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0 11:33: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图书馆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学科馆员 角色定位
论文摘要 对两代学科馆员的角色进行比较,分析学科馆员角色的特性,包括其角色的有限性、层次性、不可替代性、中立性及主动性等特点,进而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进行思考,认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层次性,学科馆员角色的终极定位应该是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1 两代学科馆员角色的对比
依据学科馆员制度赖以依存的信息环境、角色职责、组织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将学科馆员制度分为两代,即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也有学者将传统的第一代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1.O(Subject li-brarian 1.0),而将具有新的角色的第二代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2.0(subject librarian 2.0)。
从两代学科馆员承担的角色来看,第一代学科馆员所充当的角色是作为图书馆与用户的联络人、用户信息素质培训者、参考咨询馆员。这个角色在了解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信息素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信息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学科馆员服务也在不断适应形势走向深入,伴随新的业务的拓展,逐渐承担起更多的新的角色。在保留和发展了第一代学科馆员角色职责的同时,还成为学科信息作者与者、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管理者、研究人员、虚拟交流的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更是形象地将第二代学科馆员新的角色比喻为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精于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长征路上播撒火种的“工农红军”、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馆长”。
比较可以看出,学科馆员的角色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学科化服务的深化而不断在丰富,并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虽然,第二代学科馆员这种理想的、复合型的学科馆员角色对于彰显学科馆员岗位的重要性很有益处,但其角色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学科馆员岗位设计与管理上的困惑。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是学科馆员服务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学科馆员角色的特性
2.1 学科馆员角色的有限性
学科馆员角色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学科背景的有限性。相对于众多的学科门类,学科馆员的人数总是很有限的,和院系专业教师相比,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学科背景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科馆员承担的角色应该是信息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②服务的协作性。学科馆员不是万能的,他不是图书馆骄傲的天使,是为用户服务的有效体系中的一环。在学科馆员服务系统中,学科馆员并不是孤立的,他需要图书馆其他馆员的协作与支持,如采访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在国外一些大学,如英国的University of Bristol还设有学科馆员助理(Assistant-subject Librarian)和院系联络员(Faculty Librarian)、学院图书馆代表(Academic Library Representatives)协助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学科馆员服务的协作性说明尽管要求学科馆员是复合型人才,但是作为图书馆服务群体的一员,其角色要有一定的专指性。
2.2 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
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国内外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看,学科馆员的角色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低到高呈现出层次性,表现为学科馆员1.0-学科馆员2.0;②从国外学科馆员的名称可以看出其发展的层次性,学科馆员经历了从书目员(Bibli-ographers)发展到联络员(Liaison Librarian,Academic Liaison Librarian,Faculty Librarian),再到学科馆员(subjeet 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 specialist),再到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 Support Librarian)、学术馆员(Academic Librarian)和教育(师)馆员(Education Li-brarian,Teacher Librarian)、学习顾问(Learning Advisor)的历程;③从国内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整体实践看,受各自馆情的制约,表现出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学科馆员服务开展较早、较有影响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也只是充当学科联络人和学科咨询馆员的角色,而作为学科馆员职能较高层面的研究支持、科研伙伴、学科情报教育等角色则还无力承担。国内一流高校图书馆情况尚且如此,其他高校的开展情况更是可以想象,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仅仅是学科联络员的角色,甚至一些学校图书馆的针对性更强,如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把学科馆员的工作岗位进一步细分为“学科采访馆员”或直接定位为“学科采访馆员”。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反映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应该考虑馆情实际,但要体现学科馆员角色的先进性和发展性。
2.3 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是学科馆员角色定位的根本特征,是学科馆员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员的地方。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包括学科馆员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两个方面。角色能力是作为学科馆员角色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学科馆员所独特拥有的,角色能力如果不强,就会造成角色定位的模糊。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技能的两栖人才,其核心能力是利用自身的学科背景优势敏锐地去发掘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去识别、组织和筛选学科信息资源,开展学科情报教育,支持科学研究。角色责任是学科馆员这一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它是以角色能力为前提的,角色责任和工作职责不同,角色职责是学科馆员天生所具有的,它体现学科馆员的使命,工作职责则是后来设计的,它反映了学科馆员的具体任务。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说明学科馆员角色的学科性和情报性缺一不可。
2.4 学科馆员角色的中立性和主动性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持中立性的原则,即图书馆员无权代替读者对所提供信息的价值做先入为主式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上,图书馆员并不比读者具有“专业”优势,图书馆员不应该对所提供信息的价值做出好与坏、有用或没用之判断,而应该把判断及选择的权利交给读者自己。这个观点似乎与本文研究的学科馆员的个性化主动服务相矛盾。但这恰恰和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有直接的关系,学科馆员作为学科信息使者,作为学科信息专家,虽然具有角色的中立性,但是他同时又融入了学科团队,成为科研伙伴,具有双重角色。把经由学科信息专家组织、筛选出来的学科信息资源主动推介给学科用户、科研伙伴自然很受欢迎。
3 学科馆员角色的定位思考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可分为三个层次:学科信息联络员、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3.1 学科信息联络员
学科信息联络员是学科馆员角色最基础的定位,也是学科馆员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一角色主要承担对口学科单位的学科联络工作,其使命是开辟图书馆和院系交流渠道并建立起协作关系,了解学科用户需求,建立用户档案,宣传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和服务的提升。学科信息联络员是图书馆的信息使者,核心能力是基于学科背景的沟通能力,也即公共关系能力。基于学科背景的沟通交流不同于一般性的沟通联络。学科背景可以让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有共同的专业语言,能让学科馆员更清晰的明白学科用户的需求所指,帮助学科馆员迅速融入学科团体开展工作。
学科馆员自1998年清华大学从国外引进还不到10年时间,虽然学科馆员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这一先进的服务模式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限于人力资源的困扰,目前还在观望和等待,期待条件的进一步成熟。笔者认为,学科馆员服务的开展可以从学科信息联络员做起,通过学科信息联络员的努力工作和院系学科用户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将对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学科化服务(学科资源建设、学科咨询服务、学科研究支持)至关重要。
3.2 学科咨询馆员
学科咨询馆员是学科信息联络员角色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学科馆员发展的中级阶段。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信息联络员所不同的要求是具备更加专深的学科背景知识,能够在线或现场解答学科用户的咨询,帮助解决其学习研究中资源利用方面的疑难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信息咨询。学科咨询馆员的核心能力是信息能力和咨询能力。
从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情况看,我国较早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一些高校图书馆目前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图书馆,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明确提出学科咨询馆员制度和学科咨询馆员的岗位名称,并明确规定学科咨询馆员的职责为:及时介绍与学科相关的试用数字资源,搜集对图书馆预(已)订购资源的使用情况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为院系开展用户教育,针对学科用户做数字资源及图书馆服务的培训讲座;为各院系提供重点学科网上资源导航服务,并定期更新;向院系介绍图书馆的相关服务等。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在总馆成立了学科咨询服务部,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并公开向社会招聘。虽然,国家科学图书馆从一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起点就比较高,但由于该馆此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从目前学科馆员服务的内容来看,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位为学科咨询馆员。
3.3 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学科情报教育专家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理想的角色定位,也是学科馆员角色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核心能力是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图书馆事实上就是一个教学研究环境,图书馆员就是教育者,从事参考咨询、分类、编目、资源建设、书目指导工作等和课堂上教学一样,都是帮助学生获得各自领域所必需的信息和知识。作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首先应该是学科情报专家(或称学科信息专家),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专长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和研究任务,编辑学科动态与研究指南,开展学科导航,帮助用户构筑和优化学科信息空间。同时,作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学科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澳大利亚有学者认为,应将图书馆放在知识更新更加快速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审视,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学科馆员应该变成这个学习场所的一个指导者。学科馆员应该具有与教师相同的专业知识,现代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而不是“教”,要发展一种学习的文化。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图书馆培训部主任王晓力女士也认为教师馆员(Teacher-Librarian)提供的服务包括教师服务(Faculty service)和学习服务(Learning service),学科馆员当然也含括其中。另外,MCMaster大学图书馆也提出寻找具有创新和革新能力、经验丰富的教育与学习图书馆员(Teaching and Learning Librarian)来领导信息素养计划和动态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距离这个阶段还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如美国奥利根大学(University of Oregon)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技术学院(University of Virginia Tech)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项目就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教育职能,在其用户教育与培训中,要求学科馆员同教师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开展满足学习需求的课堂教育、开设图书馆的学分课程、对教师提供支持并整合信息素养于课程之中、开展课堂延伸服务(与学科馆员的小组讨论)等。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学科馆员的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定位是对这一名言的回归。这一定位有助于淡化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教辅部门而同院系学科团体割裂的现象,也有利于同院系建立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员的形象和图书馆的地位。
论文摘要:介绍了学科馆员的定义和发展历史,论述了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然性,分析了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素质要求及运作形式和当前做好学科馆员的关键因素。
论文关键词:学科馆员 服务 用户需求
学科馆员制度起源于国外。1981年.美国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图书馆率先推出这一服务.称之为“跟踪服务”。随后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这是图书馆提高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的一种重大举措和全新理念。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在1998年才率先推出学科馆员制度,随后国内的l4所重点大学也开始设立学科馆员岗位。由于中国国情不同于国外,而且起步比国外晚了近20年等客观原因的存在,国内学科馆员的实施基本上还是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高校图书馆工作深层次发展的需求以及以满足用户为中心的宗旨等客观条件的推动,高校建立符合自身条件的学科馆员制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号召。
1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和科研的重大职责。教师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动态。获取有关新资料、新知识,充实教学、不断深化教学质量。教研人员在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大量的国家、省部级以及地方的重点科研项目。迫切需要图书馆为他们提供深层次信息服务。无论在科研立项阶段,实施阶段.还是在鉴定阶段.都特别需要和科研课题有关的文献信息。他们要求图书馆为其提供科研需要的全面系统而又专深具体的文献信息资料。因此,中国地质大学图书馆在为本校教学科研提供全面的参考咨询服务的同时,重点为本校主体班次课题组研究式教学提供和推荐相关文献,为学校重大科研课题提供专题跟踪服务。随着需求的进一步加深,传统方式建立起来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在深度服务和个性化服务上的局限性日益突出。为了适应学校教学科研的改革需要,主动式的、创新的学科馆员制度是一种服务模式,是中国地质大学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
2学科馆员的基本职责和任务
学科馆员主要有三大基本职责和任务:文献资源建设与学科资源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与学科培训指导、信息素质教育。
2.1参与图书馆的学科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工作
(1)学科馆员应随时了解自己所属学科的课程
设置、教材、教参的情况以及学科发展方向、规划、教学科研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掌握本学科专业发展动态、学科所在院系研究人员情况、图书馆本学科专业文献资源现状。然后在准确把握信息的前提下,撰写本学科文献资源发展规划,提出学科文献资源配置方案,与采访工作人员一起共同制订所属学科专业的文献配置,对学科的文献采购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使资源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2)通过与院系建立稳定的交流渠道。及时了解院系的信息需求,联系和组织院系教师、科研人员圈选文献,参与推荐、选订学科的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积极与采访人员沟通文献资源建设信息,建立本学科教师选书数据库。与院系学科骨干教师建立稳定的联系,向采访部门提供教师个性化文献需求信息。
(3)参加本学科资源导航库建设工作。学科馆员不仅要负责本学科领域网上资源的收集、整理,丰富图书馆的内涵,而且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中本学科信息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整理和加工,用链接的方式在自已的主页上建立目录式的学科资源数据库,使用户能方便地利用馆藏学科以外的最新信息。
(4)参与编写、更新相关学科的读者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等。
总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与学科资源开发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这就对学科馆员的工作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学科馆员也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来适合时展的需要。
2.2提供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与学科培训指导
(1)馆藏资源和服务介绍。包括馆藏分布、书目信息、借阅服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可以使研究人员规范充分地利用馆藏资源。并让读者知道通过文献传递途径可以快速获取罔书馆没有的资源。
(2)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编制学科索引、制作学科资源指南、评价新的学科文献资源、建立重点学科资源导航系统,使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专业文献入口的快速链接点,也就是让研究人员能全面系统地锁定要查找的资源类别,这样也使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3)提供个性化服务。院系教师、研究生、本专科生提供科研课题检索,为教师科研课题申报提供查新服务以及定题跟踪服务,为所在学科院系的教师提供网上在线咨询服务,定期在网上推送和新文献信息,对院系教师、研究生举办不定期的专题培训。
2.3为学生提供信息素质教育
(1)担任新生入学教育指导,使学生能快速了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2)学科馆员参与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工作,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针对学科专业课程安排一定的课时,列举专业性强的实例现场演示增强课程的直观度和深刻度。
(3)为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提供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使他们能在紧张的时间和氛围下准确及时地获取自己最需要的文献。
(4)参与制作各种信息素质教育材料和教程编写,把自己在工作过程中的检索经验或是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独特见解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具有自己学校专业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教程。
此外,学科馆员还应开展针对本学科专家或课题组的专门信息服务.为他们建立专门的“系统”界面,提供动态的新书通报、定题选报、专业相关的最新文献。开发信息服务系统的个人化处理功能,用户也可以将自己的需求或是检索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系统界面中,使学科馆员与学科带头人有一个互动的平台,使问题得到最及时的解决。这样一种深层次的服务能满足用户更个性化的需求。
3开展学科馆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3.1在研究和判断用户需求上投入的精力不足
不同院系、不同层次的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方式和特点均不同,对信息数量、质量的需要也不会相同,因此,用户对信息需求所面临的问题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我们应该根据需求来提供服务.否则就容易导致我们提供深层次服务用户不领情,或是对于深层次需求的用户又没有做到位的尴尬局面。
我们首先对用户进行一个正确的分类。分为一般需求的用户和深层次需求的用户。参考咨询部应该根据读者需求不一的情况来合理地设置多样化和分层次的服务。比如,可以让一般的参考咨询人员针对一般需求的读者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如何借阅查找文献提供帮助,这种服务通常是一次性的或是不需要跟踪的而对于深层次需求的州户我们首先要对这些用户建立个人档案,对他们的一些个人基本情况和学术情况及目前重点研究的方向记录在册这些深层次需求的用户通常包括那些重点学科的教师、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及学科带头人。只有定位户服务层次做到位了,真正清楚了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才能做到以需求引导服务,真正达到“供”与“求”的协调一致,相互促进。
3.2学科馆员人数不足,无法按系设置学科馆员
专业背景是做好学科馆员服务的有利条件。随着学科越分越细,以图书馆的人力不可能为每一个专业方向设置对口馆员,这就要求学科馆员的专业知识要达到一定的广度.而且要随着学科细分和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切记学科馆员只要能在学科深度上提供相匹配的信息服务就行了.不可能像研究人员一样达到学科的深度,我们学科馆员是通过优质的信息服务体现自身价值的。所以,我们学到什么程度,怎么样去更新自己的知识这都是要靠自己的领悟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平衡。
我们应按大学科或按系别设置学科馆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先保证学校优势学科学科馆员的配置。为了更好地把学科馆员工作做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院系里推选一名热心图书馆事业,又全面了解本院系研究工作现状及发展方向的教师作为“纽带”,负责向图书馆提供本院系的研究动态及信息需求.并配合学科馆员开展有关工作。比如为学科馆员提供院系学科建设和科研情况:征求院系师生的文献信息需求情况;征求院系师生的检索工具或数据库使用培训需求情况;协助学科馆员解答文献信息咨询;提供本学科文献订购渠道及征订意见;对双方意见和建议进行交流。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科馆员与院系的交流和互动.为今后学科馆员开展工作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科馆员的工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3参考咨询服务方式被动
我馆参考咨询服务主要是依据图书馆现有的文献资源,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的检索咨询服务。读者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并没有主动积极地推出自己的特色服务。
首先,我们可以针对我校的学科特色来打开自己特色服务的局面,重点选择几个院系来开展自己的工作。可以先选择地球科学学院、资源学院、工程学院、地球物理与空问信息学院、环境学院这五个院系来做为试点院系。根据现有的参考咨询部人力资源情况,选择符合条件的学科联系员负责这五个院系的工作。学科联系员的工作重点是及时了解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信息需求,根据这种需求调整文献资源的配置。其次,学科联系员负责馆藏资源的宣传与培训工作,使馆藏资源更新能及时通知到各院系老师和学生,让他们能充分利用更新的资源,培训老师和学生来使用他们专业可川的数据库。最后,学科联系员定期向各部门征集教学参考书目,院系教师、学员科研成果,整理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学科馆员可以根据学科特色把资源进行集中,使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可以很醒目地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院系对信息需求提供的意见来丰富和充实我们的馆藏,使馆藏资源更加科学和合理。
3.4馆藏资源总体结构不尽合理
一方面.图书馆在有限的购书经费前提下,馆藏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馆藏的学科资源比例也不合理。有的学科资源相对满足,而有些学科的资源很贫乏。在这种馆藏资源前提下,要全面地开展深度服务缺乏资源基础。
首先,可以通过学校争取更多的经费来充实我们的馆藏资源。使学科资源不仅数量上得到充实,而且资源的结构也更加合理,为全面开展深度服务提供客观的资源基础。其次,我们可以根据现有资源的情况.选择馆藏资源相对丰富的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此学科的深层服务。比如可以选择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学相关学科来打开自己的深度服务局面。这样,也可以为将来全面系统开展深层次服务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使局部带动整体来逐步完成全面深层服务的任务。再次,我们可以通过学校开展的文献传递服务来补充深层服务遇到的各种问题,反过来文献传递系统也能更好地促进我们深层服务工作。
4我馆学科馆员的建设途径
从我馆的实际情况,特别从人力资源情况出发,实现查新人员与学科馆员的统一是实现我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最好途径。首先,从参考咨询部查新员客观条件出发。因为查新人员本来就具备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专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是我校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的体现。其次,从查新工作本身的客观条件说,我校图书馆已开展了14年的查新工作,从具备人才的条件、工作人员的职责素养、查新工作的服务流程、及查新工作人员对文献检索的能力等方面看,专职查新人员兼任学科馆员从实际的操作层面上来说是很可行的。再次,从人力资源本身实际情况出发,由于学科馆员比查新人员的素质要求更高.要在短期内建立一支水平较高的学科馆员队伍,有很大的困难。如果能从查新人员本来具备的这种服务层面上来进一步完善和增强学科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就很容易顺理成章地过渡到学科馆员的队伍建设中。
总之,学科馆员制度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对提升图书馆的地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但是“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因为在国内实践的时问短,因此在我馆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除了需要学校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外,还需要全体馆员大力发扬自身的才能和合作精神。同时。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内学科馆员做得好的学校的经验,使我馆的学科馆员工作做得更好,为我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论文关键词: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培养
论文摘要:阐述了学科馆员的内涵和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指出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应着力培养业务知识、专业信息提炼能力、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等。
进入2l世纪,大学网书馆面临着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朋,文献信息数量剧增,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图书馆原有的服务模式已明显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其服务工作重心开始从一次文献服务向学科专业化的文献信息服务转移。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大学图书馆员也必须不断提高与完善自我。为适应这一变化,学科馆员应运而生。
1学科馆员的内涵及产生
“学科馆员”(SubjectLibrarian),又称“联络馆员”(LiaisonLibrarian)、学科参考馆员或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ReferenceLibrarian),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这些人员能够与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2O世纪7O年代中后期,学科馆员最早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我国的清华大学也于1998年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开展信息服务,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图书馆也相继推行了此类服务。从HJ户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是一个由图书馆派来的上门服务使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信息服务被其送至用户手中;良好的学科背景和信誉,使其能有效地为相关学科的用户提供相关文献信息。而从图书馆的角度看,学科馆员则是一个与用户密切联系的情报员通过其收集的各种用户情报,图书馆能更好地了解刚户需求,从而提供最佳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此,学科馆员服务模式的出现受到广大用户欢迎并取得很大成效。
时代的车轮在前进,当今信息的主要载体——网络,其服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从WebI.0转向Web2.0。即网络刚户从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这给图书馆界带来了很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于是,2005年9月,西方图书馆网络媒体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图书馆2.0(Library2.0)t。图书馆2.0是Web2.0的技术或服务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学科馆员在此背景下应及时调整思路,改进自己的服务方式,从而更好地满足朋户需求。
2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
从学科馆员诞生之日起,其工作职责就一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用户需求的增加、文献载体的多样化、服务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变化。笔者认为.其丁作职责主要涉及学科资源建设、多层次信息服务、户教育等方面,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学科资源的引进与推介
作为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信息管理者,学科馆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负责制订或参与制订相关学科馆藏资源(包括各种载体的文献)发展计划。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是要做好信息需求的调研工作,要与对口院系保持经常联系,征求他们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光盘、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工作的意见及要求;要参加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科研成果展览等),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学术进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以信息需求指导资源建设,才能科学地评价和选择相关学科纸质文献(图书、期刊、工具书)及电子资源,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川户真正需要的地方。与此同时,学科馆员还应及时向对口院系师生通报这些文献,可以通过在图书馆的主页上建立相关学科的资源导航,或者把这些文献整理分类以宣传手册等方式将这些文献信息推介给所需川户。在这一过程巾,学科馆员充当着图书馆和信息使用者的连通器。
2.2咨询服务的多渠道探索学科馆员除担当传统咨询服务中图书馆员的职责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承担起网络咨询服务的职责。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通过建立自己的学科专业博客,负责组织与协调虚拟交流活动以及合作式信息挖掘与推荐,负责在线咨询服务以及专家等,更好地实现对网络用户的在线咨询服务,提供多渠道的信息交流,从而做到全方位、多渠道为用户服务。
2.3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
文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是文献信息的高层次服务。学科馆员在开展此类工作时,应着重跟踪对口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对热点问题及代表论著、新观点等进行搜集并分析研究,做出知识性的评价,编制二、三次文献,为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参考;应全面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主体聚类、分析、评价、过滤,并用链接的方式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目录式学科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学科性专业信息资源导航。
2.4用户教育的全方位开展
学科馆员组织的各种用户教育活动,不仅要介绍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还要介绍对口学科的其他文献收藏机构的资源和相关网络信息资源。此外,对检索技能的训练和信息素养的教育等相关问题的介绍也是全方位开展用户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要帮助用户了解与合理使用网络资源相关的法律、经济知识,使他们能够合理合法地索取所需信息。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使川户不但了解掌握各种资源的使用方法,更要使用户能够对其获得的信息进行鉴别与评价,并将有用的信息融人其已有的知识。通过用户教育,使广大用户的学习与研究更进一步产生新的知识。
2.5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广泛参与
作为学科馆员,可以和相关学科的任课教师合作,为本科生拟定教学参考书,为研究生拟定教学参考文献,可以为学生写作业、写论文提供文献信息方面的学术指导。在科研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要协助对口院系教师,特别是学术带头人,对重点科研项目提供全程跟踪式定题检索服务,要积极参加对口院系组织的有关学术活动,掌握相关学科的巾长期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新增学科点及博十硕士学位授予学科以及每年度科研项目立项情况。学科馆员要真正融入科研活动中,从而获取科研成果形成过程巾的相关信息以及科研成果后的演变信息,实现对信息的深层次揭示与管理。
3学科馆员的素质培养
针对承担的工作职责,学科馆员应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需要学科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应着力培养专业技能(业务知识和々业信息提炼能力)、基础素质(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3.1全面提高学科馆员的综合业务知识
学科馆员是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的桥梁,通过主动而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来为凑者服务。学科馆员的这一主要特点决定了其业务知识必须过硬,它是开展好信息服务的根本前提。一个好的学科馆员,要熟悉图书馆提供的各类信息服务,要了解相关学科的主要信息源,要熟悉相关学科数据库资源的检索方法与技巧,更要了解图书馆各部门的基本业务工作内容和流程。这些基本业务知识是学科馆员在工作中与对口院系师生进行沟通并为其提供专业、快速、准确的信息服务应必备的基本素质。
3.2着力训练学科馆员的专业信息提炼能力
当今时代信息丰富,各种载体类型的文献数量剧增,网络信息资源的庞杂浩繁更是令人们烦恼。面对太多的信息,人们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快速准确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人们更加希望专业信息服务人员帮助找到相关信息,并从相关信息中提炼有用信息。在专业信息服务人员的帮助下,人们得以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自己关注的领域,进而开展更加深层次的科学研究。被服务人群的这一信息需求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对信息服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高层次信息服务的专业人员,学科馆员应在具备专业检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专业信息的筛选和提炼能力。这种对信息的筛选和提炼不是盲目的挑选。而是在挑选信息的基础上,对选出的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与加工,使得科研人员能够直接利用这些信息产品,从而最终实现为特定用户提供高层次的专业化服务。
3.3逐步提升学科馆员的英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来自于使用英语语言的发达国家,而计算机信息检索也已成为信息查询的主流。因此,英语与计算机已成为科研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两个工具。作为学科馆员,要跟踪对口学科信息,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专业检索获取,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使之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就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开展其他一切服务的前提。有人认为,英语和计算机相关等级考试是学科馆员必做的功课。笔者认为,这两项能力的培养不能以过关考试为终点,而应作为起点和契机,在此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摸索。
3.4努力培养学科馆员的开拓创新能力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图书馆正面临着一次重大变革。作为高校图书馆,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唯有实行全方位的创新才能增强自身活力。学科馆员要积极适应图书馆的发展变化,自觉融人图书馆改革的实践中;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很好地与日常工作相结合;要在工作实践巾不断更新自己的丁作思路.改进工作内容和方法;要紧跟时代的脉搏,使自己始终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掌握最新科研成果和信息,使自己具备开展工作创新的信息基础。作为高校图书馆,要营造本单位的创新氛罔.积极鼓励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创新,并为学科馆员提供开展工作创新的机会和条件,使其不断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
3.5不断加强学科馆员与人交往的能力
在学科馆员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与对口院系老师同学的交往是重要的工作环节。此,学科馆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展开相关工作。在积极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动态的基础上,全面掌握本单位相关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内容,实现信息服务的主动推送;在对口院系老师同学提出信息需求后,应主动与信息需求者进行沟通交流,更好地了解其信息需求的侧重点和范围,并以较快的速度为其提供满意的信息;要开通多种信息服务渠道,如,到馆服务、博客或咨询台留言等,以便于信息需求者获得信息服务。另外,学科馆员在开展信息服务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性格和学科背景的人。这就要求学科馆员要耐心、要细心、要专心.妥善处理用户与自我的关系,妥善处理不同用户的关系,妥善处理各项工作的关系。
学科馆员是架起大学图书馆和全校师生的桥梁。要想让学科馆员真正发挥作Ⅲ,成为相关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学科馆员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我,努力为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服务。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学科馆员组建制度的创新;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的创新;学科馆员的管理制度创新等,包括了层次结构创新、专职与兼职组合创新、学科馆员来源创新、服务对象的创新、服务方式的创新、服务模式的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多方考核与激励创新、管理组织形式创新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具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制度创新。在学科馆员组建制度方面,要有合理的层次结构、专职与兼职结构、引进与培训结构的创新;在服务制度方面,要有拓展服务对象。以网络服务为主与直接服务方式相结合,建立用户参与,共建共享服务模式的创新;在管理制度方面,要有建立以图书馆管理为主,与对口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双重管理体制,多方考核与激励制度,管理组织形式协调制度的创新。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是现代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也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客观要求。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至今,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已有10年的历史。在这10年中,在学科馆员选拔、要求、职责,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得到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和高校师生的认可。但问题不少,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地方高校的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方面,与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比较,相对后滞,尚未普及,困难较多。主要的困难有:图书馆员的总体素质偏低,很难承担深层服务的任务,对口学科用户对其的信任度、满意度都不高,而且人数较少;评价制度不完善,学科馆员的业绩得不到应有的肯定,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工作忙于应付,流于形式;现代化的技术服务实施,信息资源都相对薄弱,硬件支持力度不足;管理、协调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等。要发展,就必须创新。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从地方高校的实际出发,借鉴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建立有地方高校特色,适合自身特点的学科馆员制度,以促进地方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学科馆员组建制度的创新
学科馆员的组建制度包括学科馆员的选拔,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层次结构,专职与兼职结构,来源结构等的规定。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实施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的主体,是信息资源与对口专业用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成败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结构合理、敬业高效的学科馆员队伍是创新服务的基石。根据地方高校的特点,在学科馆员组建制度方面应有以下创新举措:
1.1层次结构创新
最初,研究型大学建立学科馆员队伍,结构比较单一,主要服务于对口专业的教师、专家、学者、研究生。对学科馆员的学历与能力都有高要求,如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有的要求博士学历;要求有坚实的图书馆知识和熟练的服务技能;要求有深层的对口专业的知识背景等。总之,要求学科馆员成为学者型、专家型人才,能为对口专业用户提供深层的服务,进行知识重组。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这种高素质的人才较少,很难满足各门学科专业的需要;对口专业的需要又是多层次的,既有一般的低层次需求,又有高层次的需求,如果让学者型、专业型的学科馆员全面服务,必然任务过重。因此,根据对口专业用户的需求进行细分,可以打破单一的格局,建设信息宣传学科馆员、信息教育学科馆员、信息导航学科馆员和信息开发学科馆员4个层次结构。它们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形成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队伍。
信息宣传学科馆员,有大学本科学历即可。主要为对口专业用户宣传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共享的信息资源,宣传本馆信息服务实施,介绍专业新书和最新的论文,专业教学改革的动态等。
信息教育学科馆员,有大学本科学历即可。主要向对口专业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指导数据库查询,指导使用先进的现代服务器,开设有关讲座,编写电子信息资源使用指南等。
信息导航学科馆员,需要大学本科或硕士学历,不但要熟悉检索工作的操作,而且要有对口专业的知识功底。主要任务是介绍各种网络数据库,如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开展科研查新及从课题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跟踪服务。
信息开发学科馆员,要求大学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教授以上职称。主要任务是高层次服务,提供科研决策参考咨询;参与对口专用文献信息的选择和评价;参与制定馆藏的全方位发展计划;建立对口专业的专家信息系统等。
1.2专职与兼职组合创新
由于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较少,要负责全校各专业的文献信息服务有困难,可以创新组建模式,采取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既可解决人员少的困难,又可开发、利用其他的人才资源。图书馆可以选拔一名专职的学科馆员,既可在现职的馆员中选拔,又可以在已退休的馆员中选拔。对口的院系所,可以选拔兼职的学科馆员,信息开发学科馆员可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知名教授中选拔,其他的信息宣传、导航的学科馆员则可以从讲师、助教中选拔。院系所也有退休人员,符合条件的,也可以聘请为兼职学科馆员。
兼职的学科馆员的选拔要根据自愿的原则,提出任务要求,采取灵活的管理办法,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1.3学科馆员来源创新
研究性大学图书馆本身已经拥有丰富的高素质人才,但仍然需要引进人才少些。地方性高校图书馆在学科馆员来源短缺的情况下,更应该根据需求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的、能够承担深层服务的人才,以壮大学科馆员的队伍,扩大学科馆员的来源。
引进人才又要与培训现有的本馆人才相结合,而且应把培训作为重点。学科馆员也需要继续教育。现代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学科知识不断地分化,又不断地重新组合,令人应接不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承担为学科信息服务的任务。学科馆员是特殊的知识载体,要按照专业化的要求为自己制定进修计划,不但要进行业务培训,而且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脚踏实地敬业精神。学科馆员要在实践中学习,开展工作研究,图书馆领导也要为他们集中学习,外出进修提供条件。
2学科馆员服务制度的创新
2.1服务对象的创新
服务对象创新,从主要为对口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服务为主,转向包括本科生、专科生的全体服务。
最初,研究型大学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较窄,主要为对口专业的教师、研究生提供高质量、前瞻性、有深度的服务,要求精、新、细、快基本上属于信息开发学科馆员承担的任务。但是,地方高校是以教学为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高校,其科研任务相对研究型大学来说,要少一些。地方高校的本科生较多,有的还有专科生,有的尚未设立硕士点。这些大学生的专业信息要求应该得到满足。因此,服务对象应该拓宽,除设立信息开发学科馆员,保证高层次的信息需求之外,还应兼顾本科生、专科生的需求,可以配备信息宣传、信息教育、信息导航方面的学科馆员面向大学生服务。
2.2服务方式的创新
以网络服务为主,与直接服务的方式相结合。直接服务是指面对面的服务,其优点是可以直接对话交
流、快捷、准确,反馈及时。但学科馆员数量少,不可能都采取直接服务的方式。因此,就必须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工具,进行网络服务。这样可以解决学科馆员少而服务对象多的矛盾。可以在本校的局域网上建立个人的网页、博客、电子邮箱、QQ聊天号,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平台。要公布个人的手机号,以便联系。
2.3服务模式的创新
建立用户参与的共建共享服务模式。即学科馆员为对口专业用户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主动性。用户是受动者、接受者。这种单方面的服务模式,没有充分挖掘用户的信息资源,以充实服务内容。学科馆员毕竟人数少,而且时间、精力、学识、能力有限,面对众多的数据库,海量的网络信息,就显得力不从心。而用户众多,其本身就是信息资源的载体,接触的文献信息多。目前,专业论文分散在各种专著和期刊上,而用户会经常关心这些专业信息。用户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许多论文不一定公开发表,其信息资源也是很有价值的。因此,地方高校学科馆员偏少,发动对口专业用户参与信息资源建设是很有必要的。学科馆员可以建立馆员与用户互动的共建共享平台:①设立用户推荐专著、论文的网络平台,介绍最新的论文、论著及查找方法;②设立用户学术论坛,发表用户的读书心得以及学术观点;开展书评,对重要的文章进行评论,各抒己见;③组织网络辩论会,吸引用户参与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引起争鸣;④展示用户的学术成果;⑤公布专业论文索引,征求用户的意见,鼓励用户补充和完善。
3学科馆员的管理制度创新
3.1管理体制创新
建立以图书馆管理为主,与对口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学科馆员双重管理体制。最初,学科馆员由图书馆单独管理,在选拔、定职、评价、激励等均由图书馆负责,而评价时只征求对口专业的意见。这样,学科馆员只对图书馆负责,干好干坏对口专业无权管辖,出现服务与评价脱节,有的工作出现址皮、推诿的现象。鉴于以上情况,应对学科馆员的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图书馆可将一部分权力给对口专业,如评价权。学科馆员为对口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对口专业最熟悉和最了解他们,最有资格进行的评价。
图书馆主要负责行政管理,如学科馆员的选拔、任命、定职、监督、协调等;对口专业则进行业务管理,确定学科馆员服务的具体内容,质与量的规定以及业务考核、评价。如学科馆员与对口专业的联系制度,提供文献信息的数量,跟踪服务课题的数量,讲座的次数等,总之对业务要细化、量化。这种业务的细化、量化,交给对口专业做比较合理,可以克服图书馆单一管理的粗松的弊端。对口专业有业务管理权限,其工作就更加积极,主动,减少图书馆的工作负担,两全其美。
3.2多方考核与激励创新
加强学科馆员考核、激励制度的建设,激励是提高学科馆员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潜在能力,做好对口服务的有效机制。如果学科馆员的工作努力、工作业绩得不到正确的评价和合理的报酬、激励,则会出现工作效率低下,身心疲倦的现象。
学科馆员有许多隐性知识,如个人专有的知识,特殊的操作技能,诀窍,一般不愿奉献出来,如果受到激励就能在活动中将隐性知识外化,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而激励又要以合理考核为前提,考核应有标准,对照要求,对学科馆员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应作全面的、合理的考核。然后再根据考核结果,给予相应的报酬、激励。在激励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对学科馆员的考核应对以口专业用户为主,与自我总结,图书馆评估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业务考核与职业道德评价相结合。
·区分信息宣传、信息教育,信息导航、信息开发四种学科馆员的不同激励标准。
·学科馆员的报酬应列入图书馆的计划,保证落实到位。
·可以评选优秀学科馆员,给予奖励。
·在晋升职务,工作岗位调换,外出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3.3管理组织形式创新
建立学科馆员管理的协调机制,地方性高校的学科馆员一般分散在图书馆的各个部门,没有集中成立“学科馆员部”进行管理。研究型大学因为人才多,可以采取集中管理的办法。地方性高校可以将信息开发学科馆员集中在参考咨询部,其他信息宣传、信息教育、信息导航学科馆员可以分散在采编、流通、电子阅览室等部门。这些学科管理员除要完成本部门的少量工作之外,还要从事学科馆员工作。这样就会出现学科馆员工作与本部门工作的矛盾,这些矛盾需要图书馆领导来协调。
图书馆与对口院系所的关系十分紧密,学科馆员与对口院系所也会存在一些矛盾,需要图书馆协调。协调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学科馆员与所属的图书馆部门要职责分明,这是协调的前提与基础;②图书馆领导应该是协调的主持人,具有权威性;③重大的问题可以召开协调会议,商量解决。
地方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很有必要,但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以需要定制度,以上提出的创新举措只是针对一般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的。每个具体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校情况的学科馆员制度。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角色定位
论文摘要对两代学科馆员的角色进行比较,分析学科馆员角色的特性,包括其角色的有限性、层次性、不可替代性、中立性及主动性等特点,进而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进行思考,认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具有层次性,学科馆员角色的终极定位应该是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1两代学科馆员角色的对比
依据学科馆员制度赖以依存的信息环境、角色职责、组织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将学科馆员制度分为两代,即基于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范式。也有学者将传统的第一代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1.O(Subjectli-brarian1.0),而将具有新的角色的第二代学科馆员称为学科馆员2.0(subjectlibrarian2.0)。
从两代学科馆员承担的角色来看,第一代学科馆员所充当的角色是作为图书馆与用户的联络人、用户信息素质培训者、参考咨询馆员。这个角色在了解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信息素质、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信息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学科馆员服务也在不断适应形势走向深入,伴随新的业务的拓展,逐渐承担起更多的新的角色。在保留和发展了第一代学科馆员角色职责的同时,还成为学科信息作者与者、信息资源管理者、知识管理者、研究人员、虚拟交流的组织者。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更是形象地将第二代学科馆员新的角色比喻为信息环境的“战略顾问”、排忧解难的“社区民警”、提供全方位呵护的“私人医生”、善于推广知识和技术的“农业推广教授”、精于运用市场营销策略的“市场营销专家”、长征路上播撒火种的“工农红军”、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图书馆馆长”。
比较可以看出,学科馆员的角色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和学科化服务的深化而不断在丰富,并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虽然,第二代学科馆员这种理想的、复合型的学科馆员角色对于彰显学科馆员岗位的重要性很有益处,但其角色的复杂性也带来了学科馆员岗位设计与管理上的困惑。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的角色定位是学科馆员服务规划设计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学科馆员角色的特性
2.1学科馆员角色的有限性
学科馆员角色的有限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学科背景的有限性。相对于众多的学科门类,学科馆员的人数总是很有限的,和院系专业教师相比,学科馆员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非常有限的。学科背景的有限性决定了学科馆员承担的角色应该是信息专家,而不是学科专家。②服务的协作性。学科馆员不是万能的,他不是图书馆骄傲的天使,是为用户服务的有效体系中的一环。在学科馆员服务系统中,学科馆员并不是孤立的,他需要图书馆其他馆员的协作与支持,如采访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在国外一些大学,如英国的UniversityofBristol还设有学科馆员助理(Assistant-subjectLibrarian)和院系联络员(FacultyLibrarian)、学院图书馆代表(AcademicLibraryRepresentatives)协助学科馆员开展工作。学科馆员服务的协作性说明尽管要求学科馆员是复合型人才,但是作为图书馆服务群体的一员,其角色要有一定的专指性。
2.2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
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从国内外有关学科馆员的研究看,学科馆员的角色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低到高呈现出层次性,表现为学科馆员1.0-学科馆员2.0;②从国外学科馆员的名称可以看出其发展的层次性,学科馆员经历了从书目员(Bibli-ographers)发展到联络员(LiaisonLibrarian,AcademicLiaisonLibrarian,FacultyLibrarian),再到学科馆员(subjeetlibrarian)、学科专家(subjectspecialist),再到研究支持馆员(ResearchSupportLibrarian)、学术馆员(AcademicLibrarian)和教育(师)馆员(EducationLi-brarian,TeacherLibrarian)、学习顾问(LearningAdvisor)的历程;③从国内高校学科馆员服务的整体实践看,受各自馆情的制约,表现出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学科馆员服务开展较早、较有影响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也只是充当学科联络人和学科咨询馆员的角色,而作为学科馆员职能较高层面的研究支持、科研伙伴、学科情报教育等角色则还无力承担。国内一流高校图书馆情况尚且如此,其他高校的开展情况更是可以想象,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仅仅是学科联络员的角色,甚至一些学校图书馆的针对性更强,如厦门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把学科馆员的工作岗位进一步细分为“学科采访馆员”或直接定位为“学科采访馆员”。学科馆员角色的层次性反映出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应该考虑馆情实际,但要体现学科馆员角色的先进性和发展性。
2.3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不可替代性是学科馆员角色定位的根本特征,是学科馆员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图书馆员的地方。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包括学科馆员角色能力和角色责任两个方面。角色能力是作为学科馆员角色的核心能力,这种核心能力是学科馆员所独特拥有的,角色能力如果不强,就会造成角色定位的模糊。学科馆员是具有学科专业背景和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技能的两栖人才,其核心能力是利用自身的学科背景优势敏锐地去发掘学科用户的信息需求,去识别、组织和筛选学科信息资源,开展学科情报教育,支持科学研究。角色责任是学科馆员这一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它是以角色能力为前提的,角色责任和工作职责不同,角色职责是学科馆员天生所具有的,它体现学科馆员的使命,工作职责则是后来设计的,它反映了学科馆员的具体任务。学科馆员角色的不可替代性说明学科馆员角色的学科性和情报性缺一不可。
2.4学科馆员角色的中立性和主动性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应该持中立性的原则,即图书馆员无权代替读者对所提供信息的价值做先入为主式的判断。也就是说,在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上,图书馆员并不比读者具有“专业”优势,图书馆员不应该对所提供信息的价值做出好与坏、有用或没用之判断,而应该把判断及选择的权利交给读者自己。这个观点似乎与本文研究的学科馆员的个性化主动服务相矛盾。但这恰恰和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有直接的关系,学科馆员作为学科信息使者,作为学科信息专家,虽然具有角色的中立性,但是他同时又融入了学科团队,成为科研伙伴,具有双重角色。把经由学科信息专家组织、筛选出来的学科信息资源主动推介给学科用户、科研伙伴自然很受欢迎。
3学科馆员角色的定位思考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可分为三个层次:学科信息联络员、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3.1学科信息联络员
学科信息联络员是学科馆员角色最基础的定位,也是学科馆员发展的低级阶段。这一角色主要承担对口学科单位的学科联络工作,其使命是开辟图书馆和院系交流渠道并建立起协作关系,了解学科用户需求,建立用户档案,宣传图书馆的服务与资源,促进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和服务的提升。学科信息联络员是图书馆的信息使者,核心能力是基于学科背景的沟通能力,也即公共关系能力。基于学科背景的沟通交流不同于一般性的沟通联络。学科背景可以让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有共同的专业语言,能让学科馆员更清晰的明白学科用户的需求所指,帮助学科馆员迅速融入学科团体开展工作。
学科馆员自1998年清华大学从国外引进还不到10年时间,虽然学科馆员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之中,但这一先进的服务模式已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限于人力资源的困扰,目前还在观望和等待,期待条件的进一步成熟。笔者认为,学科馆员服务的开展可以从学科信息联络员做起,通过学科信息联络员的努力工作和院系学科用户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协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将对图书馆进一步开展学科化服务(学科资源建设、学科咨询服务、学科研究支持)至关重要。
3.2学科咨询馆员
学科咨询馆员是学科信息联络员角色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学科馆员发展的中级阶段。学科咨询馆员和学科信息联络员所不同的要求是具备更加专深的学科背景知识,能够在线或现场解答学科用户的咨询,帮助解决其学习研究中资源利用方面的疑难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信息咨询。学科咨询馆员的核心能力是信息能力和咨询能力。
从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情况看,我国较早开展学科馆员服务的一些高校图书馆目前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图书馆,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就明确提出学科咨询馆员制度和学科咨询馆员的岗位名称,并明确规定学科咨询馆员的职责为:及时介绍与学科相关的试用数字资源,搜集对图书馆预(已)订购资源的使用情况并反馈给图书馆相关部门;为院系开展用户教育,针对学科用户做数字资源及图书馆服务的培训讲座;为各院系提供重点学科网上资源导航服务,并定期更新;向院系介绍图书馆的相关服务等。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于2006年在总馆成立了学科咨询服务部,设立学科馆员岗位,并公开向社会招聘。虽然,国家科学图书馆从一开始实行学科馆员制度起点就比较高,但由于该馆此项工作开展时间不长,从目前学科馆员服务的内容来看,笔者倾向于将其定位为学科咨询馆员。
3.3学科情报教育专家
学科情报教育专家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理想的角色定位,也是学科馆员角色实现的最终目标,其核心能力是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对于高校而言,图书馆事实上就是一个教学研究环境,图书馆员就是教育者,从事参考咨询、分类、编目、资源建设、书目指导工作等和课堂上教学一样,都是帮助学生获得各自领域所必需的信息和知识。作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首先应该是学科情报专家(或称学科信息专家),一般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学科专长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动向和研究任务,编辑学科动态与研究指南,开展学科导航,帮助用户构筑和优化学科信息空间。同时,作为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学科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设计与实施。澳大利亚有学者认为,应将图书馆放在知识更新更加快速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审视,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场所,学科馆员应该变成这个学习场所的一个指导者。学科馆员应该具有与教师相同的专业知识,现代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学”而不是“教”,要发展一种学习的文化。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UniversityofAuckland)图书馆培训部主任王晓力女士也认为教师馆员(Teacher-Librarian)提供的服务包括教师服务(Facultyservice)和学习服务(Learningservice),学科馆员当然也含括其中。另外,MCMaster大学图书馆也提出寻找具有创新和革新能力、经验丰富的教育与学习图书馆员(TeachingandLearningLibrarian)来领导信息素养计划和动态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发展距离这个阶段还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一些大学图书馆,如美国奥利根大学(UniversityofOregon)和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技术学院(UniversityofVirginiaTech)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项目就特别强调学科馆员的教育职能,在其用户教育与培训中,要求学科馆员同教师合作完成特定任务、开展满足学习需求的课堂教育、开设图书馆的学分课程、对教师提供支持并整合信息素养于课程之中、开展课堂延伸服务(与学科馆员的小组讨论)等。
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谢拉曾经说过:早期的图书馆员都是学者。学科馆员的学科情报教育专家定位是对这一名言的回归。这一定位有助于淡化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教辅部门而同院系学科团体割裂的现象,也有利于同院系建立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员的形象和图书馆的地位。
摘要:本文论述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实施方法、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学科馆员;高校图书馆;网络
在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何加强服务职能、转变服务观念、深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便是一项新举措。
1学科馆员与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选派的具有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熟悉馆藏情况和信息资源利用手段、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信息素养、能为读者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专业人员。学科馆员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掌握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和技术,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水平,同时还要有一定的交往能力。
学科馆员制度是图书馆根据读者的需要,结合图书馆的职能。以学科专业为服务对象而开展的主动的、有针对性的高水平服务措施。实施学科馆员制度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下读者需求的新变化,不断提高馆藏质量、服务水平和文献资源利用率,使图书馆的服务更主动、更直接、更积极,让读者获得更满意的服务。
2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1)信息时代需要学科馆员的网络导航。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加深,读者对网络的依赖也越来越强,网络已成为读者获取、交流和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这样不仅使传统的纸质文献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出版分散,而且也使网络资源迅速增长、内容包罗万象、良莠共存、更新频繁,这就给读者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带来了很大困难,受到了很多限制。而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向系统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要求图书馆多角度、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价值高、内容新、专业性强的网络信息服务。
(2)新形势要求图书馆提升服务水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不仅是培养各种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的基地,也是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生力军。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拥有一支具有某一学科方面的专业知识,又有信息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掌握馆藏文献信息和网络检索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的专业队伍。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就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深化服务内容,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做的更好,使宝贵的文献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图书馆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
3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方法
(1)图书馆根据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选派具有专业知识、熟悉馆藏的业务人员为有关院系的学科馆员。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使学科馆员制度顺利实行,图书馆应制订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规则。内容包括发展目标、人员组成、工作职责、馆员素质要求、管理机制等项内容。
(2)通过召开座谈会、广告宣传(馆报、馆刊、宣传栏等)、走访约谈、图书馆网页等方式公布学科馆员名单、工作职责、联系方式(包括电话号、电子信箱、QQ号等),尽快让院系的师生熟悉学科馆员,了解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及服务方式。
(3)学科馆员应当主动与所负责的院系建立联系,了解师生的阅读倾向和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应聘请每个院系的校图工委委员和资料员成为图书馆的联络员,协助学科馆员开展工作,保证图书馆与院系的联系畅通。学科馆员要为对口院系的学科带头人、知名教师、重点学科和科研课题建立资料档案。熟悉他们的学科专业情况,了解教学计划、科研进程等,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密集、效益显着的专业化、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
(4)建立学科馆员的管理机制,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明确工作任务,制定发展目标,定期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成效和工作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对工作完成的好、业绩突出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对较差者要找出不足,限期达标或培训提高。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入竞争机制,择优聘用学科馆员,使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平稳、持续的开展下去。
4学科馆员的职责
(1)经常走访、打电话与对口院系联系。了解该院系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情况以及师生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情况。熟悉有关学科专业的科技水平、研究动态和发展方向。为学院科研立项、成果评价、课题研究提供查新、、专题检索及全程跟踪服务。
(2)定期向学院提供搜集、筛选、整理的网络信息资源以及图书馆新引进的文献资源。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网络信息导航。负责试用、评价、推荐与学院学科专业相关的数据库、专业网站及其它电子资源,为师生方便快捷的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帮助。
(3)积极开展读者教育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办讲座、培训指导、开设文献检索课、印发读者服务指南手册等。例如为新生讲授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使学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及图书馆的资源。学会利用这些资源;为高年级的学生及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使其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和技术;为教师介绍特种文献的检索和利用,特别是外国的特种文献,如专利、标准、科技报告等等。
(4)学科馆员要及时了解师生的阅读需要和对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反馈给图书馆的相关部门,以加强图书馆的管理,改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方式与方法。在购进图书、订购报刊、购买数据库及其它电子产品时,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建议,供采购时参考,以保证重点学科专业文献的收藏率。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质量。
(5)通过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网上咨询站点,搭建学科馆员网上在线咨询服务平台,直接接受师生的网上咨询,解答读者遇到的问题,或以电子邮件、QQ聊天、BBS论坛等方式解答师生的疑难问题,共同探讨和交流有关的议题,为师生传送获取的最新信息。
5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
学科馆员制度是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为适应读者需求多样性的新变化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服务措施。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受人员素质、校情馆情、经费等多种条件制约。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经历了起步、探索、总结提高和发展几个阶段,即由点到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行。
(1)初级阶段。由于学科馆员刚刚从事这项工作,要有一个了解和探索的过程。要了解院系师生的专业和学科,也要熟悉有关的馆藏文献和网上资源,并向师生宣传和推荐。根据师生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利用的培训和指导。使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
(2)提高阶段。随着师生信息意识的增强,学科馆员的工作也将向深入展开。学科馆员要参与到重点课程、重点学科和科研课题中去,了解和掌握学科专业的进展和动态。为他们提供定人、定题、定向的跟踪服务和代查、代借、代译、代复制的全程服务。
(3)发展阶段。学科馆员经过学习和学术服务活动的锻炼,将成为学科型或学者型馆员。他们经过对文献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研究和对文献资源的整合,将为院系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和重大事件出谋划策或提出参考建议,对新形势、新观点、新动态进行评介。例如撰写研究报告、专题述评、形势分析、动态综述等三次文献。
总之,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不仅可以深化读者服务工作,同时也可以提升图书馆的地位。树立图书馆良好的形象。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
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价值在于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信息时代为中医药院校师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中医药学科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图书馆必须实现服务内容和服务模式的转变,从而满足信息时代和中医药院校发展的要求。
1开展学科服务的必要性
教学、科研是高校工作的重头戏,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也是高校图书馆存在的价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下,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学科服务正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推出的服务创新模式,其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中的推行更为必要。
1.1可满足中医药学科具有的特殊性要求
学科服务是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馆员为核心,针对用户的专业需求,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介于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之间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在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对象中,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相对薄弱,而他们对文献资源和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又很大。这一矛盾促使图书馆需要具备个性化、深层次、专业化的学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信息需求,为学科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资源支撑。
1.2中医药古籍资源开发的需要
中医药院校学科的主要特点是近“古代”而远“现代”。目前,一些古籍资源和特殊专业的信息资源建设还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传统中医药资源的收集和管理工作的数据化模式还未完善,对一些古籍抄本、精刻本、拓本和孤本的数据化、电子化管理的探索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古籍的开发和管理都需要学科服务的支持,需要在学科馆员与对口专业的结合中探索,从而实现古籍资源现代化。
2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面临的困境
随着学科服务在各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发展,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也随之提高。但由于中医药院校具有的特殊性,导致其学科服务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因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
2.1开展学科服务缺乏长远规划
学科服务的总体发展规划是实现学科服务规范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是图书馆长期发展、官员队伍建设和资源配置中的纲领性文件。但目前,由于一些中医药院校的图书馆缺乏对学科服务的认识,在制订图书馆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方案和馆员队伍建设计划时,只将学科服务建设作为短期安排,并未纳入图书馆的长远发展规划中,导致学科服务沦为一般工作,缺乏创新的动力,不利于构建适合本馆实际情况的学科服务模式,最终导致学科服务的开展失去了可靠保障。
2.2学科服务发展中存在障碍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部门间的界限十分明显,但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导致图书馆各部门间的沟通相对较少,资源配置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整体服务空间封闭,这不利于学科服务的发展;中医药院校的学科具有近“古代”而远“现代”的特点,使之与图书馆专业的相容性较低,导致学科馆员的设置难度较大,这也是中医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最大障碍;虽然近年来一些中医院校图书馆采用了两种或多种学科服务方式,但很多图书馆却缺乏对学科服务的整体设计,将其分散在了本馆网站的不同区域中,导致在程序设计方面非常烦琐,需要多层链接才能进入服务页面,这不仅无法满足读者在使用方面简单、易操作的要求,而且易遗漏服务内容。
3加强中医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措施
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面临的困境启示我们,要搞好学科服务,就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构建学科服务平台,从而提高学科服务的水平。
3.1制订学科服务发展规划
应制订长远的学科服务发展规划,实现学科服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是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基础。发展规划一定要立足于中医药院校的长远发展,并紧密结合中医药院校图书馆的特点和学科服务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对口院系学科建设和科研的各种信息,尤其是要获取对口院系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等多方面的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从而使制订规划既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
3.2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为了保证学科服务质量,需要选拔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和学科服务经验的学科馆员。只有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需求,从而提高学科服务质量。因此,中医药院校图书馆要充分挖掘馆员中具有学科基础、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充实馆员队伍,并按照学科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学科馆员的作用,主动地为用户提供教学和科研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科服务的有效性。
3.3构建学科服务平台
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是搞好学科服务的基础之一。学科服务平台的构建要以用户为中心、学科为重点、学科馆员为主导。用户和学科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图书馆工作的落脚点。只有以用户和学科为中心和重点,图书馆的工作才能落到实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用户应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并以学科馆员为主导,从而彰显学科服务的个性化特点;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完善学科馆员复合服务模式(聘请院系资料员、学生等作为联络员和信息专员)和“特约馆员”模式;学科馆员应深入科研一线,了解学科前沿,掌握学科对口院系的教学和科研动态,与“特约馆员”共同围绕教学和科研要求开展学科服务。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学科馆员还要积极地参与专业文献资源的建设,并按照教学和科研要求进行管理和服务工作;利用Web2.0技术打造学科服务平台,可为学科馆员与学科用户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它整合了馆藏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集成了相应的学科导航和学科知识库等工具,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智能化的一站式学科知识服务,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高效的信息服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开展用户信息素养培训
中医药院校学科服务中的用户为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广大师生,尤其是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他们对专业知识、信息的需求量很大,但他们缺乏相应的文献利用、检索技能。因此,必须重视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从而将学科馆员的信息使用技能传授给用户。应借鉴其他大学图书馆的经验,与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建立联系,以提高学院的科研和教学水平为已任,着力培养科研团队的信息获取能力,从而使学科服务产生更大的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项主动参与式的、高效的知识和信息服务,是图书馆创新精神和个性化服务特征的具体体现。为了满足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应面向学科,将学科服务纳入图书馆长远发展规划中,并以学科馆员为核心,打造学科知识服务平台,这将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佳策略。
作者:任晶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随着21世纪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广泛存在的网络数字资源分流了图书馆的一部分用户,使图书馆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唯一场所。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广泛面向全校师生的统一服务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庞大的教育体系,以及越来越细分的学科化教学模式,特别是综合型大学,理工科与文科对信息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别。高校图书馆为了更好、更快、更有效地服务于用户,贴近于用户,必须提供个性化、专业化以及更深层次化的信息咨询服务,并获得更多的用户认可,以获得更多、更先进的图书资源,充分提高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提高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价值,也获得更多维持高校图书馆更快发展的经济来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在适应客观实际的情况下,应将学科化的图书馆服务与市场营销的经营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快地开拓信息服务市场,吸引更多的用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1学科化服务营销的概念
学科化服务营销是图书馆和用户沟通的高铁,是图书馆创新服务、品牌服务向用户高效推广的战略基础,也是图书馆应对信息全球化的客观的、必要的、积极的管理策略。基于营销学理论和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特点,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营销理论,其概念为以学科为市场细分标准,与各类用户群建立一一对应的服务模式,以用户需求和相互共赢为导向创造并提供出品牌服务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学科化服务营销的目的在于,在以学科细分用户的基础上,开展服务营销活动,更快、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巩固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承中心的地位和社会职能,同时取得合理的服务效益。
2学科化服务营销的内容
2.1学科化服务营销是以学科为用户细分框架按学科来确定服务内容、组织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分别制定各学科相应的服务计划,使用各种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送手段,相应的建立起各自的服务渠道。这是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指导思想。
2.2学科化服务营销强调差别化在学科化的用户细分框架下,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量体裁衣,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对营销渠道、推送的方式和方法、价格等做相应调整,以适应用户的需求,来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益和读者满意度。
2.3学科化服务营销强调创造性行为创造营销是积极主动发现,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和欲望,并激发用户,同时为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使用户积极地响应这些创新服务,并得到预想的满足感。这是学科化服务营销的重要前提。
2.4学科化服务营销强调品牌服务品牌不仅是一种质量保证,还是一种社会责任。以品牌为核心开展各项工作,各部门团结协作,用集体的智慧来打造品牌,注重团队精神。对内提高图书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并提升图书馆社会价值。同时培养用户的品牌忠诚度,在相同服务内容下赢得更多的用户群体,从而打造国内一流大学图书馆。这是学科化服务营销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科化服务文化的精髓所在。
2.5学科化服务营销是一种管理过程学科化服务营销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①面向用户调研分析,挖掘用户需求和欲望。②指导制定品牌服务,即图书馆需要打造什么样的创新服务给用户。③组织配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各部门合力、全方位打造品牌服务。④实施营销策略,建立沟通渠道和服务网络,以最佳的推送方式让用户知道图书馆的品牌服务,并参与体验图书馆品牌服务,享受优质品牌服务乐趣,同时也分享与他人。⑤对营销过程进行控制,实现无形服务的有形化和价值化。学科化服务营销也是高校图书馆与师生、与社会互动、联系的纽带。学科化服务营销理论延续了社会市场营销学理论,在制定图书馆营销策略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图书馆的发展和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用户与社会的价值创造,在提高图书馆整体效益的指导思想下开展营销活动才可持续发展,并经久不衰。
3学科化服务的营销策略建设
为了配合教学与科研,让教学和科研人员更广泛地了解学科化服务的有效方式,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动上门联系各院系不同的教学科研用户群体,主动了解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情况和对目前馆藏资源的满足程度。为他们设计学科化服务的方案,为他们提供科技决策、科技管理的信息保证和科技决策的依据、建议和方案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层次知识服务。所以,要让教学科研人员更加了解和认识,接受并信赖学科馆员的服务,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进而建立一套适合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学科化信息服务营销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3.1广告宣传学科化服务营销是以学科为基础,以服务有形化展示为核心,以网络和实体宣传为方法、以用户体验活动为催化剂,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学科化服务推广宣传。以院系为切入点,首先在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试点,随后再逐步向全校推广学科服务营销。广告宣传是品牌推广最常见的手段和方法,如张贴海报、悬挂横幅、通知(校园网、馆网、微信等网络平台)。海报、横幅效果直观生动、持久性强;网络平台速度快、范围广、持久性差。两者结合互补,能更好地达到宣传目的。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一学年对学科服务营销的宣传,给院系和教学科研人员留下了初步印象,也激发了他们了解、使用学科服务营销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为开展学科服务营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今后的工作做了铺垫。2013年初至2013年底,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营销团队张贴海报和悬挂横幅多达80多幅,在校园网和馆网发表宣传和新闻稿件50余篇。
3.2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活动是同行间创新思维的互动,也是学科服务营销推广的重要机遇。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从2012年派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内各类同行会议,吸引同行来馆交流参观访问,同时积极主办学术交流论坛和会议,请同行专家做讲座等,积极主动与同行们对学科化服务营销进行切磋交流和宣传,吸收同行们的经验和教训,不断地提升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营销的服务品质,并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和认可。
3.3回访院系教授专家教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和重要环节,而专家、教授是学术知识和校园文化的传输纽带和桥梁,他们是图书馆服务重点宣传推广的对象,教授的每一个认可都是我们服务的“活招牌”,使图书馆服务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得到大大地提高。2013年,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营销团队主动深入院系,上门为专家、教授提供贴心专业咨询服务,为教学科研团队进行专场讲解,将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工作和学科服务营销项目与各院系的教学科研发展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此项服务得到教学科研人员的一致好评。各院系专家教授和科研团队也主动提出要求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开展定题服务和专项信息素质课程培训,并愿意参与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工作。
3.4利用微信搭建学科化服务营销平台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微信作为即时语音通讯软件,以其诸多的优点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并喜爱,是目前普及最广和流行最热的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平台。高校图书馆也注意到了这一新型的工具和平台,慢慢开始探索利用这一用户数量庞大的新兴媒介,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信息服务。2014年,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在官网首页向读者公布了微信公众号和二维码,只要读者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和添加关注图书馆微信号便成为图书馆的好友。图书馆利用微信为读者提供APP化的服务,其诸多的优点为读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移动信息营销服务,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把微信与图书馆的学科化信息服务等结合起来,利用其便捷性和庞大的用户群,拓展深层次学科服务营销,具有更深远的现实意义。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开展学科化服务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利用微信推送最新的讲座和培训、阅读推广、图书漂流等图书馆最新活动,使读者能尽早地了解图书馆安排的各项活动。②利用微信及时发送最新资讯,增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如图书馆每月定期向读者推送优秀图书及新书,读者不再需要登录图书馆网站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获取新书通报信息,及时到馆借阅新书,从而提高新书利用率[3]。③读者通过微信实时获得个人所借书籍的借书期限、预约书籍到馆情况和逾期书籍的罚款情况等,使读者能按时还书,及时到图书馆办理借书等。④为了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主页上建立了学科化服务信息平台。学科馆员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具有使用价值的学科化信息服务。通过微信、QQ等网络工具与用户建立交流沟通渠道,学科馆员可以不受时间、不受地点制约,随时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实时的提供学科化信息[4]。
3.5学科服务营销团队的网络建设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目前面临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学科馆员少,学科服务工作任务重。面对如此繁重的学科服务营销工作,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如何将学科服务营销深入到全校师生中去?怎样合理安排人员,融入并构建学科服务营销团队?如何积极推广学科服务营销工作?如何优化人力提升学科服务?这些都是摆在馆员面前要处理的问题。所以,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搭建了与院系沟通联络的微信网络公共平台,覆盖了全校的各个学科、科研团队。负责信息联络是由各学科馆员与各院系科研团队中的优秀年轻教师或优秀学生来进行的,信息联络员都是由各院系科研团队(包括学科带头人)推举出来的。图书馆定期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定期组织他们进行交流、研讨,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将图书馆和各院系架起了高效沟通信息的桥梁,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科研团队的深层次发展研究提供深层次的信息专题和信息分析服务等。
3.6开展学科信息素质的多元化讲座讲座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2012年,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了深化学科服务,促进学科服务营销发展,便融入院系学科素质教育培养,讲座由常规文献检索讲座发展到内容拆分,细化为多模块、多元化的讲座,逐步向学科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面向教学科研团队及学科带头人等介绍学科专业资源和检索技巧、学术资源和服务概况以及如何利用资源写论文等,帮助他们又快、又全、又准地找到所需要的文献。此外,学科馆员不仅要认真梳理各学科专业资源,同时还要对各学科专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有所熟知,以便将普遍、针对性的学科资源以及最新的学科动态资源转化成讲座模块,宣传给师生。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以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作为试点院系,开展了一系列学科服务、营销创新活动。学科馆员提前将信息素质培训讲座的资料发送给院系教学科研负责人,让师生能够清楚学科馆员他们能提供哪些帮助,而院系则根据具体需求来调整和组织师生听讲座。确定培训内容之后,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普及效果,学科馆员还会亲自登门宣传讲解学科讲座的内容,或刊登海报、发放讲座通知单,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网页、微信以及院系的BBS、教师邮件、学科博客等进行宣传。这一学科服务营销形式,能够拉近图书馆与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的距离,使学科服务营销深入院系,将学科服务营销贯穿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去。
3.7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与实施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人才的重要素养。而目前长江师范学院广大师生群体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影响并制约着广大师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全面推广信息素质教育是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势在必行的举措,信息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提升长江师范学院师生的整体科研水平,并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为此,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从2010年起就为学校广大师生精心打造了“师生信息素养培养教育实施方案”,以多元化的讲授模式、分阶段地开展系统化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为广大师生提供真正的信息需求服务。
3.8有形化服务营销展示为了让师生们更充分地了解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提高师生对各项服务的使用率,同时也为了提升学科馆员的服务信心和读者的满意度,促进学科馆员与师生间的互动,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进而开展了有形化服务营销的展示。
3.8.1设立服务咨询窗口。为了打造高品质的服务,第一时间了解师生的需求,将优质服务送货上门,面对面地宣传给广大师生,在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各外借书库、阅览室和总服务台(还书台)窗口处都设置了学科服务营销工作点,有专人负责问题解答。图书情报部也设立总服务咨询台,每天由部主任来负责解答,甚至学科馆员亲临各院系将优质的服务零距离地展示给广大师生,节省了师生们宝贵时间。
3.8.2网络展示平台建设。网络展示平台是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服务有形化展示最为重要的手段。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在主页上增加了学科服务专栏,将学科服务项目推送给师生第一视野,并在主页上实时学科服务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存档,同时也在学校校园网站上进行宣传报道,以加强广大师生对学科服务的高度重视。
3.8.3信息宣传栏。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各外借书库、阅览室都设有信息宣传栏,将各学科的前沿信息都出来,这也是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有形化服务展示和宣传的又一窗口,信息宣传栏的内容平均每2~3个月更新一次。
3.8.4总服务台信息。在图书馆总服务台通过用大型液晶电视来为广大师生播放动态的学科服务资讯,内容涉及服务宣传、学科服务营销活动、培训信息、信息素养培训视频、图书馆导读推荐、图书馆活动通知等。
3.8.5交流提升,规范服务。同行间、非同行间的创新思维的互动,是一种服务推广的重要机遇。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形成了定期工作会议的模式,建立了学科服务的QQ、微信讨论组,随时交流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通过讨论交流,学科馆员们很快在学科服务定位、内容和方式方法、学科服务营销计划等方面达成共识。积极与各院系、同行等进行交流和宣传,来规范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不断提升学科服务营销的品质,提高图书馆学科服务营销团队在学院、同行间的知晓度。
4结束语
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自2012年实施学科化服务营销以来,已经与院系和教学科研人员建立并保持了良好的互惠关系,在面对他们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时候,学科馆员亲自登门造访,宣传图书馆资源、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让更多的教学科研人员认知并接受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学科化服务,同时也能够给该馆带来新的服务增长点,使图书馆的服务体系更加拓展和完善,使学科化服务营销更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同时也提升了长江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刘晓莉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图书馆界杂志》2015年第二期
1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图书馆馆员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缺乏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实施学科服务的核心基础,担负着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学科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院系联络人等职责[2]。也就是说学科馆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并能准确把握对口学科的学术前沿信息,了解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并熟练掌握各种信息资源的分类排序和使用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对用户进行信息素质培训,具备一定知识营销能力宣传推送相关学科资源,也要有一定的公关能力真正嵌入院系的学科建设队伍中,即图书馆学科馆员必须是集某学科专业知识与图书馆情报专业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要求,国内高校图书馆因学校的层次、地域的关系,图书馆馆员队伍良莠不齐。国内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的建设体系,相对于其他岗位,图书馆馆员的上岗要求较低,对学历和专业知识的要求不够明确,造成能够胜任学科馆员这一岗位的人才相当缺乏。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员大多数毕业于图书馆专业,对其他专业了解不足,而其他专业毕业的图书馆馆员,对图书馆的专业业务需要很多方面的提高,这样的馆员群体,要从中组建一支真正合适的学科馆员队伍,需要相当完备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措施。
1.2缺少合适的学科导航平台支撑近十年来,学科服务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图书馆深化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但基于本校资源推介的学科导航系统一直是国内高校图书馆缺少的平台,查阅目前的研究资料,除国内几所重点大学引进了国外的学科导航系统,大多数图书馆对学科导航平台的操作不外乎以下几种[3]:1)以图书馆网站为平台,公布学科服务教师或学科馆员名单,并推荐各类学科信息资源;2)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学科服务平台,即一些知识服务机构开发的知识服务平台,很多地方高校图书馆就是依据这些平台进行学科服务;3)基于Web2.0的学科博客,学科馆员以博客的方式与用户实现即时的互动交流。以上三种平台针对简单、单一的学科服务是可以的,但对于深层次、系统的、完整的学科知识的推介,就暴露出不足,特别是对于个性化的嵌入式的学科服务,这三种平台都难以实现。学科服务是基于强大网络环境支撑的一种全方位、主动的一站式服务,必须能够把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相关学科的整合排序后嵌入师生的教学、科研中,比如嵌入课程教学、嵌入课题研究、嵌入教学管理等,这些服务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撑。纵观当前国内学科服务局势,亟须开发一个适合我国文化服务特色的学科服务平台。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资金投入,需要技术人员在对学科服务全面了解的情况下通过开发或运用引进的学科服务平台把图书馆各种资源安全链接入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并且需要学校内部网络的全面兼容和支撑。这项技术工程需要学校教务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图书馆联合开发,协商解决。
1.3学科服务的内容及实施方式不明确目前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之所以没能跳出传统服务的层面,其主要因素还是用户对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不了解,学科用户并不清楚学科馆员能主动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学科知识和服务,他们更多的还是与馆员在参考咨询、检索查新等方面的交流,至于学科方面的知识、具体专业课题资料等个性化的深层次的学科交流,似乎还难以进行。究其原因:首先,图书馆方面对学科服务的内容没有进行明确的、广泛而全面的宣传推广,目前广大的用户并不知道也不了解图书馆有这一服务举措;其次,学科馆员的职责不明确,虽然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图书馆界已经探索研究了好多年,但是大多数学科馆员也只是一种兼职,而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服务团队,很多学科馆员对于学科服务工作也只是有求则做,无求不问;再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没有与用户的教学、科研需要产生无缝对接,用户不清楚而且也不相信图书馆能嵌入他们的教学、科研中进行一系列的服务工作,可以说双方基本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
2对策
2.1完善管理机制,对学科服务工作进行监督和激励针对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原有的内部管理机制需要改进和调整,图书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也需要重组和改进。学科馆员要真正嵌入教学、科研工作中,必须转换工作方式,办公需在图书馆与学科办公室两边兼顾。学科馆员的工作,从学科资源建设到学科文献的推介及使用分析评价,层层深入服务。学科服务的管理也不再局限于图书馆,需要图书馆与院系联合制定一套完备的学科馆员管理措施:1)明确规定学科馆员的资质要求,完善人才引进机制,让更合适的馆员胜任相应的学科服务;2)明确制定学科馆员的职责,使学科馆员清楚做什么工作,怎么做;3)确定学科服务的模式,是集中式还是挂靠式或者是分散式[4],成立专门领导小组;4)制订学科馆员的培养、培训计划,组建一支专职的学科服务团队,并且形成人才梯队;5)制定考核指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对学科馆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激发馆员的潜力,督促和激励学科馆员开展学科服务。
2.2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学科馆员是开展学科服务的主体,是学科服务实施的灵魂,学科馆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科服务层次。建设一支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是开展学科服务的关键性工程。国内图书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普遍现象,为了学科服务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科馆员的培训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科馆员必须时刻提高自己相对应学科专业素质,一方面可以走出去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可以经常随课堂学习。国内图书馆也可以学习国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对于非图书馆专业馆员,先进行系统图书馆专业培训,经过考核持证上岗;同样,对于图书馆专业的馆员,要求必须具有其他专业学习经历,并通过考核持证上岗。
2.3加强设备投入,开发或引进适合高校图书馆使用的学科服务平台目前很多普通高校的网络设施是图书馆开展学科服务的一个困境。比如,在教学课件中随机插入相应课程文献资源链接,随时向学生宣传推荐所学课程的参考资料,然而由于学校的设备问题,这方面一般很难做到。学科服务是基于现代高科技网络环境开展工作,这就需要学校能够提供设备支持,在完善的设备条件下,才能逐步开发或引进需要的平台,逐步实施全方位的学科服务。目前,美国Spring-share公司使用Web2.0技术专为图书馆的内容管理与知识共享设计开发了一个LibGuides[5]系统,其社会交互性相对完善:用户、图书馆员、技术人员以及他们彼此间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信息的在线沟通与共建共享,并且操作界面也是相当的简单友好,没有任何HTML编码知识的馆员都可容易地创建网页内容,且允许实时编辑和多馆员协作,利用该系统可建立图书馆各种资源导引,帮助用户高效地利用各学科信息资源。目前CALIS计划为50家图书馆提供经费补贴以引进LibGuides平台,帮助国内高校图书馆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此系统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国内不设镜像和没有汉化,如果能在此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出汉化版的平台并解决国内镜像问题的话,此系统将是相当完善的学科服务平台,那将会大大推进中国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深度。
2.4依据学科需求重组馆藏结构,试点推行学科服务传统图书馆的文献典藏是以文献主题分类方式对文献进行整合排序,馆藏结构依据读者层次构建。然而学科服务是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的一系列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所以馆藏资源建设以学科为依据,文献的整合排序依据学科主题进行,要求学科馆员时刻关注学科研究人员的需求并对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推介。这是一项专业而庞大的工程,需要院系学科专业人员与图书馆学科馆员合作进行,对图书馆的实体资源、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以学科为主体的重新整合。针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现状,全面开展学科服务是不现实的,可以试点进行学科服务,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和教训,条件成熟再进行推广。有同行提出可以选择重点学科作为学科服务的试点对象,一方面,重点学科拥有较多的科研经费和较完善的专业馆藏,实施学科服务更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和扶助;另一方面,重点学科的信息需求比较大,重点学科带头人以及科研人员始终需要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但是他们大都有自己繁重的科研教学工作,因此,他们更需要学科馆员帮他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推介,缩短他们获取文献信息的时间,提高科研效率。所以,从重点学科进行试点很有可操作性。
总之,学科服务需要依托强大的网络环境,通过具有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主动嵌入相关教学研究团队,开展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这是高校图书馆适应新形势的一种工作转型,也是图书馆深层服务工作的探索,是图书馆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各种主观、客观的问题,需要同行们在实践中探究解决。
作者:闫月香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图书馆
摘要:图书馆是现代化高校的重要组成,对高校的教学、教研工作起到辅助和促进作用。学科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服务职能,可以为读者提供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具体体现。将知识管理理念应用于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中,能够实现图书资源的最优化,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在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文章以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为核心,进行了详细讨论和分析。
关键词:知识管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基本要求;改善策略
高校图书馆的根本宗旨是为大学生师生提供信息资源服务,在传播知识文化和科学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传统管理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如何创新图书馆管理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图书馆在高校竞争中起到的作用,是当前每一所大学都尤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利用知识管理理念构建高效图书馆知识学科服务模式,推动了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的改革,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发展方向。
1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在知识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本质含义是指在人们获取、使用知识的过程中,强调人的核心地位,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对其利用价值进行深层开发,进而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再利用。知识管理可以有效提高个人以及组织上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知识资源,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为用户自身的良好发展提供了知识保障。
2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
高校图书学科服务是建立在丰富的图书资源基础上的,将知识管理模式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对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知识服务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满足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2.1优化信息资源
丰富的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提供学科服务的基础,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应用知识管理模式的时候,首先应该优化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应该以各学科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专业特点及教学目标,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整理、归纳、分类,使高校师生在查阅学科知识的时候更加便捷、高效。同时,还需要将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使多种形式的学科资源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2.2提高馆员素质
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和学科服务的提供者,在知识管理学科服务模式下,必须加强对馆员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馆员应该做到对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源情况的全面掌握,并充分利用与自身学科相关的图书资源不断完善、提高自己,善于挖掘学科资源的潜在价值,并能够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形态分享给用户,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进行再次整合[1]。
2.3提供个性服务
知识管理支持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中,是以人为中心的,这就要求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在进行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根据用户特点及所需学科知识的难以程度,设计多层次、个性化的学科服务模式。并不断对业务流程进行完善,树立主动服务意识,进行跟踪服务,延伸学科服务的宽度和深度,提高服务水品和质量。
3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改善策略
3.1及时更新学科服务理念
要想充分体现出知识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优势,首先就要及时更新学科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应该从知识管理模式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出发,调整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协调图书收藏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调高图书资源的利用效率,充分挖掘图书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对现有管理方式进行优化、改进,完善图书馆组织、馆员及图书使用制度,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构建一套全新的学科服务工作体系[2]。
3.2明确用户的核心地位
用户作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对象,用户的满意度直接决定了服务质量,所以在运用知识管理模式的时候,需要明确用户的核心地位。高校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文本的主动服务意识,加强对用户的调查力度,分析不同用户群的实际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业务模式,结合用户特点及需求,为其选择一套更加合适的服务方式,并及时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对服务方式进行调整。另外,可以加强与高校各院系的沟通,以图书馆作为活动场地,开展学科活动以及学术研究,实现对知识的二次创造。
3.3提高图书资源共享力度
提高图书资源共享力度,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在利用知识管理模式开展学科服务工作时,应该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方面入手,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加强图书管理、规范图书使用准则,可以实现线性知识的有效共享;通过培养馆员的学习共享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可以将隐性知识以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
3.4建立特色图书资源库
利用具有鲜明特点的图书资源库,能够提供特色学科服务,所以高校应该加强特色图书资源库的建设力度。首先,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整合,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为基础,构建信息化图书馆管理系统,加强对纸质图书资源和数字图书资源的全面管理。其次,应该将高校的办学理念、地域特点融入到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中,加强与学校教学机构及科研机构的交流,围绕最新科研方向建立图书资源库。
4结语
将知识管理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中,能够充分挖掘图书资源的利用价值,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建设效益,促进高校教学、教研活动的进步,对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知识管理支持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基本要求,需要及时更新学科服务理念,明确用户的核心地位,提高图书资源共享力度,建立特色图书资源库,实现高效图书馆学科服务工作的创新,提高高校图书馆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
作者:王珂 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1什么是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指的是具有相应学科知识背景并且可以提供科学信息服务、有效组织学科信息资源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在整个图书馆内,学科馆员一般会负责相应学科专业文献评价与选择,如果有需要也会负责书目文献的组织与学科信息服务。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来看,其制度的创建一般是根据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开展的。高校图书馆内学科馆员的制度可以根据相应的模式进行创建,并根据一定的机制加以运行,即对于学科馆员的绩效、准入、职责、定位进行管理,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得到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制度也说明了我国图书馆对于一些新服务的开创问题上有着相应的见解,同时对于服务的观念也有了一些转变,这也体现出了图书馆个性化的服务基本理念。
2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绩效考核管理模式
在高校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要服务于科研或者教学,无论运用哪一类服务模式,都必须完善其管理运行械,采用“劣罚优奖”的制度来激发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上进心与责任心,同时也可以让服务模式的效果提升上来,适宜的奖罚制度能让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更认真地做好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并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为此,在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准入管理模式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使者与形象代表,所以,他们必须与用户维持联系,并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以及优质的服务。要做到以上要求必须实行准入管理模式,准入管理模式主要是根据级别、层次的构建分出阶梯型,即预备、服务与研究三种类型,每个类型都配备相应的标准考核,只有与准入条件相符且全部通过了相应的资格认证后才可上岗。这种准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控制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与业务素质,并且能促使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得到健康、稳步的发展。就我国当前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准入管理制度来说,只有武汉大学对其馆员采取了资格认证制度,而一般的高校均未实行,这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4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持续发展与完善,对于其馆员的要求职责也将发生了一些变化。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我国是创立学科馆员制度最早的学校,因此,其学科馆员的岗位职责也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在其职责内容中主要分为八点展开,其一,评价并且试用有关学科的电子资源;其二,及时更新并编写有关学科的阅读人员参考资料;其三,定时为使用者进行图书馆运用的培训与指导;其四,整合采用人员对于学校图书馆服务内容与资源建设的要求以及意见;其五,整理、鉴别并且搜集有关学科的网络导航;其六,帮助相关院系的教师对有关课题的文献进行检索;其七,展开定题服务制度,对科研与教学提供具有针对性地参考服务;其八,帮助一些有创建分馆要求的院系展开工作,为其供应文献建设的指导与咨询服务。这八点基本包含了整个图书馆内学科馆员的工作,在其他学校的创建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与借鉴意义,并指明了方向。
5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定位管理模式
要想更好的开展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工作,需要从其定位着手,在学科馆员的基本定位中主要分为四大点,即角色定位、思想意识定位、专业技能定位以及职能定位。学科馆是一类创新的服务制度,它属于新兴事物,所以,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来讲,将其角色进行定位能确保其工作的展开。学科馆员是由联络馆员以及信息咨询员发展而来,为此,学科馆员必须比以上两类人员拥有更为专业的素质。思想意识定位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需要主动、积极地为科研团体或某个学科传递、整理以及收集资料信息,让其更加深入阅读人员中,并掌握其具体需求,同时还要辅助参加专业团体的相关学术研究活动,以此来展开更完善的服务。专业技能定位则是指学科馆员在开展的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求他们具有相关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科背景,还需要有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对主要的网络资源站点、参考工具书以及专业文献要非常熟悉,这样才能帮助阅读者提供有效的帮助,为此,高校图书馆需要其学科馆员能分析学科阅读人员的信息需求的同时还要意识且跟踪相关学科创建信息的主要要求,这也说明学科馆员属于一类复合型的管理人员。此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责定位,职责定位主要是指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必须定位其日常职责,此类定位与服务是分不开的,但是这也不仅限于那些普通的服务职能,而是定位于个性化的服务职能上。
6结语
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在网络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下的服务模式具有非常光明的发展前景,而高校图书馆内学科馆员的创建以及具体的运用也是其发展拓宽的空间,同时也是服务发展的既定方向。为此,必须将网络技术利用起来,并对具有载体类型的网络信息资源与馆藏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再对用户供应相应的保障服务,以此来促使高校图书馆得到持续发展。
作者:谢蓉 孙明节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1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概念及其制度的产生和沿革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美国卡内基要梅隆大学图书馆为了更有效地服务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委派熟悉本馆馆藏结构,并能熟练掌握文献资源获取手段的资深图书馆员,与对口专业的专家学者建立专门联系,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和检索服务,以便更好地满足专家学者的文献资源需求。这便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形成的雏形。中国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开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国内率先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紧接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十余所重点大学也都引入了这一模式。进入21世纪,学科馆员制度更是在高校图书馆界遍地开花。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国已有56所高校引入了学科馆员制度。
2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产生的背景
学科馆员制度之所以会产生并逐渐在高校图书馆界得到广泛认同和采用,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资源数量的增长速度也是前所未有,而且出现了各种不同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就是所谓的信息爆炸。面对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资源海洋,信息用户想要检索获取教学科研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必然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困难。而一直以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信息保障重要部门的高校图书馆,如果仍然沿用过去的信息服务方式,肯定是不能满足学校各院系的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要求的。高校图书馆必须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找出读者所需的专业信息,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信息服务制度模式产生。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对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的提升。
3.1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保障机构,担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服务的任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各院系专家学者。服务对象层次较高,他们的信息需求同一般读者相比,也更加专业、准确、深入、有时效性。针对这部分信息需求,图书馆必须改变过去被动的服务方法,主动出击,全面深入地了解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情况,听取他们的信息需求曰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各类型的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及时反馈,以保证他们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图书馆必须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3.2学科馆员制度有利于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
以往高校图书馆侧重于文献的收藏和保管,信息服务方式也趋向被动,一般只有在读者有了信息需求,主动找到图书馆寻求帮助的情况下,才提供信息服务,而且服务内容也只是查找文献,电子资源使用培训等初级服务,并没有达到主动、深入了解读者信息需求,分析研究,提供信息服务的水平。而学科馆员可以深入各学科了解各院系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研究,并主动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深层次的服务。学科馆员的建立,成为院系与图书馆沟通的桥梁,通过直接倾听读者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主动为教学科研提供深层次的服务,为学科建设提供文献保障。
3.3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
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人员结构都比较复杂,其中既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出身的工作人员,也有通过其他渠道进入图书馆的人员,因此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也不合理,服务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图书馆即便想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更好更专业的信息服务,也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图书馆通过建设以人为本的学科馆员制度,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在馆内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曰图书馆馆员为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特别是英语、计算机,以及学校专业方面的学习。这样一来,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4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有利于提升高校图书馆地位
图书馆在高校中长期处于比较低的地位,不被学校所重视。出现这种情况有一定的客观外部原因,但更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高校图书馆本身信息服务工作没有得到读者的认可,特别是没有得到掌握话语权的学校各院系专家学者的认可。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只重视馆藏资源的建设和保存,重野藏冶轻野用冶,服务上也只是被动地等待读者上门,不能主动地与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交流沟通,带来的结果就是图书馆在读者心目中印象不够深刻,读者、特别是这些从事重要教学科研项目的专家学者们,在遇到文献信息需求的时候,第一时间不会想到通过图书馆来获取他们所需的文献信息,而是习惯于通过自己查阅工具书,网络检索等方式解决信息需求问题。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高校图书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信息保障作用,导致图书馆在学校内部影响力日益下降,地位也相应降低,并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能够建立起一座连接图书馆与读者的桥梁,使高校图书馆能够主动了解、倾听读者需求,密切跟踪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进度,了解掌握其信息需求,并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信息资源,加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为学校重要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文献信息保障,在学校学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能使得学校领导和广大读者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扩大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升图书馆在学校内部的地位,争取学校对图书馆建设增加投入,在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加大对图书馆的扶持力度。
4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具体举措
4.1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学科馆员人才储备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学科馆员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工作人员,传统的图书馆馆员更多倾向于文献资源的建设与保管,对其自身的要求也只是需要了解、熟悉本馆馆藏资源,能够在读者利用图书馆查找文献信息资源的时候,迅速准确地为读者找出所需相关文献资源。这样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传统的图书馆馆员只需要掌握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相关知识就可以了。而学科馆员因其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同,对其自身素质要求和专业教育背景也不同于以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除了具备图书馆学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教育背景,另外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能。图书馆应当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符合学科馆员要求的人才队伍。首先,从外部引进具有其他专业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员,特别是跟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以往图书馆引进的应届毕业生大多都是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这样往往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本校各个学科专业不熟悉,不了解,无法做到很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今后图书馆在引进人才时,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之外,也应当考虑引进一部分具有其它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比如计算机相关专业、外语专业、以及本校所开设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应鼓励并开展继续教育,目前各高校人事编制都比较紧张,单纯依靠增加编制,引进人才来建设符合要求的学科馆员队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图书馆必须重视继续教育,鼓励原有工作人员,继续加强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为馆内工作人员继续深造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从馆内培养出一批既有图书馆学专业背景,又对学校相关专业非常熟悉的学科馆员人才队伍。
4.2调整部门结构,适应学科馆员制度建设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部门结构一直以来都是按照图书馆学业务流程划分的,基本都是按照对文献资源的处理过程来设置各个部门,野采、分、编、典、流冶。这样的部门划分是符合传统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的。但是如果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必须对传统的部门结构进行调整,这是由学科馆员的工作任务决定的。学科馆员工作的重点在于主动了解读者特别是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家、学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收集整理相关专业文献信息资源,并加以分析研究,提供给相关的专家学者,以保障其信息需求。这样的工作任务,要求图书馆内部打破过去传统的部门划分,建立一个由图书馆领导指挥下的,各部门一起参与的学科馆员服务机构,例如像南开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组,或是像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成立的学科馆员管理委员会等。这些组织机构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由图书馆领导牵头成立,统一协调部属曰其次成员涵盖全馆各个业务部门,通力合作。这样的组织机构有利于及时了解学科建设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缩短特定文献资源从采访到流通的时间周期,更好地为专家学者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
4.3建立完善评估体系与激励制度
提高学科馆员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衡量、判断学科馆员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和工作业绩,图书馆应该建立完善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制定任务目标,明确学科馆员的责任划分,规范学科馆员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让每一名学科馆员清楚地了解他所需要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从而更出色地为专家学者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信息保障服务,完成图书馆赋予他的学科服务任务。在建立目标评估体系的同时,为了激发学科馆员工作热情,鼓励学科馆员不断提升个人服务能力和水平,图书馆也应当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对工作认真负责,学科服务成绩显著的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调动大家工作热情,奖励先进,带动整体共同提高,使学科馆员队伍形成野比学赶超冶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自己服务能力。
4.4加强宣传推广学科馆员制度
作为一种新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形式,广大的读者特别是专家学者在一开始对学科馆员制度肯定是陌生的,也就谈不上利用了。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学科馆员制度的宣传和推广,学科馆员应该主动与学校各院系专业取得联系,了解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文献信息需求,积极向他们宣传推广学科馆员制度这一新的服务形式,使广大图书馆用户了解熟悉学科馆员制度,并逐渐习惯于利用这种形式来获取所需的文献信息资源,应用于其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界近20年的发展历程证明,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扩大图书馆在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图书馆在高校内部的地位,同时也有助于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开展。
作者:郭效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图书馆
一、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概念及现状
1.中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现状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起中国的许多高校都开始实行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许多大学对这个职业的称呼不同,但是工作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在中国的大学中,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责是:在各个学院和图书馆之间搭建桥梁,保障信息交流和反馈的通畅,深入地了解与自己学科知识相关的学院教学规划和科研发展的新动态,熟悉专业学科知识主动参与对口学科的资源建设,大力推动专业学科院系与图书馆的合作交流。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针对专业知识开办讲座,解答学科问题及课题咨询,逐渐提高专业对口院系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采集信息的素养。通过更多渠道来向广大学院宣传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动向专业对口院系宣传和推送图书馆的服务和图书资源,在帮助高校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动联系,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提供更加广阔的分享平台。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大学图书馆里,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采取了与学科教授相结合的模式。学科教授在图书馆里主要的工作是:利用自身的专业学科知识帮助图书馆开展工作,在专业院系与图书馆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图书馆了解专业院系师生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和对图书馆各项服务的意见,选择合适的文献资源推荐给院系的师生,让师生了解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最新动态和优质服务,中国的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由信息咨询、采编、流通等部门的老师兼任,人数不多,学科院系数明显高于学科馆员数,一名学科馆员一般对口好几个院系。有部分高校图书馆甚至还没有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有的也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学科馆员工作流于形式。2.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现状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主要由专业馆员、支持馆员、学生助理三部分人员构成,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由专业馆员担任。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拥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于中国的图书馆馆员制度,美国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备的并且适合本国教育方式的馆员制度。美国的各所大学一般都设有专业的学科馆员,图书馆学科馆员和师生之间已经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学术纽带关系。美国大学学科馆员的设置相当地完善和到位,学科馆员几乎覆盖了学校里的所有专业,因此学科馆员的人数也多。在美国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和培训的制度,学科馆员通过不同的继续教育方式提升专业背景知识和综合能力。美国大学图书馆也注重宣传学科馆员,通常在读者咨询栏、学术研究、学科指南等栏目中都可以了解到学科馆员的各种信息,甚至在学校的主页上直接设置学科馆员栏。
二、中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和工作方式
由于中美的教育方式不同,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起步也不相同,因此中美大学对于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人员挑选和培训也有很大的差别,对于学科馆员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方式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通过学科馆员的人员素质和工作方式进行对比分析。1.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馆员担任,美国对于专业学科馆员的要求都很高,通常要求学科馆员必须具备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由专业大学授予的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并且在美国图书馆中的大多数馆员还拥有非图书馆专业的博士学位。他们不仅对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了如指掌,而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图书馆中的各项服务及文献知识的检索知识都十分了解,是具备了专业学科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专业学科馆员能与对口院系师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学术交流,并且能够通过自身对图书馆中资料文献的了解为对口院系的师生提供高效快捷正确的文献信息服务。在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只拥有本科学历,少数具备硕士和博士学历,而且大多数只有单个专业的学历,图书馆学与其他学科的复合研究生少而又少,图书馆也没有从业的准入制度。没有真正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担任学科馆员,只能成为学科信息联络员,不能有效地开展学科咨询和培训任务。2.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方式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的自身修养都很高,他们是同时具备图书馆专业管理学位和其他专业学位的学科专职服务人员,由于学科馆员的工作更倾向于专业性的服务,是其他非专业人员无法代替的,所以他的工资待遇要比其他工作人员高,因此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工作积极性较高,责任感也较强。目前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分布在咨询、采编、流通等各业务部门,并不专门进行图书馆学科服务,中国的图书馆学科馆员以兼职为主,大多数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只是作为兼职,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深入院系,不能专心为学科建设服务,给学科馆员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没有充分显示出作为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优越性。中国大学并没有实现对学科馆员的制度的足够重视,因此学科馆员制度的推广和发展受到了限制和影响。
三、对我国现行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议
1.加强图书馆员的培训,引进和培养具有图书情报学和其他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工作人员。招收一定比例的非图书情报学生攻读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或者鼓励本馆具有图情专业硕士的人员进修其他专业,并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数据库检索技能的培训,不断充实自己,对于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交叉学科的工作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2.实行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前社会上很多人把图书管理工作当成一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机械任务来完成。对图书馆学科馆员实行资格认证制度不仅能够提高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能够填补中国大学在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上的缺失,提高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影响力。3.学科馆员的发展方向是学科文献专家。目前我国学科馆员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还处于“联络馆员”阶段。我们应该让专职的具有复合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深入院系,了解院系用户的需求,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由学科馆员负责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源导航,做专业的专题报道,为院系师生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学科文献专家。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大学对图书馆的重视,同时稳健地实施学科馆员制度是提升图书馆在大学中的地位的重要措施。现在许多大学都把建设一流大学作为自己学校发展的奋斗目标,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图书馆,而一流的图书馆必须有一流的学科馆员。从以上各方面的比较来看,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相比于美国的馆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中国的学科馆员制度实施时间不长,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因此,我们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的学科馆员制度,从人员素质、工作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加快改善我国大学的馆员制度,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发展途径。
作者:陈莉程竹梅方虹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摘要:简述建立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方法以及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在结合独立学院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管理创新,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制度是“学科馆员”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人才引进是“学科馆员”制度能够深入发展的保障;科学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是实现“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独立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
近几年来,独立学院图书馆借助于良好的发展环境,运用其办馆机制灵活独特的优势,同时又拥有民营资金和名校办馆经验的双重优质资源,多数跳过了常规图书馆的漫长发展过程,一跃而成为起点高、模式新、设备先进、高效发展的图书馆。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中心,必须建立完善的学科馆员制度,增强实力,才能更好地利用所拥有的技术和信息为读者服务。
一、建立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方法
1.对全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通过考核选出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馆员,对其进行重点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
2.要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岗位责任制,明确规定学科馆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因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工作量的制定不宜太精确,重点在于调动学科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良好的机制。
3.根据学校的学科设置情况,划分大学科的工作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出学科馆员的重点服务对象,并确定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馆员”岗位设置要求,根据馆员的自身特长和工作业绩,选拔出优秀人才进行脱产或不脱产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技能,形成人才梯队,以保持学科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学科馆员应及时总结分析学科服务中的经验问题,积极主动提供星挂相关信息服务,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服务水平。
5.宣传、通告图书馆新增文献资源。学科馆员通过校园网、引发通告等形式及时宣传馆内新增的文献资源和服务项目。收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建议,并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以改进图书馆的工作。
二、全面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
图书馆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要履行社会教育职能,图书馆员就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熟练过硬的业务技能、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我馆目前的馆员队伍人员构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这种状况导致了图书馆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读者的要求,与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更是相距甚远。为此,改善图书馆员队伍素质的状况,使其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
1.熟悉馆藏特别是对口专业馆藏,既要有丰富的图情基础知识,又要有深厚的某学科知识底蕴。“学科馆员”必须精通图情服务所需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目录学、信息学等各学科知识,熟悉对口专业各种类型文献的检索工具书和数据库的原理、结构、链接和组合方法,有立体化、网络化的检索概念和思维定式,能够在对本馆所拥有的各类信息资源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具备按用户的需求将有效信息从庞大无序的信息源中提取、鉴别、筛选、整序、拓展、挖掘、再造的工作技能,还必须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并达到相当的水平。
2.要求“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网络知识。“学科馆员”应能提供外文资料的翻译和检索服务;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检索服务;能够熟练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进行信息搜集、组织、加工、以及信息教育,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页制作能力。
3.既要有很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职能要求“学科馆员”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加工者,也应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做好此项服务工作的必备条件。
4.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要有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科馆员”作为大学图书馆的形象代表,应能与各学科用户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这就要求馆员在表现出高水平的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要表现出高水平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工作理念;注重知识创新和工作方法创新,认真学习图书情报界的最新思想和理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业务工作,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三、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和工作制度
1.建立新的服务模式,实现馆员专业化与馆藏专业化相结合。为了满足新时期读者信息需求,应该建立起与“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相适应的文献管理模式即馆藏专业化,设置专业学科阅览室,由“学科馆员”负责提供服务,实行学科专业文献“采编及流阅一体化”的管理模式。
3.2建立在教师中聘请客座“学科馆员”、在学生中聘请信息员的工作制度。在教师中设客座学科馆员,加强他们的教学、科研与图书馆的联系;在学生中设立信息员,负责收集读者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学科馆员”,以保障文献需求的渠道通畅。
3.在学院重点院系建立专业资料室,将专业性较强的图书摆放在资料室,以便教师、学生查阅。并选出一名教师负责收集教师及学生的意见,以及本专业最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图书馆,便于图书馆购进最新的图书。
4.建立“学科馆员”工作规划制度。“学科馆员”要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充分掌握对口专业的专业文献及教学科研现状和发展方向,提出工作计划,边工作边整改。
四、加强“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目前,图书馆符合“学科馆员”素质要求的图书馆员还相当缺乏,许多工作人员整体知识结构还不尽合理,知识水平也相对较低,图书馆员在工作中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还相当少,图书馆中能胜任“学科馆员”这一工作岗位的人才还不多。因此,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环节是“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应包括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两个方面。图书馆一方面应加强专业人才引进,不断扩大和完善“学科馆员”队伍;另一方面应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就是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水平。
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建设不仅要有人才的保证,同时也需要建立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机制。如改革分配制度,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努力改变图书馆员低收入的现状。以“学科馆员”实际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作为分配依据,建立一个有效的奖励体制,对那些在工作中做出卓越成效的“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实行资格认证,择优上岗制度;建立“学科馆员”考核制度,定期对现任“学科馆员”进行考核,以促进“学科馆员”制度稳步、健康地发展。为了加强图书馆与各院部的密切联系和信息交流,建立起更加畅通的信息“需求”与“保障”渠道,提高图书馆。
六、学科馆员的具体工作职责:
1.主动与所负责院系的老师和资料室联系,深入了解对口院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和发展动态,熟悉相关学科的馆藏情况,包括书、刊、工具书、数据库的情况及其使用方法。
2.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效率。
3.为对口学科教师、研究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包括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等。
4.协助对口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负责对口学科师生的参考咨询;与对口院系学术带头人建立联系,了解其专业学科的发展动态、最新成果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为对口院系的重大课题提供文献层面的特别帮助。
5.定期进行对口学科读者调查,征求其对图书馆的需求意见与建议,以及对口学科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等)和服务内容的意见与要求。
独立学院图书馆虽然起步很快,但在馆藏图书质量方面、读者服务、网络学科建设等还有很多欠缺,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图书馆更要加强学科馆员队伍的建设,才能缩短与普通高校图书馆的差距,将独立学院图书馆建立成为一流的图书馆。
摘要:目前我国主要高校图书馆已经实行或正准备实行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本文在建立学科馆员必要性方面进行了论证,在如何建设学科馆员队伍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对学科馆员的个体素质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图书馆服务
图书馆作为高校整体科研体系的一部分,作为高校学科建设的资料来源地之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适应高校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需求,引入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
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早在二十年前就出现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国外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指为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技术与参考服务的图书馆员”,还有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指为某个特定学科的读者服务的图书馆员,他的职责在于发展图书馆服务,并使他所负责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在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还在探索试行中,还属于新生之物,所以,如何搞好这支队伍的建设,关系到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发展水平。
从国家高校图书馆的利用来看,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新提供的优质信息服务,借助于学科馆员会得到更加便捷更加深层次的利用,学科馆员也会从学生那里真正的了解到他们对图书馆更全面的需求情况,继而为图书馆深化文献资源,权衡工作重心提供了参考依据。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会为读者提供最专业的服务,节约读者的时间,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甚至图书馆学科馆员可以参与到某些课题的研究中,在当前提倡科学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中,我们应该敢有这样的想法和作为。
由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与读者的接触是受限制的,所以服务模式是单一的、浅层的、被动的和封闭的,更谈不上学科的服务。然而在现实的高校图书馆中,大多数图书馆人员并非专业人才,尤其是各学科的专业人才,而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使现代化高校图书馆服务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它需要特色服务,需要新型服务,所以各图书馆要加强建设好学科馆员这支队伍,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这支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学科馆员队伍建设作为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首要任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对于深入开展优质的学科服务至关重要,要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就要有一支优秀的学科馆员队伍,要培养优秀的馆员队伍,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选拔制度。二是培训本馆素质高、业务强、有某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
学科馆员工作是一个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工作,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服务态度,专业背景,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及奉献精神怎么样,都决定了学科服务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因此开展学科馆员作对图书馆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要有针对性地引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科馆员,合理安排人才结构,对现有的学科馆员,应该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图书馆领导层应对馆员给予充分的理解、支持和信任,鼓励服务创新,共同探讨和解决工作中地问题,切实关心学科馆员队伍地成长,逐步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精干、高效、团结的学科服务队伍,不断提高学科服务水平,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学术地位,达到为读者服务的目标。
南开大学柯平教授提倡说要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这一点提得很切合实际,图书馆中搞学科馆员制度就是要为各系部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所以要在全校宣传学科馆员制度,让各个系院都知道图书馆正在开展这一新的服务项目,宣传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好以后,要走下去,深入到各院系开展服务工作,同时学科馆员的工作还可以在馆外进行。
柯平教授谈到了学科馆员艺术。他说,“将学科馆员服务提到一个高度,它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有自身的工作规律,需要研究。作为一门艺术,它为学科提供资源和支持,创造知识,运用智慧解决问题,是学科知识平台的艺术,是专业化服务的艺术,是学科馆员与学科人才交互的艺术。”学科馆员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艺术性。首先,学科馆员代表着图书馆的形象,所以,每个学科馆员要有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气质,要有非常强的专业能力,还应该具有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馆员要从工作中积累经验,掌握工作技巧,建立服务标准,实现服务目标。
学科馆员必须熟悉所服务的学科资源,对本馆馆藏资源要心中有数,学科馆员还要熟悉所服务的学科情况,学科馆员还必须提高服务需要的信息能力。实际上,学科馆员服务就是提供人性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客户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紧密的配合教学、科研及社会的需求,提供各种特色服务,实施个性化服务,提供参考咨询服务。学科馆员服务不同于其他服务,因此学科馆员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和较高的自身修养,要掌握科学的理论并进行科学的服务,最终让客户满意自己的服务,让图书馆为客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
【摘要】学科馆员是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提高其履职能力是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没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能力
从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引进开始,学科馆员制度已在我国走过了10年的路程。这十年中,学科馆员制度虽逐渐被国内高校图书馆界接受,但其发展现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学科馆员履职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原因:
1.缺少严格的学科馆员准入制度。一个合格的学科馆员不但要掌握对口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国外制度完善的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并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从业人员组成较复杂。目前现有的学科馆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图情教授,即从院系里面选出资深的教师兼任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如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但由于图情教授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科研任务,显然无法专心、及时地开展各项图书馆服务业务,因此难以尽到学科馆员应有的职责;二是从馆内挑选骨干担任学科馆员,如复旦大学。但由于一般高校图书馆现有馆员素质参差不齐,高素质人才匮乏,而要从中再选出既具有专深学科知识,同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骨干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难以形成合理恰当的激励机制。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不仅需要图书馆与各院系、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缺乏必要的激励,会令馆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的动力。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大都按职称与职务来进行薪酬分配,学科馆员所负责的各学科的性质、特点不同,造成工作强度和工作效果也不同,其服务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可能一刀切,因此在绩效考核与评定中难以体现差别,因而难以驱动学科馆员的奋发有为,自觉提高职业能力。
3.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较难实现。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学科馆员更好地掌握图书馆的现代化技术,熟练应用图书馆现代化检索工具和图书馆的文献体系;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学科馆员,不仅对对自己所服务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有系统全面的了解,而且掌握对口学科的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研究学科专业文献,进行专业信息的组织和深度开发。但实际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继续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经费来源主要是靠学校统一拨款,这种拨款往往受到部门平衡等因素的制肘,结果造成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主要用于设备、文献资源与电子资源的采购,而用于图书馆员继续教育的经费所剩无几。其次,由于学科馆员并不是专职岗位,许多图书馆专业毕业的馆员从事这项工作已经非常辛苦,再让他们去重新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对他们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再者,日常繁忙的工作,使许多学科馆员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缺乏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安于现状,难以形成主动自我增值的局面。
针对以上分析,要改变现状有效提高高校学科馆员的履职能力,必须:
第一,真正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度。应围绕学校专业设置和学科发展规划,建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人才培养规划,确立学科馆员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分层制定培养目标,明确学科馆员人选,使学科馆员的培养工作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同步发展;对图书馆现有的中、青年业务人员确定培养目标和途径,制定培养规划,做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要加大经费投入,奖惩分明,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氛围。有条件的图书馆,应加大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促进学科馆员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把提高学科馆员的履职能力落到实处。学科馆员是学科资源的组织者、传播者、导航者,也是学科信息的教育者。学科馆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其履职能力应包括: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图书情报知识,科研教学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和外语能力一定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
要提高这些能力,就要有选择、有目的、分阶段、分步骤地对其进行继续教育,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和业务结构进行更新和优化。可采取自我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1)到对口服务院系学习、听课,参与对口院系的学术和科研活动,与学科用户直接交流;(2)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让学科馆员了解所服务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3)亦可有针对性地选派学科馆员脱产进修。
还要让学科馆员担任与对口学科有关的教学任务;参与教学规划、课程设置,编写文献检索教程;参加对口院系的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动分析用户潜在的信息要求,及时跟踪相关学科建设的新动向,发现并存储最新的信息。由此提高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导航能力,掌握计算机信息存储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技术,了解和熟悉本学科国内外数据库的结构、链接和检索方法,必要时编制检索工具,为用户提供获取信息的最佳途径。
同时,现代学科知识呈多语言文献分布特征,要培养学科馆员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以广泛地涉猎多国专业文献,特别是发达国家、国际权威学术机构出版的专业文献,为学科专家提供更精准的情报信息和咨询服务。此外,图书馆工作的价值是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而实现的,同时也是一种人际沟通的过程。因此也应对学科馆员加强心理学、公共关系学方面知识的培训,锻炼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助其与用户建立起良好相融关系,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专业馆员”、“学科专家”、“信息咨询专家”。
总之,要完善我国高校学科馆员制度,提高学科馆员的职业能力已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馆员制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