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4-20 08:32: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控制测量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的推动下,市政工程项目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为了确保市政工程施工的进度和质量,必须要进行相应大地控制网的布设。以GPS技术为基础的静态工程控制网,相较于传统的测量技术精度更高,成本也更低,相应的测绘工作效率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目前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文章结合GPS静态控制测量技术的特点,就其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GPS静态控制测量;市政工程;应用
1 GPS静态控制测量概述
GPS卫星和用户接收机是GPS定位得以实现的设备基础,将用户接收机天线与卫星之间的距离作为观测量,根据GPS卫星瞬时坐标,确定用户接收机天线对应的观测站位置。GPS静态控制测量需要应用到GPS静态定位接收机,在进行位置的确定时,设备的位置为静态的,定位的方式由包括相对定位和绝对定位两种。需要注意的是,两种静态定位的观测量都是观测站与GPS卫星之间的伪距离。根据观测量的不同,又可以将静态定位划分为测相伪距静态定位和测码伪距静态定位两种,一般来说,载波相位测量的静态相对定位可以保证较高的测量精度。
2 GPS静态控制测量特点
2.1 GPS静态控制测量的优势
现代信息社会对于测量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量技术除了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测量过程的质量外,还需要具备便捷的特点。GPS静态控制测量可以对测量区域内,一定时间段内的卫星信号数据进行获取,之后通过GPS数据处理软件的处理,便可以得到精度较高的测量结果,较之传统的测量方法更为便捷,数据的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GPS、GIS以及RS的综和应用可以对土地资源的调查数据、地籍测量数据等进行获取,从而为土地统计、动态监测等提供依据,在国土监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2 GPS测量误差及解决方式
GPS卫星信号传输过程以及设备处理都有可能出现数据的误差,同时,地球整体运动包括潮汐、相对论效应以及负荷潮都会对GPS测量的精度产生影响。周跳是导致观测值误差的重要原因,对于周跳引起的数据误差来说,大于十周的较为容易消除。GPS观测值误差的消除和削弱的具体方式有四种。一是求差法,对不同的观测值进行相互求差,进而减弱这些数据中存在的相同误差的影响。二是回避法,即选择测量精度较易保证的区域作为测区,避免容易产生误差的环境,同时采取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设备,解算软件的专业性以及测量点的坐标也会对测量精度产生影响,因而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工程需要提高起算点的精确度。三是误差改正模型的建立。四是参数法,对测量数据的系统性偏差进行求定。
3 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3.1 应用概述
GPS静态控制测量在市政工程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政管线建设、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大型工程中都需要确保较高的测量精度,从而促进工程整体质量的提升。我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城市地质条件、气候环境以及建设水平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必须要结合实际采取合适的测量技术手段,在保证测量数据精确性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测量的难度。测绘工作应当尽量减少对于原有建筑物的破坏,保证已有市政管线的完整性和使用性能。工程测绘的内容包括四等水准测量、地下管线竣工图测绘、平面位置校验和测绘、管线纵断面测量以及GPS控制网测量等。
3.2 工程平面控制
由于市政工程的覆盖面较广,因而,相关测绘的工作量也比较大。一些市政工程的测区总面积较大,且测量区域内的道路不规则,乡村道路以及城镇主干道纵横交错,整体呈现网络状。为了确保GPS静态控制测量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严格按照技术方案的要求以及相关工程的实际状况进行分级布网,即在测区内原有的已知四等点的基础上,构建起可以覆盖到整个测量区域的国家E级GPS静态测量控制网,根据测区的面积、地形、建筑状况等进行GPS平面控制点的测绘,并通过区域内已有的三等水准点和之后布设的GPS点构成的附合水准路线来进行测区高程控制测量。还需要对测区内布设好的GPS定位测量点进行拟合,可以采取连续运行卫星服务系统的RTK技术,进行GPS点的检查和拟合,并对测区内所有图根控制点进行加密。
3.3 平面控制结算
在GPS控制网布设完毕后,还需要利用相应的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和基线解算。市政工程GPS静态控制测量中可以采用Compass基线解算软件,该软件的计算效率以及结果准确性都得到了认可,应用较为广泛。市政工程平面控制结算一般将与工程要求相符合的双差固定解作为基线结算的最终成果,为了满足不同的施工数据要求,一般将基线结算结果保存为统一的数据格式,并在平面控制数据处理软件的支持下完成WGS-84坐标系下的三S无约束平差。在进行静态控制测量和平面控制结算时,需要根据行业规范和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参数的设定,为了确保基线解算结果的准确性,还需要采取科学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检验,从而对基线数据的精度进行判断。根据检验计算的结果对基线进行处理,存在严重误差的数据要进行提出,解算合格的基线要继续保留。一般的市政工程通过检验的基线数量在150左右,平面控制点与图根控制点的总和需要在100以上,以满足市政工程测绘对于测量精度的要求。
3.4 高程控制
在正式进行测绘工作之前需要对市政工程建设地进行实地勘察,在GPS控制测量区域内找出保存完整可以使用的三等水准点,这些测量点可以作为该工程高程控制测量的起算基准。根据市政工程的建设要求以及测量区域内的实际路网和建筑建设状况,布设三条四等水准闭合路线较为合适,在这三条水准闭合路线测量的中途还会经过多个工程建设之初设置的,新的GPS点以及加密的新的GPS-RTK图根控制点。如果工程测量区域内的原有的可用的三等水准点较少,无法满足GPS水准高程测量的需求,针对这种状况,将GPS高程拟合计算的结果与四等水准测量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再取GPS控制测量网中的几个GPS点作为计算的起始点,并将这几个点的四等水准成果作为起算数据。再进行二次曲面拟合高程,计算控制测量网的高程值,最大高程差值需要在3.0cm以下,高程误差的算数平均值在1cm左右,在较为平坦的市政工程测量区域,当GPS静态控制测量网的覆盖范围在20km2以内时,并且有五个分布较为均匀的水准点,利用GPS在中原地区进行高程拟合可以达到四等水准精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GPS静态控制测量具有自动收集记录数据、不要求测量点通视和全天候观测的优势,将其应用于市政工程中可以有效提高建设的效率,还可以节约工程成本。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GPS静态控制测量凭借优异的使用性能和更为广泛的适用范围,将逐渐取代传统控制测量,促进城市测绘的发展。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随着城市内各种管道铺设、公路桥梁施工工程不断增加,确保施工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工程测量精度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因此,控制工程测量的精度受到越来越多施工单位的重视。文章阐述了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问题,并针对测量精度的控制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市政工程测量的精度控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政工程;工程测量;精度控制
前言
市政工程(包括城市道路、桥梁、给水排水、堤防护岸、涵闸泵站及煤气管道等)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是直接为设计服务的,同时也为工程施工提供依据。因此市政工程设计对市政工程测量的精度和测量内容有一定的要求。而测量精度对市政工程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忽视测量精度,就可能造成拆迁已有建筑物或平整大片土地,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如果片面的强调精度,又会造成时间与经济上的浪费。所以只有按照各种市政工程对测量的不同精度要求进行测绘工作,这样所得的测绘成果成图资料,才能满足各种市政工程设计的需要,又为施工测量提供了方便,加快了市政工程的建设速度。
1 市政工程ζ矫婵刂撇饬烤度的要求
在市政工程建设中,如果布设地下管道较多,用地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对每一种管道都要按其最小的间距要求布设。如:下水管道离建筑物的水平净距不小于2.5m;汇水管径小于或等于200mm时,汇水管道离下水管道不小于1.5m;道路侧石边缘离下水管道不小于1.5m;中压煤气管道离下水管道也不小于1.5m等等。如果原有建筑物的位置不准确,则有可能将管道布置得小于上述规定的最小间距。因此设计人员认为对于原有的建筑物所施测的解析坐标,其最大点位误差不应超过10cm。如果布设的地下管道不多,管道之间的水平净距超出了最小水平净距,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与邻近已有构筑物以及与平面控制点的相对位置误差也不应大于10~20cm。
根据上述设计人员的要求,在一般市政工程(如汇水排水管道、煤气管道、次要城市道路、堤防护岸等)建设中,布设四等以下各级平面控制网时,可按最弱点点位误差相对于起算点不大于士10cm的精度进行施测。这样相邻同级点的点位误差会小于土10cm,能够满足设计或施工单位对一般市政工程施测线路交点,测绘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或用解析法测定地物点坐标的精度要求。
2 市政工程中影响工程测量精度的问题
2.1 缺乏专业测量规范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测量工作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规范是影响测量结果的重要因素。测量工作是一门具体的学问,具有科学的测量体系及理论依据,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采矿业胜任,要做到保障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必须建立一个共性的行业规范。目前在实际工程测量工作中,没有标准的测量规范,测量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许多测量人员不专业、测量设备质量差等情况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市政工程的质量。
2.2 测量设备操作不当的影响
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问题在于测量人员对于测量设备的错误操作,人为的操作不当、错误记录使得测量结果准确性大幅降低。在具体测量过程中,测量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测量技能,其中一部分测量人员职业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感;还有一部分测量人员甚至达不到测量资格,一些测量工作由实习人员、兼职人员进行,这些人员大多对测量设备使用规范不熟悉。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很容易造成市政工程的测量精度不准确。
2.3 设备质量误差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施工单位对测量工作不重视的情况。众所周知,工程测量所使用的设备价格普遍很高,但一些施工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投入,往往购买质量较差的测量设备,这些测量设备相对落后、精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工程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另外,许多测量人员对测量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不重视,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缺乏合理的维护保养,使得测量设备精密度下降,这也是影响测量设备的重要原因。
2.4 测量技术问题的影响
工程测量的准确性不仅仅依靠测量人员的操作和设备的优劣,测量技术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技术也是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工程测量工作中,测量技术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全面分析,以此判断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由于大多施工部门信息技术的缺乏,导致测量精度无法得到保障,丧失了市政工程建设问题的判断能力,由此直接影响了市政工程的质量。
3 市政工程中控制测量精度的措施
3.1 专业的工程测量规范
建立一个专业的工程测量规范是落实工程测量精度的必要措施,有利于提高工程测量的准确性。首先,政府机构或专业机构应当构建相应的职能部门,通过职能部门对市政工程的施工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加强测量环节的有效控制,达到对工程测量的引导规范的作用;其次,对监测人员、监测设备的资质进行严格限制,确保工程测量的基础条件达到规范要求。通过测量规范的监管作用,避免工程测量环节形同虚设,规范了工程测量程序,有效提高了工程测量的精度。
3.2 专业的测量技术人员
专业的测量技术人员是保证市政工程中控制测量精度的关键,不能因测量的技术人员专业能力不达标而影响测量的精度。在工程建设中要定期组织测量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测量技术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在测量技术人员团队中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保证测量人员技术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注重“老带新”的方式,加强测量技术团队建设,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测量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外,要保证测量技术团队的稳定性,减少人员变动,保证测量工作的效率。
3.3 优先选用先进的测量设备
市政工程主管部门通过加强工程质量的硬性要求,促使施工单位加大工程测量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此确保检测精度更加准确。另外加强检测设备的保养维护工作,在施工单位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后,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及时的保养维护,必将大大缩短检测设备的使用寿命。检测设备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规范,检测工作完成后,检测设备需及时安放储存,避免受到损坏,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做到及时解决,保养维护工作要做到长期规律,降低设备检测误差。只有确保检测设备的质量和后期保养,才能使测量结果更加精精密。
3.4 选用最新的测量技术
市政工程施工部门要重视先进测量技术的引用,并且通过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不断促进自身测量技术的研发,以满足部门自身实力的提高。目前国际先进的监测技术包含PTK定位技术和GPS数字定位测量技术,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有助于实现测量误差的降低,大大提高了测量效果和工作效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政工程施工中工程测量发挥了基础作用,工程测量精度的准确直接决定了市政工程的施工质量。所以施工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工程测量工作,做好测量人员的专业能力培养,通过提高测量设备质量和引进先进的测量技术,因此,必须做好程测量精度的控制。只有做到工程测量精度的控制,才能更好保障市政工程质量,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同样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简介:高鸿(1973,05-),女,大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控制测量。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管道工程成为城市整体规划中的基础项目之一。控制测量技术是市政管道工程中的主要工作,测量的准确性对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必须要加强市政施工管道工程中的控制测量技术。受环境、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保障市政管道施工的整体质量,做好市政管道施工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保证管道工程的控制测量技术。
关键词:管道工程;控制测量技术;市政
市政管道工程是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项目,包括水、电、热能、电信等多方面,关系着城市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城市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多样化,在工程施工中,对施工技术、质量等问题提出更高的要求。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有力反应,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满足城市化进程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完善城市建设体系,为城市化发展提供有力条件。受到环境、地形、水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市政管道工程中的施工质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提升整体施工质量的同时,加强市政管道施工中的技术支持,提升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为城市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1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市政管道施工过程中对技术要求较高,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对技术监督也要落实到实际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度要求,对施工数据进行测量,为管道工程实施设定基准,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及时掌握相关施工数据。控制测量技术在管道工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精确的数据要求在管道施工过程中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城市管道工程受到施工环境的影响,在复杂多变的施工条件下对施工周期、管道工程质量的制约和影响都是需要考虑到的情况,地下管道、交通路段行人车辆的干扰等都会影响管道工程施工的展开。在市政工程中,排水管道是最核心的部分,雨水排水管道、城市污水排水管道都需要充分考虑城市降水量、污水排放量等实际情况,施工过程中控制测量技术是关键。市政管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问题有以下几个。
(1)市政管道施工中存在管道位置偏移问题。导致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对管道数据的测量作为施工依据,而有的施工单位为了缩短工期,对数据的测量不够严格,与实际施工要求有差距,导致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管道发生积水、位移等现象。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准确的数据作为参考依据,出现偏差,管道施工很难有精准的效果,测量工作不到位,是发生位置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位移问题也由此产生。
(2)管道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井变形或是下沉问题。这种问题一般和建筑材料的质量有关,施工前没有做好建筑材料的检测工作,导致整体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在施工过程中,对井口数据进行收集不够,井口表面在浇筑过程中不够稳定,井墙施工不到位,管道承载力达不到工程要求,管道承载力加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井盖坍塌现象,这类安全事故在管道施工中造成的严重安全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在施工中注意控制测量技术的精确度。另外,管道渗水、漏水问题是市政管道工程中常见问题,管道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容易破损,出现积水,如果不及时发现处理,外力作用增强发生渗水现象,对整体施工会产生不利影响。
(3)城市管道施工在回填土沉陷问题上处理不够完善,管道工程对整体地表环境的破坏给城市建设造成后续问题。这种施工遗留问题应该得到及时处理。回填土的质量、土体含水量、夯实程度等方面不符合工程要求,造成沉陷问题会影响整体工程质量。后期维护更加复杂化,也会加剧这一现象的严重程度。
2 加强市政管道工程中的控制测量技术
市政管道工程在铺设前、铺设过程中、铺设后等阶段都对控制测量技术有严格要求。施工准备阶段要注意图纸设计、管道选取、放线测量等各个环节符合施工要求,按照规定程序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才能保证准备阶段在后期施工中得到有效实施。城市管道工程的复杂性在图纸设计中更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施工图纸与实际施工情况是否相符,这是首要考虑的问题。管道工程多在地下环境作业,如果出现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预估的。管道铺设过程中,着重做好管道检测检验,通过闭水实验检测管道整体质量,对管道出现缺口、破损等问题要追究相关负责人责任,及时更换管材。在施工过程中,对管道材料的管理保护要做好妥善安置工作。优化排水管道的闭水实验,采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对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防治措施,应及时进行管道更换工作。
在市政管道工程中监控测量技术体现在数据上,同时也体现在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数据的精确度关系着施工质量,一个小的细节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问题。控制测量技术的提升还需要不断端正工作人员态度,加强施工过程中管道施工测量工作的控制。在管道主点的测量上,在施工前期设计中包括中桩测量以及转向角测量,这项工作从管道起点、终点、转向点等都进行测设。施工团队在施工过程中要熟悉图纸,对施工设计意图等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了解,不同管道的起点环境不同,在测量控制上也有所不同。供水管道的起点是水源地,电力管道起点是电源,热力管道起点是来气方向,不同类型的管道施工过程中起点条件不同,在施工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测量依据也会不同。转向角在实际测量中存在特殊要求,数据结果会有出入,这些问题在技术上要有精准的控制。
管道横、纵断面的具体测量一般使用水准仪皮尺法、经纬仪视距法等,在测量比例尺上也有固定常用的数据。管道截面在实际施工中对初期开挖边界等使用行为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做好控制测量技术,才保证断面测绘数据的精确。在管道施工中进行测量首先要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准确把握,在测量工作中才能保证准确性。通过相关设备仪器对现场进行检查校对,对不稳定性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在测量工作中要注意加密处理,这有助于数据保存,减少了环境影响因素对测量工作的开展。管道竣工测量工作对整体工程中的数据M行处理,管道竣工断面图、带状平面图等整理编绘给管道后期管理、维护、整改等提供参考数据资料。对管道后期质量评定等都需要从参考数据中对施工效果进行对比鉴定,如竣工带状平面图是为了检查管道起点、终点、转向点以及附属建筑物的高程和平面位置。管道控制测量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在精确度上出现偏差造成的施工事故和后续问题,解决过程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等,影响整体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因此,要做好管道工程中的控制测量技术。
3 结束语
社会发展对市政工程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城市化过程中还将面临更多市政工程中的挑战,管道工程施工也将面临更大压力。提升控制测量技术,克服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突破现阶段市政管道工程施工中技术瓶颈必须面对的问题。实现市政建设的质量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作者简介:刘明强(1980,10-),男,大专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控制测量。
摘 要:掌握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不但能够提高地震勘探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对复杂地形进行有效的地震勘探。从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的应用来看,这一方法在勘探测量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是地质勘探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应对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掌握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的应用过程,了解其GPS网的布设要点,掌握其埋点和观测方法,并对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掌握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特点,做好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的运用。
关键词:地震勘探;测量方法;有效性
1 前言
在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应用过程中,首先要做好GPS网的布设,通过GPS网的布设,能够确定勘探范围,做到在固定范围内进行勘探。在布设了GPS网之后,需要使用埋c观测方法,重点做好内业设计和外业作业,提高埋点的监测质量。在多年的应用中,地震勘探控制测量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在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要认真分析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过程,并对其存在问题进行重点了解,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2 地震勘探测量,应做好GPS网的布设
2.1 GPS网布设的具体方法
采用同步图形扩展式:同步图形扩展式的布网形式,就是多台接收机在不同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在完成一个时段的同步观测后,又迁移到其他的测站上进行同步观测,每次同步观测都可以形成一个同步图形,在测量过程中,不同的同步图形间采用边网连接方式,整个GPS网由这些同步图形构成。
在地震勘探控制测量中,GPS网的布设是关键。之所以要进行GPS网的布设,不但要为了有效的划定测量范围,同时也是对测量地点以及测量区块的全面观测。通过GPS网的布设,能够对所测量的范围有初步的认识,还能掌握测量范围内的地形特点,并对可能出现的测量问题以及影响测量准确性的因素进行预估。所以,做好GPS网布设,在实际布设过程中采取科学方法,是提高GPS网布设效果的关键,也是做好GPS网布设效果的重要措施。
2.2 GPS网布设的注意事项
基于GPS网布设对地震勘探控制测量结果的影响,在GPS网布设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GPS网布设应选准布网形式。目前最科学的布网形式就是同步图形扩展式,这种布网形式覆盖面广,能够保证测量范围符合实际要求。其次,要采取接收机同步观测的方法。这一做法的目的在于提高测量质量,使GPS观测数据能够在不同的接收机上都得到体现,对于纠正测量错误和减少测量偏差具有重要作用。再次,要对同步图形进行边网连接,提高连接质量。
2.3 GPS网布设取得的积极效果
在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应用过程中,GPS网布设之后,有效的划定了测量范围,实现了测量范围内GPS信号的覆盖。除此之外,通过GPS网布设,也初步掌握了测量区域的地形特点和区域特征,对下一步埋点的选择以及观测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GPS网布设可以形成网状的测量结构,对提高测量结果和满足测量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GPS网布设是关系到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效果的重要因素,做好GPS网布设是十分必要的。
3 地震勘探控制测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地震勘探控制测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通讯、交通运输、地形地貌等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了许多同步点开关机时间不统一,很多点同步时间不够,甚至没有同步时间,从而造成大量的返工重测。
结合地震勘探控制测量实际,在具体的测量过程中,同步开关机时间非常重要。如果不能保证同步时间,那么在测量中各个测量点的数据就会出现较大误差,对整个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测量同步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同时,由于同步时间的长短不一,部分基线精度高低不一,基线剔除率相对较高,控制点的总体精度不太令人满意。
在具体的测量中,不但需要测量同步时间一致,同时还需要基线精度在允许范围之内。如果不能满足这两项指标,那么测量结果将无法满足准确性要求和有效性要求,测量点的测量工作则需要返工,增加测量工作量。
3.2 地震勘探控制测量问题的解决方法
基于地震勘探控制测量实际,以及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确定测量范围,对地形复杂的测量区域,应在每次测量中选择较少的测量点,但是需要保证测量点开关机时间一致,确保同步时间一致,以此达到提高测量准确性的目的。
其次,在实际测量中,应对基线精度进行控制,对于基线过高或者过低的数据进行剔除,保证所选择的控制点在基线精度上满足测量要求,以此达到提高测量准确性的目的。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实际测量中,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但能够提高测量效果,同时在测量准确性上也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基于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的优势,我们分析这种测量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并提出了有效的应用建议,保证地震勘探控制测量方法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积极效果。
【摘 要】《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课程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测绘专业在《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本科专业课程之一。通过近几年来的《大地测量学基础》教学,以及本学年度《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教学,提出了基于编程、制作PPT和出试卷互考等教学举措,以期提高学生对海洋大地测量等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关键词】大地测量学;教学改革;海洋测绘
0 前言
《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是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测绘专业最新成立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近半世纪以来,人民对开发海洋和利用海洋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海洋科学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学科之一。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课程的开设是在我国不断重视海洋权益的背景下,其前身是《大地测量学基础》。她是在原有《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侧重讲述大地测量技术在海洋测绘中的应用。《大地测量学基础》是一门古老而又活跃的学科 ,研究和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重力场、整体与局部运动和地球表面点的几何位置以及它们的变化的理论和技术的学科[1]。通过本学年度的《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本科课程教学发现,课程讲授结束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不充分,特别是对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投影变换的认识仍有所欠缺。因此,为及时掌握与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有必要对《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的课程内容与目标,然后探讨了今后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的一些举措。
1 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课程理论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讲授教学40学时,讨论教学8学时。相比原《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而言,增加了讨论教学部分的学时,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加强对课程涉及的概念的了解。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测绘专业开设的《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主要可分为以下5个部分:
(1)绪论:主要介绍大地测量学的定义、作用、体系和内容,以及大地测量学的发展简史及未来技术发展展望;重点介绍大地测量学技术在海洋测绘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通过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对大地测量学的研究内容达到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2)坐标系统与时间系统:主要介绍地球的运转规律、特点,以及大地测量应用中涉及到的时间系统和坐标系统。由于在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测绘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与《GPS原理与应用》课程是同时讲授与学习的,因此,此部分内容可以与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坐标、时间系统一同学习。特别地,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程序的方式,让学生实际动手,加深对坐标转换等相关知识的认识。
(3)地球重力场及地球形状的基本理论。主要是了解地球重力场的基本原理、高程系统、测定垂线偏差和大地水准面差距、确定地球形状等基本概念。本章关于地球重力场内容相对来说难度较大,球谐函数等相关理论知识更是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但是,本章重力场的知识与海洋重力及相关应用息息相关。因此,对《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课程而言,本章学生更需要对与地球重力场相关的高程系统、垂线偏差、大地水准面差距等核心概念进行必要要掌握。
(4)地球椭球及其数学投影变换的基本理论。在《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课程中,本章涉及的大地主题解算、地图数学投影变换、高斯平面直角坐标换算等内容仍是重中之重的知识点,在后续海洋大地测量的成果转换与成果的全球统一中,将是不可或缺的。
(5)海洋大地测量基本技术与方法。海洋的开发与陆地一样,也需要测绘各种资料,来保障海运事业的发展。海洋大地测量除了需进行包括海洋控制点、边界测定、海底地形绘制等工作外,还需要为海洋工业、工程、航运、渔业等提供保障,并为海洋科学提供重要资料。海洋大地测量的任务是精密测定海域的各种控制点(海上和水下)的位置,研究地球潮汐与海洋潮汐的相互作用,潮汐循环、大气循环对地球自转的影响,以及海面地形、大地水准面和海底地壳的变化等[2]。
2 教学改革举措
通过前几学期开展《大地测量学基础》课程以及本学期的《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课程的讲授,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与理解。
2.1 程序编写
由于《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课程中设计的理论复杂,计算公式复杂,导致学生对很多重要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且经常容易将不同知识点的内容进行混淆。为提高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相关参数计算方法的理解,非常有必要对需要重要了解的知识点进行程序编制。且程序编制前,需要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对程序编写的思路、流程进行总结与整理。特别地,在课程第4部分内容中,坐标正反算、大地主题解算、投影换带等内容涉及的公式非常多,更有必要让学生理清思路。
2.2 PPT讲解
可以在重点章节、重点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选定几个重点概念与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后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以讨论的形式将PPT的内容进行讲解,或者以小组的名义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对于PPT讲解比较突出的同学,可以通过增加平时表现的分数予以奖励。
2.3 课堂测试
由于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在课堂上讲授后,如果不经常复习,很容易遗忘。可以要求每个同学自己看书,然后选出自己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以试卷的形式给出来。然后选择一到两次课的时间,将每个同学所除的试卷随机发放给其他同学进行测试。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书本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将学生编写比较合理的题型和题目,选入最终的期末考试中进行测验。
2.4 结论
在本文中,对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通过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期改善《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编程、制作PPT和出试卷互考等举措,使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本R档睦砺壑识。在今后《海洋大地与控制测量》课程教学中,我们还需将进一步探索海洋大地测量学的教学改革方法,提高海洋测绘及相关专业学生对海洋大地测量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为我校的“海洋特色”添砖加瓦。
摘 要:本文以《控制测量》(上)课程为例就如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作了初步的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翻转课堂;控制测量(上);自主学习
《控制测量》(上)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实践性强。其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传统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而且不能实现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个体特性的充分展现。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教学方式,将课堂上的“知识传递”和课后的“知识内化”颠倒过来,形成了“学习在课外,内化在课堂”的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通过视频的呈现放在了课前,学习在课前可以通过简短的视频学习了解课程章节的重点,并可通过反复观看予以巩固。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老师仅仅起引导作用。学生看视频中出现的疑问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反馈,如果小组反馈无法解决,则可通过师生互动进行探讨。学生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翻转安排,主动发现并探讨问题。
基于此,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尝试将“翻转课堂”应用于《控制测量》(上)课程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际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实施对象选择:选择测量技术专业学生。
(二)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具体分配:根据测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课堂理论教学占24学时,课间实习为24学时;此外,本课程综合实习时间为2周。
(三)教学模型或教学环节设计(包括翻转课堂讨论的组织及实施、翻转课堂学生典型角色发现及选择机理及方法等)。
(四)学生成绩评价及激励机制的制定:翻转课堂在课程中的应用,关键在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如何进行课前设计、课中翻转课堂讨论的组织与实施、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等。
每个环节都需要任课教师精细考虑。而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学生是否积极的参与,若没有预习,就不上“翻转”。为解决这一难题,课前任务设计中要把学生完成的任务、课中任务设计中学生的讲解与讨论参与的程度,均列明算分方式,总分将作为学生课程考核与实训考核中平时成绩分值。
二、翻转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
翻转课堂总体分为课堂教学翻转(见图1)和实践教学翻转(见图2)二个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结合的翻转环节,课堂翻转教学使学生了解、理解学习内容,再通过实践教学的翻转课堂使之对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内化。具体过程为:(1)在课堂教学中按教学单元,教师根据课程核心内容制定翻转课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预学习,完成相应预学习任务,再通过翻转课堂由教师指定和学生自愿原则,进行主旨性讨论。如图1所示。(2)在课内实验和集中实训教学环节,按实践内容设置翻转课环节:①教师首先指定实践内容,②学生先根据指定的教学资源进行预学习,③进入翻转课堂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操作讲解讨论,④最后进行实际的测量实践。
三、翻转课堂取得的实效
(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转变了教师观念,提高了教学技能。教师不在拘泥教学方式,主动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学习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网络技术。教师重新给自己定位,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和学生互动的创造者。
(二)通过课程翻转教学,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能够使得优秀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并通过他们进一步带动部分学习不主动的学生,整体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大浪潮下,翻转课堂势在必行。教师需不断学习,不断完善,参与到翻转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有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将传统课堂变为学生积极参与及互动的课堂。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促进课堂教学更好地发展。
【摘 要】本文分析控制测量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与理念,从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制度化管理等方面探讨中高职衔接“2+3”教育模式下控制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2+3”教育模式 控制测量课程 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
控制测量是高职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主要阐述控制网的布设、控制测量技术设计、卫星定位测量技术、导线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和控制测量技术总结等内容,是一门理论知识较深、数据处理量大、仪器操作性教强的课程。在中高职衔接“2+3”教育模式下,这门课的短板较为明显,一方面中职学生没有经历3年高中阶段的学习,理论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欠缺;另一方面这门课理论知识深,数据处理多,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和计算能力。
为了提高控制测量课程的教学质量,在中高职衔接“2+3”教育模式下,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把“工学结合”作为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适当弱化理论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相应改革,满足“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
一、控制测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运作过程中企业参与色彩不浓。工学结合的“工”强调的是实训、实践,其“精髓”就是把课堂学习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在职业环境中强化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控制测量课程的实训、实践往往只是在学校范围内进行简单的控制网模拟练习,实训的外业环境,控制点布设,控制网精度、范围和观测数据处理等方面都无法跟实际工作中的控制测量任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学生在实训过后仍然达不到企业的要求,无法完成工作中的实际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测绘企业的积极参与,学校只有与测绘企业密切合作,建立联合办学机制,由企业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控制测量实训指导,跟校内实训教师一起完善实训指导书,在指导书中引入真实的测量任务,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制度、规章和相应技术要求完成实训任务,达到学以致用,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快速适应测绘工作岗位,实现就业零距离对接。但由于目前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无法形成利益共同体,往往是学院积极想和企业联合办学,引企入校,但企I由于各种原因参与积极性不高,敷衍了事。
(二)教材内容脱离工作实际需要的现象比较普遍,理论性太强。教材是课程的记录,更应该是课程的设计,体现教学设计思想。目前高职控制测量课程的教材是在本科院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修改,内容以三角网理论为主,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很高,不利于高职学生掌握,导致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很差。而且教材中介绍的测量仪器以J2型精密光学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为主,这类仪器操作复杂,在控制测量外业中已经很少使用。随着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常规控制测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测绘企业在野外控制测量中使用的仪器以全站仪和GNSS为主,布设的常用网型是导线网和GNSS网,数据处理以电算化为主,不需要很强的理论知识,只需掌握简单的仪器操作和相应计算软件即可。但这类知识在控制测量课本中很少被详细叙述,只是作简要介绍,一笔带过。可见,教材内容没有与时俱进,脱离了工作实际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在控制测量岗位上不能学以致用,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兼职教师数量过少,且教学时间不稳定。控制测量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内容包括控制测量技术设计书的编写、野外控制点的布设、控制网的观测、观测数据处理和控制测量技术总结等,要讲授好这些内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兼职教师正是最佳人选,他们都是测绘行业、企业里的技术骨干,长期在一线测绘岗位工作,对目前常用的测绘仪器和方法十分了解。通过他们的亲身讲授,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第一线的测绘技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兼职教师还可以优化师资结构,加大“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兼职教师授课的待遇不如专职教师,且无法享受学校的福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兼职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有的兼职教师在企业的测量任务十分繁重,并经常需要去外地测量,无法长期兼顾学校的教学任务,因此师资队伍里稳定的兼职教师数量过少,无法保证正常的实训教学,这极大地制约了控制测量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
(四)校外实训基地很难真正落实,无法保证正常教学需要。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与社会机构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可以成立与专业课程对应的校外实训基地,综合利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优势,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建设校外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后续的更新和维修,为了节约资金,很多院校依靠私人关系把校外实训基地搬到企业,利用企业的资源进行正常教学活动。可是这样的合作关系存在一定的风险,在实训基地建立初期,企业碍于个人情面,会重视校企之间的合作,但由于校企合作双方缺乏相应的国家政策支持及互惠利益机制,随着时间推移及市场经济的利益冲突,这样的合作方式必然进入“休眠”状态。这种短期行为使得校外实训基地缺乏稳定性,无法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
控制测量校外实训基地需要建设多媒体教室,配置若干台不同类型的高精度测量仪器,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一般由学院投资建设多媒体教室,合作企业则提供实训所需的测量仪器和技术人员。但企业出于自身经营、仪器安全和学生实习安全等因素考虑,不愿意长期接纳学生到企业参加测量生产实训,导致实训基地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校外实训基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摘 要:在当前的工程控制测量过程中,GPS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因为其自身具有十分显著的特点。首先这一技术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其次它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第三,其自动化水平相对发达,并且可以应用在很多的领域中。当前工程控制测量中,应用这一技术可以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得到显著的降低,并且促进工作质量的提升,传统的几何测量方式显然是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具有显著的应用优势。本文重点对这一技术的发展以及具体应用情况展开了论述,希望可以促进今后测量精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GPS技术;工程控制测量;应用;测量精度
与传统的工程测量技术手段相比,GPS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是在传统工程测量基础上的革命。因为这项技术打破了天气以及通视条件的束缚,在定位精度上变得更高,并且操作也十分便捷,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不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就能实现工程测量的工作。所以,对GPS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当前,人们对工程测量的精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所以通过GPS技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国工程测量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GPS技术在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优势
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所具有的优势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具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采用GPS技术应用在工程控制测量过程中,主要是通过GPS接收机对测量信号进行传输的,将天线安装在检测站上,同时启动接收单元,GPS接收机就可以正常的进行工作,随后在完成测量工作以后,将电源关闭,接收机就结束自动接收的任务,同时将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中,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
其次,GPS技术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无论是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GPS技术的应用都十分的广泛,尤其是在工程测绘时,施工人员对GPS技术十分青睐。工程测绘补偿中,不仅需要对地壳板块的运动情况进行检测,还需要对大地以及其他工程开展测量工作,所以将这一技术应用在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并且这一技术能够进行自动化的检测,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第三,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GPS技术在测量精度方面,如果进行短距离的测量,那么能够满足毫米的级别,如果进行差分导航,那么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的级别,因此在对工程建筑以及构造物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通过这一技术可以实现精准的定位测量,在相应的处理软件以后,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高效的处理效果,这样让相应的高程以及平面精度都达到毫米的精确度。
2、GPS技术在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文章以工程为例,该工程采用了6台Ashtech型静态单频GPS接收机(测量精度为5mm±1ppm)采集野外信息,作业基本要求包括:数据采样率(S)不超过30s;时段长度不小于60min;同时观测有效卫星数量不小于4;平均重复设站数不小于1.6;同时观测有效卫星书不小于4;卫星截止高度不小于15°。每时段观测都采用测量天线高两次的方式,相差小于3mm,天线高为测量的平均值。GPS观测数据采用Ashtechsolutoons2.5进行基线解算,以此保证每一个基线都能求出整周模糊度。GPS技术在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实现静态定位的效果。在每个流动站中分别设置GPS接收机,在进行观测的过程中,主要采用静止观测的方式,同时,可以对太空卫星传输过来的信号进行接收,对基准站的同步数据进行记录,在此基础上,对监测站一周所产生的未知数和三维坐标加以进一步的解算,如果测量的精度符合相应要求的规定,那么就可以停止测量,如果测量精度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保证其精度的准确性,那么就需要对测量进行加密控制,所以即便是在恶劣的环境以及地形中,都可以促进测量精度准确性的提高。
其次,可以实现动态定位的效果。在测量的过程中,实现动态定位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并且前期准备是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先选取一个合理的控制点,并且在这个控制点上观察一段时间,事先设置好流动站,这样就可以在流动站上进行自动测量,同时将基准站观测到的数据相互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将具体的坐标位置确定下来,以实现对测量结果的要求,实现动态定位。当前工程测量对于精度的要求相对较高,通常要求测量精度达到厘米级别,动态定位能够独立完成桩测量、地形图测绘、纵横断面测量等,并且具有非常高的测量精度,致使动态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第三,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传统的测法测站与碎部点之间必须通视,不仅拼图环节的精度不能保证,并且还需要至少两人进行工作,花费较长的时间。采用GPS技术,仅仅需要一台机器和一个人,并且花费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够完成碎部点高程以及坐标的测绘工作,然后输入特征编码,能够迅速成图,显著的降低了绘图难度,提高测绘速度。
第四,选线以及放样。将GPS的接收机作为流动站,在一定的距离接收测量数据,对重要的物质进行定位,然后将获得的信息输入接收机,并利用CAD绘图软件进行选线。采用GPS技术进行放样测量,仅需输入点位坐标,接收机能够将提醒信息准确的传输至任何放样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放样精度,还能够降低劳动量,加快放样速度。
3、提高GPS技术在工程控制测量精度的措施
(1)创建工程控制测量网络。工程控制测量网络是工程管理、维护工作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工程测量精度的重要措施。通常状况下,工程控制测量网络的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占位密度相对较大,对测量的精度要求相对较高,采用边角网的方式,创建工程控制网络,在采用GPS定位技术时,能够充分的体现GPS技术精度高、作业时间短、工程耗费低等优势。
(2)PTK碎部测晕以及放样。PTK技术,即载波相位差分技术,采用PTK技术对相位的测量进行处理,能够将基准站收集的载波相位信息传输给用户,用户通过对基准站差分信息进行求差解算,能够准确的找到用户的位置坐标,并将定界标点标出,采用PTK碎部测晕和放样,能够提高测量精度和标定的准确性。
(3)区域差分网络的碎部测量以及放样。当碎部测量出现在区域性的GPS的差分系统中时,基准网和放样会对所有基准站提供差分信息的权,并实现差分的定位,提高PTK接收机标称精度,能够提高PTK测量点的精度,进而提高测量精度。
(4)测量精度评定。采用平面平差基线相对精度统计、基线残差统计、环闭合差统计进行GPS定位中误差统计,100%的点位精度控制在1cm以内,甚至控制在0.5cm以内,如果测量数据合格,则表明基线解算质量良好,GPS技术的测量精度能够满足工程测量的实际要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GPS技术在工程控制测量的实践应用中,对操作要求相对^高,并且随着现代工程测量对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工程控制测量人员应该熟练的掌握GPS技术在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流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测量精度,进而为工程的控制测量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铁路事业也迎来了一全新的发展局面。在具体的高速铁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障高速建设施工的顺利实施以及如何确保运营维护与放样精度,关键也就在于建立一套经济、有效的精密测量控制网。基于此,本文就针对高速铁路控制测量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以希望能够对后期的相关工作有所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高速铁路;控制测量;问题
0 引言
铁路不仅属于一种重要的交通方式,而且还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铁路建设也步入了一定的发展阶段,特别是高速铁路成功建设与通行,更是促使我国交通运输进入了世界先进发展之列。高速铁路的一大主要特点就是效率高、速度快,同一般铁路不同,高速铁路对于基础控制测绘工作与轨道工程精度的要求更为严格。传统的测量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而且之前的铁路控制网也存在b点密度不足与精度低等诸多问题,所以,建立一套轨道铁路精密测量控制网也就显得尤为关键。
1 基础平面控制网
1.1 基础平面控制网点位的选择需满足的要求
(1)点位的安置位置周围要有着开阔的视野,而且也要便于安装GPS接收机,一般要同地面高度角维持在15度左右。另外,为便于GPS信号的接收,在其内部杜绝存在成片的障碍物。(2)在点位的附近尽量避免不要存在大面积的水域与对卫星信号接收存在强烈干扰作用的物体,如广告金属牌等;(3)点位尽量选在一些牢固、稳定而且容易寻找、不易破坏便于安全作业的区域;(4)点位要与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保持不低于400米的距离。
1.2 基础平面控制点的施测
(1)测量仪器:采用技术先进的双频GPS接收机;(2)基础平面测试点要满足不低于GPS点和三角点联测,同时保证在每50千米左右具备一个国家三角点的联测,国家三角点联测的个数要多于三个;
1.3 GPS网平差与坐标转换
相关测量数据在经过一定的处理之后,应用相应的商业软件(或随机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平差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GPS基线网平差要应用GPS基线的双差求解;(2)三维无约束平差要在WGS-84坐标体系中完成,并需要对三维坐标平面进行三维转换,将其变换为一个独立的工程平面坐标;(3)采取一个已知方向和已知点进行必要的坐标变换,并将变换后的坐标引入到相应的坐标系中;(4)在坐标进行转换之前,需要对联测三角点的精度进行检查,并对控制点精度进行确认,在确认所有相关要素满足要求后方可采用进行后续工作,以此来保证GPS测量的精确性。
2 线路控制网
一般情况下,线路控制网都布设在基础平面控制网的上演线路附近。线路控制网在基础平面控制网的基础上采取C级GPS网或四等导线进行施测,同时满足离线路距离要在50米到100米之间,点间距要在80-100米之间。此外,线路控制网的控制点位的选择尽量定在不易被破坏的铁路用地范围之内,而且所选择的位置土质要安全、位置要僻静,能够便于保存和观察,最后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埋石。因此,也就需要在所有线控制网的控制点位位置处书写相应的说明,必要的时候可通过测量该点位到距离稍远明显地物的距离,并绘制相应的示意图,做好记录。
对于一些在线路勘测的不同单位测量衔接地段,需要同时设置两个以上控制点砟为共同作用点,最后的测量结果要能够准确的反应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此外,所选择的线路控制点要具备良好的通视条件,对于一些条件较为困难的地区通视点数目可适当降低,但至少要保证拥有一个,以此来有效的满足施工测量与放线需求。
3 基桩控制网
基桩控制网所指的主要就是分布在线路沿线的三维控制网,该控制网起点和重点为基础平面控制网或线路控制网。对于基桩控制网的施测一般都是在其他线下工程施工测量工作完成之后再进行,该控制网测量工作的实施给无砟轨道的敷设以及后期的运营和维护提供给了可靠地控制基准。对于基桩控制网的测量工作,可采取后方交会法或导线测量法来完成,在其控制点的控制过程中需要对具体的工程施工要求和运营维护要求进行综合的考虑,其埋点同样需要设置在一些僻静、安全、便于测量和不易被破坏的地段,同时掩埋地段还要有着良好的抗移动、防冷冻和防沉降的特点。
4 高程控制测量
对于高程控制的测量,需要能够与一级高价水准相联测;其中对于二等水准测量而言,一般要满足每150千米联测一次,条件困难的联测距离可放宽至400千米(不得大于这一距离);四等水准的测量保证每30千米联测一次,条件困难的联测距离可放宽至80千米,并形成附合水准路线。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客运专线与另一铁路相连接时,首先需要对两条铁路的高程系统相互关系进行确定。此时附合水准路线要保持沿线敷设,同时水准线的埋设也要满足具体以下几点要求:
(1)保证每2千米设置一水准点;部分重点工程项目还要结合自身项目特点进行水准点的增设;水准线不仅可以单独设置,还可以与平面控制点共用;但对于单独设置的水准点而言,要保证其距离线路中线的距离在50米到100米之间。(2)关于水准点的选择,要尽量定在一些位置僻静、安全,土质坚实、便于观测和能够长期保存的地段;(3)要严格按照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进行水准机点的测量工作;(4)在应用四等水准测量时,如果在平原地区可以选择水准测量方法,而在丘陵、山岳等地区则可以选择三角高程和电测距等测量方法。
5 结语
在之前传统的铁路测量方法中,普遍存在着精度低和坐标系统不统一的缺点,而高精度测量控制网的建立有效的解决了这一缺陷,促使我国高速铁路的控制测量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在包括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的勘测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后期的营运维护等全过程中均贯穿着精密测量,这对于更好地保证高铁轨道的稳定性、高精度以及平顺性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摘 要:基于测区像控测量任务为背景,论文首先探讨了将CORS技术应用于像控测量的工作原理,进而探讨了具体的作业流程,包括前期的数据准备、像控点的目标选择、像控点位置标定和像控点的位置测量,内业处理、像控测量误差来源分析和像控测量的质量保障措施等。结果表明,使用CORS不仅能达到像控点测量的精度要求,而且误差分布均匀,测图精度高,不存在误差的积累。
关键词:CORS 像控测量 误差 质量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土地利用现状也随之快速变化,各种城市发展决策、规划管理需要依靠影像图来提供更多、更直观的城市空间信息。目前由于相片的采集成本越来越小,所以影像更新的速度也就越来越快;相应地导致对相片的处理速度、精度和处理的面积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某区通过获取2008年10月以后最新的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经过正射纠正、匀色、配准、裁剪等处理手段完成1∶2 000DOM数据库,而该文主要论述正射纠正作业过程中影像图的控制测量(以下简称“像控测量”)任务。
该区位于宜昌某河网地带,测区内包括建成区、村庄、河流、湖泊、林地、岛屿等多种地形,在市区内建筑物较多,周围则以河流、树林、山地为主,交通不便、地形复杂,通视条件较差,常规的分级控制测量方法基本难以在既定的工期内完成任务。
1 CORS应用于像控测量的工作原理
像控测量是指根据相片在内业设计布点方案并选定能在实地观测的地物特征点,在实地根据划定影像的灰度和形状确定像控点的位置,外业实测求解该点三维坐标的过程,该项目则是引入湖北CORS中网络RTK测量方法,实时获得像控点的三维坐标,从而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
湖北CORS用于像控测量的动态模式为网络RTK模式,该模式可直接获得观测点的坐标,方便快捷,精度可靠。目前主要适用于低等级控制网和精度要求不高的测量应用,比如:四等以下的控制测量、图根测量、海岸线测量、像控测量等。
2 作业流程
2.1 前期数据准备
为了实现GPS网与地面网的联合平差与高程转换,GPS网中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已知三维地方坐标和GPS坐标控制点,其实际数量一般不低于3~4个(该项目采用了7个控制点),且要求分布均匀。如果控制点没有高程,可从附近高精度水准点引测。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地验证平差结果,还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已知点作为验证点。根据测区交通和地理环境信息,精心安排同步观测计划,既要保证设计的线路能够顺利在实地标出,又要考虑所选像控点在实地无法观测等情况,做好在附近找点的准备,更要考虑如何省时高效地完成观测任务。
2.2 像控点测量
根据获取的影像图,该区覆盖了3个条带的QuickBird 影像,共9景数据需要做正射纠正,而正射纠正采用的像控点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像控点必须分布均匀,二是每景像控点个数必须满足微分多项式,根据该区的地形地貌特点该方案初步设计对于山区地段采用4次多项式、平原地区采用2次多项式来做正射纠正,用4次多项式需要的控制点个数为15个以上,二次多项式需要的控制点个数为10个,为满足不同条带接边限差,故不同条带接边处必须共用相同的控制点数据(和相邻景接边处一般为3~4个),因此该项目测区均匀分布共约80个点作为正射纠正的基础控制点,分布如图1所示。
2.2.1 像控点的目标选择
像控点的目标选择是GPS像控测量中一个关键问题,内业选点必须要考虑几个方面:(1)像控点具有容易识别的特征,能在实地、影像图上均都能明确辨认。(2)像控点应该具有相对永久固定的特征,不容易随着城市建设频繁变化。(3)像控点较理想的目标是近于直角而且又近于水平的线状地物的交点和地物拐角上,如,道路交叉点、拐角点、围墙或平台的拐角点等。(4)像控点应尽量避免选择高电区、高建筑物区等带有信号干扰、信号盲区的地方。(5)像控点附近交通应较为理想。
2.2.2 像控点的位置标定
由于像控点坐标误差的影响使相片边缘产生的像点位移和影像变形比中心部分要严重。为了提高外业判读刺点和内业点位的量测精度,相片所选像控点的位置距相片边缘要大于1~1.5 cm。像控点选定之后,相片上要准确标示出它的位置。最常用的方法是用细针在像控点的影像上刺一小孔,小孔中心表示该点在相片的精确位置,刺孔不得超过 0.1 mm。刺点时要将相片影像与地物形状仔细对照辨认,点位刺出后,要实地检查核对并做点之记。该点之记与控制点的点之记不同,主要是为了便于内业人员判点。记录中要包括点号、刺点位置文字说明,文字字头朝北,可充分利用代码记录更多信息。在内业工作中可以将这些现场的草图描绘用AutoCAD进行整饰与保存。
2.2.3 像控点的位置测量
(1)设备准备与设置,采用网络RTK作业,在该项目只需要准备2.2中所描述的用户设备,即RTK接收机、接收天线、电源、手簿、通讯模块(GPRS接入设洌纯桑连接好设备后通过GPRS方式拨号接入系统,用湖北省国土局提供的 湖北CORS账号登录湖北CORS系统,并进行简单的网络、解算方式等设置,即可接入湖北CORS系统。
(2)野外点校正,像控测量中网络RTK实测的坐标为 WGS-84大地坐标系坐标。因此,我们必须通过观测已知点进行联测来求解转换参数。在静态测量中,可通过与地方坐标控制点联测,并使用后处理软件来求取WGS-84坐标与地方坐标的转换关系,进而把GPS观测的WGS-84坐标成果转换为用户所需坐标成果。
(3)观测与记录,在该项目中,像控点一般取100个历元观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观测结果,每个像控点观测3次,并取平均值作为该点的观测结果。每个像控点的观测均要按照《实时定位观测记录表》记录,并在点位上做好标记,用数据相机拍照正面、远、近景等3张照片。
2.3 内业处理
网络RTK的另一个提高效率的表现在于内外业一体化,相对于在外业过程中把内业部分的计算(即数据后处理)工作已经完成,因此,该项目的内业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观测记录的整理,观测记录的整理包括了观测记录的计算整理、像控点位置示意图详绘等,涉及到坐标转换后处理工作的需要将观测原始坐标文件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简单的编辑。(2)像控点平均值计算,如2.2.3所述,每个点观测3次,所有单次初始化平均值求取平均值作为该点观测成果。(3)坐标系统的转换,坐标转换主要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手簿软件中录入转换参数实时转换;另一种是外业观测数据全部采用WGS84坐标系,内业后处理,采用计算机计算模式得出用户所需的转换参数以及对应的坐标系成果,两种坐标转换方式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只是转换程序的载体不同而已。(4)高程解算。高程解算主要是通过湖北CORS与湖北省似大地水准面结合应用进行的,即湖北CORS一般采用湖北省似大地水准面成果作为高程求取方法。在进行WGS84坐标系下的约束平差之后得到控制点的大地坐标,将此大地坐标值内插到湖北省似大地水准面模型中解算控制点的正常高程。(5)已知点检测精度统计见图2。
有图2可知,其中平面坐标较差的最大值为3.3 cm,高程较差的最大值为4.0 cm,可以看出,湖北CORS测量精度成果具有较高精度,完全满足像控测量中0.05~1.0 m的精度要求。
2.4 像控测量的误差来源
根据像控测量的作业流程,像控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1)选点误差。主要来自于内业人员对影像图的判读、图上标绘、刺点等所引起的误差。(2)观测误差。主要有仪器对中误差,观测方法(观测时长、观测历元数)引起的误差。(3)湖北CORS本身存在误差,包括:与卫星有关、信号传播有关、仪器设备有关的误差。
2.5 像控测量的质量保证措施
像控测量是一项大面积的测绘工作,质量控制应贯穿全过程作业中,以下是针对应用湖北CORS作业模式下测量精度的检验措施。
(1)已知点的检测,在测区内找到已有的控制点,我们可以用湖北CORS对其进行观测及转换参数的修正。
(2)像控点距离较远的可采用网络RTK进行点位重复测量精度检查。
(3)对于较近的像控点可以用常规仪器(全站仪、水准仪)进行相对精度的检查,包括两点之间高差检查、边长检查等。
3 网络RTK相对于其他测量方法的优势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结合湖北CORS建设理论知识,可以得到湖北CORS在像控测量中对比常规导线测量、静态GPS测量、常规RTK测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跨行业特征,可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不再局限于测绘领域及设站单位。(2)可同时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在实时性方面的差异,能同时提供RTK、DGPS、静态或动态后处理及现场高精度准实时定位的数据服务。(3)参考站网的建立可部分取代常规测量布控。(4)能兼顾不同的用户对定位精度指标要求,提供覆盖m级、dm级、cm级的数据。(5)覆盖范围广、作业效率高、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特点。(6)提供统一的参考坐标系给所有用户共享,规范基础测绘数据。(7)提高作业区域的精度一致性,降低系统误差、提供外业数据质量。(8)提高生产效率,单人测量系统成为GNSS主流作业模式。
4 结论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与传统像控测量相比,主要总结了使用CORS以下几点优势:(1)精度高,使用CORS不仅能达到像控点测量的精度要求,而且误差分布均匀,测图精度高,不存在误差的积累。(2)单机作业,完全可以满足大比例尺航测成图的要求。无需重复架设基准站,不受基站与流动站距离影响,做到真正的单机作业。(3)内外业一体化,可以根据测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坐标转换参数求解方法。参与坐标转换只需要对测区内均匀分布的3个或3个以上的控制点进行复测即可求解转换参数,计算可以由手簿自动完成。(4)外业工作强度减低,在满足精度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外业的工作强度。通过实际测量结果砜矗CORS 应用于像控测量,操作简便,灵活方便,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测量速度,而且能够大大减小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这在像控测量中尤为显著。(5)效益好,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对市政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因此,加强市政府道路改造施工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控制测量是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和进度。目前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控制测量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与解决。本文从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控制测量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入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关的完善措施,以提高控制测量工作效率。
关键词: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控制测量;问题;措施
0 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市政道路改造工程任务也逐渐繁重,控制测量工作作为道路改造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市政道路改造施工控制测量工作通过测量仪器对道路的位置、地表等情况进行测量,并记录在数据表格中,为道路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但是在实际的测量工作中存在着仪器老化、人员失误、环境复杂等问题,影响控制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相关部门要针对道路改造中控制测量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相关问题的优化处理,提高测量工作的精确性、高效性,从而保证市政道路改造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1 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控制测量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1.1 质量控制
控制测量是市政道路改造施工的前提工作,准确的测量数据是整个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和进度,因此,提高测量质量是市政道路改造施工的重点工作。市政道路改造施工项目主要包括地下管线、路基路面以及桥梁工程的建设,对施工工程进行准确的检查与测量,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是整个道路改造施工控制测量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对测量精度进行准确的掌控是整个控制测量工作的难点问题。在实际施工前,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对测量质量和目标进行准确的控制,并对测量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测量仪器精度提高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案;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加强对测量工作的监理力度,从而确保测量工作有效性,保障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
1.2 执行标准的控制
通常来说,在工程测量中,导线测量是监理控制点的常见方法之一,在市政道路改造施工控制测量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导线测量主要是以设计单位提供的线路为基础,设置加密控制点,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两点:第一,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对加密导线的中心位置进行设定;第二,根据设计单位已经设置好的点展开测量。目前,在道路改造施工中,很多施工单位直接采用设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而不进行实际的复测和加密,由于自然、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之前的数据难以适应当前的施工实际,进而影响道路改造的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控制测量工作必须严格执行相关测量标准,确保测量数据的实际效用。
2 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控制测量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测量仪器的老化和不规范使用
测量仪器大部分属于精密仪器,在道路改造施工控制测量工作中,常常存在仪器老化以及使用不规范的问题。控制测量工作环境较为复杂、恶劣,直接影响测量仪器的使用效果,同时容易造成仪器的损坏,加速仪器的老化,使得测量精度和灵敏度降低,造成测量误差,难以为施工提供可靠数据依据。同时,在测量仪器使用的过程中,测量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而是进行粗暴的应用,导致测量工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例如调整旋钮用力过大,使得旋钮刻度出现偏差,影响测量精确度。
2.2 施工测量人员素质偏低
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的控制测量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任务,对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参加控制测量工作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难以达到工程的实际要求。在实际的控制测量工作中,很多测量人员由于专业水平较低,不熟悉测量工作的各项流程和技巧,对测量仪器的操作规范和方法也掌握不足,对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同时,由于专业素质偏低,很多测量人员不能正确认识施工测量图纸中的相关要求,甚至将测量目标简单的定义为在实地中标出图纸上的点,缺乏对施工现场具体情况的测量分析,导致控制测量精度较低,影响市政道路改造施工质量。
2.3 测量周边环境影响因素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大都位于市区,施工控制测量工作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与一般道路测量工作不同,市政道路改造施工进行控制测量需要综合考虑市民出行以及城市环境问题,例如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市政道路改造工程,需要对交通进行暂时封闭或半封闭,为尽量降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很多工程对控制测量工作的时间进行了严格限制,使得测量工作十分紧张,容易出现失误和遗漏。此外,城市建筑、地下管线、绿化道路会影响控制测量工作的实际开展效果,密集的人群还可能破坏测量控制点和桩位,使得控制测量工作难度加大,效率降低。
3 市政道路改造施工中控制测量工作改善措施
3.1 减少测量仪器与人员操作误差
在实际的控制测量工作中,测量人员要对仪器进行严格的调试和校正,并做好测量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定期清理仪器表面灰尘,保证测量仪器的干净整洁;用专门的擦镜布擦拭望远镜镜头的污物;使用完仪器后对所有旋钮进行复位归零操作,将螺旋调制中间刻度;将仪器存放到干燥、整洁的环境中,避免仪器发生腐蚀损坏;由正规监测单位对仪器进行定期检核,为测量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在较为恶劣的测量环境以及高温、低温等气候条件下,相关人员也要注意做好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同时,测量人员要严格按照标准的操作规范使用相关的仪器设备,注意调整旋钮时的力度控制,减少测量误差。
3.2 提高测量人员综合素质
测量人员是市政道路桥梁改造施工中控制测量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只有提高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保障控制测量工作的开展效率和质量。首先,施工单位要严格把关测量人员的录用资格,选择专业素质较高或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相应的测量岗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测量人才队伍;其次,加强在职人员的相关培训,可以定期组织相关的培训活动,不仅包括专业技能培训,还要进行相关工作规范的培训,让测量人员明确认识施工测量中的各种测量要求,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最后,施工单位要制定科学的奖励机制,对测量工作进行定期的考核,对于工作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出现工作失误的人员进行适当的惩罚,从而激发测量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整个控制测量工作质量。
3.3 加强施工测量的复测
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受到城市固有环境的影响,使得地下管道、路面路基、桥梁工程等的控制测量工作难度加大,这就需要加强施工测量的复测,以减小测量误差。在道路改造施工中线控制桩和水准点高程是_定线路方向的关键部分,容易受到地表环境和人为因素干扰,需要结合成果表所规定的高程和平面图,进行严格的复测。在复测过程中要注意建筑结构的相对位置和图纸是否存在差异,经过核查后若发现问题要及时与相应单位进行核实,查明问题后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改善。在市政道路改造测量时,需要综合考虑现场交通状况与人口密度,注意周边建筑物对测量作业的影响,在测量点标志制作时需要选择在安全容易保护的位置,避免在古文化建筑及城市标志建筑中做油漆标识.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市政道路改造施工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程,加强控制测量工作对于保障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控制测量作为道路改造施工的关键环节,需要保障测量仪器的精确度,提高测量人员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复测排除各种环境因素的干扰,进而提高测量效率和质量,为市政道路改造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研制并在1994年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其应用技术已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测量领域,GPS系统已广泛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以及地形测量等各个方面。本文将以安徽省公路路网项目为例,概略叙述GPS系统在公路工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关键词:GPS定位系统;公路工程;控制测量;应用
1概述
1.1 GPS系统的组成。GPS全球定位系统由空间卫星群和地面监控系统两大部分组成,除此之外,测量用户当然还应有卫星接收设备。
1.2 GPS的工作原理。GPS系统是一种采用距离交会法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需要的位置P点架设GPS接收机,在某一时刻ti同时接收了三颗(A、B、C)以上的GPS卫星所发出的导航电文,通过一系列数据处理和计算可求得该时刻GPS接收机至GPS卫星的距离SAP、SBP、SCP,同样通过接收卫星星历可获得该时刻这些卫星在空间的位置(三维坐标)。从而用距离交会的方法求得 P点的维坐标(Xp,Yp,Zp),其数学式为:
SAP2=[( Xp-XA)2+(Yp-YA) 2+(Zp+ZA) 2]
SBP2=[( Xp-XB)2+(Yp-YB) 2+(Zp+ZB) 2]
SCP2=[( Xp-XC)2+(Yp-YC) 2+(Zp+ZC) 2]
式中(XA,YA,ZA), (XB,YB,ZB), (XC,YC,ZC)分别为卫星A,B,C 在时刻ti的空间直角坐标。在GPS测量中通常采用两类坐标系统,一类是在空间固定的坐标系统,另一类是与地球体相固联的坐标系统,称地固坐标系统,我们在公路工程控制测量中常用地固坐标系统。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坐标系统间的转换参数进行坐标系统的变换,来求出所使用的坐标系统的坐标。这样更有利于表达地面控制点的位置和处理GPS观测成果,因此在测量中被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GPS测量的技术特点
2.1 测站之间无需通视。测站间相互通视一直是测量学的难题。GPS这一特点,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但测站上空必须开阔,以使接收GPS卫星信号不受干扰。
2.2 定位精度高。一般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1ppm,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5ppm,GPS测量精度与红外仪相当,但随着距离的增长,GPS测量优越性愈加突出。大量实验证明,在小于50公里的基线上,其相对定位精度可达12×10-6,而在100~500公里的基线上可达10-6~10-7。
2.3 观测时间短。观测时间短采用GPS布设控制网时每个测站上的观测时间一般在30~40min左右,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方法,观测时间更短。
2.4 提供三维坐标。GPS测量在精确测定观测站平面位置的同时,可以精确测定观测站的大地高程。
2.5 操作简便。GPS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目前GPS接收机已趋小型化和操作傻瓜化,观测人员只需将天线对中、整平,量取天线高打开电源即可进行自动观测,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即求得测点三维坐标。而其它观测工作如卫星的捕获,跟踪观测等均由仪器自动完成。
2.6 全天候作业。GPS观测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3GPS系统在实际测量工作中的应用
3.1 高速连接线控制测量。
3.1.1 建立布网方案。高速连接线地物地貌较为复杂,部分区域和方向有遮挡,该测区内原有BJ54坐标系的E级控制点二个(已知起算点),根据工程需要在附近沿线加密控制点,以便于测设。
3.1.2 大地测量法。主要采用大地测量仪器如经纬仪、全站仪、测距仪等。国道310线郑汴高速连接线控制网采用测边网,高程采用测距三角高程,按照观测技术要求进行施测。
3.1.3 GPS静态测量法。GPS静态测量法就是根据制定的观测方案,将三台天宝4800GPS接收机安置在待定点(a2,c1,c2,c3)上同时接收卫星信号,直至将所有环路观测完毕。
3.1.4 大地测量法与GPS测量法结果比较。由于两种测量方法本身的测量误差和坐标转换数学模型误差以及在平差计算中观测量权配置等因素引起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值,由于其三维坐标差值均小于±10mm,因此可以满足高速连接线加密施工控制网的精度要求。
3.2 GPS的动态测量(RTK)在新建工程的应用。大道新建工程周围地势起伏较大,在北城墙外JD4~JD5区间穿越五十公顷面积的国家森林公园,大范围的密林、密灌地使通视较为困难,而规范对附合导线长、闭合导线长及结点导线间长度等有严格规定,一般对于高等级公路均要求达到一级导线要求。这样,导线附合或闭合长度和结点导线结点间距等指标都有严格规定,这种要求一般在实际作业中难以达到,往往出现超规范作业。公路局勘察设计院于2000年用10人花费20天时间,用全站仪和测距仪通过导线形式完成了该路段进行了控制测量。
4小结
通过以上对GPS测量的应用事例的探讨,可以看出GPS在公路工程的控制测量上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它的作业不受环境和距离限制,非常适合于地形条件困难地区、局部重点工程地区等。它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整个作业过程全由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自动记录、自动数据预处理、自动平差计算。RTK能实时地得出所在位置的空间三维坐标。这种技术非常适合路线、桥、隧勘察。它可以直接进行实地实时放样、中桩测量、点位测量等。GPS测量可以极大地降低劳动作业强度,减少野外砍伐工作量,提高作业效率。GPS高精度高程测量同高精度的平面测量一样,是GPS测量应用的重要领域。
摘要:本文基于GPS系统及定位的原理论述了资源勘查中GPS系统在控制测量环节与工程测量环节的科学应用,利用GPS定位技术的高精密性、灵活观测性发挥了其在资源勘查工作中的重要测量作用,有效解决了GPS系统高程控制难、缺乏丰富经验、控制水平有限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资源勘查;GPS系统;控制测量;工程测量
1 GPS在资源勘查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1.1 GPS控制测量 依据GPS控制测量工作的特点与性质可将其分为外业操作及内业操作。前者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选择观测站的位置、标定观测标志、具体的野外观测作业及后续的观测成果质量检验等。而内业的工作则包括GPS系统具体的测量方式设计、技术检验、对测量数据的科学处理以及依据处理成果进行的技术总结等。
1.2 测量方式及技术要求 本文依据某地区的地下水源勘查项目进行对工程的基础控制测量,并通过对工程的位置分析、交通状况调查、地形地貌勘查、气象环境监测、水系划分资料分析等各项数据对工程的技术指标、测量方式及相关要求做了统一、完备的规划与精心的设计。
控制网平面以北京坐标体系为依据,按6度分带,采用至少两台接收机,并将其置于同一条或数条基线的端点进行作业,基线边的长度要控制在15km以内,按照基线长度、精度及GPS系统测量的外业标准要求进行实时、同步观测至少四颗的卫星时段数值,从而将时段长度的定位精度通过测量等级合理确定。为了使观测成果的检验更具便利性、成果的测量精准度更高,在该种作业模式下,对独立基线边的观测应构成完全闭合的几何图形,从而使控制网的强度大大提高,使测量工程的开展高度精密、科学。该工程测量模式同样适用于各类精密控制网,如桥梁、隧道测量、城市道路测量、勘探测量等。总之,依据GPS控制测量的要求严格性、工作量大、技术支持复杂的特点我们只有在满足用户要求的前提下对各个阶段的工作开展周密、精心的设计并努力科学实施,才能有效的缩短工程测量时间、降低人力、物力投入,使精确的测量凸显更大的服务价值。
2 控制测量布网方案的选择
2.1 平面与高程控制 在测试区的首级平面控制我们可采用GPS中的D级网并结合线形锁式的方式进行。在网布控制设计时应遵循集合图形结构性强,能反映良好的自检与约束能力的特性。在选择平面与高程控制时,我们应尽量将起算点控制在国家二等及以上的三角点范围,联测点的数量也要控制在至少三个以上。
2.2 选点及观测 在选点观测开始前期,我们应广泛的搜集测区的地理情况及控制点分布状况,检测标架、标型及标石是否完好无损,从而确定适宜的选点位置。同时在选点过程中还要遵循易于安装、环境空旷、利于观测的至高点原则,使点位目标更突出,有效的规避遮挡、障碍现象的发生。同时,点位的选择还应远离功率较大的无线电发射源、高压输电系统、无线电微波传输系统以及水域环境,从而使GPS信号受干扰、受弱化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另外,还要保证点位的交通便利、地面基础稳定、易于保存。
在观测作业的环节中,我们主要通过对捕获GPS信号的跟踪、测量与处理获取定位的信息与数据。观测人员应依据观测仪器的操作手册进行必要的观测准备与数据记录,依据科学的操作流程开展安全启动、合理自检、实时记录、持续观测、科学调整、适度增加观测、控制电容量、始末按时测量、防范接收安全、检查无误迁站、及时检测仪器存储空间、保护观测数据等工作,从而使观测仪器在高效的运转中,操作人员规范的记录检测中高效能服务。
3 GPS在工程测量中的拓宽应用――RTK
如果说GPS属于静态的测量方式,那么实时动态测量――RTK则是在GPS系统拓宽应用的成功典范。顾名思义,动态的测量相比于静态的工作方式更具实时性、先进性与高效性,不受通视条件的约束。因此该技术已被成功的广泛用于各个测量项目中,如工程控制测量、施工策略、地形测量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1 RTK的技术关键 RTK测量的技术关键在于对转换坐标的参数求解、观测基准站的设置以及对作业半径的严格控制上。在测量中,我们必须实时得出被测对象在实用坐标系中的位置坐标,因此对于坐标参数的转换求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求解中基准点的精度、密度和分布位置直接影响着求解的质量,因此,基准点精度应越高越好,同时应取三到六个基准点并使之均匀的分布在测量周围。我们应科学的运用不同算法、采用不同基准点的匹配方案来求得多组的转换坐标参数,根据差异的比较选择其中精度最高的一组。另外,由于GPS卫星信号在高空传播中容易受到电离层、对流层的干扰,同时,采用超高频电磁波传输的RTK数据链也易受到接收高度、大气折射的影响,因此,为了使信号的收折损率降低、提高接收质量,对基准站的选取必须远离干扰源,远离高大建筑物的遮挡、远离大面积反射物的阻碍。
3.2 RTK测量的科学策略 为了提高RTK测量的精准度,除以上关键技术的应用外我们还适当的增加观测卫星数量,使其分布趋于均匀合理,从而使卫星观测的图形强度有所提高,进行高效、高准确度的RTK测量。同时,测量作业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理论专业水平,依据丰富的操作经验与高度的责任心确保操作环节的零误差。如对接收机整平、天线高度的确切标定、准确输入坐标、严格矫正仪器基座与水准器等。当观测结果确定后要经过反复的测量,排除个别差异数据,通过前期、中期的复核,先对已知点进行检测,而后将已知坐标与新测坐标进行较差衡量,当符合标准后再进行RTK测量。而中期测量则是指根据作业过程中选取的不同起算点进行部分重合点的测量,或在同一点上进行两次测量。同时,依据精准度高的测量目标我们可采用多历元的结果观测并应用三脚架进行天线固定。
4 结语
总之,应用GPS系统及RTK技术进行资源勘查的控制测量与工程测量是科学实践的又一次伟大创新,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该系统高度的跨时空性、严密的准确性、全天候的灵活适应性、自动化的运行测量方式,在强化专业技能、规范科学操作的同时,不断开发深化功能研究,总结成功经验,才能最终使之不仅在资源勘探中,更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发挥最大化的服务价值。
【摘要】高程控制技术在公路路线测量中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其提供统一的高程基准。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在公路高程控制测量中引入GPS技术已经是一种重要的趋势。GPS高程转换是高程控制测量中的重要工具,利用它可以求得GPS点的高度。在了解了GPS定位技术原理的基础上,本文对高程转换和GPS高程测量的原理做了详细说明,并将GPS技术用于公路高程控制测量,阐述了在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关键词】GPS技术;公路高程控制;测量
1、GPS技术
GPS系统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空间部分中最主要的是GPS卫星,其主要功能是接收地面控制站发来的信号,并且将该信号进行一些数据处理,将其转换为卫星接收指令并且将其发送给用户。地面控制部分由监测站、主控站、以及注入站三个站组成,其中监测站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卫星发来的信号,并且对其进行监控,然后将卫星发送的信号数据传送给主控站;主控站的作用是接收监测站传输来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将其传送给注入站;当卫星经过注入站的上方时,注入站将对应该卫星的信息传送给此卫星。用户设备主要是接收卫星信号并对其进行处理,最后完成导航工作。
GPS技术有一些适合应用于公路高程控制测量的特点:可以24小时全球定位导航,并且导航定位的精度很高,因此在任意时刻都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公路高程控制测量;具有极强的保密性和良好的抗外界干扰性,可以保护敏感的控制策略数据。
GPS高程控制测量首先需要GPS设计技术,GPS设计技术是根据客户的要求以及用途来进行设计的,其中包含一些图形设计,精度技术指标的控制以及设计基准等。其中精度技术指标是GPS技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能会影响GPS设计的整个布局,最终会影响后续的数据处理,所以要慎重确定。在进行GPS设计时,一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需要找一些地面控制点(一般不得少于3个)与GPS网点重合;2)GPS网需要通过一些线段连接成为闭合的图形,目的是提高GPS网络的可靠性;3)寻找一些视野开阔并且方便去的地方设置GPS网点,这样容易观测;4)GPS网点应设置在公路旁边,这样容易加密公路导线。随着GPS设计技术的迅速发展,GPS数据处理的方法也逐渐的完善,处理数据的自动化程度也极大的提高。GPS数据处理过程一般被分为精加工过程、基线解算过程以及系统转换过程。
2、高程转换和GPS高程测量
所谓的GPS高程测量指的是先测量若干GPS观测点的正常高,然后测量GPS大地高,并根据这二者得到所有观测点上的高程异常;最后用数值拟合方法得到高程异常和观测点的近似拟合似大地水准面,从而得到各个观测点的正常高。
实现公路高程控制网的主要方法是水准测量法,水准测量规格有二等、三等以及四等三个等级;不论使用哪种等级的水准测量,都必须遵循“先整体后局部、从高级到低级”的测量原则,而且在进行纵横断面测量前还需要首先进行屏幕控制测量以及高程控制测量。在公路工程的各个阶段,高程控制测量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在运营管理阶段,它可以事先规定公路工程的改造、扩建等的基准;勘测设计时,它可以充当大比例尺地形图的高程的重要参考,还能够为横断面和纵断面测量提供高程基准;施工阶段,高程控制测量又是复测的必要环节。
利用GPS技术进行高程测量能够获得空间点的三维坐标,而且在经过约束平差后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值得注意的是,直接利用GPS技术得到的高程数据是大地高程系统数据,不同于正常高程系统,所以需要进行高程数据的转换。在获得GPS的高程测量值时,一般以WGS84为参考系。假设WGS84是一个参考椭球面,高程异常值可以被定义为此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的差值。获得椭球面的异常简单便捷,因此GPS高程测量技术得以广泛的应用。高程异常值的测量方法有重力测量法和几何解析法,由于重力测量法需要借助于重力测量的一些资料,获得重力测量的一些必不可少的数据,因此重力测量法是很难应用于实际中的。而几何解析法是利用一些几何测量和几何换算方法计算出高程异常值,方法简单便捷,需要参考的资料较少,易于理解。
影响GPS高程测量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卫星分布不具有对称性,对流层延迟导致测量精度误差,基线向量的坐标误差以及其他误差,包括电离层误差导致接收误差或者测量误差等等。GPS高程控制测量需要采用同种类型的高程系统,如果不能够采用同种类型的系统时,需要一种高程转换系统。
3、GPS技术在公路高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要将GPS技术应用于公路高程控制测量,首先需要建立GPS公路路线控制网,主要包括确定测量的精度指标、路线控制网的图形设计和基准设计。测量的精度要求和公路等级密切相关,精度指标可以具体表示为路线控制网中相邻点间的弦长精度;路线控制网的图形设计依赖于具体用户的要求,但不管怎样设计,其独立观测边都应该可以构成三角形、四边形或环形、星型等网状结构;路线控制网的基准主要是位置、尺度以及方向上的基准。
控制测量的各个测量站点间不是必须要进行通视的,所以选点不需要遵循一些必须的原则,相对比较简单;但是,观测点位选择的正确与否,对于高程测量数据结果的精确性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为保证公路工程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选点前有必要先了解观测点周围的地形情况,和原有测量标志点的分布情况。一般而言,在确定GPS观测点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GPS信号会受到磁场等信号的影响,所以观测点周围不应该有高压电线等强磁场信号;(2)观测点应该具有开阔的视野,而且交通要便利,这样方便安装信号接收机,而且易于同时使用其他测量手段;(3)选择好的观测点要按照一定的原则绘制,以便后续使用。
实际应用GPS技术施测前,需要先制定观察计划,并根据路线控制网的精度要求、可靠性、以及接收机的数目等,确定具体的测量工作量。如果GPS观测点比较多,而接收机数目有限,那么就需要进行分区观测;要注意的是,相邻分区要设置三个以上的公共点,因为过少的公共点会影响测量数据的精度。另外,观察点和卫星的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DOP)要满足一定的限值,这样才会得到更好的观测效果。确定了观察位置后,在正式进行公路高程控制测量时,还要制定接收机的调度计划,这对于顺利实现公路高程测量任务极为重要。
4、结论
本文首先介绍了GPS技术基础,然后说明了GPS高程控制及高程测量的相关原理,最后阐述了GPS技术在公路高程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伴随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社会各领域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输电线路作为电能输送的基础平台及核心设施,为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施工过程中,需将测量放样工作做好。GPS-RTK技术在电力企业施工中得到较好运用,其不仅操作方便且测量精度高,因此,对于输电线路测量具有明显优势。本文首先对GPS-RTK技术在线路控制测量当中的具体方法进行分析,并对特高压线输电线路工程控制测量特点予以分析的基础上,以内蒙古送变电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施工的“内蒙古上海庙-山东临沂±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为例,探析GPS-RTK技术所具有的精度高、工作效率高、省力及省时等特点。
【关键词】特高压输电线路 控制测量 GPS-RTK技术
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在其各个阶段均用到测量,可向设计部门提供带状图,无论是后期开展监测还是施工放样,均提供更为准确的放样基准。对于控制而言,其作为整个施工当中的重要环节,相比于传统的工程控制测量,宽度小及控制范围长乃是其突出特点。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如何在测量精度得以保证的状况下,将控制测量工作尽快完成,对后期所开展的施工、工勘、设计及测图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程概况
内蒙古上海庙-山东临沂±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线路折双全长为213.117km,其中15.866km线路与接地极线路共塔。新建铁塔418基(不含N0620号塔),其中悬垂塔384基(含直线转角塔1基),耐张塔34基。线路途经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敖镇、城川,沿线地形以沙漠、丘陵、平地、泥沼为主,海拔高度1200m-1500m。工程计划2015年12月开工,2017年投运,线路工程应2017年6月底具备带电条件。通道清理工作与本体工程同时完成竣工验收。暂定工期为2015年03月01日开工,2017年06月10日竣工。
2 GPS-RTK技术原理分析
RTK定位技术实质乃为以载波相位观测值为基础所开展的实时动态化的定位技术形式,其能够将指定坐标系当中具体的三维定位结果,向测站点实时提供,其在测量精度方面达到Cm级。针对实时动态差分GPS系统而言,通常情况下,其由三部分组成,即数据链、流动站及基准站。基准站又被称作参考站,其工作原理为:将已经明确的观测数据及WGS-84坐标,通过电台实时向流动站进行传送,而流动站完成接受后,则对其开展实时差分处理,最终便可获取流动站及基准站相应基线向量,进而将流动站具体的WGS-84坐标得出,依据坐标参数,将其向流动站相应海拔高h及平面坐标(X,Y)实时转换。特高压直流输电(UHVDC)是指±800kV(±75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直流输电及相关技术。特高压直流输电的主要特点是输送容量大、电压高,可用于电力系统非同步联网。在我国特高压电网建设中,将以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为主形成特高压电网骨干网架,实现各大区电网的同步互联;±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则主要用于远距离、中间无落点、无电压支撑的大功率输电工程。
3 特高压输电线路控制测量中的GPS-RTK技术的实际应用
对于传统形式的特高压线路控制测量而言,通常选用分级布网,而对首级控制测量来讲,在日常运用中,较为常见的是GPS定位,而后基于此,选用导线测量方法,对其开展加密。若考虑导线测量方便性,则在首级控制网具体的布置方面,就会出现不规则,而在线路当中,需每间隔隔10km左右,便需布设一对GPS点,各对点间距离区间为500-1000m,而此时首级GPS网聚,则在点距长短方面,就会比较悬殊,而在网中短边方面,其为相对闭合差状态,因此,超限现象还易发生。而在特高压输电线路当中选用GPS-RTK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其在操作流程上也变得日益简便,当将参考站设置完毕后,如若流动站上,卫星具有较好的信号接收条件,仅需几秒钟时间,便可将厘米级高程定位予以得出,还可将更为详细的毫米级平面定位精度予以得出。特别是GPS-RTK平面,其相对定位精度高。如若测区的规模比较大,则需将一个完整的、统一化的平面控制网予以构建,现以在建的 “内蒙古上海庙-山东临沂±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为例,就其特高压输电线路在具体的控制测量进行分析,且就控制测量中运用GPS RTK技术的具体方法予以探析。
3.1 构建首级平面控制网
整个测区长度共计213.117km,依据GPS-RTK作业便捷、点距及工作路线,于所需检测的线路上,将D级GPS点,于每间隔8-9Km便布设一个,共计布设数量为24个。这些点乃是测区更好的开展测量的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其也是RTK测量具体的参考站,在位置的选择上,尽可能选周围无遮挡、稳定且具有较高地势的地点,因为,这些相关于参考站作用范围。通过对静态化GPS接收机的选用,将标称精度完成设定,即为(6±1)ppm,依照D级GPS在作业当中相关规定及要求,在方法的选用上,以相对静态定位为宜,针对各条基线,则需对其实施同步观测,时间需>30min,在整个网络中共有21个网点,基线边共测得74条,共组成同步环35个,此外,还有16个复测边及16个异步环。在网中最长及最小边分别为8546m、230m。各项内容均与D级GPS网相应要求相符。
3.2 CPS-RTK野外测量
上文构建首级控制测量的目的在于,求出测区坐标在具体的转换参数方面的精确数值。基于GPS在坐标系统的选用上,乃为WGS84,因此,只有将WGS84坐标系统,向地方坐标系统予以转换,且将其参数予以求出,方可运用GPS-RTK,于各个流动站上,将所测电具体的地方坐标实施获取,其操作流程如下:
3.2.1 设置RTK基准站
对于基准站而言,其实质乃是实施RTK测量重要的参考站,其在首级控制测量具体的控制点上进行布设,而连续观测GPS卫星乃为其主要功能,此外,还可对根据所获得的观测数据,运用发射电台,向流动站即时发送,而流动站则可与其随时同步,将所测点具体坐标实时求算。对于基准站而言,其操作重点为:
(1)电台及基准站接收机的假设。
(2)设置基准站接收机参数。对于基准站点号而言,通常情况下,基准站点号仅用作标识,如若其在坐标转换方面不予参与,则其所存在的地方坐标可忽略。将椭球高、经度值及WGS-84纬度予以输入。然后将天线高输入。
(3)对收星状况实时查看。
(4)查看星图。
(5)将所获取的坐标及参数,向基准站接收机完成传送。将用于电子手簿方面的所设定的相应接收机参数,以及基准站已经知晓的相应WGS-84坐标,将准站接收机进行设定。而后则需对基准站接收机现行状态方面的信息进行查看。
(6)当完成基准站设置之后,则需将基准站电台进行检测,对系统功能正常与否进行查看。如若所选用为Pcific CreSt电台,则其其发射状提示灯就会不停闪烁,1s/次。此状态则表明基准站正向外发送其数据。此时工作人员不可远离,需对流动站是否正常工作进行检测。如若接收灯闪烁,则表明已经完成基准站所发来的信息的工作。
3.2.2 设置RTK流动站
对于流动站接收机而言,其则放样及完成测点相应工作中予以运用,其可结合于基准站,对GPS卫星开展同步观测,还可利用电台,将基准站同步观测数据即时获取,且于电子手簿上,将相对于基准站点具体的基线向量进行及时解算,经坐标向测点予以转换的实用坐标。因为能够对定位精度进行实时监察,因此,对于测设质量方面也可得到保证。
(1)设置流动站接收机参数。
(2)将基准站点位坐标,向流动站接收机予以遥控传输。
(3)将电子手簿相应设定参数,向流动站接收机进行传输。
(4)对接收机具体动态显示予以查看。
3.2.3 采集RTK数据
对于RTK采数测量而言,其实质乃是对空间已经存在的点点位坐标进行直接测定。对于各个待定点而言,其在具体的采集数据时间方面,可设置为4s,以此对其可靠性予以增加,该测区所设定的数据采集时间,通常>8s,该测区选用GPS-RTK方法,总共测控215个E级控制点。
3.2.4 电子手簿和微机的数据传输
Microsoft公司专门为Pc机及电子手簿间开展数据传输,提供了ActivcSync软件。将所采取的各种数据,通过下载方式保存至Pc机上,便于诸如地形绘图软件及工程设计软件等处理软件开展更为恩如的加工处理操作。同样还可将相关工程设计数据,从Pc机上向电子手簿予以安装,以此用于后续的打桩测设。
4 结语
综上可知,控制测量特高压线路,选用GPS-RTK作业模式,相比于传统的作业模式,其优势更为明显,其不仅受到外界诸如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小,而且还具有较高的作业效率,在待定点上,仅需几秒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