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3 06:04: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老年护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237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237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76例,占32.06%,其中吻合口瘘12例,心律失常25例,肺部感染39例。237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死亡11例,余226例治愈出院。结论加强老年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老年食管癌;围手术期;护理
食管癌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食管癌治疗的主要手段。手术往往耗时长、创伤大,加上气管插管等侵袭性操作,使得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寿命延长,老年食管癌患者相对比例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老年人机体组织修复能力和免疫功能均较差,因此老年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就显得特别重要。
本文对江西省肿瘤医院2007年1月至2009年7月收治的237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老年食管癌患者237例,男187例,女50例,年龄60~83岁,平均69.4岁。发病部位:食道上段32例、中段141例、下段累及贲门64例。术后并发症76例,占32.06%,其中术后吻合口瘘12例,心律失常25例,肺部感染39例。术后死亡11例,占4.6 ;其余226例患者经抗炎、止血等处理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5.4%.住院时间11~60 d,平均23.4 d.无压疮等其他护理并发症发生。
2. 临床护理
2.1 术前护理2.1.1 卫生知识宣教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提醒患者家属帮助患者勤清洁皮肤,清洁时忌用碱性强的肥皂,以免降低皮肤的防卫功能,增加感染的机会。
2.1.2 补充营养食管癌患者由于吞咽困难,术前多营养不良,这对术后恢复很不利。笔者根据梗阻程度,能进食者,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注意食后有无潴留或返流现象;当患者出现梗噎时,不要强行吞咽,否则会刺激局部癌组织出血、扩散、转移和疼痛;避免进食冷流质,因为食管狭窄部位对冷食刺激敏感,反应明显,容易引起食管痉挛,发生恶心、呕吐、疼痛和胀麻感觉,所以进食温食为好。
对术前进食困难者应了解有无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及有无贫血等,必要时输液、静脉高营养及输血给予纠正,增强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
2.1.3 呼吸道准备有吸烟史者,术前2周戒烟。指导患者刷牙,每日3次,以减少口腔及上消化道内的细菌。对人院已有肺部感染者,静滴抗生素控制炎症,给予止咳化痰药物及雾化吸入药液以减少痰液。留痰作培养,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老年人肺容量逐年减低,肺和血管壁的结构改变,导致呼吸黏膜扩散量减少,氧利用系数降低,术后引流管刺激,伤口疼痛而不敢咳嗽,胸带束缚等影响呼吸运动,因此术前必须加强呼吸功能锻炼。深呼吸训练方法:取半卧位或坐位,胸腹肌放松,以增加膈肌的活动余地,嘱患者缓慢深吸气,憋气约2 S后缓慢呼气,每分钟6~8次,每日3次,每次10 rain.咳痰训练方法是取半卧位或坐位,深吸气,憋气片刻后用力咳嗽,气体快速冲出,促进分泌物向上运动或被咳出。
2.1.4 胃肠道准备术前1天禁食,有食物潴留者,术前晚用等渗盐水冲洗食管,有利于减利组织水肿、降低术后感染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术前晚及术晨清洁灌肠,术晨留置胃管及尿管。做结肠代食管者,术前3 d流汁饮食,口服灭菌药物,术前2 d每晚口服缓泻剂。
2.2 术后护理2.2.1 术后常规护理保持病房安静和适宜的温湿度,病室用臭氧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每日4次,湿式清扫擦拭,限制探视人数和时间,减少陪护人员。定时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净化。按食管癌术后及麻醉后护理常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的变化。术后第1天起协助患者每日刷牙漱口3次,刷牙前先向患者交待不能将水吞下,待其理解并表示配合后才可协助患者刷牙。患者由于卧床时间久、禁食时间长、胃肠蠕动缓慢,易发生褥疮和便秘,应积极协助患者定时翻身,腹部按摩,指导患者做提肛动作,锻炼肛门括约肌,必要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及开塞露塞肛或用手取便。
2.2.2 留置胃管的护理胃肠减压对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同时可减少胸内胃对肺的压迫,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胃管应妥善固定好,以防止脱出(重插易损伤吻合口),保持通畅。胃腔内细菌逆流定植口咽部致吸入下呼吸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医院内肺炎(NP)的主要原因,因此保持胃管通畅引流十分重要。应经常检查胃管是否阻塞、扭曲,及时倾倒负压引流器内引流液,并采用半卧位,减少胃液返流。
及时清除患者口、鼻、咽喉分泌物,对不能自行排出痰液者,用吸痰器吸出分泌物,防止误吸,术后常规雾化吸入,每日2次,雾化液中加入a一糜蛋白酶4 000 U,同时嘱患者深呼吸,使气雾随吸气到达终末细支气管,达到局部用药,稀释痰液,有利于排痰。
2.2.3 胸腔闭式引流护理胸腔内留置导管、胸内积血积液可增加感染机会。保持胸闭引流通畅,可维持胸内负压,促进肺膨胀,减少肺不张和肺炎的发生。经常检查吸引装置是否正常,检查引流管内液面是否随呼吸波动,定时挤捏皮管,经常变更体位(取侧卧、仰卧、半卧位),提高引流效果。
2.2.4 饮食指导由于食管缺乏浆膜层,故吻合口愈合较慢,术后应严格禁食禁水,并告知患者饮食进程和规定,未经医务人员允许不可随意进食,以免造成吻合口损伤。
禁食期间,每日由静脉补液。术后第1天,可由十二指肠营养管灌入50 GS 40 mL+1O KC1 10 mL,以促进胃肠蠕动;术后2~3 d胃肠蠕动恢复以后,经营养管灌入要素饮食,减少输入量。灌注前应过滤,灌注后须用清水冲管,防止管道阻塞。一般在拔除胃管后12~24 h内不宜饮水,后可进少量流质,第1次50 mL,每2 h 1次,如无呛咳等不良反应,可逐渐增量。术后15 d进半流质,15 d后可进食无渣软饭。但应防止进食过快过量,严禁暴饮暴食或进硬质食物,防止出现晚期吻合口瘘。
2.3 术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2.3.1 吻合口瘘的护理老年食管癌患者常因术前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或因为手术的原因,容易发生吻合口瘘。
因此在术后2~10 d要密切注意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在拔除胸管后。如发现患者有发热不退或退而又升、白细胞增加、脉搏增快、伤口感染等情况时,要注意吻合口瘘,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加强心理护理,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加强肠内营养支持等。
2.3.2 肺部感染的护理患者全身麻醉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术中气管插管,削弱了大气管纤毛排痰能力,分泌物不易咳出,加上较长时间的卧床及术后伤口疼痛,胸腔积液,造成抵抗力下降及排痰不畅,易并发肺部感染,可通过拍背助咳并给予祛痰药和超声雾化吸入,对那些术后不能耐受疼痛及胸管刺激的患者,在协助其咳嗽时,可以遵医嘱先止痛,再用手或柔软物品垫手按压伤口,另一人在其吸气终末时用一手指在环状软骨下缘与胸骨交界处用力向内按压刺激气管咳嗽。
2.3.3 心律失常的护理年龄较大的患者,正常的生理代谢减弱,生理储备减少 ,器官功能减退,心肺代谢功能降低,且常合并心血管疾患,术后易导致心肌缺血缺氧Ⅲ ,发生心律失常。若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应尽力去除病因,在给患者营造舒适环境的基础上,充分镇痛给氧,严密观察心电图情况,对症用药,如西地兰、胺碘酮、倍他乐克等处理。
2.4 防止医源性感染注意手卫生及加强吸人性器具的消毒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每项操作前后,均应当用手消毒剂及时擦手。对一次性输氧管,湿化瓶24 h消毒更换1次,每人使用1套雾化用具,每次用后及时清洗晾干备用,雾化液每次更换,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 讨论
有文献报道,高龄食管癌患者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高于一般食管癌患者,其术后并发症高达36%.笔者针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机体组织修复能力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心肺功能逐年降低等特点,科学有效地加强术前营养支持、呼吸功能锻炼,术后管道护理、饮食指导、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特别是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及心律失常的预防和观察,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顺利度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
近些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很多疾病也随之而来。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糖尿病,该病的高发人群为中老年人。如果不及时的采取治疗,很容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但是常规单一的治疗效果并不显着,护理服务对该病的治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这点,我院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施以护理干预服务,取得良好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该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有30例患者。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最小的为54岁,年龄最大的为78岁,平均年龄为(64.28±4.11)岁;病程最长的为10年,病程最短的为3年,平均病程为(6.10±1.11)年。对照组中男性患者为15例,女性患者为15例;年龄最大的为77岁,年龄最小的为53岁,平均年龄为(63.24±4.52)岁;病程最长的为11年,病程最短的为2.5年,平均病程为(6.21±1.08)年。两组患者入院后,接受了全面的身体检查,根据糖尿病的判定标准,确诊为患有该病。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没有发现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院方均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主要的目的就是控制患者的血糖。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对患者予以健康教育
针对糖尿病患者,院方应该定期的开展一系列关于糖尿病的讲座,这样就可以向患者传递关于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同时还可以让患者了解最新的关于糖尿病治疗的进展。同时护理人员还应该向患者讲授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及控制血糖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患者的生活,保证患者可以自觉用药。
1.2.2心理护理
由于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很多老年人由于长时间的患病,对治疗失去了信心,所以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这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担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从而使患者重新树立治疗的信心。
1.2.3饮食护理
由于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摄入量有着严格的控制,所以在对患者施以护理的过程中,应该提醒患者注意到这一点,在饮食上控制血糖的摄入量,同时配合降糖治疗,从而对该病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在医护人员安排患者饮食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患者的摄糖量进行控制,同时还应该保证患者对碳水化合物以及蛋白质的摄入量能够满足人体的需求。这样一来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少食多餐,并且控制对盐、热量等的摄入。同时要多食用高纤维的食物,保证营养能够均衡。
1.2.4运动护理
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运动计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运动的方式来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吸收以及氧化利用,从而降低体内的血糖浓度,改善患者的各项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运动计划的制定当中,应该注意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运动量还应该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不宜使患者过度劳累。
1.2.5用药护理
用药护理就是护理人员遵医嘱,严格的要求患者用药,把握药效发挥的最佳时间。同时对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的患者进行相关注射技巧的指导,对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严密的观察。
1.3统计学方法
将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将资料中所反映的计量数据以及计数数据利用n或%表示。当软件所的到的P值小于0.05时,证明两组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在对两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行护理服务。两组患者均接受了常规的护理服务,观察组的患者加行护理干预,其血糖控制的情况观察组要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
表1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接受中不同的护理服务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67%(P
表2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三、讨论
对大量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发现,糖尿病作为一种高发的疾病,影响其发生的主要因素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另一种就是后天的环境影响。由于糖尿病具有治疗困难、发病率高等特点,所以对其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控制疗法,主要需要控制的就是患者的血糖。如果患者长时间的血糖过高,就很容易引起其他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但是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如果单一的予以患者血糖控制治疗,其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该病需要患者自身长期的自我管理,就需要院方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常规的护理工作当中,只是单一对患者的身体各项指标进行观察,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种情况。所以我院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行了护理干预,从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管理。这样一来,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自觉管理意识,有效的对血糖等进行控制,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高血压;临床护理;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39.7%,若不及时治疗常导致中风、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并可并发和促进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甚至致残或猝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当今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康复诊疗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分析了临床护理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合理的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心理护理、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创建良好环境,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发病诱因:过饱饮食、便秘、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大喜大悲、焦虑、忧郁、偏执、孤独、情绪消沉等,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患者要保持情绪平衡,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存在的各种思想顾虑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信任度,消除其烦恼、多疑等情绪,对高血压的治疗及并发症的出现、进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精神因素与疾病形成的关系,教会患者掌握一定的心理应急方式,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血压控制不理想,甚至有并发症或其他疾病,患者常为此感到悲观失望、恐惧。护理员应以诚相待,需耐心深入地了解患者内心世界,理解患者的痛苦,并给予其关怀、鼓励等情感援助,以消除其较脆弱的情感状态,让其保持平和乐观的健康心理,要消除其信心的不足,能让其积极的配合治疗,提高自控能力以利于最终战胜疾病。
2 健康知识指导
加强健康教育,包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的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进行个性化健康知识教育,并且对患者家属进行示范、指导,针对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防治高血压病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体系,使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性,主动地建立起科学的生活习惯。鼓励和指导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学习并掌握自我保健、自我护理和自我管理的技巧,做到自我控制血压、定期检查心、脑、肾等脏器功能及眼底状况等。根据病情坚持长期合理用药,以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提高患者维护自身健康的能力,促进其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3 合理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合理膳食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基础,对控制病情、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意义重大。饮食原则上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饮食为宜,高维生素为主。食物应多样化,以谷类为主,常吃粗粮、淡水鱼、豆制品、禽类、瘦肉、低脂乳,如:多食粗纤维多的芹菜、大白菜、西红柿、黑木耳、香菇、芹菜、山楂、苹果、大米等有保健作用的新鲜蔬菜、水果食品,适当增加海产品及含钙高的食物。忌暴饮暴食,适量饮水,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
4 运动作息护理
积极适当参加有氧运动,结合血压的变化及自觉症状,选合适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运动方式可以采用比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放松疗法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在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应采取适度的运动量,比如:肥胖者可适当加大运动的强度。避免剧烈的运动后,引起交感神经异常兴奋,致使血压剧增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锻炼过程中,除了自身加强安全意识外,最好同人结伴,防止碰伤、跌倒等事故。清晨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血压易于波动,因此患者起床时应缓慢,先清醒会儿,然后再逐步起床,以防止脑供血骤然下降致晕倒而摔伤。首先可以让患者干适度的家务活,鼓励其参社会活动,如根据其情趣培养个人爱好,如书法、种花、养鸟等;指导其制定个体化作息时间表,睡眠时间要足,以保持运动与休息平衡。
5 药物护理
用药原则是:控制剂量,缓慢降压、坚持长期用药,即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由于老年人多合并有心、脑、肾等器官动脉硬化性疾病,机体整体的循环调节机能差,加之机体的总体液量减少,治疗时易出现降压过度,要平衡机体内环境。为此,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剂量应从青壮年用量的1/3~1/2开始,通过观察其反应逐渐加量,2~3个月后收到满意效果即可。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呈双峰、双谷的动态变化,其用药时间最好在6:00、14:00、22:00;同时,考虑不同降压药物的作用机理。另外,应让患者及家属知晓所服药物的注意事项、不良作用,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另外,鼓励患者发挥自身潜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躯体痛苦和心理压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即使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也不能擅自停药,应及时的与医生取得联系,让其给调整用药及剂量,以防止停药后血压骤然升高,致使病情反复。如果血压突然变化很大,很容易导致心、脑、肾等的靶器官损伤。应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
6 讨论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WTO老年高血压标准:年龄60岁以上人群,在休息状态下收缩压≥140 mm 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尽量避免高血压诱发因素,配合临床治疗来更好地稳定血压,防治恶化,最终达到健康护理的目的。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慢性疾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要求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有相关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临床经验,还要充当起教育者的角色,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进行健康教育,以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日康复。另外,要在合理服药的同时,也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以遗传倾向;另外,指导患者做好日常保健,以达到最佳的疗效。医学的发展已证明了高血压病除了生物学的遗传因素外,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联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日渐增多,我国将进入老年化社会。因此,护理工作要从患者的生理、社会与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医学|教育网整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改进膳食结构,防止肥胖,提倡戒酒、戒烟、并从儿童时期开始预防高血压。控制高血压,应当进行观念更新和战略转变,树立以预防为主,加强心理护理的观念,把工作重心前移,从以医疗为重点转向以预防保健、加强心理护理为重点,普遍提高人群的健康知识和保健意识,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骨科的护理特殊性。方法:回顾自己对54例老年骨科惠人的护理体验。结果:53例老年骨科病人护理质量优良,无并发症发生。1例死于原发病。结论:掌握老年骨科病人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的护理,能显着提高老年骨科的治愈率。
【关键词】骨科;老年人;并发症;护理
由于老年人体弱,多数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这给护理老年人带来了很多的难度。尤其是骨科手术后的病人,多数丧失生活处理能力,如果得不到合适的护理,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是我院自2009年2月到2010年3月收治的54例老年骨科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男性2l例,女性33例,年龄在60—7O岁33例,7l一80岁18例,8l一83岁3例;其中髋部疾病占24.07%(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问骨折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1例),各种腰部疾病占31.48%(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失稳5例,胸腰椎压缩骨折1例,椎体滑脱2例),关节疾病占16.70%(膝关节各种疾病6例,骨与关节感染3例),其他骨科疾病占27.78%.平均住院天数为28d.
2.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掌握骨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当老年患人带着病痛就医时,面对的是医护人员和其他住院的病人,要等待各种检查、治疗、手术,加之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差或者已完全丧失,于是表现出烦躁、焦虑、恐惧、激动、多语、失眠等,这些心理状态都不利于疾病的治疗。为解除老年病人思想负担,使之积极配合治疗,最重要的是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我们要根据老年病人的经历、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家庭情况及经济状况等,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与老年病人进行亲切的交谈,护患之间相互沟通,使之信任我们并对自己的伤病有所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对待老年病人一是要尊重他们,二是要理解他们,三是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要经常与老年病人进行思想沟通。处处体贴照顾。
2.2 营养护理:个别老年病人因生活不能自理,怕给我们增添麻烦,为减少大小便次数,而控制饮食。这样的老年病人应向其说明营养的重要性。鼓励其多饮水、多进食易消化食物。保持二便通畅。避免便秘。同时我们更应周到地做好生活护理,尽量满足其一切所需,不能表现出有任何厌烦的情绪,让病人依赖我们,使其精神上得到安慰,为进一步配合手术、药物治疗打好基础。
2.3 日常护理:每年有三分之一岁以上的老年人、二分之一岁以下的老年人都经历过跌倒事件。可以归咎于很多原因。如原有外伤、肢体退行性疾病、环境、年龄、神志状况、原发疾病、所服药物、住院时间等,仍是困扰护士的主要问题之一。绝大部分老年病人喜欢安静,应尽量安置单人小房间,护理要尽量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如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洗手问夜灯,对活动能力受限的患者除了接受行走体疗外,还要向家属重申病人活动能力的障碍,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立、坐下、上、下床等,坐轮椅时使用轮椅安全带,选用合适和专用的老年轮椅,协助病人变换体位等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对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要加强生活上的护理,保持病人口腔、头发及皮肤的清洁,协助生活所需。
2.4 并发症预防护理:①心、脑血管并发症预防护理。进入老年期循环系统发生明显的衰退,如心、脑血管硬化,心肌收缩相对减弱,心血管不通适应正常时的应激状态。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有潜在发病的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此类病人。一经人院应引起重视,除进行各种检查外,应严密观察病人的血压、脉搏、神志等体征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②褥疮预防护理。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病人,由于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尤其是骶尾部、后枕部、踝关节、足跟部各骨突处容易发生褥疮,因此病人入院后给予气垫床或骶尾部垫褥疮垫,骨突处可垫海绵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协助翻身,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护理上一定要职责到人,每班检查交班。护士长不定时抽查,人人重视,使大家认识到,预防褥疮的发生,不是某个人的事,必须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努力。由于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一年来无褥疮发生。③泌尿系感染预防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每天用温水擦洗会阴部2次,尿潴留病人在留置尿管期间,妥善固定导尿管及引流管的位中沉渣,经常变换体位,以便引流通畅,定时放尿、训练膀胱肌肉收缩。④呼吸道并发症预防护理:老年人由于呼吸相对减弱,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史,所以长期卧床及术后病人易发生肺部并发症。因此病人人院后要求戒烟、戒酒,鼓励病人多咳嗽、咳痰,做深呼吸,上肢能活动的做扩胸运动以增加肺活量;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以利稀释痰液。⑥防止骨延迟愈合护理:老年人运动量减少,骨细胞活动性降低,而钙吸收利用率低易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愈合时间明显延长或不愈合。可给病人服钙剂,进食高钙食物,并用适量维生素D增加钙的吸收利用。
3.讨论
由于老年骨折病人心理具有特殊性,所以针对老年人心理护理,提倡人性化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在对老年骨折病人的护理中,要树立“安全第一,患者第一”的思想,杜绝或减少安全隐患。并且要有足够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病情观察细致,发现异常能够及时处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使其尽快恢复基本功能。在老年骨科患者护理中,如果能充分掌握好老年骨科病人的特殊性,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显着提高老年骨科的治愈率。
摘 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搜集经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42例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及临床效果。结果:42例老年患者均好转出院。结论:对老年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患者进行严密、恰当的护理能有效的改善老年患者的预后,促进患者的临床恢复。
关键词:老年;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护理分析
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是支气管切除成型术合并肺叶切除术的简称。该种手术方式能较好的保留部分肺的功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操作复杂,加上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较年轻时已有减退现象、多数男性老年患者有长期吸烟史导致老年患者的并发症增多,增加了手术和手术后的风险,所以对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老年患者术前、术后进行严密、恰当的护理方式极为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我院经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者42例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护理方法,总结护理经验及临床效果。其中男29例,女13例,年龄61~76岁,平均(65.9±4.6)岁。其中肺癌36例,支气管扩张3例,支气管肿瘤1例。
1.2 方法:分析42例老年患者的护理方法。
1.2.1 术前护理:术前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耐心细致的向患者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操作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适感,介绍术前术后应注意的事项,使患者最大程度的放松并配合治疗;向吸烟患者说明吸烟对疾病的影响,尽可能的劝解患者戒烟;对痰多难以咯出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鼓励患者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如唇式呼吸,腹式呼吸等以增强其对手术的耐受力;教会患者正确的咯痰方法,以增强其膈肌和呼吸肌的力量,帮助患者的呼吸。
1.2.2 术后护理:老年患者因手术带来的创伤造成其心、肺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术后应严格检测生命体征,持续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呼吸频率、程度及肺部有无啰音出现,防止呼吸衰竭;手术部位的缝合处容易充血水肿,加上患者咳嗽、咯痰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其分泌物容易储留,易造成肺部张、呼吸衰竭等,因此应做好呼吸道的护理。患者清醒后鼓励其咳嗽,帮助其勤翻身、拍背,以帮助排除呼吸道的异物;护理人员用手轻拍患者背部,从下而上,由外向内,以帮助痰液的排除;对咳嗽无力或无法配合的老年患者在其吸气快要完全时,用食指以适当的力度内压天突穴,能有效的刺激气管引起咳嗽,但应注意刺激不宜过强;对痰液黏稠的患者给予雾化吸入和吸痰,操作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定期听诊患者肺部呼吸音,发现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争取尽早处理。
1.2.3 使用氧气时的护理: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患者术后常规给氧,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氧气管道及呼吸道的通畅。老年患者痰多黏稠,较难咯出,吸氧前应注意氧气管道是否通畅;氧气疗效不佳时,应及时查找原因进行处理。
1.2.4 胸腔闭式引流的护理: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的患者常需闭式引流,护理人员应注意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脱落并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当出现堵塞时积极查找原因并进行处理。
2 结果
本次病例中发生呼吸衰竭3例,心律失常2例,肺不张6例,气管吻合口瘘1例,经积极抢救和对症治疗及精细的护理后,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
3 讨论
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作为治疗老年中心型肺癌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机会的同时较大程度的保留肺的功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预后的生存质量[3-4]。由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较差,行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后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其常见的并发症为:①呼吸衰竭:本次分析中有3例呼吸衰竭发生,临床症状为:呼吸气急,胸闷,呼吸困难。其中1例经给予呼吸机后纠正,其余2例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通气而纠正;②心律失常:老年患者行开胸手术后,由于切口疼痛,血容量降低易导致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随时记录心电监护仪监测到的情况,当心率>120次/min,SpO2下降,心律不齐,患者出现心悸、胸闷等异常感觉时积极通知医生,并安慰患者。本次分析中2例心率失常的病例经护理人员细致的护理和医生积极的治疗,心率转复;③肺不张:本次分析中6例因护理人员发现其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心率加快,口唇紫绀后报告医生,医生诊断为肺不张。护理人员通过各种方法帮助患者排痰,有效的促进了肺的恢复;④气管吻合口瘘:本次分析中发现1例患者引流管内出现大量气体和血液,经医生诊断为气管口瘘形成,经医生和护理人员的积极抢救后恢复;⑤疼痛:肺叶气管袖式切除术给老年患者带去较大的创伤,术后疼痛剧烈,多数患者因恐惧疼痛不敢进行深呼吸及咳嗽,导致分泌物残留于体内,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防止压迫切口部位,嘱患者咳嗽或深呼吸时用手或枕头轻压手术切口处;对使用镇痛泵的老年患者注意观察镇痛泵的流速、止痛效果及患者的精神状态;鼓励患者多进行深呼吸和有效的咳嗽,促进其恢复。
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及睡眠问题普遍被家庭、社会广泛关注,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睡眠障碍虽不构成生命威胁,但它不仅降低老年患者战胜疾病及生活的信心,而且是其他潜在情绪或躯体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由此可见睡眠的质量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的康复至关重要。
1病例
本中心老年患者大多数因患阿尔兹海默病,生活不能自理入住社区中心的护理院。许多患者沉默寡言,经常坐在室内玩弄手帕或躺在床上睡觉,其语言能力明显下降。近几年病情加重,出现尿失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开始使用尿布。值班护士夜间常规查房两次,期间检查这些患者的尿布是否需要更换。近几月来,护士发现大多数患者白天精神不振,眼睛低垂,夜间很难入睡,且经常醒着。
2提出护理问题
①如何对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情况做精确评估?②护士应采取哪些促进睡眠的干预措施?③可运用哪些睡眠管理措施促进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
3证据
检索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以及CNKI原始文件数据库。检索的范围包括护理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系统评价(SR)、随机对照效应(RCT)。检索的内容为老年患者提供一项以规律锻炼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改善睡眠环境和调整夜间护理活动为干预措施。
3.1检索的结果阅读全文后选出SR2篇,RCT3篇。
4相关证据
睡眠障碍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睡眠障碍的患有率为40%,而住院老年人的比例更高。
5检索结果
5.1如何对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情况做精确评估?
5.1.1多导睡眠图多导睡眠图是目前国际公认的评估睡眠的最有效方法。它可以同步描记被检查者的脑电图、眼球运动、肢体运动、心电图等多项参数,了解被检查者的睡眠时间、睡眠结构和睡眠进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尽管多导睡眠图是评估睡眠的金标准,但其并不适用于老年人,尤其痴呆者。因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脑电波变慢,这将干扰睡眠质量的分析。
5.1.2肢体活动电图肢体活动电图是一种通过测定睡眠期的肢体运动情况,评估患者睡眠一觉醒周期的检查方法。检查时,检查者将仪器佩戴于被检查者的左手腕(若为左撇子,则佩戴于右手腕),开启仪器后,仪器将每隔1~5s自动描记1次肢体活动。有研究显示,肢体活动电图与脑电图的一致性达89%~95%.有些肢体活动电图仪还可同步测定环境中的噪音和灯光强度。肢体活动电图评估睡眠的优点在于不受老年人本身脑电波改变的影响,且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检测。但在检测过程中,护士需要经常核实被检查者是否佩戴着仪器,尤其对于认知障碍的老年人。
5.1.3行为观察专家认为每1~2h观察1次的观察频度难以保证评估的准确性。有研究显示,行为观察应每隔2~30min进行1次。行为观察也可使用一些现有的评估工具,如睡眠形态评估工具(TheSleepPatternsAssessmentTool,SPAT)。该工具要求医护人员每小时观察1次受试者的睡眠情况并予以记录。Alessi等提出通过评估受试者的白天瞌睡水平,评价其夜间的睡眠情况。尽管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效度,但其非针对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评估所设计。
5.1.4自评工具常用的自评工具有:主观睡眠评价工具(SubjectiveEvaluationofSleepTool,SEST)和Pittsburgh睡眠质量表(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SEST内容包括睡眠质量、夜间醒转次数、睡眠紊乱原因、白天的警觉性和午睡情况等9个问题,常与SPAT同时使用。PSQI内容涉及入睡时间、睡眠时段、睡眠效率、睡眠紊乱、镇静剂的使用和白天的状态。该两表均未进行效度检测。自我评价法具有方便、经济等特点,但因其较主观,易发生信息偏移,尤其对于认知障碍者的评估。
5.2护士应采取哪些促进睡眠的干预措施?
5.2.1减少噪音和灯光?住院环境中的光线、噪音是影响老年人睡眠的主要因素。有调查发现:社区中心病室内的夜间噪音常超过60分贝,尤其在19:00~24:00时间段。噪音的主要来源为仪器、门的开关、工作人员的谈话以及患者发出的各种声音,噪音刺激导致老年人醒转的比率为43%.病室内的较强光主要来源于护士查房或医护操作时的照明。若同时存在噪音和较强光,老年人的醒转率可高达75%.有研究显示:减少夜间灯光和噪音刺激可有效地促进老年人的睡眠。减少夜间灯光刺激的措施有:①护士夜间查房使用手电筒照明;②建议患者夜问活动时使用手电筒或墙角灯,尽量避免使用顶灯。减少夜间噪音的措施包括:①关上病室房门;②降低报警器和电话的音量;③降低电视机的音量,建议患者使用耳机;④要求医护人员降低脚步声;⑤建议患者降低夜间活动的声音。
5.2.2夜间护理个体化社区中心的老年患者常因夜间常规护理的频繁干扰,导致睡眠时醒转次数增加,醒转时间延长,生物钟节奏紊乱而发生睡眠障碍。
Schnelle等对尿失禁的老年人调查发现:尿失禁本身并不影响睡眠的质量和时间,老年人夜间85%的醒转为护理工作干扰所致,其中87%醒转后的再次入睡时间超过2s.在进一步研究中,Schnelle证实了夜间个体化护理对促进尿失禁老年人睡眠的有效性。其个体化护理的方法为:首先对患者的压疮危险度和睡眠情况加以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夜间护理干预频度和干预时间。在实施过程中,还应不断地再次评估,并主动与患者交流,以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其睡眠质量。
5.2.3运动加强锻炼可有效促进社区中心老年患者的睡眠,Alessi对65例护理院老年人进行的一项RCT研究发现:运动对改善睡眠无显着作用。
该研究采用肢体活动图评估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和时间。其锻炼方案为:每2小时1次的功能锻炼如坐一起运动,1天最多4次,每周5天;或每天不超过30min的RWW锻炼(RowWalkWhee1),每周3天。干预时间为9周。锻炼强度的不足可能是导致该研究得出锻炼无助于睡眠这一研究结论的关键所在。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锻炼可有效改善护理院痴呆老人的睡眠。其锻炼方案为每天下午行走加上身运动40min,干预4周。但该研究样本量少,且以行为观察作为睡眠质量的评估方法,效度较低。
5.2.4调整日常活动老年人的睡眠与白天的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白天打盹可能会影响其夜间的睡眠质量。因此,增加娱乐活动,提高老年人白天的觉醒程度,减少打盹时间,有助于改善夜间睡眠。一项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显示:增加护理院老年人的白天娱乐活动可明显减少老年人白天打盹,延长夜间的睡眠时间。而娱乐活动的类型应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及其身体功能状态的选择,该研究中所涉及的娱乐活动包括音乐、棋类、手工艺和球类活动。
5.2.5刺激控制疗法刺激控制疗法的目的在于建立床与睡眠之间条件反射,从而改善睡眠。其具体方法为:①仅在想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②不在床上看书报、看电视、吃东西、思考问题;③若无法静心人睡,先起来干别的事,当想睡的时候,再回到床上;④建立规律的睡眠时刻表。研究显示,行为刺激疗法可明显改善老年失眠症者的睡眠质量。
5.2.6光照疗法人体的生理节奏(又称昼夜节律)受下丘脑的视交叉上神经核控制 。正常光照周期通过视交叉上神经核的昼夜起搏点,作用于昼夜节律系统,进而调节行为及生理功能的节律变化。护理院的老年人常存在昼夜节律的紊乱,其原因有两方面:①身体老化导致视交叉上神经核功能减退,尤其痴呆患者。②老年人白天大多数时间呆在室内,很少出门接受日光照射。一般来说,老年人白天接受的光照越多,其昼夜节律和睡眠一觉醒周期越趋于正常。
光照疗法对睡眠的作用机制在于调节下丘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的节律。光照疗法不仅可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还可改变褪黑素分泌节律的时相。一些研究显示:光照疗法可调整老年患者的睡眠一觉醒周期,减少白天的睡眠时间和夜间醒转的次数,提高夜间的睡眠质量和效率。光照疗法的光源有强光和弱光两类,但以强光多用。常用的强光强度为2500~8000Lux,弱光强度为5~50Lux.光照设备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床头灯、台灯、落地灯和顶灯。治疗时间多为早上9:00~11:00或晚上17:30~19:30,照光持续时间一般为1~2h.5.2.7香熏疗法某些香熏精油如薰衣草油、甘菊油等具有镇静安神作用,对促进老年人的睡眠有一定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也显示:香熏疗法可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减少镇静催眠药的使用量。
5.2.8药物治疗①褪黑素:褪黑素为松果腺所分泌,主要功能是通过转换光周期信号,调节机体的昼夜节律与季节周期,使之与日照长短同步。在褪黑素的众多调节作用中,其对睡眠的调节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许多专家认为老年人的生理节奏改变和睡眠障碍是由松果腺分泌褪黑素的节律变化所致。一项以多导睡眠图为睡眠评估工具的RCT研究显示:服用褪黑素可促使老年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时间延长、醒转时间及醒转次数减少、睡眠效率提高。但涉及社区中心老年人的研究不多,而且研究结果也不一致。②镇静催眠药:传统的苯二氮卓类短期服用效果明显,但长期服用可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白天困乏、共济失调、认知功能受损和药物依赖等。Poyares等研究发现,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反而会导致睡眠状况的恶化,且持续15d逐渐减量停药也并不能阻止一些睡眠参数的急剧下降。但唑吡坦、扎莱普隆等新药不良反应小,效果较好。尽管有25%~53%的社区中心老年人使用镇静催眠药,有关药物效果的调查研究却不多,仅有的一些调查结果也不完全支持镇静催眠药可改善社区中心老年人睡眠的论点。③中草药治疗:缬草根具有镇静作用,有助于改善睡眠结构,增加深睡眠时间。有一项研究证实:服用缬草根可有效增加老年患者夜间睡眠的总时间和慢波睡眠时间。但该药起效慢,通常需连续服用2~3周才见效。
6可运用哪些睡眠管理措施促进老年患者的睡眠
6.1综合干预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常为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因此,综合干预对改善老年人睡眠的作用可能较单一措施更为有效。一项以规律锻炼、改善睡眠环境和调整夜间护理活动为干预措施的项目显示:综合干预可有效提高社区中心老年人的睡眠效率,但对减少其白天睡眠时间的作用并不明显。该项目的锻炼方案为1N5天的功能锻炼(1天不超过4次、每次2h),具体运动量和时间视老年人具体情况而定,并遵从循序渐进、逐渐增量的原则,至第14周,干预组老年人的每天平均锻炼时间达58.4min.该项目中改善睡眠环境和调整夜间护理活动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对护士进行降低噪音重要性的教育;②在护理院内设置减少噪音的警示标志;③夜间尽可能关闭病室的房门;④夜间护理查房时使用手电筒照明;⑤仅在老年人醒转时,进行夜间护理。另有一项涉及减少日问睡眠时间、锻炼、光照疗法、减少夜间噪音和护理活动干扰等多项干预的综合干预项目也显示综合干预可有效地减少老年人日间睡眠量,但该研究未检测干预后老年人夜间睡眠情况的变化。
7总结与建议
应用以上证据,可采用肢体活动电图对该老年患者的睡眠情况做精确评估。若采用护士观察老年患者夜间睡眠行为的方法,应注意观察频度以及观察结果的可信度。护士于夜间常规查房时检查尿布的措施不合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检查尿布的护理行为可导致老年患者醒转,影响其睡眠质量。对于老年患者,护士首先应评估其压疮危险度和睡眠情况,然后决定检查频度和时间,检查时间应安排在老年患者自然醒转的时段。
对于老年患者,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改善睡眠:减少夜间病房内的灯光和噪音;个体化夜间护理;调整作息时间,增加白天活动量,减少白天打盹,且白天尽量不让其躺在床上;多到户外晒太阳或使用光照疗法;在病室内使用薰衣草油。为了保证效果,应综合使用以上措施,尤其减少灯光和噪音、个体化夜间护理、调整作息时间、增加白天活动量。
【关键词】 髋部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之一,有人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6%。由于老年人股骨颈骨质疏松,髋部肌群退变,局部血运差。而且老人伤前常合并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老慢支等疾病,加之创伤后长期卧床及被动体位,机体代偿能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均较青壮年降低,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是临床护理的重点,因此为防止并发症须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
临床资料
2001年10月~2003年8月我科共收治27例髋部骨折的病人,27例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61~97岁,平均年龄75.5岁;骨折部位:股骨胫骨折19例,粗隆间骨折8例;手术方式:切开复位内固定17例,髋关节置换8例,2例未治自动出院,1例髋关节置换术后3天出现脑梗塞转入神经内科治疗,其余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康复出院。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创伤老年病人十分重要,护士要充分了解其心理变化。患者往往因突然外伤导致躯体活动障碍,害怕自己从此不能站立,生活不能自理,担心拖累子女,特别是对经济困难的家庭,更是不想给子女增加经济负担,由此自暴自弃,拒绝各种治疗。本组病例中就有2例病人放弃治疗,自动出院。还有的病人表现为异常敏感,极力捕捉医护人员的表情及语言中的细微变化,看到别人低声细语,就和自己联系起来,怀疑自己的病情和愈后。针对这些情况,责任护士应以热情、耐心的态度关心、尊重老年患者,多与病人交谈,特别是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现代假体技术的优劣和特点及以往的手术成功率,讲解麻醉效果,与家属及儿女一起给予鼓励和支持,以解除老人的心头之忧,使其积极配合手术方案的实施。经过细致的心理护理,在其后的几例病人均以乐观的态度配合治疗。
2.1.2 术前健康状况评估 老年髋部骨折病人之所以造成骨折,除局部因素以外,多伴有心脑血管疾病,骨折只是外在表现,所以术前要对病人健康状况准确评估,监测血压、血糖及心肺肾功能,在选择手术的最佳时机的同时,控制并发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密切注意血糖的变化,适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须控制血糖在10mmol/L以下。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密切注意血压的变化,除合理应用降压药物外,还应减少外界刺激,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引起血压升高。此外,还要协助医生做好术前的常规检查,以便为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2.1.3 牵引的护理 患者入院后,在完善各种术前检查及调整各脏器功能期间,为促进骨折复位及减轻疼痛,常给予患者行皮牵引或骨牵引(本组无一例骨牵引),要维持牵引的有效性,首先要保持重量悬空,经常检查牵引力线是否正常,其次要注意患者足背动脉的波动情况,经常调整下肢牵引带的高度,防止滑脱造成对足背压伤。此期间还要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发生。
2.2 术后护理
2.2.1 常规护理 术后24h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切口疼痛情况,必要时给予镇痛剂。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医源性感染;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及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若引流量超过300ml/d,色呈鲜红或在短时间引流量较多、伴血压下降时,应立即报告医生。保持刀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或加盖无菌敷料。术后为预防感染,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但输液过程中要注意滴速,不可过快,以免引起左心衰或肺水肿。
2.2.2 患肢的观察与处理 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足穿“丁”字鞋或继续用皮牵引,患肢臀部抬高15°,以防止后脱位,便于静脉回流。注意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温度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患肢末梢有麻木、疼痛及血液循环不好,应及时通知医生。鼓励病人做患肢的足背伸、跖屈动作及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2.3 饮食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肠道吸收功能差,加之术后为了减少麻烦,以节制吃喝减少大小便次数,极易引起低蛋白、低维生素及贫血。营养不良又可以导致骨折愈合缓慢甚至不愈合,因此护士应鼓励病人多进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并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青菜、水果,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增强肌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护士一定要落实病人的饮食量,食入太少时,适当增加静脉补液量。
2.2.4 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 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要加强基础护理。术前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痰,劝其戒烟,术后定时拍背咳痰。术后48h可将床头抬高15°以利呼吸,防止坠积性肺炎,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有条件者可让病人卧气垫床,2~3h翻身一次,避免局部受压,定时按摩,预防褥疮的发 生。为防止泌尿系感染,嘱病人多饮水,对留置导尿管者,间歇放尿,并进行膀胱冲洗,每日两次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对尿管留置时间长者,每周给予更换一次。
2.2.5 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要注意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人创伤相对较大,失血较多,老年患者对失血又特别敏感,因此术后要补充病人的血容量,术后1~4天为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应严密观察肢体的肿胀程度、颜色及静脉回流状况,有无浅静脉充盈,皮肤张力增大等。这28例病人中虽无1例深静脉血栓发生,但有1例在术后第2天出现脑梗塞,经神经内科积极治疗而治愈。
3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老年骨折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帮助患者充分认识,适时正确的功能锻炼对保持关节的灵活性、促进全身神经和肌肉系统的功能恢复有着重要作用。(1)术后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指导患者做健肢的活动、健肢的活动及患肢踝关节的背伸和趾屈运动,术后2~3天疼痛缓解后即可进行股四头肌舒缩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2)人工股骨头置换者3天开始膝关节及髋关节屈伸活动,活动的幅度应逐渐增大,避免屈髋>90°,术后3周可下床扶腋杖适当活动。总之,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以患者能耐受且不感疲劳为度。
综上所述,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护理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护士与病人、家属之间的密切配合,从心理、生活、功能锻炼各方面给予正确的指导和精心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骨折早日愈合,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关键词】 髋部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护理与康复的疗效。方法 对2000年2月~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例老年人髋部骨折,经手术治疗后护理与康复的指导与观察。结果 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且原发病明显好转,优良率达89.29%。结论 高度重视老年人骨折手术的护理与康复,是提高手术疗效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 髋部 功能锻炼 护理 康复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损伤和多发损伤,同时老年人又因年迈体弱,并发症多,骨质疏松等常给护理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为了探讨老年人骨折手术的护理疗效,我们从2000年2月~2003年12月,对70岁以上老年人髋部手术34例患者进行护理和康复指导,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0年2月~2003年12月,我科共收治高龄髋部骨折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70~90岁,平均7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22例,股骨头骨折2例,股骨粗隆骨折10例。合并高血压病者7例,冠心病者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0例,糖尿病患者12例。患者手术前后都给予了康复功能训练和护理。
1.2 手术方法 22例股骨颈骨折,除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外,其余20例全部行股骨头置换术。其中14例行单极股骨头置换,6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假体柄均全部使用骨水泥固定。2例股骨头骨折均行可吸收螺丝钉固定治疗,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采用加压空心鹅头钉内固定治疗。
1.3 随访结果 术后对28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个月。参照黄公怡髋关节功能评定法 ,患髋功能评定情况:优9例,良16例,一级2例,差1例,优良率89.29%。所有患者的合并症,如高血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在出现前均有明显好转。
2 护理与康复
2.1 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首先应主动亲近患者,尊重患者,帮助患者消除来到新环境的陌生感;其次应了解患者原来是否存在其它慢性疾病及以往治疗情况,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症,使其能达到完成髋部手术的要求;然后解除患者对手术的畏惧、焦虑和悲观的心理以及老年人怕花钱的心理,把曾在本院成功治疗过的患者的照片给他们看,使他们消除顾虑,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2.2 原发病的治疗 原发病的改善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术前必须使原发病治愈或较好的改善,使患者机体能耐受手术。
2.3 术前护理 术前功能训练指导的重点是使患者认识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向患者讲解术后锻炼的方法以及相关知识,使其主动配合,目的在于提高患肢肌力,减少卧床并发症。
2.4 术后护理
2.4.1 一般护理 患者术后需专人护送,搬到病床时应扶托,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监测BP、P、R的变化,并严密观察患者使用“5管”的状况:即输液管、引流管、氧气管、导尿管、镇痛泵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做皮牵引固定的患者,维持肢体外展、中立内旋位。观察肢体末梢血循环和足趾活动情况。术后第2天即指导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踝关节屈伸,膝关节屈伸活动。术后5~7d可以坐起。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10~15d可扶拐下地站立。老年人不必强行过早下地行走,要有个适应过程:坐稳了再站?站稳了再扶拐杖?走稳了再弃拐行走,前后时间需1个月。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要以患者利益为重,热心周到地为患者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要搀扶患者上下床,为患者系腰带、穿鞋袜,协助患者放置便盆等。
2.4.2 查房制 术后实行手术医师、麻醉医师、责任护士“三位一体”查房制。这样能使护士深入地了解手术的具体情况及麻醉后对护理的要求,从而对患者的护理更具体、更周密、更严谨。
2.4.3 并发症的预防 (1)预防肺部并发症。高龄患者术后活动减少,呼吸深度不够,加之部分患者患有慢性肺部疾病,伤后或术后抵抗力下降,易导致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应鼓励患者做深呼吸,3次/d,不少于5min/次;牵引制动的患者在床上做向上牵引动作,抬起上身,不少于3次,10~15min/次;协助更换体位,帮助叩背;鼓励患者自主咳嗽,咳痰,也可用祛痰药或生理盐水20ml+硫酸庆大霉素针8万U+地塞米松针5mg+糜蛋白酶针4000U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有利于排痰 。(2)褥疮的预防。由于长期卧床,使局部组织受压,血液循环不良,易发生褥疮。给予卧三马气垫床,补充热量及蛋白质,保证患者获取足够的热量;牵引的患者定期对骨突部位按摩,指导患者做抬臀运动,1次/2h。
2.4.4 康复锻炼 术后6h生命体征平稳者,教会患者在下肢制动情况下行患肢肌肉自主、充分的等长舒张锻炼,开始3次/d,5min/次,收缩5s,舒张3s,以后逐渐增加次数和延长锻炼时间,以可耐受为度。2~3d疼痛缓解后,协助患者进行小范围髋、膝、踝关节屈伸活动,8~10次/d,5~10min/次,踝关节背屈、跖屈旋转运动(以主动为主,被动为辅),8~10次/d,10min/次,仰卧位做外展运动,一手托患者臀部,一手托膝部,将患肢与驱体同时转为仰卧,并在两腿间垫软枕,防止内收内旋。
术后2周,教会患者用双手支撑缓慢坐起,使髋关节屈曲90°,利用双手力量将患腿自然垂于床边,健腿先离床并使足先着地,协助患者持双拐,行走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为10~20cm,移动速度<20步/min,开始2次/d,5~19min/次,以后视情况逐渐增大行走次数延长行走时间,锻炼以患者不感疲劳为标准。术后8~12周,X线摄片有大量骨痂生长,可以完全康复。
3 讨论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护理要求远高于对单纯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也高于对单纯的髋部骨折患者的护理。因为既要护理老年人的原发病,又要护理老年人的骨折,还要护理老年人骨折后易发的并发症。老年人髋部骨折,通过手术,能有效排除患者关节的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恢复患者关节的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成功的手术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有效的早期锻炼是能否恢复髋关节功能的关键,术后康复训练的原则是:早期开始,循序渐进,准确恰当,持之以恒。针对该34例患者的康复锻炼,证明康复训练可有效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从而提高其以后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气囊尿管;前列腺增生症;并发症;护理
[摘要] 目的 总结老年男性患者留置气囊尿管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了我院76例老年男性患者留置尿管的临床资料。 结果 76例患者首次留置尿管成功率96%,无严重出血、尿道狭窄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 正确地选择尿管、恰当的操作手法以及术后重视整体护理,能够有效减少老年男性患者留置气囊尿管的并发症。
[关键词] 气囊尿管;前列腺增生症;并发症;护理
手术后及危重患者需要观察尿量,留置导尿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护理手段。老年男性患者常由于前列腺增生和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尿潴留需要留置尿管,更容易发生感染及尿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是发生导尿相关并发症的高危人群。从2005年1~12月,对我科76例留置气囊尿管的老年男性患者进行了整体护理,减少了导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5年1~12月,共有76例(80例次)老年男性患者因手术或病情需要留置了尿管,年龄52~89岁,平均66.5岁,其中手术前留置尿管67例,因尿潴留留置尿管9例。留置尿管时间3~26天,平均留置5.5天。首次留置尿管成功率达96%,6例出现肉眼血尿,占7.9%,2例出现膀胱痉挛症状,占2.6%。拔除尿管后成功排尿者72例,占94.7%。有3例患者首次留置尿管失败,追问病史1例有尿道外伤史,1例年轻时有淋菌性尿道炎史,均改行其他方法进行尿液引流。另外,1例由泌尿外科行耻骨上膀胱穿刺放出部分尿液后再次留置尿管成功。无一例出现严重血尿及尿道狭窄、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2 护理
2.1 尿管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尿管对于导尿的成功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原则上要选择粗细合适、质量优良的尿管,以减轻对尿道黏膜的刺激。硅胶尿管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尿道黏膜刺激小,更适用于需要保留尿管的患者使用,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尿管太细,没有足够的强度克服尿道阻力,导尿容易失败,且容易堵塞。尿管太粗又容易压迫尿道黏膜导致尿道上皮细胞坏死,诱发感染。F16尿管较好地兼顾了上述两点。因此笔者选择了F16硅胶前列腺专用尿管,其尖部较细,略上翘弯曲,有一定硬度。这种尿管进入前列腺部尿道时,由于尖部的弯曲,很容易引导尿管进入后尿道。
2.2 插入尿管的技巧 严格无菌技术,患者双腿保持分开状态,一次性尿道内注入利多卡因凝胶或利多卡因溶液加石蜡油混剂10 ml,左手捏住阴茎冠状沟处防止麻醉润滑剂溢出,右手自前向后按摩会阴部尿道,将麻醉润滑剂挤入后尿道,3~5 min后,提起阴茎,保持符合尿道生理弯曲去插尿管,插入12~15 cm到达前列腺部尿道时,会感觉到有阻力,此时不要松手,应该保持一定的推进力,在良好的麻醉和润滑的情况下,都会顺利插入。要尽可能深地插入尿管,这样能使气囊安全进入膀胱,以防止气囊嵌顿在后尿道,导致黏膜出血坏死甚至尿道损伤。气囊内可注入生理盐水10 ml,一般不主张注入气体,因为气体的比重较低,在尿液引流不通畅时往往容易使尿管尖端上浮,不宜引流。
2.3 尿道外口的护理 留置尿管初期,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感觉尿道不适,尤其尿道外口摩擦不适感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给予利多卡因凝胶涂抹尿道外口,可以明显减轻尿管对尿道外口的摩擦。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多数患者对留置尿管耐受,尿道不适感逐渐缓解。由于逆行感染是留置尿管后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我们重视尿道口的护理,每日用0.15%洗必泰溶液常规消毒尿道口2次,清洗时注意将包皮翻开,冠状沟的污物要清洗,尿道口有血性及脓性分泌物流出时也及时清理。
2.4 膀胱痉挛 通常无膀胱外伤及切开膀胱者不会出现严重的膀胱痉挛,但部分老年患者有脑梗死、糖尿病等不稳定膀胱因素,留置尿管后可以有膀胱痉挛症状,此时可以减少尿管气囊内的溶液量至5 ml。本组2例出现膀胱痉挛者均有明确前列腺增生病史,给予口服盐酸黄酮哌酯后症状缓解。有学者认为使用消炎痛栓或双氯芬酸钠栓剂纳肛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5 尿路感染 本组病例中并未发生临床意义的尿路感染,尽管如此,我们发现留置尿管超过1周的患者中几乎都存在菌尿。我们不主张常规对于无症状菌尿患者进行膀胱冲洗、应用抗生素等过于积极的干预,一方面膀胱冲洗可能会增加逆行感染的危险,另一方面医源性介入可能破坏了尿路上皮生理性抗菌作用的发挥。长期留置导尿者可以鼓励其多饮水,经常更换体位,以增加排尿。保持尿量每日在2000 ml左右,达到内冲洗的目的,并可预防尿路结石和感染的发生。
2.6 加强心理护理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患者精神紧张或十分注意症状时,其不适症状明显加重。在护理中随时我们做好心理疏导,向他们详细介绍留置尿管的目的、意义及操作程序、操作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操作等,针对患者的不同心态给予精神支持及心理安慰,同时教会患者通过慢节律呼吸、交谈等分散、转移其注意力。留置导尿期间应注意全程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操作过程中应适当给予遮盖、无关人员回避、尊重患者的隐私,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和护理。在我科,患者多为突发事件的受害者,精神所受的打击比其他疾病更为严重,从而造成精神紧张、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导尿术也是一种应激源,可加重患者的恐惧、焦虑情绪,因此,积极进行心理引导,开展整体护理,能够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摆脱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
2.7 拔除尿管的时机 留置导尿临床常用开放引流放尿,这种方法违背了正常排尿模式,对于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能够使膀胱储存功能废用,排尿反射中断,膀胱持续呈空虚状态,使其逐渐顺应了有尿即流的“惰性状态”,拔除尿管后不能及时地建立主动排尿意识。笔者采取间断开放尿管,在放尿时提醒患者有意识地排尿,产生排尿感或排空感,使留置导尿患者的排尿模式与正常排尿相似,这种个体化放尿方法能够锻炼膀胱逼尿肌,使膀胱的贮存和排尿功能得到发挥,因此本组病例拔管后第一次排尿顺利者达到94.7%。
[论文关键词] 老年护理专业 社会需求 前景预测
[论文摘要] 本文从老年护理的社会需求出发,多方面全面分析当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前景广阔。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为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将会出现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需要培养大量的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是社会所需,将大有发展前景。
1 老龄化社会到来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6年12月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白皮书说:“20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比例达11%,并正在以年均高于3%的速度增长,2051年将达到4.37亿最大值。”此外,老龄人口的增长存在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上海在1979年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
2 养老工程因社会需求建立和壮大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呈现的“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为满足养老的需要,民政部研究制定老年服务的标准:如《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设置的基本标准》、《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标准》、《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等。据2004年底民政部门的统计,我国已有38 593家养老机构,其中:国办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 454家,集体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33 736家,民办养老机构1 403家。
目前的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各种养老服务机构急需进一步增加。2006年12月15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李本公做客强国论坛,以“老龄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为题与网友在线交流,此次访谈由强国论坛、中国政府新闻、民政部网站联合举办。交流中李本公说,根据全国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表明,我国在目前1.44亿老年人口中,大约有3 250万有不同程度的养老需求,有5%明确提出要进养老机构,而且这种需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按照我国老年人口5%入住养老机构,需要700多万张床位。目前各种养老机构中,拥有的养老床位仅是149万张,所以缺口非常大。现在我们已经有的养老服务机构,还存在着护理专业人员数量缺乏,护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种养老服务的需求,使得供求矛盾非常突出。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工程将伴随社会需求迅速建立起来,同时产生十万计的老年护理岗位群。根据预测,随着老年服务机构的增多,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有较大的就业市场。
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目前我国医院中护理人员配置就很缺乏,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和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其中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护士。目前的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工作量大;二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
上海是我国目前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老年护理事业发展较早,对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具有先导意义。为此,笔者到上海进行调查,上海总人口180万左右,其中老年人口占20%左右,这些老年人分布在福利性养老机构、老年护理院、医院老年病房和家庭内,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年人达十几万人。
上海目前养老机构主要两类,一类是民政系统开办的福利性养老机构,称为福利院。在上海2005年就有474家,床位数49 529张。福利院对老人实行医、护、养全方位服务,按照老人生活能力和需求实行等级护理。根据有关调查,79.1%的老年人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慢性病,需要接受医疗护理。此类养老机构内均设有医务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但护士配备数量少,且没有接受老年护理的专门教育,按照护理人员床位比,显示出护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另一类是卫生系统开办的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机构,称为护理院,这是上海卫生系统近年开办的一种医疗功能很强的养老机构,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这类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养老床位迅速的增长。仅奉贤区老年护理床位达到2 800张,且床位爆满,供不应求。医院内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是由原有的护士转型而来,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教育,且护士数量少。有的医院120张老年护理床位仅配有8名护士,24 h轮流值班,护理工作极为繁忙。老年护士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国内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尚属空白
目前我国从本科到中职各层次护理专业教育中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属空白。虽然从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只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老年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老年患者护理的复杂性呼唤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
5国家重视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2月9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
6 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前景广阔
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421”家庭结构形成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冲击。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各种养老机构,如福利院及老年护理院等应运而生,赡养老人由家庭模式向机构养老模式的转化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需求的迫切程度在日益加重。从上海的老年事业发展,推测我国的老龄化社会到来,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将是我国未来很庞大的社会工程体系,从事老年护理的专业人员将是一支很庞大的社会岗位群体。任何一项专业教育如果没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就没有前途。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积极应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满足老龄社会的护理人才需求,对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血液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性痴呆(AD)患者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 通过对9例长期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AD患者不同的痴呆特征在透析中的特殊性,采取综合的护理措施,预防透析并发症发生。结果 9例患者透析中都能保持安静合作的态度,内瘘及静脉血管保护良好,生活基本自理。结论 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舒适安全的环境、充分的透析治疗、与亲人共同的家庭生活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老年性痴呆 护理
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多发生在老年,是以近期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神经病变性疾病,常具有慢性、进行性特征 。据统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约9%的老年患者因精神障碍入院,其中以谵妄、痴呆多见,多数预后不良,因此应重视维持性血液透析中AD患者的护理。我院透析中心2000年5月~2004年5月共有9例AD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透析效果基本满意,生活基本自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 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AD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70~79岁,平均74岁。透析时间2~8年,平均约5年。治疗时间为每周2~3次,每次透析4h,共计8~12h/周。血流量为200~250ml/min,透析器为血仿膜(GFSplus12H)及聚砜脂膜(F7)。患者均皮下注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6000U/周。
1.2 临床表现 本组9例透析患者,轻度痴呆6例,表现为记忆尤其近期记忆障碍,社会活动能力下降,有易怒倾向,生活能自理;中度痴呆3例,表现为记忆障碍,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易怒,常有幻觉和妄想,不注意个人卫生,有时洁癖成性,或自言自语,但不能独立生活,需专人看护。9例患者中8例在行规律性透析前已确诊为AD,自行维持性透析以来,痴呆症状未再加重,1例透析2年后被确诊为AD,而且最近痴呆症状有所加重。
1.3 透析效果 本组患者8例病情稳定,透析充分;血压稳定,波动在(140~160)/(60~90)mmHg;营养状况良好,血红蛋白维持在(76.0~109.0)g/L之间。1例透析基本充分,营养状况一般,血红蛋白维持在65.0~70.0g/L,透析中都能保持安静合作的态度,注意穿刺侧肢体的位置,内瘘及静脉血管保护良好。9例患者均能够在他人的协助下自行穿衣、吃饭、如厕、行走、上下床。
2 护理措施
2.1 注重心理沟通,提供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间较长,每次透析患者需要卧床4h左右,要求患者配合并保持相对固定的体位,尤其穿刺侧的肢体不能随意活动。AD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或行为上的异常,因而在治疗中可表现为烦躁、吵闹、语言和行动缺乏理智,难以保持安静。此时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友好的环境,在一度程度上可改善其行为障碍,维持适应水平 。因此我们采取充分理解和同情,并予以热情帮助的态度关心患者、主动亲近患者,经常采用把手放在患者肩膀上、轻拍患者肩膀或握着他们的手谈话的方式;同时相对固定人员、固定机器和床位为患者操作治疗,使患者在一个非常熟悉的环境下完成透析治疗。本组1例透析3年的患者在家经常找不到卧室、卫生间的位置,但到了血透室由于长期形成的条件反射,患者总是在称完体重后主动走到自己的床位上躺下,等待治疗,此时专职的护理人员应马上赶到,主动跟患者打招呼,给予亲切的称呼,并为其摆放舒适的体位,盖好被子,将病床摇至适当的高度,避免患者等待时间过长;在与患者交谈时,护士还要特别注意用字简单,声调温和,对他们要热情温柔和简单缓慢,或给他们看一些语言性标记,要他们做“是”或“非”的回答。让患者在舒适的状态下平稳度过透析治疗时间。
2.2 透析中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由于AD患者不能正确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感受,病情变化时表现异常,常常表现为烦躁、吵闹或沉默、打哈欠、躁动等症状,影响了护理人员对治疗并发症、不良反应等的准确判断。此时要求医护人员勤巡视患者,仔细观察患者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定时测量血压、脉搏,做到每15~30min测量1次,并做好详细记录,同时观察患者有无出汗、四肢肌张力有无紧张、透析液温度是否保持在37℃、透析液电导度是否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透析时超滤速度不宜过快、过多,每次透析以脱水量<3.5kg,超滤率<1.0kg为宜,血流速度不宜超过250m1/min。
本文9例AD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冠心病3例,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在每次为患者上机治疗前通过家属了解患者在透析间期体重控制情况、患者在家中的服药与进食情况,尤其要了解透析当日早餐进食的品种和数量,做到心中有数,严密观察,防止低血压、低血糖、高血压、心律失常等透析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加强巡视,细致观察,精心护理,9例AD患者在透析时很少发生上述并发症。
2.3 血管通路及静脉穿刺部位的护理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AD患者安全透析的关键。为保证患者有良好的血管通路,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在操作中应注意穿刺侧肢体以无菌治疗巾覆盖,避免患者接触。本组1例患者,曾在护理人员操作完尚未离开病床时,另一只手伸过一边玩弄透析管道上的小夹子,拿走治疗盘内已抽好药物的注射器,将其藏在衣服口袋里,待护理人员询问时,患者已忘记这个过程。因此,透析时一切用物和药物应放在安全的位置,严防患者接触和收藏。患者入睡后,肢体会不由自主地抬高、移动,护理人员可用棉垫或治疗巾包裹穿刺侧肢体手掌部,用绷带固定于床边,防止因肢体活动造成穿刺部位的出血,形成血肿,给患者造成痛苦。但一定要尊重患者的人格,在进行固定时,要做到耐心解释,取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方可进行。透析结束拔针后,穿刺点用酒精消毒,无菌纱布加压包扎,包扎压力以穿刺点不出血且能摸到动静脉内瘘血管搏动杂音为宜,避免压力过大,压迫时间过长引起内瘘管堵塞。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长期穿刺的部位皮肤增厚,形成瘢痕,患者会感到瘙痒,反复抓挠,因此要求患者定期修剪指甲,保持清洁,防止碰撞,避免抓破穿刺处皮肤,引起感染,必要时可用抗生素药膏、止痒药物局部涂抹,疼痛、硬结明显者,可用喜疗妥软膏涂抹内瘘管周围皮肤,防止局部感染及血管硬化。
2.4 透析中食物的选择 由于血液透析治疗时间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食物是非常重要的。本组1例患者,曾两次进食麦片冲牛奶等食物,引起呛咳、窒息,经护理人员及时处理,避免了意外发生。因此通常可选择柔软且易咀嚼的面食,如饺子、包子、面包等。流食类食物容易引起呛咳、误吸,干饭类难吞咽,应避免进食此类食物。同时应注意食物冷热适宜,美味可口,营养丰富,以增加患者的食欲。
2.5 患者家属及照顾者的宣教 家属心理道德上的支持和掌握护理知识与技巧是给予痴呆患者最好照顾的关键 。与亲人共同的家庭生活是痴呆患者的基本心理需求 之一 ,要求患者家属或照顾者应做好家庭护理,悉心照料患者,不能与之争辩;外出时必须有家人陪护,以防走失;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摔伤或骨折;药品应定量存放于固定位置或加锁保存,严防患者误服;对于高盐、高钾的食物和水果,如西瓜、香蕉、花生、香菇、腌肉或腌制品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以免加重患者的水钠潴留;应严格控制每日的饮水量,严格控制干体重,保证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总之,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护理,应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使患者在医院接受安全透析时得到细心的护理,获得充分的透析治疗,同时在家庭也得到细心的照顾,以减慢痴呆症状的加重。满足患者的基本需要、舒适和安全的治疗环境、与亲人共同的家庭生活,是提高此类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摘要】 目的 探讨在目前医疗条件下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预防和照料护理措施,以使本病患者能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方法 对住院病例、社区及家庭患者在预防、护理过程中进行观察调研分析、随访、探讨总结等方法。结果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的寿命不断延长,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老龄社会的到来,在我国,因受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影响,我们多数患者及家属对本病有拒绝接受的心理倾向,为有利于早期发现及诊断本病,我们有必要对本病命名进行改革。结论 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办法,因而寻求病前在医疗领域、家庭、社区条件下的预防及病后的周全照料护理措施就尤为重要。
老年性痴呆症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调查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亿,其中大约有500万老年性痴呆患者。若按家庭规模是祖孙三代五口人来计算,那么就意味着中国有近2500万人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忍受着老年性痴呆所带来的痛苦和折磨,预计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全国人口20%左右,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性痴呆的发病率还将逐步增高,80岁以上的患病率可以高达25%~30%。所以,生活水平越高,老年性痴呆的防治就越成为每一个中国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尽早发现老年痴呆,尽快配合医生治疗,采取卓有成效的护理和预防已经迫在眉睫。
1 我们应该给老年性痴呆正名,阿尔茨海默病
老年性痴呆的医学名称叫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是为了纪念第一位确定该病的德国神经病学家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在美国这个词家喻户晓,在中国却不同。如果说别人“年纪大了”还算常见,那么说别人“痴呆”很多人就完全难以接受了,因为“痴呆”这个词本身隐含着贬义和侮辱的语气,和它近义的词还包括“白痴”、“呆瓜”、“智障”等,这些词,通常含有明显的歧视倾向,甚至被用来骂人,直接造成老年性痴呆难以被患者及家属接受,而使它成为一个不为人所接受、为社会所遗弃的疾病,给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而防治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药物干预可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使患者的生活更舒适,为此,我国的专家多次提出应该给老年性痴呆正名。
2 熟知AD早期特征,把握早期治疗时机
老年性痴呆已经成为危害老人及其家属生活质量的一大杀手。虽然它不是可逆性疾病,但尽早进行治疗可以延缓大脑神经细胞更加广泛的蜕变,以控制病情和症状的发展。而一旦病情发展到了中后期,治疗效果就比较差。老年性痴呆是个慢性病,病程可以长达5~10,因此它的早期表现比较隐匿,很容易被忽视。再加上老年性痴呆初期症状极不典型,常和正常的老年人衰老表现混在一起,不易被识别出来。但只要留心并不难诊断,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患者精神活动过程中近事遗忘、定向障碍、智力下降三大特征。发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检查,不要疏忽大意,以为老年人“老糊涂”是正常现象,而错过早期治疗的好时期。
3 适当运动、勤动脑,积极预防早老衰
除了得病之后的药物治疗外,对更多的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的朋友来说,关键还在于对老年痴呆症的积极预防。首先是适当的体育锻炼。老年人应该选择运动量不太大的活动来促进血液循环,比如每天练练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每天睡觉前也应该活动活动腰腿,按摩一下脚底等。其次,培养自己的爱好,多读书、看报,或者练习书法、演奏摆弄乐器等。再次,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有研究显示,老年痴呆与长期精神忧郁有关系,所以要常常与别人沟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冷静应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总是唉声叹气。最后,注意均衡的饮食,不要吃过多盐分和动物性脂肪的食物。从各个方面一起下手,才能拥有让自己和家人都愉快的晚年生活。
4 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实施正确照理
4.1 穿着护理 把要穿着的衣服按顺序排列;避免太多钮扣的衣服,以拉链取代钮扣,以弹性裤腰取代皮带;不要选择需系鞋带的鞋子;男性可选用宽松的内裤,而女性则可选用前面扣钮扣的胸围。
4.2 进食护理 定时进食,最好是与其他人一起进食。如果患者不停地想吃东西,可以把用过的餐具放在洗涤盆中,以提醒患者在不久前才进餐完毕;患者如果偏食,你就要注意是否有足够的营养;不要太介意进餐礼仪,用手拿取食物也很方便,亦可使用一些特别设计的碗筷,减少使用上的困难;给患者逐一解释进食的步骤,并作示范;如有需要,可亲自喂食;食物要简单,最好切成小块,以软滑的食物为佳;为避免患者把食物吞下而不加以慢慢咀嚼可能因此引致窒息,最好避免患者同食固体及液体食物;假牙必须安装正确并每天清洗;每天安排数次喝水时间,并要注意水不可过热。
4.3 晚间骚扰解决方法 在睡觉前让患者先上洗手间,就可避免半夜醒来;不要让患者在白天睡得过多;给予患者轻声安慰,有助患者再次入睡;如果患者以为是日间,切勿与之争执,可陪伴患者一段时间,再劝说患者入睡。
4.4 四处徘徊解决方法 有时患者是因为单调乏味才四处徘徊,这其实表示患者需要多一点体能活动;患者有时会自以为失去了东西而四处找寻,所以最好是把他们常用的物件放在显眼的地方;当患者要到一个新地方时,最好能有他人陪同,直至患者熟悉了新的环境和路途;尽可能避免搬家;患者外出时最好佩戴写有自己姓名和电话的卡片或手镯,当患者迷路时,有助于警方或旁人查询。
4.5 暴力表现解决方法 千万不要以暴易暴,你应该保持镇定,尝试引开患者的注意,要找出导致暴力表现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如果暴力表现变频,就要与医生商量,给予药物控制。
5 小结
老年期所发生的痴呆,大多数由脑的退行性病变所致,且不可逆转。主要表现记忆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明显减退),人格改变,晚期则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最终致身体 衰竭,发生褥疮或感染而死亡。对于老年性痴呆的患者,因无特殊根本治疗手段,主要是加强生活上的照料及注意安护理,防止发生并发症及意外,使他们尽量延长寿命及安度晚年。
作者:史金红 徐广琪 谢伟林
【关键词】 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个体化护理
[摘要] 目的 分析108例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及提高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08例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其服药依从性差造成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结果 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结论 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副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须做好家属工作,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确保降压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个体化护理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本病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多数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据最近InterAsia在我国抽样调查35~47岁高血压病患者的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而控制率(低于140/90 mmHg)仅为8.1%,其原因除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外,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按医嘱及时足量服用降压药物是能否取得理想降压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社区医护人员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疗过程中,往往忽视影响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以致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本文通过对本所2003~2006年间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影响96例(135人次)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提高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影响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3~2006年间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共156例,发病年龄在35~59岁者占48例,占31%,60岁上者108例,占69%。其中有或有过不按医嘱及时、及量服药,或不经医生同意私自换药、停药、拒服降压药等不依从治疗现象者96例,占88%,累计135人次,其中男52例,女44例。文化程度:文盲19例,小学29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17例。职业:农民46例,工人32例,干部18例。地域:城市53例,农村43例。
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根据护理社会学,治疗依从性的原因进行设计的,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对96例(135人次)老年病人问卷调查,影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1)知识缺乏;(2)药物的不良反应;(3)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4)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超过其经济负担;(5)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6)其他原因,共6项内容,由专人负责调查,根据病人直接回答的问题归纳分类。由2名调查员调查的结果,相符率达95%,本次调查问卷的信度可靠。
1.3 调查结果 见表1。表1 影响96例135人次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构成比表1中结果显示: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总人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和其他原因,4项原因占88.15%,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剩余2项原因占11.85%。
2 讨论
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服从或遵守,充分的依从是病人完全服从医嘱用药及护嘱,并产生相关的有效作用。服药依从性,即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高血压病服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的效果。
2.1 知识缺乏 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自身所患高血压病认识不足但无显著差异,年龄组显示P<0.05,随年龄的增大,对疾病认识不足更为明显。调查过程中通过问询发现,病人对高血压病病情特点的认识不清,缺乏相关知识,以为该病同急、慢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常见病一样,病好了就可以停药了,血压降至正常了,也就可以停药了,不知道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需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监测血压的情况下,不可以私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对高血压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特别是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自觉症状者,认为不痛不痒,不是什么大病,从而不重视服药治疗,导致服药依从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知识缺乏而致治疗依从性下降者40例,占29.63%。
2.2 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些降压药物有某些不良反应。如钙离子拮抗剂所致的双下肢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的干咳,使病人不能耐受,或因恐惧、担心发生其他相关危险,不能接受长期维持用药,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29例,占21.48%。
2.3 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 多数老年人合并有较多的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型临床实验HOT、UKPDS等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的患者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目标血压越低,联合用药的比例及药物种类越多。这样一来,患者每日服用较多种类、较多剂量的药物,时间长了形成一种负担,部分患者虽然懂得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但因实施医嘱的意志力薄弱而造成拒服或漏服,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可见,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23例,占17.04%。
2.4 年服用药物的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下适应,超出其经济负担能力 本次调查中,有10例因经济困难造成不遵医嘱,其中7例为农民,居住在经济条件差的边远山区。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中未能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经济状况,所服药物价格较为昂贵,经济上负担不起,加重了家庭负担,不能长期坚持服药,导致患者私自停药,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10例,占7.41%。
2.5 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部分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发生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血管病并发症等疾病,而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出现误服、多服或漏服,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6例,占4.44%。
2.6 其他因素 如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有关知识,因此依从性好。对医嘱了解不清:由于医生交待不清,病人没有记住服药方法,而导致服药依从性不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之间能经常互相沟通,护士能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其服药依从与日常生活之间达到平衡,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这部分病人共27例,占20.00%。
3 对策
3.1 加强健康教育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一旦确立,通常需要终生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经过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可以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一般仍需长期用药,终止治疗后高血压仍将复发,所以及时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措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使他们了解该病的特点、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危害性,让病人及家属认识到高血压除了本身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以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提高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2 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服药前向病人讲解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使病人心中有数,不慌乱,不恐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及时就医,采取相应拮抗措施,保证不中断治疗:或用药前有预见性,估计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提前给予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3 按阶梯给药,合理用药 在治疗过程中,能通过非药物治疗,则不用药治疗;在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条件下,能单用,不联合,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以减轻服药的负担。也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些长效制剂、缓释剂、控释剂,以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及每日服药的次数,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4 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合理选药 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尽可能选用价格低、疗效肯定的降压药物,不追求新、贵、进口药物,使病人既能长期坚持治疗,又不失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5 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争取家属配合 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指导病人家属学会观察病情变化,监督指导病人服药,争取家属互动参与,配合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服药依从性,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4 小结
知识缺乏,药物不良反应,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使之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按照老年病人的具体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护理对策,配合医生正确治疗,使45例病人的血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取得了理想的降压效果。
【关键词】 护理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龄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老年疾病随之增加,尤其是心血管疾病。为了提高老年心血管病人的治疗效果,笔者对这类住院病人的异常心理特征加强观察及分析,并及时给予心理指导及护理,能明显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有利于他们早日恢复健康,缩短住院日。
1 异常心理特征的分析
由于个体差异,心血管疾病中的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状况也表现不同,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1 疑老心理 由于老年病人的心、脑以及其它器官趋于衰退和功能下降,他们会处处感到力不从心,感到老而无用,患心血管疾病后更加烦恼。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患病拖累了家人,产生深深内疚与自责。表现为不愿接受治疗和护理,等待着“最后的归宿”。
1.2 自尊心理 有些老年心血管病人常因自己资历老、贡献大、经济足,性格就比较倔犟,顺从性也较差,特别喜欢周围的人能尊重并恭顺他们,稍微不如意就发脾气。住院期间,对护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总希望医护人员能够像对待自己长辈一样尊重他们。表现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讲道理,自尊心极强,易激惹,好挑剔,责备他人。
1.3 悲观心理 老年心血管病人由于年龄大、病情重,并且反复变化,治疗效果不明显,从而易产生悲观心理。他们表现为意志消沉,精神忧郁,易伤感、沮丧、绝望、束手无策,情绪极端低落 ,常暗自伤心、落泪,不愿与人交往或交谈,对治疗及疾病的转归表现漠然,不积极配合,甚至拒绝治疗及护理。
1.4 孤独心理 老年人特别害怕孤独,尤其是老年心血管病人。他们总喜欢与儿孙们相聚。住院期间失去了同亲人及朋友的交往,又由于老年病人的听力下降,说话吃力,失去了同子女及亲人之间通过语言的感情交流,常有孤独感、寂寞感,感到自己被别人遗弃了,自己成了家庭及社会的累赘。心理上这种孤独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常会愈陷愈深,形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对他们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是十分不利的。
1.5 焦虑、恐惧心理 老年人在刚刚诊断疾病时,他们的情绪初始反应是紧张,当得知已患心血管疾病时,紧张的情绪就会转变为焦虑与恐惧了。特别是反复的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心慌、呼吸困难等,会使病人出现濒死的恐惧感。恐惧及周围的紧张气氛,会加重他们的焦虑反应。在疾病恢复期,他们又会害怕疾病再次复发 。主要表现为愁眉不展、焦虑烦躁、忧心忡忡、哀声叹气、睡眠差、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出汗等。
1.6 猜疑心理 由于老年人听力减退,视力差,常发生误解,以致独自生闷气或发怨。他们一旦患心血管疾病就会变得更加敏感,极力捕捉医护人员的表情及语言中的细微变化,怀疑自己的病情、治疗及预后。他们疑惑重重,有时还会担心误诊,担心吃错了药、打错了针,担心万分之一的医疗差错降在他们的身上。有的会凭着自己的一知半解的医学知识推断疾病的转归以及药物的疗效。若严重偏执,则会出现病理狂想。这种猜疑心理大多是一种自我消极暗示,由于缺乏根据常会影响病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
2 护理干预
2.1 理解和同情 对有疑老心理、害怕孤独和自尊较强的老年病人表示理解和同情,对他们多关心、多问侯、多沟通,做到“口勤”、“脚勤”,使用亲切的语言、体贴入微的照顾来排解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视我们如亲人,愿意向我们倾诉内心的痛苦。当他们向我们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及家庭的烦恼时,我们通过语言、眼神、表情、姿势来显示对他们的充分理解和同情。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非原则性的事情尽量满足他们。在与这些老年人沟通时,注意语调要轻一些,语气要温和一些,速度要慢一些,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重视。
2.2 安慰和鼓励 对于悲观与自弃的老年病人,给予劝导和抚慰,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支持。主动耐心与老年病人沟通,给他们解除心理压力,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不影响病情的前提下,适当的让家属陪同,共同关心、体贴和鼓励这些老年病人。
2.3 协助老年病人改善不良心理状态 对于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的老年病人,尽量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疾病,向他们讲解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疾病预后的影响,用真诚和蔼的语言关心和体贴他们,积极倾听其陈述,了解他们焦虑恐惧的原因和心理需求,针对其病因进行心理分析,教会他们如何进行必要的心理调节,引导他们正视病情,帮助他们树立控制病情发展的信心。
2.4 改善医护患关系,增加信任度 对于好猜疑的老年病人,我们要尽早取得他们的信任,减少猜疑与误会。在与他们交谈中,做到大方、自然,并注意传递情感的技巧,同时给予鼓励与安慰,使他们感到亲切,增加信任与安全感。尽量让他们心情放松,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来配合接受治疗和护理,从而取得最佳的疗效,早日康复出院。
作者:史金红 徐广琪 谢伟林
【关键词】 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个体化护理
[摘要] 目的 分析108例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及提高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08例高血压病人进行调查,分析其服药依从性差造成血压控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结果 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并根据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对策。结论 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副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须做好家属工作,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老年人服药依从性,确保降压效果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个体化护理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本病病程长、控制难、服药时间长、不易根治,多数需终身服药是本病防治的难点。据最近InterAsia在我国抽样调查35~47岁高血压病患者的资料显示,知晓率为44.7%,治疗率为28.2%,而控制率(低于140/90 mmHg)仅为8.1%,其原因除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外,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按医嘱及时足量服用降压药物是能否取得理想降压效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社区医护人员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疗过程中,往往忽视影响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以致达不到理想的降压效果。本文通过对本所2003~2006年间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影响96例(135人次)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采取有效的提高服药依从性的个体化护理对策,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影响高血压病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3~2006年间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共156例,发病年龄在35~59岁者占48例,占31%,60岁上者108例,占69%。其中有或有过不按医嘱及时、及量服药,或不经医生同意私自换药、停药、拒服降压药等不依从治疗现象者96例,占88%,累计135人次,其中男52例,女44例。文化程度:文盲19例,小学29例,初中31例,高中及以上17例。职业:农民46例,工人32例,干部18例。地域:城市53例,农村43例。
1.2 调查方法 问卷设计根据护理社会学,治疗依从性的原因进行设计的,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对96例(135人次)老年病人问卷调查,影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为:(1)知识缺乏;(2)药物的不良反应;(3)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4)所服药物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相适应,超过其经济负担;(5)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等生理因素;(6)其他原因,共6项内容,由专人负责调查,根据病人直接回答的问题归纳分类。由2名调查员调查的结果,相符率达95%,本次调查问卷的信度可靠。
1.3 调查结果 见表1。表1 影响96例135人次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构成比表1中结果显示:知识缺乏;药物的不良反应;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总人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和其他原因,4项原因占88.15%,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剩余2项原因占11.85%。
2 讨论
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医嘱的服从或遵守,充分的依从是病人完全服从医嘱用药及护嘱,并产生相关的有效作用。服药依从性,即遵医行为,是指病人求医后其行为与临床医嘱的符合程度,为遵循医嘱的行为活动。高血压病服药依从性的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的效果。
2.1 知识缺乏 调查发现,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对自身所患高血压病认识不足但无显著差异,年龄组显示P<0.05,随年龄的增大,对疾病认识不足更为明显。调查过程中通过问询发现,病人对高血压病病情特点的认识不清,缺乏相关知识,以为该病同急、慢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其他常见病一样,病好了就可以停药了,血压降至正常了,也就可以停药了,不知道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多数需靠药物维持,且多需终生服药,在无监测血压的情况下,不可以私自停止治疗,以免发生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对高血压病的危害程度认识不够,特别是部分自觉症状轻或无自觉症状者,认为不痛不痒,不是什么大病,从而不重视服药治疗,导致服药依从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知识缺乏而致治疗依从性下降者40例,占29.63%。
2.2 药物的不良反应 有些降压药物有某些不良反应。如钙离子拮抗剂所致的双下肢水肿,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所致的干咳,使病人不能耐受,或因恐惧、担心发生其他相关危险,不能接受长期维持用药,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29例,占21.48%。
2.3 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时间长 多数老年人合并有较多的慢性基础病,如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大型临床实验HOT、UKPDS等证明要严格控制血压,约70%的患者需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目标血压越低,联合用药的比例及药物种类越多。这样一来,患者每日服用较多种类、较多剂量的药物,时间长了形成一种负担,部分患者虽然懂得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但因实施医嘱的意志力薄弱而造成拒服或漏服,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可见,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23例,占17.04%。
2.4 年服用药物的费用与其经济状况不下适应,超出其经济负担能力 本次调查中,有10例因经济困难造成不遵医嘱,其中7例为农民,居住在经济条件差的边远山区。医生在制订治疗方案中未能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经济状况,所服药物价格较为昂贵,经济上负担不起,加重了家庭负担,不能长期坚持服药,导致患者私自停药,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10例,占7.41%。
2.5 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部分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发生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血管病并发症等疾病,而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出现误服、多服或漏服,导致服药依从性下降。通过问卷调查由于该种原因而致服药依从性下降者6例,占4.44%。
2.6 其他因素 如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强,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有关知识,因此依从性好。对医嘱了解不清:由于医生交待不清,病人没有记住服药方法,而导致服药依从性不好。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护患之间能经常互相沟通,护士能了解患者不依从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帮助其服药依从与日常生活之间达到平衡,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这部分病人共27例,占20.00%。
3 对策
3.1 加强健康教育 原发性高血压诊断一旦确立,通常需要终生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经过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得到满意控制,可以逐渐减少降压药的剂量,一般仍需长期用药,终止治疗后高血压仍将复发,所以及时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提高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措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使他们了解该病的特点、常见的并发症及其危害性,让病人及家属认识到高血压除了本身症状外,长期高血压还可以成为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提高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2 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服药前向病人讲解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使病人心中有数,不慌乱,不恐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及时就医,采取相应拮抗措施,保证不中断治疗:或用药前有预见性,估计可能发生的副反应,提前给予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3 按阶梯给药,合理用药 在治疗过程中,能通过非药物治疗,则不用药治疗;在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条件下,能单用,不联合,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以减轻服药的负担。也可以根据情况选用一些长效制剂、缓释剂、控释剂,以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及每日服药的次数,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4 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合理选药 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尽可能选用价格低、疗效肯定的降压药物,不追求新、贵、进口药物,使病人既能长期坚持治疗,又不失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服药依从性。
3.5 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争取家属配合 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指导病人家属学会观察病情变化,监督指导病人服药,争取家属互动参与,配合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提高服药依从性,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4 小结
知识缺乏,药物不良反应,联合服药的种类多或每日服药的次数多、持续服药时间长,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理解力下降,是影响老年病人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病人家庭经济状况,选用降压药物,按梯度给药、尽可能减少服药的种类和剂量,根据老年人身体生理状况做好家属工作使之配合做好护理工作是提高血压老年患者服药依从性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按照老年病人的具体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个体化护理对策,配合医生正确治疗,使45例病人的血压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取得了理想的降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