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28 04:05: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高二历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阅读目录与单元导言,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历史课本每单元有三级目录,一是单元标题,二是课时标题,三是课文子目。记忆并理解三级目录,是学生掌握单元知识框架的前提条件,更是学生清晰勾勒历史线索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建议学生把每本书的这三级目录仔细梳理体会,这是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另外,不要忘了阅读文章引言及本课要旨,起到强调时代背景、内容与影响的指引性作用。
通过单元导言及标题、课文标题的指引,训练学生构建历史线索。历史线索指某个历史主题或事物的发展进程,即把各个时期的同类事物按时代先后顺序或因果关系进行归纳。历史的时序性和逻辑性是历史的显著特征。历史的因果联系隐含在历史时序中,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可能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
二、历史“三分法”,构建课文知识体系
首先,历史时空要准确定位。历史时序是历史学习的灵魂和应有之义。历史课文编写往往按时间顺序,例如第六单元《三民主义》、《思想》等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的。
其次,利用时代背景(原因或条件)、过程(内容、概念)、评价(性质、地位、实践及结果)。必修三课本大多数课文都是用“三分法”安排层次的,如必修三的《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等。时代背景往往在课文前言、第一章节中提炼和概括要点,主要内容,可以通过章节标题、本课测评问答题等进行判断,从中间寻找相关段落的内容,并归纳概括要点。所谓“要点”,就是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骨架,是历史“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评价,自然在每章节最后一段、本课要旨、学习延伸等处。
三、分解历史概念要素、科学归类概念
首先教师强调历史概念的重要性。教师明确历史课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的概念,主要掌握政治制度、国际格局、经济政策、世界市场、思想主张、科技教育等。其次,以概念为中心结合时代背景、地位与结果,分析整合历史整体知识体系。最后,根据目录与标题进行综合,组成以某个历史概念为中心的、反映客观历史及其内在联系的整体概念群。
其次分析概念与归类概念。历史人物概念分解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概念分解为背景、时间、地点、主体、经过(主要表现)、评价等要素;历史制度概念分解为背景、制定者(机构)、主要内容、评价诸要素;历史物品概念分解为时间、特点(用途)、评价诸要素。进入每一单元新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单元及课文标题进行分析,对历史概念的难点与易错点,要讲透、讲深、讲明白。将历史概念分解并解剖它们的构成要素,从历史小概念入手,分析归属的领域,依次由小到大归属大的概念群,从而纲举目张、一目了然。学生要学会概括历史概念:包含时间、地点、重要人物、阶级属性以及目标领域。比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三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采用归纳法,尽量做到准确、精要、完整。
四、“望闻问切”材料解析
针对学生做历史材料解析题盲目审题,费时低效,缺乏有效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我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了一套突破材料解析题的方法——“望闻问切”。
1. 布置材料解析题,指导学生把握材料主题
阅读历史材料解析题引导学生破题,教师根据“中外相联、古今贯通”的原则,把中国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中,结合课标和考纲,根据普世价值观和时事热点,善于揣摩与预测考察主题与出题意图。历史材料解析题出题者往往是从一个角度切入,围绕一个主题,收集古今中外的相关材料,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2. 解题思路与技巧,学以致用在练习
解题关键在思路,思路要明确、科学、有章可循。所谓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指根据事实材料,遵循逻辑规律、规则而形成概念、作出判断及进行推理的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我归纳总结指导学生解题思路的四部曲——“望闻问切”。
(1)望——望导言、定时空、抓对象、揪人物、明出处等
望材料的导言,提示本材料解析题的缘由、主旨、目的等。确定时空范围,不动摇;抓住解题对象,做文章;揪历史人物,想立场;明确材料出处等,确定表达以上信息的字词句等。“望”的目的在于明确本材料解析题的中心主旨,难点在于短时间内抓准材料的主题。
(2)闻——立材料、知倾向、断立场、闻观点
立材料——立足材料为主,再结合背景知识;知倾向——明确作者态度;断立场——判断作者的阶级立场或派别;闻观点——难点在分析结构、归纳中心句,“闻”的根本目的在于明确作者态度。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历史资料,是前人根据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而描述和归纳出来的,带有编辑者的主观意识。所以准确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见解是进一步深入理解材料的前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认知史料,分辨真伪、区分背景铺垫与阅读重点,判断并确定主题:明确材料的问题和推断作者立场。
首先解构文本结构,分析内在逻辑联系,即解构段落与句子的结构,明确文章或段落结构关系有:分总(归纳)、总分(演绎)、并列、转折、递进、因果等六种类型。其中总分、分总关系与因果关系最常见于历史材料与历史课文。而对文段结构的分析,判断作者态度时,必须确定是否属于并列、转折、递进等句子关系。关联词是句与句之间关系承接的载体,同时也是文段主题句的标志所在。
其次判断基本立场,即作者站在哪个阶级阶层,代表谁的利益,价值取向等。它往往隐含在观点或论点中,这也是对材料深层次信息把握的要求,是历史阅读的关键。揣摩与判断作者的基本立场与写作意图;感情褒贬与态度差异,是积极肯定还是消极否定,比如语言感情色彩的揣摩,比如灾难、成就等等。
最后,通过分析文章或段落结构,把握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对阅读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确定材料的中心句或论点,归纳概括段落大意,为下一步解题做准备。
(3)问——问对象、限范围、查性质、知内涵等
问对象——解题对象;限范围——时间地点等等;查性质——限制性的名词定语;知内涵——明确历史概念含义,以及能力要求的级别与内涵。“问”的目的在于明确答题方向,难点在内涵、时空的落实,抓住表述时代特征、事物特征的关键词。
学生概括问题的关键信息,划出重点符号或标记,对材料解析题问题中表示能力目标的动词准确理解并重点突破。例如总括,概述:大略地叙述。概括是比抽象更高一层次的思维活动,形成对同类事物本质属性认识的思维过程。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归纳: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比如抽取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制度等的共同属性、特点等。
特点(特征):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方面。与同类事件进行比较、鉴别,从而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方。特征:可以作为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实质:即本质。它是指事物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有时候性质和实质会合二为一。
(4)切——切思路、找关联,联教材、写规范
切思路——思路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眼光思考问题,思维不能定势或孤立或片面;找关联——找问题与材料、课本知识的关联点,知识迁移,思路上由此及彼;写规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史论结合规范作答。“切”的目的在于明确思路,难点在寻找设问与材料、史实的关联点,讲解题方法、技巧,找答题规律。
思维的“关联结构”,不仅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回答问题时要先从浅表的信息入手,再由近及远,一层层谈开去。思维的“关联结构”还体现在知识迁移,“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是历史材料解析题的重要特征。每一个问题都对应着一个知识点。我们在完成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必须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完成知识迁移,并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真正筛选出有效信息。
不过,切题能力还是要取决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熟悉度与思维的灵活度,要求学生时空定位要准确,具备鲜明的历史时序感和阶段特征意识,这样才能善于发现历史资料与历史史实之间的联系。教师要加强学生历史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这样,材料解析题的“望闻问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高中历史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法运用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
2012年3月18日被称为“小高考”的江苏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考试一结束,走出考场的大部分考生都说:“今年的历史题太难了,想过A太不容易了”(江苏规定过A是90分,高考能够加一分录取,所以历来受到大部分优秀学生的重视)。起初听到的都是学生的叹息声,一开始我并不太相信真的如此之难,我认为今年应该保持前两年的难度。直到我亲眼看到了试卷,并仔细地研读了之后,才理解了学生的叹息。
2012年江苏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秉承了江苏历史高考的命题风格,整个试卷秉持了“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坚持能力立意,凸显新课标的要求。试卷的材料相当丰富,在38道试题中,绝大多数都使用了材料,材料情境与选项设置关系密切,材料的使用效能高。情境设置与教科书知识的关系处理较好,知识与情境依存度高。细细品读,对比近三年的试卷,还是有了一些新的印象:
一、试卷对学生的能力考查要求较高,有的题目甚至达到高三历史选修学业要求
2012年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历史试卷的难度明显超过2011和2010年,实际难度也大大超过2009年的试卷难度。2012年的试卷更加注重对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素养的综合考核。选择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观题重点考查材料解析能力,问题设置也比较难,侧重于考查历史概念。如选择题第,材料题36、37题,第38题的个别问。尤其是材料题的设问明显难于历年的试题,达到了选修历史的考试要求。
二、侧重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分析
通常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主要从背景、过程(表现)、影响三个角度去分析。在这三方面的内容里过程相对容易,学生也比较感兴趣,而背景、影响难度相对较大。纵观三年的历史试卷,考查背景的题目,2010年一道,2011年两道。而2012年七道,如第9、10、12、16、18、22、26题,分别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国民革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背景。
三、对历史考查点的选取更加全面。多触及思维的隐角。考查的角度更加细致、深入
2010、201 1两年的历史试卷对选择要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多是主干中的主干,多是平常化、日常化的,考查的角度多是从宏观上把握。比如,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考查:2011年考孔子的教育思想,2012年则考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思想;对秦朝政治制度的考查:2011年郡县制的宏观措施,2012年皇帝制度的特点。同样的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考查2012年则考了陪审法庭出现的时间,对近代科技的发展:2010年考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2011年则考了普朗克的贡献,而2012年则考了爱因斯坦对量子论的贡献。
对比近三年历史考查知识点的角度、层面,2012年的试题都是有一定的深度的。
四、对往年考查过的知识点并不刻意回避。换个角度继续考查
以往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习惯,认为去年考过的,今年出现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在复习时往往注意力就不在于此。但2012年的历史试卷对以往的考点继续考查。如:海基会和海协会的交流情况,日军的侵华问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历史图片承载的信息量更大。所包含的信息更加隐蔽,与解题相扣更紧
通过图片创设新情景,这已成为江苏历史试卷的固定风格,这样一方面使试卷显得生动活泼,同时又符合了新课程的理念。但有时所选的图片仅仅作为背景来分析或作为内容的补充,对解题的作用不大。如:2010年31题,2011年29题。
而2012年这一情况有所改变,强化了图片承载的信息对解题的重要性,必须通过对图片承载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捕捉、理解才能解题,否则容易出错。这类试题2011年只有1、7、16、23、27等几个题目。而2012年就有4、6、9、12、15、17、19、23、31、36题的材料三的图片等近十个。
六、部分题目超出了2012年的历史考试大纲要求,有的题目在理解上还有障碍
例如:最明显的是2012年选择题24,此题侧重对宗教改革的内容考查,而2012年考纲规定是理解宗教改革的影响。这类题目有:第9题对的背景考查,第16题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的考查,第38题对西欧联合的背景分析、世界政治区域合作的背景分析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考纲的要求。
有的题目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障碍的。如:2012年判断题3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中美两国一致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改善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细细研读了2012年的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试卷,与前两年的试卷做对比,无论是从所选考的知识点看,还是考查知识点的思维角度、深度,还有命题时对信息隐藏的手段处理看,2012年历史试卷都可以看作是最难的,近三年的试卷无出其右。基于2012年历史试卷传递的信息,细分其特点,希望能有效地指导今后的历史教与学,让历史教学效率更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
高二文科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往往出现这样一个现象:每次大型考试前都把教材复习一遍,但是由于历史知识庞杂又繁多,时间匆忙,走马观花,缺乏深化,考出来成绩不尽如人意。因此许多学生出现怕学历史,认为自己学不会、学不好,继而产生不想学的情绪。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把复习课上得能吸引学生,用历史知识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结合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备考复习的。
一、精心备课,巧设学案,将教案和学案融为一体
备课有“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巧设学案就是重视“备学生”这一环节,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归纳概括,巧妙设计出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学案能使学生明确复习内容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能够对复习内容进行必要的联想、比较、归纳、概括和运用。
例如,复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内容,可以列出两块: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双方的对比:
(2)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两党的政策和态度的变化:
在实施这一环节时忌走形式,出现随意性。
二、认真上课,加强知识的重组和升华
高二历史复习阶段,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切实提高能力”的原则进行。复习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或多或少都掌握一些,如仍像上新授课那种模式去进行复习,学生会感到在“炒冷饭”,嚼之如蜡,这就要求教师能更好地创造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和接受对教材知识的拓宽,加深,强化理解,概括,归纳,分析,综合和史论结合等能力的训练,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宏观地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1.完整地掌握历史事件构成,把握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渐进性及其内在联系。
历史事件一般包含三个时段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即①事件发生前的相关事件或存在的意识,通常用背景、条件、原因、目的等表示。②过程:包括事件的发生、发展。③事件结束后的有关内容,包括影响、意义、作用、后果、危害等。例如:在复习战争时包括背景(当时社会形势、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经过、结果(胜负如何及原因)、影响。
2.完整地掌握一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阶段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在章节小节时,主要掌握特定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把散落于各个章节之中特定时期的历史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重新聚合,概括出其主要特征,分析构成各主要线索的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例如,中国古代史章节复习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四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来把握,形成各个阶段完整的阶段性特征。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并为之服务,同样道理,一定社会的文化特点是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特点所决定的。
3.完整地掌握整个历史时期某一事件构成的历史专题,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在专题复习中,对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及其组成的几个主要方面分成大小专题形式的历史事件,着重掌握这些历史事件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并概括出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几个因素及其事物发展变化后的影响,把握历史运动的变化性,认识其发展规律。例如: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内容,可以从其含义、形成原因(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理论基础、历史背景)、演变过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代新发展——明清空前强化)、特点、评价等方面把握其发展变化,认识其发展规律。
在过程中,要善于把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揉和进去,如台湾问题可与现在海峡两岸的交流现状给学生适当分析,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在这个环节实施中忌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三.强化训练,建立题库
通过各种类型题目的训练,既能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分析问题等方面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尤其到了考前的两三周,一般的老师都要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再加上现在各地的模拟试卷漫天飞,有的老师拿来就用,但是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不仅浪费了时间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弄得师生身心俱疲。
为使训练正常、有效、连续的进行,我在训练的安排上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首先,要博览参考书籍,尽量搜集各地资料。根据上述训练原则安排,要精心选择,分析外地资料,扩大视野,抓住信息,扬长避短,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自己的练习题,使学生逐渐适应难易不同的,题型不同类型的练习。在选题时注重基础,特别是自己设计题的原则是“源于书本而又高于书本”,不做高难题和偏题。其次,关注各地的模拟卷尤其是江苏各市的试卷,取其精华,估算难易度,做到给学生做的我先做。对那些题型新或典型题就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分析,找出解题思路,在中间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次,重视检测后的反馈,帮助学生找出错因,建立错题库,包括练习中的错题,重大考试中的错题 ,单元测试中的错题。必要时,可针对学生弱点,进行专门的强化训练,以利于对知识的完全掌握。
在这个环节实施中忌题海战,注重习题的精选。
四、以人为本,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高二复习阶段营造轻松愉快的复习环境对提高复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平日里课前提前几分钟进入教室,问问学生学习的情况,身体怎么样,或者对在上一次练习中好的和较差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课后多留几分钟问问有没有问题,对个别在课上走神的学生去了解原因并劝戒其今后在课上要集中思想认真听讲。这样做使学生不仅感觉到老师在关心他,而且尊重他的人格,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而且在其它方面也愿意与我进行交流,师生间形成一种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关系。在这样的复习氛围中其复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摘要: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较落后,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内容和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差,思维能力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学习有效性亟待提高。本文就高二年级历史教学方法的实践和探索进行了相对简要的分析,以期为广大同仁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高二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和探索
新课程改革指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高二年级是学生高中阶段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教师要尤其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高三备考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高二历史教师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大,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合理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需要教师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合理的情境是重要的途径。合理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遵守两大原则:第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第二,带有一定的灵活性和思维性。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进入到情境中,切实体会和理解教学内容,情境越吸引人,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厚,学习效率自然也越高。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为学生展示孔子、老子、韩非子等人的图片或者百家争鸣的小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学生对这方面知识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踊跃发言。然后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他们提倡的思想吗?”“他们处在哪个年代?当时还有哪些主流思想呢?”这样的提问式情境教学法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
二、巧用合作讨论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合作讨论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讨论法要求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工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习能力。但是,在合作讨论法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将学生按照一定的互补性原则进行分组,如成绩较好的和一般的一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一组等。其次,教师要注意以适当的方式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许多教师在采用合作讨论法教学时会发现,课堂氛围的凝重或者枯燥均会导致讨论的效果减半,因此,教师在合作讨论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讨论的引导,方式、方法、内容都要尽量丰富一些,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中西方的思想文化对比是历史学科经常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对中国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对西方思想进行同样的分析,最后让他们对中西双方进行比较。这样一来,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愉快,既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提高。
三、采用分层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能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是一视同仁的,给学生布置的任务也是难度一致,这种教学方式最终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任务难度过高,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感觉到学习的压力,自信心丧失;任务难度较低,学生能力较弱的学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学习积极性不强。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班集体中,不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分层教学,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选择更为适合的教学方法,使所有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如教师启蒙运动的教学中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了解运动的背景,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和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而对于学生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启蒙运动的思想,并对比中国思想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不至于因为学习压力大而厌恶学习。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历史学科知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界的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构建更加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课堂中采用一些图片画面和视频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学习,教学效果更为突出,而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形成完成的历史知识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系统了解主动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促进他们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充分的知识拓展,但是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教师应该灵活采用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弊端,也了解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要提高高二年级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并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创设合理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巧用合作讨论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空间;第三,采用分层教学法,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历史学科知识。这样便可以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作者:李丽莎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
一、注意及时指导学生总结复习,由专题到阶段小通史
如:《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中国近代史”第一步:本专题总结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共同的主题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机,探索救亡道路,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②主要过程A.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林、魏):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学器物(军事技术)抵御侵略(制夷)B.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思想)革命派(民主共和思想)辛亥革命激进派(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学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学思想(资产阶级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③认识:救国、爱国、进步;救亡图存与政治运动相结合;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第二步:“中国近代史通史脉络(1840—1949年)”(略)高二年的阶段小通史复习,不必苛求学生能百分百掌握,学生只要有小通史的主干知识体系,形成纵向、横向线索和整体的文明史观,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阶段特征,形成初步的“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通史”框架,有利于在高三复习中学科能力的提高,顺乎高考的命题方向。
二、选修课程的教学建议与对策
“必修课是通史学习,选修课是深入学习,选修命题将大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进行选拔”(杨宁一教授的观点),福建省高考文综的历史学科考试命题中选答题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三个选修模块的试题中选答一个模块的试题,占15%的分值。为此,对高二选修模块的教学提出以下的建议与对策:1.教学内容选择的原则。遵循《课标》,依据《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大胆取舍,灵活处理,重点选择对必修教材具有互补性,以人类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主线。如:福建省高考试题2009年高考——A.与明治维新;C.华盛顿和孙中山;2010年:A.北魏孝文帝改革;C.甘地;2012年:A.宗教改革;C.康熙帝2.注重与必修课程的衔接与深化。避免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结合必修模块的历史背景分析改革、人物,或以选修模块的知识加强对必修模块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和部分的通史知识,提高教学效率,节省教学时间。如:——必修三的《顺乎世界之潮流---维新思想》。
三、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归纳知识的异同点
如改革的类型促进社会转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学习先进文化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明治维新、;统治阶级自身的改革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改革的影响(阶段性的,长远的本国的,世界的);改革内容的相似点(土地的处理、保守阶级的利益);历史人物历史作用(时代影响、社会的转型、国内影响、国际影响);历史人物的相似优秀品格、人生经验等。
四、加强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的指导洛克
对高二文科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听课、笔记、思维、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平时要求学生知识点的记忆要规范、准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踏踏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是高考取胜的基础,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就没有能力素质的提高。高二文科生学习压力较小,有不少的自主时间,可指导学生阅读部分的人物传记、历史专著,观看部分纪实影片如:《领导者》《与尼克松在1972年》《C形包围内忧外患下的中国突围》《历史是什么玩意》《历史在这里哭泣》《往事并不如烟》《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之路》等,这样即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多角度理解,有利于培养历史兴趣。“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质的基础和载体”[2]新课程的高考命题原则“依纲不靠本”“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注重“新材料、新情境”设计题目,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因此高二文科教学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去指导学生如何解读材料,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去解题,并规范答题,如何论从史出形成自己对历史认识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科能力,为高三复习备考养精蓄锐。高二年不是喘息、放松的时段,高二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学段,规划好高二年的教学,及时对高一必修1、2的查缺补漏,扎实掌握高二年的教学内容,并具备一定的学科能力,才能自信、从容、稳健地迈入高三的高考复习时段。
作者:庄丽红 单位:厦门六中
摘 要: 本文从认真学习小高考纲要,仔细找出新增和删除的考点;针对考纲变化研读历史教材,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轻视高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与复习的效率,温故知新,强化课后复习四个方面分析了如何进行高二历史小高考教学与复习的问题。
关键词: 高二历史 小高考 教学 复习
在高中阶段,高二是非常关键的一年,高二必修班的历史教学也因为面临小高考而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过关率和冲A率,成为每个高二历史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怎样讲授新课,复习旧知,许多老师都在苦苦寻找更好的方法以求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认真学习2011年小高考纲要,仔细找出新增和删除的考点
拿到《2011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以下简称《说明》)后,我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与2010年相比,其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增加了一部分考点,二是删除了一些考点,三是有些考点的表述发生了变化,四是对一些考点的要求由了解提升到理解。其中新增加的考点约30处;删除了约20处;由了解变为理解和表述变化的约20处。从整体上看,三册书中必修一、必修二的变化较大,必修三的变化较小。再加上必修1、必修2、必修3的考试内容比例约为4:3:3,所以复习中侧重点要略偏于必修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已不怎么出现的“判断题”说明中,要求考生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总之,历史学科在测试能力要求上明显提升。
二、针对考纲变化研读历史教材,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无疑编写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有利于这一目的的达到。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导学案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以高度的责任感编写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包括哪几部分,如何编写导学案,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我仅谈谈下面几个值得我们共同反思的问题。
1.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是为应付学校检查还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2.如果我们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那是否用心地去编写导学案?
3.如果我们是真正用心地去编写了,那是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如果我们达到了编写的预期效果,那是否应继续坚持了下来?
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只有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才能让这种方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轻负高效,真正提高课堂教学与复习的效率
减负的目的是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增效”与“轻负高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减负轻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效,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科学地施教。
基于此,教师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和轻松愉快,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
因为现行高考制度仍然是一考定终身,所以我们在减负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做到“课内不松,课外不争”。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1.把功夫用在课外,充分备好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通读教材,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另外,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就是喧宾夺主,杂乱无章,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化限度发挥,甚至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2.把本事显在课内,上成优质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师起主导作用,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有数,哪里该启发引导,哪里该讲解,哪里该重点强调,把握好“讲”的尺度,千万不能什么都讲,什么都问,漫天撒网,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挤掉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教师便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学生多读、多思、多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上课前我们不妨制订一个时间表,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努力控制好节奏,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让学生主动探索,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即使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茅塞顿开,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积极主动去学,比任何教学方法都好。
四、温故知新,强化课后复习
新课改推行后,高考只有语、数、外计入总分,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这三科的学习,而忽略了其它几科。尤其是参加小高考的科目,平时更是得不到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课后复习这几科就是浪费时间,只要快考试时好好学学就行了。鉴于这种客观现实,我们没办法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历史,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调整好心态并给学生讲清楚小高考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以有利于课后复习。
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夯实基础。
小高考试卷容易题占70%,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30%,此外,《说明》也明确提出,历史(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同时还从江苏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缩小了测试范围。因此,师生的复习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不必盲目扩大复习范围,因为学业水平测试毕竟不是高考,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绝不可避重就轻,一味地深挖难题,而忽视应该作为重点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复习一遍,尽可能全面不遗漏。
2.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局部到全局地把握全部。
3.灵活地运用知识。
学历史,要“死”去“活”来。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中却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这就不仅仅要记得牢、记得死,更要理解,理解得活,即谓“死”去“活”来。
4.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在复习过程中,一方面强化记忆,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5.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否则就会夹生。记忆需要强化,不反复强化便难以记牢。因此复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6.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这一点我要重点强调一下,因为从这几年的小高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看出,材料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比如在30道选择题中,2007年材料题仅占20%,2009年占到80%,2010年材料题更是重头戏,除了有文字性的史料外,还有大量的图表和图片甚至有古印文。面对这种趋势,我们要跟上小高考试卷变化的步伐,注重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信心。要告诉学生,材料题并不可怕,不需要把材料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只需看懂材料,并找到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从而把题目做出来。要熟练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要多做这方面的训练,所谓熟能生巧,学生接触的材料多了,自然在考试时驾轻就熟。再次要告诉学生,做材料题时看到不熟悉的材料,一定不要慌张,而要耐心地看完题目,也许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再往下看一点就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果你不能耐心地看完题目,则可能不仅这一题失分,而且会影响下面的题目。最后面对材料题要做到容易题不丢分,难题不得零分,不轻言放弃,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关于高二必修班的教学与复习,我认为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一定会收获颇丰。
高二理科历史每周只有两节课,要新授必修三的文化史,还要复习高一必修一、必修二的政治史、经济史,而大部分学生高一时极不重视该学科,基础知识并未到位。高二第二学期3月中旬就要进行全省“小高考”,可谓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它是高考的组成部分,拿到A等高考加1分,4A即可加5分。如何在较短时间做到科学备考,帮助学生实现高考加分目标,我校高二历史备课组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3本书、25个单元,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例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克服心理障碍,认真审题,掌握解题技巧,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要求学生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特别注意标点符号,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共4小题,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起抛出问题的作用,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材料只是“引子”,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有历史的领悟能力,即学历史的小智慧,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当然,“小高考”试卷为体现时代性,从来也不回避热点问题,备考阶段还要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如周年、民族复兴、转变政府职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经济全球化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摘 要:高二理科班历史“小高考”复习策略有:透彻研究考试说明和“小高考”试题;加强学法指导;师生分别做到“三有”“六要”;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实行集体备课和“教学案”,强化启发式教学;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必要的题量训练,反复推敲错题。
关键词:高二理科班;历史“小高考”;复习策略
高二文理分班后,语文、数学、英语和两门选修科目是高考科目,其他4门必修科目必须通过学业水平测试方有资格参加高考,因此,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也称为“小高考”。历史学科是理科班学生的“小高考”科目之一,也是一门令他们比较头疼的学科。首先,绝大多数选择理科的学生是由于高一时因对史政不感兴趣或学习不得法导致学起来比较吃力,基础差,能力弱,题目做不好,学习信心不足。其次,相较理化学科注重抽象思维而言,政史学科注重形象思维,要求背背记记的内容很多,枯燥乏味,不像理化那样充满挑战性,不容易找到成就感,没什么意思,不高兴背记,从心理上排斥政史。再次,“小高考”是在进入高二后的来年3月举行,只有6个月左右的时间,既要完成选修3一本书的新授课学习,还要进行所考三本书(必修1、必修2和必修3)的两轮复习,时间紧,考点多,任务重(4门必修同时举行“小高考”,年底前还要举行劳动技术省级测试,如果不过关,一样不能参加高考。关键是高考5门科目学习不会停止,每天都有大量作业要做)。要想一次性门门通过,并尽可能得A(一门A高考时总分加1分,4门皆A,总分加5分),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学情和考情,要想帮助理科班学生在历史“小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益。下面结合笔者近几年带“小高考”的体会,谈一谈高二理科班历史“小高考”的复习策略,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批评斧正。
一、透彻研究考试说明,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准确把握备考复习方向
“小高考”之前,省考试院都会公布命题的指导性纲领――考试说明,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考试要求和命题动向,从而加强备考复习的针对性,实现复习效益最大化。研究考试说明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小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阐述了命题依据、主要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是“小高考”试题命制的核心。学习、研究这部分内容,要结合最近几年“小高考”试题真题以及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等具体题目,考查这些题目所涉及考点和能力要求是如何体现“命题指导思想”的。第二,研究“测试内容和要求”,关注考试说明的变化。考试说明在“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明确了“小高考”的命题考点及其考查时的相关能力层级要求,有助于备考师生加强复习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从而提高复习效益。研究这部分内容时,要明确“小高考”有哪些考点和能力要求?这些考点和能力要求在近几年“小高考”中是如何考查的?与以往相比,考点和能力要求有无调整与变化?如有,体现何在?这样的调整与变化说明了什么?考试时有可能会怎么考?所有这些,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复习中有的放矢。第三,研究“典型题示例”。考试说明后提供的“典型题示例”所选用的题目都是近些年的“小高考”真题,是考试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和“测试内容和要求”的具体体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认真研究“典型题示例”,有助于我们备考师生了解“小高考”,熟悉“小高考”,粗略感知“小高考”的深浅难易,做到“知己知彼”。
二、认真研究“小高考”试题
在透彻研究考试说明之后,就要研究“小高考”试题了。研究“小高考”试题,不能仅满足于将这些试题做一遍,而要在此基础上,研究试题的命题意图、命题思路、命题方法,预测揣摩命题趋势。同时还要注意研究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发现自己教学与“小高考”在考查方式和能力要求上的差距,以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具体操作时,要在宏观上,研究历年考题找共性、研究近年考题找趋势、研究相同考点找规律、研究不同考卷找特点。微观上,分析“小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把握命题重点、命题难点和热点,了解哪些考点会重点考、反复考,找出命题规律,明确复习方向;比对近几年“小高考”试题,总结命题的稳定性;结合考点和能力要求揣摩命题意图,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分析并结合参考答案的答题角度、表述方式、评分细则,培养学生规范答题习惯,做到该得的分拿足拿满,不因非智力因素而无谓丢分。
三、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如前文所述,理科班学生在高一时因学习不得法导致历史学习比较吃力,基础知识差,考试成绩不好,学习信心严重不足。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告诉学生历史学习规律,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解题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收获成功的喜悦,积跬致远,从而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四、“三有”“六要”贯穿复习迎考始终
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始终做到“三有”“六要”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保障:教师的“三有”――心中有本、目中有生、手中有法;“六要”――备课要实、上课要活、作业要精、互动要勤、辅导要细、考核要严。学生的“三有”――心中有标(课时、单元、模块目标)、目中有师(父母、教师、同伴)、手中有方(规矩、踏实、方法);“六要”――预习要恒、听课要专、作业要真、纠错要快、学中要悟、过程要实。
五、围绕考点,夯实基础,兼顾能力,满足学生目标需求差异
必须围绕考试说明中明确的考点及其相关能力要求进行复习。第一,老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考试说明中的“测试内容”是“小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与之对应的“测试要求”是主干知识里的具体考点。在解读具体考点时,向学生讲明位于每一考点前的“行为动词”是体现能力考查层级要求的,它告诉我们该考点要掌握到何种程度。第二,在记忆考点内容时,教师一方面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体现的认知规律,建议学生“滚动”记忆,不断重复,以巩固每天的复习内容。另一方面,围绕考点及其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题目进行训练。题目设计要适当兼顾能力,以满足冲A学生之需要,否则,他们就不够吃了。
六、实行“教学案”,坚持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强化“启发式”教学,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实行“教学案”,坚持备课组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备课时,要做到“五个一”和“一个二”,即集体备课由一个人主备、主讲、主修改、主编学案和练习,备课组成员回去后结合本班学情进行二次备课,以调整充实。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启发式”教学,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要以“问题”串联教学内容,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努力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关爱的和谐课堂,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七、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关注个体差异,共同进步、提高
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复习迎考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四分原则”指导下的学生主体观――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分档提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坚持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八、必要的题量训练,反复推敲错题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通过做题来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小高考”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适当数量的题目训练是必须的,但坚决反对“题海战术”。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反复推敲错题,认真思考自己的答题思路,挖出出错根源,快速纠错。同时动笔制作错题集,在考前一两天仔细查看,避免考试时再犯同样的错误。唯有如此,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考出好成绩。
摘 要: 在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高中生面临沉重的课业负担,高考的警钟时刻在他们脑海里回响。学校、家长尤其注重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课,而比较忽视历史、地理这样的副科。如何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守住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如何对当代青少年进行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历史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首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二历史 教学方法 教学反思 学习方法
高二是一个过渡时期,高二学生不像高一那样懵懂无知,又不像高三那样为了高考分秒必争,历史教师应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获得好的成绩,而且要吸引他们探索人类历史,成为有文化厚重感的人。
一、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情
新学期伊始,教师每教授一个新班级,拿到课本,就应该在上学期考试成绩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准备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及时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此外最重要的是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熟悉教学,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教师备课时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积极参加科组和年级组的集体备课活动,大家一起取长补短,交流思想,寻求共同进步。
教师备教材的同时应该备学生,对学生基础不同的班级,备课时教师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排名靠前的优等生,教师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不但要学习眼前的知识,更要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对处在班级中间的中等生而言,教师要教给他们高效学习方法,有些态度很好,很想努力学好,但是花了跟别人一样,甚至更多的时间,却不能获得一样的成绩,致使他们自信心受挫,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而对于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后进生来说,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吸引他们对历史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
二、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历史教师应灵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不断创新。尤其高二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要深入理解教材更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高考考纲对历史课程学习提出的要求是:要具备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论证能力、合理的逻辑思维组织能力、简洁通畅的文字表达能力。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一是设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理解、表达能力,二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高二年级是基础年级的重要环节,要为高三复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1.比较学习法
很多学生不是不喜欢历史,而是不喜欢记忆繁多的历史知识点,为此,教师应有计划性地教给他们学习方法。如世界近代史不仅阶段划分明显,而且几条线索非常清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思想运动,殖民扩张即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等知识在各个阶段基本都有涉及,教师要提醒学生学习时注意比较、归纳、概括,找出其中共同点和不同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有十七八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不同阶段发生革命的相同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发展,但资产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决定了不同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具体原因、革命的根本任务、革命的进程、革命的结局和影响有所不同。
2.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方法
历史知识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客观性指史实是客观的,主观性指结论具有主观性。历史结论时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十分明显的个人意识,学生学习时要注意融入自己的思想,不能“只唯书”,而要学会思考。
史实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不是绝对的历史真实,也存在谬误。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却是垂而不死,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以前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几年前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适应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是既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又有利于学生分数提高的教学方法。今后教学中,教师要加倍努力探索,争取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成为更优秀的教师。
三、教学反思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外,还要注重课外教学反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思的重要性。
邓小平同志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堂历史课成功与否,历史教学意义和价值如何实现,最终评价标准是什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反思体现,要反思学生在这堂课上到底学习了什么,掌握了多少,是否对历史课有了更大的兴趣,这样才有利于后续历史课程学习。
反思不是指简单通过一套试卷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记住了多少,而是通过总结反思看学生在哪些内容上还存有遗漏,哪些内容掌握比较扎实,这样复习时才能有的放矢,重点识记薄弱的部分,长远的说,有利于高三复习时有所侧重,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面对新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能否实施新课程的理念、精神?如何实施?这是历史教师要思考的问题,未来我们将面临更多、更重的工作任务,挑战也更大。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寻找对策及今后努力方向是每一个历史教师最重要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
摘 要:高中历史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尤其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如何提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成为重要议题。高二作为高中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学生既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同时又面临毕业前期的知识储备工作,为此强化历史学习刻不容缓。本文以高二历史教学为落脚点,结合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思考,期望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二;历史教学;教学方法;策略
传统教学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和模式固化刻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而且,学生能力培养受到严重忽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教学方案的实施,学校及教师开始进行反思,并逐步推进教学形式的转变,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高二作为高中学习的重要阶段,必须为高三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通过实践进一步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研究值得深入,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分析了目前高二历史教学的现状,找出了这其中的各项弊端,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整改意见。
一、高二历史教学现状
(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高二处于学生学习承前启后的阶段,在此之前既有初中以及高一历史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为高三学习奠定基础。然而,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言,部分学生出现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现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养成,对历史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高一的时候没有很好的积累基础知识,给高二的学习带来更大的压力,这阶段要倍加努力学习,不然就不能更好地为高三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
由于高二处于过渡阶段,部分教师放松警惕,没有与高三的学习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尤其是教师没有从高考的角度出发,重点培养学生的基础,为高三的学习打下基础,忽视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同时,在课时和教学内容设计上也不够合理,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没有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学习历史的乐趣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导致学生出现知识体系欠缺和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同时还出现了与高三历史教学脱节与断层的现象。
(三)课时安排不够充足
较之于其他学科相比,高二历史课时安排较少。传统意识里,把历史看的不如三大主科重要,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要科目上。课时少导致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也出现较大困难,一堂课进行太多教学内容怕学生吃不消,可是少教了,教学计划难以按时完成,尤其对于难题无法解释清楚,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体会教学内容,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高二历史教学应该适当增加课时,丰富教学方式,寻找合适的突围策略,从而达到不断提升教学成效的目标。
二、提升高二历史教学成效的具体策略
(一)整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具有系统和规范的特点。为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利用。依托教材,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生活,考虑学生实际,尽可能多地丰富教学方式,不要总是用那些陈旧的教学方式,而要不断拓宽学生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丰富化和趣味化。这样,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习得也有趣,达到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通过拉近历史与学生间的距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进程中,就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二)转变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性,历史学科也是一样。历史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结构和体系,同时也兼具其自身的优势和乐趣。为此,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实际,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具体而言,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教材设置新情境和新问题。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法实现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深刻地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多提问,通过课堂和小组谈论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这样,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意识,进而牢固掌握扎实的历史知识,为高三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将更加牢固,不容易忘记。
(三)善于创新,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
探究式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其作用和地位显著,对于提升高二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首先,这种探究式教学注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通过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构建起“精神场”,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不受思维不受束缚,可以更好地去思考、去学习,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有利于学生历史成绩的普遍提高。探究式教学能充分鼓励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探索精神达到升华,对待历史的学习兴趣也会随之不断高涨。长此以往,学生会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精髓和魅力,更加深刻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具备了较好的文综意识和文综能力水平,使得学生的历史成绩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不断提升,为高三的学习和高考的冲刺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二历史教学作为重要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的检验,更重要的是为高三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必须加强重视。而高二历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从学生层面而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从教师层面而言,教学未能与高考紧密结合;从课时层面而言,课时安排不够充足。基于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整合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转变方式,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创新,运用探究式教学理念,从而不断推动我国高二历史教学获得重大发展。
摘要:伴随着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作为一种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手段,双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双语教学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不足之处和空白地带也逐渐浮出水面,高中历史双语教学研究突显薄弱。在应试高考与新课程改革的冲击下,对高中历史双语教学予以科学解读和理念定位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对操作模式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鉴于此,以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为两大立论基点,以高二年级历史课堂为研究对象,开展双语教学研究。
关键词:双语教学 高二年级 历史课堂
大致上来说,我的高二历史双语教学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双语教学,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未知的,神秘的。所以在学习之初,要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内容、进程、难度都有大致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同时也要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传统教学向双语教学的过渡,尽快适应历史双语教学并有出色的表现。比如:告诉学生不需要对语言形式的使用刻意留心,但是要尽量吸收能够听懂的语言知识(句型、词汇等);帮助学生克服羞怯感,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鼓励学生从个别的单词说起,再说简单的句子,从人名地名等常用词说起,再到历史专业词汇,让学生不必拘泥于一定要使用英语,在语言能力不够的时候,可以转用母语来表达。教师课前准备相关词汇,以关键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为主,安排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上使用英语板书,包括书中的大小标题,关键词和专业术语。通过板书来建立学科体系,用英文设计历史教学板书要避免长词长句,较难的部分使用汉英结合或用汉语注明。运用多媒体创设双语教学环境。当教学中缺乏语言环境时,教师应利用非语言行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通过PPT直观地展示教材,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他们记忆和运用。课后进行单元测试,设计部分英语题目,侧重于学生的词汇理解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的重难点考查。
经过第一阶段的教学实践,学生基本上熟悉了历史双语教学的模式和教学思路,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掌握课堂常用语,能用简单的英语语句交流,能读懂英语试题题干,解答正确率较高。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一些同学还没有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发言的同学较少,发言者固定是那些英语好的同学。教师的教案和教学设计都不太成熟,有待完善和提高。
第二阶段为成长阶段。教师根据历史知识准备相关词源和英文资料,酌情而定,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材料的准备当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达到预习的效果,也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可谓是一举三得。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查找相应英文词汇,让学生形成相关知识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复习提问时可由学生组织,学生之间英语问答。可以采用抽签的方式抽出学号、题号,让全班学生都参与互动问答。
回顾第二阶段的教学实践,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在一部分学生在两个阶段的教学中脱颖而出,完全达到了教学目标,在历史学科学习和英语语言学习方面获得了双赢,用事实印证了历史双语教学的可行性。而忧在少数学生由于历史学科基础和英语底子都很薄弱,逐渐落后于班级平均水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这部分学生甚至对英语和历史都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局面使我的教学实践进退两难,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找到了比较实用的解决方案:先把这些同学集中起来完全汉语授课,确保历史学科知识的正常掌握,然后让他们自愿进入双语课堂,抛给他们很简单的问题,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肯定。这样,进入第三阶段时,情况有所改善。
第三阶段为完全双语教学。使用合作探究法,也可以尝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历史双语教学中。首先,布置任务,明确要求,题目大多是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其次,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搜集英语材料,教师指导学生从原版外文书籍和有关网站中获取需要的外文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整理,用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者得出相关结论,由学生制作课件或撰写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最后,教师进行课堂点评与反馈。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创办“历史双语角”,主题是“历史上的今天”要求每天更换内容,使用中英文介绍,或者由学生自己创办中英文报纸,独立发表文章,提高中英文书写表达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教师不能靠减少单词量甚至放弃提问来迁就学生。教师应该及时调整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教法,设计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问题作为踏板,让学生尝到跳起来摘到苹果的甜头。这样他们才有成就感,才有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健康成长。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实施双语教学,对国家来讲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准;对教师来讲有利于转变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对学生来讲双语是一种交际工具,学科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无疑是学生今后走向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必备的条件。因此历史双语教学可以说是历史与英语的双赢,学生与教师的双赢,中国与世界的双赢。
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学习,思想认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转变,理性思维能力有了一定提升,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制定适合各层次的教学策略,既要提高实际教学的有效性,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综合平衡,从而让学生树立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我的主要做法总结为如下两个方面:
一、教材的处理
虽然现在的高考以能力立意,但是不可能脱离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只是方式在不断创新而已。所以,夯实基础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反复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引导学生重视研读教材,准确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高二上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相对于政治史和经济史,它有很多内容、概念理论性和哲理性更强,生涩难懂,学生还没有成熟的逻辑思维,枯燥和单一的逻辑分析不适合他们的认知层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既要培养学生对于事件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和分析,也包含一些历史典故、轶闻和时事新闻,辅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单元是中国古代思想史,对基本概念用尽量简洁的语言,贴近学生的事例加以化解,把握住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单元主线,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第三单元是西方近代思想史,它和必修一二开始有一定的联系,先让学生明确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应,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分析事件背景和影响时,知道先从哪几方面着手,套用具体模式,同时把握住资本主义发展对上层建筑影响的主线,具体内容则始终围绕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这两个基本概念。
第五单元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与必修一二联系尤为紧密,这样在学习时就需要不断回顾必修一二的知识,需要反复明确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交互关系,突出“器物――制度――思想”这一认识过程。对于思想则是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阶段加以分析,邓小平理论则是联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几次代表大会这条主线。
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是中国古代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史,则明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时代变迁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作用。
在复习时一定要以单元主线为线索,这样清晰明了,有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同时通过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比较,也有利于单元与单元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知识的迁移和整合,揭示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为高三基础知识的复习打好基础。
高二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为一本或两本选修教材,对选修一改革史而言,高考中并不涉及教材学习过的改革内容,而是通过材料分析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首先要给学生明确基本概念和理论,方便学生记忆和套用。经过多次套用相关理论知识,寻找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试题的处理
历史知识的考查最终还是以试题的形式呈现,所以除了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以外,试题训练尤为重要,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是获取高分的必胜法宝。
我平时特别重视试题的处理,认真批改学生每课的达标测试卷、月考卷、期中期末试卷,从中找出学生在做题时出现的典型问题,讲评时拿出来与同学们剖析问题的症结,使学生有所启发。
对于学生而言,“习惯”是获取高分的有效途径。
(一)规范卷面书写习惯
很多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考试时总是得不了高分,做题时思路也对,很大一部分人的问题出在卷面,而对于一些成绩差些的学生主观题靠“蒙”或者挑问挑点答,就更需要注意卷面问题。一些学生往往答案写上了没得分,有可能是书写时问题逻辑关系错误、字迹潦草、错别字或者表述语言大白话。教师要在平时的达标卷中规范学生卷面问题,要求学生像对待考试的时候一样规范作答,尽量做到字迹工整、试卷没有涂抹,表达规范,用语准确,形成习惯后就成为一种自然的表现。
(二)规范解题习惯
很多学生知识点背得很熟练,就是不会做题,考试不得分,问题出在了解题与基础知识“两层皮”,不会解题。解题是学生考试的最大障碍,也是高中历史的最大难点。现今的高考则恰恰就是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一系列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很大一部分语文功底差,不具备起码的阅读理解能力,给实际解题增加很大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能结合学生实际选择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最有效办法,以求速成。经过高一文理分班后大半年的训练,学生已经了解或掌握了一部分解题技巧和方法,高二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对典型例题了然于心,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为高三大量试题训练打好基础。
材料千变万化,但是其中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是不变的,关键就是学生消化技巧方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这就需要在平时的课堂中进行训练。我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根据试题的难易程度,找适合的学生来主讲或者大家一起说,我起辅助和引导的作用,按照解题的步奏和要求,一步一步说,从中都获取了哪些信息,材料是怎么归纳概括的……这样把技巧方法融入到试题中,从慢到快、从易到难,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助于学生接受掌握。经过长此以往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一般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高二阶段是高中的关键时期,高二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质量。教师在教学中,一手要夯实基础,一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基本能力,争取为高三取得良好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江苏理科考生在高二参加的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以下简称“学测”),涵盖了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等三个模块。然而,理科考生每周只有两节历史课,如想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优秀率,需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初步掌握了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紧扣考试大纲,深入讲解教材
教师要认真研读考纲,密切关注考点的变化。为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师可选择高考模拟卷中的基础题目,以使学测试题与高考试题的难度相当。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学测试题就是对高考模拟题的改写甚至是直接借用。
教师要通盘考虑每课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把零散的知识点整理成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填充图册,落实重要的历史事件,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教师要深入挖掘隐性知识,争取做到考点的全覆盖。2010年第21题以“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为背景,间接考查了江苏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域――沿海港口城市。本题虽超出了考纲范围,但只要学生平时认真填写完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完全能做出正确选择。
教师依照时间顺序,围绕单元引言的标题,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地总结每单元的知识线索。提炼知识线索时,做到以点带面,构建完备的知识网络。2008年第38题基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的范式,考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史。2009年第36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第37题围绕西方人文精神,考查了智者学派、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38题围绕近代各阶层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考查了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实践活动。2010年第37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趋势;第38题围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考查了产生、短暂春天、发展较快三个阶段。2012年第37题围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考查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教师也要体会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教学理念,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明发展的同一性、多样性和互通性。这种教学思路在学测试题中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反映。
教师可以打破单元的、模块的界限,按照时间顺序,根据设定的主题(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的优点在于既能横向地展现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全貌,又能纵向地鸟瞰不同时期某一领域的演进趋势。2011年第4题借助美国学者墨菲在《亚洲史》中的论述,考查了宋朝在商业(打破坊与市的界限)、文学上的繁荣景象(词成为主流文学体裁)。2012年第36题围绕中国教育发展史,考查了春秋时期孔子在教育普及方面的贡献,汉武帝时期的教育举措,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严复的教育主张,新中国成立之初及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成就。
二、兼顾不同版本教材的表述,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目前,江苏历史教材主要有人民版和人教版,这两个版本对某些问题的表述,在侧重点和详略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命题人会考虑到现实状况,尽可能兼顾两个版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考纲为准绳,研读这两种版本的教材,做到互为补充。2012年第38题围绕二战后西欧联合考查了其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对于西欧联合的过程,人教版细述了20世纪的60年代欧共体和90年代欧盟,简单提及了70年代(1973年欧共体提出要努力做到国际舞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人民版则叙述了1975年选民直选产生的欧共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事实证明,学生由于对人民版重视不够,结果导致作答此题时失分较多。
三、注重地方史教学,关注热点问题
江苏独立命制的试题,通过考查地方史的相关知识,不但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名人和身边的事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爱恋之情,而且也契合新课标对合格公民的期许。2008年第14题考查了江苏近代历史人物――南通张謇、无锡荣氏兄弟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贡献。2011年第13题以青奥会为切入点,考查了与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南京条约》签订、《天朝田亩制度》颁布、日本投降、国民政府覆灭。2012年第7题利用近代苏州城的截面图,考查了与苏州被辟为通商口岸相关的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8题考查了在南京发生的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民国成立和《临时约法》颁布。这种命题趋势客观上要求教师关注与江苏有关的历史知识,围绕某些选定的主题进行系统地总结和整理。
教师要密切关注舆论焦点,敏锐捕捉社会热点,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国各地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纪念活动,缅怀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众所周知,辛亥革命同江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鉴于此,命题人没有回避此热点问题,而是着重考查了其背景(组织基础――兴中会和同盟会,思想基础――三民主义)、过程(高潮――定都南京和颁布《临时约法》)、影响(推动了)。
摘要:新学期伊始,我校大力推广“三环节导学式”课堂教学模式。从开学前的各级各部门的专门培训,再到各种研究课的讨论点评,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本文将我校高二历史备课组就实施“三环节导学式”模式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作一简要总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小结
一、分组学习,使学习小组更有利于学生交流合作
在高二年级,非常强调学习小组的作用。由班主任教师负责,各代课教师协调,形成班级各具特色的学习小组,这比较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形成积极的、互动的效果。
二、制订合理高效的导学案,使学生课余时间更充分合理地运用
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一环。学校强调导学案体现以下原则: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原则,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强调教师个人深度备课基础上,备课组集体研讨,形成定案。导学案包括两个部分:预习案重在“导”字,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巩固案是对学生当堂学习内容的评价和检测。
面对高二学生时间紧、内容多的特点,我们对高二的导学案进行了符合历史学科特色的改革。
措施之一:直接联系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点,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点作为抓手,设置问题,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并以之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重点,以求减轻学生预习负担。
措施之二: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我们设置了一些“思考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之间横向纵向联系的理解。
措施之三:根据历史学科特色――强调“注重史实”,强调“论从史出”,我们设置了“知识拓展”或“合作探究”或“高考题赏析”或“历史链接”等模块,通过运用一些典型的、经典的、情景类的史料,来启发启示学生,来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证据意识,通过史料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对于导学案,要力求课前发下去,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完成预习案,这样学生上课时可以就预习中的薄弱环节更有针对性的听课,同时也可以极大提高第二天课堂效率。所以,为督促学生完成,导学案要求及时收上来批改或查阅,对于完成出色的,给予表扬;对于完成马虎的,了解原因,给予督催。切实提高“导学案”的引导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课堂管理、注重课堂设计,使我们的课堂更积极、高效、精彩
随着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有效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全校师生共同的追求。我校倡导的“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模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彩展示”、“纠错反思”等。
在这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高二历史备课组还是力求每一课都按照这三段式的要求在完成,尤其是针对其中的“精彩展示”、“精讲点拨”环节,我们也力求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展示与表现的机会,得到锻炼与肯定。但是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也不免会出现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学生的课余时间,不能得到真正有效利用,如何做到真正的精彩展示呢?
课堂改革背景下,课程资源已经不单纯是教科书、教辅材料,还应包括其他许多资源。从其来源分,可以分为校内的、家庭的和社会的三方面;从其存在的形式分,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精神文化产品两方面。可以说,我们周围存在着丰富的而又极其珍贵的教学资源。以笔者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为例,除了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还可以包括――各种历史书籍、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大事件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丰富历史认识,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历史课程资源。
然而,我们学生从早上7:00到晚上11:00,每天学生在上完必要的课程的前提下,还要完成第二天所有课程导学案的预习工作,所以,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少闲暇时间再来进行家庭、社会的历史课程资源的进一步拓展工作了。说实话,可能连多看一本历史课外资料的时间都没有了。这样,就学案谈学案,就课本说课本,学生又如何真正做到精彩展示呢?
困惑之二:使用效果不佳,我们发现在课堂上讲过的题仍有少数学生没有完成或没有更正。
困惑之三:学案是学生很好的复习资料,但有些学生(普通班)今天发的学案明天就找不到了。
困惑之四:实施导学案,每一节内容比原来要多用两节课,时间比较紧,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所以,针对这些困惑和问题,我们也在不断思索,尝试进行一些改进。
在探索中寻求解决方法:
解决之一: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或周末时间,通过到图书室看书、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扩充知识面,丰富历史知识,为精彩的展示作准备。
解决之二:对做过或讲过的导学案,再次收起来查阅或批改,并要求学生妥善保管,作为复习资料之用。
解决之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导入新课。每堂课的引入都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创设适合本课时的故事化、生活化、活动化或问题化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用中国历史上北方民歌《敕勒歌》导入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再导入《北魏孝文帝改革》;还比如,用一段让学生捧腹大笑的《生物进化》宣传片,导入生物进化论……精彩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学生对这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于一节课的成败无疑是关键的一步。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可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同学们一眼看到精美的置景。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决之四:进行小组竞赛。课堂上为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法,将全班分成12个小组进行史实的记忆、学习的比赛、课堂的展示、当堂的练习和每周的“周清”。每个环节必让学生竞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为了小组利益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大家都在抓紧记忆、整理和交流,同时也便于展开小组及小组间的讨论。在这样一种方式下,我已经再次见到了久违的“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的场面,甚至出现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十几个同学同时站起来抢答的场面,兴意盎然、热情高涨。让上课的教师也会随之激情澎湃。小组竞赛的方式已经存在于笔者的课堂的每个环节,笔者正试着让小组竞赛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习惯,让小组合作竞赛成为高效课堂的一个支点!
当然,教师的点拨要根据学生精彩展示的程度和理解的深度,随时进行点拨,这样可以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知识要点的剖析,分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抓住问题要害、突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我们认为一份好的学案,并不是堆砌几个题目,而是能使学生更容易地学和教师更方便地教。学案的使用效果关键是看学案设计的质量。复习课和新授课的设计有何不同?如何有效使用学案?学案如何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总之,强调要因材施教,也说过教无定式、教无定法。不管怎样,只要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进步有利,我们就要勇于尝试、积极尝试。我们会根据我校高二学生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特色,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前提下,有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合适的改革!当然,这还有待于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去进一步积累经验,才能形成一种适合我们紫中的历史模式!才能更加激发师生的发展动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紫阳中学 7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