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7 03:38: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信息技术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国税局信息技术管理交流材料

一、推进征管工作组织方式变革

(一)加强对应用需求的统筹

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技术应用需求不断增长和扩充,而来自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几乎每一个应用需求都需要征管资源的配套。面对应用需求快速增加、征管资源供给总量不足的现实,决策层必须建立健全识别应用需求的重要性、急迫性和可实现性的工作机制,改变过去分工组织、分别统筹、分散推动的领导模式,加强决策高层的内部协调,以及时、准确地确定信息技术应用和征管资源投入的重点,保证技术、业务和行政管理资源的配套,力争税收管理有限资源的效率最大化。

(二)加强对任务的管理控制

随着信息化建设及其应用工作的深入,原有的分税种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综合征管工作的要求。为此,必须合理界定计统、征管、数据应用团队、税政业务部门,以及稽查局等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及其职责,并相应规范工作流程和标准。要加快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的税源管理工作协调机制,避免出现管理层多头推动,基层疲于应付的现象。同时,基层也要正确认识当前税源管理任务的艰巨性,积极落实好决策层、管理层的工作要求。

(三)加强对业务关系人的组织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协同工作手段,可以把散落于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源有效组织起来,共同完成突发和临时性专项工作任务。为此,未来税务组织机构在运作过程中,应根据工作的需要积极建立跨职能、跨部门,具有高度柔性化的团队和项目运作机制,围绕任务组织最合适的执行人员,依靠流程驱动业务展开,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人力资源效用,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

二、推进税收征管模式变革

(一)税收管理的重点应从前台转向后台

信息不对称是税收管理中长期存在的现实,在这一约束条件下,税务部门是通过各种审批在前台进行拦截,但效率很低,而事后粗放式管理的成本又很高,效果也不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税收管理工作正日益演进为: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前台有效采集信息,在后台基于信息分析、处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税收征管事前预警防范能力,增强事后打击精确性、有效性,形成全新的管理模式。其核心的内容在于依托数据大集中的优势,全面强化数据管理和应用工作,建立基于风险评价的税收征管制度体系。这一制度设计的关键在于税务机关的管理和打击的重点对象是涉嫌违法的纳税人,服务的重点对象是守法纳税人。

(二)税收管理活动应从单一模式向协同模式过渡

传统的税收管理主要依靠单一部门独自处理税收管理事务,很少有其他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因而所处理的税收管理事务比较简单、重复,问题反馈渠道也仅限于上下级部门之间线性沟通模式。在信息管理的模式下,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单一部门无法满足现代税收管理的需要,不同管理部门的协同作业将是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的基本模式。首先是在税务机关内部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协同,在纳税人统一视图的基础上对纳税人进行统一管理,为其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其次是税务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实现协同。在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上为纳税人提供统一从开业至结业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利用各部门的信息源对纳税人的税收遵从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税收环境。

三、推进征管组织机构变革

(一)加快组织机构的适度扁平化

从纵向结构上,精简原有流程下的中间管理层职能,逐步推进组织机构的扁平化。根据信息技术的支撑能力,重新界定分工原则和管理跨度标准,减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信息节点和环节,减少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并通过适度授权,进一步增强基层税收管理员的自主性,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此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到分权与集权适度,强化岗位权责衔接;另一方面要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保证税务人员业务能力适应岗位技术含量要求。

(二)加快组织机构的专业化、虚拟化

从横向上进行机构重组,按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关系和税源特征推进管理的专业化。一是对纳税人发起的业务,包括咨询、受理、征收、核批、救济,由纳税服务机构来承担相应职能。其中,征收业务应利用网络技术加快虚拟化进程,逐步转移到网上办税服务大厅办理。二是税务机关主动管理和服务纳税人的业务,包括巡查核查、调查、评估、税法宣传,由税源管理机构承担相应职能。三是税务机关以强制纳税人履行义务为主的业务,主要包括税务检查、稽查,由税务稽查机构来承担相应职能。四是结合税源构成情况,成立专业化管理的大企业管理局、中小企业管理局和反避税调查局等。

(三)建立风险管理和纳税服务网络化组织体系

首先,建立以风险管理(纳税评估)中心为枢纽的管理架构。主要是承担宏观税负、行业分析和微观分析等分析工作,通过专业评估系统的打分评判、预警提示,结合专家识别和经验分析等代替以往纯粹人工计算、分析及评价过程,及时发现纳税申报异常情况,并综合评价纳税人潜在风险。风险管理(纳税评估)部门负责向基层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稽查部门提供管理和稽查对象指引,同时,收集和整理基层税源管理、稽查部门反馈的纳税人行为动向信息,提出改进管查措施及信息系统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建立以专门纳税服务机构为核心的纳税服务组织体系。把目前征管部门的纳税服务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专门的纳税服务机构,全面统筹涉及纳税服务的各项工作。主要是负责纳税人服务渠道建设(办税服务厅、网上虚拟办税服务厅等)、纳税人统一视图管理、纳税人权益保障、纳税服务质量检查和评估等工作。

四、推进业务流程变革

(一)推进分散处理向集中处理转变

分散化处理的业务流程是影响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大批量业务的处理,在达到一定的数量级后信息系统促进效率提升的作用非常明显。以纳税人提交资料的影像档案处理为例,应进一步减少前台信息输入,将大部分的信息录入工作进行集中处理或外包,减少人力资源和计算机资源消耗。同时,应建立集中审批机制,将无附件审批(如延期申报等)、有附件但不需现场调查的审批(如票种核定、超限量购买发票、购票特批等)业务,进行集中处理,这样既可以保证标准的统一,又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管理效益的增长。

(二)推进流程的串行向并行转变

在信息化的支持下,税收业务审批过程中的数据可以充分共享,同时,信息系统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人工无法同时处理的多项任务,所以,信息化条件下,无前置条件的业务流程从串行转变为并行成了必然趋势。如税务登记注销,在人工的条件下,其业务流程中的若干环节如收缴证件、清缴税款、缴交发票、注销资格、查询是否在案等环节必须以串行的方式逐项进行,甚至在该环节无审批事项时也必须签署意见。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以上环节可以由系统事前检查,系统自动审核后,逐项列出未结事项交给纳税人办理;在办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并行的方式,大大节约纳税人的时间。

(三)推进逐级审批向单环节业务主办转变

在人工的条件下,业务流程设计为逐级审批有其必然意义。逐级审批既可以保证上级对下级的监督,避免腐败滋生;又可以保证同类业务审批标准的统一,公平对待业务申请者。而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如果审批标准可以设置为硬约束,则业务的逐级审批成为冗余,对于这样的业务审批就应予以精简。此外,信息化已经提供了足够的手段对业务进行监控分析,业务流程可以从审批制逐渐转变为备案制,这也是信息化给业务流程重组带来的选择之一。

此外,还应围绕组织(部门)和个人业务绩效提升这个主题,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内部知识管理机制,完善部门绩效管理和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并加大行政监督和问责的力度等。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企业中信息技术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知识经济的兴起,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和日臻完善,企业所依靠的价值观、生产方式、交易方式以及治理模式等,都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中生存发展,惟有不断超越自我、创新求变。国内外许多企业在新治理理念指导下,顺应时代变化进行治理变革,在企业治理上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一、企业治理观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可持续成长转变

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使企业生存越来越不轻易,而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治理的惟一主题和最高宗旨,是造成企业过早夭折的一个重要根源,这使得企业家和治理学家们都开始关心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可持续成长治理观认为: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手段,但不是其生存的目的,应该科学合理地追求利润。坚持这种治理观,在治理中就会注重整体优化,讲求系统治理,实行企业系统整体功能优化;注重依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注重夯实基础治理,讲求治理精细化,实行治理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注重开拓创新,讲求在自我否定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变革与稳定并存;注重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注重以诚信为本,对待企业外界的利益相关者要讲求质量、服务、信誉过硬,等等。

追求企业持续成长就是追求企业长寿。世界闻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就是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一种崇拜式的企业文化,有一种有意识灌输核心价值观的行为。

二、企业竞争由传统的要素竞争转向企业运营能力的竞争

如今的企业开始从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寿命期长、信息含量少、简单的一次性交易的竞争环境,向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寿命期短、信息含量大、与顾客保持沟通关系的全球竞争环境转变,更丰富的顾客价值内涵、更广的产品范围、更短的产品周期和处理任意批量定单的能力,正在成为新的市场竞争或经营的准则。这个新的现实要求企业对内外部客观环境保持敏锐反应,加强危机治理,不断增强组织的适应性,提高处理复杂性、不确定性问题的速度和能力,使企业在生产、营销、组织、治理等方面都“灵敏”起来,成为一个全新的“灵敏性”经营实体,实现向“灵敏治理”方式的转变。

“灵敏治理”是关于企业如何积极创造新的顾客机会和快速响应市场机会,在动荡的、竞争激烈的经营环境中获得利润的战略过程。企业转向“灵敏治理”,必须对迅速变化、不断细分、高质量、高性能的顾客定制产品和服务型的全球市场经营挑战做出全面反应。一个企业要适应超倍速的竞争,必须在各个层面的治理上具备灵敏性的特点,即:在生产层面上,具有依照顾客定单,任意批量制造产品和提高服务的能力;在营销层面上,具有以顾客价值为中心、丰富顾客价值、生产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组合的特点;在组织层面上,能够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与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各种资源,通过与供给商和顾客的互动合作,创造和发挥资源杠杆的竞争优势;在治理层面上,从强调指挥和控制的治理思想,转换到领导、激励、支持和信任上来。灵敏企业最基本的治理目标是:保证人力资源队伍由一支有知识、有技能、善于创新的员工队伍组成;为员工提供其所需的资源,以应付变化的市场机会及个别顾客的要求;适时变革组织的“壁垒墙”,建立一个灵活的、具有实时响应能力的企业。

三、企业间的合作由一般合作模式转向供给链协作、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国际战略联盟等形式

当今企业竞争的战略重点还在于,要与相关的社会集团或群体建立起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现代企业不能只懂得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必须懂得如何把自身的核心能力与技术专长恰当地同其他各种有利的竞争资源结合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以取得实际效益,获得竞争优势。此外,还要让与其合作的顾客、供给商、利益相关者等至少实现他们的基本利益或底线利润目标。

在现代企业的生存原则中,“排他”已被“合作”所取代或包容。越来越多的企业熟悉到,基于合作的竞争才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互利合作的竞争方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类型:一是供给链型,是指企业与供给商的联通合作;二是战略网络型,是指企业通过建立与供给商、经销商以及最终用户的价值链形成一种战略网络;三是协作联营型,是指企业通过有选择地与竞争对手、供给商或其他经营组织分享和交换控制权、成本、资本、进入市场的机会、信息和技术等,产生特定的协作关系,形成一种联营组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为顾客和股东创造更高的价值;四是虚拟组织型,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把各种资源、能力和思想动态地连接起来,成为一种有机的企业网络组织,从而灵活地把自己企业的优势资源与其他企业或市场主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创造出最佳的效益。

四、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

竞争的压力已经使企业产生了对知识共享的巨大需求,企业将主要通过治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企业的知识被认为是与人力、资金等并列的资源,并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国外机构的研究表明,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中已有七分之六取决于“知识”资产,治理这些“知识”资产中最难的事情是怎样对待员工的思想和知识。员工的创造性思想和知识在企业价值中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加,但思想只有在被人们分享并创造出利润时,才是有价值的,让有聪明的头脑共享他们各自的想法远远胜于纯粹地投入金钱或者购买软件。由此,出现了知识治理、学习型组织等治理方法,来帮助企业汇集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采用新的积累知识的方式,使企业从知识资本上获得最优的回报。

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治理,要求企业更注重对人才的治理。企业的治理对象已从“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其中的英才还被称为“人力资本”。企业应成为优秀雇员的集合体,其创造性的思想和知识必须能够在整个企业内通过非正式渠道,来实现从下到上的流动,而不仅仅只是从上到下的流动。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高层只有认真制定出引导和过滤信息的规则,才能使获得的信息值得存储,这是做好知识治理的要害。

在新经济条件下,员工培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为了保持员工的必备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必然选择,企业预期从员工身上获得的回报越大,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重要性也就越大。一旦将优秀人才吸引到企业来,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不断更新并扩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是企业向员工进行投资并为股东创造价值的主要途径,企业必须仔细思考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然后从这些员工身上获得投资回报。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说服员工将对他们的培训视为一种伙伴关系:雇主对员工进行培训投资,员工以自己的时间为企业对自己的投资创造效益

五、从传统的单一绩效考核转向全面的绩效治理

把绩效治理与公司战略相联系,变静态考核为动态治理,是近年来绩效治理的显著特点。传统的绩效考核,主要是通过对员工工作结果的评估来确定奖惩的实施,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过分依靠用奖惩制度促进员工的绩效改善和能力提高,单纯依靠定期的、既成的绩效评估而忽略了对工作过程的控制和督导;由于治理者的角色类似警察,考核就是要挑员工的毛病,所以造成了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治理方式,不利于对缺乏工作能力和经验、资历较浅的员工培养;当工作标准不能进行确切衡量时,会导致员工规避责任,等等。其致命的问题还在于:从目标到绩效结果的形成过程缺乏控制;不是封闭的,没有绩效改善的组织手段作为保证;在推行绩效考核时会碰到员工的强烈反对。

绩效考核其实只是绩效治理中的一个环节。完整的绩效治理应当是一个封闭循环的流程,包括绩效目标制订、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等内容,结果导向不应排除,但结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对过程控制的基础上。从表面上看,绩效考核与绩效治理不过是治理的开放与封闭的差别,但却体现了治理思想的截然不同。在传统的绩效考核中,不同的人受同一标准衡量,是相互比较;而在绩效治理中,不同的人由不同的指标衡量,是与自己比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更为精细的绩效治理成为可能,绩效治理的工具也由单一向多维发展,主要包括目标治理、要害绩效指标(KPI)、360度打分、平衡计分卡和EVA价值治理等。

六、信息技术改变企业运作方式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无限制地扩大了企业的业务信息空间,使业务活动和业务信息得以分离。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业务活动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集中或分散,业务信息却始终要集中治理,治理者的侧重点从“管”转移到“理”,主要是基于业务信息的全面把握,梳理和优化业务活动的脉络,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信息技术还为整合与集中提供了手段。通过整合能够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集中、统一和有效配置;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企业能够跨越内部资源界限,实现对整个供给链资源的有效组织与治理。

信息技术推动企业运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数字化治理的趋势。主要变化有:一是产品研发模式转向全程供给链治理下的协同研发。出现了很多企业信息化产品,如PDM(产品数据治理)、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治理)、SCM(供给链治理)等,这些信息系统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为企业治理与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解决方案。二是生产制造模式转向外包与协同。企业可通过供给链设计、业务外包、组件标准化、协同计划和建立供给商战略伙伴关系、采用柔性制造技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减少不增值环节等途径,实现快速响应和低成本。三是市场营销模式转向快速满足客户需求。通过应用数据库以及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可以得到客户更丰富的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治理、销售治理和客户服务治理。

七、顾客导向观念受到重视并被超越

长期以来,以顾客为导向,为顾客创造出有“比较价值优势”的产品或服务是顾客价值治理的核心观念。但近年来,以微软、英特尔为首的部分高科技企业却放弃了“顾客导向”,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产生了超越“顾客导向”的竞争新思维。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面对的已不仅仅是现有的份额,更重要的是未来的市场和挑战。要提高企业的预见性,抢占产业先机,仅着眼于顾客需求已经不够,它会随着竞争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失效,必须超越“顾客导向”,变被动追随为主动创造。

超越“顾客导向”并不是对传统顾客导向观念的否定,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及企业经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顾客导向”观念仍适用于已结构化的产业市场中,超越“顾客导向”是对“顾客导向”观念的补充和完善。正如从最初单纯强调被动适应顾客需求的4Ps理论,到重视建立新型主动企业顾客关系的4Cs理论,再到强调竞争导向的4Rs理论一样,在螺旋式上升进程中,每一种新的理论和实践的出现,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

八、由片面追求企业自身利益转变为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

近十几年来,治理体系方面最重要的发展是SA8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体系的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市场行为,即企业通过竞争市场所体现的社会责任;二是监督行为,即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政府和国际组织的规则、社会契约的规定;三是自愿行为,即企业自愿承担不完全社会契约的要求。如今消费者在选择购物时越来越多地考虑公司的道德表现,商业行为符合道德标准已经成为一件头等大事,大多数商业发展计划都需要进行道德评估和环境影响分析。所以,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已经不是企业“是否应该”实施社会责任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地实施。

一个真正对社会负责任的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遵守法律、重视伦理道德、广施慈善。2003年6月16日,福特汽车中国公司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向社会了一份企业公民报告,该报告规定公司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包括三个方面:企业全球事物的基本价值、政策及实践;从原材料至产品处置所形成的各个合作环节涉及环境、社会等事物的治理;企业为促进社区发展而发起的志愿活动。这是国内企业界第一本完整的企业公民报告书。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外包逐步成为银行IT应用和发展的必然性,由于银行服务外包在战略规划、成本控制、转移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其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详细分析了银行IT外包服务的特点,在银行实施IT外包服务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银行外包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

[摘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外包逐步成为银行IT应用和发展的必然性,由于银行服务外包在战略规划、成本控制、转移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其服务外包的范围和规模都得到了空前发展。详细分析了银行IT外包服务的特点,在银行实施IT外包服务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银行外包应用服务提供商

一、银行IT外包服务概述

随着我国银行改制的深化和发展,银行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银行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业务系统不断进行升级和发展,银行内部信息技术部门对这些系统管理也越来越困难。而银行IT外包服务的出现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银行IT外包服务是指银行以合同的方式委托IT服务商来为其提供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服务的一种实践或管理策略,它也引申为雇佣外部组织或个人来发展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的行为,使银行能够以更富有效率、低成本、低风险的方式完成某项信息技术任务。常见的银行IT外包涉及银行通信网络管理、银行信息系统运作和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维护、备份和灾难恢复等。IT外包在构建银行核心竞争力、节约项目成本费用、加速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二、银行IT系统外包服务的特点

银行系统IT外包运行操作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专业性与复杂性,银行信息技术融合了目前世界上各种先进的信息理论和技术,信息设备包含多家厂商的高、中、低端产品,IT系统结构设计、技术运用和生产配置均采用IT技术领域先进模式。

2.影响范围,银行IT外包服务范围涉及银行总行及各级分支机构,影响多种重要业务与应用系统的生产运行。

3.实时性,银行信息系统所承载的许多银行业务与应用系统直接面对客户,提供实时服务与交易功能,因此必须保证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4.服务不间断性,根据银行业务的特点和需求,必须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对项目进行实时运行操作服务。

5.流程管理,银行IT外包服务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日常操作手册、日常监控流程、故障处理流程、系统变更流程等工作流程与规范进行。

6.报告机制,在运行操作服务中要有完善的报告机制,对银行IT系统日常运行状况、投诉与响应、故障处理与分析、系统变更与备份、数据分析与统计、综合评价等相关信息与数据均要按照合理的流程与科学的形式进行报告。

7、安全与保密性,银行IT系统支撑了从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到核心的交易系统,这些系统是银行的命脉,对其数据的安全是非常高的。除此外,涉及到这些系统的相关文档、资料都属于非常机密的内容,需要分级使用。

三、银行IT外包服务的成功保障因素

根据IT服务的理论,结合IT服务的经验,从以下四个方面为IT外包服务提供保障:

1.从技术上提供保障

在ITIL(ITinfrastructurelibrary)有关IT服务的最佳实践理论中,技术是IT服务的三大要素之一。没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就无法进行运行维护的正常开展。技术的支持能力包括对技术本身的支持服务能力和服务的技术能力两个层面。前者是对各种IT技术的掌握程度,后者是能多大程度上把IT服务理论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符合用户实际情况的最佳运行和维护操作。

2.从管理层次上提供保障

未实施银行IT外包服务之前,系统运行维护的风险主要是技术上的风险,管理上的风险较小。实施IT服务外包后,由于维护人员不是银行内部职员,从本质上讲是将技术服务的风险直接转化成服务管理上的风险。因此,在IT服务商和客户之间建立有效的管理界面,是IT外包服务之核心所在。

3.从技术过渡上提供保障

成功的银行IT外包服务需要对系统的全面掌握和对服务管理流程的明确制定。对服务提供商来说,这些要求的实现均需要一定的时间。(1)接手外包服务的过渡磨合期,服务提供商在接手任何一项外包服务前,需要首先深入项目各个环节,详细调研和理解现有项目的服务内涵,包括服务的内容和指标、人员、流程和系统架构,为后期与用户一起制定服务的接收、整合和管理提供基础。(2)循序渐进的管理过渡,围绕保障服务持续性的要求,服务提供商需要对服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建议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优化整个服务项目的流程、管理、人员等内容。

4.从对外包项目的可控性上提供保障

银行对外包项目的控制力度是通过管理流程来实现的。管理流程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点、工作汇报机制等。服务商必需做到两个方面:服务的透明性和伴随知识(知识库)为用户所有。服务透明是指服务商不能为外包服务项目设置壁垒,银行通过工作汇报、文档记录、服务流程很容易的掌握服务项目。伴随知识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知识库。知识库是非常重要的技术资源,服务商在服务过程中建立的知识库产权应该归银行而不是服务商。这样将降低银行更换服务商的风险。

银行的IT系统对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将某个系统包给服务商,需要特别重视保证银行的数据安全。可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1)通过法律手段签署用户、公司和个人三方保密协议,运用法律手段约束服务商对用户数据进行保密,在保密协议中需要明确规定对于因泄密而造成损失的赔偿方式;(2)通过管理手段:需要通过管理手段实现对用户数据进行保护;(3)通过技术手段: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工具,做到对关键配置更改的审计和跟踪。

四、结论

目前,银行IT外包服务的内容和规模越来越大。由于我国IT外包服务发展较晚,银行IT外包市场还未发展成熟,因而银行IT外包服务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如何正确全面地考察分析有关的复杂因素,做出正确的IT外包决策,提高银行IT服务的水平,降低IT运行维护的成本,达到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目标,是需要我国银行界和IT界共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网络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摘要:文章论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指出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搞好工程造价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技术管理应用

工程造价管理是建筑业的重要经济管理,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确定、竣工结算全过程的造价管理;涉及工程主体方、委托方、施工方和主管部门等众多机构和单位,应采取全方位的造价控制。目前工程造价管理的难点就在于涉及单位众多、经历时间长、信息需求量大且变动频繁、造价确定方法繁杂等,但这些都可以借助于计算机得以优化和改善。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应用,主要表现在制定定额、编制标底、投标报价、造价控制等方面,实现了电子化、信息化管理,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益。

一、信息技术在工程造价领域的应用

1.定额编制。定额编制工作是一项计算复杂、数据量大、过程繁琐的工作。目前的定额编制软件针对编制工作的特点,以简便、实用为主导,从定额编制人员最容易接受的角度出发,应用软件的主要工作页面与定额页面完全一致,只要用鼠标在页面相应位置点选,就可以对定额进行修改、添加、删除等操作,简便易用。在定额编制过程中,可以通过应用软件的检验功能,迅速发现定额编制过程中的不合理内容,可以随时比较数据差异,适时调整,保证定额编制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

2.工程计价。工程造价的形成,需要借助一个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的工具。工程造价的形成对计算机的需求更大,应用更广泛。作为应用软件,稳定性十分重要,稳定且经过成熟测试的基础平台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工程造价应用软件同时应具有二次开发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根本的稳定性条件下调整软件功能或者增加软件功能,实行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3.积累工程造价信息资源。工程造价信息资料是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基础资料,利用其能研究工程造价变动的规律,整理出相应的价格指标,可作为投标报价的参考,作为编制定额、控制投资的主要依据。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积累工作是招标投标管理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全面系统地积累和利用工程造价信息资料,建立稳定的工程造价信息资料积累制度,对加强招标投标管理,合理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1.推广应用网络技术,有效提高工程造价准确度。在信息时代,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离不开网络做支撑,搞好工程造价信息的网络建设,实现企业内部和外部信息的网络化十分重要。信息化管理应包括数据处理,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效果评估,数据传递,技术经济信息咨询等网络服务。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与相关的生产厂家或价格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就可以及时、准确、全面系统地获取信息。网络上拥有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工程造价工作的专业用户传递,同时,工程项目中的价格文件也可以在网上向各有关单位传递,各单位便可以及时地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验证、修改和补充,从而缩小时空距离,有效地提高工程造价的准确度。

2.充分利用工程造价数据库的信息资料,为工程造价管理和政府调控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任何一个工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要随时接收不同的参考信息。为适应招标投标快速报价的需要,科学地进行工程价格评估,使招标投标工作信息化,需要利用互联网收集各类工程资料,包括技术经济指标和基础数据,以建立工程造价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数据库中存有各类工程在不同年度、不同施工阶段上的各种相关数据。采用数据分析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提炼,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外,从互联网上捕捉最新的材料价格等信息,并进行对比与合理性验证,以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科学性,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特点。

3.信息处理集成化,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全面、准确数据。工程造价工作应该将信息处理的范围扩展到相关系统,如企业定额编制系统、投标报价系统、施工管理系统、材机数据收集系统、工程造价数据收集系统、造价指标系统、工程设计的其他设计系统。企业定额直接传给投标报价系统,企业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可进入造价信息收集系统,指标系统可对整个报价工作进行检验和指导。这样不仅确保了设计数据一致性、准确性,而且还大大地提高了招标投标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计算机技术应用的集成化与系统化,为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全面、准确数据。

4.应用软件智能化,提高工程造价审核工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工程造价应用软件要进一步升级到对价格进行自动分析、判断和比较。通过计算机可以收集到各种竣工工程的各类价格信息,比如工程特征、造价成本、造价指数分析等方面的数据,作为经验数据组成智能化专家系统,在实际的工作中,便可以借助它对某一新建工程的价格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信息。这样不仅有效地改进了工程审核工作方法,提高审核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使审核的结果更加准确,更具权威性。

5.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效率管理。我国传统企业机构庞大,部门职能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原因在于没有用普及和成熟的信息技术作支撑,没有用效率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只能靠庞大的组织体系和手工操作的人海战术维持正常运转。

信息技术为企业效率管理提供了新理念和效率处理业务的先进手段。按照现代管理的要求,遵循效率管理的基本原理对企业内部流程的重新设计,优化业务流程,消除部门职能重叠,用办公自动化替代中间职能层,构成扁平式的组织结构,科学配置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企业产、供、销各个环节实行信息化改造,在企业决策程序和业务处理中建立起智能信息系统,实现企业信息的集成,为企业业务提供高效快捷的操作空间。原先要许多人做的工作,现在只要一个人加一台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就可完成了。这样,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和时间,又减少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从效率管理的理念和效率管理的技术两个层面保障了“精简、高效”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构建

文章摘要: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业务的壮大,需要记载的档案越来越多,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将会降低档案管理的难度和成本。本文探讨如何建立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寻找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企业档案;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简单来说就是管理企业的档案系统,是光盘存储、数据库管理、图像编辑、信息共享和处理一站式的全新的现代化管理系统。数据档案上网,即可实现企业员工对数据的共享,设置权限,使得相应部门的工作人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更新。这样有利于信息的调用和传播,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但是如何构建一套安全可靠实用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摆在企业档案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原则

1.1实用性原则。

每个企业都有每个企业的文化和业务,所以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自身企业的特点,才能够让企业员工更加有效的了解和熟悉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任何看似先进而不使用的系统都不是好系统。

1.2安全性原则。

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包含大量的企业信息,如果信息安全得不到保证,将会导致企业信息外泄。轻则让员工私人信息泄露,重则很多商务信息传到竞争对手手上,将会让企业利益很大程度的受损,导致企业受到沉重打击。所以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3开放性原则。

企业带脑子信息管理系统不进要在企业内部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开放,还要对外部访客进行开放。系统需要有相应的端口与其他系统相连,比如PS系统、CAD系统等,可以让企业内部人员直接整合相关的信息,达到内部信息共享的目的,提高生产科研效率。另一方面让企业外部人员能够进入系统,了解企业产品和文化,或许每一位浏览企业信息的人都是潜在的顾客。

1.4先进性原则。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如同手机一样,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商品。企业要与时俱进,时刻保持系统的先进性,不能让陈旧的系统影响企业的发展,及时更新和完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2构建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方法

2.1准备阶段。

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广泛的收集企业的相关信息,寻找合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软件开发公司,了解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以选择最适合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协调企业各部门工作人员召开会议,了解各部门的信息管理需求,并将这些需求转达给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最后搭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操作和使用制度,让系统有序运行,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

2.2建立阶段。

首先,协同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公司安装企业电子信息系统,连接企业的局域控制网络,把需要接入系统的其他系统和打印机等外部设备接入系统,初步构建较为完善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其次,组织企业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试运行,检查存在不足的地方和不合理的地方,或者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最后,讲试运行期间的问题汇总提交给系统开发公司进行修改。

2.3交付使用阶段。

第一,开发公司对相关部门后台运作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保证后台运行员工能够正确使用。第二,系统全面对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进行开放运行,正式交付使用。第三,必须和开发公司签署系统的售后和技术服务工作,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

3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注意事项

3.1准备工作。

构建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是一项牵扯广泛的复杂工作。这里面会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的生产信息,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如果准备工作做不到位,将会导致部门之间协调不顺畅,延误系统构建的进步性和科学性,甚至导致系统构建计划流产。

3.2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各个部门交流和生产的效率,所以必须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不能够凭借该系统构建部门的意愿来搭建。这会导致系统不符合实际需求,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轻则是工作失误,重则是生产事故。只有认真分析各个部门的需求,才可以构建符合生产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3.3联合开发。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公司文化和专长,企业自身对本单位的信息比较了解,而系统开发公司的优势在于开发应用系统。单靠企业自身或者开发公司都是无法直接完成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任务。联合开发的优势在于两家单位互补,企业选择开发单位的时候也要看中它的研发案例和经验。尽量寻找一家有能力、安全可靠、售后积极的公司。

3.4专人衔接。

企业构建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必须要委任专人来对接系统开发公司,不要隔几天就换一个人。因为每一个人对企业电子管理系统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对开发公司来说,同一个人接洽,有利于信息的对接和意图的理解,更有利于保障系统开发的周期,避免因为沟通不一致,导致系统开发周期延长。

3.5试用对象。

选择正确的试用对象,可以有效的评价和发现企业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特别是系统后天运行和系统对接企业其他系统的衔接,一定要选择较为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试用,保证系统正式运行不会出现错误而导致企业生产效率的降低。

3.6项目监控。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大的工程,投入较大,周期较长,一定要安排专门部门对接系统开发公司,实时监控系统的开发进步,保证系统能够按照预定的时间进行开发并投入使用。好的企业电子信息系统将会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对企业的发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好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将会导致各个部门怨声载道,互相推诿,反而拉低工作效率。企业信息电子化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系统。

作者:王自敏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理工学院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建筑工程信息技术管理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结合建筑工程管理实践的具体情况,在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特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再以此为基础,以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水平为目的,分别从工程管理信息门户的建设、信息软件的开发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核心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借助于信息技术改善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工程;工程管理;措施

通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传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和施工方式进行改造和提升,可以使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得到提升,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效率的提高,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但是,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还处于较低水平,其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针对其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建筑工程管理的实际特点,制定对应的改善措施,以利于信息化环境下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

1建筑工程管理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

从目前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建筑工程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这样三个方面:(1)建筑行业中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因为在建筑工程的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以单机软件操作为主,没有形成实时的网络信息共享和数据传递;(2)当前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较窄,网络材料采购、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管理信息共享与查询等都没有完全实现;(3)整个施工管理工作依然以管理人员的实际经验为主,管理模式较为粗放,没有形成统一的现场跟踪管理制度体系,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

1.2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在当下的施工项目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较低、管理方式的陈旧和落后直接限制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导致整个管理结构混论、管理模式单一,信息技术只是在某一个具体的环节得到了应用,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例如,当前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施工计划的编制方面,且编制深度不足,只是浅层的技术应用。由此可知,当前整个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从全局角度出发,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水平,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程度。

1.3信息技术软件不够完善

由于当前建筑工程实施信息化管理的时间相对较短,建筑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应用都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的相关软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而国外的软件又不能完全适应国内的工程管理情况,导致在使用、维护等方面都存着在一些困难,且价格昂贵,不利于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行业的大范围推广。所以,当前大部分的工程项目依然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或者是采取传统方法与信息技术共同使用的方法,这种信息软件不完善的问题直接限制了我国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1.4信息技术的普及范围不广

当前,大多数的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将信息化管理简单的理解为是上网搜集信息、发送邮件,对项目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流程规范、实时监控以及统一调度等的认识明显不足。同时,我国的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存在企业之间的差异较大的问题,在具体的信息化过中不能够使用完全统一的标准进行信息化改造,增加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应用的难度。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水平的措施

2.1构建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门户

一个完善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门户是实现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为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利用项目管理信息门户,可以把项目建设从开始到完工的整个过程中项目参与人员的信息、数据进行汇总,并为全体参与人员提供在线的搜索查询入口,为所有建筑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协调的网络平台。利用构建的建筑工程项目信息门户,通过Internet将Web业主、材料供应商、工程设计方、项目管理人员、施工方以及第三方的所有信息集中到一处,形成中央数据库,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加工,不仅能够根据各个参与方的实际需要,将信息实时反馈给他们,同时,工程信息门户还可以通过项目信息、文档共享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整个信息传递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横向进行的,各个参与方都可以将自己需要的信息传递给任意一方,同时也能够从其他各方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保证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准确性,使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效率更高。

2.2加强信息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

为了提高建筑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需要加强建筑工程信息应用软件的开发力度。在进度管理方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能够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工作、机动时间、制约关系等因素显示出来,并通过进度管理软件对施工现场进行控制,适应建筑工程多变的施工环境,当前该类型软件已经相对成熟;在质量管理方面,通过使用质量管理软件能够实现手动操作难以匹敌的精细控制,不但处理时间短,而且可靠性较高;在工艺管理方面,当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包括深基坑的设计与计算、施工模板设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大型结构件的吊装自动化控制和管线设备安装效果设计等都充分显现了加强软件开发的必要性。

2.3以项目管理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重点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置于核心点,这样才能有利于实现对项目信息的综合利用,从而能够有效地确保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组织、进度设计、合同管理、进度控制、资金管理等相关内容的有效实施,同时也能够有效地补充当前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不足。另外,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建筑工程项目的内容和管理方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信息应用模式和管理体系,使得工程项目各方能够便捷地进行信息共享,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率。

作者:胡梦岚 单位:平顶山市建设工程标准定额管理站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物流信息技术管理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日常生活,网络购物也越来越普遍,而网购的发展离不了物流业的支持,现代化的物流业运用了信息化技术,使得物流的管理涵盖了每一方面,实现了物流配送的准确、及时、高效。

1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提高作业效率

由于物流企业业务量很庞大,如果缺乏信息化的管理,只靠人工来处理,既费时费力,又不可能处理完成。例如,被众人所熟知的海尔集团,就是一个使用信息化管理的成功事例。海尔集团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搭建,将每一个订单信息及时的传递到各个部门,使得每一个部门围绕着订单各司其职,这既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又得到了客户的认同,从而使得企业客户订单源源不断。由此可见,物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必须要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只有这样,才可以增加业务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

1.2提高管理水平

现代化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化的平台以及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有用的信息便于决策。信息化平台可以把企业、客户、供应商连接起来,客户及供应商都可以利用平台与企业交流、联系业务。企业的管理层就可以从这些交流中收集有用的信息,按照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

2.1管理认识不足

物流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需要,而不能有盲从情绪。目前很多的物流企业对于自身信息化管理认识不足,单纯地以为只要有硬件设施就是信息化管理,这是一种片面的想法,这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物流的管理模式。这样的企业没有认识到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导致在信息化管理上认识不到位,既浪费了资源,又不能充分利用设备。

2.2缺乏统一规划

目前,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缺乏物流信息的统一规划,致使信息杂乱无章,无法收集有效的信息资源,或导致信息资料的缺失,使得整个物流信息化平台收到影响。此外,如果忽视物流信息的统一规划,就会致使信息无法畅通的使用。这主要是由于信息管理部门缺乏对信息的集中管理,使得信息的实时共享受到影响,导致滞后性现象的出现。

3物流信息化管理措施

由于物流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种种问题,本文单独就物资储存及供应这方面,建立物流存储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物资的存储信息化管理含义

所谓的物资存储信息化管理,就是把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实时性的反映出物资存储的状况,利用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实时的反映出存储物资的动态变化,使得物资信息的反映的及时准确,从而确保物资的供应状况,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全面的信息,保证决策的正确性。物资存储的信息化涵盖了物资仓库管理及供应等环节。

3.2物资信息化的在存储及供应中的应用

(1)计算机出入库管理。物资存储不再由人手工填写,实现了计算机出入库管理,物流货品经过相关手续后由信息管理平台打印出、入库单。入库时由管理员根据物资的数量单价及供应商等情况输入管理平台;出库时,由物流信息平台的客户信息,按需出库。这样能够保证物流信息的真实性及物资数量的平衡性,使得企业管理层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以便于各部门的相互协作,权责到人。

(2)条码技术。条码技术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在计算机应用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起来,是为了能够方便对信息自动扫描而设计的,条码技术能够实现快速、精准的收集信息、采集数据。在供应的过程中,物流企业为了能够简便快捷的识别商品信息,广泛采用了条码技术,条码技术为物流企业提供了一种对物品进行识别的手段,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条码技术为商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标识方法,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能够使物流公司及时了解商品的位置信息,并快速的做出有效的决策。

(3)射频技术。射频技术也是一种自动识别的技术,它可以根据电信号识别目标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不需要与目标建立接触。射频技术具有条形码所不具备的优势,例如,防水、读取距离长、防磁等。射频技术因其读取距离远,所以不局限于视野,因此,在一些要求不接触采集信息的场合十分适用。在实际的应用中,射频技术能够大大提高物品供应过程中的透明度,使得物品在供应过程中都可以实时监测,防止在供应中人为错误的发生,同时,射频技术能够提升物流公司信息管理的效率,能后得到商品在供应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从而优化供应环节。

(4)GIS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在地理空间技术的基础上,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对相关空间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以及模拟的技术。在物流供应管理中,采用GIS技术使得企业供应信息共享,并且通过GIS技术平台,无论时候都可以查看任何区域的电子地图,从而得到有效的商业及地理信息。GIS在物流供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提高了物流商品供应的集成度,使各商品销售点资源得到共享,加强了企业物流资源的整体优势。(5)EDI技术。EDI技术即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这是一项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商务处理的新型方式,它通过信息网络使得公司的贸易以及运输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交换处理,从而完成贸易业务的整个过程。EDI具有快捷、及时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能够有效减少交易书面往来,使得业务能够经过信息技术网络快速达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EDI技术在商品的供应中逐渐得到应用,成为物流公司进行信息收集的一项重要流程,既减少了书面作业,节约了成本,又能够简便快捷的获取信息,为客户提供更好地服务,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

4结语

要想建设现代化的物流企业,首先就要建立物流信息化管理技术,解决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自身规划的道路,加强企业物流信息的交流,提升工作的效率,从而提高企业自身的效益。

作者:王钰 单位:陕西煤业化工物资集团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中等职校信息技术管理教学

中等职校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教学主体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提升。如何让中等职校信息技术管理与教学策略取得教学效益最优,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加强机房管理

1.机房环境的管理。

中等职校如何实现安全、有序、快捷、高效的教学,对机房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机房建设、改造和使用中要注意消除安全隐患,避免让学生踩踏裸露的电源线、网线,以免造成漏电或网络不通;定期对机箱内部元件进行清洁;定期安排学生打扫机房卫生;严禁学生带零食进入机房。

2.电脑硬件的管理和维护。

电脑硬件要全面、完善、适用、稳定,才能满足教学需要。对机房进行管理和维护,首先要在硬件的基础上进行,因此,确保硬件能正常进行工作是保证机房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定期清理机箱内部灰尘,防止学生随意插拔鼠标、键盘、网线、电源线等各类接头。3.电脑软件的管理和维护。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必须实现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这就需要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支持,有必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升级换代或选择更适合的软件来更换,实现学习和管理的简便、易行、优化、有效。而对于机房电脑软件的管理和维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硬盘合理分区、系统定时整理、教学软件定期检测、机房网络适时维护等。

二、多样化教学策略

1.直观演示法。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要尽量保证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教室、实物展示台等硬件设备,为教师采用演示法创造条件。为了提高演示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讲练结合。由于学生长时间看计算机屏幕或投影仪屏幕,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所以演示法要配合讲授法一起使用,教师边演示边讲授,但在讲授时要注意联系实际,语言要精练,富有感染力。(2)实践巩固。教师要一部分内容演示完以后,要及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使学习的内容得到进一步巩固。(3)培养能力。教师在演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主要步骤或事物的发展过程上,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操作实践法。

(1)课堂练习。例如,建立文件或文件夹的练习,打开或保存文件的练习,这些练习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学生做练习时,教师应走进学生进行指导,特别注意多指导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请做得比较好的学生将做法说给大家听。这种练习既是学生的自我检测,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2)上机实践。这是中等职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形成电脑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获得较好的成效,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明确上机目的与要求。上机前,教师要事先布置好上机内容,说明目的和要求。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以充分利用上机时间,提高上机效率。②精选上机内容。上机内容要根据上机目的、学生实际情况及学习上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要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注意创造性练习。③正确的上机方法。上机练习要按确定的步骤进行。教师应事先发给学生上机报告单,表上应有“目的要求”“操作步骤”“达到效果”等,要求学生及时填写。④加强指导。上机时,教师要有重点地进行指导,对于大部分学生不懂的问题,可由教师示范操作。

3.任务驱动法。

中等职校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操作性强的学科,“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中等职校信息技术课堂中普遍应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巧妙任务化,在营造的情境中提出任务,驱动学生开展学习、探究活动,通过完成任务从而掌握知识中、形成技能。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尽可能地精讲,把最基本的方法讲清楚,把操作步骤说明白即可。接下来就可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三、资源整合协作策略

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由教室环境、教学设备、学生的教师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在教学中可进行恰当的资源整合,策略各种因素,提高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益。

1.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的形式,组内的成员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方式对问题进行论证,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策略。协作学习的实施必须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学生在组内有着自己的职责,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还需要机房内软硬件设备更好的匹配,才能使师与生的教与学达到优化。

(1)优化组合。合理分组有利于合作学习的进行。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把邻近的6~8个学生优化组合为一组,选取一名愿意帮助别人而且操作比较熟练的学生担任组长。

(2)软硬件匹配。在进行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时,可以使用在教师机与学生机都安装的“多媒体电子教室”这个软件。“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的功能很多,教师机既可以用“远程命令”控制学生机的重启、关机,也可以实现通过“学生演示”单独或多个学生过程辅导;当然也可以对各个小组使用“分组教学”。如果要对全体学生教学,则可以使用“广播教学”功能,把老师的操作演示在学生机的屏幕上。实现以上功能时,被选中的学生机就被教师机控制起来,除非解除控制状态,学生机是不能在自己的电脑上执行任何操作的。因此,教师的教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也能及时进行实践,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异步达标,物化成果。

当学生完成任务时,就是展示他们成果的时候。此时教师可以通过使用教师机中“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里的“学生演示”和“监控转播”来向大家展示自己所完成的任务,这就是“物化成果”。

(1)同步课堂异步达标。任务开始时所有的学生或小组都是要同一个起跑线上的,但学生之间有差异,各个小组也存在差异,在完成任务时就有先有后。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可以相互交流各个分层任务环节的心得体会,完善和掌握操作步骤,然后在其他小组推广应用。通过交流异步达标,使完成得好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其他的则通过这些学生的演示求得发展。

(2)关注差异,物化成果。当教师把各个小组的成果展示给所有学生欣赏时,不时有学生在评论,有的赞叹,有的说还不如我做的,有的还说原来是这样做……物化成果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互相学习、互相激励。

(3)课堂小结,教学反思。教师每堂课最好留出5分钟进行课堂小结。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需要师生或生生的双向多维护互动来实现其有效性的。在课堂上完全按备课计划进行教学比较难,课堂上的某个突发事件,或学生的一个提问,都会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教师应该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进行理性的分析,写出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而积累第一手材料,作为下次备课的借鉴。总之,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学、练、考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和教学的策略。中等职校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确保机房正常运行,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不仅如此,教师还要使现有的机房设备完全匹配,使中等职校信息技术管理与教学的策略相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顺利通过中等职校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更能以此契机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提高。

作者:郭天学 单位:云南省曲靖市会泽职业技术学校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论文

1.信息技术应用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施工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依靠于单机的电脑应用软件,使信息技术只使用于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图样设计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只能发挥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较快的作用,并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仍然是独立的,信息技术不能完成施工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无法为施工技术管理提供信息的分析和决策作用。

1.2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不具备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水平不同,所以导致一些施工企业缺乏使用信息技术的管理人才。因此,由于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导致了他们不具备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管理的能力,使得信息技术不能在施工技术管理中发挥作用。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落后。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依然比较落后,拥有的信息技术管理软件也比较单一。针对不同的施工管理要求,同一种施工技术管理软件不能更好的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

2.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2.1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

只有让建筑施工企业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性,才能够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购买信息技术设备上,促进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通过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企业就可以将信息技术投入到施工技术管理的各个环节来进行使用,从而实现施工技术的信息化管理。

2.2全面加深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程度

为了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施工技术管理,应该全面加深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从而使企业进行信息技术的网络建设,实现施工技术管理信息的共享。在实现信息共享的情况下,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施工技术资源的合理配置,还可以优化施工时间,同时做好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从而帮助施工企业做好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2.3提升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应该提升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素质,从而保证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施工技术管理工作。首先,可以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作一个调查,对不同能力水平的管理人员进行不同的培训。其次,可以设立网络沟通平台,促进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交流。再者,要对施工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使用的考核,督促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而提高施工技术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3.4积极开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家和政府应该注重建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保证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在施工技术软件的使用上有所选择,从而进一步提升建筑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所以,积极开发施工技术信息化管理软件,是促进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科技力量。

3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建筑行业竞争的日渐激烈,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的完善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实现建筑施工的科学化、信息化管理。这不仅是信息时代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要求,更是施工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所以,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问题做出的探究,对于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齐绍东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管理分析

一、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

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

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

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三、总结

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互相促进,使农民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商机,不断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技术的创新力度,使信息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呈现出来,将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发展及经营运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农业经济信息技术管理分析

一、农民对信息技术的掌握

(一)加强对自身的科学教育力度

现今,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大多缺乏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致使农村缺乏大量的先进信息技术的人才,导致农业的生产与发展跟不上市场的需要,更发现不了,经济市场中各种有效的商机,使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身边白白流失了,促使农业发展,不能够得到有效进步。进行信息技术的深化学习,就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行基础性的教育学习,熟练掌握对电脑的操作。由于农民多是文化水平较差的,很难领悟信息技术的正常使用细节要求,只能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并且按照自家农业水平的现实状况,不断进行有效的基础性建设。将网络中学习到的先进经验进行实际应用,这是一个较难的环节,虽然农民的动手能力很强,但是其学习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专业的人士作指导,一步步进行基础性的操作,坚持不懈的努力,达到能够熟练操作。

(二)组建信息技术建设队伍

乡镇组建信息技术模范队伍,对理解力较差或学习有困难的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教学,通过政府的力量使农民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使农民通过对现场实际教学中,能够发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点,使自己在学习中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根据别人的正确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际操作,将更多的经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同时,信息技术队伍的核心思想还应是,使农民能在灵活掌握对网络等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下,还要集合自己的种植经验,进行网上的交流,将自己的农业技术推广到网站上去,给更多的农民提供先进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指导,同时也能够带动自身种植技术的信心提升,各项细节也会得到不断强化和增进。

(三)加强对农业的信息的分析研究

进行信息技术的使用,就要将农业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整合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商机和挑战。最近,大葱价格上扬,一些葱农发现不了其主要原因,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发现是中间环节多引发的,这就能帮助葱农趋利避害,发现其中的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实际改革,使农业商机不断进行拓展,将中间环节缩小,不断进行商业变革,将着眼点放在真正能够进行促进销售的改进方法上来。将网络及其它先进技术载体提供的农业信息进行整合,发现先进的种植技术,了解新型的防虫病害的有效方法,使农民更好进行农业运作和病害防御。同时,在各种信息中优中选优、精益求精,不断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将最好的农业技术进行实践应用,加大对农业的发展力度,使更多的人认识到农业市场的良好商机,都能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来。

二、农业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一)发现商机

以上粗略提到过在有效信息中发现商机,下面详细介绍一下:进行信息的有效整合,就是要把信息中最有用的东西提炼出来,进行深加工,然后进行有效的对照分析,比如对区域性的农业发展进行对比,结合当地地形、天气情况,是不是真正能够进行这样的种植,是不是应该将自身的种植技术传授出去。这样进行详细的判断,未雨绸缪,趋吉避害,才能使农民不至于白花钱,白浪费时间。另外,在各种外部信息中发现哪里需要我们的产品,分析这个地方的人们需求和食用习惯,发现他们的市场价格与我们当地的冲突,进行有效选择,分析出价格最低,最适合我们进行销售的地方。还有发现其中的中间环节的复杂性,发现最少中间环节的经营市场,或者直接选取适宜农民直接销售的地点自行经营,把效益不断进行提升。

(二)创新技术实验

进行有效的信息技术渗透,把农业经济管理与其相结合,需要更加创新的技术来进行协调应用。通过对信息的研究,发现在经济事项中的各项存在的问题,其中在经济管理的重要事项中,应该把农民的价格自我调整能力进行不断提升,在信息技术指导下,发现更先进的管理经验,帮助农民自身不断进行经济管理改革,比如,加强对经济效益的统筹计划,提高商务活动中的经营技巧,使自己能更上时代的发展,不断进行创新新进的种植技术改革,不断进行创新信息研究,使信息技术能够为自己更好的利用,使经济效益在更加稳定的市场中,进行良好的运作,促进新型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一步步达到最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多方位的信息技术结合

只有政府提供的信息技术还是远远不够的,农民自己应该找到更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将多媒体技术进行充分利用,用长远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研究,使信息能够通过更多的途径传到农民那里,使农民了解到更多的农业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发现更多的商机和种植技术信息。整合更多的资源,农民之间进行有效合作,使农业经济管理能够更上一个台阶,系统性的建设有效的发展战略,将思想素质建设与信息技术能够不断进行提升,使农民不断增强对经营信息的掌握,多方面细化分析,在进行新一轮的战略部署中,能够打好漂亮的一仗。农业经济管理也应该是多方位发展的,将信息技术进行渗透,把握市场的先进管理经验,帮助农业在进行经营和投资过程中,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减少成本投资,又要使农业经营收入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农民能够抢占先机,不断在市场中渗透多样性的观察手段,将信息渠道不断进行拓宽,将信息技术的力度不但增强壮大,使信息技术真正为农业经济管理做贡献。

三、总结

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互相促进,使农民能够真正在其中发现商机,不断进行整合分析,加强技术的创新力度,使信息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呈现出来,将农业经济管理中问题进行改革,使农业生产发展及经营运作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与信息技术管理

【摘要】机电安装工程随着企业自动化设备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随着科学技术在自动化设备上的应用,目前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安装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论文就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引言

机电安装,是保障企业自动化设备正常投入使用和顺利运行的关键工程,加强对于家电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机电安装工程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目前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影响着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本文就从机电安装工程前提管理、设计阶段、安装阶段进行管理问题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的问题分析

2.1前期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前期,是指在机电安装工程计划实施前,对于整个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和检测,一般需要有专门的专家通过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的报告论证和评价,并将这些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以供工程决策部门进行项目立项做科学依据[1]。但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中,对于机电安装工程实践的可行性报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指在进行机电安装工程安装的可行性报告时,缺乏实践性深度,使得报告中的评估数据不准确,这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2设计阶段

现阶段,我国机电安装工程项目设计机构相对较少,在设计的过程中其设计质量相对较低,而这一现象,又与我国急需机电安装的现状相碰撞,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设计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这就使部分设计机构在设计的时候出现文件管理问题以及多项、漏项等现象发生的几率增大,使得对于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的设计探索和创新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我国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

2.3安装阶段

在安装阶段,影响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安装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不足,以及综合素质较低;施工投入的资金力量不足;施工设备存在不配套等等,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到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目前,在机电安装施工阶段,由于采用的施工人员并非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就使得在安装的时候,施工人员对于很多专业性的知识不懂,在施工现场不能够准确地进行安装质量把控,另外在安装的过程相对较为随意,不能够严格按照安装的规定流程进行,会使得机电工程的安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2]。其次,在机电安装阶段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没有专业的施工设备,或者是施工设备不配套,这都会影响到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

3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措施探讨

3.1质量管理

首先,在准备阶段。机电安装工程进行施工的时候,一般都会要求施工人员对于施工设计图进行熟悉了解,并对于施工的每一项步骤做到提前的掌握。这就要求施工人员要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进行施工前需要对于施工队伍中的普工和技术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保证施工的过程普工与技工之间的相互搭配,这样有利于保证施工的质量,避免了施工工程中由于专业技术不足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然后,在施工质量监督管理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措施建立,由于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缺乏对于施工现场的监督和管理,使得在质量保证体系上存在很多不足,建议在机电安装现场组织专门的监督管理人员,对于现场的施工人员进行安装施工质量的监督,对于可能发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及时提出,并制止安装人员不良的施工行为。另外,在施工阶段,对于施工图纸的设计规范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在施工的过程中发现施工图纸有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并经过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后,做出正确的变更[3]。

3.2安全管理

首先,在机电安装工程中,要做到对于日常安全管理,比如在施工的现场,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安全手套以及穿戴工作服,并要求有专门的安全防护措施[4]。然后,要建立一个安全管理体系,通过专门的部门来对机电安装工程的安全问题进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人,对于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要加强安全管理意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在机电安装工程中施工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等问题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另外,要加强对于机电安装安全知识的培训。这需要机电安装人员在实际的操作中进行规范的操作,针对于目前的现状,要想提升机电安装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机电安全培训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①建立一个机电安装施工现场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通过模拟不规范施工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来提高安装施工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②组织安装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安装施工人员提供一些先进的安装施工技术理论,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使其能够处理各种施工问题,排除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③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机电安装工程安全培训工作深入到实际的工程中,通过理论加实践的培训模式,不仅可以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还有利于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3.3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管理通过对于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的管理,可以促进机电安装施工的工作效率,保证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通过信息的互通,可以降低安装施工中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5]。要加强机电安装工程信息技术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并保证其运行可靠性。可以通过合理的增设服务器、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更换升级,在实际的运用中,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条件,对于使用要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修。②要建立一个以决策服务为目的、以工程管理为主要的战略要点,针对于整个机电安装过程的子服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要有一定的预测功能和辅助决策功能,通过对于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率。③建立一个信息化安装流程,对于每一个环节的安装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有利于保证安装施工的质量、安全,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要加强对于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安装现场的实时监督,消除安全隐患,并提高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系统的开发以及未来工作积累经验。

4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讨,机电安装工程质量、安全以及信息技术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机电安装工程的发展,希望本文所提供的一些改进措施可以帮助到相关的技术人员,通过对问题的改善,来提高机电安装工程的质量,保证安装工程的安全,促进信息技术的发展。

作者:于贤思 张建彬 王宝阳 单位: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 中国石油西部管道公司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技术管理论文:信息技术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应用

摘要:传统模式的建筑施工技术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于建筑施工项目的条件和需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结合到现代建筑企业的施工工程项目中去,这样不仅能够加快企业经济的发展,更能利用科技手段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但由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仍在信息化技术转变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问题。本文将以如何根据这些问题加快信息化脚步为话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施工技术;企业管理

一、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特殊性

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与其他行业相比更显特殊,管理起来也更为复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量极大。而要对这些复杂的人力、物力进行统一的管理,则需要经过详细的统计,还必须进行严格的筹划,这是极其苦难的,靠传统的管理手段想要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合理规划也是有难度的;二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涉及到各个方面,而且管理部门繁多。建筑施工企业要完成一个建筑物的建设,需要有专门的原料采购部门、要有专门的工程检验部门、要有统一的工程筹划部门,还要有工程的安全监理部门等等,这些使得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非常宽泛。但建筑施工需要各个部门间需要进行合理地分工合作,施工的各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流也比较繁多,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则要对实现对这些许许多多信息的统一管理,是极为复杂的。

二、建筑施工企业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施工企业的传统管理多以口头传达和书面通知来实现,而随着建筑工程项目难度的增加,各部门之间信息交流的增多,以及施工质量要求的提高等,建筑企业的施工管理变的更为复杂。传统的口头表达等方式无法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交流,就会造成各部门合作的失调等。另外,靠书面通知等进行的管理会导致各部门间信息传递的滞后,直接影响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由此可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三、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信息技术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1.信息技术认知度和应用程度较弱

首先,由于我国刚刚实行企业技术信息化不久,许多企业正处于初步信息化内部建设过程中,许多部门由于没有及时更换新时期模式,仍然在以传统办公模式为主进行日常工作,导致各个部门的工作交接产生一定困难,无法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我国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等,无法及时将信息化技术引用到工作中,导致竞争力下降,处于落后形势;第三,许多建筑企业领导部门对于内部一些部门不够重视,因此这些部门的信息化技术更替无法快速完成,并对其他部门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2.综合信息技能水平掌握程度较弱

有些建筑企业认为只要将办公形式从传统模式转换为电子计算机形式就可以了,他们认为这样就能够体现企业的现代化气息。但单纯地将工作形式转换为电脑软件,只能够起到加快工作进度的作用,并没有达到全面信息化的形式,对于综合信息化技能只了解了浅表知识而已。这种办公形式无法真正做到分析施工方案以及综合处理建筑施工问题,并不能真正实现企业建筑施工工程现代化、科技化建设目标。

3.施工人员整体素质较为低下

首先,有些施工人员自身专业水平较为低下,缺少相关技能和施工经验,导致建筑企业内部整体专业水平无法提高;其次,许多员工虽然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大多都是工龄较大的员工,对于信息化技术相关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或者只到达一知半解的状态,无法利用信息化技术完成施工工程,使得信息技术无法真正发挥主导作用,对整个建筑施工项目的效率有所降低。

4.施工技术不够先进,整体水平较为落后

我国一些中小型建筑企业受到自身规模、资金以及人员的条件因素限制,仍然无法将先进化程度较高的信息技术吸引到建筑工程中来,一是成本不够,二是无法进行完善管理和实施;而有些小型企业虽引进了先进技术,但由于技术运用时依然采用传统方式进行施工和管理,无法将技术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不能实现先进化效果,致使企业整体施工水平依然比较落后。

四、信息技术在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加强施工企业的信息技术管理制度

首先,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进行引进信息化技术,认识到自身优势和缺陷对信息化技术的实施和管理建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并要求相关部门严格遵守并实施;其次,在制定管理制度时采用企业内部全员参与的方式,员工们以纸条或邮件的形式写下自己建议和意见,领导部门和管理部门根据员工提出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整合,将完善合理的意见和建议添加到制度中去,不仅能够以集思广益地形式提高管理制度的严谨性和全面性,更提高员工和建筑施工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

首先,企业领导部门应该提高对内部所有部门的这整体重视,全面引进先进化科学信息技术,将所有部门的工作形式转换为信息化,真正实现企业内部信息共享;其次,深入了解信息化技术的特点和具体操作范围,提高企业整体科技化建设,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科技化发展,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帮助,并提高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

3.全面提升施工队伍整体信息专业水平

首先,对建筑企业施工人员进行招聘时,需要选取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较高的人员,并优先选择工作经验相对来说较为丰富的人才,提高建筑部门整体专业水准;其次,定期对建筑部门内部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和最新技术理论的培训指导,并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课程,对不同程度的人员要进行不同的培训,确保在短期内提高企业整体化水平;第三,在企业内部建立网络平台,使员工在休息时或在工作中遇到技术瓶颈时能够快速寻找到解决办法,在促进员工们使用信息技术模式交流时提高人员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水平。

4.加大建筑施工软件技术开发力度

首先,国家和各地政府应加强对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视,加大对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力度,并加快研发新型施工项目信息化技术软件的开发,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科技水准,增加建筑施工工程的质量和效率;其次,企业内部应成立科研小组,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和现有的为信息化技术理论,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研发符合自身企业和其他企业现状的新技术。

作者:杨永春 单位: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