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09 06:0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网络文化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网络文化论文

网络文化论文: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关健词:校园网络文化 功能 建设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文化应在加强网络硬件、软件、网站、队伍、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发展。

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正迅猛无息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极其重要性,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加快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联贯平等互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向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学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式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工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教学格局将会逐步形成。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充斥生产信息垃圾,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惩威胁;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理性化的数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传统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事例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已将其特殊性融人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汇人校园主流讲文明文化中。

1.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讲文明建设的阵地。尤其在思想文化敏感性高的大学校园,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大学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网络文化工作者,应该牢牢掌握校园}tJ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2.校园网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死智能、死技术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个性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网络化大学校园的使命二大学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校园网络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在组织与师生、教工与学生,党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品牌课程.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解惑、传道受业。

4.校园网络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依托,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中心,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校内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并与用户连连接起来,为用户搜寻、选择、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校园网作为高校的信息源,既要为师生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又要不断地吸纳产生新的信息.即对校内各职能部门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职能信息、资料信息、院系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学科建设、专业改造、课程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师资需求等各类信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搜集整理.并使之集成化、网络化.以形成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服务。这是网络文化既传播信息又生产信息特征的要求.也是校园网络文化自身的教育特征的要求。

三、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净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应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人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式。校园网络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的信息资源,开拓高校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将会始终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讲文明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工程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进人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2.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是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向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育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3、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高校网络不能办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循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同时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荃芳,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网络文化重在建设,硬件建设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信息化的进程;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要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上工作队伍;在校园网络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还要加强网络学科建设.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网络文化论文: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分析研究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调查

【论文摘 要】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未来需努力的方向做了明确地阐述。

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以积极态度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是一种有效途径。研究基于学院10系2部的学生开展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300份,收回266份,回收率达88.7%。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校园网络文化在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网络资源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学院特色的文化向上传播得到了加强,网上舆论窜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软硬件建设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1]。

一、校园网络文化定位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表达形态,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2]。校园网络文化集传媒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功能、意识表达汇聚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社区互动功能于一体,它包括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的体现与延伸、校园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自动化软件等内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服务目标立足在校大学师生,因此,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应打造既时代感鲜明又能贴近我院学师生生活、既能吐槽又能畅想、既能八卦又具有浓厚归属感的文化。

二、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全院师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问卷调查中,5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较为满意,91.7%的学生支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但26.3%的学生表示缺乏信心,怕半途而废。

2、学生对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不太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是先进且重要的文化,53.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院的校园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校内的网站未开通任何BBS和论坛贴吧,54.1%的学生坚决支持开放社区及论坛,若开放则会增加访问量。

3、现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体现为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违法活动等,而我院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高。77.4%的学生听说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其中28.2%的学生知道公约的部分内容,仅有1.5%的学生清楚知道全部内容,其余的学生只是听说而已。问及能否自觉遵守时,69.5%的学生都回答可以遵守,但是连内容都不清楚,何谈遵守。37.6%的学生网络上不文明的言语动机只是为了发泄一时的不快,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冷静对待,即便别人恶言相向,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绝大多数的学生沉溺网络,而网络的应用情况不太乐观。87.6%的学生都不能合理分配上网时间,每天上网的时间比例为50%以下,仅有38.7%的学生上网时间比例在20%以下。266份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上网,上网率高达100%。其中,57.9%的学生浏览新闻、收发邮件,58.7%的学生看电影、交友聊天、玩游戏,40.2%的学生下载电影、歌曲、软件,27.5%的学生写博客、逛论坛,22.6%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购物。我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为了放松娱乐一下,偶尔打游戏,大家认为打游戏很无聊。

5、学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少,校内网站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很少浏览校园网站。72.2%学生浏览校内网站的时间比例不足20%,59.4%的学生偶尔访问校内网站。学生都是被动的去浏览校内网站,69.5%的学生为了查询成绩和教务处的通知、选课等原因才访问,28.6%的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站查书,34.2%的学生会浏览学院和系(部)学生工作的通知。另一方面,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很少,只有不到44.3%的人会浏览校内网站的新闻,26.3%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1.3%的学生利用数字化平台,14%利用精品课程网站,16.7%利用其他校内服务。

6、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72.6%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推进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只有21.8%的学生学习进步了,18.8%的学生认为学习条件好了,剩余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毫无影响、甚至学习退步了。这是由于在266位上网的学生中,45.1%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其中仅有15.4%的学生会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三、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1、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学院重视学院主页、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等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视学生的“两课”教育,但是,缺乏网络道德和网络自律内容地传播。学院网站因循守旧,吸引力小,内容创新性差、缺少特色,缺乏激励人心的事迹。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没有设置相应的专栏,比如工作专栏、校友专栏。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档次不高,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封闭型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较少,与校外联系少、各系(部)互动性差,缺少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一方面,校内网站建设不够规范有序,网站页面老旧、板块单一,缺少科创类的新闻,没能利用好论坛的功能。另一方面,没有搭建一个平台加强各系之间的网络交流。68.8%的学生愿意增加喜欢的栏目后增加浏览学院主页的次数和时间,学生希望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栏目、名师访谈、专栏课程辅导答疑解惑专栏、校规专栏、网络竞赛栏目等。

3、校内网站的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布局不够清晰,学生只知晓一些常见的校园网络服务,对于新增的校园网络服务一律不知。比如我院学生处的部门网站下设有心理咨询交互平台,但是多数学生却不知有此交流平台。

4、一些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的网上传播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我院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到网络垃圾信息和错误观念的影响。目前,我院虽然有舆论监控的机制,但是缺少一套全面、完善的网上舆论系统,导致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情绪,因此也无法做到因势利导。

5、部分网络服务(如教务、选课、网络下载等)使用不便利。由于服务器老旧导致反应速度过慢,部分学院网站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的现象,尤其是学生选课期间,选课系统并发访问数超过1000人,导致系统瘫痪,急需解决。

四、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3]。

2、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校园网络技术应先进,并且能够提供快捷、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首先,应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力度,加宽带宽,使网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优化网络拓扑,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其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提供技术支持。另外,每年有目标、有计划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拥有一大批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开展网上教学课程。

3、校园文化形态多样,选择多。校内网站的应多样化、创新能力强、积极发展新的网络文化项目形态,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应增加娱乐教育板块。一方面,可针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活动。比如网络竞赛、网络的部门招新,构建大型的校园网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增设学生感兴趣阅读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如:动态信息(新闻消息、通知公告)、文艺原创(小说、动漫、摄影)、师生论著(人物专访、成果推介、科创心得、博客播客)、影视作品(视频新闻、校园DV)、高教集萃(大学讲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等。

4、校园网络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突显,文化品牌鲜明。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主流舆论的网上传播,构建网络德育平台,使得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网上文明公约应向日常遵守社会道德一样,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还应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最广泛地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树立典型的人物、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色,办出符合学院特色的网站。

5、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师生感兴趣的栏目,使每位师生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网络利用情况不太理想,需要以正面方式加以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宣传社团活动、组织参加各种志愿者义务劳动、宣传一些身边先进事迹。希望增加的栏目有:名师访谈、答疑解惑;网络竞赛、提高素质;八卦风云、知身边事;特色专栏、因时而异(如校庆、运动会专栏等);建院好声音之网络K歌;走进名企、与外联系;活动通知、与时俱进等。

五、总结

我院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光纤覆盖了所有楼宇。校园网络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形成了以教学、办公、科研管理为主的服务体系。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也日趋健康、和谐。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建设和管理方面肯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水平也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开创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局面。

网络文化论文:浅议计算机文化理论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 校园网 校园网络文化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 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网络文化论文:简析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隐性德育中的影响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地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校园文化;高职院校;隐性德育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普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出现日益增多的新情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以及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发挥网络自身优势,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为了进一步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其隐性德育功能,与现代传媒相适应、相竞争,就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课题。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叉”,并进而产生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德育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集会、广播、墙报、文体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外,还需注意发挥隐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使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一、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双刃剑

(一)校园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德育带来的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使传统媒体的“信息过滤器”作用消失,很多人迷失自我,在网络世界里忘记了自身的角色、地位和社会责任。由于学生群体好奇心强、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引起道德失范和行为偏颇,比如价值观念趋向金钱和实用主义、过于理想化、思想多元化、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有的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都在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形成极大反差。此外,网络普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比如网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和泛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网上匿名发帖和网上“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网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封建迷信的泛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极为不利;网上各种不同观点、文化、价值观的思想相互激荡,互相渗透。良莠混杂的思想,甚至消极、不健康的观点无时不在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增加了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还有一些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有些学生产生思想混乱,成为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这样就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功能等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有效应对。因为学生接触网络最多,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会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炮灰”。

(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信息量大、传播面极广、传递速度极快、影响力极强。当今,高职院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渠道就是网络。网络世界凭借其迅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丰富的知识资源击败了其他多种媒介,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准确、快捷地了解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他们的思想动态,获取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想教育资源。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目前,作为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的教育科研网,网络用户已经高达200多万人。青年学生是中国互联网使用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也已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这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来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技术的推广,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引起了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可喜的契机,即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又多了新的媒介和方式—网络。

二、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隐性影响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是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突出强调了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内在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培养网络道德,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新的范式的网络道德也随即出现。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道德样式。比如说:在网络世界中,上网的人可以同时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也可以隐姓埋名,但他们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人的行为也要受到网络本身所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改变。所以,培养高尚的网络情操和道德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开展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增加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网络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使广大学生主动遵循一致公认的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利用互联网了解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巧妙地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并正确认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建设网络文化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的新内容就是校园网络文化。主要指远程教学、角色虚拟及网上聊天、“网恋”等。此外,在网络中还出现了大量“原创文学”“原创思想”等,这是校园文学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校园文化所欠缺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景,也成为当前校园文化的有机要素。

(二)创新校园网络德育的鲜明特色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软硬相结合的原则,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办好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主流网络阵地。校园网络除了德育功能之外,还应体现“教育、服务和引导”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可以开设职业指导、勤工助学、就业信息、出国信息预告等为学生服务的栏目,以服务学生为基点,达到服务—教育—引导学生的功效。网络宣传应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并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正面教育网站和栏目的点击频率,把我们的主流价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指导性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用诚挚的服务,争取和强化网络上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网上信息的收集、辨别、分析与反馈也很重要。通过辨伪存真,进而形成完备的网络应急干预机制和网上信息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支明暗结合的、优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与学生网络骨干力量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提前准备好预案,及时引导网上舆情。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预防有些学生和不法分子散布不负责任或是别有用心的“小道消息”,制造事端,教师在网络上一定要及时发出正面的信息,抢占主动权。

(三)教育者应注重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同时网络也逐渐使传统教育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弱化。在这些信息量丰富,且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生面前,教师的优势相对弱化。而且更多的网络媒体将被引入今后的学校教育,远程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存亡。因此,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此,教师应尽快掌握网络知识,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教育功能,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如教师可以利用QQ、MSN、博客(Blog)、QQ群、飞信、网站等网络载体,健康有效的信息、言论,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必须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交流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创建过程中,必须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互动”转变。以往,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对学生的接受度考虑不够,往往片面地强调单向的灌输性。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网民”的接受心理,鼓励学生参与,并注重双向交流,建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答疑解惑,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扶持优秀的学生社团、班级和先进个人上网,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公布在网络上,这样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别的同学以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思想层面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备加呵护。今后,我们将把教育和培养学生作为己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方法,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隐性作用,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网络文化论文: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社会思潮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必须把握网络文化的规律与趋势,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话方式、阵地文化建构方式、“网语”开发与运用方式,建构起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体系”与“信念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支撑与保障机制。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形成舆论引导与利益引导、政策引导、理论引导的统一与互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

网络文化环境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有了根本改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就必须充分把握住网络生存方式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中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其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相比之下要把握并遵照“规律性”却要困难得多,一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本改变了传统媒介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二是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多样性、开放性、多变性,也不断对主旋律宣传的方式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能否真正把握住网络传播规律、切合网络文化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真正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能否最终实现对多样价值的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法论探索

(1)对话方式。一是“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根据唯物史观的揭示,意识形态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实践而言具有滞后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超越、引领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强大逻辑能量,体现自身在多样价值中的科学性、先进性与比较优势,就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实现反省和超越自身的“理论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趋圆融与严密、日臻科学与完善。“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包括: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话;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新发展对话;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话:与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对话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网络化生存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系内外的知识、价值系统对话无处不在。通过不断地沟通、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与开放知识信息、多样价值系统中,不断实现自身理论自觉,发挥整合其他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

二是“信念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受众信念体系的过程,必然是摒弃了单项度的刚性灌输方式,必然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包括多样价值环境中对人世的探求、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对话;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追寻中的对话: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公共性价值渴望和呼唤中的对话;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高扬中的对话;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进行反思中的对话。在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尽管人的社会性、生活的现实性被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任何时刻都存在着的。在多样价值混杂的网络文化中,关于人的价值与信念的对话有其独特魅力,因为这种对话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向度,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先进性。通过对话的方式,切合网络受众主体性不断提升和价值性需要,进入受众自主的价值世界,为广大受众营造精神家园、提供价值指引,进而建构网络文化中为网络受众所广泛接纳的科学信念体系。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网络受众有多样价值选择的自主权,但却容易迷失在杂乱价值世界中。只有交往、对话、厘析与明辨,才能在多样性价值世界中找到主导性、科学性价值。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阵地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阵地资料管理,它是指网上意识形态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的存储、检索和互动功能的信息与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网站、网页、栏目或消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网络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阵地资料的建设与管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自身阵地建设,不断开发和完善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技术模式、软件模式、资料模式和教育模式,构建丰富、全面、即时、灵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资料。

阵地资料管理目的在于形成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并以之为出发点实现对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整合与引领。建基于阵地资料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培育,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网络受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信念;另一方面,又要倡导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合理解决网络受众的现实生活难题与切身利益需要,科学解释现实社会道德问题,有效解决多样社会下的人们价值冲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价值导向与精神动力作用。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本数字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既重视引领人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又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与生命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建构的阵地文化,是多样性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也是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先进文化、科学文化,发挥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凝聚与整合其他文化形态的巨大能量。

(3)“网语体系”运用方式。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话语方式与言语表达是人类社会不同文明方式最集中、最直观的揭示。网络作为现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它对人的精神价值世界的深刻影响的途径之一就出于网络对人的语言环境 的改变。马克思说:人们“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网络语言是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创造出的“键盘语言”,是网络文化下的社会思潮的载体,是网络时代网络受众“新的言语”形式。

网络语言生成于网络多样价值的环境中,是网络时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话语形式。它的前卫性、叛逆性、简约性、直观感性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受众求新、求异的个性特征,及其对社会生活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网络语言出现与兴起,很大程度冲击着传统规范化、样板化的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及其对其他价值的引领,将无法回避网络语言兴起带来的挑战。网络语言就其性质而言是中性的,它给思想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思想解放、主体性发展、个性创造提供了沃土。网络境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应对之策,恰恰在于如何使中性的网络语言为自身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直面“话语权”挑战,一方面要把握网络语言的规律与趋势,对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以科学有效的引领与规范:另—方面又要汲取与借鉴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开发并运用自身的“网语体系”,通过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与表达形式,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的“网语体系”,使其有效融入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交往话语”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也是复杂而艰巨的难题,它不仅需要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而且还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1.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复杂利益关系、多样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它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因此,只有不断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价值事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价值事实基础上的,后者对前者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在多样价值并存的网络时代,要让广大网络受众选择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在客观层面上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条件,让广大网络受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基础,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多样文化中的整合力与引领作用。

3.导向合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一种舆论导向,它务必建立在科学的利益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基础之上。利益导向必须着眼于创造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政策导向在于形成公平正义的政策条件,理论导向在于推进相关理论教育,形成广大受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建基于此,舆论导向旨在实现对社会思潮和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在利益构成、文化形态、社会思潮多样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只有形成利益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与舆论导向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合力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才具有强大的力量源泉。

4.理论共识支撑。第一,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核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自身具有高度同一性。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具有高度同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自身是逻辑展开性、现实广延性与历史涵容性的统一,呈现出结构严整、体系严密与逻辑圆融,展现其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发挥出整合其他价值的强大逻辑力量。第二,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结构看,社会生活不同领域意识形态具有共识性。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领域保持意识形态的共识性;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保持意识形态的同一性。这是支撑和保障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地位与引领作用的多样力量。

5.政策机制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还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进步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外在情境。此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机制,一方面,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和控制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支持党和国家宣传舆论部门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网络宣传的优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家园、弘扬社会正气。

网络文化论文:浅谈重视网络文化软实力 创建网络和谐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舆论引导

论文摘要: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随之带来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加强引导,建设和管理,趋利避害,使之健康发展,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已日益不能脱离网络而生存。同时,互联网在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由于网络不易监管的特征,各种分歧和挑战日益聚集,将对我们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互联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的特征和进步作用

网络是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扩散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的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网站达323万个[1]。

网络具有的传播功能,使人们更加热衷于从网上汲取信息,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使人们享受到交流的便利和获取信息的高效便捷。

网络的交互功能,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民意的重要场所,人们畅所欲言,相互沟通,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

网络的娱乐功能,使互联网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人们在网上写作,游戏,互联网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国十分重视互联网络建设,互联网在中国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使我国的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网民这个新群体的产生,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及时诉说自由的场所,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得到网民的大力推崇,人们各抒己见,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更是齐力口诛笔伐。每年的“两会”期间,相关议题也在网民中间热炒。通过网络议政,网民也更加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近年来很多重要社会问题的发现,处理,走向都有网络的参与。像南京某官员天价烟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网络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网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带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使这些不公正和腐败现象及时得到处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2008年奥运圣火事件,更是激起了网民空前的爱国热情,纷纷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尊严。应该说网络上的这种适度的言论自由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2]。

二、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在互联网繁荣的同时,虚拟的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信息影响。网络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使网络充斥了大量虚假信息,欺诈和不良信息,人们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蒙骗。一些人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宣扬邪教,毒害青少年。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些新的手段恶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蛊惑群众,煽动群体性事件。

而且,网络上的言论作为一种匿名化的交流手段,网络上的发帖和跟帖,都可能在直抒胸臆的同时,掺杂个人的喜好,表达自己的不满,使一些怨恨批评的情绪发散。任何美好和真诚的事情,在网络上都可能受到质疑和诅咒。虽然我们不否认网络交流和批评的价值,但让我们感到成为问题的是,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股怨毒之气[3],而且从中国网民的构成来看,其中尤以低收入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受过良好教育,胸怀理想主义而又口无遮拦,确实容易发出过激的言论,他们推崇个人奋斗,当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缺乏有效和正式的表达渠道的时候容易在网络上形成怨恨和批评,借助于网络传播的便捷特性,形成广泛性的怨恨氛围。

网络写作和网络言论在表达民意,遏制腐败的同时,有可能与现行法律条文不相符合,越过言论适度自由的边界,对他人的隐私和自由造成危害。近来出现的类似“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当事人和网络空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个人的隐私在网络上成为买卖的标的,人们受到各种垃圾信息的侵扰,人们甚至感到网络的可怕。

三、网络文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现实社会的影响

网络虽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与我们的现实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每个网络的参与者首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会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带到网络社会中。网络参与者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网络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反映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扭曲。

(二)法治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并且在执行中对某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从而为网络犯罪和侵犯隐私行为留下了法律漏洞。

(三)主管部门对不良事件处理的经验少,工作滞后,遇到问题首先是极力掩盖,造成民众对相关机构越来越不信任

传统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运营观念滞后,很多网站的正面宣传还是一味灌输,形式单调,语言死板,影响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四)对虚拟世界存在误区

一些网民主观上认为网络是虚拟社会,产生不受限制的错觉,可以任意放纵自己,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什么社会伦理道德,失去了自我定位和道德评判标准,将极端的自我充分暴露出来,将在现实社会中尚能遵守的道德规范忘之脑后。

(五)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一些网站为追求访问量,利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忽视对网站内容的管理,对一些发帖和跟帖不进行审核,任由网友随意发言,是一些负面舆论和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流传。

四、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通过出台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渠道。依法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网民,维护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权利,使网络法规的建设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敏感事件,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最强音。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我们应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源泉,建设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该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使网络成为儿童,青少年学习娱乐的一片净土,成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美好乐园。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传播上,成为社会和谐的助力。成为国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

5.网民也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面对一些不良网络信息,进行举报,由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并处理,共同营造和谐网络环境。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和人类智慧。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每个人都成为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贡献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维基百科收录的词条数,是大英百科全书的15倍。与后者相比较,维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时效性,而且在许多主题上更加深刻。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4]。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社会与文化的问题,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契机,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跨越国家与历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众活动氛围,为公民创造出一个虚拟聚会的空间,一个虚拟的社区和文化活动中心,人们可以讨论,争论,辩论,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互相理解与包容,和解原有的社会问题,使网络文化这种大众性文化在树立国家形象、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培育网络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扮演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网络文化论文:基于伦理反思的网络文化战略

作为人类心理和伦理的试验室,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中的虚拟生活为我们展现了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现象,如何从伦理的角度把握网络文化现象,如何制定合乎伦理的网络文化战略,是对虚拟生活进行伦理思考的重要目标。

网络文化在本质上是与现代性紧密相连的大众消费文化,而现代性同奢侈消费的关系密切相关。奢侈消费是现代社会逐渐世俗化的主要体现之一,松巴特等人指出,奢侈消费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它带来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商品方式和组织形态的形成。 这其中的主要动力机制是,处于知识权力结构核心的资产阶级看到,他们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大众消费文化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在所谓世俗化的现代性的“祛魅”运动中,不仅有主体控制自然的向度,还有一种主体顺应自然的逆向运动。 前者强调理性控制,意味着人为自然立法,与生产过程有关;后者强调将人的本体从理性下移至“本我”、感性和个体,主张凡是自然的欲望都应当满足,是感性纵欲的,与消费过程相关。如果将此两个向度概括为自由,即前者是与主体自主性相关的积极自由,后者是与个体放任相关的消极自由,那么不难理解控制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巧妙配合在玉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必然也会因为自主性的膨胀和被诱导的消极消费而导致自然的异化和自我的异化。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未尝不是迎合了这种合谋。

基于伦理的网络文化战略的出发点在于,揭示各种乌托邦想象背后的知识权力结构的宰制性,引入一种责任的观念,使网络空间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能够在微观生活中发挥其赋予权力和解放性的功能,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权力结构的差异和无秩序也潜藏着创造力和生长性的力量,完全以真实世界的标准框定虚拟生活并不总是适宜的,而作为一种制度性的战略则在于建构一种反思与批判性的网络文化,使人们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磋商找到虚拟生活的方向。

1. 从乌托邦原则到责任原则

翻开大多数关于网络文化的书籍,所讨论的问题都集中于诸多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集体想象,如网络就是新生活、电子人、电子全景监视(奥维尔之1984和“老大哥”)、言论自由、互动式交往、巴别塔(文化际沟通难题)等等,它们之中,有的认为网络技术不仅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生活形式,还能使现有的社会问题(如缺乏社群沟通等)得到改善;另一些则认为网络空间的发展会导致集权统治,会使人最终丧失自我走向毁灭。实际上,任何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构想都不是深刻的反省,而只是大众消费文化现象的延伸,仅是对于网络文化现象的简单化处理。面对网络空间所带来的伦理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正确的伦理抉择绝不是对某种乌托邦想象中的信条的遵守,而应该引入一种对人自身的责任。

在网络文化的建构中,最具有反讽意味的是美国人对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执着。其内容是: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和禁止宗教活动自由;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由于言论和出版自由权被神圣化,任何针对网络内容的控制都遭到了强烈的反弹(甚至使用反黄芯片的做法也受到了质疑)。最后,为不侵犯个人言论自由计,只能设法控制言论自由的不良后果,以约束那些滥发有害信息和以此牟利的人。这与美国一些坚持生命的超越价值的团体反对堕胎有一定程度的相似。其实,言论自由之类的抽象原则本身并不错,但如果将其作为网络空间的一种乌托邦特性加以无条件的捍卫则是难以自洽的。显然,这对于不相信这条原则的人或网络有害信息的受害者来说并不是什么圣经。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必须遵循一种新的责任原则。这种新的责任原则不再仅仅要求人们对某种乌托邦的信念负责,而强调人们应该朝向未来,对可以预见的后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对此,雅斯贝尔斯指出,我们对人类最遥远的未来,对人类历史的保存负有责任。责任伦理大师汉斯·尤纳斯发出的责任的绝对命令是:按照那样的方式行动吧!在你之后仍然存在一个人类,而且尽可能长久地存在。保尔·利科对尤那斯的评论是:“就尊重人的简单概念而言,命令是新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超出一种由相互关心而保证的邻近的伦理。在技术时代,责任延伸到我们的能力在空间与时间,在生命的深处所能及的远处。”

现在,问题的重心必然转向一个现实问题:如果我们的公共选择是健康的网络文化(如果不是如此本文的所有讨论都是无意义的),谁应该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负责?麦金太尔(A.Mcintyre)曾提出三角色理论来描述现代性,他认为,现代性中具有伦理代表性的三种人是消费人、心理治疗家和管理专家。这是一种价值与手段分裂的“社会生态”,一部分人是追求自我利益的个体,另一部分人则是声称能够服务于任何目的的专业人士。这使人联想到韦伯所称的没有心肝的纵欲者和没有灵魂的专家 。因此,不论是消费者还是专业人士都应该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肩负起责任。尤其是拥有知识能力的专业人士,他们不应仅仅贩卖技术乐观主义以巩固其权威性,而更应该为增进积极的文化消费作出应有的努力。

如此呼唤责任原则也有某种理想主义甚至乌托邦的成分,但是,我们的确已经生活在一个伦理在最终依据上受到挑战的时代,可愈是如此,对于责任伦理的要求就愈为急迫。

2. 走出公共电子牧场的悲哀

网络是一种公共资源,而人们对待公共资源的态度往往不甚明智。人类生物学家盖瑞·哈定〔Garret Hardin〕将这种现象形象地称为“公共牧场的悲哀”。

“公共牧场的悲哀”这个典故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英国。那时,大多数村庄的边缘都有一片“公共牧场”。附近的村民可以在上面放牧。如果他们能够明智地使用这些共有地,就可以逐渐增加自己的财富。但是,人口增加以后,出现了过度放牧的现象。虽然这种行为对大家都不利,但因为公共牧场没有人进行管理,人们仅从自己的立场进行盘算,他们只知道谁增加牛只,谁就多得一份利益,而只分担公共利益的一部分损害,结果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高利益的同时,毁掉了自己的长远利益。最终,群体在公共牧场的行动自由,使群体利益遭到毁灭性破坏。 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每天都在演绎着这样的悲剧。

在网络空间中,这种“公共牧场的悲哀”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谈到网络版的公共牧场,我们也许会立即联想到网络带宽有限:如果每个人无限制地接入网络中下载或发送大量的资料,对个人来说是回报性的选择,对集体来说则是灾乱性的。但这种现象可以由下载速度进行调节,除了个别的信息滥发行为外,没有太多规范的必要。实际上真正值得关注的是网络空间中的文化氛围,或者说所谓虚拟生活的“民风”。

首先是信任问题。由于虚拟生活可以匿名进行,这对人们的信任关系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电子链接WELL上,一度有人要求以匿名(仍然保留某种与身份相联系的签名)的方式召开网上会议,结果如同玩游戏一样,参与者以一种邪恶的方式开始讲述关于对方的故事,彼此相互攻击。虽然人们最初接受了这种攻击,但当有人建议以不签名或仿冒签名的方式进行时,遭到了大家的拒绝,而且会议进行了两周之后,人们纷纷要求管理部门中止会议,因为会议上人们的破坏性太强了。WELL的创建者斯图尔德·布兰德(S.Brand)说:“人们之间的信任被破坏了。毁掉容易,重建难。” 从心理学上讲,网络上的信任缺失会给许多人造成伤害。显然,尽管人们在网上都是在使用虚拟的假面具与他人打交道,但是鉴于人们的人格气质和自我控制能力各不相同,蓄意的欺骗往往更容易击中轻信者,给他们造成极大的伤害。毋庸置疑,如何在虚拟生活中适当引入信任机制对于提高虚拟生活的质量是有一定意义的。

其次涉及信息内容和交往方式。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许多人将网络视为猎奇与宣泄情绪的场所和寻求隐秘嗜好的同道的途径。毫无疑问的是,商业化运作的网络公司及时地抓住了人们的这种文化消费心态,为了留住网民,在网络内容上追求流行化、花边化甚至庸俗化,网络和传媒对网络交往的宣传也有很多言过其实之处。其中许多内容很难说是积极的文化消费。这就是网络的传媒运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网络信息内容被视为网站的馈赠,既然是馈赠,内容的质量就被放在第二甚至第三位考虑了,这种情况在个人网页的情形中也同样存在。至于网络中的交往方式,一种容易被接受的立场是,不管是何种关系,只要两相情愿就可以进行。但这些关系并不仅仅影响到相关人,一些不良的关系模式容易在网际广为传播。根据这些分析,我们看到使网络信息内容和交往方式变得更加健康和积极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文化战略,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作为一个后发民族国家,如果在网络文化上没有自主意识,没有一种建构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勇气,难免会遭遇新的文化认同危机。简言之,现在流行的消费性的网络文化是具有一定的腐蚀性的。对于中国来讲,在娱乐性的消费之外,还应该寻求一些有益于提高国民素质的发展路向。这项工作的职责主要不在国家,而在于网络信息企业和广大的知识阶层。

3. 适度保持虚实之间的张力

虚拟生活中的失范现象,使一些人认为应该完全以真实世界的伦理规范来制约虚拟生活,但这实际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的虚拟生活自有其价值和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建构一种网络文化氛围,使人们在虚拟与真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要在虚拟和真实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首先应该消除虚拟生活的神秘性,鼓励网际探索。信息浏览能力和对虚拟生活的了解已经成为人们理解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应该允许人们依据个人的兴趣在网际浏览信息和选择各种形式的虚拟生活。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必须接受的一个事实是,虚拟生活将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将会以网络作为他们学习和扩大交往的工具,同时,网络交往会随着人们的网际经验的增加而自然形成一些基本的规范,而这是我们难以预见的,故对于虚拟生活我们应该持一种开放立场。显然,这种开放的立场也应该是审慎的。我们必须看到对于虚拟生活的各种形式的夸大性宣传中有一种乌托邦式的网络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例如,许多人声称:十年后虚拟实在将成为性抚慰的主要手段,令人兴奋却又安全可靠。 但实际上,网络空间有一种固有的双重性,即尽管虚拟身体为各种新的虚拟活动提供了机会,但虚拟身体无论有多完美,依然不能替代真实身体的体验。而且这种虚拟身体与真实身体的冲突还会带来一些新的压抑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压抑是,网络空间的匿名状态在不断地诱使人们进行一些“不为人知”的反社会行为,如非法入侵他人电脑,偷看他人邮件等,而这些行为的最大危害是使人们处于罪的快感和悔恨交加状态。简言之,网络空间是不得不打开的潘多拉的魔盒,如何对待真实和虚拟始终面临两难抉择。

与此同时,加强虚拟生活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是未来网络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电子商务、真实社区的互助服务和公共参与都需要真实与虚拟的连接。从交往的角度来讲,网络可以使人们在真实社区中的联系更为紧密,而这不失为消解现代科层制度和都市生活隔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避免过渡网络沉溺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在此不愿意勾勒出某种乌托邦的前景,因为我们不能断定在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社会中,地理区域上接近的现代人真心愿意扩大相互交往。这显然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不同情况下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无法作出臆测。

此外,我认为,应在一定程度内容忍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和网络文化的消极性。由于在网络空间中身份具有流动性,传统的规范伦理模式不再完全适用。在虚拟生活中,除了最基本的不伤害原则外,其他所有的伦理规范都需要通过商谈共识模式形成,因此虚拟生活的无序性是网络文化必经的一个发展阶段,伦理规范就是在人们对无序性感到难以忍受时开始为人们所直觉,再由讨论达成的共识。使此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的是,即便真实世界中的权威机构不能容忍某些网络空间的无序性,如网际反社会言论,也未必能够及时有效地制止。从这种角度来讲,网络的确改变了权力合法性的来源,社会总体权力结构仍保持至上而下的宰制性特征的同时,附加了一种逆向的自下而上的草根性。但显然,这种草根性是离散的、块茎状和游牧部落性的,即便能够在微观上形成某种整合性的民主机制,它也未必能够超越其有限的视界,故我们对网络空间在总体上整合无序的能力也不作乌托邦式的想象。说到网络文化的消极性,我们应该容忍的原因是所谓积极和消极是相对的,其后果因人而异,并无绝对的标准,除了对于极端反社会和违背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必须加以限制外,对于一些不甚积极的内容则应持宽容态度。这一方面是现实经济利益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则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个人自主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的尊重。简言之,我认为,消极性和积极性是十分复杂的,对于大多数虚拟生活的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判断应该由个人通过批判和反思之后作出伦理抉择,而不应完全依赖于外界作出的是非判断。为此,需要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具有批判和反思性向度的文化。

4. 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

网络空间是一种技术-文化现象,从建构理论的角度来看是一个社会文化建构技术与技术型塑社会文化的并行互动过程 。简言之,网络空间如何发展、虚拟生活如何进行,取决于相关利益群体的选择,应该倡导一种参与式的网络文化。网际存在由电子书写建构,网际交流完全依赖于语言的沟通,但由语言和符号的交流到建构具有批判和反思性向度的文化还是有很长距离的。建构批判和反思性文化关键是要有批判和反思的态度,而大多数人宁愿选择没有深度的无反思的生活。因此迫切需要有人思考“如何选择一种更好的虚拟生活”,以引发普遍的关注和讨论。

在网络时代,建构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的核心任务就是对网络文化本身进行批判和反思。显然,这种批判和反思应以大众为本位,故其主要任务不是去代替大众思考而是让人们自己去批判和反思虚拟生活。因此,在此过程中的思想者不应再以立法者的立场去为大众规定何谓积极的虚拟生活,而只能以某种阐示者的态度说明自己的诠释及前提。这样的诠释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去蔽”功能,即它使人们看到,原本只是不假思索地接受的诸多生活安排有值得思考的地方。

批判和反思性文化的功能是减少网络知识权力结构对微观生活的压制。这种压制往往通过调动自我的欲望使自我不能自拔,是一种尤为隐蔽的控制方式,而最终的受益者是知识权力结构中的优势群体。对此,我们不想开出马尔库塞式的“大拒绝”之类的乌托邦处方,但坚持认为需要一种使人们对此有所领悟的“去蔽”,即揭示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利益分配和权力格局。我认为,作为文化建构能获得这样的功效就足够了。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有时候也需要某种程度上的集体行动。一般来讲,作为文化运动的集体行动是象征性的,以意愿的表达为主要诉求,这种集体行动一般是自愿的和有限目标的,而不是缺乏反思的原教旨主义的和圣化的,其形式自然也大多是非暴力的。在集体行动中,如何明晰地表达立场无疑尤为重要,只有明晰的表达才可能使知识权力结构作出象征性的妥协,同时也能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权力结构所作出的妥协是有限的。

进一步而言,批判和反思性的文化建构为微观生活政治的展开铺平了道路。当人们通过反思和批判理解网络知识权力结构的真象之时,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会促使网络知识权力结构改进其宰制方式,人们则进入新一轮的批判和反思活动中。简言之,公众与网络知识权力结构是一种“生态”关系下展开的进化序列,两者间存在一种文化共生关系。

网络文化论文:浅论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与建设

关健词:校园网络文化 功能 建设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文化应在加强网络硬件、软件、网站、队伍、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发展。

大学校园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也正迅猛无息地影响着他们,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极其重要性,采取得力有效措施,加快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传统文化的冲击

1,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联贯平等互动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向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学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2.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正在被四周没有墙壁的可移动的开放式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工的有利于教学双方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式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总之,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教学格局将会逐步形成。

3.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会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充斥生产信息垃圾,暴力、迷信、色情充斥网络,严重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明环境受到严惩威胁;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二如果不能正确认识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不积极地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二、校园网络文化的功能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理性化的数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传统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的需要吸收、事例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的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已将其特殊性融人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汇人校园主流讲文明文化中。

1.校园网络是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校园主流文化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体现。随着校园网的不断建成和信息化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计算机网络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它已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和精神讲文明建设的阵地。尤其在思想文化敏感性高的大学校园,如果先进的主流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这块阵地,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大学的教育者、管理者和网络文化工作者,应该牢牢掌握校园}tJ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校园网络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主流文化的阵地。

2.校园网络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网络文化在教育功能上担负着与传统文化截然不同的使命。传统文化教育观以狭隘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强调学生的死智能、死技术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了以创新为核心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要求其教育的功能是科学性、人文性、技术性、情感性、个性性、创新性的多维整合,要求把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优势特征,积极推进高校的全面素质教育,是网络化大学校园的使命二大学应不失时机地利用网络的虚拟性特征提供的超大文化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所具有的实时交互操作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资源生产能力,以提高信息消费与生产的素质;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特征,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自由性特征带来的文化行为自由,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高。

3、校园网络是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校园计算机网络的延伸,在组织与师生、教工与学生,党校与院系、院系与院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师生通过网络可直接获取校党政和职能部门的办学思想、政策、规章制度。同时可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校方和职能部门能够及时听取师生反映的信息,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点击名师和品牌课程.进行学术探讨、思想交流、知识获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解惑、传道受业。

4.校园网络是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校园网络是高校信息资源的依托,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中心,它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集校内各类信息资源于一体,并与用户连连接起来,为用户搜寻、选择、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社会化服务。校园网作为高校的信息源,既要为师生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又要不断地吸纳产生新的信息.即对校内各职能部门在业务活动中产生的职能信息、资料信息、院系的教学科研成果信息、学科建设、专业改造、课程设置改革、招生、分配、师资需求等各类信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搜集整理.并使之集成化、网络化.以形成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用户服务。这是网络文化既传播信息又生产信息特征的要求.也是校园网络文化自身的教育特征的要求。

三、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态、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是大学革命的新表征。因此,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种种弊端就忽视、回避、甚至否定网络文化的建设发展,而是要以积极的净态迎接新文化的挑战。应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从思想、队伍、软件、硬件、学科等方面人手.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提高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大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方式。校园网络使校园内部的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共享,并不失时机地增加各种新的信息资源,开拓高校更为广阔的办学空间,将会始终成为推动远程教育和终生学习体系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网络讲文明工程”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工程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进人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2.要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是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向在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育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运用法律政策和德政管理手段.减少校园网络的不文明现象。

3、要强化网络道德教育。高校网络不能办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循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同时要对各种信息进行监控、搜集、分析、加工、处理,从是弃非,传良荃芳,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

4.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网络文化重在建设,硬件建设是校园网络工程的基础工程,直接影响着大学校园信息化的进程;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机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要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还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上工作队伍;在校园网络队伍建设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尤为重要。还要加强网络学科建设.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网络文化论文:浅议计算机文化理论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 计算机 校园网 校园网络文化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 计算机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挑战与机遇,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合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以网络化,数字化为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冲击和改变着大学教育的传统理念。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网络文化论文:浅谈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调查分析研究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调查

【论文摘 要】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对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未来需努力的方向做了明确地阐述。

营造文明、和谐、绿色、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增强师生的网络信息素养,以积极态度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是一种有效途径。研究基于学院10系2部的学生开展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300份,收回266份,回收率达88.7%。根据回收的调查问卷分析发现,校园网络文化在学院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网络资源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校园网络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学院特色的文化向上传播得到了加强,网上舆论窜出的影响力持续增强,但在软硬件建设和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1]。

一、校园网络文化定位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表达形态,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对校园文化的模拟、再现和延伸[2]。校园网络文化集传媒功能、思想教育功能、知识传承功能、娱乐功能、意识表达汇聚功能、社会动员功能、社区互动功能于一体,它包括校园文化在校园网的体现与延伸、校园网站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自动化软件等内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服务目标立足在校大学师生,因此,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应打造既时代感鲜明又能贴近我院学师生生活、既能吐槽又能畅想、既能八卦又具有浓厚归属感的文化。

二、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1、全院师生都能清楚地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深远影响。问卷调查中,50%以上的学生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现状较为满意,91.7%的学生支持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但26.3%的学生表示缺乏信心,怕半途而废。

2、学生对目前校园网络文化不太满意。有43.6%的学生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必须是先进且重要的文化,53.4%的学生认为目前学院的校园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校内的网站未开通任何BBS和论坛贴吧,54.1%的学生坚决支持开放社区及论坛,若开放则会增加访问量。

3、现代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体现为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不利用网络信息进行违法活动等,而我院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有待提高。77.4%的学生听说过《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其中28.2%的学生知道公约的部分内容,仅有1.5%的学生清楚知道全部内容,其余的学生只是听说而已。问及能否自觉遵守时,69.5%的学生都回答可以遵守,但是连内容都不清楚,何谈遵守。37.6%的学生网络上不文明的言语动机只是为了发泄一时的不快,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冷静对待,即便别人恶言相向,也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绝大多数的学生沉溺网络,而网络的应用情况不太乐观。87.6%的学生都不能合理分配上网时间,每天上网的时间比例为50%以下,仅有38.7%的学生上网时间比例在20%以下。266份问卷调查中,所有的学生都上网,上网率高达100%。其中,57.9%的学生浏览新闻、收发邮件,58.7%的学生看电影、交友聊天、玩游戏,40.2%的学生下载电影、歌曲、软件,27.5%的学生写博客、逛论坛,22.6%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网上购物。我院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为了放松娱乐一下,偶尔打游戏,大家认为打游戏很无聊。

5、学生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少,校内网站的影响力有待提高。一方面,学生很少浏览校园网站。72.2%学生浏览校内网站的时间比例不足20%,59.4%的学生偶尔访问校内网站。学生都是被动的去浏览校内网站,69.5%的学生为了查询成绩和教务处的通知、选课等原因才访问,28.6%的学生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站查书,34.2%的学生会浏览学院和系(部)学生工作的通知。另一方面,学生经常使用的校园网络服务很少,只有不到44.3%的人会浏览校内网站的新闻,26.3%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资源,21.3%的学生利用数字化平台,14%利用精品课程网站,16.7%利用其他校内服务。

6、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72.6%的学生认为互联网推进学习是可行的,但是只有21.8%的学生学习进步了,18.8%的学生认为学习条件好了,剩余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毫无影响、甚至学习退步了。这是由于在266位上网的学生中,45.1%的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查找资料,其中仅有15.4%的学生会阅读本专业的文献。

三、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不足

1、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建设。学院重视学院主页、办公系统、教务系统等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重视学生的“两课”教育,但是,缺乏网络道德和网络自律内容地传播。学院网站因循守旧,吸引力小,内容创新性差、缺少特色,缺乏激励人心的事迹。除此之外,对于学生关心的问题没有设置相应的专栏,比如工作专栏、校友专栏。

2、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档次不高,缺乏以教师为主导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封闭型的活动较多、对外吸取和辐射较少,与校外联系少、各系(部)互动性差,缺少相关专业的课程学习。一方面,校内网站建设不够规范有序,网站页面老旧、板块单一,缺少科创类的新闻,没能利用好论坛的功能。另一方面,没有搭建一个平台加强各系之间的网络交流。68.8%的学生愿意增加喜欢的栏目后增加浏览学院主页的次数和时间,学生希望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栏目、名师访谈、专栏课程辅导答疑解惑专栏、校规专栏、网络竞赛栏目等。

3、校内网站的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布局不够清晰,学生只知晓一些常见的校园网络服务,对于新增的校园网络服务一律不知。比如我院学生处的部门网站下设有心理咨询交互平台,但是多数学生却不知有此交流平台。

4、一些错误观点和不良情绪的网上传播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我院学生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还很差,很容易受到网络垃圾信息和错误观念的影响。目前,我院虽然有舆论监控的机制,但是缺少一套全面、完善的网上舆论系统,导致不能及时地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情绪,因此也无法做到因势利导。

5、部分网络服务(如教务、选课、网络下载等)使用不便利。由于服务器老旧导致反应速度过慢,部分学院网站有时会出现打不开的现象,尤其是学生选课期间,选课系统并发访问数超过1000人,导致系统瘫痪,急需解决。

四、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加强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校园网络文化队伍,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向深层、高品位发展的重要保障[3]。

2、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校园网络技术应先进,并且能够提供快捷、方便获取信息的渠道,提高使用的便利性。首先,应加大网络基础建设力度,加宽带宽,使网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优化网络拓扑,增加资源共享的力度。其次,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为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提供技术支持。另外,每年有目标、有计划进行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拥有一大批校园网络精品课程,开展网上教学课程。

3、校园文化形态多样,选择多。校内网站的应多样化、创新能力强、积极发展新的网络文化项目形态,加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应增加娱乐教育板块。一方面,可针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活动。比如网络竞赛、网络的部门招新,构建大型的校园网平台。另一方面,可以增设学生感兴趣阅读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如:动态信息(新闻消息、通知公告)、文艺原创(小说、动漫、摄影)、师生论著(人物专访、成果推介、科创心得、博客播客)、影视作品(视频新闻、校园DV)、高教集萃(大学讲坛、名家新论、高教研究)等。

4、校园网络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突显,文化品牌鲜明。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主流舆论的网上传播,构建网络德育平台,使得学生遵守网络道德和网上文明公约应向日常遵守社会道德一样,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还应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最广泛地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树立典型的人物、典型事迹,结合自身特色,办出符合学院特色的网站。

5、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师生感兴趣的栏目,使每位师生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建设者。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我院学生的网络利用情况不太理想,需要以正面方式加以引导,让更多的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宣传社团活动、组织参加各种志愿者义务劳动、宣传一些身边先进事迹。希望增加的栏目有:名师访谈、答疑解惑;网络竞赛、提高素质;八卦风云、知身边事;特色专栏、因时而异(如校庆、运动会专栏等);建院好声音之网络K歌;走进名企、与外联系;活动通知、与时俱进等。

五、总结

我院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全面覆盖,光纤覆盖了所有楼宇。校园网络服务体系也在逐渐完善,形成了以教学、办公、科研管理为主的服务体系。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也日趋健康、和谐。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建设和管理方面肯定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水平也将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必将开创校园网络文化的新局面。

网络文化论文:简析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隐性德育中的影响

论文摘要:校园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对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把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信息时代,我们如何趋利避害地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络文化;校园文化;高职院校;隐性德育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普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出现日益增多的新情况,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问题。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不断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以及思想的变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和影响。在新形势下,如何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发挥网络自身优势,已成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为了进一步作好新时期德育工作,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其隐性德育功能,与现代传媒相适应、相竞争,就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课题。校园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校园网络化的直接结果是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交叉”,并进而产生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德育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情感、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除集会、广播、墙报、文体活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显性校园文化建设外,还需注意发挥隐性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使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结合起来,形成多种教育力量的整合。

一、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双刃剑

(一)校园网络文化给高职院校德育带来的挑战。校园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使传统媒体的“信息过滤器”作用消失,很多人迷失自我,在网络世界里忘记了自身的角色、地位和社会责任。由于学生群体好奇心强、易冲动、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容易引起道德失范和行为偏颇,比如价值观念趋向金钱和实用主义、过于理想化、思想多元化、人生目标不明确等等,有的甚至丧失做人的基本准则。这些都在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与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格格不入,形成极大反差。此外,网络普及也增加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难度。比如网上“色情文化”的传播和泛滥,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网上匿名发帖和网上“无政府主义”,导致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网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封建迷信的泛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极为不利;网上各种不同观点、文化、价值观的思想相互激荡,互相渗透。良莠混杂的思想,甚至消极、不健康的观点无时不在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增加了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还有一些人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使有些学生产生思想混乱,成为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和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因素。这样就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功能等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高职院校进行有效应对。因为学生接触网络最多,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势必会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炮灰”。

(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网络的特点和优势在于其信息量大、传播面极广、传递速度极快、影响力极强。当今,高职院校师生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和主要渠道就是网络。网络世界凭借其迅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丰富的知识资源击败了其他多种媒介,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准确、快捷地了解师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他们的思想动态,获取大量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思想教育资源。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目前,作为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的教育科研网,网络用户已经高达200多万人。青年学生是中国互联网使用最广泛的群体。网络也已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娱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这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带来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信息的多元化、网络技术的推广,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引起了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深刻的变革,标志着信息时代的开始,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可喜的契机,即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又多了新的媒介和方式—网络。

二、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挖掘其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隐性影响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这是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讲话突出强调了网络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积极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内在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培养网络道德,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新的范式的网络道德也随即出现。它不同于传统的社会道德样式。比如说:在网络世界中,上网的人可以同时以不同的身份出现,也可以隐姓埋名,但他们并不是绝对自由的,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里,人的行为也要受到网络本身所约定俗成的规范约束,同时也受到现实社会中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所以,网络道德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网络中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改变。所以,培养高尚的网络情操和道德是高职院校德育的重要部分。教育工作者应该将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开展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宣传,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增加网络道德、网络法规、网络安全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使广大学生主动遵循一致公认的网络伦理规范和法律制度。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利用互联网了解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同时巧妙地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弘扬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并正确认识网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建设网络文化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政治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工作。网络化的发展使校园文化出现的新内容就是校园网络文化。主要指远程教学、角色虚拟及网上聊天、“网恋”等。此外,在网络中还出现了大量“原创文学”“原创思想”等,这是校园文学在网络中的延伸和拓展,这些内容都是传统校园文化所欠缺的,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的独特风景,也成为当前校园文化的有机要素。

(二)创新校园网络德育的鲜明特色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软硬相结合的原则,提倡“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办好立体交叉、相互作用的主流网络阵地。校园网络除了德育功能之外,还应体现“教育、服务和引导”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可以开设职业指导、勤工助学、就业信息、出国信息预告等为学生服务的栏目,以服务学生为基点,达到服务—教育—引导学生的功效。网络宣传应使学生感到可信、可亲、可用,并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样就能很好地发挥校园网络的德育功能。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正面教育网站和栏目的点击频率,把我们的主流价值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并使学生容易接受。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将可读性、服务性与指导性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用诚挚的服务,争取和强化网络上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做好网上信息的收集、辨别、分析与反馈也很重要。通过辨伪存真,进而形成完备的网络应急干预机制和网上信息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一支明暗结合的、优秀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与学生网络骨干力量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要提前准备好预案,及时引导网上舆情。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预防有些学生和不法分子散布不负责任或是别有用心的“小道消息”,制造事端,教师在网络上一定要及时发出正面的信息,抢占主动权。

(三)教育者应注重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隐性教育功能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同时网络也逐渐使传统教育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弱化。在这些信息量丰富,且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学生面前,教师的优势相对弱化。而且更多的网络媒体将被引入今后的学校教育,远程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和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存亡。因此,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就是转变教育观念,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为此,教师应尽快掌握网络知识,开发多种网络载体的教育功能,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如教师可以利用QQ、MSN、博客(Blog)、QQ群、飞信、网站等网络载体,健康有效的信息、言论,提高学生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用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开展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必须注重师生双向互动交流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创建过程中,必须从传统媒体的“我办你看”向网络媒体的“双向互动”转变。以往,有些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对学生的接受度考虑不够,往往片面地强调单向的灌输性。当前,我们必须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网民”的接受心理,鼓励学生参与,并注重双向交流,建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新颖、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还可以通过QQ、Email等方式答疑解惑,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以及心理、情感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积极扶持优秀的学生社团、班级和先进个人上网,把他们的先进事迹公布在网络上,这样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别的同学以激励和鼓舞,使学生在思想层面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备加呵护。今后,我们将把教育和培养学生作为己任,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探索新方法,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文化在高职院校德育中的隐性作用,把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网络文化论文:浅谈重视网络文化软实力 创建网络和谐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和谐 舆论引导

论文摘要:网络在我国迅猛发展的同时,既带来了社会的进步,也随之带来网络虚拟社会文化的畸形发展,我们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下,找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加强引导,建设和管理,趋利避害,使之健康发展,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已日益不能脱离网络而生存。同时,互联网在发展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由于网络不易监管的特征,各种分歧和挑战日益聚集,将对我们的社会生态,文化生态产生越来越大的冲击。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让互联网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的特征和进步作用

网络是利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通信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扩散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的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0年3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2%,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网站达323万个[1]。

网络具有的传播功能,使人们更加热衷于从网上汲取信息,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使人们享受到交流的便利和获取信息的高效便捷。

网络的交互功能,特别是新技术的应用,使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民意的重要场所,人们畅所欲言,相互沟通,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和时事。

网络的娱乐功能,使互联网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方式,人们在网上写作,游戏,互联网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国十分重视互联网络建设,互联网在中国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给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了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拓宽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沟通,使我国的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

网民这个新群体的产生,使得网络成为人们及时诉说自由的场所,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更是得到网民的大力推崇,人们各抒己见,对一些社会不公现象,更是齐力口诛笔伐。每年的“两会”期间,相关议题也在网民中间热炒。通过网络议政,网民也更加关注现实,关注民生,近年来很多重要社会问题的发现,处理,走向都有网络的参与。像南京某官员天价烟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2005年,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曝光,网络舆论大哗,促使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在网上披露后,迅速引起媒体关注,带来整治非法用工专项行动。使这些不公正和腐败现象及时得到处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2008年奥运圣火事件,更是激起了网民空前的爱国热情,纷纷通过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尊严。应该说网络上的这种适度的言论自由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是很有帮助的[2]。

二、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问题

在互联网繁荣的同时,虚拟的网络社会对现实社会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信息影响。网络成为一些不法分子行骗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使网络充斥了大量虚假信息,欺诈和不良信息,人们很容易被这些信息所蒙骗。一些人利用网络开展网络赌博,网络色情,宣扬邪教,毒害青少年。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些新的手段恶意炒作社会热点问题,蛊惑群众,煽动群体性事件。

而且,网络上的言论作为一种匿名化的交流手段,网络上的发帖和跟帖,都可能在直抒胸臆的同时,掺杂个人的喜好,表达自己的不满,使一些怨恨批评的情绪发散。任何美好和真诚的事情,在网络上都可能受到质疑和诅咒。虽然我们不否认网络交流和批评的价值,但让我们感到成为问题的是,网络上经常弥漫着一股怨毒之气[3],而且从中国网民的构成来看,其中尤以低收入的年轻人居多,他们大多拥有高中以上学历,受过良好教育,胸怀理想主义而又口无遮拦,确实容易发出过激的言论,他们推崇个人奋斗,当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缺乏有效和正式的表达渠道的时候容易在网络上形成怨恨和批评,借助于网络传播的便捷特性,形成广泛性的怨恨氛围。

网络写作和网络言论在表达民意,遏制腐败的同时,有可能与现行法律条文不相符合,越过言论适度自由的边界,对他人的隐私和自由造成危害。近来出现的类似“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事件,给当事人和网络空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个人的隐私在网络上成为买卖的标的,人们受到各种垃圾信息的侵扰,人们甚至感到网络的可怕。

三、网络文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现实社会的影响

网络虽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但它与我们的现实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每个网络的参与者首先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必然会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带到网络社会中。网络参与者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网络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网络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反映了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意识的扭曲。

(二)法治的不健全

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并且在执行中对某些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从而为网络犯罪和侵犯隐私行为留下了法律漏洞。

(三)主管部门对不良事件处理的经验少,工作滞后,遇到问题首先是极力掩盖,造成民众对相关机构越来越不信任

传统新闻媒体主办的网站运营观念滞后,很多网站的正面宣传还是一味灌输,形式单调,语言死板,影响了舆论引导的效果。

(四)对虚拟世界存在误区

一些网民主观上认为网络是虚拟社会,产生不受限制的错觉,可以任意放纵自己,我行我素,全然不顾什么社会伦理道德,失去了自我定位和道德评判标准,将极端的自我充分暴露出来,将在现实社会中尚能遵守的道德规范忘之脑后。

(五)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一些网站为追求访问量,利用不正当竞争的手段获取经济利益。忽视对网站内容的管理,对一些发帖和跟帖不进行审核,任由网友随意发言,是一些负面舆论和不良信息在网络上肆意流传。

四、网络文化建设的措施

我们应该在享受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遏制其负面作用,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网络空间。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离不开政府,行业,网民,公众的共同参与。

1.政府及监管部门应加强互联网法规建设,对现有网络法规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通过出台规章制度,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犯罪行为,有法必依,违法必究,遏制有害信息、腐朽文化的传播,通过内容审查,内容监管等制度,净化网络文化内容,积极推进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渠道。依法管理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网民,维护网民在网络社会中的权利,使网络法规的建设得到广大网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广泛征求民众的意见,使决策更具科学性,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开展文明网络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网络社会道德建设,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敏感事件,加强主流思想引导,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出最强音。政府部门还要加强与网民的沟通交流,提高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3.建设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培养网络文化产业。我们应大力鼓励创作网络文化产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产品的源泉,建设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文化产品。通过“绿色游戏”使人们在娱乐的同时丰富精神和文化内涵。

4.网络媒体及网站应该秉承文明办网,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维护社会稳定的良好舆论氛围,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维护网络和谐。使网络成为儿童,青少年学习娱乐的一片净土,成为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美好乐园。尤其是在社会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传播上,成为社会和谐的助力。成为国民健康精神的塑造者和社会健康文化的弘扬者。

5.网民也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既是网络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参与者,通过博客,网页,论坛等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质疑社会不公现象,反对低俗化,面对一些不良网络信息,进行举报,由相关部门进行核查并处理,共同营造和谐网络环境。将相互分离的个别人的智慧,转化为更高层次的组织智慧、国家智慧和人类智慧。维基百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让每个人都成为百科全书的编撰者,贡献出自己在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维基百科收录的词条数,是大英百科全书的15倍。与后者相比较,维基百科容量更大,更具时效性,而且在许多主题上更加深刻。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4]。现代社会在不断的进步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社会与文化的问题,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契机,网络作为一种传播载体,跨越国家与历史,创造出以人为本的公众活动氛围,为公民创造出一个虚拟聚会的空间,一个虚拟的社区和文化活动中心,人们可以讨论,争论,辩论,广泛的讨论能够促进互相理解与包容,和解原有的社会问题,使网络文化这种大众性文化在树立国家形象、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培育网络文化产业等方面,都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扮演着传统媒体无法替代的重要角色,从而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网络文化论文:关于网络文化探讨

【摘要】网络文化因其全新的传播形式、巨大的信息量和时效优势,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影响力和渗透力。文章从网络文化的定义出发,分析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网络文化给社会和人们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并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化;共享性;虚拟性;双刃性

当我们还未完全弄明白“网络”是怎么回事时,网络技术已经和社会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人们称之为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借助于计算机互联网进行各种活动时所形成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信息文化。它打破了传统文化定义的框架,给人类带来了电脑时代的又一次“文艺复兴”。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

今天的互联网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它不独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组织,毫无国家和民族界限。你可以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网点的计算机荧屏前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网络文化不仅具有开放性,还具有平等性。不管人们处于什么样的地理位置,拥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能以平等的身份,随时随地地参与其中,共同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信息服务,并从中体会网络文化的信息内涵。[1]

(二)网络文化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

互联网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级的“高速公路”,“路”上不仅“车辆”多,而且“车速”飞快。各种信息在这条“路”上被传播、被浏览、被吸收,其传播速度之快、传递信息之新,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他传媒所无法企及的。它既不受时空的限制,也不受国界的限制,任何一条信息的都可以在瞬间到达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三)网络文化具有共享性

国际互联网络是向世界开放的,精英文化、前卫文化、现实文化、大众文化、宗教文化、消极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邪教文化等等多元文化共存共融[1]。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中使用国际上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看到最近的国际国内新闻,查询各种信息,甚至是做股票交易等各种经济活动。

(四)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文化形式

所谓虚拟性,“是指网络行为得以依附的行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电子网络空间或塞伯空间”[2]。在网络社会中,一切活动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而在网络中运行的并不是现实的人或物,而是他们的数字化形式。网络文化作为有别于现实文化形式的新文化形式,它既展示着现实文化,也展示出在现实文化中不可能出现的或还未出现的文化。它能把人类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方式以及人们想象中的生活方式兼容在同一个虚拟的时空中。

二、对网络文化的“双刃性”的认识

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具有独特的魅力,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

(一)网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

如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游遍世界一流的图书馆,欣赏全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节目,享受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带给我们的便利和机会。网络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层次人员对知识的需求,而且还冲破了人类旧有的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教育活动。

(二)网络文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改变

随着网络化的推进与发展,经济的粗放型外延增长必将被集约型内涵增长所替代。在传统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的是投入高、消耗大、效益低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而随着网络化生产方式的蓬勃兴起,知识和信息在提高投入的回报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三)网络文化影响了劳动力布局

网络化趋势改变了劳动力的布局,大量的劳动力由传统生产领域转向知识产业和信息服务领域。目前,在网络化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服务领域的劳务成本已占到总成本的80%。“白领”员工的数量大大增加,“蓝领”员工的数量则大为减少,有较高文化素质和较高技能的“知识工人”成为网络社会生产的主力军。

(四)网络文化加速了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因特网是由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互联构成的,在有难以计数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正在把自己的文化自由地登录到你想到的网站,自由地享受网站的各种信息服务。你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便可尽情地分享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并把你的观点思想随时随地加入到网络中交流,让其他人共同分享。时间与空间、风俗与制度、主流与边缘等等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当然,网络文化对人类对社会将产生或正在产生巨大的正面影响,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但任何事物都具有多重性,都会产生负面效果,网络文化也不例外。

首先,网络文化带来了强势文化的侵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网络对与自己有着不同制度、不同价值取向的国家实施文化侵略, 把他们的意识形态,世界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念到处“倾销”,强加于人,使网络文化变成了不平等的单向渗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和冲击。据统计,现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 其他语种的内容占5%。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结或通过,互联网的全部网页中有81%是英语的,其他语种加起来不到20%,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

其次,网络文化影响人们的心灵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那些赤裸裸的色情挑逗、垃圾信息、政治反动信息、算命占卜等等,冲击了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外部环境,使思想尚未成熟的他们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面临着很多新的困难。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广大青少年在接受时会感到目不?接,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囫囵吞枣,有时甚至饮鸠止渴,最终导致失去是非曲直美丑的判断标准与能力,甚至走向堕落乃至犯罪道路[4]。

最后,网络成瘾极易导致心理病症与情感异化。各地网民都有患有电脑综合症、认知虚幻症和电脑狂躁症的人,甚至有人被称为“电脑疯子”。他们被网络的多样性给强烈地“网”住了,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同时网上的格斗类游戏使他们形成好狠斗勇、崇尚暴力的畸形心理,而网上聊天时“女扮男装”或“男扮女装”,也会导致他们性别的心理错位。另外,网络尽管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范围,但同时也会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冷漠和疏远。现实生活中人们尚且戴着“面具”,网络更为掩饰自己提供了最有效的“面具”,信任危机由此产生。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针对目前网络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立法,从法律角度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法律及国家政策是保护网络安全、预防犯罪倾向和犯罪实践的有效措施,只有通过立法并建立管理制度,我们才能预防、抵制、减少网上犯罪和网络色情及其网络垃圾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才能维护网络公民权益不被侵犯。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大对网络运行的监控力度,采用互联网内容选择平台、信息过滤软件等先进技术来对反动、消极、腐蚀人们灵魂的破坏性信息予以鉴别并加以查封和堵截,坚决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和腐朽文化在网上的渗透和传播,及时清除信息垃圾,走上依法治网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会议上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可见,网络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必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因此,我们在网络社会中,必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原则,宣扬中国民族优秀文化和国家建设的成就、经验和成果,让先进的、健康的思想文化特别是主流意识形态牢固占领网络社会这块阵地。

(三)加强全民的网络文化教育

强化国民遵守网络行为规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网络法规、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及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积极开辟网络文化教育网站,鼓励全体网民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增强自身的自律意识、自控能力和免疫力,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的道德主体,让每个网民都自觉爱护网络世界,维护网络文化环境,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四)加强网络文化内容建设

互联网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载体,只要能占领这个载体,掌握舆论的控制权,就能够引导网络文化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网络文化中的宣传阵地。同时,我们还应加强中文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络文化的汉化程度,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娱乐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中文宣传教育软件,大力宣传我国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领域的政策和信息,及时向世界传送中国文化,让中华民族古老而悠久的文化享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

网络文化论文:试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

论文关键词:校园 网络文化 建设 管理

论文摘要:网络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新载体和新途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阵地,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已经成为我院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已日趋完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繁荣校园文化的一块重要的阵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我院应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2011年我院将实施校本部改造工程和启动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这为我院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可以进一步根据我院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上面描绘最美的图景,进一步扎实我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我院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认识在校园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促进我院学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真正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师生信息沟通的桥梁和获取各类知识信息资源的宝库。

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构建我院和谐校园中发挥的作用

(一)传承和创新作用

在传承、融合传统文化及原有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创新校园网络文化,不断站在高职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吸取新思想、新理论、新技能,将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与高校文化和谐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教育作用

校园网的建设使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自由地释放自己,放飞心情,娱乐身心,实现内心的和谐及人与校园之间的和谐,从而为构建我院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可以进一步加强我校的稳定。

(三)协调作用

校园网络文化可以通过说明和阐释重要信息的意义、提供权威的意见、协调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等形式,使我院内外各种社会关系实现沟通和协调,达到校园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和谐。

(四)监测和促进作用

校园网络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广大师生通报发生的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的重大事项。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这张晴雨表来消除周围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同时,更能利用网络同外部进行广泛交流,获取大量的信息,从而为我院校园文化注入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校园网路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

校园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影响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网络文化还缺乏一种必要的社会约束机制,网上活动的隐蔽性大,有的学生整天沉溺于网络而厌恶现实、思想消沉、对什么都无所谓,“游戏”人生,色情、暴力信息等不道德行为和黑客攻击、诈骗、赌博等犯罪行为,对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产生强大的冲击,造成学生的思想迷惘进而会影响我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利用校园网络繁荣我院校园文化可以采取的板块模式

1.教育、资讯板块

教育、高校资讯板块是给广大师生了解当今高职教育综合信息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主要开设高职教育资讯、校园采风、热点问题专题等栏目。及时准确地采编国内新近的高职教育热点,报道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

2.师生交流板块

师生交流板块是加强师德建设的窗口。主要可以开设名师风采、名师导航、教学成果展等栏目,通过交流板块便于广大学生走近名师,对话名师,励志成为惠三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3.网上理论学习板块

网上学习板块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加强理论学习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理论热点、理论学习征文、网上党训班等栏目。便于我校学生随时通过网络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及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和理解,从而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

4.展示风采活动板块

展示风采活动板块是给广大学生提供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青青校园、校园之星、学生组织、技能竞技节等栏目。便于我校广大学生广泛了解校园学习和生活,展示我院学生的青春风采,参与和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从而可以进一步打造我院校园特色品牌文化活动。

5.贴心服务板块

贴心服务板块是给我院广大学生服务的窗口。在校区改造校园网络建设时可以设置专升本、专转本及专接本、心理知识、创业就业、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栏目。为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多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释疑解惑,提供实际的帮助。

6.辅导员之家板块

辅导员之家板块是加强我院学生工作队伍的窗口。在校区改造网络建设时该板块可以设置队伍建设、工作交流、辅导员风采等栏目,从而可以为我院辅导员搭建一个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广阔平台。

四、对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些建议

1.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综合素质高的网络教育师资队伍

加强我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养高、熟悉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熟悉网络技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样可以充分起到引导者和把关人的角色,利用网络化的教育手段,获取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或清除,引导学生利用正确有益的信息,发挥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时性、主动性和服务性。

2.要做好网上管理和监控工作

一是要根据学校工作需要建设和管理,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格局进行认真规划和部署,努力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二是在管理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网络思想教育方向,强化管理意识,加强检查和监控,促进宣传思想教育的有序性,防止不良信息进入,为我院校园网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3.要实效性虚实结合加强网络文化阵地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教育的一种新的载体和方式,其形式相对现实活动而言是虚拟的,但其教育的对象和内容是实在的。开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新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我院必须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以正确、积极、健康的交互信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防止和抵制各种消极舆论、落后文化、腐朽思想乃至自由化思潮对学生的影响和渗透。

4.要时效性地增强网上与网下结合

要网上与网下结合,增强时效性的育人功能。我院在校园网络建设时只有把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结合起来,网上与网下相统一,注意突出特色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相互补充、有机结合的良性机制,才能使校园网络文化焕发新的活力,真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结束语

我院是一所百年名校,校园文化底蕴深厚,这是学院师生员工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在学院发展中具有的重要意义,我院校区改造时应将传统校园文化和网路校园文化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扬我院的品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文化成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有效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