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13 05:05: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农业综合开发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意味着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巨变,农业和农村工作将迎来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和目标,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责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持“三农”的重要职能作用。
一、把改善生产条件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任务。改善生产条件,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是为农村生产发展打牢物质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不懈地以此项工作为己任,通过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增加对沟渠路、桥涵闸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行成片连块规模开发,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率。
二、把培植支柱产业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培植支柱产业,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就是为生活宽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业综合开发要把此项工作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贷款贴息、有偿无偿资金扶持相结合、投资参股等财政投入和补助的方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民受益群体,使广大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三、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根本措施。推进科技进步,就是要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就可以有力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要始终把科学技术融合到各个项目建设之中,并且逐步增加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和其他项目科技措施资金的投入,一方面购置农业机械和科技设备,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一方面进行科技培训,增强科技意识和技能,同时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环节。改善生态环境,就是要保护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实现村容整洁的美好家园。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土地治理项目、生态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项目、长防工程项目等项目的实施,把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与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不仅可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还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把增强参与管理作为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增强参与管理,就是要让农民自己参与到各项建设事业中,就是体现了民主管理的和谐局面。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建设要为农民的民主参与和管理提供平台,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中,采取公示和监督制度,让农民充分参与项目建设,在项目竣工后,让受益农民对工程进行民主管理,充分发挥项目效益。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要用财政资金支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让农民自己来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既增强了农民民主管理意识和行为,又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投入不断加大,在管理上也加大了力度,尤其是国家审计署2009年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问题曝光之后,省财政厅、省农开局为进一步规范项目资金管理,先后又出台了一系列项目和资金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程序。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内容涵盖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产业化等方面,项目建设包括前期准备、项目申报评估、工程实施、竣工决算审计、验收、后期管护等过程。资金运作则通过分配投资规模,下达资金计划,县级报账等程序来完成。在此阶段,资金管理同项目实施同步进行,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项目实施坚持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示制、审计制、验收制、工程管护制管理,资金管理坚持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实行县级资金报账制。只有这样,项目建设质量与资金的管理才能取得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与资金使用所产生的效益直接关系着“三农”问题,如今纳税人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要求公开、透明、阳光操作的呼声很高,国家对专项资金审计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为此,严格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已成为当前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县地处里下河地区,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加强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自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已形成了田成方、渠相连、树成行、路相通的局面,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提高到90%以上,粮食平均亩产达1000公斤,人均收入达2000元。
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项目实施管理中,积极推行“八制”管理。
1、项目申报实现“法人制”。由县农开局成立“__县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设处”,工程建设处作为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的法人。负责项目的申报、方案的编制、招投标、施工合同签订和对项目建设标准、质量、建设监管。特别在方案编制的过程中,做到实地考察,规划合理,确保方案切实可行。
2、项目工程建设实现“招标制”、“合同管理制”。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实行公开招标,委托专业招标单位,组织业务人员深入项目区对工程的数量和设计标准逐一审核,提供科学合理的工程量清单,经过设计单位、工程监理、业主代表会审后定稿。项目工程招标、公示结束后,由县工程建设处与中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3、项目实施过程实现“公示制”。对于土地治理项目从项目立项、实施到竣工,全程实现公示制。立项之初,通过召开项目区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征求农民群众的意见。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竣工后,对项目名称、建设内容、资金使用、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开竣工期等通过树立标志牌等形式向社会公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确保资金有效使用。同时,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内容和建设标准。
4、工程建设监管实现“监理制”。土地治理项目由市开发局委托具有资质、信誉好的专业监理单位,对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标准等进行全程监控。同时,每个项目镇聘请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有责任感、有一定威信的农民义务监督员,对项目建设、验收、工程移交、工程管护进行全程参与和监督,不断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项目比对制度,对农业开发项目与一事一议项目、农桥等农业项目进行比对,坚决杜绝项目包装,套取财政资金。
5、资金拨付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项目资金拨付在往年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基础上,2015年我们着重抓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资金的到位。在项目申报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在符合申报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少报自筹资金额度,不出现为申报项目而盲目的加大自筹资金的数量。二是加强项目实施单位的财务监管。在项目实施单位拨付最后一笔项目资金时,对项目实施单位的项目资金核算情况按规定进行全面检查,对符合要求的给予拨付,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整改。三是进一步严格执行财政资金报账制,加强报账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和准确性的审核,规范报账程序。土地治理项目实体工程申请报账时须提供单项工程验收报告、项目招投标资料、施工合同等相关资料,非实体工程报账须提供相关批准文件和合法票据。报账资金全部实行转账结算并直接支付。
6、竣工实行“验收制”。2015年我县将借鉴外地做法,在项目县级验收上,将过去开发、财政部门联合验收改为专家验收。县工程建设处设立项目验收专家
库,每批项目进行县级验收时,由开发部门会同财政部门从项目验收专家库中抽取专家,成立验收小组,进行县级验收。7、工程建设实行“审计制”。一是单项工程审计。在县级验收前,先由社会中介机构对已竣工的单项工程进行审计,并向县级开发部门提供详细的审计情况报告,县开发、财政部门依据审计报告组织县级项目验收。二是审计部门审计。按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要求,项目竣工后,由县级审计部门对项目的建设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正式的审计报告。
8、建立健全项目“管护制度”。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工程管护制度,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用好一处。二是加强工程维修养护,发现损毁,及时维修,确保工程正常运行。三是落实管护责任。明确项目镇镇长是开发工程管护的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对农业开发项目工程运行情况的督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近年来,安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在财政厅党组的领导下,经过全省广大农业综合开发干部的共同努力,以及农业、水利、土地、林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一步如何开拓创新、强化管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局面,把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里结合实际,就如何加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进一步强化管理,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效益,必须以强化项目管理为核心,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在强化管理中必须不断地创新机制,探索有利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促进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创新要强化三种意识:一是强化“三农”大局意识。农业综合开发要紧紧围绕“三农”工作进行,农业、农村和农民是我们永恒的工作载体和依托所在,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权益,这是我们工作的大局。二是强化政策意识。每一个项目的申报、评估、审批、实施和验收等,都要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农业综合开发的规章制度,严格按规定程序和标准进行,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强化市场意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是一个社会型、公益型、大众型的事业,只有讲市场、有效益,农民群众才会满意,我们的工作才会良性循环,我们的事业才会健康发展。
适应新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综合开发必须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市县财政配套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足额到位。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宣传、引导、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筹资投劳,自觉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家园。大力推行业主负责制,通过对小型农水工程及林网的产权和使用权进行拍卖、租赁,回收投入的财政资金,用于滚动开发。积极探索利用农机购置补助、机井建设补贴等手段,引导农民自筹资金参与项目建设。
其次,建立招商引资机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招商引资平台,中低产田改造、生态农业项目配套建设一些农田基础设施,为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产业化项目,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及外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对符合招商引资条件的项目优先立项,对符合招商引资条件的地区优先开发,对符合招商引资条件的农村大户和机制新、效益好,带动农户多的民营企业优先扶持。
第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一是加强项目立项评估,全面推行评审制。项目选定要突出市场化、公开化、公平化和效益化,确保项目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取得高效益。二是集中资金,实行项目整合制。做到协调统一,相互促进,只有整合才能获得更高的整体效益、规模效益、示范效益。三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管护长效机制。明晰工程使用权,明确管护主体,使农发项目长久发挥效益。四是严格绩效评审,完善检查验收。制定科学、规范的绩效评审办法,引入中介机构检查验收项目,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市场化。五是量化考核指标,完善项目县轮换制。对个别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存在较大问题的县,该暂停的坚决暂停,该轮换的必须轮换。
第四,建立开发重点制。坚持开发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核心。农业综合开发要坚持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突出特色,坚持重点,把握循环经济的原则,紧密联系安徽实际,根据各地自己的资源优势,突出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特色农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有市场、有前景的农产品,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使安徽的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使更多的特色农产品变成商品,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源泉。
进一步强化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随着免征农业税以及其他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到位,农村的生产关系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农村的形势空前喜人,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这些都极大地支持和带动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我们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自觉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强化服务,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做好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一是树立发展意识。着眼大局、着眼未来,把目光放得更远,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中,无论是项目选定,还是资金分配,都要从发展的角度出发,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强烈意识,用高水平的服务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树立改革的意识。只有不断改革,才能积极探索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新思路。三是树立责任意识。农业综合开发贵在“综合”,难在“综合”。只要我们都做有心人,大家一起在“综合”上做文章,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效益就会充分体现,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四是树立廉政意识。农业综合开发机构既管资金又管项目,负有双重责任。因此,我们一定要建立科学、有效、全面的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以制度约束人。
进一步强化认识,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首先要遵循的原则,“求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 总结农业综合开发的客观规律,“务实”就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做好我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既要总结和提炼过去的成绩和经验,也要分析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增强工作的前瞻性。文秘站版权所有
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今年农村工作的主题,明确提出要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者大显身手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把握新形势,从讲政治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高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认识。必须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党的宗旨贯彻到具体农发工作中去,切实做到“权为‘三农’所用,利为‘三农’所谋,情为‘三农’所系”,满腔热情地做好工作,全心全意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个拐点,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已经明确。近几年,我省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加的比例一直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这充分说明了省委省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们全省农业综合开发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进一步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勤奋工作,开拓进取,为振兴安徽,奋力崛起作出新的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着眼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汉滨区农业综合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刻理解农业综合开发意义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1978年冬,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风险,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这一按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的进程,而小岗村的农民也以联产承包叩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门,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村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呈现出新局面,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对我区的不断投入,我区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我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现有农田水利设施大部分超期运行,老化失修,设施不配套,建设管理滞后,效益衰减,20__年我区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79.5万亩,70%以上耕地仍是靠天吃饭,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支撑不足,科技装备能力较差,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农业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都很低,水稻和玉米绝大部分仍然靠人工收获。
2、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20__年我区农业户17.6万户、73.5万人。每户经营几亩土地的局面长期内很难根本改变,农业难以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由于农业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农民从农业经营活动中获取较高的收入十分困难。大部分都为初级农产品,受市场约束严重,增产不一定能增收,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农业向广度和深度延伸不够。
3、劳动力老年化、妇女化、儿童化现象日益严重。随着我区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移,农村常住人口中老人、儿童、妇女所占比例大幅上升,不仅很难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也很难动员足够的劳动力参与田间排灌渠道、小型蓄水工程开挖、土地平整、田间机耕道路修筑以及农田防护林植树等建设。
4、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民增收效益不明显。我区农民现大部分仍然还是采取传统的耕作模式,自给自足,没有形成商品化理念。20__年全区人均gdp7246元,是全国的38.8%;农民人均纯收入2295元,比全国低184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30元,据专家测算,我区比中南沿海落后20年,比陕西省落后5—7年。
上述问题,制约了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农业仍处于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走出一条农业发展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而农业综合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为推进现代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即是国家支持和扶持农业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我们争取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加快汉滨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对改变我区农业发展的作用
我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全国592个扶贫重点县区之一,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自20__年开始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就在努力改变着项目区农业发展现状。
一是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__~20__年,项目区共新建拦河坝12座,新修排灌站16座,新打机电井31眼,衬砌渠道244公里,新修改造机耕路105公里,新修梯田埂6公里。实现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8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0.6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5万亩。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的完善和加强,近13万亩的低产田变成了田地平整、土壤肥沃、渠路配套、高产稳产、节水有效的高准农田,有效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明显提高。项目区农户通过土地改良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据统计,在已开发的12.9万亩土地中,有近50%的土地种植了具有特色经济作物,有近20%的土地进行了流转,培育了一批种养殖能人大户,吸引了规模企业到项目区建设基地。汉滨区秦东魔芋精粉厂、汉滨区杨晨养殖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技术指导,辐射劳动农户3万余户。
三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20__~20__年,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营造农田防护林5400亩,水土保持林20__亩,水源涵养林20__亩,实施苗圃育苗面积290亩。项目区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5.2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45平方公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提高开发科技含量,农民素质明显提高。在土地治理项目中累计安排科技推广费78万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开展技术培训3.4万人次,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同时,累计安排财政资金111.4万元,实施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这些“点面结合”的措施,既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又普遍提高农民素质,为我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
作用。
三、着力改进作风,培养出高素质的农发队伍
农业综合开发主战场在农村,工作地点在田间地头。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有过硬的作风。能否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业综合开发干部队伍,直接关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科学发展能否落实。因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培育高素质农发干部队伍。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真正的做到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真抓实干。要认真执行“三三制”的工作要求,即三分之一的干部在机关坚持工作,三分之一干部驻村抓点,三分之一的干部搞调查研究,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实施过程都有干部进行指导和服务。三是强化制度建设。好的制度是保证。通过制度建设来培育和弘扬干部的良好作风,通过制度建设,将干部好的作风固定下来,使好与坏、是与非、正确与错误、可做与不可做的标准界限清晰明了。
四、切实加强管理,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精品工程
管理,是一切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的前提,任何一个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论其性质如何,都只有在管理者对它加以管理的条件下,才能按照所要求的方向进行。当前,汉滨区农业综合开发要以中低产田改造和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科学管理,项目带动,依靠科技,资金捆绑,突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规模特色农业,打造农业综合开发精品工程,努力把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建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
1、科学规划,做好项目前期工作。规划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和前提,要把规划设计放在首位,抓好“三个结合”,突出扶持重点。一是国家政策与汉滨区实际相结合。高起点、大手笔科学规划,按照因地制宜、注重特色、规模开发、综合示范的原则,实行山水田林路、村庄、产业综合规划。二是扶持方向与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相结合。择优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引进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其进行可行性研究,使项目概预算更加准确,项目实施方案更加科学,效益指标更加明确。三是农发办实地考察与专家意见相结合。专家的论证意见是择优选项的重要依据,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农发办组织相关人员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把好项目申报立项关。
2、广泛宣传,提高农民发展意识。不仅要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对加强我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还要让广大群众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意识。一是通过广播电视、宣传车、层层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关政策和项目内容,激发了广大干群投身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情。二是通过科技示范、开培训会、印发资料等教会广大群众的掌握一至两项生产技术,改变他们的传统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理念和发展意识。
3、加强项目管理,严把工程质量。要真正实施放心工程、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惠民工程,就要加强项目管理,严把工程质量关。一是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项目完成设计后,由招标委员会严格按照招标程序对工程统一招标,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不搞人情工程和交易工程。二是坚持合同管理和工程施工监理制。所有工程一律实行合同管理,同时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公司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监理。三是把好材料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建材一律不准进入项目工地,不准使用或安装。
4、加强工程管护,确保长期受益。按照“建管并重”、“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以及“市场手段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原则,一是要落实管护主体,办理移交手续、签定管护责任书。二是要加强管护费用的筹集。管护费的筹集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向农发办审报工程管护经费、向财政部门审报工程管护补助金、从工程收益中提取管理费或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三是要加强管护费的管理,要做到专款专用,分帐核算,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补贴等行政事业费开支。
论文关键词:会计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 财务管理
论文摘 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形态也随之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调查,对资金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会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结合会计管理体系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现阶段在整个体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一些现实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力争使财会管理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顺利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它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项目的条件、使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土地治理、基本农田建设、优势农产品项目、养殖、土地改造、综合治理、灌溉节水等土地治理项目;还包括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许多产业化经营项目。
1、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
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现状
在有政府投入、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资金的管理、运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一些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反映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会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会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改革、发展前景和效益。当前,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表现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不利,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让财务运行有条不紊,充分发挥其使用作用,而会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关于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资金的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紊乱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中,资金管理紊乱。主要表现在:(1)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资金拨付进度缓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的现象,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除质保金和工程管护费外仍有资金余额未拨付;(2)借出财政有偿资金到期未收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政府为了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除资金补贴外,还提供一定数额的有偿资金,但是,由于立项时对项目单位审核不严格,弄虚作假申报并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到还款期时用款单位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造成有偿资金无法按照规定数量收回或者完全损失,个别基层财政部门垫付到期有偿资金,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财政的损失和负担;(3)资金利息收入未按规定转作本级有偿资金,在资金利息收入的处理中,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同时造成了项目资金利息管理的紊乱;(4)部分农发部门和乡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违规用大额现金结算;(5)项目报账内容与计划、合同不一致。超出规定的范围使用资金;(6)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或者责任心不够,导致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也是导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7)项目竣工后移交手续不健全接收单位资产不入账,如用农发资金购置的农机设备、林木等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台账。(8)部分返还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有偿资金滞留在市、县两级财政,未按规定返还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及时解除各级财政部门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9)个别项目存在以拨代报现象。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更新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和需要。管理制度的落后势必会影响会计管理应用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体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形式大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地方乡镇财政资金紧缺,财政保障存在问题,土地治理方面的项目资金运转、构成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运行难以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导致资金预算、计划结构不合理。所以,这种现状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存在相当的缺口,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计划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由于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项目报帐过程不规范现象频繁出现,出现一些票据造假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资产的无形减值、流失。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多数效益较低,所以,在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基础上,致使农业综合项目开发资产无形流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以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发展。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意识,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改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紊乱现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会计管理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按量回收有偿资金、及时报账、项目合同与上报内容、计划保持一致、农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管理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一定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各级政府、部门、乡镇乃至个人分责制度,确定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合理使用。在此同时,还要要加强对有偿资金和信贷的管理,准确评估风险,按时、按量回收资金,降低风险。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所以在体系完善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通过各种手段挪用、骗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款项的弊端,同时也有效的杜绝了部门、个人利用各种方法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与此同时,不但使资金的支出、收入合理、高效,还能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在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从根本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2、更新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加合理,就必须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必须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做保证。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上的协调和整体效能提高。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有法可依、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建立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
(2)针对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落后,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情况,应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制度。对现行制度中不符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特点的,应及时改进;不全面、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总之,管理制度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相适应,保障呢业综合开发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
(3)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突显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如果在具体工作中不执行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有法不依,那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快又好的发展。
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
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会计人员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如加强与院校的结合、岗前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切实发挥培训的作用,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多方面培养,全面提高素质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思想素质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是成为优秀的财务人才的基础。
提高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端正的态度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培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钻研进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会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否管好、用好,是一项重大课题,它关系到能否按时、按量完成开发项目,同时还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景。左右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未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该得到重视,以便为政府支持农村综合开发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完善,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摘 要: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形态也随之不断更新,与此同时,国家更加重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本研究通过对农业综合开发利用的调查,对资金运行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在会计管理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结合会计管理体系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提出了现阶段在整个体系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一些现实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力争使财会管理工作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的顺利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中国论文联盟
关键词:会计管理 农业综合开发 项目 财务管理
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它的目的在于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项目的条件、使农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并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土地治理、基本农田建设、优势农产品项目、养殖、土地改造、综合治理、灌溉节水等土地治理项目;还包括农产品加工等在内的许多产业化经营项目。
1、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
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 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现状
在有政府投入、扶持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资金的管理、运行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目前,一些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问题反映在财务会计管理中的有很多。所以,一定要加强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会计管理工作。作为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会计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改革、发展前景和效益。当前,很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存在问题,表现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管理机制,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展不利,农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阻碍。所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合理、高效的管理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让财务运行有条不紊,充分发挥其使用作用,而会计管理工作是重中之重,对整个财务管理体系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
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工作的现状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政府关于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项目。但是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资金的运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紊乱
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运行中,资金管理紊乱。主要表现在:(1)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资金拨付进度缓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存在财政资金报账不及时的现象,在项目验收合格后,除质保金和工程管护费外仍有资金余额未拨付;(2)借出财政有偿资金到期未收回,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政府为了更好的支持农村经济建设,除资金补贴外,还提供一定数额的有偿资金,但是,由于立项时对项目单位审核不严格,弄虚作假申报并获得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到还款期时用款单位因各种原因无法偿还,造成有偿资金无法按照规定数量收回或者完全损失,个别基层财政部门垫付到期有偿资金,这就无形之间增加了财政的损失和负担;(3)资金利息收入未按规定转作本级有偿资金,在资金利息收入的处理中,不能按照规定进行,同时造成了项目资金利息管理的紊乱;(4)部分农发部门和乡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违规用大额现金结算;(5)项目报账内容与计划、合同不一致。超出规定的范围使用资金;(6)由于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或者责任心不够,导致会计科目运用不规范,也是导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紊乱的一个重要因素;(7)项目竣工后移交手续不健全接收单位资产不入账,如用农发资金购置的农机设备、林木等没有登记固定资产台账。(8)部分返还的土地治理项目财政有偿资金滞留在市、县两级财政,未按规定返还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及时解除各级财政部门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9)个别项目存在以拨代报现象。所以,这就需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这就要求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改进和更新以适应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和需要。管理制度的落后势必会影响会计管理应用及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体财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政府的强力支持下,形式大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些地方乡镇财政资金紧缺,财政保障存在问题,土地治理方面的项目资金运转、构成存在相当大的问题,所以运行难以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导致资金预算、计划结构不合理。所以,这种现状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存在相当的缺口,以至于不能按时、按量、按计划的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其次,由于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善,造成项目报帐过程不规范现象频繁出现,出现一些票据造假现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资产的无形减值、流失。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大多数效益较低,所以,在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存在漏洞的基础上,致使农业综合项目开发资产无形流失。所以,一定要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监管、评价体系,以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顺利发展。
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1、增强意识,完善会计管理机制,改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紊乱现象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会计管理的意识一定要加强,应该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机制,做到专款专用、按时按量回收有偿资金、及时报账、项目合同与上报内容、计划保持一致、农发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加强资金管理就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一定要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加强财务管理,实行各级政府、部门、乡镇乃至个人分责制度,确定保证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合理使用。在此同时,还要要加强对有偿资金和信贷的管理,准确评估风险,按时、按量回收资金,降低风险。建立完善的会计管理体系,能有效的解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过程中资金被挪用的现象,所以在体系完善的同时,有效的防止了通过各种手段挪用、骗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款项的弊端,同时也有效的杜绝了部门、个人利用各种方法占用财政资金的现象。与此同时,不但使资金的支出、收入合理、高效,还能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性,在增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从根本上防止了腐败现象的产生。
2、更新和完善会计管理制度
要想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更加合理,就必须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必须有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做保证。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只有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和制度,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上的协调和整体效能提高。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会计工作有法可依、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根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建立健全各项会计管理制度。中国论文联盟
(2)针对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管理落后,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情况,应及时更新和完善现有制度。对现行制度中不符合农村综合开发项目特点的,应及时改进;不全面、合理的地方,要及时完善。总之,管理制度要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作相适应,保障呢业综合开发工作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 (3)建立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做好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工作,突显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如果在具体工作中不执行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有法不依,那么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既快又好的发展。
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会计监管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
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会计管理工作的进行。所以要加强培养力度,拓宽培养渠道会计人员的培养要不拘泥于特定形式,可以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如加强与院校的结合、岗前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等。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培训计划,切实发挥培训的作用,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同时多方面培养,全面提高素质也是培养人才的关键。
在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思想素质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思想和高尚的品格是成为优秀的财务人才的基础。
提高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端正的态度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培养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会计人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有较强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甘于奉献,钻研进取。
四、结论
综上所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会计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因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运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运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管理工作在资金运行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所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能否管好、用好,是一项重大课题,它关系到能否按时、按量完成开发项目,同时还关系到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前景。左右着农村经济建设的未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会计管理工作应该得到重视,以便为政府支持农村综合开发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所以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完善,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论文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 作用 对策
论文摘要阐述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对农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结合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业资源进行的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农惠农政策,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效益发挥了实质性作用。现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形势一片大好,主要体现在:国家对农业开发项目的饿政策好,实行“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投入机制。农业综合开发在这种好的形势下,应该抓住机遇,强化资金运行管理体系,大大提高财会管理在新形势下的作用,力争通过强有力的会计管理工作,增强农业开发项目的资金管理体系,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及时到位
各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及时足额到位直接影响项目建设的完成。一些地方因财政状况紧张配套资金难以按计划完成,出现了虚假配套、延迟资金拨付等情况。
2.2投入分散,多头管理
我国政府支农资金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等十几大类。资金来源分散,管理制度和要求不统一,支付方式、渠道和对象分散,使得一些资金在支付过程中处于监督管理之外,难以确保资金按照规定的使用方向合理规范地运行,不仅加大了资金监督管理的难度,也增加了监督管理的成本,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使用效益。
2.3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脱节
在项目管理方面,项目安排分散形不成规模效益,一些地方项目建设尊重农民意愿不够,项目前期实地勘察不扎实,扩初设计脱离实际,超越权限擅自调整项目实施计划,少数工程和物资设备购进仍然未实行招投标与工程监理制。在全面实行规范性的资金报账与工程建设招投标之前难以相互协调推进,直接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性。
2.4资金监督能力不足,责任不到位
因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增添了数量很多的机械、设备、仪器及相应的水利基础设施工程,项目竣工工程移交后,资产随之交由县、乡管护,由于执行管护制度不力,管理资金有限,许多水利基础设施毁损严重,设备物资挪做它用,使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责任不到位是因为:一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管部门是农业资金管理监督的主体,由于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等因素,资金多部门投放,分散使用,形不成合力,使资金达不到效益最大化。二是个别单位往往重资金争取,轻资金管理;重资金分配权力,轻资金监管责任;分配资金时“插手”,监管资金时“甩手”。对资金项目如何安全运行,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置之不理。
3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监督问题的对策
3.1加强规范管理,促进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进一步规范“三专”管理制度,按照“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的经营管理政策,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管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管部门要按照农业开发资金管理规定,及时按项目实施进度审核、拨付资金,进一步完善资金拨付程序。二是对资金数额较大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要实行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合同管理制等。要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批复、备案、公示、招标、实施、验收、档案等环节入手,规范管理和监督程序。三是定期公开涉农资金流程、分配发放过程、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面纳入政务公开的范畴,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更加透明阳光,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四是实行备案制度,将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去向、实施单位等情况在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备案。
3.2加强项目的运行与管理
其一项目资金监督和项目工程决算监督结合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督。对已建成的项目,不但要搞好财务收支监督,更要重视项目工程决算监督,两者结合可有效防止高估冒算,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其二对验收通过的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要负责明晰产权归属,落实管护主体,及时办理项目资产移交。同时建立跟踪运行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产管理,保证项目正常运行,提高项目资产的长期效益。
3.3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督管理以及评价体系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监管、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综合开发建设的发展。不管是项目的运行前的成本核算,还是项目的运行之中,都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应的监管、评价体系。票据的规范问题,要绝对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报帐过程中严格审核,不要让投机者有机可乘。这样,不但降低了工程成本,同时也防止了发票需开问题。所以,一定要全面建立、健全资金监督管理体系,防止豆腐渣工程的出现,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质量,迅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发展。所以要做到无论是日常检查,还是运行中检查和完工检查,都要细致、严格,确保国有资产的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
3.4尊重群众意见,实现共同监督
创新工作机制。要做好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加强与农综办的配合沟通,共同研究,共同决策;要积极推行项目资金公示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建设“阳光工程”。在项目建设中,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于骨干项目,如:渠道衬砌、抽水站、防护林、机耕路建设和新打机井等实行竞争性招标。对于项目建设中的大宗物资,如:苗木、水泥、沙子、管材、设备等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办法》,全面推行项目工程监理,促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结语
当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监督存在着地方政府配套资金难以及时到位,投入分散、多头管理,资金监督能力不足、责任不到位等问题,为此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监督管理,是新形势下做好财证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提高财政管理绩效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努力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姜浩明 单位:福建省光泽县农业综合开发办
农业综合开发档案是指农发办和项目建设单位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书、图表、照片、声像等资料,是国家、省、市对项目竣工验收检查的主要依据之一。同时,它对农业开发事业具有总结过去、指导现在、规划未来的参考价值。因此,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中央反复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综合开发即中央政府为保护、支持农业发展,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活动。当前,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任务和资金投入逐年递增,农业开发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档案材料越来越多,档案已成为一种信息资源。科学、规范、齐全的档案资料有助于指导项目实施、保证项目顺利验收、为领导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因此,做好档案管理及其开发利用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
遵循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要实现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做到真实、详细、准确、便于检索查找,就要在管理工作中遵循以下几点。
一是真实可靠。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档案包括从项目前期考察准备、申报审批、建设管理到竣工验收以至移交管护全过程所形成的各种项目资料,是项目管理的重要资料。因此,归档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要确保项目工程文件的内容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层级清晰,手续完备;做到项目档案图、文、表相符,并相互印证、完整统一。绝不能弄虚作假、擅自改变原始材料的内容,更不能以假乱真,伪造资料。这就要求我们注重每项工作原始资料的形成和收集,严格按照程序做好每个阶段的工作,做到程序严格、过程真实、组织严密,并应注意及时地收集存放。
二是齐全完整。要做到资料收集精而不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既包括项目建设的工程形象、工程质量、工程建设标准等硬件,又包括项目和资金公示、工程投资、工程概预算、资金拨付、工程移交及工程管护责任落实等情况。如果没有齐全完整的档案资料,农业综合开发的检查、考评等工作就难以进行,工作和成绩也无以反映。项目档案资料要随着项目各阶段同步跟进,做到收集资料而不是补充资料。三是规范统一。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各类档案管理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重要基础工作,随着农业综合开发实践、时间增长,档案数量将越来越多,作为查考的资料和原始凭证,不仅要做到承上启下,避免重复,还要做到使用方便,查找快捷。因此,档案要做到统一归档、统一分类、统一装订、统一保管、分类存放,建立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专人管理,妥善保管,确保各个项目工作环节中所有能够反映项目建设情况的图、文、表、音像等资料都完整统一、前后呼应。
三、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业综合开发档案管理工作者要不断强化意识、提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顺应农业综合开发发展形势的需要。
一是强化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正确认识农业综合开发档案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树立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工作有切实可行的依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项目各参与单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所负的责任,确保档案建立工作与工程建设同步进行,使档案管理自始至终贯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不断增强档案意识,提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二是提高素质,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积极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把学习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不仅要熟悉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而且还应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拓宽视野,了解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动态,运用档案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实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
作者:葛湘岩
一、主要实施的审计程序
(一)了解所审计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所谓农业“综合”开发,既指开发方式的综合,也包含资金来源的综合、各部门协调行动的综合以及指标效益的综合。因为,审计人员不仅应查阅项目档案,了解项目基本情况,还应组织召开由县农发部门、项目所在乡镇干部参加的座谈会,听取管理人员介绍项目建设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组织召开受益农户、村委会干部、项目建设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项目建设的不同看法和反映。通过召开座谈会,倾听干部和群众的呼声,关注不同人员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反映,获取有价值意见,找到项目建设的薄弱环节,找准审计重点。
(二)应进行实地调查前文提到
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特点之一是关注最终的绩效。因此,审计人员不应仅只通过层层上报的统计数据来做出评价,还应通过实地勘察项目现场与调查询问相结合来进行。对照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或项目验收报告)实地进行清点,看项目的具体建设情况以及已建成项目设施发挥作用的情况,看是否存在已建项目被毁损、废弃或无法正常发挥效用的现象,如仓库、道路是否实际已建成,宽度是否符合要求标准;产业化项目工厂是否正常运转,是否达到了设计生产能力,产品销路如何,是否带动农民增收。把项目实施的效果与项目实施方案加以对照,求证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真实性。
(三)将项目专账与原始大账进行比对
仔细检查原始凭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资金应实行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实行财政无偿资金县级报账制。在审计实践中,项目实施单位往往无法做到专账核算,通常仅根据原始凭证的复印件来做出一份项目的备查账。因此,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对项目实施单位的原始账目进行比对审核,尤其是必须检查原始凭证,包括发票是否真实。应查询企业所在地的工商登记信息,如果发票开具人已注销、吊销还在开票,则需警惕经营活动的真实性。一旦发票被认定是假的,结合业务的真伪,需进一步跟踪资金流向,看是否存在套取资金、贪污行贿等问题;发票的内容是否与购销合同、验收报告、实物一致;发票开具人是否与购销合同的供货方、资金汇入方、验收报告中的供货方一致;如果发票中的内容与购销合同不一致,资金汇入方与发票开具人不一致,或者发票开具人取得支票后直接背书,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四)跟踪项目资金流向
这主要从财政部门管理的专户入手,根据县级报账的财务情况,沿着资金的流向轨迹,通过项目建设合同、资金拨付申请书,分别对项目所涉及的资金拨付部门、项目的组织实施单位、工程的建设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延伸审计或调查。重点审查项目的前期工作费和科技培训费等是否被开发主管部门挪作事业费使用;审查资金拨付部门是否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是否存在截留、挪用、虚报冒领骗取项目资金的问题,同时,也能发现下级财政虚假配套项目资金的问题;审查建设单位项目支出的真实性,是否存在利用虚假工程结报而套取国家财政资金用于其他政府形象工程的问题。
二、审计中的几点体会
(一)项目建设、验收、检查等环节流于形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自80年代末实施以来,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相对比较完善。无论是项目的立项、建设、验收、检查,还是财政资金的拨付、使用等均有一系列的体系和监管。然而在实际审计中发现,体系虽然完备,但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尽管项目库、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实施方案等各类文件资料齐全,但存在项目实施方案、项目验收报告、项目建设实际三者不一致情况;项目主管单位在项目验收时存在走过场,未能严格按相关制度认真履行职责的现象。
(二)项目建设不规范,项目建设
质量和进度无法得到保证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发现,尽管项目实施方案中,项目实施单位均提及工程应公开招投标、应进行工程监理等,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项目实施单位往往以工程量较小或者企业管理不完备等理由,不进行公开招投标,工程项目缺乏监理,对项目建设质量无法进行监督;更有甚者,部分项目实施单位虚报工程资金,以旧充新,以补偿发票税金的方式来获得超出实付工程款的发票。总之,农业综合开发作为我国财政支农的重要形式,各相关部门应尽职尽责,确保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作者:范曙光单位:山东省宁阳县人社局
一、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以水利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始终是农业综合开发的首要任务和立足之本。目前,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建设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集中连片,突出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和规模化,通过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地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区,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区,农民增收的先行区,农业产业化的示范区,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条件,极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对不同类型项目区的定点抽样调查,项目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50.5公斤;生态综合治理土地粮食平均亩产增加93.6公斤。
2.加快构建产、学、研、用平台,使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宁夏的地域面积小,农业规模小,走突出特色、高端引领、标准支撑、品牌带动的路子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核心是农业科技的支撑。2004年以来,自治区农发办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植物研究所、成都生物研究所、大连化学生物研究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寒旱研究所、微生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开展了一系列院地科技合作工作,实施了12个院地科技合作项目,包括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咸水灌溉、盐碱地治理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示范。通过整合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了产、学、研、用等部门、行业的交流与联系,开展了信息交流、人才培养、产业培育、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有效破解产业开发脱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培养缓慢的问题,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8%,高出全区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了“三大示范区”的建设按照自治区提出的“三大示范区”的建设要求,宁夏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北部引黄灌区,以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为重点,加快完善了高标准农田布局,在“黄河金岸”两侧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全面实施暗管排水、激光平地、装配式建筑物等新技术,综合运用先进的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措施,加快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和田间工程配套,打造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中部干旱带,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重点,坚持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相结合,大力实施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通过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喷滴灌、微灌、管灌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加快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在南部山区,以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库井灌区改造为重点,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了马铃薯、冷凉蔬菜、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了生态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4.延伸产业链,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手段。农业综合开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建设为依托组织生产。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扶持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以宁夏中宁县早康枸杞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枸杞产业链,以宁夏夏绿脱水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脱水蔬菜加工产业链,以宁夏佳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吉县凯华粉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马铃薯加工产业链,以宁夏厚生记食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产业链,以宁夏兴唐米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宁夏大米产业链。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综合开发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有计划地扶持具有一定规模的多种经营和龙头企业项目,形成了种植业和加工业的有效联结,使企业和农民有机联系起来,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5.促进土地合理流转,加快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的前提下,以规模经营土地为宗旨,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受到了项目区广大农民欢迎和社会普遍的好评。通过组建合作组织,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不仅构建了产业集群效应,而且不同程度地规避了经营风险。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不仅使合作社农民的收入增加,而且使他们从土地经营中解放出来,破解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又难以联合的难题,促进了土地流转,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社会再分工和农民大幅增收。宁夏中宁县枸杞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区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运作模式,建设示范基地10000亩,使基地农户亩均增收928元。
二、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1.地方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压力大目前在项目区的建设上,还没有形成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责任主体的财权与事权不相协调。新修订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对项目区资金投入比例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财政和项目区农民配套资金的压力,但是压力仍然很大。由于宁夏的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南部地区还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更为严重,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地方财政和农民为加快项目区农业结构调整所需资金的投入。
2.单家独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作用的发挥单家独户的家庭经营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保护农民基本权益的有效形式。但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抵御市场风险较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宁夏,这种情况尤其明显,主要表现为连片农田被划为更小的耕作单位,农户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成本高、进入市场的难度大。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经营,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
3.农业科技落后严重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经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发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技术,但受到技术保障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机制不完善、推广机构的公共服务能力弱等多种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项目区,特别是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项目区综合高效配套技术到位率低,标准化技术、环境调控技术、防止病虫害技术、防疫技术、可持续发展技术应用率低,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量、质量、效益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4.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依然落后虽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说还存在较多困难:一是由于农业灌排设施建设标准低、管理水平差,部分项目区灌溉用水保证率低,水资源浪费与缺水状况并存。二是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不高且发展不平衡,相比而言,在粮食生产中的机械化水平较高,其他农业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很低。三是现代化的产后处理、储藏、运输设备及交易、结算方式使用较少,农户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兼业化经营仍然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四是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资源处于亚健康状态,面源污染、农药化肥过量使用、水质富营养化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5.基层农发办人员素质不能全面满足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宁夏县级农发办现有人员较少,多数人是一身兼数职,尤其是新调入的人员大多不是从事农业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完全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需要,很多技术性工作需要外请人员,加大了经费的支出。
三、宁夏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1.拓宽农业视角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我们时常讲跳出农业、农村看农业、农村,就是在认知农业、农村全貌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视角,研究问题,创新方法。宁夏的农业综合开发虽然有了多种视角和方式,但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步发展,使得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农业开发视角的选择会越来越多。一是用工业化的视角,针对宁夏农业区域优势、特色优势,通过农业开发项目,研发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为农业结构调整可持续性提供保障。二是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视角,加快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较为科学、合理、完整的结构体系,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农业结构中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可能占有率很低,但具备特色优势。三是用城镇化的视角,布局、调整农业结构,城镇化的发展使得人口的分布、生产方式等发生重大的变化,农业开发要准确把握这种变化带来的农业结构变化的要求,率先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2.科学规划设计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部署符合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的战略,但各示范区内的项目选择、运行模式还需要更为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宁夏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是根据宁夏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地理、自然、气候等条件,做出的科学合理的区分和布局。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也要根据三个不同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一是对土地治理、产业化经营、高新科技示范等项目,根据各区域的土地状况、产业化经营的条件、高新技术的推广型和实用型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局。二是项目类型(部门项目、外资项目)的确定,要依据各区域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农民的收入状况进行科学设计,既要体现各级财政在农业上的扶持投入,又要具有带动农户持续投入的实际效果。三是突出北部引黄灌区的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和南部生态农业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与之相符、具有带动农户效应、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适应性。四是在项目运行模式的选择上,尽量考虑到多主体参与、受益的原则,更主要的是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主体作用,使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更多地受益,从而调动其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3.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保证传统农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涉及多种领域,如:道路交通、电力供应、水利工程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都作为公共设施,由各级政府来建设提供,只是在终端由村集体、农户自己投入完成,所以,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基础设施简陋,标准化程度低。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对基础设施的要求,除了传统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还需要适合现代农业结构的硬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一是提高土地治理的有效性。针对“三大示范区”内土地状况,合理分布土地治理项目,使得治理后的土地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有效益的土地。二是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的种子培育基地。在市场化中,单个的农户处于劣势地位,不能把握市场中的农产品需求及价格变化规律,无法自觉地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产业布局和作物品种选择,农业综合开发可利用自己的优势解决农户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遇到的这些难题。三是做好基础设施的终端工程。渠道防渗砌护、田间林网道路、沟道疏通治理、暗管排水及喷、滴灌等基础设施,都可以作为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工程,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基础设施保证。
4.综合的先进技术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农业结构调整的技术要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其综合性越来越强。宁夏农业综合开发要以提高农业科技综合、持续创新能力为核心,在巩固扩大院地科技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提供农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性先进技术支撑。一是采取科研院所与市县农发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科技培训,促进农业科技转化与应用,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科技示范园区,提升农发项目区整体科技水平和辐射带动效应。二是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快中国科学院宁夏农业综合开发综合试验站规划建设进度,建设科研区、试验区、生活区等功能区域。三是建设优质农产品、花卉展示基地,提升农发项目的品牌和影响力。四是进行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咸水灌溉、盐碱地治理技术方面的合作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示范。五是探索破解宁夏葡萄冬埋、牧草产业发展、盐碱地开发利用、设施农业病害防治等技术难题,以及优质牧草良种繁殖技术与示范、绿色生态高值设施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百合产业化开发技术示范推广、节水技术与盐碱地农业开发利用示范推广、滴灌盐碱地的开发利用、马铃薯旱作节水技术集成及病毒速测技术示范推广等项目课题的研究,促进农业综合开发中综合的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5.生态建设是农业结构调整标准的升华宁夏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又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生态环境为标准,才能进入良性的、可持续的调整。所以,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要实现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双赢”。一是在南部和中部干旱带,针对水资源、生态平衡、生产与环境协调等问题,农业综合开发要强调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走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以集水蓄水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切入点,以种草养畜、特色杂粮、马铃薯、红枣枸杞、硒砂瓜等为重点产业,通过农牧业技术集成和推广普及优化具有良好生态功能、生产不断增长、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结构。二是在北部引黄灌溉地区,以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结构优化相互协调为目标,注重防沙固沙、保护基本农田、防止环境污染,进行农业综合开发。
作者:杨立宾杨丽艳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党校
2013年我办将牢牢把握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总体工作思路:“完成四项工作,打造一个样板,争创一个先进,力争二大项目”,抓好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完成四项工作
1、完成2012年750万元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与验收
2012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在渡江、东江、南亨三乡镇实施,项目总投资75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0.69万亩。2012年11月初已按工程招投标正常程序完成合同签订,项目工程已全面展开进入施工阶段,2013年4月底以前将完成项目建设,5月接收县级工程验收,7—8月迎接省、市级验收组的考核。
2、完成2012年度产业化项目验收工作
认真落实好县天祥果品有限公司《2万吨脐橙商品化处理及储藏保鲜扩建项目》和县绿灵农业专业合作社《1万吨脐橙商品化处理及储藏保鲜新建项目》后续工作,加强对项目实施单位的检查和监督,高标准高要求打造精品项目示范,提升优势产业带动能力。规范项目档案管理、备齐验收资料,以备上级的验收。
3、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扩充建设工作
对全县各乡镇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编制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操作规程建好项目库,力争储备较多项目,坚持年度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立项。
4、完成2013年国际农发基金及世行贷款回收工作
始终把“保证还贷,维护财政信誉”作为我们的重要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财政局、各乡镇的协作,采取一切有效手段,力求2013年回收足额的贷款本息,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
二、打造一个样板
加强实施土地治理措施,全面打造优质工程、精品项目,力争在渡江项目区打造一个万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样板基地。
三、争创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
在工程建设上,设计做到“精”和“细”,招投标做到“严”和“公”,严把准入关,采取委托招标、选优施工单位,施工做到“快”和“精”,明确工作制度,抢抓工期,提升质量,创新工程验收方法,通过“相关职能部门+项目乡镇+项目村+群众”等方式共同参与监督验收等多项举措,争创全市乃至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为提升我县农业综合开发水平和知名度、争资争项创造条件。
四、力争万亩脐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
立足县域经济发展优势,突出我县优势产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与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的联系,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力争万亩脐橙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项目。
五、全力抓好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
1、抓好2013年度招商引资和争资争项工作
抢抓“苏区振兴”发展机遇,坚定不移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充实招商引资队伍,在单位资金紧缺的情况下,首先确保招商引资的工作经费,保障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制定招商引资方案,明确规定工作责任和奖惩制度,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若干意见》中的有利政策,认真组织调研和编制发展规划,搞好项目储备与包装,加强与上级的协调与沟通,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2013年在项目资金上争取增加30%,达到900万元。
2、继续深入开展“三送”服务活动
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的思想,继续推进“分类组团服务”模式,提升“三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水平。保证人员和资金支持,协助驻点村的镇、村干部,完成50户土坯房改造试点工作。
进一步抓好所驻村党支部建设工作,努力开辟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思路、提出新措施,建设一支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农村党员队伍,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
3、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
围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全面提升干部作风建设水平。以治庸提升能力、治懒增强责任、治散匡正风气为重点,认真查找并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作风和机关效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打造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干部队伍,进一步提高机关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
4、加强综治、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继续健全和完善综治与党建工作制度,将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始终,坚持齐抓共管,平时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及党风廉政教育,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做到警钟长鸣,把廉政机制落实到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每个环节,规范权力运行。
2013年,我办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牢牢把握国家大力支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良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自身职能,扬鞭策马、激流勇进,抓好各项工作的实施。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不断夯实我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繁荣稳定、加快建成赣南次中心城市和南部核心经济区、打造都市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本文针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问题,结合实际做了深入的探讨。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需要解决安全问题与运用问题,构建以报账制为核心的资金管理机制,健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制度,以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提高资金利用率,落实农业综合开发的各项内容,推动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利用率;项目资金
现阶段,全国各地都在不断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加强农业开发资金管理,对于促进农业开发工作更好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基于此,要加强资金与开发项目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采取制度化、严格化的监管措施,以确保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合理性,保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一、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可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综合效益。基于此,我国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专项资金的合理利用,能够确保农业持续健康与稳定发展,但在实际落实工作中,资金管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等,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顺利建设。从当前农业综合开发的实际情况来看,资金不足是重要问题,使得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受到了影响,需要地方财政的支持,但由于税制改革与其它因素的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吃紧,使得配套资金投入不足,难以确保开发项目有效落实。2.资金分配利用存在问题。首先,资金分配不均衡问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虽然为专项资金,但是资金落实分配流程较为复杂,农业开发项目种类较多,资金缺口较大,使得资金分配面临着难题,面上存在不均衡问题。其次,资金利用问题。农业发展需要建设各类基础设施,但从项目开发建设与应用来看,部分设施利用率较低,造成资金严重浪费。最后,资金落实问题。虽然中央财政资金下发有专属渠道,直接下拨到地方政府,但是农业项目具体落实涉及的部门较多,资金流通环节较多,影响着资金安全。3.资金安全管理水平低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是加强监督管理,以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但从资金管理实际情况来看,资金安全监督管理水平较为低下,廉政风险较高,廉政工作落实力度不够,影响着资金安全管理,因此需要加大资金安全监督管理力度,做好廉政风险点排查,以全面提升资金安全管理水平。
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策略
1.加大资金监督管理力度。针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问题,要加大资金安全监督管理力度,从开发项目全过程入手,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得以全面落实。譬如: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全过程监督管理。首先,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立项环节,借助第三方监管机构的力量,能够确保公平与公正。利用项目评审单位,开展项目评审,从项目类型与扶持产业等方面入手,进行评审工作,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形成评审报告,作为项目立项的主要依据。其次,在项目建设环节,利用项目评审,可以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借助工程监理的力量,从工程招投标到施工、竣工验收,实现全过程质量监督管理,以确保农业开发项目的质量与效益。最后,利用第三方监督管理,除了可以加强质量控制外,还能够加强造价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资金浪费。通过加强开发资金与项目精细化管理,坚持将开发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作为日常工作来抓,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实现监管不停顿、不放松,以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按照项目区域实际情况,合理编制项目资金计划,落实项目审计制度,对于没有经过审计的项目不予报账,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高效性。落实项目督查制,不定期督查项目开展情况,以确保开发项目能够按期完成。在资金管理方面,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实现资金封闭运行,实现专人专账核算,严格落实报账制度,保证项目资金支付的真实性,提高资金使用管理水平。2.提升资金利用率。2.1加强资金筹集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需要开发资金的支持,以确保各项工作得以全面落实。要落实配套资金与自筹资金,保证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充足。地方财政要合理调整财政预算支出,将配套资金列入到财政预算中,做好各项落实工作。同时需要加强群众自筹资金管理,采纳农民的建议,合理立项。要扩展农业项目资金筹集渠道,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农业银行投入、社会财力投入等,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投入力度,以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能够全面落实。2.2科学规划资金。针对资金利用问题,需要结合本区域实际,充分依靠本地区农业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农业项目,科学规划资金利用,以获得更高的效益。对于土地治理项目,则需要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主,全面推动农业发展,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综合治理。除此之外,要将开发项目和农民切身利益相结合,促使开发项目能够更加贴近民生,利用综合开发项目,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效益。2.3完善资金管理制度。资金利用效益的提升,需要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的支撑,要重点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结合农业发展情况,合理分析开发项目,做好资金报账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做好报账审核工作,以确保报账的合理性与准确性。若发现存在不合理或者不规范的数据,则坚决不予报账,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需要完善会计核算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升会计核算水平,以便能够给资金报账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要加强资金利用监督管理,利用项目资金信息化管理系统,明确资金使用情况,以提升资金利用率。2.4加大廉政风险管理力度。为了确保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安全,需要加大廉政风险管理力度,切实做好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以确保农业项目建设、资金、人员的安全。要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实际,全面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按照项目建设好、资金利用好、人才队伍打造好的要求,精准制定防范措施,做好隐患排查工作,加强项目全过程的资金管理[4]。3.采取“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采取农业综合开发“先建后补”的管理方式,能够保证农业产业化项目决策的科学性。现阶段,各地区逐步实施了“先建后补”政策,并且范围不断扩大。考虑到此项政策的具体落实,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单纯的依靠省级主管部门制定配套措施,难以确保政策的稳步向前,需要国家管理层面出台统一政策方针,以推动各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加大资金盘活力度,加强农业开发项目科学管理,合理调整顶层设计,以充分发挥此管理方式的优势。
四、结语
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可以将廉政风险管理、资金安全管理、资金利用管理等,作为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结合本地区农业开发实际,积极发挥第三方监管的作用,做好项目与资金安全管理工作,提升资金利用效益,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作者:所世涛 单位: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一、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现存问题
(一)对其没有足够的重视度
由于大部分设计人员在主观意识上认为农业综合开发都是粗笨重工作,因此没有高度重视皆为随意设计规划。再加上未能充分考虑水利工程的特殊性和当地水利条件,以及深入的调查勘测,促使设计结果不合理科学,导致后续工程施工发生不少变化。例: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因渠道设计断面大小不合适,而难以满足排水灌溉的要求,导致工程变更延误工期。或是在项目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用水及排水纠纷问题,促使工程返工增加投资费用等。
(二)对项目施工管理不到位
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无法制约管理,造成某些施工单位为增加工程量获取更多工程款,而变更原设计;或是同一施工单位同时多地施工,导致其人员、资金缺乏,难以跟上前期施工进程,而造成抢工期赶进度的现象,促使对某些工序的不够重视,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导致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质量达不到标。同时有效项目指挥部,因为侧重对施工单位的监管,而忽视了监管监理单位,结果由于监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成熟或不懂的因素,导致监管不周,造成施工质量达不到设计的要求。
(三)项目投入管护力度不足
现阶段常听到的问题就是水利工程管护不到位的现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管护仅是局限于简单的看管用,忽视对规划化管理及经验的总结,尤其是没能对一些小型水利工程建立调度运行检查维护的制度和技术档案。此外在乡镇水利站七站八所改革后,其管护的人员仅1-2人,导致管护力度减弱,加上不健全的水行政执法体系,结果就无法有效的打击侵害破坏水利工程现象。
二、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处理措施
(一)提高规划设计的重视度
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设计人员对规划设计的重视度,因为规划设计的起点越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就越高标准;同时规划设计必须要接地气,必须是能够执行的,所以规划设计必须符合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服务当地政府的统筹安排最基础,结合基层干部的意见去设计,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在农田水利中的作用得以发挥。由于农田灌区种植的基本要求就是充足的水资源,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设计还必须做到节水节能,其农业种植经济以循环型为佳,其次就是灌区内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农田排灌的要求,务必要不断完善建立起农田排灌的体系。
(二)加强对施工监督的力度
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最关键的就是施工环节,因此相关部门一定要督促施工单位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其施工的流程必须要规范化,不能任何改变施工图纸。同时监理部门还要严格把控开工、材料、工序、进度及验收关。入场的材料必须要交由监理部门检查,要保证如此材料完全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其施工工序报验程序要严格把关,施工单位在报验时要提供各工序完工图片及申请,再进行实地的查验,确保此工序可作为下一工序施工的基础。同时任意隐蔽施工部位都必须做施工记录,且监管部门要对其进行验收签字,才能开始下一工序,不然不能将其计入工程量中。并且监理部门要随时检查施工单位的进度,一旦发现偏差要及时要求施工单位做出调整,防止今后在农田水利使用过程中发生问题。另外,验收工作要与年度计划挂钩,要定点定位的检查,绝对不可以漏检漏验,确保在今后农田水利使用中的质量,提高农田经济生产。最后是对某些旧水利工程存在的病害问题修复的管理,尤其是要抓好防洪薄弱的环节,但要注意修复各类灌溉设施必须是在农闲时间,以保证第二年开春正常供应灌溉用水;同时修复各类防洪设施要在第二年汛期前,以确保第二年安全度过汛期。小河流治理及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防洪薄弱环节建设管理的力度要加大,要在全区域实施抗旱规划,建设具有抗旱功能的水利工程。
(三)加强监护管理的力度
发挥过程效益的关键就是监护工作,因此在建后管护上一定要下足力气。首先要通过县级农业综合开发部的管护意识,要双管齐下一手建一手管,同时还要加大管护宣传力度,以多种信息渠道来提升农民产权意识。可在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基础上,创建用水协会+农户这样多主体管护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管理用水的积极性,促使人民群众自觉的节约用水、维和水利设施及缴纳水费。以及设立农业开发管护基金,管护基金的筹集可在每期的项目工程建设中提取,一般交由县级财政的开发办管理,以作为工程项目维修、检查等的费用。并且要每年都要对项目工程管护做评比工作,要奖励那些工程管护工作做得好的单位及个人,要以奖代补激发人民群众对兴办水利工程的兴趣,为水利工程建设吸纳大笔的社会资金,促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得以提高改进,更好的服务于农田水利。
三、结语
在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深入的今天,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设计人员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项目施工管理的不到位,和项目投入管护力度的不足,导致在农田水利方面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还存在某些问题,因此,一定要提高设计人员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规划设计的重视度,加强对施工单位监督及投入后监护管理的力度,以确保其更好的服务农田水利,为今后农田经济发展做出有效贡献。
作者:程保东 单位:宿州市埇桥区西二铺乡水利站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现状
监理单位进驻后,及时制定监理工作制度,提供给县农发办和施工单位,以便在执行中共同遵守。这些制度包括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原材料、构配件和工程设备检验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工程计量付款签证制度,会议制度,施工现场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工作报告制度,工程验收制度。同时工程监理部规定统一的监理程序,以项目合同为依据,根据设计要求及有关监理规范和技术资料编制监理规划及监理实施细则,报送县农发办。按照《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施工监理规定》,监理人员在完成监理工作交底后签发进场通知和开工令,进入工程现场,开始工程检查、计量、检测、试验、监督和跟踪工作。检查并确认各项工程的材料、设备、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检查施工单位人力、材料、设备、施工机械投入和运行情况,及时进行工程计量。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图纸施工,是否按工艺标准施工,并对发生的问题予以现场解决纠正。监理工作采取一般工程巡回监理、重点工程平行检测,关键部位、隐蔽工程进行旁站监理的方法,并采用省农发办统一制定的监理表格,做好监理记录和信息管理。通过工程建设监理,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法制化、专业化进程,全面提升了项目建设质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2当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主要是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农业、林业、水利、电力工程等,包括田间道路、造林、机电井、排灌站、防渗渠道、埋设管道、沟道治理、渠系建筑物、输变电线路配套等单项工程。由于项目涉及专业面广、建设地点分散、施工季节性强、单体工程小、工作量大、环境制约因素多,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带来了困难。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监理工作力度不够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应当按照施工的顺序进度进行监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监理公司有时为了节约监理成本,通过减少监理投入,造成监理工作力度不够。如对原材料进场把关不严;有的工程前道工序未经验收合格,后道工序就开始进行;有的在施工现场对工程项目的重要部位和关键工序的施工,无法达到连续性的全过程检查、监督与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工程质量、进度、投资和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监控。
2.2监理人员少、不专职
由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具有规模小、项目类别多、地点分布广、时间跨度长、季节性强的特点,需要大量的监理工程师,但监理公司很难同时派出这么多监理人员。而有的监理工程师在监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时,还同时监理其他项目工程建设,旁站时间远远达不到要求,影响了工程监理的质量。目前,监理公司在我市各县农发办只配备一名驻地监理工程师,且大多为兼职或退休人员,这些人员尽管有承担监理工作的业务知识和现场监理经验,可是由于农发工程涉及道路工程、林业工程、水利工程、电力工程等多个专业,且一个项目区面积通常在333hm2~667hm2。
2.3监理人员素质不过硬
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涵盖水利、农业、林业、建筑、道路、电力等多方面内容,对监理人员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专业知识全面,还要熟悉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相关政策,而监理公司全面具有以上专业技术水平的监理人员很少。目前监理人员大部分是学水利专业的,对生态建设、道路建设和电力设施等要求不熟悉,不利于监理工作开展。有的监理人员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监理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要等到业主检查或群众举报后才发现问题,还有极个别的工程监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严格按项目要求监理。
2.4委托主体责权利不够明确
山西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监理公司由山西省农发办统一公开招标确定,使用监理费统一到省农发办报帐,而监理合同却是由县级农发办与中标监理公司签定。由于委托过程涉及到三级农发办,监理单位向哪级农发办负责、哪级农发办负责对监理单位监督管理,委托主体不是十分明确,责任不是十分清晰。在责任和义务面前,各级农发办互相有一种依赖思想,不利于监督管理监理公司。
3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对策
3.1强化管理,规范监理工作
监理单位要严格履行《建设工程委托监理合同》,认真执行有关标准和各项法规。以工程建设质量高、投资合理、进度快并确保安全为控制目标。以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为行业标准。以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验收等工作方法全面开展监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加强监理内部管理,积极探索总结工作经验,使监理工作体现出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施工阶段的监理是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的核心,是监理工作的重要任务。首先,在开工前监理单位要针对具体项目工程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在监理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其次,在施工阶段,重点要按施工图设计要求,抓好每个单位、分部、单元、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的监控。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建筑成品入手,把好材料关、施工关,并及时对砂浆、砼、钢筋、管材等进行抽捡,坚决杜绝不合格原材料、不合格的中间产品出现在工程中;对工程关键部位施工时,做到提前到达旁站位置,检查施工准备工作,并旁站施工全过程,及时、完全真实地作好书面的旁站记录;对一般施工的各道工序作业,做好日常的巡视、巡检、检查工作,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要求。
3.2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
在制定统一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及时开展项目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一是要加强市县两级农发办有关人员培训,端正思想认识,提升专业水平,提高对监理工作的管理能力。二是要加大监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使监理人员了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政策、法规,掌握土地治理项目的建设标准,熟悉项目和资金的各项管理规定,切实完成好工程监理任务。另外,监理公司要及时充实监理队伍,满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监理需求。要按照农发工程的投资大小、项目区范围、工程难易程度,实时增加各类专业监理人员。
3.3明确主体,分清责任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实行项目法人制,县级农发办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具体管理单位,监理公司使用监理费应当在县级农发办报账,这样县级农发办可以更加有利于对监理公司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可以保障县级项目资金的完整和财务核算的准确。
4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监理工作的建议
4.1加强项目初步设计,为工程监理提供依据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初步设计是监理单位进行工程建设监理的主要依据。前期工作初步设计扎实与否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好坏的重要一环,因此要抓好这一环节,才能为打造优质工程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由于县级农发办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量大、规划设计时间短等多种原因,造成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造成工程变更频繁,另一方面是监理人员对工程质量控制缺乏有力的依据。因此建议今后要提前搞好项目规划、勘测工作,保证有一定的工程设计时间,同时聘请有专业设计资质的单位或技术经验丰富的专家全程参与项目考察、工程规划、设计和评估工作,这样才能把前期工作做的更扎实,才能更有利于监理工作的开展。
4.2选好施工单位,为工程监理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具有一定施工资质等级和施工能力的施工单位,是干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建设的重要一环,同时也为工程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首先要选好项目负责人,其自身必须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热爱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有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其次选择工程施工单位不仅要注重资质审查,更要注重考察工程施工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业绩。这样在工程开工后施工单位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施工,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和进度控制也可以有序顺利开展,双方密切配合,既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又可以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刘善斌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财政局
摘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然而,我国农村现存金融状况却不能有效的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立足于这一现实,分析了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农村金融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和遵循的原则。通过这些分析使我们认清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金融发展协调起来。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金融支持;金融需求;金融供给
一、问题提出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机构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但是在发挥作用方面,这四家机构在农村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农发行基本上变成了一个粮食银行,或者说粮棉油的银行,它不能深入到农民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不能支撑其他多种经济的发展。农业银行是一个国有商业银行,由于赢利动机存在,因此它的许多业务从农村基层撤出。邮政储蓄只是一个储蓄银行没有贷款业务,功能过分单一,实际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只能落在农村信用社的肩上,所有这些状况决定了必须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进行变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问题是经济发展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根本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并具有“二元经济”的国家,在当前全国范围内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对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状况分析
农村金融发展也像其他商品市场一样,其目的就是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的促作用,因此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目前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一些状况。
(一)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分析
目前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由五个部分组成,即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农村政府,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需求在大部分地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农业龙头企业在农村金融需求总量中的比重很小,所以农村金融需求可以简单分为农户金融需求、中小企业金融需求和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对于农户需求来说,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农户金融需求是不同的,根据经济发达程度,我们把农户金融需求分为三类,即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发展需求,中等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并重,欠发达地区农户的主要金融需求——生活需求。对于中小企业金融需求来说,由于我国的农村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我国农村企业总数于2004年达2931万户,为农村就业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年全国农村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为14733万人,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9%,2004年,农村中小企业创造增加值约为45621亿元,比2003年增长13%左右。[①]对于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来说,由于农村基层政府包括乡镇政府和村集体,它们的金融需求不同于农户和中小企业,它们的金融需求主要是为农村提供生产和生活用的公共产品。在一些财政困难的地区,政府还通过向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弥补税费差额和发放职工工资。通过这些需求主体来看,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
(二)农村金融的供给分析
从正式金融安排的金融供给角度来看,每年国家以金融剩余的形式对农村经济剩余进行转移,但是在量上十分不足。2004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15%左右,但农业贷款仅占整个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不足6%。四大国有银行每年以吸储上存方式从农村流出的资金约有3000亿元[②]。邮政储蓄只吸储不贷款,每年约有2000多亿元的资金被抽离农村。农村和农业资金大量流出导致了农村正式金融供求缺口巨大。
然而,自1996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与农村信用社行社分离,国有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以来,农村正式金融安排的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呈现萎缩态势。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信贷资金的垄断供应者,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过分看重业绩的增长,以追求盈利为主要目标,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合作原则。
从农村非正式金融市场供给角度看,主要包括私人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等。具有贷款数额小,希望手续简便、灵活、及时的特点,并采用较少抵押甚至无抵押的贷款方式。从供给角度看,农村贫富差别加大为农村非正式金融提供了金融供给的空间。同时农村又缺乏国债等证券投资渠道,使得数量巨大的民间资本持有者受利益驱动而成为非正式金融的潜在供给者。
三、农村金融存在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三者的职能分工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混淆和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首先,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我国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农业发展银行不但存在资金来源不稳定,资金运用效益低下等问题,而且业务范围非常狭窄,功能退化,仅是在农产品收购方面发挥着政策性金融组织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变化使得原来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实行商业化改革以后,农业银行从农村大量撤出,留在农村的也仅从农村吸收存款,不再向农户发放贷款,这使得其在农村金融的主导地位不复存在。再次,农村信用社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经营中商业化倾向,运作不规范,存在隐性的金融风险。
(二)民间金融不完善和不规范
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但是,许多民间金融在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农村民间金融一般具有规模小,隐匿分散的特点,容易失控,一旦失控,不仅可能导致其自身的系统崩溃,而且还可能波及到农村政治社会的整体稳定。因此,如何有效地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是今后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三)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村多元化经济需求
各金融机构之间在农村市场缺乏有效竞争导致了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弱化。农村的金融产品较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而现在农村经济由传统的农业生产迈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时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金融服务现状难以满足当前农村多元化经济的需求。
四、构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措施
(一)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产权和治理机制
目前农村基层金融组织产权不清导致了竞争没有效率,因此,政府应着手建立既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又具有多元化产权结构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基本的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和实业界达成共识,但目前以基层农村信用社作为唯一的一级法人合作金融组织形式,既不符合我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的国情,也不利于合作金融组织的竞争和发展,故今后应考虑建立多层次与多级法人治理结构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而对于作为商业银行的中国农业银行,则可考虑渐进式地推进从国有独资公司制到实行纵向产权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制,再到实行横向产权结构的股份有限公司制的产权改革方式。
(二)发展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作金融改革,另外还应积极探索农村金融的其他发展模式,力求在农村建立起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多种金融形式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
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按照农村金融需求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农村金融体系。要加快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要进行职能定位,拓宽其政策性业务范围,强化其政策性支农作用。要改革邮政储蓄管理体制,建立邮政储蓄银行,拓展业务范围,按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发放小额农贷。采取有效措施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发挥民间借贷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和机构,增强农业防风险能力。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
尽管我国对民间金融一味加以取缔,但在正规金融不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情况下,民间金融活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据调查显示,农户借款数额中72.18%来自各种非正式渠道,其中农户之间借款占非正式的93.12%,而来自正规渠道的只占27.12%。[③]因而,我们不能不顾客观存在和实际需要,承袭旧规把民间金融活动视为乱集资,简单、粗暴地取缔民间金融组织及其活动。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的民间金融,政府应该给以承认、鼓励、支持和引导。首先要提高对民间金融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在农村金融中地位作用的认识,废除现有限制民间金融发展的政策和条条框框。其次给以民间金融在税收上的优惠,减少在资金融通、利率市场化等方面的限制。还有要规范民间金融的组织形式,对民间金融活动实行监管。
结论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金融中的实现途径。虽然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正在从不同的层面展开,政府对农村金融供给萎缩及其导致的严重后果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但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改革需要调整的利益关系仍十分复杂,因此构建农村金融必须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以便利农民、满足农民为着眼点,大力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组织。形成健康、高效、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于“三农”的水平,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使“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的目标早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