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19 05:36: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英语专业文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目前对比较文学课程的探讨多限于中文专业,鲜有对其作为英语专业选修课程的探讨。力足于教学实践,阐述对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存在问题的认知,并从课程定位、学生引导、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多方位的探讨。
关键词: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英语专业;教学方法
比较文学作为全球化时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被定为中文系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高校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1]。大批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比较文学作为中文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对于外语专业选修课程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探讨者甚微。即使有相关学者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也止于探讨将比较文学的思路与理念融贯于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中,如张喜华博士的《论英语专业课程与比较文学课程的融合》等。本文试图立足于英语本科专业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对这一课程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必要性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认知,并探讨相关对策。
一、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之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都不否认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相关联的学科,具有着跨越民族界限与学科界限的特点。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对英语专业学生拓展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调整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发展个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比较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专业发展迅猛,但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着一个最明显的问题:知识面过窄。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把英语学习当作是英语单词和语法的简单记忆,没有把语言当作一门工具去学习和运用。因而,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宽阔的知识视野,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甚至于有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做本科毕业生论文文学方向的选题时,局限于一个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苦于找不到更好的视角切入。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不能靠几节比较文学的选修课解决问题,但比较文学以其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必然会引领学生进入世界文学这个万花齐放的大花园中,去品味世界文学的纷繁复杂似而不似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作为英语专业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读写能力,还有思辨能力。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能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缺乏支撑较强思辨能力生成的知识背景,这里指的是“学生知识构成较为单一,人文底蕴较为薄弱,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较为欠缺,难以从多个视角思考问题,不易形成批判性思维”[3]。而比较文学采取的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法,“把文学放在各种关系之中,从各个层面来加以考察”。无疑,比较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钱中文先生,曾谈到掌握外语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中的著名学者,朱光潜、钱钟书、季羡林等等,无一不是精通外语的。“比较文学要在英语界有所突破,就得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做准备,来培养一支英语研究队伍参与到比较文学研究中来。”[4]由此可见,比较文学选修课程的开设,让英语专业学生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问题
诸多一线教师的研究中,认为比较文学作为相对于中文专业其他课程比较年轻的课程,教材版本多,学科问题未定性定位,学科理论性强等,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产生从兴趣到畏惧的心理,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为英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开设的难度之大,问题之多,可见一斑。这不仅涉及到学科教材、学生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比较文学的教材层出不穷,但基本上找不到一本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的教材。比较文学学科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展开,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但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中文专业的学生,前期没有开设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没有这些必备的基础课的学习,完全凭学生平时的课外视野,要很好地展开互动式的比较文学教学是完全不可能的。比较文学作为选修课,学生不可能也很难愿意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这就给老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英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对教师水平要求甚高,教师不仅要求有中文专业的素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便顺利地开展教学。三、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对策英语专业比较文学选修课程的开设困难重重,但其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突破英语专业比较文学选修课程开设的困境,找到一条适合英语专业学生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特色之路,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找准课程定位
英语专业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是一门选修课,因而在授课难度和深度上应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另外,其教学目的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这一课程的定位应是重在导入而不是研究。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虽然我们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全部的学问,却可以在他们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将这个学科专业最根本的东西教给他们,用这些作为媒介和载体,来掌握科学方法。”[5]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是让学生对世界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以一种宏观、开阔的视野、思路、观念、方法来欣赏、研究文学,形成比较的意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基本素养。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比较文学概论这一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师的引导认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拘于视野的狭窄,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课程;部分学生纯粹是抱着来混学分的心理来上课。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造成学生不重视、上课磨时间的教学局面。比如,在开课之初,可以对比较文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介绍,引导学生重视这门新兴的学科;对此门课程的整体课程规划作一安排,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将学习的内容、方式等。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可以例举一系列中西文学中类似的文学现象的例子,比如,相似的“二母争子”,相似的“灰姑娘型的故事”等;也可列举中外文学中的不同现象的例子,比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短诗《我心雀跃》和辛弃疾的《丑奴儿》中不同儿童观的表达等。思想工作前行,文学现象前行,学生的观念得以正确树立,兴趣得以激发,这是课程教学展开的重要前提。
(三)慎选课程内容
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庞杂丰富,但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谨慎选择。要在有限的选修课课时当中,解决比较文学学科中诸多重大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而比较文学理论的枯燥势必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选择授课的内容和顺序至关重要。针对英语专业语言学习的特点,可以将比较文学中的美国学派作一重点介绍,或可以选用一些与比较文学学科相关的英语文章或书介绍给学生阅读;在媒介研究中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翻译研究等,从而使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与学生英语专业的学习相结合。在可比性问题的探讨时,可以置后教学,以便学生在大量的实例及理论中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其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应灵活多变。这门课程的教学既需要讲授式教学,以引导学生进入比较文学学科世界;又需要研讨式教学,带领学生参与到学科的讨论和研究当中。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插入双语教学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完全的双语教学模式,还是值得商榷的,毕竟学生的知识面无法达到用外语较好理解这门学科的程度。此外,实践式教学可以在学生当中个别引导。部分学生因为对比较文学的某个方面感兴趣,可以指导其直接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当中。比如,英语专业12级学生在上完比较文学选修课程后深受启发,毕业论文对《到灯塔去》中绘画特色进行了研究。不仅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可以用关键词的方法来概述理论,同时尽量淡化理论教学,通过具体的比较文学实例,尤其是与英语文学相关的实例来阐释深奥的比较文学理论,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挑选有一定质量的比较文学论文进行课堂研读等。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参与,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核心,教师的自我激励与提升是关键,英语专业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作者:夏益群 单位:湖南商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英美文学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知识储备量的增加和人文素养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尝试从英美文学课程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双向互动、内在联系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渗透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文学课程;人文素养;途径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则是英语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不仅是一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课程,也是修身养性、提高自身文学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1]。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目标:“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文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2]英美文学课程的教授分为文学知识的学习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两大方面,通过这两大方面的教育,学生可以开阔视野,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增进对各国文化的了解,逐渐从欣赏作品中提高个人的文学修养、人文精神。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英语专业人文素养欠缺的现状;尝试从英美文学课程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之间的双向互动、内在联系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渗透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
1英美文学课程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双向互动
“文学是永不枯竭的人文精神资源”,在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文学扮演着促进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重要角色。文学能够培养个人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文学教育工作者和文学研究者的共识。通过文学阅读、鉴赏,可以帮助读者领略民族个性、风土民情,挖掘人类思想的本质。同时,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文学文本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意志、情感和人格等,更能全方位地剖析文本、理解人生,这反过来又促进了自身良好修养的形成[3]。笔者在自身十余年英美文学教学的基础上,提出英美文学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首先,文学课程能积极推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素养需要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对外表现为个体在社会中的自身素质。日本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面相”,中国也有句古话叫“面由心生”,把这两句话联系在一起,我们不难想到阅读、鉴赏与素养之间的关系。文学课程教授的过程即是学生接受文化、文明熏陶的过程,教师将它们穿插在课程中,自然会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起到积极的作用,避免学生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塑造学生积极的人格特征。美国文学家福克纳著名的短篇小说“ARoseforEmily”的教学过程就可以作为文学教学促进人文素养提升的一个典型的例证。这部小说晦涩难懂,但描法又独特新颖、别具匠心。小说中的女主人公MissEmily代表着南方的旧传统,她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她的悲剧体现在她一生对爱情的追求上,同时,福克纳也恰是通过这样一个悲剧的形象来探讨南方旧制度的没落。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无法理解MissEmily对于倾慕对象的残忍做法,即在小说结尾,她在自己布置一新的婚房里将爱人杀死,以便让他永远留在自己身边的做法。很多学生曾经一度认为Emily是个“变态”、“精神病患者”,不能理解她这种残忍的做法。实际上,通过对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的细腻分析,会发现MissEmily的做法完全符合她个人的形象和性格特征,酿成这种悲剧是必然的。但是我们学习这部作品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们效仿Emily对于爱情的做法,恰恰相反,我们希望现代的年轻人从Emily的悲剧中吸取教训,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冷静沉着地面对,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最终酿成这样的后果。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积极引导就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慢慢树立起了正确的爱情观、生活观,个体的人文素养也逐步得到提高。其次,人文素养的提高反过来促进文学课程的优化。高校文学课程的课堂大部分以教师介绍相关作家、作品及作品选段的欣赏为主。考虑到课程教学的实际,实现通过学生逐一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来了解相关作家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大部分的文学课堂都是满堂灌。不然的话,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长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就会给大部分学生提供少阅读或者不阅读相关文学作品的借口和理由,只有极少数对文学有极大热情和兴趣的学生才会主动阅读相关文学作品,这就给课堂上的文学作品欣赏带来一定的困难。那么,如果学生都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学功底,在课堂上教师就会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在了解作家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表层,这样更有利于全面深入地在文学课堂上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2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英美文学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英美文学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双向互动也给笔者些许启示。因此,笔者认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渗透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必然途径。基于此,笔者提出从文学教师自身不断充电;优化文学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及方法;课堂教学与课堂外学习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文学课程与跨文化课程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四个方面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第一,文学教师自身需不断充电。人们常说“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高等院校的文学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浓厚的文学兴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如何去带领学生走上文学道路?如何用自身的文学气息感染课堂上的学生?如何通过文学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曾经有一个学生跟我讲她特别喜欢英国文学老师,我问她为什么。她如是答到:“每每英国文学老师在课堂上读莎士比亚的诗,我们全班同学都能被他优美动情的声音所打动;我们看到他读诗时那如痴如醉的神情,就觉得这首诗好美,刹那间就燃起了我们亲自读诗、了解这首诗内容的欲望;上完一个学期的英国文学课,至少我自己觉得有了读诗的激情、身上有了诗的气息、生活有了诗般的浪漫和情调,偶尔也会有写诗和创作的欲望。”听了这个学生的话,笔者特别感动,也深受启发。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这么深远。教师无形中的举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文学课堂有益无害。如果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不仅不能够给学生树立榜样,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文学课程的教师,应该博览群书,具备扎实的文学基本功,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把个人的文学修养、在文学作品中汲取的人文素养传递给求知的学生们、渗透于每一节课中[4]。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泉根教授在谈到文学教授应该具备何种资质时指出的那样:“文学教授要爱文学、文学教授要会文学、文学教授要搞文学、文学教授要有人文气质。”因此,作为高校的文学课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给自己充电,要爱文学、会文学、搞文学,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人文气质,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第一步。第二,优化文学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模式及方法。在教学模式方面,文学教师可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学课堂中来。实际上,在文学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文本的具体分析中来,也可以提出讨论的话题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有目的地选取接近生活的文学文本在课堂上进行微观分析,从中探讨生活的真谛。文学欣赏的弹性较大,教师可从文本出发,诠释文学作品中的生活哲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体意识和主观意志;可从文本中学生比较关注的话题出发,引出相关话题的讨论。如在分析GonewiththeWind的小说主题时,可以从小说中女主人公的爱情出发,与现实生活中女性选择配偶时的标准相联系,做对比,进行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有话可说。关于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之后鼓励学生进行单独发言,讲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再一一做点评。教师点评环节至关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思想还是挺极端的,所以教师的点评能够对其不正确的爱情观及时进行纠正,不致于以后在感情道路上走歪路。在这样的小组讨论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将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课堂教学与课堂外学习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课堂内的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选取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选段与学生一起欣赏,这就容易将学生带入一个误区:教师课堂上不讲的作家作品不是重点,因此没有必要去了解和记忆。笔者在文学课堂的教学中,一贯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堂外学习结合、相互促进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重点不应是简单文学史实的介绍,这些知识学生可通过自学了解掌握。文学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不同文学时期的文学创作背景知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思潮,每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形式和不同作家、不同文学形式所采用的文学术语等方面,特别是经典文学作品中通过不同形式所折射出的反映人类整体意识、人类永恒追求的能够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及审美情趣的形而上的东西,如:莎翁、雪莱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唯美的爱情观;鲍西亚、斯卡利特、简•爱身上折射出的完美女性的风采等。在课外学习方面笔者有一位学生让人印象深刻。她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经常阅读中外名著,热爱英美文学,后来选择了英语专业。她告诉笔者:“文学如同我的生命,没有了文学,我将枯竭。”英美文学选读课本上的作品,她都读过,经常在笔者的课堂上能够给出一些令人刮目相看的观点。因此,笔者一直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权当修身养性。课堂外的阅读和学习能够弥补课堂内知识学习的不足,大部分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这样既不约束学生阅读的作品类型,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将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溶于习惯之中。因此,只有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紧密结合,互相促进,才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5]。第四,文学课程与跨文化课程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科与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如文学课程与跨文化课程之间就存在紧密的关系。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学习外国文化的过程,在长期的阅读中,读者会深刻地受到文学作品中人物生活、思想以及文化的影响。同时,学习跨文化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所以,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促进关系。比如在给学生分享谭恩美的成名作TheJoyLuckClub时,笔者会先让学生了解中美不同的家庭观,在不同的家庭观文化影响下自然就有小说中母女激烈的冲突,再来分析小说中冲突的原因时,就很简单了。当然,小说中关于母女沟通的话题、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话题都是可供学生讨论的。此后,笔者还会引导学生就这些话题谈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沟通是否顺利。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发言,有学生谈到自己与母亲之间的相处就像朋友之间一样,无话不谈。有学生谈到自己小时候与母亲之间有冲突,尤其是在自己的叛逆期,总是跟母亲对着干,就像小说中的Jingmei一样叛逆。还有学生谈到自己现在还无法与母亲沟通,因为小时候的一些事情,而无法打开心结。笔者特别重视最后一类学生,会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鼓励其积极与母亲沟通,解决问题。不管哪一类学生,他们在谈及自身与母亲的沟通时,都会谈到未来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期待能够顺利与自己的子女沟通。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通过文学作品了解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话题讨论时能够将作品中的问题影射在自己身上进行讨论,开拓了创造性思维;同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作者:余永锋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的现状
1.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心态和想法的错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及我国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加,使得学生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学生毕业后就业难。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对英语专业的文学教育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更倾向于学习那些毕业后就业容易,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商务英语及旅游英语等课程。学生这种错误的心态和想法使得英语文学教育备受冷落,逐渐边缘化。
2.英语文学课学习的时间少,内容安排不合理。国内部分院校的英语文学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外语院系,普遍是在本科三年级时才开设英语文学课,学习时间也长短不一,有的半年,有的一年,大多数学校每周只开设两节课,这在非重点高校的外语院系表现得尤为严重,甚至一些院校将英语文学教学课程设为无足轻重的选修课。很明显,学生在极少的时间里欣赏学习一定数量的英语文学作品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自然就没时间挖掘文学作品的内涵。
3.由于多年学习汉语的缘故,高校英语专业文学学习存在很浓的汉语思维。由于中西语言习惯用语的差异,受汉语常用思维的影响和干扰,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一些地方一定程度上习惯从汉语词汇中寻找和英语所需词汇相同或类似的词语代替,他们并不知真正在概念意义上完全等同的词汇很少。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理解和掌握课本语境中出现的意义、用法和搭配,还需不断增加词汇量并且了解其他的常见用法和词语搭配。这样不仅能全面地掌握词汇的用法,而且会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排除汉语习惯的干扰和影响。
4.教学方法和模式陈旧,教师水平有限或知识储备不够。由于英语文学课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地多掌握文学知识,教师经常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不能吸收,这样的方法太单一、陈旧,时间久了,学生就失去了热情,产生了厌烦情绪。英语文学课的师资力量也跟不上,英语文学的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复杂的文体结构且内容涉及面广等特点,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需要加强英语文学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要有与之对应的师资力量和一系列硬件设施。
二、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英语文学对学生来说不是熟悉的,学习起来有难度,学生难免会有枯燥和厌烦感。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思路,鼓励学生查找有关材料,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相互协助弥补个人欠缺之处,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除此之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教学,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激发学习英语文学的热情。其次,有效安排英语文学的学习时间和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英语文学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学习英语文学,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在不影响其他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安排学习英语文学的课时,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将这门课程设立为必修课;学校在英语文学学习的内容上也要精心调整设置,这样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挖掘出作品更深的内涵。
最后,开拓思路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英语文学教师水平或增加知识储备。在当今的教学中,高校不能再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是“百科全书”,什么都知道。教师要有开放的思路,积极创新出适合当下的教学方法,比如进行互动教学,老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此外,对于高校英语文学教员,只理解和通晓中国文学和熟悉英美两国文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满足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需求,教师还要具备广泛的与文学相关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知识,要尽可能多涉猎,熟悉其中的一门,当然必须有一门要精通,经常中西对照,充分了解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作者:付卉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学习焦虑在英关文学学习中对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水平。本文介绍了经常表现出的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和负评价恐惧等三种学习焦虑类型,探讨了高专英语专业英关文学课堂实现低情感障碍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习焦虑;英语专业;低情感障碍教学
一、引言
焦]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情绪,又称之为心理异常。通常来讲,焦虑是指“主体由于预期不能达到目标或者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得其自尊心和自信以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而形成不安,带有恐惧感受情绪状态”。在外语教学领域,焦虑被普遍当做是外语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产生的一系列复杂心理现象。许多外语教学研究把焦虑作为一个主要的心理变量用于外语学习情感分析。一些研究已经表明学生的外语学习成效与焦虑呈显著的负相关。因此,这就要求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必须转向“以人为中心的课堂”,突出强调学习主体的情意、情绪和情感,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将学生在外语课堂上遇到的情感障碍尽量降至最低,即实现低情感教学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在外语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求教师始终将学习主体的情感要求摆在首位,尽量减轻过重的情感负担,以收到教与学的预期效果。
高专英语专业开设的英美文学课是文学艺术欣赏课,作为一门专业理论课,该课程主要是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解,通过阅读分析英美名家名作,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同时培养学生鉴赏英美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文化修养,提高英语综合运用水平。语言与文化、文学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文学则是对人生体验的文化表征。在英语教学中适时适量介绍英美文学和文化,对于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及其跨文化交流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十分有效的。
二、英美文学课堂学习焦虑
由于英美文学教学内容的枯燥很多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都缺乏热情,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表现在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路不能紧跟老师;对于课堂互动特别反感,不愿表现自己;不能有效的整理笔记,上课昏昏欲睡;作业不能认真对待,大部分都是应付差事。
(一)交际畏惧
交际畏惧是指个人与他人的真实或预期交际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其典型的行为模式为回避或退缩。畏惧症患者在介入他人的会话以及追求社交方面显得更加勉强。专家指出,学习主体在外语学习中的交际畏惧与自我知觉之间呈负相关(而在母语学习中就不存在这种情况),由此可见,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交际畏惧是学生掌握英语的绊脚石。在英美文学课堂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口头表述焦虑,即学生由于英语基础知识不扎实,课堂气氛比较紧张、压抑的情况下,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内容没有把握而引起的忧虑甚至惊慌,从而导致交际困难。往往表现为紧张、惊慌、被动、言谈中断。由于交际畏惧是社交恐怖的一种表现形式,焦虑者对自己的神情举止都非常敏感,唯恐自己出丑、失态。这种忧虑使其异常紧张、口齿不清、行为拘谨,因此而面红耳赤,而这些反馈进一步强化了紧张意识,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是外语领会焦虑,即口头交际过程中或师生对流中理解、捕捉对方信息时发生困难而引起的忧虑和紧张。在英美文学课上教师在讲授时需要介绍文学术语以及文学流派,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这一类知识,因此会造成他们对听到的文学知识材料无法按照一定的语音语法规则破译出来,而且又不能进行正确的编码,这往往是心理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学生经常听不懂跟不上,自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心理。在课堂学习中便显得恐惧、紧张、烦躁不安,严重时甚至与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产生抵触情绪。
(二)负评价恐惧
负评价恐惧即“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对负评价产生的沮丧心理及担心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或者同学会对其学习行为做出一定的预测性认识和评价,这种结果在心理学上就是一种期望,它可能对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焦虑的产生会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学习主体的期望与焦虑呈负相关。学生初次接触英美文学,由于阅读量有限,在完成教室布置的读书报告以及课堂提问等任务时,担心教师和同辈会给予否定评价。这种否定评价又会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退缩性行为,作为心理防御机制进行自我保护,表现出回避、缄默、做白日梦和过分依赖。
(三)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就是带着恐惧心理对待考试过程中表现出的信心不足和成效不够的倾向,学生经常担心考不好,或者不愿意考。由于英美文学考试涉及范围广、跨度大,文学作品分析等主观题居多,很多学生反映在考试准备过程中感受到压力和焦虑,在考试过程中由于过度紧张,看错题或识记下降成为常见的现象。出现的这些问题表明考试焦虑已经成为他们考试出错及水平提高受限的重要因素之一。英美文学考试中焦虑的原因一是学生对该门课程前期学习重视不够,平时知识积累准备不足,复习不充分。二是有部分学生过去有多次失败经历,在回忆中只注意自己失败的经验,这种往复的回忆加深了焦虑程度,以致于产生更多的负面想法和与该课程不相关的一些思想。在课堂上表现为不能集中精力于教学内容,课后因为没有弄清楚文学知识或作品分析而着急、忧虑,显然,这种考试焦虑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学习焦虑教学法探讨
要克服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焦虑这种典型的情感障碍,需要为学习主体创造一种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降低情感负担是最主要的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实现低情感障碍教学。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尔认为教师期望能轻易引起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人们对某种情境的知觉可能改变该情境以适应其知觉。教师根据对某一学生的认识而形成一定的期望,促使学生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外语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关心、激励等因素构成的期望心理,引起的学生思想行为方面的变化和反应。教师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给学生特别热烈的情绪感染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学习报以乐观的态度,帮助他们建立学好外语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情感影响学生,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和语言实践的积极性。比如在布置文学作品读书报告作业后,有些学生心里没底,打算放弃,这时教师需要以满腔的热情给学生以鼓励:“Come on,you can certainly do it.Why not have a try?”,“Just have a try,I’m sure you can man-age.”又如教师要求学生识记理解文学术语概念,而学生信心不足时,教师要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使用:“Don’t give up!They are pretty easy for you,I’m expecting your answers.”等课堂英语引导学生,注意不要将个人的悲观情绪带入课堂,对学生过多地指责:“You are stupid,it can’t be easier”,”Youfool!”等之类的语言带来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给学生更多的反馈
希望引起教师关注是学生情感要求的一种表现。学生上交的文学作品读书笔记期待教师要尽早发下来,发下来的作业,学生最关心的是否有批语。批语是来自教师的信息反馈,特别是肯定的批语,往往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励他们上进。如果作业本发下来学生见到的只是日期他们就会感到非常失望。因此,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反馈形式及时传递给学生。除了通常的作业等级评定,讲评和表扬外,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也可以运用大量心理暗示。学生犹豫时,便给之以满意的微笑和期待的眼神,使其心领神会。教师的反馈要做到及时,否则就会失去意义。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的学习特点给以反馈。一般而言,对于基础好、水平高的学生,要提高学习要求,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英美文学作品。要进行适当的批评,通过一定挫折教育推动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相反,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加强对英美文学基础知识的讲解,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心理换位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以“自我中心”的概念出发指出,“个体认识的发展过程甚至人类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都是一个为打破自我中心的过程,这样我们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非自我中心化”过程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不要把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用来主宰课堂,要平等的关注每一个教学对象,学生对文学的认识都有自己的理解,以“自我中心”的方式来对待学习主体和处理课堂可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要进行心理换位,将自身换到学生的位置上去认识、体验和思考。这就要求教师要学好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学发展规律,对具体学生要有具体分析。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建立英美文学课堂学习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记录和调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多了解学生的需要,理解他们的心情,其目的在于满足学生情感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积极性。
(三)归因训练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运用一定的训练程序,使学生掌握归因技能,改变不适当的归因倾向,使其形成积极而适当的归因倾向,从而引起学习行为积极变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学习成就。研究表明,那些学业成绩不理想做出不适当的归因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降低自信心,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而学业归因倾向是后天形成的,是可以改变的。韦纳成就归因模式强调“稳定性原因维度和期望的重要性,失败者如果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任务难度等稳定性的原因t期望降低,对未来成就失去信心,并伴着消极的情感,可能减少努力的程度”。与此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等不稳定原因,则学习主体因训练的主要方向要转为关注不稳定性归因,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归因训练的时候,要让学生有学习成功的体验,也有学习失败的经历,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归因。就高专英美文学教学而言,就是要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师引导、讲授与学生参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分阶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倾向进行归类,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学生在学期开始刚接触文学课时,一部分学生还抱着“学英语就是考级”的观点,对英美文学课程性质和作用没有理解,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完成质量不好等问题出现。为此,教师需要利用课上课下时间对学生的外语学习观进行纠正,强调英语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重视英美文学课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通过经典的文学作品陶冶和塑造人的崇高精神和道德情操。
四、结束语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高专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堂学习焦虑的三种表现形式及学习主体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因素,结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了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创造英美文学课堂的低情感教学,以期能对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情感障碍比较突出的现象有所启示。
摘要英美文学课对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然而,由于贵州属于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门课程在贵州省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现状令人堪忧。本文着重探讨适合贵州省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英美文学课改革,提出开设文学专题选修课作为补充和铺垫,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效果。
1 英美文学课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英美文学选读是一门介绍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核心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因此,它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文学修养和人文素质起到积极的提升作用。然而,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市场化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向了商务英语,经贸英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上。加之文学课程学习时间长,不能立竿见影,因而它被实用主义风气和急功近利思想推到了英语专业教学的边缘。此外,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即教师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进行知识的单向传输和“填”入。“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王学文,2002)成为学生对文学课最深的印象。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英美文学课的改革要求迫在眉睫。
2 贵州省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状况
贵州省处于我国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些使贵州的英语教育远远落后于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我省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它省份相比较低,导致这一状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规模及水平都受到限制,教育观念也不够先进。如英语书籍的购买、放音设备、多媒体教室备置等都不能满足语言教学的基本需求。教学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听说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2)贵州是少数民族地区,共有49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9%。少数民族特殊的语言文化背景使其思想保守,排斥异质文化,不重视英语学习,这些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了盲目排斥和厌学心理。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母语、汉语和英语,三语间相互干扰,增加了学生英语理解的难度。因而,少数民族学生自认不如汉族学生,自暴自弃,学好英语的愿望和动机不高。
以贵州民族学院为例,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0%左右。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贵州边远山区,中学阶段就没有打好基础,进入大学后跟不上教学进度,又面临四、六级考试的压力。因此,他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心理,进而影响其它科目的学习。
(3)近年高校降低录取分数线扩大招生数量,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其英语高考分数已不完全是录取与否的唯一标准。有的学生甚至是从其它专业调剂到英语专业的。其总体英语语言基础不高,文学功底差,学习意愿和兴趣不强。
3英美文学课的优化方案
针对贵州省大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等诸多问题,应改进目前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选择适合民族地区及偏远山区的教材,增加英语文学原著的藏书量以及增配多媒体教室等。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文学课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这种改革还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和与时俱进。正如Brandes和 Ginnis 所指出:“要在学习中获得有意义的,有相关性的东西,一是靠教什么,二是靠怎么教”(Brandes,1986:12)。
3.1 开设选修课,调整开课时间
在2005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英美文学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时应在280学时左右,历时2学年。然而,在贵州省的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作为高级课程的英美文学课通常只在大三上学期和下学期开设,课时量在80至140学时之间,远远低于《大纲》要求。因此,增加课时数是必要的,但大三或大四阶段课时数的简单积累并不能完全改变现状。王守仁曾呼吁应该改革《英美文学选读》课“文学史+选读”的教学模式。然而,贵州省大部分高校开设的文学课情况更糟:文学史的传授占课堂时间的80%以上,很少或没有时间讨论作品和分析文本,教师也极少安排课后研读作品。既然贵州大学生英、汉语言功底差,很少真正地阅读文学作品,那就更应让他们尽早接触英美文学作品、了解异国文化、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表达,为高年级阶段更好地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文本分析能力,欣赏经典作品打好基础。因而笔者建议大一上学期就开设“英美文学专题作品赏”之类的选修课作为《英美文学选读》课的补充。作品类别应从简单的“儿童文学”到“青少年文学”,进而过渡到难度较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圣经文学”、“诗歌”等专题。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英语技能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培养起信心和继续探索的兴趣。
3.2 优化选材
如何选材,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品的反应程度。作品内容应与学生自身经历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可在作品中找到情感共鸣,以自己的经历来审视作品。若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深奥难懂的古典文学等,被学生们形容为“恐龙时代的英语作品”,他们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就会消减,甚至变为排斥和恐惧。因而,选修课的作品应选现当代的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作品为起步,尽量避免因时代和文化差异加大理解难度。青少年文学作品与大学生的年龄、经历、爱好、理解力相近,主题贴近生活,缩小了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减少学生阅读时的受挫感。再者,青少年文学作品的语言及用词较成年人文学简单,难易程度适合贵州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助于培养起学生的阅读习惯及真正独立理解作品,进而用英语书写,口头阐述观点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生的词汇量经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得到扩大,理解力得到提高,并建立起一定的文学概念,为高年级学习理论知识和欣赏经典作品做好铺垫。
与此同时,少而精是英美文学课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原则,即在一个时代,一个作家上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名著进行精读。与其囫囵吞枣,不如深入研读几部名著。
3.3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很多年前,教育界就开始呼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但实际中未能完全采用。教师仍是满堂灌,学生则被动地“听”,影响教学效果也消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以美国青少年文学为例简要阐述“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新学期第一次文学课上,教师向学生展示本学期教学任务和计划,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的了解和规划。教师以少而精的原则列出一两条教学主线。例如,以获奖作家为主线,将1988年至2010年间获美国国家图书馆协会所颁发的玛格瑞特・爱德华终身成就奖得主及获奖作品按年份罗列出来,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位感兴趣的作家,并进行研究。教师要求学生以口头演讲的形式完成此任务。演讲学生提前与教师讨论演讲内容,预约演讲日期。并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用PPT,视频片段,分发讲课提纲等方式完成演讲。演讲学生可自行决定演讲形式,从任何角度介绍作家生平、探讨作品内容。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予以评估,得出分数,作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真正让学生参与和组织课堂学习,课前认真收集和准备资料。同时“观众”学生也须积极参与演讲学生安排的任务,其“参与度”作为平时成绩记录下来。
教师也可按青少年文学的体裁分类,如幻想小说,科学小说,悬疑小说,历史小说等。在介绍某一体裁的代表作品时,关键环节就是教师扮演“书商”,向学生“推销”这些小说,以作品的精彩情节和悬念“诱惑”学生“购买”书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一本喜欢的作品,课后共同阅读讨论并写读书报告。课堂上教师组织每个小组口头介绍作品概要,并提出问题待学生回答和讨论。不足之处教师应立即补充、说明。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间互动增加,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文学脉络,掌握文学文本的分析方法。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框架。这种教学更重视学习方法和文学感悟的培养,而不仅是知识的背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来说受益无穷。
3.4 改进考评方式
闭卷考试往往是对英美文学课的考评方式,以一张试卷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非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因此应以平时学生完成任务、课堂参与和讨论的情况给学生一个综合评分。此种考评方式下,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便会认真准备和完成,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3.5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广播、录音、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在学生看了英文原著之后,请他们欣赏据原著所改编的电影进行对比,让他们充分体会文学作品的魅力。同时,听、说、读、写、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英美文学课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贵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另设一门英美文学选修课,作为高年级《英美文学选读》这门必修课的补充和铺垫,符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及发展要求。同时教学模式及内容的优化,对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图书馆或资料室也应购买和收藏更多的英文原著,为学生提高更好的硬件支持。
本文属于贵州省教育厅2011年人文社科课题:“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育研究: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的部分成果
莆田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对作品的解读,包括字词和意境的揣摩,情感思想的剖析,以及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的理解把握等等。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需要在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很多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含义,需要读者结合语境和情景进行揣摩分析和理解,准确把握作者所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因此,本文根据英美文学课程教学的本质出发,分析如何有效强化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内在思想素养。
关键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方法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需要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解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语言基础,中西方文化差异,修辞手法的应用,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去体会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思想。所以,加强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不断强化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作品解读,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养。
一、加强文学作品中文字的解读,提高教学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需要反复斟酌和揣摩其中的核心词汇的用意,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词汇的意思,才能准确掌握整个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并非单一存在的,其含义也并非简单的字面意思,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和情景进行字面意思的深化和拓展,作者在使用时也有其既定的使用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所以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作品文字内涵的解读,反复分析和揣摩,准确掌握作者的使用意图。加强对文学作品中文字的解读,有利于大学生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刻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处,同时也喜欢上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并进行相关文学作品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加强学生关于文字的解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解读技巧,真正体会到用词的准确含义,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
二、把握文学作品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影响大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准确解读的重要因素。在通常的文学作品赏析中,大学生往往会用固有的中国式思维方式去理解和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文化差异决定了写作方向,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于人物的素质和故事情节的构造带有西方的典型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在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情语境下,人物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时,需要加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讲解,让学生充分利用西方思维方式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对作品内涵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很多的经典英美文学作品,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喜欢,是在于它敢于冲破世俗思想的禁锢,展现出常人不敢想以及不敢做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思想的突破,这是东方思想行为所不允许的,但是却带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比如以女性形象为题材的文学作品的产生,极大地转变了女性的思想价值观念。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解读,分析当时文化大背景下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不断深化自身的思想素养。
三、掌握文学作品中作者的写作风格,提高教学效果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写作风格和擅长的写作手法,或唯美、或浪漫、或幽默、或犀利等等。在赏析文学作品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社会背景、成长环境、生活遭遇以及创造背景等等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风格。掌握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有利于读者把握整个文学作品的写作性质,可以有效加强作者的理解分析。因此,教师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作者写作风格的分析,从而深化文学作品的写作内涵。
综上所述,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繁多,程度深入,需要教师不断健全和完善教学方法,实现以学生思想素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目的,让大学生在英美文学作品的陶冶和熏陶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素养。
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摘要】新阶段,很多职业学院都将英美文学课程当作英语专业的必修科目,其目的不仅是在于提升学生人文素B,也希望学生能够在阅读学习一些经典英语文本过程中,提升语言感知力、综合学习与应用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一直都未取得理想教学效果,不论是授课内容还是方式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职业学院 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课程
前言
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要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英语学习、应用能力,还应注重其英语情感的恰当表达,以及口语交际技巧的运用等诸多方面。而英美文学的课程的开设,对于职业学院英语教学来讲,不仅丰富了授课内容,也注入了一定的文学情调,强调学生要尊重、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理念。
一、积极采用互动教学法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一直都处于教学主导地位,其权威往往都是不可动摇的,可以说是所谓的百科全书,但在此背景下,不仅或让学生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强雷的焦虑感,也难以获得理想授课效果。对此,其教师应积极突破传统教学局限,不断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而在互动交流中,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也能够自然的帮助学生解决在语言认识、运用上存在的各类问题,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师生的情感互动。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发,全方位挖掘学生英语学习潜力,以此来促进其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不断提升。
而对于英美文学课程来讲,学生往往都是陌生的,虽然会产生一定好奇心,但学习掌握起来一定会具备相应难度,对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指导学生利用各种学习工具与渠道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在此基础上大胆发表自身意见与建议,即使学生的意见、回答并不理想,教师也应给予积极鼓励,这样的互动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正视自身优势与不足,也能够懂得怎样利用和完善。此外,教师还应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一些互动机会,并将学生合理划分程几个小组,让各小组通过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来更好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从整体上提高其英语综合素养。
二、注重人文素质的渗透
人文素质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的提升,让其真正懂得怎样做人、做事,而对于英美文学教学来讲也是如此,必须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让学生逐渐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并非事项娱乐消遣、消磨时光一样简单。文学作为人类发展中的稀有财富,必须要给予充分重视与深入钻研。
对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学习一些比较有深度的文学作品,如,一些比较经典的诗词歌赋、散文等,并在学习中真正领悟其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比如:针对“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停林边》这种漂亮的押韵诗来讲,其中讲到:诗中人赶着马车来到一片树林边上,尽情地欣赏夜色中的树林、白雪,久久不愿离去,但最终却还是不得不离去,因为其还有未走完的人生路,以及未完成的任务。在带领学生学习这首诗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正确的看待、判断、抉择人生中的各种使命与诱惑等问题。以此来将知识学习、学做人进行有机整合,也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受到一定启发,也促进其人文素养与英语综合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此,其英语教师也应给予充分重视,并多为学生推荐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拓展其学习视野。
三、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且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素养的提升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英美文学知识,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其教师就必须要加强自我知识储备,并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尽可能多的积累一些英美文学知识,掌握更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技能,以此来更好的投身于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事业当中。
四、强化多媒体的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凭借自身较大的信息容量,以及较高的运行效率、覆盖面较广等特点,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英美文学教学中也是如此,通过采用这种辅助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也能够为学生更生动形象的呈现原本较为枯燥、抽象的英语知识,能够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突破各个学习难点,获得更理想的授课效果。
比如:在讲解比较文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借助网络技术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如,作家的生活经历、相关作品,以及该作品的写作背景等素材,以图文结合、影像播放等形式来更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不同作家的作品有更直观的对比学习。另外,在授课中,教师可以选择文学作品中比较经典部分的影响资料,在课堂导入环节播放给学生,以此来全面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知识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更透彻的理解、分析相关文学作品,也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在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背景下,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来设计各项教学活动,结合课程自身特点来不断优化授课内容与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以此来促进学生文学审美能力、英语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也推动职业学院英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英语作为世界各国交流沟通的通用语言工具,其重要性必须得到清楚的认识。关于英语的教学,主要分为英语的基础性教学和英语的专业性教学。真正地把英语转化为交流工具,大大发挥其时间作用的就是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指在大学的英语教学,可见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性。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专业性英语的水平,益处明显。随着素质化教育的全面推行,新的教育理念与思路不断地推陈出新,有力地促进了当前的教育与教学的质量。因此为了提升专业性英语的教育教学水平,本文探究将现代教学理念思路应用于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中。
关键词: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 现代 教学思路
一、高校英语专业的特点
高校英语专业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专业性的英语人才,英语专业和其他专业一样一样有其自己的特点,经过研究分析,校英语专业主要由以下特点:
(一)专业课程的丰富性
英语专业存在与绝大多数高校,是一个广泛存在十分重要的专业,英语专业课程的丰富性是英语专业重要的特征之一。英语专业的的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有相关的英语知识,最大化地加深加大对英语的实践性应用,努力把英语课程进行工具性的转化,所谓进行工具性的转化,就是使英语真正成为沟通交流的工具。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学量的知识,这里所指的知识就是英语的语言性知识,这就决定了英语专业课程的丰富性,这是因为英语是一门语言,知识点众多,内容丰富。以上便体现了英语专业课程具有丰富性的特点。
(二)专业需求的广泛性
专业需求的广泛性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英语专业的特点,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并且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在文化、经济、科研等各个领域都要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这就要需要大量的英语人才,所以说高校英语专业具有专业需求的广泛性的特点。例如,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中国的大量企业都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仅此一块,英语专业人才的缺口都是巨大的,具体例如,中国大型建筑企业像中铁、中交等都在海外有很多项目,必然需要大量英语人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英语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
(三)专业学习的限制性
高校英语专业还有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专业学习具有限制性,这里所说的限制性可以理解为专业学习的难度很大。前文中已经有所提及,英语专业的学习就是要将基础英语工具化,这工具化的过程是很有难度的,因为英语的工具化过程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去进行练习,可是这种环境在当前看来,限制性是很大的,因为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以及文化环境单单从英语的学习的层面来看,是对学习英语很不利的,这就体现了英语专业学习的限制性的特点。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与特点
(一)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内容
高校英语专业中的英美文学课程的主要要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教授学生英美文学的阅读、赏析、品位等。对于英语专业的学习意义主要有以下亮点,其一,学习英美文学课程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练习,提升语感,从而提升英语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其二,学习英美文学,有利于了解英美文化,了解英美文化的同时养成英美文学的文学意识,这种文学意识对于英语专业的学习十分有利。
(二)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
在已经分析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与其对英语专业学习意义的基础之上,紧接着分析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特点,经过研究分析,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主要由以下特点。
1.理解层面的抽象性
文学都是具有文化特征的,也就是说文学都是代表着一种文化,学习文学,就是对于其所代表的文化的一种学习。英美文学显然就代表着英美文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对于一些深层面上的东西理解起来显然十分抽象,这正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性所导致的,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的不了解,因为文学层面上所反映的文化是十分深刻的,所以说这种现象只能减少其影响,并不能消除,这便反映了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理解层面具有抽象性的特点。
2.内容具有广泛性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概念,首先英美文学是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之下的文学体裁、文学风格等是十分丰富广泛的,另一个方面而言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形成,其数量规模必定庞大,其发展历程必定漫长。以上这些共同反映了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3.对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积极影响
这个特点在上文中有所提及,现在进行具体分析。学生在对英美文W学习的过程中,必然对文学作品中的字句、语言、思想进行分析,主要产生以下三点效果。其一,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之中必定对于英语的基础知识有所加强,例如,有些字词的用法、搭配、出现语境等。其二,学习英美文学作品的同时,深层次地理解英美文化,以及英美不同地域之中的风土人情。其三,长期地对英美文学展开学习,必然可以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所谓英语语感,就是在大量阅读练习中所产生的对英语的无意识的反映。以上三点的任意一点都会大大促进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说英美文学课程有对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积极影响的特点。
三、英美文学课程中现代教学思路应用形式
教育教学理念近年来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发展飞速,说到底,其目的还是为了极大地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分析高校英语专业的特点以及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内容与特点的基础上,本文继续探究英美文学课程中现代教学思路应用形式,经过研究分析其主要应用形式如下。
(一)教师转变教学思路
老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十分重要,这是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的作用,所谓为了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应用现代教学思路,老师的教学思路转变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在以往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可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弊端。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言传身教为主,这就使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差,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老师转变教学思路,就要接触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尝试,可以说老师完成教学思路的转变是应用现代教学思路的第一步。
(二)英语新型课程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应用新的课程教学形式可以说现代教学思路的直接体现。新型的课程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新型的课程教学形式方法经过,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以及认知。其二,学生能够很好地进行知识的掌握,这是因为,新型的课程教学形式能够很好地寓教于乐,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自然而然,其对知识的学习速度以及理解程度都大大加深。其三,应用新型的教学形式,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这就会使学生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新型的课程教学如“翻转课堂”式、“头脑风暴”式等。
(三)学生成绩的综合评判
对学生水平和学习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判,应用一种开放式的思维去评价学生。传统的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就是考试成绩,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普及,这种方式的不合理性已经被广泛的发现。所以在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就要吸取经验,避免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进行综合的评价方式就是对学生在一个周期内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的评价,评价的指标可以包括,学生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质量以及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进行这种综合评价,就能客观合理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四)加大实践性学习
加大实践性的学习对于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十分有意义,也是一种重要的新的现代教学思路的体现。这是因为,任何知识在应用的过程中才能进行综合的深层次的掌握,英美文学课程也不例外,只有进行大量的实践性的教学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英美文学课程实践性的学习,笔者认为体现在对于英美文学的学习感悟中,然后进行自身的转化。例如,赏析英美文学中的诗歌之后,自己也可以进行诗歌的创作,也可以进行不断地推敲和赏析,进行反复的练习,可以大大提升自己对于英美文学的欣赏水平,这便是在英美文学课程中加大实践性练习的措施思路。
(五)学习成果进行不断交流
文学的学习就是对文学作品的不断推敲和赏析,在这种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水平。学习文学艺术就是要进行不断交流探讨,这也是一种现代教学思路的体现,因为在讨论和交流之中,可以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向他人请教自己不清楚的地方,相互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对于文学艺术的交流,完全可以在线上网络中进行。
(六)视频资源在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将新的资源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这也符合现代新型的教学思路。视频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已经相当广泛,通过分析视频资源的特点,笔者认为,视频资源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的教学之中。例如,许多英美文学作品大量地被拍成了影视作品,为了我们加大对于某一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对其影视作品进行赏析。另一方面,视频资源可以提供很高品质的文学作品朗读发音[6],这也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本文探究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现代教学思路,首先分析英语专业的特点,在对于英语专业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探究英美文学的内容与特点,得出了英美文学对于英语专业课程学习很有益处的结论。结合现代教学思路与理念,探究了其在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及特点。总的来说,英语专业对于全球化进程加快有着促进作用,英美文学对于英语学习的益处主要通过在弱化文化限制和增加实践性来实现的,新的教学思路符合当前形式的发展,应当进行大量推广。
摘要:教育新常态下,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对翻转课堂运用于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并从课前、课中、课后三大教学环节构建出具体教学步骤,旨在寻求该课程教改新出路。
关键词:新常态;翻转课堂;文学课程;教改
一、引言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指出中国经济有其内在规律,发展需要适应新常态。教育是“人学,更应该树立一种新常态意识,体现一种新常态思维。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1]。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是高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文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提高其文学素养,提升其思维能力。然而功利主义现行的当下,该课程所传授的知识的实用性遭到质疑,此外,传统的授课模式下,以教师梳理文学史,精讲文学作品语言点及讲述作品梗概为主,导致课堂沉闷,学生学习文学的兴致不高。为了改变文学课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的现状,实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较高层次、更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为此,本文拟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寻求新常态下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改革的新出路。
二、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由教师创建教学视频,学生在家或课外观看视频讲解,然后再回到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间面对面的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与心得,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态”[2]。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主要有收下四个方面。①教学方式。传统课堂先教后学,教师课上讲授知识,传递信息,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内化知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先学后教,“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完成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探究合作学习,每位同学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习视频的进度,带着问题和疑问,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深入探究,课上即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②教学内容。翻转课堂注重以学定教,从知识的碎片化转变为问题解决的整体化。教师根据学生自学阶段遇到的问题,更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活动,以问题探究为主线,更有助于学生思维的碰撞,能力的培养。③教师角色。从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是主体,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翻转课堂有助于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④教学管理。翻转课堂更加注重自主管理,培养学生无论在课前观看视频阶段,还是课上探究讨论阶段,都具备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席卷中国,掀起一股改革热。有学者如郭彭飞对翻转课堂作出了理性的思考,呼吁学界冷o看待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那么试问英语专业文学课程能否翻转?能否通过翻转,寻求该课程改革的新出路?
三、翻转课堂在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可行性分析
1.学生。英语专业文学课程设置在三年级,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较扎实的英语基本功,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自学意识,他们有能力根据自己学习的步调,在课前观看学习教学视频,掌握文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此外“90后”大学生对信息化、网络化的课程设置更感兴趣,不仅在课堂上,在网络平台上也能够与同学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交流。
2.教师。大学教师具备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素养,能够全局把握课程内容,也敢于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加之年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强,能够熟练制作课件,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学习使用Camtasia Studio等屏幕录像软件制作精良的微课程,有助于课前视频讲授环节的实施。
3.教学内容。文学课程教学涉及大量陈述性知识,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等,也包括解析一些作品中的语言难点,这些基础信息可以在课前通过微课分模块分点讲授,如此便能够省下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课堂上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开展对作品深入思考、解读和鉴赏,真正实现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4.教学环境。信息化时代下,学校教室多媒体设备齐全,学生能通过学校电子阅览室或个人电脑上网,及时获取网络教学资源,师生借助学校快速推进建设的英语在线学习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联动学习。
(二)具体教学实施步骤
1.课前――知识传递。教师运用微视频等教学方式在课前讲授知识点,设置基础问题检查学生学习视频的成效,继而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生生、师生的信息反馈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参与课前学习的这一过程中产生一种“沉浸感”和“全程参与感”。具体说来,教师讲授文学史时,课前按历史时期、代表人物,结合影像资源制作生动的课件,配上教师清晰的讲解,录制成一个个十分钟左右短而精的微视频,让学生仿佛看文学历史记录短片,在轻松愉悦的看片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作品鉴赏部分,教师可以选取经典段落,帮助学生解读特别困难的词句,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原著基础上,对一些启发式开放式话题,如作品的主题,创作手法等深入思考。
2.课中――知识内化。翻转课堂两个关键点“第一,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的学习;第二,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观点的相互碰撞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3]。学生在课前掌握基本文学常识并对文学作品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组织学生探讨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杜威提出“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文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深化对文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思辨力。①戏剧表演,寓教于乐。如组织学生进行莎剧表演,挑选经典剧幕,引导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人物台词、行为、表情,深度解读并塑造出人物性格,还原原著。②专题辩论,培养学生思辨力。如组织学生对《红字》小说中奇林沃思这一人物人性和鬼性这两面展开辩论,找出证据论证人物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课上通过辩论,引导学生辩证地解读小说人物。③中西文学对话,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如组织学生比较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歌《在地铁站》和中国元曲家马致远所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找出两者共通之处,即意象的妙用,促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能组织学生进行小说多主题探讨、散文鉴赏和诗歌朗诵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内化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3.课后――知识升华。在“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完成课前教授和课中内化知识的教学环节,课后可以组织学生总结反思所学内容,以撰写文学评论等形式,在网络学习社区上进行展示交流,学生和教师都参与进课后成果的评价中来,在总结、反馈和评价的过程中,升华文学知识,提高文学鉴赏力,提升思维能力。
四、结语
教育新常态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是网络时代下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善目前英语专业文学课堂沉闷,学生思维倦怠的现状。翻转课堂讲究“先学后教”,课前传递知识,课上组织丰富的活动来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创见,让学生“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创造过程,逐步养成敏锐的感受能力,掌握严谨的分析方法,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4]”,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诚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英语专业文学课程中真正开展实施并且推广开来,需要多方的配合和努力。学校要完善设施配置,为师生提供多媒体设备及良好的网络交互学习平台;授课教师在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夯实课程授课基本功的同时,要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开发网络教学资源,组织丰富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自觉自主地学习微视频,在网络社区上与同学和老师互动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会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老套,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改革后的多媒体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活跃气氛,但却转移了文学课教学的根本。如何才能获取二者的平衡,成功地进行英美文学课的教学成为教师们应深思的问题。
一、英美文学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在人类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优秀的文学作品词汇丰富,语言表达精炼、准确,表达方式灵活,情感色彩浓郁,对学生扩大词汇量、学好语法、加强修辞训练及提高语言运用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学又是艺术的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凝练精美、典雅深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佳的语言素材;文学语言也具有生活语言的特征,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具有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的特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菁华”。
二、学习英美文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英美文学课上所学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筛选和众多读者严格检验的艺术珍品。阅读、学习、欣赏这样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和能力,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英美文学课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此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学习英美文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文学不仅是学语言的最佳途径,更是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的有效渠道。文学是人类文化中最璀璨的珍宝,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文学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这些优秀散文和诗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敏感性,以及敏锐感受生活、认知生活的能力。
四、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方法探索
笔者认为文学学习策略必须强调对网络及其他现代教育辅助手段的利用,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文学学习的趣味性,使文学学习变得“有声有色”。为真正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笔者在英美文学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
1.教学内容的筛选
(1)重作品,轻历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有必要详细讲述英美文学发展的历史,各个时期出现的文学名词和文学术语,应将绝大部分时间用在阅读作品上。因为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名家、名篇数不胜数,要在非常有限的课时里多阅读,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前精心做好课堂教学文本的遴选工作。所选用的文本材料需具备审美的针对性:既能直接表现语言的艺术美,也能间接表现自然美和社会美。审美情趣的提高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将变得更加显著。从网上下载的各种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材料比单纯的语言文字更能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通过讲解分析,和学生一起探讨文学作品,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重短篇,轻长篇,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并保持这种兴趣的连贯性,应选择有代表性、篇幅短小、语言难度适中、艺术表现力强的作品。当然,并不是完全将长篇排除在外。学生也希望在老师的指导小阅读中有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如傲慢与偏见、简爱等。老师可以选择冲突激烈、表现人物个性和作品主题的部分让学生阅读学习,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阅读、讨论、做角色扮演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了更好的表演,学生们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能领悟作品。
2.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保障学习策略的实现。
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是“满堂灌”,传递的信息量也很少,而且很呆板,缺少变化,学生很难自始至终保持注意力和兴趣。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普及,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多媒体授课,具有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保持兴趣等优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英美文学的教学变得不那么“距人以千里之外”。
(1)互动策略。文学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涉及到读者与作者、作品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掌握互动策略能帮助学生在作品赏析中发挥认知和审美的主体作用,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互动策略时,计算机网络是一个极好的平台。师生之间可以在更平等的基础上借助网络进行深刻广泛的交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分享对某文学作品或作家的看法等。这种自由,不受空间约束,甚至以匿名的交流形式往往使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感到更自在,因而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批评策略。文学文本的解读一般没有唯一答案。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掌握一定的批评策略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多了解其他批评家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从新的角度或以新的方式来阐释文学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原创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因此,英美文学教育对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是重要的一环。当今,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无以计数的书面资料和音像、影像资料;多媒体授课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兴趣倍增,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文学知识的教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综合人文素质。
摘 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了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外,还注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面临困境,已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根据教学经历,从转变思想,改善课程设置、增加课时和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英美文学课程 困境 建议措施
一、引言
2014年2月26日,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提到“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随着政策落地和推进,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也引起了舆论热议。“应用型”最重要的内涵是让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让学校具备服务地方、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落脚点是办社会满意的教育。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水平,以培养出知识运用和转化能力强,职场适应面宽,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出的人才不但应该具有坚实的专业文化基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还应拥有健全的人格、一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学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对人类精神和心灵的启迪与洗礼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无论是理性的启迪还是感性的润泽,它们都让人滋生出一种可歌可叹、可圈可点的冲动与激情”[1]。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因此,学校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不应忽略英美文学等人文学科课程的建设。
二、普通高校英美文学课程面临的困境
尽管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提到“英美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和基本知识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2],明确规定了英美文学课程的地位及功能,但在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今天,英美文学课程已经沦落到被边缘的地位,这一现象的出现是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和现实原因的。
1.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进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国人的思想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而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也对中国的高等教育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这种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刺激下,大学生的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了市场选择型;随着大学的大范围扩招,以往的大学专才或精英的培养模式也逐渐变成了现如今的通才教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出于对未来和职业的考虑,越来越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把目光投向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更具实用性的课程,完全忽略了英美文学等知识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自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随着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获得变得日渐容易,学生中逐渐出现了严重的浮躁情绪,很少有学生能够沉下心来认真品读那些优秀经典的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在阅读之后进行思考,锻炼独立自主的思辨能力。
2.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不合理。
按照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英美文学的授课内容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校能够按照《大纲》的要求开设以上相关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相当一部分高校只在大三才开设英美文学课程,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各开设一个学期,每周两节课。然而,英美文学包含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既包括文化历史背景,又包含作家生平、作品简介及作品主题思想,还蕴含各种文学流派及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常识,要把所有这些都融入到教学中,每周两节课的学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文学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整整九十分钟,讲得口干舌燥,不敢浪费一分一秒,希望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学效果甚微。另外,大部分高校选用的教材多以“文学史+作品选读”的形式为主,这也使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之中:重视对文学史的梳理,那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所能掌握的只是一些基本的史实性常识,对于真正经典的文学作品接触甚少,不利于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着重分析文学作品的选读,那么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的了解只能是一些孤立的、片段式的记忆,缺乏完整性和逻辑性,也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教学方式太过传统。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大多数教师依然沿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只注重教师的讲解,而学生的参与程度很低。即使有了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辅助,也只是节约了教师的板书时间,把板书内容转移到了屏幕上。在学习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时,首先从历史背景、作家生平讲起,接着是作品主题、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等。这种教学方式极易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教师讲得累,学生也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堂概括为“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3]。由于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课堂上灌输的知识,几乎没有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长此以往,就失去了对英美文学的兴趣,认为该课程乏味无用。另外,由于英美文学课程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教师的备课任务重,加上高校繁重的科研压力,使得教师无暇顾及教学方式的创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为了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外语人才,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1.改变思想,加强学生对英美文学重要性的认识。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理想是什么?对此,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一样的见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4]西方自近代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关于大学理念和功能的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之争。伟大的人文主义者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在于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5]很明显,纽曼心中的大学不是科研场所,而是教学的场所,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保存文化的殿堂。与纽曼持截然不同观点的是德国柏林大学校长洪堡,他认为:“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知识而非教授知识。”[6]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理念应随之不断发展。克拉克・克尔就认为:“大学应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在强调大学功用的同时,也要加强通识教育,不能忘掉人文的理想。”[7]文学教学就是加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英美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能不像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一样具有实用性,也不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但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可以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传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对生活和工作无限的激情、灵感和动力;了解各种各样的价值观,通过对比与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这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2.改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学时。
笔者在前面提到过,英美文学课程历史跨度大,文学流派众多,包含内容广,只依靠大三每周两节课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挽救英美文学的边缘性地位,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学生们获得学习资料的方式和途径增多了,因此可以适当减少传统上需要老师带领进行训练的课程,比如听力、阅读等,只在大一学生刚入学时进行一个学期的指引即可,这样就可以为学生节省进行文学阅读、思考与批评的时间。
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行改善。因为英美文学课程的历史跨度大,包含内容广,所以可以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逐渐将英美文学的相关课程渗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比如可以在大二开设英美文学史及英美国家概括等背景介绍型的课程,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历史发展、相关的文化知识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从而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扩大阅读面。有了大二的阅读基础之后,从大三开始要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在这个时候,开设基本的文学理论批评课程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没有这些文论的支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只能是感性的、个人的、浅显脆弱的。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有了理论的支撑,能够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更加深刻,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改革教学方式。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先把学生分为若干组,每次都提前布置好下节课的任务,鼓励学生收集尽可能多的背景介绍、作家生平、写作特色等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时间。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高校教室中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为英美文学等课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教师可以从网络中搜集到尽可能多的材料,通过筛选、提炼、总结,然后制作成课件。这可以大大节省板书时间,能以一种更直观、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由于很多名著作品都改编成了电影,教师也可以找出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播放改编的电影。比如在学习西奥多・德莱赛的《嘉莉妹妹》时,分析完小说中浓重的自然主义倾向,可以让学生欣赏电影版的《嘉莉妹妹》,把原著和电影进行比较。这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最后,可以把英美文学和中国文学进行比较。文学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在很多时候都是相通的。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注意把这两种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罗伯特・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时,就可以把这首诗和中国的爱情诗进行对比。通过分析可以得知,两种文化的爱情诗中都有“海枯石烂”这一表达方式,这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通性。但同时中西方的爱情诗有很大的不同,彭斯在诗中热情洋溢地赞美了他的爱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直接奔放的;而中国的爱情诗却一般比较含蓄内敛。通过这种比较研究,能够加深学生对中西两种文化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四、结语
尽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重点放在了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上,却仍然不能忽略英美文学课程在塑造学生价值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巨大作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新形势下英美文学课程的改革应该提上日程。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们能够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充分发挥英美文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英美文学课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主干课和必修课,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普遍认可。教育部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规定其学时数所占比例相当大。然而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2002年《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却在减弱”(程爱民 2002:17)。宁波大学的范谊、芮渝萍教授以宁波大学为例做过调查,发现:“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己经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范谊 2005:150)。笔者所在学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一现象。那么,造成学生兴趣缺失原因何在?本文将从教学组织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提出相应对策。
一、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兴趣缺失的成因
(一)课程组织形式陈旧、课堂教学沉闷不能吸引学生
目前英美文学课对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不够。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课堂讲授,对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重视不足;学生在课后没有信息扩展,没有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课外阅读文学作品后缺乏有效的途径与任课教师交流。同时,个别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不充分,课堂沉闷机械、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此外,教师“满堂灌”的做法也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压抑,逐渐丧失对英美文学的兴趣。大部分学生把期末论文或考试当成指挥棒,考试前突击死记硬背课堂笔记和辅导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缺乏对文学文本的细读导致文学价值失败
英美文学课堂任务重、课时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文学史+选读”的模式要求“学生既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过程,又能读懂古今经典文本,还要对文学产生持久的热情,这样高的期待难怪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文学兴趣。”(范谊 2005:155)上文学史课时,教师花大量时间介绍历史背景、文学流派等,无暇顾及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而处理作品时只是简单解释意思,浅尝辄止;学生一味被动接受老师的复述,死记硬背大量抽象的作家、作品知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认为,在文学活动过程中,读者的阅读活动不仅是达到理解文本的方式,其本身也是文本的构成方式。因此,读者的活动就成为一切文学价值的源泉,文学的价值也就依赖于阅读过程的价值。阅读过程的缺失直接导致文学价值在文学课堂上的失败,导致了学生的畏惧和厌恶情绪。
缺乏文本细读导致文学教育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的缺失。众所周知,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英美文学课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细读文学作品过程中产生应有的美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其对美的感受能力。然而由于对文本细读不足,教师无从启迪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生情操的教育功能也就无法实现。这样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对英美文学课兴趣索然。
(三)学生的畏难情绪以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
以上是外因,而内因也导致学生对英美文学课丧失兴趣。首先,学生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转入高年级专业课学习时语言基础准备不充分,而文学课上突然接触到的大量的文学术语,以及文学作品中的生词和表达法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因畏而退;此外,很多学生在社会上追求实用性的风气影响下越来越“务实”,认为英美文学课不是一门实用技术,在他们将来择业时用不上,因而对一些所谓的“短期、实用”的课程趋之若鹜。
一方面,目前高校中的英美文学课教学中很多方面差强人意,不能吸引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出于畏难情绪和文学课“无用论”的影响,造成目前学生总体上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缺失。
二、对策
针对上述英语专业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缺乏兴趣的成因,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改革英美文学课的教学组织方式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要的是改革陈旧的教学组织方式。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此课程可以实行“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实践性教学+课外网络自学+师生交流辅导+讲座、录像”的模式。
1.课堂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它重视多媒体手段在英美文学课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使用教学光盘和多媒体辅助课件,向学生多渠道地传输教学信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趣味性强,声音、图片、录像等的利用改变了教师在台上“满堂灌”的现象,避免了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其次,多媒体课件解决了教师板书的问题,把教师从繁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使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提问、讨论,把更多的主动性交给学生;此外,多媒体课件便于学生拷贝,节省了学生课上记笔记的麻烦;最后,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直观的讲解,减小了听讲难度,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从而增强学习积极性。
2.课堂实践性教学:适当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培养发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宜采取课堂讨论和文学小论文的形式。课堂讨论前教师布置讨论题目,学生课下查资料做准备,待课堂上师生讨论交流。而文学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在查找资料和写作过程中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实践性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其自己发现学习的兴趣点,并在研读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但应该指出,实践性教学不可能代替课堂教学,安排的次数不宜多,应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接受程度而定,否则会适得其反。
3.重视利用网络资源:学生课外网络自学与教师辅导答疑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次课前教师要求学生自学即将讨论的作家生平及主要作品、相关文学术语等,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拿到课堂上供师生讨论;同时,教师的辅导答疑是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的辨伪解惑和个性培养的必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英美文学的兴趣。目前有很多文学课开设了课程网站,提供各种文本链接供学生阅读,还有留言板供师生提问、发表见解等,这些现代化媒体手段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4.讲座与录像:聘请知名学者开设英美文学系列讲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它能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习氛围。周末播放经典文学影片既可以弥补学生阅读量的不足,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讲座与录像应与教师的授课相呼应,避免讲座和录像与教学脱节。实践证明,专家讲座与文学影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加强对文学作品的细读
正如王守仁教授呼吁的那样,英美文学课要吸引学生,就“应该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王守仁 2002:10)细读作品可以使学生直接感受作品的精妙。比如细读Lamb,可以使学生体会William Blake质朴而富有音乐感的语言,领略其对生活和自然的感受以及对宇宙和谐的领悟和向往。细读作品首先要吃透语言,同时要分析作品形式的意义。本世纪新批评及叙事学等的崛起,使人们认识到作品形式往往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作品形式仅是作品内容的载体,其本身也具有实际审美价值。此外还要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分析作品的深刻内涵。总而言之,英美文学课应该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对文本进行语言、文体、思想等多方面的阐释,达到多维度、深层次、全方位把握文学内涵的目的。
(三)发挥英美文学课的审美功能
英美文学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英美文学教学的支撑点就在于通过作品引导和启发学生挖掘文学作品的美。首先要使学生们感受文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意蕴深刻性和内涵丰富性,使其受到美的感召和熏陶。此外,要引领学生理解作品中歌颂的美好的人类情感;通过阅读作品中形形色色的艺术形象与作者产生共鸣,从心灵深处被打动并震撼,从而被文学的魅力所深深吸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运用美的语言及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学生对作品反复玩味,对英美文学课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强调文学课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作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Bassnet 1993)。阅读文学作品时,学生亲临语言环境,感受不同场合中不同语言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英语“是学习英语和文体知识的可靠材料”。(陈许 2001:36-37)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是英语的精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反过来,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调查发现:“语言能力越强,学生对文学课的兴趣越浓”。(白锡汉 2000:68)因此文学课必须使学生认识到英美作家作品中英语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
“本科阶段打下文学阅读和批评的基本功,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兴趣,消除他们对文学的敬畏心理,应该是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定位和目标。”(范谊 2005:155)这把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提到了相当的高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足了功课,才有可能实现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文学课的教学目标。广大英美文学课一线教学教师一直在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上进行探索和创新。本文就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求教于方家,以期共同努力把英美文学课建成一门具有趣味性的课程,使英美文学教学勃发生机。
(作者单位:河北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
一、文学是人文理想教育的源泉
英国十九世纪的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大学应以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体的自由教育为主旨。因此大学必须加强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文学教学,文学教学的精髓是发扬人文精神,惟有搞好文学教学才称得上踏踏实实地谈人文理想的教育”。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宝贵财富。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有关文学课程的培养目标中写道: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体察到人类对平等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之奋斗的艰苦历程,也可以领略到历史上无数次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体验世界人民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在阅读作品时,学生们仿佛在和那些具有丰富思想的作家们面对面地交谈,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经历。在这丰富的文学世界里,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得到锤炼和升华。因此,文学对于学生完善自我,提高素质,接受外来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之一。
二、英美文学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宝库
就语言教与学而言,语言能力通常指词汇、语法、口头及书面表达的能力。但是,使用语言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获得信息,最终阐释信息。因此,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这样,一般所指的语言能力就上升到交际语言能力。Canale 和Swaine (1980)认为交际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Bahman (1996)指出,交际语言能力就是把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场景特征结合起来,创造并解释意义的能力。也就是说,语言能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仅包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包括在交际时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语言的使用不仅受制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规则,还要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
1.通过英美文学学习英语语言。文学是语言最完美最崇高的形式。语言依赖文学展示它的美,文学依赖语言表达它的含义。加强学生对语言结构的意识无疑是教学的最高目的,而文学使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语言结构或语言知识。波维(Povy,1967)指出文学会提高所有的语言技巧。通过词汇各种各样广泛精巧的运用及各种复杂贴切的用法,使文学扩展了语言知识。为达到语言运用的目的而在教学中加入文学的优势,正如麦克开(Mckay,1982)所说:“文学在论述中展示了语言。在这展示中,环境的特点及角色的关系都被限定,表达某一特定语意和方式的语言溶于一个社会环境中,所以,为什么某个特定形式用在某处是有原因与基础的”。可以看出文学是提高语言用法、意识的理想之源。文学作品揭示了存在于社会中的思想,感情和事件,学生很容易将这些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的所示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并对此产生兴趣。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这种个人相关性和兴趣性,在提高动机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学生可通过作者的眼睛及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来感受语言的不同,对自己的阅读起到推动作用。另外,由于文学包括了各种语言基础和主题,因此,它为学生提供的不仅是学生感兴趣的阅读,而且提供了练习多样阅读策略的机会。通过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学生们熟悉各种不同的语言结构,各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因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文学对写作能力提高也是重要的。文学是词汇和句法结构使用的范例,它是日常生活语言的一种最优美的表达形式,这一点,许多词典中的典型例子都出自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个事实就足以证明优秀文学作品在书里语言典范方面的优势。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通过作者的词汇形式和准确表达来自然地习得这些词汇和句法,这对解决他们写作时不知如何立意,从何处入手,如何选词,如何造句等问题的解决是大有帮助的。此外,通过文学作品,学生还可以获得大量接触非正式语言的机会,而这些生活化非常强的语言,也正是英语学习的难点。综上所述,文学课与语言学习的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课有着直接和全面的联系。
2、通过英美文学学习文化、培养英语思维。每个社会集体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社会制度、生产方式。语言同复杂丰富的社会、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如果学生只注重词语层面的学习, 就会导致在英语环境中的交流障碍, 许多中国学生可以说出语法正确的句子, 但是却不适应场合, 或者外国人根本就听不懂。另一方面, 在阅读英文报刊、英文原著, 或者在看英文原版电影时, 不能真正地理解, 这是因为这些学生缺乏社会习俗、历史背景、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 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反映社会和现实生活,它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它充满了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永恒的审美价值,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习俗等许多文化因素。 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社会文化的背景,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
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是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学生会有更多机会接触语言环境, 同时也加深了对东西文化差异的了解, 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也会大大提高。因此, 英美文学课在整个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地位。养成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习惯,有助于大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胡文仲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谈到,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谁也不可能与该国人民进行准确的交流。外语教学中,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语言本身是正确的,然而割裂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而忽视文化的教学,单纯的语言教学是不全面的。文化有赖于语言,依附于语言。学习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习文化,学习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Marganet Ebrooks 认为:“对于文化差异的了解是文学学习中最大的潜在收获,同时也是最大的障碍。文化精神的差异,即便对一个与自己时代和地方不同的作品的本语者来说,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个问题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的人来说无疑会显得更大一些。” 童恩正先生在《文化人类学》一书中指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的区别,不同的民族对同一类客体观察和理解的角度往往有所不同。”我们遇到的问题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例如,汉语中的“西风”与英语中的west wind,其客体意义相同,而其引申义或喻义则完全不同。汉语中经常有“喝西北风去吧!”,意即西风代表什么都没有,或不受欢迎的风。但是,在英语中的 West wind 是极为温暖而受人欢迎的和风,代表着希望和力量,如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笔下的 “Ode to The West Wind”。汉语中有这层含义的风是“东风”或“南风”。这种差异现象是由于中国和英国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因此,如果在学习或阅读时学生不懂这些,那么就无法准确理解作品的含义,欣赏作品的美也就无从谈起了。
3.利用文学作品创造语言环境。学习英语的最理想的方法是亲临语言环境,感受其文化氛围,但现实是不可能我们所有学习外语的人都到目的语国家去。因此,我们的教学缺乏真实生动的社会生活语言环境。教学只局限于听、说、读、写、译等教材或一些音像制品上。实践证明,在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学习英语环境欠佳的情况下,通过英美文学的学习能够弥补这方面的缺陷,满足跨文化教学的需要。英美文学是学生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把个人的体验和情感参与到文学作品所反映的英美文化中去。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比较鉴别,了解中西方文化中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做到知已知彼,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锐性。在阅读文学作品是,可以使自己融入当时的情境之中,感受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该说什么样的话;对不同的说话对象需要使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用词;词语和语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等等。
英美文学是英语学习的一种重要资源。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增加英美文学方面的教学内容,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也体现了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目的。英美文学与人文素质、语言、文化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随着中国迅速走向世界,社会对英语教学目的和英语人才的培养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坚信英美文学学习将在英语专业学习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三、文学可以培养学生优雅的兴趣和爱好
文学作品除了说教、传承文化等功能之外,还有娱乐的功能,这一点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文学的这一功能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而言的,文学在起源之初就潜具娱乐功能,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为了打发和消耗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才萌发出的人类的一项活动。实际上,在中国古代的文论中就有类似的论述。孔子说:“《诗》可以兴。”“兴”为“感发志意”,激发人的情绪,也包含着审美功用。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已对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有了自觉的认识,如陆机《文赋》说创作是“可乐”之事;萧统《文选序》指出作品有“入耳之娱”、“悦目之玩”的功能。唐至清代,文论家提出了“解闷”、“相慰”、“相娱”、“以文为戏”、“娱耳而悦目”、“快心”、“消愁”等观点,所论范围从诗文扩大及小说戏曲。这种娱乐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个方面:即“自娱”和“娱人”。“自娱”指文学创作对作家来说具有娱乐性的;“娱人”是说文学作品对读者来说具有娱乐作用。当前,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物质利益和享受倍受崇拜的时代,人们为娱乐而享受文学,不仅使我们紧张的肌肉放松,增强其生命力,而且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满足了人的娱乐需要,更是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人的文化内涵,使人的生命质量、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不断提高。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的大学生稍有不慎就可能染上一些不良习气。因此,必须加强文学教育,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尽情领略世界文学名著中的精神财富,在课余时间能养成正确的爱好和兴趣。“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对于新一代的大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
英美文学是英语学习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必须加强和重视对于英美文学方面的教学,这不仅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也体现了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目的,同时也能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英美文学与人文素质、语言、文化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语学院)
摘 要:要培养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运用英语从事研究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文学
课程设置、改造和建设不可忽视。结合笔者所在院校教学特点,目前,应在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增设英美文学导读、英语文体学与文学批评课程。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是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平衡发展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文学课程 学科建设 平衡发展
目前,我院英语学科呈现不平衡发展的势态。我院现有的重点学科主要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无论是从教学梯队、师资力量还是从课程设置角度而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发展势头强劲。而文学学科的建设相对薄弱,课程设置有不太合理的现象,并且没有体现文学学科在本科阶段教育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具体表现为,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笔者建议我院英语专业增设几门课程:英语文学导读、英语文体学和文学批评,保证文学课程教学的系统性,“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
一、英美文学导读
文学教研室现有课程为英美文学史及选读,均在三、四年级开设。若干年的教学实践下来,发现很有一部分学生会出现对英美文学作品知之甚少甚至毫无了解就开始进入文学史或选读学习的现象。加上同年新开设还有高级英语、修辞学、语言学、词汇学、第二外语等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从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一下子进入到三年级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骤然之间要应付诸多全新的课程,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精力分配上都有些吃力。而之前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如综合英语、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语言的基础训练,并且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也越来越多地注重学生在多样体裁文章的理解与语言能力,与文学本身的相关性并不是十分密切。而低年级学生经常有吃不饱或课下不知看什么书的情况发生,有些老师会给学生开出一些书单供学生课后阅读,但实际情况与老师预期的尚有距离。经过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及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态度的观察,基本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多少有一些惰性,如果老师没有一定的监督机制,学生课后阅读很容易放松;而我院基础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都较繁重,除去完成份内的教学任务另行给学生进行学习监督或评估,无论是在精力上还是课时安排上都不太现实;二是即使学生有阅读书目,有时也觉得要看的书实在太多,无从下手,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知识的摄入相对零散,缺乏系统性。
另外,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无论是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任务还是相对本专业高年级学习任务都是比较轻松的。在基础阶段给学生开设英语文学导读一类的课程,不会带来过度的学习负担或压力,并且可以较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并带领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加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既能综合帮助学生巩固基础阶段语言的学习,又能形成对文学作品基本的感性认识,符合人类对新知识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这样一种基本认知规律。当然基础阶段文学导读课程教学中,要注意文学导读课与高年级文学史及选读课程“内在的系统性”(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也要注意导读课程与基础阶段语言技能课程之间的联系,“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同上)。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大学四年学习的连贯性,同时也能体现我院英语专业文学课程设置与教学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加强文学课程与基础课程的关联性,使文学课与基础阶段英语学习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文学学科的系统建设。
二、英语文体学
开好文体学课程,关系到英美文学这类专业知识课程能否达到理想的、最好的效果。开好文体学这门课,一方面,能保证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学课上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做到能学以致用,打破抽象的语言学知识与语言实践之间的很难逾越的隔阂,学生不但可以掌握文体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更重要的是学会文体分析的方法,了解各类文本的基本问题特征,对学生毕业后的教学、翻译等工作以及今后的继续深造会大有裨益(董启明2008,iv)。另一方面,该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的英语文学分析能力的同时,也是在培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人文素质培养、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文学分析能力的养成,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积极的人文精神,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把专业教育与素质培养真正结合起来(山东农业大学英语文体学精品课程组2006)。
因此,开设英语文体学课程,完好地体现了高校英语教学“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这一基本要求。不仅如此,开设英语文体学课程,有利于教师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能力,从而促进英语文学学科的建设,使我院语言学与文学学科能够平衡发展
三、文学批评
多年来,我院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美文学史及选读课程,但是,缺少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课程,许多学生写论文时如何收集资料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专业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受到限制,在知识更新及学术研究上也难以与国际接轨。
而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开设文学批评课程也符合高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于规定。据笔者了解,国内也有少数高校(清华大学)给英语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英语文学批评的课程,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欣赏以及文学理论批评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该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文学批评的历史、方法、角度以及手段,使学生学习和掌握当今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改善和更新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参与文学批评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训练并提高学生评论文学现象的实际能力,正确分析和评价个中文学现象。
着眼于我院学生目前学习与科研能力来看,尤其是从毕业生论文的撰写来看,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文学方向很感兴趣,但是,真正能够写出像模像样的文学论文、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学生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学生并不了解专业文学批评方面的知识。如果说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是给学生授“鱼”,那么,文学批评之类的课程就是给学生授“渔”。从小处看是学生知识的缺乏,从大处看是我院文学这门学科的建设比较薄弱。我院的重点学科是外国语言及应用语言学,如果要外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能够平衡发展,应加强文学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而课程与学科的发展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要培养能从事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求学生不但手中有“鱼”,更能够出海而“渔”。因此,可以“通过教授学生理性的文学批评知识达到扩展学生系统逻辑地进行思维的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王逢振 2004,转引自Guerin 2004)。
四、结语
课程设置及学科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更是需要专业教师及研究人员认真、统筹考虑,结合各学院教学特点,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以及修改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整体性、创新能力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英语学科建设平衡发展的重要环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和挑战,对英美文学教学进行适时的改革,真正发挥其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已势在必行。本文在英美文学教育意义再认识的前提下,分析英美文学教学的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结合自身英美文学教学实践,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性改革,在加强英美文学专业素质的同时,以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
在过去十多年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是英语专业主要支柱课程的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文学内容在不少高校英语专业大纲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许多英语专业学生甚至在大学四年没有上过一门文学课。文学似乎已成为用来点缀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课程表的一件饰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则是:更多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转向与市场关系更为密切,并且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等。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所有讲授外国文学课的教师都有责任为英美文学课程大声疾呼,强调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地位,准确把握其培养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英美文学教学走出困境,并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英美文学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文学教育自古就具有深厚的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的语言功能,到梁启超的“熏、浸、刺、提”的社会功能,再到鲁迅弃医从文,疗治国人的“劣根性”以图国家的振兴,文学可谓渗透到了人类历史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一代又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重要武器。而对于生产力突飞猛进,物质文明不断前进的现代社会,文学丰富的“内在价值”对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则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慰籍孤寂的心灵,陶冶高尚的情操,塑造伟大的人格,还可以抵御物质主义侵蚀,防止人的异化与物化,为人类开拓广阔的精神空间和心灵世界,这是文学非功利性的一面,也正对于英语专业学生,乃至于全体大学生,接受系统的英美文学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西方文化,更加全面了解西方社会与西方人,借鉴西方人文精神的精华,反观本国文化,进行对比研究,丰富自己的母语文化;更进一步深化英语语言的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和更深刻的层次上进行学术、文化、教育、贸易等方面交流,以期达到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和远播中国文化精华的双重目的。
二、改革英美文学教学以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摆脱英美文学教学目前的困境,达到英美文学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英美文学教学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诸方面。
1.转变教学理念。从事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抛弃过去那种认为文学教学就是课文分析、知识灌输和教师“一言堂”的观念。教师应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过去的单纯的灌输知识,转向重点培养学生赏析、思辨和创造的能力;教师应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学习观念。同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教师和学生从观念上转变了,才能纲举目张,否则其他问题无从谈起。
按照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英美文学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作品意义挖掘和实现过程,也是新意义的创造过程。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主张,要重视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和再创造。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参与和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共同分享阅读体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受到文学思考和交流的乐趣,才能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想,才能使他们的分析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提高,才能使文学课程为启迪思想、激发创见、开发潜能的人文素质课程。
2.更新教学内容。在实际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制约英美文学教学效果提高的现象:
⑴长期以来英美文学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注重从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与手法对作品进行“八股式”的分析和文学常识的单向灌输,对于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介绍偏少。学生缺少理论指导,不能科学和深入地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分析、思辨和鉴赏能力的提高,以致影响其毕业论文的水平。
⑵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教学从早期诗歌等古代作品开始,到20世纪初或20世纪中叶就结束了。这就给教学进程的安排造成两个困难。一方面,早期作品难度较大,要么生词太多,要么篇幅太长,要么背景遥远,教师往往忙于讲解语言难点和讲述故事梗概,缺少对作品的审美解读,也导致了课程进度缓慢,学生觉得索然无味。另一方面,教材对20世纪中叶以后及当代作品、思想和流派的介绍偏少,甚至缺失。加之,受授课学时所限,教师只能浮光掠影地对这一时期进行介绍,对这一思想和流派异彩纷呈的时期了解甚少,学生很少读到更贴近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的作品,从而造成了学生文学史知识的断裂和不完整,这也势必影响到学生整体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为此,笔者在英美文学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在教学中产生了明显效果。
①对于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时期,不占用太多的课时,做轮廓式的介绍。主要以史为纲,明晰其产生和发展背景,明确其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各种体裁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语言难点为中心,指导和帮助学生课下自学其作品,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对于20世纪中叶以后的现当代时期,适当增加学时,在强调其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前提下,着重介绍在这一时期涌现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品、文艺思想和批评方法,并列出参考书目,布置数个有代表性研讨题目作为作业,供学生在课下阅读之后思考讨论,并以书面作业的形式上交讨论纪要和心得,一再监督和检查其自学效果。这样既解决了教学进度问题,又弥补了教材的不足,比较全面地涵盖了英美文学的发展史,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思辨和分析能力,经过实践,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③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进度问题,在授课前与讲授《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师沟通,了解其教学实施计划和其授课重点,并随时了解学生学习英美两国历史发展背景的具体情况,从而做到根据教学进度,对背景介绍做到有的放矢,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3.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应把原来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讲解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的,启发式的和研讨式的教学模式。
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不错的反响。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和讨论,加强师生的互动,使其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堂。在教学中加大了文学作品赏析部分的比重,节选了一些对学生具有显著启发和教育意义的经典作品,进行课前预习性阅读,并留出问题供他们思考。对于戏剧片断和诗歌,则要求其在课堂上表演或吟诵,体会其含义和韵味,然后就提出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开始,有些同学不愿或不敢发言,但随着教师的引导和讨论进入高潮,热烈的课堂气氛和文学自身的魅力逐渐吸引着愈来愈多地学生参与进来,有时大家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课堂俨然成为了辩论课。尽管有些学生的观点还不够成熟,语言表达不够流畅,但在教师的热情鼓励和正确引导下,他们愈来愈喜欢文学了。文学成为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启迪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大课堂。
4.改进教学手段。首先,笔者在课下精心制作了英美文学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资源授课。在课件中适时地加入了图片、图表、音频和视频资料,并根据教学需要,充实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圣经和欧洲文学等辅助性知识,营造了立体式的文学欣赏环境。这样不但增加了授课的直观性、生动性,使其很快进入课堂角色,还便于知识的识记,有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必忙于作笔记,学生的注意力更加专一,为其积极思辨和课堂互动提供了条件。同时,每次课都留下相应的思考题,在下次课上进行讨论,并对其发言情况进行记录。另外,每学期撰写不限题目的小论文,以作为平时成绩的参考依据,这样就加强了对其课下自主学习的监控和学习效果的检验。
三、结语
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素质以外,还应包括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育可以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为大学生(尤其是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实现素质拓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背景支持,这是别的学科与科目无法取代的优势。面对新形势的挑战和困境,每一位英美文学教师和研究人员,都有责任肩负起素质教育的重担和使命,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和创新,勤奋工作,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外语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