就需要在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大力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综合性以及延伸性,加强对当前经济管理工作的调查和分析,以“市场需求”为准则,对于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就要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前沿的经济管理实践知识,这样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三是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在开展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应当积极探索“市场化”教学机制,努力打造“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要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狠下功夫,比如可以开展“订单式”实践教学,通过将学生安排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生毕业即就业;再比如可以开展“企业化”实践,将企业作为重要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深入到经济管理的具体岗位进行实践锻炼,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比如还要创新实践教学基础,在学校教学基地设计方面,应当按照企业经济管理的需要进行设置,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模拟训练。综上所述,虽然我国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模式制约、教学平台落后,必须积极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创新,除了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在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实践教学平台等方面狠下功夫,推动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作者:牛琴 单位: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对现阶段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在创新能力培养前提下,实现对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研究,不断实现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高效发展与管理。
关键词:创新能力;经济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目前,创新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相关因素之一,经管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教学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及实践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问题研究
(一)教学安排及培养目标不相符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企业对于经管类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但由于经管类专业人才在培养时投入较小而产能较大,有利于高校自我发展,因此各院校逐渐开始扩招经管类专业学生。现阶段,经管类专业教学人数已在各院校专业人数中位处前列,但随着经管专业的不断扩招,其管理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随之导致其教学水平呈下降趋势,各院校经管人才质量低下问题凸显。经管专业需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而多数学校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无法实现高效实践教学,教学实际安排及培养目标不相符合,导致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无法真正适应社会的高效发展。
(二)教学模式设置缺乏完善性
我国高校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时,多采用讲授方式实现对学生的理论教学,而学生在课堂中只能根据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进行相关学习,多数院校忽略实践教学在经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导致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拥有大量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实现具体操作及应用,缺乏主动性、创新性及实践性。目前多数院校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多以实验验证操作为教学主体进行实验教学,但验证性试验教学在本质上仍属于理论课教学,因此常常以课堂理论为背景,使学生按照教师提前设定好的程序实现教学,这种固态化的实践教学抑制了学生思维的有效延伸,促进学生被动的实现实践,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各高校经管专业在对实践教学时,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及高效管理,部分教学实践环节难以落实,无法实现高效实践教学。
(三)实践教学评价管理机制欠缺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其教学评价机制存在相应的差异性,理论教学评价考核时主要是以学生的卷面成绩作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同理论知识题目作答,后通过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这种理论考核方式有利于公平公正性,有利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现系统评估,但此类评价机制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无法实现对学生具体实践能力的考核,经管类学生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包含毕业实习、实践操作等形式,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实践场所多为校外,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考核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具体考核时,往往是以考查为主,无法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高效考核及管理。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依托于主体现有知识及现有思维实现对知识及经验的再加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思想及模式等。创新能力是后天可塑造的优秀能力之一,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与内外部因素均具有重要相关性。因此,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建立应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学与引导,实现学生经济环境下的思维开拓。
(一)吸取国内外实践教学经验,结合实际实现高效实践
教学管理体制建立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教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我国现阶段对于实践教学缺乏具体实践应用,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只是一味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指导,而未进行真正的实践操作。因此我国各高校应结合国外具体实践操作体制管理,吸取先进的实践教学管理经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发展。目前,我国在教学中逐渐以学生主体为本,这便是结合国外先进教学理念而产生的转变,因此在具体实践教学开展中,学校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多开展实践课程及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完善发展。
(二)结合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创设创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
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设融合创新思维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互联网及新兴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人们对于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也有了进一步认知,创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建立是基于现有教学管理体制实现内容创新。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文化内涵及教育环境,因此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设应在各校教学大环境之下实现管理体制完善。
(三)注重实践教学,创新与实践配套的运行机制
经管类专业在进行实践教学操作时,对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时,应尽量满足这一实践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及运行体制,保障该实践操作的完善运行。例如在现代实践操作中由于内外部因素各院校很难找到真实的实践教学场所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使学生难以真正掌握相关企业运作流程[7]。在此背景之下,便需建立仿真实践教学操作环境,实现校内实训基地建立,建立模拟企业网络系统实训软件,因此在此条件之下,学校便可成立实践教学部并设立专门的运行机制实现对实践教学的管理,承担实践教学、培训及职业认证等工作。实践教学部其工作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对实践基地的建设,其中包含实训室建立及实习单位建立,若建立实训室,则需采用项目管理制度,并根据项目具体建设操作内容对管理者及相关负责人予以确立,并按照建立内容设置建设方案,其建设方案由该部门管理者统一评审,同时还可与实习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对实践模式及实践内容予以探讨制定,更好的实现实践高效教学。
(四)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机制
实践教学管理操作中,学校应针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建立并完善新型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从而不断实现对实践教学的高效管理,监督学生的具体实践效果,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应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实践要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基础下,建立完善的学生评价管理体系。新型评价管理体系包含多种评价元素,不可将其评价内容局限于理论书面考试,而应对学生的日常操作实现综合考核,不仅应重视考核的具体结果,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具体实践过程予以考核,同时评价方式也应将理论及实践相互结合;其次在评价过程中还应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评价当中,保证教师与学生的基础平等交流沟通,促进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知与理解,主动接受评价结果,针对结果实现对自我的发展与完善;最后在具体实践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中,其评价项目应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法、内容等,并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量化评价,制定实践信息反馈表征求学生及教师的意见,逐步实现高效实践教学,同时在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体制时,还应重视对评价机制及实践教学成果的完善监督,通过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实现对实践教学因素的追踪、控制与评价,从而改善实践教学及评价中存在问题,促进实践最优化教学。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完善,是现代经管类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之一,目前我国经管专业教学中其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设还存在相应问题,因此各学校应借助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实践教学管理经验,不断完善试验教学内容,合理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评价管理机制,创设创新型试验教学,不断促进高校经管专业实践教学有效性发展。
作者:谢海军 王巍 刘苹 单位:青岛滨海学院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作者:张吉帆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一、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广泛,但课时有限
由于电子商务课程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包括电子商务基础知识与理论、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物流技术、支付技术等。因此,与之对应的比较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通常包含电子商务环境、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电子商务工具、电子商务流程、电子商务设计和电子商务模拟创业共6个模块。但据作者了解,大多数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学时通常在8-20个,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想完成所有6个模块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应技能和深刻认识所学理论是无法做到的。
(二)学生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由于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片面关注结课考试成绩的高低,忽视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当前学生只重视电子商务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只要学好电子商务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内容,就已经掌握了整个电子商务,没有必要劳神费力的去做什么实验。于是在电子商务的上机实验中,很多学生利用上机的机会,看电影,打游戏,浏览网站,对待实验过程却只是走马观花,缺乏分析与思考,更谈不上巩固知识、提高技能了。
二、强调仿真模拟,脱离真实商务环境
很多院校通过购买电子商务模拟系统为学生提供理解和掌握B2C、B2B、C2C等电子商务流程知识和技能的实验环境。学生体验并操作这些模拟软件的优点是他们可以学习电子商务各种交易模式的详细流程,并以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其中,自主的开展和使用电子商务,从而能够把课本上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掌握了实际应用的技能和电子商务理念,加强了感性认识及实际操作的能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由于成本、能力或技术等原因,很多模拟软件提供的场景与真实的商务场景差距较大,无法为学生提供真正开展电子交易的工具和环境;实验模拟系统模式固定,缺乏创新、灵活机制;不少软件还普遍存在开发水平、版权保护和版本更新等问题;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很难更得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迅速成长的需要;学生只能看到模拟软件的前台实现形式,无法感知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的后台运行与处理流程。
三、电子商务实验教学弊病的解决办法
面对上述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明确实验目的,科学安排实验内容
不同院校的电子商务教学的定位不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也不同,在电子商务课程实验设计时,应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构建不同的实验内容体系。一般来说,电子商务课程实验包含三种类型内容:体验性实验、操作性实验和创业性实验。体验性实验包括网络商务信息检索与利用、网上购物、网上拍卖、B2B电子商务交易、第三方物流、外贸电子商务、CA认证、电子签名、ERP等9个实验;操作性实验包括网络接入与系统设置、网页制作、网络广告的制作与交换、网络维护、模拟CA认证中心、系统集成等6个实验;创业性实验包括网站总体设计和电子商务网站创业设计两个实验。学生通过基础性实验,掌握电子商务概念性知识;通过操作性实验,掌握基本的电子商务模型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了解和掌握各种开发工具;通过创业性实验综合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术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力。但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当依据本院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对以上众多具体实验内容进行取舍或优化,并采用与之对应的教学形式。
(二)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完善实验环节的成绩考核
为了改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轻视和兴趣低落,首先应打破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为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推动理论吸收。这就需要强调实验环节的成绩考核,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客观上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从而调动其对实验任务的积极性。同时,由于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考查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不同方面,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因此,一定要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方法。考核重点不是仅仅只看学生的最后实验结果,而是要考察学生理解知识点、主动探询知识的能力以及软件工程的素质等情况,为此教师应设计一些知识点在实验中考核。并通过考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针对不同的实验内容,提出不同的考核方法。
(三)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贯穿于实际操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教学与电子商务实际发展同步,奠定电子商务的整个教学基础,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同学们对电子商务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较大程度上提高电子商务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此,我们除了进行常见的电子商务工具技术操作、互联网网站访问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外,还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网上创业、校企合作等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真实。电子商务实验中的案例分析教学是通过提供丰富的电子商务案例,运用基于案例分析的实验教学方法与启发式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参加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掌握主要的知识内容,汲取企业的电子商务实践经验。而网上创业是建议学生到一些能提供免费开店的电子商务网站去实际操作,如在淘宝网、阿里巴巴等网站注册会员,通过身份认证后进行前台和后台的操作,从而到现实世界中去体会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使学生通过网上交易来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对于校企合作,既可以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从事实际的电子商务相关岗位工作,也可以与电子商务应用软件企业联合,学生直接采用商业软件的测试版进行实验,实验结果直接促进软件的改进。
摘要:本文强调了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近几年来该门课程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提出了目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基本原则;思考
1引言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除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定位和培养总体目标的确定外,教材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体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一本好教材的问世意味着一门好课程的出现,也预示着一批优秀学生的成长.为此,本文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的现状,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做一思考。
2经济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专业教材建设是院校正常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深入教学改革和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校教学建设要密切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深入研究高校学科特点,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材,笔者认为,经管类专业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通俗适用的原则
证券投资学起源于西方,不少概念和理论都是从国外教科书中引进,教材编写者对于涉及的比较专业的术语、概念和理论,要尽量通俗的表述,让学生能够领会和贯通。同时,教材编写必须考虑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及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侧重点要合理,应适应各院校确定的教学时数和教学目标要求,教材的字数规模要适应学制、学时的需要。
2.2整体性原则
教材的体系结构要完整和成系统,一般地说,证券投资学教材要至少能够涵盖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证券投资工具、证券市场知识、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证券投资方法与交易技巧、证券投资风险防范与管理。这些内容缺一不可。
2.3新颖性原则
教材建设一定要体现编、著相结合,不断纳入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同时要不断的结合我国金融行业、证券行业改革的实际,总结提炼出一些能上升为理论成果的东西编入教材中,增强教材的创新性,使学生既能够了解该学科知识前沿,又能够紧跟改革时代潮流,不断增进知识。
3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面临的问题
高校证券投资学教材一经编定成型,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较快,教材建设如何与之适应,适时修订推出新版与变化了的实际相匹配,成为教材建设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向纵深推进,新的实践、产生一些新生事物,例如优先股的重启、个股期权制度的实施等等。经济实践和改革需要理论指导,同时又需要把新兴实践提炼和上升为理论。此外,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全球化轨道,金融市场的发展也要吸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好的机制、制度、模式和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就使得教材建设以及教材的再版修订要不间断的吐故纳新。解决这一问题,要求高校教师和教材建设者们,一是要走出校园,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向以及我国证券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进程,必要时实地进行一些考察和调研,增进认识;二是要不断总结与思考,提炼出或借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建设中,使教材不断更新,知识更加前瞻,体系更加全面。
4目前经管类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4.1教材编著要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涉及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经济发展总是受制于宏观基本面的变化,因此,在教材建设中,强化宏观基本面分析显得十分重要。宏观基本面分析当然首先要完整介绍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宏观经济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如总量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等,以及宏观经济指标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及对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其次,要进行产业分析、行业分析,领会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现状;再次,要进行微观基本面——公司的分析,包括公司的财务分析、价值分析。目前出版的教材,有的对宏观基本面分析编著内容不够充分和深入,比如,缺乏行业分析、板块分析、热点分析,有的对微观基本面诸如公司价值分析很不细致,使得教材内容体系不尽完整。
4.2证券投资学教材要精简投资模型和量化分析方面的内容
证券投资学教材中,一些诸如马科维茨选择资产组合方法、投资组合管理业绩评价模型以及量化分析交易等内容,对于金融、投资类专业学生来说是必要的,这毕竟是他们的核心专业课程,应该也必须掌握这些现资组合与分析理论。但是,对于一般经贸和管理类专业,证券投资学不是其专业核心课,开设这门课程目的只是培养学生必须掌握的金融证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投资意识和一定的投资水平,而不是执业能力。因此,没有必要大量介绍一些西方投资学中的看似高端的模型分析和量化分析理论,这些较为复杂的投资理论,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一般不易学懂,如果学得似懂非懂,反而难以正确指导其投资理财活动。
4.3教材建设应紧密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内容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沪港通、深港通、熔断机制等新事物。沪港通,即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指两地投资者委托上交所会员或者联交所参与者,通过上交所或者联交所在对方所在地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股票,沪港通包括沪股通和港股通两部分。沪港通下的股票交易于2014年11月17日开通。深港通,是深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的简称,指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连接,使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证券公司或经纪商买卖规定范围内的对方交易所上市的股票,2016年12月5日,深港通开通。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实施,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地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促进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和改革,进一步学习借鉴香港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熔断机制(CircuitBreaker),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是指当股指波幅达到规定的熔断点时,交易所为控制风险采取的暂停交易措施。2015年12月4日,上交所、深交所、中金所正式指数熔断相关规定,后于2016年1月8日暂停。熔断机制虽然目前不适合我国国情,没有坚持下去,但是它控制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功能还是值得肯定。对于这些新兴知识和内容,教材应该予以介绍,一般可以有两种方法处理:一是增加教材附录,通过附录加以介绍;二是在相关章节增加专栏,介绍这些内容。学生了解和学习这些内容,可以增强适应证券市场活动的能力。
4.4增加案例分析方面的篇幅
案例是指对某一具体现象的描述、总结和分析。一般可以在投资、管理实践和教学中运用。案例有真实性;典型性;有效性;完整性;可读性五大原则,案例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具有指导作用、借鉴作用和经验积累作用。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学科,为了使学习者增进投资分析能力和投资活动的实践能力,教材编写中适当增加案例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投资学教材内容体系中,产业与行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K线、均线、技术指标等技术分析章节以及风险防范和组合管理等章节均可以编附案例,通过案例及其分析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已近出版的教材,案例方面的内容不太多,再编时,适当增加案例篇幅很有必要。总之,在改革深入推进,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今天,突出重点,精心组织,追求教材建设的高质量,已经成为当今证券投资学教材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既要教书育人,更要地做好教材建设工作,使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系统、新颖的理论知识,并由此提升应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作者:向瑞伦 叶文明 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如今我国很多学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存在着很多问题,从而导致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因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不能适应社会环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要想改善这一现状,应当完善创业教学课程体系,明确创业教学目标,从而将学历教育创新教育实践相结合,强化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实践
前言
在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知识与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目的。根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新教育被视为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养专业化创业的渠道,同时也是能够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深化创新创业改革的教学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很多学校发现了自身教学体系中的不足之处,所以想要打破创业教育中的局限性,应当引进先进的创业精神,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才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环境、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在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经济管理类知识,例如,风险投资、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集资、投资等。这些都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创业时期能够运用到的知识。同时学生还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创业的实践经验,为将来创业添加了实战经验,并且奠定了稳定的基础。第二,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进程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及收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社会市场的经济结构也逐渐的完善,所以现如今的经济管理市场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1]。因此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我国各个学校中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行业进行发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创业教学实践的目标定位不明确
现如今,很多学校教师都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只是指导毕业学生就业的一项课程,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仍然停留为学生传授知识、政策、形式层面的信息,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创业精神、能力以及意识,所以并未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2]。另外,很多学校教师也没有调动学生对于创业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很多教师普遍认为学生只需要将专业知识学好就行了,毕业之后就能找到稳定的工作,不需要去进行自主创业,既不稳定又不长久。
(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不够完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并没有与学生的教学体系相融合,同时也没有与专业教育学科进行相应的联系,很多学校只是在学生的业余实践进行创业教育实践,从而使得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脱离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导致学生无法获得有利的专业支持。由于我国的各个学校还没有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系统,只是进行试验教学,对于创业教育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就业指导方面,没有开展更为综合、系统的课程教学,所以导致学生无法综合提升创业精神与素质。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不足
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一门专业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现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教师在这门课程中都会重视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忽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并且很多学校也没有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制定出完善的教学体系,即使很多学校能够进行创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模拟的创业操作上,使得学生缺乏实际的创业理念、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环境,不能满足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
三、解决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教育实践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目标
实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创业教育实践,是为了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创业人才。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先进的创业精神,在掌握创业知识的前提下提升创业能力与技能,发挥学生的创业潜力,使得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环境,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体系
在进行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时,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设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增设创业基础公共课,并且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3]。例如,为了使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很快地适应会计工作环境,应当将培养技术型人才、提升会计职业资格作为这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学重点,开展会计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并邀请专家对纳税申报、投资项目筛选、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进行专业的讲座。
(三)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
想要增加创业教育的实践性,首先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教授或是企业家进行专业的讲座,或是开展经济管理类创业设计比赛。其次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创业教育实践。学校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假期实践训练,或者企业可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奖学金,鼓励学生进行创业。最后就是创建学生创业基地,建设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中心,鼓励学生进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自主创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中需要大量的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所以在这一发展背景之下,我国的各大高校应当顺应市场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为前提,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体系,调整教学课程,增加教学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加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从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性创业人才。
作者:张吉帆 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论文关键词]实验平台实验资源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目前财经类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及其功能分析,结合财经类院校的实际教学模式,提出整合实验资源的设想,以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速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一、引言
目前,财经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等专业,该专业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有:“ERP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这些课程所用软件一般都是在计算机上借助网络来运行,即计算机网络与各专业模拟软件相结合。因此,可构建一个实验平台,将这些模拟软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课程功能分析
1.ERP实验课程
ERP实验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掌握现代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获取现代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最佳途径。目前,该专业设有《ERP生产运作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系统》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可在金碟ERP-K3系统、金算盘ERP等模拟操作系统上运行,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工作站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2k、WinXP。
2.会计电算化实验
该实验开设初、中、高级电算化,都是在多媒体会计实验室操作平台下进行实验,主要完成账套的建立,总账系统的管理,利用工资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的日常工资业务处理等操作。本软件也都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3.证券、外汇交易实验
证券交易包括股票交易、外汇买卖、期货交易等。该实验是在世华模拟股票财税系统V2.0平台上进行业务处理,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了解证券交易的主要流程,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3AdvancedServer;工作站(包括学生机和教师机)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98。
4.电子商务实验
该项实验开设有《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实用技术》等实验,通过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来完成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借助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和网上资源,掌握电子商务主要模式流程及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本软件也是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从以上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功能要求,以及对同类院校的考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中实验室建设中大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形式建设,主要是财经类院校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相应实验大多是采取软件模拟的实验方式,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实验教学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硬件平台,以各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材料,可以搭建一个完成特定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
三、实验教学平台建立
1.硬件资源整合
(1)服务器配置与建设。服务器的作用主要用于网络版教学应用软件访问、数据存贮、数据交换等,由于实验教学数据的重要性,特别是金融专业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及其他等课程实时在线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服务器管理不仅要在速度、软件调用等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且也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学院网络中心服务器规划采用硬盘阵列形式,支持RAID的级别有:RAIDADG,RAID5,同时硬盘的阵列形式可以自由扩展、获取最佳兼容性,并对系统数据采取容错保护。由于金碟ERP-K3系统等软件运行的要求,要求服务器配置要高些,运行速度要快,存储容量要足够大。目前实验中心服务器配置:配置两个双核IntelXeon5110处理器,配置4GB(4x1GB)PC2-5300全缓冲DIMMs(DDR2-667)内存,64MB高速缓存,集成双NC373i多功能千兆网卡等。另外,选用性能较好的CISCO4006交换机为核心交换机接入和级联,用HP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整个网络硬环境支撑的平台,在学院整体网络结构上,由多台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组成网络平台,校园网主干为1000M以太网,实验中心100M交换到桌面。采用这种模式,实验中心可为工商、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并可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课程提供实验场所等。
(2)服务器安全管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院每台服务器均设有实时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管理,以防止本网及外网的非授权访问和病毒攻击造成服务器瘫痪等现象的发生。
(3)工作站配置与建设。工作站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的主要工具,在选型上要充分考虑工作站运行速度快慢、性能稳定等因素。因此,工作站除了安全管理外(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还配有各专业应用软件供学生进行实验。目前ERP机房硬件环境。学生机基本配置:CPU:
INTEL赛扬处理器346/512MDDRII533内存/硬盘80G7200转SATA接口/主机:INTEL915GV芯片组等;安装Windows2000Professional、WindowsXPProfessional多重操作系统,把基础软件和低版本的软件装入Windows2000,把专业软件分别装入WindowsXP上,为保证专业软件的正常使用,每台工作站上都安装硬盘还原卡,对计算机硬盘实施保护。
2.软件资源方面
有了硬件平台,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软件建设尤其重要。目前学院也非常重视软件建设,购买正版金碟ERPU8、纳税申报实验室、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世华模拟股票系统V2.0、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等正版软件。
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随着近几年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了大批实验室,提高了硬件配置。同时,财经类院校校园网络平台都日益成熟,合理利用学院的网络规模,根据实验课程的不同应用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接入Internet的方法,进行IP地址的合理分配,是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采用用户使用最多的网络协议--TCP/IP,建立基于B/S的网络模式。同时实验平台上应给每位学生与教师、管理员设立唯一账户,给每位学生设计像资源管理器式的专业课程实验数据存放文件夹,建立学生、课程、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联,如需要某门课的实验数据,只需选上课教师所对应上课班级的学生的课程实验数据文件夹进行汇总,就可快速得到实验内容。同时还将实验的原始数据如统计数据、证券数据等不断的存储在数据中心,为今后的实验室评估及科研开展积累数据。
五、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思路
学院实验网络的建设,我们在考虑硬件设备的同时,还要考虑各专业特性和特色。增加形式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实施实验考核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目前我院建设的ERP实验中心、国际贸易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在硬件配置上都已具有较高的水平,还要把新颖的实验项目与教学方案加以融合和渗透、采用优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良好的管理理念方法,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才会显示出专业特色,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才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才,这就是整合实验资源,进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越来越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动手能力表现的又与工科学生不一样。研究探索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方法,特别是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方法,并以此提出开放性实验在经济管理类中如何开展的问题。最后结合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实验教学活动的情况介绍经济管理类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方法及开设效果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开放性实验;教学方法
1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高速发展,高校正在朝平民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连续几年的扩招,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向社会,给就业市场上越来越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另一方面是毕业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低薪酬,应届毕业生的低就业率。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纷纷进行改革,以期望能缓解这种矛盾。这些改革中的重点都落在“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这个根本的问题上来。因此,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青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大学生全面掌握和深入融会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思维习惯,以及收集、处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根据社会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把科学知识、思维方法、操作技能等传递给学生,从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考虑,让学生去创造、去设计,创造性地提高其素质,开发其潜能,发展其个性通过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启发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实践教学是现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实验教学按其开设方式来分,可以分为与理论教学结合的实验和独立实验课程两种。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多为验证型实验,一般这种实验在与理论教学进行的同时进行,表现为完成理论教学中某些内容之后,为了验证理论并加强记忆而进行此类实验,比如高校中的物理、电子电工等基础性实验。独立实验课程是指实验课程的开设不依附于某一门理论课程,而是根据前面已经学习的一门或几门相关课程之后进行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综合性比较强,往往需要集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关的分析连接才能完成。本文中主要结合经济管理类实验讨论独立实验课的问题。
2经济管理类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经济管理专业方面,以前面向学生开放的实验极少,且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是熟悉实验的流程,按照实验课程所设定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去完成实验。这些实验操作机械,没有创造性,学生也对此种实验毫无兴趣,通过模拟软件完成的实验,多半如此。按照模拟实验软件公司所设计的实验流程,学生基本上只需要点鼠标,按照实验指导书设定的流程就可以完成,有的甚至不用键盘输入任何内容就可以完成。这种实验教学显然与生产生活实际相去太远,学生在做这类实验的时候也多半只是应付,因而实验教学也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开放性实验方法在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3.1开放性实验方法介绍
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时间上向学生开放,而且教学内容上也要向学生开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这样,学习较差的学生随时可以补做一些基本训练的实验,学有余力者可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实验。因此可以这样说,开放性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工科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经济管理类实验多为验证性、掌握流程型的实验,学生是否能完成实验,一方面要靠实验的本身的“吸引能力”,另外一方面还要突出实验的可控制性.即对学生完成实验的掌握和评价手段,在这类实验中,实验教师通常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来衡量学生实验完成情况。
经济管理类实验多采用软件模拟的方式。
实验软件的选择问题,多采用B/S结构软件,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实验教师进行集中的管理和控制,另外一方面可以借助高校的校园网络,更好的服务学生,更好的去尝试开放性的实验。根据经济管理类实验特点,作者认为开放性实验方法比传统经济管理类实验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
3.2在实践中探索并开发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性实验更强调个性化的实验,而不是大众化的实验,更强调学生的兴趣与因材施教。如果一个实验几乎所有人都要进行,且实验的过程要求保持一致的话,此类实验采用以前按班级完成实验更加合适一些。而开放性实验最好与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与实验室提供的助学助研活动联系起来,学生可以通过相关课题共同研究开放性实验的开放方法。对于今后如何更好的开展开放性实验,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进行实践:
(1)实验前的准备。
开放性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相当重要。实验开始前要加强实验相关知识的整理与积累,要做好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的设计,多结合实际业务设置相应思考题,思考题应该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而不应该是凭空想象。
(2)实验的方法。
兴趣实验法:由于经济管理类实验自身的一些特点,导致这类实验本身对学生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因而在实验中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实验中加入竞争,加入生活中的常识知识,加入各实验的补充知识等等。
讨论实验法:讨论可以说是相当经典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探讨,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掌握更深,而在实验教学中,讨论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表达能力及与人交往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往往在某些方面试图说服对方,在这些活动中,对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好处。同时,为了达到较好的讨论效果,大多数学生会更加认真去完成实验,通过掌握一些实验的技巧并与大家一起分享。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应该有目的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中来,比如设置实验课程论坛,并对大家讨论的话题及时总结并加以引导。在实验课成绩评定时适当倾斜,对讨论积极的同学及能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独到见解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设计教学法:如果一件事情太难,可能很少有人愿意去做,如果一件事情太容易,我认为喜欢做的人也不会多,对于经济与管理类的实验刚好就类似这种情况。如果按照最初设定的流程去做实验,学生可能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如果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去设计实验流程完成实验,学生又觉得无从下手,正是因为如此,设计教学法才更需要突破。
(3)实验的考核。
实验的考核应该更加严格而有序。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实验考核一直不好规范,多数教师都采用写实验报告的方法进行考核。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是要求学生写出实验原理,记录完成实验的步骤以及回答相应思考题。对于平时的考核主要以教师点名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一是手续比较麻烦,二是效果并不太好。对于实验报告中的内容,抄袭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学生对这类的实验报告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在开放性实验的条件下,实验的考核主要软件记录学生的实验过程,并依据学生实验的过程考查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实验分为练习与考核两个阶段,练习只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不记成绩,只记录考勤;考核部分设置时间限制,并将学生完成的过程做好记录,软件评分。实验报告就可以省略大部分的内容了,学生对照实验报告中的思考题去完成实验,这样印象会更深刻。这样实验的考核就包括了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成绩按一定的比例加权平均,得出此实验课的总成绩,这个成绩会更加公正,更加客观。
3.3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效果
实验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个性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有些模拟实验软件有部分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模拟软件在这方面是失败的。一样的实验流程,一样的实验指导书,一样的实验过种,甚至有一样的实验报告,这也难怪会出现有同学将别人的实验报告复印一份交上来的情况了。当然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方面,除了选用较好的模拟软件外,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适当给学生置疑,并且这些思考题是要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还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该是固定的。当然,这种实验方法的改变对于实验教师的要求更高,实验教学的工作量会更大,对实验教师提升的帮助也会更大,对于创建科研性的实验室也更加容易。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实验过程中营造竞争的环境,可能使实验的效果更好。俗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于实验环节及实验内容的平淡,学生在实验中也不能感受到现代社会竞争的你死我活,这也不可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当今的一些网络游戏为何如此让人着迷,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游戏中充满了竞争,有了竞争才会有胜利的喜悦和奋争的快乐,而这些又恰好是当代大学生所津津乐道的。
现在的实验教学,还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虽然我们一致认为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但我们更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并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比如在我们的“现代企业经营决策仿真实验中”,在一个竞争市场上,如果有部分同学有不负责任的态度,把市场价格定到一个比较低的位置,这样会导致这个市场竞争的无序,甚至是这个市场中的所有企业都受其害,所以在这个实验中,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责任心的教育。
4结论
现代的大学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我们主张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大学生的生活灵活而又紧凑,特别是在实行学分制改革的高校,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发展的趋势,一方面要加大开放性实验的实施力度,扩大开放性实验的范围;另一方面要推出更多品种的实验,推出更多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验。最后还要更大力度的加强与企业的联合,因为只有企业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最需要的。
[论文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软硬件建设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加强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是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软硬件建设、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并就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实验室建设提出若干构想。
一、引言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摇篮,也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为了培养和造就“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与创新性”的经济管理类应用复合型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要加强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着力于素质能力的培养,着力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人才培养方面,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在当今信息交流和管理技术不断发展上升的社会,我们培养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要适应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仅靠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实践能力是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几年,随着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生急剧增加,导致我国的就业形势很不乐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加强学校的实验、实践教学内容。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出高校人才培养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反映了人才质量结构的失衡,直接影响其就业。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应当重视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基本上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因此,经济管理类实验平台建设应当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硬件主要是计算机,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要面对不同的专业,为了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求硬件平台的建设必须对实验室的网络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并选择最优的硬件配置(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合理地设计网络环境,优化网络服务器资源,加强网络的安全性建设,建立良好的实验硬件平台,以满足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和科研的需要。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一般应建设成一个带有多层管理的中高级计算机网络机房,在设备的排列和分布上要符合专业的特点。
实验室的网络要与学校的办公网络统一组网,实现学校内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具有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整个网络通过光纤接入校园网及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如,目前有很多高校以高配置DELL微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IBMP670、Web服务器IBMXSeriesX345、应用服务器IBMXSeriesX445、交换机WS-C4506、存贮区域网络机FastT600、千兆防火墙PW-8200等设备为基础,内部联成局域网,外部通过光纤接入中国教育网及网通网,实现实验室内部局域网互联与资源共享,具有网上教学与网上办公功能。
2.实验室的软件建设
经济管理类实验软件配置主要包括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两个方面。基础平台主要安装有操作系统Windows2000server/Windows2000/WindowsXP、文字处理系统、中文Office2000、VisualFoxpro6.0;数据库开发工具PowerBuilder5.0、Delphiclient/server2.0、SQLserver、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对于专业平台软件系统,按照专业软件平台的功能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数据库、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AS系统、SPSS软件、SQLServer、Access、Sysbase等;②财务软件:用友财务软件等;③电子商务软件:各类电子商务模拟交易软件、网站编辑开发工具如FrontPage、ASP、Outlook等;④信息软件:各种ERP软件、VB、VC、JAVA等;⑤金融证券类软件:证券(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分析模拟系统;⑥其他专业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生产运作管理模拟软件、酒店管理系统软件等。
四、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大规模、高水平的建立也是近十年的事情,一些院校存在着定位不明确、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在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实验设备单一,实验方法不够全面、缺乏丰富的实验软件和实验场景,使得经济类实验室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观念和认识的不足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学科,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认为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室,购买了计算机,就是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其实并非如此;在人员配备上,对实验教学人员和理论教学人员不能给予同等的重视,严重挫伤了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很多高校的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一直停留在模拟和验证的层次上,难以有创新性的发展,严重阻碍了实验室的发展。
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
目前,不少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规划缺乏与科研工作的结合,并且由于思想上没有引起重视,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创新研究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缺乏专业教师的参与。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实验教学水平,除了应具备运转良好的设备和优秀的软件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实验教师队伍的素质偏低。
五、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
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四化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为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实验教师作为完成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得一定的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实验室建设,不仅要考虑本专业、本学科的发展规划,也要充分考虑经济管理专业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因此,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师资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论文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论文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
【论文摘要】当前,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重视不够、重复建设、没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材等问题。应加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硬件、软件建设,整合实验资源,提高利用率,同时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
经济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宽知识、厚基础、应用型与创新性”人才,必须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与实验环节,使实验教学成为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建设长期处于滞后的状态,难以适应不断提高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制约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因此,如何加强实验室建设,发挥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必须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设计思想,站在一定战略高度来考虑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期,军事经济学院经济管理专业开始进行计算房的建设,这就是经济管理实验室的雏型,经历1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面向21世纪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而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知,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平台。
在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突出存在三大问题。第一,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整合与知识意义的建构;第二,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与理论的应用。第三,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为解决上述问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只局限于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等。然而,案例教学大多蜕变为课堂讲授中的实证举例,这些“打补丁”式的改革并未获得理想的效果。
2、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管理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管理学科系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因此经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是经济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存在的问题
1、对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软科学,只需要一支笔、一本教材和一本讲义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较之于理工科实验室而言,完全是“只投人、不产出”的实验室。因此,不少高等院校更愿意将资金投向于能够带来明显经济效益的理工科实验室,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向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建设。在人员配备上,也不愿意合理增加编制。由于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实验室的建设长期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难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作用。
2、低水平重复建设,实验室利用率较低
一方面是实验室建设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又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局面。院内实验室普遍是按照专业来设置实验室,一般分属不同的系,有的甚至挂靠在教研室,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也不例外。由于实验室之间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跨系使用,因此不少实验室不得不重复设立一些设施与项目。“小而全”的重复建设,不但浪费了实验室资源,降低了实验室的使用率,而且难以使实验室发挥规模效益。
3、缺乏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与实验教材
传统教学认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大多以验证课程理论为主,因而把实验教学作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实验课内容只是重复理论教学内容的简单、孤立的实验项目。基于这些观念的影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教学难以像理工科实验教学那样,事先编写行之有效的实验教学大纲以及与专业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验教材,往往使实验教学与人才培养计划相脱节,实验环节流于形式。学生普遍反映实验环节收获不大,也没有兴趣,因而实验课程成为学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课程。
4、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滞后
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方法的滞后性,使实验教学在教学上长期处于从属地位,实验室教师与专职教师相比薪酬较低,职称晋升也相对较难。因此,实验室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实验室人才队伍长期滞后。有的实验人员实质上只是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人员,缺乏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教学的开展也缺乏全面认识,既不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思路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以实验教学与课程体系改革为先导,建立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改革才有内涵与支撑。
1、改革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应该按大学科分类单独设置实验课,才能改变实验课的从属地位。今后,随着专业的不断拓宽在教学计划中应按专业分类,设置相同的基础课程,这在客观上就为实验课的单独设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应符合相关学科群的发展,课程的设置、实验项目的选择及内容的覆盖面都应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分析现有的管理类实验课教学体系和实验设置,对实验项目、内容和深度,以及侧重点加以区别,把实验教学活动分为经济类和管理类两大类型。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应整合设置为一门课程,以便相关理论验证及相关原理演示的融会贯通,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实验课程则分设会计实验(手工和电算化)、审计实验、统计实验、财务实验、经营实验、商务实验、证券实验等,以便每个实验课题具有相对独立的实验内容。同时,各个实验课程都应有独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大纲,突出设计性及综合性实验的项目,通过仿真模拟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设计。
2、进行分层次的实验教学
在原有教学形式上,实验教学一般是验证性实验较多,而设计性实验较少。实验课按照大学科独立设课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有利于进行分层次教学。第一层次,主要则是以演示验证性、模拟操作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的方法步骤,熟悉常规实验设备的使用,在教师指导下较熟练地独立完成各项实验,并能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完成实验报告。第二层次主要以设计性实验为主。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设计能力的主要阶段。实验的方案、步骤和所需的仪器设备的选择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自己选择调配实验所需的仪器、软件等。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使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综合设计和操作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第三层次,逐步开设综合性选修实验课。这一层次,要求学生设置一些难度较大或根据学生的爱好与特长自己设计开发的实验项目,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由于这类实验一般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可以举办一些综合设计性实验竞赛和等级考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第四层次,探索开放性实验课程的设置。这一层次,则主要是为那些基础较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探索精神的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并能够辅助专业教师以完成其相应的科研课题。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教学科研上水平的一个重要性标志。
3、实验队伍建设要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
实验教师是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知识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考虑,力求建成一支技术精干、基础扎实、素质过硬、乐于奉献的实验技术队伍。
4、建立适应教学和科研发展需要的多种功能并存的实验室体系
教学型和科研型的实验特点及要求虽有相同的地方,但还是存在着差别,而且教学与科研自身对实验的要求也有差别。因此,实验室就要根据教学与科研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而有不同的功能形式。所以,必须根据专业的需要,以大学科分类的实验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改革为龙头,建立相应的大规模实验中心或覆盖面宽、综合性强的多功能实验室,确保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培养需要。经济管理类教学和科研必须紧密结合实验教学以成为广大经济管理类教师和研究者的共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从而也提高到一个十分迫切、重要的地位。在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深刻认识到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对于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正确定位,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计算机网络等“硬”环境和应用软件、实验师资力量和实验教材等“软”环境两个方面如手,最终实现有机结合,培养出合格的经济管理类人才。
[摘要]本文结合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实践,阐述了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路和方案,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资源,打造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经济管理活动的综合平台。
[关键词]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建设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河子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是以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7个专业为主要依托,面向全校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平台。目前下设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商务实验室和ERP沙盘模拟实验室,实验中心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服务器、计算机等实验教学设备420余套,实验软件23套,面向大学开出的专业实验课程21门,实验项目142个,其中综合性、设计型、创新型实验占总实验课程的86%。
一、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需求
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更多的强调理论教学,对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的能力重视不足,学生毕业实习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很多企业对来实习的学生并不欢迎,即使接受学生,也出于保守企业技术秘密、保障生产安全的需要,不让实习学生真正动手操作,特别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业务,更是不让其参与。因此学生下企业实习住住只看不动手,不能真正实践所学的知识,使经管类专业在学以致用,技能训练,和实际相结合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模拟实习,去营造一个能真实反应社会经济生活的模拟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动手实践的综合平台,以此来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模拟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项内容,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做各种实验,进行反复的实习。
二、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
实验中心根据学院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和重素质、强能力的培养要求,确立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理念。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提升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和中心的实验教学服务能力。
对此,我们提出的思路是:总体规划、分类实施,建立一个与本校经管类专业设置相匹配的综合性的实验实习平台。这个思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可实现资源共享的应用平台。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互联网技术架构与校园网相统一的网络平台:再一个是采用统一的应用平台,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通讯协议等。按协同集成的要求,实现各专业的教学软件的应用集成。可以把各个教学软件集成在一个平台上,用三层架构的技术,通过浏览器/服务器的方式来实现应用,在实现应用集成的前提下,使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功能互动、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2.根据院校经管类专业结构设置的要求,可在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分设若干个满足多专业综合实训要求的集成系统。如电子商务系统、ERP沙盘模拟系统、企业经营模拟系统、证券投资模拟系统等。为学生进行多专业、多种技能的互动化训练,提高综合分析,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1.实验中心资源整合
实验中心整合全院实验教学资源,成立了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并配备相应的实验教师,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编写实验教材与指导书,完善实验项目卡片。然后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综合实验平台的软硬件建设,最终建立了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商务实验室和ERP沙盘模拟实验室5个综合实验平台。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主要承担经济管理类公选课与学院各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电子商务、统计模拟、会计学基础综合模拟、计量经济学等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实验室主要承担学院各专业的专业课程实验,如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工商管理模拟、网络营销模拟、人力资源模拟、市场营销模拟、国际贸易模拟、商业银行模拟、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模拟等实验课程。会计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会计模拟与审计模拟的手工仿真操作部分。商务实验室承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单证模拟等课程实验。ERP沙盘模拟实验室主要承担ERP沙盘模拟和企业经营模拟的实验任务。
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根据自身的特点,对相关制度进行了细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相关规定,规范了实验室管理和实验、实践教学。
2.实验中心信息化建设
实验中心在资源整合的同时,利用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加强了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中心网络通过1000Mbps光纤链路与校园网互连,所有实验室的所有计算机设备通过实验室网络以100Mbps的速度连接到校园网,并可访问国内所有网络资源。目前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平台。有着非常丰富的网络实验教学资源,包括实验中心网站、精品实验教学课程网、FTP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网络学习平台、网络考试平台、在线实验平台等作为载体,提供教学课件库、实习参考资料库、多媒体视频资源库等素材。所有实验课程的实验大纲、实习指导书、实验项目卡等也到学习平台之上,配合在线实验平台,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时间和地点,桉需开展实验。
3.实验教学方法
(1)手工仿真模拟
学院会计模拟实验室、商务模拟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都是基于手工仿真模拟实验的理念建设的,全面采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单证、流程进行各项专业业务的模拟,通过手工仿真模拟,可以在校内构建各类专业实验平台,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计算机仿真模拟
学院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专业综合实验室致力于搭建网络环境下的经济与管理模拟平台,其中电子商务模拟、证券投资模拟、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模拟、国际贸易模拟、企业决策模拟等实验课程都是通过在网络环境下搭建仿真的实验系统来模拟现实情况。
通过这些仿真与模拟实验平台,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学习与掌握与现实生产实践相符的专业技能,很好的解决了经济与管理专业技能与现实生产脱节的情况,为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
(3)学生自主训练与分组协作
在巩固传统教学方式的同时,实验示范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实现立体化教学,将教学资源到网络学习共享平台,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校园网内随时随地都可以访问这些资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实验中心除了自主学习的实验之外,在实验方法上大量采用分组协作或分组对抗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如电子商务模拟、证券投资、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市场营销模拟等课程进行分组实验,不同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并进行岗位轮换,进行专业性训练。企业经营模拟、ERP沙盘模拟等课程实行分组对抗,每个小组内部有明确的分工,有的同学负责销售,有的同学负责财务,每一组不同的决策都会影响到其他组的决策,这种方式大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也使学生感受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建立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体的实验考评制度
考核的目的主要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考核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项目的考核,提交实验报告、笔试,实验软件自带的考核系统、分组对抗结果评分等。实验中心根据专业实验课程的特点,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公正的、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机制,从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两方面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包括设计方案、实际操作、结果分析以及理论测试等,重点突出考查创新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全面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中心还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网络考试系统,建立了学生信息库,教案库,课件库,资料库,试题库等,进行无纸化考试的探索和研究。
4.师资配备
实验中心的实验教学队伍按照专职、兼职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组建,其中,专职教师承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以承担实验教学为主,兼职教师本身也是承担实验课程理论部分讲授的教师,保证实验和理论不脱节,通过实践巩固理论知识。在综合性的分组对抗实验中,每组指导教师从各系中选出,至少两名以上,这样有利于解决对抗过程中遇到的各专业结合方面的问题,也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教师的交流沟通。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从资源整合到平台构建,每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也是不断探索的历程。经济贸易学院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建设,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验中心管理体制改革和向更深层次发展的道路上需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