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5 06:23: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学校体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实习结果
通过近一个月的教学实习,所教学的班级学生基本理解和掌握了跨越式跳高。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选择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能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课堂上逐步养成了认真学习的良好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乐”中练,在练习“乐”,课堂气氛充满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我在五年级学生调查中,几乎人人都能做到从情感上、行动上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人人健康发展。
二、实习体会
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去的心理品德。通过教学实践,为此,我在教学,“跨越式跳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的,并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浅薄的看法。
1、用高尚的精神去塑造学生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再加上教师规范的动作手势,行走坐卧、外在仪表和丰富内涵,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模仿中审视自己,从而得到全面教育。
我在杂志上看到这么一节课。自己就拿来上了一下效果很好。我是这样上的:上课之前我知道这个班学生特喜欢比赛,我借此给学生门提了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我们的省会吗?你们喜欢比赛吗?好那我今天就带你们去参加比赛吧,为了班级能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从现在开始起我们大家就要认真学习技术动作,把握好机会,胜利是属于你们的,我相信你们有信心夺取最后得胜利,对不对?这时我出示了今天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法,逐步引导,让学生在“乐”中练,在练习“乐”,课堂气氛充满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效果很好。鼓励学生,使体育教学生动有趣。一位学生说:“老师,象这样的体育课我们可喜欢了。
2、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
体育教学中,教师最能影响学生的是简明扼要的讲解,正确无误的示范和行之有效的辅导,让学生对此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练习中学生,学生不敢做的动作,由教师示范,学生不会做的动作,教师应手把手教。教师要用自己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专业素质去影响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例如我在跨越式跳高教学时这样安排的,第一个练习,用激励的口号代替传统的“一二一”口号,在跨越式跳高练习前热身活动中,我用激励口号鼓励学生,我自信,我成功、我参与、我自豪、我勇敢,练习跨越式跳高我能行!然后要求学生自主练习跨越式跳高过竿动作,几次后通过体会去考虑。a如何才能保证练习时的安全?b练习跨越式跳高能使身体哪些部位得到锻炼?得到的答案是:对于安全,大部分学生回答是按跨越式跳高动作要领去做;对于锻炼的好处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锻炼下肢的力量,有的学生说可以锻炼自己的胆量,有的学生回答好玩,有的学生回答可以锻炼自己的身体,学生回答几乎包含了练习的意义。教师及时加以指导,经常练习可以使人下肢更有力,关节更灵活,可以使人勇敢,但练习时注意安全,注意自我保护。
第二个练习,我设计几组不同高度的跳高架,让学生自己选择高度练习,并提出问题:当别人跳不过去时你该怎么办?多数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生回答我们要帮助他,教师马上提出保护与帮助的方法,练习中发扬互助精神。不管在哪组上练习,我总是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尤其是对学习上有困然的学生,几次练习后学生逐渐向有难度的跳高架靠拢。
3、用师生间良好情感去感染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而身教更胜于言传,体育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大部分时间在室外,和学生的直接接触最多。我们不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带领学生去完成身体锻炼任务。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教师的影响是最大的。酷暑中,我们所站的位置是面对太阳;寒风中我们所站的位置是面对风口……这种无形的教育方式,化为浓浓的师生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判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4、用祖国的召唤去鼓舞学生
青少年都有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都有为祖国贡献自己青春的使命感,都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体育技能。在道德理想与专业学习中,帮助学生树立只有身体好,将来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工作的思想,在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下,使学生锻炼身体成为自觉的行动,并使这种自觉行动体现在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中。
学校 体育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面对我国文化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体质却不断下降的现状,国家对学校体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同志就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问题,作出了重要讲话,并提出要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
2011年5月31日温家保总理亲自参加小学体育课,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领导人对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
四川省教育厅与体育局川教[2007]129号文件就如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作了明确规定。在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体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不能否认,学生体质下降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学校体育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重智轻体的思想依然存在
高考指标及升学排名对学校的压力极大,但没有刚性的学校体育考核机制,体育工作依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学校学校体卫工作条例,阳光体育,课程标准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二、体育投入不足
基础建设达不到国家标准要求,场地差,器材少,满足不了教学活动的需求。许多学校连体育达标与体质健康测试内容所需器材都无法满足。不少一千多名在校生的学校,别说树胶跑道,就连200米碳碴跑道都不够规范。许多大纲规定的训练项目难以完成。
三、师资队伍满足不了教学要求
一方面是教师紧缺,学非所教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体育课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课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学校体育教师缺乏相应的学习与培训,不少专职教师从未参加过州级以上业务培训,知识老化技能低下。三是教师缺乏相应的学习资源,许多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室,体育方面的图书缺乏,不能满足教师学习需要。
四、学校没有统筹应用好教育资源
体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未能得到发挥,工作缺乏工作热情。设备管理混乱,器材闲置,更新不到位,有的设备器材被挪作他用。
五、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缺乏监测
为了教学成绩,学校只关注学生学习,对增强体质,保护视力方面的宣传教育明显不够,甚至没有任何监管机制,导致学生缺乏体质健康意识和知识。身体超胖,眼睛近视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搞好学校体育工作是我国再也不能忽视的的工作,开展此项工作的责任在学校,关键在认识,成败在管理。要真正将学校体育工作落到实处,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必须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思想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管理宗旨决定学校的发展方向,规定着一所学校未来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注重青少年体质健康,搞好学校体育工作,应成为当今校长思考的当务之急。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工作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 指导思想。要加强体质健康宣传,制定管理和考核机制,要让全体教职员工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要让全体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共同职责,增强每位教育者的工作责任感。
二、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政策法规
按照《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建立学生体质监测机构和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评估考核标准。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改变重文化轻体育的教学现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和课间操,全面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营造人人参与、生气勃勃的校园体育氛围,切实增强青少年体质,保证学校输出的人才首先是健康的人才。
三、加强体育师资建设,不断提高专业队伍素质
学校体育管理人员,教研人员、教师队伍的素质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对学校管理者应加强政策法规、体育思想、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培训;对教师要进行体育知识、专业技能、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培训。在提高现有人员教学素质的同时,不断引进新的专业教师,充实体育教育团队,形成一支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强的学校体育教师队伍。
四、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学校是一个有机整体,体育教育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学校必须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拟定学校体育工作总体规划;组织协调学校体育工作与各部门的工作关系;安排阶段体育工作任务;检查督促体育工作实施情况;制定体育工作奖惩,建立科学的体育工作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引领全体教师们参与到学校体育管理中来,形成体育工作合力。
五、将学生体质健康纳 入学业评价
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对体质健康的重视。采取全面措施增强学生体质,特别应把防止眼睛近视作为当务之急抓紧抓好,使学生成为开展体质健康的主体力量。
我国教育已经由普及到提高的教育转型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的焦点问题,如果我们再继续强化分数大战而忽略学生的体质健康,我们的教育必须承担无可挽回的损失。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棗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体育课与和谐气氛的效果
唐根成
大家都知道,上好一堂体育课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从而能自觉地、全心地去锻炼身体。体育教学的双边活动,如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什么是和谐的气氛呢?我认为就是教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学生能在积极愉快,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众所周知,体育课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练习属于运动条件反射,它是在大脑皮层支配下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义的随意运动。和谐的气氛能够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建立起适中的兴奋状态,便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动作,并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锻炼。相反,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存有隔阂,学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出现不均衡,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甚至会处于抑制状态。因此主动肌与对抗肌的协作也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动作失调。
怎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气氛呢?我觉得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必须建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表情;或一个眼神,一句话都直接影响和谐的气氛。如学生畏惧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与鼓励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出症结所在,增强他们完成的动作的信心。反之,教师如果有意或无意地流露出急躁,不满的情绪或严加指责,学生就会加重原有的心理负担,降低兴奋性,就更难完成动作了。其次: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循循善诱,少批评,多表扬,这点特别是对于身体素质较差,胆子小的学生尤为重要。如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进(即使是失败的)都要及时给予
肯定,那怕是点点头,学生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提高他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再次,需要批评的通过采用动作、表情、提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做徒手操时,某同学做操时动作不到位或者不认真,这时教师通过表情、动作结合的方法,对该生微笑地点点头,(表示指他或她)再做一下要指正的动作,学生就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能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又如在教学内容分组练习中,常会遇到个别调皮的学生对练习动作不协调的同学进行装腔作势或出言不逊的讥笑;此时教师应采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醒的方式,对该生瞪一下眼,接着说:“注意团结,敬重同学”。事后,被批评者会感到惭愧而低下头,虚心接受批评,被讥笑的那个同学感到激动和内疚,就会大胆积极地去练习。这样既促进了同学间的谅解和团结,又提高了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一举两得。
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不要上课的严肃性,二者是统一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气氛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体育课中的纪律与课堂管理
唐根成
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要任务,就是积极协调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以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纪律与课堂管理是体育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阻止和处理违纪行为的手段与行为。目的在于为学生专心致志学习,积极主动参加学习锻炼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体育课中学生违纪的表现形式:
在体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有时学生会出现一些违反纪律的现象,或称越轨行为,这些行为从现象上分有两种的形式:(1)是做一些明文禁止的事情;如在教师讲解示范时,有些学生不听不看,谈论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两眼出神地观望其他的事情;穿皮鞋,牛仔裤上体育课;教师吹哨要求停止练习而学生我行我愫等。(2)是不能完成教师所规定的任务或练习:如进行投掷教学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推铅球练习时将铅球放在锁骨窝处,学生未执行;在跑的练习时,要求学生跑50米,学生仅跑30米;在力量练习时,要求学生完成多少组次,学生也没执行等等。
以上的两种违纪现象从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中性行为与消极行为。中性行为即既不进行也不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消极行为即直接干扰体育教学的行为,如故意干扰教师的指导或其他学生的练习。
学生中出现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1)安排的教学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教学内容进度欠妥偏难,学生无法完成;或偏易,学生觉得无收获,没意思。
(2)教师的讲解声音偏低,不清晰,学生听不懂;教师的示范不规范,不成功;教师教学不负责,情绪低落,处理问题不当,不公正。
(3)教学的场地不平整,风沙大,场地器材布局不合理;学生练习互相干扰;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4)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端正;对学校或教师有成见,偏见;好表现与炫耀自己;害怕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怕脏,怕累;学生之间存在矛盾等。
三、维持纪律与课堂管理的要求:
(1)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在教学之初,教师就要向学生明确宣布要求学生做的和不允许做的行为要求,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体育教师要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一定要狠抓常规的执行,待学生逐渐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再使学生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注意认真观察与分析学生的行为:
体育课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3)及时妥善地处理违纪行为: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处理。总之,在处理违纪行为时,尽量不要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尤其是不要频繁地中断教学来处理违纪行为。
(4)正确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当学生的积极性行为得到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体育课中的奖励方式通常是非物质性的,如口头赞扬,口头表扬“你终于成功了”,“真不简单”“大家看,××同学做得真好”,或给一个满意的,赞许的目光和微笑。为了维持纪律,一定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是体育教师有意识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制止或阻止违纪行为的产生和重现。在体育教学中,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教训,课后留下来,罚做俯卧撑,跑步等。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
(5)严密课的组织,提高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学生的违纪行为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减少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6)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
体育课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业务,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棗学校体育教学在实现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运动具有不同形式的对抗性,不论是个人或集体项目,因其有不确定性特点,则可把表现为肢体对抗的外在形式引伸为内在人脑间的智慧较量。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我国社会两个文明程度的迅速提高,更好地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实“一二一”工程,学校体育还需引进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 ,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也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向全社会延伸。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校体育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项目,在集体注视下完成个人练习、整体练习;各种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或技评等,都是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的。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突出特点,作为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追求目标的心理动机,所谓求胜心切。为此,他们有必要不断开发和发展自己最大能力的新的运动技术与方式。这种创造性的心理动机与行为,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准备和乐意接受未来社会的各种新事物的心理倾向。因此,学校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能较好地动员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竟赛或练习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竟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四、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由于任何一种体育运动的成效都是人们在长期磨练的过程中获得的。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人们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它一方面在克服困难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在克服困难中得到锻炼。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也常常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五、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在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各种体育竞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鲜明、强列、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特殊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相互观察、相互保护、相互帮助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这种教法指导下,在从事各种身体练习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
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能力
学生不但要形态美,还要心灵美。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各种教法手段的运用, 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演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体育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与业务素质,善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结合实际,把学校体育改革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质。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系 向亦文
摘要: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4、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6、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赂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文章最后建议: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2、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3、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4、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5、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1、前言
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的基础上的。因此仍将带有商品社会的烙印,如竞争性、求利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球化加速,国际间、区域间合作加强,广阔的空间性、快速的时效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的攻击天性,是“民族战斗热情”恰当的疏泄口:同时又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吻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青少年较好的社会化途径之一[1]。因此,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
2、未来体育的特点
2.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着因高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全球化和因民族主义的抬头所造成的分裂化两大趋势。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攻击性这一人类的天性,在民族主义的包装下成为“民族战斗热情”,亦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战争,这一昔日民族战斗热情的最高体现形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被淘汰,为世人所唾弃,但合法的文明战争,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运动,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各国家,各民族,都将热情倾注其中,不惜动员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实力,大肆效量一番,使体育运动,这一传统的健身,娱乐 形式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民族战斗热情的疏泄口和阀门。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区域性(如亚太地区)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效量,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面向发展,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2 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一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需要社会交往。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商谈业务,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消除孤独,激发活力,颐享天年。
2.3 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自然,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既享受自然的婍妮风光,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在大自然中炼就机体、陶治性情。以致于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2.4 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
因为信息共享,使各国丰富多彩,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其次,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如球类、赛艇等。新型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创造出来;如电子游戏、虚拟情境下的运动等,都可能发展为新的运动项目。
三是为纠正“强刺激持续作用导致感受性降低”这一不断追求刺激所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如进行超高危险项目等。根据“弱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导致感性提高”这一基本的感觉适应规律;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并从中摸索规律,借鉴传统文化,
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2.5 体育的形式多样化,具有流行性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形式一阵“热潮,流行开来,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
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2、6体育知识系化,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于人体科学的了解,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生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功作技能,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指导的能力
3.关于未来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未来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未来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适应体育的 发展?笔者结合国内学者有关研究,认为,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具体措施是:
3.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
3.2 系统学习体育知识,精修一、二项终生项目
小学教育以培养运动举趣、形成运动习惯为主,高频率从事一、二项运动。
初中教育以学习人体基础知识,普修各项运动,延续童年时代习惯为主。
高中教育深化人体科学知识,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选修一、二项运动,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
大学教育强调系统学习体育知识,任意普修各项运动,精修一、二项项目,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体力、心理)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培养共同兴趣
3.3 加强科研工作,把身心问题研究,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3.4 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培养信息意识,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3.5 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总之,未来社会的科技手段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本文仅是初步研究,亦为引玉抛砖,有持同道们百家争鸣, 深入研究。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目前,对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工作必须作具体分析,要考虑主客观的诸多因素,这是因为学校体育的目标与管理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人的体育意识、物质基础、师资数量和质量,地区差异和传统习惯等一系列问题。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忽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广大城镇和农村,因城乡的差别,“望子成龙”心切,为考取高一级学校取得铁饭碗为目标,对孩子参加体育活动不重视。这些陈旧的观念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新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智育第一”、“分数第一”、“升学第一”。据调查了解,社会上很多家长,一方面崇拜象李宁这样的体育明星,另一方面却不让孩子参加体育活动,认为搞体育“出息不大”或“没出息”。由于受这种观念的制约,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力,因此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
2.学校体育观念的落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3.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
4.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小和村办联中),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5.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小学主要分布在县城及乡村学校,发展城镇和农村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工作的重点。目前事实恰恰相反,我国广大农村学校财力不足,体育教师奇缺,同时因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专业思想不巩固,从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结构来看,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专业毕业的体育教师极少,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对制定各种体育计划和如何上好体育课都有一定差距,更谈不上改革创新。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体育价值的舆论宣传,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宣传,提高全社会公民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教学与训练,促进人体结构和肌肉完美发展,增强体质,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情感、情操和审美观念,从而培养社会的合格人才。
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同社会各届人士和家长密切联系、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不断地宣传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体育的社会价值,加速推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使全体公民有积极参与的意识。
2.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使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的价值具有终身效益。把体育纳入学校教育的发展战略,“三育”或“五育”同步发展,真正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对体育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解决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蓬勃开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学生体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价值意义的教育,培养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心理定势,几十年之后,他们将分布在社会的各条战线和做了家长,这对增强整个社会体育意识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意义是深远的,是一项迫切的教育任务和长远之计。
3.加强监督职能:⑴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要“曝光。”⑵群众对领导重视体育的态度及落实的措施进行评价。⑶
学校体育工作列入督导检要内容,依据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赏罚分明。
4.体育工作列入学校全面工作的评估条件,克服单纯以升学评价学校的不良倾向,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乡、村、联中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⑴动员鼓励中学生积极报考体育院校,不断充实教育队伍,增加数量,提高质量,积蓄后备力量。⑵建立县、乡、村三级辅导站,定时定点辅导,建立乡村联系点制度,努力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工作水平。⑶加强专职兼职体育教师们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提高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⑷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6.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具体措施是:⑴学校挤一点 ,上级拨一点,学生适当筹一点,争取社会赞助一点,从几个方面解决。⑵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必修课。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品质教育。因而搞好体育教学,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根本保证,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
当代学校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指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形式和方式,使师生耗费最少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最优化要求全面考虑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现有条件及所教班级和个别学生的特点,井在此基础上使教学教育过程能按既定标准发挥最有效的(最优的)作用。最优化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方式,而是教师在按教学规律和原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教育过程,自觉地、有科学根据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选择具体条件下课堂教学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
优化
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培养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努力做到德、智、体有机结合、全面发展。转变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从单向教学目标向多项目标转化;从单纯生物观向生物、心理、教育、社会观转化;从注重局部教材教法的效益向注重整体效益转化;从单调体育向愉快体育转化;从微观的体育教学管理向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向转化,使体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2.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的内容,要紧密联系中学实际、因地制宜,使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过去的从属型的师生关系向合作型转化,从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型的学习方式转化,把过去的“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基本技能。
3.普遍性与指导性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要符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所获得的效果要对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所以在选择方法与手段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简单易学,锻炼效果好,课堂练习密度合理,运动量适宜,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4.完善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与过程,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各项都全面发展。
依据优化的实质和要求,结合
在农村初中多年的实验研究,我们认为优化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与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从农村实际出发,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改革为先导,更新学校体育教学观念,遵循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培养适应农村建设的人才和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奠定基础。
2.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规律,研究符合农村学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农村学校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提出的社会要求,体育教学怎样适应农村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
3.根据农村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特点,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为制定农村中学实用的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4.通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总结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5.探索培训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和途径。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索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工作一定会有新的局面。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
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的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学校体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们总是认为,体育就是跑跑跳跳,属于“次科”,不是统考科目,所以,学校体育往往不被重视,在学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体育在素质教育中举足轻重,抓好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重要。那么,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有何重要作用呢?本文在此作一浅述,以提高人们对学校体育工件的认识和重视,端正教育思想,做好学校体育工作。
一、学校体育是强健青少年体魄,使其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关怀,深刻地阐明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
今天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21世纪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健康的体魄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曾说过:“无体无德智也。”指出了健康体魄是万物之本。据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耐力素质、柔韧性呈停滞和下降趋势,肺活量下降,肥胖儿童及超体重儿童比率增长快,近视眼居高不下等等,犹以城市学生为重。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的今天,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从事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能力,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正常的生物适应能力,影响了人的健康状况,乃至正常的进化与发展。而学校体育通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并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免费论文参考网。
二、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以个性化教育为基础的。基础教育中的体育,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有深刻的寓意和趣味,富有挑战性的魅力,最适宜生命力旺盛与好动的青少年的“口味”。体育运动中,有些侧重于表现,如技巧、体操、武术和舞蹈,教师总是鼓励学生一招一式地表现出“美”和个性;对那些寓意创新变化的内容,如游戏、球类,教师总是启发学生玩出自身的“灵气”,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变化;对侧重于实力而对抗性十足的跑、跳、投等,总能激励学生竞争的渴望,最大可能发挥出他们的能力。体育实践又有宽阔的容纳空间,对不同动机,不同能力,不同年龄的青少年都具适应性,他们可以参与其中,或体验,或娱乐,或观赏,或竞技,总之都能找到适宜自己的角色地位而受益。通过大量的对体育的参与实践,不仅改善了学生机体的质量,更改变他们怯懦寡断的性格,孤僻抑郁的气质,树立起勇敢,自信的人生态度,从而使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勇于竞争,使他们贴近生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促使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增长。然而,身体健康并不等于心理健康,现代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许多学生心理品质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弱点,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及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协作精神等都比较薄弱。体育教育以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学科特点,对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促进作用。
体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要表现自己,富有竞争性。学生通过运动,表现了自己,接受挑战,提高了竞争意识,这其中经历了意志力的拼搏,失败。世上每一位冠军都是饱经磨练,挫折,付出——再挫折——再崛起……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体育的辩证法则,这一过程也勾画出了成功者永不停息奋斗的人生轨迹。基础教育中的体育,总是在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制造挫折环境,同时又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竟赛等形式,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其间,学生倍受肉体之苦,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的经历,在这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勉励其重新振作,督促其继续前进,鼓舞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这不断磨练中,学生学会了面对现实,以积极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理解和运用体育辩证法则迎接新的挑战,提高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和竞争能力。
体育内容有很多是要以团队形式参与的。团体操,球赛,乃至一场仅需几分钟的拔河赛,每一个队员都置身于一个集体之中,齐心协力,互相合作。团队荣我荣,团队耻我耻,从而培养他们为集体而奉献的品质,一次次的经历,一次次的领悟,他们的心胸越来越开阔,他们因此善于处世,善于为人,乐于奉献,从而极易融合于社会,适应社会。免费论文参考网。
四、对德、智、美有促进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个人之间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行为关系复杂而且变化频繁,思想活动非常活跃,这就要求每个体育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协调一致,有集体主义精神,尊重对方,讲文明礼貌,并且明白必须自觉遵守体育规则,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裁判,尊重客观事实,公开、公平地竞争,促进学生良好 思想品德及道德行为的形成。
学校体育还能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调剂精神,消除疲劳,增强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有助于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体育竞赛中千变万化的、瞬间即变的特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在表现,表演和竞技中,使学生们学会了表现美,创造美和鉴赏美,在体育中,他们远离了矫揉造作和粉饰媚态,在他们心目是只有健康,真实,生命力才是真正的美。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的阐述,使我们懂得,学校教育必须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几年,某某中学学校体育工作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牢固树立和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扎扎实实地开展素质教育,加强体育教研组建设,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狠抓内部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逐渐形成自身的特色,走出一条求真务实的体育工作之路。某某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工作在市区中学体育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到位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分管副校长、体卫艺主任、体育教研组长组成的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学校体育课时开齐开足,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积极推行高中体育新程改革,实施选项教学,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操、健美操等模块教学班,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兴趣,为学生树立终生体育观念奠定了基础。体育课经过三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专家、校领导和同行的高度肯定,体育学科教改成效居某某市前列、某某区之首。
学校每年组织体育节,分春季和秋季两次开展。春季体育节以群众性体育活动为主,开展多人多足跑、跳长绳、火车接力赛、男子篮球赛、排球赛等,既注重竞技性更考虑参与面,平均每班参与人数达90%以上;秋季体育节则以田径运动会为主,突出竞技性;课外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制定课外体育活动轮流表,安排体育教师到场指导,同时结合我校“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方案“,认真组织活动;积极推行“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系列广播体操“。学校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购买了一套近4万元、最先进的学生体质测试仪器;认真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7.6%。学校还建立健全了体育教研组长、体育备课组长、体育教师、体育课常规和体育器材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近4年学校拨给体育专项经费为32万元.
二、场地规范器材充足条件具备
我校拥有标准的250米塑胶田径场,3个塑胶篮球场,1个排球场,羽毛球场4个,室内体操房1间,健身操室1间等运动场地;拥有7张室外专用乒乓球台,单杠12付,双杠10付,3架天梯,3架肋木、跳高架、跳高海绵垫、杠铃、标枪、铅球和训练专用的橡皮带等体育器材,这些运动场地与器材为我校田径等项目的训练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经费充足训练正常财力保障
学校有专项体育经费,能保证课余体育训练和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学校将运动队训练列入学校整体体育工作计划之中,组建田径、篮球等运动代表队,采取各种措施确保训练时间、地点、人员和器材等落实到位。运动队训练时间分课余训练(每周5次,每次60-90分钟)和假期集训、比赛40天。学校每年的体育经费约12万,其中运动队经费约5万。
四、师资雄厚政策倾斜成效明显
我校体育教研组共有8名体育专职教师,5名高级教师,全部为中共党员,其中两人为研究生学历,某某区名教师一名,某某市优秀青年教师一名,某某区教书育人优秀示范岗岗长一名,某某区优秀青年教师两名,某某区中学体育专业理事长一名,某某市中学体育教育专家指导小组成员两名,某某市中学体育教师计算机技术专家一名;其中3人获得全国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人获得全国体育优质课一等奖第一名,2人获得湖北省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5人获得某某市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6人获得某某区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5人参加某某区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全部获得一等奖,其中两人分获第一名,第二名。6月3人代表某某区代表队参加某某市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其中一人为某某区代表队指导教师,一人为某某区代表队队长;某某中学体育组先后送教下乡达到10余次,组织全国,省、市、区级公开课,大型体育教研活动达到14次。两人是某某区中学青年体育教师中心学习小组指导教师。4人被授予某某市“体育工作先进个人“;
被某某市体卫艺指导室授予“体育工作先进集体“,我校体育组被评为某某区-教书育人示范岗。4月某某区体育高中课改观摩活动在某某中学举行,此活动被某某日报、某某晨报、某某市教育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在高考中,学校每年为高等院校输送一批专业选手,近四年向高校输送了百余名优秀体育生。
五、狠抓备课组建设,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1、以德育为先导,确保组内成员思想和谐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国内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都有精辟的论述。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百条建议》中写到:“你们不仅是教课的 老师,也是培养人的教育者,是生活的导师和道德教员。“卢梭也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乌申斯基则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对教育是多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从那里着手培养和提高组员的个人修养呢?
1.1政治思想修养
要成功构建一个和谐教研组,在思想上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来统一。作为教研组长,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见荣誉要让,有困难要上。在领导和教师之间不仅要起到桥梁作用,更要起表率作用,以实际行动来感化组内其他成员,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成为教研组的核心人物,使教师凝聚在自己的周围,形成生动活泼的政治氛围,促进每个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逐步在教研组内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如我们的第一任组长皇甫红兵老师,他既是一位党员,又是一头老黄牛,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还坚持在教学的第一线,课余训练从不缺席,常年与年轻教师共同训练到天黑才回家;我们的第二任组长蔡其能老师,工作作风踏踏实实,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的这种精神和作风时刻在感染着我们,因此我们教研组在他们的带领下,现有组员8人全部是党员。在政治思想方面我们教研组在学校里是独一无二的,被称为“红色教研组“。
1.2个人道德修养。
个人是组成教研组的基本细胞,因此必须要保证他的健康,才能确保教研组的肌体健康发展。那么,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从那几个方面着手呢?
1.2.1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
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这就要求,作为一个有志于教育的现代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就必须具有坚定的献身精神;并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有正确的教育观、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有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才会为教育事业不惜呕心沥血,并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和乐观情绪。
在我们体育教研组中,大家时刻互相鼓励,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各种课外运动队,并坚持常年训练,每个教师为运动员所取得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他们在比赛中所表现的拼搏精神而感动;为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而幸福。正因为大家在这种使命感的驱使下,我们体育组近8年来以来荣誉不断。如:我校体育组被评为某某区-教书育人示范岗;被某某市体卫艺指导室授予“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皇甫红兵老师、蔡其能老师、毛建辉老师、熊玲老师被授予某某市“体育工作先进个人“;蔡其能老师于被授予某某区名教师,被授予“某某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被评为某某区优秀德育干部,担任某某区中学青年体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指导教师,,皇甫红兵老师于被某某区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学会中学理事长,被某某市体卫艺指导室聘为专家指导小组成员。
1.2.2热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而教育部在有关教师素质的调查中也发现,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教师自身,认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排在前三位的都与教师的职业品质、人格特征有关,它们是:第一,热爱学生,诚实公平,敬业精神;第二,善于与学生沟通;第三,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所以,热爱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应当遵循的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必备的职业品质。
我们教研组内每个老师与学生的关系相当融洽,可以说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如库振家老师与现在的学生年龄相差不大,互相沟通比较容易。他在上课时,认认真真上课,学生则规规矩矩练习,课后经常与他们一起打球和探讨一些当今的社会现象,有时互相争得面红耳赤,这时他就与学生完全融为一体;熊国舫老师虽然与学生年龄差距较大,但也充分体现了他的优越性,学生如尊敬父母一样尊敬他,他也象父母爱护孩子一样爱护他们,经常对学生嘘寒问暖,对个别家庭情况较差的学生,他还把自己的饭卡给学生……
1.2.3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既是师德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体现,更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起码要求。
我们在体育课教学中,始终贯彻的一点是,要学生做到的事,教师首先要做到,绝不允许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
2.以教学为支撑,保证组内成员行动和谐。
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共产主义情操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还需要有精深的业务水平,教研组应经常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大纲,讨论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要熟悉教材,要支持教师学习相关学科的内容,使他们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要教好书,应该“多走一分,深入三分“,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研组内部行动一致,才能够把正确的、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2.1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2.1.1开公开课,加强集体研讨,共创和谐氛围。
公开课是教师共同提高的一种形式。每学期我们教研组都安排了校内校外的公开课,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及时交流,肯定优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外公开课方面,我们积极发挥群体力量,对教案仔细分析研究,对课堂结构仔细推敲,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在此基础上,皇甫红兵老师,蔡其能老师、毛建辉老师均获得全国体育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其中我校体育教师蔡其能执教的《快速跑》一课在中学组的14节参赛课中脱颖而出,以其出色的课堂设计、实用的教学内容、轻松的教学氛围赢得了大会中学组赛课一等奖第一名!所有听课老师均对本次课进行了讲评,大家一致认为是一堂不可多得的好课,受到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2.1.2组内互评,随时交流思想,体现民主意识。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群体积极向上的客观环境“。这一环境的建立需要发挥每个人的能动性,发扬民主,让每个人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充分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教研组的和谐发展。
我们教研组的全体人员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内,除了讨论日常事务外,另一内容是组员之间的互相评价,有教学上的;思想上的;行为上的……,有时会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允许各人保留个人意见。但在争论中,有一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即“对事不对人“。
2.1.3学生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互相督促提高。
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对教师满意度的测评表,到每学期结束,测评统计后,由校办反馈给每位教师。而我们体育组老师的满意度都高达90%以上。有时当个别老师的测评表上出现不满意时,大家从不讽刺、挖苦、看笑话,而 是一起讨论分析,及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大家共同勉励,互相督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以后进一步提高满意度奠定基础。
2.2建立青年教师辅导机制。
2.2.1以老带新,培养后备力量。
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青年教师则是一个学校的希望。但青年教师往往热情高,干劲足,想把所学知识一下子全部教给学生,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教研组安排老教师指导新教师,形成“师徒“关系,在工作过程中,要求老教师以身作则,多听课,多指导;青年教师要虚心好学,多请教,多提问。以老带新的传帮带方式在我们教研组已经经历了十几个春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到目前为止,经我校培养的青年体育教师蔡其能老师已成为市优秀青年教师、某某区名教师,毛建辉老师现在是学校政教处副主任;皇甫红兵老师是某某区中学体育专业理事会理事长。
2.2.2定时定人,进行业务培训。
青年教师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具有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们老教师所急需的,然而他们做事往往只凭一时的冲动缺乏耐心。我们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一个定时定人进行培训的计划。即每个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制定培训方案,轮流上课。在整个培训周期内,所有教师必须全部参加。我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发现,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既提高了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又使老教师获得了新知识,还融洽了教研组内的人际关系,起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体育组在区、市级的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如:皇甫红兵老师、蔡其能老师、毛建辉老师库振家老师在某某区体育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其中蔡其能老师获得第一名,皇甫红兵老师获得第二名,6月,代表某某区参加某某市的决赛,获团体比赛一等奖;
2.2.3切实可行,制定成材计划
青年教师上岗后,我们一般制订一个三年计划,明确提出每一年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并把它列为年度考核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个目标的制定要科学合理,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接受,并能为此而努力奋斗。如我们对第一年第一学期制定的是“四个一和一个十“,即上一节公开课或研究课,写一节课的详案,交一篇教学论文,带一个运动队,听十节以上的课。
3.以科研为延伸,促使组内成员共同协作。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这是提高体育教师素质的关键,同时也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者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要抓好教研组的课题研究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教学科研意识,坚持课题研究实用主义,反对课题研究功利主义,积极倡导采用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教学研究,建立符合学科特点和教师经验与需要的课题研究系统,能够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和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与科研素养。
3.1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人人都参与“的模式,这既能发挥教师创新个性,又能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和特色,既竞争又合作,这是帮助全体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提高教师教学专题研究能力的有效措施,还容易出高质高效成果,使教研组充满凝聚力和魅力。
3.2发挥群体力量,共同推敲使所选课题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
课题的选择必须要科学合理,这就要求大家群策群力,共同探讨。我们教研组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即每天早操结束后,大家在一起讨论一些新想法,时间大概半小时左右,这样既融洽了组员之间的关系,又时不时发现一些闪光点,久而久之,把这些闪光点集中起来,一个新的课题就从中产生。我们在申报的省级立项课题《高中体育与健康“小班化“选项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通过三年的研究,于完成结题。
我们在省级立项课题《高中体育与健康“小班化“选项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束阶段,把有关资料全部集中归档,先共同分析三年积累的资料,然后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论文需要,选取所需内容,分别撰写论文,初稿完成后,大家互相交换论文阅读,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既保证了论文质量,又提高了个人的科研能力,也促进了相互间的真诚协作。在此基础上,我们教研组全体人员获得如下成绩:
(1)皇甫红兵老师论文《踏石过河,小步稳走--我校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实施策略与研究》获全国一等奖,并在湖南长沙举行的全国中学体育论文报告会上做现场交流
(2)熊玲老师论文《高一瑜伽课选修教学的尝试》获得区一等奖
(3)朱翔《高中篮球选修课教学浅析》获得区一等奖
(4)熊玲论文《运用体育作业实现课堂价值的研究》获得全国三等奖。
(5)库振家在全国十四城市首届课时教学计划评比活动中,教案《蹲距式起跑》获全国二等奖。
4.以竞赛为契机,明确荣誉要靠集体维护。
大家知道,在体育竞赛中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团结协作的集体力量才是战无不胜的法宝。因此,我们体育组只要有比赛,总是全组出动,但不是去看热闹,而是每人都有具体的分管工作,确保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不出差错。这种做法的优越之处是平时组员之间即使有一点小摩擦,但在学校荣誉面前往往会“相逢一笑泯恩仇“。
5.以教研组长为核心,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
从哲学上讲,有矛盾就有斗争。和谐教研组不是教研组内部矛盾的消失,而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是矛盾差异的相对均衡,相对中和。请注意这里的“相对“二字。有矛盾、有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视而不见,不会做转化工作。矛盾是学校,冲突是课题。能力在矛盾中展示。水平在转化中提升。驾驭矛盾的本事在于不把局部矛盾扩大为全局性矛盾,不把非对抗性的矛盾搞成对抗性的矛盾。碰撞会产生火花。整合能化干戈为玉帛。“冲突融合再冲突再融合“这就是和谐教研组发展的轨迹。这不是循环论,这是波浪式前进。
在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有矛盾是必然的。如何解决矛盾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教研组的正确途径。我们的办法是这样的:建设一个核心;树立一个依靠,实现“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的最终目的。
5.1建设一个核心。
一个教研组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作为教研组长理所应当的担任起核心作用。这就要求教研组长必须在教学、科研和竞赛上充分体现和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在思想品德上有较高的境界,时刻做到以身作则,任何事情均从教研组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时刻把组员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如在荣誉面前,作为一个教研组长不能有患得患失的思想,应该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该谁就谁,尤其要注意的是绝对不能论资排辈。
5.2树立一个依靠。
教研组长在教研组的管理上,光靠自己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依靠,这个依靠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他是教研组长开展工作的左膀右臂。一般而言,选择组内的骨干教师(所谓骨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一定的特长,在组内大家公认为工作上,思想品德上均过硬的组员)较为合理。组内的日常工作,完全可以交给他们处理,在遇到容易产生分歧的事情上,首先教研组长与骨干教师进行协商,初步统一意见;然后召开教研组会议,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尽量在会上统一意见,力求矛盾最小化,充分贯彻“人人是管理者,人人是被管理者“的理念,如实在无法统一,则按照最有利于教研组发展的方向作出决定。而一旦作出决定,全组必须步调一致遵照执行。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某某中学体育组老师会不断更新观念,刻苦努力工作,也一定能推动我校体育工作再迈新台阶。
内容提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使用既符合少年儿童求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多媒体、生动、便捷、兴趣、效果
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产生一种冲击。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正逐步走向成熟,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走向成熟。各学科都在不同程度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体育作为溶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身体锻炼为一体的学科更是大有用武之地。不论是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是体育技术课的教学,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新颖多样,克服了过去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的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它的使用既符合青少年的求知欲、求新的心理特点,又能营造比较好的情境和情绪体验,引起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体育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而且需在一瞬间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立定跳远、跳远项目的空中动作,体操支撑跳跃的连续动作,前、后滚翻的滚翻等,而且还是一些非常态动作。如投掷项目中,铅球的最后用力顺序;跳跃项目中,挺身式跳远的展体,俯卧式跳高的转髋等动作都是日常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运动动作,这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动作受各方面的限制,随意性往往较大,如教师对动作要领的领会程度、教师的年龄、临场身体状况、心理因素或自身其他条件等;另一方面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时机也有很大的局限,由于动作快,综合难度较高,因此学生很难清楚地观察到教师的动作示范,这必然对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用课件中的动画或影像采用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教材(跨越式跳高),给学生介绍跨跳高的技术动作时,如果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和口授、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是不甚理想的。首先,在上课时,老师将完整的动作示范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分析,所讲的一切都较为抽象,在视角上不能给学生一个直观讲解的感受,让学生不易理解,学生的主要力容易分散,很难让学生完全接受反之,我在上课时采用了多媒体电脑教学,将跨越式跳高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出现教师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助跑、踏跳过竿、落地的动作要领的文字打印在课件上。并且制作了跨越式跳高的分解和完整动作的课件,结合课堂上的需要使画面重复播放、讲解、加上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对动作要领更直观理解,掌握技术动作更快。这也符合儿童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这一心理特征。又如:容易出现的易范错误动作和纠正方法,我运用画面展现各种错误动作的演示,学生通过认真观看画面,动脑思维。然后,教师仔细分析、讲解产生错误的根源。同时,我还将一些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技术录像剪接到教学软件中,在上课过程插入给学生看,使学生对跨越式跳高动作在运动中的应用有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这样对以后在室外继续练习跨越式跳高动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比较短,不到半节课就开始东张西望,开小差了,特别是在讲解、分析某位学生的动作时,学生听起来也比较模糊,精神也不集中。但是,如果让他们看动画片,那情况就不一样了,看几小时他们都兴致勃勃,这是因为动画片的色彩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看完后印象特别深。因此,我们在多媒体电脑教学中可以借鉴动画结合录象的特性,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现在学生把知名的体育明星当作自己的偶像,有意识地收集某明星的资料、图片。如果在多媒体电脑教学软件制作中,将一些国际上的较优秀的运动员的图片扫描进去,再将运动员的简历输入到软件里。这样再向同学们介绍某位体育明星时,既有图片资料,又有文字资料就显得直观、生动。同时,抓住机会鼓励同学们要积极锻炼身体,取以后也成为世界冠军,为国争光。
运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教育,不受时间、空间、宏观的限制,生动形象地结合体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使思想教育内容更加鲜明深动,富有感染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观看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教师在讲授技战术的同时,向学生强调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发扬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学生观看重大的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亚运会、世界锦标赛等,当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取得胜利,站在最高领奖台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体育教师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充实到我们的体育课堂里去,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现代化。
摘 要: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指导精神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其精神还指出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本文从指导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围绕知识技能、体育能力、学生体质、终身体育以及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学校体育 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发展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教育是“启智、求知、调心、育人、健身”。学校体育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需要。然而,当前我国的学校体育还存在着以下不适应的地方:认识不到位。学校体育在时间、人员、经费、设施方面难以落实:目标单一。学校体育目标放在“达标”上,忽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增进健康: 内容偏重竞技。忽视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注重技术。体育活动过程苛求身体练习技术环节的准确和完美,而忽视活动是健康的手段:形式呆板。片面追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忽视学生个性,使学校体育活动严肃而不活泼,紧张而不生动,挫伤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对体育产生逆反心理,失去参与的积极态度和热情,甚至心理上产生厌恶和惧怕。从日前学校体育状况看,已经不适应新世纪教育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学校体育进行探索,使之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1 转变观念,明确学校体育的作用
要转变体育对健康体质作用的片面性、绝对性观念,树立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科学锻炼与合理营养并重的观念:要转变片面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树立既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观念,调动师生的共同积极性:转变为升学服务、为比赛服务的目的观,树立为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目的观:转变只有升学的人才能成才,运动尖子才是人才的观念,树立指导、培养全体学生成材的观念:转变片面以考分、升学率、运动成绩、名次为评价标准的质量观,树立以学生基本素质发展水平为标准的质量观:转变重尖子轻全体、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启发、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打好基础、发展能力、生动活泼、主动的教学观:从人才、资源各自利用的观念,转变为其共享的观念。例如,各校之间、社区之间场地充分利用,制作、发行电脑软件,发展多媒体教学、远距离教学等。
2 以素质教育的要求,确立学校体育的目标
明确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以此作为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向导。素质教育总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素质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具体日标是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健体、审美和创造。
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目标以及《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的基础目标,其中包括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目标:增进学生生理健康目标:学习体育文化目标:品德、意志、情操、审美培养目标:发展能力、创新目标:特长目标等。
3 以学校体育目标为目的,确立学校体育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应服从和服务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全面适应教育和体育发展的要求。学校体育应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 以增强体质为目的,以终身体育为方向,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3.1 以知识、技能为基础
体育课首先要体现出作为课程教育所赋予的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任务,这是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和功能,并在学科类体育课中充分体现。因此,体育课首先要以知识、技能教学为先导:其次,在活动体育课中,学生要大量运用、巩固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有效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培养能力。既有赖于在学科类体育课上学习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原理与技术,也包括在活动类课中所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的教学。只有通过这些教学传授的体育知识、原理、技术、战术与技能,才能为活动课以及其他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提供间接经验、理论与方法指导和技能基础,在总体上具有明显的主导、先导和指导作用。另外,它也为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和习惯以及科学锻炼身体提供方法、技术。
3.2 以培养体育能力为重点
所谓体育能力,是指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智力的有机结合,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着重培养学生有自我身体完善的要求,有终身锻炼身体的愿望,具有必要的活动技能和运用技能的能力。从以往情况看,绝大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无法运用在学校体育中所学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来锻炼身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体育能力。近些年来,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纷纷对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就是把增强学生体育能力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例如,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宗旨就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健康知识,他们把培养学生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韩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则注重把体育基础科学、保健知识和各种安全知识运用在体育教学之中,十分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
3.3 以终身体育为方向
这是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长远和根本要求。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阶段追求的近期直接效益或学校阶段的效益目标,而是以终身体育为发展方向和长远根本的目标,始终以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出发,来处理不同类体育课和同类体育课中关于传授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展能力和个性品德培养的相互关系,正确处理体育教学的近
期、中期和长期效益。并力求围绕终身体育的长远目标,注意兼顾在校期间增强学生体质、打好身体基础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教育作用与基础作用:又注意发挥这种基础对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能力的积累和促进作用,并重视在这种基础上不间断地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最终使学生不但在校具有强健的体魄、全面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品德,而且养成了在校后的终身生活中去自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从而使身体素质不但是在青少年时期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而且在人的一生中部得到提高与保持。
3.4 以增强体质为日的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功能,也是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任务。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学校体育的状况,提出的“三为主”,它不仅对当时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开展有直接作用,现今仍有指导意义。后来在阐述学校体育功能时,有人不同意学校体育只有增强体质的唯一作用,进而出现了“体质教育论”的说法。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定位和作用,怎样认识它的目的,如何理解它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研讨。翻阅中外教育史的资料,对教育中体育的论述,都集中在促进学生身体的发展上,在这个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这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立足点。
3.5 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是学生身心都积极参与的过程。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活动中,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心理过程、个性品质、思想品质和作风等,都不同程度地得到锻炼与培养。在身心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体育教学既要高度重视体育的生物效能,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生理机能的生物学改造作用:又要从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功能及规律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和娱乐效益以及教育和美育作用,在增强体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真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一代新人。
1、学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紧迫性
1.1 学生体质现状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国家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有所增长,但学生肥胖人数比过去5 年内迅速增加,城市男生已达24%,有1/ 4 的城市男生是“胖墩”。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 与2000年相比, 7岁到18岁和19岁到22岁两个年龄段的城市女生,肺活量分别下降303毫升和238毫升,为下降率最明显的人群。视力不良率仍然居高不下,视力不良率明显升高:小学生31. 67% ,初中生58.07% ,高中生76. 02% ,大学生为82. 68%。我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速度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与此同时,青少年怕吃苦、怕受累,意志品质薄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有专家把现在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即肌肉软;笨,即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无一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忽视,加强体育运动势在必行。
1.2 社会现象分析
独身子女增多,家庭、学校放松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受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长期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视智育教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尤其忽视体育与健康教育; 学校体育课程被挤占,体育课形同虚设, 课外体育活动浅尝辄止,诸多不良的现象牵制着学校体育运动的全面展开。 另外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健康问题未受到重视,营养知识滞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等,也是社会忽视的社会原因。为此,阳光体育的开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当前形势的必然所需。
2. 实施阳光体育的措施分析
2.1 加强宣传
学校通过广播、宣传栏、横幅等多种形式传播健康理念, 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使“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2.2 转变观念完善管理机制
转变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家长的观念, 必须切实开足、开齐体育课,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充分保证一小时的锻炼时间,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 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实行领导小组责任制,转变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再次是转变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心的影响,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2.3 形成良好的校园运动氛围
举办各类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核心的体育竞赛、体育节、体育活动月、活动周等, 还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举办各种夏令营和各类培训活动, 让一些爱好体育的同学更加热爱体育, 吸引和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体育。
2.4 加大资金投入、条件建设
落实经费投入,改善场地、器材设施。体育管理部门应在这些场所加大投资, 多安装体育器材,开辟校园空地, 开放体育场馆等,避免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生锻炼需要。
2.5 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设立专项基金, 实行专款专用, 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供经费保障机制。设立相关的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机制, 加强督导检查,严格管理制度,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总结好的经验,及时进行宣传推广。对不认真落实的部门,应提出严肃批评,并限期改正,严格惩奖制度,才能使广大学生真正的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健健康康学习与生活。
摘要:本文根据体育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指出未来体育发展的特点是: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2、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3、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4、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5、体育的形式多样化;6、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未来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赂思想是: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文章最后建议: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2、从整体上加强体育知识的系统学习,精心一、二项运动;组织学生的体育小团体;3、把身心问题、体育与心脑功能、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的重要方面;4、强化体育系学生的迫切教育,树立信息意识,注重体育学习指导能力的培养;5、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1、前言
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现代高度发展的商品社会的基础上的。因此仍将带有商品社会的烙印,如竞争性、求利性、开放性和平等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全球化加速,国际间、区域间合作加强,广阔的空间性、快速的时效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体育活动,因其能满足人类对身体活动这一基本的需要,符合人类的攻击天性,是“民族战斗热情”恰当的疏泄口:同时又体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吻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是青少年较好的社会化途径之一[1]。因此,无论未来社会的生活方式如何变化,体育运动仍将蓬勃发展,并适应社会的需要而相应变化。
2、未来体育的特点
2.1、国际间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社会目前面临着因高科技的发展所导致的全球化和因民族主义的抬头所造成的分裂化两大趋势。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攻击性这一人类的天性,在民族主义的包装下成为“民族战斗热情”,亦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尽管战争,这一昔日民族战斗热情的最高体现形式,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被淘汰,为世人所唾弃,但合法的文明战争,没有硝烟的战场体育运动,正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各国家,各民族,都将热情倾注其中,不惜动员其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实力,大肆效量一番,使体育运动,这一传统的健身,娱乐形式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成为民族战斗热情的疏泄口和阀门。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使国际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特别是区域性(如亚太地区)合作与高科技化趋势加强。富有民族特色的竞技项目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增多。体育竞赛成为国家或区域间综合实力的效量,对于促进各国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举办奥运会等大型运动会的权力之争将更加激烈。
同时,竞技运动向文明战争方面向发展,与以健身为目的的非竞技运动的分化日见分明。
2.2 体育的社会功能增强
未来社会的高度技术化及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灵活性与自由性,使人一机对话增多,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减少,但人是社会性的,有群居的要求,需要社会交往。因此,日常健身必不可少的运动场,作为社会的缩影,其社会功能明显增强,成为人们社交的场所。形形色色的人聚集在这里,除健身强体外,青少年从中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成年人则为共同利益或兴趣,在运动中结交朋友,融洽关系,商谈业务,显示社会地位;老年人健身防病,消除孤独,激发活力,颐享天年。
2.3 体育向身心和谐方向发展
未来社会的快节奏、高时效、高技术密集型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心理紧张加剧,体力耗能降低,体脑倒置。为补偿这种偏差,缓解脑力紧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要求提高。不仅要求体育活动能锻炼肌肉,更希望其能训练心脏,增强心力,消除心脑紧张。因此,体育的趣味性增加,快乐体育成为主流,体育的艺术性提高。人们可以从身体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身体的愉悦:体育的自然性增强,出于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人们渴望回自然,返朴归真。古老的、随意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爬山、林间漫步等形式愈加受到人们喜好:同时体育的冒险性加大,在大自然中尽情展示自己,既享受自然的婍妮风光,又体验战胜自然的快感,在大自然中炼就机体、陶治性情。以致于新型的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如江河漂流、攀岩等。
2.4 健心健脑的、新型的运动项目出现
因为信息共享,使各国丰富多彩,富于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得以流传。其次,未来社会向脑力型转变,体育必将适应社会需求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以提高心力,培养脑力为主要目标,兼顾体力耗能的运动项目将日益受到欢迎,如球类、赛艇等。新型的运动项目可能被创造出来;如电子游戏、虚拟情境下的运动等,都可能发展为新的运动项目。
三是为纠正“强刺激持续作用导致感受性降低”这一不断追求刺激所致的种种不良后果,如进行超高危险项目等。根据“弱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导致感性提高”这一基本的感觉适应规律;选择、倡导、发展一些以强调内部感觉为主,利用暗示性套语调整呼吸、活动、疏通脉络的运动项目,如气功、太极拳等,并从中摸索规律,借鉴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健心健脑运动项目。因此,未来社会,新型运动项目将不断涌现。
2.5 体育的形式多样化,具有流行性社会所提供的信息共享,使人们能很快接收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形式,古典的、现代的、国际的、民族的,只要感兴趣就可模仿、学习、并且通过媒体传播,形式一阵“热潮,流行开来,如曾在我国出现过的气功热、呼啦圈热”等。
同时信息社会的灵活性、自由性、使得大众能各取所需、各尽所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活动。因此自我体育增加,个体化明显。有共同兴趣的小团体活动增加,家庭体育活跃。非竞技体育蓬勃发展。
2、6体育知识系化, 主动模仿,主动学习成为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
未来社会公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对于人体科学的了解,对于体育学科的认识,对于动作技能的掌握,更加科学化、系统化。人们树立了终生体育的观点,能主动吸收各种信息,模仿、创造学习动作技能,自觉确定运动目标与运动方案,寻求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通过信息技术系统,主动模仿、主动学习功作技能,将成为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对教练员、教师运动学习指导能力的要求提高,特别是利用高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学习指导的能力
3.关于未来学校体育的几点建议
未来体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挑战。未来学校体育如何适应社会、适应体育的发展?笔者结合国内学者有关研究,认为,未来学校体育的整体战略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生体育为方向,快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具体措施是:
3.1培养未来社会意识
通过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的平等参与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创新应变意识。培养竞争能力与拼博精神及应变能力与创造能力。
3.2 系统学习体育知识,精修一、二项终生项目
小学教育以培养运动举趣、形成运动习惯为主,高频率从事一、二项运动。
初中教育以学习人体基础知识,普修各项运动,延续童年时代习惯为主。
高中教育深化人体科学知识,学习体育基本的实用知识,掌握基本技能,选修一、二项运动,树立终生体育的观点。
大学教育强调系统学习体育知识,任意普修各项运动,精修一、二项项目,初步掌握“怎样进行健康(体力、心理)诊断;怎样制定运动处方;怎样实施身体锻炼”的基本技能。组织学生体育小团体,培养共同兴趣
3.3 加强科研工作,把身心问题研究,体育与心脑功能的研究,未来技术手段与体育教学的研究,作为学校体育科研尤其是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3.4 顺应未来高等教育的潮流,强化体育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培养信息意识,即培养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方法及信息科学思想观念,提高运动学习指导的能力。
3.5 充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在职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总之,未来社会的科技手段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亦将对体育产生相当深远的影响。学校体育更是首当其冲。本文仅是初步研究,亦为引玉抛砖,有持同道们百家争鸣,深入研究。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伦理;体育伦理
论文摘要:伦理具有深刻的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同时,这种批判反思与自我反省功能直指学校体育这一伦理实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从伦理去审视学校体育对于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刻的意义。学生体育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离不开伦理对学校体育“实然”状态的反思和批判。同样,学校体育的健康、持续、高效开展也离不开伦理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约。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公平与正义,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努力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确立竞赛活动的人文性、游戏性、教育性、非功利性。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学校体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得到教育学的诊释、社会学的关注、文化学的聚焦,更需要伦理学的审视和规约。“伦理作为人类的自我发展在个人欲望的满足于社会秩序的和谐之间的一种平衡机制,既是人类自我实现的方式,也是社会矛盾的调节方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手段”。当前我国学校体育存在诸多伦理问题,表现为在价值层面淡漠学生生命价值,忽视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学生没有被平等的对待,教师教学行为有失公平性和正义性;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无法保障甚至被侵犯;在体育竞赛方面,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盛行,弄虚作假现象不断等。本文综合运用教育伦理学、体育伦理学相关理论对学校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与竞赛等4个方面进行审视,为学校体育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变提供科学的价值导向与理性的行为规约。
1、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伦理审视
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渗透在学校体育实践的方方面面,规约着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实践样态。影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及目的的认识。要克服当前学校体育存在的工具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就必须从伦理中心“人”和“生命”的维度去探寻教育和体育的本质及目的。
1. 1关怀生命—当代学校教育价值的新取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教育界相继出现了“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教育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等新的教育理念。叶澜认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反思了长期以来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工具性教育观,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将知识技能融入生命,从而“优化生命存在、提升生命质量”。“关怀生命”作为一种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已经为当代中国教育界所关注和认同。
1. 2体育个体享用功能—体育本质的回归
体育的本质和目的何在?有学者从哲学、人类学的角度指出“体育根源于人的本质,体育的本质在于人类的自我创造。”“从体育的本质来看,体育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是追求人的价值和人的权力过程。”卢元镇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里,体育要使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提升,肩负着崇高的使命,将其功能定位为:维系人类的健康,满足人类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使人类充分地享受自由和幸福。这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合理的,任何时候都应成为体育的理想和追求。”黑格尔巴古希腊人喻为“自由自在,犹如天中歌唱的小鸟”,“世界是美丽的,生活是欢乐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中兴高采烈地生活。这是希腊精神的特征。”这种希腊精神同样深刻蕴含着体育精神:自由和快乐。体育是“人为”的更是“为人”的,其“为人”乃是对人内在追求(自我和谐、自我娱乐、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宣泄、自我补偿、自我完善和自我平衡等)的满足。重视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体育本质的回归。
1.3学校体育价值观念的确立
学校体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但必须清楚看到:功能不等于本质,功能反映的是“学校体育有什么用”,本质标示的是“学校体育是什么”。服务于社会并不是学校体育的本质,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才是学校体育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目的。康德有句名言:“人是目的,人在任何时候要被看成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马克思也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学校体育应当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这也是当前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理念的应有之义。
2、体育教学的伦理审视
2. 1教学伦理—体育教学的内在维度
“教学伦理就是以现代道德哲学和现代教学论为视角,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伦理现象,揭示其深刻的伦理内涵和师生所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教学伦理研究触及教学的整个领域,它不仅涉及教学中人的行为,而且涉及教学的制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手段、评价等。可以说,一切教学中的人与事都包括在教学伦理的视界之内。教学伦理研究最终既要为教学中的人立道德之法,又要为教学自身立道德之法”。教学伦理研究不仅在于给人们提供伦理知识,更在于赋予人们的内心一种伦理精神。在这种伦理精神的引导下,教师不断地对教学要素和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伦理反思,不断增强教学责任和教学智慧,实现教学有效性与正当性的统一。因此,关注教学伦理是体育教学过程的内在维度和应有之义。
2. 2教学伦理的缺失—当代体育教学之反思
体育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如空间的开放性、人际交往的频繁性、身体活动的多样性、教学目标的多维性等特征,使体育教学注定成为一个伦理在场的过程。然而由于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实然”边缘化状况,因此体育教学过程的伦理性,或合道德性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关注,使之长时间处于被遮蔽状态。
首先,教育具有“人为”性和“为人”性,然而伴随教育现代化进程,体育教学在呈现科学化的同时,表现出教学程式化、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及学科中心主义。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的“人”的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失落了,教师只管运动技术的教学,而忽略了有着丰富情感和敏感内心世界的学生的存在。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则是对体育教学过程中“人”的失落的最好描述。其次,体育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广泛存在,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体验机会与结果的不平等,体育教师过分青睐体育尖子生,而忽略了所谓的体育“差生”。再者,部分体育教师在教学品格和职业道德上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在教学中专断独行无视学生的权利与呼声、频繁体罚学生和伤害学生的自尊、缺乏责任感等方面。总之,伦理的缺失使体育课堂丧失了和谐与欢乐的本性。因此,教学伦理的回归不仅是和谐课堂、优质课堂构建的需要,更是优化学生课堂生活状态、提升体育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需要。
3、课外体育活动的伦理审视
3. 1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
学校不仅关涉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更关涉到学生当前的生命存在状态。“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教育要关照学生的生命世界,就必须关照学生的学校生活。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运动竞赛、广播操、各种娱乐性的体育游戏、体育表演等。课外体育活动集教育性与娱乐性、竞技性与游戏性、自由性与制度性、个体性与公共性于一体,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学生自由、快乐生活的载体。
3. 2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体育运动国际宪章》、《儿童权利公约》、《国际奥林匹克宪章》都详细规定了“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这些“国际条约和非政府国际组织的规章,或站在人类自身发展的高度,或从生命健康权和文化及发展权等基本人权的角度,或从体育涵义及其功能的角度,阐述了体育权是天赋的应然权利,确认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基本人权,规定了公民体育权利的平等性及法律保障性等公民体育权利构成要素”。我国《宪法》、《体育法》、《教育法》均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育作了规定;《体育法》强调“国家对青年、少年、儿童的体育活动给予特别保障”、“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教育法》规定“教育机构应当完善体育、卫生保健设施,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应当保证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另外国务院及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的体育法规及规章在制度上确定并保障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如:《学生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等。
3. 3课外体育活动存在的伦理问题
学生有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有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正规教育机构,具有从制度、设施等方面保障学生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的义务。从伦理角度分析,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权利均应当得到公平的尊重和保障,课外体育活动应坚持人文性、教育性、游戏性、非功利性。然而受各种功利因素影响,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有悖伦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平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权利被侵犯;学生自由选择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被无故挤占;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强制性,限制了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学校履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权利的责任感不强,保障经费不足等等。总之,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函需伦理的审视和关照,需要学校管理者反思和改进。
4、学校运动竞赛的伦理审视
4. 1教育伦理的视角
“教育伦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价值性的关系的学科”。“一切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教育中的一切人和事,都应在教育伦理学的视野之内”。学校运动竞赛作为学校活动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在教育伦理学的视野之内,从教育伦理学的视角去审视学校运动竞赛,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学校运动竞赛存在合理性和价值性。
从本质上讲学校体育竞赛是“学生发展”而不是“体育发展”的教育活动,应隶属于正规的教育评估体系。如果学校运动竞赛活动变成了不是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它们不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学校竞赛活动在学校是没有位置的。然而当前学校运动竞赛却存在着严重的功利主义、锦标主义现象。人文性、业余性、教育性、游戏性、非功利性的丧失正改变着学校体育竞赛的根本目的,学校运动竞赛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受到了严重挑战。
学校竞赛活动必须向学生回归,向教育回归,真正成为教育的载体、学生的舞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渴求学生在运动生活中成为“一个为运动而爱运动的人;一个审慎地尊重合理比赛规则,并在那些规则下奋力以自己的最大优势对抗他所尊重的对手的最大优势的人·····一个希望由业余运动员而不由职业运动员装扮成业余运动员参加一场业余运动比赛的人;一个承认在大民主的生活中自己能证实自己是一个更加健康的人”。
4. 2体育伦理的视角
“体育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脉,是关于竞技体育运动道德矛盾与冲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学说”。平等、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竞技体育伦理法则。校际间的运动竞赛是以运动竞赛为方式以促进校际间沟通与了解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校际间的运动竞赛同样应当遵守平等、公平、正义这些基本的体育伦理法则。然而受利益因素驱使,当前的学校运动竞赛也出现了诸如运动员资格造假、虚报年龄、服用禁药,承办方操纵比赛等等违背体育伦理的行为。如,2009年4月重庆大坪中学女足以强劲的实力夺取世界中学生足球锦标赛冠军。根据规定,参赛队员必须是来自同一所学校的全日制学生,而多家媒体指称该队是以国少队为班底组建,大坪中学仅派出两三名选手。根据《新体育》报道,广东省体育局对2008年全省各项目青少年锦标赛中获得前8名的运动员和准备参加2009年省青少年比赛及第13届省运会比赛的近1.5万人进行了骨龄拍摄。结果显示,年龄造假参赛的有3 000多人。而近年来,兴奋剂等禁药的使用也大有向学校蔓延的趋势。在基层学校运动竞赛中承办方偏袒本校运动员,为了本校声誉操纵比赛的事实也屡见不鲜。
学校运动竞赛绝不是为某些人挣取荣誉与名利的工具,更不是为官员捞取政绩的工程,它只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学生生活状态、提升学生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活动方式、教育方式。给学校运动竞赛一个自由自在、自觉自为的发展环境,让体育回归生活,让体育回归“游戏”本性,让体育回归教育,这就是伦理对学校竞赛的诉求。
伦理不仅指向善的价值,而且指向善的行为。学校体育实践的健康、持续、高效开展离不开伦理的审视,离不开伦理层面提供的价值导向与行为规约。伦理为我们提供的视角广阔而深刻,因此从伦理去审视学校体育实践对于促进学校体育实践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学校体育实践由“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的转变,需要我们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上确立关怀生命的价值取向,重视学校体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在体育教学方面努力做到体育教学的公平与正义,在课外体育活动方面努力通过制度措施保障学生自由、平等参与体育活动权利的实现,在学校运动竞赛方面确立竞赛活动的人文性、游戏性、教育性、非功利性。
论文关键词: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 品德教育 渗透
论文摘要: 在中职学校的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与品德教育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本文发掘体育教学中品德教育的作用,探究体育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的两个原则,阐述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
德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和就业观。体育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目的、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思想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于体育具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把身体锻炼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预防职业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奋勇进取、不怕挫折、吃苦耐劳、自强自立、乐观开朗等优秀品质与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体育和德育各有其特殊性,各自要求的教育任务不相同,但二者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的重合点。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就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与德育从来都是在教育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我们应把体育教学作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深入发掘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作用,积极探究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作用
(一)中职学校体育活动虽然比理论课和专业课学习轻松得多,趣味性也较强,但体育锻炼更多的是让学生承受运动中的负荷,其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磨炼了意志,对学生形成坚韧的良好意志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体育教学中有许多集体活动。在集体比赛活动中,不仅要求参赛个人发挥出自己良好的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团队内部的默契配合和团结协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体育教学中有一些竞赛类项目,如足球赛、篮球赛等。学生在赛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环境、对手、观众、个人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挑战,要想取得成绩或胜利,就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来战胜困难,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培养了学生奋发进取、不骄不馁的良好品质。
(四)体育教学中由于其教学环境较开阔,因而在教学组织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必须要求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度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起着积极作用。
二、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多介于16—19岁之间,这个时期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十分关键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心理断乳期”、“狂飙时期”,这是一个人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一方面,他们的成人意识增强,独立要求提高,另一方面,心理性格还不成熟,情绪波动大,对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倍觉迷茫,常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挫折耐力差。这就非常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要有一定的导向性,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乌申斯基曾指出,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教师的个性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体育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且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这样才能以“个性影响个性”,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和导航人。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能使别人成为有智慧的人。”
(二)个性化原则。人的个性是客观存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个性更为鲜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敢说、敢想、敢做、敢于标新立异;但他们又处于不成熟阶段,做事大多不计后果,往往暴露出成长过程中的种种不足。这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品德渗透。如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此时的教学应该以各种基础技术的教学为重点,使学生对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并产生兴趣,进而自觉地坚持体育锻炼,在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体育锻炼的基础,能掌握一些运动项目的基础技术,这个时候的教学应该以战术的应用、技战术的结合为重点,使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另外,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潜能,将品德教育的育人功能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三、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
(一)直观法。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方法具有直观性,整个学生活动也具有直观性,如何利用教学中的直观性进行品德教育是每个体育教师应该掌握的。如规范教师自身教学示范动作,优美的动作技术示范,能给予学生最直接的感官刺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培养他们团结进取、相互信任、不骄不躁的精神。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冷静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沉稳、坚韧的性格。
(二)制度规范教育法。中职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纪律性不强,行动比较散漫。在体育教学中最典型的表现是在队伍集合的时候,懒懒散散,横不成行,竖不成列。例如在一次集队清点人数的时候,我悄悄地进行计时,没想到很简单的一次人数清点的过程,竟然花了十分钟。人数清点完毕后,我用很遗憾的表情向学生传达了这个信息,然后按规范重新要求学生整队、报数,体育委员上报人数等,结果这次只用了四分钟。前后两次整队对比让学生很清楚地看见规范与不规范之间的差距是多么大,使学生明白制度和规则对任何事情的重要性,从而学会自我规范行为养成,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三)拓展教育法。拓展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体育游戏,尤其是一些有挑战性的游戏项目,如“冲过封锁线”“打龙尾”“龙头捉龙尾”等,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困难,敢于承担责任,注重团队合作的优秀品德。
(四)褒贬并用教育法。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现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要及时作出肯定的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表扬应尽量在公开场合进行,以激发其自信心与积极性。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不正确认识,要及时给予纠正和制止,甚至给予严厉的批评。但是由于中职学生自尊心较强,批评可以选择单独进行沟通,这样学生更能接受。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原因和法律责任认定的原则.以引起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重视。旨在提高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保护学校、学生和教师三者的合法权益.依法治教,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学校体育 伤害事故 法律责任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中存在着伤害事故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有的是可预见的,有的无法预见.这就是学校和体育教师所要承受的一种风险。因此,从法律上了解责任事故及其范围,明确法律责任,正确处理和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学校、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是非常迫切的。如何处理和防范这类事故。已经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重要J司题。
1.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范围及类型
2002年出台的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2条明确了学生伤害事故的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在学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2)非授课时间(即课间休息或课外活动时)学生在校园内进行身体活动时受伤的事故:3)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学生身体伤害事故;4)由于教师的不当教育行为对学生身体造成的伤害事故。在这几类事故中,责任追究处理引起争议较多的是第二类和第三类。
2.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2.1学校方面的原因
2.1.1对于存在明显责任的伤害事故。如学校或教师对事故隐患没有及时认真检查,没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学校卫生保健制度不健全,对易发生事故项目的教学、训练、比赛组织不当,对学生要求不严格,没有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教学.责任心不够强。
2.1.2明知存有事故隐患.但没有采取相应有效的防范措施,如运动场地的器材、场地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学校没有及时保养维修,造成伤害:学校或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意识教育,学校、教师玩忽职守,不能尽职尽责,存有严重的失职、渎职行为,或辱骂、殴打、体罚学生等,给他人身心安全造成严重伤害。
2.2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按教师规定的要求进行锻炼或训练等,或由于学生有先天性疾病等自身健康方面的原因,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发生了伤害事故:还有些学生有特殊疾病或器质性疾病,不好意思说或者没有意识到隐瞒实情的后果,思想上存有侥幸心理.学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按教学计划正常组织体育课,属于正当的教学活动,结果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由学生或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承担其事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l1条第1款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大学生一般都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应当充分预见到隐瞒自己的病情会产生的后果。学校并无过错行为和不当之处.也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2.3不可预见的意外原因
体育活动本身激烈的竞争性,再加上一些客观上所不能预见的意外情况,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伤害事故。依据《民法通则》:“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此类情况应运用公平责任原则处理。如足球课中,足球守门员在扑球时不幸头部撞到了球门柱上,造成的学生人生伤害就纯属意外事故《办法》第12条第5款、6款规定:“在对抗性或者具有风险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发生意外伤害的,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3.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在学校体育中的责任事故处理中进行事故责任界定时.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凭主观臆想来判定事故的责任。在进行事故责任界定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归责原则依据《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3款,132条规定,以及有关特别法的规定,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
3.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是民事责任的一项基本原则,它同时适用于侵权行为责任和违约行为责任。《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规定:“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民事立法已把过错责任原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确认其作为一般归责原则的法律地位。其含义在于:过错责任不仅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构成要件,而且是以过错作为归责的最终要件,同时,也以过错作为确定行为人的责任范围的重要依据。过错是指行为人表现出的违背法律与道德的主观心理状态,从其形式上看有过失与故意两种。学校或教师在管理教育活动中有行为过错,致使学生伤亡事故的发生,学校应当依据其行为过错程度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如果学校疏于对体育场地、器材等的维护和管理,或者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未尽到应尽的义务,由此而发生的体育伤害事故.则学校在主观上具有明显的过错,其法律责任不可推卸。
3.2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为客观责任、严格责任、结果责任是指在特殊情况下,无过错的行为人也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承担无过错责任的法律依据。根据法律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就是指当发生损害后,既不考虑加害人的过失,又不考虑受害人过失的一种法定责任形式,其目的在于填补受害人的损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活动时造成伤害,是一种监护责任,适用特殊的民事责任中的监护责任。因此,学校也要承担不伤害的民事责任给予受伤害者一定程度的补偿。显然,无过错责任原则对于保护受害人的权益是十分有意义的。但这一原则不能滥用.如果行为人无过错,但只要一有损害就追究加害人的法律责任,那么将会造成新的不公平
3.3公平责任原则
公平责任原则,也称平衡责任,指当事人双方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在不能根据法律适用无过错责任,又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根据《民法通则》第132条之规定:“以公平考虑作为价值判断标准,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责任。”即学校应当给予受伤害学生一定的经济补偿,承担一定的公平责任。法院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按公平合理负担的原则判定,由双方分担损失的一种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现代各国的侵权行为法大多是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存,而公平责任原则是产生于这两个归责原则之后的另一个归责原则,已逐渐被各国立法所采用。从各国立法情况看,公平责任原则虽然与无过错责任一样不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承担责任的条件,但公平责任原则又是与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有着本质区别的。
比如在课余体育训练中体育教师安排学生甲踢点球.安排学生乙守门,结果学生乙没有接住学生甲的一记势大力沉的球,导致脾脏破裂。此案若认为体育教师不应该如此安排而有过错,或是学生甲不应该用尽全力踢点球而有过错。或是学生乙不应该守不住这个点球而有过错而承担有过错的法律责任,显然是不公平的。而这些事故均发生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既不能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又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来承担法律责任,因此,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当事人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合理地分担损失,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解决办法。
总之,学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重在预防,针对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主要原阂.我国在有关学校体育的立法中都作了相应的义务性规定.为学校设置了一定的义务,通过其义务的履行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学校体育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