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09 10:20:4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财会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 财会 excel应用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结合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学中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对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渗透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做了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在工作时,除岗位所需技能之外的基本能力素质,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一、我院高职财会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我院财会专业学生,其职业核心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较远,显现出多方面弱势。
(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较弱。根据几年来对我院会计系学生的调查,接近80%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模糊,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力欠缺。这一点也符合一般情况,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偏重专业课学习,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工作经验不足和课程教学组织设计能力不足,使学生接受职业专门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和素质的训练较少,社会适应能力有待提高。
(2)沟通与合作能力欠缺。90后的高职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达却又欠缺沟通的年代,很多同学不愿意和父母、老师当面交流,多数同学喜欢网络交流。在教学之初,我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调查测试,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不善于和人沟通,60%以上的学生不能满意地表达自己的预想意图,部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影响了小组合作训练的效果。麦可思总裁王伯庆曾认为,很多岗位要求有基本的沟通能力,高职毕业生有效的口头沟通能力比较低,导致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学习领悟新知识存在一定困难。
(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不强。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指能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关键,根据情境独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优化改进,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大部分学生问题实质把握不准确,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问题出现的情况下,应变能力不强。
(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欠佳。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等。高职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就职于财会行业,每一项业务或重要工作都会涉及对众多信息的获取、整理、评价和分析。就目前的培养情况看,高职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很薄弱,对于教师布置的有关市场调查训练项目,多数学生不仅在设计项目调查表方面显现能力不足,对所调查的文字和数据资料也难以准确分析说明问题,或难以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只有少数学生能够根据环境对市场进行比较好的分析和判断。
二、职业核心能力在《excel应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尝试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靠知识的获取,而是靠行为的训练。这一过程必须在职业活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化课程,通过现实获得模拟的职业项目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下面结合《excel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针对我院学生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做一下探讨。
2.1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学校顺利完成学业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提高,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说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高职学生自学能力不足,一般有多种原因造成。比如对人生、对职业缺乏整体规划,学习有盲目性;学习、娱乐以及项目工作任务之间时间上的安排不合理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的长远目标和当前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并在过程中给予学习成果的肯定和鼓励。
《excel应用》,是一门以excel为工具,以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主线的实践应用学科,是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之初,我就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性质,帮助学生建立了本课程学习的长远目标:既要了解excel的操作,又能利用excel处理日见财务工作,同时在此基础上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运用excel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的财务管理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又给学生一张教学计划安排明细表,让学生明白阶段教学结果和当前学习目标,通过整体规划,有效地激励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2.2沟通与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excel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这一弊端。但是,学生在大众场合的发言交流还是存在心理障碍。因此在教学情境的实施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以下方法,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大众场合的交流机会。比如小组之间的探讨、班级之间的交流、情境开展的心得交流、情境成果的展示说明等。并且机会尽量惠及大多数学生,避免总是那几个学生发言。
2.3独立解决问题和应变能力的培养
问题解决能力一般包括确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检查其实际效果的能力。这一能力内容与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法(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类似,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有比较好的培养载体——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不善于主动思考,习惯按照老师的思路解决问题;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的分析能力不足,往往造成问题定位不清,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不习惯总结,手忙脚乱的处理完一个问题后便束之高阁,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可能又来一次手忙脚乱。
对于上述问题,我在《excel应用》情境工作过程的实施中,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解决:1)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示例分析,理论推导等方式,给学生做示范,再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反复训练;2)在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中,每个同学或者小组遇到的问题都可能不一样,老师不可能帮学生一一解决,必须交给学生处理意外问题的办法,比如参加网络学习论坛,与其他小组共同商讨进步等; 3)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避免学生被表面现象所误导,造成对问题的错误认识。
2.4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信息处理和分析判断能力是指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会计人员面临的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提高,会计环境和会计处理对象日趋复杂。另一方面,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原则”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大大增加,在许多方面,需要会计人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判断,以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恰当的处理,合理有效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为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为了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必须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三、结束语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不断的研究如何根据教学中的得失来完善教学方式。因此,需要对教师进行大量的培训和指导,但由于目前的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教学环境、教学制度还达不到职业核心教育的要求,实施难度较大。只有各级教育管理者转变观念、创造必要的条件,每个教师不断的学结、坚持提高自身素质,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具备社会所需求的素质,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财会专业 培养方法
论文摘要:素质教育自《教育法》颁布以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地开展实施,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它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发展,并提高其创新精神,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受教育者培养方法的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手段。下面从创新思维教学角度论述了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也就没有成就。在素质教育风行全国的现在,创新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中,教育者应采取一切办法,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创新意识,鼓励受教育者将现实实际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其实践能力。
在素质教育熏陶下,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对于人才培养也应当采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结合财会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方式,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财会专业人才。
应素质教育要求,采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转换教学主体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程度。而素质教育呼吁的是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中,教师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提问、开辩论赛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从被动的督促学习转变为自主自发地思考学习,并适当地让学生对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以自己的理解在课堂上加以陈述,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吸收,还能温故知新,不断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加强复习力度,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全面理解、融会贯通。
二、设置情境,寓教于学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按考纲要求给学生所接收的知识规定答案,学生的思维已然被固有的条条框框限制,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毫无任何对问题发散思维来理解的想法。而在创新教育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设置情境,将问题带进情境来提问,活跃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思维从理论理解跨越到实际情境里来。如可以让学生将上学期同专业各班的考试成绩编制分布数列,以此让学生具体理解统计学中有关编制变量分布数列的知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专业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勤于思考,并能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合理应用,巩固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
三、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素质教育重点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财会专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无论所学专业理论多么全面充实都是为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因此,在教学中就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而不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将理论生搬硬套。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切合实际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比如多设置一些实习课题,或定期带领学生参与到周围生活环境里经常可见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同时多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领会理论知识的精要,并发现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时,及时提出问题或参与讨论。而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有思考价值的课题和实践活动,并予以足够的信任和鼓励,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去体会、思考并创新。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习中,财会专业面对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图表,学生在学习疲劳的这一阶段并不能很好地接收并理解知识,大大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应当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处在一个活跃、灵活的学习氛围中,而不是全程都面对课本中乏味的文字图表。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立体分析,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五、因材施教
教学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多数学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同一种教学方式,理解能力的差异以及思维模式的不同等,都影响着学生对同一知识面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优势,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应该从培养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出发,尤其是对实际操作性强的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发散受教育者的思维,养成其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可用人才。
论文关健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逆反心理 心理研究
论文摘要: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提高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效果是我国会计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会计职业道德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我国著名会计专家潘序伦曾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诚信’‘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要做好会计工作就必须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近年来从国际上的安然到中国的银广夏、郑百文、蓝田等一系列会计造假件,让社会公众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质疑。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我国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为了培养具备高尚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会计人才.作为向社会输送大量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已经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课程体系中,期望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学生心目中变成了为考试成绩而死记硬背的课程,学习积极性不高,和学校最初的良好出发点背道而驰,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职业道德学习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变成未来职业活动中遵循的信念和标准的美好预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学生把职业道德教育完全等同于德育教育.认为接受德育教育十几年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没有必要再接受教育了。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有待改革,过去传统的理论说教已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让学生乐于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会计职业道德学习.不能仅仅通过考试、考证来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应该从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在当代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启示下创新教学方式.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效果。
一、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
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启示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消除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增强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接受性。几乎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碰到逆反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可能比其他专业课教师遇到更多逆反的.不愿学习的学生。要消除由于逆反心理而产生厌学情绪的负面影响.首先应该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和逆反心理的种类。社会心理学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逆反心理是态度引导的结果。在态度引导中诱发目标对象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可能是其障碍,如偏执型人格。但最直接的诱因则可能是由于引导者、引导内容和形式以及引导情境的某些特征引起的。从态度转变的过程来看,常见的逆反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这也恰恰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加以注意的。
1.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同样的刺激物因刺激强度过大、刺激时间过长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超限逆反是最容易诱发的一种逆反心理。如宣传教育中的同类信息反复灌输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的教育方式等都极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例如从开学第一堂课开始就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一直到最后一节课仍在强调。教师的本意是通过反复强调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结果却是学生关起课本不认真听讲。老生常谈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超限逆反心理,也使教师感觉枯燥.没有教学成就感。过度简单重复是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努力避免的教育方式。
2信度逆反
信度逆反是指由经验积累而产生的对信息及信息传递者的怀疑,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造成“信度逆反”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学生看到社会上的会计从业人员没有职业道德也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有些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人受到打击和排挤心中不平.从而认为只有屈服于权势才能生存和高升学校学习的职业道德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社会现实中的丑恶面和制度的不完善与德育教育的正面宣传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使许多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怀疑与抵触。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产生信度逆反心理.针对信度逆反心理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人员安身立命之本的信念,树立邪不胜正的信心让学生理解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制度不完善的现象,法制不健全被少数不法分子利用的现象是有可能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这些现象肯定会消失。我国在发展完善社会主义过程中,学生作为未来会计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自己、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同时教师自身要做学生的榜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使学生消除怀疑.接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旁听法庭对违背职业道德案件的审判和邀请一些具有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善于从日常小事做起的先进模范人物作报告,让学生自己感受道德决策的历程。不仅可以让学生看到违规者的惨痛教训了解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而且还能够解除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怀疑,消除学生的信度逆反。
3.情境逆反
情境逆反是指不适当的引导时机与场合使目标对象产生的逆反心理。情境是从认知的角度说明行为者与环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行为者在行动之前对环境、客体的总和的认知,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多少加进了主观的成分,从主观上给予规定和把握。从教育信息传递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方面看教育接受的氛围不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心理需求会有所差异。如果受教育者在某种氛围中有不良情绪就有可能产生不愿意听的心理反应。因此,职业道德教师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具体的情境不同的目标对象灵活地选择教育方式与手段。不要在学生不能适应的氛围中强行让学生接受教育。例如采用模拟仿真教学法.模拟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在学生乐于接受的情境中促进学生养成遵守职业道德的习惯。
4.自主逆反
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压力使个体感到其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时,则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当然.自主逆反的诱发与个体的人格特质有关。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突出、自尊心过强的人来说,更容易产生自主逆反心理。作为讲授职业道德的教师万不可有自以为是、强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一定要在尊重人、理解人的基础上去塑造人;一定要具体对象具体对待坚持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采用启发式、参与式、渗透式等多种教育方法,以避免自主逆反的形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当学生有疑问,对教师讲授内容有怀疑时,如果教师采取忽略和压制的态度认为学生讲的都是错误的,是旁门左道的想法学生必须接受教师所讲的正确、正统的内容。势必会使学生产生自主逆反更加不愿意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正确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应该采取尊重学生探索、怀疑的态度共同讨论有怀疑、有疑问的内容在讨论过程中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内心真正接受职业道德教育。
5.禁果逆反
诱发禁果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诱因是无充足理由的禁止。禁止本身往往就提示人们注意某种对象。而当禁止的同时又未说明充足理由时就反而会激发人的好奇心理而产生与禁止相悖的意向。所以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对待禁止绝不可简单地否定和排斥一定要做合乎逻辑的分析与反驳。不仅要阐明是什么、怎么样.更要揭示“为什么”;不仅要说明不该怎样“.更应指明”应该怎样不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地去做教育引导工作。例如对待不做假账,在教育时不能简单说作假账是极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被禁止的。而应当分析为什么作假账是被禁止的作假账的危害进一步阐述作假账对个人和社会恶劣影响。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作假账的危害性.在未来工作中自觉抵制作假账。
从社会心理学对逆反心理的研究成果中,会计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逆反心理并非不可逆转只要认清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类有针对性地消除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消极特征,就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提高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认可程度。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培养具有高尚会计职业道德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积极心理学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探求中遵循消极、悲观的研究路线与模式把研究与实践的重点放在了人及人类社会诸如精神疾病、人格问题、暴力、色情、酗酒等消极的问题上而忽略了心理学应有的其他使命。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应该注重激发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品质,激励学生、相信学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追求良好会计职业道德的激情。
三、结论与建议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增强高职院校财会专业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实效.建议教育工作者积极开拓视野从学生心理研究出发.结合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将新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启示运用到教学活动中。以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积极有效地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从而实现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摘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然而,在职教界,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及培养还没有完全达成一致。文章首先探讨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阶段培养的思路以及对“双师型”教师的评聘工作的几点看法,旨在为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论文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财会专业 高职院校
拥有一支质量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办好高职院校的基本条件。“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发展目标。然而,“双师型”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如何认定“双师型”教师,如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等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目前,国内学者关于“双师型”职教教师的定义多达十多种,包括“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能力说”“双素质说”和“双职称说”等,其中“双证书说”(即以教师是否持有“双证”——教师资格证、行业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为判断标准)在职教界比较流行。虽然现在许多高校正在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双师型”师资不足依然是高职院校办学中的难题。为此,本文试从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的内涵界定出发,探索如何合理认定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以期能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寻找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中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作了界定,即高职“双师型”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解读该评估指标体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1)双证书或双资格(教师资格证和行业专业资格证);(2)双职称(讲师和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3)双能力(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或应用技术研究能力)。它为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即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方式及时了解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双师型”教师,也即“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强调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强调教师所具备的实践能力和素质)。总之,“双师型”教师应具有明确的双重技术职务或双重资格。
二、“双师型”教师分阶段培养的途径
鉴于以上教育部对高职“双师型”教师内涵的指导性界定,笔者在此仅以财会专业教师为例来探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步骤。
(一)第一阶段:“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
“双师型”教师除了要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应鼓励新任专业教师参加有关资格证书考试,对于非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及厂矿企业调入的教师,首先应要求他们参加“新教师教学技能岗前培训”,并且要获得相关的教师资格证书;新分配来的师范类毕业生除了应参加必要的岗前培训外,还要重点学习业务操作技能,并取得专业技术上岗证和专业技术资格职称证书。例如,财会专业的教师除了应获得教师资格证外,还必须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有三:第一,它是进入会计职业领域、从事会计工作的一种法定资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第二,它是会计人员报考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必需条件之一;第三,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必须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而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财会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得到更新。
虽然具有“双资格”或持有“双证书”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教师还不能称之为“双师型”教师,但如果一个专业教师不具备行业的从业资格证,那就更谈不上向“双师化”方向发展了。因此,具有行业资格证是保证教师实现“双师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第二阶段:“双素质”阶段
“双资格”或“双证书”阶段的理论性很强,但教师不仅要精通理论,更要吸收与现实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关的新知识和新科技,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使其毕业后能很快地融入社会并适应本专业的工作。然而,高职校现有的专业教师虽然大多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但也存在着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差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高职院校要把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水平高超的“双素质”教师队伍作为第一要务。要真正让“双资格”或“双证书”的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让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接受较长时期的专业培训(即教育部文件中规定的“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并建立长效的培训制度。
具体来说,实践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去企业驻点,连续进行为期几个月的顶岗实习,专业教师在锻炼自己的同时,又能方便、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学生;二是要求教师联系一家企业,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联系点,每年进行四次以上的短期实践活动,具体可以采用顶岗作业、工作实习、合作研发、调查研究等多种形式,以及时掌握本专业、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及实际应用情况,充分了解业务技术流程,并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或革新等活动;三是由各系部联系一些知名企业建立产、学、研互动的协作关系,聘请企业优秀技术专家到校内开展实践环节教学,届时由相关专业教师充当助手。这样既能让专业教师迅速增加实践经验,又能加强校内实验室和实习工厂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应该是具备“双素质”的教师,他们在取得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熟悉高职教学规律、掌握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具备相应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独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示范。一名“双师型”教师既应具备教师的职业素质,又应具备与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素质。
(三)第三阶段:“双职称”阶段
具备“双资格”或“双证书”的专业教师在经历必要的企业实践基础上,还应获得讲师(实验师)等中级教师职称及与本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资格)。例如,财会专业教师要获得双职称,就必须在取得讲师(实验师)职称前后报考并取得“中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在获评副教授(高级实验师)职称前后,还可以考虑报考“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通过一系列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不仅提高了财会专业教师的会计基础理论知识水平,还提高了其运用会计理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不仅使其熟悉了会计法规制度及其他相关法规制度,还增强了他们依法理财的意识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能力。在“双职称”阶段,不仅丰富了专业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还提高了其开展实践工作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利用信息手段等方面的能力。
因此,“双职称”是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条件。学校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报考其他相关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让少数教师先行报考做示范,然后再将重心由教师个体转向教师群体,根据教师各自的特长和发展方向,以专业群为基础,引导教师报考不同类别的职称(资格)证书。例如,在财会专业系(部)中,教师可以报考中、高级会计师,也可报考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还可报考经济师、物流师等。这些专业职称(资格)证书的取得为学校建设专业群和拓展专业方向提供了可能,并能使相近专业、相近学科的教师组合形成“双师型”教师团队。此外,随着社会职业岗位群和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化,以及不断满足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教学需要,学校还应鼓励专业教师报考相关新兴行业专业职称(资格)证书,以满足学校调整专业方向的需要。
(四)第四阶段:“双能力”阶段
经历了以上三个阶段,专业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自觉地按照企业及社会的要求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转化能力(指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转化为学生实际技能的能力,包括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编写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案的能力等)。“双能力”阶段的特征还可以表述为“双职称(双证书)+双能力”。有学者认为,“双职称”(或“双证书”)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而“双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双职称”(双证书)和“双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的“双”。因此,我们可以将“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具备教师资格和所教专业的实践经历、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
三、“双师型”教师的评聘与激励
教育部明确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学校中担任专业课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要达到80%。但目前 “双师型”教师还有近1/3的缺口。所以,要充分认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在高职校教师的评聘与激励工作中,第一,学校应当逐步建立起“双师型”教师的上岗资格制度并严格贯彻实施,为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例如,对那些已经取得“双职称”的且已进行过两年以上企业实践工作的教师,学校可以将其评聘为“双师型”教师,同时针对教师的企业实践工作采取一次性或分次发放奖励与津贴的方式。这样才能调动“双职称”教师积极进入企业开展实践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双证’不一定就是‘双师’,实际能力与资格证书之间不一定等值”的问题。学校应重用已取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同时督促那些尚未取得该资格的教师尽快提升自己。
第二,高职院校及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经费投入,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让“双师型”教师的“高素质、高要求”能够真正地和“高待遇”联系在一起。
第三,高职校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考核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并将“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考核与薪酬评级、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对那些考核成绩不佳的“双师型”教师,应适当实施惩罚措施并限期改正;而对那些考核成绩突出的“双师型”教师,要提高其课酬标准,优先给其提供职称或职务晋升、学习培训以及评优的机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素质的建设,这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无疑是提升高职师资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高职教育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规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努力培养高素质“双师型”人才,为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高职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财会教学 现状 对策
一、高职财会教学现状及主要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财会专业教学仍然没有走出传统财会教学的套路,大多数学校采用缩减课堂理论教学,增加实践环节教学时间的办法来表明本校是符合高职教学特色,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所谓零适应期的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殊不知,画虎不成反类犬,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理论没学好,实践动手能力也成为空谈。每年毕业的财会专业学生很多,但能够立即融入财会工作的很少。
通过对一般财经院校、高职院校和其他院校的财会专业学生比较,笔者发现这些财会专业临毕业或已毕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基本达不到实际工作中一般业务处理需要,高职财会专业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所欠缺,而且在实践操作上也并无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不会编制基本财务报表,看不懂企业会计账簿,不了解各账户之间的关系,有的甚至看不懂记账凭证,粘贴原始凭证毫无专业可言,更谈不上美观。财会教学上出现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1.1日常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
目前会计实践教学主要仍以模拟为主,大致可分为:单项模拟和综合模拟,单项模拟主要是在相关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学完之后进行模拟实训;综合模拟一般是在学生毕业前根据企业一个生产经营周期的基本业务以及前期的有关资料为基础,通过模拟企业会计实务处理的教学形式。这些模拟实践教学仍以在实验室或教室里用习题式练习方式进行,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相距很大。
1.2 会计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许多学校都有专门的财会实验室,但并未得到很好使用,实践教学组织散乱,不系统,不连续,缺乏创新,学生实训过后就忘,学生未能利用综合实训充分学习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未能融入模拟企业情景之中,缺乏热情,未对该情景留下深刻认识,在其专业成长之路上未留下值得回味的烙印。
1.3 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很多高职院校财会教育较注重课堂上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财会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财会专业课程设置过多,又划分很细,课程结构专业知识性比较突出,课堂教学与实训的比例不合理,技能训练往往只放在最后一个学期集中进行,或流于形式,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最终导致财会专业的学生会计理论比不过财会本科的毕业生,而又缺乏高职生应具备的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做法都失去了高职院校财会教学的特色。
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 重构课程体系,突出技能培养
高职财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核心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应密切联系。重构后的课程体系以学习领域课程为核心,打破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方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强调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建设理论教学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教育相统一的教学体系。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财会专业采取的仍然是学科课程体系,过分考虑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学科之间联系性不强。因此,需要加入实践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掌握技能为目标,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确保知识、技能、态度的整合性和协调性,可以弥补学科课程体系的不足。实训教材是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基础。要注意开放性地吸收实际工作经验和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充实和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高职财会实践教材的编写必须体现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有机结合,原则上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同时要考虑到高职办学特色。
2.2 创新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财会专业的教学必须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会计工作任务驱动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依托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实行在仿真或真实的职业环境下的渐进式全程实践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2.2.1 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互动合作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习目的明确,激发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充分快速吸收、掌握和运用知识。互动性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打破目前传统性的教学方式。
2.2.2 案例教学
应用案例教学是丰富教学方案和内容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设计的得当与否,则会大大影响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案例。案例的内容必须适应具体教学环节的需要,必须把基本案情编写描述清楚。可针对不同的案例分别采用叙述、表格等不同的展现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要考虑实务性。会计课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应用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在相应的案例教学中,应参照会计实务需要选取案例的基本内容,将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概括和会计案例的选择要反映会计职业某一特定情景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或情况,涉及某一特定单位或组织的经济利益。
2.2.3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创建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学生带着任务或问题,自主地学习,通过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2.3 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
企业需要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财会人才,即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吸取优秀实践教材的优势,结合本校实际,自编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教材,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并选择合理的实践教学流程,拓宽会计模拟实验的范围,努力贴近企事业单位实际,增强对学生会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
2.4 改革成绩评价方法,实行多元化评价
随着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专业课程的成绩评定方法也必须进行改革。为了让成绩评价能够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成绩要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全过程;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引入到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学生获得的薪金情况评定课程的成绩;实行证书置换课程,凡是通过国家有关证书考试的,相关课程成绩可直接评定为合格。评价学生成绩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以及在实习实训中的同学和同事,这样可以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此外,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必须完成一个类似述职报告的作业,对完成的这段实训工作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这也有助于学生在自我总结中不断认识自我,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对现阶段财会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时所产生的厌倦和困惑心理进行了分析,感到中职财会专业课程的改革迫切而且必要,并就财会专业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转换教学模式 理论教学 实验主题 结合
当前,随着教育制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教育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作为职校的教师,深切感受到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一方面在日常行为规范上与普高学生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也表现出较明显的厌学情绪。本人自进入职校以来,一直担任财会专业的教学工作,反观多年来财会教学的实际情况,财会专业学生在学习i存在着种种问题,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迫切而且必要。
一、职校学生在学习财会知识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一)会计专业目前的尴尬地位让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
自上世纪几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管是“泡沫经济”时代,还是“民营经济之春”时期催生了大量的财会工作岗位,中国从大学到中专无一不开设财会专业课,结果导致几年后会计专业毕业生大量涌人社会,市场需求迅速饱和,就业压力日增,很多毕业生从事一些与会计无关的丁作,即使在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也不例外。这导致了财会专业学生普遍产生了悲观厌学情绪,他们经常流露出“学习没有用,不如多玩玩”的心理。就我所任教班级来说,全班42人中只有三到四个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与财会稍有关联的丁作,其余学生大都存企业的加工岗位工作,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实现。
(二)学生学习中存在一种想取得“免费午餐”的心理。
《企业财务会计》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业量是比较大的,也比较繁杂,很多学生“怕”做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于只等着“抄抄”了事。他们中的很多人总有这样一种思想:平时老师上课最好少讲点儿,作业少布置点儿,考试前两天告诉他们重点,然后“抱抱佛脚”混过考试。这种对专业课消极懈怠的心理增大了会计教学工作的难度。
(三)财会专业学生存在着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意志力的问题。
职校学生中的大多数在基础学习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使得他们在财会专业课的学习中产生困难。
二、上述问题的解决途径浅谈
(一)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他们自身的素养和志向水平紧密关联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能帮助学生认可和选择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让他们把学习与个人前途、事业的追求联系起来,将勇敢、顽强、正直等社会价值内化为学生个人的品质,使其与会计学习兴趣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二)激励学生主动追求自身思维品质的优化。
职校学生已普遍具有从事独立的智力活动的能力,对于认识自己的智慧、力量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及时、准确的赞赏,往往能令学生情绪振奋,表现出极大的乐趣,并使其在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三)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将会计理论教学与模拟实验结合起来)。
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是先进行一年的企业财务会计专业课的学习,然后花一至二个月的时间进行会计模拟实习。学生在学习理论课时感到枯燥难懂,等到模拟实习时又已经将前面所学知识忘掉了很多,造成作账的困难,这往往使得模拟实习变得虎头蛇尾,甚至部分学生只等着抄袭。为了改变这一现象,会计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我校的财会班自今年9月份开学起,采用了市财经学校的企业财务会计实验教材,以任务驱动法贯穿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探寻一种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教学模式。从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反应良好,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要求。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建立会计模拟中心的教学模式,将企业财务会计分为二十一个实验,每个实验一个主题,把每个理论环节都与实践工作结合起来。
第二步:分步完成各个实验。(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完成实验一至十,第二学期完成实验十一至二十一,以完成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操作。)
1.理论教学。这是学生进行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加油站”,没有理论知识的掌握,实务操作无从谈起。教师在授课时可将常用的、基本的财务会计理论和账务处理教给学生,以鼓励、启发、诱导的方式引导学生跟随自己,尽可能多的让他们在课堂上吸取营养。教师有耐心生就会“倾心于你”,决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
2.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会计信息失真是现在企业会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所培养的财会专业的学生,就是将来参与财务工作的人员。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加强会计法规制度的学习,对提升将来的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
3.实务操作的演示。教师根据本次实验的主题,例举出一些经济业务,教给学生如何审阅原始凭证,然后正确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并对某些特殊格式账页的填写作出指导。学生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都习惯于“看着题目做作业”,对财会专业的课程也不例外,看着题目写出会汁分录就算完成了任务,而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题目可供参考的,而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真实可靠的原始凭证,学生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分析原始凭证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采用模拟实务操作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原始凭证,如何根据原始凭证所提供的信息确认经济任务的内容,进而正确的填制记账凭证。
4.明确本次实验的任务,要求学生协同作业,完成任务。首先需明确各项经济业务需要哪些原始凭证,然后审阅凭证内容,再进行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的登记。这个过程可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内的同学进行角色分工,模拟成一个会计核算小组。各会计岗位可由同学轮换担当,登记总账的同学是负责人。这样就将全班同学都蒯动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都力争完成的快速准确,小组内部的讨论也进行的非常热烈。这样就将“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要主动学”,这也是我们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运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教学的一个最著收获。
5.教师指导和补充说明。教师需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进程及时荚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给予说明。
6.给出一定量的习题作为课后作业,以对夺实验所学内容进行巩固。
第三步:学习效果的评估。在近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对学习结果的评估比较容易,而对学习过程则难以公平、客观地衡量,所以我认为两者应结合进行。在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计每个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逐项给自己打分,并可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然后教师可与学生推选组成的评价小组一起,对全班同学的学习过程和实验成果作出评估,作为他们期中(期末)考核的成绩(理论考试占40%,实务操作占60%)。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学生的进步为着眼点,以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他们,切不可因为少部分学生基础差而采取放任的态度,让他们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能够自我肯定,有“成就感”,这也是进行下一步学习的良好基础。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采用实验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于整个企业财务会计的二十一个实验,以理论为基础,以完成任务目标为驱动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巩同。另外还需结合讲授教学法,演示法,角色扮演法,自学一研讨法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多角度,多层面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五)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及时传递师生信息。
由于会计实务的模拟操作涉及到大量的凭证和帐务处理的演示,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使学生更直观的看到教师分析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和账簿的过程,也可将学生的“作品”及时的演示出来,发现问题及时探讨,这样学生会感到学习的过程非常直观,并且乐于帮助别人指出错误,加以纠正,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的学习、进步。
总之,教师在财会专业课教学中需多想办法,付出爱心,在学校领导和学生的支持和配合下,将财会教学推向更加有效、实用的轨道。
论文关键词:会计 中职学校 分段模块式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也逐步发展起来。但中职会计的教学也显现出它的陈旧和不足,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也较弱。因此论文结合这些特点,提出了会计教学实行分阶段与模块式相结合的构想。
1、中职财会专业教学模式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在财会专业课的教学中,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和途径都远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一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主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时间安排错位,只强调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训的重要性。
二是教材信息严重滞后,教材中不少内容还是传统的旧知识,远不能反映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重教轻学,教学中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和单一教学程式,仍以传统的标准要求和衡量学生。
2、中职财会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意义
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同时,重庆作为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试验区,大量的中小企业应运而生,财会技能型人才会出现空前的短缺。在这大好形势下,中职财会专业类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3、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学生,必须正视存在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活模块、多渠道、重技能的教学,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实用型初级财会人员。
3. 1中职财会专业纵向实行分段式教学
财会专业实践性很强,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为此把中职财会专业分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理论与分项实训阶段、综合实训与考证阶段、顶岗实习拓展阶段。
第一阶段: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安排前两学期集中学习理论,然后再进行实训。不过这样的安排,会造成财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培训的间隔期过长,这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没有实践培训而使理论显得过于空泛,二是在后来的实践实训中又要重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这不但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也挤兑了实训时间。因此,可以考虑在每一单项理论讲述完毕后就进行分项实训。分项实践教学的内容简单,容易组织实施,并且可以保证在学生每学习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之后对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进行阶段性的实践操作,这样一来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安排就比较紧凑,便于他们接受和掌握会计理论和技能。
第二阶段: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实训后,学生只是分项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因此第二阶段就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综合模拟实训,也就是以一个模拟工业企业的某一个月份完整的经济业务资料为会计主体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地综合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所采用的会计资料是完整的,包括企业的总体概况、产品生产工艺流程、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和说明、账户的期初余额、经济业务等。经过充分模拟各环节的操作流程,使学生接近相关企业的经济活动,亲身体验和熟悉会计核算的方法;再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与带领下模拟操作实训的各个步骤,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会计循环的全过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这个阶段之后,学生往往已经具备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能力,所以老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他们考取会计从业资格为下一阶段作好准备。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采取自主联系和学校推荐的方式进行一年的顶岗实习,这是完成学生由专业技能的墙养到岗位就业的过渡,顺利实现学生走向社会转变的重要途经。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年宝贵的实习时间,将实践教学扩展到顶岗实习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3. 2中职财会专业横向实行模块式教学
以《基础会计》学科为例,这门课程是财会专业的基础人门学科。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教学模块时,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贯彻“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理念,不再以理论教学为核心,而是把模拟演练、实训等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核心,以职业实践能力为重点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加强他们对岗位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考虑将《基础会计》课程和《会计模拟实训》分项实训整合为一门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并分成五大模块。
基础会计理论与实训课程是以会计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的五大模块有机整合而成的。第一模块:基础书写实训,让学生掌握阿拉伯数字、汉字大写数字和大小写金额的标准写法,做到字迹清晰、书写规范;第二模块: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使学生熟悉经济业务,学会常见原始单据的填制技能,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程序,掌握收、付、转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方法;第三模块:会计账簿建立、启用、登记和错账更正,使学生学会启用账簿和编排账页目录,掌握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建立和登记的方法;第四模块: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会计凭证核算组织程序、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第五模块:报表编制和申报纳税,使学生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和编制要求,掌握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报。
总的来讲,分阶段模块式教学将专业课知识有机整合起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会计职业核心能力。
一、会计电算化理论论述
(一)会计电算化定义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账务处理,完成对会计信息的核算、分析、预测和决策的会计管理工作,是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会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开发、使用、培训、服务、制定和执行法规制度,实施微观于宏观管理会计业务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全部[1]。同时,它既是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同时又是参与财务管理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电算化目标定位
从我国会计实践来看,会计电算化实施被赋予以下几个层面目标:
1.提高财会工作效率
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把繁杂的记账、结账、报账工作交给高速的计算机处理,减轻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并且由于计算机的精确性和确定性,可以避免手工操作产生的误差,以达到提高财会工作效率的目的。
2.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手工条件下,财会人员被繁重的手工核算工作所包围,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好地发挥会计参与管理、决策的职能,而通过电算化,使财会人员解脱了繁重的手工核算,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管理及决策,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服务。
3.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手工条件下,由于会计信息需要记录、加工、整理,使需要会计信息者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这不利于企业经营者掌握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而电算化后,大量的信息都可以及时记录、汇总、分析、传送,保障向企业管理者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
4.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一方面为了参与企业管理,更多地学习经营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掌握电子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好的会计基础工作和规范的业务处理程序,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所以会计电算化也要求会计工作的规范化。
(三)会计电算化基本原则
1.法制性原则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各项工作,都必须以有关法律制度为原则。不仅要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财务制度及有关法律;遵循财政、财务部门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还要遵循本企业的财务制度,从而保证机构设置的合法性,岗位分工和人员职责的合法性,操作使用的合法性,输入、输出及内部处理的合法性,输入数据的合法性及输出信息及格式的合法性。
2.效益性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是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标。[7]首先,提高经济效益,也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接经济效益,即直接投入直接产出的效益;二是间接经济效益,即由于会计电算化而引起企业的现代化,产生的非直接经济效益。其次,在系统实施前,应围绕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开展从经济效益、技术力量、管理水平、各种约束条件进行整个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以确定是否具备条件进行会计电算化。再则要从会计电算化能否节约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能否准确、及时和全面地提供财务信息,能否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决策水平等方面着手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此外,要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力求降低设计开发成本,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
3.系统性原则
要形成以整体观点、关联观点、发展观点、最优观点在内的系统观点来进行会计电算化实施工作。一是注意内部与外部相联系。会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实施会计电算化时,应考虑把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既要分清各子系统的界面,又要设置好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做到数据信息共享,减少数据冗余。二是注重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可分许多子系统,实施会计电算化,不可能一次全部完成各子系统,必须分阶段进行。在进行分部子系统设计实施时,必须要有全局的观点,以确保整体系统的完美组合。
4.规范性原则
包括系统设计的规范性,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数据信息的规范性等。有了这些规范性的要求,可避免由于人的主观因素而造成系统实施的偏差,从而避免会计电算化工作失败的可能性。
5.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是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否实际使用的前提。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8]:(1)准确性。即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在易出现错误和失误的地方,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检错和纠错系统,进行重点防护,保证输入数据及操作的准确性。(2)安全性。要求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防止系统被非法使用及非法改动。此外,还应有系统破坏后的恢复功能等。(3)易扩充性。即整个系统在运行周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从而要求系统随之进行改变的难易程度,易扩充性要求对系统的修改和扩充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
二、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进入信息化的基础,是今后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经过实践证明,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形势和基础比较好,基本完成手工记账向会计电算化记账的转变。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集管理、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因此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由于财会工作自身的特点,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
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根本没能力利用信息技术
(二)财会专业人员计算机知识的欠缺
一般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理论仅能满足手工会计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会计人员要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以及保养和维护。一般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个问题已成为企业快速实现会计电算化的障碍。
(三)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工作主要从事事后核算,事前的分析预测和事中的控制因计算复杂而很难进行。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发挥电子计算机卓越的计算功能,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9]。然而,我国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却存在着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的现象。采用软件的材料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内容功能较强,而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以及资金供求预测等模块,根本没有设计或内容过于简单,功能不全。并且查询功能也不健全,限制了其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对加强财务管理的功能。
(四)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
近几年不少财务软件厂商基本是一套软件使用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用户,对行业特征和单位的核算特点考虑不够,导致不少施行电算会计的单位,仍要会计人员做大部分的辅助工作,致使一些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处于观望之中。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系统体积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其材料、工资等各核算子系统之间又彼此分隔,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10]。另外,一个公司购买的会计软件是不能与从另一个公司购买的其他软件联系在一起的,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它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五)数据保密性、安全性差
很多时候,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但几乎所有的软件系统都在为完善会计功能和适应财务制度大伤脑筋,却没有几家软件认真研究过数据的保密问题[11]。例如成都某公司计算机被盗,内存价值百万元的资料而无任何加密防范措施,该公司的损失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本身的价值。而有些软件所谓的加密,也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难如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三、以有效对策途径强化我国会计电算化持续发展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充分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应用不是一个单一的会计手段的转变问题,当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已普遍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适时制造系统以及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并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之时,内地的大部分企业仍固步自封,必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二)规范会计电算化基础工作管理
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为保证电算化的顺利实施,企业应制定出严格的电算化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为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管理、操作管理、系统维护管理、机房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和计算机病毒的防治等制度,确保系统高效、安全地工作,充分体现出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三)提升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增添了新内容,从各方面都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首先,必须大力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既要重视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又要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人员的再教育。一是使会计人员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二是使求会计人员掌握更丰富的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三使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更加及时、有效。
(四)要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
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尤其重要,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由于存贮载体的变化、处理方式的变更,使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要创造良好的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环境
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的宏观控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制度,对危害计算机安全的行为进行制裁,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计算机硬件设备的管理制度
应当建立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包括对温度、湿度、防火、防雷击、防静电等的管理,也包括对人文环境的管理,如防止无关人员进入计算机工作区域、防止设备被盗等,以保证设备的完好,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3.建立内部安全控制制度
在电脑网络环境下,某些内部人员的恶意行为及工作人员的无意行为都可能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安全性,因此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必要的。一是实行权限分级授权管理,明确管理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的职责范围,相互制约。二是建立健全对病毒、电脑黑客的安全防范措施。例如采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信息加密存储通讯、身份认证、授权等。三是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作好登记。四是强化审计线索制。计算机会计系统应具有必要的自动记录能力,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四、我国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今天,已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延伸到通信学、企业管理学、市场运筹学等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的推广应用不再是单纯的财务管理系统,而是正朝着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方向发展,甚至发展成为不同企业之间跨地区、跨行业相互链接的大型网络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12]。实践证明,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发展趋势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于管理会计系统相结合,促进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
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处于会计核算电算化的水平,或者说,现在仅仅是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而财务电算化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因为企业会计包括财务会计和成本与管理两大分支,所以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电算化。因此,未来的会计发展在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不失时机的推进管理会计电算化,真正实现会计的核算职能、管理职能和控制职能。未来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向智能化发展
由于信息处理、分析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专门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本,因此,随着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也会朝着智能化、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软件开发趋势向国际标准化
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电算化软件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会计国际化问题,满足多语言、多币种的国际竞争需要,这就需要要求实行财务软件网络化[13]。它是基于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上午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财务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能够实现网络化管理,对企业经营计划和控制功能动态管理,从而实现动态查询。实时监控、远程通讯等。
(四)促进会计自身的发展和变革
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电算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是突破传统会计观念,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课题,以及研究和确立新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如会计电算化在系统设计、工作组织、信息处理和账务处理程序等方式和方法的改变,本身就是对现行会计理论和方法的突破和完善,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新的问题和新的课题将不断出现,如:企业信息处理网络建立后,将如何做到及时合法的提供会计信息,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商业机密;两个会计子系统(财务系统和管理系统)实现结合后,如何改进财务报告等。
五、结论
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也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时代,谁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谁就能在竞争中拥有核心竞争力,会计电算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会计电算化必须突破传统会计的观念与理论,只有不断地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才能使会计电算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财会专业设置的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目标不明确
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并不是专业的会计人才,而是要把合格和优秀的人才往各个管理部门输送,因为会计支持着这些岗位的工作。所以说这些人才只需要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和生成的过程,并不需要精通会计中的记账和算账。但是现实中的很多授课老师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讲课并没有按照侧重点来传授内容,课程的内容也只是各个方面的拼凑,其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覆盖的面过大过广,可是由于学时很短,所以说最终只能是多而不精;二是侧重点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学和应用的偏差。学生都会觉得自己学的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与自己的专业相背离。
2、教材与实际不匹配
现在好多的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材与专业的特点并无关系,不能够与本专业相辅相成。有的教材的重点是讲解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却忽视了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的能力。也不能体现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特点,所以说与其毫无关系。
3、机构单一的教师力量
经济管理类教师一般都不同时具备财会类和经济管理类知识,兼具两种知识的教师严重缺乏。一方面,现在很多高校财会的课程是会计学院的教师所负责的,这些教师虽然会计水平很高但是并不具备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管理教师缺乏会计知识并不能教授会计课程,因此学生们学习时就无法获得专业的指导,很难将专业知识与财会知识相互结合应用。
二、会计专业课程和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有区别的
1、教学的目的不同
会计专业会计课程主要是培养会计信息的生产者,要求学生能够用会计账簿和报表等工具把经济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而对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思维方式,理解各类会计信息所反映的财务信息并要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学生学习会计不仅仅应该知道会计信息的经济含义,而且应该具备分析信息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2、课程的安排不同
普通的会计专业的课程十几科甚至更多,他们会安排更多的课程来学习会计知识并且会计知识在学习中占有主导的地位。然而经济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并不多,并且会计课程也只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辅助的地位。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就造成了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性减少并且很难去理解精髓,更加谈不上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因而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高校财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与实践
1、重新确立培训的目标
高校管理学院专业培训的目标是训练在校生成为高级的管理型人才,但是毕业生毕业后会受到经验不足和就业环境等几个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内很难成为高级管理人才。所以说,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应该改为培养具备高级管理人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
2、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财会课程体系
按照会计信息的运行规律、经济业务流程和会计的功能来构建管理类专业的财经课程体系。现代的会计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健全和金融市场体系的建立,相互之间能够互联互动,从而衍生出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体系。所以说,现在的会计功能,不光具备管理的服务职能也是会计的核算功能,应该为企业的信息提供可靠和真实完整的财政信息。管理、服务和核算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管理是核心,服务是目的,核算是基础。会计信息的使用和监督如果想要被监督的话,管理的职能将会被当做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各个课程中。现在,我国很多院校的财会专业必修课都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等课程,尤其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作为管理类专业和财会的必修课,能够有利于进行资金的决议从而来确定资金的需求和企业的存货和企业采用的政策。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
3、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架构
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点都是在科学的课程下培养出来,所以说,经济管理专业财会课程的体系和内容应该依据学生懂得的知识和技能来安排。《基础会计学》也只是初级的会计知识,并不能满足学生成为高级的会计人才,也不能满足毕业后从事会计行业的需要。所以说必须要增加管理和会计相关的知识来满足其毕业后从事其行业需要。由于考虑到各院管理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是有限的,因此,应该根据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新架构了教学体系。(1)基础会计教学的内容体系侧重于会计的计算,是以会计循环为主要的线,重点的讲解传授企业的经济会计的核算手法,使学生能够去掌握会计的职能和基础知识等。并且能够了解和掌握复试记账的监督和计算的基础法则;通过其平时的实践和实验,教会学生利用会计原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从而为后来的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2)管理系财务课程体系的主线是资金的运转,在考虑资金成本、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原因的前提下,以对财务的决议为核心内容来进行教学的框架。其中的内容包括对投资、筹资、收益分配和运营的管理和决策。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财务的分析、运算等基础的方法,从而为经济管理来服务,使得能够成为具有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3)管理系会计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主线是企业的生产规划和控制,核心内容是经营和决议。该课程的内容体系是用企业的活动决策、预测和控制为主要的内容来架构的。分为四个内容,其中包括管理会计的预测与分析、规划和控制、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业绩考核等。
4、加强和改进教学的方式
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适应现代的高级管理人才。这种方法的含义就是教师不光光是要传授知识,而是要去引导和启发并且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来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以学生为中心,来引导他们的思维扩展,探索性的去学习。采用个别的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充分的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如何去改进经济类管理专业会计的教学
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在经济和管理学院设置了会计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教师不光要承担自己本专业的课程还必须要承担经济管理方面的会计课程,这种模式在各种高校内是普遍的存在的。很多的会计专业的教师由于长期的实践和教学的经验,对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已经达到了轻车熟路,但是如果把这些长期积累教授会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照搬到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会计专业课程中,不加区分的教授每一个同学,并不能收到好的效果。所以说我们针对上述这些大多数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1、调整教材的内容强化开头的作用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第一次接触会计教学应该是《基础会计学》这本教材,现在,很多的《基础会计学》教材一般都是根据会计专业的课程来编著的,比如开始提到的一些象基础知识、会计等式、会计假设等,然后再按照实际操作的业务顺序,例如取得原始的凭证、将信息转化为会计信息、记录账簿等。但是这种流程和安排并不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使得学生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误解和偏差,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问题变会退缩产生畏惧的情绪。没有从一开始便使学生纵观全局,使得其陷入孤立看问题的境地。为了去解决以上所出现的问题,应当适当的调整下教材的内容使其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具体的来说就是把《基础会计学》分为四个内容:(1)通过案例和实际操作阐述会计的最终产物——报表。(2)讲述会计的基本原理,例如:会计等式复试、记账的原理等。(3)简单介绍会计的流程最后来说明下报表的分析和编制。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来比较以上的内容作了一点点调整,第一就是开篇内容就介绍了财务的报表,这部分并不来讲解报表的编著和分析。主要是用生动的案例来讲解财务的报表对其产生初步的认识。第二就是对其流程只做简单的介绍,因为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的学生并不是生产者而是使用者,所以说,从这个角度上看适当的去压缩下也是合情合理的。
2、通过课程的内容整合来体现管理的特点
可以整合《财务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使得更加适用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其中的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会计的基础,主要讲述的是会计的基础的知识。(2)按照业务的来回运转组织的业务计算。(3)财务的报表分析与编著。通过整合以上的内容来使得学生具备阅读和使用报表的能力,并且能够掌握其中所蕴含的信息从而计划出用来决议的方法。第二部分的会计的业务计算,现在很多的教程都是按照负债、权益、利润、资产等方面来计算的,并且每一个内容都介绍的非常详细。但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会计课程来说,这种详细和全面并不利于全局的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思路来处理先后的顺序,并且在其中添加审计的课程,由于经济管理专业并无审计的课程,所以说这个课程的添加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整合后的内容将会计和管理相结合,更加的符合经济管理的专业课程要求从而也体现了独特的管理特点。
3、通过改进方法来实现教学的多面化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会计教学,在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针对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应该在讲课的时候有侧重点。因为是专业授课,更加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学习,也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并不应该局限于老师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去听。对于管理专业的会计教程来说,可以展开分组的讨论。这种教学的方法能够更加有力的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提高其创造力。并且同时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现教学相长,提高教师的职业水平。
五、总结
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的财会专业知识的改革和实践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和各个企业的不断发展,这项任务也会不断的革新。所以说,我们应该更积极的去改进和经济专业相契合的财会课程,这不仅仅是经济市场的需要,也是做为学校需要重视的事。学校应该去通过对课程的改革和深化,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找到会计课程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的去学习,使得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能够更好的在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使得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肖溢 单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一、传统继续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就是以高校为本或以专门的教师进修机构为本的模式。该模式往往因只重视知识和理论讲授,难以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而受到较多批评。近年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已意识到这个问题,正采取措施逐步加以改进。比如,在对教师的培训中加上外出实地考察、参观或岗位实践等环节,同时辅之以职业技能证书教育(如会计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师、物流行业的物流师、电子商务行业的电子商务师等)。这些改进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技能,还提高了被培训教师所在学校的双师证率,使传统的继续教育模式焕发新的生机,再一次受到被培训学校的认可。虽然如此,该种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该模式的继续教育是上级教育部门为推广某项教育改革或某种教育模式而组织的,虽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却不一定符合各受训学校的实际,结果经常由于受训学校的条件难以达到要求而出现“教师个人业务水平提高了,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作用不大”的情况。二是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时间大都在1—2个月,用时较长,大多数的教师由于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所碍,不能外出接受该种继续教育;而且该种模式所需经费较多,受经费所限,能接受培训的名额就有限,致使该种模式的继续教育覆盖面有限。
二、校本培训模式
1.校本培训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的校本培训计划由英、美等国首先发起,并很快在世界各国盛行开来。目前,许多职业学校都开始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对教师实施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主要有两种界定方式,一种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另一种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主要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计划与活动。无论是完全在学校内进行的,还是在学校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的,都属于校本培训。第二种定义被普遍认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即校本培训是一种以教师任教学校为培训基地,辅之以大学或师资培训机构提供必要课程和人员而开展的师资培训活动。
2.校本培训模式探讨
无疑,校本培训能有效避免传统继续教育培训的缺陷。第一,它由受训教师所在学校本身发起、组织,方便了解一线教师的继续教育需求,有利于安排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内容;第二,受训教师不用长时间外出,所需经费也会大大降低,受训范围也可大大扩展;第三,它并不排斥高校或教师进修机构所提供的继续教育,只不过是形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从“走出去”到“引进来”。校本培训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不同学校针对具体的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摸索出不同的适合自己的培训方式。我们也在力求探寻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以期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合财会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
(1)个体式培训。
据调查,被列为国家改革示范校的中职学校的教师,其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比较高。每位教师都制订了书面的个人成长计划,并按计划来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教师们不仅随时关注最新的改革进展、勤练会计技能,而且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动听别的教师的授课,撰写教学日记、教学小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那些没有被列为示范校的教师的积极性明显不够。这就说明,个人的积极性需要一定的外在压力来触发,示范校改革对教师们做出的硬性要求恰好提供了这种压力,同时为教师们的继续教育指导了方向。在没有这种改革的学校,为鼓励个体学习,学校就应采取适当的考评和奖励措施,以及适当的资源支持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定时为教师提供精练技能的训练室、机器、软件、训练用物料等;定期安排一些教师技能比赛并对优胜者予以精神、物质奖励,同时将之作为加分项并与职称评聘挂钩;对考取双证的教师予以费用报销(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正在这样做)或一定的物质奖励等。当然,学校还应规定予以奖励或支持的继续教育项目,以使教师们的自主性继续教育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2)师徒式培训。
师徒式培训基本上就是一种一对一的培训形式。一般由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且愿意指导新教师的教师担当师傅角色,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引导新教师将教育教学理论、学科知识与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新教师更快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过去的账房先生是由徒弟直接跟师傅学习而成,且由于直接在实践环节进行,效果良好。对于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无论是教育教学技能,还是财会学科技能都比较适合采用这种方式。然而,在一对多的学校教育中,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被学校所忽视。在很多学校,几乎没有校方指定的师徒式的传、帮、带培训形式。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经验传授一般局限于偶尔的展示课或新教师的主动请教。由于没有校方的强制性约束,老教师自然也就没有主动指导的积极性,这对于校方而言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校方应该重新重视起这种培训方式,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政策,使这种培训方式常规化,在财会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小组式培训。
小组式培训,就是根据教师共同的需要、兴趣及学科等,由教师自愿组成或由学校划分成小组,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的校本培训活动。这种培训在划分小组时主要依据的是小组成员的共同特征,重视组间的特殊性,且其组成以自愿结合为主,这就为教师之间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提供了心理基础,为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很多学校中,小组式培训主要体现在教研小组活动和课题小组活动上。教研小组的教研活动以教研室为依据简单划分成小组,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小组成员的共性,但忽视了个别成员的特殊性,且小组的形成不是教师自愿结合的,自然很难实现教师们的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学校应重新审视教研小组活动,使之成为财会教师们继续教育的平台,比如可设立问题研讨室、教师论坛等专门的小组活动空间,并采取一定措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问题研讨室每两周定期开放,设立一至两名负责人,由教师们自愿结合,交流讨论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的方式方法。鼓励大家不论问题大小,不论语言长短,自由发言即可。最后由负责人组织教师们以书面形式整理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在室内的问题研讨园地上,并以电子稿的形式留存,形成随时可供查阅、学习的资料,要求研讨室每月至少形成一篇文稿。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参加三次,每学年至少在问题研讨园地上发表一篇文稿,否则不予评优。如此,将会激发教师们参与问题研讨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全员式培训。
这里主要是指针对全部财会教师的集中式培训。比如可设立财会教师学习报告室。学习报告室在教育教学、财会学科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需做专题讲座或外派学习人员回校报告、宣讲所学知识时开放,对全体财会教师进行集中式培训。其中,专题讲座可由走在教育教学前沿的领导、学科带头人来讲,也可由经验丰富、与时俱进的老教师或外请专家来讲,讲座所用资料力求每人一份,同时保存留档。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要求外派学习人员回校后宣讲所学知识,一方面可以督促外派人员在外出期间认真学习;另一方面既可节约外派经费,又可变相扩大外派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还能使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人员也学到前沿的知识。当然全员式培训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培训过程缺乏互动,效果较差,往往是“听着激动,听后不动或学后不用”,对教师实际教学与技能的提升影响不大。所以,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采取一定的后续措施,比如小组研讨、撰写培训心得体会、优质课评比、技能比赛等相结合,实现培训内容的内化。
(5)校际式培训。
校际式培训主要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的校际培训项目和与兄弟院校之间开展的校际合作交流项目。高等院校一般被认为是科研的前沿和知识的发源地,所以教师进修一般选择到高等院校去。但传统的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这种纵向交流存在些许缺陷,前面我们已述及。要改善这种交流方式,使之能更好地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服务,就要在原来“派出去”的基础上,外加“请进来”。根据教师的需求,请高等院校的教师到中职学校来对中职教师进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会局限于中职学校现有的设备和资源条件,可能不能进行一些较前沿的技能传授,但由于在自己学校的缘故,会使更多教师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对解决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更有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保持“外派”进修的同时,加强“请进来”的方式。与兄弟院校之间的横向交流目前也只是局限于落后的学校派教师向先进的学校学习,真正的互利合作较为少见,还在不断探索中。
(6)校企合作式培训。
校企合作式培训就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来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增强教师们的实际会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实际会计能力的学生。所以,当前校方都非常重视这种培训方式,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选择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去实践;校方也会请企业或事务所的资深会计师到学校来授课。但有时由于涉及商业机密等原因,可能无法接触到一些核心业务的会计处理操作,无法取得较好的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较好方法是学校最好有自己的校办企业、事务所,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资源,也会耗费学校很大的精力,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来说可能比较困难。如果学校能另辟蹊径,选择参股、控股企业或事务所,或许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既可节约资源,也可节省精力,还能使教师们接触到实实在在的业务培训。
(7)职称考试辅导培训。
财政部门应该允许财会专业教师参加职称考试,而不该限定为在职会计人员。允许财会教师参加会计职称考试,便于教师接受财政部门安排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同时,也为教师学习财政、税法和会计知识提供动力。因为能够参加会计职称考试,所以他们愿意学习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愿意接触财会实践活动,从而扩大财会专业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以上各种校本培训方式各有利弊,学校应统筹安排、综合利用。笔者认为,学校应以传统的外派方式为辅助,实施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需求为方向、以教研小组活动为平台,各种方式综合利用的校本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继续教育效果。
作者:万庆平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高级职业学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学校开始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力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众所周知,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使命。只有在学校就学习好必要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工作以后服务好社会。本文主要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为社会培养优秀的财会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形式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财会专业能为社会输送大量的财会人才,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指导其明确在具体的财会工作中应遵循哪些具体的制度和规则。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及特点
在中职学校财会专业教育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基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是指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具体职业中的体现。包括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品德及职业责任等方面,是具体行业对社会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生活中如“医者仁心”、“工人力量”、“为人师表”等等词语都是对职业道德的诠释。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从业者个人和所在行业以致社会的进步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继承性等特点。
1.职业性
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与具体的职业活动相关的,每一种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职业道德,某一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本职业从业人员的责任与义务,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发挥作用。
2.实践性
职业道德通过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体现出来,职业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重在行动,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
3.社会公共性
各类的职业道德虽然都体现着该行业的特点,但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大体目标都是相通的,各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当有相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追求。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每个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有了社会公共性,职业道德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及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学法愈发显出其弊端来,照本宣科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职业道德教育课在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存在着共同的难题,即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内容上往往都是大段概念理论,学生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欲望,而学生主动性的丧失进而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产生应付心态,这样的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学是难以达到既定目标的。具体到财会专业来说,财经法规有大量的概念和原理,显得较为抽象,如会计、税收、结算、财政等各方面都有复杂的法规和条例,会计职业道德也包括职业理想、工作责任、工作纪律等复杂的构成因素,若只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的灌输教学,没有鲜活案例,没有思考启发,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对教材内容难以理解,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就更难做到身体力行。更进一步说,《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和对会计职业道德概念特性的分析,仅凭对法律条文的熟知并不意味着对财会行业职业道德的理解,在财会专业领域工作中,经常会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实践认知,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对职业道德进行深刻的领悟,从业后就难以坚守职业道德。
2.教师缺乏重视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群体中,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极少部分,大多数是财经院校的毕业生,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会更多地关注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会计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认识不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由于财会专业学生的考试居多,如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职称考试、会计电算化考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以应试为导向,从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考查。
3.评价方式简单
当前中职学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考核评价方式仍是以卷面考试为主,缺乏多样性,卷面考试结果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的识记程度,无法反映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个人理解和实践能力。而评价主体则是教师个体,缺乏来自各方面的综合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也会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化,所以评价结果与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解情况之间有较大偏差。学生在从业之后要面对行业和社会评价的时候,其标准往往更倾向与实践能力,这种评价标准的转化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落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策略
1.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
中职学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要对职业道德教育给予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认识财会专业的行业使命和行业道德。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有长远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如把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列为核心课程,在向学生传输职业道德内容的同时,注重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操守。在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统计等课程中,增加道德内容,通过实际案例中出现的道德冲突,分析职业道德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培养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准。在课程实施进度上,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时间跨度,不能仅仅通过一学期的法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就结束教育进程,因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要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影响,如从《基础会计》开始,就对财会类从业人员的权利、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各项素质进行渗透式教育。将职业道德教育寓于整个教育阶段,才能保证学生长期的接受到职业道德相关知识。另外,也要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设置长期的评价和反馈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技能、自我认识、职业发展规划等项列入考评标准,采取综合评价形式,在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各领域强化正确职业道德观念。
2.形成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应当创新,创立“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职业道德教学中穿插鲜活的案例,在案例的选择上要侧重于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的联系,尤其要注重当前社会发生的各种热点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讨论主动思考,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或是安排“企业人员进课堂”、社会调查、岗前培训、定期讲座等教育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职业道德教育,安排学生进行各种职业道德宣传活动、组织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知识问答竞赛和辩论赛等,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在各种活动中得到提高。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树立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在校内营造舆论导向,比如广播、校园网、图书馆、板报等等,营造一个整体化的职业道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和意识上都能耳濡目染。
3.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教材相相比于实际生活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主要是因为实际生活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人们的认知观念在不断更新,因而仅通过学校的教育不足以满足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而企业中真实的工作环境,能给予学生较为真切的职业道德目标和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多次的实训中学生会遇到课本中没有提到的实际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们积极表达自己在实操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使得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的训练操作中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以后的从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校企合作式职业道德教育更注重实践性和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对于财会专业来说尤为合适。这种方式可以使得职业道德教育更有针对性,由学生向会计从业人员的角色转换也会更加平滑。然而财会专业又有其自身特殊性,与一些劳动密集型工作不同的是,该专业对从业人员的严谨性、保密性要求较高,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加上企业本身具有逐利趋向,因此财会专业大规模的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校企双方应当尽量创新合作方式。比如选派部分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同时派教师去指导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中可以获得实际操作能力与工作经验,教师在企业通过与技术人员的交流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能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更贴近实际。再如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规划与课程设置等事项、校企双方共同聘用优秀的企业员工作为学校德育部门的兼职教师、由企业参与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估工作等等。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从不同的方面着手,对中等职业学校财会专业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对学生、学校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对中职学校财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自身特点、存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找出改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才能促进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培养出兼具扎实的职业技术与良好的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方晶 单位:肇庆职业学校
经济法是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对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涉及的内容指导了会计工作,也是会计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专业性高,逻辑性强,给学生学习带来相当的难度。财会类专业要有效提高经济法教学质量,就需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根据专业需要编排课程体系,综合使用有效教学方法,并指导学生依据课程特点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一、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财会类专业来说,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分为多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由于该课程是会计资格应试课程,从事会计类工作须具备相应的会计资格,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的学习要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经济法课程的学习要能够满足相应会计考试大纲的要求。二是技能要求。学校不同于培训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设这一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相关技能,能够使所学与其将来从事的日常工作相结合。比如,对于票据的学习,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就不仅仅是了解它、认识它,还要能够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填写和使用。三是素质要求。会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并且要求从业者严谨认真、条理清晰。严谨性、逻辑性亦是法律本身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守法、严谨、有条理的职业品格。
二、编排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需要基于知识目标要求和知识逻辑特点进行有效的编排。经济法的内容非常广泛,会计资格考试中涉及的也很广。比如,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法律基础知识、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制度、支付结算、税收及税收征管法律制度。中级会计资格考试要求掌握的范围更大,包括基础知识、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还有其他相关法律制度。面对如此庞杂的内容,首先在时间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水平来确定安排几学期的经济法课程。其次,在具体课程开设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编排。比如,可以满足初级资格考试需要的课程内容,其几大类知识块彼此关联性小,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时间、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分布来灵活安排课程的编排顺序。但是适应中级资格考试的内容涉及范围大,则需要对各块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特点进行编排。一般经济法教材按照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活动行为—经济活动争议的主线来安排章节内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完全依照这样的主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易接受,应当把在整个课程的学习中能起到基础性作用的知识内容安排在前。因此,比较合适的编排是首先做基本概念介绍,如法、法律关系等。其次学习合同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与生活联系密切,涉及很多法学的基本知识、概念,虽然一些知识点难度较高,但是由于与生活联系密切,很容易从学生的切身生活中找到实例,可以将知识点难度降低。再次,依次学习公司合伙等主体法律制度、保险破产等相关法律制度、银行证券等金融法律制度、票据结算法律制度。因为在公司企业中,公司章程、合伙协议是企业设立的法律基础,权益主体变更如股权转让是涉及公司利益的重要法律行为,如果学生对合同有了基本认识,这些内容的学习效率就会提高。同样,保险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险合同。破产法的学习,会涉及到合同中学习的许多概念,如,优先受偿权、担保权人、债权,同时需要对企业的基本认知———票据法安排在最后,因为票据是无因证券,票据法制度的设立思想与合同等法律规范不同,有很多不能以生活经验推知,所以在前述规范学完之后,对比着学更易掌握。最后,在实体法部分学习结束后,进行程序法诉讼仲裁的学习。在实体法后学习程序法,对于程序法的一些设置理念问题也容易有更好的理解。整个内容的详略则可以由教师根据资格考试重难点、学生的掌握程度、学习兴趣、学习时间来安排。
三、灵活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下,很多人认为教师讲授的部分应该尽可能减少,还有人十分倡导西方的案例教学模式。但是,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不是判例法国家,英美的案例教学是建立在判例法基础上的,加之法律概念十分专业,法律语言要求严谨准确,没有相当时间的教师讲授作保证,学生是很难系统清晰地理解相关知识的,所以讲授仍然是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采用讲授的方式不意味着不以学生为主导,问题不在于讲授法本身,而在于讲授的方式。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思路清楚、内容衔接,并且也要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进行。由于一些法律概念较为抽象难懂,讲授的过程中要不断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所知所见摘取实例,引领学生思路,在教师讲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
(二)案例教学法
真正的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后展开的。虽然很多教师在知识点展开之前会先导入案例,但其实起到的作用也只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并不能由此真正展开案例教学。因此,案例教学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组织学生剖析典型案例,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活学活用。在使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案例选取。选取案例不仅是一个基本工作,也是案例教学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案例的选取要能够反映学生所学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或主要知识点,难度要适中,且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设置题目陷阱。二是准备安排。案例讨论的组织要结合案例囊括的知识点的多寡、难度的高低来进行。知识点较少或者难度较低的可以直接在课堂上组织进行。知识点多、难度较高的就应该提前布置给学生,因为一般经济法教学的课堂时间都较为紧张,而学生进行题目阅读、思考、查阅知识点需要相当的时间,且学生程度不同所需要的时间又有差别。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准备,这部分工作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讲明这样做的意义,要求学生自己完成。三是课堂讨论。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进入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就近自由组合讨论,个人代表自己发言;也可以教师组织分组,代表发言,在此过程中建议小组人数不超过四人。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教师应注意不直接表露个人意见,并且包容学生的各种不同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正确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置身其中思考问题,自我组织语言阐述问题,并且在与他人的意见碰撞中,反思自己的思路,逐渐找到正确方向。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涉及重要知识点或者讨论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案例,可以要求学生整理形成书面作业。
(三)视频教学法
视频教学以多媒体为支撑,通过影像声音的动态表现,增加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采用视频通常有两类情形。一类是程序法教学中,选取较引人注意的案件,进行整体编辑,将整个庭审过程展示给学生。程序流程在学习中如果要口述需要时间长、枯燥乏味且学生仍然似懂非懂,运用视频效果更好。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预习,通读教材相关文字部分,然后在课堂上展示真实的庭审过程,适时的暂停进行知识点的说明。如果课堂学生人数少、学习程度好,可以直接展示视频,要学生自己总结阶段,提出每阶段庭审需注意的问题再对照教材掌握。当然就这部分内容来说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赴法庭旁听,但是真实旁听最大的好处在于感受现场气氛,就知识点学习而言,教师难以把控,且受到时间、交通诸多问题限制,因此,相对来说视频展示的教学效果更尽如人意。还有一类就是通过视频展示精心挑选的案例,通过案件的动态展示进行实体法部分的学习。这其实是案例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实施。最后,案例教学法和视频教学法都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学生能否认真参与进来,这是能否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因此,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会有部分学生在准备、讨论的环节中不参与或借着讨论谈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述教学方法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首先要清晰地向学生说明案例讨论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足够明确充分重视;其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要对此有所体现。分组讨论后通常都是部分同学发言,会有一些学生消极懒惰倚仗他人,因此,教师要能够对每一个同学进行评价,比如,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小组中的成员表达观点。这种课堂考评应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到期末总成绩的考评中,以此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四、指导学习方法
一是归纳对比。知识点细碎众多是经济法课程的一大特点。这给学生记忆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相近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形式上采用图表,内容上教师可以对需要总结的项目进行列举由学生自己完成归纳;也可以在程度好的班级,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列举要注意的项目,进行总结。比如,劳动合同法中的医疗期,内容简单却容易记混,就需要列表总结。医疗期的长短受实际工作时间及在本单位工作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际工作时间分为十年以上、以下两个档,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分为七个档,二者结合,对应医疗期七个档,画出表来就简单明了。有的知识点有一定的难度,归纳对比也更有利于理解掌握。比如,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从合伙组成、责任形式到退伙有众多的不同,把这些不同一一进行总结,不仅可以掌握两种合伙形式的区别,也将合伙大部分重要的知识点都进行了整理。二是举一反三。虽然经济法课程中一般每一章(或每一个项目)就是一项独立的法律规范制度,但是一些法律规范自身是有逻辑联系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点各个击破,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整体思路。比如,在企业法的学习中,合伙企业和公司的关键区别就在于是否是法人,真正理解什么是法人,进而理解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的区别就会明白为什么在制度设计上公司与合伙会呈现出种种不同,也更便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知识点。不仅如此,对个人独资企业以及三资企业的学习,学生思路上就不会出现混乱。通过这样的引导,最终让学生能够自己尝试在学习中用已知的知识点来帮助思考理解新学的知识点,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
作者:牟爱州 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一、完善教学模式,实现有效课堂
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所以教师应该重视课堂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首先教师要正视课堂中的不足,从而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课堂进行改革,再者教师应该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便利。
1.促成实践与理论课堂的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全面发展,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学习能力提供锻炼的机会。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因此教师要改变这一现状,在两者相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技能的职业化发展。在财会专业的教材中一般是直接以习题的形式考验学生的知识记忆能力的,所谓的“纸上谈兵”只能让学生的思想僵化,不能灵活变通,对于生活实践中和工作中的运用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况进行有效的变革,例如教师根据课堂的学习内容为学生寻找一些企业工作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解决锻炼职业能力,学生对于实际案例的接触将会感知到一些不可控制因素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工作提供经验。
2.促成合作与竞争的结合,让学生感受社会工作的氛围,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团队与团队之间的竞争感受胜利的喜悦。在课堂中增加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将课堂模拟成一个小社会,在合作与竞争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工作环境的“优胜劣汰”的工作法则,在此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从而为促进学生形成职业能力奠定基础。工作氛围的创设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还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更加形象和立体。例如在会计核算的三大重要环节包括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薄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教师将学生分成相对应的小组,然后为小组分别设置相关知识点的任务,教师可以根据各组的完成状况进行评定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热情。
二、更新教学方法,培养职业能力
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使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还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在充满趣味性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1.打造趣味性课堂,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完成初步的探索。根据财会专业的特点我们可以得知,这是一门科学性强、严谨度高和较为复杂的学科,课堂学习的设置也是严肃而认真的,但是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存在一定的缺憾,对于传统的死板式教学是十分抵触和反感的,因此教师应该适当改变传统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为学生打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接受学习、乐于学习。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课堂内容学习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应该先提升课堂学习的可利用率,从而为学生参与课堂热情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重视过程性学习,加强职业能力在课堂学习中的渗透,让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学习成为循环渐进的过程。课堂作为师生进行共同交流的主要场所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意识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接受职业能力的培训。例如在文化课的教学中,“思想政治”这一模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谈谈对“职业”的认识,通过学生的看法教师可以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通过财会这一专业的工作内容进行举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加对知识的记忆和把握,对于道德修养、职业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三、打造社会课堂,实现科学评价
社会作为一个最为生动和形象的课堂深深影响着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将根据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的特点将课堂设置到企业中去,通过学生参与到真实工作环境之中增加对今后的职业了解,这样不仅后让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工作的压力,还会在认识自身不足的基础上更加认真学习。科学的评价是不仅可以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教师对于评价的组成可以分为课堂评价、实训实践评价和综合评价进行考察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对于职业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任务的完成情况、小组配合情况,还包括实训实践中的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实训工作的完成、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从而通过组织分析完成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基于职业能力培养下对中职财会专业课堂的探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摈弃传统教学中存在僵化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而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打造科学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目标培养每个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索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职业能力的进步和发展,为成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努力。
作者:刘家如 单位: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摘要:文章以石河子大学经管学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为例,对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如何进行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 高校 教学
一、引言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目前高校财会专业(财会专业在本文中是指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十分重要。近年来,有关毕业论文写作究竟该保留还是取消的讨论不断升级,但是目前高校财会审专业主要采取的仍是通过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毕业论文并进行答辩来获取毕业所需学分。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经管学院”)的财会专业即是将毕业论文写作作为本科毕业生毕业前的必修课程来开设的,并且近几年来日益规范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学生、教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来提升该环节的教学质量,以培养更优质的本科人才。尽管如此,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和有待改进之处,比如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起始相对较晚;学生选题困难,甚至难免为了写作而写作;由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写作训练,因此毕业生在写作时以及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均感到难度较大,有时甚至疲惫不堪;开题后学生的毕业实习往往没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据;互联网信息手段虽为写作查阅资料提供了很大便利,但同时也使得弄虚作假的成本变得很低。上述情形会影响到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予以充分关注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与提升。
二、课程地位及作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必备的一环,课程性质多设为必修课。该教学环节的设置无外乎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检验、巩固甚至升华学生本科四年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专业素养。第二,启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锻炼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第三,作为毕业实习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总结。第四,训练学生学习撰写以毕业论文为载体的经济应用文,使其具备独立完成一篇具有一定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且论点鲜明、论据丰富、论证符合逻辑,理论结合实际的论文的能力,以符合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对于培养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学环节与流程――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现状
以经管学院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为例,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指导学生选题并填写开题文件(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二是指导学生写作调查报告;三是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四是以系为单位组织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具体的时间安排见下页表1。
四、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如下页图所示,总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论点方面的问题,二是论据方面的问题,三是论证方面的问题。论点方面的问题即立论方面的问题,包括论文的选题、论文框架的搭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据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没能很好地搜集毕业论文所需的论据资料;论证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逻辑论证方面不够清晰。
具体来说,财会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毕业论文选题依据欠充分。毕业论文开题时间过晚,选题缺乏依据,导致开题质量不高。原因有二:第一,开题时间安排欠合理。如表2所示,学生进行选题安排在本科教学的第七学期,时间约为2个月(10月16日至12月16日)。在此期间,学生需在确定选题的基础上完成任务书、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选题的时间相对而言比较紧张,普遍存在学生选题困难、对所选题目研究领域没有经过实践调查、开题报告等三个文件的写作仓促完成等问题。第二,论文选题缺乏实践和思考。学生在仓促选定题目完成开题报告后,离开学校进行毕业实习。实习之后返校r须提交一篇调查报告。问题是,学生在实习单位调查的内容与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并不相符,或者说,在毕业实习中没能搜集到与毕业论文选题紧密相关的、对即将展开的写作有帮助的数据资料,导致学生在开始进入毕业论文初稿写作时“犯难”,难以开展下一步的写作。导致该情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选题依据欠充分,使后续写作难以“从一而终”,从而出现中途换题等现象。以笔者2016年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为例,5名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选题之后即“奔赴”实习单位进行为期2―3个月的毕业实习,实习后返校时有4名学生都提出需要修改甚至更换论文题目,后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充分沟通讨论之下,对原先的论文题目进行了适当修改之后,学生才开始进行论文的写作。
(二)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联系欠紧密。学生实践时缺乏目标,论文写作时缺乏论据。
(三)写作能力缺乏训练。写作能力不足导致了毕业生撰写自开题报告至毕业论文终稿等一系列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件的困难。毕业论文开题需要撰写3个文件: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撰写1个文件:调查报告;毕业实习结束返校后需撰写毕业论文。
(四)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性不足。一是学生对于如何引用参考文献没有养成规范的写作习惯,因此常出现自己撰写的内容与他人撰写的内容“混成一片”,违背学术规范的情形时有发生。二是学生对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不甚了解,导致格式方面易犯一些低级别的错误。三是学生对论文的撰写在严谨性方面不足,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和说服力。
五、毕业论文改革探索――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改革
完整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程序包括:准备、搜集资料、选题、撰写文件、毕业实习、进一步搜集资料、思考、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初稿、修改若干稿、定稿、答辩准备(幻灯片及演讲)、答辩、修改、打印留档。
(一)增强选题依据的充分性。
1.选题准备须提早。选题工作须前移,建议学生与指导教师早接触、早准备、早选题。这样,学生就不必在第七学期仅凭与指导教师接触的一两个月时间内仓促定题,显得毫o准备。建议将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提前1―2个学期,比如可将选题工作安排在第五或第六学期,甚至在学生刚入学进行学前教育时即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便于及早设定目标。如此,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有1―2个学期相对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的准备,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寒暑假的实践对所选题目的研究领域展开实践调查,以进一步确认所选的研究领域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资料作为支撑,进而对初选题目进行调整。因此,在开题的时间安排方面,需要留给学生选题、实践、思考的时间以做好充分的开题准备,这样才有可能使“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成为可能。
2.文献阅读须充分。学生需要大量搜集与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选择毕业论文题目进行充分的准备。阅读文献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监督。
3.选题来源多方面。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可以有多个方面:一是可以由系里制定出相关的选题指南作参考;二是让学生在低年级寒暑假实习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三是让学生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发现选题;四是通过组织一些研讨活动,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思考选题;五是有些学生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中从而确定选题方向;六是学生在开展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SRP项目)时发掘研究方向等。
(二)毕业论文撰写须紧密联系实习(践)活动。目前,撰写毕业论文在经管学院仍是一名财会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毕业论文的写作应当建立在实习(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学生应当带着论文研究的目标参加实践,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带着问题去实践”给学生的实践活动赋予了“目标性”和“任务性”,从而使实习实践任务更为明确,从而更加充实;通过实习(践)活动充分搜集论文所需论据资料,如果在此期间发现无法对所选题目搜集到充分论据的话,则需要考虑重新进行选题,使之后的论文写作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三)开设写作相关课程。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准备环节之一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建议在第二至第四学期期间开设写作课程,安排学生学习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应用文的写作。通过开设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对经济应用文的写作训练,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基本准备。
(四)养成学术规范性。本科生写作毕业论文需要重视学术规范性的养成。关于学术规范性的培养至少应该自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写作第一篇论文时起就进行要求与训练,到了写作毕业论文时应该已然是自然而然且必须遵守的常规。但是目前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使得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常为此费时费力。究其原因:一是缺设讲授专门的、系统的关于如何进行学术规范的写作课程;二是学生在低年级时写作课程论文时,教师对学生在学术规范性方面的要求与检查不够严格,常常是总体上要求了,但在论文上交后对于课程论文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检查与督促不足;三是学生们因“无知”而“无畏”,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学生们知晓写作时需要遵守学术规范,但由于并没有经过良好的训练,因此对如何去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并没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对于不遵守学术规范的严重后果也不是非常清楚,以至于到了大四写作毕业论文时往往问题很多。
关于学生学术规范性的培养与训练,首先,学校和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在学生进入高校后(其实应该更早,从中学时起就该有相关教育)就着力开展关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的教育。其次,尽早开设相关的写作课程进行训练和指导。再次,学校和教师应在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期间里从遵守学术规范性方面不断“敲打”学生,使其明白遵守学术规范性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当遵守的基本规范,更是对前辈探索知识的一种尊重,体现了大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最后,建议重视对本科学生的论文进行“”,通过“”软件等对没有很好地遵守学术规范的情形进行识别,加强检查与监督。
六、结束语
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作为目前财会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对于这“最后一道”教学环节须予以重视。古语“文如其人”,放在当代依然很具有参考价值。因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和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学生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踏实地去一一面对并解决一个个难点,这样才能通过这门课程“锤炼”自身的专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最终完成一篇“代表作”。教师须在学生学习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教与学的规律,为培养高质量的、德才俱佳的财会专业本科毕业生砥砺前行。
摘要:财会专业一直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之一。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对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和提高,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技能、人文素养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素养。高职财会专业要分析财会人才市场需求,确立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础上,将师资队伍培养,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方式方法逐步改善,以实现对高职会计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的许多教育教学方法,都是照搬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但是高职教育应该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找到符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向,以及高职教育的教育指导理念。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进入社会就可以迅速融入社会的职业技术人才,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是工作上手要快,素养较为全面。笔者将从高职财会专业的教学入手,对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改革方法。
一、财会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时代不断前行,经济发展愈加迅速,经济全球化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方向,地球已经被人们称为地球村。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财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方能在社会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对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面对的知识量庞大,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多种多样,这就要求财会专业人员要终身学习,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财会专业人才需求单位的范围极为广泛,任何一家单位都需要具备专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各级学校,社会企业,行政机关单位,这些都需要自身设立财会部门,将财会工作梳理好。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一般位工商企业,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财会实际工作。这就需要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培养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充分面向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财会专业人才的供求关系存在着部分矛盾,职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较少,而具备基本素质而无法拿起全部工作的初级人才供给过剩。介于高人才和初级人才中间的综合素质较强的财会人才也比较少。高职财会专业应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会计实际事务人才,适应我国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1]。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方法
(一)对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的改革
高职财会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根据定位进行培养理念的改革。高职财会专业培养人才与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职财会专业要基于就业导向,培养实务型的财会人员。培养理念也与其他级别的院校有较大差别。高职财会专业应该将专业技能部分的提升作为重点目标,毕业生进入社会能够迅速融入,迅速将工作拿起来。与此同时,高职财会专业的毕业生也应该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在思想品德方面,用户党和国家的政策路线,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能够与社会的总体发展思想保持一致。在职业道德方面,财会人员面临的诱惑较多,高职学校财会专业要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道德观念,拒绝不良诱惑,做好本职工作。
从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以适宜社会对于财会人才的需求[2]。
(二)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
严师才能出高徒。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极大影响了高职财会专业人才的培养。
当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师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教师具备教授会计专业的理论水平,但是在实践方面缺乏经验,难以将社会上企事业单位的真实需求反馈给学生。如果教师本身都无法了解就业需求,就很难根据就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培养财会专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师资方面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可以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鼓励财会专业的教师们深入生产生活工作实际,走上工作一线,通过旁听旁观、直接顶岗等方式,去了解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人才工作能力的详细需求,将实践技能提升上来,将会计理论联合实际,加深对企事业财会专业人才需求的理解。教师再回到校园之时,带着对财会专业技能的新认识,必定会对当前高职财会专业设置的问题提出改良意见,并且在教学实践当中进行改革。
(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高职财会专业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除了本身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培养,还要注重实际演练,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其他方式补充教学资料。学生学习财会知识不应仅仅学习教材知识,要讲知识延伸到实际应用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财会教学资源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资源也极大地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汲取大量的营养,对自身专业技能进行提升。
教师可以登录政府网站,让学生实际操作如何纳税申报。学生在学校即接触过的基本知识,毕业后进入企事业单位,可以迅速拿起工作,完成纳税申报工作。各个高职院校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研讨,将彼此之间教学优势和教学心得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在进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时,教师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获取各工作单位的工作实景,根据真实企事业单位对财会人员的需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让学生亲自体会进入社会后的工作需求。
拥有了现代化的技术,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得到大量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做好主导作用,对巨量的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合适高职财会专业学生学习需要的资料,为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添砖加瓦。
三、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于财会专业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职财会专业就业环境愈加复杂,工作环境也多有变化。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财会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要从实践出发,已培养毕业生工作能力、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不断改革,坚持创新,基于高职财会专业学生良好的学习氛围,让高职财会专业毕业生能够熟悉社会,根据社会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将知识迅速应用于工作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