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建筑力学论文

建筑力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17 05:21: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建筑力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力学论文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一、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

目前,土建类高职院校学生对该课程掌握的情况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基本的力学题目也不会做,对稍难一点的,稍灵活一点的题目,情况则更糟。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着实令人忧心。经分析研究发现,学生掌握情况不好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学生的基础较差,这是决定性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读高中时,学物理就很吃力,而建筑力学基本上是以高中物理静力学部分为基础,进行具体和深化研究。因此,他们学起建筑力学来肯定感到很吃力,并且必然会逐渐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其次,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并不成熟。目前,很多高职类院校的教师,已经认识到照搬照抄本科生的教材不合理,部分教师正在努力编写适合高职教育目标的教材,但很少有教师从高职学生认知能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去编写一本适合高职生的教材。再次,教师队伍也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由于我国的高职教育刚刚起步,大部分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时间都较短,并且,在相对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往往要讲授几门课,从而花费在建筑力学这门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显得更少,最终导致经验严重不足。因此,建筑力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教学改革方向

鉴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三个主要原因,教学改革应该针对它们展开,主要包括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一)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未来职业生涯知识需求,合理确定建筑力学的教学目标,不能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照搬照抄过来。对于建筑力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的公式,以及与后续课程有着紧密联系的知识,比如:什么是内力?什么是外力?什么是约束?以及常见静定结构在常见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绘制,一点的应力状态等,学生必须掌握好,因为这关系到他们今后的长足发展;对于那些较抽象、较复杂、计算量比较大的知识,比如:位移计算、力法、位移法等知识,则只要求学生理解,不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但要求他们必须能够定性分析,例如:超静定结构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同时必须能用常用软件进行计算,例如:清华大学袁驷教授主编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减轻了很多,同时又不影响他们日后的发展。由于需要必须掌握的知识少了,学生就能够用相对较多的时间来集中精力学习必须掌握的知识,这样,他们的学习成绩自然能够提高,同时与后续课程的知识衔接也会相对容易。

(二)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适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的建筑力学教材还在不断探索中,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按照现有建筑力学教材的内容进行授课,而应该根据我们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选取并整合教材中的内容。比如:在课程绪论部分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结合图片说明建筑力学中常用的结构构件——梁、柱、索、膜、拱、扳、壳和桁架等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使学生对力学由陌生进而产生兴趣。同时,调入结构计算简图,使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就对工程结构的概念有所了解,明确建筑力学的任务及其与工程结构计算的关系,引起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刚体静力学部分,应该将力、力偶、约束、平面力系的简化、平面力系的平衡等基本概念详细讲述,并通过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尽量确保每名同学都能掌握。在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首先,详细介绍拉压、弯扭等基本内力计算内容和计算方法;其次,系统讲授静定梁、静定平面刚架、静定平面桁架和组合结构等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和内力图的绘制,这部分要多安排一些课时,给学生更多的练习和与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确保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构件的应力和强度部分,要将抽象的应力状态理论讲清讲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应力状态理论,并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要将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构件的强度计算放在一起讲解,同时,给予学生较多的练习机会。对于压杆的稳定计算、结构的位移计算、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部分,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能进行定性分析,能够用清华大学袁驷教授编写的结构力学求解器进行求解。总之,根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确保必须够用,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好建筑力学。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教师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掌握程度。因此,加强建筑力学师资队伍建设,对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师资培养的方式很多,比如同时讲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有关老师可以建立建筑力学课程组,大家经常以座谈会的形式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讲授每一堂课;或者建立老带新制度,有多年建筑力学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带一个新教师,老教师经常听新教师的课,然后给新教师提一些意见和建议,新教师也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从中学习一些经验教训等。最终,将建筑力学授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提上来,为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显著改善提供保证。

三、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偏低的根本性原因: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不适合、教师经验不足。同时指出了切实提高建筑力学教学效果的改革方向:合理确定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只要从以上几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显著改善。

作者:刘中辉 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教学创新初探

一、教师要素问题

事物问题的形成和产生都不是单方面的,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存在问题。不少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教师始终抱着传统的较为陈旧的教学理念,教学观念老化,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包括教育对象在内的各个教学要素都在发生变化,始终以传统的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时期的学生,始终采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不会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果,教学要求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具体时代背景、脱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习非常吃力,听不懂、想不明白、理解不深入,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二、教材要素问题

当前,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建筑专业所使用的建筑力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传统的学科建设体系编写的,普遍存在学科涉及的知识比较零散琐碎,同时存在知识面涉及过于宽泛等问题,这常常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无从下手,找不到学习该学科的方法。教材过于重视内容的完整性与严谨性,过于强调对学生解题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建筑力学是学纯理论性的知识,实际指导作用不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建筑力学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1.以案例为引导,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意识。通过精选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分析、合作探究和集体交流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查找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压杆稳定的问题时,安排学生课前了解某些建筑工地发生的事故,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进而结合所学压杆失稳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分析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工程实例中掌握力学知识点,有力地提高学习热情。

2.优化重组知识体系,注重解决教学重点。在改革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要对现有的教学状况进行“辩证的否定”,然后在此基础上,优化、重组和开发教学实践活动。建筑力学的教材大致可以划分为静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三大模块,静力学模块主要研究力的平衡,分别研究合成与平衡两个大问题,显然比较抽象和繁杂,较难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对此可以先从基础的力、力偶等基本概念入手,继而讲解受力分析,进而讨论一般力系及其简化、合成和平衡等,这样重点清晰、难点突出,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明确,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多媒体在教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它可将抽象内容形象直观地进行展现,可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针对建筑力学知识点多、公式多、图形多、图表多的特点,引入多媒体技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和具体地获取有关知识,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推进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选择,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方法、措施等多方面整体思考,不断总结经验。

作者:踪万振 单位: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建筑力学论文:高校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优化实践

本文作者:陶 莉 戴庆斌 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教材层面———教材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零散欠整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具有跨度大、覆盖面广、知识点密集等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而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该课程教材产生之初,主要是将三大力学和四大结构直接嫁接组合,课时较多,难度偏大。近几年项目化教学教材的开发较多,但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之间的矛盾仍然很突出,针对高职类建筑设计专业学生而编制的该课程教材更少。教师又忽略了设计专业学生理科基础薄弱的特点,教学时没有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与取舍,从而导致讲授缺乏一定的连贯性与主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目标和要求难以达到。

2.学生层面———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根据我院这几年招生情况分析,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每年平均有2/3是文科毕业。加上入学专业教育的粗泛化,使学生对专业本质认识较浅,因此大部分学生会把学习重点放在建筑设计类课程上。由于从思想态度上的不重视,加上基础薄弱、课时少、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缺乏,反过来也影响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教师层面———教师教学设计不够翔实教师主要的授课对象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培养方案中给的课时较多,教师会在两年内完成整个知识的传授,讲授知识较多较细。但该课程对建筑设计专业来讲是专业基础课,课时安排较少,教师对这种少课时低基础的教学本身不太重视也不太适应。加上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除从事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完成专业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改科研等多项工作。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略显不足,教学设计不够详尽,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课时分配存在随意性。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不浓,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或设计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模型分析、轻实际联系。建筑力学模型是建筑结构的高度抽象化,教师教学时容易忽视对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联系的深入讲解。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真实建筑对接起来,会使学生对力学、结构、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入,进而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重解题技巧、轻规律总结。结构出身的授课教师往往更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追求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忽略建筑设计专业对力学基本概念及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要求。这不利于学生对力学与结构规律的认知与掌握,更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为建筑设计工作服务。

(3)重定量计算、轻定性分析。目前选用的《建筑力学与结构》教材主要强调学生能够技巧性地解题,重视结构的量化求解,忽略了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由此减弱了学生对力学现象和力学规律的认识分析能力,进一步影响学生对结构选型的判断,影响了建筑设计的质量。

(4)重知识传授、轻表现手段。由于授课教师本身专业的限制,而忽略了结构与建筑关系的分析,忽略了建筑专业学生“天生”对美学的需求。课件制作、授课方法与方式的单一,加上理科技术的枯燥,都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状态反过来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

二、基于建筑设计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1)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力学和结构知识,才能完成建筑设计工作,这是成为合格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建筑师工作的范畴主要是分为建筑概念设计、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实施三个阶段。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若干年内都会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而其中力学与结构部分一向是考试的难点内容。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既要满足毕业后进行正常的设计工作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中期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的需要,并且使学生所学知识通过后序适当拓展,可以满足成为优秀建筑师的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易于教师执行和把握。(2)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认真听取建筑专业教师的意见后,基于建筑设计专业知识需求特点,教师确定详讲、略讲与删减内容,紧紧围绕“适用”原则,把所需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有机重组和整合,使其更加合理化和系统化。结合职业岗位需要选定的授课内容,明显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动力。为便于教学,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材和具有特色的案例习题编写工作,让教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2.教学创新设计(1)教学模式创新设计。高职学生本身素质偏低,随着扩招力度的加大,生源整体质量正逐年下降,他们对纯理论的专业知识掌握较差。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主要采用“教、学、做、训、考”于一体的“4+1+1”和“X+1”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专业知识传授和岗位能力培养的过程。“4+1+1”指前4个学期进行“X+1”教学,第5个学期进行专业集训,第6个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X+1”是将一个学期划分成四段,每一段由3—4周的课堂教学加上1周的停课集训构成,形成校内的“学习工作交替”。当一个教学单元完成后,再进行下一个教学单元学习与工作,不断重复着校内的“学做交替”,最终完成课程的学习。该课程采用“X+1”教学模式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法创新设计。一是建筑设计项目引领。建筑设计的创意过程需融入文化内涵和美学追求。力学本身含有美的要素,在教学时融入对国内外代表性建筑从力学角度上的分析和介绍,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课程首先根据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岗位知识需求,将课程内容整合成八个项目,每一项目由若干任务构成,每一任务的传授都以一个相关的建筑设计工作任务作为引领。讲授时将专业知识点融入实际案例中,通过实例分析讲解,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二是结构工作任务驱动。“设计引领”只完成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任务驱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专业知识的掌握。首先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对给定的结构工作任务进行资料查阅与分析,然后教师通过讲授、设问与指导,学生通过听讲、提问与讨论等方式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既实现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目标,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教学考核方案设计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以“考”促“学”,督促学生查漏补缺。为使考核客观和科学,本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期末考核命题和评分要减少随意性。考核形式可多样,可开卷作答,规定学生通过参照或查找指定资料,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项目专业知识考核、项目应用考核、最终考核的比例按3∶4∶3来分配,突出能力培养。考核方案(笔者另撰文)构建坚持“能力、过程、结果”的评价原则。

三、结束语

通过对高职建筑设计专业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及教学质量,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工程应用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坚持以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真正实现力学与结构为建筑服务的理念。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论文

一、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概述

建筑力学课程是高职建筑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一般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该门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对基本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等问题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对一般的建筑工程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一)课程设计理念高职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为导向,突出基础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适用当前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力,服务专业课程、服务工程实际的课程模式,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实行单元化教学。(二)课程学习目标。建立准确的力学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练进行静力平衡计算的能力,具有能够进行杆件的强度、刚度和压杆的稳定性分析计算的能力,能够熟练完成材料力学的基本试验项目;培养学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三)课程性质和作用。通过建筑力学课程的学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需要,学生可以获得较为系统的力学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灵活运用知识技能完成工作、解决问题的有力保证,在教与学中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及协作能力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续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抗震等专业课的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在整个建筑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论与管理方式实施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就是重新设计和安排教学的整个过程,使之合理化,即通过对原有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细致分析,对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环节进行彻底变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一)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1.课程过分追求系统、完整,造成内容庞杂,知识脉络隐晦不清。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内容,知识覆盖面非常广,但其教学体系与内容基本上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的,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分析、轻综合等问题,对于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是:过分追求力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学内容重复、庞杂,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烦琐,学生学习倍感吃力。2.教材内容不实用。从近几年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有些教材仅仅是本科教材的简单压缩,教材各部分内容联系不紧密。二是与中职使用的力学教材差异不大,没有突出高职教材通俗易懂和实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内容的论述条理不清晰,符号不规范,如外荷载、约束、内力和应力的符号等都未与后续专业课中的符号统一起来。四是习题设置缺少实践性,不能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长时间以来,教师大都已习惯了“粉笔+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基本采用灌输式,不生动、缺乏新意,缺乏对学生的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重视,甚至不重视,教学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力学课的兴趣和积极性。4.实验、实训内容过于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实验及实训的任务主要是验证经典理论、增加感性认识,是高职教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不少高职院校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开展的实验项目单一,缺乏综合性实验(试验),结果是: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力学知识时,不能将知识点联系起来,也不能与实际联系起来。(二)设计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效果评估。为了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设计新的方案时,需要考虑:1.编写适合高职教育和学校实际的课程教材,改革授课内容。优秀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高职教材内容不能求全,应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强调知识的实用性,避免涉及过多的交叉问题,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内容的难度和跳跃性,讲究循序渐进。编写教材时,采用单元模式设计并分配各单元的学时(见表1),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认知规律,由工程或生活实例引入,应用数理方法抽象、推理、综合,再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尽可能地应用工程实例进行说明、验证,将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穿插在一起,强化应用。除让学生掌握建筑力学的基本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将知识转化为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采用“授—导—融—解—议”的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如图2所示。具体做法:传授知识—导出任务—提出情境—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讨论、总结。教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整体,以实际工程项目结构构件实体为切入点,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准备、施工工序、质量检测、维修加固、成本比较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出实际工程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地学习,直到解决完成相关任务、完成学习过程,随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将一个问题的解决进行推广、拓展,真正达到任务驱动,自主导学的教学目的。实训培养应用能力理论指导实践客观现象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研讨纠偏分析推理鼓励引导课堂教学现场培养观察能力加深感性认识实验培养动力能力增强理性认识图2教学模式改革思路3.改进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以“情境—启发式教学”为主体,穿插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设问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教学思路是:结合学校内的典型建筑物,围绕其中主要构件的施工过程,建立教学情境,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协调一致,在学习中糅合施工图识读、施工、质量评测、加固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真正做到“教、学、用”一体化。4.调整课程教学周时数,强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了实现“教、学、用”一体化的目标,将原来的理论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前段课时6周左右讲授静力学,后段12周左右讲授材料力学,在两段教学中间插入1-2周的实验教学及现场实训教学,带领学生走访一线施工现场。实验教学安排包括四个项目:材料的拉压实验;弹性模量测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转实验;梁的应力测定。现场实训教学包括:现场观察,认识构件、结构、支座,观察变形、破坏;观察构件的四种基本变形及组合变形,观察破坏现象,感受压杆的失稳严重性。(三)建设与课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师资结构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对原有的师资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充实,并统一教学理念,从而推进课程建设的发展。教师结构的重组,包括学缘结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工程经验等诸多方面,具体操作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年度计划,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其二,加强岗前培训,重视师德培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实施试讲制和导师制,发扬以“老”带“新”的协作精神,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其四,组织教师参加科研活动,把握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其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拓宽视野,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四)组织实施。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第二步,完善“启发式教学”的课程标准,强化工学结合;第三步,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第四步,加强现有教材的修订,完善实验、实训任务书指导书;第五步,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开发网络课程,建好互动式课程学习环境;第六步,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改善实验条件,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三、改革效果总结课程改革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使学生从课程改革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识的养分,培养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的人才。借鉴BPR思想及管理方式,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造和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在BPR理论的指引下,传统课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改革的建设周期是其他同类课程的50%。第二,在授课安排上,较之以往的传统教学,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好的教学体验感,学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学其实不是很抽象,它确实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组后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理论分析和计算能力,改善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在毕业实习反馈中,受到用人企业的好评。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课程建设必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与之配套的指导思想,将BPR的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相结合,是一条可行的课程改革之路。

作者:孔祥刚 江怀雁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力学论文:土木工程建筑力学课程教改

土木建筑工程,无论是设计、施工,还是科学研究,事故分析,都与工程结构的力学问题相关。建筑结构技术是建立在土木工程建筑力学上的学科,建筑力学知识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结构选型技术的学习和在实践中的应用。过去我们的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技术课程教学环节严重脱节,落后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造成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间存在技术空白,直接影响到建筑师创造力的发挥。为填补这一空白,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大学的四年必须学好力学课程。

一、运用现代教学理念进行课程改革

1.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优化力学教材。在《建筑力学》中,建筑学专业的两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选型课程,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和准备。以前大量的建筑学专业力学教材,都是把建筑结构工程中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加以删减、精简、浓缩、改写而成,却极少考虑两个专业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有的甚至几个专业共用同一建筑力学教材。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学校教师着手进行教材改编,打破了以结构专业特点所形成的分类界限,并把所需各课程内容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新的体系,这样教材内容围绕以掌握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力学在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教师在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中,就能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取舍,并可以联系建筑结构工程实际选讲有特色的例题、习题和思考题让学生掌握。

2.做好备课工作。力学相对其他课程来讲理论性比较强,教师授课时要结合工程实例来讲解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来力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而又为实践所用,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尽量把抽象的概念、理论与实际的建筑工程联系起来。如在讲结构的内力分析时可以教室的结构为例,让学生分析梁、板、柱的荷载、内力,梁的截面尺寸。在讲到结构的稳定性时,可以以施工现场脚手架的搭设、脚手架的倒塌问题等,让学生试着用力学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学生本来对自己的专业就很期待,当发现这门课程可以用在实实在在的建筑物上时,便能真正体会到力学这门课程的重要作用,体会到力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明白作为一名工程师掌握力学的重要性。这样,即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学互动。除此之外,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如当面交流、论坛交流、E-Mail等。好的互动效果不一定就只能在课堂上体现,学生需要及时向老师反馈信息,而老师也应主动地虚心地向他们咨询意见,了解如何上课才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找到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师生距离拉近了,学生学习变轻松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无形提高了。

二、改革教学观念和方法

1.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未来世界的探索精神。树立教育的主要目标是造就能创新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的人,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首先教师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建筑力学》的绪论课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从国内著名建筑到国外著名建筑,从民用普通建筑到大跨度和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的受力分析和结构造型特点,阐明建筑力学知识的正确应用是这些建筑的成功原因之一,从而给学生后续的学习留下了期待和想象的空间。

2.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对每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他们的终身自学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在《建筑力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多看多想”的好习惯,建筑物的设计千变万化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在课堂讲解知识点的时候通常是多举工程案例,然后要求学生课下自己触类旁通,再通过自己对身边建筑的观察在现实中去寻找。

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能更深刻地理解课堂知识,并在实践中创造性的学习,以检验自己知识的正确性。《建筑力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实践条件,引导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比如在讲解“约束和约束反力“这一内容时,向学生举出在身边处处形成的各种约束及特点,借此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由具体回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创造的灵感、创新的能力。

4.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利用结构模型、电子课件、仿真试验软件、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数字技术,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的建筑力学多媒体教学体系,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信息多样性,多媒体软件的交互性、集成性、智能型和实时性等特征。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阐述方式上力求浅显简明,少用高深的数学,力求用大量的图解方式来说明建筑结构的力学作用,充分展示力在不同结构中的荷载方式、力的分解方式、约束力的产生方式、应力状态、力的改向、力的分散、汇集及传递方式。以图表、图书或示意图的方式结合动画来表达抽象的思考,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及建筑物的想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筑力学论文:窑居建筑力学构造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三门峡等地的生土窑洞进行实地调查,介绍了生土窑居的营造技术,以研究其结构和力学原理。

1生土窑居概述

生土窑居是世界上少有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是在原始土中经人工挖凿而形成的穴居居住形式,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目前仍有3000万人口居住在窑居中[1]。生土窑居具有因地制宜、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性强等特点;深藏于土层之中,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储热能力“冬暖夏凉”,具有保温、隔热、储能、调解洞室小气候的功能,符合生态原则,是天然的节能建筑[2]。

1•1窑居的结构特点生土窑居的结构体系完全由挖凿成型的纯原状土拱体作为窑居的自支承体系,没有任何其它支护。窑居建造大多以当地匠人的经验为依据,对所选窑址的土质特征和力学性质没有经过理论分析;对窑居没有进行正规设计;窑居力学结构性能更是缺乏科学计算。但却能够居住百年甚至数百年而不坍塌,即使在地震多发区(我国在役窑居大多分布于地震多发地带,45%的窑居区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建造年代百年以上窑居也很普遍。其建造经验具有长久的保存价值。

1•2窑居面临的问题生土窑居也存在一些弱点如交通不便、公共设施缺少;窑居室内通风不良、自然采光不足、潮湿阴暗;缺乏整体抗震措施,部分窑居存在安全隐患等。因此,近期很少建造,窑居营造工艺濒临失传。

1•3生土窑居的分类

1)靠崖式位于山坡、土塬沟崖地带,平伸挖掘形成窑洞。从侧面看,呈靠背椅的形式。窑门在山崖边,窑身在崖里,前面有较开阔的平地。窑洞依山势随等高线布置;也有随台梯层层后退布置几层窑洞,下层的窑顶就是上层的前厅。

2)下沉式也称为地坑院式窑洞或天井式窑洞。利用黄土的边坡稳定性,就地向下挖一个方形的地坑,形成四面封闭的地下四合院,再沿四壁向里挖横穴。这种窑洞从远处看不到,就像是平地一样,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地上一个个的凹坑,向坑里一看,下面是一户户的人家。下沉式窑洞是窑洞最为奇特的一种。

3)独立式实质上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常见的有土基土坯拱窑洞和土基砖拱窑洞。主要材料仍为黄土,类似于国外的半地下掩土建筑。在土崖高度不够的情况下,保留原状土作窑腿和拱券模胎,砌半砖厚砖拱后,四周夯筑土墙,窑顶再分层夯土1~1•5m厚。也称为人造土堡式窑洞。

2生土地坑窑居建造的几个关键问题开挖窑洞十分讲究,从开挖到建成,大致要经定方位、挖界沟、整窑脸、画窑券、挖窑、修窑、上窑间子、装修等过程。

2•1窑院的方位建窑之前,要请当地擅长天文地理的先生根据八卦上的方位依“风水流脉”来确定窑院主方向的朝向。根据每个院落周围区域的地形高度和地貌特征来确定院落的方位。2•2窑院的布局一般情况下,正窑的对面为下正窑;背对主窑,左手位置的角部部位为进出口通道,右手位置的角窑为卫生间。出入通道要包抄着院子,只要不存在通道路线“翘尾巴”、“甩尾”现象,走向可以自由布置。窑院的通道是在窑洞成型后由下向上开挖的。窑院通过渗井排水,渗井直径1m左右,根据经验,深度和地坑院的深度相等。例如,6m深的地坑院渗井打6•5m深,多出的0•5m用煤渣铺底,这样可以加速地坑院的污水雨水渗漏,获得较好的渗水效果。

2•3窑居的构筑尺寸常见的窑院深度一般为6m,院坑平面尺寸为12m×12m及8m×12m,其中前者窑坑内可挖12孔窑洞,后者挖10孔或8孔窑洞。正窑比其他窑洞要宽大,洞口高3•2m,宽3•5m;后部高3m,宽3•2m;其他窑洞口高2•8m,后部约2•6m;洞口宽3•0m,后部2•8m。窑洞的深度一般7~8m,可根据需要和宅基大小确定。窑腿尺寸的大小受窑院大小(宅基地)影响。窑腿尺寸和窑脸的关系:3m窑脸,窑腿最小2•5m;3•5m窑脸,窑腿最小3m。窑背厚度≥3m,厚度太小的话,则不能承受上面的车辆荷载。最小厚度为2•7~2•8m。太厚也不好,窑洞可能比较潮湿,通风、采光会存在问题。相邻两孔窑自洞口窑脸开始向两侧倾斜,使得窑腿的宽度沿进深方向越来越大,这样有利于受力。

3窑居的开挖过程建造前,按照道家阴阳平衡原理选方位、定座向、下线桩,择吉日奠基之后动工。

3•1挖院坑开挖时,比预先定好的院坑稍小一点的尺寸开始往下开挖。院子的其中一边要留成斜坡,以便往外运土。在挖到4m深之前都是用人挑土从坡道往上运土;挖至4m以下时,在院坑边支起一个绞车装置向上提土。对于较小的院坑,可整体开挖,边开挖边整理,对于较大的院坑,从安全和缩短工期方面考虑,在院面上划好院坑范围后,可分次开挖,先沿边开挖3m宽的深槽,直到所需深度,然后修整外侧土壁,开挖中心环岛。院坑大致挖成后,开始进行表面修理平整。

3•2打窑打窑的过程由打窑、剔窑和泥窑3部分组成。1)打窑窑院挖好土壁晾干后,便可打窑,所谓打窑就是把窑洞的形状挖出。窑匠先在坑壁上起券,券的形状有抛物线形、半圆形、尖券形,还有方、圆结合形,是由当地窑匠根据窑址的土质条件根据经验确定的。打窑时,窑匠先挖一个样板,深约50cm左右,接着由主家沿着窑匠起好的券形往里挖,开挖的洞口只能比券形小,不能大,但不必整齐。当挖到2~3m后停下,将洞晾一段时间,使洞壁新土风干坚硬。晾干之后,再继续往深处挖2~3m,再晾。重复2~3次,直到窑洞尺寸接近预定深度。打窑时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洞壁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2)剔窑依照窑券小尺寸开挖,窑洞粗挖完成后,洞壁凹凸不平,且略小于窑匠最初画的券形,这时还要请窑匠来,从窑顶开始进行修削剔出券形,然后把窑帮刮光,使内壁平整。这个过程叫做“剔窑”或“铣窑”。3)泥窑等窑洞晾干之后,接着用黄土和碎的麦草和泥用来泥窑。

3•3安门窗、扎山墙窑洞的多数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称:窑口的前脸称窑脸,窑口的门、窗及窗下土坯槛墙统称为窑间子,起封护窑洞的作用;窑洞深处称窑底,窑洞之上的黄土崖体称窑背,窑背厚度通常≥3m。1)修窑脸打窑完成后,首先砌窑洞的前墙———窑脸。通常窑脸用一层砖包砌,上面还挑出一层砖或形成完美的线脚等。墙面用砖拼成图案,清晰美观。由于窑脸略向后倾斜,砖面很稳定,拼砌砖花也要由专业窑匠做才能平整美观。2)安门窗窑脸的窗下墙建起后,安装门窗抱框、门槛、中槛等,然后装上门和窗。窗多以木条订成几何形窗棂,或镶玻璃,或以纸糊窗花。门多为木框板门无任何雕饰;还有实板门、上部为透空的窗格式的门,门的上部有做成实板横批,也有做成格栅的横批,并与窗连成一体;有的窑洞对门墙稍作处理。3)扎山墙由于地坑院较深,考虑到安全方面以及防止雨水流向地坑院内,窑顶上沿崖壁边缘筑有80cm高的护墙,称之为拦马墙。拦马墙有实墙,也有镂空花的。一般情况下,主窑的拦马墙要比其他四面墙体高出一皮砖左右,并且墙上有起装饰作用的圆形构造,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快速判定主窑的位置及宅院的类型。

4生土窑居的维护(以地坑窑为例)窑居建成后,需要经常维护。维护得好,可住上一二百年,维护不好,住上十几年就废了。

4•1窑背的维护黄土窑洞最怕水患和潮湿,因为黄土多为垂直肌理,在此肌理下,水的渗透能力比水平渗透力要大50倍,因此对水患要慎之又慎。通常的做法是使窑背上面与窑洞进深相同的宽度内不再种树、耕作;窑洞顶部需要经常或定期用石磙碾压,不能有杂草生长,尤其是在雨季;且使窑背向窑外方向有所倾斜,便于排水。一般情况下,麦收前碾压2~3次,用做晒场;每下一次雨就碾压一次,并且及时清理上面的杂草。公务员之家

4•2裂缝的处理窑洞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和窑脸平行方向(垂直于进深方向)的裂缝,这种裂缝相当危险,它使土体有向院内倒塌的倾向,可能堵塞出口,因而危险性较大。采用类似于基坑支护的方法来约束土体的移动,限制裂缝的发展。用若干短槽钢焊接在一长槽钢两侧,分别在窑洞前面拱顶土层的中间部位以及窑洞后部的相应位置开槽,再用钻打洞,穿入钢筋。钢筋两端过丝,一端和槽钢相连,另一端和窑洞后部埋入土体中的锚固构件相连,拧紧螺栓使土体夹紧,同时给土体施加预应力,再对开槽、洞位置作相应技术处理即可。

4•3局部发生坍塌的处理如果只是洞口部位或者洞内局部倒塌,则可以通过修复解决。具体方法:清理后先用大约40cm长、26•67cm宽,3•33cm厚的土胚,用掺加秸杆的泥做浆体砌筑出窑腿,上部弧段用楔形土坯做出拱顶,然后用掺加秸杆的泥拱顶表面涂抹一层,再往上面加层土以便使砌好的拱圈均匀受力,再往上面加土,逐层夯实。到窑顶标高附近时,采用上面叙述过的方法处理窑顶。最后再对窑洞内部进行美化处理即可。对于大面积坍塌的窑洞,可以整体填平后,恢复为耕地。此外,窑洞的小修年年有,如鼠、虫都爱在黄土中打洞,造成向窑内注水的孔道,因此需及时补豁、堵洞,补砌土坯,重新抹面。

5结语

生土窑居作为一种民居建筑形式,其营造合理、构筑巧妙、存在自然、居住和谐,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厚的建筑文化,更是一种生态精神。虽然它的存在受制于当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且受到当今城镇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但是其中蕴含的生态学思想和宝贵的建筑经验,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却具有长久的价值,值得继承和发扬。

建筑力学论文:建筑力学课程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建筑力学是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内容缺乏趣味,是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教与学难度均大的一门课程。案例教学在高职土建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不仅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还能将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中力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力学;案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引入中国高校。案例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提炼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一些典型案例,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是一门集理论分析、工程应用于一体的专业基础课程。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一、建筑力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职业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由于单招生招生人数的增多,职业教育出现了新的隐患,大部分单招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自主学习能力和组织纪律性不强,旷课现象频繁,沉迷网络,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卑心理较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筑力学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课程内容包含三大力学,该课程公式推导涉及诸多数学知识,是大家公认的一门教与学难度均大的课程。目前建筑力学理论教学课时大幅度缩减,以前建筑力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刚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时,因教师介绍了该门课程的重要性,学生开始兴趣还比较高昂,由于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与总结,学生会慢慢感觉无聊、枯燥。以前的坏毛病又体现出来了。因此,在建筑力学的教学工程中如何使复杂的力学理论深入浅出,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案例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作用

1.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传统教学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学生大部分时间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案例教学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实际工程案例场景,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它通过师生互动,一起分析和讨论工程案例,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案例中的力W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机会[1]。

2.案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根本原因是缺乏责任心,而责任心是每个社会成员尤其是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也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筑力学的任务是解决结构安全与经济的矛盾,该课程有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责任心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工程事故案例,能提示启发学生思考,除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说其成因是什么?通过典型工程事故案例,学生们都能很好的认识到:“不负责任”,“水平低”。由此认识到培养责任心的重要,而培养责任心就应从现在做起,首先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认真学习才是负责任。同时,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提高“水平”[2]。

3.案例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筑力学课程不但要求学生要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而且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所学内容解决工程中的各种力学问题。建筑力学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解决工程结构安全与经济这对矛盾。工程事故案例包含有丰富的力学知识,它能帮助学生了解力学理论与实际工程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工程结构的不同型式、结构的不同几何形状与尺寸等均与力学知识有关,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了对力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4.案例教学是专业教师成长的阶梯。案例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活动是处于主要地位,但教师却起到了引导作用,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可能费时过多,亦容易产生盲目性和失去主动性。因而案例教学就要求教师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具有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懂得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材,应该利用身边一切有益的媒体充实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重视与外界交流[3]。

三、建筑力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教学作为建筑力学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质是为建筑力学教学目的服务的,案例教学应与建筑力学的理论知识有直接联系,如果案例与建筑力学内容不相符,那么这样的案例就没有任何价值,这一点是建筑力学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2.由于很多高职生沉迷网络,所选案例应具有新颖性,对所有学生应具有吸引力,能够吸引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为今后的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由于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水平较差,选择的案例要注意案例中所涉及的力学知识不能太难,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分析与讨论,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2008年1月,贵州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时间连阴雨雪,部分地区持续冻雨天气,降雪降雨最终转化为冰凌,随着时间的推移,冰凌一层又一层地包裹高压电线,致使电线上冰的厚度都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最终被电线拉断,铁塔倒塌。

问题:连阴雨雪为何压塌高压线铁塔?

分析:由于铁的密度是7.8g/cm3,冰密度是0.9 g/cm3,而冰的厚度超过了电线直径的两倍,所以电线的自重相当于增加了0.5倍,电线的实际承受荷载超出了它的许可荷载而最终被拉断。支撑高压线的铁塔被厚厚的冰块包裹,加大了自重,并承受着比平时高若干倍的高压电线拉力,而最终倒塌。

电线拉断是轴向受拉破坏:电线因结冰而沿轴向的拉力增高若干倍,而电线由于热胀冷缩已经超出设计限度,抗拉强度大大降低。

铁塔压垮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压杆失稳造成的:铁塔是钢结构的桁架,主要由受拉构件和受压构件组成。受压构件受到的轴向压力不断增加,超过其临界力而局部失稳,从而导致整座铁塔倒塌[4]。

案例二: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各队负责人在选择参加比赛的队员时,首先选择一批力气大的队员,目的是有足够大的拉力把对方拉过来;然后在力气大的队员中选择体重大、鞋底表面较粗糙的队员作为最后的参赛队员,目的是有足够大的摩擦力使脚不打滑。

问题:除了上述条件外,为了赢得比赛,为什么人体用力姿势要往后倾斜?(如图1所示)

分析:物体在力作用下,除产生移动效应外,还会产生转动效应。力使物体产生转动效应是用力矩来度量,力矩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与力臂的乘积。本案例中摩擦力足够,脚不打滑,只能保证人体不产生移动,但不能保证不输。因为当作用在人体上的拉力与人体自身的重力不变的前提下,人体如果直立,则拉力的力矩大,重力的力矩小,由于力矩不平衡而导致人体向前倾斜(即转动)。所以为了增大获胜机会,人体用力姿势必须适当往后倾斜。

案例三: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砖混结构严重破坏(如图2所示)和人T重大伤亡,令人痛心。从建筑和结构上来说,砖混结构建筑由于墙与梁、柱的相互约束较弱,这就决定了此类建筑强度低,抗震性能较差。

问题:同样地震烈度下为什么砖混结构破坏严重,而刚架结构却较少破坏或局部破坏?

分析:对结构进行力学分析与计算前,为了使计算简便,需将原结构进行多方面的简化,得到一个代替原结构的结构计算简图,砖混结构的内部杆件相互约束较弱,杆件连接处通常简化为铰链连接(即铰结点),铰结点的受力特点是,不能承受弯矩与传递弯矩,所以对结构强度起决定作用的内力―弯矩分布不均匀,结构上最大弯矩较大,由于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与该截面上的弯矩成正比,所以结构最大正应力大,应力越大,越接近材料的极限应力,强度就越低,材料就越容易破坏。刚架结构中梁与柱用钢筋混凝土现浇相连接,这种连接点称刚结点,其特征是,杆件连接牢固,结构变形前后,汇交点处各杆之间的夹角不变。因此,结点可以承受和传递弯矩,因而在刚架中弯矩分布较均匀,最大弯矩相对于同样尺寸的砖混结构要小。所以其强度大于砖混结构,不易破坏。实际工程中的刚架结构,杆件用刚结点连接,属于高次超静定结构,具有若干多余约束,该结构局部破发生破坏,一般不会引起结构整体破坏。

五、结语

教学实践证明,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能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在工程实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获得答案,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建筑力学论文: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获得较为良好的发展空间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由于建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并且地域建筑造型也是地域历史以及当地的文化以及精神风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因此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研究,全方面的探究不同的建筑力学应用方式,对于建筑造型产生的影响,可以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不断的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多具有独特建筑造型和建筑风格的建筑。

【关键词】建筑力学 建筑造型 影响

随着建筑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于建筑的建筑造型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改变。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探究,从而引导建筑造型设计人员。在应用建筑力学开展建筑造型工作的设计的过程中,设计的模式能够更加具有创新性和灵活性,从而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所建设出的建筑造型,能够良好的保障建筑的美观性、实用性、独特性以及耐用性。

1 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探究

开展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探究,主要从建筑的形态、颜色以及材料的选择三个角度开展。

1.1 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中的形状因素探究

建筑的形状使人们对于建筑的直接的视觉印象之一,因此建筑的形状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建筑的造型是否能够成功的被人们所接受和欢迎。不同的建筑形状具有自身独特的风格以及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杰内古城,以其独特的城堡形态设计,被人们誉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

1.2 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中的颜色因素探究

建筑的色彩直接决定了建筑所具有的建筑风格,不同的颜色可以使得建筑造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相同。例如俄罗斯的历代的皇宫--克里姆林宫,建筑的色彩主要以红、白为主,绿色为辅,使得建筑具有豪华和壮观的建筑风格。

1.3 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中的材料因素探究

建筑造型中的材料因素是决定建筑给人们的视觉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原木以及红砖可以给人以温暖古朴的感觉,而大理石则会给人以肃穆高贵的建筑视觉体验。

2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探究

通过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的研究结论,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研究。将建筑力学良好的应用于建筑造型的设计当中,可以有效的促使建筑造型的形状、颜色以及材质更能够良好的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在精神和物质的两方面的需求[1]。由此可知加强建筑力学的科学性,将建筑力学合理的应用于建筑造型的设计当中,可以有效的保证建筑造型在建筑力学的应用下,美观性和实用性都能够得以良好的保障,促使建筑造型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在精神和物质的两方面的需求。

2.1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正面影响

发挥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正面影响,可以有效的促使建筑的耐用性和美观性同时得以有效的保障。研究我国的建筑风格,很多建筑的建筑风格较为简洁,应用材料也较为厚重古朴,在从力学的角度保障了建筑的稳定性以及耐用性的同时,也使得建筑所具有的气韵更加良好的发挥出来。例如我国著名的古建筑--故宫,在建筑过程中应用建筑力学建设斗拱以及额枋,在体现了故宫建筑华丽、肃穆的风格的同时,也保障了建筑的结构的稳定性[2]。因此我国的古建筑故宫良好的实现了建筑力学与建筑造型的相互统一。同时在我国的现代建筑――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建筑中,这一建筑理念得到了良好的延续,建筑力学的应用,同样的起到了促使建筑风格更加丰富多彩的作用。

2.2 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负面影响

在开展建筑造型的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充分的从建筑力学上考虑造型设计的可行性。因此很多从美学上的角度思考,较为完美的建筑造型设计,由于建筑力学的实际关系,不能完全的应用于建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善,否则会使得建筑的稳定性明显的降低。例如在建筑学中的等截面横梁的应用则可以充分的体现出这一问题。在著名的古罗马建筑--宙斯神庙当中,设计者考虑建筑造型的美观性,在设计宙斯神庙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横梁设计则为等截面横梁设计,保证了宙斯神庙的造型具有简洁和美观性。但是由于等截面横梁设计下的横梁的耐力性较差,因此宙斯神庙的横梁已经出现了裂缝,然而如果应用变截面横梁设计,虽然能够从建筑力学上保证宙斯神庙的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但是神庙的简洁的美观性则不复存在[3]。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力学与建筑造型也会存在着对立的状况,这也是建筑的理想设计和实际应用的冲突。因此在开展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负面影响,尽量选取适当的平衡点,将二者的冲突降到最低。

3 结语

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探究通过设计建筑造型的关键因素的研究结论,开展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的影响研究,从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正面影响和建筑力学对于建筑造型设计的负面影响两个角度明确建筑力学与建筑造型的联系,可以有效的促使我国的建筑行业所建设出的建筑造型,能够良好的保障建筑的美观性、用性、独特性以及耐用性。

建筑力学论文: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力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而建筑力学课程基本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绝大多数内容,难度较大,这些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制约了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从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的角度,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希望能为提高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改革;项目化教学;网络教学;模块化

0 前言

建筑力学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本课程将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为学生日后学习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建筑力学课程具有内容多、理论性强和内容趣味性差等特点。如果始终按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安排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很投入,但由于学生缺少兴趣、课堂缺少互动和讨论,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试及格率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对建筑力学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核方式都进行了改革和实践探索,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建筑力学教材多是对理论力学(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精简、浓缩和改写后编写而成,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许多重复和内容衔接不合理的地方,教材普遍具有理论性强、知识点多和工程实例联系少等特点[1]。许多教材没有将具体的算例和工程实践有效结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导致“教与学”的严重脱节。

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我在建筑力学教材、教案编写和教学课件制作过程中,内容以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为基础,以强化建筑力学在具体工程结构中的应用为重点。将教材的重心转移到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做铺垫和准备上。对现有教材的内容和讲授方式等进行合理取舍和整合,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五个模块,分别为:静力学基本内容、静定结构内力分析、杆件强度计算、杆件的刚度和结构位移计算及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以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应该与教育思想保持一致,而传统的教育思想都将教学的首要任务放在“传道、授业和解惑”上面,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教”上面。课堂教学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2]。以西京学院为例,通过“一师一优课”建设,结合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以教为主”的理念变为“以学为主”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愿,将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有机结合,加强互动式、讨论式和网络教学等方式,以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式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能力,通过改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明显的提升。

为此,在建筑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积极采用了“启发式”、“对比式”和“讨论式”等诸多教学方法。注意加强了课堂师生互动,提出一些工程实际问题采用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总结点评的方式,将课堂教学重点转移到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上。在上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与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案例、图片和施工录像,并对板书和PPT等都做了精心设计。通过课前自学、课堂讲授和讨论以及课后观摩和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形式的有机集合,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而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建筑力学课程具有内容多、公式多、定理多和图形图表多的特点。在使用传统的课堂板书授课过程中,由于书写速度较慢,从而导致一些复杂公式的推导和抽象的力学概念讲解都很不方便[3]。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将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增加教学信息量,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我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项目化教学

与一般数学等基础课程不同,建筑力学课程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性一般都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最好能将多个相互联系的力学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个大的工程项目中来讲解[4]。在讲授抽象的力学理论知识的时候通常是结合与所讲述知识点相关的工程案例来讲解,老师讲解完成后再要求所有同学分组带着任务讨论,讨论结束后由每组选出代表将讨论结果对全班同学做出汇报,最后由老师做出点评。例如,在讲授平面体系几何组成分析的相关内容时,我首先在课堂详细讲授几何组成分析的基本内容和三个重要规则,然后以工程施工中脚手架倒塌事故作为案例,让所有学生分组后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原因及改进措施。课堂中,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我再做出点评和总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2 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优势,结合课程内容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单位时间的知识传播量[5]。随着学校的网络系统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系统的力学教学体系。我将自己做好的电子课件、相关的习题及考试题等上传到西京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上,所有同学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登录后自主学习,教师在规定的时间段安排在线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疑难问题。通过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不减少教学信息量的同时既可以精简授课学时,又可以将学生复杂难懂的力学问题变得更直观核易于理解,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所有同学的欢迎。

3.3 仿真力学软件的应用

由于多数力学问题相对较为抽象且计算量大,数学基础要求高,故多数学生普遍缺少学习兴趣。为提高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些力学问题不能在现场实验演示的情况下,在理论课程讲解之前,我首先使用力学仿真软件演示建筑结构或构件受力和变形的全过程,同时将一些试验全过程拍摄制成影像在课堂给学生演示。这种将课堂讲解和力学软件演示结合起来的教学手段,首先可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再经过教师在课堂对理论知识的讲授,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有了明显提高。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上必须考虑力学类课程的特点,单纯采用“一刀切”的笔试的评估模式,不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且过关率较低,对学生学习力学类课程的积极性产生影响,故必须在考试的命题以及形式上做出必要的改革。

首先,对考试题型加以改革,针对课程的特点,建立建筑力学试题库,采用教考分离的方法,将试题的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上,多采用一些能发挥学生创新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题型。其次,在考核方法上也必须进行大的改革,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化考核。具体做法是: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提升为40%,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评定。如作业、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及平时测验等;实验、实训考核权重占20%,其中实验实训态度、操作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的撰写均占一定的比例;期末闭卷考试所占权重为40%,采用“一纸开”等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力学核心知识点掌握的全面程度。通过这种过程化考核方式的改变,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全面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5 结束语

建筑力学作为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需要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不断的改进、创新和探索,找到学生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力学相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和实际中的建筑结构有机结合,为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力学论文:中职《建筑力学》课程教改探讨

【摘 要】通过分析中职的现状,从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深化、教学思路的更新三方面,探讨及归纳了属于中职特色的一些教学改革想法,旨在提高中职《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现状,建筑力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建筑力学》是建筑工程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大力学于一体。就当前的中职教学状况看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学生基础知识较差,对所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足够的兴趣。②教师教学理念、方式落后,无法很好的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③教学内容繁复,课时不能被很好的利用。根据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特点,要实现从知识型向实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1整合教学内容

随着各种新知识新课程的增加,《建筑力学》学时的减少已成必然,那么“学时少,内容新,范围广,效果好”则应是其课程改革的方向。我们可以按照课程心理学理论并结合社会需求的实际情况对《建筑力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整合和改革。按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时间,重新确定《建筑力学》理论的知识学习领域,依据相似的知识点将建筑力学划分为:①静力计算模块;②内力计算模块;③变形计算模块;④强度计算模块;⑤稳定性计算模块;⑥超静定结构模块;⑦几何组成分析模块;⑧动力计算模块等八个模块,以此增强知识模块间的联系,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如内力计算模块,在弹性静力学中,拉、压、弯、扭的内力分析方法相同,即都为“截面法”;变形计算模块,将几种基本变形的变形计算及刚架、桁架的变形计算放在同一章节中讲解;强度计算模块,结合前面讲的内力计算,套用既有的公式进行讲解,使教学能达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

2.1多媒体与板书并用教学法

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实现《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手段创新的重要途径。多媒体课件以展示图片及动态图像为主,如将各种钢筋、工程中各种截面形式的构件、节点区配筋等拍摄下来插入课件,或将一些不方便用板书形式讲解的内容制成动画,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但是,如果教学皆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忽略板书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就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甚至可能比完全采用板书教学的效果还差。因此除采用多媒体教学外,教学内容仍应以板书形式循序展开。通过板书,可以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在黑板上,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板书能从视觉上强化对学生的刺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使在多媒体教学兴盛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板书也不可能幻灯、投影等所完全取代,它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2案例教学法

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对工程实际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了解。因此,应力求做到如下几点:①应用现有的模型、实物及实例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找到实际问题与建立力学模型的结合点,清除学生的学习障碍。②用力学知识解释力学现象,在教学中,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3更新教学思路

所谓“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笔者认为教学思路应使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力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3.1调整授课计划,实行立体式教学

解决好与中学物理课中有关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力矩、摩擦及牛顿三定律等)的重复问题。根据学生的知识程度,避免简单的重复工作,适当提高教学起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减少教学时数,充分发挥学习迁移的作用。

3.2转移教学重点,简化求解过程

例如在讲授弯曲内力时通常是按列剪力、弯矩方程作剪力图和弯矩图,这种方法存在很多弊端,特别是当梁上作用荷载较多时,要分段列出多剪力、弯矩方程,再根据方程逐点描迹,显得很繁琐,既费时间又易出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中应对此部分只作简单介绍,而重点介绍根据载荷集度、剪力、弯矩的微分关系,找出梁上荷载、剪力图、弯矩图三者的关系,据此作剪力、弯矩图的方法,即“简易法”。

综上所述,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整合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前提,对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则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对教学思路的更新则为展开教学内容体系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建筑力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其改革效果也不是短时间就看出来的。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建筑力学论文: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力学教学探索

摘 要:传统建筑力学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计算繁琐,让学生入门时感到难以接受, 无法与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匹配。因此,笔者试图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问题。如何将现代学徒制理论有效地应用于建筑力学教学,值得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 现代学徒制 建筑力学 教学

“建筑力学”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涉及的后续课程最多,包括识图,结构设计等,这门课程是在传统的土建类的三大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应用情况,在坚持知识的“理论够用、结合实际”原则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删减和简化后形成的。

该校市政工程专业从2015年开始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生源均来自应往届的中职生,对中职而言,建筑力学已经修过,但知识浅显,达不到高职层次要求,针对这一情况,需进行独具特色的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力学教学模式探索。

1 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现代学徒制模式就是将企业学徒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这一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而企业需求的一线技术人员需要一定的学校专业知识,两者各取优势,合作共同培养。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即为“双主体,双身份”。意味着学校和企业共同育人, 其中以企业为育人主体,不仅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同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实时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规格,弥补学校教育与动态的社会发展的脱轨现象。同时,学生兼有学徒和学生双重身份,即作为企业实践岗位的员工,又是学校的学生,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 还要培养适应工作的各方面能力,比如: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

2 “建筑力学”课程特点

“建筑力学”的内容包括力学理论和工程应用的计算方法,主要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力学概念,为后续课程或工程应用中的结构设计及施工提供必要的基础,同时,工程类的注册证书考试内容中“建筑力学”是必备知识。“建筑力学”中有非常多的观察、假定及实验,同时公式相对比较繁琐,理论上,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以及对抽象理论及假定的理解能力,这让基础薄弱的高职入校生,尤其是以中职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学生接受起来相对困难。

3 传统“建筑力学”教学模式面临的瓶颈

传统高职学生这一课程的开展面临以下困难。

(1)学生基础较薄弱,学习态度普遍消极。高职生的入学成绩较差,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思维不够敏捷,而学习缺乏主动性是最大的困难。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不深,尤其对力学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学生看到公式多,内容枯燥,失去兴趣;有的学生认为毕业做施工管理,不需要力学知识。现代学徒制的学生在专业的积累上相对来说,比普通高中毕业生稍强,但基础薄弱相对来说有过之,这是这一课程开展最大的困难。

(2)例题与实际工程结合不够。传统“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仅仅注重习题的训练,脱离实际项目,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花费非常多时间,效果却并不理想。面对如此之多的习题,学生本能会产生厌烦情绪,对课程排斥。同时,致使一些学生质疑建筑力学的重要性,认为纯理论,与日后工作无关,究其原因,无非是课程与学生互动性不够,没有从多方面告诉学生,建筑力学能干什么,将来怎么用,从而造成一系列连锁效果不佳。

(3)教学方法、手段不够丰富。建筑力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解―习题训练,再加部分实验,满堂灌的方式收效甚微,学生并未参与进来,尤其结合现在的学生的特点,生于长于网络时代,追求自我个性,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接受程度低。

(4)考核制度不尽合理。这一课程,通常采取的考核方式是用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综合考查。这种方式不能考核学生实际的掌握程度,以及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应用能力,忽略了实践内容在实际工程项目上的灵活应用及创新能力。

4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探索的潜能,将工程实际中的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从“力学”角度用浅显、形象、生动的案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一点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而言是有优势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实际项目上的员工,能更深刻地体会“建筑力学”的用处,只有具备一定的建筑力学知识,才能读懂设计出来的施工图的要求,才能知道不同的施工工艺都适用在什么情况,才能确保工程质量,避免工程事故。同时,现场的施工机具和临时设施的设计工作,就是由施工技术人员来完成,没有力学知识,这些工作都无法开展。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于“建筑力学”的兴趣。

(1)教学内容改革。①教学内容根据工作任务模块化。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工作岗位需求,把建筑力学的知识模块化,以“施工员”岗位中对脚手架的搭设为例,可以以一整套的脚手架计算书为任务,把“轴向拉压杆”“压杆稳定”等内容嵌入到计算书的讲解中,其他内容也以实际任务为目标,综合相关建筑力学知识点,以解决实际任务为目标。②融入BIM模型的教学内容设计。三维的建筑信息模型本身就对学生的兴趣提高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以在建筑力学知识中加入BIM模型,尤其对现代学徒制的学生而言,具有辅助理解比较难的理论部分,如:梁的受弯受剪中应力的分布等,都可以借助BIM三维模型辅助理解。③出具现场教学方案。结合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工作岗位,出具现场教学方案,同时发挥经验丰富的企业师傅的作用,采用“现场教学”,边学边做边用,以“脚手架的计算”为例,先学习理论部分,再用工地现场的脚手架让学生出计算书,搭设方案,在企业师傅把关的情况上,参与下一步的实践搭设,让学生对力学产生了夂竦男巳ぁ

(2)教学方法改革。尝试从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课前预习法。建筑力学除学习力学知识外,还需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所以课程的开展,不仅是课堂时间,课前及课后都非常重要。课前利用“预习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结合课程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建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在资源库中,收集非常多的工程案例及视频,同时提前上传课件,让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学习。②课中案例教学。建筑力学本身虽然理论性强,但它的工程应用性也强,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从工程案例入手,引出知识点,如讲授材料的各向异性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劈材时,是顺纹还是横纹更容易,讲授压杆稳定时,可以引入一些工程事故做为案例,如现浇混凝土模板的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不仅教会学生理解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观察力学现象,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③课后综合练习。阶段性学习后,布置综合案例练习,案例可以根据现代学徒制学生的工作岗位性质而定,这样贴近实际工程,学生的参与感及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例如:简支梁桥的内力计算,涉及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学生得到际锻炼,也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④岗位案例。针对现学徒制学生的岗位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岗位案例教学,不同的岗位所需要侧重的力学相关内容不同,不能一刀切,笼统教学,还需结合学生及岗位特点,有所侧重。

(3)考核方式改革。

现代学徒制学生的考核有别于传统的高职学生的考核,同时,传统的高职学生的考核方式也存在片面,不能充分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的弊端,提出学校老师+企业师傅共同打分的方式,同时打分项,除期末的综合笔试外,还加入,综合案例练习、岗位案例练习还有企业对员工考核中的打分项,综合考查这一门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5 结语

现代学徒制的学习模式,应当成为教育的进步,对具体学科而言,应适应趋势发展,找到适合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学生的特点而采取定制式的课程教学的新探索。建筑力学的革新,还需要结合经验,进一步来完善,通过多举措、-多方面改善现有的“建筑力学”学习方式。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的分析

摘要:《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力学、结构知识晦涩难懂,而且不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不符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为了在课程教学中,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本文浅析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改革的依据、思路、方法,希望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术能力;课程改革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为学习《建筑工程施工》、《计量计价》等后续专业课程做铺垫,为学生在工作岗位中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工程上有句话叫“精施工须先通设计”准确的描述了《建筑力学与结构》的重要地位。然而《建筑力学与结构》概念多、原理多,规范难理解,课程难度大,传统的课程设置不能够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因此《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课程改革的依据

现阶段《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材力学部分主要介绍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结构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中知识摘录后进行重新排列,绝大部分篇幅在介绍结构构件的设计及计算。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是施工企业、监理单位等企业,因此这些知识对于高职学生就业帮助不大。

高职院校进行的是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主要目标,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具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而不是培养研究型学者。因此对高职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弱化复杂难懂的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突出职教特色。

二、课程改革的思路

1.整合教材内容

现阶段使用的教材内容相对杂乱,知识内容没有跟上行业技术发展的步伐相对滞后,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行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必须是做好教材建设工作。

2.调整教学方式

《建筑力学与结构》分为力学部分和结构部分,对于两部分内容要区别对待。力学属于基础科学,是结构计算的基本工具,力学的知识点讲解不可简化,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能在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结构部分,现阶段教材中80%的篇幅是结构的设计计算,20%的内容是结构构造,为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实践能力,需要调整设计计算与结构构造的比例,宜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

三、课程改革方法

1.教材改革

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深度探讨,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水平,根据实际工程编写一本项目化授课教材,将力学与结构知识相融合,通过几个具体的项目使学生掌握力学知识、结构构造知识、构件设计计算方法,并且能够切实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2.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分为力学基础知识讲解和结构构造设计改革两部分进行。(1)针对力学基础知识的讲授是不可省略的环节,但由于力学知识枯燥乏味、难理解,且现在高职招生范围扩大,自主招生、三校生(来自技工学校、中等专科学校、职业高中)学生原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对于力学知识的学习感觉吃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力、创造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改变教学思路,发挥学生课堂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方法,实现“玩中学”:例如,学习力的投影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用手电在纸上进行投影,了解投影理论,找出投影规律,在自己动手的同时掌握投影计算方法。整个课堂参与度提高,也不会因为听繁复冗长的理论而昏昏欲睡。(2)建筑结构部分应该采用项目化教学方式,将建筑结构知识和实际工程项目联系在一起,几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工程项目中,每次课完成项目的一个工作页,并由教师进行点评、打分,学生间相互评分,每次课程结束前由教师进行知识点总结。

3.工具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机开始主导人类的生活,手机的使用是当代高职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环节,而教师仍旧使用黑板和粉笔传统教学工具及PPT这种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明显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入手机软件,开发手机教学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光明正大的拿手机进行学习,而不是偷偷摸摸的玩手机。

同时还可以采用模型教学,采购或购买结构模型,例如典型的基础配筋模型、楼板配筋模型、常用节点模型等等。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身边易得的材料进行简支梁配筋模型的制作:首先为学生介绍简支梁的主要配筋,其中受力钢筋、架立钢筋、箍筋等具体的配筋要求;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真实钢筋骨架的构造;引导学生利用纸桥、筷子、吸管等物品替代钢筋,分小组制作模型,并在模型制成后教师检查、纠正错误、进行点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道每根钢筋的特点,直观印象深刻,必然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地点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像其他专业一样把工作地点搬入教室。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施工现场氛围,深入了解建筑结构在工程中的应用,就不能做井底之蛙,需要带学生走出去看一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会安排认识实习,让学生对建筑工程有一直观感受。笔者所在学院,积极推动土建实训场的建设,按照教师上课要求对实训场进行布置,方便上课期间带领学生在实训场进行深入观察,现场教学。同时,积极展开校企合作,开辟校外的实训基地,除计划校内课程实训外还开展工地现场的工程实训项目,充分融入企业内部,感受企业氛围,了解建筑力学与结构在实际中的应用。

5.成绩改革

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不以一张试卷定分数。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项目打分,学生互评;实训教学中,由实训教师根据实训表现评分,施工现场实训项目由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评定,综合以上成绩及学生出勤、作业、考试成绩给出最终考核成绩。

三、结语

《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教学改革由于其理论知识多,内容复杂,在以往的教学中与工程实际相脱节,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它是课程改革的难点;然而该门课程在专业中又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落实专业培养目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技术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除了上述几点改革内容,专任教师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改革方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

建筑力学论文:高职《建筑力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力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构《建筑力学》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并依次提出了“二维一体”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内涵和具体内容,最后还分析了实现该课程体系的几个保障条件,为《建筑力学》课程改革做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高职;建筑力学;课程体系;二维一体

在土木工程专业中,无论是本科教育阶段还是高职教育阶段,经过众多力学教师的探索和耕耘,在建筑力学的课程教学中已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模式。然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新结构形式、新材料以及新施工技术不断涌现,这些因素对力学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力学教学现状分析

《建筑力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是研究建筑构件及结构中普遍存在的受力、变形及破坏规律的学科。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是进行工程计算,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服务。建筑类专业力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目前,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学单元仍以单门课程为中心,对三大力学的知识相互渗透和衔接考虑得不够充分,力学体系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被淡化了,甚至有部分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力学知识的应用环节较弱,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3)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烦琐、计算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点,影响教学效果。(4)最新的科学前沿技术和创新知识没有被及时地引入到课堂内,导致学生因知识结构存在问题而不能迅速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上述问题影响着课程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建立合理的力学课程体系,适应新形势,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二、力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1.课程体系提出的背景。以目前我校使用的由肖燕主编的《建筑力学》教材为例,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土建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篇,具体的内容如表1所示。

从表格的内容可以看出,《建筑力学》的内容基本涵盖了本科阶段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第一篇对应的是理论力学,第二篇对应的是材料力学,第三篇对应的是结构力学。像这样编排教学内容的力学教材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这样的内容安排确实是把三大力学的重点都罗列进去了,与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相比,只是在深度和难度上有所降低,但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要求。如前述,力学以建筑结构及构件的受力、变形以及破坏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力学在工程中应用时首先要提取出相应的工程计算模型,然后根据其计算模型确定要采用的手段。例如,属于杆系结构的工程对象可用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手段进行分析。力学是一个分析与计算的工具,我们进行力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际工程中能灵活运用这个工具,为解决实际的设计、施工的问题提供思路、方法和手段。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建筑力学“二维一体”的课程体系。

2.“二维一体”课程体系构建的依据。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依据。

3.“二维一体”课程体系的设计。针对目前建筑力学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近几年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在此提出建立“二维一体”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课程体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以工程结构或构件为载体,整合相关知识点,融“教与学”为一体,组织实施教学,突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在整个体系中,基础模块是整个力学学习的基石,介绍的是通用力学计算方法,是后续章节计算的基础;进阶模块是对建筑工程中常见的受力构件进行分析与计算,此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的相关理论与计算方法,这是一个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工程概念,培养工程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修模块是超静定结构的内容,该内容可由教师或学生根据实际授课情况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完成。

三、“二维一体”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1.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要实现建筑力学课程的改革,首先是要有相应的教材以及与之配套的课件、题库等。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1)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求知识转变,使老师由知识技能的讲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从而使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等方面全面发展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力学类课程,在课堂上要注重演绎推理,对重点内容层层解析,学生才容易接受和理解。

3.改革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建筑力学的考核以期中、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为主。众所周知,卷面成绩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在职业院校,教师更不能把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一份份试卷上。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应该遵循“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在以学生为主的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过程性考核,对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表现及时地给予评价打分,再适当地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结合,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四、结论

建筑力学“二维一体”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在《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中所做的探索和尝试,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同时也能满足岗位职业要求,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但以此课程体系为依据编写建筑力学教材、制作与之配套的其他教学资源,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建筑力学论文:浅谈中职类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建筑力学》课程

摘 要:建筑力学是中职建筑专业的基础课,但是学生对于建筑力学的学习很吃力,理解度不够。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一个方面,教师对于学生们的态度是一个方面,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归属感、胜任感、控制感也是一个方面。该文就教师如何教导才能让学生对建筑力学感兴趣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力学 专业 教学

中职校对口单招班参加高考,建筑力学这门课是建筑专业班的专业基础课,并且是最能拉开分值的专业课。但是单招班建筑专业考取本科的越来越少,大多数能考取专科,还有一部分是落榜的,同学们辛苦三年没有得到他们希望中的回报,并且对中职学校而言在社会上的声誉也会变差,对学校的招生率会有一定的影响。

是什么原因导致建筑专业的中专生对建筑力学这门课没有兴趣,学不好呢?从教师,学生,家长三个方面考虑原因。

1 教师方面

上学期间,学生一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在学校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家长,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所以才会有好老师带出好学生,坏老师迫害学生的说法。小学生将老师的话当做圣旨,初中生开始有顶撞老师的现象,而职校老师会有被学生欺负到哭的例子,因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变了,所以每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就会不一样。老师的鼓励和老师为学生设身处地考虑对学生来说太重要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在乎,这样学生做任何决定前都会考虑一下老师的感受;如果老师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就会有“既然老师不在乎我我干嘛要在乎“这样的想法,在乎都是相对的,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真的是不可缺少且无法代替的,老师对学生真的很重要。

2 学生方面

学生进职校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同学是因为没有考取普通高校,在家没事干在外没有合适的工作,于是进了职校,所以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义就是在学校里面混混日子。学生第一次接触专业课,如果开始没有学习好的话会越听越难,然后越难就越不想听,由此恶性循环下去学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再加上有的老师上课的时候遇到反应慢没有听懂的学生就会大声指责,这个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更加不想听课了,觉得这门课的老师是针对自己的,更严重的还会在这门课上和老师对着干,不仅影响老师的教学还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还有的学生对建筑专业本来不感兴趣,只是因为家长选了这个专业,那么学习的时候就提不起兴趣,并且觉得只是帮家长念书的。

3 家长方面

大多数家庭给孩子选择建筑专业都是因为觉得建筑专业毕业后方便找工作,或者家族中有做建筑这一行的,所以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本来就对建筑专业没有兴趣再加上家长的做主使得学生会有厌学情绪。在进入中职学校之后,家长的放纵不管或者是管得过严也成了学生厌学的原因之一。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学生心中没有魄力,学生就会有反抗的情绪,而这个情绪就会引起学生厌学。

知道学生不愿学习的因素,那么就可以从那几方面来制定改变计划,引领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建筑力学这门课专业性比较强,光用文字或者口头解释无法让学生们很好地接受并理解的。普通的教学不能帮助教师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要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让学生自己想学愿意学。不同的教学法可以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以下讲两种教学法及其对于建筑力学这门课的讲解所能达到的帮助。

(1)任务引领教学法。以工作任务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基于工作任务情境来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处理来进行学习。布置学习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是为了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共同活动,使得新知识、新能力的习得成为可能。老师在其中担任的角色很重要,因为如果老师布置的任务脱离学习,学生将会无法完成,导致教学又变成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一个模式。因此为了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老师在布置学任务的时候必须符合问题性、动机、情境、开放性、复杂度、意义这6个维度的特点。任务引领法的重点就是使教学任务与工作相对接,需要设置问题情境,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情境是基于工作任务的情境的。

平面汇交力系所涉及到的物体平衡就可以采用这个教学方法,学生对于如何使物体保持平衡会有好奇心。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成就感、胜任感,让学生觉得自己很重要,这样的自我感受能够督促学生自己主动学习。

(2)角色扮演法。设计特定的情境;扮演者在模拟的、真实的情境中,从所扮演角色的视角出发,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获得一定的心理体验。老师确定学习目标和领域,向学生阐明角色扮演类型,对整体过程进行安排和分配,计划和组织扮演过程等。学生必须熟悉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和角色扮演的目标,查找相关资料。将角色扮演法应用于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在一个规定的时间段内,与其他角色协同尝试着承担并实施。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角色扮演法,学生才是主角,需要自己写剧本,老师的作用是检查学生写的剧本内容。角色扮演法比较有新意,在学生看来像是演戏,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这个不是回答问题、不是考试,自己可以展示一下,只要学生能够有这样的想法,班级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轴线拉伸和压缩杆件这一章就可以采用这个教学法,让学生安装老师布置的任务,扮演其中角色,自己感受拉杆和压杆,便于学生的理解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方法再好都需要老师恰当运用,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同时老师要多看到学生们优秀的一面、闪光的一面,谁都希望被表扬被鼓励,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是蠢的,鼓励赞美可以使差学生变好学生,谩骂瞧不起会使好学生变差学生。

除此之外,家是学生一个坚强的后盾,家长的理解和表扬对学生也会重要,“干得漂亮”“你真棒”“我爱你”这样的话如此简单,家长却吝啬得不愿说出来。当家长和老师在指着学生的时候,有没有通过镜子看看自己的表情,有没有反思过是不是就是这样的表情让学生不愿意学习,这是值得家长和老师思考的问题。

以上是对中职专业课――《建筑力学》这门课的教学研究,不管是建筑专业课还是其他课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要到什么时候家长和老师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呢,希望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早点重视。

建筑力学论文:浅谈中职建筑力学教学现状与改革

摘要:《建筑力学》是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为一体的建筑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对建筑工程结构问题的简化能力,一定的力学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它不仅是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而且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建筑力学》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整个教学成效, 影响到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因此, 必须要适应新形势, 采取新措施,改革《建筑力学》教学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建筑工程专业作为当前社会的一个发展比较成熟完善的传统专业,同时也是一个紧跟时代步伐,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有着无限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学本专业的每一个学生必须学好专业基础课。比如,建筑力学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建筑力学已经成为建筑工程、道桥工程、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工科类专业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课。但现在的中职学校的学生建筑力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对建筑力学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政策。

一、 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

底子薄。随着近几年中等教育入学率的不断提高,普高热持续升温,职业教育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学习的基础普遍较差( 尤其在数学、物理方面),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

缺乏动力。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进校后注意力转移, 抱着混三年拿张文凭的心态,得过且过,从而缺乏学习动力。

学法不当。虽有部分学生想学点专业知识和技能, 但在学习方法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不注重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公式的内涵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只是死记硬背,乱套公式。

(二)教师方面

观念陈旧。有些教师一辈子就是教授 《建筑力学》,总是拿着同一把尺寸去衡量不同时期、不同基础的学生, 就是抱着固有的观念去对待现实的学生,要求偏高,学生的学习基础持续下降,而教师为了应付上级的各项考核,取得好的成绩,在授课、作业、练习、考试中难度较大,这样既丧失了自己的信心,又让学生感到灰心,毫无成就感。

重教材的钻研,轻学生能力的研究。教师的备课往往十分重视备教材、备教法,而对备学生常常忽略,对学生的基础差异、个性差异、接受能力差异、学习力的差异等因素研究不足,致使学生无法掌握所授的知识。

重教学的系统性,轻内容的灵活性。授课时往往严格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对复杂而严密的公式推导和理论较强的内容或数理要求较高的章节不加取舍,不能进行有机的整合,致使教学越教越难。

(三) 教材方面

目前的教材仍旧是按传统的学科体系而编写的, 十分重视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不搞设计力学课程无用的错误观念。不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 改革措施

(一) 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水平,而且要掌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特点和规律, 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专业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整合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这类人才既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 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 按照这一目标定位要求,教学内容应该剔除繁琐的推论,删去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突出适用性、适应性,强化定性的分析。讲授的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度,让学生感觉它有用,而不是难,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广泛联系实际工程, 如讲物体受力分析、力矩的计算、平面平行力系塔式起重机起吊重物的确定等,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实际工程分析很有兴趣,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工程意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加强直观性和情境性教学。建筑力学虽然是研究工程实际中的各种构件和结构, 但受力作用后产生的内力、应力、应变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直观性教学,创设现场教学的情境。

(2)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现代教育媒体的多样性, 教学原则的多重性, 使得教师有了更广泛、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如直观教学、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等。

(五)改革评价方法

课程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结果的主要手段,传统的评价方法是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终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得到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鉴于职业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要将学生平时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内容。

总之,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和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