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30 11:0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政治理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
所谓体验式教学活动是遵循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个体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特征,以直接经验为主要课程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1.体验式教学活动以经验课程观为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各种体验都属于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通过显性的课程学习系统知识,而且还通过隐性的课堂体验到丰富的教育性经验,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性经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到教师讲授的系统知识,而且也会通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流露的语气、思想情感等感悟到丰富的教育性经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外实践活动的体验,也包括课内教学活动给学生的丰富体验。
2.体验式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学生在各种直接活动中获得的教育性经验,与理论课程相比,体验式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这些体验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系统知识方式进行呈现,有些还没有达到系统理论知识的程度,它仅仅作为一种经验性内容存在于个体感性阶段。
3.体验式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学生参与程度不一样,所获得的课堂感受和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越高,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也越明显。
(二)体验式教学活动和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区别
1.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并不是以某一科学体系或学科体系为中心设立的课程,其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掌握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门具体课程,不仅仅着眼于学生认知的提高,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内容。理论课程学习比较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的学习运用、掌握,特别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而体验式教学比较强调从学生直接经验出发来学习,强调学生从实践中亲自感受和体会,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3.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体验式教学活动虽然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内在体验,但其主要载体是学生的各种外部活动,如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文体活动、公益性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
4.综合经验的课程观。相对于理论课程把各门知识分化成狭窄的学科,采取分科课程的方式进行教育,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课程的综合经验,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的经验既有智育方面,也有德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内容。体验式教学过程既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各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人生体验,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
(三)体验式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1.体验式教学与课外活动都是由学生活动构成,但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所涉及的实践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外活动则是教学计划以及大纲以外的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补充,至多被看作是“第二课堂”或者是“第二渠道”,因而在时间、场地、内容和指导教师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2.作为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教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实施规范,而课外活动则比较自由,组织安排是临时的、短期的。
3.体验式教学的范围比课外活动更为广泛,课外活动的范围局限于课堂之外的活动,而体验式教学的设置没有课堂与课外之分,它既可以存在于课堂内,也可以存在于课堂之外。
4.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它把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纳入学校课程的视野,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种积极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素与存在于学校课外的自然影响的课外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实验、实习课程也要进一步加强,在时间、内容、组织、条件上予以落实和保证。”[1]将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作为加强德育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体验式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旅游的区别
1.参观考察、旅游活动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合理地加以运用,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教育性的因素;否则,它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客观因素,而不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开发的教育 性的因素。
2.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活动需要一些载体,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参观考察、旅游活动等活动是一种良好的载体,通过参观考察,不仅丰富和开阔了个体的视野,增强了对社情民情的理解,获得了别人不能替代的个体独特的感受,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有益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活动。
3.不能将体验式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旅游活动等同起来,更不能将体验式教学活动庸俗化,把任何参观考察、旅游活动都说成是体验式教学活动。
体验式教学活动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体现着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体验式教学大多以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作为载体,通过这样一些实践活动方式来进行,但实践活动本身与体验式教学并不能等同。体验式教学的提法,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用新的、或者是科学的概念来取代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但不能从学理的角度进行说明的术语,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使用新的语言,具有创新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体验式教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带有某种强制性。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标尺。
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除了学科内容的不一样以外,其教学目的和着眼点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某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学科的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其课程教学主要指向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他们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教育的主要指向是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在进行课堂教学主导渠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两类课程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从课程教学过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同为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又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特殊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或者说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影响和陶冶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及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在学科结构,它是一种在教师引导或者领导下的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或者说是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结构。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的学习和掌握,学生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一种理论的体系。
第二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使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过程。这一个过程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2]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稳定性与多变性等系列矛盾。
第三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信仰、信念的形成过程是超越于具体知识和功利层面的东西,它需要一种人格的影响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心交换心,真诚换真诚”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体验式教学的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需要有比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具有更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更多的个人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有一个显性的教学过程,而且也有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体现几个基本原则:即真诚的原则、尊重的原则、同感的原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的因素。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有丰富体验的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太缺乏了,就连很多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的教师,也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去参观考察过。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就不能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课堂注入一种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活动。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杜威有个着名的论断,他说:对于关于道德知识方面的课程,“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关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性格的影响。”[3]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包括一些旅游也是非常必需的,它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把个人的情感性体验注入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富有思想和感情,增加课堂授课的感染力。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任何课程只有亲身体验以后才能够讲授,但无疑,多一些体验总是更好一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尤其如此。
三、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一)用“经验”课程观代替“知识”课程观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作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这种以“知识”为本质的课程观的最主要问题是与学生思想脱节,与学生生活体验脱节。因为知识一旦产生,它就是属于相对独立于学生的客观体系。把“经验”作为课程的本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习者生活经验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使课程内容得到了拓展。用“经验观”来代替“知识观”至少有以下优越性:一是用经验来代替知识,扩展了课程的内涵,使课程不仅可以包容用知识定义课程时所含的全部内容,而且还能包容更多的内容;经验既可以包含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也可以包括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经验;既可以包括直接经验,也可以包括间接经验,既可以包括个人经验,也可以包括社会经验等,使课程内容更为宽广。二是用经验代替知识,可以使得课程获得在被定义为知识时无法获得的功能,这就是要让学习者亲身去体验。这种功能的扩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认识的飞跃,改变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以及他 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的理念。三是用经验代替知识,反映了现代知识观念的变迁。伴随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知识观念的认识日益深化,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性知识,而是包含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人类社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经验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就会更加关注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有益于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会和理解。
(二)积极吸纳学校现有的有德性的实践活动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高等教育的若干环节中,存在着很多具有德育作用和效果或者具有德性的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的教育方式。这些活动既包括以德育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的军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也包括以学术学习为主导的活动,如专业实习、学术沙龙活动等,还包括以娱乐、健身、个人兴趣爱好为特征的活动等;既包括群体性活动,如班团活动、组织生活,又包括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可以是学生主动组织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学校、院系、班级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活动。这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践活动,虽然有一些并不是作为课程而存在的,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代德育课程的观念来看,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自发地开展的、没有经过现代课程观念整合的活动纳入体验式教学范围,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开发、设计,和使这种活动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经过设计和开发其德育的效果和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进行体验式教学建设,就必须吸纳学校现存的一些有德育意义的活动,使之成为正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
吸纳现存的具有德育作用的活动,把它作为体验式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只是一种消极的实践课程建设的策略,而要使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实现其德育的功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还必须按照现代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开发。一是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作为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注重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提供给学生积极健康的、显性和隐性一致的课程经验。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三是从多方面成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的作用,积极营造学生中良好的教育氛围。四是注重个别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性的特点。五是加强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总之,要把学校环境作为真实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体验式教学建设,使学生成为真实生活的主人。
(四)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式教学活动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沟通过程,需要教育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教育者以真诚、尊重和同感的态度进行教学活动。教育者的真诚、尊重和同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正是因为教育者有这样一种态度,在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他就会主动地关心受教育者,倾听受教育者的想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中心,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做一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5]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是一个理想的事业,需要教师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来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一种温暖的力量,促使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改变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地位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并且认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同时强调,组织部门、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作为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建设始终是党建核心,党员不仅组织上入党,更重要是思想上入党。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特殊群体,在其中发展党员,尤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以其独有功能和优势,对提升学生党员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保证大学生党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因此,努力实现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课教育有效结合,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迫切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学生党建工作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开展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两项重要工作。相对于学生党建工作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更加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和理论性,但两者在根本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上都具有相同之处,另外,表面看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教学工作,而学生党建工作属于学生工作,但是实际上不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是学生党建工作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这两项工作都归属于学校党委管理。因而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和学生党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党建工作契合方法
适应学生党建工作需要,有针对性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进一步突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而可以弥补学生党校理论学习不全、不深、不透问题,从而实现“两种教育”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有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思路与方法,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深入参与大学生党员发展培训工作。这样给“思政”课教师深入参与学生党员发展培训工作提供了契机和发挥专长的舞台。这种参与意味着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从固定的有限时间转变为“全天候”。加强校园网络资源建设,让网络成为大学生党员学习的园地和成才的基地。思想政治网络课堂是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新阵地,这不仅是工作手段上的创新,而且推进了学生党员教育的深入。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适应新需要,在知识结构、责任意识、精神状态等多方而提出新要求。如要有党建、学生工作、管理等方面知识;要有奉献和更多付出思想准备。其次,加强学生干部与“思政”教师间联系。两条线上老师既要随时个别沟通,又要以定期或小定期联席会议等规范、灵活方式,经常性举行工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形成互通有无、彼此相融、亲密无间和谐工作氛围。最后,以激励为导向,形成学校、二级学院(系、部两级管理机制。“思政”课教师全面参与学生党建工作,虽强调奉献和牺牲精神,但也要考虑适当补偿。在制定相应管理规则时,要突出激励、褒扬政策导向,如合理考虑教师工作量、制定科学规范工作制度等,以提高教师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防止定任务、定指标做法。发展党员是很严肃事情,绝不能掺杂任何攀比心态。不能把诸如入党积极分子多少、发展对象多少、预备党员多少、正式党员多少的数字任务化、指标化、绝对化,更不能以此作为考察教师工作好坏和成败依据,否则,不仅挫伤教师积极性,而且影响学生党员质量。
三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特色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大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构建,承担着育人为本的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重任。我们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中忠实地落实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针,积极响应和教育部关于新课改方案精神,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工作,切实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党建工作中的特色作用。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围绕大学生党建工作作了大量具体工作。
1、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健全和强化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改革的领导和组织队伍建设。2005年按照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我校即由学校党委和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领导组成了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领导小组。
2、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教学和改革、服务于学校“创优升本”工作大局,突出思政教育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首要的素质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育教学是大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第一课”的重要性。因此,自2010年上半年伊始,我们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精神,在校、系领导下,逐步开展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相关工作,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以《雷锋精神概论》课的新课程改革为重心,积极响应学校课程改革要求,深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突出了服务学校的大局意识。深化雷锋课教学改革,推进雷锋精神研究。进一步探索雷锋课模块式教学改革,把开展学雷锋活动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不断加强对党的理论与政策精神的学习,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专业能力,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及时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动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一方面是外出学习。自2010年以来,为更好地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我们先后有30多位老师参加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培训,在他们回来后教研室专门组织全教研室老师集体听取传达课改的精神和兄弟院校课程改革的经验。另一方面是开展专题培训工作,提升教学业务能力。在部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了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培训。
4、大力宣传典型,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影响。 政治教师可以把发现、培养、宣传先进典型作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步骤。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影响周围的同学,做到“发展一个,带动一片”,提升大学生党员在同学中的形象,树立起“一个党员一盏灯,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良好形象,形成强大的以点到面的辐射带动作用。
5、开展专题式教学。大学生并不排斥马克思主义,而是希望教师把富有强大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讲得更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教师可以多开展专题式教学与以往平铺直叙的灌输式教学不同,专题式教学可以更好地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紧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又使理论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理论困惑。这可以使理论与学生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并且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从而使学生更自觉地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大学生入党打下思想基础。
6、注重隐性课程的开设。如果说政治理论课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那么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只有既加强显性课程建设,又加强隐性课程建设,才是真正体现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原则。不仅要通过政治理论课传授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通过在各种交往实践中陶冶情感、增强体验,才能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情感化的认识、变成信念,进而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化,培养起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马列主义理念。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正是属于情意方面的教育培养。只有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巩固和确保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使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
7.在大学生中开展学雷锋系列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学雷锋主题班会、雷锋知识竞赛、报告座谈、读书征文、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做雷锋传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展“续写雷锋日记、放飞青春梦想”校园博客创作大赛和“魅力雷锋、美在瞬间”微信摄影大赛;做好雷锋式楼座、雷锋式班级和感动校园人物学雷锋典型评选以及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等活动,聘请雷锋战友、雷锋辅导过的学生、当代学雷锋标兵和道德模范等为校外辅导员并来校作报告。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的关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做出新的角色定位。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是学科教师、人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者的高度统一,文章对此做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
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其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关键是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深化教改的热潮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做出新的角色定位。作为高校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是学科教师、人生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三者的高度统一。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只要做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因势利导,学生就一定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一、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全面系统地把握学科知识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为学科教师,要精通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思维敏捷,要根据学科特点把握教学规律,深入研究相关理论问题,全面认识和了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形成适合自己语言特点的教学风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是长期的、复杂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和信息通讯技术及互联网的普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由远距离变成了零距离。同时,由于受国际风云变幻和复杂政治气候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杂音”、“噪音”也时有出现,难免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所选事例要健康向上,要有充分的说服力、感染力,要牢记思想政治课的历史使命和宗旨。
(二)熟读原着,努力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要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认识理解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熟读马列主义主要经典着作,特别是要结合中国近现代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际,深入学习《选集》、《邓小平文选》、《文选》,以及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对革命导师和领袖的经典着作中的重要理论原理和历史事件要烂熟于心。只有这样,讲课时才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说理透彻、妙趣盎然,学生才能从心灵深处佩服教师,从而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
(三)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要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要全面认识和了解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教学中不应回避,要耐心讲解,正确引导。只有关注并讲深讲透了热点、难点问题,学生才会关注和热爱这门学科,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四)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的知识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知识点繁多,教师要全面掌握,而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掌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尽情发挥,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一带而过,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属于研究方向之列的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不属于自己研究方向的却讲得很少,像这样的教师对其学科知识没有全面深入掌握,更谈不上优化智能结构,授课内容零散琐碎,缺少严谨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自然不会欢迎。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必须全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点,做到广闻博览,长期积累,优化自己的智能结构。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厚积薄发,得心应手。
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学生的人生导师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学科教师。这是因为:
(一)大学生在成才路上需要教师的点拨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的时代,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少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因此,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上课之前要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要有目的的安排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设计好教学方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
近几年来,中央多次开会研究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
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教育部多次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下发文件,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三)教师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接受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生动鲜活的事例,灵活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教育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三、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教师的职责,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应把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高校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有其独特优势,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伸,不仅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且能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据调查,目前我国21.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问
题,有的大学生因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专业兴趣问题、前途问题、情感问题、社会评价问题等原因,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情节严重的还出现了杀人犯罪和自杀的现象。对此,教师要有充分认识,在备课阶段,对教材中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加以大力拓展,设计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采用大学生能接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仅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不断增加师生互信,达到与学生心灵沟通的目的,学生才会接受教师,并接受教师所讲的内容。
(二)充分运用相关课程中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来培养当代大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教材。教学中可以就以下问题设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
1、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意在提高大学生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和培养大学生的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精神。
2、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迫害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意在帮助大学生树立分清是非、无所畏惧的正确的挫折观。
3、亲属为革命牺牲及表现出的矢志不渝坚韧顽强的精神,意在提高大学生临危不惧的品质和忍受痛苦的心理承受能力。
4、弘扬邓小平求知精神,提高大学生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
5、弘扬邓小平求真精神,帮助大学生在求真务实中树立战胜挫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6、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净化大学生心灵。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是学科教师,同时他还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有在新时期的教学实践中,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断开拓教书育人的新境界,才能把教材中抽象的理论讲活,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
今年的政治理论学习,区委学习中心组集中安排每个专题学习我都参加了,并做到认真听课,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发言讨论。特别是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保持共产学名员先进性教育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点学习内容,更加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目标要求。每学习一个专题或平时学习理论文章都把自己的思想摆进去,与自己的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深刻领会,达到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不断提高的效果。
一、把学习当责任,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我认为,当干部尤其是当领导干部,有多大的职务就有多大的责任,要尽职尽责,就要站高望远,具备能尽好职责的素质才能,素质才能主要从学习中来,从实践中不断学习中积累提高。因此,学习是自己的责任,是思想和工作的动力源泉,是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我们所担负的工作,不但要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其素质的高低,工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方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是与学习的深浅,与理论功底直接相关的。实践证明,要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造自己,就必须不断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就会迷失政治方向,有的甚至会把能力用到歪门邪道上去,最终将被社会、被人民群众所冷落、所淘汰,得不到党和人民的信任。如果学习不好就不能正确把握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更好地运用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就必然造成工作质量低下或者失误。工作不好就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我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对自己、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都是一种重要责任。有了这种强烈的学习责任意识,就能主动自觉去学习,就能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去学习,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和提高自己。
二、注重学习的量和质,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区委学习中心组每年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时间上给予了保障,内容上比较广泛。一年来,我对区委统一安排的专题学习从未缺席,每个专题学习都专心听课,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工作和思想实际,写好学习心得体会文章。在担任区委办主任期间,能认真组织区委办公室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利用各种形式,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学习交流座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进行学习。同时,还十分注重强调大家主动自觉地学习,引导大家善于利用工作之余,看书看报,关心时事政治。
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学习与不学习是完全不一样的,学多与学少也不一样,学习肤浅与学习深刻也不同,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带着问题地学,把学习与解决问题(包括思想和工作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收效更加不一样。比如,在今年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我区取得了金牌总数和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在纪念抗战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中,我区创作的东纵组歌和电影故事《东纵特遣队》等作品受到广泛的欢迎,五中上省一级中学、市一中江北分校、二小、十五小、上排小学和麦地小学等上市一级学校等就充分体现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成效。因此,我认为,学习重在自觉主动,才能入心入脑。同时也必须有约束机制,要有量的体现,才能有质的提高。比如: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都必须系统地学习,逐章逐节反反复复地学习领会,真正领会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对其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论断以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还再次学习了同志在考察西柏坡时的讲话,使我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从而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确实应清醒地正确认识自己,反省自己,经常以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来要求对照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贴近群众,是否贴近实际,是否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是否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是否符合改革与发展的潮流,始终保持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良好作风。如此这些,我是在学习中不断深悟的,也深深感悟到既广泛系统又有深度的学习,在深度上多下功夫,才能保证学习取得应有的效果。
三、讲究学习方法,循学善进,力求学有所得。
在学习中,碰到比较多的实际问题是工学矛盾和学习效果的问题。我对区委学习中心组统一安排的学习辅导,只要不是因公外出学习出差或上级有会议无法请假外,都能做到服从中心组的学习时间。曾有几次,早已安排好的会议或约定与有关部门下乡,都因与区委中心组安排学习相冲突时及时调整安排,从不以任何客观理由不参加中心组学习。所以,我参加区委中心组学习每次必到,从未请过假。除了中心组统一安排学习以外,我每天都坚持挤时间看书看报。我深深体会到,看书看报也是对自己有很大帮助的。比如:我比较喜欢看的《领导科学》、《党风》、《半月谈》、《学习研究参考》等,这些书刊杂志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很多文章我学习后都很受启发和教育,对陶冶自己的思想和分析处理实际工作都有很大好处,对区委中心组学习的专题辅导内容进一步加以消化理解也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中,我还感到写好读书笔记和学习体会文章也是一种加深理解和掌握有关学习内容很好的学习方法。如果对学过的专题课,自己整理笔记,印象就深刻。结合实际写心得体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带着思想和工作中的疑难去学更能解决很多思想疙瘩和工作疙瘩。用理论上的基本原理,弄懂弄通实践中的各种疑难,这种深入浅出,循学善进,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是很有实效的。
总之,一年来的理论学习,不但理论上又有新的长进,思想政治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员先进性教育的过程中,更使自己感到长高了,望远了。所以,学习给我带来很多帮助,学习给我受益非浅,学习是 人生名符其实的“伴侣”。今后,我将不断加强学习,在中心组统一组织学习的基础上,挤出更多时间更深入地学习政治理论和社会科学知识,使学习成为自己思想和工作的导航灯,指导和促进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不断进步。
摘要:该文针对高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过于单调的情况提出了运用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进行改革的实践。并分析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作用和意义,指出其对转变教学方式、教学形式、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延伸教学环境、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及时纠正学生认识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都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研讨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涉及学科广泛、游历空间广阔、延展时间长久的课程,它不仅承担着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我国人才素质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更加保障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地位。然而,如何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这成为所有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通过目前对学生的调查来看,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持肯定态度,但对课堂教学的形式过死大多感到不太满意,它抽象的理论内容,加上教师单一、呆板的“一言堂”授课方式,使得理论课气氛沉闷已成为一个通病。这与学生所追求的生动有趣、深刻全面的要求相比,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改变目前“说教”的教学方式,运用更加丰富多彩、贴近生活、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论改革实践的一个重点。而研讨式教学法就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1 研讨式教学法概述
根据以人为本的认知学习理论,人的认识不只是由外界影响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影响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学习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外界影响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孔夫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在他们的教学实践论着中,无不贯穿着“点拨”二字,可见从古至今教育学家们都主张教师应站在引导的层面上,尽量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把主动权更大限度交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就更为迫切了。研讨式教学法就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模式是在教师具体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研究、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和价值认同的一种学习过程,这种模式不单纯追求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纯粹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标准,而是有针对地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的思路。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就是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改变过去的“一刀切”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在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实践中,是值得尝试的。
2 研讨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研讨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五步,是五步循进、自成体系的教学模式。
2.1理论导论:教师用两三周时间先讲理论导论,使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理论体系有所了解。这一部分的教学跟传统的模式基本相同,主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与平常的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不用将所有的细节都一一表述,而是让学生对这一理论课程有初步和整体的感性认识。导论主要就是将开展此课程的意义、课程包含的主要理论、基本框架等作一初步的阐述,让学生对课程中主要涉及的理论和侧重有一定的印象。
2.2分成小组,设置选题:在理论导论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的主要内容设置成不同的选题,这些选题可以是论点,可以是关键性主题,也可以是提问,甚至可以是正反对立的一组观点。多种形式的选题其目的是以新颖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在设置上可以兼顾引导的方向。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自主选择、抽签决定或教师分配等多种方式让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主题,指导学生如何查找和收集资料。
2.3收集资料,撰写发言稿:各个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到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找和阅读资料,围绕选题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筛选,撰写发言稿。要求发言稿写出选题的基本情况、本质意义和历史地位,形势政策选题还应包括政策分析和影响。
2.4小组交流和制作课件: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学生先内部协商,即在本组内部争辩究竟哪个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再相互协商,即针对当前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和评论,将大家共同认可和补充的内容进行汇总,并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最后每个小组推选1-2名同学将大家的共识在大班进行讲述。
2.5大班讲评:选择时间让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各自的选题。每人讲35分钟左右,然后让其他组和本组学生进行讲评或展开辩论,教师根据所有学生发言情况对这一选题进行总评和综述。教师在综述中一方面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根据学生的讲述和讨论情况补充和深入阐述,纠正学生的 偏颇或不正确的观点和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思想理论认识。
3 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践的体会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学生的欢迎,其教学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它的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生动了课堂,也充实了课程内容,其作用和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过去“一言堂”“一刀切”的单调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全面深刻。研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完成了从“讲授式”到“研讨式”的转变,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制,而代之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几者结合的教学新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预定的真理、知识、经验或价值,教育的过程是种探讨、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而在教学形式上,完成了从“一言堂”到“群言堂”的转变,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倾听者,而成为课堂发言的主体,讨论、辩论的主体。这种群言纷争的情况方面使课堂变得活泼,也使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被接受,同时也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和透彻。而在师生关系上,研讨式教学法完成了从“主客”关系到“主一主”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而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研讨式教学法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造了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被动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视学习为乐事,主动学、积极学。而使教师直正变成了以学生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的帮助者的角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论的影响,对学习的效果产生显着的影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3.2研讨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打破了过去静态的封闭型的教学过程,显示了动态性的教学过程,使课堂的涵义得以延伸,使理论教育的效果更加显着。课堂不再只是教室、黑板、教师、多媒体,而是延伸到了资料室、图书馆乃至电子网络,从而扩大了教学活动的场景,缩小了学校与日新月异变化的社会之间的距离,也缩小了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支配的学习时间,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既成的结论与事实,而是可以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分析、归纳选择自己所需的东西。
3.3研讨式教学法合理地利用网络信息和资源,将网络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体系中。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网络中丰富多彩的信息,跨区域的信息交流、全球化知识的碰撞,对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但同时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和理论也混淆了大学生的视线,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趋利防弊是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研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接触网络,合理使用网络信息,从中找寻各种信息、资料和理论阐述,将其直接纳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体系中。学生直面各种网络信息,并将它们进行汇总、整理、筛选,同时还将其呈现在同学间进行讨论、研究甚至辩论,对于学生了解网络知识和理论宣传,科学地分辨和利用它是非常有利的。
3.4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者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理论认识和水平,并做出相对有效的、正确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被动的倾听者和接受者,一般能够表达自我看法和认识的机会很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原本就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政策导向、法律意识等等作为目标的。如果学生特别是有着自主意识的大学生不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理论教育者很难探知其内心的想法,那么理论课就成了一种纯粹的科学,对学生的影响和正确引导的作用很难体现。但是通过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理论课教学,学生有了表达自我认识和思想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述、讨论和辩论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看法,特别是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和态度,这样,就可以让教师在总结综述中有针对地对 些不是很科学,甚至偏颇、错误的观点和认识进行及时纠正和深入地阐述,其教学的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3.5通过研讨式教学法,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也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个理论的灌输者转变成了一个理性的倾听者、分析者、引导者,这样的身份转变,也可以让教师从学生不同角度的阐述和分析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认识偏颇问题要进行及时的分析和纠正,也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技巧和处理能力,教学相长,对于教师特别是年轻的理论教师来讲,这确实上种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教学方式。
一、什么是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
所谓体验式教学活动是遵循学生在学校期间所获得的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课程理念,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个体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为特征,以直接经验为主要课程内容,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1.体验式教学活动以经验课程观为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各种体验都属于课程的内容,学生在学校期间不仅通过显性的课程学习系统知识,而且还通过隐性的课堂体验到丰富的教育性经验,这些都是学校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教育性经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到教师讲授的系统知识,而且也会通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所流露的语气、思想情感等感悟到丰富的教育性经验。因此,体验式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外实践活动的体验,也包括课内教学活动给学生的丰富体验。
2.体验式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体验、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学生在各种直接活动中获得的教育性经验,与理论课程相比,体验式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体验。这些体验有些内容可以通过系统知识方式进行呈现,有些还没有达到系统理论知识的程度,它仅仅作为一种经验性内容存在于个体感性阶段。
3.体验式教学活动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学生参与程度不一样,所获得的课堂感受和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体验式教学鼓励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越高,体验式教学的效果也越明显。
(二)体验式教学活动和理论课程教学活动的区别
1.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与理论课程教学相比,体验式教学并不是以某一科学体系或学科体系为中心设立的课程,其目的不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掌握某一学科或者某一门具体课程,不仅仅着眼于学生认知的提高,而且着眼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学生成长为出发点而设计,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2.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内容。理论课程学习比较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对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果的学习运用、掌握,特别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而体验式教学比较强调从学生直接经验出发来学习,强调学生从实践中亲自感受和体会,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3.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体验式教学活动虽然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内在体验,但其主要载体是学生的各种外部活动,如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文体活动、公益性活动等,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但它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式的教学计划。
4.综合经验的课程观。相对于理论课程把各门知识分化成狭窄的学科,采取分科课程的方式进行教育,体验式教学更强调课程的综合经验,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学习的经验既有智育方面,也有德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内容。体验式教学过程既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各方面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人生体验,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
(三)体验式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区别
1.体验式教学与课外活动都是由学生活动构成,但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一种教学,所涉及的实践活动是课程意义上的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是学校正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外活动则是教学计划以及大纲以外的活动,是教学的一种补充,至多被看作是“第二课堂”或者是“第二渠道”,因而在时间、场地、内容和指导教师等方面得不到充分的保证。
2.作为教学活动,体验式教学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教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实施规范,而课外活动则比较自由,组织安排是临时的、短期的。
3.体验式教学的范围比课外活动更为广泛,课外活动的范围局限于课堂之外的活动,而体验式教学的设置没有课堂与课外之分,它既可以存在于课堂内,也可以存在于课堂之外。
4.体验式教学既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教育的理念,它把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纳入学校课程的视野,强调人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这种积极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因素与存在于学校课外的自然影响的课外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把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定的物质生产劳动作为一门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行具体督促检查。实验、实习课程也要进一步加强,在时间、内容、组织、条件上予以落实和保证。”[1]将实践教育、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正规教学计划,作为加强德育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体验式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和旅游的区别
1.参观考察、旅游活动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我们合理地加以运用,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教育性的因素;否则,它只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客观因素,而不是有目的、有意识自觉开发的教育 性的因素。
2.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以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教学活动,这种课程教学活动需要一些载体,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参观考察、旅游活动等活动是一种良好的载体,通过参观考察,不仅丰富和开阔了个体的视野,增强了对社情民情的理解,获得了别人不能替代的个体独特的感受,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有益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活动。
3.不能将体验式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旅游活动等同起来,更不能将体验式教学活动庸俗化,把任何参观考察、旅游活动都说成是体验式教学活动。
体验式教学活动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而是体现着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体验式教学大多以参观考察、社会实践和旅游活动等作为载体,通过这样一些实践活动方式来进行,但实践活动本身与体验式教学并不能等同。体验式教学的提法,不是标新立异,而是用新的、或者是科学的概念来取代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但不能从学理的角度进行说明的术语,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使用新的语言,具有创新的能力。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需要体验式教学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
1.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课程内容带有某种强制性。课程内容必须反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标尺。
2.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区别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相比,除了学科内容的不一样以外,其教学目的和着眼点不一样: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在教学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传播某学科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学科的人才和为社会服务的实际本领,其课程教学主要指向学科内部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当然他们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其教育的主要指向是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结构,着眼于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在进行课堂教学主导渠道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两类课程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3.从课程教学过程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课程同为课堂教学活动,具有课堂教学活动的共同规律,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又具有特殊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为中介的特殊教育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或者说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同时还是一种人格的影响和陶冶的过程。
第一个过程涉及到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主要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及体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学科的内在学科结构,它是一种在教师引导或者领导下的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主要对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或者说是课程内容及其知识结构。通过这种知识结构的学习和掌握,学生逐渐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在头脑中逐渐构建起一种理论的体系。
第二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使统治阶级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过程。这一个过程体现了意识形态发展的规律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本质特征反映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为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落后性、稳定性与多变性等系列矛盾。
第三个过程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的本质。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是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信仰、信念的形成过程是超越于具体知识和功利层面的东西,它需要一种人格的影响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心交换心,真诚换真诚”的过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体验式教学的需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需要有比一般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具有更为复杂的过程,具有更多的个人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不仅有一个显性的教学过程,而且也有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体现几个基本原则:即真诚的原则、尊重的原则、同感的原则;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情感的因素。
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有丰富体验的人,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体验和感受太缺乏了,就连很多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的教师,也很少到过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并且也很少有教师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等去参观考察过。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就不能给学生一种现场的感受,不能使自己的课堂注入一种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性的因素,只能使课堂教学成为纯粹的知识性教学,而不是富有丰富情感的教学活动。关于这一点,美国学者杜威有个着名的论断,他说:对于关于道德知识方面的课程,“只有在学生以同情和尊敬之情关注别人的思想和感情并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这种功课对性格的影响不会大于关于亚洲山脉的知识对他的性格的影响。”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来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考察包括一些旅游也是非常必需的,它可以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把个人的情感性体验注入教学活动中,进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富有思想和感情,增加课堂授课的感染力。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任何课程只有亲身体验以后才能够讲授,但无疑,多一些体验总是更好一些,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尤其如此。
三、如何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一)用“经验”课程观代替“知识”课程观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观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作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知识。这种以“知识”为本质的课程观的最主要问题是与学生思想脱节,与学生生活体验脱节。因为知识一旦产生,它就是属于相对独立于学生的客观体系。把“经验”作为课程的本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习者生活经验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使课程内容得到了拓展。用“经验观”来代替“知识观”至少有以下优越性:一是用经验来代替知识,扩展了课程的内涵,使课程不仅可以包容用知识定义课程时所含的全部内容,而且还能包容更多的内容;经验既可以包含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也可以包括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经验;既可以包括直接经验,也可以包括间接经验,既可以包括个人经验,也可以包括社会经验等,使课程内容更为宽广。二是用经验代替知识,可以使得课程获得在被定义为知识时无法获得的功能,这就是要让学习者亲身去体验。这种功能的扩展,体现了人们对于课程认识的飞跃,改变了学习者与课程的关系,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了课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高度重视的理念。三是用经验代替知识,反映了现代知识观念的变迁。伴随现代知识观念的变化,人们对知识观念的认识日益深化,现代社会人们对知识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性知识,而是包含不同层次、不同形态、不同方式的人类社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经验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就会更加关注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有益于加强学生对课程的体会和理解。
(二)积极吸纳学校现有的有德性的实践活动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在高等教育的若干环节中,存在着很多具有德育作用和效果或者具有德性的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的教育方式。这些活动既包括以德育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活动,如学校开展的军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希望工程”献爱心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也包括以学术学习为主导的活动,如专业实习、学术沙龙活动等,还包括以娱乐、健身、个人兴趣爱好为特征的活动等;既包括群体性活动,如班团活动、组织生活,又包括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等;可以是学生主动组织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学校、院系、班级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活动。这些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践活动,虽然有一些并不是作为课程而存在的,但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现代德育课程的观念来看,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体验式教学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自发地开展的、没有经过现代课程观念整合的活动纳入体验式教学范围,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系统开发、设计,和使这种活动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经过设计和开发其德育的效果和功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进行体验式教学建设,就必须吸纳学校现存的一些有德育意义的活动,使之成为正规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按照新的教育理念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
吸纳现存的具有德育作用的活动,把它作为体验式教学进行系统设计,只是一种消极的实践课程建设的策略,而要使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实现其德育的功能,更充分地发挥作用,还必须按照现代德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动地进行体验式教学开发。一是把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作为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在学校各种教育活动中的体验,注重从知行统一的角度,提供给学生积极健康的、显性和隐性一致的课程经验。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学校德育的主体,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三是从多方面成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主人翁的作用,积极营造学生中良好的教育氛围。四是注重个别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性的特点。五是加强学校同社会的联系,使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价值导向具有一致性。总之,要把学校环境作为真实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来进行体验式教学建设,使学生成为真实生活的主人。
(四)全身心地投入体验式教学活动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沟通过程,需要教育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教育者以真诚、尊重和同感的态度进行教学活动。教育者的真诚、尊重和同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正是因为教育者有这样一种态度,在现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过程中,他就会主动地关心受教育者,倾听受教育者的想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中心,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做一个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教育,不能没有虔敬之心,否则最多只是一种劝学的态度,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个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是一个理想的事业,需要教师以一种虔诚的心态来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注入一种温暖的力量,促使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改变
[摘要]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加强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互动教学法适应了新形势的这一要求。文章在分析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探讨了互动教学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大意义和实现互动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动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有效途径
一、引 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跨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如何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局面,党和国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把之提高到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为此,2005年2月7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调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并对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和领导、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学科建设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取代“两课”的提法不仅是名称的变革,更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对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的有了明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应该看到,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原因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理应引起我们重视。
(一)课堂教学的空洞说教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使用“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教师把外部灌输作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接受现成的理论成果,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互动性不足的缺陷。这使得学生在教学中参与程度较低,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不少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纯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应付考试考核被动接受,并没有与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结合起来,这势必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忽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更具有生动的实践性、时效性。但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仅仅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几乎没有涉及实践应用的环节,没有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没有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大多数教师只是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而没有组织学生走进社会,深人群众,深入实际地来具体应用书本的知识。只是让学生从书本中学习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体会理论知识的精髓所在。这必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丧失生命力和说服力。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与教师队伍建设的不足有密切关系。现有教师队伍稳定性差,他们教学任务重,责任大,加上待遇偏低,地位不高,前景也不明朗,导致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觉得自己是学校教师队伍中的弱势群体,既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又容易被人瞧不起。因此,人心思动的较多,出现一些教师对教学改革热情不足,缺乏积极性,不是一心一意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往往应付了事。还有一部分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没有完全把握,也没有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这也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三、互动教学法的内涵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发挥积极性、能动性,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愉快、和谐的多元互动情境,促使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投入,从而达到相互促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在互动教学法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严格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原则的具体要求,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并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节和控制影响教学的各种变量(即教学诸要素),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 性品质。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受教育者个体对象的变化及个体的心理、生理、智能、个性、情感、能力等的变化,随时调节和控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要素的运行方式,以适应受教育者变化的要求,来推进教学过程的良性运行。教师不是教学中的“主演”,而是“导演”。教学不再是教师单纯的教、学生单纯的学的过程,而是教师、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互动教学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它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角色,从权威性的知识拥有者成为学生情感的反映者和学习活动中的咨询者与合作者。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目的的实现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多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发现互动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主导地施教,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互动教学法直击生活现实,关注社会热点、疑点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支持学生大胆发言、大胆争辩;它给师生创造一个互动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感悟真、善、美,从而进行有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实现互动教学的途径
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要真正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式教学达到预期效果,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课堂内的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上,要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性、引导性教学,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既向学生提问,又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双向互动既可以随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每次课或每个专题结束前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进行。要改变对学生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的范围和开放度。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答辩以及聘请一些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及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座谈、咨询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以沟通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学生释放自己,畅所欲言,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能力,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还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从而实现教学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和改革。
(二)课堂内、外的互动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但是课堂内、外的互动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改变单纯的课堂教学方式,把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与社会大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开放式教学,更需要把课堂教学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如果仅仅从理论到理论,难免抽象、枯燥,加之当代大学生认知方式偏重感性化,自然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通过“走出去”,教师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教学根植于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让学生从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现实生活中了解国情、民情,增进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学生便能更好地体会到理论的重要指导作用,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用理论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有助于训练和培养他们学会运用智慧、知识来解决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师生互动中教师自身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以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的同时,还必须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陶冶学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言谈举止,往往就是一种直接而重要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完美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在学生意志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示范主导作用。要发挥互动式教学法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旁征博引、博学多才,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对内容的再认识,设计出具有个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下还要有意识地与学生交谈、答疑,加深对青年大学生思想动态、品行风貌、举止爱好的了解和掌握,使教学有的放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所教的课程要充满爱,对学生要充满爱。要关注学生心理特点,理直气壮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社会变革、家乡巨变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教学过程要充满感情,在感染点上下功夫,要寓情于理、以情晓理、情理共融,使师生的情感在同一轨道上产生共鸣。讲课过程中,教师的心情越舒畅、态度越和蔼,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感情就会越贴近,而对教师讲的道理也就乐于接受。
五、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全面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工作,积极用好教材,加强对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终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何谓规范性和灵活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规范性即遵循党和国家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05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在教学基本内容、教材和教学基本框架与体系、学分设置等方面与上级文件精神保持一致;在教学目标上,积极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换言之,规范性即是教学当中不可更易的东西。那么何谓灵活性呢?思想政治教育严格遵循规范性是为了确保正确的方向,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在规范性的指导下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透讲活。所谓灵活性,即教师应该按照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从学生的具体需求进行教学,按照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来展开教学,因此教师无论是在课堂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对教学的具体内容和环节进行合理的安排,从教学效果上灵活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各个关节点,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规范性和灵活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首先,规范性是基础和根本,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要遵守思政教学的大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保持一致;教材大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不改变。只有在规范性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灵活性的操作。其次,灵活性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规范性的要求,即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宗旨。概言之,没有规范性,灵活性便会失去方向;没有灵活性,规范性也很难具体落到实处。如何把握两者在具体教学的尺寸和力度,这就根据不同院校和教师的具体情况了。
笔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虽然不长,但深感教学过程中规范性和灵活性两者结合的重要性,以下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积累,就它们二者在具体教学中的结合谈一下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方家善士。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规范性的根本,要贯穿五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根本上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的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始终遵循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来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进行法制教育和国史国情教育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各门课程皆有其特色,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这门课当中,我们可充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各种关于理想信念的主题演讲;在培养职业精神教育中,我们模拟具体的招聘情景,或者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模拟各种企业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在法制观念教育中,我们组织和开展模拟法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灵活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第二,严格按照“05方案”精神,落实五门课程的学分和课时,在这两个方面,绝不打折扣。遵循中央指定教材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对于五门课程所规定的章节,在具体的教学中绝不删减,真正意义上做到规范性管理和规范性教学。在具体落实学分和课时方面,笔者认为教师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一定的适当调整,比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一共有6个学分,在具体的教学中即可分为4个理论学分和2个实践学分;在五门课程的内容和章节上,亦可作详略得当的调整,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课”)第六、七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课”)下篇相关章节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有相似或相同的内容,笔者认为,为了避免教学内容上的重复,可把“原理课”、“纲要课”的相关章节略讲,重点放在“概论课”上来进行讲述。这样的灵活性处理,既可以在“概论课”中把相关内容讲实讲透,又可以让其他课程腾出更多时间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如何丰富课堂教学和推进实践教学同样需要遵循规范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在这里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而不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环节相重复。在保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色基础上,灵活性的操作其实具有广泛的空间,笔者一贯认为,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法是思政课的强项,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多样的形式,即可在课堂中进行,亦可在课外实施。此外,五门课程还可以按照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来操作实施,这样的灵活性教学方法更能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从业教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则成为教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认为,教学方式方法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其中必须贯穿着规范性的东西,只有把规范性和灵活性有机地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改革,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近年来,高等教教育和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较好成效,而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无论在教育观念、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政治理论主果教学问题尤为突出,面临尴尬,亟待改革。
一、中等职业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1、生源质量偏低,政治理论课遭遇尴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得到满足。处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夹缝”位置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绝大多数是升入高中无望才选择上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他们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先天不足”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是为了“混张文凭”好找个工作的思想,他们对政治理论课听不进甚至很反感,提起政治理论课就“头疼”。相对专业课程而言,大多数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没有热情,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成了不受学生欢迎的人,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景甚是尴尬。
2、教育系统内部认识偏颇,政治理论课教学被忽视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专业技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抓手”,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中等职业教育为抓好专业教育,人为地使得“专业教育”与“政治理论教育”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所需要的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除了对口单独招生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政治理论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政治理论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程”的地位,甚至提出“政治理论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啼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3、教学评价问题使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分量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人们的目光都盯在学生专业课程的成绩上,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情况相对就比较好。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已经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完善的学校、社会考核评价机制,各种等级证书的考核使各专业知识的评价厚重有力,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把能否取得专业等级证书作为评价这个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准。而政治理论课教学则缺少强有力的外部评价机制,内部评价机制又不够完善,对学生而言,其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等方面的检测与评价更是“宽松”的,这便导致了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考核评价缺宪法分量,起不到激励作用。
4、学科定位模糊使政治理论课迷失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政治理论课究竟如何设置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存在的难题。中等职业教育的对口单招升学压力相对来说要小得多,能够参加对口单招升学的学生又是少数,这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需要相对大一些,面貌一新在多数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空洞无用。如休按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定位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1、科学定位政治理论课,促使学生加强对政协委员治理论课学科价值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政治理论课学科定位问题应放在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系统中来考虑。要根据生源状况,改革、完善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提高对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它在学生培养上应兼顾升学与就业,而侧重在就业;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教性的体现。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缺宪法升学压力,加之教育系统内部那种认为学生生源差,政治理论课能学多少算多少的思想的存在,导致了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缺乏教学激情。要改革这种现状,必须加强对政治理论课学科价值的认识。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还关系到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技巧型、技能型人才从而解决就业问题,更关系到学生潜能开发、终身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重要不得性的认识,将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安排放入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体课程结构中,使政治理论课程真正体现其学科价值。
2、摆政政治理论课程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趣
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是学习的主旋律。但是,“专业课”与“政治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中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训练,必须注重对学生普通文化纱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的中等职业教育目标/。通过课程整合、弹性学制和必修、选修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克服重专业课轻政治课,重专业技术培养轻基本素质培养,重眼前谋职轻终身发展的货向,处理好专业课和政治理论课相互关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针对“政治课程学习无用论”,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有关理论和现实关系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理论有其自知的内在牲,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学习政治理论,就是要学生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理论,科学认识理论的相对性,我们反对“理论万能”、“只有和实现相吻合的理论才是最正确的”的观点,但决不否定政治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论文摘要: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的实效性,可借鉴香港的公民教育模式,即提倡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教育的循序渐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香港公民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为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的未来。笔者以华侨大学学生为对象,对来自内地和香港的大学生观念、公民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内地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88.3%;对香港学生共发放问卷120,获得有效问卷ll8份,有效率为98.3%。在统计分析中,运用了sPss11.0提供的单变量描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特别区——香港的公民教育实践的成效较为显着。为此,我们希望借鉴香港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更有效的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方式,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尽绵薄之力。
一、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内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通过多年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来自内地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看到大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看到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仍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素质欠佳等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我们对内地大学生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其中15.5%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有48%的同学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行,43%的同学认为不太可行;但当我们问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时,只有25.5%的同学感兴趣,62.5%的同学不太感兴趣,l2%的同学反感。这说明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及原因时大多数同学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方法的原因。
2.政治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7%的学生关注每年召开的两会。当问及“在升国旗时奏国歌时,你的心是”,42.3%的同学有神圣感,25.2%的同学热血沸腾,两者合计67.5%,但仍有12.5%的同学没有感觉,18.1%的同学微微颤动,两者合计30.6%,这一结果显示有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淡漠的情况。据广东有关高校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只有36%的学生对政治活动积极参与。…另外,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意向都为:大城市、轻松、待遇高。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价值取向扭曲,知行脱节严重。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意识上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有较正确的荣辱观,但在行为上却与之相背离。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应该多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但在调查中却显示仅有超过一半(52.1%)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活动;有29.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5.3%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问及“是否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时,仅有21,1%的学生经常参加,有69.8%的学生不经常参加,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他们一方面表示大学生应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但真正去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却只有过半数。一方面表示要抵制封建迷信,另一方面自己却相信命运之说。一方面认为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互助,另一方面却是等到他人求助时才会去帮助。一方面认为大学生更应该诚实守信,但在真正的物质利益面前却常常见利忘义。
二、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
香港公民教育实际上是在《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才由原来的“子民教育”进入了真正的公民教育新的时期,香港教育署l985年颁发《学校公民教育指引》,l996年又进行了修订。从调查问卷结果看,香港的公民教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调查显示:有66.7%的香港学生参加过义工活动,而内地学生仅有52.1%参加过志愿者工作。在问及“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排队,你会”时,香港大学生中有35.6%的人“立即出声或请员制止”。问“有人在非吸烟区吸烟”时,有28%的香港学生“立即出声或请管理员制止”,仅有l7.8%的学生会“立即离开现场”,而内地学生大部分则会直接离开现场。在问及“你经常见到香港人在香港有以下行为吗?”:“上工具有人争先恐后”时,55%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在非公共场所的非吸烟区吸烟”时,有60%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有人在公共地方污染(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汽水罐、报纸)”时,有58.5%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在问及“整体来讲,你对香港人的公德心有多满意”时,有74.3%的香港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以上结果与我们采取访谈所得印象基本一致,特别是香港学生有较强的公民意识,较高的道德观念和较好的行为规范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l996年修订的《公民教育指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公民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贯穿香港公民教育的始终。体现在:(1)培养目标上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2)课程安排和活动设计上强调特色和尊重个性。以学生为中心来思考问题,教材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尊重和倡导校本课程,鼓励教学创新。(3)教学方法多样,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不断推陈出新,强调精神、客观及宽容的态度,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及判断,表达个人看法,作出个人选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通过履行和反思,确立个人的价值观念。
(二)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
香港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经历感受而按 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阶段循序渐进进行设计,内容范畴也由个体、家庭、邻里、社区、香港、国家、国际逐步拓展,使公民教育的进度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而逐渐深化。
(三)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
公民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的不同在于,其学习目的并非求知,而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养成。因此,学习方式和渠道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香港学校充分利用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白编课程、隐蔽课程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推进公民教育。除了设置小学常识科和中学公民教育科正规课程以外,不少学校自编校本课程,同时要求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进行渗透。教师在不同的科目中,藉着教授学科内容之际,渗透一些有关联的价值思考和讨论活动。例如,在生物科的课程设计中加入性态度和两性尊重的讨论;在社会教育科中加入认识社区并探讨如何承担改善的责任;在中国科中加入介绍国家近代的经济表现和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从而培育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对国民身份的认同。这种结合学科的内容及跨学科模式的推行策略,能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之余,教师亦可“不刻意”地学生学习正确价值观和态度,这比直接灌输的模式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口教育方式更是丰富多彩,活动、比赛、辩论、展览、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讨论不一而足。多种方式实施公民教育,既符合公民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全面多元的实施主体
1986年5月,香港成立了公民教育委员会,负责联络有关政府部门及团体,推广校外公民教育活动,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香港公民教育的实施不单单依赖教育部门,而是充分利用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让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社区组织、宗教组织、媒体等积极参与到公民教育中来,形成公民教育实施主体全面多元的特点。这些机构和组织多达几十个,遍布香港各个区域,它们纷纷成立德育和公民教育资源中心,建立相关推介网站,编印大量不同类型的刊物教材,制作电台节目,资料中心对公众开放,接受公众咨询和提供相关。香港公民教育实施的全社会性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民教育网络,从而保持影响方向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断巩固学校公民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方略
(一)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香港公民教育奉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内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则是以教师说教、讲授为主的强制、灌输式的主导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与特点。高校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一种简单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限制,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识变得很被动,甚至导致学生的排斥。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在行为上的践行就更难了。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借鉴香港公民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或实践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针对不同特点与兴趣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实践方式,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个体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而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尽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再进行引导。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注重层次性,增强思想理论课的针对性
香港循序渐进的公民教育内容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主体差异性。而内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价值理论上的统一灌输,教育形式上的整齐划一,在德育对象、内容、要求等方面往往搞“一刀切”,缺乏层次性。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识规律才能与品德的差异性,忽视了他们依据自身特点选择自己发展方式的权利。所以,有学者认为:忽视主体的层次性、差异性,用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要求所有的人,且一步到位,令人高不可攀,是导致当代中国道德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借鉴香港公民教育的循序渐进特点,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也应有层次之分。
比如对一般的青年大学生,要帮助他们了解中华的,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团结互助,遵纪守法。对学生党员干部,更要侧重于理论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教育,要求他们做到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祖国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应有所侧重:对大一新生应结合入学教育侧重以“遵纪守法、团结互助”为主的教育,要求他们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努力学习,科学合理规划四年的大学生活,自觉遵守校纪校规,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对大四学生应结合侧重以“责任、回报社会、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等教育,要求他们脚踏实地,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力、尽责。
(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香港公民教育之所以取得明显成效原因之一便是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发挥了主动性与积极性将所学知识有效内化,并付诸实践。而内地教育的模式就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强制、灌输的主导教育模式,这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叛逆,失去兴趣。
借鉴香港的多种教学方式,首要的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要求引入教材、引入课堂。讲授时,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输理论,而应结合典型的案例,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显示:大多数同学希望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解答当前热点、难点。课堂教学形式也应该多样化,不应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教师应该更多地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国际、国内以及生活中的道德事件,进行是非、善恶、美丑的讨论与辨别,使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将知识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严谨治学、以德施教,以精湛的学术知识教育学生、鼓舞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凝聚学生。因为教师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等对学生产生着直接、深刻的影响。为此,高校在选拔、任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时,必须严格把关,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其他科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将思想政治理论渗透进去。就像香港公民教育中,教师在不同的科目中,藉着教授学科内容之际,渗透一些有关联的价值思考和讨论活动。这种结合学科的内容及跨学科模式的推行策略,能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之余,教师亦可“不刻意”地指导学生学习正确价值观和态度,这比直接灌输的模式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此外,第二课堂和校园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在行为中践行。比如开展征文、演讲、辩论赛、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党团组织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等道德实践活动,让广大学生明确自己对历史、对民族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开展关爱他人行动,探访并帮助贫困农民或孤寡老人,给中小学生做义务家教等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行为趋于自觉。在网上开设论坛,在校报上开辟专栏,积极营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校园媒体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特别要表扬大学生中一些先进个人、榜样人物、好人好事等,在这种和谐良好的氛围中,大学生之间会自觉地互帮互助,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局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热于助人的良好品德以及培养大学生的正义感、责任感。
总之借鉴香港公民道德教育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加速人才培养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曾强调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高校办得怎么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1]因此,高校只有把握好人才培养的方向,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效果,提高教学实效性,才能担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命。当前,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以来的主导理念。在笔者看来,交互主体性教学的核心机制是“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之间的良性互动。按照这一崭新理念,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主体性的形成和塑造是教师自觉引导的结果,而教师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理论修养是形成和谐的交互主体性的基础和前提。这说明,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首先不断丰富、完善知识储备,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才能不断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教学实效性,提高教学效果。
一、丰富的知识是高素质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是大学生求知的圣地、成长的乐园。高校面向大学生所开设的一切课程无不为了知识的传播与文明的传承,为了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在我国,高校更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光荣历史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和文明的传承者、创造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我国,人民教师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曾强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对于其知识水平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的,要及时加以培训和提高。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实践知识,以不断丰富和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2]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术业有专攻,必须成为拥有丰富知识的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的以身作则者、率先垂范者。实际上,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更应该体现在高校思政课教师身上。
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加强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强调:“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学习和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必须自觉地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旗帜鲜明地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握整个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立场和政治方向。对此,亦指出:“理论工作者要努力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特别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要学得更认真一些,理解和把握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一些。尤其要在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上有一个大的进步。”[3]特别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保持鲜明的实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开展广泛地实践调查,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必须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契机,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的紧密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而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使自身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表率。这一点对于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本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更应该如此。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挖不尽的知识宝藏,并非稀缺资源。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博大精深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丰富资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更是保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无限发展,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汲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供了不竭源泉。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已经高度自觉地肩负起特殊历史使命,认识到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要求,普遍意 识到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必备条件,为了不辱使命,就必须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理论修养。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的理解、把握,从而向青年学生传授更丰富、更准确、更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达到培养既具有科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
二、知识是塑造自由和谐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
交互主体性教学是现代主体性教学理念的最新、最高表现形态。交互主体性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理解,把“教”与“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视为平等主体。两者面对着“知识”这一共同客体,形成了“教师—知识—学生”三极互动的教学机制,而师生正是在“教”与“学”的交互过程中形成了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即师生交互主体性。如果从交互主体性教学理念上来看,知识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吸引力的作用就尤为鲜明,因为它是塑造自由和谐师生关系的客观基础。
客观而言,“知识”是一个褒义词。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寡相当程度上代表着对事物了解程度的深浅,甚至相关实践能力的大小。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寡能够反映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精神实质理解的深浅程度。无疑,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精神实质是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自信、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个人魅力、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是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自觉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关键因素。而且,从根本上说,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首要的目的就在于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以通过更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更准确、更全面也更自由地向青年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让他们自觉地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激发起对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热爱,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不仅思政课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彼此的或丰富或浅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基础而开展、发动的,师生双方的“教”与“学”关系也是通过这些活动建构起来的,而且正是在这一活动中师生明确了各自的身份,即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而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受教育者、真正的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者。因此,师生必备的、与思政课教学活动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成功地建构、巩固和发展各自相应身份的基础。可以说,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丰富和积累,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精神,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师生实现了各自身份的实至名归。正是由此,石中英指出:“对于一个人而言,他的社会身份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标志(肤色、性别、地位、爵位、职称、服饰、话语习惯等等),更是一整套内在的知识体系。”[4]这就不难理解,对于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来说,他之所以拥有或配称这一社会身份,不只是在于他拥有了高校教师资格证,而完全在于他客观地拥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教育知识,即他通过认真的学习深入理解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具备必要的教学方法,能够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传授给青年学生,不断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培育起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因此,如果科学地看待知识作为社会身份的内在要求,那么,就应当看到,由于教师“术业有专攻”、“闻道在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引导者、支配者,每一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当自觉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使自身充实起来,这既增强自己从事和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自信、能力,又能彰显出高校思政课教师基于扎实专业素质、较高专业修养的良好形象。而对于广大青年大学生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和掌握已经系统化、组织化和符号化的间接经验——知识,是他们培育正确的生存、发展方式的最佳捷径和有效方法,是塑造独立人格、自由个性和主体意识的根本途径。通过不断地丰富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认知、比较、选择不同的生活和发展方式的能力,能够使他们不断发现新的、无限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开拓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为自身命运的改变和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必要的思想条件,只有这样才不致于陷在自己的个体感受和片面狭隘的经验里,甚至陷入宿命论或决定论的泥坑里,完全丧失掉无限发展的需要、动力和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尽管学生是受教育者、学习者,然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建构师生交互主体的基础,是激发热爱思政课的重要条件。
毫无疑问,只有进一步学习、掌握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特点,青年大学生才能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有充分的认识,对各个国家和民族根据本国国情实现现代化的不同道路、不同模式给予客观的评价,才不至于受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迷惑,受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的腐蚀,丧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事业奋斗的坚定信念。
三、教育知识:教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必要保障
毫无疑问,作为思政课的教育者,教师除掌握系统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知识,熟悉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提高业务能力,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引导和培育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不可否认,现代社会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无限广阔。对于个体而言,人不仅呈现出多个维度,而且意味着每个人仅仅是整个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的一员。任何人都有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而他之所以能够从事特定的职业,完全在于他具备从事这些职业所要求的相应知识基础和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教育这个特殊的职业来说,“没有教育的知识(不管是理论的教育知识或是民俗的教育知识),一个人就不能成为教育者,或准确地说,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4]正如一个生活知识贫乏的人就不会有丰富而有趣的生活一样,教育者如果不具备必需的教育知识,没有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不熟悉教育规律和自己所讲授的教材内容,毫无业务能力可言,他就根本不可能保障自己的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与此同时,没有一定的师德修养,教师也不可能很好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开启、确立和巩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育学生的主体性。郑树文强调:“优秀的理论修养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是教师教学吸引力的基础。
不过,应当看到,知识无论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是教育知识以及涉及思政课课程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百科知识,甚至结合学校学科特色的其他专业知识,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政课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相反,无论是哪个方面知识的匮乏都势必导致思政课教学的枯燥无味,把富有强烈求知欲、渴望成才的青年大学生拒之于课堂之外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的重要渠道是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社会、国情的了解,增长自身的才干,为日后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培养他们的品格,从而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伟大斗争和科学理论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科学探索的实践中产生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地在实践中将自己的理论发展开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给大学生,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摒弃了这一原则,那么就不能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2.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理论着重强调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教育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未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接受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在理解理论问题时常常比较片面和肤浅。因此,只有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会实践的要求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处于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荣辱观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面对这种形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够更加有理有据。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式
1.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方面,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积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需求,同时根据具体的课程来设计教学的内容。各高校应在教师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的形式安排方面,高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交流式、辩论式、体验式、调查式及竞赛式等实践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
各高校应积极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成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定期的研究,统筹规划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将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定并保证经费投入比例,该比例可以按学生人数和学分确定;有条件时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建立一批相对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将他们纳入学校学术名师、带头人等工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高校党建和教学评估体系中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并使其成为评估和考核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而使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3.打造实践性教学评估体系
在对内容进行评估时,不但包括对结果的考核,还包括综合评价高校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思想等。在对形式进行评估时,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采用硬评价和软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性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应严格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调查报告、态度等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同样也是实践性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对已经开展的实践性教学的参与程度、 感受和兴趣。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教育课,同时也是社会实践课,为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高校必须使理论教育紧密联系社会实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政治业务水平,日前__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求。
一是从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选聘配备、培训、学科建设、表彰奖励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争取到2015年,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
二是整合全省力量,积极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完善二级学科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对应支撑。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和“精品课程”的评选活动及教学观摩活动,推广先进教学方法,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
三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完善思政党建评估体系和教师表彰奖励机制;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为二级指标,加大其权重和显示度。
四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以及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等作为重要选题,列入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之中,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进一步加强“__省情研究中心”建设,把省情教育和研究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
五是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统一负责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相关管理工作;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加强__省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建立__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专家库,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
六是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和改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为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积极贡献。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办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文章从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及特点入手,分析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在关联,既促进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同时也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能。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关联;基本功能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含义及特点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把学生的就业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都应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而展开。整个职业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培养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培养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他们具有双重优势:同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出校门就有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相比,他们又有大学以上的专业理论与知识。
2.专业设置市场性。教学内容摆脱了传统学科式教学模式,按照地方性、市场导向性的需求,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专业设置具有相应灵活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快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3.课程开发职业性。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以及教育教学规律,关注企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规模,设计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为高职“埋单”、提供就业岗位。
4.教学过程协作性。企业选派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然后对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提出合理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双方不仅有效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密切了合作关系,还提升了合作层次,实现了“产销连接”,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使用的“无缝”连接成为可能。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含义及特点相互区别,但是,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二、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联系
1.教育目标基本一致。以就业为导向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总体目标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政治上、思想上、道德上培育人、塑造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造就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人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为宗旨”已成为一种共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要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大教学效力,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搞就业,培养市场需要的“精品”学生——有文化、有修养、有学历、有技术、有底蕴、有创新的人才。
2.教学内容相互依存。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职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些教育内容只有融入和贯穿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之中,才能富有实效性和穿透力,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以就业为导向。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才市场,感到无所适从,不是因为不具备工作所需的技能,而是因为缺乏基本就业能力。在择业过程中,盲目自大,脱离现实,或是忽视专业,急功近利,或缺乏择业主动性、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及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观察力、自信心、好奇心、想象力等优秀人格品质。
3.培养模式基本相融。从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整体上来看,以就业为导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示出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现代企业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术,而且注重员工的整体素质,这种对员工的综合素质要求,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劳动就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两个基本维度来规划课程,就是要兼顾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发展需求;就是要兼顾学生即时性需要(当前就业的需要)和超前性需要(终身发展的需要),并以此来整合应用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学历性课程和资格证书课程,从而构建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以素质拓展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事实上,在培养实践中,以就业为导向蕴涵着一定的实践导向,其核心在于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基本综合素质的养成与发展,并不是将每个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力图使每个人在其现有素质的基础上趋于完善。它不仅隐含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表达,也蕴涵了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内容、手段与途径的规定,两种培养模式已表现出统一与融合的趋势。
三、以就业为导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1.突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层次性。根据扩招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对统招生与单招生、文科生与理科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1)在课程目标上,应以人的发展为基点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质量规格和人才标准。以人的职业能力的终身发展、与职业相联系的人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目标定位。不仅要注重某一职业或岗位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职业活动中的创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尤其应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2)在课程设置上,应在保证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性的同时,增强课程的开放性,体现课程设置的灵活性、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课程实施的和谐性。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要体现人文精神、社会科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有机整合,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变通能力。(3)针对不同教育对象,分类确定具体教学目标和方法。即把学生按知识层面分成不同层次,确定适宜的难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按不同具体目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适应学生的群体性差异。使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提高,都有成就感。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目标,促进学生素质的继续发展。
2.突出知行结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组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通过参观、考察、网上调研,使学生接触社会,促进学生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把握,了解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很发达,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深化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理性认识。二是把实践教学与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专业实习结合起来,加强对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三是渗透职业指导教育,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职业指导师、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作关于劳动力状况、就业形势、岗位要求、职业生涯设计、应聘技能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视现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和就业能力。
3.突出教师的职业性,建设“三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要突出它的应用性、职业性特点,必然要求教师既要有教学能力,又要有专业的实际经验。随着高职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必须顺应其需要,创新“三师型”内涵,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教师,具有类似教师+某个专业技术职称+职业指导(如讲师+工程师等+就业指导师)的专门人才。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能将行业、职业知识及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具备能够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及能力要求,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大学学业后期前移至学业早期,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步设计。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功能
1.定位功能。随着高职学制的改革,学时短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越发凸显。如何办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摆在所有高职院校面前的新课题。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职教育必须与本科院校‘错位发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要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以该岗位“必需”、“够用”为度。要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为突破口,突出实践的作用,增加实践的课时,加大实践的分量,让以就业为导向发挥其导引、激励、兴趣、深化的特殊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拓宽学生知识面,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适应就业的关键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突出应用性、教学方法突出训练性和教材建设突出适应性。树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就业思想和观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在专业学习中训练,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在自我修养中提高,在职业活动中强化,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既可以做一名能工巧匠,从“灰领”晋升为“自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又可以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的变化而随时更换职业岗位,应对将来社会和职场的各种挑战。
2.动力功能。目前,许多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远未达到足够的重视程度,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为所谓的“正课”与“副课”关系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学可不学,对自己的人生成长并无实际意义,因而对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内在驱动力,这种认识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开展。就业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是把人力资源市场的职业道德要求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实现教育与市场接轨,体现毕业生与人力资源市场的“零距离对接”的教育理念,成为帮助高职学生实现理想与自我价值的阶梯。深刻理解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确时代和社会对自己提出的素质要求,积极、主动地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关注社会,探索职业发展前景,确定合理的职业目标。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业、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三年级初步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启发性的思想政治论课实践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了自己“应该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以及“能做什么”、“怎样做”,更重要的是让生在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为什么”,自觉地把个人的专业学习、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变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吸引功能。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和考核以知为重点,导致教学结果与目标相背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质量的提高,使教学水准和效果只能在低层面上徘徊,来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从横向看,学生获得成功的领域太少即使有也不重要;从纵向看,忽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及思想政治方面现实表现的考核,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出现谁的记忆好,谁的考分就高的现象,致使在相对评价上很多学生只是中等或中等以下。这样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学习行为得到强化的机会既少又单一,学习积极性必然下降,甚至厌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就业导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将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观念和道德规范直接引入教学过程中,对高职学生形成了很强的约束和激励。一方面,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受法律约束,失信会使其付出巨大成本。同样,作为具体经济活动执行者的企业一员也必须遵守市场规范。具体反映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个人道德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关系着高职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关系着学生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高职学生提供了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目标,既能使高职学生理解其价值大小,又能判断其实现的可能性的大小,从而激励他们积极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努力~更大成功”,明白自己的长处,取得身心愉悦的感受,认同这样一个道理,这样的教学对他的发展是有重要的作用的,而且这种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可取代的。
4.成才功能。长期以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偏向,反映在就业上,一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二是毕业生发展后劲不大,不能令社会、家庭和学生满意,这说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亟待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围绕以就业为导向有所作为,不仅能让学生就业,还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品位,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一方面,将成才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教育和引导学生把握人才成长的正确规律,减少成才上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知识经济时代,走比尔·盖茨式的知识英雄之路固然是成才的重要途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途径,高职学生应该具有基层意识、勤勉务实的作风和勇于实践、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加强对高职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从基本就业素质培养开始,这是进入就业市场的基本准人条件。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责任心等方面的指标。以提高核心素质为重点,这是高职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决定性条件。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具备了这些素质之中的一项或者几项,用人单位在选人时才会进一步将其列入候选范围进行考虑,在形成良好互动的基础上达成双方的认同。以培养精英素质为升华,这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精英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实际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具备了这些因素一项或者多项的毕业: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后将逐渐表现出其优越性,形成进入职场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前进,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从而实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
论文摘要:提高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更新教材、转变教学方式、改革学生考核制度、改革教学评估体系。同时,还必须调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论文关键词:公共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改革
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它担负着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社会、人生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会学生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见,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地位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一、更新教材
现被广泛使用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材,极讲究理论的系统性,几乎囊括所有马列主义的基本内容,中学教学内容也不例外。这使得教学内容过于烦琐,课堂上。教师无法深入展开教学。学生普遍感到,大学“公共政治理论课”与中学政治课相比并没有多大差别,都是在学习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考试仍以课本为主,取得“公共政治理论课”高分的佳径就是考前认真背课本内容,“公共政治理论课”学习并没有明显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计划应该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一是从宏观上把握,删除与现实联系不密切、对今天没有多大指导意义的细枝末节,让教师、学生从晦涩难懂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事件后果、概念等琐碎的内容中解放出来,着重从宏观上把握理论的来龙去脉,把握理论对现实的启示。二是从微观上把握,去除学生中学已掌握的内容,选择对现实有较大意义、学生未接触、理解的部分重点讲解,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讲究针对性、理论性、深度性。
另外。教材内容陈旧,与时展不相适应,许多问题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对实践缺乏应用的指导。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思想,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善与恶并存,人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而现行课本上的许多观点、理论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把社会环境理想化,高扬集体主义,强调为公而忘私,学生学习后,感到课本内容脱离实际,无法运用所学的理论去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致使学生产生这种想法:学而无用,不如不学。新版教科书应紧扣时代,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添加新的内容,对改革开放中一系列的重大问题做出科学、实事求是的回答,对学生关心的重要问题:学习、友情、爱情、亲情、工作等提出建议,为他们的成长指引方向。同时,适当引入具有较强说服力的例子、数据、图片、名言等,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吸引力。
二、转变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两教”教学习惯采用“讲解、灌输”的方式。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一直说个不停,台下学生静静地听,师生之间极少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况且,教师很少能够做到把理论知识和现实问题恰当地联系起来,深入分析问题自由发表见解,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扩招以来在几百人的大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难于集中,更大程度上减弱了教师“灌输”的“威力”。要想改变学生“不学…‘公共政治理论课”的现状,提高学生学习“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既涉及认知领域,又关涉到非认知领域,数、理、化等其他学科的教学主要在认知领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可直接从他们的考试成绩中反映出来。相反,学生要真正弄懂“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道理离不开他们日后切身的反复道德体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他们日后的学习、实践、自悟等教学的效果不能仅仅通过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还要看学生经过学习后是否能主动学习道德知识、主动提高自身修养,并做出相应的行动。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知识更新极其迅速,今天流行的观点,下个月可能就过时,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使文化多元化、隐密化、复杂化。“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主动去获取道德知识。运用道德知识去揭开各种面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履行道德行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思维启示,与学生真诚地交流,以引起更多学生的倾听,指导学生课后如何获取道德知识,如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读书交流会,组织道德问题讨论,开专题讲座等。
三、改革学生考核制度
1.变考试内容客观题为主观题。高校开设“公共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哪一年、哪个月、哪一天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在教给学生道德知识的同时,应教会学生主动去获取道德知识,透过现象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必须是考查学生理论应用的能力,知识与思想相结合的水平,而不是纯粹的知识记忆。试题应设计为即使开卷考试,学生也不能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必须经过自己的分析与综合才能回答。
2.严格考核平时成绩。对于不来上课,弄虚作假的学生,一旦发现,应按规定给予严厉处罚。一篇真实的论文是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最好的体现形式之一,同时,学生通过写论文,可以扩大知识面,体会到学习德育的益处.从而激发学习道德的热情。教师在布置论文前,应通过查阅期刊、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信息,掌握该论题的现状,确保论题科学。批改作业时,一经发现严重抄袭者应该否定,让学生切实感到平时作业并不是形式,必须认真对待。对于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即使很片面,也应该斟情给予鼓励分,在评语上指出其亮点处与不足处,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四、改革教学评估体系
不少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体系由领导评估、“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估、学生评估组成。领导评估主要通过学生考试成绩、检查教师的教案、听课进行,着重的是目标评估,轻视过程评估,只要评估组听课时学生保持安静、教师教态好、学生考出好成绩、教师教案写得认真,你就是一个好老师。至于教师课堂上教学内容是否丰富、科学,学生是否从中受到启发,思想上是否发生变化几乎都被忽略了。“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评估即教师互评,通过听课、查看教案、回顾平时工作态度等方面来给对方打分。因评估人在同一单位,身份公开,评估人一般不愿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拿对方的优点赞赏一番,使得评估结果含有很大水分,非常不利于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评估通过网络以不计名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估,学校把评估内容客观化,设置成选择题的形式,每道题的答案选项有四个,类似“优、良、中、差”,而且评估的内容主要与教学形式相关,很少涉及教学质量,多为这样的问题:是否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通话是否标准,工作是否认真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具有很大的弹性,学生都明白评估对教师的重要性,一般都不会为难老师,多数老师会被评为良好。即使个别教师上课实在很糟糕,听课的学生少得可怜,可想想面对着乱糟糟的课堂,老师仍坚持上了一学期的课,可真不容易,这种敬业精神实在可贵,虽然课上得不好但起码算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种评估体系显然难以真实地反映“公共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教师的不足之处,对教师改进教学、学校推进课程建设的帮助不大。
教师的教案写得好,并不代表课就上得好;教师的普通话标准,并不意味着就能吸引学生;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不意味着课就生动。如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的教案,上课时只是单纯把教案投到屏幕上,缺乏有力的说明,让学生对着“机器”上课,这本身就是一种死板的教学方式。优秀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不会被教案所束缚的,而是在课堂上旁征博引,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述自己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融知识性、思想性、情感性为一体。事实也证明,凡是学生所喜欢上的课,其教师都具有良好素养,热情、坦率,具有高度责任心,知识渊博,教学艺术,了解学生心理。因此,“公共政治理论课”评估也不能笼统化,不能只注重结果,轻视过程;“公共政治理论课”评估也不能仅靠主观评估,而是要聆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对这一学科有什么认识,从中得到了什么,思想上发生了哪些变化,从教师身上学到了什么,这门课有哪些不足之处,包括教师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师才能更容易发现需要改进的方面,才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