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林业经济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6 07:51: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林业经济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林业经济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地区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1、须继续实施天保工程,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

要把“远山设卡,近山管护”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坚持林权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把要管护的森林划分成若干个经营区,交给职工管护和承包经营,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开发、有偿使用。要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贯彻执行国家林业局关于木片生产经营四统一的管理政策;抓好木材经营加工网点的清理整顿,强化制止滥砍盗伐力度;提高森林火灾的综合预防和扑救能力。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好森林病虫害的国家级工程治理项目,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森林病虫害的能力。

2、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多种成份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力度

2.1推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加快企业兼并和资产重组步伐。在延边州政府对林业集团公司实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条文,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集团公司内部建制,明确经营管理者的责、权、利和企业党组织、工会、职代会的权利、义务,建立起所有者与经营者、出资者与企业之间的制衡关系,形成内外结合的监督关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本和产权市场为依托。可集聚延边州林产工业优良资产,组建林业股份公司,以增强林业自我发展的实力。

2.2加大多种成分参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政府应允许林业企业中多种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充分发展。多种所有制成分参与林业活动将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益补充,其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体经济、家庭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以及外商投资经济等形式。由于多种成分参与林业活动可以进一步实现资金、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因此,增强了林区职工的市场意识,缓解了林业资金投入的不足,创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稳定,带动了交通运输、加工业、包装业等相关产业,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了职工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等。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开展林业对外融资,广泛吸收社会多元主体的投入,增加多种经济成分。在直接融资方面,要更多地采用股份制,并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采取承包、承租、承让等方式对林业系统进行直接投资,并拓宽间接融资的渠道。同时,必须在所有制上实行开放性政策,大力发展私有林、企业所有林、社团林,允许各种所有制森林的存在和发展等。

3、要强化科技兴林工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3.1要尽快建立科技兴林的运行机制。要坚持以林业实用技术开发为主,深化林业科研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通过科技兴林先富起来。坚持把科研成果作为、品来开发,引导林业科研单位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选题立项。要加大投入,重点解决营林生产中速生丰产林树种选择、良种培育、濒危珍稀树种造林技术、资源开发中食用菌栽培及保鲜、中草药材栽培、林蛙高密度圈养、野生经济作物开发技术、林产工业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3.2要加快对现有企业的技改步伐,大力开发新产品。围绕增加品种、提高档次、改进质量、扩大市场、提高效益的总体发展目标,逐步对现有企业特别是林产工业厂家进行技术改造。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技术合作,积极寻求科技支撑点。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规划,把握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3.3要加快推进林业信息网络建设。在搞好网络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实施延边地区林业上网工程,逐步建立和健全企业的信息系统。。

林业经济论文:探索林下养殖对林业经济发展作用

1林下养殖的发展原则

发展林下养殖,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根据林木各个生长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林下养殖模式,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据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确定林下养殖的开发,确保林下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还有就是要坚持寻求科技的支撑,积极研究和运用林下养殖的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养殖技术体系。

2发展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

林下养殖模式是指林下养殖经营中按不同经济条件采取的林下养殖产业管理方式的总和。如前所述,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2.1林禽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禽类动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林下养殖模式,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这种模式能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蛋鸡、肉鸡、鸭类,肉鸡、肉鸭每年出栏4茬;另一种是鹅类、斗鸡、柴鸡,实行放养和舍饲相结合,每年能出栏2茬。

2.2林羊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绵羊或山羊,适宜在10m×3m×3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3林兔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种兔或野兔,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4林猪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猪,适宜在8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每年可出栏3茬。

2.5林牛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牛或奶牛,适宜在大小行间隔10m×3m×3m株行间距林地推广,林下可间作牧草。肉牛育肥,每年出栏2茬。

2.6特种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梅花鹿、貂、狐狸、蓝孔雀、鸵鸟、蛇类、鹰嘴龟等特种动物,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3加快林下养殖发展的措施

3.1切实加强组织与协调配合

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业,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依据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尽快出台适应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检查、监测统计和信息沟通,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形成共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合力。

3.2科学规划林下养殖规模

发展林下养殖,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合理布局林下养殖的模式,切忌不能够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制订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养殖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并根据当地农民的养殖习惯,突出当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养殖发展方向和模式。

3.3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推进林下养殖的发展,应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林下养殖的快速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可选择几个优秀的林下养殖户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投身于林下养殖的发展。

3.4强化科技支撑,搞好技术服务

林下养殖的推进与发展,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涉及多个行业,覆盖万户千家,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悉心支持与精心服务,这其中重要的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林下养殖的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对林下养殖户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到每个林下养殖区至少推广应用一项新技术,培育发展一个科技强户。另外,还要搞好资金支持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使林下养殖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5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

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加强以标准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为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推动林下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竭尽全力实施养殖业品牌战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林下养殖发展条件和特色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很好地保障广大林下养殖户的利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西梁村,已建成围网养殖专业区40个,规模养殖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贵妃鸡、柴鸡、鹅、牛、羊、猪等多种林禽、林畜,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林下经济发展区。该村林下养殖面积超过了6.67hm2,养殖规模达到5.5万只,其中鹅6000只,肉鸡1.1万只,蛋鸡3.8万只,形成了孵化、育雏、检疫、配方、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打造了“洪历山”牌柴鸡蛋品牌,年收益达30多万元。

4结束语

林下养殖是以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为基本原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是协调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模式。林下养殖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林下养殖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只要选定适宜的林下养殖推广模式,积极采取相应的推进措施,不断加强管理与服务,促进林下养殖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就能够为实现绿色增长,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林业经济论文:产业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数据

1.研究方法设计

本文以多部门经济模型为框架,构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首先,构建如下模型:Rt=ΔAt*Gt(1)其中,Rt表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At表示由t年的林业行业内部各个部门的产值占本年林业行业总产值的比重所构成的向量,Gt表示由t年的林业产业内部各部门产值的增长率所构成的向量。这里,有ΔAt=At–At-1(2)根据式(1)和式(2),我们可以计算历年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Rit,其中,i表示地区。另外,由!任意年的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Rit的平均值AvRt占当年当地的林业行业总产值的平均增长率Kit的比重可表示为当年当地经济增长率中的产业结构变动所占份额,记为Mi,即Mi=AvRt/Kit(3)

2.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木竹采运业是重要的林业行业之一,但考虑到2004年以前我国有许多省市的木竹采运业生产总值的数据缺失,于是本文选取2004年~2011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同时,由于宁夏、青海和西藏这三个地区的林业生产总值相对其他地区而言非常小,因此本文将这三个地区剔除。综上所述,选取2004年~2011年我国27个省、市、自治区林业部门的相关数据为样本,数据指标包括历年各地区的林业生产总值、林业行业内部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使实证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本文以2004年为基期,根据各类林业生产总值指数进行平减处理。

二、实证结果分析

1.产业结构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根据式(1)和式(2),并利用本文搜集的数据样本,计算历年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Rit),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历年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明显差异。以2011年为例,R值最大的地区为上海(1.418),最小的地区为广西(0.003),两者相差悬殊。2011年全国的R值均值为0.209,表明当年的平均R值处于较低水平,而且方差为0.137,表明各地区R值离散性较强。根据2011年R值的大小,将全国分为3类地区,第一类包括上海、江苏和四川,R值均超过0.7;第二类包括辽宁、山东、广东、海南和黑龙江,R值均在0.1和0.7之间;其余为第三类。从历年R值的方差值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同的年份也都表现出较强的离散性,而且不同年份的R值方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2006年R值的方差达到最大(0.774),而而2007年R值的方差又跌入谷底(0.101),可见不同年份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贡献的省际差异非常显着。2007年之后,R值的方差相对往年有明显减小,原因可能是2006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大量实施对大部分地区的林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促使各地区林业经济发展不断收敛。

2.林业产值增长率中产业结构变动所占份额

根据式(3),计算各地区林业产值增长率中产业结构变动所占份额,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值也存在显着差异,全国M值平均值为5.317,而地区最小值只有1.064(海南),最大值则达到13.001(山西),两者相差悬殊。我们也将M值分为三类:第一类包括北京、河北、上海、山东、山西、云南6个地区,M值都超过8.0,第三类包括广东、海南、安徽、黑龙江、湖北、陕西和新疆,M值都低于3.0,其余为第二类,M值都处于中等水平。M值与R值不同,它表现为林业行业内部各部门的差异性增长,其大小受到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和林业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林业政策、林业投资和宏观水平等因素也都是影响M值的重要因素。从式(3)可以直观地看出,M值大小与林业经济增长水平之间存在反比例关系,即M值与G值成一定的反比关系。因此,政府在实施林业政策时要统筹林业各部门的发展,达到共同发展。

三、结论

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带来重要影响,本文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并着重探讨了何种贡献的区域异质性,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对林业经济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并且因地区而异;同时,各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成反比,意味着林业经济增长率的降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我国在实行林业产业政策时要统筹兼顾,力争林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林业经济论文:生态保护对林业经济的影响

1、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1第一,维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森林与其他生物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相生相克和优胜劣汰的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第二,保护水资源的功能。森林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它可以蓄积大量的天然降水,同时还可以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和地表径流,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旱涝和风灾,对整个地球的水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三,保护野生动物的功能。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广泛重视。1.2建立和完善森林保护制度,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力度近一阶段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林业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林业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要有计划、合理开发,以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要对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场进行保护,因此,应该根据我国林业的总体开发情况,制定完善的森林保护制度,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过度开发采伐的情况,予以严重的惩罚。加强执法力度,首先要有完备的法律约束,其次也要建立一支合格的执法队伍,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1.3加大对森林保护、建设的投入森林在今天的环境工程里的地位十分的重要,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这一点。森林对于环境的自身调节能力十分的强,对于污染问题有很强的改善的功能。在森林的建设里要加大投入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作用。对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周边的环境,在森林建设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选中,选一些具有很强的净化功能的品种,繁殖能力适应能力强的品种,后续的维护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对于一些自然灾害要及时的治理,像是虫害等方面预防为主,防治相结合,最大限度的保障森林的安全。相关部门的资金一定要到位,最好做到专款专用,这样就可以避免资金断流的现象发生,在资金方面得到了有力的保障。1.4坚决贯彻“十六字”方针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严格执行“十六字”方针,即:科学规划、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合理利用。更加强调森林的生态功能,突出对森林的保护和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新政策的公布和贯彻实施,适应了新形势下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调动林业职工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森林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森林的永续利用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5引导传统农业,发展混农经济可持续的混农林业高级生产模式,就是在一定自然经济地理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综合利用森林林下小气候、土地、水体、生物资源,在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同时,进行农作物包括粮食品种、药用植物、蔬菜等其他经济作物的栽培,使之成为物质良性循环,能量合理流动,多级生产,稳定高效的相互促进的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引导群众开展多种经营,种植经济树种和经济价值较高的药材等,如树—果—药,树—茶—药等,增加群众收入,既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6大力发展林业生态旅游,促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林业生态旅游已经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林业生态旅游是强有力的宣传形式,不仅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还在人们旅游中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尤其要重视各地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申报。各地应该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及优势,统筹发展,合理开发利用、科学规划,能够在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结束语

近年来,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所探寻的课题,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切身的利益。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我们的身体会更加的健康,我们每天可以愉快的工作学习。基于以上的几方面我们的探索之路在不断地拓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森林的角度出发,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倡林业的环境保护,对于其深远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加深人们的认识程度,使人们更加自觉的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来,一切的活动只有广泛的调动全民的积极性才会得到最终的想要的效果。目前,在林业产业生态保护这块我们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整体的构思,以及大力倡导响应国家的号召政策密不可分的。今后的环境保护可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积极地面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林业经济论文:试析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林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对传统的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现状,单一的林业经济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我国林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内涵式发展,强化林业企业管理,实现林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林业经济 转型 发展

林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多年来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近年来在不断地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力求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我国要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而十七大在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林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积极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必须转变观念,开扩视野,争取林业的经济、政治、人文发展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林情、人情、地情、天情,走出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林战略。

一、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传统的林业经济具有产业经济、资源型经济的属性。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为物质基础,经营森林生态社会系统的行业。传统的林业经济是培育和保护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其作用的产业经济,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林业经济以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基本要素体现出产业经济属性;同时也以采掘业的典型特征,诸如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企业布局重构和分散等,具有资源型经济的明显弊端。建国初期,我国林业发展走的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木材采运为主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有林区出现可采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木材利用,忽视森林生态等多效益和多种经营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存在很大局限性,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分区发展、林业分工发展等战略思想,但仍然是以木材利用为主,兼顾其他效益的单一发展的林业经济;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采伐森林资源为前提的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开始逐渐显露出弊端。

传统林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局限越来越凸显在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林业经济属于资源性的产业经济,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的相互联系。林业经济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产,而其他产业都处在副业层次;林区由于单一发展“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导致了可采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目前森林资源匮乏,木材生产任务逐年削减,主产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林业局发展的需要,随着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林区“十二五”经济转型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指针,林业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对森林各种功能认识的提高和需要的转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行业性质上,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在林业定位上,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如果林区再继续发展单一的林业经济,继续对计划经济形成的“大一统”体制和产业产品结构等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创新,或者消极“等靠要”,必然贻误历史机遇,继续拉大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战略、快发展,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使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应有的经济竞争优势。要使失衡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复合型经济结构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并求转变。把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按照实现森林、土地等资源最优配置和森林土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森林和土地,走资源节约型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为可持续发展储备资源。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1)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努力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通过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4)发展家庭经济,给予优惠政策,确保产品回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不发展起来,我们就强大不起来,不能总盯着第一产业,要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加强产业投入后续管理。(5)把以砍木头卖钱为主财源转向碳汇经济新财源。培养碳汇,发展碳汇林业,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创收,给林业培养新的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励和引导职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下大力气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广泛培养和吸纳各方面人才不仅是林业企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林业企业只有拥有大量的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受资金、待遇、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利益的驱动使太多的企业原有的人才离开了企业,去寻找更好的发展。经济落后、待遇不合理又很难吸引外面的人才,就连我们林区人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1/5能回到林区,有4/5的人则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另寻高就去了。所以,林业企业要有突破性发展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职工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全面进步结合起来,引导其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一方面卓有成效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职工队伍。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按要素分配,把实际收入和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职工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三、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究其原因,除了森工企业历史遗留形成的典型企业办社会体制,富裕人员多,技术改造欠账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管理粗放,内部流失严重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 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企业管理新机制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现代化水平迈进。一是要注重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企业管理是各种要素配置与动作的全过程管理,不仅要注重企业的管理问题、经营问题,更要注重企业的资本运营问题。突出企业资产的增值和产业的发展。使企业管理由单一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再向资本运营管理转变。全部管理必须坚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围绕市场变动进行调度和调整,不断提高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动态组合,随时适应市场环境。二是要注重管理手段的更新。要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努力创造企业的管理新路子,使管理更加严、细、实、真。三是要注重管理机制形式的更新。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决策机构。企业通过改制更新,建立起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足鼎立的法人治理和经营机构,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和依赖性问题,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机制。充分体现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联股、联利、联心为纽带,将责、权、利、险联为一体,形成新的利益和分配关系, 使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进入市场的自由度,向生产经营型,经营开放型转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开发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研究制定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产业化主体。

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抓好企业管理的中心,搞好资本运营,着重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 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一是控制价格目标。二是原料消耗目标。第二条途径是加强资金管理,控制支出,节约费用。产、供、销、财等部门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加速产量、销售、物资、资金、财务信息的传递,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第三条途径是规模生产,实现降本增效。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降本增产、增销、增利的良好效果。第四条途径是加快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在当今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还应重视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开辟降低成本途径。同时还要注意项目建设成本,缩短项目建设期,磨合期,突出一个“准”字,把握一个“快”字,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收效益。第五条是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改革人事制度, 体现“肯干、能干、干好”的用人原则,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二是减员增效,精干主体,以适应产品结构调整,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三是制定科学的劳动定员定额指标,减少非生产人员,优化组合,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投入到降低成本的工作中去。

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第一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一是要研究筹资方式,谋求最低资金成本。二是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三是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第二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 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内部银行的职能,搞好内部核算、核定资金占用定额,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搞好资金的日常调度和控制,坚持资金的有偿使用,增强资金的成本意识,加强资金的成本控制,加强对外联营投资管理,实行资金回报经济责任制,完善模拟市场价格核算, 健全模拟市场管理、提高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突出成本和资金分析两个重点,开展以资金占用资金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审计工作, 不断提高资金运营质量和效益水平。

我们应尽早结束林业依赖资源破坏和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阶段,加速转型,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林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投资周期长、收效慢,靠自筹资金谋求发展在短时间内很难奏效,国家应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资和扶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强化林业企业管理,促进林业企业经济再现辉煌。最大化地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经济论文:浅论基于要素投入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

摘要:林业作为我国五大产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而在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过程中,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对于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统计数量和计量模型的模式,研究要素投入譬如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对于林业经济增长的效果,从而探索出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一些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林业经济;要素投入;效应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林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奔小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经济的增长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产业结构从1994年的58.4∶34.4∶7.1,增长到2009年代的45.3∶48.9∶9.1,如此明显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我国一些林业专家经过研究后表明,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上贡献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在一些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程度。

一、理论基础和模型设置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全世界各国争相追求的目的,从经济学开始被研究以来,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没有间歇。从上个世纪以来,以哈多和索洛模型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理论风靡一时,哈多模型主要强调投资的关键性,这种理论认为投资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率;而索洛模型主要采用的是将资本和劳动,融入外部的技术因素。这样经济的增长就可以归结成为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创新的增长效率之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提出了所谓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广泛利用于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本质模型表现为Y=ax1b1x2b2.在模型中a,b1,b2都是固定的参数,而且参数估计和其他代数方程相比,计算更为方便,由于数据的特性,计算分析结论更为准确。一般来说,若总和小于1的话,说明规模报酬递减,生产规模扩大的边际报酬也相应递减,如若总和大于1,结果则相反。但是因为林业作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产业支柱之一,林业的经济增长的效应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注入有很大的关系[1]。

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学的分析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以前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数据的特点,选择一些数据指标作为研究的变量条件。选择林业系统的岁末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因素投入指标;选择林业总产值成为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产能指标;选择林业系统的资产总额和工资总值作为资本因素的参考,选择森林造林面积作为土地因素的投入参考指标,所有的数据选取的年限从1979-2006年之间。

由于数据的收集工作异常艰难,所以岁末林业从业人员总数主要包括林业系统中的国有和行政单位工作人员,此参考指标是优先指标,在这,做一个假设,假如林业系统的全部从业人员总数和所选择的参考指标有同比例关系,用资产投资和工资总数上资本投入参考指标也不详尽,在此基础上,假设替代指标与整体的林业资本投入却呈正比关系。由于数据的期限比较长,因此文章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参考指标和林业总产值进行价格不变的处理[2]。

2.林业总产值增长近况。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总产值在研究期限内出现一种迅猛增长的节奏。从增长率来看,林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跟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一种并肩起步性,但是其上下振动的程度要强于GDP,而在剔除价格因素中,2005年的林业总产值下滑至低于往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一点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变化相同,从而说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要看全国的经济发展背景。

3.林业要素投入情况

3.1人工造林面积的变化。总体来说,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并没有出现非常突出的增减形势,年均造林面积约为370.88万平方千米,但是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也经过了几次比较明显的改变。第一次在1981-1983年,造林面积差不多出现有超过25%的变化,从历史上我们了解,这是因为受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所进行的林业政策的积极推动影响,导致人工造林面积出现一个比较迅猛的增长。另外一次是在2000-2003年之间,为响应我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人工造林面积出现进一步的扩大。

3.2劳动力的数量起伏。在1985年到90世纪后期,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是自此以后,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出现了一个下滑递减的阶段,从2003年之后才开始回升,并逐渐稳定。这一变化与我国林业系统创新设备技术和公司进行改革,兼并重组等等有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的林业技术水平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林业资本投入主要出现两个迅猛增长的阶段,一个是在1999-2003年的迅猛增长阶段,另外一个是从2005年以后开始呈现的爆发式的增长,从数据来看,二者有点类似。但是从结构上来分析,主要是国家政策对于林业经济不同阶段的支持所导致的结果。综上所述,要素投入表现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与要素投入及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林业经济领域的科学技术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加大对专业林业学校等科研组织的扶持力度,让林业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增加对林业紧急增长的贡献率。

2.做好扩大人工造林面积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林业系统,将造林的生态利益转化为经济利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水平,更加让林业的产出值得以提升。

3.增加对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坚持生态环保的林业政策基础上,积极引领社会金融资本进入林业经济发展圈里边,提高林业投资的全面水平[3]。

4.提高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保障林业基层工作人员的基本利益,吸纳更多优良人才的加入林业经济建设中来。

四、结语

因此,通过上文的数据研究分析,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坚持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加大资本,劳动力等等因素的投入,可以使经济增长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进步。

林业经济论文:论构建人才平台 发展林业经济

论文关键词:林业资源;林业经济

论文摘要: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识需要人才。知识和占有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资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建立全国人才信息网,以期利用这一电子人才信息平台,使林业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人才资源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现有森林面积 1.34亿hm2,森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等8个省已跨入生态系统行列。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是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全国现有沙漠化面积达171.1km2,占国土总面积 17.85%,其中风沙化土地 5.4万km2,沙尘暴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风沙危害,其中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退化,载畜量减少,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林业厅提供)。林业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长期单一生产结构,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业,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林,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实现现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发展新理念,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进,也包括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网,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学林业”。信息化是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面,而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持续林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全局性、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

其次,加快整体性林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创新型人才,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发挥人才的潜能,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人才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科技人才自觉参与国家林业创新体系建设,在林业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促进部分学科、专业有重大突破。让知识资本参与分配,知识经济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资本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技术成果可作无形资产参与项目产业化投资,依据效益应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开发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吸引人才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坚持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依托,以需要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与布局,既保证人才分布的动态平衡。人才要坚定不移地稳步推向市场,以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优质化。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与科学管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及基层对人才的需要,两种手段结合并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再次,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林业科技人才。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林业各类(含短缺学科)专业人才。要加强继续教育法律法、规范化管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围绕创新能力建设,认真搞好高层次次林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年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敢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林业科技人才队伍。

林业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两大任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力度,认真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国家重大环境建设,努力扩大森林资源。知识就是经济,要创知识经济之业,要探索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开创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四化建设提供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多学科,多专业的各类人才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林业经济有一个快速的发展与提高。

林业经济论文:试析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林业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对传统的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现状,单一的林业经济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调整我国林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内涵式发展,强化林业企业管理,实现林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文关键词:林业经济 转型 发展

林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多年来为国家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近年来在不断地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力求由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在注重发展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我国要实施经济体制改革,而十七大在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情况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环境下,林业经济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积极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林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社会发展到今天,随着现代的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不断更新。必须转变观念,开扩视野,争取林业的经济、政治、人文发展空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新审视林情、人情、地情、天情,走出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固本,低碳转型,绿色崛起,富民兴林战略。

一、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

传统的林业经济具有产业经济、资源型经济的属性。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为物质基础,经营森林生态社会系统的行业。传统的林业经济是培育和保护森林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其作用的产业经济,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林业经济以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产业产品、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社会经济效益、价值规律等基本要素体现出产业经济属性;同时也以采掘业的典型特征,诸如产业链条短、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企业布局重构和分散等,具有资源型经济的明显弊端。建国初期,我国林业发展走的是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育、木材采运为主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有林区出现可采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人们逐渐认识到单一木材利用,忽视森林生态等多效益和多种经营的林业经济发展道路存在很大局限性,开始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分区发展、林业分工发展等战略思想,但仍然是以木材利用为主,兼顾其他效益的单一发展的林业经济;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以采伐森林资源为前提的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开始逐渐显露出弊端。

传统林业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局限越来越凸显在林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一是经济领域。林业经济属于资源性的产业经济,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的相互联系。林业经济只搞森林培育、木材采运和木材加工利用,主要是木材生产,而其他产业都处在副业层次;林区由于单一发展“独木支撑”的林业经济,导致了可采森林资源消耗过快,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加剧。由于森林资源的过度开采,造成目前森林资源匮乏,木材生产任务逐年削减,主产业生产已不能满足林业局发展的需要,随着二期天保工程的实施以及林区“十二五”经济转型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势在必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指针,林业在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随着对森林各种功能认识的提高和需要的转变,对林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行业性质上,林业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二是在林业定位上,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三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由以木材生产为中心转向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如果林区再继续发展单一的林业经济,继续对计划经济形成的“大一统”体制和产业产品结构等抱残守缺,不思改革创新,或者消极“等靠要”,必然贻误历史机遇,继续拉大与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1.优化产业结构。立足于全方位、多元化、大战略、快发展,推动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型,使得天独厚的资源比较优势转化为应有的经济竞争优势。要使失衡的产业结构向多业并举的优化结构、均衡发展的复合型经济结构转变。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并求转变。把森林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林业的理念,按照实现森林、土地等资源最优配置和森林土地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合理利用森林和土地,走资源节约型集约化发展的路子,为可持续发展储备资源。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必须由忽视资源环境与长远利益的资源依赖型、资金依赖型及管理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循环经济转变,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带动经营管理和制度安排等理念创新。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1)抓好示范,以点带面推进。努力抓好“林药”、“林菌”、“林禽”等一系列林业复合经营模式。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树立典型样板。(2)多元投入,加强资金扶持。通过补助、金融扶持、社会参与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资金扶持。加强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持。(3)加工配套,强化龙头带动。积极鼓励、扶持职工开展林下种植、养殖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要通过牵线搭桥,帮助林下经济经营者与林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品购销关系,扩大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卖难”问题,全面带动林下经济发展壮大。(4)发展家庭经济,给予优惠政策,确保产品回收,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提高产品附加值。产业不发展起来,我们就强大不起来,不能总盯着第一产业,要把第三产业发展起来,加强产业投入后续管理。(5)把以砍木头卖钱为主财源转向碳汇经济新财源。培养碳汇,发展碳汇林业,通过碳汇交易来实现创收,给林业培养新的财源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激励和引导职工去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下大力气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开发,广泛培养和吸纳各方面人才不仅是林业企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林业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的信息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速,林业企业只有拥有大量的具有新知识新技术的人才,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但受资金、待遇、观念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利益的驱动使太多的企业原有的人才离开了企业,去寻找更好的发展。经济落后、待遇不合理又很难吸引外面的人才,就连我们林区人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1/5能回到林区,有4/5的人则是带着美好的愿望另寻高就去了。所以,林业企业要有突破性发展领导首先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大胆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职工自身的发展和企业的全面进步结合起来,引导其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的一致。一方面卓有成效地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技术业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的职工队伍。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按要素分配,把实际收入和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职工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更好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三、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经济效益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贯穿企业各项生产活动的永恒主题,必须不断加强。过去,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过量的林业采伐消耗了大量资源,疏于管理造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严重流失。大部分森工企业由过去的辉煌陷入了低谷,步入了“两危”之中。究其原因,除了森工企业历史遗留形成的典型企业办社会体制,富裕人员多,技术改造欠账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管理粗放,内部流失严重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没有一流的管理, 就没有一流的企业效益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以增收和节支为重点,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企业管理新机制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管理不断向现代化水平迈进。一是要注重管理观念的更新。现代企业管理是各种要素配置与动作的全过程管理,不仅要注重企业的管理问题、经营问题,更要注重企业的资本运营问题。突出企业资产的增值和产业的发展。使企业管理由单一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再向资本运营管理转变。全部管理必须坚持“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围绕市场变动进行调度和调整,不断提高和扩大市场占有率,根据市场信息进行动态组合,随时适应市场环境。二是要注重管理手段的更新。要不断更新管理手段,努力创造企业的管理新路子,使管理更加严、细、实、真。三是要注重管理机制形式的更新。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决策机构。企业通过改制更新,建立起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足鼎立的法人治理和经营机构,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随意和依赖性问题,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竞争机制。充分体现按照市场规则运行优胜劣汰的规律,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利益分配机制。以联股、联利、联心为纽带,将责、权、利、险联为一体,形成新的利益和分配关系, 使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机制,采取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和进入市场的自由度,向生产经营型,经营开放型转变。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科技创新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开发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要研究制定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战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条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改造、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产业化主体。

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抓好企业管理的中心,搞好资本运营,着重抓好以下两项工作。

1.认真加强成本管理。成本是企业运行质量的集中反映, 是企业总体素质的综合表现,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从企业经营活动的源头抓起,牵住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有五条途经可以降低生产和产品成本。第一条途径是强化成本目标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水平,企业在采取目标控制中应该采用“制定定额、分解目标、控制费用”的办法。一是控制价格目标。二是原料消耗目标。第二条途径是加强资金管理,控制支出,节约费用。产、供、销、财等部门采用现代管理手段,加速产量、销售、物资、资金、财务信息的传递,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第三条途径是规模生产,实现降本增效。企业要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达到降本增产、增销、增利的良好效果。第四条途径是加快技术改造,降低生产成本,在当今科学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还应重视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改造传统行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开辟降低成本途径。同时还要注意项目建设成本,缩短项目建设期,磨合期,突出一个“准”字,把握一个“快”字,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收效益。第五条是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是改革人事制度, 体现“肯干、能干、干好”的用人原则,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二是减员增效,精干主体,以适应产品结构调整,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三是制定科学的劳动定员定额指标,减少非生产人员,优化组合,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投入到降低成本的工作中去。

2.强化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益。确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中心地位,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其次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环节。第一财务管理必须研究生财、聚财、用财之道,提高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的管理水平。一是要研究筹资方式,谋求最低资金成本。二是以最合理的方式标准运用资金。三是以最快的速度回收资金。四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自我平衡机制。第二坚持财务的集中统一管理, 加大理财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企业内部银行的职能,搞好内部核算、核定资金占用定额,落实资金管理责任制,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搞好资金的日常调度和控制,坚持资金的有偿使用,增强资金的成本意识,加强资金的成本控制,加强对外联营投资管理,实行资金回报经济责任制,完善模拟市场价格核算, 健全模拟市场管理、提高经济活动分析质量,突出成本和资金分析两个重点,开展以资金占用资金效益为主要内容的审计工作, 不断提高资金运营质量和效益水平。

我们应尽早结束林业依赖资源破坏和消耗换取经济发展的阶段,加速转型,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林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投资周期长、收效慢,靠自筹资金谋求发展在短时间内很难奏效,国家应加大对林业产业的投资和扶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强化林业企业管理,促进林业企业经济再现辉煌。最大化地实现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林业经济论文:浅论基于要素投入下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

摘要:林业作为我国五大产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林业经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而在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过程中,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对于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一定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统计数量和计量模型的模式,研究要素投入譬如资本,土地,劳动等要素对于林业经济增长的效果,从而探索出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一些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林业经济;要素投入;效应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林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农村奔小康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林业经济的增长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产业结构从1994年的58.4∶34.4∶7.1,增长到2009年代的45.3∶48.9∶9.1,如此明显的经济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我国一些林业专家经过研究后表明,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上贡献度上占有很大的比重。本文在一些已有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情况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程度。

一、理论基础和模型设置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全世界各国争相追求的目的,从经济学开始被研究以来,对于经济的增长的分析和研究一直没有间歇。从上个世纪以来,以哈多和索洛模型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理论风靡一时,哈多模型主要强调投资的关键性,这种理论认为投资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率;而索洛模型主要采用的是将资本和劳动,融入外部的技术因素。这样经济的增长就可以归结成为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创新的增长效率之总。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经济学家共同提出了所谓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被广泛利用于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投入”和“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本质模型表现为Y=ax1b1x2b2.在模型中a,b1,b2都是固定的参数,而且参数估计和其他代数方程相比,计算更为方便,由于数据的特性,计算分析结论更为准确。一般来说,若总和小于1的话,说明规模报酬递减,生产规模扩大的边际报酬也相应递减,如若总和大于1,结果则相反。但是因为林业作为我国的公益事业同时也是产业支柱之一,林业的经济增长的效应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注入有很大的关系[1]。

二、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学的分析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以前林业经济增长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数据的特点,选择一些数据指标作为研究的变量条件。选择林业系统的岁末从业人员作为劳动因素投入指标;选择林业总产值成为林业经济快速增长产能指标;选择林业系统的资产总额和工资总值作为资本因素的参考,选择森林造林面积作为土地因素的投入参考指标,所有的数据选取的年限从1979-2006年之间。

由于数据的收集工作异常艰难,所以岁末林业从业人员总数主要包括林业系统中的国有和行政单位工作人员,此参考指标是优先指标,在这,做一个假设,假如林业系统的全部从业人员总数和所选择的参考指标有同比例关系,用资产投资和工资总数上资本投入参考指标也不详尽,在此基础上,假设替代指标与整体的林业资本投入却呈正比关系。由于数据的期限比较长,因此文章利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对林业的资金投入参考指标和林业总产值进行价格不变的处理[2]。

2.林业总产值增长近况。一些研究数据表明,我国的林业总产值在研究期限内出现一种迅猛增长的节奏。从增长率来看,林业经济的增长速度跟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一种并肩起步性,但是其上下振动的程度要强于GDP,而在剔除价格因素中,2005年的林业总产值下滑至低于往年的年平均增长率,这一点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变化相同,从而说明我国的林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要看全国的经济发展背景。

3.林业要素投入情况

3.1人工造林面积的变化。总体来说,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并没有出现非常突出的增减形势,年均造林面积约为370.88万平方千米,但是我国的人工造林面积也经过了几次比较明显的改变。第一次在1981-1983年,造林面积差不多出现有超过25%的变化,从历史上我们了解,这是因为受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所进行的林业政策的积极推动影响,导致人工造林面积出现一个比较迅猛的增长。另外一次是在2000-2003年之间,为响应我国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人工造林面积出现进一步的扩大。

3.2劳动力的数量起伏。在1985年到90世纪后期,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总和呈现一个稳定增长的态势, 但是自此以后,林业经济的从业人员数量出现了一个下滑递减的阶段,从2003年之后才开始回升,并逐渐稳定。这一变化与我国林业系统创新设备技术和公司进行改革,兼并重组等等有关,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我国的林业技术水平出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3.3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林业资本投入主要出现两个迅猛增长的阶段,一个是在1999-2003年的迅猛增长阶段,另外一个是从2005年以后开始呈现的爆发式的增长,从数据来看,二者有点类似。但是从结构上来分析,主要是国家政策对于林业经济不同阶段的支持所导致的结果。综上所述,要素投入表现出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同时也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与要素投入及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三、对策和建议

1.加强林业经济领域的科学技术投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创新性,加大对专业林业学校等科研组织的扶持力度,让林业技术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增加对林业紧急增长的贡献率。

2.做好扩大人工造林面积工作。建立合理有效的林业系统,将造林的生态利益转化为经济利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水平,更加让林业的产出值得以提升。

3.增加对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坚持生态环保的林业政策基础上,积极引领社会金融资本进入林业经济发展圈里边,提高林业投资的全面水平[3]。

4.提高林业系统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保障林业基层工作人员的基本利益,吸纳更多优良人才的加入林业经济建设中来。

四、结语

因此,通过上文的数据研究分析,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坚持要素投入在林业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加大资本,劳动力等等因素的投入,可以使经济增长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进步。

林业经济论文:论构建人才平台 发展林业经济

论文关键词:林业资源;林业经济

论文摘要: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知识需要人才。知识和占有知识的人才,是知识经济社会最重要的资本。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资本,主要依靠同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建立全国人才信息网,以期利用这一电子人才信息平台,使林业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人才资源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

据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全国现有森林面积 1.34亿hm2,森林蓄积量10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前的8.6%提高到13.92%。我国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经国家批准黑龙江等8个省已跨入生态系统行列。我国现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绝对值是可观的,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但由于国家大、人口多,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和13%左右,属于森林资源严重缺乏的少林国家。全国现有沙漠化面积达171.1km2,占国土总面积 17.85%,其中风沙化土地 5.4万km2,沙尘暴时有发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沙区每年有460多万亩农田不同程度地受风沙危害,其中重灾年份毁种面积达40多万亩,300多万亩草原由于沙化造成草质退化,载畜量减少,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2亿多元(林业厅提供)。林业企业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长期单一生产结构,致使人才结构不合理,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创造性尚未激活,使得一些人才外流。要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建立接近自然的林业,建设具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的林林,必须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为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关键在于人才,根本在于人才。

首先,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与实现现代林业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发展新理念,把实施林业人才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坚持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人才要打破系统之间、部门之间、省市之间的界限,实施人才共享。人才共享是充分发挥最大创造力一种人才资源配置新方式,它既包括人才的引进,也包括在不改变人才原有身份和人才所在单位利益情况下,对人才能力充分发挥和合理使用。建立人才信息网,就必须大力发展“数学林业”。信息化是当代林业现代化的标志,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林业现代化的方面,而电子信息技术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管理和发展持续林业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只有通过全局性、整体性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才能直接为林业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与智力保证。

其次,加快整体性林业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开发利用创新型人才,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发挥人才的潜能,提高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支持人才开展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让科技人才自觉参与国家林业创新体系建设,在林业领域保持技术优势,促进部分学科、专业有重大突破。让知识资本参与分配,知识经济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以知识为资本将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高技术成果可作无形资产参与项目产业化投资,依据效益应获得相应的股权收益。开发国内外两个人才市场,吸引人才为林业经济建设服务,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坚持以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市场为依托,以需要为导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与布局,既保证人才分布的动态平衡。人才要坚定不移地稳步推向市场,以实现人才资源市场化,优质化。加强对人才的宏观调控与科学管理,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及基层对人才的需要,两种手段结合并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再次,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林业科技人才。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收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养林业各类(含短缺学科)专业人才。要加强继续教育法律法、规范化管理,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围绕创新能力建设,认真搞好高层次次林业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年轻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敢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林业科技人才队伍。

林业既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又是重要的基础产业,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担负着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两大任务。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要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力度,认真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国家重大环境建设,努力扩大森林资源。知识就是经济,要创知识经济之业,要探索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拓展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开创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提高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益,为四化建设提供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多学科,多专业的各类人才资源,促进生态环境,林业经济有一个快速的发展与提高。

林业经济论文: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与发展对策

摘要:分析了呼伦贝尔林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以为该市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原因;对策;内蒙古呼伦贝尔

林业是呼伦贝尔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市经济建设、财政收入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真研究分析该市林业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途径,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走出低谷。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企业走出计划经济的影响,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呼伦贝尔市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有林地面积727万hm2(含松加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占自治区有林地面积的83.7%,森林覆盖率49%。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85亿m3,占自治区的93.7%,占全国的9.5%。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是我国保存面积最大的后备原始森林,有林地722万hm2。该市森林资源丰富,“中东铁路”修通后,沿滨洲铁路线西段横跨大兴安岭的两侧遭受了严重破坏,使原始森林演变为天然次生林。近几十年来,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到很大阻力。

1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的原因分析

(1)近50年来,各森林企业以采伐原始森林为主,出售采伐后的圆木及原料木材,没有很好地将育造林工作落到实际工作中,采伐数量大于育林数量。新育林生长周期长,没有生长成材,导致能够被采伐的森林资源枯竭,生产采伐任务不足,使森林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

(2)随着林区人口的增大,林业企业职工人数增多,致使职工人数大于生产劳动任务,离退休职工人数比例过大,青年劳力就业难,特别是随林区劳动工具的技术革新,使森林企业劳动力大量剩余。由于离退休职工人数比例过大,导致离退休职工工资福利难以保证,企业负担过重。

(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替代木材产品的不断产生和在社会各方面的运用,普通木材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减少,特别是在建筑建设中的运用不多,使普通木材产品销售难。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生活对木材产品需求量减少,这使森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呼伦贝尔市森林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企业科技含量低,普遍以简单加工木材为主,企业产品单一,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没有形成企业规模,企业自身没有发展和提高的潜力。各森工企业总是以木材为基础,进行原料加工,出售木产品,没有其他替代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原料越来越少,企业生产受限,使企业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动力[1-2]。

(5)企业社会负担重。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办社会是普遍的现象,任何一个林业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都要有独立的学校、医院、托儿所、保卫、城镇建设管理等一系列社会机关、社会生活体系。对于国家森林企业办社会的问题,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明确指出:“森工企业办社会,是越办越办不起,越服务越服务不起,照这样下去,只能把企业逼到没有希望的死角”。一个规模较大的森工企业,林业局所在地就是镇级政府所在地,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办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生产和发展。

(6)森工企业经营管理是系统工程,其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都有其客观规律。但是多年以来,森工企业在意识转变中,经营者对经营战略的提出始终在松散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徘徊,缺少结构调整与发挥资源最佳效益的力度,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在产业产品结构改变上,常常顾此失彼。优化组织和生产要素具体表现为只在理论上强调宏观的“以营林为基础,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而缺少与之配套的措施,以解决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采伐与育林的关系,存在漫长的林木生长期与不断增加的林业人口、新增因素对资源砍伐的过分依赖等矛盾。

2提高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1)呼伦贝尔市森工企业都具有一定管理和生产经营经验,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林业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而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在采伐育造林方面进行重大调整,采伐与育造林同步进行,新育造林面积不断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合资企业,安置剩余劳动人员、下岗人员和城镇待业青年。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很大提升。

(2)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该市森工企业,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主体开发林业资源,主动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3)该市森工企业首先要从提高工人技术水平上入手。任何管理经验、科学技术都是通过人工完成的,工人只有掌握更多的技术,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将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劳动中,才能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3-4]。应该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只有广大林业职工有技术、有文化,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要大力加强林业职工的群众文化、技术教育,提高工人素质,才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4)森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能以伐木、售木材、简单加工木材等表资源利用为基础产业,观念上不能以林产业自居。以卖资源为代价换取观念上的转变,符合森工企业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持续发展壮大。

(5)森工企业要解决资源的有续利用问题,呼伦贝尔市原始森林资源已不能再大面积采伐,森林资源蓄积量已下降到最低点。如果盲目采伐,再过几十年将会达到无林可伐的程度。该市森林主伐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不足1.0万hm2,到90年代近1.8万hm2。而全市森林资源又以幼、中龄林为主,可采伐林木资源已枯竭,森林更新面积远远跟不上采伐面积的增加。要加大森林育林更新工作,主要通过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育林,使森林面积不断增长,使宝贵的森林资源得到有续利用,使森工企业得到长期发展,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林业经济论文:简论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分析与发展对策

摘要分析了呼伦贝尔林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提高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以为该市林业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企业;经济效益;原因;对策;内蒙古呼伦贝尔

林业是呼伦贝尔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市经济建设、财政收入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认真研究分析该市林业企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途径,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走出低谷。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要认真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企业走出计划经济的影响,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呼伦贝尔市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有林地面积727万hm2(含松加地区),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占自治区有林地面积的83.7%,森林覆盖率49%。森林活立木蓄积量8.85亿m3,占自治区的93.7%,占全国的9.5%。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森林是我国保存面积最大的后备原始森林,有林地722万hm2。该市森林资源丰富,“中东铁路”修通后,沿滨洲铁路线西段横跨大兴安岭的两侧遭受了严重破坏,使原始森林演变为天然次生林。近几十年来,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受到很大阻力。

1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的原因分析

(1)近50年来,各森林企业以采伐原始森林为主,出售采伐后的圆木及原料木材,没有很好地将育造林工作落到实际工作中,采伐数量大于育林数量。新育林生长周期长,没有生长成材,导致能够被采伐的森林资源枯竭,生产采伐任务不足,使森林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企业经济效益不景气。

(2)随着林区人口的增大,林业企业职工人数增多,致使职工人数大于生产劳动任务,离退休职工人数比例过大,青年劳力就业难,特别是随林区劳动工具的技术革新,使森林企业劳动力大量剩余。由于离退休职工人数比例过大,导致离退休职工工资福利难以保证,企业负担过重。

(3)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提高,替代木材产品的不断产生和在社会各方面的运用,普通木材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减少,特别是在建筑建设中的运用不多,使普通木材产品销售难。在未来的发展中,社会生活对木材产品需求量减少,这使森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4)呼伦贝尔市森林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企业科技含量低,普遍以简单加工木材为主,企业产品单一,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没有形成企业规模,企业自身没有发展和提高的潜力。各森工企业总是以木材为基础,进行原料加工,出售木产品,没有其他替代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原料越来越少,企业生产受限,使企业难以得到更大的发展动力[1-2]。

(5)企业社会负担重。森工企业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企业办社会是普遍的现象,任何一个林业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都要有独立的学校、医院、托儿所、保卫、城镇建设管理等一系列社会机关、社会生活体系。对于国家森林企业办社会的问题,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明确指出:“森工企业办社会,是越办越办不起,越服务越服务不起,照这样下去,只能把企业逼到没有希望的死角”。一个规模较大的森工企业,林业局所在地就是镇级政府所在地,随着人口的增多,社会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办社会负担越来越重,已严重影响到企业生产和发展。

(6)森工企业经营管理是系统工程,其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和动态性都有其客观规律。但是多年以来,森工企业在意识转变中,经营者对经营战略的提出始终在松散的自然经济状态中徘徊,缺少结构调整与发挥资源最佳效益的力度,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还是在产业产品结构改变上,常常顾此失彼。优化组织和生产要素具体表现为只在理论上强调宏观的“以营林为基础,保护培育和发展森林资源”,而缺少与之配套的措施,以解决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采伐与育林的关系,存在漫长的林木生长期与不断增加的林业人口、新增因素对资源砍伐的过分依赖等矛盾。

2提高呼伦贝尔市林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1)呼伦贝尔市森工企业都具有一定管理和生产经营经验,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林业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而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在采伐育造林方面进行重大调整,采伐与育造林同步进行,新育造林面积不断增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兴办经济实体,发展合资企业,安置剩余劳动人员、下岗人员和城镇待业青年。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生活及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很大提升。

(2)为进一步提高和发展该市森工企业,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转换经营机制,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主体开发林业资源,主动迎接市场经济的挑战。

(3)该市森工企业首先要从提高工人技术水平上入手。任何管理经验、科学技术都是通过人工完成的,工人只有掌握更多的技术,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将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劳动中,才能提高生产和管理水平[3-4]。应该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只有广大林业职工有技术、有文化,才能提高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要大力加强林业职工的群众文化、技术教育,提高工人素质,才是企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4)森工企业要转变经营管理理念,不能以伐木、售木材、简单加工木材等表资源利用为基础产业,观念上不能以林产业自居。以卖资源为代价换取观念上的转变,符合森工企业特点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从而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持续发展壮大。

(5)森工企业要解决资源的有续利用问题,呼伦贝尔市原始森林资源已不能再大面积采伐,森林资源蓄积量已下降到最低点。如果盲目采伐,再过几十年将会达到无林可伐的程度。该市森林主伐面积在20世纪50年代不足1.0万hm2,到90年代近1.8万hm2。而全市森林资源又以幼、中龄林为主,可采伐林木资源已枯竭,森林更新面积远远跟不上采伐面积的增加。要加大森林育林更新工作,主要通过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育林,使森林面积不断增长,使宝贵的森林资源得到有续利用,使森工企业得到长期发展,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林业经济论文:推动黑龙江省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几点措施

林业承担着培育、管理、保护及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森林中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都受其保护,且肩负着提供多种森林产品、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多重使命。

1. 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现阶段林业开发破坏严重

近年,黑龙江省虽然在林业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由于过度开采而使林区遭到严重破坏。1989-2005年,黑龙江的国有林地面积、林分蓄积大幅度下降,国有林地消失231.5万公顷,下降l2.8%;林分蓄积由l6.8亿立方米,减少到13.1亿立方米,下降22.0%;择伐455.6万公顷,占整个采伐面积的72.5%,同期疏林地增加46.2万公顷,非林业用地增加113.6万公顷,而同期疏林地人工造林面积只有9万公顷。

1.2 林业开采量大利用率低

黑龙江省森工林业开采量大但效率低, 同时衍生出众多其他问题:

1.2.1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地方财政困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木蓄积量由开发之初的7.3亿立方米,下降到5.3亿立方米,下降了27.4%:地处小兴安岭的伊春市可采的成熟林蓄积不足500万立方米,比开发之初减少98.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全面停止了采伐,对人工林的木材产量进行了大量的调减,而这些地区多是“木头”财政,大兴安岭地区财政收入的90%直接或间接来自森林工业,停伐后对地方财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1.2.2偏重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条件恶化。长期的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脱节,使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条件受到严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重破坏,大小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大大减弱,给整个东北、华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尽合理。采掘工业中的国有大型企业一直是城市经济的主体,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

2.积极推动黑龙江省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几点措施

2.1林权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集体林权改革于2006年就已在全省展开,黑龙江省是唯一的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后又在全国相继推行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改革试点。林权改革的实行,对盘活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资产、增加林区职工收入,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以往林权改革取得的成效,要继续把林改工作放在第一位,变局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即探索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为主线,变为主体、配套改革相结合的全面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出风头,其根本目的是彻底解决我省目前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林权改革过程中,一要保护林区职工的利益,二要保护林区经济的发展。

2.2多种经营。黑龙江省以往的林业建设路径是先开发后建设,产仪、体制较多,虽然这种“政企合一推发展”是我省林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充分激发和调动林区职工和百姓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地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经营。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是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省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按照“林农结合、种养结合、采加结合、工商结合、综合利用、全民发展”的方针,在对集中连片、大面积公益林和商品林应由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依法加强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从转换经营机制人手,积极扶持股份和个体经济,逐步建立国有民营、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机制。

2.3森林保护。作为全国木材采伐量最大的省份,我省的过度采伐造成了天然林木材可采资源基本枯竭,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顶级群落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一些特有的植物资源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无论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为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都应加快森林保护和自我修复。首先,控制采伐。森林已不堪承受大规模高强度的持续采伐,因此,应减少采伐量,严厉打击不合法的采伐行径。其次,人工造林。这是实现森林消长平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人工造林一要保证适宜的地区选择适宜的品种;二要保证良种壮苗以优化树种、林分结构;三要保证良性发展、循环利用。再次,多季造林。要变运动式造林、春季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变传统的森林经营为可持续、生态管理经营。

2.4控制灾害。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对此工作要常抓不懈。火灾方面,首先,要确定重点防火期,并把耕地周围、居民点、旅游点划为重点防火区域;其次,要变季节性防火为全年防火,使防火成为常年性工作;第三,要健全防火制度,培训防火人员,扩大联防范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防火措施及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要转变打火方式,变传统打火为科技打火、变人力打火为机械打火、变直接打火为间接打火。病虫害方面,要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并做好预报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监测,及时、准确地确定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同时划分防治区、控制区、安全区,防治重点要以人工林为主,另外要把好苗木检疫关。

2.5多项发展。广袤的森林资源不仅有丰厚的林木资源,非木材资源也十分丰富,即有很多动植物资源及旅游资源可供利用,因此,要将林业经济变产业粗放式发展为重点突破式的发展。第一,要大力开发利用林下经济。通过快速发展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进一步扩大中草药生产规模、大量种植山野菜、将野生动物养殖形成产业化发展等措施,将林下经济作为林业发展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第二,要形成旅游和服务的突破。高寒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使黑龙江省拥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突出环境优势和生态旅游特色,把森林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结束语

总之,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而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森林的培育质量决定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充分发挥林业的重要作用、加快林业的发展,须根据我省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大力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并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进而使林业在管理和经营上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林业经济论文:林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逐步提升,它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仅依靠商业发展,还需要其它经济基础的支持。其中林业经济是依靠我国丰富的林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在推动我国竞价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经济效益,更多的是环保效益。但近年来为了满足国家发展需要,有些人无视生态环境,对林业资源进行大肆破坏,最终导致我国的林业资源遭到严重的损害,不利于林业经济的长久发展。本文以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未来的林业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林业;经济;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但与此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各种恶劣环境问题频繁发生,尤其是我国的林业资源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得整个生态发展失去平衡,严重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促使我国相关部门开始对林业经济投入更多的精力,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我们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反而更加重视林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效益与它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我们保持一定的林业面积。但是目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情况并不是十分乐观,呈现出传统、粗放、封闭的发展模式,过分依赖森林资源,这就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合理安排林业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政策、资金、人力和科技投入,因地制宜发展以林业为主的多种循环经济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经济发展资金不足

发展林业经济需要依靠林业资源,但是由于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在它发展的前期需要相关单位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都知道,林业属于国有产业,在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和当地政府部门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确保林业经济的顺利进行。但由于各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的不同,各单位投入的资金也会有所差异,但多数情况下是不能够满足林业经济发展需要的。近年来林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更大地发展,但资金多被用于建设生态园林方面,在经济生产投入还是缺乏足够的资金,促使很多优秀的林业经济项目无法顺利开展,进而严重危害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林业经济与林业资源断链

林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林业资源的支持,特别是对森林资源的依赖。我国是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林业面积、林业储蓄以及森林覆盖率虽然低于世界含量,但总体来说基本可以有力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顺利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人和单位不考虑长远利益,只顾眼前利益,大量砍伐树木,导致我国林业资源受到严重的损害。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样的差异,但人工林种植的品种比较单一,不仅成活率低,而且不利于提供多样的林业资源,长时间促使我国林业经济长时间处于低效阶段,最后形成林业资源不断减少并且质量差的局面,进一步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三)林业经济发展缺乏创新、管理不完善

林业资源虽然属于自然资源,但在我们生活中,林业经济却离不开人的管理,同时它的发展也离不开技术的支持。近年来由于政府与企业在林业经济发展中没能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多采用国外已经开始或是已经淘汰的设备;在调节方面做的也不到位,致使林业经济发展缺乏严重的创新,技术设备也无法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样就使得我国的林业经济长时间处于低水平时期。在管理方面也很落后,未能做到及时因地制宜,一些新品种不能适应当地的生长环境而受到限制,导致树木质量差,而且由于在贮备培植过程中缺乏专业人员的合理安排,也在一定程度的促使林木生长受到致命性的伤害,从而影响了林业经济大发展。

二、推动林业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

(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资金

林业经济虽然是国有产业,但由于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了确保林业经济的顺利发展,我们就需要开展多渠道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来推动林业经济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当地政府以及参与企业要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来吸引外来资金来扶持林业经济的发展。比如,我们可以让一些资金雄厚的私人企业参与到林业经济建设其中,并对他们提供资源材料,当取得优异成果时可以给予奖励,促使他们更有信心参与林业经济建设,国家也可以让银行提供方便的贷款。

(二)大力调整林业经济结构

我国是一个多山多丘陵的国家,充分利用这些地区充足的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我们完全可以重点发展短期工业林业经济,在保证生态环境良好的情况下,进而提高它生产能力。建立起点、线、面相互结合的区域性林业体系,选择适合当地区域的树种和林种来种植,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

(三)利用科技提升林业经济水平

在促进林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对林业病害的防护,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林业生态环境资源监测系统,从而形成一种林业有序健康发展的机制。另外,也应该支持和鼓励有能力的林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升对林业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创新环保产品,赢得更好地经济效益。

三、小结

虽然我国林业经济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旧需要我们及时解决,这需要我们在今后发展中做出更多的努力。对某些地区出现的乱砍乱伐导致林业资源急剧减少,从而严重影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一如既往的加大学习力度,并不断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林业发展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要针对不同地区的特殊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适当调整当地的林业经济结构,尽力保护当地特有的资源,将科学技术全方面运用到林业经济发展中,改变林业经济发展的单一局面,进一步推动林业经济的大发展。

作者:陈英杰 单位:吉林省露水河林业局

林业经济论文: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营林造林工作研究

【摘要】营林造林工作作为林业发展的基础工作,营林造林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林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所以,加强营林造林工作,对推动林业经济建设,保护林业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广大林业工作者要以促进林业发展为目标,从积极落实营林造林基础工作着手,通过不断创新努力实现营林造林工作的新突破。

【关键词】营林造林发展经营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即为林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林业部门要大力加强营林造林工作抚育、监管工作,不断改善森林综合功能,使林木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不仅能够增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林业经济持续发展对营林造林工作要求

1.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林业可持续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发展,其中即包括对森林物种的保护工作,也包括对林木的修复工作,通过对已经破坏了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的作用。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保证其持续发展,需要从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入手,提高林业工作者和大众的林业持续发展意识,以保证营林造林工作的顺利展开。

1.2加强基础管理促进长足发展

要想使林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也需要遵循又快又好的发展原则,既要保证林木产量,又要保证林木数量。在营林造林工作中林业工作者们一定要把握好管理与技术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从工作中的问题出发,并通过实地考察,充分做好计划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以保证营林工作的长远发展。另外,林业技术、管理和工作人员还要重视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工作。

1.3增强全民营林造林意识

营林工作不仅单纯地局限于森林和山区,所在区域都有权利和义务加强绿化工作。所以,不仅要加强林业工作人员的造林意识,还要增强全民营林造林意识,以充分地调动公民的环保意识,使城镇与森林营林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拓展绿化区域,不断强快绿化速度,为人类打造一个更健康的生存环境和空间。

1.4坚持林业产业多样化协调发展

公益林的打造不仅具有观赏性、联系性,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保证林业的长足发展,可以通过多渠道打造一条多样化的协调发展路线。将与其相关的特色加工业、绿色食品以及特色旅游业等与林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使他们能够相互促进,从而得到共同发展。

2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策略

2.1加强种苗生产工作

种苗生产作为营林造林工作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决定着林木的生长状况和质量。只有优质的种苗才能实现速生、丰产、质优的标准,所以要加强种苗生产工作。首先,要做好林木良种的选育工作,还要加强快繁推广和质量监管工作。在工作中要充分地利用种苗科技,以加快造林和优良树种的选育进程,为收获优质的林木奠定稳固的基础;同时,要加强林木良种宣传示范推广,支持并鼓励林业工作人员使用良种;另外,还要加强容器育苗的推广力度,对于那些适合容器育苗的树种要尽量采取窗口育苗方式,以提高造林的成活率,突破造林的季节限制,同时还可以加速幼林郁闭。

2.2选择科学合理的营林造林方式

要想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就需要打破传统的营林造林经营模式,将科学集约经营作为营林造林的主要手段,使营林造林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首先,要用机械整地、机械割草等现代耕作技术来代替传统的耕作方法,来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同时,还要从思想上转换重造轻管的理念,广泛开展森林定向培育,将引水喷灌、配方施肥、抚育间伐等应用于营林造林生产之中,以全面提升造林的产量和质量;另外,还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林下利用和复层林经营,打造功能多样、品种丰富、结构稳定的生态群落,使森林实现三效兼优的标准。除此之外,要调动各级林业科研院所,充分利用林业科技成果,以整体提升营林造林的科技经营水平。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计划、育苗到施工、抚育、经营等各环节的质量监管,使营林造林质量得到可靠的保障。

2.3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首先,要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营林造林意识,并帮助他们树立质量管理意识,先从根本上解决工作人员的思想问题,为提高营林造林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在营林造林的各工作环节,加大质量管理工作力度,尤为重视质量检查工作,严把质量关;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于调查中的细节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归档;为了保证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发放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及各级管理部门的信誉,使生态公益林建设工作得到有效的保证。加快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步伐,以增强林业竞争力,以保证林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4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林业工作的落实和实施,林业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建设,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制定优惠政策等有效手段,使林业能够吸引民间资本,以其作为行业发展的动力,并最终实现投资者和林业双赢的共同发展局面,这样即可以有效地增加生态效益,又可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5加强营林队伍建设

在营林造林工作运行中,要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地位,要明确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术的营林造林队伍,才能保障营林造林事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从业务知识、政治理论等各方面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拓展其知识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具有较高的职业首先,敢于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以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以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