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1 04:29: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小学教育管理人本主义理念

1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抑制学生及管理者的创新行为

自古以来,塑造、训练学生和“传道、授业、解惑”一直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求管理者一丝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否则就会被认为不合常规,而引来一片批评和责难。学生则被要求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标准为基础,以所用的教材为核心,以教师的教学要求为根本进行学习和生活,稍有离经叛道就会被制止。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和充分发挥,迫于管理者的种种管理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创新行为及想法。

1.2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阶段,国内大多数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催导下,通过学生的成绩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语数外在学校和学生的心目中成了不可替代的科目,导致了小学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校管理者应一手紧抓学生智育教育,同时,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积极抓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3抑制管理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人们对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高质量教师资源的短缺及教学资源的不足日渐凸出,导致提供给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优化的时间、资金、资源等严重不足,教师及管理者只好采用传统的“大众教学”、“大班教学”、“一刀切”等方式教育学生,这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并无二异,也给学生无形地增加了许多学习负担,挫伤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教育管理的创新是管理者及教师前进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若管理者采用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管理模式,便很难培养出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2树立以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探索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2.1实行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及管理者通过贯彻和执行学校的决策和规章制度来实现这一目标,作为学校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教师,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问,学校管理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学校的管理才能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学校实行“人本主义”的管理,需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不断灌输“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强化教职工的“人本”管理意识,让每位教职工都能自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2.2注重制度管理和人心管理的完美结合

一所民主管理的学校,首先必须是克服了“人治”而达到了依靠制度管理的层次,这也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能的一种管理模式。只有在制度管理的同时和人心管理相结合,使被管理者得到精神上的尊重,满足合理的需要,才能够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在情感上达到互动,在工作上形成自觉的合作与服从。尤其是教师,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要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所以对教师尤其需要尊重和理解。

2.3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构建人文教育文化

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是把管理作为一个文化过程,用人文的方式和机制进行管理。管理者要放手让教师大胆探索教学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当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判断时,管理者不能以好坏论处,而应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为出发点,努力为教师创造一个想说、能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不轻易否定教师的想法,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和工作方式及情感态度,为共同追求的理想及目标担起责任。同样,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也应该“宽容”地对待孩子,以“宽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与众不同。学生的创造力是他们宝贵的财富,也是教师特别要珍惜和保护的。学校、教师要重视这种人本思想,并且带动家长,进而推向全社会,共同营造人文教育的文化氛围。

2.4营造人本思想的课堂教学管理氛围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能力和发展过程,重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时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富于想象,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者,成为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等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讨论、答疑解难的激发者,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育者。

3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小学教育管理内涵思考

一、乐学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内涵发展中的意义

(一)乐学思想在教学中的意义

所谓乐学教育,是指的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对学习生活产生更多的兴趣。我国传统教育理念是灌输学生“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思想,尤为注重学习知识对于学生人生道路的意义。而在小学教育当中,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在行程当中,虽然“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教学思想是基于学生出发,勉励学生刻苦学习的一种思想,但在小学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乐学教育是伴随我国素质教育逐步开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它强调在教学工作中增强学生同学校、教师、教学工作的联系。增加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动性。通过学习兴趣,和快乐教学工作的逐步开展,最终实现乐学教育中“学乐”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乐学同小学教育管理内涵发展的关系

乐学教育思想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要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将乐学教育的思想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还需要结合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工作进一步的研究。首先,乐学教育的理论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是绝对适合小学教育工作的发展路线的。其次,在小学教育管理当中进行乐学教育理念的应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能力范围。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规划当中虽然要进一步加深学校管理当中的学生参与程度,但是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和能力进行考虑。小学生同中学生不同,在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社会常识上还缺乏认识,对于一些事物和理念的认识还具有局限性。为此,小学生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声音,这个声音反映他们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感受,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感受。学校管理工作者要通过听取学生们的声音,耐心地分析学生话语中的潜在意义。小学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表层部分,对于教学管理中的一些不当不能够认识到关键的内容。教师和教学管理者要结合学生的反映找到真正失误的地方。

二、小学教育管理内涵发展的具体内容

(一)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在新时期的改革当中,要给与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小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历程的起步阶段,小学教育在给予学生更多的知识教育以外不应当对学生产生更多的附加压力。新时期的教育管理改革当中,小学学生应当具有选择任课教师和评教教师工作的权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都是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果的最直接因素。为此,加强教师的监督和教学工作审核是教育管理当中的重要措施。而学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最直接体现。要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就不能止步于形式化。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要通过和学生互动、沟通,发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缺失和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在教授学生知识和常识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我国教育事业的教学理念是德育并重、以德为先。这要求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自身对于学生的主导作用,通过德育教学思想同实际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认识等等。教师要具备以身作则的教学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发挥模范的作用,通过自身的实际行为,向学生证明道德素养不止是要知道能说出来,还要做出来。通过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自信、自尊等等品质,帮助学生规划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校园文化建设

小学教育管理的改革和发展,在更深层次的内容上树立和建设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同学生互动的最佳方式。学校的教育管理应以学生的创造力、归属感,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和国家荣誉感。这些都是新时代小学生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同时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互促互进,增强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还要取出优良生和差生的区别管理模式。做到每个学生都是特长生、模范生,才是我国教学教育理念的真正落实。小学生在自控能力和是非分辨能力还存在着欠缺,为此学校需要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不过学校对于学生的管理,在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上,应当止步于规范学生错误和问题行为上,不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过多的压力和参与。让学生在我要学的良好氛围下独立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和发展,要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学生反应的问题。致力于学生良好学习环境和正确引导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在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过程中,要以乐学理论的实际应用,通过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学习的乐学。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国外小学教育管理

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由州一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负责。中小学教育共12年,从1年级到12年级。在维多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首都行政区,中学从7年级开始,其他州一般是8年级开始。义务教育到10年级结束。11年级和12年级的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以面向大学升学为主,也包含职业性课程的训练准备。

中国中学生留学澳大利亚,比较合适的年龄是在中国读完高一,大体相当于澳洲的10年级,然后到澳洲读11年级。由于语言上的差距,中国学生很难直接进入澳洲主流课程,一般都需要先读语言课程。

留学澳洲中学,在申请操作上,中国学生有三点要注意,第一,申请的语言课程最好和主流课程在同一间学校,第二,语言课程不能超过6个月,一般以4-5个月为宜,语言课程如果超过6个月,往往被拒签,第三,澳大利亚签证申请时间很长,所以申请者必须留有足够的提前量,一般需要提前一年。例如,想报读澳洲11年级,那么应该在初中毕业就开始申请,高一读完后可以赴澳洲。

还有几点需要提醒中国学生和家长,澳洲学校不接受插读12年级的学生;澳洲学生签证,对留学11年级以前的学生,不需要TOFEL或IETLS成绩;高三学生申请留学澳洲,一般都被拒签;澳洲位于南半球,大中小学的学年一般从2月份开始,到11月结束。

在澳大利亚进修英语。

海外留学生英语专修课程(ELICOS)是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制度中的一环,专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提供英语培训及有关服务。全澳总共有100多所注册认可的ELICOS学院。每年来自50多个国家的学生赴澳就读ELICOS课程。从签证角度出发,中国学生不能只在澳洲学英文,ELICOS课程必须作为一个正式课程的预备课程。

ELICOS学院设有多种不同形式的英语课程。全日制课程通常为期4至8周;全日制或兼读制的考察课程通常为期1至6周。课程分不同程度设置,以适应初学者乃至高等程度学生的需求。

ELICOS种类包括使用英语、学术英语(为准备升学而设计)、中学预备班、公开考试预备班(如剑桥公开测试、IELTS及托福测试等)、专业英语课程(如商业英语、计算机学应用英语等),以及考察学习课程。国家ELICOS评审计划署(NationalELICOSAc-creditationScheme,NEAS)为全国学院确定评核制度,NEAS评审学院的管理、员工、最低师资要求、设施、服务、校舍,以及课程等。

澳大利亚第一所大学于1850年创立。时至今日,全澳大利亚共有40多所大学,另外,还有提供职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院(TAFE)。修读高等教育的全日制,业余及海外学生达57万多人,其中有超过一半属走读性质的全日制课程学生。现在就读于高等教育学院的海外学生约有5万人。澳大利亚的大学在英国及美国的院校中享有盛名,而且在计算机及科技水平方面也遥遥领先。

很多大学现在正提倡学术研究国际化,积极鼓励员工及学生参与国际交流计划,并与其他海外学术机构合作,进行研究及发展新课程。

澳大利亚的42所大学中有36所是纳入国家统一教育体系的公办大学。4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

外国学生

大部分外国学生要进入澳大利亚需办学生签证。签证有效期比学习期限多1个月。来澳大利亚接受短期培训不足3个月者可申请访问签证。学生应弄清打工、医疗保险以及回国的有关规定。澳大利亚有严格的法律保护学生的费用。许多私立学校参加了“学费保障计划”,即使在学校主人发生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学生也能受到保护。在澳大利亚使馆尚未通知颁发学生签证之前,最好不要交付费用。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基金(AIEF)是澳大利亚政府和提供教育部门的合作组织,其宗旨是推进国际教育和培训,向学生提供信息。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中小学教育管理改革

摘要不同的理论观点,既影响着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会在管理实践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也直接影响教育管理改革的发展方向。在当今世界,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和东方伦理主义形成了影响世界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三种理论思潮。三种理论在相互攻讦、相互作用、相互对话的过程中,给教育管理带来了勃勃生机。三种理论思潮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融合,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种理论导向。

关键词教育管理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伦理主义理论导向

从中小学教育管理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时,总会采取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继承、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管理理论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不同,会认同不同的管理理论,也就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我们为论述方便,可以大体将他们归并为: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以效率为核心的“科学管理理论”;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理论;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①。在当今世界,这三种理论导向构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图式。在当代中国中小学,对各种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也深刻地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发展轨迹,但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这三种理论导向发展的趋势,都正在逐步由对立走向整合,对这种趋势的深入研究,对深化我国中小学管理改革,意义极大。

一、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

在科学主义者眼中,科学是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客观真理被认为是可以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而对“科学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则被认为是人们在认识客观真理之后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法宝。现代科学管理是在社会大生产条件之下,对科学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作法,许多是从企业管理中移植过来的。对形成20世纪以来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影响重大的最早一种学说是英国工程师F·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资方要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不要把它们都推给工人②。这种理论提供了解决企业管理中怎样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这两个环节的方法,因而成了现代管理科学的基础,它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主义”。其思想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国,由于公共学校教育在19世纪末得到迅速发展,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棘手问题,同时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巨额投资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向学校要效率,学校管理人员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成为在教育管理上与当时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学化”运动遥相呼应的一种思潮。在我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改革开放的热潮带来了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社会、政府、家庭给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同时对教育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也引发了教育管理人员学习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热情,可以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学管理”思想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管理思潮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纪初,由于社会、生产、科技的迅速发展,各国基础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学校数量大量增加,社会、团体、家庭对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这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效益的广泛关注,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对学校在管理上的浪费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要求管理人员把重点放在质量和效率上。为此提出必须对学校各方面工作进行考核,在社会和家庭的巨大压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得不放弃传统的教育价值观,转向接受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管理模式,科学管理的思潮开始在学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人员明确了解教育目标,了解学校的总效率与员工们的工作效率的联系,了解教师的工作成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一个班和另一个班教学效果的差别,了解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相比较孰优孰劣,即注意把经费的分配同教学成本联系起来。如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富兰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学校行政的效率,首先要确定学校产品的理想标准(即学生标准);其次规定学校的生产方式;生产者(教师)必备的资格和工作准则。这样“管理人员就一定能够牢固地掌握控制生产成本的规律并懂得如何引进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效率意味着权力的集中化和监督者对全部执行过程实施明确的指挥”③,这样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过程的观念对传统的经验型管理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二)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管理

随着科学主义观念的流行,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标准化考试的盛行,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约化之路。为保证质量和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兴趣活动和课外活动,便理所当然地被排除在课程之外。

(三)以科层管理为组织基础

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Maxweber)提出来的。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所谓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权威基础上的等级体系。科层管理理论认为,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革命改变了工作场所的性质,即分工细化和管理复杂化,这就有必要发展控制工作的综合机构,创造沟通和协调的系统,确定管理者及其属员的行为准则。在韦伯看来,“充分发展的科层组织机制较之其他组织,简直就象大机器生产与非机器生产方式之别”④,也就是说,他认为这种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体系。

虽然对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应用科层管理理论,有许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人员仍试图运用科层组织的概念和操作方法来说明和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对教育管理产生了切实的影响。如在教育系统中建立上下衔接又有明确分工的管理体系;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赋予各级教育组织以明确的职责和权力;在学校内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组织网络,各职能部门层次分明,分工明确,有标准的工作程序;各级领导要经常考核下属的工作效率,并按他们的能力和成绩决定进退,等等⑥。

上述观点充分反映了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观点。由于有了效率意识,教育管理人员更容易与社会各界沟通,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和理论化,促进了教育管理的专业化、理性化、协调合作、连贯性和激励作用,为教育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理论导向在实践中的缺陷也是相当明显的。首先,它把人看成机器人、经济人,只能服从,忽视了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事业,仅仅视教师为执行命令的工具,无意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师和学生屈从于机械程序和某些领导人的专断独裁行为;其次,缺乏对组织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不重视处理组织中的人的问题,在组织结构上的基调是独裁式,过份强调组织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规章制度等,缺乏对人格的尊重和对人的灵活性的重视,其等级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组织僵化,束缚了事物的发展。第三,在强调教育管理和企业管理的共性时,忽视了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师劳动与工人劳动、教育投资与生产投资、教育结果与工业产品的区别。虽然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首创了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管理问题,弥补了过去纯定性分析的不足,但事实上很难完全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其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

随着时间的发展,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首先,加速了学历社会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两个无休止攀爬等级阶梯的群体,教师为更高的工资、更高的职务和职称而攀爬,学生为更好的学校、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用功,使教育背离了教育本身的价值,教师和学生常常在为许多虚假的目标而奋斗。其次,在教育内部,颠倒了人和教育的关系,压抑人性、摧残儿童,把人培养成了科学技术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严重脱离了生活。再次,学校从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成为一个“筛选”的等级化机构和发放学历证书的场所,另外,由于学校教育转向考试中心主义,毕业证书成了挑选职业的通行证,其贬值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了普遍的厌学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因此,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理论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批评,一是来自人文主义,一是来自伦理主义,他们抓住科学主义的要害猛烈开火,批评它忽视人、忽视人性、忽视教育的本质、忽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但它们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泾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

本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劳工运动和民主思潮的蓬勃发展,新兴社会科学的产生,加上学校规模扩大和学校系统内部结构变化,科学管理思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猛烈抨击。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开始酝酿、诞生。其中名气最大、影响最深的倡导者当推杜威,他在系统地提出基于人文主义精神的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的同时,提出要让教师有机会更充分地参与管理,这不仅不会改变学校组织的本质,而且还将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关系的类型和性质;作为学校管理人员的“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⑦。以后,工业和社会科学所进行的人际关系研究似乎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义的领导方式能够提高组织的士气和效率。

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研究

当时工业方面进行人际关系研究的著名实验是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的管理部门与哈佛大学管理教授E·梅奥(EltanMayo)等人合作进行的“霍桑调查”,其研究结果促使管理上的“经济人”模式向“社会人”模式转换,即注重集体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关系等社会问题对个人和组织效率的影响。不久,此种研究形成为有广泛影响的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他们不仅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还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以及安全、归属等方面的社会和心理的欲望,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如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关键;领导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好集体工作,要在正规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作人员的非正规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识到把人际关系学说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联系起来的教育家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导主任拉尔夫·泰勒,他在《变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须调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际关系的研究与学校管理人员有关,他预见今后教育管理必将受到“霍桑实验”的影响。二战以后,把人际关系学说和教育管理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章增多,如威尔伯·约契主张校长要正确处理好全体教职员之间的关系,要和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对话等,给教育管理理论以新的启发。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际关系理论通过霍桑实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士气。究竟怎样才能提高员工士气呢?人际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追求满足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励人们的动力。以后的一些行为科学研究者对此又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都出自一定的动机,而动机又产生于人们本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们的需要和动机确定了人们行为的目标,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达到一定目标。从人们内在需要出发,推动人们采取某种有目标的行为,最终达到需要的满足,这就是激励的过程。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行为科学论者认为,没有达到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出发点,行为的推动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激励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而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级排列的,一旦一种需要被满足,另一种需要就会出现,并要求满足。这个进程是没有止境的,人就是为了满足需要而不断地生活和工作的。马斯洛在1954年发表的《激励和人》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这些基本思想被后来的实际管理人员广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高层次的需要手段来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教育管理人员普遍研究的课题。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励两因素论”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不满足于工作时,是对工作环境不满;如满意工作时,则是满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发表的《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激励的两因素论。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维持因素。这种因素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满意水平所需的,没有它们,职工就不会满意,但它们的存在并不构成强烈的激励。第二,激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对职工强烈的激励,能使职工高度满意于工作。激励理论明确指出人们的工作效率决定于人们的工作态度,而工作态度又取决于人们需要被满足的程度;而人们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满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的影响。70年代以后,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与日俱增,“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种追求,他们也认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断言:“学校全体教师中士气的高涨,是和管理人员帮助他们每个人在工作中获得的满足所能达到的程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领导方式的研究

行为科学的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在影响企业各部门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领导是最主要的因素。他们发现生产效率高的领导人总是让下级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标是什么,需要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他们有充分的工作自由。并且还认为,如果领导人员以职工为中心,不仅注重职工工作,而且经常关心他们的需要和愿望,那么这个部门的效率就高;如领导人仅以工作为中心,不关心职工的愿望和要求,这个部门的效率就低。利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调查研究中就领导是否对下级信任、下级在工作中有无自由的感觉,以及领导是否积极与下级发生联系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组织领导的四种基本制度;一种是剥削式的专制制,第二种是仁慈式的专制制,第三种是参与制,第四种是民主制。调查结果发现,工作效率高的单位多采用第三、四种制度。因此,利克特认为,高效率管理人员领导人的组织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整个组织中每个成员是相互高度信任,目标一致,并有参与、支持完成目标的意识;第二,组织成员对组织目标有明确、合作的态度和正确的动机;第三,组织是一个紧密结合的、工作有效的社会系统,成员之间相互信任、支持,领导鼓励成员有效“参与”;第四,对成绩的总结,主要用来进行自我引导,而不是为了控制。国际知名心理学家K·节英(Kortlewin)与其研究生在美国依阿华大学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领导作风如何影响群体行为。结果显示,实行民主领导的组织活动成果丰富,组织成员对相互间的交际感到满意,他们表现出更有创造性和独立性。

不难看出,以人文主义为导向的民主的人际关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广泛接纳,除了与本世纪20—30年代的民主思潮发展有关外,更实际的原因是因为它们有助于解决由于学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来越官僚主义所造成的问题。同时,教育组织的进一步专门化及其在规模上的扩大、教育活动的复杂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员在处理有关事物的过程中应更加依靠教师的合作和专业知识,而民主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两者的确都提供了一些重新分配决策责任,以及帮助教育管理人员更好地同教师一道工作的方法。这种管理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在实际管理中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它改变了教育管理中对人的看法,重视人的因素,特别是将人的组织行为作为讨论的重点,不仅可资借鉴,而且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促进了管理思想的繁荣;其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管理理论,一方面开创多学科协调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的行为的调查研究;另外,它还强调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和行为规律,并据此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实现“民主”和“自主”原则,恢复“人的尊严”或“人性”,使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等新的管理方式,开辟了一条管理新路,特别是倡导教师参与管理的各个方面,“目标管理”和“丰富工作内容”等方式方法,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际关系学说毕竟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定阶段发展起来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决管理的全部问题,也无法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矛盾冲突。特别是这种理论被行为科学论者片面强调其作用,夸大其在管理实践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显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约人的组织行为的因素相当复杂,单靠某一种理论予以科学的把握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寻求多种理论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论趋于完善便成了人们继续奋斗的目标。

三、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理论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思维定势所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就是他的管理观念的体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它们无不出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融合。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管理思想则是东方文化的产物,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价值道德和思维定势。中国人处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是非标准为准绳的。在管理思想上重人论、重和谐、重传统居于主导地位。正如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所说:“人伦关系和人伦价值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起点,精神境界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支柱,人道主义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整体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归宿。修养践履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则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国现在的教育行政与管理人员就是在人伦为本的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在他们头脑中潜藏着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人伦管理思想。这种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强调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视教育为改造人的灵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⑩,可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道德理想主义者特别是在儒家的哲学里,政治就是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个教育者,管理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他们反对自然主义学说,认为人在组织中如不被好的东西去影响、改造,就会被坏的东西影响、改造。教育的责任就在于“化性启伪”,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东西发掘出来,用以驱除后天不好的东西,向“仁”和“君子”迈进。管理就是通过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伦关系中的秩序。

(二)重视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义强调知行合一,强调用一整套伦理规范来规范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乃至个人的生活小节,管理就是建立一种伦理规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做、行,在做和行的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个人精神和国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经济的、军事的力量,并且相信一种理想的道德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途径有效地灌输给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重庆育才学校就是进行这样的教育,也是实践这种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为“教学做合一”的原则:“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12)

(三)讲求人伦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讲求人际关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特别是下级对上级的服从,朋友之间的“信”,上级对下级的“义”。办事要谦虚谨慎,宽容忍耐,严于律己,沉着稳健,工作勤奋,生活节俭,讲究中庸,强调团结,重视和谐,遵守纪律,这一切对于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国的教育管理者的头脑中也是根深蒂固的,从儒家的“修道之谓教”,到王阳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主义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导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务于一个理性的、民主与法制健全的国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将会大幅度提高,教育将会取得巨大进步。但是,这种管理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消极因素,成为中国人前进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权力的官本位专制主义思想;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和行为准则;只重情义不讲效益;和为贵,忍为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等等。这是我们今天所必须摒弃的消极因素。

四、融合——当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看,无论是西方管理思想还是东方管理思想,各种理论导向都有自己的视角和侧重点,科学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都关心应当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组织更富有效率的问题,其视点在于组织结构方面。人文主义导向产生的变式其注意力则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强调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义产生的变式则强调秩序、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学科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趋势影响之下,许多学者发现单独一种教育管理思想解决不了问题,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众家之长,促进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在西方,随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突变理论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一种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开始受到管理界的欢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视为教育管理理论走向融合的发端。系统管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认为学校、社区和社会之间的界限是可以渗透的、相互作用的,社会上各种因素(政策的、观念的、经济的、风情的等等)都在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从系统观念上给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思想方法,提供一种把学校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作为整体进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树立起整体优化观念、合理组合观念、动态平衡观念、开放与闭合统一观念、信息沟通与反馈观念。同时把系统分析的方式应用到教育调查、教育预测、教育决策、教育规划、教育评价、教育诊断之类的教育行为之中。另一方面,系统管理学说认为教育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一体化系统,它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系统。第一,学校是由人、物资、教育媒介和其他资源在一定目标下组成的复杂系统,一个系统的变化会引起另外几个子系统的变化,学校领导人在协调学校内部管理过程时,要注意各子系统之间的动态联系。第二,学校是一个开放系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受外部环境影响,如社会对学校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及广泛的文化影响,它同时也影响外部环境,它只有在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中才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系统管理理论往往同权变理论结合起来,不承认在处理组织问题时有一套放之各种组织而皆准的方法,管理应该是根据学校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具体情况对组织问题作出灵活处理。

在我国,特别是80年代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管理思想的过程中改造我国原有的管理思想和体制,大多数学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管理理论,无论是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还是以行为主义为导向的,都是为了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根据对以上三种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认为必须用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教导为指南,对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管理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把现代的先进管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大加讨伐。纵观整个世界管理理论的发展,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理论与运用,多样与综合,已成为当代教育管理理论完善与更新的大趋势。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情感教学中小学教育管理应用

【摘要】情感教学作为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一种教育内容,其与理论知识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学校教育管理活动中引入情感教学模式呈现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对于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都处于关键发展期的小学生而言。本文即以情感教学和小学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情感教学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情感教学如何有效应用于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之中,以期为小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情感教学;小学;教育管理;应用

近年来,情感教学逐步出现在各个学校的教学过程以及学校管理活动之中,愈加受到教育部门及学校工作人员的广泛重视。情感教学一般不会独立存在而多借助于一定的教学形式或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融入,推动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念。然而,情感教学应用于学校教育管理活动起步较晚,仍有待拓展与完善,笔者基于工作经验与对情感教学的理论分析探讨其应用之道。

一、情感教学及其重要价值

(一)情感教学的内涵

情感,英文表达为affection,是指主体在面对某些现象或需求是否被满足而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或体验,情感产生于一定的外在环境之下,同时亦会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情感教学即是指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应积极融入个人情感,而非仅仅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传授,同时借助于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温暖、积极和正向的学习氛围,促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情感态度,达成情感或心理发展类教学目标。

(二)情感教学的重要价值

情感教学既是现阶段已经受到广泛认可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亦是一种教学方法。情感教学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创新性,保证教育质量。以情感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或方法与传统的以知识学习为目的的教育方式并不相同,其关注学生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能够满足其对于更高层次的情感需要,继而形成温暖、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与思维方式。情感教学在满足学生情感需求的同时亦能够提升其学习和进步的内驱力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观察,并强化其独立思考的能力,由被动学习向乐于学习转化。其次,帮助学生构建优质的品行,达成互帮互动的和谐校园氛围。教师于课程开展或学生管理过程中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情境或活动形式实施情感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形成包容尊重的社会交往态度,还可通过迁移作用帮助学生构建乐观、博爱、乐于助人等优质品德。

二、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班集体建设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学应用于小学班集体建设活动之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年龄或年级的高低而进行不同的设置,重点包含两个方面,即低年级班集体建设和高年级班集体建设。对于前者而言,教育管理者应积极引入情感教学,以构建温暖、包容的学校教育氛围,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进入学校学习的时间较短,必然会存在不适应等情况,教育管理者采用情感教育模式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情感或心理方面的转化,感悟到学校及师长的温暖。而对于后者来说,针对年龄略大或高年级的学生进行的教育管理工作应以情感陶冶与培养为核心。高年级学生已在学校学习了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其情感过渡已完成,亦能够适用学校生活,此时,其性格开朗、活泼,乐于参与学校活动,同时,好奇心与求知欲也逐渐增强。教育管理工作者应针对性的实施情感教学,以表达关爱之心、构建出良好学校氛围的同时陶冶学生情操,继而促进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班集体活动中的情感教育

班集体活动管理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通过一定的形式或方法举办以班集体为单位或班集体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并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分配与管理。班集体活动管理是学校管理与培养学生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品行构建以及未来发展都具有关键性影响。丰富而多样的集体活动不仅可对小学学生班集体实施针对性的管理,吸引学生关注和积极参与的同时,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情感表达,继而构建出温暖、团结的班集体,并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健全的人生态度与积极情感。这其中,情感教学最贴合学生需求和教育目标,同时亦是最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针对性格封闭且沟通不足的学生。学生们参与不同的班集体活动,一方面能够增进不同学生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班集体的团结性和凝聚力,另一方面亦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能力和个性的平台,锻炼其个人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结语

综上,小学教育管理不仅是维护学校日常运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肩负着熏陶学生情感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因此,教育工作者及管理者必须注重情感教学在小学教育管理活动中应用,以推动优质的教育效果、保证教育质量。

作者:蒋育清 单位:邵阳市大祥区西直街小学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展需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工作成效,必须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针对小学教育管理而言,其中不仅包含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跟上时展进程,构建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改革机制,从而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管理;学生;改革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也必须顺应时展需求,根据教育发展标准转变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在提高小学教学效率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认知水平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管理需要以教育为基础,根据教育大纲要求与小学教育的特点,制定更加完善的教育计划、健全校园教育管理系统、落实相关管理责任、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等。小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阶段,更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阶段,因此,加强小学教育管理,实现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与改革,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更是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的前提。

一、小学教育管理现存的问题分析

1.小学教育管理模式过于传统

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小学加强教育管理改革工作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纵观当今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依然比较传统,这也是当今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小学教育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直接影响着小学教育水平。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主要表现在两大层面上,一是管理手段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其中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强制性,使得学生在校园中仍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根据学生的内心要求和学生特点开展校园管理工作;二是小学教育管理中缺乏这关怀,也就是没有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对学生未来发展不利。在传统小学教育管理中,学生无法受到全面性的尊重,校领导依然是学校的绝对管理者,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按照校园规章制度进行,无法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在该教育模式中,学校依然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成绩为基准,虽然这种管理模式是为了学生升学,但从本质上说,存在着较大的漏洞,使得“机械式”学习依然是教育的主流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重,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些问题无论是对学生发展还是教育发展都存在负面影响,俗话说“细水长流”,如果小学教育管理过于传统,给学生施加较大的学习压力,就无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师团队问题

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基础,未来学生还要经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是硕士、博士,可见加强小学教育管理质量的重要性。对于小学教师团队来说,相比中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小学教师无论在学历、经验、福利等方面都存在劣势,再加上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小学师资队伍,著名的小学通常都集中著名的教师,而一些落后小学,其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较大的漏洞。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很多教师学历比较低。小学教师团队素质直接影响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并且教师的观念也相对传统,严重缺乏自主意识与创新意识,使得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思路也更加僵化,与新课程理念相背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育要求小学教师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利用多媒体设备与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发展,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

1.制定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制度

想要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首先需要提供制度上的支持,也就是针对新课程理念完善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为小学教育管理发展奠定基础。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中,制度需要具备全面性、开放性、针对性、有效性。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中有着绝对发言权。因此,在构建小学教育管理制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参与到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通过教师提出学生的内心需求,校领导需要加强教师的沟通,让教师参与到小学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中,从而形成“学生—教师—校领导”的制度建立模式,让小学教育管理制度能立足于学生与教师,从而保障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在校园教育管理制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2.创新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

针对当今小学教育管理过于僵化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构建现代化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从而推动学校发展,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通过改善现有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通过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一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成绩,从而达到小学教育管理改革需求。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中,校长需要做出表率,也就是树立坚定的改革信念,贯彻并落实“以人为本”“以生文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同时要结合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深入学生的学习课堂中,加强对学生、教师的理解深度,从而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提供方向。校领导作为学校的总管理者、策划者,校长肩负的责任最大,因此,校长需要不断加强对学校师生的掌控能力,加强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充分利用师生的作用,从而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和教师都能成为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一分子,构建“全员改革”的模式。在小学教育管理中,需要将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对传统学校不关注的科目,如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不断完善这些与素质教育相关科目的完整性,实现一视同仁,加强素质教育力度,通过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

想要提高小学教育管理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这也是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的关键因素。一是在小学教育现有师资团队基础上强化教师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师范学院学生培养能力,政府应响应国家的号召,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让师范大学生能下乡支教,从而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异。与此同时,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团队,能保障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通过教师言传身教给学生做好榜样,通过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小学教育质量,加深学生的理解深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改传统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推动小学教育管理改革进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教育管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基于此,笔者针对小学教育管理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加强小学教育管理的有效措施,包括制定现代化的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工作,从而为小学教育管理创新改革奠定基础,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程。

作者:韩明星 单位:河北省南宫市紫冢学区吕坡小学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对“以人为本”视角下的教育管理模式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目前小学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对构建“以人为本”理念的小学教育模式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策略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学习实情不能相互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以往的管理模式转向有助于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促进小学教育管理事业的进步。

一、“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是指学校把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看作是管理的中心人员,以他们为主体,以关心、尊重、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教育,充分挖掘人们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得以实现。

二、小学教育管理现状

1.管理观念落后

目前很多小学的教育管理观念仍然比较落后,管理模式与学校实情不能相互适应,导致管理模式比较死板。在落后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学校只能依据上级文件来制定并推行学校制度,并且,这些规章制度主要用以约束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的言行举止,学生和教师并没有参与到制度建设当中。学校的管理者及学校领导认为教师应该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专心完成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学生认真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即可。当出现成绩不好、性格怪异的学生时,学校认为自己要面对社会、家长、领导的压力,在对待这一类学生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往往照章办事,放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限制了师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2.缺少素质教育

很多学校仍然坚持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背离社会的实际发展要求,学校出现很多追求升学率、争取高分、应付考试的现象。学校管理模式比较传统,学校过度重视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美德的培养,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创造力低。

3.缺少民主管理

很多学校的民主管理只是流于表面,当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利益受到侵犯时,他们无法捍卫自己的权利,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和管理者的教育。

4.师资力量薄弱

很多教师不能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教育观念,仍然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此外,学校管理团队培养制度不完善,很多学校的教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行政、教育管理工作比较混杂。

5.评价制度不完善

很多学校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果主要依据是领导评价与学生考试成绩。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不惜一切代价增大学生的课业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大纲要求,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被动地学习。对待小学生,学校并不需要用太多的制度去约束学生。但是不论是家长、教师还是学校,他们都比较偏爱成绩好的学生,导致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约束。

三、策略

1.营造“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

学习在构建“以人为本”且具备服务性、专业性、开放性的管理方式时,要以文化的视角来开展管理活动。以人的观念为基础,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对于教师,学校应鼓励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慎重考虑并积极采纳教师提出的合理观念,为师生构建一个畅所欲言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教师应怀有和蔼的态度、宽广的胸襟去对待学生,理解并接纳学生的阶段特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2.创建校园文化

在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工作中,创建校园文化非常重要。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学校教育思想、师生素质和办学特点,有助于引导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小学教育的发展。校园是学生生活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场所,在创建校园文化时,学校要关爱师生,时刻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例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和学生构建具有科学、教育、观赏意义的校园科学站,举办展览活动,展览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生的精美作品,这不仅能充分发掘教师的潜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索热情。学校为师生提供足够的人文关怀,为师生创建一个具有人情味、和谐、健康的教育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教育事业中。同时,学校还要处理好学生、教师、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时代的变革,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学校管理者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创新教育观念和思想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

3.教师应宽容待人

在“以人为本”的视角下,教师对学生要富有爱心和宽容心,师生之间要在相互平等、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当今时代的小学生都比较追求个性,性格张扬,在课堂上不安稳,总是不认真听课,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扎实,影响了其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正颜厉色,更不能将学生驱出课堂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教师应以宽容的心对待学生,以爱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体会到自己担负的学习责任。

4.人文化管理学生

小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都比较单一、不全面,对价值、社会、人生还不能形成一个准确的认识,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所以,小学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校在开展管理活动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创新,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及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学校应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从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人文化管理教师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者、教师等在教育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学校的各项活动的开展的主导人员。管理者要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主动性。四、结语小学教育管理应朝着更加科学、全面的方向发展。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不断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促进小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张建兵 单位:江西省高安市田南镇中心小学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小学教育管理探究

一、新时代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水平,也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以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当前社会的影响下,其不断进行改革。学校教育现在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发现并解决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小学教育的进步,也是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综合水平的体现。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育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教育部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但是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主要机制,目前这一机制明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要求,从而导致对教育的管理达不到理想效果,依然存在小学作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用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现象。

(二)教育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区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发展水平、教育水平也各不相同。就我国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来说,两个地区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南方和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相同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存在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和教学水平存在不合理性。

(三)师资人群存在的问题

目前已有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小学教师的职业综合水平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0%。虽然这一数据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确实能够证明当前我国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水平非常低,总体状况不佳。

(四)学校观念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小学依然采用应试教育的方式,用这一固定的形式来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很明显存在着不公平。但是对于学校来说这也是判断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在各种压力的作用下,学校不得不看重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的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展。

(五)教育管理本身存在的问题

目前小学学校的整体教学管理工作,没有形成一种清晰的思路和长远的眼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学校的相关制度也是朝令夕改,缺乏固定性和统一性。对于学校的教学课程来说,不存在整体目标。学校也存在偏科的现象,普遍的把语、数、外当成管理的重点,对社会、自然和体育等学科的管理不够重视。这样的管理观念直接影响教师对一些科目的忽视,对这些科目的教学目标缺乏计划性的安排。小学学校的一些工作存在不协调和无序性,也是由于管理的不足引起的。

二、如何解决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

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一点措施是对我国小学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前提是对我国目前的小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况,落实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消除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使小学生减轻负担,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点措施是:对农村以及山区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教育提起重视,重点进行扶持和改革,由于农村和山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不能落到实处,农村学生在全国学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农村的小学教育应该作为重点改革对象;第三点措施是:提高对小学教师的要求,小学教育时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快的阶段,小学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科学知识的义务,还具有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的责任,这就要求小学教师也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

三、结论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事业,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希望,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它决定了我们是不是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模式,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孩子们的未来。要做好小学教育管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不断发现其中的问题,不断进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小学教育管理逐渐走向成熟。

作者:张世禄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大安小学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探究

一、小学生教育管理主要问题

“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但是,当前小学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没有弃掉以往的形式性管理、统一学习指导等教育方式,不重视学生个性方面的培养,不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开发,一味注重知识的强制灌输,不注重学生能否接受,更加不注重寻找适合小学生学习发展的模式等等。教师教学方式不够新颖,不能符合小学生的学习模式,由此,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功课。

二、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改革方案

1.改善教育者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的出现,要求教师要不断在之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身体上和心理上发展的方式,注重小学生思想的变化,细心地观察每个学生不同的行为习惯,制定适应每个学生自身的教学计划,从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够正常发展的力度。学校也应结合时展现状,及时调整管理机制,定期邀请思想先进人物到学校对教师进行提升教育,使教师及时看到自身不足,汲取经验知识。

2.从小学生自身出发,保护孩子的自主性

教育应该从小学生的本身出发,首先要做的是培养他们在处理事情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升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防止一味模仿其他同学,缺乏自己的主见,盲目追随的现象的出现。然后也要尊重学生本身的特征和特点的形成,由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主转变,并激励学生增加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学习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和水平。

3.尊重小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学生的习性、性格、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都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个性特点,个体差异性由此表现,小学生也是一样。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必须对小学生因材施教,并在教育教学中渐渐改善、逐步完成对小学生管理体制的建立。同时,增加施展个性、创新思维的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现自己、互相交流的学习平台,并以正确的思想行为对他们作出引导,促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此外,通过加设思想道德课和社会实践课,培养他们自主学习锻炼等方面的能力。

4.注重小学生心理变化,创造和谐环境

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的提升,使家长的经济负担逐渐加重,从而放弃了与孩子交流相处的时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心理上发育不完善,心灵遭到创伤,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因此,家长这方面对孩子的欠缺就由学校这个集体来填补,所以学校应该注重传播心理健康教育,适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教育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没有心理负担地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由于小学生特殊的成长阶段,各方面发展没有进入到理想的状态,而这种时期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正确有效地进行心理上的引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事物时产生积极作用,进而增加其对生活和学习激情。

作者:饶升桥 单位:贵州省金沙县沙土镇三合小学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1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说在发展素质教育,可是有些小学教育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未能根本转变。校长作为小学的直接领导人,在管理观念上面仍然是老旧思想,管理手段和方法都比较落后。有些学校制定的管理方案是挺好的,但是只是形式主义,在实际的管理教学中根本就不付诸于实际的应用。空有一套方案,没有人实施,也不被实施。②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学生在招生方面下足功夫,可是一旦有了生源,那么在管理上面必定会有疏漏。例如,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缺乏整体性、连续性。而且还有些小学校,只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本就不领会学生是不是学会了,是不是一堂课了下来有所收获。③学生作业多,负担重。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已经喊了十几年了,可是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的行动起来,使得学生在学校写的作业少了,可是在家学习的时间长了,把学习都放到了家里,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任务会更重,因为家长也会监督孩子的学习。沉重的学习负担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④正确对待课堂教学质量检查。课堂教学质量检查中,不少学校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学生中进行调查,如召开学生座谈会,请学生谈听课印象等。一种是由教学人员组成教学评估组进行课堂抽查,如由教研室牵头,组织同专业课教师相互听课等。这两种方法,在督促教师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学生与评估组教师在听课方式、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二者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常常有所不同。小学教育管理要不断地发现其中的问题,尽可能的解决,不要在素质教育的幌子下,原地不动。

2对教师的管理

校长是学校的直接领导人,教师是学生的直接领导人,要想把学校管理提上去,首先要对教师得管理要合理,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和成长的空间。在对新教师和老教师的管理上有一些不同,学校要区别对待。新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学校要给新教师配相应的师傅,也就是老教师,帮新教师早过教学常规关、课堂教学关、教学能力达标关这三年关。让新教师能够在工作中得心应手,不至于出现差错。而且有些新教师虽然是来到学校,但是由于新教师的思想还不稳定,时间久了,可能会离开学校,影响教学的稳定,而关注关心新教师的成长,可以让新教师心里更踏实,安心教学。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生能够学习好,学有所获,在工作中学校要掌握教师心理特征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年教师有着深刻的生活体验,对近年来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等的改善有了一种满足感;中年教师年富力强,精力旺盛,政治上成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观念,他们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负担都很重;青年教师思想解放,重实际,少盲从,但思想动荡,讲求实惠,专业思想不稳定,不易安心教育工作,“跳槽”和“下海”现象时常发生,对于稳定教师队伍十分不利。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变化,因而决定了教师心理发展变化的多样性。由于教师人格趋向的现实性,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不能用传统的理想人格去度量他们,要求他们,那样只会压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按照新的特点和规律,重塑教师的人格,才能激励教师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3.总结

实践和理论都告诉我们,小学教学管理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较难处理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管理中要特别注重理性的创新,与时俱进,重建符合新课程理念和社会环境要求的小学教学管理制度。每个学校的学生都各不相同,学校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同时多借鉴各学校的实践经验,取其精华,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观。

作者:安香梅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搜登站镇中心校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一、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开展中形式主义严重,多做表面功夫,为了展现教育管理成绩,组织大量“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教育管理形式存在问题。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过于形式化。另外,在教育管理制度上,很多学校都存在问题,很多制度不能与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一些制度为了管理方便,某种程度上不仅增加了师生负担,更影响了教学质量,得不偿失。

二、新时期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思路

1.提高教育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

教育管理开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更新教育管理者思想,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培训,以提高专业知识、专业素质、专业技能,实现管理者的自我提升,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接受现代思想,与时俱进。教育管理者应深入认识和理解新时代精神与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保障教育管理有效性。

2.健全教育管理体系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管理效果差,缺乏执行,无法发挥教育管理职能,这和教育管理体系存在缺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完善中小学教育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教育管理体系应明确职责分工、保障管理秩序,实现提高教育管理的高效。管理体系建立中应做好教育管理工作统筹,制订教育管理工作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跟踪、反馈、调整机制,从而实现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3.强化教育管理制度

完善制度是解决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教育管理内容的制订应详细,细化到教师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管理制度的制订要符合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并随着教学具体情况变化,随之调整,重新修订,避免制度的滞后。制度的完善不仅能强化教育管理执行力,更能够起到规范教师行为,提升教师个人修养,提高教育水平的作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对中小学教育管理意义重大,是保障教育管理工作与时代精神同步发展的关键。4.加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如今,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社会和家长都心系教育。因此,学校可以增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让家长也能够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提高学校与家长对教育管理的重视,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目前,日本、美国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教育管理机制,如日本的PTI协会,在家长的监督下,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加强教育管理的开放性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结语

新时期教育管理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管理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以提高中小教育质量为目标,科学合理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杜绝形式主义,将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时代精神的共同发展。

作者:彭锐 单位:深圳市宝安区海韵学校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乐学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一)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不断优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也符合了小学教育管理的发展需求,从而建立了具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教育管理者要不断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创造性思维,而这些都是新时期小学生应必备的优秀品质,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健康成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因此,这就需求充分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这样就可以不断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从而使学生在优秀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思维模式比较活跃,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就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学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过程中,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否则,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依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学生、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主动学习,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小学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不仅要时刻向学生讲授所学的知识,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通过实际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对于教师来说,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从而引导学生走属于自己的道理。总之,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好、兴趣及其他必备的优秀品质,有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有利于学生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者:吴高峰 单位:江苏徐州市光荣巷小学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

摘要:小学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不容小觑的作用,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行,我们对小学教育管理改革也逐渐重视起来,希望能够通过改革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希望能够为我国现在的小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小学;管理改革;观念;模式;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的改革下,现在的小学教学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教导主任,我们应该积极改革现在的教学管理方式。本文从新课程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入手,从改革教学管理观念,改革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改革,希望能够为以后的小学管理提供帮助和借鉴。

1改革教学管理观念

现在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想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就要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能够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十分注重培养教师主动工作的意识,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自愿性和主动性,让教师在愉悦的工作环境中进行教学。在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时刻了解教师,我们不仅要了解教师工作能力上的差别和优势,我们还要了解教师生活上的问题和平时的情绪,要让教师感觉到在学校中也能获得家的关心,不要时时刻刻感觉自己好像奴隶一样,像是完成任务一样。要多多鼓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主人翁的意识和精神,要把教育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努力去奋斗,要在工作上多放精力,多放时间,创新思维。作为教导主任要对教师加以尊重,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被尊重感和自豪感,要人性化管理。同时我们还需要多与一些教师进行沟通,了解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了解教师的生活状况,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因材施教了解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小学教育管理,才能够让教师形成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养成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让学生能够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上获得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2改革教学管理模式

作为教导主任要想更好的进行小学教育管理还需要改革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我们可以改革我们现在的规章制度,完善现在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让教师和学生在制度的规范下更好的发展和成长。对于任何一个集体来说,都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进行制约,对于班集体和教师群体也是一样。对于班集体来说,只有其认真的践行学校制度才能确保我们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良好的规章制度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能够让教师发挥再教学上的主观能动性,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教学。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提高小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表现欲望也强烈,他们往往希望能够获得学校和老师的认可,有强烈的课堂参与激情,但是却没有一些实践的经验,所以他们常常习惯性的学习生活,没有目的性。学校要找出这种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有目的的进行学习,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指导,发挥教师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加强师生合作,让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难题迎刃而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再次我们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水平,这是让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得到改革的关键和重点。在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方面,一方面要多组织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在培训中提升自己,学到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组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让教师之间多多取长补短,让其相互借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在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注重教师的文化能力和专业素质,还需要注意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让教师给学生起带头作用,对教师的培养要全面,才能使得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全面教学,让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更好的适应现在素质教育的热潮,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真正成为学生的榜样。

3改革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之下改革小学教育管理还需要改变现在的测评方式和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培养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因此在管理的时候我们就要对学生能力培养有所侧重,在制定教学规划和评价的时候也要有所侧重。以往都是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对教师进行评定,教师的好坏仅仅通过学生的成绩来反映,这种有缺陷的教学方式是应该尽早摒弃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导主任就要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评价,比如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教师的评定,我们还可以设定一些听课的环节,让教师进行互评,看看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真正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听课评价让广大教师能够取长补短,更好的了解自己教学中的局限性,从而能够进行改正和创新。评价的时候还要采用多方面进行评价,对教师评价,不仅可以看学生成绩,还可以看学生对于教师的喜爱程度,还可以看其他教师对于这个教师的评价,还可以考核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等,让教师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方面的不足,是实践授课的经验不足,还是专业文化水平有缺陷,从而能够对症下药,更好的改正。其次我们应该改革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下对教育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教学的时候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在奠定文化课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数学等专业学科,忽视了学生体育的发展。要让学生全面学习,全面发展,平衡每个学科在课堂授课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进步。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改革之路势在必行,小学生教学管理改革迫在眉睫,要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注重规范的制定,注重测评方法和课程体系的建立,让小学教学管理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让小学教学管理推动素质教育的进行。

作者:南顺女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东光学校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新视野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研究

【摘要】小学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养成正确学习习惯的基础环节,是决定着教育事业在新时期改革背景下取得成败的关键阶段。所以,探讨在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操作环节。需要总结前人优秀的管理理念,结合现代人文教育的教学特征,有选择性的吸收前人优秀的管理智慧,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管理理念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新时期教学改革;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探讨分析

小学教学管理工作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教育事业的初级阶段,为学生以后进入高等院校的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工作。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由于学生的年纪偏小,在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积极配合老师的课程教学上都具有不可控性,这也给老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障碍。本文主要立足于常年的教学经验,简要分析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小学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价值取向研究

教育管理的实质内涵是教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系统的共同综合,是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活动与教学资源进行统筹,管理的重要指导。教学管理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教学管理主要是指对教学工作的行政管理部分,而广义的教学管理则是行政管理与教学质量管理的双向结合。在工作的科学量化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主张通过严密有效的组织机构,严谨的规章制度以及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工作的量化能够为教学管理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与实证资料。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严谨性的重要标准。坚持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念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儒家思想的“仁”就是人文理念的典型代表,讲求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主张以人文主义理念为指导思想在于价值内核的一致性。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针对学生的管理活动,其学生工作的执行都建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人文主义思想不谋而合。人文主义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需要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在衡量老师的教学水准时,不能固化的套用原有的评价标准,而应该结合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与老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比重的评价侧重,一方面既能够激发老师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在老师的带动鼓舞下调动学习热情。

二、人文主义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人文主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的必要性。学校是承担教书育人的重要教学组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丰富而多元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人员不能生搬硬套管理的规章制度,采用机械化的标准评判老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需要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变的,具有人性化的评判标准对师生的相关表现给予中肯的评价,避免消极,负面的情绪在师生群体中的蔓延。在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应该要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制定相关的管理标准,而不要被眼前的利益与好处所蒙蔽,从整体的角度更加客观的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2.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灵活运用。在单一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管理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有限而狭隘的,管理人员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人文主义管理理念与科学主义的双向结合。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人文主义的运用不是孤立存在的,单方面的管理理念会导致管理措施与操作流程的单一化,进而制约管理效果的预期实现。需要结合科学主义的价值理念以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合理化。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依据常年的管理实践经验,将日常的管理工作分为不同的层次以实现不同的管理目标,分别是经验主义,科学主义以及人文主义。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三者之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与差异性,经验主义与科学主义是运用人文主义管理方法的基础环节与前提条件,而人文主义则是科学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总结与提升,三者之间彼此促进,在具体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灵活的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实现需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以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落实力度,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应该避免管理流程的模式化,需要依据实际的教学情况采用具有人性化的管理方式。遵循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教学管理理念,采用人文主义的管理理念以保证管理过程的人性化,依据教学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工作,一方面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另一方面营造正面积极的教学氛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科学主义的管理理念则增强了管理工作的标准规范性。保证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操作流程都有章可循,在既定的规章制度下增强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度,推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实际的教学管理环节都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特征,但是需要管理人员的灵活运用。将科学注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管理理念灵活的应用到管理操作的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的阶段管理过程所遇见的问题,在最大的限度内通过优化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朴爽 单位: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小学教育管理论文: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在现代教育管理当中,小学教育管理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作为整个教学管理基础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对人生具备重要的启蒙影响。小学教育管理的中心环节是以人为本,为此,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以及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策略

小学教育管理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不仅仅是教育管理体系的起点,还是开展与改革教育管理事项的关键内容。在小学教育管理中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对小学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渗透进行了简要地探讨。

1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

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应用于教育管理当中,重点是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应用一系列先进的管理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通过一系列先进的教育制度加以辅助。总之,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思想,重点是处理被管理者与管理者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管理的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鉴于此,现代教育管理的中心事项就是以人为本。以教育管理者作为视角而言,就是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清楚所有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其中涵盖学生的行为模式差异、思想模式差异、价值观差异,以及个体差异等,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适宜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而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策略

2.1有效地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健全民主管理

在小学教育管理当中,应当有效地体现教师的主体性,开展民主化的管理。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之下,教师是管理的一大主体,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教育管理的“被管理者”角色。为此,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模式,就是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管理活动当中去。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引导,小学教师应当遵循由学生中来至学生中去的原则,在决策学校的每一项重大决策前,都应当普遍地征求教师的建议或者是意见。应当结合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实施决策管理,防止个人独断专行的学校管理现象出现。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体现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的功能,教职员工代表大会有效地体现了学校教育管理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是借助民主选举的形式实施决策,从而行使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权利。因为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可以真正地维护教师的权利,体现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像是晋升的问题和待遇薪酬的问题等。针对这一系列牵涉到教职员工自身利益的问题,应当积极地听取教职员工代表大会的建议或者是意见,确定具体的议题,然后再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提交以及通过。针对贯彻实施通过之后的提案来讲,应当坚决不允许出现形式主义的作风。总而言之,以人为本思想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实施,就是持续地健全小学教育管理制度与民主管理模式,以使如此的管理模式切实惠及广大的教师和学生。

2.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首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个性差异是人之本性。因此在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即应当结合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存在的缺陷,引导学生健康地发展与进步。其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是针对小学生来讲,其身心发展具备相应的规律,揠苗助长是非常不利的。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自由地发展,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安排教学进度与确定讲解知识,以及实时地进行调整,实现学生应变能力的提高,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要想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并非仅仅为了讲解知识,而是需要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3积极地创设以人为本的学校气氛和环境

首先,应当创设以人为本的学校人文环境,实施以人为本的环境保障是建设校园文化。形成的学校文化可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是每一名教师都应当坚持的校园准则,为此,应当树立良好的校风,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教师与学生实施人性化地管理。其次,创设以人为本的课堂与教学环境,学校工作的关键方面是管理与教育工作,而学校的管理能力关乎学校教学质量,因而是学校发展与生存的保障。最后,追求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以人为本思想的中心环节是注重人性化,尤其是在小学教育管理当中,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思想比较幼稚,缺少稳定的因素,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人员对学生实施人性化地管理,有利于学校与学生的发展。

2.4以人为本的小学教育管理应当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首先是安全事项。安全事项是所有工作的立足点,只有确保学生的安全,才可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才可以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才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小学生恰恰处在关键的身心发展阶段,学生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比较幼稚,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差。为此,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显得非常关键。鉴于此,应当以家庭走访、拉家常、谈心等方式,对学生的所爱、所想进行了解,明确学生关注的问题,只有如此,才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当然,也能够建设心理咨询室,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等,倘若具备条件,需要尽量地做好,然而尤为重要的是,走进学生中间,实时地洞察学生的心理动机,从而实时地搞好教育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管理当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具备重大的实际价值与作用,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作为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务必在渗透以人为本思想的过程中由多个方面加以完善,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提高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质量。

作者:李永涛 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南庄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