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2 11:20: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公司理财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公司在理财过程中经常面临多种制约因素,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理财战略以及理财理念等都会给公司理财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理财风险,公司必须加强业务人员培训,理顺公司治理结构与理财目标的关系,防范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风险报告制度,才能确保最终理财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公司理财;风险管理;道德风险
公司在理财过程中往往面临各种风险,比如,由于突发因素导致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而使股票套牢风险;在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宏观调控周期中,由于银行基准利率上升,会导致债券的实际收益率下降的风险;外汇汇率因为国际上不可预见因素导致大幅变动,特别是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升高对外汇理财产品必然产生冲击,收益不确定的风
险在逐步加大 。公司如何预见并防范这些风险成为当前公司理财业务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
暴露的问题只是公司在理财中的具体风险表现,如果要从根本上防范理财风险,就必须挖掘其业务开展过程中的深层次风险根源。公司理财业务表面上看是一种单纯的资金与资产的运用,实际上其风险却往往来自于资金层面之外。
(一)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理财目标的制约
现代公司需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长期以来,大多数公司的治理结构框架是股东至上原则,在这种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但是在现代企业中,除了股东投入资本外,一般管理者、职工、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都为公司的发展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如果单纯地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忽视了公司的其他群体的利益,就会导致他们自动割裂与公司之间的利益纽带,无法培养长期忠诚于公司的员工,这与现代管理理论中逐渐重视人力资本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因而以股东至上原则为基础建立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发展与调整。而公司理财目标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它不但直接反映着公司治理结构环境的变化结果,而且还需要根据治理结构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因此,公司理财目标应该适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否则将会给公司发展带来极大的无形风险隐患。
(二)公司理财战略缺失带来的风险
对于现代公司管理而言,已经不再是单纯地运用生产和销售工具来为股东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创造更多的财富了,资金的合理运营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因此,制定一个适合自身及市场环境的理财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司理财战略是包括公司理财资产和资金的可使用范围、分层次实现的阶段目标、外包的金融机构、规划的理财工具以及对可能出现风险的最大承受度和防范、化解的方法等。理财战略是个全方位的纲领性文件,包含理财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因素,公司必须按照既定的程序稳步地执行。在理财战略规划执行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理财目标实现情况的及时反馈和调整。因为市场尤其是金融市场的瞬息万变对公司理财工具的使用效果可能产生极大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到理财目标的实现。总之,理财战略规划是公司理财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制定理财战略规划,而是凭借对市场的感觉任意操作,就将会给公司的资产和资金运营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三)非理性的投资观念导致的理财误区
公司理财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公司能够取得较高的收益以满足各方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在这种观念支配下,许多公司往往总是以资金运营的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始至终的目标来贯彻。尤其是当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以及相关法规还不健全时,而市场监督机制也尚未完全完善,市场制衡力量还非常薄弱,就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去追求违规所带来的利益。错误的理财观念虽然有时会给公司带来短期的利益,但是潜在的深度风险终究会导致公司遭受沉重的信任危机,掉入自己挖掘的财务陷阱。有一些提供理财业务的金融机构盲目提供保底承诺的理财产品,利用理财计划或产品进行变相高息揽储,也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公司还可能陷入以下理财观念误区:注重短期收益,忽视长远理财战略规划;对风险和收益的关系认识不足,盲目追寻机构宣传的所谓“低风险、高收益”理财产品,完全忽视了资金自身内在的运行规律;分散风险意识不强,很多公司在投资理财产品时,过高地估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把大量资金集中投入到其看好的高风险项目中去。
(四)新型公司理财工具带来的风险
从开展理财业务公司的内部角度看,通过采用创新金融工具来提高其资产经营的流动性与安全性,并有效降低财务运营成本与交易成本来实现价值最大化,这是公司财务活动部门在内部推动新型理财业务发展的动因。金融机构则通过开发风险管理技术,可以提高理财公司的资产赢利能力以及提高现金的投资利用能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而进行创新。但是,创新的理财工具都是以传统理财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如期权、期货交易等,其风险明显大于传统的理财工具。随着金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复杂化,资本活动的不确定性也愈发突出。公司在努力进行多方位经营,做出合理的投资组合的同时,所面临可能爆发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运用新型理财工具开展业务的公司必须对其交易活动制定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包括交易头寸的限额,止损的限制,内部监督与稽核等。如果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和不完善,这些新型理财工具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将十分巨大,公司无法承受这种可能比本金放大若干倍的风险损失。
二
开展理财业务的公司常常忽视对于风险的防范与管理,主要原因是对于所选择理财产品的盲目和对于理财金融机构的盲信,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导致公司遭受较大损失,从而背离了公司初期所制定的资金保值增值目标。因此管理理财风险本身就是一种理财能力的体现。
(一)理顺公司治理结构与理财目标之间的关系
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使其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公司的财务目标。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主要在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之间进行选择。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对公司理财目标和理财战略将产生极大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治理结构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但公司的效率需要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出来。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与理财目标之间不协调而造成的运转风险。因此,就必须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即创建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治理结构模式,使公司主体之间形成平等互利的关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治理结构模式决定了公司的目标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公司治理结构模式发生转变,则公司进行理财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发生相应变化,公司理财目标、理财战略规划、甚至理财工具也要随之改变,从而避免了因为各种因素不协调而产生的风险。
(二)公司定期进行自我财务诊断
公司理财有着自身的运行规律,这就要求公司在理财战略运行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诊断,才能始终保持比较清晰的理财思路。公司理财规划的制定者和具体操作者必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并且有目的地开展业务问询和追踪调查,发现问题征兆及时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在此基础上,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共同会诊,并使用必要的理财工具进一步进行全面的论证,以保证对于本公司财务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最后根据诊断结果,及时调整理财目标和理财战略规划。公司的自我诊断还需分解自身的发展战略,从中寻找适合的理财工具。整个公司有其发展的总体战略,它是由各个职能领域——研究与开发、生产运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等具体战略目标组成的。公司一旦制定了理财目标和理财战略后,就需要将其分解为具体目标,而这些个性化的理财目标,必须恰好是公司的个性化理财需求,这也同时决定了理财工具的特性。因此,公司的自我诊断也必须从每个细化的具体目标开始,逐层排查,找出最终问题所在,从而完善理财战略和理财工具。
(三)防止理财机构道德风险的转移
公司理财机构主要包括证券机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信托机构等,不同机构的理财业务品种、期限、收益各不相同,尤其是风险程度差异较大。对于公司而言,在委托理财机构进行理财时,不能把全部焦点放在收益率的比较,一定要评估各家理财机构在保证收益前提下的风险度。公司理财是将暂时闲置的资产和资金交给理财机构去获得短期收益,但这不是公司的最终经营目标。因此,强调过高的收益率一定会带来较高的风险,而理财机构也会利用各种契约、合同和反向保证等手段,将可能的风险转移给委托公司。因为公司理财是一种委托关系,理财机构是受托机构,从法律角度看,的确不应当承担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但对于委托公司而言,必须能够区分风险是来自于自身委托指令还是来自于理财机构的操作失误,明确责任如何承担。另外,理财机构除了接受客户委托开展理财业务外,还有大量自有资金在金融市场上进行运营,因此,还要特别防范理财机构将自营业务失误和损失向委托公司理财账户的转移。对理财机构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的防范和监控是非常困难的,其为委托公司带来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四)建立有效的理财风险报告制度
公司一旦进入金融市场从事理财活动,就意味着成为市场中一种受险主体,必须对自身业务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及管理。公司除了建立与理财规模相当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还应当建立理财风险报告制度。理财风险报告制度实际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各个层级和岗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已经暴露的业务风险和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做出反应并及时进行报告;二是各个层级的理财人员必须对汇总在本部门的风险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可能产生的结果和应对措施进行报告。理财风险报告制度能够让管理层持续了解公司的理财风险状况,同时理财信息的双向传递性也使基层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得到信息反馈,然后解决问题。为了保证理财信息的真实准确,必须规范理财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明确每个岗位在理财风险报告制度中的责任和作用。
(五)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观念
由于市场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要求,公司理财业务除了一部分是自己开展的,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委托给金融机构来操作。但无论是公司委托金融机构理财还是开展自营业务,公司理财业务都主要是在金融市场上通过金融策划、金融机构安排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来完成的,例如,以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充当企业财务顾问,为企业资产重组和兼并、收购提供咨询、策划和安排等服务;通过委托方式进行资产管理;直接在资本市场上开展证券投资活动;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利或保值等金融服务。这些理财业务活动都涉及到复杂的金融活动,就需要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素质才能进行全面掌控。因为,理财业务中必要的操作和委托指令还是需要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发出,尤其是当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就需要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审时度势,快速反应,及时决策。此外,当今的金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并且为了提高收益不断组合创新,在更加吸引客户的同时风险也不断提高。因此,公司理财人员必须能够加强学习,在对新型理财产品的收益保持敏感的同时,对风险也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这样才能保证公司资金运营的安全。
三
综上所述,理财业务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公司资本运营和资金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是,如同其它金融业务一样,公司理财也具有其两面性,在提供较高收益的背后,总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风险。制定正确的理财战略规划、选择适合的(包括收益率和风险度)理财工具、加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成为公司理财业务中必须强调的步骤。而这些因素的整体有效组合则是理财收益能够得到最终实现的保障。理财风险虽然伴随开展业务过程中,但又不完全来自于业务本身,这就需要从理财的管理与经营全程去进行控制。公司必须摆脱狭义的资金风险概念,而去主导理财业务的理念、建立风险控制系统,这些措施反过来给公司资金和资产的运营营造了安全的氛围。理财风险是不确定的,但公司却必须用确定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来防范和管理风险。
【摘要】 笔者认为: 会计 利润仅仅是一个账面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操纵。而现金流量则表现为 企业 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从而体现出客观性。在 现代 理财环境下,关注现金流量应该成为公司经理人关注经营运行的重点。
【关键词】 会计利润;现金流量;差异;关注
一、会计利润,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账面数据
在现实 经济 活动中,企业作为营利主体,获利无疑成为其核心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尽管账面上表现出丰厚的利润,却因无力支付和清偿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仍然摆脱不了破产清算的厄运。相反,有些企业则可能账面利润表现并不突出,但因其现金流量状况良好,支付能力强,而获得投资者、债权人的“青睐”,得以不断地 发展 。这难免给人们带来困惑,也打击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心。通过对其深层次因素的剖析,从中得出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利润与现金差异的存在。
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会计利润,是遵循一定的会计原则,按照一定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实现的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成本与费用而得来的。在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完全是以现金形式进行交易,且不存在任何资产折旧以及费用摊销的情况下,利润与现金是完全相同的,收入的增加引起现金的流入,费用的增加造成现金的流出,这也就体现出利润与现金的一致性。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在企业现实经营活动中无法实现,企业利润与现金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根源于:
(一)利润与现金的记账基础不同产生的差异
即利润与现金的确认与计量基础不同。利润的 计算 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的计算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在商业信用广泛采用以及固定资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必然引起现金的流入。同样,费用的增加也并不一定等于现金的流出。于是,作为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由于确认与计量基础的差别,利润与现金既存在着一致性,又存在着差异性。例如受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资产减值准备、信用政策引起的应收与应付、付现性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以及预提与待摊费用等因素影响,都会产生会计利润与现金的差异。
(二)会计方法选择以及会计估计应用产生的差异
在利润的计算过程中,会计方法选择的差异以及会计估计的应用,也都会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就折旧方法来说,涉及到是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而会计估计则涉及到折旧年限长短以及预计净残值大小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各期计入折旧费用的金额大小,进而影响企业各期的会计利润。
由此可见,会计利润仅仅是一个账面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操纵。而现金流量则表现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企业现金流量的真实反映,从而体现出客观性。从这个角度分析,目前公司经理人对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现金流量,企业决策与经营管理的首要变量
从经营角度看,企业任何日常经营活动均始于现金而终于现金,现金以及从现金到存货、应收账款,然后再回复到现金的及时转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脉”。企业现金流转的顺畅与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任何环节的不畅或阻滞,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轻则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陷入困境,重则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造成企业陷入破产清算的境地,而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一个企业现金流入的“管道”其实只有现金性收入、现金性融资等几条,而现金流出的“管道”却实在太多,可以说,有经营业务的地方可能就是现金流出的“|管道”。如何调节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失衡并尽可能维持其均衡,是公司理财的难点之所在。
现金流量作为一项财务指标,在企业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中展现出利润指标所不具有的优势,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惟有现金性收入作支撑的利润增长才是财务理念上追求的增长
强调现金和现金流量表,只是提醒利润表的局限性,账面利润可能异化公司决策和歪曲经营业绩。比如,一个公司如果通过价格战、广告战实现了销售额和市场占用率的迅速提高,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增长景象,但是如果这些景象没有现金流入作支撑,很难说这种景象不会因“贫血”而昙花一现。这类只在市场上“潇洒走一回”的企业并非个案。由此可见,没有现金性收入的增长其实并不是财务理念上追求的增长。在公司内部业绩评价中,收益性指标如果单纯从利润表取数,尽管用“主营业务利润”来计算,也不能真实反映收益质量,因为极有可能主营业务利润也是以“应收账款”为基础的。在企业内部业绩评价中应该提倡使用“现金性利润”来计算考核收益性指标,以达成财务目标、财务决策和财务评价的一致性。
(二)惟有现金流量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通俗地说,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本身值多少钱,来源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现有资产创造收益的能力。利润及现金流量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指标, 自然 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由于利润代表企业新创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但是,企业价值不仅仅包括新创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包括其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因而,以利润作为指标衡量企业的价值,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主要由其每年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决定,现金流量的增加代表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现有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最终形式则表现为一系列现金流量。企业现金流量的数量和速度决定了企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价值最大化即是现金流量最大化。
(三)现金流量是企业维持增长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追求收益的强烈愿望与客观环境对流动性的强烈要求,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企业发展规划一般都反映其经营战略,以获利为目标,通常包括更高的经营规模、市场占用率和新的投资项目等内容,其实需以更多现金流出为前提,一旦现金短缺,其发展规划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因而,企业规划、战略风险都必须以现全流量预算为轴心,把握未来主流量的平衡,以现金流量规划作为其他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资本性支出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公司发展与扩张也应该负债经营,但是负债经营的规模,也应该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底线。突破底线必然会导致财务风险的扩大。所以,维持增长也罢,控制风险也罢,现金流量规划是关键制约因素。
(四)经理人在关注 企业 财务报表信息中,应把现金流量表信息放在首位
资产负债表最关键的是“结构”和“风险”问题,而利润表最重要的是“规模”和“收益”问题。但是能够总览公司“结构”和“风险”,“规模”和“收益”问题的却只有现金流量表,只有现金流量表才能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企业的未来 发展 前景做出合理预测。经营者不把握现金流量表的内在信息,就不可能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快速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综上所述,现金流量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犹如企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器”。公司经理通过对现金流量规模与结构等的密切关注,能够正确分析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支付能力,客观评价企业 经济 实力,优化企业决策行为,从而达到未雨绸缪,防范和化解破产风险,提升企业价值。在 现代 理财环境下,关注现金流量应该成为公司经理人关注经营运行的重点。
三、现金流量在企业理财活动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分析,对企业理财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现金流量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筹集资金额根据实际生产经营需要,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确定企业筹资总额。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状况越好,现金净流量越多,所需资金越少,反之,财务状况越差,现金净流量越少,所需资金越多。
(二)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现金流量是企业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指标,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方法有动态法和静态法,动态法以资金成本为折现率,进行现金流量折现,若现金净流量大于0或现值指数大于1,则说明该投资项目可以接受,反之该投资项目不可行。静态法投资项目的回收期即原始投资额除以每年现金净流量,若小于预计的回收期,则投资方案可行。否则,投资方案不可行。
(三)现金流量对企业资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量正常、充足、稳定,能支付到期的所有债务,公司资金运作有序,不确定性越少,企业风险小,企业资信越高;反之,企业资信差,风险大,银行信誉差,很难争取到银行支持。因此,现金流量决定企业资信。
(四)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资产如股票等的估价,在估价方法中,现金流量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估价高低取决于企业在未来年度的现金流量及其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现金流入越充足,企业投资风险越小,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低,企业的价值越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是理财人员追求的目标,企业理财行为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五)现金流量对企业破产界定的影响
我国现行破产法明确规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可依法宣告破产,即达到破产界限,这与以往的“资不抵债”是两个不同概念,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若企业不能以财产、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偿到期债务,或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期间内持续不能偿还,而不是因资金周转困难等暂时延期支付,即使该公司尚有盈利,也预示企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难以摆脱破产的命运。因此理财人员对现金流量要有足够的重视,未雨绸缪,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管理层,当好公司的理财参谋。
【摘 要】 本文从国际大公司的理财案例分析中得出稳健理财是公司财务的基本原则,从理论上研究稳健理财的动因,探讨了稳健理财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公司理财; 稳健性原则; 案例研究
理财是企业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过程,遵循收益和风险的对称的基本定律,当企业财务决策面临收益和风险抉择时,该何去何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分别从融资、投资、控制等角度,以国际成功企业的案例来论证稳健原则这一企业理财的精髓。
一、国际公司稳健理财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宏?公司:保守的资金结构
宏?公司从5 000美元起家,到年收入百亿美元的的超大集团。在快速而又稳健的增长过程中,公司创办人施振荣先生独特的财务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再造宏?》中他专辟一章介绍其稳健的理财观念。
1.谨慎对待负债的杠杆作用。借钱投资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财务杠杆作用,在台湾企业界流行“做生意不借钱是傻瓜”理念时,施振荣先生却清醒地坚持“借钱扩张必倒论”,他看到的是经济衰退或投资失败时,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控制负债比例成为宏?公司的基本理财观,快速发展的资金又从何而来呢?仅仅靠自我积累显然是不现实的,宏?公司的解决办法是:(1)吸收员工入股筹集资金;(2)变卖闲置资产;(3)提高资源运用效率,从而达到缩小资金规模。其中宏?公司尤其注重营运资金的管理,努力减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规模,从内部挤钱,认为“内部挤出来的钱,比外部找来的钱更健康。”公司坚持“薄利多销”的政策,宁可价格低一点、利润少一点,也要以现金销售为主,降低库存量,回收现金。对于实在需要赊销的,则要求客户必须提供资产抵押或银行担保,进行严格的信用管理,避免坏账的发生。
2.从紧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宏?公司建立有一套财务预警系统,从报表指标的异动中掌握公司财务状况的变化,以及指标异动背后的意义,而且关注数字之间的关联性,形成整体概念。宏?公司还针对海外公司建立了财务风险控制,帮助他们控制存货规模,强化资金的周转。
(二)耐克公司:基于核心业务的投资战略
多元化经营曾经风靡一时,认为多元化的经营战略能够分散经营风险,为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事实证明,多元化不仅没能给企业降低风险,有时反而增加了企业投资失败风险。返回核心业务的归核化战略的兴起,由于企业在核心业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围绕核心业务“毗邻扩张”在为企业赢得增长机会的同时,降低了投资风险。诺基亚、耐克、联邦快递、戴尔等国际大公司无一不是实行了归核化的投资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耐克公司自1964年以蓝带运动鞋成立以来,实现了以平均40%的综合增长率发展,核心业务强大以后,通过发现新的、合乎逻辑的毗邻业务来补充实力,从1983年至1987年的平均水平看,运动鞋的增长放慢,直至零增长。从1987到1991年,耐克通过将其运动鞋经营权扩展到包括服装业在内的新生产领域,增长率再次上升为36%。值得提醒一下的是耐克公司曾于1988年收购了一家时尚运动服装公司cole-haan,犯下了一个与其精于主业的战略相冲突的错误,但其很快就意识到,并将其剥离了。耐克公司不仅业务专业,而且集中了公司的所有精力和资源专注于那些增加市场价值的关键经营活动,耐克将资源主要集中在新产品的开发、推广及营销活动上。
耐克公司在发展历程中始终追求高增长,当原有业务增长受到限制时,就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选择的方式不是完全不相干的多元化,而是选择自己熟悉的、与原有业务密切相关的领域,可以沿用原有的人才队伍、制造商、经销渠道等,避免进入完全陌生领域的风险,体现的是稳健的增长策略。
(三)艾默生公司:持续增长中的财务控制
世界500强的艾默生公司创建于1890年,总部设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是全球最悠久的跨国公司之一。股东回报丰厚,年平均增长16%,1956年投资艾默生公司,在2000年价值达638美元。能与艾默生公司的业绩媲美的屈指可数。艾默生的秘诀何在?
艾默生的秘诀在于“管理过程”(the management process)六要素:保持简化、注重计划、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以行动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卓越经营和创造利于员工发挥才能的环境。其中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是公司快速增长过程中的“保护带”,保证公司在健康轨道上运行。其基本观念是“计划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们每年都进行计划。”
艾默生公司每年在计划、执行和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ceo有超出一半的时间都用于计划,coo(首席运营官)和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则更多地投入到控制周期中去。艾默生公司首先从子公司层面发起计划周期,为不同的子公司以及整个组织制订利润和增长计划,在作利润评估时,子公司的管理层与总公司的“利润沙皇”(高级管理人员)举行会议,利润评估将审查前五年的历史、当前年份的现状以及未来五年的预测数据,时间跨度11年,以此建立利润评估模型,模型会将价格变化、通货膨胀、生产率提高、成本减少,业务重组等因素考虑进去;接下来是在业务平台的战略评估,从公司整体上评估执行计划所需的资源,而不是从子公司的角度讨论。若发现有子公司能力不足以应对某些机会时,能够在公司层面上进行资源整合,确保公司整体的高效率。
在有效制订计划的基础上,如何保证有效执行就成为更为重要的议题,没有强大的跟进和控制系统是无法实现的,艾默生公司的控制是全过程的控制。第一,年度控制在每个财务年结束之前举行财务评估会议——年度预算会议,主要内容是上一年的评估以及本财年的总结、未来一年的预测;第二,月度控制或常规控制。各个子公司的总裁每月都要提交总裁运营报告,关注重点是当月和未来三个月。对前一年的计划与当年的实际结果逐季度进行跟踪,并对以后几个季度和当年的绩效进行展望,实时更新年度预期,调整预算,是一种滚动式的计划和预算模式,所以,“在艾默生公司,预算的寿命只有一个月。”除此之外,艾默生公司每个月召开一次董事会,评估子公司计划中的财务计划和行动计划。
二、财务稳健原则的理论思考
从上述几个案例中不难看出,大公司在理财过程中均秉承稳健原则,贯穿于融资、投资、营运资金等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的全过程,其原因何在?
(一)通过财务稳健控制企业总风险
企业的总风险是由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构成的。企业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市场经营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环境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生产风险等,而且随着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加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经营风险控制中的主动权降低。基于经营风险的不可避免和难以控制,稳健理财、降低财务风险则成为企业主动性的选择。相对经营风险的外部性,财务风险是内生性的,企业可以主动通过财务决策和财务控制化解财务风险。
稳健理财,控制财务风险是保证企业现金流量平衡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因为法律对企业破产界限的规定是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反映在财务上就是现金流量失衡,企业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稳健理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稳健理财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保证投资收益、经营收入等开源方面的稳健性;另一方面是从财务成本控制、费用控制等节流方面的稳健性。
(二)通过财务稳健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
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很多企业在快速增长过程中,激进的财务政策和不健全的财务控制是导致企业失败的重要原因。爱多曾经因为“标王”而名噪一时,但又迅速陨落,而在其失败时的状况是:企业的现场和技术管理一流;品牌形象完好、市场销售良好、无投资失误。失败的诱因是财务体系脆弱,经不起任何冲击,财务失控导致巨额资金不明流失;过度依赖客户资金使得企业财务体系失去弹性,无法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最终导致现金周转不灵,企业破产。
财务稳健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保护带”,保障企业在健康的轨道上增长。财务稳健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健的投融资决策,其目的是实现现金流量的均衡;二是积极有效的财务控制,其目的是保证企业成本控制和增长战略的执行。
三、稳健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柔性的融资战略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与“刚性管理”规则的硬性约束不同,“柔性管理”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与弹性。将这种思想运用于财务战略管理就要求财务战略的动态性,根据企业环境的动态变化相机决策,而不是一成不变,增强企业的适应性,提升企业理财的稳健程度。企业应根据宏观的经济周期和自身的生命周期适时调整投资战略和融资战略,当国家银根收缩时,企业应压缩不必要的投资,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减少负债规模。柔性财务战略管理还要求遵循弹性原则,留有余地。企业从战略的角度考虑,必须控制现时的负债比例,为未来的融资需求留下较多的可能性。
(二)科学的投资决策方法
基于现金流量贴现的净现值法是投资决策常用的方法,但面对众多估计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人们也许会认为现金流量估计毫无意义,没有进行正式投资评价的必要。这种做法对管理实践是没有好处的。虽然不确定性毫无疑问给决策者进行现金流量估计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但仍然需要使用投资评价方法。通过科学的投资评价方法,决策者仍有可能制定出明智的决策。
1.期望净现值标准
期望净现值标准是一个处理风险的极为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以下观点:在现金流量不确知的情况下,根据与投资结果相关的一组假设条件(比如,与销售水平、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相关的假设等)得出的某一组现金流量估计值进行投资评价是不明智的。决策者首先应当以多种情形为基础进行现金流量估计;其次,计算出每种可能情形的结果的预期现金流量和净现值;最后对每种可能状态的发生概率进行计算后,计算净现值的期望值。
2.风险调整贴现率法
厌恶风险的投资者们要求较高的收益率以弥补他们为承担风险付出的代价。风险越大,收益率必须越高。风险调整收益率法将这个简单的概念付诸于实践。决策者应首先决定零风险投资所需的收益率(这是现金流量确定情况下使用的无风险收益率或贴现率);然后根据投资的风险状况加上风险报酬。风险越大,风险报酬应越大。用这种方法计算出的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加上风险报酬)将作为净现值计算中的贴现率使用。
这两种方法均考虑了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增强了企业投资获利的成功率,增强企业财务的稳健性。
(三)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
财务风险管理是应对外部理财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部资金管理不确定性的过程,包括评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财务风险管理战略两个部分。战略性的财务风险管理不仅是降低企业财务体系不确定性的过程,还是企业机会监测的重要工具。
财务风险分为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外汇风险、利率风险、证券投资风险、信用风险等;内部风险则主要包括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第一,识别主要财务风险并区分优先顺序;第二,确定合适的风险容忍水平;第三,实施与风险管理政策相一致的风险管理战略;第四,对风险进行度量、报告、监控,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稳健理财的本质就是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企业应在对风险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风险进行评估,充分利用实施相应的管理战略,如利用公司内部借贷、资产负债管理、利率互换协议等方式控制利率风险;利用远期合约、互换协议、期权期货等方式控制外汇市场风险。利用零库存和应收账款管理方法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控制现金失衡的风险。总之,企业需要建立应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战略和控制方法。
【摘要】公众一直十分认同上市公司应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但是将社会责任引入到上市公司理财目标的确定中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当前只有少数公司意识到在确定理财目标的同时应考虑社会责任。本文将社会责任融入到公司理财目标的确定之中,分析上市公司在理财目标的选择过程中社会责任意识所引发的问题和对上市公司长久利益的影响,并针对上市公司理财目标确定的社会责任缺失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理财目标;公司理财
一、上市公司理财目标确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普遍接受西方理财目标观念,把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我国公司理财的最优目标。有少数的公司选择利润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理财目标。这样确定的理财目标较极端,在确定上市公司理财目标的时候没有将社会责任考虑其中,这样引出了一系列有关社会责任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领导层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上市公司前期社会责任的投入比较大,由于这种原因,很多上市公司领导层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没有把社会责任确定为的公司理财目标之中,只顾过分的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公司价值最大化。最终造成公司的诚信缺失、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横行、责任事故频发等问题,导致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不和谐程度增加。他们没有意识到社会责任投入后所引出的回报将会更多,同时可实现公司长久竞争力的提升。
(二)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审计及报告缺少规范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上市公司要进行社会责任审计并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上市公司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经过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其他专门的机构进行审计,人们对这样的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出质疑。虽然上市公司有意识地主动披露社会责任,没有法律、法规的依托,很难促使社会责任成为上市公司理财目标确定的考虑范围,最终导致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缺失,上市公司也很难为和谐社会创造长久的价值。
(三)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激励及约束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总体情况看来,约束我国上市公司的法律、法规并不够健全,没有涵盖到社会责任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且,由于惩戒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公司不惜以身试法。比如有的公司宁愿被罚款处罚,也不愿安装排污设备,因为一旦被发现查处,只不过罚个几万的,但安装一套设备至少需要几十万。这样就使得原本社会责任意识很好的公司缺乏了继续保持下去的积极动力,在经济利益的驱使和侥幸心理的综合作用下,也纷纷效尤,造成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二、解决上市公司理财目标确定问题的对策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所有者、职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以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同时,上市公司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纪守法,遵守商业道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并积极承担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责任,参与社会捐献、赞助等各种社会公益事业。
(一)增强上市公司领导层社会责任意识观念
领导层是公司内部控制的核心与关键,是公司为来决策与发展的掌舵人。强化公司领导层的社会责任意识观念,有助于推动社会责任意识在公司的形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不仅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精要,而且有助于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在许多产业陆续迎来微利时代的情况下,未来的公司竞争不再是单纯的新技术、新产品、人才的竞争,而是社会责任品牌的竞争。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是聪明的公司占领市场份额的经营方略。因此,上市公司不仅可以在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兼顾到社会责任,稳定社会,协调社会,融入社会,减少利益的冲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推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并规范及完善社会责任报告
公司社会责任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迅速。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人们评价上市公司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还会考虑其对社会承担的责任的多少。2000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份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报告》。2006年9月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后,先后有39家包括深交所上市的20家上市公司在内的企业了2006年度社会责任报告。2008年有132家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达到371家,2010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471家a股上市公司中,其中有超过七成存在不规范行为。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与其财务报表一样,都是对外报出,同时提供给社会信息。而社会责任报告的编报缺少强制性要求和相关法律的约束,应通过专门的机构进行独立的审计,方可对外报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使社会责任报告更有应用的价值,让相关利益者做出科学、合理、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报告更加规范、真实,促进社会责任审计的发展,提高社会责任在上市公司理财目标确定的地位。
(三)形成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有关部门应加快制定社会责任激励与要积极约束机制,形成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和奖惩体系,并且科学的运用到上市公司的理财目标的确认上。比如sa800作为全球第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第三方社会责任标准,其最终很可能成为全球公认的国际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作为为社会提供利益的上市公司在良好的社会责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环境下,不但能够为本公司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且起到了榜样的导向作用,更好的促进了我国公司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要】 笔者认为:会计利润仅仅是一个账面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操纵。而现金流量则表现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从而体现出客观性。在现财环境下,关注现金流量应该成为公司经理人关注经营运行的重点。
【关键词】 会计利润;现金流量;差异;关注
一、会计利润,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账面数据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作为营利主体,获利无疑成为其核心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尽管账面上表现出丰厚的利润,却因无力支付和清偿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仍然摆脱不了破产清算的厄运。相反,有些企业则可能账面利润表现并不突出,但因其现金流量状况良好,支付能力强,而获得投资者、债权人的“青睐”,得以不断地发展。这难免给人们带来困惑,也打击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心。通过对其深层次因素的剖析,从中得出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利润与现金差异的存在。
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会计利润,是遵循一定的会计原则,按照一定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实现的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成本与费用而得来的。在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完全是以现金形式进行交易,且不存在任何资产折旧以及费用摊销的情况下,利润与现金是完全相同的,收入的增加引起现金的流入,费用的增加造成现金的流出,这也就体现出利润与现金的一致性。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在企业现实经营活动中无法实现,企业利润与现金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根源于:
(一)利润与现金的记账基础不同产生的差异
即利润与现金的确认与计量基础不同。利润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的计算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在商业信用广泛采用以及固定资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必然引起现金的流入。同样,费用的增加也并不一定等于现金的流出。于是,作为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由于确认与计量基础的差别,利润与现金既存在着一致性,又存在着差异性。例如受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资产减值准备、信用政策引起的应收与应付、付现性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以及预提与待摊费用等因素影响,都会产生会计利润与现金的差异。
(二)会计方法选择以及会计估计应用产生的差异
在利润的计算过程中,会计方法选择的差异以及会计估计的应用,也都会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就折旧方法来说,涉及到是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而会计估计则涉及到折旧年限长短以及预计净残值大小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各期计入折旧费用的金额大小,进而影响企业各期的会计利润。
由此可见,会计利润仅仅是一个账面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操纵。而现金流量则表现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企业现金流量的真实反映,从而体现出客观性。从这个角度分析,目前公司经理人对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现金流量,企业决策与经营管理的首要变量
从经营角度看,企业任何日常经营活动均始于现金而终于现金,现金以及从现金到存货、应收账款,然后再回复到现金的及时转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脉”。企业现金流转的顺畅与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任何环节的不畅或阻滞,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轻则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陷入困境,重则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造成企业陷入破产清算的境地,而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一个企业现金流入的“管道”其实只有现金性收入、现金性融资等几条,而现金流出的“管道”却实在太多,可以说,有经营业务的地方可能就是现金流出的“|管道”。如何调节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失衡并尽可能维持其均衡,是公司理财的难点之所在。
现金流量作为一项财务指标,在企业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中展现出利润指标所不具有的优势,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惟有现金性收入作支撑的利润增长才是财务理念上追求的增长
强调现金和现金流量表,只是提醒利润表的局限性,账
利润可能异化公司决策和歪曲经营业绩。比如,一个公司如果通过价格战、广告战实现了销售额和市场占用率的迅速提高,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增长景象,但是如果这些景象没有现金流入作支撑,很难说这种景象不会因“贫血”而昙花一现。这类只在市场上“潇洒走一回”的企业并非个案。由此可见,没有现金性收入的增长其实并不是财务理念上追求的增长。在公司内部业绩评价中,收益性指标如果单纯从利润表取数,尽管用“主营业务利润”来计算,也不能真实反映收益质量,因为极有可能主营业务利润也是以“应收账款”为基础的。在企业内部业绩评价中应该提倡使用“现金性利润”来计算考核收益性指标,以达成财务目标、财务决策和财务评价的一致性。
(二)惟有现金流量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通俗地说,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本身值多少钱,来源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现有资产创造收益的能力。利润及现金流量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指标,自然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由于利润代表企业新创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但是,企业价值不仅仅包括新创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包括其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因而,以利润作为指标衡量企业的价值,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主要由其每年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决定,现金流量的增加代表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现有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最终形式则表现为一系列现金流量。企业现金流量的数量和速度决定了企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价值最大化即是现金流量最大化。
(三)现金流量是企业维持增长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追求收益的强烈愿望与客观环境对流动性的强烈要求,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企业发展规划一般都反映其经营战略,以获利为目标,通常包括更高的经营规模、市场占用率和新的投资项目等内容,其实需以更多现金流出为前提,一旦现金短缺,其发展规划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因而,企业规划、战略风险都必须以现全流量预算为轴心,把握未来主流量的平衡,以现金流量规划作为其他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资本性支出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公司发展与扩张也应该负债经营,但是负债经营的规模,也应该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底线。突破底线必然会导致财务风险的扩大。所以,维持增长也罢,控制风险也罢,现金流量规划是关键制约因素。 (四)经理人在关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中,应把现金流量表信息放在首位
资产负债表最关键的是“结构”和“风险”问题,而利润表最重要的是“规模”和“收益”问题。但是能够总览公司“结构”和“风险”,“规模”和“收益”问题的却只有现金流量表,只有现金流量表才能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合理预测。经营者不把握现金流量表的内在信息,就不可能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快速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综上所述,现金流量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犹如企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器”。公司经理通过对现金流量规模与结构等的密切关注,能够正确分析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支付能力,客观评价企业经济实力,优化企业决策行为,从而达到未雨绸缪,防范和化解破产风险,提升企业价值。在现财环境下,关注现金流量应该成为公司经理人关注经营运行的重点。
三、现金流量在企业理财活动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分析,对企业理财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现金流量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筹集资金额根据实际生产经营需要,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确定企业筹资总额。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状况越好,现金净流量越多,所需资金越少,反之,财务状况越差,现金净流量越少,所需资金越多。
(二)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现金流量是企业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指标,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方法有动态法和静态法,动态法以资金成本为折现率,进行现金流量折现,若现金净流量大于0或现值指数大于1,则说明该投资项目可以接受,反之该投资项目不可行。静态法投资项目的回收期即原始投资额除以每年现金净流量,若小于预计的回收期,则投资方案可行。否
则,投资方案不可行。
(三)现金流量对企业资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量正常、充足、稳定,能支付到期的所有债务,公司资金运作有序,不确定性越少,企业风险小,企业资信越高;反之,企业资信差,风险大,银行信誉差,很难争取到银行支持。因此,现金流量决定企业资信。
(四)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资产如股票等的估价,在估价方法中,现金流量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估价高低取决于企业在未来年度的现金流量及其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现金流入越充足,企业投资风险越小,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低,企业的价值越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是理财人员追求的目标,企业理财行为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五)现金流量对企业破产界定的影响
我国现行破产法明确规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可依法宣告破产,即达到破产界限,这与以往的“资不抵债”是两个不同概念,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若企业不能以财产、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偿到期债务,或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期间内持续不能偿还,而不是因资金周转困难等暂时延期支付,即使该公司尚有盈利,也预示企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难以摆脱破产的命运。因此理财人员对现金流量要有足够的重视,未雨绸缪,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管理层,当好公司的理财参谋。
摘要:笔者认为:会计利润仅仅是一个账面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操纵。而现金流量则表现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从而体现出客观性。在现财环境下,关注现金流量应该成为公司经理人关注经营运行的重点。
关键词:会计利润;现金流量;差异;关注
一、会计利润,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的账面数据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作为营利主体,获利无疑成为其核心目标。但是,许多企业尽管账面上表现出丰厚的利润,却因无力支付和清偿到期债务而陷入财务困境,仍然摆脱不了破产清算的厄运。相反,有些企业则可能账面利润表现并不突出,但因其现金流量状况良好,支付能力强,而获得投资者、债权人的“青睐”,得以不断地发展。这难免给人们带来困惑,也打击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信心。通过对其深层次因素的剖析,从中得出结论,这主要是因为利润与现金差异的存在。
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会计利润,是遵循一定的会计原则,按照一定的会计程序与方法,将企业在一定期间所实现的营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减去为实现这些收入所发生的成本与费用而得来的。在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完全是以现金形式进行交易,且不存在任何资产折旧以及费用摊销的情况下,利润与现金是完全相同的,收入的增加引起现金的流入,费用的增加造成现金的流出,这也就体现出利润与现金的一致性。然而,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在企业现实经营活动中无法实现,企业利润与现金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主要根源于:
(一)利润与现金的记账基础不同产生的差异
即利润与现金的确认与计量基础不同。利润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的计算则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在商业信用广泛采用以及固定资产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企业收入的增加并不是必然引起现金的流入。同样,费用的增加也并不一定等于现金的流出。于是,作为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一项指标,由于确认与计量基础的差别,利润与现金既存在着一致性,又存在着差异性。例如受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资产减值准备、信用政策引起的应收与应付、付现性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以及预提与待摊费用等因素影响,都会产生会计利润与现金的差异。
(二)会计方法选择以及会计估计应用产生的差异
在利润的计算过程中,会计方法选择的差异以及会计估计的应用,也都会对企业会计利润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对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就折旧方法来说,涉及到是采用直线折旧法还是加速折旧法,而会计估计则涉及到折旧年限长短以及预计净残值大小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各期计入折旧费用的金额大小,进而影响企业各期的会计利润。
由此可见,会计利润仅仅是一个账面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干扰与操纵。而现金流量则表现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企业现金流量的真实反映,从而体现出客观性。从这个角度分析,目前公司经理人对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了对现金流量指标的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二、现金流量,企业决策与经营管理的首要变量
从经营角度看,企业任何日常经营活动均始于现金而终于现金,现金以及从现金到存货、应收账款,然后再回复到现金的及时转换,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血脉”。企业现金流转的顺畅与否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任何环节的不畅或阻滞,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轻则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陷入困境,重则引发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造成企业陷入破产清算的境地,而直接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一个企业现金流入的“管道”其实只有现金性收入、现金性融资等几条,而现金流出的“管道”却实在太多,可以说,有经营业务的地方可能就是现金流出的“|管道”。如何调节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失衡并尽可能维持其均衡,是公司理财的难点之所在。
现金流量作为一项财务指标,在企业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中展现出利润指标所不具有的优势,其意义主要表现为:
(一)惟有现金性收入作支撑的利润增长才是财务理念上追求的增长
强调现金和现金流量表,只是提醒利润表的局限性,账面利润可能异化公司决策和歪曲经营业绩。比如,一个公司如果通过价格战、广告战实现了销售额和市场占用率的迅速提高,在短期内很容易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增长景象,但是如果这些景象没有现金流入作支撑,很难说这种景象不会因“贫血”而昙花一现。这类只在市场上“潇洒走一回”的企业并非个案。由此可见,没有现金性收入的增长其实并不是财务理念上追求的增长。在公司内部业绩评价中,收益性指标如果单纯从利润表取数,尽管用“主营业务利润”来计算,也不能真实反映收益质量,因为极有可能主营业务利润也是以“应收账款”为基础的。在企业内部业绩评价中应该提倡使用“现金性利润”来计算考核收益性指标,以达成财务目标、财务决策和财务评价的一致性。
(二)惟有现金流量才能提升企业价值
通俗地说,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本身值多少钱,来源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现有资产创造收益的能力。利润及现金流量作为评价企业经营业绩、衡量企业财富增长状况的指标,自然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由于利润代表企业新创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但是,企业价值不仅仅包括新创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包括其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因而,以利润作为指标衡量企业的价值,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企业价值主要由其每年现金流量和贴现率决定,现金流量的增加代表着企业价值的增长。企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现有资产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最终形式则表现为一系列现金流量。企业现金流量的数量和速度决定了企业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价值最大化即是现金流量最大化。
(三)现金流量是企业维持增长和控制风险的关键因素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追求收益的强烈愿望与客观环境对流动性的强烈要求,使两者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企业发展规划一般都反映其经营战略,以获利为目标,通常包括更高的经营规模、市场占用率和新的投资项目等内容,其实需以更多现金流出为前提,一旦现金短缺,其发展规划无疑就成了“无源之水”。因而,企业规划、战略风险都必须以现全流量预算为轴心,把握未来主流量的平衡,以现金流量规划作为其他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资本性支出应该遵循“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基本原则。公司发展与扩张也应该负债经营,但是负债经营的规模,也应该以未来现金流量为底线。突破底线必然会导致财务风险的扩大。所以,维持增长也罢,控制风险也罢,现金流量规划是关键制约因素。
(四)经理人在关注企业财务报表信
息中,应把现金流量表信息放在首位
资产负债表最关键的是“结构”和“风险”问题,而利润表最重要的是“规模”和“收益”问题。但是能够总览公司“结构”和“风险”,“规模”和“收益”问题的却只有现金流量表,只有现金流量表才能提供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合理预测。经营者不把握现金流量表的内在信息,就不可能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快速和准确的判断,从而做出相应的决策。
综上所述,现金流量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犹如企业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器”。公司经理通过对现金流量规模与结构等的密切关注,能够正确分析企业在不同时期的支付能力,客观评价企业经济实力,优化企业决策行为,从而达到未雨绸缪,防范和化解破产风险,提升企业价值。在现财环境下,关注现金流量应该成为公司经理人关注经营运行的重点。
三、现金流量在企业理财活动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分析,对企业理财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一)现金流量对企业筹资决策的影响
企业筹集资金额根据实际生产经营需要,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确定企业筹资总额。一般来说,企业财务状况越好,现金净流量越多,所需资金越少,反之,财务状况越差,现金净流量越少,所需资金越多。
(二)现金流量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影响
现金流量是企业评价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指标,投资项目可行性评价方法有动态法和静态法,动态法以资金成本为折现率,进行现金流量折现,若现金净流量大于0或现值指数大于1,则说明该投资项目可以接受,反之该投资项目不可行。静态法投资项目的回收期即原始投资额除以每年现金净流量,若小于预计的回收期,则投资方案可行。否则,投资方案不可行。
(三)现金流量对企业资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量正常、充足、稳定,能支付到期的所有债务,公司资金运作有序,不确定性越少,企业风险小,企业资信越高;反之,企业资信差,风险大,银行信誉差,很难争取到银行支持。因此,现金流量决定企业资信。
(四)现金流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在有效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对企业资产如股票等的估价,在估价方法中,现金流量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估价高低取决于企业在未来年度的现金流量及其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报酬率。现金流入越充足,企业投资风险越小,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越低,企业的价值越大。企业价值最大化正是理财人员追求的目标,企业理财行为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
(五)现金流量对企业破产界定的影响
我国现行破产法明确规定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可依法宣告破产,即达到破产界限,这与以往的“资不抵债”是两个不同概念,通过现金流量分析,若企业不能以财产、信用或能力等任何方式清偿到期债务,或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期间内持续不能偿还,而不是因资金周转困难等暂时延期支付,即使该公司尚有盈利,也预示企业已濒临破产的边缘,难以摆脱破产的命运。因此理财人员对现金流量要有足够的重视,未雨绸缪,透过现象看本质,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公司管理层,当好公司的理财参谋。
摘要:随着股份有限公司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公司理财的重要性也逐渐的显现出来。理财目标是理财主体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下,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标。从根本上而言,理财目标和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较大的联系,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公司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进行驱动的理财目标也要相应变化。
关键词:理财目标;治理结构
国内外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的过程。
一般说来,公司理财的目标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几种:
(1)营销最大化。
(2)扩大市场占有率。
(3)利润最大化。
(4)每股收益最大化。
(5)股东财富最大化。
前两者的实质即收入最大化。在现代企业“经理革命”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就基本锁定在“公司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上了。
1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的选择
从上图可以得到,不同的国家对公司的所有者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也造成不同的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的差异。总的来说为以下两种情况:
1.1美国的树形持股模式
树形持股的集团公司内,各子公司之间通过资本纽带建立联系,理论上联系的方式可以是绝对控股,也可以是参股,但实证分析发现绝对控股方式的公司基本不存在,因而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企业经理,而不是股东,股东的真实权利体现在分红收益方面。显然,对于经理人而言,如果不能经营好企业,不但股东会选择用脚投票,企业因此不能获得新的股权投资进而影响到债权投资,而且该经理人的职业经营生涯也可能从此结束。可见,在树形持股模式下,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实际上是企业的经营者,而理财的目标却必须锁定在股东利益上,“股东财富最大化”就是必然的选择。至于内部人控制下的各种可能弊端,则由企业经营者选择决策机制、社会监督制度、法律法规等去避免。
1.2日本的环形持股模式
环形持股的集团公司内,企业之间以相互持股为特征,此时企业的股东实际上由于权利的互相制衡,即使对“子”公司具有绝对控股的股权,也很难对“子”公司的经营指手画脚,因而,环形持股模式下的经营者控制更加明显,但企业经营者却需要股东、债权人、员工等的支持,不以股东为第一利益者,而以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为理财对象,就成为环形持股的理财目标选择,这就是“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树形持股”和“环形持股”两种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的目标选择直接与市场的健全和完善相联系,有效的“经理市场”和有效的“资本市场”,才有公司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可能性。
2我国公司理财目标选择的现实状况
与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理财目标一致性不同的是,我国公司理财目标一直存在较大争议,选择上存在许多不同。且理财目标表现出随意性和盲目性,常见如下选择:
(1)选择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
(2)选择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目标;
(3)选择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作为目标;
(4)选择社会效益作为目标;
(5)选择企业员工收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6)选择企业各关系人(股东、经理、员工、债权人、客户等)利益平衡作为目标等。
3问题分析
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六个方面
(1)股权过分集中。上市公司多以国有企业为主,而国有企业的股权又十分集中。流通股在上市公司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
(2)内部人控制严重。公司的信息主要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内部人操纵公司运作,进行大量关联交易。
(3)中小股东、债权人权益得不到合理保护。公司大股东拥有公司的绝对或相对控制权,中小股东的投票权难以与大股东相抗衡,致使中小股东失去监督大股东的有效方式及动力。中小股东的权益难以得到司法程序上的有力支持。在企业破产程序上,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难以得到真正保护。
(4)董事会的功能难以发挥。公司董事会结构不尽合理,执行董事所占比例过高。
(5)法律环境不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信息披露、会计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存在许多与现实的公司运行环境不相宜的规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孱弱的法律体系已在事实上阻碍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持续改善。另一方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6)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干预。一方面,政府直接干预企业运营的情况还十分普遍,在一些地方,企业决策往往受到政府的干预。有些需要破产的企业也不能履行破产程序。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往往会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压力。
4实际案例
根据有关调查发现,公司治理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大量存在。据不完全统计,曾有680余家上市公司存在被控股股东通过多种形式占用资金的情况,资金总额达970亿元,有超过20%的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提供担保。
1993年,猴王焊接股份公司从猴王集团中“剥离”出去,改组为猴王股份公司上市,猴王集团公司成为猴王股份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但此次资产重组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剥离”,猴王集团和猴王股份从未在人员、资产和财务上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分开剥离。这也就为后来的猴王集团破产以及猴王股份演变为“空壳”埋下了祸根。
猴王股份公司自上市以来,经营状况江河日下,1999年开始出现亏损。由其2000年公布的债务往来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借贷给猴王集团的长期借款高达8.91亿元,未还款数额为5.9亿元;自1998年4月份以来,猴王公司为其下属企业提供信用担保金额45862.4万元。由于突然宣告破产,有近3亿的担保金额血本无归。这两项数额加起来达近9亿。而根据猴王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的数据,猴王公司总资产才93408万元。也就是说,随着猴王集团的破产,猴王股份公司已经变成一家空壳公司,几乎没有什么净资产而言。
5结束语
理财目标是企业从事财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只有确立恰当的理财目标,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才能有的放矢。从国内外的理财目标来看,国内和国外的公司理财的目标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也反映了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差异,我国的公司治理相当复杂,这是由其所处的转轨经济特点所决定的,虽然在这样一个阶段会存在着很多投机的不良现象,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经济转轨促进了中国公司治理机智的不断完善,提升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且在资本市场上,监管部门的监管思路和方式也在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改进。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实现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并需要根据环境变化调整理财目标。
「摘要现代财务理论吸收心理学、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相关成果,注重对财务主体决策过程的探索,逐步发展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行为财务学。行为财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给转轨过程中的我国公司理财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引,我国公司的理财活动也为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公司理财实践中最典型的“异象”,借助已有的行为金融理论和心理实验发现,解释公司行为的“非理性”必然,寻找公司理财决策行为的合理性基点———制度基础和市场依据。
「关键词行为财务学;公司理财;行为偏好
一、行为理财学研究的意义和要点
在实际财务决策中,人们常常发现财务决策者的种种行为“异象:公司的管理决策者往往在他们负有责任的失败项目上投入比成功项目更多的钱(L.May,1988);大多数公司决策是在群体环境下作出的,群体行为经常扩大个体错误(E.Russo,和P.Schoemaker,1989);过度自信的财务主管可能会选择一个负债比率过高而导致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资本结构;过度悲观的决策者,则会选择一个过于保守的资本结构而丧失可能的发展机会;利润操纵,包括粉饰报表、选择披露和盈利的短期偏好等都是公司理财实践中常见的行为表现。
根据现代财务理论模拟出的公司价值行为总是与现实财务实践发生偏差,人们究其所以,发现在理财决策过程中把人抽象掉了。这里引用著名行为金融学家RichardThaler的一段话:“在金融学术研究和午夜新闻的报导中存在着有趣的对比。只要金融市场出现在新闻中,那么新闻报导中就充斥着人们进行各种疯狂活动的画面:……。与此相反,当我们阅读标准的金融教科书时,比如说Brealey和Myers著名的《公司财务原理》,我们就会留下这样的印象:金融市场几乎没有人类活动存在。如果公司部门和金融部门被机器人取代,那么我们在金融教科书中看到的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
行为理财学研究就是要把现实中有差异的人拉回到现代财务理论的研究框架中,行为财务已成为我们研究公司财务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新范式。行为理财的研究重点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1)公司价值估计。行为财务理论认为,部分投资者因非理性或非标准偏好的驱使会做出非理性的行为,而且具有标准偏好的理性投资者无法全部抵消非理性投资者的资产需求。基于此,HershShefrin和MeirStatman(1994)提出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BCAPT),对传统的CAPM进行调整。(2)公司融资决策与资本结构的决定。根据MM理论及其修正模型确定的公司最优资本结构是在抽象掉公司行业特点和公司市场地位等诸多因素基础上确立的,现实的财务决策结果就必然与理论测算结果存在偏差。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已被纳入行为金融研究的框架之中。通过分析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表现,决策融资方式,选择公司股票发行时机;通过研究财务决策中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模式,构建公司融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成为行为金融学致力解决的问题。(3)投融资者个体行为研究。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和行为认知学角度对投资者产生理性偏差的原因作了研究。行为金融学借助这些行为研究成果对证券市场中出现的种种“异像”进行系统性的解释。(4)公司理财中的投资策略。利用行为金融理论中所揭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系统性地战胜市场,实现对资产的有效管理。在中国进行行为理财研究具有独特的土壤和现实意义。第一,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选择的科学。社会经济、文化和个性的差异已被证实是影响财务主体决策的因素,在财务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对决策者行为的本土化研究就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我国转轨经济形态下,政府的影响力渗透到经济的各个层面;政府决策渗透下的企业理财决策、个人行为选择必然遵循独特的行为轨迹。中国当代行为财务必须注重从政府行为、资本市场条件和投资者心理特征等方面来分析财务问题,以更好地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实际行为。第二,中国的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具有广泛的、典型的“非理性”表现。这一低效率市场可以为行为财务的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素材。相对于成熟市场,在中国的新兴市场出现的“异像”及其表现有它的独特性,基于新兴市场的行为财务研究必将丰富和促进行为金融的发展。第三,在中国进行行为财务理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内在驱动力。行为财务的实践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针对决策者非完全理性和非完全市场的投资操作策略。研究行为理财策略对中国广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中广大投资者无疑具有重大价值。
二、对我国典型理财行为决策偏差的分析
(一)股利相关和公司股利政策中的股票股利偏好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分红主要采用的是派现和送股这两种形式。这两种方式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是不同的:派现使公司的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股东手中的现金增加;送股使流通在外的股份数增加,每股账面价值和每股收益同比例下降,同时公司账面上的未分配利润减少,股本增加。根据经典金融理论,投资者对红利和资本利得无偏好差异。在不考虑税收与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公司保留盈余增加,意味着公司有较大的扩张潜力,公司股价上升,投资者随时可以通过卖出股票自制“红利”。
事实上,投资者偏爱现金红利。行为金融学的分析认为,在行为人进行决策的时候,是无意识地把一项决策放入不同的心理账户分别管理:一部分是风险低的投资,用来规避贫穷;另一部分是风险较高的投资,用来一朝致富。投资者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一次只考虑一个心理账户,实施“分离决策”。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对不同行为选择下的行为结果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是遗憾理论(也称后悔理论)。后悔总是和责任相连的,而责任来源于选择。买卖股票是一种重大的抉择,自然可能导致重大的遗憾。而等待分红是一种不必选择的选择,自然遗憾较少。投资者偏爱现金红利由行为金融理论给予了很好的解释。与此同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利政策有信号揭示的作用。现金红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企业即期和未来经营状况的指示器。盈利能力是公司选择现金股利的前提,投资者的“理性”告诉他们,现金红利是真正的现金流出,没有一定盈利能力和足够现金的公司是不可能发放的。其他的分红方式不需要企业资金的流出,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更改会计政策等手段,在公司实际经营情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虚增企业利润,然后通过账面上的处理,向股东“分红”,所以其他分红方式所能反映的信息不如现金红利那么可靠。有研究人员对沪市上市公司1998、1999年度以及2000年度中期的分配政策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1998年采取派现分配政策的公司在当年及此后几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都显著高于不派现的公司(傅继波等,2002)。米勒认为与其说投资者重视分红,莫如说投资者更为关注分红政策信息里所包含的内涵和信号。清楚内情的公司经理人制订的分红政策反映了他们对公司未来的预期和信心;对不知内情的股
东来说,披露的分红方案则是一种可以解读的信号。
我国的上市公司在确定股息政策时,更加偏爱红股派送。为什么选择送红股呢?有以下几种可能:首先,送红股固然不会增加股票的内在价值,但是对股东来说将收益作为本金留存公司是一种再投资行为。只要公司经营长线看好,股票红利就很诱人。其次,从市场评价来看,送股题材相当吸引人。大剂量送股后每股收益被稀释,为了填补每股盈利的缺口,给公司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信息理论,大剂量送股给市场这样一个信号:公司对盈利增长有信心。再次,公司红股决策最直接的动因还是为了更多地圈钱。比如承销商会建议某些小盘股,先送红股将盘子做大,然后配股,这样配股价不致太高,还可以多圈钱。最后,送股还有避税、没有交易成本等优点。
(二)融资决策中的权益融资偏好
现代财务理论主张,相同资产类型、经营风险和税负的公司应有大致相同的最优资本结构。20世纪60年代,许多学者从公司融资行为的实际考察发现,企业一般遵从先内后外,先股后债的融资顺序。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理人占有更多的关于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信息,当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时,公司发行普通股后市场股价上涨,新股东坐享其成,老股东被挖走一大块既得利益。当公司举债融资时,老股东独享企业价值增值的全部利益。所以当公司发展前景看好时,公司管理层将倾向于更多的负债而尽量避免发行新股;当公司经营境况和前景不好时,企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使新老股东分摊可能的损失。投资者在获知公司将发行新股时,会把这个信息看成是坏消息而抛售股票,引起股价下跌,公司融资成本增大。
我国企业具有极端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融资行为选择有较强的制度性依据和市场发展阶段的必然。第一,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失衡,相对于债券融资,股票融资有较少的制度约束。有资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比例非常低,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在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重平均超过了50%.2000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只相当于A股筹资额的8.48%.债权市场的流动性差,截至2001年8月,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家数已达1151家,流通股份为1273.36亿股,而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上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仅有12个,发债主体6家,日成交金额平均不足5000万元(国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课题组,2002)。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结构失衡,直接加大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和难度。因无法进行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就成为大多数企业直接融资的“独木桥”。事实上,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上市公司,都把上市作为一种筹集低成本资金的来源来使用,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外延数量型经济和国有企业“赖账机制”所带来的必然的公司融资选择。所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权制度的体制深化是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必然选择。第二,制度设计缺陷。我国上市公司中三分之二非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拥有决定权、表决权、资金支配权,但国有股不能流通,其价值一般以净资产多少来衡量。一般地,增发价高于净资产价,增发新股后将显著提高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处于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大股东是最大的受益者。增发后,非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股东的股权迅速增值,可支配资金数额大增,二级市场的价格波动对非流通股东的利益也不产生影响。这样的制度机制激励上市公司追求股本扩张,而忽视扩容资金的收益率。第三,管理制度缺陷。我国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问题是人们长期关注的问题,在留存利润较少的情况下,企业竞相争取配股资格。由于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使得上市公司有可能为了获得配股资格而粉饰利润。更有甚者,一些上市公司通过编造虚假财务指标、作假账、编制假报表来蒙骗股东和监管机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还不完善,广大中小股东无法了解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也就不可能对配股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出合理的判断。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协调发展是企业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的市场基础,也是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治理结构的必要条件。
(三)上市公司的报表管理
赵宇龙(1998)、陈晓等(1999)对上市公司所作的研究发现,盈余数字具有很强的信息含量。赵宇龙和王志台(2000)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具有“锁定效应”。这说明投资者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但是,投资者并不能“看透”财务报表。在实际工作中,投资者通常根据公司财务报表所提供的利润对股票进行心理定价,根据其盈余水平和未来变动趋势判断当前及未来企业的经济价值并据以做出投资判断;债权人根据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资产规模确定对企业的信用规模,判断信贷资金的风险程度;政府部门则根据企业的利润产生情况制定不同的财税政策,扶植企业发展。
既然会计盈利可以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计量指数,并对公司股价形成产生影响,那么公司管理当局选择盈利管理或称“披露管理”就会成为必然的选择。公司的盈利管理并不增加企业的实际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会计估值的变动、会计方法的运用时点、交易事项发生的时点控制等都是典型的盈利管理手段。
综上所述,中国现阶段资本市场为行为金融素材的采集和研究提供了机会,将丰富行为金融的理论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选择、股息政策确定和信息披露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有悖于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行为模式,根源于与转轨经济密切关联的制度设计缺陷、市场初级阶段的管理约束和弱势有效市场的管理者行为选择“规律”所决定。在现财理论基础上考察公司理财中管理者的行为倾向和选择,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把握认识现实市场,根本地,价值回归应该成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主线;对于政府管理当局,把握上市公司决策行为,有针对性地调整体制偏差、完善法规、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
一、营销组织架构
为确保本次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顺利发行,本公司内部特成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工作小组”,其中营销策划组、销售管理组、客户服务组(参见图7-1)具体负责本次计划的营销组织工作。
图7-1计划的营销组织架构
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工作小组
销售管理组
客户服务组
营销策划组
二、代销活动组织安排
(一)组织安排
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发行期间,对于代销活动的组织安排,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拟定了以下基本思路:通过与代销机构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充分调动代销机构的积极性,在为代销机构提供人员培训、市场推广、业务指导、客户服务等全方位支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代销机构现有的资源优势。将本公司代销业务管理体系与代销机构业务营销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代销业务营销体系。
在本次计划的代销组织安排中,营销策划组负责整个代销活动的组织策划,与代销机构共同协商确定宣传定位、推广方式、宣传推广实施方案等,共同组织系列宣传材料,联合开展投资者辅导工作。
销售管理组负责代销机构的市场调研,组织实施业务培训、业务指导与业务考评工作,及时准确地传达相关信息。在发行过程中与代销机构管理部门一起巡视各代销网点,督促销售活动的开展,就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客户服务组负责为代销机构的客户提供全方位、优质的客户服务,收集客户的反馈信息,跟踪市场反应情况,及时准确地上报相关情况。
(二)协议签订
为规范代销机构的销售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本公司根据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管理合同》及其他有关规定,本着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与代销机构签订了《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销售协议》(以下简称“代销协议”),明确了本公司与代销机构的权利义务关系。针对代销业务的日常管理工作,本公司还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在具体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本公司将与代销机构密切合作,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并做好风险防范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作。
(三)销售活动安排
1、按照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规定,对代销机构进行资格审查,以促使代销机构的各项业务准备工作符合要求,确保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销售活动顺利开展。
2、获得批文前,销售管理组配合代销机构对其一级分支机构开展市场调研、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本公司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简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指南、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业务规则与业务流程以及客户服务介绍等。同时要求代销机构对其下一级分支机构开展业务培训。
3、获得批文后至发行前,营销策划组与代销机构确定整体宣传推广方案,并组织实施,在发行公告刊登日前将所有宣传材料送达代销机构指定营业网点。销售管理组为代销机构一级分支机构提供强化培训,配合各重点地区举办路演推介会,为发行工作进行市场策动。
4、发行期间,营销策划组与代销机构共同组织宣传推广活动;销售管理组负责各地区代销机构的巡查工作,现场解决销售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向本公司总部及时准确地传达相关信息;客户服务组为销售活动提供全面客户服务支持。
5、发行结束后,按照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要求,由销售管理组与代销机构共同对整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销售活动进行总结,对各地区发行工作进行考核评价,总结内容包括发行组织安排、销售业绩及客户服务等。
三、直销活动组织安排
(一)组织安排
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发行期间,直销部分主要针对机构客户及资金量充裕的个人客户。本公司根据客户需求特征及地域分布情况,对直销组织活动安排如下:
1、机构设置
目前,本公司在全国设有24家营业部以及北京、上海2个地区管理总部,为直销客户提供高效、优质服务。公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工作小组负责直销业务的统一管理与协调工作。
2、人员安排
为做好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直销工作,本公司将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周密计划,统筹安排。
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发行期间,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路演推介领导小组与各地区工作组,具体如下:
(1)路演推介领导小组负责对整个路演推介工作的统筹安排与监督实施。负责人:张跃;
(2)北方地区工作组负责华北、东北地区直销客户的路演推介、开发工作;
(3)华东地区工作组负责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等地区直销客户的路演推介、开发工作;
(4)南方地区工作组负责深圳、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区直销客户的路演推介、开发工作;
(5)西部地区工作组负责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新疆等地区直销客户的路演推介、开发工作;
根据直销客户的特点,各工作组应由销售管理组及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相关投资、研究人员组成,从计划的产品、投资、研究等方面向机构客户进行推介。
(二)销售活动安排
1、获得证监会批文前的直销客户走访工作
自着手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发行准备工作开始,本公司便将核心客户群的培育作为工作重心,与重点客户保持密切联系。为确保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顺利发行,本公司按照四大地区的分工对潜在客户进行了走访,介绍了公司的运作情况以及产品的投资理念等内容,同时与客户加强了沟通,了解了客户需求,为确定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销售活动安排提供了决策依据。
2、获得证监会批文后的路演推介工作
(1)本公司内部进行各地区路演推介活动的动员工作,协调一致,合理安排;
(2)各地区路演推介工作组全面展开实际工作,加强对各地潜在客户的推介、开发工作;
(3)在各地区的路演推介活动,注意与代销机构的协同配合,防止销售活动出现混乱。
3、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发行期间的直销活动
(1)在就近接受各地直销客户认购的基础上,深入挖潜客户资源;
(2)对首次认购金额超过500万元的客户,本公司提供上门开户及认购办理服务;
(3)发行期间不断跟踪核心客户,落实认购意向;
(4)向本公司总部及时、准确地传达相关销售信息;
(5)路演推介领导小组根据各地区的销售情况,动态调配公司资源。
摘要:近年,由房地产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所带动的严重通胀,是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最严峻的一次。对于普通人来说,中国经济过热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日常消费品价格上涨,物价处于大约10%以上的上涨过程中。为抵御物价上涨的压力,从钟点工、保洁工、送水工、护工到民工,纷纷以各种方式提出加薪要求,作为主要用工量的企业,也面临着这些问题带来的冲击。那么,企业如何应对通胀,本文试对通货膨胀对公司理财的影响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一、我国企业面临通货膨胀的近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8月13日公布的数据,7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同比达到5.8%。对消费影响最直接的是,猪肉、蔬菜等消费品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专家认为,我国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通货膨胀一般是由于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两个因素引起的,但在通货膨胀恶化的时期,需求和成本两个会共同作用,形成螺旋形通货膨胀,这时人们容易形成恐慌心理,造成通货膨胀难以在短期内抑制。对于企业来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面对步步逼近的通货膨胀,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应对,以减少损失,渡过难关。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显得格外重要。在物价不断上涨时,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国家紧缩银根,即使是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也很难贷到款。此时,因为应付款项在不断贬值,在不影响企业信用的前提下,应尽量推迟应付款项的支付,越迟支付对企业越有利。由于货币性资产在不断贬值,而进货成本在不断上涨,应尽快把货币资产转换为生产物资,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当企业应对通货膨胀时,很容易将通货膨胀造成的损失转移到下游企业,然后下游企业继续转移,这样企业无休止的转移行为将导致市场价格一轮又一轮排浪式上涨,这将对国家的宏观调控造成障碍。总之,如果通货膨胀到来,它对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的影响将是普遍性的,此时企业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切莫产生恐慌心理,因为对通货膨胀的恐慌其实比通货膨胀本身更加可怕。
二、在通货膨胀环境下公司理财的对策
1.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
一般来说,企业持有现金主要是满足三个方面需要:预防性需要、交易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发生通货膨胀时,现金作为流动资产,其购买能力会下降,如果企业在此时持有大量现金,肯定会因货币贬值而遭受损失。但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对现金的需求量却增加了。这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得货币的供应量小于需求量,在货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如果企业持有的现金量不足,不仅难以支持日常生产开支,错失良好的购买机会,还会因无钱付款问题影响到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因此,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将会遇到许多未知因素,如果持有的现金不足将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更严重的还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企业必须要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来应付各种不确定问题。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现金管理目标首先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合理确定现金持有量,然后才能考虑因通货膨胀带来的购买力损失问题。
2.合理确定存货数量
存货对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企业最基本的目标是及时供应在生产经营中企业所必需的存货。而储存一定数量的存货,会发生存货的存储成本、磨损成本以及存货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等,所以,一般来看,企业应该尽量减少持有的存货数量。在通货膨胀时期,首先,企业应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存货的影响,合理确定持有存货数量。其次,通货膨胀时期国家一般会采取通货紧缩的政策,受政策的影响,在消费、出口、投资等各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会大大减少。因此,企业不宜储存过多数量的存货,应结合自身情况权衡利弊,合理持有适当数量的存货。此外,不管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应尽可能地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这样可以降低因物价上涨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3.尽快收回应收账款
作为货币性资产,在通货膨胀期,应收账款会因货币购买力下降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前面也分析了,在通货膨胀时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企业本身资金会很紧张,企业间的资金也很紧张,这时,很难收回应收账款,出现坏账的概率增大。因此,为了应对通货膨胀,企业应指派专人催收应收账款,设定更严格的信用标准,并且要缩短信用期间,采取种种有效措施尽快回收应收账款,将其转化成为现金,以避免遭受不必要的坏账损失。
4.科学调整长期投资策略
投资有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之分。短期投资,即是持有时间不超过1年(含)并能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基金投资等,短期投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一般可以被认为是现金的暂时形式,变现能力很强。因此,对于短期投资来说,其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微乎其微。在经济结构稳定下,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对短期投资的影响很小,短期投资就不需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但是对于长期投资,就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长期投资是指持有时间超过1年并且不能够随时变现的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其他长期债权投资等。发生通货膨胀时,通胀率的突发性较强,肯定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严重影响,如果企业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胀率,会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决策产生重要意义。因此,企业在长期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应根据其产生影响及时调整长期投资策略,以免造成更大的投资失误和损失。
5.采取有效方法减少税赋负担
如前所述,发生通货膨胀时,企业会出现表面上盈利实际亏损的现象,而这时企业应计税的所得额却实实在在的增加了。为了减少损失,企业应采取有效方法减少应负担的税赋。这些有效方法包括:一是加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也可以缩短折旧期限,增加时期内的成本开支;二是采用后进先出法使用存货;三是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四是对未收回的应收账款计提更多的坏账准备。当然,企业在采取以上方法时,应该及时将采取方法告知税务部门,加强沟通联系,争取在税务部门的认可下实现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依法实现降低负担税赋的目的,从而尽量降低因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
作者:高王乐;刘开峰;盛利 单位:空军勤务学院财务系
1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的平衡关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选择公司常见的财务决策案例,给与一定的假设条件让学员分析,取消假设条件让学员再进行分析。这种将纯理想状态放松至实际条件的逻辑次序便于学生形成参照系,理解理论框架形成的逻辑,把握在现实中进行财务决策需考虑的各种复杂因素。
2正确处理好教材讲义与讲授内容的取舍关系
“公司理财”课程的教学要做到有教材、有讲义、有作业、有案例。教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应该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到教材的先进性、概念的严谨性、实证资料的丰富性以及高职学生英文水平和专业术语的限制,笔者认为选用权威译文版教材比较适当。但是选用时要注意译者的英文水平和专业背景,以保证所选教材有较高的翻译质量。根据调研及教学实践,建议选用罗斯等著的《公司理财》作为教材。除了教材中的内容外,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对讲义进行补充:一是国内外有关公司理财的前沿理论;二是国内公司理财的本土理论;三是国内外企业理财环境方面的差异。
3正确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合理关系
3.1选择好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所学理论的案例。
3.2合理划分案例小组。案例准备通常以4~5人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的形成以分散化为目标,这种分散化体现在多个维度:年龄、经验、教育背景、职业背景,以期达到经验互补的效果。
3.3创造良好的案例教学环境。一个良好的案例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现代化的案例讨论室等。软环境主要指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们踊跃发言的场面和教师循循善诱的启发与鼓励。相比之下,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
3.4创新考核机制。虽然案例来自于现实,但毕竟不是参加讨论的学生所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所以学生们可能会产生偷懒心理,不认真研究案例,不积极思考,而是不负责任地陈述观点或做出决策,即产生了案例讨论中的所谓“道德风险”。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准备情况,尽量减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综上所述,“公司理财”课程是个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的综合经济类学科,要讲好这门课,就要在总结其普遍规律的基础上,在某个或某些环节中进行创新,形成自身课程建设的特色,树立课程的品牌,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教学相长,提升教学质量。
作者:赵阳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商贸分院
摘要:在大资管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纷纷推出各种类型的企业理财业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众多商业银行面对公司理财业务也需要逐渐进行转型与升级。本文通过对大资管时代进行分析,探讨大资管时代的表象特点,进一步研究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业务进行转型的基本原则,探讨商业银行进行公司理财业务战略转型的具体策略选择。
关键词:大资管时代;商业银行;理财业务
前言
大资管时代,总的来说是与垄断时代相对比而言的,是关于人民群众对资产进行自主管理的总称,实现了人民大众能够发挥自主性对个人存款、个人外汇、股票买卖、基金投资、信托以及购买保险等多种类型的财富进行主动管理。大资管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资产的管理和支配主动性得到了大大提高,是立足于资本流通自由的形式下产生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在大资管时展的推动下,迎来了新一轮的监管放松和业务创新热潮,各个商业银行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都纷纷进行理财业务转型,降低投资门槛,扩大投资范围并减少了相应的理财业务限制。
一、大资管时代的表现特点
由于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逐渐深入,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居民个人的财富都得到了快速积累和丰富,那么就更加需要种类多样的理财业务作为投资渠道,实现资本的多样化集成和升值。自2012年开始,我国出台了新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办法规定,推动了新一轮的金融监管制度,为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类型创新铺垫了良好的垫脚石。
首先,在大资管时代的背景下呈现出来的表现特点之一就是商业银行的各项资管业务被纳入了标准管理范围,并且我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和银行监管会也积极推动各大商业银行面对期货公司的理财业务范围扩大,促进多种理财业务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进一步转变了商业银行原本的单一盈利模式,使依赖手续费进行业务盈利转变成利滚利的形式实现多倍利润增长,不仅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更使得期货公司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其次,商业银行开拓了面对保险公司进行理财业务的门槛,使得保险监管业务范围得到大大的拓宽。最后,允许证券公司私下里进行资本募捐,进而组成基金协会将资本集合交给商业银行进行托管。然而在新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为各个期货公司办理托管、结算和的多种理财业务类型,实现了资本增值和后台帮助,提升了商业银行资管业务范围,提升了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和在整个金融市场的地位[1]。
二、大资管时代对商业银行公司理财业务的影响
“大资管”前提下,存在着“多种类型单位共同参与”的现象,所谓的“多种类型单位共同参与”的现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公司中各种职能不同的部门、机构以及角色都参与到大资管业务的进行过程当中,无论是管理、通道,还是委托、托管的过程中,每一个业务运行链条和业务运转环节都存在着多种类型单位共同参与,如此一来就导致商业银行公司中各部分部门以及机构的分工和职能定位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此,类似于“父类”与“子类”的结构构成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考核对象由原有的“父类”(以分支机构)为主,“子类”(部门条线)为辅,开始慢慢的向着子公司、分支机构等并重转变,同时由于跨板块、跨行业的联合营销事项开始慢慢增多,因此,联动业务的前提考核诉求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因为金融资本的逐渐累积,多元化的社会资产配置结构发展开始逐渐成为定势,传统形式的存款等金融基本资产比例呈现出越来越萎靡的状态,新型的金融资产比重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趋势,并且,由于表外资产管理范围的逐渐拓宽,尤其是正处于增长状态的开放式产品形式越来越良好,导致表内资产负债项目的变动呈现出更为明显的不稳定性,依旧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冲时点”现象[2]。
三、大资管时代下商业银行进行理财业务转型的对策
(一)推进理财产品创新,实现产品体系的多样化
我国各大商业银行要全面建设理财产品类型的创新发展,根据各个企业需要的不同理财产品类型推出不同的业务种类,实现切合度高的金融服务,加强银行与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信托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的密切合作,主动拓展理财业务体系,实现多样化发展。
(二)推进银行体制创新,进一步改善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的体制要从传统的总分行形式实现转变升级,更加侧重与银行内部的部门职能扩大,发散部门的管理组织结构,实现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改善银行的理财业务流程,从而提升服务效率和经济效益。
(三)树立正确观念,重视理财产品的研发
就商业银行而言,实现管理业务端的顾客需求比较明显,因此要根据商业银行的不同客户进行理财产品的研发,注重客户的需求程度和分层管理。并且根据风险机制测评来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尽可能规避风险发生几率,为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承受力不等的理财产品[3]。
(四)推动理财业务品牌建设,树立鲜明的形象
伴随着大资管时代的作用,要重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品牌形成,发挥品牌效应,树立银行的招牌理财业务类型,从而上升到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这样不仅能提升商业银行的自身竞争力度,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资管时代是关于人民群众对资产进行自主管理的总称,实现了人民大众能够发挥自主性对个人存款、个人外汇、股票买卖、基金投资、信托以及购买保险等多种类型的财富进行主动管理的一种综合业务形式,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发展完善,商业银行更要对公司理财业务进行战略转型和升级,进而提升银行自身的盈利程度。总的来说,各个商业银行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都纷纷进行理财业务转型,降低投资门槛,扩大投资范围并减少了相应的理财业务限制,要更进一步的实现利率市场化和投资规范化,为理财业务实现更进一步的升级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