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高一语文论文

高一语文论文

发布时间:2022-04-24 04:54: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高一语文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一语文论文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研究论文

[内容]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表述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提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用标题标明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末尾出现中心论点,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中没有集中明确的表述,要由读者自己用明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这则口头作文要点突出,思路清楚,语言准确,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从眼神、情绪上看出不少学生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随后,学生自己提出一个课外作文题《谈谈议论文的论据》,以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思考和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完善学段衔接。

学生上高中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视语文的读写为“苦差事”。这种不健康的状况,促使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触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锻炼意志,变怠惰为勤奋;激发情感,变厌恶为喜好;塑造性格,变脆弱为坚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章,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一个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这里要特别提起的是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培养默读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这些习惯,还有部分学生尚未完全养成,高中阶段还要加强培养,并改正不良习惯,力求完善初高中的学段衔接。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方法初探

初中学生考入高中以后,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学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往往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成为初中、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断点,主要表现为:

一、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

据调查,高一新生非常想家和有点想家的人数分e占55.38%和21.54%;怀恋初中旧友的心情强烈,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感到不知所措,有67.69%的学生认为高中里的同学关系没有初中时融洽,甚至是关系冷淡。

二、难以很快完成由初中生向高中生学习角色的转变

高一新生一方面不能很快适应新的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高中的学习量大,开设课程多,自学课少,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老师的作业,没有时间把学过的知识整理成片。另一方面难以适应新的任课老师新的授课方式、方法,主要是各科的学习要求与过去不同。据同学反映,初中时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轻松应付考试;但是高中就不同了,不仅需要上课时认真听讲,课后更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复习,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行。

当然,刚进入高中,同学们都会有一个适应过程,你也许不再是老师最关注的人物,你也许不再是班级里的最优秀的人物,你开始遇到了不会的题,你感觉好似别人都比你强。其实,你完全没必要和其他人比,做最好的自己,想一想今天我有没有虚度,明天我要做得更好,这样慢慢就会适应高中生活。

要学好高中语文,我觉得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重要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兴趣。而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兴趣中理解、领会所学知识,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学实现良性的互动,学生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

二、语言要顿挫,情感要投入

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盎然,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的情感感受。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这样的教师尽管知识渊博,也不能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语文教师。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只要依据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充分把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

四、优化课堂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优化课堂结构的关键在于教师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工作,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设计教法。据此,我改变那种以教师串讲课文为主的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以诵读为核心的文言文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知能力。实践证明,根据教材特点,不断更换教法,容易集中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几点粗浅的认识,相信只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作者单位:湖北枣阳七中。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新学期,又一批初中毕业生迈入高中大门。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大部分新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往往成为他们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障碍,成为初中、高中衔接过程中的断点,若不能给予及时调整,将影响其身心健康,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关键词:高一语文;教学;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都以讲析为主,在备课时会把每个单元知识点分在每篇课文中,上课时总尽量把这些知识点讲全、讲深、讲透,甚至过犹不及,结果教师自己讲得累,学生收获甚少,成绩也不见提高。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即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探索与知识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成为目前提高高一阶段语文教学效率“攻坚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体现主位,激发兴趣

新课改要求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不是喊一两句口号就行的,要应用到教学当中。开展多种多样性的语文兴趣活动比赛,如辩论、诗歌、演讲、征文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鼓励学生多听一些演讲,多看一些辩论赛,既能愉悦身心,同时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能相应提高。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够走上讲台甚至走上舞台,让学生在众人之间演讲,锻炼其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把生活当中的新鲜事以演讲的方式和大家分享,这样写作素材也能丰富起来。同时鼓励学生多写书法,练好字,“字如其人”,让人一看就能留下好印象。

2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拓展为教学出发点,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可科学地设置一些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操作完成。如在教学诗歌雨巷时,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作者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作者是否仅仅为了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而表现他的感情?问题逐个深入,不但有利于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充分了解文本的内容与情感,也有利于培养其独立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教师可适时转到以发现问题为主的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自觉提出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但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升,最终必须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抢答法

教师可固定班上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在讨论的时候,教师有必要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第一,时间限制。时间短了,学生讨论不完问题;时间长了,可能会冷场。一般一道题设计讨论时间为2分钟。

第二,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求学生个个参与讨论,小组长做好记录。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可根据设计的问题,鼓励学生举手答题,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积极进行修改、补充。此外,教师还可以就课文的知识点,以竞赛活动的形式让各小组参加。以往在教文言文的时候,教师总是感到挺费力,字字句句落实,然后进行知识点归类,可谓精讲细讲了,可测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常常感到困惑,到底如何教,学生才学有所得,又学有所乐?这学期,在教学中我做了一点改进,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文注解和参考书自行梳理课文,有疑惑的提出问题。应该说这个方法较之前的效果不错,但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有疑惑的也不发问,成绩还是提不上去。偶然一次机会,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观众很有兴致,气氛很活跃,受到启发,我也借鉴这种形式,把一些基础知识甚至文言文的知识点,事先设计好一些题目,由小组选题,选中哪题该小组就回答相关的题目,以分数来决出优胜组。事后发现,学生对此一致叫好,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兴趣。

4充分利用好电教媒体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当前语文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认为只要依据学生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充分把握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功能,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达到低耗、高效、优质的目标。

5提高阅读,扩大视野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要读名著,还要对时事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既有时代气息同时文质兼美的刊物,让学生在享受语文阅读带来的乐趣的同时把握到时代精神,保证名著阅读的质和量。这样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博采众长相互借鉴,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锤炼,同时还能更好地联系生活,体现“大语文”观念,在作当中自然游刃有余。

6强化语法,注重应用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既要注重技巧,强调概念性的东西,同时又不能太过繁琐,要在循序渐进中让学生不断去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者并重,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的高中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语:

我们应当认识到当前高一语文的教学困境,不断突破当前应试教育的瓶颈,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策略,循序渐进,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才能均衡可持续发展,高一语文教学成效才能更上一层楼。

高一语文论文:合理探讨新课改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要:现在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掌握知识就是掌握未来,若不想被社会淘汰,就必须不断学习,要建立起终生学习的观念,但学习不仅仅是要求记住知识,而是要具备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有效的思考方式,对高中生的教育更是如此,对高中生的教育任务不再是往大学输送新生,高中毕业生也可能直接走进社会,当代教育必须成为“实用教育”,改变以往“书本教育”的培养模式,要以促进高中生全面自主发展,培养高中生成为拥有“独立精神”,有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人,而不再已提高学生成绩为唯一目的,这也是新课改所十分强调的。本文就新课改对高一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在新课改之下,高一语文老师要如何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一语文;新课改;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和认知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高中语文学习阶段语文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时期,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所有学到的知识就无法很好的激活应用加以创新,也会影响到以后在社会中工作的开展。在以往的高一语文教学中,“讲读型”和“填鸭式”一直占据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重积极轻理解,一本语文书走天下,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使学生和家长一味追逐高分数,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全面教育,造就了一批批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这对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是及其不利的,而新课改为高一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曙光,解放了学生了思维,使高一语文课堂重新焕发生机。

一、培养促进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高一学生有别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生长在新时代之下,个性张扬,对所有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思维方式,又刚脱离初中生的身份,渴望独立之余又因刚进入新的学习环境,认识新的同学和授课老师,环境各方面都需要重新磨合,难免多少会有一些不适应,所以高一语文教师所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建立情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使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展现出来,在课堂中创造与学生交流的空间,建立起教与学的双向联系,调动起课堂学习氛围,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思考,引入到学习的世界中去,对摄入的知识也能理解得更深更透彻,才有学以致用的可能性。

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学生只要在下面听讲,记住教师划出的重难点加以记忆就可以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新课改要求对学生M行全面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高中阶段帮助学建立起独立,发散的思考模式,是为学生的未来奠定成功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生。在高一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得到充分释放,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多对学生提出“考验”,将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引导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欲望与竞争意识。与课本教学内容相结合,多布置相关的社会实践,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通过亲身探寻讲课本知识内化,使知识真正为自己所用,并以此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教材的变化

在新课改之下,高一语文课堂中单纯的教学课本以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改变“”一本书”走天下的教学观念,根据主课本的教学内容和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推荐更多有益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素质水平的课外读物,并在课堂中组织开展诸如读书心得、好书推荐等分享会,资源共享之余更存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共同成长。组织阅读课,帮助学生架起与起外界知识沟通交流的桥梁,使学生坐在教室中也可以与世界知识进行思维碰撞,有理由学生建构更完整的世界观和开放的思考模式。21世纪是信息发展的时代,高一语文课堂也要与之接轨,利用各种多媒体服务于教学,使教学更直观形象、有趣,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把知识学活,教师还要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与社会机构开展交流合作,进行参观交流或合作组织学科竞赛,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思想更具开放和广阔性。

四、改变课程评价的单一指标性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观念是狭隘和落后的,更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有的学生可能在识记方面并不突出,但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会在某一方面如写作有突出的能力,教学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分数高低去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仅会让学生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压抑自己的特长而去迎合“分数”,更严重打击“低分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磨灭掉对语文的热爱,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适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这是这些炮制出了一个个的“语文差生”。高一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鼓励学生进步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学好语文从热情语文开始。

高一语文论文:关于高一语文与初中教学有效衔接的探讨

[摘 要]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课程的开展与实施都较初中有很大区别,做好衔接工作是有效开展高中教学工作的关键步骤。在高一阶段做好与初中教学的衔接,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也能为日后教师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基础。事实上,高中语文较初中语文既有质的突破,又具有连贯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因此,从初中向高中阶段的过渡应该是在原有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与拔高,而非从头再来。从初高中出现断层现象的原因着手分析,进而对高一语文教学如何衔接进行策略性思考,以期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作出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初中语文 语法 教学目标 衔接

高中语文教学在学习内容与方式上都与初中有着明显的不同,而高一作为开启高中语文教学的开端,也作为与初中教学直接衔接的学年,正处于转折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高一语文教学的准确把握,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过渡,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并为日后的高考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衔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教学断层,为日后的教学埋下隐患。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语法、作文等,在要求上都有所提高,如果学生在高一阶段不把该打下的基础打好,最终可能会影响在高考中的正常发挥。

一、初高中出现断层的原因

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长期积累中逐渐扩充词汇量,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高中教学离不开初中阶段的积累,但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这部分积累,因为高中阶段较初中阶段的教学发生了质变,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都得到了扩充。初高中教学出现断层现象的原因如下。

1.教学目标上存在差异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较初中有所不同。初中阶段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在高中阶段不仅要强调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综合而全面的角度提高学生素质。因此,原有的初中教学目标在高中阶段已经不适用了。

2.内容的扩张,难度的增大

在高中学习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学生学习内容不断增加,难度也有所提升,尤其体现在作文与语法上。在作文方面,不仅增加了字数,而且仔细研究题目我们可以发现,初中作文教学侧重于对简单内容的描述,到了高中则更侧重于对理解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的考查,在审题立意方面难度都有所加大。在语法方面,初中的语法是一笔带过的,也就是说学生从小虽然已经接触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训练,但教师并没有从头到尾讲解语法,在考试中也很少涉及语法。而到了高中阶段,有了专门的修改病句的训练,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在后期训练中,改病句时教师认为这些句子学生应该都会的,可是学生会很委屈地表示自己没有弄懂。这就是在高一时语法工作未衔接,为日后留下隐患。教师要在高中刚入学时就进行系统的讲解,查缺补漏。

二、进行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策略

1.对初中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这主要是针对语法教学而言的,高中阶段要设计语法教学,尤其是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为高考服务的,也就是说高考中遇到的一些题型都有可能成为重点,然而语法的积累不是一两天的功夫,因此,在高一阶段就要对初中的语法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2.在比较中进行复习

前文已述,语文教学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高中知识对于初中知识既有继承又有超越,因此在做衔接工作时我们不能忽略原有的初中知识。例如,在高中课本上学习一首写景的诗,就可在学习后顺便回忆在初中阶段学过哪些类似的诗,并进行对比,这些需要教师在不经意间进行引导。语文教学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最终都以构筑知识网络为佳,这也符合语文学习特点。

3.将教学大纲进行对比

教师将初高中教学大纲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制定教学方案,这是从源头入手的衔接。在对比中,教师要明确的是:教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哪里;教学目标中究竟有哪些不同;在现有对比下,对于学生来说重难点分别在哪;哪里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地方;需要多久能够衔接完成等。通过以上几点,能够帮助教师理清思路,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不至于慌乱。

语文教学本就是一个整体,且依靠的是长期积累,只不过高中教学对于学生的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一时间反应不过来,很容易产生畏难心理,且不易将知识点连贯,打乱以往积累下的知识。教师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帮助学生打通升学带来的知识点的阻碍;其二就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解开心结。

在衔接过程中切勿生搬硬套,或者强行将语法知识灌输给学生,要以尽量轻松的、学生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情绪,要及时加以调节,在心理上与实践操作中营造轻松的氛围,将知识轻松地传递给学生。

高一语文论文: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问题

【摘 要】苏教版教材里的部分注释解释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学生对某些文言文字词产生了误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出现诸多障碍。本文以苏教版高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对其注释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对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注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被使用多年,入选的文言文更是经过时间考验后适合高中生学习要求的经典。但是,部分文章的注释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学生对某些文言文字词产生了误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出现诸多障碍。本文以苏教版高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对其注释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对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绵薄之力。

1.望文生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字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在现代文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如果不注意时代特征的变化,仅仅就字面的意思加以解释,而且解释的非常简单马虎,将给课文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带来重重困难。

必修四《滕王阁序》中“控蛮荆而引欧越”的教材注解是:“控制南方的荆楚,接引东南的欧越。”这里把“控”理解成了“控制”,这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因为《说文解字》中说:“控,引也。匈奴名引弓控弦。”意思是:控是引的意思,匈奴将拉开弓弦称作“控弦”。因此,“控”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连接,接引”。

2.用今解古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有些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必须要回归古义。但是在《劝学》中,还是出现个别用今义去解释古语的现象。

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中,“利足”的课文注释是“脚走得快”,可我们仔细推敲下会发现,这句话是对偶句,因此,“利足”与“能水”是对应的,如果说“能水”的意思是“善于游泳”,“能”是“善于”之意,“水”是词类活用,由名词活用成动词“游泳”的话,那么“利足”要与其形成对偶,则“利”字也必须当情态动词用,而“足”也必然是一个词类活用,因此,解释为“脚走得快”就过于牵强,不仅不符合对偶要求,上下文的意思也不够连贯。所以“利足”解释为“善于走路”更合理。而且《书・周官》中“无以利口乱厥官”中的“利”就是作“善于”解。

3.不符语境

不符合语境就是指在理解时没有按照古汉语的思维,运用古汉语的语法来进行注解,而是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

在必修二《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文注解是“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就整句话来说,如果说是意译也说得通。但具体到“得之”二字时,就值得商榷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是名词,在汉语语法中,前面的“得”应该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果是形容词,这句话就缺少谓语,所以只能是动词,如果是动词,简单地把得翻译成“得到、获得”,就太脱离语境了,此处的“得”最合理的解释是“符合”,“此言得之”即古人的话符合上面的道理啊。

4.忽视破读

破读字是指同一个字形因词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时候,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就叫做“破读”。破读字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产生“破读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词义引申引起了词义变化或词性转变。破读现象如不加以注释,学生很容易在字音和词义的理解上产生错误。

《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食、饮”分别理解为“吃、喝”的意思,所以应该读成“sì、yìn”,古文中相类似的有“箪食壶浆、饮马长江”等等,虽然学生在理解这两个词语上没有障碍,但是如果不把这个语法知识讲清楚,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字词的时候就很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比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我们很容易读为“xíng”。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中对“行”的解释有两种:“一、行步也,适也,往也,去也;二、景迹,又事也,言也。”可见“行”在“行走、到、往”之义上读“xíng”;在“行为、德行”之义上读“xìng”。根据句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应为“品行、德行”之义,故此处“行”应破读为“xìng"。

5.无视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句子中临时用如乙类词,临时具有乙类词的基本功能。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不胜枚举,了解这类现象可以给中学生读懂古书提供很大的便利,可是教材对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却并未提及。《劝学》中“其曲中规”中的“曲”,本为形容词“弯曲的”,在这里处于定语“其”字后,临时用如名词,代表弯曲的弧度;“非能水也”的“水”,本为名词,在这里处于能愿动词“能”后,临时用如动词,意为“会游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本为方位名词,这里与动词连用,非主谓,非前宾,临时用作状语,表“食”与“饮”的处所和方向。故教材对“曲”、“水”、“上”、“下”应该分别注释为:“曲,形容词用如名词,弯曲度;“水,名词用如动词,会游泳;“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古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教材的编写,包括注释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严谨科学。如若采取回避态度,模棱两可,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理解字词,造成读错音、会错意的现象,甚至以今释古,曲解文义。笔者认为在兼顾教材编写的简洁性原则的同时,可以在相关文言学习单元后附加延伸阅读和相关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以使学生不论在今后独立阅读古书还是进行古典文化方面深造时都能找到治学良方,少走弯路。

高一语文论文:激趣让高一语文学习充满欢声笑语

摘 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心境下学习,对解决高一学生因基础差、学习难度加大而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的问题,不失是一个好办法。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培养高一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本文谈几点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

关键词:激发;兴趣;学习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学业成功的两大重要因素:一是立志,一是专心。志向是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而专心是实现目标、真正掌握本领的基本要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孜孜以求的心理学习,是让高一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法宝。

赞科夫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据调查研究,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它操心的问题上。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新课或新内容发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呢?无疑,还是要让学生对所学有强烈的兴趣。

课标告诉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有位专家说:“专心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奇,只是控制注意力而已。”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在他们身上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容易开小差。这些同学只有克服掉注意力涣散的毛病才能把学习搞好。怎样做才能克服掉这种缺点呢?只有让这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那么我们怎么在课堂上让高一学生对语文学习更有兴趣,让我们这些经过几次“筛选”后“剩下”的学生爱上语文呢?平时教学中,我尝试了这样一些方法,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在情感的感染中诱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高效的导入能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激发起学生自觉地探求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脑细胞活动迅速。因而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高度集中,学习热情高涨,能主动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时候,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有关于奥斯维辛的图片,在忧伤而又激奋的音乐中解说着各张图片,当学生看到囚犯的宿舍、成片的尸骨、成堆的遇难者的头发和鞋子,看到囚犯临死的惨状,看到那人油制成的肥皂、人皮制成的灯罩,学生的心中的悲愤之感早已被点燃,再通过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学生对这一个都把握得非常好。让学生带着情感进入学习,是促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催化剂,有助于学生更投入地学习,更深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在好奇的驱使下激发学习兴趣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语文课不同于其它学科,上正文前通常要介绍作者,而我们的简介往往流于老套,语言也呆板。学生对于这样的导入自然不会感兴趣,而再凭借记忆力去记住记者也是很困难的。在学习必修一第一单元《雨巷》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戴望舒的爱情史。让学生在对戴望舒有深刻了解的同时,对诗文的背景和情感都把握得更好。而在学习《再别康桥》前,我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多情的诗人”。话音刚落很多同学的眼睛马上转向我,亟待了解作者的故事。下课铃响了,学生仍兴复不浅,竟然不想下课,不愿让我离去。到后来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刚说到“梁启超就是咱们所讲的梁思成的父亲”时,学生们好像记起了什么,对作者似乎有了更深的了解。当然,很多时候我并不会把故事完全讲完,我会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或者资料收集的任务。或许这样的讲解有时会让人觉得偏离了主题,但很多同学却对学习有了兴趣,而且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这也正好符合我们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

三、在展示的喜悦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知识是一种需要,兴趣是一种想法。人可以改变需要的范围――通过兴趣。“梳理探究”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教学中如果能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开展梳理探究活动的积极性,是应该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兴趣的。必修一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内容本身挺简单,但很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展示他们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查阅、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整堂课上学生的热情都很高涨。而我又适当展示并讲解一些学生不喜欢收集的内容,让学生对本课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也让他们的积累更丰富。学生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享受学习。所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展示的同时学会分享,学会学习,提高探究学习的兴趣。

四、在兴趣的牵引下调动学习兴趣

浓厚的兴趣超过一百种良好的教学方法。其实“八卦”在每一个人身上都在,大家都想去窥探别人的隐私。在学习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在学习《氓》的时候,我为学生讲述了历史上几大“负心男”的故事,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对课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也把握得更好了。还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走上讲台,讲一讲自己知道的其他著名的“负心男”的故事及自己的感悟。同时我还乘机联系实际给同学们讲了一些现实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经验和教训。可以说整堂课学生的兴趣都很高昂。

五、在偶像的带动下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如此说。让学生从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也许效果也很不错。在学习《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我就以羽泉的《归园田居》导入。当学生看到羽泉时,课堂上就出现了“哇,羽泉!”这样的声音。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由于声音图标被搞掉了,所以就用很小的声音放的。但没想到学生都听得很入神。音乐结束后我和学生一起回顾了歌曲中有关陶渊明的诗歌内容和人生经历。不但让学生更好地记住了作者,也让学生对《归园田居》这首诗有了更深的理解。

高一语文论文:职高高一语文教学的策略探讨

摘 要:中考之后,有一部分学生进入职高学习。但事实上,职高的学生大都不爱学习,所以高一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他们,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老师要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多组织课内活动,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职高;高一语文;策略

职高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喜欢学习,更不擅长学习。这些学生在初中可能一直被看作“学困生”,心里会有些自卑感,所以对学习心不在焉,无精打采,不在乎学习成绩。职高学生学习基础差,甚至在课堂上进行提问都无人作答。有时老师还要花些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对于这些情况,笔者总结了一些方法使课堂有序进行,提高了语文课堂效率。

一、树立学生的信心

高职生在初中可能一直受到歧视,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是拙劣的,自己是“坏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无法好好学习,没有信心就不可能去努力,所以我们第一步就要培养学生的信心。在课堂中,笔者经常让学生以“特殊教师”的身份走上讲台,让他们找到一个可以展现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他们变为“老师”,可以感受老师的感觉。一开始,学生表现得不会很好,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地为这样的课堂作准备,自己主动预习、了解、掌握课本的内容。这不光可以树立学生的信心,也能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地,学生的语文成绩也会有所提升。

二、逐步提高知识难度

职高学生的基础通常很差,因此高一语文教学开始难度要降低一些,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职高学生对学习本来就有畏惧心理,如果高一课堂内容难度较大,学生掌握不了,就无法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更不用说对学习的兴趣。所以,低的出发点很重要,在他们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再逐渐进行拓展,逐步加深难度。

三、多开展讨论课

职高学生一般很难独立思考,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难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也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讨论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讨论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中要有交流,要有记录,小组内讨论结束后,小组间再进行较量。慢慢的,那些性格内向、消极的学生也会被带动起来,参与进来。

职高的学生可能在小学或者初中的时候已经错过了学习的最好机会,但现在把握住也不晚。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好学生,为他们接下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如何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摘 要: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是高一学生增加知识积累、充实精神生活、开拓思考空间、陶冶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论述了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四个提高高一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的主要抓手。

关键词:课外阅读 精心引领 推荐书目 适当训练

读写结合

在高考语文能力层级中,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索等是难度较高的能力等级要求,这样的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及深入的思考过程中培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在于更新阅读教学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阅读文本很难有明确的梯度划分,因此学生往往也忽略、不重视文本的深入阅读,这就向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带着学生、伴着学生一起阅读、一起成长。只有教师率先示范,才能真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个性思考。

一、精心引领,以兴趣促进阅读,关注社会热点

知识改变世界,读书丰富人生。阅读是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学习中必要的环节和手段。认真而细致的阅读,可以增加知识积累,可以充实精神生活,可以开拓思考空间,可以陶冶审美情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那么语文学习必将成为无源之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能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学生,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更快些、更顺利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课外,营造阅读的氛围,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通过这种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性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培养了对阅读的兴趣,然而,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教师所倡导的方向不可能完全一致,学生也有他们关注的热点、热门书籍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自发性阅读,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甚至要“放下身子”,了解他们喜欢的作品,把握他们的脉搏,与他们在阅读上进行互动交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督促学生、鞭策学生去看更多的书,以期获得更宽广的视野。学生大量地阅读,思维会大大超前,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会加大,对人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增强。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使学生能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真切更丰富的人生哲理,从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二、推荐书目,以佳作吸引学生,培养人文情怀

课外阅读能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这就需要教师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力求文质兼美,既要重经典,又要兼具时代性。一本好书能使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和更好地认识自己,培养学生内在的一种人文情怀。

学生的阅读应该是多层次的,可以是主题阅读,也可以是专门阅读,比如杂文之类的文体阅读,以某位作家的作品为主的专集阅读等。教师可以按照“散文小说诗歌类”“传记类”“艺术社会哲学类”等类别向学生推荐作品,或者分成:“小说”,比如四大名著选读,鲁迅作品选读,金庸作品选读等;“散文”,比如《论语》《古文观止》《文化苦旅》《我的精神家园》《瓦尔登湖》等;“戏剧”,比如关汉卿、王实甫、曹禺、莎士比亚等作者的作品;“诗歌”,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泰戈尔诗选》《余光中诗选》《普希金诗选》等;“传记”,比如《马克思传》《居里夫人传》《拿破仑传》等。把阅读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熟悉民族历史,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真正领略优秀作品的人文内涵。同时,对这些作品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或者选择一些片段让学生“先睹为快”,让学生在这些书的引导之下,主动购书、看书,并且互相之间交换书籍、交流阅读感受等,在班级中形成浓郁的读书氛围。

三、适当训练,以问题带动阅读,加强阅读指导

从高一起始就应该教会学生做阅读的“减法”,就是说要让学生重视对概括能力的培养,学会在极短的阅读时间内迅速抓取文本的主要信息、重要信息,能分清主次,抓住核心内容(主题、结构)等,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文章的效率。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想学好语文,不进行一定的语文实践和训练肯定是不行的。教师要用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来指导语文教学,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地训练、学生被动地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的语文教学传统应该继续发扬,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述、评价和质疑。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在学生阅读的开始阶段,教师不妨把考纲上“现代文阅读”的要求印发给学生,这些要求虽然指向考试,但是它的内容实际上也是能力点的要求。如果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有意识地加以重视,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散文有散文的要求,小说有小说的要求,两种类型都要抓,分门别类地进行不同的鉴赏阅读。

四、读写结合,在阅读中多感悟,提高写作水平

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有效性的核心。阅读如果只是停留在读的层面,学生尽管也有收获,但是这种收获的多少无法检验衡量,只有与写作结合,为写作服务,这样的阅读才能真正有效。写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是阅读能力的最高体现;反之,阅读为写作奠定基础,是写作的必要铺垫。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与作品的人物进行思想交流,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文字把交流的内容呈现出来。鲁迅先生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与方法。”这是先生的经验总结,“多看”即多阅读,这是写好文章的根本途径之一。语言是文章最出彩的花样,文辞积淀是提升语言的基础,模仿和借鉴是提升语言的捷径。这些都需要学生的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感悟,从而转化成自己的一种风格。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也就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达到高度统一的要求,也就达到了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布置好每天的摘抄任务,不是简单的摘抄好词好句,在摘抄文字之后要有点评与感悟的内容。点评,主要是结合考纲的要求,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等角度展开对文本的细致阅读,比如将“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言的表现力”的要求与文章中具体的字词句联系起来,将能力训练落到实处,学生掌握方法并养成习惯之后,自然而然就会这样去开展阅读活动,在一次次的点评中不断积累阅读的感受与体会。感悟,主要是针对一些思想性较强的文字,它带给人较多的触动与思考,学生通过“感悟”的过程将书中的思想与自身的体会连接,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获得更为真切有效也更为具体深刻的认识,这些思考不仅对于语文学习,甚至对于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要想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语感的培养,完成文本的解读,完成技能的训练,完成文本的延伸,完成思想和情感的陶冶。

阅读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有重要的作用,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关键是要把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应该将阅读的有效性作为教学目标,不必界定课内课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要变成自主阅读的沃土,而课外阅读也应该是课堂主阵地的拓展和延伸。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知识积累方法

摘 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知识积累的方法。

关键词:笔记;错题档案;知识卡片

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总是不知道怎样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其实语文成绩的提高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知识积累的方法。

一、做好笔记

课堂容量多,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教师在课堂中分析的文章结构、强调的字词含义、人物形象分析方法,诗歌鉴赏技巧、文言文阅读技巧、记叙文写作方法、议论文写作技巧等均要做好笔记。笔记要灵活,对文章的分析,字词的理解可记在课本上,而系统性的知识则应记在笔记本中。记笔记要有侧重点,教师反复强调的,板书的,都应该记下来,还应学会归纳、整理。能将一个单元、一本教材、一个知识体系做系统的归纳,这样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

二、建立错题档案

做错题不可怕,关键是要吸取教训,不能在类似问题上跌倒多次,建立错题档案就显得很有必要。作业、练习、试卷出现的错误,在错题档案中简要概括,指出错因及改正方法。有些错题可直接剪下来,粘贴在档案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将错题档案翻翻,长此以往,类似错题出错可能性就很少了。

三、制作知识卡片

把一些不易记忆的字词、成语及含义,写在卡片上,每天带上一两个,在上学的路上、晚休之前,拿出来看看,把那些很美的诗句、很好的文段、富有哲理的名言名句,记录在卡片上,早上拿出来读读。这些看似细小的行为和方法,都可以为你积累语文知识做出很大的贡献。

四、处处留心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习语文,积累和留心非常重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关注社会,体会生活。多看新闻、多读报纸、多感受自然。了解国家动态,了解社会,从中感受真善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认识;感受自然,陶冶情操,体会大自然中的语文成分。

五、勤阅读,勤思考,勤动手

语文和其他学科不同,有些学生平时并不怎么用功,考试成绩却不差。因为这些学生都善于思考,喜爱阅读。高一新生,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要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多思考、多练笔,可以写读后感或周记,可以是一篇文章或一个句子。还要多练字,让字成为自己的门面。多朗读,让诵读成为一种享受。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中你的语文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总之,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高一学生要多从以上五个方面去实践,坚持下来,三年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是出类拔萃的人。

(作者单位 解晓娟:陕西省镇安县第二中学 卢木:陕西省镇安中学)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对高一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摘 要:高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使他们在探究的乐趣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一语文;课堂教学;地位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勇于创新,经过一学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将我对高一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进行小结,以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主”地位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以影响的互动过程,其核心关系是教与学,缺少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不成为“教学”。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协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相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讨论―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最可行也最能体现“双主”地位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归纳课文中心思想、总结课文写作特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主动、紧张地思考所讨论的中心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由于高中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课堂讨论不仅能训练学生主动思考、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能使他们意识到团结协作、获得答案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在讨论中有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防止讨论中出现的偏差,保证讨论的顺利进行。

二、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现文者,披文入情。”课文本身也是情动辞发的产物。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内容运用直观手段创设情境,以情境教育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声处”引起学生共鸣同识,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而且能增加了感染力。比如,在讲解《我的四季》时,可以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年四季风景变幻的图片,并伴以优美的旁白,让学生切身感受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轮回不止。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等健康的感情,又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并概括中心思想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以说,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指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表现中心思想的手法,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措施。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有抓线索、抓“文眼”等,比如《荷塘月色》一文,抓住“颇不宁静”这一文眼,就可以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就探出了作者思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跃然纸上。而《江南的冬景》中“明朗的情调”就是“文眼”,在一种明朗的氛围中,情和景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挚爱,显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华。

四、精讲范文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中心环节,其关键是教师对课本范文的讲解。因此,在语文课文的备课工作中,我认真研读课文,并做好工整详细的教案,能做到教材、资料、学生齐备。由于充分的准备和高度的投入,加上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本范文的掌握度较高。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精讲范文的教学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中心思想、记住文章段落,而是通过讲解过程,使学生把握一种思维方式,把握思维过程,并将这种思维方法迁移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去。

五、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知识的积累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搞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的同时,还通过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通过组织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来锻炼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开展演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让学生上讲台表演来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等等。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六、抓好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高中阶段,由于课业比较繁重,特别是理科学生在课余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很少,语文水平明显处于弱势的地位。但是语文教学不能单靠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理科班的语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我把标准中推荐的阅读范文介绍给学生,并指导他们制订可行的读书计划,利用课余时间读名著,通过灵活的形式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以保证课外阅读得到切实的落实。通过课外阅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增长学生的见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教学钻研是无止境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还将继续向其他优秀教师、有经验的前辈学习,注重教育科研,注重学习方法的创新,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争取将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是一项良心工程,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教法之探究

【摘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有效跟高考接轨,为高考复习打下夯实的基础?本文针对高一语文教学教法做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高一 语文 教法 高考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课时大幅度减少,但是内容并没有减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得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在逐渐熟悉新课改的理念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在新一年的教学中,针对高一新生以及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高一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究。

在整个高中的语文学习当中,高一的语文学习是一个很重要且很关键的阶段,高一一学年语文要完成必修一到必修四四本书的学习,这为高三的复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是积累储备知识的主要时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得要领,花费大量时间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学习信心受挫,从而造成学习兴趣降低,成绩的不断下滑。

1.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的不同点

高中语文教学课程内容繁多,课时量少,高考压力大,在课堂上,生动活泼、畅所欲言、合作探究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较多,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文字表达的方式较多,这也更符合高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课外,合作探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比比皆是,充分发挥了语文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出高中语文教材的知识技能密度大、难点多、要求高、坡度陡的特点。

初中的语文学习方法较单一,有许多内容"读读背背写写"即可完成,相当一部分学生主要采用机械记忆识记的学习方法;而高中语文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到对课文深入、细致的阅读理解,分析鉴赏,应该多用一些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并学会知识的迁移,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把过去的学会与现在的会学衔接起来。所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方法纷繁多样。

2.高一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的问题

2.1 不良的学习习惯

初中科目较少,课业负担较轻,语文学习的内容比较浅,能力要求层面较低,而高中科目较多,学习压力较大,语文学习更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积累,如果还是按初中的学习习惯,那想学好高中语文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2.2 学习态度不端正

很多同学进入高中以来还是把初中的学习态度带进了高中的学习生活。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中的三年里并没有很用功刻苦,只是在初三的一年里才抓紧时间就很轻松的考上了高中,有的很可能还进了重点中学的快班,尖班,从而觉得高中也不过如此。因此也认为,高中也是这样的,高一高二也可以随便学习一下,根本用不着用功,也一样能有好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再加上语文科目近年来不太受重视,特别是对于理科班的学生,更是对语文不屑一顾,认为语文嘛,随便学一学就可以考个一百多分。具有这样想法的同学就大错特错了,因为高考不同于中考,中考是过关性考试,而高考却是选拔性考试,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成千上万考生中选拔优秀人才,而能够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却是少数的。如果一直抱有侥幸心理,想在高三时在发奋努力一两个月就能考上大学,那最终的结果将让你后悔终身。很多同学到了高三整体复习时,才发现自己很多知识都处于缺漏状态,这时候从头再来积累记忆,为时已晚。

2.3 学不得法

上课时,老师把每课的重点知识做了讲解并归纳总结,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有专心听讲,对要点没有听到,笔记记了一本子,但是课下不去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方法只是记在了本子上而没有记载脑子里,做作业时也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背诵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还是按照初中的方法死记硬背,高中很多篇目较长的文言文,单凭死记硬背是很难完成的,久而久之,学习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拖欠越来越多,难题越积越多,解决起来的就越困难。

还有的上课不听讲,下来自己凭借参考书自学,结果却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针对学生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我从高考语文试题的几类题型出发,对高一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3.古代诗文阅读

3.1 文言文阅读

高考新课标考试大纲中规定:高中阶段语文学习要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用法,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这些知识如果等到高三总复习时再来归纳总结记忆,一是时间不允许,再者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记住和掌握。因此,我建议在高一教授文言文时,就要重点去强调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并作归纳总结,此时词汇积累量少且时间宽裕,能够及时的进行检测,反馈掌握情况,为高三的复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文言文翻译句子历年来都是失分较多的题型之一, 翻译句子的前提就是掌握重点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及用法。再者就是在翻译是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初中的文言文大多内容浅显,没有太多难懂的文言实词、虚词,高中以来,随着知识结构的变化,知识深度的加深。高中所学习的文言文难度就有所加大,程度有所加深,要扎实掌握这些实词、虚词,在高一刚开始学习文言文时就要严格执行高考考试大纲要求,做到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使学生脱离文言文翻译书,通过字组词,词连句,最后再根据上下文整理通顺的方法翻译文言文,通过高一高二的连续不断的训练,到高三复习时,学生面对课外文言文也就不再有惧怕和抵触心理。

3.2 古代诗歌鉴赏

新课标考试大纲要求古诗鉴赏包括以下两个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学生失分最多的题型,也是学生最害怕最难掌握的题型。失分的原因主要有:答题语言不规范,没有词语可用,不会使用专业术语;答题格式不符合要求,不分层次,没有分条缕析;读不懂诗歌,更不用说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了。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就是诗歌学习,学生刚开始进入高中语文诗歌学习,那么就要从头抓起,从高一开始就学习规范答题,练习使用专业术语。经过三年的练习,积累,高考时使用专业术语,规范答题自然不是什么难事。

4.语言文字运用题

语言文字运用题我主要从正确使用成语和辨析修改病句两大方面来谈。

成语是语言宝库中的精华,也是文化的积淀,不断的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

这么多的成语,都到课业压力很重的高三去记忆,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可以着手进行分类整理,例如可以从以下几类开始:

4.1 容易望文生义的成语:罪不容诛、文不加点、七月流火等

4.2 褒贬易混的成语:弹冠相庆、胸无城府、连篇累牍等

4.3 褒贬两用的成语:如虎添翼、粉墨登场、独善其身等

4.4 易重复运用的成语:水到渠成、生灵涂炭、三令五申等

4.5 有特定含义的成语:妙手回春、举案齐眉、首当其冲等

4.6 常见且易错的成语:差强人意、侧目而视、惨淡经营等

4.7 表示谦敬的成语:蓬荜生辉、忝列门墙、敬谢不敏等

许多老师也让学生在做知识的积累,但是学生到了要用时也还是没有记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分门别类,一味的抄写,查找,针对这一问题建议要将积累的知识进行分类,将同一类型的放在一起对比记忆,并且可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检测,加强记忆,日积月累,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

辨析并修改病句这类题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是采取连蒙带猜的方法,正确率不高。修改病句主要涉及的相关知识就是语法知识。中考已经不再专门考察语法知识,所以在现在的初中阶段的学习中,语文语法知识的讲授已经涉及的很少,甚至不再涉及。那么老师在高中开始时就要进行语法教学,是学生能掌握最基本的语法知识,这是修改病句的前提。另外,文言文的学习中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也涉及到一部分的语法知识。

从高一就开始跟高考接轨,注重课堂的高效性,将高一的每一堂课都跟高三的复习乃至高考题联系起来,经过长期的训练,积累,必定能为高三的复习提供有力的帮助,打下夯实的基础,那么想在高考中收获好成绩也就不再那么难了。

高一语文论文:浅谈高一语文教学的学段衔接

《教学大纲》指出:“高中阶段,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做高中、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少年期进入青年期,其心理趋向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更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介绍了拼音、文字、标点、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基础知识,还设置34个作文训练、9个听说训练和23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每册附录里还专门介绍了各种主要文体的一般常识和阅读方法。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一册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一册第一单元记叙文,在《写景状物的一般要求》中,强调了“抓住景物特征”、“注意观察点”和“须有明确的立意”。与此对应的内容,在初中一册《作文训练》中有《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的知识短文,并且指出随观察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定点观察”、“动点观察”和“散点观察”。又在初二册的附录中有《课外练笔》,要求写观察记录,并提供例文,以作借鉴。这样把高、初中有关观察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单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一册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单元,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二册的记叙文、散文,初三册的说明文,初四册的议论文。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单元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例如高一册的议论文单元中,在《基础知识・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一文中,介绍论点和论据的知识就比初中教材深刻些。教学中结合初中四册《议论文的阅读》,可以在学生认真研读上述两篇文章之后,提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练习:《谈谈议论文的论点》。首先师生根据短文列出要点,明确思路,理清层次,然后作口头作文。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论点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还可以提出几个分论点,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议论文的论点必须是正确鲜明的,表述的文字必须简明、确切,在形式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论点提出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用标题标明中心论点,在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在文章末尾出现中心论点,在论述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在文中没有集中明确的表述,要由读者自己用明确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这则口头作文要点突出,思路清楚,语言准确,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从眼神、情绪上看出不少学生也能作出这样的回答。随后,学生自己提出一个课外作文题《谈谈议论文的论据》,以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思考和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

培养学习兴趣,完善学段衔接。

学生上高中后,课业负担加重,难度加大,视语文的读写为“苦差事”。这种不健康的状况,促使我们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触发学习动机,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锻炼意志,变怠惰为勤奋;激发情感,变厌恶为喜好;塑造性格,变脆弱为坚强。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独立研读文章,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一个勤奋好学的良好氛围。这里要特别提起的是培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问题。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在读写听说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培养默读习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这些习惯,还有部分学生尚未完全养成,高中阶段还要加强培养,并改正不良习惯,力求完善初高中的学段衔接。

高一语文论文:高一语文教学与初中教学衔接的思考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段,由于教学要求、教材、考查方式等因素的不同,高中语文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形成了一个大的跨度。高一年级既是学生初中学习的飞跃,又是高中学习的起点与基础,在客观上起着高中与初中衔接与过渡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一语文教学与初中教学的衔接,对高一新生尽快适应高中语文学习,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1.切实加强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高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前提。课程标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准绳,也是完成高中初中衔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依据。为了使高一语文能顺利地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语文教师在接手高一新生之前极有必要自觉研究高中、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全面了解两个学段的目标要求。初中课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来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高中课标则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提出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初中、高中的目标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高中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拓展和延伸。深入研究、比较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了解初高中教学的连贯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能力层次的梯度问题,分析比较其异同及断层之处。教师只有真正做到对初中、高中课程标准心中有数,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征、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才能切实提高衔接教学的效果。

2.研究高中、初中语文教材。

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是做好教学衔接的保证。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来编写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载体。高一语文教师主动去研究高中、初中教材,深入分析课程标准目标在教材上的分布点,对高中、初中几册教材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目标进行分类梳理,分析比较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了解高中教材中哪些是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要求,哪些又是高中、初中之间断层的地方。研究透了高中、初中教材,教师在开展高一语文教学时便能做到“瞻前顾后”,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如果高一语文教师不重视研究高中、初中教材,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学的衔接上就会有不当之处,这就会严重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应从宏观角度人手把握高中、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和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高一语文教学效率。

3.查漏补缺,强化语法知识的衔接。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法知识。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解决语句修改、长短句变换、句子衔接、仿写、文言文实词的活用、虚词的作用、特殊句式,甚至阅读理解都直接或间接要用到语法知识。而学生进入高一时一遇到语法问题,特别是学习文言文遇到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问题时则显得困难重重,无所适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的语法知识太缺乏了。初中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基本”所包含的范围和对象,加上初中语法只学不考,所以目前初中教材没有“语素”、“句群”等知识的介绍,在实际的教学中语法知识也得不到保证。而高中课标中也只是提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的要求,既没有提及对初中语法知识的补充要求,也没有进一步的“语义、语境、语体、语用”等知识的介绍,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却要时时用到语法知识。因此,高一语文教师要在学生中作一些问卷调查,了解高一新生的语法知识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哪些需要补充,然后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相关的语法知识。如结合“理解句子”的训练介绍一些复杂单句和多重复句知识,让学生从语法的角度把握句子的结构、理解句意。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充语法知识,能使学生在知识的断层处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从而有利于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

4.温故知新,加强高中、初中教材教法的衔接。

较之初中,高中教材一般课文长,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哲学,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浓;文言文比重增大,学习的难度加大。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把“知新”和“温故”结合起来,前引后连,以旧引新,以新带旧,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样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教学环境,在知识衔接的同时,知识的深广度也相应得到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能力要求较低;而高中属于非义务教育,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注重平时积累,向课外延伸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而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因此高一的语文教师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包括如何预习、怎样读书、记笔记、如何积累作文材料,如何思考问题及考试方式的差别,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当作教学常规,教师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一年级,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五个环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何整体把握全文,怎样筛选文中重要信息,怎样概括要点等,通过强化训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主动对待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都应认真、细致去思考研究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高中、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得好,必然会带动高一新生的语文学习更快进入正常有序的轨道,让每个学生更容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学习方式方法,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