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2 10:43: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个性化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高校体育对学生的性格作用
各个高校的学生们大都是20出头的青少年,这个时期的学生个性处在一个快速发展和定型的时期,学生们自己的个性崭露头角,但他们都是随自己的潜意识做自己想做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谓我们常说的性格就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核心部分,最能表现个别差异。而个性化指的是:使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的性质得以定性的发展。
因此,高校体育的发展对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首先,高校体育促进学生健康性格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内心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太多的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多地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不存在同别人合作的概念。高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对此种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课程活动中,会有很多运动环节需要团体合作,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这样就能使他们较快的融入到集体中去,不再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在完成课程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这样还能培养学生们的精神韧性,让他们面对困难更加顽强。
其次,高校体育还能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处在心理发展的高校学生,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袭击可能会给学生们的心理造成不一样的冲击,如果内心深处的不满长期无法得到缓解,会造成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妨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高校体育运动,可以让学生们运用“假想敌”的性质,利用肢体的运动发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使学生学习、生活或感情带来的紧张情绪得到适当的放松,从而调节内心的不平衡,使其恢复平静的心理状态,以及快速的投人下一节生活中去。最后,高校体育能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发展人际关系。
学生门刚踏人新的起点,对新的开始既充满了好奇,新奇的同时夹杂着些许不安。体育活动就是一个让身心放松的课程,在使学生们得以放松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们的交流机会,在一个放松的环境下,放下内心的焦虑,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让其找到在学校的“家庭”归属感,也为学生们今后适应陌生的社会提供了锻炼的平台。
二、高校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措施
教师理念个性化,教师作为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其思想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思想观念,要想彻底改革体育教育的思想理念就要从理念人手,培养一批高素质、高能力、高技术的师资队伍。学校措施个性化,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改革的软件设施,那么运动基地、教师场所、器材的更新这些硬件设施也必不可少,个性化基础设施能带给学生视觉的冲击,激发学生的运动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打好思想基础。
培养途径个性化,增加一些与社会接触的体育项目,多给学生提洪接触社会的机会。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生在社会这所学校里会遇见不同特点的老师,学到与众不同的知识,贯彻实际行动更能深人学习。学习氛围个性化,传统的氛围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要想创新发展就要走不同的步伐,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带动学生的热情,能吸引更多的不了解体育专业知识的学生参加,促使体育知识广泛传播,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内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三、总结
在我国体育运动快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迎合世界的发展,与世界体育接轨,使我国体育运动保持良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医学生个性为主体的体育教育个性化发展必不可少。
作者:胡勇 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一、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内涵剖析
陶行知先生指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可见,个性化教育需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简言之,个性化教育就是为教育对象个性和谐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不是所谓的外表穿着与众不同或一味反对别人意见等,个性是符合人与社会发展的独特气质和潜在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性是个人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自觉性相统一的整体自由状况(黄友生,2007)。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作为个性发展的主体,其主体性和个体性理应受到教育的关注和培养。个性化教育关注个体主体性的唤醒和发展,旨在实现教育对象个性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统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随着国际分工日益细化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提出了多样化需求。教育服务于社会发展,培养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人才需要强化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从本质而言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发展个性,并不与社会发展相背离。相反,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历史和事实都证明,约束个性发展便会禁锢社会活力。个性被压制过甚的人,主体意识非常欠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十分贫乏,缺乏建设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马克思指出:“我们陷入困境,也许是因为我们只把人理解为人格化的范畴,而不是理解为个人。”人既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又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肖雪慧,1987)。个性化教育唤醒主体意识,尊重主体性、鼓励积极性、发展创造性,旨在培养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在实现个人解放中推动社会的解放。恩格斯曾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社会要得到解放,必须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缺乏个性化教育,个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都难以实现(中央编译局,1972)。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个人必须具备更多的个性特征,作为培养个性化突显的多样化人才的必由之路,个性化教育旨在为社会发展输送活力的源泉——富有创造性的生气蓬勃的个体,以每个个体的力量去充实集体的力量,以每个个体的丰富性去造成集体的丰富性。
二、德育需要个性化教育理念
从道德的产生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道德,这是因为道德满足着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借以实现的形式,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人是道德创造者与体现者的积极主体,道德在本质上对人是一种肯定关系,人类的德育活动应尊重这一本质要求。个性发展是人的本性的自然要求,作为尊重个人、肯定个人、发展个人的重要手段——德育,其价值正在于促进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完整道德人格的人。不可否认,道德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约束性,但道德约束的是个人身上可能妨碍他作为人的能力和本质发展的消极因素,其目的在于保证个性的积极发展。德育工作者切忌因强调道德约束性而忽视个性发展,甚至以道德规诫压抑个性发展。
美国学者乔治桑塔耶那曾尖锐指出:“伦理道德往往变成一种强制约束力量,但这是它的耻辱而不是它的本质。”道德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设,而决不是为了给自己套上枷锁(肖雪慧,1987)。因此,德育是为促进每个人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将道德规诫通过教育笼统强加给每个人。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中个性化教育理念的突显,就是明确要求当前德育工作积极融入个性化教育理念,这也是德育贯彻以人为本教育原则的体现。当前德育中,仍然遗憾地存在着这样的教育现象:受着传统德育中集体式教育的惯性影响,对学生的德育往往停留于集体教育层面,忽视学生个性特点,凭主观愿望而不是依据学生个体道德意识水平提供个性化教育。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学生个体道德意识不是“白板”,可以任由德育工作者凭主观愿望去描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能够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即德育内容只有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才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品德发展(李蕊倩,2005)。作为学生道德成长引导者的德育工作者应在承认并分析学生个体道德意识水平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德育,帮助学生不断完善道德个性结构以塑造完整道德人格。
三、德育个性化教育践行的思考
(一)树立德育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个性化的德育工作者才能培育出个性化的学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者个人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就不可能有真正渗入性格的教育。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不具备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德育工作者,不但不能有意识地发挥个性化教育的主导作用,甚至会盲目地在学生个性发展中起阻碍作用(鲁洁,1994)。只有德育工作者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并在工作中践行,才能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作为新形势下的德育工作者为适应德育对象应不断超越自我,要紧跟当前个性化教育改革步伐,更新传统德育观念,融通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并付之实践,为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发挥积极主导作用。
(二)建立个性化德育机制
1、建立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建立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工作的前提。德育工作者要在掌握学生集体情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个体情况,可多途径收集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为分析学生个人特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参考,如对通过学生个人信息采集表、心理测试表及道德价值观测量表等表格采集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留心观察学生个人平时表现,因为平时表现是无意识的,最真实可靠地体现了学生个体的思想状态;了解他人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从学生个人的重要他人——教师、家长、同学等角度了解他们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听取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体现了学生个人的自我认识水平,有助于德育工作者依据学生自我评价恰当地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中积极完善自我。当然,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考虑进一步建立专门研究团队对收集的学生个人资料与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德育工作者,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力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帮助学生个人完善道德人格。
2、建立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建立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的关键。没有评价就不知道好坏,没有将学生个性化发展纳入学生品德评价机制,便不能评估学生个性发展的好坏。只有将个性发展作为学生品德评价的重要指标,才能促进德育工作者加强个性化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建立个性化德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建立个性化德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是开展个性化德育工作的保障。完整的个性化德育机制,既包括学生个人特点分析机制,又包括鼓励个性发展的学生品德评价机制,还包括检查督促与激励机制。开展个性化德育机制,需要学校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要保证个性化德育效益最大化,有必要通过对各单位开展的个性化德育工作进行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完善整改;同时,对个性化德育工作取得优良培养效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有效激励。
作者:喻琼 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政治教育与法学系
【摘要】声乐教育是目前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重点要求的内容。传统的声乐教育采用的是大众化的教育模式,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基层文化干部认识到个性化声乐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就个性化声乐教育和实践进行探讨,一方面是讨论个性化声乐教育的原则,另一方面讨论个性化声乐教学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声乐教育;实践
一、个性化声乐教育原则
(一)性别差别对待原则。
个性化声乐教育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进行性别的差别对待。之所以要确立这样的原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音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区别化对待,在教学策略上也要进行细致的区分;其次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存在着差异,无论是从音色、音质,还是肺活量来讲,两者之间的差别显著。在音色上,女性的声音清亮、尖细,而男性的声音厚重、沉稳、雄浑,此外,由于男性的肺活量明显高于女性,所以在声乐教育的换气教学中差异性显著。
(二)生理特征差别对待原则。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在个性化声乐教育中,生理特征的差别对待也是重要的原则。在声乐实践教育中,不同的群众在音质和音色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就男性的音色而言,有的低沉,有的沙哑,有的带着浓重的鼻音,有的古典气息浓厚。针对不同的音色,必须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才能将音色的特质充分地发挥出来。再者,虽然同为男性,但是不同的人擅长的音域也不一样,有人擅长高音,有人擅长低音,有的人中音、低音、高音全部都能驾驭,针对这样的特点,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起到资源优化利用的效果。
(三)心理特征差别对待原则。
心理特征的差别对待也是个性化声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所以要重视心理特征,主要是因为声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教学,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与表达。声乐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宣泄,而这种情感必须是要经过心理活动来完成的。心理特征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情感表达也会不同,声乐教育必须尊重这种差别。
二、个性化声乐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确立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统一教学,这种教学形式非常不利于个人特点的发挥,因此为了进行区别化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必须要确定以个性化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做到两点:首先,要对群众的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因为个性化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其次,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虽然个性化教学充分尊重了群众的个性,但是声乐教学具有共性,教学需要在共性的规律上发挥个性。
(二)根据群众的具体情况选定教材。
在个性化声乐教学中,教材选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时候,科学合理的教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定教材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原则:首先,教材的难易程度要根据群众的情况而定,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群众选定相应难度的教材,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学习水平。其次,教材的选定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对待,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材选择要有多样化的特征;最后,选择教材应充分尊重群众自由。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群众们能够对自己的状况进行估算,尊重其自主选择教材一方面是有利于群众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是可以唤起群众的兴趣。
(三)根据群众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
根据群众的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这是个性化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的制定有三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因人而异的原则,基层干部们要根据群众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制定要分阶段进行,在不同的阶段,群众们的水平会有不同的发展,基层干部必须要根据不同阶段群众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审视和制定;最后是在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动,这样教学方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根据群众学习情况备课。
基层干部的备课情况对于群众的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在个性化教学中,声乐教学的备课比较有针对性,对于解决群众学习中的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备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能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基层干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这样的备课才会更加高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声乐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的实践性更强,差异性更为显著,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基层教学干部要遵循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利用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方法,使个性化教学的效果更好。
作者:文家阳 单位:四川省米易县文化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135例产妇(其中剖宫产42例,自然顺产63例,会阴侧切30例),年龄20~39岁。
1.2个性化健康教育的方法
确诊怀孕的妇女,对其进行系统的孕期检查,并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建立孕妇健康档案,从孕早期开始对孕妇
进行心理关注。使准妈妈们通过丰富、实用且趣味易懂的内容,在轻松、温馨的气氛中了解有关妊娠、分娩知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妊娠、分娩这一生理过程。
2个性化健康教育的内容
2.1产前宣教
告知孕妇产前检查的意义和重要性,预约下次检查的时间及产前检查的内容。
2.1.1生理心理活动
母体是胎儿生活的小环境,孕妇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可以通过血液和内分泌调节的改变对胎儿产生影响,过度的紧张、恐惧可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畸形。大量的研究证明,情绪困扰的孕妇易发生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如严重焦虑的孕妇往往伴有恶心、呕吐,易于导致流产、早产、产程延长或难产。
2.1.2生活起居
孕期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因此,孕妇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不要到人员拥挤的公共场所。每日应有8小时的睡眠。卧床时,宜左侧卧位,以增加胎盘血液供应。
2.1.3衣着与个人卫生
孕妇衣服应宽松、柔软、舒适、冷暖适宜,宜穿轻便舒适的平跟鞋。胸罩的选择宜以舒适、合身、足以支托增大的乳房为标准以减轻不适感。
2.1.4胎教
胎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实施的最佳措施。现代科学技术对胎儿的研究发现,胎儿的眼睛能随送入的光亮而活动,触其手足可产生收缩反应,外界音响可传入胎儿听觉器官,并能引起心率的改变。
2.1.5孕期自我监测胎动
嘱孕妇每日早中晚各数1小时胎动,胎动数少于3次/小时,提示子宫胎盘功能可能不足,胎儿可能缺氧,应及早就诊。
2.1.6性生活指导
妊娠前3个月及末3个月,均应避免性生活,以防引起流产、早产及感染。
2.1.7分娩先兆的判断
临近预产期的孕妇,若出现阴道血性分泌物或规律宫缩则为临产,若阴道突然大量液体流出,可能是胎膜早破,嘱孕妇平卧位,臀部抬高,由家属尽快送往医院就诊。
2.2临产分娩宣教
向产妇讲解各产程的生理变化及正常分娩的过程,安慰鼓励产妇,消除其思想顾虑和紧张、恐惧心理。多喝水,少量多次进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其在分娩时的体力。宫缩间歇期,全身放松,充分休息,保持体力。2~4小时排尿1次。子宫收缩时,出现阵发性腹部剧痛或腰部胀痛,指导产妇腹式呼吸及按摩腹部。宫口开全时,指导产妇正确用力,宫缩开始时,先深吸一口气,随着宫缩加强,如排便一样向会阴部屏气,宫缩间歇时放松休息。
2.3产后宣教
2.3.1饮食指导
饮食以多样化、营养丰富为原则,多食高蛋白的平衡饮食,多吃汤类,并吃一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
2.3.2休息与活动指导
产褥期要保证休息和睡眠,适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产后24小时内卧床休息,防止疲劳;产后4小时要自行排尿,24小时后,无特殊情况,鼓励产妇下床活动,以促进恶露排出及子宫复旧。
2.3.3母乳喂养指导
一般于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哺乳,通过吸吮动作刺激泌乳,回病房后再次将母乳喂养好处、手法反复向产妇宣教,鼓励产妇早开奶及按需哺乳。
2.3.4新生儿护理指导
讲解有关新生儿生理现象知识,让新生儿侧卧,左右交替,根据季节采取保暖措施。观察新生儿的面色、呼吸、大便性质。勤换尿布,包背包裹松紧适宜。但哺乳后不宜立即换尿布。向产妇示范操作,并让产妇自己演示。
2.4产褥期宣教
2.4.1计划生育指导
产褥期内禁忌性生活。于产后42天起应采取避孕措施,原则是哺乳者以工具避孕为主,不哺乳者可选用药物避孕。
2.4.2产后检查
于产后42天行健康检查,了解全身及生殖器管复旧情况。
3小结
个性化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有计划、有目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们的健康。产科护理有别于其他专科护理,与非妊娠期妇女比较,妊娠期妇女基本属于健康的状态,被视为正常人的特殊生理状态。产科护理重点在于提供产科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据有关资料表明,大多数产妇以独立的家庭形式生活,这使其更注重护理婴儿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在医院里主要通过母婴同室、护士的指导和专门的教育课程来实现。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状态及分娩不同时期,给予适时恰当的心理护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使产妇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可避免人为因素的难产。通过对135例孕产妇在产前、产时及产后进行个性化健康教育,使产妇基本掌握了新生儿的喂养、护理及观察,为出院后对新生儿的护理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作者:吕娟 单位:山东省宁阳县华丰镇卫生院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
现阶段,在现代教育管理中,要想解决上述问题,需创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对于院系行政管理者,需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教育管理目标,加大教育管理经费投入,建立学科建设、学生教育管理、教学改革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充分认识教育管理重要性地位。
首先,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朝着人本化方向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是主体性因素,要想培养高素质人才,需健全主体人格,不断创新思维方式,拓展自身心态与视野,创新教育管理手段。所以,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必须树立人本观念。其一,加强人性关怀,构建学生本位模式。高校学生是社会、国家的未来建设者,除掌握丰富知识外,需培养心灵感悟能力,充分认知外部世界,使以理服人、以情感育人的教育,深入学生心里;其二,加强教师与学生沟通,构建双向互动模式。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必须明确学生主体性地位,立足主体角度,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教育活动,进而实现教育者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按照相关规定,立足学生角度,使学生主人翁意识得以充分调动,由被动管理逐渐向主动接受管理转变。
其次,建立教育服务机构,建立全方位网格化教育管理网络。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正确教育思想。在教育管理中,确立学生的属性、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工作机制,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使教育管理者主动性、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传授课堂知识时,需加入德育内容,按照高校德育低效问题,必须树立可行性、操作性较强的德育目标,转变德育理念,科学调整德育目标。
第三,实行个性化教育模式,提高教育管理具体性、针对性。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学生整体角度,分为横向教育与纵向教育层次。按照不同层次对象,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阅历与知识层次差异,建立三级阶梯,即为纵向分层教育。按照不同阶梯学生需求、整体状况,采取循序渐进方式,指导、协助学生计划性度过大学生活。针对同一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教育、先天因素及培养环境不同,可分为消极、一般、积极三类学生,即为横向教育管理。同时,准确把握横向与纵向的关系,使有限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按照不同类别学生,结合个性差异特点,选择个性化教育方式,使教育具体性、针对性得以明显提升。
二、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管理一直是高校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在实际教育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教育管理工作。因此,笔者认为,需结合高校教育的若干问题,准确定位高校教育管理目标,明确高校教育管理的方向,促进高校教育朝着人本化、网络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作者:宋磊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一、实施过程
1了解学习情况,进行课程设计
(1)确定实现的目标及措施一是激发学生阅读选文的兴趣。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文章在学学语文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就要掌握不同文体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方法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让学生培养阅读的良好习惯。重点让学生养成阅读各类文章的习惯,不断提高大学语文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四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听讲读写为核心能力的语文能力对学习本课程的目标。
(2)分析课程重难点,摸清学习困难,找原因、定方法课程涉猎散文、小说、诗歌,古代叙述性文章、现代的叙述性文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写作常识等等。重点内容明确,但难点因学生个体差异,出现不同。学生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古文的学习有困难。原因分析:一是平时学生接触的少;二是因时代变化,古代文选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与现代语言差异较大。解决办法:注重平时的阅读;结合《学习指导》学习古文;掌握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些规律性的常识。
2主要实施了四个环节:
(1)沟通电话沟通和QQ沟通是采取的主要沟通方式。通过电话询问每个同学对学习课程的情况,其兴趣和学习条件,告知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学习的要求;通过QQ给学员传达学习的要求,学习的资源
(2)要求学期初,将本门课程确定为个性化教学后,在与学生建立联系时,就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每个同学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给教师反馈与交流学习中的问题,至少两个,多则不限。
(3)反馈在个性化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对教学进程中,对没有反馈的学生进行进步沟通,询问学习中的困难和收获。
(4)解决通过交流、传送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采取有效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为解决学生课程考试的问题传送期末教学辅导资料、期末考核要求等。
二、实施结果
1可以提升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基于网络学习资源的远程开放学习与传统的集中面授学习不同,它强调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以远程指导为辅。所以,直属学院一些课程不安排面授辅导而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有完成一些规定动作,所以,模式的实施避免了学生在没有教师情况下的不学习的自由放任。
2有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由于成人学生的年龄、事业、学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在课程学习时的具体需求有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需求和问题,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帮助和引导。
3在学生便于自学的课程开展,有可操作性实践证明,“有要求,就有一定的反馈”。大学语文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对精选文章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对文言文的学习困难较多,个别同学反映作文写作也是他们的弱项,并且文体不同,各自的难易程度不一,所以,在学期初,就要求同学们反馈学习中的困难和学习收获,到学期末,有一半学生表现主动反馈问题和体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处理被动与教师反馈与交流,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说“学习中问题不多”或“没有时间复习暂时没有问题”等等。从直属学院13春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大学语文》及格率为91%。
4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有老师在管理实施个性化教学,一对一的送去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关心,聆听学生学习的反馈意见,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的学习有老师在过问、有老师在帮助,就会感到有目标、有亲切感。在目前学生学习兴趣不很浓厚的环境中,进行这样的教学,应该是督促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办法。当我电话沟通,又给学生发送辅导资料时,有学生感慨地留言,“老师,您太好了,谢谢您。”等等。总之,优化教学模式是学习以及能力培养的载体。我们认为,在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中,《大学语文》等相近课程实施基于网络资源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是可行的。同时,我们觉得,开展个性化教学要注重四个环节:一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开展个性化教学取得效果的前提;学习过程考核评定是开展个性化教学有效的保障;分层差异教学是个性化教学的关键;便捷的沟通渠道是个性化教学开展的平台。
作者:郭延兵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一、个性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个性化教育中的“个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教育的个性化主要是指在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外化影响,逐渐形成有利于个体自身成长的独特教育手段。个性化教育面对独特的个体,通过适合每个人独特生命的手段,发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个体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不同于“个别教育”、“一对一教育”或“特长教育”,它强调的是尊重人的个性和人的个性的潜能发挥,是促进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素质向理想个性素质转化的过程。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时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个性化教育要基于两个前提,一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现有个性;二是提供有利于学生个性提升的物质条件。个性化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化的人。个性化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学校和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谋求适合差异的教育教学方法。二是要基于和谐教育。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将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的统一性相结合。三是要突出自我教育。个性的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教师要通过情景假设、心理暗示、自我激励等措施来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增强自信,从而达到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
二、个性化教育与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关系
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创业培养具有相同的内涵,都是致力于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个性化教育最基本的特质便是主观创造性,教育者要注重强调教育的社会意义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两者互为一体。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个性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后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要打破课堂教学常规,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思考问题,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另一方面,个性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不断明确自己的创新创业方向。
三、个性化教育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高职学生成人成才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采用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优势,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不将学生框定在分数的“模具”里,不将英语语法、翻译等能力作为衡量学生实习的标尺。在语言教学中要善于疏通学生的压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自我知晓的口语、眼神传递信息等方式开展语言交流,将语言交际能力放在首位,同时,教育者要树立导向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学质量观。
(二)创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需要按照“四个结合”的原则开展,一是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二是将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三是将语言技能和专业技能相结合,四是将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创新商务英语课程体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坚持学生、社会和课程目标相统一,注重将各国各地区的商务文化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商务英语课程体系创新要体现侧重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培训,重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商务沟通和处理国际商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时间安排和选修课的安排上更加灵活多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就业的方向选择学习的课程。与此同时,要优化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材,加强实践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断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实施英语口语流程性动态教学流程性动态教学引领着教学变革的走向,它以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科学设计大学英语口语的教学过程,突破传统的授受模式,探索和构建具有个性化和特色的英语口语教学新模式,倡导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性、发展性、开放性和变动性,让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保持同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要采用分级动态教学的设计方式,二是要采取分级动态的教学管理,三是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进行变革,四是要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进行改革。实现师生关系由“主体———客体”到“我———你”的关系转化。
(四)注重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融合与体验规模扩张后的高职院校不能成为“标准化产品”的“制造商”,面对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的矛盾和冲突,高职院校要力图摆脱统一的“生产线”模式,鼓励学生创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探索课程的自由组合与更新。要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不断设计新的课程与专业,同时,要围绕核心课程实施自由选课制度,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二是实施个性化与多元化的教育和体验。高职院校要为学生营造人性化的校园氛围,将人文关怀融入课程安排以及生活的点滴。三是打铁还需自身硬,高职院校要锻造自身的竞争力,面对市场,明确定位,办出特色。
(五)培育商务英语专业特色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具有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特点,该专业的培养模式应以培养“宽、厚、活”的三维能力为培养目标,确立“语言能力+商务知识+综合技能”的课程模式。在校内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英为商用,商英结合”的教学实践,融合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即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商务知识、在商务课程中采取双语教学。对一些核心的商务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函电”等,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英语的氛围中学习商务知识,避免学用脱节。
(六)试行“潜能导师制”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一支关爱“潜能生”导师队伍,构建和谐校园和“追求人人成功,力争个个成才”的理念。高职院校有少数学生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方法、心理素质以及人际交往和能力发挥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每位导师深入访“三室”,即教室、寝室、实训室,以平等、民主、热情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沟通,结对谈话,帮助“潜能生”纠正学习和思想上的偏差,从而充分发挥“潜能生”的潜智潜能,全面提高“潜能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该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高职英语实践教学目前存在课时少、教师指导能力不足、缺乏评价标准等问题。“能力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还未真正得到体现;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为宗旨的课程教学改革还不够深入。商务英语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与其相关联的管理学、市场营销、国际商法、企业文化等等相关学科学生也应该了解,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采用“室内交互式教学”、“户外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改善和提高。
现代社会突飞猛进,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地推进之中,对创新的需求非常强烈,高职院校不能再像往日一样,制造“同一型号的标准化产品”,应该主动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学生就像一颗颗小树苗,需要汲取不同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更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不断进行课程和专业设置改革,实现个性化与多元化教育创新,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
作者:刘洋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普外术后患者64例。纳入标准:顺利完成手术;自愿接受各种问卷调查和回访;年龄20~70岁。排除标准:沟通障碍、失明者、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3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54.15±2.15)岁;手术类型:胃部手术12例,胆道手术20例,阑尾手术20例,十二指肠手术8例,其他4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健康教育与护理,没有时间限制,健康教育与护理相对随意。治疗组选择健康教育路径。责任护士严格按照医生开具的护理路径积极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认识程度,病区护士长及高级职称临床护士负责监督并检查落实路径执行的具体情况,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对其进行正确指导。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临床路径知识和外科手术知识、交流沟通技巧、专科护理知识及健康教育技能等。护理周期为10天。
1.3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的预后情况。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调查,设定选项分值从1到1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依从性越好,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而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经过调查,护理后治疗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整体护理现阶段在临床上已得到了深入地开展,个性化护理与健康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临床路径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具有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标准化的特点,是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多学科专业人员针对某一特定的疾病共同制订的照顾计划,是一种系统、连续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协调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改善预后。其在具体的应用中,首先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能够有效避免个人情况不同而引发的护理质量偏差,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另外将健康教育路径表放置于患者床尾,也有利于患者更好掌握健康教育内容及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有利于健康行为的建立,并使患者自觉参与到自身疾病的护理中来,从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本文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切口均为甲级愈合。经过调查,护理后治疗组的健康教育满意度与依从性评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总之,基于临床路径的个性化护理与健康教育在普外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郑洁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中医医院
1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1.1体育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质量偏低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总是遗忘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使得高职体育教学的变革缓速发展,教学理念的发展落后,并且因为现在教育强调学生应全面发展,则误理解为通过向学生教授多种运动竞技项目,就能使学生的体质增强,身体得到全面发展。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使得设置体育课程的同时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只追求全面发展,难以提升学生独立练习水平,使得学生兴趣缺失,降低锻炼积极性,教学质量也因此下降。
1.2体育课程实施中教学过程主客体错位
高职院校的教学重心是“以人为本、重在参与”,即学生应该作为教学任务的主体,老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教学任务的完成。但现在已存在的体育教学中仍旧固守成规,教师依旧处于主体地位,仅仅向学生教授体育技能知识,重理论,以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主动性差。因此,如果要使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出来,就要使学生积极的进行体育练习,这样既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又能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得到提升,更好的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找出学生的潜在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有益于对高职体育教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设想的构建。
2高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2.1高职体育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应与高职院校的职业走向相结合,合理的规划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首先,高职体育教育课程应该表现侧重于教育学生体育的行为能力,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程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将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寻找出来,使其逐渐培养出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心理教育业应该加入到体育教学课程中去,比如举办一些集体性活动使得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得到增加,或者一些简单的、易行的竞技类体育项目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最后,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应该表现出一定的体育文化,利用学校的体育优势设置体育课程内容,使得本校拥有自己的体育文化。对高职院校体育个性化课程体系的一种设想。
2.2教材内容的确定
(1)由于高职院校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涵盖多种方面,让学生能够用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教材内容符合下述几点。
(2)必修教材必须使具有科学、实用、趣味的特点。具有科学性能表现出体育课程内容的现代感;具有实用性则强调了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只有加强了基础知识学习以及基本技能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现代化社会中最适用,最基本的体育知识技能;具有趣味性测试强调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应该激发学生潜在能力,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
(3)专项教材的内容应该综合多样化。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短、专业性强、学科类别杂、应用性高的特点,隐性课程的作用显现出来,将其利用于身体素质练习和技能的锻炼,通过综合训练的进行来弥补体育显性课程的不足。还应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个体的差异,采用多种教材。
(4)选项教材应该确保课程内容具有弹性化和乡土化的特征。即针对不同的职业特点,寻找与相关学生专业的差别,有目标的进行课程安排。把专业性和职业的体育项目结合在一起,一主一辅,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混合教材应保证内容的分化与综合。将不同的体育项目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同时增加新的内容。使得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中能够感觉到结构的完整性,既能增强身体健康又能提升心理素质价值,真正使得高职学生的个性价值取向从综合选项中表现出来。
2.3教学方式的确定
通过对传统的分班模式进行变革,通过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进行划分,进行基础素质班和专项基础班教学的模式,促使学生发挥自觉主动性。对于基础班的同学,在教学时应侧重身体素质培养,对不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学进行个体再教育;专项基础班应该注重于健美操和大球类的基础训练和形体教学,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保证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的运动负荷量,又可以让他们在其它专项课上有所准备,无论是心理层面还是技术、素质层面。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则要开设一些娱乐性高、实用性强的以保健为主的体育项目课程。
3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
设想的高职体育课程的形式有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在高职体育教育占主要地位,应该采取课堂教学的教育模式,它是必修的体育课程,由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与此相对的即为隐性课程,尽管高职体育隐性课程没有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目标及要求,它的重要性也是难以磨灭的,同样也是形成高职体育教育制度的重要部分。由于体育课所具有的特殊的空间交互性作用,合理的将人类社会的文化价值习惯以及社会观念等理性的东西,通过体育教育的各种活动反映出来,从而使其具有相应的综合效力,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对隐性课程内容进行的必要性的选择与设计,要使其反映出真正有关文化、智慧等方面的内容,将其寓于隐性课程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使的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发展。
4高职体育课程类型体系
可将高职体育课程类型按规定体育课程与活动体育课程进行分类。并且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将规定课程分为选修课和保健课;根据社会体育性质可以将体育活动课分为体育教师组织的俱乐部模式协会和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模式协会。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中,通常将体育课程的主体设为以一、二年级,并且活动体育课程的设置主体主要侧重一、二年级和三年级空闲时间多的同学。由于现代教育注重个性教育,即创造性的教学,如果无法保证学生的兴趣爱好,如何确保学生未来个性的发展。对于规定体育课程中的选修课与保健课,教学应侧重体育健身,项目应不分男女,且以点带面进行教学活动。活动课程中的俱乐部教学模式和协会制教学模式,是目前最受关注的课程类型。通过学生的自学自练、自主活动、集体的组织训练、比赛竞技等方式,辅之教师的辅导协助,再综合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组织形式和教学价值基本取向等方面。
5结语
要成为新世纪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体系,就应该将现今社会的体育教学体制与对应的实践特点相结合,进行个性化体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适合现代化进程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再者,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用富有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将高职院校的运动能力体现出来,这样既能加强自己的身体素质,又能培养优良的人格品质,努力成长为对21世纪有用的技术型人才。
作者:陈功单位: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发挥个性化英语教育的特点与优点
所谓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和考核,并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学生的潜质特征、自我价值倾向以及学生个人目标,量身定制教育目标、辅导方案和执行管理系统,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通过量身定制的教育教学方法,学习管理和知识管理技术以及整合有效的教育资源,从学生的潜能开发、素养教育、创业教育和修养教育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心态、观念、信念、思维力、学习力、创新力、技能、经验等进行教育、辅导和培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独立人格和优化自身独特个性,释放生命潜能,突破生存限制,实现量身定制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英语教育系统。个性化英语教育是“目的个性化”“过程个性化”和“结果个性化”的高度统一。而不是一种单纯的“因材施教”,也不是简单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和教育形式。个性化英语教育不仅只是“目的个性化”,还要有“过程个性化”作为保障,并且,最终要实现“结果的个性化”。整个过程包括策划、组织、实施、评估等环节,这样,才能准确、完整地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
二、与技工学校培养特色与目标相契合
技工学校主要是培养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专业业务的能力。作为技工学校的英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必须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英语教育理念。技工学校学生的生源及其特定的教育方向,决定了大部分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意学习英语。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理念改革就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从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英语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并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他们能够掌握使用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可以多带他们到实训车间,根据一些简单常见的实物向他们介绍该实物的英文专业术语等,让他们先接触身边熟悉的物品的术语。而对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多鼓励,简化学习内容,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目的是提高其学习英语的信心和热情,允许基础差的学生慢慢进步,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看到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技工学校英语教育的目的不是通过英语学习和考试淘汰一部分不适合学习英语的人,而是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其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英语能力。所以应该从每一位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的实际需求来判断,从而帮助每位学生为自己的英语学习定位,使各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个人学习能力。
三、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方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要求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位学生都以相同的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验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辨别出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在个性化英语教育的考核方面,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方法。以考核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考查内容和方式应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个性化英语教育可结合最后测评,强调过程性,注重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科理论成绩、活动效果等都列入考核的范畴。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估体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调整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传统英语教学要求授课进度、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都统一。教师如果考虑授课进度,就无法考虑学生层次的不同程度;教师如果考虑统一的教学内容,就无法考虑不同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速度的差异;教师如果考虑班集体统一教学,就无法去考虑个别化教学。英语教学成了要求学生必须去适应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英语教学。这种常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因此实施个性化英语教育就有了必然的趋势,因为教师可以考虑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保证全体学生英语水平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大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的不同特点,然后再为基础好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引导和帮助。只要明确了具体目标,并做到学用一致,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力本位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课程考核的重点应该从知识体系转向应用能力。
技工学校学生是以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尽量精选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必须从实用出发,在全面提高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以培养听说能力为突破口,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训练,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生活英语和业务英语,以适应岗位的需要。由于专业英语的词汇过于生僻,文章晦涩难懂,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专业英语的信心。首先可以从简单的语音知识入手,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音标和简单的发音规则,能自己拼读专业词汇。教师可从英语词汇的构词方法和拼读规律入手,强化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这个阶段任务设置简单,教学目标要容易实现,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帮他们克服对英语的恐惧。其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可使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或者实习现场教学法,向学生展示设备和工件的实物,以及工作流程示意图等,形象直观,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专业设备的英语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两种教学法都比较直观、形象,符合技校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避免了他们对理论课的排斥心理。教学内容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知识密切相关,尽量避免抽象和捉摸不定的内容,以身边发生的事情为例,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例如利用万圣节、元旦、圣诞节等节日,举办英语晚会,开展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戏剧、小品表演、英语知识有奖问答等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活动和游戏。这样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除此之外,还要营造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课堂环境。教师要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在教学过程中,增加选择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组织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事实上有些做法很难简单地判断优劣,对于每个学习个体而言,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教,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送,而是言传身教。育,不是填鸭,不是吃饱就可以成长,你需要花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看看他们怎么想,听听他们怎么说,了解他们世界和我们的有怎样的不同。在构建个性化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抓基础,让每一学生都能在英语课堂上有所收获。英语教师不但要能驾驭英语教学,更要具有融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擅长课堂管理的能力,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课堂气氛活跃,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作者:陆曼莎单位:广西玉林高级技工学校
远程教育服务系统主要就是指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学术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与非学术性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学术性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主要包括负责导学的教师的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能够使远程教育中的一个学生或一个组的学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而非学术性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则主要包含着由远程教育中教学管理人员帮助新学生进行所要选择的课程的修读。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服务帮助支持,使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解决困难,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内容。
建立远程教育学校支持服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作用:第一,远程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以学习人员的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人员在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不再只是简单被动的对知识进行接受,而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自学兴趣,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学习和创新知识理论等。但是往往在有许多学习人员在现实中由于这么多年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和自身生活工作环境的影响,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认识不够充分,从而导致在面对广泛的庞大的网上学习资源内容时,很难选择出适合学生本身的学习目地和目标的内容,对学习品质和结果就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就能够根据学习人员的自身特点而设计帮助学习人员的个性化的帮助。第二,远程教育还有一大特点就是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是在一个时间与空间分离的学习方式,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人员的学习行为势必要经过一个再度的整合过程。远程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教育过程中即使设计和开发出来精良的课程学习资料,也不能够确切的保证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业取得成功。因此,给学习人员提供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是对于远程教育中的教学与学习要素再度整合并且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第三,远程教育机构的支持服务系统的构建也是学习人员的社会发展性的需要,目前在远程教育中设立一个学习中心,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变成了远程教育学习过程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并且对远程教育上对学习人员给予支持服务系统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而最为关键的是,对于给予学习人员提供支持服务是能够达到高效的学习吸收知识和加大深层次学习的必然要求。
远程教育服务系统构成的基本要素
远程教育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表现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并且要鼓励学生们在远程学习环境下,将适合自己的要求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创建出适合每个人的人性化地远程教育自主学习氛围,并且逐步地养成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与此同时,创建能够配合远程教育的帮助学习服务方式,从而有效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成果。在远程教育学习的环节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能够自发主动的学会在远程教育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第二,要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制定出个性化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计划。第三,要回运用在网上的教学平台和远程教学学习中心所提供的教育资源、材料、影像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第四,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远程教育的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小组,当出现问题时组员也可以互相进行帮忙解决学习任务。第五,当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话等资讯和询问老师辅导和答疑。第六,制定可行的作业计划,按时完成制定的作业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七,当完成了各项学习计划后根据所学的学习课程内容后进行考试测验。根据远程教育教学学习的各项内容设计实施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内容,设计创建有效的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从而能够帮助完善远程教育活动有效的展开。
构成远程教育系统的基本要素有:
第一,远程教育所必须需的门户网站。一所远程教育机构能够正常运行一个完善的高效运行的门户网站是必须的。门户网站是远程教育机构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和学生们见面的第一站,所以门户网站也是一个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中心。当学生们通过门户网站用户名称登陆以后,就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资源,例如学习需要的资料,软件以及老师还有同学们的联络方式等。学生们可以通过远程教育机构的门户网站随心的使用学习平台,从而找到适合自己而又刚兴趣的学校以及专业进行学习。
第二,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中心。这个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中心作用是不仅仅是传统含义上学校,同时也是一个学习使用资源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通过学习中心而实现,老师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站在讲台上老师,应该包括一些不同性质的人员分配,例如,教务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管理人员、网站技术人员和咨询人员还有主讲教师等。远程教育机构中参与学习的学生也不仅仅只是在校的学生,还包括一些对于知识和能力上希望有所进步的那些有学历或者没有学历的学习人员。学习中心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间接的支持服务活动。学生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论坛这些网上交流的方式对一些学习的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把那些学习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探讨而找出结果,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
第三,远程教育机构的学习过程服务。远程教育机构组织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会提出学习过程服务。首先,是提供入学服务。学习支持服务的开始阶段,需要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要很好的宣传远程教育的优点和提点,让学生们在观念上对学习的方式进行一种转变,使得学生能够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方式能够有足够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的融合远程教育的学习方式。其次,要做学前准备服务。当学生们正式决定要开始远程教育时,就要把正式开始学习的内容所要用到的学习资料还有相关的培训学习技巧发送给学生,将入学前的每个环节做到最好。再次,在整个远程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管理服务。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管理服务主要是对学习人员的情况进行相关的了解,创建适合学习人员自我学习的舒适环境,并时刻关注着学习人员的情况,配合学习人员对突发情况进行及时解决,从而能够很好的将远程服务做到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远程教育机构想要高效有序的运行就离不开适合的配套的服务系统。因此,个性化的远程教育服务系统的发展对于整个远程教育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叶慧单位: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一、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认识个性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认为高校开展个性化教育意义重大.而且也十分必要。
1.个性化教育是对教育真谛的透彻领会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而活生生的人是千差万别的,具有鲜明的个性。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即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应是个性化教育。目前各个国家都在进行探索.个性化教育正在全球兴起。例如,1996年6月召开的世界教育大会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全纳性教育,即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每个儿童有独一无二的个性,都有特殊需要,教育活动应当以儿童为中心,学校应当努力适合学生的状况: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必须进入社会的普通学校,特殊教育不是残疾儿童的专利。作为一种有效的精致的教育。特殊教育可以为所有儿童的学习发挥作用,等等。我国政府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纲要为我们开展个性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也要求学生工作若应该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良个性t23。
2.高等教育大众化呼唤个性化教育的出现
当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呼唤个性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相比,大众化教育时期学生来源具有更大的多样性.个体之间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如何推动每个学生走向成功.是一项重大课题,也是一个难题。大众化时代与精英时代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学习不良、成绩落后的学习障碍学生人数大为增加.而且这些学生之间的差别相当明显。面对大众化阶段学生极大的多样性、差异性,开展个性化教育是最佳选择且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发展迅猛.需要品种多样的生产,有多种职业要求,适应信息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发挥优势潜能,发展良好个性。因而信息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都要求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个性化人才。
3.学生工作中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意味着变革、发展、风险,培养创新人才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与个性化教育关系十分密切。首先,创新精神本质上是一种独立探究的精神.关键在于突破常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探究、独立发现,而不是迷信盲从、墨守成规。以独创为特色的创新思维必然是一种个性化思维。其次,个性发展从根本上讲,体现为人的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精神的发展。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育。才可能具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
二、个性化教育的哲学基础
1.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共存
人既是自然性存在,又是社会性存在,是自然的社会动物。人的动物性在人的社会中才能人化,人的社会性只有以自然性为基础才能存在。人的个性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个性的自然性是指作为形成个性物质基础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自然性是个性的特质载体,是个性形成的物质条件。个性的自然性虽然不能从根本上决定人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品质,不能预定个性的发展方向,但它构成了个性形成的基础。影响了个性的形成。人更是社会实体,人作为自然实体降生于世,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个性只有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发展。个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互渗透、紧密联系,构成有机整体,对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_3_。
2.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体现并丰富着共性。每一个现实的人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一个合理健康的社会.会在遵循共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不能为了片面追求个性而放弃遵从共性,也不能为了遵从共性而削弱个性.而是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力的均衡点。人的特性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影响,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一方面。每个个体在发展中其个性特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不会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而在不同生活环境下可以显示出相同或相似的特点。但人是社会的存在物,社会是人存在的载体。人之所以为人,是由社会决定的。在共同的社会环境、历史条件和文化习俗下,人的个性带有一定群体的、共同的相似性。同时社会的发展必须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问题和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问题是同一范畴的问题。因此,学生工作应顺应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加强个性化教育,把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与社会的总体要求统一起来[41。固然,个性化教育与社会化教育并重,二者不可偏废,应该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互相融合。
3.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要求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活动要合规律性和目的性。个性化教育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不断彰显的结果有学者指出:教育存在两条基本规律,一条是教育外部关系基本规律,主要指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系统相互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外部规律;一条是教育内部关系基本规律,指的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各个因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即教育内部基本规律_5_。一方面,实施高校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外部规律作用的结果。实施高校个性化教育,促进个体创造性能量的充分释放,是教育外部规律不断彰显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实施大学个性化教育也是教育内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当代社会的主题之一就是弘扬个人独特的社会主体性.教育的使命在于激发个体创造潜能,并使其在教育理性的疏导下,自由、充分地发展。大学个性化教育,因其契合了时代精神的属人本质,需大力提倡。通过这种教育,以期达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和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致力发掘所有学生的优质个性潜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学生工作中坚持个性化教育途径
目前学生工作存在如下现象:第一.事务性强而教育性弱。日常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天黑”,辅导员往往扮演“保姆”、“救火队员”等角色;第二,常规性多而创新性少。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通常表现为常规的管理工作,即“千条线一根针”,执行性工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性;第三,统一性强而个体性弱。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任务缺乏思想性.教育力薄弱。针对现状,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工作方式,尝试进行个性化教育。
1.传统的交流方式。
群体交流。一方面,利用“朋辈群体效应”交流。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美国社会12,理学家M.米德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朋辈群体的交流对个体的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的影响巨大.不仅可以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促进兴趣爱好发展,而且同辈群体成员间的交往更直接、更经常、更亲切,是获得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特殊群体的交流。如单亲家庭、贫困生、学习障碍、学生干部培训等。目前,单亲家庭数量的增多使得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负担大.内心世界较为封闭,性格一般偏内向。此外,贫困生往往存在自卑心理和恐慌心理,更需要辅导员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真正理解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进而引导和教育他们。个别聊天法。在个体谈话中,辅导员要以一个知心者的身份平等地与他们进行个别聊天,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一种谈话技巧,更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是两种思想的碰撞。只有学会做学生的听众.辅导员才能获取学生的信任,才能成为其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思想空间。倾听之余辅导员应宽容理解学生,给学生发泄的空间。后进生因其心理和经历的某些特殊性.往往比其他同学更易犯错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指责他。”因此,教师应冷静地对待这部分学生的过错。当学生的想法和我们的看法发生冲突时,允许学生发泄自己的情绪。此外,辅导员应该让问题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他们是颗弱苗,要健康成长,更需要老师给予一些“偏爱”。因为问题学生常常是被“师爱”遗忘的角落,因此,对问题学生的“偏爱”既是对他们爱的补偿.又能起到师爱的放大效应。家校联系沟通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辅导员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家长沟通,从学生利益出发.要注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真诚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输入正确的教育观念、态度和合理的教育方法。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络通信工具等是学校和家庭进行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也是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管理学生情况的有效途径。只有家校合作,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交流方式。
信息化时代,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化,而且交流渠道更丰富,辅导员与学生既是师生又是朋友。辅导员要真正投入学生事务,就要了解学生思想特点、情感交流方式和沟通需求,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辅导员工作的爱心和奉献精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培桃育李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情友谊,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书育人就实现了其根本功能。辅导员要拓宽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渠道,通过QQ、Fetion、邮件、人人网等各种方式与学生加强沟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更好地增进师生的了解和情感沟通。
3.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培育良好个性。
积极倡导和践行个性化教育的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自我教育的作用。他指出,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个性化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教师有义务和责任教育学生,但真正能够把辅导员教育内化为自觉行动的人只有学生自己,“教是为了不教”,唯有使学生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自我教育者,才能发挥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此,要使学生在结合自身内在需要与社会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设想和规划,沿着自我发展的道路,发挥主体性,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自由、自觉、自律地发展自我,因为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发展最终只能由自己来完成。学生工作若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差别,掌握学生在智力、情感和生理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其兴趣、爱好和特长,做到既“有教无类”,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总之,只有实施个性化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实施富有生命力的学生个性化教育,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客观需要,而且是高等教育对时代精神的最终皈依。
个性化教育不同于个性教育,也不同于个别教育。个性教育,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是培养人的个性品质的教育,只不过对个性品质的强调有所差异,有的强调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的培养,有的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特性、自主性、创造性,有的强调良好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等等。其实,就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品质而言,比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爱好、世界观等,本身是人所具有的,它不是经过教育或通过培养才具有的。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个性教育”实际上并不存在。假如说个性教育要发展人的独特性,同样也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大自然造人时,给每个人赋予了唯一属于他的东西,因此,每一个体的生命本身就是独特的,教育无需去造就独特的生命。所以,个性的发展并不是所谓的“个性教育”的结果,它是生命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然。个别教育(教学)(tutorialinstruction),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的解释是:“在一个屋子里聚集着年龄悬殊、程度不一的学生,教师对每个学生个别施教,教学内容和进度各不相同,教学时间没有统一的安排,教学效果一般都很低”。
显然,个别教育(教学)只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教师针对个别学生的教学。个别教育的形式能够给个性的发展提供时空,有利于个性的张扬,但这还取决于使用这种形式的指导思想。所以,也不尽必然都能带来个性的发展。我们所说的“个性”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而是指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体。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特的,因此,是有个性。在这个意义上,个人就等同于个性[1]。生命的独特性所表示的意义是:(1)唯一性。每个人的生命是唯一的存在,是基于自己独特的遗传基因,基于自己独特的环境和实践活动发展而成的。因此,每个人的生命唯一地属于他自己。正如社会学家米德所说,一个人就是一种个性。(2)不可重复性。人是不断发展、不断生成的,是一个“进行时”。因此,生命在时间中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他是什么取决于他在时间变化中所遇到的条件和现实。柏格森因此把人看作一个时间性的存在,时间在流畅,生命在绵延之中,此时的生命与彼时的生命是不同的,是不可重复的。(3)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间不可能存在两个绝对相同的生命体。每个人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性存在着。(4)自我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属于一个共同体,但他把共同体的因素融进了他自己的行为之中,对社会都是通过自我的独特和唯一角度来反映的。所以,同样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唯一的模式。我们说,每个人之间有所不同,即都有其自我独特性,具有不可重复和不可取代的唯一性,都有其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经验,有自我独特价值的觉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一个人可以失掉外在的一切,但不可能失掉生命的自我独特性。生命是独特的,“生命作为对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的肯定而成为标准,它有责任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形式”[2]。
教育面对人的生命,就是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为生命独特性的实现创造条件。教育就是要在每一个个体独特生命的基础上去促进他们的成长、发展和完善,而不是去遏止、压抑和抹杀这种个性和独特性。让教育为个体而存在,创设适合个体独特生命的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对待生命的最基本的态度。个性化教育是针对划一性教育而言的。农业时代,教育是“农业”,它似阳光、雨露、肥料,滋润种子,使之自己发芽、开花、结果。工业时代,“正如经济上的统一生产需要大批工人集中在厂里干活,教育上的统一生产在过去也需要大批学生集中在学校里学习,随之而来的是统一的学纪、正规的学时、经常的考勤等等。总之,形成了一种求齐划一的压力”[3]。工业时代的教育,不再是“农业”,不仅不是农业的个体生产,而且也不允许个体生命的自由伸展。它像“工业”,学生处在工业生产的流水线中,以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进行着批量生产,塑造着统一规格的人才,把原本独特的生命,加工得一模一样,成为一个个“合格产品”。与过去的农业时代相比,“过去人们比现在自由得多,那时,‘自由选择是确实办得到的’。
今天恰恰相反,‘无论怎样来理解,人们都再也无法行使选择权了’”[4]。托夫勒认为,标准化是早期的技术水平(即原始的工业技术或自动化前的技术)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任何技术发展过程中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后工业的信息时代,不再是工业时代的大批量生产,而是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我们又重新获得了工业时代被剥夺了的“自由”。这就是后工业时代教育个性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平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教育这支社会文化支柱,一如经济也不得不考虑起产品的多样化了。也正像物质生产领域里的情况一样,新的技术并不能带来标准化,反之,却在推动我们走向超工业时代的多样境界”[5]。信息技术结束了标准化的历史,而使人类的生活走向多样。教育因此而与工业时代的划一性宣告割裂,而踏入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时代。个性化教育成为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教育的唯一形态。个性化教育作为对划一性教育的否定,它不仅是教育组织形式方面的变革(个别化教学),而且是教育目的论、教育价值观方面的跃进和更新。其基本理念是:
1.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个性化教育不同于划一性教育,就在于划一性教育的重心在教师,教师行使权利,而无视学生的差异和要求。个性化教育的重心在学生,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当“上帝”,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借用今天的商业用语就是:“学生所需要的,就是教师所提供的”;“学生的满意,是教师的最大追求”。这就是“生本教育”的理念。树立“生本教育”的理念,就必须尊重每个学生,尊重学生不只是在道德上、人格上的尊重,而是要尊重每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1)尊重个体的个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每一个个体,而每一个个体的存在是一种个性的存在,所以说尊重人归根到底是尊重人的个性,在平等博爱的基础上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格。(2)尊重个体的需要。需要是行动的动力,也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发展就是对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尊重个体需要的教育。个性化教育既要尊重教育者的需要,又要引导受教育者的需要,使其向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使所有学生都享有个性化学习的权利,即都能接受适于其自身需要与特点的学习方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心需求,求得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独特的,因此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晦;有的差异是永久的,有的可能是暂时的。无论是什么差异,教育必须根据差异来进行,谋求适合差异的教学方略。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能力、学习风格、愿望、学习步调等这些后天形成的因素中,而且也表现在先天形成的差异中。先天差异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人的智能优势类型的差异。以往人们多认为智能是以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是一元的,每个人的智力都可以测量并用来加以比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推翻了智能的一元论。他认为个体的智能结构是全面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他到目前为止提出了经过验证的9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他说,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能领域,但每个人都是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把各种智能组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智能组合。“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组合”[6]。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组合形式,学校教育就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因此,他反对划一性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张“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应该在评估学生个体的能力和倾向方面富有经验。这种学校不但寻求和每个学生匹配的课程安排,也寻求与这些课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7]。只要教育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为他们提供了适合他们各自的教育方法[8],为他们创设多种多样的展示自己才能的情境,给每个学生多样化的选择,他们都能充分发展各自的个性特长,激发潜在的巨大的智能,形成独特的自我。
2.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个性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自主、自由的过程。人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但活动有两类,一类是自主的活动,一类是被迫的活动。马克思说,“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体中并通过这种联合体获得自由”,才能“使自己作为个性的个人确立下来”。
这就说明,只有当人成为劳动和一切活动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成为自由、自主的活动时,人才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因此,个性的发展只能存在于自主活动之中。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摆脱来自教师的控制,还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的主动权。自主性是指一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活动具有的支配、控制的权利和能力。科恩说:“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情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觉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运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韧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9]。自主的人是客观环境的支配者和控制者,是自己活动的主人,能以自己的意识、思维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不是盲目受客观环境的支配,也不是盲目顺从他人的意志。自主的人能够自我立法、自我控制,具有自律性。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过程视为教师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制造”符合教师理想的“产品”的过程,它忽视了发展只能由自己来完成。“教育者或教师企图不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去掌握知识、培养品德,却将知识、品德、要求‘加到’儿童身上,任何这样的企图只会破坏儿童健康的智力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基础,破坏培养他的个性品质的基础”[10]。教育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归根结底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我们必须树立“学生的发展只能由自己完成”的观念,切实把精神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一片自主的天空。当然,自主不是放弃教师的引导,更不是取消教师,盲目的自主。教师在学生自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要从前台走向后台,扮演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和“顾问”的角色。学生的自主,不是盲目的自主,而是对教师提供的多样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包括选择不同的学科内容,而且还包括对教师提供的同一内容的自主理解,珍视自己独特的经验体会。自主和选择是密切相连的,没有自主就不可能有选择,选择的过程体现着自主的过程。学生只有面对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具有了自主选择权,才能避免划一性的教育,个性的发展才有希望。
自主的最高境界是自由,自由自觉的活动也是人的最高本质,因而也是个性的本质。自由的人即是有个性的人。自由包括多个层面:处理对象性活动中的主体自由,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自由,和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内在自由。在教育活动中,前两种自由赋予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权利和合理的限度,它使学生在一种非强制的状态下或非强迫的制度下自主的学习。杜威说,“自由就是提供机会”,“给儿童以自由,使他在力所能及的和别人所允许的范围内,去发现什么事他能做,什么事他不能做”,“使他能尝试他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的种种冲动及倾向,从中他感到自己充分地发现这些人和事的特质,以致他可以避免那些有害的东西,发展那些对他自己和别人有意的东西”[11]。所以,这两种自由是人的内在自由的途径,内在自由是儿童在智力上、情感上、道德上发展的自由,它反映了人的自主性,是人按照内心世界的愿望,不断超越,实现自我的过程。
3.创设展示生命潜能的条件,使生命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地发展。哲学人类学认为,人是未完成的存在。人的未完成性,决定了生命具有发展的潜能。弗罗姆甚至把人的本质就看作是一种特定的潜能。潜能是生命所蕴涵的、潜在的、可能发展的倾向,是人自身中“沉睡着”的力量,是现实生命发展的源泉。潜能不是培养、教育的结果,但潜能也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正如弗罗姆所说:“如果我们说,种子现在已经潜伏着树木的存在,那么,这并不意味着每一粒种子势必长成一棵大树。潜能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例如在种子这种情况下,条件就是适当的土壤、水分、阳光等”[12]。教育对潜能而言,可以促进潜能的发挥,也可以扼杀生命的潜能,这取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一刀切”、“一锅煮”的思想,严重忽视了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教育因此成了压抑潜能自由发展,扼杀学生个性的“元凶”。个性化教育的首要原则或首要理念是“适应性原则”,即“让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育”。学生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育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自由、自觉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教育只是为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学生,就需要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教育对每个学生都是特色化的、唯一化的。而不是,让教育用一个标准来塑造所有的学生,人为地消除他们之间个性的差异。
个性化教育所主张的生命潜能的发展,不是潜能的平均发展。个性化教育相信,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生命,生命的独特性就表明每个人都具有优势潜能,教育就是要“扬长避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制高点”,在对丰富的教育资源进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特色化的教育,努力挖掘每个学生优势潜能的巨大潜力,使其优势潜能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生命潜能的发展需要教育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因素,这种外在的因素并不必然保证生命潜能转化为现实个性。因为促进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的关键在于生命自身的活动,在于这种活动的自主性。只有在自主活动中选择、消化、吸收、利用这些资源,才能激活沉睡的潜能,使潜能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和谐的,而且是自主的、自由的。自由而充分发展的人,是全面发展而又具个性的人,是一个真实实现自我的人。所以,生命个性化的发展,还必须置于主体教育的视野之中。“培养人的主体性是以发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培育个人独特的创造性为宗旨的”[13]。人只有成为发展的主体,才能全面激活潜能,使潜能得以自由的发展,优势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不仅激活生命的潜能,发掘优势潜能需要主体性,而且有个性的人,必然具有主体性的人格。所以,主体性不仅是培育独特个性的条件,而且也构成了个性的本身。只有具有主体性的人,才是有个性的人。唯唯诺诺,唯书唯上,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人,不可能成为有个性的人,只能是供他人使唤的“奴隶”和“工具”。所以,个性化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要唤醒学生生命成长的自觉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育不断追求、不断超越良好人格,给生命的自觉、自由、创造性地发展提供动力。任何的发展都是基于自身的现实,是对已有现实的自觉超越。而人的现实自先天的遗传就赋予了个体的差异,所以,发展的过程是增强差异和个性化的过程。综上所述,个性化教育是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适合每个独特生命的手段,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体自由发展的教育。所以,个性化教育不是要培养个性,而是采取个性化、特色化的手段,保护原本就有的独特生命,促进个体生命更好地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一、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内涵
21世纪是以知识创新和人的健康个性的实现和超越为主要特征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培育健康个性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把实施个性教育作为一条重要的途径,而对于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清楚个性及个性教育的内涵。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在时间和空间的纵横扩展中,每个人都以其独立的个性存在着。”“都是作为无可替代的独立个体存在着。”在人的个性品质中,既有惰性、保守性、依赖性等不良个性品质,也有独立性、开拓性、创造性等积极的个性品质。个性教育是为了自觉地、有意识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防止与克服消极的个性品质,使受教育者积极的个性在当前条件下得到自由发展。也就是说,在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方面,做得更自觉、更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更注重人的主体性、人固有的潜能和创造精神的发挥,试图通过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独立、富有创造性的人来满足社会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教育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的整合。具体来说,能动性是个性教育的基本内容。能动性相对于被动性而言,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明确的目的支配着主体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和活跃的状态中,能自觉地调动潜藏在自身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智慧和能力。自主性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是相对于依赖性而言的,真正具有积极个性特征的人绝非依赖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能够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够自然而又充分地显示个人的潜能、意志和魅力,表现出独特的能力和品质,最大限度地求取发展。创造性是个性教育的最高目标。创造性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超越,也是对主体自身的超越,它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具有创造个性特征的个体,自尊自信,具有批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能独立提出问题、设想并进行验证。激发人的创造性是个性培养的最终目的。
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杰出艺术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每个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方向。艺术创新的基点是艺术个性。一个有个性的艺术家总是能从前辈没有走过或没有走完的地方,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他们总是能用独特的眼光寻找适合自己行走的方向,在无人问津的领域和地带独辟蹊径。而一代代艺术家富有个性的不断变革、不断创新,才是推动艺术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正力量。
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个性教育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德性人格影响德性人格形成的交互活动。这就要求育人者既要有完美的德性人格,更要有科学的育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避免三种偏见:一是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有个性,就会影响集体的教育;二是过分强调个性,把个人与群体对立起来,甚至以个人需要代替群体需要;三是认为强调个性教育,就是在否定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在教育改革中把握好教师作用的“度”,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相结合。克服以往把德育处理成一个单向的知识传授与灌输的过程,不顾及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土壤和适宜的空气,使正确的育人目标无法实现,又常通过开会和听报告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接受的被动与抵触情绪。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更新观念,改善育人办法。
1.坚持民主原则,营造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民主性原则要求我们通过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艺术氛围,注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创新的原则。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儿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我们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天才,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学生,但他们同样需要自由的空气,需要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给学生一片民主、和谐、宽松的天地。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活跃,擅长形象思维,这是推行个性教育的良好基础,老师们要让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心理获得自由安全,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开展艺术思维活动,突破旧的传统观念,很难想象一个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的人会在艺术上有所造诣。
2.坚持合作性原则,创造良好的协作关系。艺术教育的合作性原则就是要努力完善个体独立与群体协作关系,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树立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挑战现有的艺术形式及思维,发表不同看法。其次,要完善群体协作关系。学生个体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沐浴,而集体中个体与个体的碰撞更能产生创造的火花、艺术的灵感。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知识不仅仅是来自于老师和书本,还可来自于同学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样,通过集体学习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坚持实践性原则,以实践促学习。艺术教育的审美特性,需要实践作导向。而重视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能力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艺术院校要把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艺术节、“全国大学生短剧小品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CCTV舞蹈大赛及其他重大演出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实践课堂”,激励学生在实践中突显专业个性。
(二)坚持充分发挥环境的熏陶作用,形成思想教育的最大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环境的产物。个性发展与人的成长都需要良好环境的滋润和呵护。在适宜的环境下,人的个性会得到健康发育而丰富多彩;反之,在受到歧视和排斥的氛围里,个性发展会受到压抑、扭曲甚至扼杀。素质教育理论大力倡导“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还需要从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去努力,务必实现三者目标的一体化,并形成紧密相连、不可或缺的“教育环”,努力做到齐抓共管、相互配合,从而使三者形成个性教育的最大整合力。优化社会环境要求社会形成有利于受教育者健康成长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和文化条件。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社会的舆论工具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民族优秀文化,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舆论环境,增加党和社会主义的凝聚力。社会是源,学校和家庭是流,学校、家庭教育只有依托社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依据。宽松自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的作用,尤其在情商方面影响更大。不能只重视智力培养,重智轻德的危害性很大。个性形成和发展,学校环境的作用最为关键。这不仅因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机构,还在于处在性格铸造最佳时期的学生大部分时间活动在学校,这里个体性格丰富多彩,可比较、参照的对象众多,相互激励效应好。
(三)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取发展特长的“多维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少不了对学生的评价,但评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因为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有正面作用,也有副面作用,评价学生力求将负面作用减少为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化。我们往往只强调重视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大道理的教育,而对人的基础教育和公民基本素质教育关注较少,强调政治教育较多,强调思想教育较少。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差异,缺乏层层递进的演进,没有将所有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视野。结果使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走向极端,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形成“两张皮”的现象。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就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这个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在评价内容上应该是多维度的,不要将一切评价的出发点仅仅放在教育者、管理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也要同时放在受教育者是否满意的基础上。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要素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采用多视角、多维度评定,提高测评的信度和效度。如多主体评价,有自我评定、同伴评议、辅导员评定、任课教师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