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3 10:32: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音乐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颂祖国》、《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到小熊家里去》、《金扁担》,《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看龙船》表现了端午节热烈紧张的赛龙舟场面和兴奋激动的心情。在学唱时,除了让学生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外,还应联系祖国美好的今天,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理解“屈原爷爷看见了也会笑得胡子翘”的深刻含义。
二、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在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放学歌》是一首以教师护送学生放学离校为题,尽情抒发了学生对教师热爱之情的歌曲,在教唱时,应注意到三拍子的叙事性及抒情性,引导学生充分投入感情,动情地歌唱。“教师辛苦了,教师再见了……”学生在演唱时情真意切,充满了对教师满腔的爱。在生动的感情体验过程中,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和教育。
三、寓德育于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使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有礼貌的好习惯。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基本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四、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
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到小熊家里去》、《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得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
一、中学音乐的教学
1.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式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方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按照课本的内容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学生理解之后再把相同类型的音乐播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想听更多的音乐而不想学习的内容,往往一节课下来之后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在课本的基础上对音乐内容进行补充,这样的话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然后与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结合,学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乐理知识,可以在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认知和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音响效果好的多媒体教室进行音乐的鉴赏课程,这样的教师能够给学生比较立体的音乐享受,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给学生带来的震撼和感悟,再加上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从而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提升。
2.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
要想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还有鉴赏音乐的感受,首先要提升的是学生的听觉能力,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耳朵听到音乐,然后用自己的感官对音乐进行辨别,不断地走进音乐给学生带来的快乐之中。音乐的鉴赏其实不只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出来,最终的目的其实在放松之余用心去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力。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音乐的美还能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心情,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得到的体会要比教师讲授的内容直观的多,让学生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音乐心得,让学生在以后对待音乐上能够有不同的情感,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增加对音乐的审美教育
1.创造美的环境
为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有就是要组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潜能的活动,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启发的同时,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提升审美观点的兴趣与激情,还有就是丰富的活动的开展也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不断地追求艺术,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地方。比如,在学生开始一天的课程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较欢快的名曲,比如《清晨》之类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接受新一天的到来。然后,在课件中也可以给学生穿插着放一些中外的名曲,让学生感受一些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放松,主要的基调还是以激情昂扬的歌曲为主,例如《军队进行曲》能够让学生把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下一节课堂中;最后,在休息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较安静的、能够让学生好好放松的曲子,例如《蓝色多瑙河》让学生好好放松自己,减轻学习的压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收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也能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丰富自己的生活。
2.从音乐作品中感悟美
音乐是一门艺术,所以,要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和感悟。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较有名的音乐剧作品,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上都有感悟和提升,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加强对音乐剧的关注,通过表演的形式更加直观地了解音乐想要表达的意境,印象深刻感受直观。对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音乐的道路上提升自己的素养,让学生能够有音乐创作的想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也是一种审美提升的标志,让学生真正地了解音乐作品中的美。
3.提高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在对音乐的情感上产生共鸣,还有就是能够在音乐中找到自己追求的东西,在体验音乐魅力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热爱之情,还有就是在其他美德方面的提升。因为音乐就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的过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能够更加平和,反映出来应该有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标准。这样的话让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总之,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从提升自己审美观点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这样的话不仅能让学生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还有就是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视角感受到作者创作时候的情感,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教学模式不断改革,音乐学科的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要求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经成为了教育热点问题。
一、音乐课堂教学基本类型
课堂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形式,可分为单一课型和综合课型。
单一课型指在一节课中,只进行一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完成一个主要任务,其内容集中、单纯、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如唱歌课、器乐课、欣赏课、乐理课、视唱练耳课、节奏训练课等。
综合课型是指在一节课中,进行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内容,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教学任务,其教学内容丰富,有讲、有唱、有听,有艺术实际,有层次变化,生动活泼,课堂气氛活跃。如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乐理、唱歌与欣赏的综合课;器乐、乐理与唱歌的综合课等。
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以歌曲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本教学模式充满快乐、全员参与、给学生创设空间、让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增进友谊;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态度。基本模式如下:
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游戏、音乐故事、律动、肢体表演、媒体播放或谈话等方式导入新课。
第二步:感知旋律,了解背景。
本环节根据歌曲表现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风情或不同季节变化,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向学生展示该地域该民族的民俗习惯、风光或民族歌舞,同时播放本课歌曲音乐,让学生在欣赏民族风情的同时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风情等,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第三步: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兴趣:
由多媒体画面展示歌曲所表现的情景(播放录音或老师范唱),给学生全方面的视听撞击,使歌曲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学习歌曲节奏:
在欢快的击掌中让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学生们逐步学会自己击
打节奏,较难的节奏老师适当讲解。
3、按节奏读歌词:
低年级学生认字少,学习歌词时,会有许多生字不认识,按节奏读歌词为学习歌曲清除障碍。
4、学唱歌曲:
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可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唱一唱、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指导,或利用直接跟琴学唱、变换不同方式的模唱、接力唱、教师领唱等形式来教学。
5、练习歌曲:
给学生展示空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听唱,或指定学生独唱、男女生分唱、边律动边唱、对唱等形式练习歌曲。多种练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氛围积极活跃。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每一个小环节都紧扣教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打节奏、读歌词、学歌曲中,学会音乐知识、增加音乐素养。
第四步:表现歌曲,实践创造。
让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自创舞蹈动作,相互表演、乐器伴奏、同学合作共同表演,或根据音乐强弱音的分布,用手势表现等。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创编中培养创造能力,分享与同学合作的快乐。
第五步: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歌曲课堂教学主要解决的内容是让学生唱会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为了刺激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会唱歌曲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学生首先必须学会歌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更深层次,这就是音乐的拓展。音乐课的拓展内容应该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相联系,拓展后最终还要回到音乐中。在师生整合、延伸、概括后,在悦耳的乐声中,在欢快的舞蹈中,音乐课落下帷幕。
(二)以欣赏教学为主的教学基本模式
该模式课堂教学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的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师生相互问候既是情感的交流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的新课导入虽然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却是通向赏析新作品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科学诱导积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新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此阶段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故事导入法、情境图片视频导入法、启发谈话法、音乐导入法、预留悬念式导入法、开门见山式导入法、设问式导入法、复习导入法等。
第二阶段:新作赏析,感知体会。
新作赏析、感知体会,是音乐欣赏课中新授的重要环节。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新授教学的过程一般分为初次聆听(整体感知);分段赏析(走进音乐);再次聆听(体会内涵)三个步骤。
1.在初次聆听、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通过初听全曲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初步感受作品的情绪、音乐情境,同时分辨演奏形式及主奏乐器,简单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等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
2.分段赏析、走进音乐,是引领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分段聆听对作品进行细致欣赏分析,通过聆听体验根据情绪、音乐要素等的变化判断曲式结构、作品表现内容等,通过聆听、视唱、模奏、演唱、演奏等方式记忆作品的典型节奏和主题音乐。
3.再次聆听、体会内涵,是在学生分段细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整欣赏作品,把握作品的风格流派。
感知作品的体裁特点,同时能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充分体会音乐内涵,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和审美能力。
第三阶段:理解体验,创编实践。
这是欣赏课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的是通过创编各种音乐活动,深化本课的主题,同时也是主题音乐及音乐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积累,为学生全面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打下基础。此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有:辨听、演奏或演唱主题音乐、听音乐判断体裁、听音乐判断乐器以及音乐知识(包括音乐基础知识及和作曲家及作品相关知识)抢答竞赛等。
第四阶段: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本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基本可采用拓展欣赏(创造活动)和课堂小结两个步骤来进行。
1.教学内容的拓展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选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作品,来充实教学 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对音乐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与感悟。拓展欣赏的内容包括:同体裁作品音乐欣赏、同作曲家音乐作品欣赏、同种乐器音乐作品欣赏、同民族或地域音乐作品欣赏等。
2.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点,可以起到备忘录的作用。课堂小结的方式有多种,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适时小结学法,还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也可针对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延伸、德育渗透,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小学音乐高效课堂的构建
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三维目标高效达成,使学生全员参与、充满快乐、积极上进的课堂。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尽其所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有提高。让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的探索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高效课堂。
判断一堂课是不是高效课堂,主要有“八看”:一看教学目标是不是落实了“三维”要求,二看教学程序是不是实现了“先学后教”,三看课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变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师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变成了“导演”,五看学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观众”真正变成了“主角”,六看教学手段是不是实现了现代化,七看教学过程是不是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八看课堂教学效果是不是实现了“堂堂清”。
那么究竟该如何打造音乐高效课堂呢?
(一)认真备好每堂课、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必须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一节课。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音乐教师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2、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3、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二)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师生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针对音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应尝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增强教师语言的趣味性,采用灵活的语言技巧,为整节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而事实是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俗话说“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上。我们音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这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如今小学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紧紧抓住课堂40分钟,才能做到“低负高效”,发挥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促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最后,以美国教育家雷塔科的话与老师们共勉:“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何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呢?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就其内涵而言,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于中学音乐课堂来说,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整合、精化教学内容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至关重要。在备课时我们往往注都是照抄教参。没有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真正要想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教材重新整合和精化,也可以补充调整,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因此在分析教材时,首先要反复聆听,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知识分析透彻。要让自己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到顺理成章。例如:在上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倾听亚洲的声音》这一课中,教师要搜集日本、印度、泰国的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自己加以整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相马盂兰小调》时,教师要搜集与日本的“盂兰盆节”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了乐曲的来历。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一节课要实现有效性,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对于课堂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所有的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于同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六年级《倾听亚洲的声音》这一课中,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的探索精神, 在与同伴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过程与方法: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模仿、体验等方式初步感受亚洲部分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知识与技能:欣赏《虔诚》、《相马盂兰小调》等作品,了解和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认识各个国家的特色乐器, 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也非常有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富有成效的完成教学。
三、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音乐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那就是要善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银屏飞出的旋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观看几个电影的片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熟悉的电影片段中,让学生思考如此精彩的电影,音乐是如何陪衬和应用的?也可以给学生放无声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给电影配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用小乐器、可以配音、可以用口技。充分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四、丰富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要得法。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观念,课程改革不能只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怎样做到“低负高效”,这是问题的关键。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老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教师应可以从这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导入,可以先看一些有关《梁祝》的其它表现方式,如戏曲、电影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乐曲背后的人文知识,通过人文知识吸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最终是为了是课堂教学富有实效。
五、善于激励学生
老师要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回答得好的学生,要用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回答得较差的学生,尽量不要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而是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老师少一份居高临下,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热情。例如在欣赏非洲音乐《祁雨歌》时,就让学生通过音乐去想象歌曲的演唱环境。有的学生会想到在举行篝火晚会,有的学生会联想到葬礼。尽管没有完全想到是求雨,但我觉得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价值已经得到体现,学生也能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教师不能否定和打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想象,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才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六、调动学生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转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例如:在上七年级的《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音乐》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几个拉丁美洲的舞蹈动作,学生分组练习、分组展示。对跳的好同学给予鼓励,这样就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如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合唱指挥技能等基础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扎实而深厚音乐专业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才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现音乐之美,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体会音乐之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八、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学校,现代 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怎样客观地认识它,扬长避短地使用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树立课件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更好的为课堂服务的观点,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要明确课件是为课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比如快捷,占用空间小,可重复使用等,都是它的优点。但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它的弊端,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其屏幕的视觉感受会干扰学生的听觉感受,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万一设备出问题,或停电等,就会让有依赖性的老师无所适从。因此盲目夸大课件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基本功的提高,抱着唯有课件的课才是贯彻新课标的认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充分认识到人与机器的主次关系,注意到声画穿插的恰当时机,注意到动静结合,巧用课件,活用课件,才能让它很好的为我们的音乐课锦上添花。在教学中,以前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教学磁带,而随着多媒体电脑的辅助教学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变立体,抽象变形象,单向变多向的转变。因而现代教育在教师要善于把传统媒体与媒体有机结合,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开拓思维,探求新知有所创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九、及时完善教学设备
在教学设备的管理上,要检查督促,使教学用具及学具尽快落实到位;音乐室要宽敞明亮,教室布置要高雅,有文化品位,多媒体设备要齐全,保证学生的音乐活动能积极健康地充分开展;教师要及时更新或添加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设备,以确保教学使用方便;钢琴走音,不及时调音,都将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好的教学设备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艺术教育自身的独特功能,不是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音乐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只有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音乐、语文、美术三学科关系非常密切,象带有血缘关系的“三姊妹”抓住这种联系进行教学,能收到特殊的教学效果.此“三姊妹”虽自古以来,早已各立门户,但古今中外艺术家集此三艺或两艺于一身者,不乏其人。华西里?康定斯基是画家,他会弹琴,但他绘画力图体现音乐情趣,他的作品经常利用音乐标题,如《雄伟的赋格曲》、《即兴》;而作曲家勋伯格创作的歌剧《幸运的手》直接受到了绘画作品《黄色的音响》的影响;我国古代,许多文学家十分懂音乐和美术。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认为欣赏名画,可在无声中听有声。“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在《听颖师弹琴》中认为聆听名曲,可在无形中见画面。“喧啾百鸟群,忽见孤风凰、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和美术色彩早已结合。宋祁《玉楼春》“绿扬烟里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鹉空好音”是最好之例。苏轼、王维、蒲松龄等留下了留芳百世的美术之作。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颜文梁先生可谓音美教育联姻的祖辈.他虽是画家,但也能作曲,此等事例举不胜数。下面我们把音乐教学与语文、美术相联系之己见浅谈如下。
一、音乐、语文相结合是培养学生情感和准确掌握音乐语言的重要手段
音乐是用音响塑造形象。对没有训练的耳朵(这里叫音乐耳朵),在听音响时,让他说乐曲表现了什么,他会感到非常困难。从这一点看音乐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听懂抽象音响,除教他们必要音乐知识外,还必须挖掘内心深处情感这一主要因素,让喜、怒、哀、乐真正和乐曲发生联系,才能在音响和学生心灵之间搭起一座无形桥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就给了他们打开艺术大门的钥匙.这是学生学习表演、创作的最好捷径。而音乐课和语文学科相联系是挖掘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语言表达情感最直观,让学生了解歌词后,再和音乐曲调结合,效果就有质的变化,学生能立即抓住音乐整体,具体做法如下:
1.朗歌词,划段落,总中心,感乐情。教学中,学习每一首歌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教师要根据学生语文水平,引导他们分析、朗读歌词,不识的字,老师要标好音,不懂的词老师要解释。在朗读基础上,使学生理解歌词,进一步分析、处理歌曲,掌握歌曲整体情感。在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让同学反复朗读歌词,老师提问:此歌曲由几段构成?中心表达什么?乐曲情绪怎样?同学们很快划出了段落,我紧接着讲:第一段由三小段构成,通过荡双桨、推波浪,迎太阳等动词,展现了少年儿童活泼、向上的心理,而“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地歌唱”,抓住了儿童的特点和倩趣,好象鱼儿就在面前,欢笑望着我们,这样美好景象,是谁给我们安排的幸福生活?这一问就引出中心,同学们都恍然大悟。此歌表面看很优美、轻快,实质借用写景来歌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同时,暗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同学此时把握了中心思想。又讲第二段只有两句歌词:“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每读这两句时,令人心旷神怡,凉爽的风是什么呢?“社会主义优越性“,“美好的生活”,“大家庭的温暖”,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此曲情绪应是怎样的?我提问。“应欢快跳跃”,“应深沉抒情”,“应活泼跳跃,同时委婉抒情”,又有许多同学发言。这样,同学们把握了情绪,在学唱时能掌握音乐形象。相反,即使歌曲学得再快,势必造成有声无情,长此下去,怎能培养出好人才呢?
2.歌词与曲调的联系.在朗诵歌词、掌握歌曲整体情绪基础上,再细致给学生讲歌词与曲调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及时掌握曲调情绪,也能掌握一些音乐规律,使之变得浅而易懂。我在教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时,让学生朗读歌词,然后问他们歌词是什么样的情绪?回答:“坚定、有力”教师说:“有力歌曲一般都是一字一音,这样显得有力,同时歌曲一般都是大调式”。说后,把歌词和曲调一起写在黑板上。在教唱《洪湖水,浪打浪》时,首先朗读歌词,然后我间:“这曲子是什么样情绪?”同学说:“是抒情。”我紧接说:“抒情歌曲一般一字多音,并且多用圆滑线。”我又把一字多音上的连线和圆滑线以及切分音对照讲,使学生立即就明白了。整体情绪掌握了以后,我告诉学生,有力的歌曲,在曲子进行到一定程度,也会有抒情,而抒情的歌曲,进行到一定程度,其乐句也会有力。
3.歌词内容情绪与曲子速度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朗读歌词内容,了解音乐语言是个最好办法。歌词内容有力、活泼、喜悦,曲子速度则快,而歌词内容抒情、诉说、哀伤,曲子速度则慢。我在教学生唱《我们是快乐的好儿童》这首歌时,让学生朗诵歌词,通过朗诵感知了少年儿童活泼、欢乐的情绪,所以,我告诉同学此曲速度不能慢。最后,我在课堂上总结:曲子速度快,表达的情绪则热烈、欢快、跳跃、有力等,而曲子速度慢,则表现抒情、优伤、悲哀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音乐表现手法。
4.歌词朗诵语气与歌曲旋律高低强弱的关系。让学生运用语文课所学的知识,掌握歌词哪里是语气读重,哪里读轻。语气重的地方,往往也是歌曲曲调音较高之处,而音调最高之处也是歌词内容最激昂之处。我告诉学生曲调激昂是通过音调越来越高、音量越来越强表达的。曲调悲伤,则是通过音调越来越低,音量越来越弱来表达的。我在让学生欣赏《祖国,慈祥的母亲》这首歌时,让学生逐句朗诵和曲调对应着看,使同学一目了然。歌词的前半部分,音调都比较小,语气深沉。所以,曲调平稳。音以级进为主,曲调力度弱,好似面对母亲,深情、亲切地细语。而到“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朗诵也增加了最大力度,曲调由原来的级进,变成了跳进,音量到了最大程度。然而,我告诉学生歌曲中最强的一句,还要根据歌词的意思,再细分强弱,如上句“亲爱的祖国,慈祥的母亲”,这句话反复多读两遍会发现,如果把亲爱的祖国读得强,而慈祥的母亲比前一句弱,慈祥的母亲,深情地、加重语气地读,虽然音量比前一句小,效果会更好,把这种朗诵的感觉唱出来,就成了有血有肉的音乐。
5.音的连、顿与歌词抑扬顿挫的关系。音乐上连音、顿音、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怎样使同学更好地了解掌握这个问题,必须在朗诵歌词上下功夫。我在教唱仗唱支山歌给党听方时,学生在朗诵.‘鞭子抽我身”时.我启发学生把鞭子抽我身,朗读得有力、顿挫,这样才能表现出地主的凶狠.我们好似已听到”啪啪”的鞭声,感觉到身仁隐隐发痛。学生朗诵’‘母亲只会泪淋淋’.的时候,我启发学生用柔弱,拉长音调朗读,这样,我们仿佛看到母亲无能为力的样子,从而更加突出了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所以才要《唱支山歌,给党听》。然后我又告诉学生“鞭子抽我身”的旋律,有力顿挫是用休止符和演唱顿音来表现的。“母亲只会泪淋淋”,是通过连音来表现的。这样曲调一强一弱,一顿一连,就对比出了地主和母亲,一个凶狠惨忍、一个软弱无力,这样学生准确地掌握了音乐形象。
除以上几点外,我在课上还给同学们总结过歌词段落与曲式的关系;歌词表达的内容与调式的关系,同样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音乐课中运用语文课中的朗读知识和音乐发生联系,能使音乐形象变得浅而易懂,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音响表现的是什么。我想,这是学生在欣赏没有歌词的器乐曲、及大型音乐作品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语文有促进作用。文学素质的培养,文学知识的积累,一定能给艺术人材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音乐课中,运用美术知识及挂图,使音乐课更加形象、直观、具体
在音乐课上根据歌曲内容,借用美术知识及绘制彩图,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图画给人视觉是直观的,学生一眼就能看见。根据图画所描绘的内容,结合朗读歌词,音乐形象才能准确地表现出来。美术、音乐艺术表达很相近,美术靠视觉,音乐靠听觉。如在教学中搞好两科渗透,对于理解学习任何一科都是非常必要的。如在音乐和美术中都讲究色彩的运用,而在美术中色彩是最直接的表现手段。画家常把色彩看作一种象征物。现代抽象主义画派的鼻祖康定斯基认为:蓝色是高贵的;绿色象征自我满足和平静;红色表示力量、胜利,白色代表沉默……在音乐中,作曲家也常利用特定的色彩表现人们的具体感受和情绪反映。英国作曲家勃里斯1921年创作的《彩色交响曲》其第一乐章《紫色》,代表紫水晶,象征高贵、死亡。第二乐章《红色》代表红宝石,象征勇敢、欢乐。第三乐章《蓝色》代表蓝宝石,象征华贵、忧伤;第四乐章《绿色》代表绿刚玉,象征青春希望。所以要想听懂音乐中的色彩,运用美术中的色彩,来比喻音乐就更直观.外国音乐家梅酸说:“要理解我的音乐中的音色、和声及声音的结合,你就必须热爱色彩,必须对色彩敏感,并懂得声音与色彩之间的联系”。所以我们不把音乐的色彩和美术的色彩相互渗透,我们就无法理解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的歌剧《圣诞节前夕》第六场序曲中所描写的,寒冷的夜晚,天空中白云飘浮星光闪烁的景象;无法理解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第八曲《墓穴》阴森森、冷清清的气氛中,闪烁着骼镂的莹光;无法理解普罗耶夫交响组曲《冬日的髯火》第四乐章的《簧火》那风声呼呼、髯火熊熊的景象……当然表现音乐的色彩,也是有一定手法的。如:调性色彩;调式色彩;和声色彩;配器色彩等。但无论如何这些色彩和美术中的色彩直接渗透,才能做到更直观、形象,使学生更易于掌握音乐形象。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运用美术挂图,使学生了解音乐的整体感觉。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使用美术挂图。我觉得音乐的语言在孩子理解起来是困难的,而根据音乐形象和歌词中心思想,概括起来用一个或几个彩图,把它表现出来。会使学生及时掌握歌曲内容、演唱情绪、演唱风格。我在教唱《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之前,就绘制了几幅彩图:(1)群山近景处,画了一群牛在地上吃草。(2)一群鬼子气势汹汹地沿着山路进山扫荡。(3)敌人抓住了王二小,他从容对答鬼子提出的问题,并表示给他门带路。(4)鬼子被带入我军的伏击圈,被打得人仰马翻。(5)我们的王二小惨死大石旁。身仁被[I本鬼一子的刺刀刺了无数f1j口。(6)无数群众眼含热泪.怀念王二小,在蓝天的背景1几.王二小含笑讨着群众。当把挂图挂在墙上,同学按挂图的意思.就获术知道了歌曲内容。通过挂图也培养了学生形象记忆,使他们闭上眼睛通过图画就能想起歌词。按图的顺序记歌词,段落不会颠倒。演唱的时候,让学生感情和图画的场景发生联系。画面是景色优美的,就让学生演唱的美妙、轻淡一些;是激烈的,就让学生演唱的高昂、有力一些。可喜的是学生在演唱第5段“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时……面对着画面王二小浑身血迹斑斑的景象,同学们竟把歌曲的速度放慢,语气加重,有的同学甚至没唱完已泣不成声了。我想这是视听的最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握住了音乐,了解了音乐。
2.在具体的歌曲中,用美术的色彩与音乐的色彩相联系。在图画中色彩是直观的,它能给我们留下各种感觉。而在音乐中,根据歌曲的内容与情绪及时给学生以启迪,是掌握音乐的一个手段。我在教唱河北民歌《小白菜》时,用一张纸画了一个大大的黑正方形,然后对学生说:“黑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是悲哀、伤感。那么我们就把小白菜这首歌唱成黑色的吧。紧接着我给学生讲在音乐中怎样表达色彩,并讲了大小调式。我说采用大调式写成的歌曲,色彩明亮、热烈,在美术的色彩上象红色、桔黄色等;小调式则暗淡、柔软。在美术色彩上象黑色、蓝色等;大调式在美术上可以说暖调子,而小调式则是冷调子。在音乐中还有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法,如表现暖的调子,在旋律线上音越高,则色彩越暖,音的进行往往是跳进,甚至是大跳。而表现冷调子,则旋律线就越来越低。音调下行级进。《小白菜》每句的尾音,都是越来越低的,到“亲娘啊!亲娘啊广这两句时,已带有无可奈何的哭腔了。
3.歌曲中强弱、快慢与美术绘画用笔轻重缓急相互联系。音乐中的强弱、快慢,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要使学生正确、直观、清晰地掌握快慢、强弱的规律,运用美术用笔的轻重缓急(或浓淡干湿)最能说明这一点。如欣赏《我爱你,中国》,讲到此曲的强弱、快慢时,就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结合此曲的强弱、快慢、音高变化,高低不一、轻重不一的曲线,把相对应的歌词写在曲线下面,然后再放录音。让他们看着词,对着曲线,掌握音乐形象相当快,此时,如果学美术的学生看见我们把音乐旋律用笔画出来,他也一定会受到很大启发。那么,他所画出的线也一定具有音乐的旋律感.所以,我们如此上课,不仅提高了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方面的能力,而是且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艺术中,音乐、语文、美术三者关系太密切了。因而在教学中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不仅对一门艺术有益处,同时也对其它两门艺术起促进作用。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艺术院校一定会重视这一点,而对艺术人才同时进行此三门艺术的教育和培养。我们现在从中小学开始,有意识、有方向地把这几科互相渗透地进行教学,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要求我们每一位音美教师要多学、广学,在努力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增强其它两门艺术学科的艺术造诣,这样我们就能在艺海天涯中“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这样,才能早出、多出人才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 的世纪,世界将进入全球知识 经济 时代。 教育 是知识创新应用的基地,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活动,也是时代的需要。所以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引导学生联想与想象,发展创造才能
音乐作品是与一定事物形态相联系的,与人的生理、心理反映联系在一起的。贝多芬说:“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绘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在教学中,我结合范唱录音深入浅出地分析歌曲内容、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等,使学生有一清晰的印象。如教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时,通过聆听歌曲范唱录音并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内涵,启发学生联想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草原,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草地上马儿在自由的奔跑,周围是鸟儿的翠鸣。体现了一种祥和、自由的牧民生活意境,在想象中勾勒出一种美好的生活图画。音乐的想象力自由的,但不能脱离作品。因此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歌曲的标题和有关知识到反复聆听作品的音响,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里,唤起学生对歌曲意境的联想和想象。在体验歌曲情感中,增强感受、理解和发现音乐作品 艺术 形象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改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音乐课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照本宣科,认为对原有歌曲乐谱,不能多一个音符,不能少一个音符,让学生也要因循守旧。现在,我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法,如在一堂音乐课中,我可以在黑板上写一段歌词,让学生在理解简单的作曲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任意谱曲,然后再拿到琴上弹奏,让学生自己感受一下自己的曲子效果。然后,对于不恰当之处再指导修正。有时,可以拿出一个熟悉的谱子,在框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填写音符、减少音符,看是否改变了音乐风格。这种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利用学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音乐教学中最常用的学具就是钢琴,在传统教学中,钢琴作用不外乎就是范唱伴奏,为学唱伴奏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我改革了教学方法,钢琴的作用远不止于上述那些,我可以利用琴声巧妙地在为音乐课教学的辅助手段,在一堂音乐课中,学生对于歌曲的学唱,既要注意歌唱方法,又要注意曲调歌词,还要注意歌曲所要求的速度、力度的变化。他们的注意力被搞得四分五散,很难做到顾全大局。如何帮助学生用歌声表现好歌曲呢?我在教唱《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时,利用力度变化夸张,较明显的琴声来提示学生声音强弱的变化,琴声还可以提示学生演唱速度的变化,以及连跳音唱法等。另外,配合教学巧用幻灯、投影、录音等媒体教学,不仅使学生领会教法,还可以让他们学到如何制作电教教材的知识。讲授理论课时,经常需要给学生补充、提供一定的材料内容,此时若用板书费时费事,如用文字投影片,则简便快捷,且容量大,可以重复使用,以增强记忆,这样既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又节约了教学时间。
一、课程改革后的基础教育
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音乐课程标准》从方法上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音乐不如会学音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在音乐上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基础音乐教育的育人本质,体现了社会发展对国民基本音乐素质的要求。毫无疑问,《音乐课程标准》比《音乐教学大纲》更为准确、科学和完善,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和各种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缺乏作为一个健全的、全面发展的人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知识面窄,精神资源匮乏,功利思想严重,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理想信念,受挫能力不强,行为出现偏差……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人”的使命与归宿,无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与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主要课程就行了,其他的课差一点无关紧要,忽视人文科学的学习和自身人文内涵的提高。不少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急功近利、无终身学习的思想;缺乏一种精益求精、不断攀登高峰的精神;精神空虚,对待学业、对待生活态度消极,毫无动力。在学习中往往表现出意志薄弱、情感波动较大,稍有不顺,便情绪低落,灰心丧气,缺乏进取精神。在逆境面前,畏缩逃脱;在困难面前,灰心丧志。于是,同学之间相互猜忌、抬杠;个人私心较重、我行我素,做事不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胡思乱想、疑虑重重,不愿检查自身之不足而总是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有的同学由于一时的挫折,抑或由于精神的空虚,破罐破摔,最后一无所长,对社会无所适从。这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当然也包括音乐教师在内。
21世纪的中国学校教育和教学所承担的现实责任,不应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更不应是单纯地强调智力、能力、个性或者别的什么具体的价值。当前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总体趋势和基本理念都是为了人的发展的需要,中国应借鉴世界上基础教育改革较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现实问题,提出新的要求、新的高度,以知识为基础,关注人性发展为宗旨,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
音乐教师如何面对现在和未来?如何面对学科综合和课程改革?音乐教学应该怎样为培养具有全面文化素质的新世纪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高中音乐欣赏,仅仅教给学生一些音乐知识、介绍一些音乐作品是远远不够的,高中音乐欣赏教学更应当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重视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个体的独特体验;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人生,更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强调品味人生,突出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同时也要反映现实中的人生态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高中课程改革所说的:“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
二、丰厚的人文理念是新时期人才的必然要求
所谓人文理念,是相对于专业技术教育而言的一种人文科学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逝者如斯”。时间已把我们带入了21世纪:地处全球各地人们交往的密切超出以往任何时候,各门学科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也超过以往任何时期。社会亟待适应新时展的新型人才:高尚的品格、创新与合作的精神、综合的文化素养和较高的审美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尤其在提高人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在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音乐文化的传播。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并同时具备较为完善的人格,具备一定的人文内涵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要处处从发展、成长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
今天的音乐教师,重点不在教给学生多少音乐知识技能、多少音乐名作,而在于是否通过教学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接触到富于生命力的文化,是否在教学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及综合的文化素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坚持教书育人,充分利用一切人文因素,挖掘各种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内涵和美学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思想,完善学生的品格,从而把他们塑造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有了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学生才能健康、和谐地发展。所以,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内涵,是音乐教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丰厚的人文理念是学科综合和音乐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对学生艺术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地位,强调多门 艺术学科的沟通和融合,发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创新精神等多方面的功能,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大大开拓和丰富了教学内容,既有艺术知识技能,又有艺术制作、艺术表演、艺术批评、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并强调这些内容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和科学知识的紧密联系;创设了体验式、探究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丰富了艺术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着眼于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使艺术教育的本质真正回归到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层面。
音乐欣赏课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艺术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赖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注意吸收文学、美术、影视、戏曲、曲艺等姊妹艺术,强调多种艺术的结合,从而大大开阔文化视野,促进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与艺术审美的能力。
社会主义公民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是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民都需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过去那种强调学科专业化,知识、技能必须全面、系统的教学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培养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提倡学科综合正是为了解决这种不适应,以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正因为如此,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都有必要淡化学科体系,强化课程体系。随之而来的是,既然要强化课程体系,提倡学科综合也就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反之,因循过去那种传统的教学体制,必将导致实施素质教育的停滞不前。如何适应时展的要求,培养一大批既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关系到我国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大事。因此,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这是每一个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的思考
1.正确认识音乐文化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
德国教育家斯普郎格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音乐艺术本身所表现和涉及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诗歌、地理、社会、民族、精神、地域、时代、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风格的文化特征,无不打上深深的人文科学的烙印。由此可见音乐文化是一门多元文化,它自身就综合了其他很多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一定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认识,努力拓展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从多方面看待音乐的机会。文学艺术素养会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会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了解音乐背面所凝结的历史、地理、政治等人文知识,特别是理科知识中不断探索的精神有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会促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熟悉的问题。
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音乐艺术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是那样的自然、协调、有机。它会在许多方面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充分地发挥它的优势呢?这不仅不会削弱音乐的内涵,反而能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提高学习音乐的质量。同时,音乐向其他学科的拓展、延伸,会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其他学科的相关文化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强化的关系。试想:一个文化底蕴浅薄的学生,又怎么能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去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呢?
2.把人文理念充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极富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它更多地关注人生,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应当说,音乐艺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极好的教材。声乐作品中那些优秀的民歌、艺术歌曲,无不隐含着动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音乐欣赏中所呈现出的精妙绝伦的人类灵魂的声音、无尽的人性之美,它们所蕴涵的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以及所负载的人类文明成果充分显示了其鲜明的人文性。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领他们主动地去感悟美、发现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
音乐艺术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大量的音乐家值得我们去学习。他们那种对艺术、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身处逆境依然顽强拼搏、勇敢地与命运作斗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无一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譬如贝多芬凭借“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的精神,双耳失聪后依然创作不止,终将古典音乐流派推上巅峰。又如大家熟悉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从小家境贫寒,成功道路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可他并没有放弃,也正是他这种坚强、不服输的性格使他成功地为电影《风云儿女》谱写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作品一经问世,就在祖国大地上到处传唱,奏响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时代最强音。聂耳的爱国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力量。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可在困难面前我们应该毫不退缩,勇敢面对,[,!]战胜困难。聂耳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对艺术、对人生那份挚爱和热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鼓舞人心的优秀音乐作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们每一个音乐教师都应该充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音乐课以引导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来领悟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关注、了解、思考,这正是我们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出发点和目的,同时也是我们音乐教师为弘扬人类优秀音乐文化传统而应尽之责。
3.音乐教师尤其需要具备人文理念的思想
20世纪以来,美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音乐教学领域的变化和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并于1994年3月完成立法程序,该法令首次将艺术(包括音乐、视觉艺术、戏剧与舞蹈)增列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从哥伦布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至今才五百多年的历史,美国建国至今也才不过两百多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美国已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仅仅就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每一个有思想的人去深思和研究吗?美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动向,的确值得各国教育决策者和执教者的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对音乐文化的传播,甚至忽视了对自身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音乐是世界人类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音乐教师应努力使自己在具有较高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内涵。有的教师说音乐欣赏课最好上,而另一些教师说音乐欣赏课最难上。其实,在这“好上”与“难上”之间确实有着一些辩证关系。对于那些对要讲授的作品非常熟悉的,有着较深刻理解的教师;平时注意积累,掌握 大量音像素材的教师;知识广博,并能旁征博引的老师;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心理的教师;富于激情,语言流畅、幽默的教师来说,音乐欣赏课并不难上,并且也是展示教师才华的绝好机会。对于在以上方面捉襟见肘、难以启齿的教师,欣赏课难上就不足为奇了。
实际上,将人文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欣赏课,这种教学难度更大,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更高,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要了解各种音乐文化及相关文化知识的背景和历史渊源。同时,还应注意广泛地摄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法学、文艺、语言学、历史、文学、诗歌、地理、社会、民族、精神、地域、时代、宗教、伦理、道德、民风、习俗、民俗学,以及其他社会相关姐妹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理论知识,不断丰富人文素质内涵,提高道德修养,发展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陶冶高尚情操,以全面促进学生艺术水平的提高。
因此,音乐教师对自身音乐教育的认识水平不提高,工作就缺乏高标准,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只有用先进的思想和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形成自己的教育艺术。只有自身具备多元性文化知识,基础牢固,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旁征博引、语言丰富,用自己的教学魅力强烈吸引和感染学生,扩展学生的思路,真正引起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兴趣。
音乐专业自身有着庞大的知识系统,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只有基础知识掌握得牢固、知面宽,课堂上才会做到表述准确、举一反三、游刃有余。要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相适应,教师就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性能力,其中包括自身必须会学习,必须具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对新的有价值的教育信息要有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感受力,要坚持不懈,广开积累渠道,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积累各种资料,广泛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知识与经验。要有高远的追求、顽强的意志,有一种攀登不息的精神,形成进行教育研究的能力,才能不怕困难和挫折,做到厚积薄发。
教学应该成为师生在具体的教与学中,感受成长、学会生活、积累经验的过程,通过日常交往、组织活动、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的交替与整合,师生共同感受生命、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形成现实的存在感和对未来的预期。教学过程是使人的精神从个体发生走向社会存在和人类的存在,从生物存在经由文化发生走向历史存在的过程。在不断的学习、尝试、批判和自我校正中,师生逐步走向与自我、与他人、与世界诸方面的和谐,走向一个具有独立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生存感悟和鲜活的生活历史的人——走向文化的存在和生命的完满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高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属于声音与图像的综合作用,高校学生可以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对生动具体的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提起探索欲望以及学习欲望,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其他学科不同的课堂环境与氛围。比如: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后可以先播放一段音律优美、情感积极的乐曲,将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之中,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而且在教室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背景音乐作为衬托,将枯燥的讲课内容与音乐的旋律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以及独特性。又如:在介绍西方音乐历史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同时期的音乐进行背景播放,像《土耳其进行曲》、《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一边了解中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一边感受当时音乐的特点与形式,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而且对于集中注意力也非常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避免了过去那种枯燥的讲解式教学形式。
(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一个美好的视觉环境对音乐教学也非常重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协助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的感受音乐魅力,为音乐审美氛围的营造提供帮助。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乐谱等形成了教学依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感到乏味,这样也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对音乐的偏见,不能很好的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音乐的美,而只是束缚在课本的知识点之中,产生一种学习态度上的消极应对,并且教学材料只能呈现文字、乐谱这些可以看和阅读的知识内容,而对于其中蕴含的关于音乐的实质性的却不能明确的、直白的表达出来,也就是通过听觉所感受到的音乐,它与通过看和读所感受的音乐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色彩图片、新颖的谱面、重点强调的内容引入课堂,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构成音乐的各种声音进行数码形式的采集与编辑,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得到自己想要的音乐内容,也可以让学生指导音乐形成的具体过程,将听觉与视觉有效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达到声、韵、义先融合的学习状态,更加深入的感受音乐,从而激发出学生的个体情感,最终实现音乐学习中的领悟,对于教学成果的实现非常有益。
(三)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除了要选择有艺术价值的表演曲目外,还要注意活动形式的趣味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对学生参与音乐学习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教师利用计算机进行课件的制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一点内容,不仅要将需要的知识囊括在其中,还应该使课件内容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直观的、清楚的对学习的音乐知识进行了解,也可以调动起学生加入音乐实践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进行足够的音乐欣赏之后,可以通过内容丰富的课件展示的知识去参加更多音乐学习活动。在音乐的表达上就可以对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刻画的音乐形象做一个很好的阐释和展现,比如:在学习民谣《樱花》的时候,通过视频为学生展示出日本樱花开放的盛况景象,给学生带来直观、强烈的视觉上的震撼,学生在观赏视频并学习歌曲后可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传统情感的表达。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使得音乐获取的渠道更加广,这就为音乐创造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条件,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加强音乐方面的想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学生需要扮演不同的动物的角色,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展示动物的活动、习性的视频以及在不同的场合的声音等内容加深了解和体会,为生动形象的塑造角色提供帮助,也使学生进行更加真实的音乐表演创造。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教师通过录音机、谱例、磁带等工具进行教学,而且课前的准备工作也非常繁琐,耽误了正常的教学时间。这种音乐教学形式对于学生也是一种煎熬,需要耐心的等待,而且由于教学的中断也会使学生分散注意力,甚至失去音乐学习的兴趣,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是极大的阻碍。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将声音、画面进行完整、清晰的呈现,而且不会受到空间、时间的影响,也不会耽误课堂教学的时间,只需要简单的几个操作就可以将需要呈现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给学生们,实现音乐视听结合的发展效果。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和补充,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完善的教学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的兴趣,增加音乐创造的灵感来源。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需要接受更多方面的音乐知识来对自身的水平进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将世界各地的音乐相关的内容快速及时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转变为更加直观的画面或者声音进行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音乐教学的整合
艺术课程之间都是相同的,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多种艺术形式的整合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艺术的美,感受到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内在联系以及音乐的重要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融合则是实现这种多形式艺术相互合作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信息技术的利用可以将音乐课教学作为一个切入点形成影视课、戏剧表演课等教学形式,可以达到艺术的高度融合。比如:在教学中以“黄河”做为主题进行艺术综合课程的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多媒体观看配有轻缓音乐的黄河风光介绍视频,然后结合《黄河船夫曲》进行美术作品《黄河船夫》的欣赏,然后在音乐的衬托下进行形体表演,让学生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通过形体展现出来,如与风浪进行抗争、船夫的坚毅精神等。还可以让学生欣赏具有地方
文化特色的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对与黄河相关的诗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诵等,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将舞蹈、影视、诗歌等多种艺术进行了整合,在这种变化之中对学生的听觉与视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刺激,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音乐教学的情景化
大部分的音乐作品都是进行的具体内容的表示,尤其是歌曲,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音乐配上适合的画面,不仅可以诠释音乐想要表达的内容还可以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比如:在进行《长江之歌》这首歌曲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表现的内容,可以根据这首歌截取一些具有实际表达效果的画面,如长江的源头、奔腾的波涛、灌溉土地等,然后进行重新的编辑,与这首歌曲结合在一起进行观看欣赏,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等歌词的具体意义,也可以更好的挖掘其中的情感,将学生直接带入相似的情景之中,加强学生对歌曲音乐的理解。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科学化发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介绍不同音区、声部的音色的时候,是不可能通过自己的模仿去让学生完全领会掌握,而且也容易出现理解的偏差。现代信息技术的加入可以更加科学的实现音乐知识的教学。比如:在《黄河大合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一边观看一边介绍其中的演唱知识以及进行声部、不同音区音色的划分等内容,然后可以进行教学的拓展,让学生理解独唱、合唱、重唱等演唱形式的区别,而且可以对混声合唱中的四个不同声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这些教学内容的实现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也是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实现的,所以说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重视,增强两者的有效融合,提高音乐教育教学水平。
三、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它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对音乐课堂的优化是两者融合的目的,可以为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与新的教学方式,现阶段的信息技术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融合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心,实现开阔眼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成效。
2006年11月11日第四届“珠江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在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落下帷幕,来自全国45所高校的119名参赛选手参加了包括“综合文化素质考试”、“自弹自唱”、“合唱指挥”、“钢琴演奏”、“歌唱与伴奏”等五项比赛。从此次比赛的内容和结果来看,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就这次比赛谈谈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音乐教育要重视音乐背后的文化修养
这次综合文化素质考试满分160分,100分以上的只有一个人,多数学生的成绩都在40到80分,其实是处在一个不及格的阶段。例如,其中一道题是请写出歌曲《歌唱祖国》的歌词和词曲作者,曲调立刻就在耳畔想起,但是能把三段歌词都写上来的为数不多,再把词曲作者写全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了。想想这些学生还都是在校的优秀生。就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目前高校的音乐文化教育普遍松懈。唱歌的强调方法、强调声音的解决;弹琴的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技巧的提高。把音乐的背景、年代性和为什么产生音乐的“故事”也就是“文化”丢失了。这就是我们的音乐为什么有时显得那么苍白。所以提高在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当务之急。对此我有几点建议:
(1)在我们学习唱歌和弹奏器乐时,要同时注意作品的作者、创作年代、文化背景,这就把音乐史跟我们的主修课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放在作品所处的时代大环境下演唱和演奏,从作者的情绪情感出发,把握艺术的内涵。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一定会打动和吸引观众的。
(2)分析作品。从曲式结构、复调功能、配器上了解作品的框架、构成。在这次“钢琴比赛”的考场中,有许多学生演奏回旋曲式的作品。回旋曲式有一个特点:主题旋律在不同段落多次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要想,它每次出现的表情和效果是一样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都是同样的旋律,我们要通过强弱对比的情绪变化表现出它不同位置的不同感受。例如:第一次见到的感觉和再见面或者熟悉了之后所抒发的情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要通过分析,把得出来的感受应用到音乐的表现中去。让我们的艺术有血有肉。
(3)多听、多看、多感受。我在这次大赛的举办学校(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课程表上看到这样一门课———主修视听课。它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每学期要听够30到40首音乐作品。这样虽然自己在一学期内演唱或演奏不了那么多作品,但能从视听课上了解和感受到很多作品的处理、变化,以便于以后有机会接触到时,更好的发挥。确实,我们在学校演唱和演奏的作品很有限,但我们可以多听一些名家的音乐会甚至是看一些电影图片,哪怕是旅行,只要细心、勤思考、多感受,都会获得很多知识和道理。我认为,从中受到的感染是一种音乐情结的积累,它能使我们更好的把握音乐风格和音乐方向。
2一专多能
“一专”指一门专业课。它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每个人都有他的社会价值,大多是按“一专”的高低来衡量的。所以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主修课程,勤奋、用心。我们熟悉的大音乐家们,可以说大部分是靠这“一专”的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但是要想成为“常青树”,就要摄取更广泛的知识了。国际艺术理事会主席芬兰人理斯托?罗赫内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个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尽量多学艺术方面知识,但一定不要忘记掌握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即使你是一个顶级的艺术家,也应该有一个宽广的知识面。就像金字塔的塔尖,它之所以又高又尖,是因为它有无数宽厚的基石所垒建。在学校期间,我们在用心学好主修课程外,还要注意自己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讲台和舞台的历练。现在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音乐专业的同学只要毕了业可以考教师证去当老师,也可以考演员证去舞台上演唱演奏。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能上得了舞台,又能上得了讲台。就像这次比赛的考核内容,只会弹不行,只会唱不行,还得自弹自唱,甚至还要考即兴抽来的作品。这确实展现了一个学生整体的艺术能力。那么,怎样在上学期间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艺术能力呢?首先拿专业课来说,一般院校主修课一周一节,同学们一半是自己上完就完事大吉了,也从不注意别人上课的内容和问题。其实在别人上课的时候去旁听,从老师教课的一点一滴中体会教学的内涵,能有一份意想不到的收获,这就是教学教法的获得。其次,要多参加音乐会、比赛,锻炼自己。把自己平常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通过音乐会、比赛等形式与大家交流,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和不足,为以后更好的表现和发挥做铺垫。由此看来,“一专”是关键,“多能”是条件。在“多能”的基础上巩固“一专”,在“一专”的前提下发展“多能”。
3做好从学校到社会的变位准备
现代的教学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关键,服务社会为目的。通过这次比赛,我也一直在思考。教育部考了这么多项内容,他真的就要求我们样样精通吗?我认为不是,并且我们也做不到。但是很多人认同了他,并积极地去参赛。其实他真正的意义是告诉我们,大学生活不能仅仅是学了几首歌,练了若干作品,更多的是在这个阶段完善自己,包括知识、情感、人格的健全。这就涉及到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了。当你步入社会的时候,你要通过这么多年的所学所想去真正的实践了。那么,我们在学校期间就要做好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社会的准备,让我们的学习有针对性,实用性。有些高校重视理论培养而忽视 实践的重要性。毕业的学生只能在纸上做音乐、配伴奏。坐在钢琴前来个即兴就手忙脚乱了。所以我们的音乐人才绝不能是“音乐人”和“音乐才”,而是让所谓的音乐人才能通过音乐与社会交流、融合,从而顺利地发展自己,做一个社会的有用人才。最后,关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问题还有很多值得讨论和探究。让我们的思考和结论在社会实践中锤炼,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完善。
0.引言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肉体,一个有形,一个有声,二者完美的结合构成美丽的丰富世界。音乐与舞蹈作为一种精神粮食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当中,虽然起的只是辅助作用,但是重要性却不容小嘘。
1.现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形体舞蹈模块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全国各地不统一
音乐舞蹈教材是学习传递知识点的主要载体,对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目前教学大纲中细分化和整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一种主要手段泉源,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依据。但是在目前很多教程课程中有关音乐舞蹈板块的教学体系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全国各地所用的教学素材不统一、虽然它们大致的内容都囊括了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这两大部分,但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版本过于杂散、知识点的排布也不够系统、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做有关参考学习,缺乏一个整体的策划意识,并且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正确认识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1.2内容过于单一、动作过于简单
目前在很多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内容都过于单一,舞蹈的动作过于简单,教学观念不够端正。就以芭蕾舞蹈艺术体操为例,主要内容都是些基础的动作训练。由于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动作过于简单,练习机械化、枯燥无味,再加老师不端正的心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个学习疲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习效果不明显,使得学生没有成就感以及征服感从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
1.3教学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
音乐舞蹈理论知识是学习掌握音乐舞蹈的基石,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的去学习音乐和舞蹈的思想导向,对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很多学校的音乐舞蹈课的理论学习很少甚至就没有,很多学生对音乐舞蹈课的形成历史作用和存在的意义都不清楚,这样就导致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再加上内在外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把要我学观念转化成我要学的观念。
1.4教学对音乐舞蹈的观念意识重视不足
音乐舞蹈教学作为一个辅助性的课程,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被学校忽视不重视,学生学习当作把玩逃避其他课程学习的一个中场休息,因此导致了学生在学习音乐舞蹈课程中不积极的负面影响,也从而影响整个音乐与舞蹈的板块学习。
2.音乐与舞蹈板块教学的内容的重新缔构
2.1改变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大纲。
在实际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需要考虑,把握现在学生的一个生理心理需求,将各大理论体系相文秘站:关资料进行一个统一的讨论、系统的编排,以做到一个全面海纳百川的集体力量,形成一整套适合相关年龄阶段学习的教材并制作出相应的影像资料供于学生学习。同时也还要借助音乐与舞蹈相互相成的理念,融入现代化元素做到内容丰富有特色,以达到音乐舞蹈与时俱进的效果。
2.2精选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
把握住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重点,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学习效率最大化。因此,老师应将繁杂的学习课程进行一个有效的分类,挑选出实用的,重要的进行一个整合性教学,加强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舞蹈的基本理论,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2.3利用迁移理论将教学特色化。
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2]。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是需要几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利用社会很多技能理论功能等,一进行一个学习上的迁移,然而通过迁移理论达到教学目标。
3.建议
3.1统一教材,在资料理论的统一讨论、编排下进行一个更有效的学习,并形成自编教程相应的资料,配合着影像进行教学。
3.2加强学生的意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学有所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到达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3把握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喜爱作为教学的背景依旧,结合学习的重点,进行简单易学的现代化教学。
3.4创新教学内容,把日常的生活融入到教学当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学习[3]。
4结束语
本文以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提出了以提高教学质量,统一教材、创新知识点、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促进和改善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为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音乐欣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呢?比如欣赏《劳动回家转》,这是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一首歌曲。教学中我简单介绍了迪斯尼乐园中的动画人物,然后请大家欣赏。音乐中动听、明亮的声响,活泼跳跃的节奏感染着学生。于是我插入了图片,迪斯尼乐园的建筑壮观美丽,设施新颖奇特,有孩子们喜爱的动画人物,学生们目睹了迪斯尼乐园的美。优美的音响和动人的画面,把学生带到了真善美的小世界之中,为学生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情境,有的学生说:“如果能到那里去游玩,我一定高声歌唱。经过前面的体验,学生很自然的进入角色,歌曲唱的异常动听感人,这是他们自己找到的小世界。
二、运用律动让学生感受乐曲的内在情绪
律动是儿童随着音乐节拍,进行有节奏动作的一种活动。小学生生性好玩,“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们好“动”这一特点,通过律动来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和期待,在音乐课上让学生跟着音乐动起来,就是律动,就是对学生渴望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感受的满足。当学生的这种渴望被满足时,内心会非常愉悦。例如老师在讲解音乐中关于力度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整个力度平缓舒和,学生能够敏锐感受到节拍的变化,并在欣赏过程中跟着节拍拍打;而当我切换到《黄河大合唱》时,小学生又可以明显感觉到力度的加大,手跟着拍子的节奏也变得急促。通过这两首歌曲,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律动的变化,同时学生通过跟拍用拍手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渴望。
三、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主要是通过听觉来刺激人们表达一种情感的诉求,因此,听是欣赏音乐的主要途径,也是音乐欣赏课的难点。小学生的性格还未成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较强,同时对于一些故事性的东西比较敏感。针对这一点,我们在音乐欣赏课时,可以巧妙的安排一些故事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音乐作为欣赏课的主要内容。如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时。我向同学讲述了王二小的故事,同学们在故事背景下了解了歌曲的创作背景,更加有兴趣去学习和欣赏这首歌,又因为这首歌通俗易懂,而且王二小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在理解歌曲内容也较为容易。故事性的音乐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发散思维创造故事,因此音乐能够真正刺激他们的创作欲,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
四、用动画片引入欣赏教学
动画片的情节与音乐始终紧密结合,加之其色彩鲜明、造型夸张,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动画片具有形象鲜明、画面丰富、音乐旋律轻松活泼的特点,优秀的动画片吸引孩子的除了丰富多彩、动感十足的画面外,还有与画面交相辉映的背景音乐,挖掘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趣动画片,在音乐欣赏课与动画有机的结合能收到一定良好效果。如在欣赏《劳动最光荣》时,这首歌曲是电影美术片《小猫钓鱼》的主题歌,我在课前导入时,播放了《小猫钓鱼》的动画片,学生们看的津津有味,画面上两只可爱的小猫深深的吸引了他们。让学生看着动感的画面,听着优美的圆舞曲,体验溜冰的惬意心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五、在游戏中欣赏音乐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有利于学生们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为此,在音乐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音乐游戏与活动,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活跃的思维环境,这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种能力很有益处。我在欣赏课教学中创编了放音乐,猜一猜歌曲出自哪部动画片的游戏。首先请学生戴好各自的头饰,围成一大圈,边听音乐边按着节奏拍手,听到相关音乐,就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例如:我播放《一个师傅三个徒弟》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就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其他人站在外圈拍手。我播放《劳动回家转》的音乐,戴《西游记》中人物头饰的学生退回到圈外,戴《白雪公主》头饰的学生拍手走到圈里,围成一个小圈。在轻松、愉快的音乐游戏中,学生轻松的听到了不同的音乐,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情绪,他们在欢乐活泼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六、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欣赏音乐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和睦相处。依据学生的意愿和爱好,选择比较适合且健康的歌曲进行欣赏教学。小学音乐课堂的宗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参与。教学过程中学生由想动、爱动到行动、意动、情动,就是创造吸引力的过程,也是活跃性原则的中心内容。只有在一个动静结合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愉快主动地学习,尽情地享受音乐的美,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音乐欣赏的学习中,塑造自我。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因为音乐欣赏课具有最直接、最具体的审美教育价值。“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让我们为了音乐美,而共同努力。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感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歌曲。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以情动情,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中,进而用各种丰富的音乐语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我在教唱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这一课教案设计时,我请了一位男同学,扮成四川当地一少数民族儿童,在PPT背景下的树林中迎着太阳边唱边跳,通过这一组生动的电视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一个情感氛围,使学生以景带情,情景交融,从而促进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提高学生对学唱这首歌的兴趣。在教唱《彩云追月》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我在PPT背景音乐下,伴着明月图片的展示,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中秋佳节之际,对在外辛苦工作的父母的思念之情,想象着自己在节日之际盼望与他们团聚的心情。这样一来,在学唱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把歌曲所表达的思念之情用自己的歌声来演唱了。
二、亲自参与,体验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心目中的音乐课是快乐的、轻松的,应该是充满笑声的。如果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音乐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活动,当然这些活动必须要紧紧围绕歌曲来进行,那么,当学生处于愉悦状态时,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思想火花,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就会有所提高,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跳柴歌》这一课,它是音乐与舞蹈相结合的一个典型的课,于是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用绳子代替竹竿,让学生按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分组跳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一对一、面对面蹲在地上,双手拉着绳子贴在地板上,反复做开、合的两拍练习,再和着《跳柴歌》的音乐进行,最后请学生跟老师一起跟着音乐,在开、合的跳绳中间跳来跳去,感受跳竹竿舞的快乐,学生也从中体验到快乐的情绪。这样的活动,就为后面歌曲的情感把握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在演唱时也比较顺利。教学《小小雨点》这一课是时,课前,我让学生收集雨点的声音,让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来模仿雨点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任务布置下去,一年级的小朋友十分感兴趣,课堂上带来了各种各样自制的乐器,有用瓶子灌水的,有用瓶子灌沙子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雨点的声音,我分别让学生模仿小雨点的声音,模仿雷雨的声音,学生们都模仿得十分到位。于是在歌曲的学唱中,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小小雨点》的声音大小了,而且通过自制乐器来模仿雨点声,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情感把握也十分到位了。
三、走进文化,升华情感
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只有当演唱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演绎。在音乐学唱中要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价值观得到升华,从而达到以陶冶心灵的目的。《爱的人间》这首歌是着名作曲家谷建芬专门为盲童写的一首感人的歌曲,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观看残奥会视频,介绍青年盲人歌手杨光,8个月就因病而双目失明,他以乐观的方式寻找色彩,在音符中描绘着美好的生活。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杨光用音乐唱出人的心灵、情感的美好、生活的恩赐。还播放了《千手观音》录像,借助音响资料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的精神世界,感受残疾人以顽强的毅力超越残障、超越自我的人格魅力。充分让学生感受文化底蕴与内涵,让学生产生心灵与情感上的共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让歌曲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学生。这样,我们就发挥了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高了审美趣味,使他们不仅有美的心灵,更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尽情地领略美、创造美!
引言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肉体,一个有形,一个有声,二者完美的结合构成美丽的丰富世界。音乐与舞蹈作为一种精神粮食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当中,虽然起的只是辅助作用,但是重要性却不容小嘘。
1.现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形体舞蹈模块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全国各地不统一
音乐舞蹈教材是学习传递知识点的主要载体,对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目前教学大纲中细分化和整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学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一种主要手段泉源,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根本依据。但是在目前很多教程课程中有关音乐舞蹈板块的教学体系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全国各地所用的教学素材不统一、虽然它们大致的内容都囊括了基本的理论和技能这两大部分,但是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版本过于杂散、知识点的排布也不够系统、也没有相关的资料做有关参考学习,缺乏一个整体的策划意识,并且很多在教学过程中都忽略了对学生能力正确认识和相关技能的培养。
1.2内容过于单一、动作过于简单
目前在很多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内容都过于单一,舞蹈的动作过于简单,教学观念不够端正。就以芭蕾舞蹈艺术体操为例,主要内容都是些基础的动作训练。由于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动作过于简单,练习机械化、枯燥无味,再加老师不端正的心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个学习疲累,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学习效果不明显,使得学生没有成就感以及征服感从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1]。
1.3教学对理论知识的重视不够
音乐舞蹈理论知识是学习掌握音乐舞蹈的基石,是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的去学习音乐和舞蹈的思想导向,对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很多学校的音乐舞蹈课的理论学习很少甚至就没有,很多学生对音乐舞蹈课的形成历史作用和存在的意义都不清楚,这样就导致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再加上内在外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不能积极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把要我学观念转化成我要学的观念。
1.4教学对音乐舞蹈的观念意识重视不足
音乐舞蹈教学作为一个辅助性的课程,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被学校忽视不重视,学生学习当作把玩逃避其他课程学习的一个中场休息,因此导致了学生在学习音乐舞蹈课程中不积极的负面影响,也从而影响整个音乐与舞蹈的板块学习。
2.音乐与舞蹈板块教学的内容的重新缔构
2.1改变教学体系,完善教学大纲。
在实际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需要考虑,把握现在学生的一个生理心理需求,将各大理论体系相关资料进行一个统一的讨论、系统的编排,以做到一个全面海纳百川的集体力量,形成一整套适合相关年龄阶段学习的教材并制作出相应的影像资料供于学生学习。同时也还要借助音乐与舞蹈相互相成的理念,融入现代化元素做到内容丰富有特色,以达到音乐舞蹈与时俱进的效果。
2.2精选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
把握住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重点,使得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将学习效率最大化。因此,老师应将繁杂的学习课程进行一个有效的分类,挑选出实用的,重要的进行一个整合性教学,加强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舞蹈的基本理论,以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
2.3利用迁移理论将教学特色化。
迁移作为一个词语时,它的意思是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或由于自然力的作用从一地移向另一地。在心理学中,它指的是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2]。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是需要几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利用社会很多技能理论功能等,一进行一个学习上的迁移,然而通过迁移理论达到教学目标。
3.建议
3.1统一教材,在资料理论的统一讨论、编排下进行一个更有效的学习,并形成自编教程相应的资料,配合着影像进行教学。
3.2加强学生的意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学有所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到达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3把握住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喜爱作为教学的背景依旧,结合学习的重点,进行简单易学的现代化教学。
3.4创新教学内容,把日常的生活融入到教学当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学习[3]。
4结束语
本文以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提出了以提高教学质量,统一教材、创新知识点、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促进和改善音乐与舞蹈模块的教学,为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