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2 09:18: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不利因素与对策

摘 要: 养成教育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面临着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不利因素的挑战。改进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必须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落实日常行为规范。

关键词: 养成教育 农村教育 不利因素 改进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行为习惯更多地体现出人的素养。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一直不容乐观。笔者在此对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养成教育有所启示。

一、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关于养成教育的定义或含义,学界持各种不同的看法。从学校角度看,我们认同养成教育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素质,最终使人形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养成教育其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学校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育的基础部分,更是教育的质的指标。其内涵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品质的养成;二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它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

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育家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看似小事,却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道德高尚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需要。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重要基础。

二、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面临的不利因素

1.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因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褊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留守儿童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者愈来愈多,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壮大。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他们或疏于对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或教育手段和方法不当,或宠爱溺爱,教育失当。

家庭教育缺位与失当也是养成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利因素。家庭应该是养成教育的第一场所和首要场所,然而农村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有些父母自身带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赌博等,给孩子不良示范;或者有些父母向子女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思想,与学校教育相违背冲突,造成孩子行为举止的偏差。

2.社会因素

农村地区的一些不良风气、社会陋习的不利影响。一些农村山区吸烟酗酒、打牌赌博、说脏话、乱扔垃圾习等现象司空见惯,人们也习以为常了。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长期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易受其影响,被感染同化,一些社会陋习被学生带进了校园。

社会拜金主义、不正之风的诱发。当前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一切向“钱”看,从而使青少年认为金钱是第一位的,而不注重心灵的净化,许多学生在校比钱多、比吃穿,胡乱花钱。自己的钱用完了,就去找同学借甚至是偷盗,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一种乱花钱和偷窃的不良习气。此外,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如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盗窃等,也易诱发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

“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教育大众化,但农村学生考上本科以上学校的比例还比较小,高昂的学杂费与大学生就业不理想使得“读书无用论”时常沉渣泛起。此种思想的存在,无形中导致学生不思进取、惰学、厌学甚至辍学,给养成教育带来极大挑战。

网络、影视剧、黄色书刊的诱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吧在农村乡镇开始出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同时判断力、自控力有限,容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误入歧途。

社会黑恶势力的诱逼。当前社会也存在一些黑恶势力及社会滓子,他们除危害社会外,还将魔爪伸到了学校。他们利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怂恿、勾引、诱骗年幼无知的学生犯罪。同时,个别学生倚仗这些势力在学校也是称王称霸,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3.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学校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升学考试压力和各种评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工作重点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榜样,做好表率,认为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个别教师的不良言行削弱了养成教育的实效。

其次,农村学校养成教育的体系和机制不完善。受制于农村地区各种不利客观条件,加上主观努力程度不够,农村学校的养成教育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养成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另外,农村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农村学校的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手段不道德,许多手段带有强制性,不仅不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再加上部分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生活设施不健全,客观上阻碍了对养成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养成教育能否有效的内在重要条件。部分农村中学生从小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已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一时改正起来还比较困难。由于不良行为习惯客观存在的示范效应,再加上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够,使得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步履维艰。

随着社会开放度和宽容度的提高,部分学生存在错误思想认识,把不良行为习惯当做追求个性自由。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思想行为比较叛逆,教育方法不当的话,养成教育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力量缺乏协调整合,没有形成合力。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力量齐抓共管,协调合作,避免教育冲突造成的教育实效的消解。部分农村中学没能整合三方面的力量,主导起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改进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

1.净化校园内外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人的不良行为。养成教育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具体要做到:

整治校外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应要求政府相关机构依法加强对校园附近的饭店、旅馆和网吧、游戏厅、棋牌室等娱乐场所管理,彻底清理那些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顾客且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加强与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机构的联系,共同构建一个文明有序、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那些有违公德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给予道德谴责,树立文明向上之风。

净化校内环境。校园环境的改良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改进硬件,主要是健全学生学习生活相关配套设施;改进软件——即学校管理要人性化,管理手段要具有教育性,避免不道德的手段和方法。另外建设好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学校、班级、寝室等各校园角落有认同感、归属感,让学生、学生家长信任学校、信任老师。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养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就将成为一种强制性行为,其实效性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行为习惯培养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他们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利用校会,晨会、班会等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唤醒学生对养成教育的需要;开展演讲活动、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筛选一些诗歌、散文及《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经典中的有益养成教育方面的片段,进行全校或年级或班级诵读,启迪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行为规范变成习惯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这一中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体验规范的重要性,当这种规范变成内在需要,学生在类似情境中就会主动践行某一规范,最终变成自己的习惯。比如要培养学生遵守秩序有先有后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下课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你抢、我挤,大家挤来挤去,结果谁也出不去,这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是没有自由。每个学生在这种实际情境的经历过程中就能产生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反复多次的行为逐渐就能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养成行为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养成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追求独立的需要得到满足,但学校、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忽视。

3.健全家校合作机制

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效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具体有如下做法:

建立家、校教育互动平台和保障机制。首先,创办和完善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其次,开辟家庭教育指导渠道,如通过编辑家长学习材料,推动学习型家庭建设;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询。最后,确立家长接待日,开放日等形式。通过这些举措,我们实现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互动。

同时,在社会上要加强宣传,增强学校周边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及教育责任感,让社会民众监督学校和学生;与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等机构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在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予以及时制止纠正。

4.落实日常行为规范

养成教育的重点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落实并践行各项行为规范,最终成为行为习惯。落实日常行为规范,首先要细化各方面的规范,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通过多种途径践行这些规范,如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教育实践的强化教育;最后,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进行监督评价,监督和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同伴之间,又有家长和社会人士。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社会力量达成共识,共同发力,只有当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要并自觉践行,我们的养成教育才算成功了。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不利因素与对策

摘 要:养成教育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面临着来自于家庭、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不利因素的挑战。改进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必须净化校园内外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健全家校合作机制,落实日常行为规范。

关键词:养成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行为习惯更多的体现出人的素养。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学校学生的养成教育一直不容乐观。笔者在此对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希望对养成教育有所启示。

一、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内涵

关于养成教育的定义或含义,学界持各种不同的看法。从学校角度看,我们认同养成教育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各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素质,最终使人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

养成教育其实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它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学校教育中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教育的基础部分,更是教育的质的指标。其内涵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道德品质的养成;二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它是人的道德品质这一内在品质和行为习惯这一外在表象的统一。

农村中学生的养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看似小事,却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和道德高尚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也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需要。要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重要基础。

二、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面临的不利因素

1、家庭因素

独生子女因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许多人格缺陷。如缺乏生活阅历,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表现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其他人的感受;自私偏狭,难于与人交往,难于适应集体生活。

留守儿童因素。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者愈来愈多,从而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壮大。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是其爷爷奶奶或其它亲属,他们或疏于对留守儿童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或教育手段和方法有限,或宠爱溺爱,教育失当。

家庭教育缺位与失当也是养成教育面临的一个不利因素。家庭应该是养成教育的第一场所和首要场所,然而农村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有些父母自身带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赌博等,给孩子不良示范;或者有些父母向子女灌输一些错误的观念和思想,与学校教育相违背冲突,造成孩子行为举止的偏差。

2、社会因素

农村地区的一些不良风气、社会陋习的不利影响。一些农村山区吸烟酗酒、打牌赌博、说脏话、乱扔垃圾习等现象司空见惯,人们也习以为常了。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善于模仿、接受能力强,长期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易受其影响,被感染同化,一些社会陋习被学生带进了校园。

社会拜金主义、不正之风的诱发。当前社会中,拜金主义盛行,一些人一切向“钱”看,从而使青少年认为金钱是第一位的,而不注重心灵的净化,许多学生在校比钱多、比吃穿,胡乱花钱。自己的钱用完了,就去找同学借甚至是偷盗,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了一种乱花钱和偷窃的不良习气。此外,社会上还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如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盗窃等,也易诱发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

“读书无用论”思想的泛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大学教育大众化,但农村学生考上本科以上学校的比率还比较小,高昂的学杂费与大学生就业不理想使得“读书无用论”时常沉渣泛起。此种思想的存在,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不思进取、惰学、厌学甚至辍学,给养成教育带来极大挑战。

网络、影视剧、黄色书刊的诱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吧在农村乡镇开始出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网络。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对一切充满好奇心,同时判断力、自控力有限,容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误入歧途。

社会黑恶势力的诱逼。当前社会也存在一些黑恶势力及社会渣子,他们除危害社会外,还经常将魔爪伸到了学校。他们利用各种卑劣的手段,怂恿、勾引、诱骗年幼无知的学生犯罪。同时,个别学生倚仗这些势力在学校也是称王称霸,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3、学校因素

首先,学校教育理念的偏差。学校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然而由于升学考试压力和各种评比,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工作重点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足够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部分教师没有树立榜样,做好表率,认为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个别教师的不良言行对养成教育的实效造成消弱作用。

其次,农村学校养成教育的体系和机制不完善。受制于农村地区各种不利客观条件,加上主观努力程度不够,农村学校养成教育往往比较零散,缺乏系统和长期规划,养成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另外,农村学校管理存在问题。农村学校的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手段不道德,许多手段带有强制性,不仅不利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反而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再加上部分农村学校条件简陋,生活设施不健全,客观上阻碍了对养成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因素是养成教育能否有效的内在重要条件。部分农村中学生从小受家庭和社会环境影响,已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一时改正起来还比较困难。由于不良行为习惯客观存在的示范效应,再加上部分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够,使得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步履维艰。

随着社会开放度和宽容度的扩大,部分学生存在错误思想认识,把不良行为习惯当作追求个性自由。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部分学生思想行为比较叛逆,教育方法不当的话,养成教育可能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此外,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力量缺乏协调整合,没有形成合力。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力量齐抓共管,协调合作,避免教育冲突造成的教育实效的消解。部分农村中学没能整合三方面的力量,主导起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改进农村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

1、净化校园内外环境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的美好心灵,激发人的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人的不良行为。养成教育更是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具体要做到:

整治校外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学校应要求政府相关机构依法加强对校园附近的饭店、旅馆和网吧、游戏厅、棋牌室等娱乐场所管理,彻底清理那些以青少年学生为主要顾客且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学校应加强与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机构的联系,共同构建一个文明有序、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对那些有违公德的各种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给予道德谴责,树立文明向上之风。

净化校内环境。校园环境的改良应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改进硬件,主要是健全学生学习生活相关配套设施;改进软件——即学校管理要人性化,管理手段要具有教育性,避免不道德的手段和方法。另外建设好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学校、班级、寝室等各校园角落有认同感、归属感,让学生、学生家长信任学校、信任老师。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养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良好习惯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意识和精神,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就成为一种强制性行为,其实效性将会大大折扣。因此,在行为习惯培养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他们被动地、机械地接受。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唤醒学生主体意识。利用校会,晨会、班会等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唤醒学生对养成教育的需要;开展演讲活动、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如筛选一些诗歌、散文以及《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等经典中的有益养成教育方面的片段,进行全校或年级或班级诵读,启迪学生们的精神世界。

其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养成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体验。行为规范变成习惯必须通过实践活动这一中介,学生在实践活动去认识和体验规范的重要性,当这种规范变成内在需要,学生在类似情境中就会主动践行某一规范,最终变成自己的习惯。比如要培养学生遵守秩序有先有后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在下课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你抢、我挤,大家挤来挤去,结果谁也出不去,这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是没有自由。每个学生在这种实际情境的经历过程中就能产生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反复多次的行为逐渐就能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性迅速发展的时期,养成教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追求独立的需要得到满足,但学校、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忽视。

3、健全家校合作机制

养成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效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多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具体有如下做法:

建立家、校教育互动平台和保障机制。首先,创办和完善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其次,开辟家庭教育指导渠道,如通过编辑家长学习材料,推动学习型家庭建设;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开展对家长的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询。再次,确立家长接待日,开放日等形式。通过这些举措,来实现了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互动。

同时,在社会上要加大宣传,增强学校周边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及教育责任感,让社会民众监督学校和学生;与街道办事处或村委会等机构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在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予以及时制止纠正。

4、落实日常行为规范

养成教育的重点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落实并践行各项行为规范,最终成为行为习惯。落实日常行为规范,首先要细化各方面的规范,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通过多种途径践行这些规范,如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目标明确的训练教育,教育实践的强化教育;最后,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进行监督评价,监督和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力量,既有同伴之间,又有家长和社会人士。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养成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社会力量达成共识,共同发力,只有当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每个人的内在需要并自觉践行,我们的养成教育才算成功了。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摘 要:1.养成良好习惯是中学生具有坚强毅力的标志。2.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大厦的基石。3.良好习惯是中学生实现远大理想的航船。

关键词:中学生 养成教育 德育

德育是各育的灵魂。加强德育有助于推动学生各育的发展,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而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是使学生得到主动、活泼、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好时期,抓住机遇,把握时机,研究技能,形成能力,是他们人生黄金时期的重要课题。而养成教育是他们成人成才必不可少的规范内容,是他们成人成才必备的坚实基础。作为学校基础教育范畴,是必须实施的一项教育内容,在引导学生具备优秀综合素质方面也将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所以养成教育在初中阶段是非常关键的。

我认为落实养成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才能贯彻好、实施好这一项内容。

一、养成良好习惯是中学生毅力的标志。

对中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如果把学前教育算在内,至少有八九年时间的养成阶段,这恐怕还未把幼儿1至4岁算在内。这样长的时间里,经过幼儿教师的细心引领、学前阶段的规范、小学阶段的栽培,到初中阶段已基本成型,应该说是没问题,但在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有个别的例子,就是差生的问题,有思想道德,学业却较差,同时各方面的习惯养成也参差不齐,这就是基础教育在初中阶段存在的问题。有时可以看到,养成良好的习惯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必须有长期的引导、训练以至精心呵护,经受反复、有耐心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讲明道理、为人和善,本着这样一个决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因此,要想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这个素质才行。

养成良好习惯是中学生必须不断强化、反复加强的训练内容,也是学生坚强意志的明显标志。在言谈举止、文明礼貌、卫生安全、勤劳节俭、学业刻苦、尊老爱幼等方面都要形成习惯,安然无变。如此,才能为养成教育的坚实、为学生坚强毅力的形成找到依据,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大厦的基石。

中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仅牵涉到个人行为的事,更是未来社会公民素质的标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综合素质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方面。目前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而不是来临了再说。基于这种责任观念,基础教育大厦才能建设更好,必须有质量做保证,而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决不能掉以轻心,从长远的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来看,不抓紧不行,不落实不行,时刻体现出教育科学的前瞻性。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首先是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语“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其次是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还有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三、良好习惯是中学生实现远大理想的航船。

谚语有云: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大凡有理想的中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心目中都已确定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外向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发誓要达到自己人生预定的彼岸;内外的暗中使劲,运足气力,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介于中间的既不冲动,也不着急,而是老牛拉车,慢慢来。那么,结果怎样呢?这三种情形里边,都有人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人们发现,这一部分人在小学期间就已养成了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到初中加以强化巩固,至高中已定性并十分成熟了。这就给他们立志实现远大理想创造了良好素养的根基,使他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自由搏击,因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千军万马奔独木桥中未落,疾驰而过,这与平素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成正比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是有良好习惯奠定的,而不是靠异想天开而实现的。世间的事物就是这样,机遇是有的,但你要自己创造条件。就是说,你的良好习惯为你实现人生的远大理想插上了翅膀。

理想是人生奋斗的动力,但仅有理想,而没有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没有勤奋钻研的毅力,没有坚忍不拔的勇气,就不会使理想变为现实。正因为这样,中学生的良好习惯决定着自己的前途命运,是一点也没有夸张。例如,现实中有的学生学会了上网,在虚拟的世界里搜索,结果越浏览越上瘾,直至乐此不彼,从而造成了耽误自己学业的恶果。这足以证明良好的习惯是人生事业成功的保证,是理想实现的保证,是综合素质形成的重要保证。因而有无良好习惯,人生的结局也可能会迥然不同。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关于加强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前几天,在报刊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国有企业厂长,在企业并不景气的情况下,接到了一笔国外订单,价值600万元。全厂职工闻讯都欢欣鼓舞,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盼到谈判那一天,厂长与外商谈判得十分顺利,眼看时已过午,厂长热情地邀请外商共进午餐,然后再正式签订合同,大功即将告成。可就在去往餐厅的路上,这位厂长却一口痰吐在了地上。外商见状立即止步,表示合同不签了,结束了还没有开始的合作……

一个坏习惯,毁掉了一笔大生意,使得这位厂长错过了一次成功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对习惯有句非常精彩的描述: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就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就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习惯看似事小,却关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和一个民族的素养。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学校如何开展养成教育提出本人的几点想法。

一、明确规则,让学生在规范中自律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实施养成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明确规则,明辨是非,懂得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这里所说的规则,范围十分宽泛,大到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小到地方风俗、校纪校规。从学校的层面来看,学校应完善校纪校规,通过细化整理后形成各个序列,如学生的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安全习惯等,并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征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细则。

在规则制订的过程中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一是起点要“低”。对学生的教育要低起点、严要求,致力于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养成。要从学校的整体教育思路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道德基础,让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实践,从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最细微的行为习惯要求抓起。二是坡度要“小”。德育工作是个慢功细活,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开始。按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念,通过小坡度的德育训练,让学生感受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实十分简单,在真切的感悟中实现个人品质的提升。三是要求要“细”。只有细致的要求,学生接受、行动起来才不会觉得困难。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提出的每一点要求,都应该是具体的、细微的,让他们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会有良好的“落脚点”。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学校要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使全体师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要在大型集会中进行宣传。学校的开学典礼、平时的小结会、家长会、休业式等大型集会都是宣传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其次,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的内容。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抓住时机,将养成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再者,要通过黑板报、橱窗、广播、电视等媒体,宣传习惯与人格、习惯与健康、习惯与成才的关系,加强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如将学校的规章制度上墙公布、在教学楼走廊等醒目处悬挂名人画像和有关养成教育的名言警句,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目的。

三、创设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德育工作如何由虚变实,由模糊到具体,变传统的说教、灌输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应该创设活动载体,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具体的德育活动中来,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学校的开学阶段往往是开展养成教育的好时机,学校可以把新学期的第一个月作为行为规范教育月,开展军训、征文、演讲、主题班会、知识竞赛等活动,营造学生学习“规范”、执行“规范”的氛围。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校要把学习、纪律、卫生、出勤、两操等考核作为常规工作列入到学生个人和班级考核之中。通过评比星级学生、文明标兵、三好学生等,引导学生相互竞争,向先进典型学习。

同时,学校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设计相应的载体,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对师长无礼貌、乱扔垃圾、同学之间打架斗殴等现象,学校政教处、团支部组织学生开展了“新三弯腰”活动,即“见了老师弯腰行礼,见了垃圾弯腰捡起,发生矛盾弯腰致歉”。学校向每位学生发放了倡议书,举办了专门的启动仪式,并通过家长会、校讯通向家长宣传学校的做法,寻求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学校把此项活动的开展与班级考核起来,在期末评比“文明班级”和“礼仪之星”,师生们参与的热情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及时评价,让学生在反思中感悟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中间会不断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及时评价,给予正确引导,促进学生反思,使学生在反思中感悟、在反思中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评价要有时效性。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认为,最有益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学生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关注的时间一般是很短暂的,我们通常把这个时间段称为兴奋期。教师如果能在兴奋期内对学生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评价,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二是评价要有激励性。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引导。尤其是对后进生,更需要教师毫不吝啬地给予积极的评价,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进行表扬。三是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考虑时间、地点、场合等因素,对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四是评价要体现多样性。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互评、集体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方式,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促进学生反思,提高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结对帮扶,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到家长的溺爱,普遍存在着自私自利、自我中心的倾向,他们心理防线脆弱,经不起挫折的打击。很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而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中的特殊学生群体也在不断扩大,如离异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学生等,这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上也往往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学校选择事业心较强的教师与“问题学生”结对,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通过对他们学习上辅导、思想上引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上,教师要经常对他们进行督促鼓励,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指导。思想上,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行为,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发现不良倾向,及时加以引导。生活上,教师要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给予他们关怀和爱心。心理上,教师要从学生的言谈、交友、周记、成绩起伏等信息进行分析,发现情绪上的起伏,及时进行疏导,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总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养成教育必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学生的素质必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第二中学)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中学生养成教育初探

摘要: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此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能使学生形成健康且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本文从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及其成因谈起,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养成教育;不良习惯;成因

一、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

目前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较多:在学习中,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能自觉地学习,作业也不能主动完成;在生活中,不注意个人的卫生,更不关心公共卫生,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在墙上、桌凳上乱写乱画,在公共场合、喧哗打闹,甚至无意识地搞破坏等。以上这些虽说都是一点小事,但若教师平时不注意从这些小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就极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认识,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不良习惯的成因

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大多都是由外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一)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定,但是因他们生活的阅历还不够、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丰富,所以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有时会很偏激,这极易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对父母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向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

(二)客观因素——外部因素

造成学生存在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1.家庭教育的影响

(1)父母长辈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其无比宠爱,甚至溺爱,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教育指导,这就导致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对学习漠不关心,对长辈不尊重,以自我为中心。

(2)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一部分学生家长,尤其是在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和目标,不但自己不能给孩子以榜样示范,而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仅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打骂,从而使孩子对家长失去了信任,产生了逆反心理,向着岔路越走越远。

(3)望子成龙。当前社会形势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甚至出国留学深造。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家长包办了一切,孩子只需负责学习。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除了学习,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从而助长了这部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4)特殊家庭的影响。特殊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的形成影响是巨大。如单亲家庭,这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其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伤害,容易形成固执己见、性格孤僻的不良心理。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尤其缺乏父母的管教,经常会无故逃学旷课,甚至无礼地对老师进行顶撞。另外,隔代监护家庭的问题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现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他们长期不在家,把孩子的监护任务交给了上一辈,而隔代监护的老人不但经济上困难,且体力、精力、心理等各方面都已经跟不上孩子的需求。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放任自由,这极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气。再有“空巢”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无人监管,父母、长辈都长期在外工作,因无人管束,缺乏自控能力,所以他们极易受社会青年引诱,把逃学、旷课当成家长便饭。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端,极易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如教育改革虽已经全面实施,但以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对一个学校教学好坏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为主。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是只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尤其对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从而致使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这在无形中也助长了不良风气的形成。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到了阅历不深的学生。如吃喝穿戴的攀比、哥们义气、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影响,都极易使涉世不深的学生走向歧途。

三、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确实落实到实处,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家庭教育,这就需要家长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正确引导,耐心教育,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教师不能只讲一些大道理,而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如为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让学生从自己洗衣服开始,对其进行教育。具体做法:教师可先讲清洗衣服的步骤、洗涤剂的用法和用量,然后让学生亲手实践,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给自己洗衣服的辛苦,使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并努力学习,回报父母。

(三)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不仅生活在家庭、学校,更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因此社会各界也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抓住一点一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切实落实养成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自我形象的完善,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仅我们教师要做好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从而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不断做出贡献。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措施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

一、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习惯影响。不少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二)观念模糊,任性执拗。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三)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痴,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等。

(四)品质不良。少数高年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中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

(一)在养成教育的内容上重视智育习惯的忽视德育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但是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家长普遍对学生的智育显得过于重视,侧重学生的成绩。由此在各种考试分数的量化处理下,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内容上就显示出注重学生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答题习惯的训练和引导,而学生的文明道德习惯、劳动卫生习惯就明显遭受忽视。其实,在有些事实生活中流露出的不情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长期以来,学生的智育习惯的培养强化被各种选拔考试无限放大,以致学校、家长,乃至学生自身对这些所谓的劳动卫生习惯、道德习惯的养成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会出现学生对非智力习惯的培养的忽视,甚至造成学生的道德判断的充满功利性。

(二)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理论研究忽视养成实践探索。养成教育在学生主体教育中处于一种基础地位,是贯穿受教育者终身的教育。那么,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实际是一个学生接受教育并不断实践的过程。可以说,养成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学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往往关心我们养成教育的理论性研究,不断思考适合学生实际的养成教育理论,而忽视了养成实践探索。因为任何养成教育理论的实效性到最后都是由养成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和养成教育实践的效果决定的。

(三)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上重视养成形式忽视养成内容。养成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组织一些辅助性的养成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活动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原则,把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组织成一次引导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有效活动。它可以避开其它教育方式单一说教的缺点,变简单的灌输为寓教于乐的活动化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施加影响和学生主动规范的最佳结合方式。但是,组织活动应明确养成教育的目的,精心安排,不能为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

(四)在养成教育的习惯形成上重视养成结果忽视养成过程。“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习惯的这种特性,就能认识到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结果而忽视养成过程,以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蹴而就的,是短暂的阶段性行为。

(五)在养成教育的规则上重视教师强制指令忽视学生民主公议。学校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班级的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常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三、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激情明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所谓激情明理,就是让同学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同学们的认识态度,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进行内在激励。其目的是使同学们认清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自觉地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有所依,建立一整套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要求,《班级量化考核细则》、《违纪学生处罚决定》、《校园卫生管理制度》、《自行车管理规定》等等,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同学们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而每一次制度规范,要求都非常具体细致、丝毫马虎不得,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实践证明:规范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实际,是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规范大而空,当然可操作性差,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养成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养成教育的内涵是要通过训练活动,使同学们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规则的制度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 我校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检查制度,形成了“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班干部学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层检查,逐级落实。学生有《规范》的约束,检查人员有检查制度的约束,检查的时间,次数、标准、反馈、评价都有具体规定,马虎不得。总之,我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督促,要做到“严、细、精、恒、实”的五字方针,养成教育的好与坏,提高学生遵守规范自觉性的有力保障。

(四)奖优促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不只是注重学生、班集体的学习成绩,而是全面衡量一个同学一个班级,是否具备优秀的资格。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榜样,努力有方向,同时激发同学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总之,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寄宿制农村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摘 要:养成教育是对学生行为指导与良好习惯养成的一种教育模式。本文从及时整理、规范摆放,安静打饭、不吃零食,文明休息、礼貌待人,快速就寝、安静睡觉,文明乘车、禁品勿带,垃圾入桶、零食勿入等角度探讨了寄宿制农村初中学生养成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关键词:寄宿制农村初中学生;养成教育;设计;实施

一、背景

1.学校合并后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

2009年学校撤并了9所小规模的初中。生源遍布集镇周边80多个自然村,学生上下学路途较远,交通不便。办学至今,采用半军事化管理,学生的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行为规范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但大多学生存在缺少生活体验、个人卫生差、花钱无节制、不会交往等情况。学校的发展,迫切要求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养成教育的内容,明确养成教育的细节,规范养成教育的步骤,深化养成教育的成果。

2.养成教育是寄宿制农村初中学生的必然要求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寄宿制农村初中学生在校时间多,学生生活在学校,学习在学校,活动在学校,学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但如果寄宿学生的吃、住、行等生活得不到一个妥善的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无从谈起。所以,寄宿制初中必须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二、养成教育的概念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因此,养成教育是各所学校必须重视的一个课题,特别是寄宿制农村初中更应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农村初中,根据学校实际,我们制订了养成训练序列内容,并着重从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

三、养成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用一学年的时间分阶段、逐步对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进行设计与实施。这些内容包括:

(1)及时整理,规范摆放。训练时间:9月―10月中旬。

(2)安静打饭,少吃零食。训练时间:10月下旬―11月。

(3)文明休息,礼貌待人。训练时间:12月―学期结束。

(4)快速就寝,安静睡觉。训练时间:开学―3月中旬。

1.及时整理,规范摆放

具体内容:学生寝室的内务整理和教室里各种物品的整理与摆放。

(1)寝室内务整理参照宿管处下发的规范。

(2)教室物品整理与摆放。①讲台、班主任工作台等。②学生课桌(重点)。

(3)统一规范。①讲台、班主任工作台等摆放规范。班主任工作台统一放于教室后靠窗户位置,桌面保持整洁、物品摆放整齐;书架统一放于教室右下角,书籍摆放整齐、饮料瓶摆放整齐;讲台内无其他杂物,数据线、遥控器用好及时归位,讲台内外保持整洁。②学生课桌规范。把书分类:“常用书”,放在上抽屉的右上角,装订处朝左;“不常用的书”,横放在上抽屉的左上角,装订处面朝自己;小的书按大小有序理好,叠放在“不常用书”的上面,装订处面朝自己;作业本叠放在下抽屉的右边;工具书叠放在练习本的左边;水杯、纸巾、雨伞、眼镜盒等放在下抽屉的左边;尺规、笔袋等横放在上抽屉“不常用书”的前面;试卷统一用“手风琴试卷夹”挂在课桌侧面。

(4)检查方式。①养成教育领导小组不定期抽查。②德育处随机抽查。③学生会学习部每日查。

2.安静打饭,少吃零食

(1)内容。排队进餐厅、安静打饭、文明吃饭、收拾餐桌等各环节和确保100%就餐率;重点是打饭环节和就餐率。

(2)班级窗口安排(班级打饭窗口固定)。

(3)具体路线(从班级到餐厅排队就餐的行走路线)。

(4)具体要求。①二楼就餐的班级按线路一行走,一楼就餐的班级按线路二行走。②教学楼区域,在八年级与九年级交接点,七年级与九年级交接点任意两个班组成一个方阵(4路纵队,队伍要求整齐有序)。③两个班并列前往餐厅,平行、前后班级之间保持两米左右距离。在一楼就餐的班级从食堂一楼西面入口进入食堂(此入口只进不出)。一楼餐厅学生吃完饭必须从食堂正大门出来。④排队进餐厅具体做到:班标带领一路纵队到窗口,第二路纵队接上;不允许跑步进入餐厅,不允许乱插队伍;进入餐厅途中少讲话,不许与同学做一些影响餐厅秩序的动作。⑤若值周班窗口空着,则左边窗口班级分一半学生到该窗口(若值周班窗口在最左边,则右边窗口班级分一半学生到该窗口)。⑥安静打饭:进入餐厅后按规定窗口打饭,必须做到安静,不可讲话;在排队打饭过程中人必须面向打饭菜窗口,遵守黄线规则,不可与前面同学勾肩搭背、交谈。打好饭菜后不可在窗口逗留,不可在队伍中穿插走动。⑦文明吃饭:做到对号入座,在吃饭期间不可讲话。注重坐姿端正,不可跷二郎腿,不可边吃边抖脚。不可奢侈浪费,必须把饭吃完。⑧收拾餐桌:做到餐具规范地放于指定位置,轻拿轻放。打扫班级吃饭区域时做到餐桌擦干净,桌面上没有任何油渍、痕迹。地面上没有菜、饭残渣。

(5)检查与反馈。①检查方式:学校德育处牵头,以值周班、学生会为主进行细化督查。②反馈:做到每日反馈,落实到学生个人。不能落实到学生个人的落实到班级。班级接到反馈信息要做好班级的整改,对班级学生反复强调、教育。

3.文明休息,礼貌待人

(1)文明休息。具体内容:三禁止:课间禁止嬉戏打闹,提倡同学之间文明交流;课间禁止在教室内相互推挤;课间禁止窜楼层、窜班级、窜年级。四提倡:提倡劳逸结合,下课走出教室调整状态;提倡下课期间教室打开窗户,做好通风;提倡下课期间与同学之间文明沟通;提倡下课期间文明休息,安静地看看听听。具体操作:①各班开展有关文明休息为主题的班会课,使学生明确文明休息的具体操作内容;组建班级课间监督人员,结合学生思品考核,确保学生文明休息在班级内形成考核机制。②对班级文明休息加大力度巡视,初步形成学生课间自主管理机制。③对班级文明休息的情况,通过检查进行每日反馈,并纳入班级考核。对检查结果落实到个人,落实不到个人则落实到班级。

(2)文明礼貌。规范方面:①不得随意进出教师办公室,进入办公室必须喊报告,少先队员必须行队礼。②向教师问好具体规范:a.去食堂吃饭、回寝室路上规范为班级集体向教师问好。b.课间操进场、去科技楼上课路上取消向教师问好。c.大力提倡学生个人诚恳、礼貌地向教师问好。d.为营造良好的吃饭氛围,在食堂内如碰到教师可不向教师问好。e.大力提倡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等文明用语。

四、成效

1.初步形成了养成教育的序列化

通过养成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学校已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日常训练为依托,以优化环境为重点的养成教育序列。养成教育的规范化、具体化、序列化,推动了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深化,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切实受益,自觉约束自己、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学校纪律等,为学生一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快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的养成教育弥补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缺陷,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校园里学生见到教师几乎都会主动问好,吃饭说话的人少了,塑料袋、纸屑、果皮等垃圾也有了自己的“家”了,课余时间追打狂闹的人“静”下来了。校园处处呈现出文明的气息,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3.积极推动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养成教育促使我校制度更加完善,学习风气更浓,良好的班风、校风初步形成,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校园随时随地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环境优雅舒适,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了兄弟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五、思考

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实施养成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适量的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自我完善管理的过程。由于学校的很多制度都是从便于教师管理的角度而制定的,学生是被管理者,很多时候学生只能按要求去做,无法发挥他们积极主动的一面。因此,我们可采取培训班队委的做法,只要是在职班队委都要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懂得如何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浅谈音乐课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摘 要: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陶冶情操的熔炉。音乐教育与学生养成教育紧密融合,它渗透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可以培养学生专注、细心的学习习惯,守时守信、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关键词:音乐教育; 养成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一、爱国主义、集体意识在音乐教学中的实施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

1.在平时的教学中春风化雨

中学生可塑性强,具有善于模仿、富于幻想、生动活泼的特点。因此,课堂上可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升旗仪式是音乐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集中体现。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境,适时升华学生情感

在教唱歌曲《大家来到美丽的山谷》时,可以设计情境,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同学们快乐地来到郊外,走近空气清新、风景如画的山谷。山谷中花红草绿、茂林翠柏、小鸟啾啾;清风拂面、小溪淙淙……一切充满着生机、充满着活力。

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开辟新途径

初中阶段是各种习惯,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节省学习时间和提高学习效率的最基本的方法。

1.让专注、集中注意力成为习惯

集中注意力听课对每个中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这样才能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在排练合唱《黄水谣》的时候,一开始的第一个乐句比较长,这时老师需要在常规的换气的地方之外设计若干个气口,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定的换气点,在经过分组训练后形成各自固定的换气点,这样才能保证乐句、乐段的完整。可见,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的话,很难保证排练和演出的效果。

同样的,在排练比较复杂节奏的段落时,更需要学生高度的精力集中,才能协力完成作品的演唱。

通过这样耐心的排练,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集中、专注的良好习惯,也为他们的学习带来好的帮助。

2.让细心成为习惯

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做事马虎毛糙,老师批评时却往往振振有词:我习惯了。教学中我们发现通过音乐课的学习,完全可以培养学生细心的习惯,逐步做到有条不紊、明察秋毫的。

在学唱歌曲《飞来的花瓣》时,歌曲中每一句的弱起对表现歌曲的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时就需要学生细心的体会并运用良好的呼吸,有表情的传达给观众。

学习中,每当拿到一份乐谱的时候,必须很细心的看清每一个音符、节奏的变化,每一处力度的标记,每一处的表情记号。经过学习,学生会发现,如果不细心的话,是不可能正确、完整的表现音乐的内涵的,一首好的作品必须有好的表达,才能给观众带来好的享受。这样经过积累就慢慢的培养他们细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牛顿、瓦特,这些大发明家的成功都离不开生活中对细节的关注和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正是这些小的细节成就了他们最后的成功。

3.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耐心

歌唱、乐器演奏的学习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学好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个道理。

年轻人活泼、好动,这是他们的优点,但是在音乐的学习中恰恰又成为影响他们学习进步的最大的障碍。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很多学生在乐器演奏的学习中明显的存在练习时间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坐不住”造成的。而基本功的练习恰恰需要严格按照要求,耐心细致的循序渐进地进步。

合唱排练中音准、节奏的训练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来练习,比如排练歌曲《半个月亮爬上来》《回声》时,歌曲中出现的变化音,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反复练习,而这样的练多枯燥乏味,极易让人产生疲倦,面对这些考验和磨砺,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的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过音乐学习经历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比其他的同学更能坚持,更容易从挫折中走出来。

三、帮助学生养成守时守信的良好品质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除了需要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守时守信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一个人的素质的表现。在尊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快速乐段中很多音符的时长仅仅只有几分之一秒,这必然要求演唱、演奏中要非常的精准,试想在演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热情》时,老是打结、忽快忽慢,那对听者该是怎样的折磨啊!即使是跟朋友在KTV唱歌时,如果演唱者跟不上伴奏,也是件非常令人难堪的事。

长期的音乐学习,长期在长长短短的音符之间穿梭来往,久而久之在音乐的欣赏和实践中,便对“守时”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参加过演出的同学,一次次的排练,一场场的演出,老师强调的重点都是:遵守时间。

四、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现在的孩子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溺爱、有求必应,不少孩子也渐渐养成了惟我独尊、自私、孤僻的性格。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必要。

合唱是集体艺术,和谐与均衡是合唱的基本要求,因此,排练中要求每一个队员尽量克服自己的个性,做到姿势统一、呼吸统一、音量统一、音色统一、起声统一、共鸣统一和咬字吐词统一。大家在实践中,不仅要演唱自己的声部,还要聆听本声部其他人的演唱,同时还要聆听其他声部的演唱,使合唱各声部成为一个整体。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的做到各种因素的高度统一,使合唱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锻炼的机会。

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广泛而又具体,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音乐教育教学中,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把养成教育渗透到音乐活动之中,与音乐能力培养和音乐知识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相信必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也会使你受益终生。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这就需要家长,教师等多方面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让不良习惯有滋生的营地。下面我对养成教育淡淡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养成教育要师表垂范

通过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自身的形象,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老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在不知不觉中老师的某一行为习惯,可能会出现在学生的身上。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首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

在教学中,我也十分注意师表垂范这一方面。有一次课间休息,一个学生将手里的废纸朝楼下一扔,废纸飘飘然地落到了教学楼前面的花坛里。我走过去对他说:“你看,楼下花坛里有一些垃圾,你去拿垃圾袋,我们去把它们捡起来好么?”我先下了楼,那名学生从教室取来了垃圾袋连忙跟了上来。不一会,我们就把花坛里的垃圾全部都捡到了垃圾袋里。最后,我满意的对学生说:“你看,校园里没有垃圾多好啊。”这名学生也微笑地点点头。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我只字没有提该生乱扔垃圾的行为,更没有批评他乱扔垃圾的错误,而是通过与学生一起动手捡垃圾的举动,和对整洁校园的感慨,对学生进行了无声的教育,这样,即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乱扔垃圾的错误,有进一步理解了保持校园卫生的意义。

二、养成教育要持之以恒。

学生的行为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有一个过程,须经常性地进行诱导、训练;一种不良行为的纠正,也须反复地进行指导、教育。所以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同时要注重师表形象,注重情感交流。

三、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许多同学熟读“中学生行为规范”,甚至倒背如流,却常随手扔果皮、纸屑;许多同学在老师的组织下学做好事、帮助同学,回到家里,却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公主”“小皇帝”了。因此,养成教育要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见到地上有垃圾果皮随手捡起来,见到教师要主动行礼问好,在楼道里要轻声慢步靠右行,见到班里的门窗桌椅坏了自觉自愿修好,上学穿校服,衣帽整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平地起,我们可以从一些身边琐碎的小事中,看出一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并且即使加以纠正。我们班上有个孩子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每天上学总要把一些学习用具遗落在家里;平时挺聪明的,一到考试总因为马虎,错好多题;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坏这个,碰坏那个,父母、老师怎么提醒也没有用。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是行为习惯较差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往往待人热情外向,爱交朋友、爱帮助别人,这个孩子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为自己任何事都能办,可总是由于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办好,显然,这样的孩子做事计划性不强,做事条理性差,随意性太强。久而久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采取措施:

扬长避短。当孩子对新鲜事物产生新奇感,有强烈热情时;当孩子对同学的一些事情表示要予以热情帮助时……老师要及时对其正确引导,提示引导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于马虎会造成什么损失?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事事养成计划性。老师利用晨会、周会或个别教育的时间,教育学生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应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前做哪些准备、如何开始等,也可以教会学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纸条,写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时间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书包,早上出门前的思考等,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也就在点滴小事中。

四、养成教育要“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例如,在家长的监督下要学生完成“十个一”活动,在家里做一项力所能及的家务、看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等等,并制定“自评――师评――家长评”的评价制度,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一个共识,目标一致,共同完成教育孩子的目的,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好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祖国未来的成长,需要一个相对纯净健康的环境。我们相信,只要加强领导,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齐抓共管,人人参与,形成合力,就能在教育的花圃中培育出茁壮、艳丽的花苗。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强调教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也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一个人的养成教育是需要家庭的引导、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对于个人的影响逐渐形成一个相对让人满意的结果的,大量的史实证明养成教育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各地的综合实践教育的影响在社会上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作为学生必修的一课,为养成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校是自2002年成立军校至2012年确立为张掖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以来,学校的综合实践教育效果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这主要得益于实践基地根据学生特点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强化的行为习惯,抓实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了参训学校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参训学校学生的管理更加趋于正规化。

一、规范教育:强化组织纪律性,高标准、严要求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为规范学生行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种规范并不是要磨灭学生的个性,而是要使学生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学生任何活动都必须按照基地的规章制度高标准、严要求,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强化纪律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准军人。

张掖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要求各校参训学员在整理内务时必须做到:牙刷的方向、抹布的叠放和箱子的整理都严格按照教官讲解内务整理的标准进行摆放,做到整齐划一。刚开始,许多学生都表现出懈怠或无所谓,当教官在整理内务教学时,教官们整理的被子一下子让学生目瞪口呆,赞叹不已,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无形之中学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在内务方面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也使自己的内务达标;而在第一天训练结束后的总结点评时,教官适度的激励点评又把学生的热情调动了起来,“这是你们第一次穿上军装体会当兵的感受,就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你们现在经历的磨练,将会使你们一生受益。”在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官每天都在出操前半小时到学生宿舍,把所有宿舍的卫生都检查一遍;操场上教官嗓音嘶哑了却仍然坚持上课。这种躬亲示范、亲力亲为的做法既有利于对于学生严格要求,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纠偏教育:点滴渗透,引导学生“先做人,后做事”

很多时候,学生一些不好的习惯得不到纠正,与教师的教育不能够持续有着一定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机会太少,教师的引导不能够持续起效。在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就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来纠正学生的问题,也就是纠偏教育能够切实落实,就手段来看,利用综合实践的机会,纠偏就是在重复的行为习惯强化中形成的,通过基地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约束力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为实践活动学生内心有期许也有担忧,期许是终于有机会独立生活一段时间,忧虑使自身会有种种的不适应,尤其是想家的情怀,这就需要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当发现学生有这样的想法时,及时和带班班主任沟通,通过心理疏导让学生放松心情,合理调适,让学生对自己内心能呼唤:“我能,我行,坚持,坚持,坚持!”及而让全班学生在训练场大声呼喊:“我能,我行,坚持,坚持,坚持!”这是学生一个宣泄和自我鼓励的机会,形成一种自我信念,使他们学会坚持和担当。

在综合实践基地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学生的脚被烫伤的事件,同宿舍的同学也许将他送到医务室就直接回到训练场,却没有向教官汇报。遇到这种情况,教官通常会严厉地批评他们,并让这个宿舍的同学在全班进行检讨,检讨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教育。当天的晚点名就这件事情对生班进行教育警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错误,而不是惩罚。学生的团结绝不是在教官简单的鼓舞中形成的,也绝不是唱一首《团结就是力量》就诞生了的,而是因为“爱”,因为他们更团结班集体,更爱训练他们的教官、更爱班里的每一位“战友”。这种发自肺腑的爱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才让这个团队有了惊人的“战斗力”。

三、陶冶教育:重视团体活动,寓训于乐

陶冶教育是精神引领的感染教育,为的是巩固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养成教育的成果。教官在严格要求的同时,还要和学生“打成一片有界限”,要了解学生的切实需求。在训练之余适当地开展拉歌活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训练的疲劳感,还可以为养成教育打上一剂“免疫针”。

综合实践教育活动的第四、五天,学生慢慢进入疲劳期,学生总是打不起精神,教官因为训练进展慢也偶尔会出现一些急躁的情绪。针对这一现象,在休息的时间里教官组织学生体育游戏,并且教官也主动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放松了心情,也提升了训练效果。

在手工制作和折纸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作品适时加以思想品德教育,如折出一个纸飞机,可启发学生现在扎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能积极投身到祖国国防建设,成为国防建设的生力军,报效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折出心形图形,可启发心形代表什么?它有什么用?进而引到“感恩父母”这个话题上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根据不同的图案、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在活动结束时,看着狼藉一片的制作现场,启发学生该干什么?培养学生做事要有始有终,爱护卫生,保持环境,养成干净整洁,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从陶冶教育的效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并且伴随着这种思想认识的提高会逐渐地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去,这样学生就能够慢慢地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成长,成为指引学生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

总之,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对于他们的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而且庞杂的工程,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来对学生进行规范和科学的引导。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经历中的必须课在落实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它不是我们落实对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唯一途径,只是一个契机和平台,教师要善于抓住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机会对于学生进行引导,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因为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和努力,这样学生慢慢才能够养成好的习惯。

(责编 田彩霞)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育

摘 要: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过程。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应该具有: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学习习惯,理性的心理习惯。对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育,应该从制度、督察、激励、榜样、实践、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培养和落实,才能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生 养成 习惯 教育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养成教育是一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个民族素质不断提高的大事。

习惯是忘不掉的,它是一种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对于中学生来说,养成教育应该包含以下几种习惯的养成:

一、健康的生活习惯

一个优秀学生往往都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任何时候都能知道哪些事情该做、怎么做。哪些事情不该做、为什么。比如:卫生习惯,衣着穿戴,物品摆放,倾听倾诉,按时作息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养成的健康生活习惯。

二、良好的行为习惯

某记者向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提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说:“在幼儿园”,“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事物”。通过这位科学家惊人的回答,说明了儿时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三、科学的学习习惯

中学阶段是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科学的学习习惯,不仅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融入的新的学习环境,而且对于提高学习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中学阶段,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们尊重老师、自学预习、善于提问、专心上课、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仔细审题、练后反思、独立作业、复习归纳、切磋琢磨、科学统筹、劳逸结合、省时高效、错题整理、客观评价等等科学的学习习惯。

四、理性的心理习惯

我们中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成败与得失。只有这样,才能养成理性的心理习惯,达到换位思考、一日三省、不断进步的目的,逐步树立成熟的唯物主义人生观、世界观。

针对广大中学生生活、学习、行为、心理特点,对中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育,我们采取了下述措施:

1.制度――规范养成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一系列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界限,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习惯的基础”。实践证明:制度、规范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实际,是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2.督察――保障养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重复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人都是有惰性的,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出现反复也是正常的,在这种情况下,必要的外力干预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检查学生遵规守纪的情况,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因素。

3.激励──促进养成

我校在对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将良好习惯的养成进行量化、细化和评比,把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表现与学生、班集体、班主任的评价挂钩,从而地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在养成教育中,我们通过奖励优秀教师、学生、集体,激励后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4.榜样――影响养成

中学生具有喜欢模仿,可朔性强,思想活跃,自尊心强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通过成功人士、身边的先进人物的成长事迹,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和影响他们。此外,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也将对学生的习惯养成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5.实践――锻炼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简要的方法就是,将养成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比如:开展“今天我当家”,“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洗洗脚”等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加大自我教育力度,利用团队活动、周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利用升旗仪式、晨会、周会、早操、课间操等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和养成教育,从而锻炼学生的习惯养成。

6.环境――氛围养成

一是利用制定校训、校规、班训、班规,时时警示学生。二是利用标语、口号、文化长廊、橱窗、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三是利用校园广播站,通过校园新闻、学生生活、好人好事、英语角等专向播音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加强学生思想认识,矫正其不良习惯。通过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受到感染和熏陶,最终达到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抑制和约束。

7.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养成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各自特点。在学校形成一种品格高尚、思想淳朴、尊敬师长、刻苦钻研的精神风貌,培养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良性竞争的交往氛围;其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在家长的配合教育下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促进生活与学习习惯的养成;此外,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联合互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从而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搭起共建平台,同时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供环境保障。

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参与、齐抓共管,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主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

摘 要:语文教学在养成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其情感优势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文章从借儒家精华净化心灵、以经典诵读提高品质、用作文教学培养习惯三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堂;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培养

语文课内容丰富,课文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可以用一篇篇美文去感召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自我人格。马卡连柯曾经在他的教育日记中写道:“课堂真的好神奇,可以让教师在小天地中带领孩子去领略大世界。”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利用语文课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仅能触动学生心灵,让学生如水的心灵泛起阵阵涟漪,而且能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人格。

一、借儒家精华净化心灵

学生难教,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盲目追求分数与升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廉、孝其实恰恰是当下所提倡的养成教育的精髓。教师如果把古老的说教照搬到课堂上,学生就会听而不闻,甚至会反感。如今的学生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情感意识,他们喜欢通过自己的认知感知世界,感悟情理。“情必依于理,理得后情真。”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们眼中有世界、心中有情怀,在因形悟情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产生新的认知。如在教授《论语》一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个农村亲戚的孩子来到你家,他穿着十分朴素,有点像少年闰土,你会如何接待?你会和他讨论什么样的问题?请大家分享类似的故事,然后谈感受。一些学生说没有什么好说的,农村孩子啥也没见过,没玩过游戏机,没吃过“麦当劳”,没……总之就是农村的孩子没什么见识,不选择和他交流。这时学生小Z站起来说:“不对!我家有一个农村的亲戚,他比我小两岁,但是他到我家替我扫地、拖地,什么活都会干。他给我讲他远大的抱负,说他将来要成为一名建筑师,把农村建设得漂漂亮亮的。他还领着我去了他们家,教我认识了那么多动植物。你们知道白面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小米是怎么来的吗?你们知道……”当时就有很多学生都睁大眼睛看着小Z。小Z接着说:“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小Z刚说完,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因为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做人要谦虚,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进而接着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们的掌声说明你们也都是君子,也都懂得尊重他人。

二、以经典诵读提高品质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重视实践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粹,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是祖国文化不可或缺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有很多的名人学者在回顾自己的求学成长历程时,都感怀于多年的古诗文修养。古诗文中展现的丰富广袤的世界、精彩纷呈的人生体验、优美精粹的语句表达,都深深影响了他们的思想。由此可见,利用古诗文的美丽来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效果不可轻估。源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举办了各种有趣的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接龙游戏、古诗文鉴赏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情怀,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

三、用作文教学培养习惯

平时的作文训练,要注意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有一次,教师给学生们讲《刀之爱》,这个故事借助奶奶在冬季用刀砍梨树以使它来年能更好地开花结果,告诉人们父母伟大的爱不是溺爱。在精心挑选的优美的音乐中,教师让学生们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完成写作。这样的写作,学生们有话可说、有情可发,喜欢写、愿意写,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更上一层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们写随笔。通过写随笔,记录生活的点滴,可让学生瞬间感悟,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时,应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同时,教师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从而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人。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浅谈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培养

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深的知道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从不同方面来谈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养成教育的:

1 从班风、班纪抓起,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块沃土,学生的个性才能百花争艳。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我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广播操比赛、纪念一二.九大合唱比赛等活动。开学第一周的课间,我为班级选定"周班歌"--阎维文的《母亲》,在歌声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了以感恩的心面对父母的养育和师长的培育,学会了做人和感恩。同时,为加强组织纪律性的培养,我在开学初制定了班规。规范早读、午休、自习课的纪律;力争在升旗、间操和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中表现突出。

2 狠抓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在课堂上,尊重老师的劳动,尊重知识,也遵守了纪律。要求学生要放得开,收得住。要配合老师上好每一节课。由班长总结当天的纪律情况。良好的班级纪律,先后被省科研现场会和教师招聘会选中上展示课,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3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教会生存的本领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给更多的同学锻炼的机会,班级的科代表、班干部在每次月考后,采用民主投票选举的方式,进行轮换,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学习,轮流执政。我把学校各部门落实的工作都交给学生去做,如桌布、桌签的购买、水饭费的统计等,在这种氛围中,班干部的工作很尽心,很认真,也很负责任。

4 注重自觉性的培养

人的习惯与自觉性密切相关,自觉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能在他人的启发诱导之下,自愿去做某种事情;另一种是面对某种事情,无需他人的启发诱导,只要自己经过认真思考,或进行思想斗争之后便能自愿去做;第三种是既无需他人启发诱导,也无需自己进行思考或思想斗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做某种事情。这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们所说的"习惯"。具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必定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也唯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而培养出这样的人,正是德育工作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劝导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欲速则不达"。因此,教师必须以鼓励方法为主,避免与学生发生摩擦,避免讽刺、挖苦等激烈的"霸王式"的语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如果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就会拒绝本门学科的学习。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寓"教"于学,寓"管"于学,"教""管"结合,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相关的故事,或发生在学生身边事例,去教育、启发学生。总之,中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它是一个持久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互相配合,齐抓共管,才能让充满生机活力的习惯在中学生中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硕果。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班级管理中学生养成教育探讨

一、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遵守班级纪律的养成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良好的班风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基础。怎样使全班学生能够遵守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的班风?为了达到这一要求,我个人认为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全班集体制定班级全体学生需要遵守的管理制度,要求每个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需要遵守的制度,并说说有什么必要性,同时可以让其他同学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加以指导。在这一班级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就可以使他们明白遵守这些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某一条班级管理制度是哪些学生提出的,教师可以在班级公布的制度中予以注明,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维护班级管理制度的自觉性。班主任也可以自己在制度的制定中加入对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些要求。班主任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要严格遵守这些要求。这样制定的班级管理制度,就会形成上下合力、共同遵守的良好局面,今后的工作中,班主任只需要注重全体学生遵守班级纪律的养成就行了。

二、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全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稳步提高的重要基础。怎样才能使全班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风,我们可以采取下面这样的措施: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了解各个学生的优点、缺点、特长、爱好及家庭情况等。以“扶优帮差”为主,以学优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影响班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帮助学困生寻找自身不足,同时引导学困生发现自身的长处,协助他们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以恰当的激励性表扬语言促使学困生树立主动学习的信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适时提出表扬或批评,督促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引起班主任注意的是这一习惯的形成过程对好多学生而言可能是个长期的、漫长的过程,要求班主任能坚持下去。

三、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一个班级,同样智力水平的学生在接受同样的教育之后,可能会出现很大的个体差异,学生自身的习惯因为家庭的生活环境不同、家长的具体要求不同,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有的学生刻苦上进,持之以恒。这些生活习惯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这也就说明学生的生活习惯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有着极其密切的影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呢?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坏习惯养成了,改起来不容易。好习惯养成了,要忘掉也不容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需要有恒心。教育学生多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以拥有良好习惯的人为镜子,时时对照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好习惯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是在不断积累中逐渐完善的。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当一个人、一个班集体,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秩序,干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注重学生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良好的习惯为基础,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更好地生活和学习,以便班主任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王鸿苍工作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韩村小学

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中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一、不良习惯的成因

学生不良习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主观原因外,大多都是由外部的客观因素造成的。

(一)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虽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判定,但是因他们生活的阅历还不够、知识的掌握还不是很丰富,所以他们的认识往往带有片面性,甚至有时会很偏激,这极易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对父母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向着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

(二)客观因素——外部因素

造成学生存在不良习惯的客观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

1.家庭教育的影响

(1)父母长辈的溺爱。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和爷爷、奶奶对其无比宠爱,甚至溺爱,而对孩子缺乏应有的教育指导,这就导致学生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娇生惯养、好吃懒做,对学习漠不关心,对长辈不尊重,以自我为中心。

(2)缺少正确的家庭教育。一部分学生家长,尤其是在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一个正确的方法和目标,不但自己不能给孩子以榜样示范,而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不能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仅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打骂,从而使孩子对家长失去了信任,产生了逆反心理,向着岔路越走越远。

(3)望子成龙。当前社会形势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名牌大学、考研究生、读博士甚至出国留学深造。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家长包办了一切,孩子只需负责学习。这就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除了学习,对其他一切都漠不关心的态度,从而助长了这部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4)特殊家庭的影响。特殊家庭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人生观的形成影响是巨大。如单亲家庭,这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其心理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和伤害,容易形成固执己见、性格孤僻的不良心理。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尤其缺乏父母的管教,经常会无故逃学旷课,甚至无礼地对老师进行顶撞。另外,隔代监护家庭的问题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大。现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他们长期不在家,把孩子的监护任务交给了上一辈,而隔代监护的老人不但经济上困难,且体力、精力、心理等各方面都已经跟不上孩子的需求。他们对孩子的管教基本上是放任自由,这极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气。再有“空巢”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无人监管,父母、长辈都长期在外工作,因无人管束,缺乏自控能力,所以他们极易受社会青年引诱,把逃学、旷课当成家长便饭。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一些弊端,极易使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如教育改革虽已经全面实施,但以升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对一个学校教学好坏的评价还是以升学率为主。在这样的教育机制下,很多学校的教学重点仍是只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不够,尤其对一些纪律较差的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教育,从而致使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纠正,这在无形中也助长了不良风气的形成。

3.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影响到了阅历不深的学生。如吃喝穿戴的攀比、哥们义气、不良信息等方面的影响,都极易使涉世不深的学生走向歧途。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为此,社会、学校、家庭都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把学生的养成教育确实落实到实处,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做好家庭教育,这就需要家长加强自身学习,掌握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措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正确引导,耐心教育,从而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学校教育是重中之重

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时,教师不能只讲一些大道理,而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切身体会。如为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教师可让学生从自己洗衣服开始,对其进行教育。具体做法:教师可先讲清洗衣服的步骤、洗涤剂的用法和用量,然后让学生亲手实践,从而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给自己洗衣服的辛苦,使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并努力学习,回报父母。

(三)全社会都要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生不仅生活在家庭、学校,更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因此社会各界也应关心学生的成长,抓住一点一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切实落实养成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总之,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养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学生自我形象的完善,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仅我们教师要做好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全社会也要共同努力,从而为下一代的茁壮成长不断做出贡献。

作者:王根工作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学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