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3 09:37: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会计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在高职高专职业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改革和创新,本文就目前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出,并且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 成本会计 教学方法 换位教学 “点”“面”结合教学 案例教学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在会计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让学生学会成本会计、学懂成本会计,良好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一、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会计教材中公式繁多,学生难以理解并消化。
在成本会计众多的职能中,成本核算是最基本的职能,作为学生在学习此课程中,重点就是理解并掌握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以及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而不同费用分配的方法有好几种,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相对应的计算公式和操作流程,当学生在看到这些公式时,往往缺乏学习兴趣,由于没有理解公式的涵义,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可这却事倍功半,经常会把各种方法和各个公式乱搭配。
2.学生在独立练习时照猫画虎,只观局部,不看大局。
成本会计课程中有大量的分配方法、大量的公式、大量的计算过程和大量的表格,当学生自己独立练习时,基于对计算方法或者计算公式的不理解,往往照着例题套数字,照猫画虎做题。由于书中前面的章节是按照费用的分类分别去讲的,比如要素费用的核算、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制造费用的核算等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单一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上,而在后面的章节讲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时,面对一整套的计算流程,他们容易找不到对应的数据,在自己做题时更是一头雾水,他们容易做好当下需要解决的难题,而忽略了“承前启后”。
3.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不联系实际。
在成本会计课程的传统教学工作中,无论是板书教学还是多媒体教学,教师都只是就书本知识进行讲解,讲完就让学生当堂练习加以巩固,或者以留作业的形式去加强记忆,讲完书本上的就立马做题,这是固定模式,这与实际严重脱节。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和产品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如果只是照着书上的归纳讲解,这对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只是我们硬讲、他们硬记,很难理解并消化。他们只是机械的运用公式做题,做分录,对于费用如何进行归集和分配一系列流程很难前后贯通起来。
二、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1.教师要换位教学
作为教师而言,成本会计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练习都驾轻就熟,但作为学生来讲,他们都是第一次学习该课程,当他们面对大量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时,他们会觉得很难学,很难记,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以作为学生的心态去讲授知识,那对于学生来讲是莫大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各种费用的分配方法中有大量的公式,作为教师来讲这些很简单,早都熟记于心,但学生不理解就死记硬背,还不达效果容易混淆,那我们可以给学生总结一个“中心公式”去巧妙记忆,在费用分配中,都是先求分配率,再求分配金额,重点就是如何求分配率,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总额/各种产品分配标准之和,大所数费用分配都适用于这个公式,所以称之为“中心公式”,在有些费用的分配中,随着分配标准的变化,该公式略有不同,但都是基于这个公式产生的。
2.教学中“点”与“面”的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传授知识重于传授方法,教学的内容体系相互割裂,孤立地呈现信息,这一问题也存在于成本会计教学工作中。比如当学生在解决某一个费用的分配问题时,他们会运用公式去算题,但当他们碰到要求算出某种产品的总成本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不清楚该如何入手,从哪入手,以及相关的分配表、明细账的对应都会让他们很糊涂。在成本会计教材中,前面几章都是按费用的分类来讲的,相当于知识的“点”,比如材料费用的分配、人工费用的分配、燃料及动力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和制造费用的分配,随后就是生产费用如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这就相当于知识的“面”。在前期费用进行模块讲解时不应该和后面的章节脱离,各个费用的计算与各个费用分配表的对应,各个会计分录与各个记账凭证的对应,辅助生产费用明细账和制造费用明细账如何根据各要素费用分配表进行归集、汇总和登记,以及最终编制产品成本计算单和登记基本生产成本明细账等等,这些都是“点”与“面”的结合,有效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有一个费用分布图以及产品成本计算的一系列程序。
3.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
成本会计教材中有大量的例题,但仅仅是虚构的例题,学生可以学会例题并且会做题,但不会解决实际的业务,这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停留在表面上,或者说停留在题面上,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引用企业真实的例子作为案例进行教学,那学生在理解上甚至学习兴趣上都会大大提高,案例教学中所选用的案例基本来源于实际工作或是实际工作的缩影,较为真实。案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生动形象,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实施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有利于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也便于掌握案例中所揭示的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传统的教材教学和案例教学要相互配比进行,这对于教学会有良好的效果,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产、学、研综合的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
随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和经济的日益发展,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教学方法要进行适当改革,作为会计核心课程,成本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要更科学,更实用。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一中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本文对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村子啊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对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提出意见。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大多数单位都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很多会计人员对一些基本的操作都有全面的掌握。会计电算化是一中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但是由于我国长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很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这对于我国推行会计电算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清楚
教学目标是指导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目前很多高效和职业院校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没有清楚的认识,一般主要表现在一些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目标落后,很多院校的教学目标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财务软件操作技能,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并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第二,教学过程以掌握教材内容为目的,很多院校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将重心放在教材上,并没有以现实中的需求为基础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第三,很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教育以取得相应的资格为目的,重视的是电算化考证,目前存在这种现象的院校是非常多的。
2、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就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时候,很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开一个学期,这样每个学期中总的教学时间就比较多,学生在学习中只能学到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一些简单的会计操作,得不到系统的学习。第二,理论课与上机课的比例不合理,因为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总的课时比较少,教师还需要完成所有教材内容的教授,所以理论课一般要比上机课课时多,这样就很难保证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影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课程设置比较落后,很多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专业课程有很大的问题,很多课程一旦设置好,往往好多年不变,这样就导致整个课程设置与专业发展不想适应,最终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与学生上机结合起来的,在教师进行基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与其他专业一样,教师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般都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在上机课中学生都是按照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上机操作,但是由于学生上课中接受到的知识量不同,很多学生就无法独立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全面的发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学生个人个性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看,学生基础到的信息更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饿需要,在他们毕业之后就不能准确把握当前的社会经济时代,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出现一些新情况的时候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解决。
4、师资力量不足
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教师的个人素质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效在开展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比较明显的就是师资力量不足,一方面很多院校中的教师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厚重,但是他们对计算机操作的能力还是比较低的,教师中缺乏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外一方面,很多教师的经验不足,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由于其实践性比较强,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很多实际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解释,但是很多院校的教师是毕业之后直接任教的,他们没有相关的工作经验,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不能与实际紧密联系,从而降低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有效方法
1、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当前的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对以往的以考取电算化资格和以教完课本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进行改进,各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新思考教学目标定位问题,将培养具备电算化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学校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会计知识,又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要熟练。
2、合理设置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要以电算化为基础,各项课程设置要体现电算化的特 点。一方面,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另外一方面要设置电算化专业课,并且要保证电算化专业课的课时在总课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在开展课程中专业课要有电算化实务、电算化基础理论、财务软件应用以及电算化试验,这些课程的开展不仅能帮助打好理论基础,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另外,在课程设置中还应该注意的是,理论课与上机课的
比例要合理,加大上机课的比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在应用的时候了解在存在的不足,通过反复的实践,最终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除了传统的说教模式,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根据该课程的夜店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演示法、案例法以及实验法。严实法就是教师利用计算机将会计软件系统的操作方式演示给学生看,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加入,学生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感兴趣。实验法就是学生在进行上机实验的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以及各种软件的操作进行掌握,在这种方法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得到质的飞跃。案例法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从而灌输给学生相关的知识,案例法能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帮助。
4、加强会计电算化模拟训练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模拟训练。学校应该尽量模拟会计电算化实际情况,从工作流程、岗位需求以及工作环境等方面设置与实际情况协调的训练规划,让学生在模拟训练过程中更好的了解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实质,提高学生的操 作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5、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学校要强化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就需要对教师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升,一方面学校在任用教师的时候不仅要看其会计知识,而且要对他们的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经验有相应的要求。另外一方面,学校要对在岗的教师进行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工作,例如将一些会计知识比较陈旧的教师送到相关院校进行进修和培训,更新他们的会计知识,对于工作经验较少的教师,学校可以将他们下放到会计事务所、企业等单位,让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结论
总之,学校要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就需要以岗位需要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强化模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为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
成本会计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理论性强、方法体系相对复杂且应用性突出,传统的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极容易出现学生学习效果差、成绩不理想的现象。而成本会计差别化教学正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区分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知识的基本点和提高点及拓展点,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模式,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课程知识结构的自我构建。差别化教学的第一步是要对复杂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
一、分层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和潜力把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几组,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的能力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下得到提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改变班级授课制下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能力弱的学生“吃不消”的不良局面,符合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思想,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必要途径。
当然,实施过程中不要过分依赖固定的教学标准,要尝试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制定一个清晰的奖励机制,要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要尽力让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获得提高。要与学生讨论学习目标,要根据学习成绩为每位学生制定学习目标。要在班上和学生讨论学习目标,作重大教学改变时也要征求学生意见,为取得进步的学生建立奖励机制,和学生一起讨论、挑选学习材料等等,要改变教师根据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意见。
二、模块教学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平台
模块化教学是国际劳工组织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开发出的能力培训模式,它以专项能力课程内容为单元模块,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一个个模块展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进行模块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协调、示范和引导的作用。模块化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强调实践操作。一个模块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从基本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的全部教学内容,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讲练过分分离的不足,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成本会计是一门集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应用学科,因此对它的模块设计应以“突出职校特色,培养职业能力”为总的指导思想,改变传统教学中对于课程安排讲究的一两个工作日的时间间隔,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消化上节课知识内容的做法,将一周内的两次课程安排在连续的两天或在一个半天内完成,便于教师做出项目训练的安排,避免出现教师在下一次课用较长时间回顾上一次的内容,学生也要用较长的时间来适应这一次课的联系和训练的现象,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连续的知识体系。我们把成本会计的整个内容划分成基本成本项目的核算、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非制造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几个非制造行业成本的一般核算等四个模块。
三、团队合作是进行差别化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进行差别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团队合作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
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合作学习的内涵涉及到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1)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2)合作学习主要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3)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4)合作学习强调集体受奖励,同时也重视个体责任的划分。(5)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因此可以说,合作学习的概念正在融入团队的理念。
1.引言
成本会计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并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成本会计单独成科以来,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理论和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上。多年来教学的重难点始终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改变,导致以传统制造环境为背景、以产品生产成本为核心的成本会计教学,与社会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因此,亟需对成本会计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
2.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会计学教学内容滞后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使制造企业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于此同时,要求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能够适用于新的经济、技术环境。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成会计的基础理论和核算方法,缺乏对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要求的介绍。
2.2 教学方法落后、手段单一,对教学主体重视不够
成本会计学理论教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成本会计的基础理论,一是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成本会计基础理论的讲解,基本上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整堂课程都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对于成本核算方法的介绍,通常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3 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
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每门课程结束后,都会对学生进行考核。传统的考核通常按平时成绩(作业和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业做的好的学生,考试不见得就是最好的。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的去做作业,而是抄袭成绩好的同学作业,以应付交作业的差事,导致作业不能真实的反映学习的好坏。其次,考试的结果也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2.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成本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又运用于社会实践。由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都比较抽象,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拿出部分课时来进行成本会计的实训。希望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激发学习兴趣,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然而,这种实训通常课时较少,并且是用企业已经发生的业务来给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未能接触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景。同时,实训内容大部分是专题训练,不能反映企业的综合情况,导致学生不能真正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际操作能力减弱。
3.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措施
3.1 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目前大多数高校成本会计教学的内容仅仅局限于成本会计的理论知识和成本核算知识。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使学生能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要考虑以往的理论和核算知识,还应考虑现代成本管理的需求,增加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分析等内容。使成本会计学的教学内容能满足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理论的需要,从而更科学、更完善。
3.2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对基本、核心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在课堂上往往是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正真的理解知识。教和学相分离,忽视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成本会计的教学上,应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采取以往教师传授基本、核心知识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的能力。
3.3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通过考试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学校常用的方法之一。而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单纯的依靠考试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目前大多数高校考核方式是以闭卷为主,平时成绩为辅。成本会计试卷的内容大多是以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点和各个独立的业务核算为主,这种考核方法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培养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在考核时,除了理论考试,也应该将实践教学环节纳入考试范围。对理论考试可以采取笔试的方法,按照名词解释、单项,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业务题等试题类型进行考核。
3.4 强化实践教学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会选择手工模拟实验来完成。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进行手工实验时,仍然是按照具体的业务(如要素费用的分配)和核算方法(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来进行的,没有起到综合训练的目的。因此,在今后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能够综合的反映制造企业经济业务流程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通过实践,能更清楚的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熟练掌握成本计算的程序,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成本会计教学主要是以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为例讲解的,学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没有感性认识,就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企业流程的介绍。然而,仅仅凭老师几句简单的介绍,学生也不可能对企业的生产流程有较好的理解。在理论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流程图来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利用假期带学生到校外实习企业参观、学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针对不同的 企业管理要求和企业工艺流程,选择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提高实务操作能力。
4.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使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改革方法,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一、“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体现
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则必须通过“制造费用”账户;但是如果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归集在“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还有,对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少、不计算其成本对完工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凡此种种,还有很多,贯穿前后。这样不停地反复强调,不仅让学生完全理解了该原则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正确区分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
这实际上是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这是成本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许多学生在这点上掌握得不好,概念模糊,经常容易混淆,会把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此,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解能力真的就这样,老师一定要适应),否则学完了整本书也相当于没有学。1.成本项目:要素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而划分的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等。2.期间费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成本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费用的筛选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各种耗费的甄别问题,哪些能够计入产品成本,哪些不能够放进去,这是相当严肃而慎重的问题,容不得半点纰漏,否则辛辛苦苦计算出来的那个数却又是不准确的,在实践中还会因误导企业的管理决策而出大问题!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显得相当模糊,所以也需要前前后后不断地讲授与提醒。1.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后者是可以剔除掉的。2.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中把期间费用剔除,剩下生产费用是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3.还要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4.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5.划分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的界限。在前面理论章节中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更谈不上消化。但是在随后的具体章节中,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地讲的。
四、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这里首先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企业若只生产一种产品,是不需要进行分配的;当两种或以上的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时,通常可以有两种分配方法,即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和定额成本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相通的,只不过分配标准不同,耗用量乘以单价就得到成本。这也是期中考试容易出到的题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这里因为有少量的计算而犯怵,进而导致稀里糊涂的,所以在此宜多讲一些典型的例题,并且趁热打铁,让学生马上进行课堂训练,以达到加强、巩固的效果。
五、“交互分配法”的运用
辅助生产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也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所以忽视不得。并且从学习内容的角度上看,这里的的确确是一个难点。五种分配方法课堂上讲授三种,其中的“交互分配法”就经常容易把学生的头搞大!并且期中考试的计算分析题中,这是必出的内容,分数通常在20分左右,不及格的学生恐怕十有八九在这里卡了壳,所以这个知识点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多练。“交互分配法”需进行两次分配:1.对内分配(交互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的费用及其相互提供劳务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内部分配。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2.对外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和外部门耗费的劳务量为依据进行对外分配。费用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非辅助部门耗费劳务总量这里最关键的是“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的确定问题,其公式为: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学生在这点上能否真正理解显得很重要。这里搞懂了,其它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如下思维定势去理解:“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拿对方的,需要加上,做会计分录时应该借记;“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给对方的,需要减去,做会计分录时应该贷记。如此这般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以至于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也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出来。
六、“制造费用”账户的月末余额情形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提及到,但是并不会讲深讲透,学生只知道是一个成本类账户,月末一般情况下没有余额,那么到了《成本会计》课程再讲述这个问题时,就应该跟学生讲尽讲全了。在进入该章节的内容之前,先出一道相关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叫学生回答:A.“制造费用”账户月末肯定没有余额;B.“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肯定是在借方;C.“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既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出现在贷方。学生们一般不会选A,大多数会选B,但是正确的答案是C。宣布答案时,他们肯定会感到迷惘,并且会有较大的兴趣想知道所以然。此时,就可以进入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中的“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的讲授了。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学生们知道在此方法下,“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登记车间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而贷方是以计划数分配结转的,当实际与计划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月末余额。实际数大于计划数时,余额在借方,表示超支:相反,就会在贷方,表示节约。并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年末需要进行余额的调整,在增加或减少12月份产品成本后,该账户肯定就没有余额了。
七、要不要以及怎么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的问题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与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通过这个公式,又可以倒推出如下公式: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倒挤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要正确地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就必须正确的计算出月末在产品成本。此时要跟学生强调,那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并非目的,最终目的是完工产品成本的确定。接下来就进入另外一个问题:月末在产品成本要不要计算以及怎么计算的问题,中职学校教材一般会提及到两大类、七种具体方法,即:
(一)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那些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的企业,其核心是将当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由当月的完工产品负担。
(二)需要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具体有如下六种方法:1.固定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计算法2.按照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计算法3.视同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4.约当产量法5.定额成本法6.定额比例法这六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较多,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对于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会有影响。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八、原材料投料方式对“约当产量法”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成本核算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会计分录是很简单的,即借:库存商品,贷:基本生产成本,关键是金额的确定。这就需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做分配,而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约当产量法”,其内容也相对较多、较难。具体做法是按照成本项目逐一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时候就可以向学生强调,分配时需要将成本项目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材料”和其它工费项目,后者相对简单,约当产量就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的。而对于“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则必须视投料方式而定。若为一次投料,约当产量就不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而是按照100%;如果是逐步投料方式,则是用投料程度进行折合。投料程度的确定又有以下两种情形:1.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可以按照完工程度折算。这里所指的完工程度,即指工费项目的完工程度。2.直接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不相同。在此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应该按照投料程度折算。而强调以后紧接着出一两道典型例题悉心讲解,再布置类似的练习题予以巩固加强。这一点学生搞明白了,则接下来讲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理解上顺畅很多。相对比较困扰学生的疑难问题,不尽如此;但是学生们在理解并消化了这些问题后,就仿佛行进路上主要路障被清除,道路顿时宽敞亮堂,畏难心理会减少许多,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在多年的成本会计教学实践中,本人的体会颇深,那就是不一定按部就班地实施常规性教学,否则会事倍功半。而是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宁可少讲甚至不讲一些内容,也要把整门课程中那些重点尤其是疑难杂症的地方给学生讲透彻,这样的效果会更好一些。以下便是本人教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学生存在的部分疑难问题,现罗列出来,以期与大家分享。
一、“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体现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对重要性原则的内容老师应该都有提及,但是学生们对此大多数没有印象。而成本会计教学中前后多处地方都有涉及到该原则,所以可以不断地强调。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该单独设置项目进行重点核算,比如对构成产品成本主要内容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成本、应该单列成本项目;如果某种产品所耗燃料、动力成本在成本当中所占比重较大,则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应单独设置“燃料”科目,而不是在“原材料”总账科目下设“燃料”明细科目;在成本项目的设置上也是应增加“燃料与动力”成本项目,而不是并在“直接材料”成本项目。而对于相对比重较小的燃料成本,则不需要也不可以这样处理。又比如,发生在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则必须通过“制造费用”账户;但是如果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归集在“辅助生产成本”账户,不通过“制造费用”账户核算。还有,对于月末在产品成本的计算,如果在产品数量较少、不计算其成本对完工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计算月末在产品的成本,这也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凡此种种,还有很多,贯穿前后。这样不停地反复强调,不仅让学生完全理解了该原则的内涵,同时也加深了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二、正确区分成本项目和期间费用
这实际上是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分类。这是成本会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许多学生在这点上掌握得不好,概念模糊,经常容易混淆,会把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此,在这一点上一定要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现在的中职学生理解能力真的就这样,老师一定要适应),否则学完了整本书也相当于没有学。
1. 成本项目:要素费用按其经济用途分类而划分的项目。一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燃料及动力、制造费用等。
2. 期间费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三、正确划分各种费用界限
成本计算实际上就是一个费用的筛选过程,这里面涉及到各种耗费的甄别问题,哪些能够计入产品成本,哪些不能够放进去,这是相当严肃而慎重的问题,容不得半点纰漏,否则辛辛苦苦计算出来的那个数却又是不准确的,在实践中还会因误导企业的管理决策而出大问题!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显得相当模糊,所以也需要前前后后不断地讲授与提醒。
1. 正确划分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非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后者是可以剔除掉的。
2. 在生产经营管理费用中把期间费用剔除,剩下生产费用是可以计入产品成本的。
3. 还要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生产费用。
4. 划分各种产品的生产费用界限。
5. 划分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的生产费用的界限。
在前面理论章节中讲述这些内容的时候,学生未必能够理解,更谈不上消化。但是在随后的具体章节中,这个问题也是需要反复地讲的。
四、原材料费用的分配
这里首先需要向学生明确的是,企业若只生产一种产品,是不需要进行分配的;当两种或以上的产品共同耗用材料时,通常可以有两种分配方法,即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和定额成本法。其实这两种方法是相通的,只不过分配标准不同,耗用量乘以单价就得到成本。这也是期中考试容易出到的题型,但是有一部分学生会在这里因为有少量的计算而犯怵,进而导致稀里糊涂的,所以在此宜多讲一些典型的例题,并且趁热打铁,让学生马上进行课堂训练,以达到加强、巩固的效果。
五、“交互分配法”的运用
辅助生产成本在整个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也影响着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所以忽视不得。并且从学习内容的角度上看,这里的的确确是一个难点。五种分配方法课堂上讲授三种,其中的“交互分配法”就经常容易把学生的头搞大!并且期中考试的计算分析题中,这是必出的内容,分数通常在20分左右,不及格的学生恐怕十有八九在这里卡了壳,所以这个知识点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多练。
“交互分配法”需进行两次分配:
1. 对内分配(交互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分配前的费用及其相互提供劳务的数量为依据进行内部分配。
费用分配率=待分配费用÷辅助生产劳务总量
2. 对外分配。以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和外部门耗费的劳务量为依据进行对外分配。
费用分配率=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非辅助部门耗费劳务总量
这里最关键的是“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的确定问题,其公式为:
交互分配后的实际费用=交互分配前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
学生在这点上能否真正理解显得很重要。这里搞懂了,其它应该没有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如下思维定势去理解:
“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拿对方的,需要加上,做会计分录时应该借记;
“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给对方的,需要减去,做会计分录时应该贷记。
如此这般讲解,学生就能够很好的理解,以至于交互分配的会计分录也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出来。
六、“制造费用”账户的月末余额情形
在《会计基础》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老师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会提及到,但是并不会讲深讲透,学生只知道是一个成本类账户,月末一般情况下没有余额,那么到了《成本会计》课程再讲述这个问题时,就应该跟学生讲尽讲全了。在进入该章节的内容之前,先出一道相关的判断题让学生思考,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叫学生回答:
A.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肯定没有余额;
B.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肯定是在借方;
C. “制造费用”账户月末一般没有余额,若有,既有可能在借方,也有可能出现在贷方。
学生们一般不会选A,大多数会选B,但是正确的答案是C。宣 布答案时,他们肯定会感到迷惘,并且会有较大的兴趣想知道所以然。此时,就可以进入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中的“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的讲授了。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学生们知道在此方法下,“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登记车间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而贷方是以计划数分配结转的,当实际与计划不一致时,就会出现月末余额。实际数大于计划数时,余额在借方,表示超支:相反,就会在贷方,表示节约。并且还要让学生知道,年末需要进行余额的调整,在增加或减少12月份产品成本后,该账户肯定就没有余额了。
七、要不要以及怎么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的问题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与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四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通过这个公式,又可以倒推出如下公式:
本月完工产品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月末在产品成本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倒挤公式”。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要正确地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就必须正确的计算出月末在产品成本。此时要跟学生强调,那就是产品成本的计算并非目的,最终目的是完工产品成本的确定。接下来就进入另外一个问题:月末在产品成本要不要计算以及怎么计算的问题,中职学校教材一般会提及到两大类、七种具体方法,即:
(一)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法
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是那些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少的企业,其核心是将当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全部由当月的完工产品负担。
(二)需要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
具体有如下六种方法:
1. 固定按照年初在产品成本计算法
2. 按照所耗用的原材料成本计算法
3. 视同完工产品成本计算法
4. 约当产量法
5. 定额成本法
6. 定额比例法
这六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月末在产品的数量较多,不计算月末在产品成本对于完工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会有影响。而具体采用哪一种,则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八、原材料投料方式对“约当产量法”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成本核算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正确计算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会计分录是很简单的,即借:库存商品,贷:基本生产成本,关键是金额的确定。这就需要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做分配,而最典型的方法就是“约当产量法”,其内容也相对较多、较难。具体做法是按照成本项目逐一将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这时候就可以向学生强调,分配时需要将成本项目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材料”和其它工费项目,后者相对简单,约当产量就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的。而对于“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则必须视投料方式而定。若为一次投料,约当产量就不是按照完工程度来折合,而是按照100%;如果是逐步投料方式,则是用投料程度进行折合。投料程度的确定又有以下两种情形:
1. 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完全相同或者基本相同。
这种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可以按照完工程度折算。这里所指的完工程度,即指工费项目的完工程度。
2. 直接材料的投入程度与完工程度不相同。
在此情况下分配直接材料成本时,在产品的约当产量应该按照投料程度折算。
而强调以后紧接着出一两道典型例题悉心讲解,再布置类似的练习题予以巩固加强。这一点学生搞明白了,则接下来讲具体的成本计算方法时,学生就会得心应手,理解上顺畅很多。
相对比较困扰学生的疑难问题,不尽如此;但是学生们在理解并消化了这些问题后,就仿佛行进路上主要路障被清除,道路顿时宽敞亮堂,畏难心理会减少许多,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朱镕基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
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
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
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1,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
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
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
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随着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会计电算化课程也成为各中职学校财经专业必开的专业核心课程,还成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必考科目。
一、目前中职学校电算化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电算化实训的内容,受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制约,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目前中职学校财经类大部分学生要求参加会计证考试,因为会计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门槛”,因此老师在上实训课时,重点练习与考证有关的内容,以达到提高学生的通过率的目的。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都制定了与考试相关的课程标准,有的还以此来衡量教学,这就导致把有限的课时用于考证,破坏了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完整性的结果。考试的范围与专业需求及社会需要都还有很大的差距,考试内容狭窄,即使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考试,也无法与企业零距离对接,仍无法胜任实际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
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保守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也受到实训时间、老师业务水平等各种因素影响,在实训教学中,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以教材章节为主,从职业岗位需求角度分析这些内容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上面这些内容强调的是教材,没有突出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使用体现为老师要求学生机械的把教材或模拟实训内容录入计算机,进行验证式教学。而真实职业环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在验证型的实训方式下难以做到。
3.实训项目单一化制约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
由于受到教学资源配套设施、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制约,实训项目存在单一化现象。如行业会计的实训项目单一,大多数是工业制造企业会计的实训项目,其他行业会计(如商业流通企业)的实训项目有待开发。实训项目的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全面,不具备典型性,特别是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有待开发。
4.教学软件种类少、仿真性效果差
目前,学校实训机房安装的电算化软件选用的是与考证相关的用友T3教学版软件,从而学生只能围绕此软件进行系统功能认识和操作流程学习,对其它各类财务软件的模块结构一无所知,如果学生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版财务软件或单机版财务软件,将有很多功能受限,从而不能及时把握财务软件的发展动态,失去其仿真性。
二、合理设置、整合实训内容,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1.会计考证与能力培养要分清
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固然重要,但它的考核内容毕竟与企业应用是有距离的,我们的实训教学不能只为了会计证,实训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考证可通过选修课或晚修等课外时间的强化训练来进行。在日常实训教学中,整合会计考证内容,使得“课程考试”和“认证考试”合二为一,相信在能力提高的同时,通过会计证考试是水到渠成的事。
2.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每次上课前都要设计好教学活动任务,上机时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针对共性问题,集中进行分析讲解,个别问题可由小组长帮助解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学”和“教”的良性互动,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教学教法·中职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探讨
3.加强实训项目多元化训练,实现学校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
对学生进行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完成某个或某些岗位工作所具备的综合能力,即在企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训应尽量做到全方位模拟不同性质的单位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职能岗位等需求进行模拟训练,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岗位需求的零距离贴近。解决实训项目单一的具体做法为:首先在校企合作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选择几种不同性质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将学生分组,以每组代表不同性质的单位,对组内各个成员按照实际会计岗位进行分工,对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进行模拟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岗位的技能得到提到。当毕业时可以从容面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
4.建立和完善好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创造完整的实训条件
会计电算化模拟实训室的建设,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基地的保证。建立和完善好实训室,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硬件方面:应具备网络化工作条件,基于因特网B S (浏览器 Web服务器)的实现管理与业务统一方式已成为一种趋势。通过网络版会计电算化软件,学生可以分组模拟不同单位,建立各自的账套;通过网络在各自的工作站完成诸如工资、固定资产等方面的核算,将各自系统产生的凭证,通过网络传递到总账系统,再由使用总账的同学完成审核、记账、结账和报表的编制。在每次模拟实践过程中,同组的同学进行角色互换,通过自身的感受,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业务流程。而且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学生要随时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从而给予指导。
(2)软件方面: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在软件建设上要安装功能强、安全性好、可靠性高、有代表性的网络版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软件,使软件在版本或功能、使用方法上与当前各单位普遍采用的财务软件基本相同或相似,尽可能地保持教学所用软件的先进性,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软件至少包括:
①用友T3网络版。既可以完成正常的企业实训练习,又可以满足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需要,还可以以此软件培养优秀学生参加省会计电算化大赛或全国会计电算化大赛。
②金蝶K3网络版财务软件。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不能只懂一种财务软件,应当要掌握二种或二种以上的财务软件。在南方,中小企业使用金蝶财务软件颇为广泛,所以在实训室内应当安装金蝶K3网络版财务软件。
③会计岗位3D仿真实训系统。该软件以虚拟现 实技术创造虚拟企业环境,通过仿真十二个会计岗位(出纳、成本、销售、费用、投资等)的会计核算,使学生处于真实的职业氛围之中完成岗位实训。它以近似游戏模式进行会计实训,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5.实训教材选取或编写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思想,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借助软件平台来实现。一本好的教材决定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市场上电算化会计实训教学教材不少,高质量的更少但能满足教学实训和企业岗前培训的却不多,而能体现区域企业经济特点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就更少了。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应立足“自编为主,购买为辅”。
总之,随着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会计电算化实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少要有一半以上课时应在计算机实验室中进行,以便让学生有充分时间在计算机上实际操作。此外还要注重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措施。
会计电算化是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强调能力应用的课程。其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利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岗位群完成会计核算工作的职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如何将电算化应用到会计工作的相关理论,同时需要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各核算岗位的操作技能。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技能,也是企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目前,高校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实操训练相结合的模式,该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前期教授基本理论然后演示操作步骤,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地模仿操作,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只能掌握一种练习性的操作,却不能将知识进行有效地整合,难以学以致用。为此,如何改革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一、“化被动为主动”翻转教学模式应用的优势
翻转教学译自“Flipped Teaching”,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学习的新知识并由在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替代,在课堂上,教师不再讲授知识点,而变成辅导学生完成原来需要在课后完成的作业。这样将课外的时间转变成了课堂的延伸,让局限的上课时间变成无限,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学生面对疑难也能更好的得到教师针对性的辅导,同时学生之间还能有更多的交流。因此,这种教学模式也叫做反向课堂、反向指导等。
将翻转教学应用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可以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操作,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看视频讲座、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别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需要的材料。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通过个人自学所不能解决的疑问,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的时间被释放,可辅导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设定目标和管理自己时间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的效果。
二、基于任务的翻转会计电算化课堂设计
(一)依据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要求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工作任务
在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作为知识的讲解者和传授者控制课堂,学生只能机械式的学习和听教师讲解的知识。在整个课堂活动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学生始终要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设计的规定模式,这样就压制了学生自身的创造思维和主动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推动者,而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不停地推荐知识,而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辅助者,为此,在会计电算化课堂上教师应该确定和制定合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提供有效的实践教学,达到开发学生必要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需要将目前以理论为基础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开发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教师要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和调研,明确企业内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各项要求,按照岗位工作需求设计教学模块,从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织教学内容,将企业一线员工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内化为以能力为本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任务。以制造业会计电算化核算为例,可根据工业企业筹建期设计启用财务系统、财务初始化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采购业务、生产业务、销售业务、固定资产业务、工资处理业务等作业程序根据不同的情景设计不同的工作任务。
(二)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任务制作微课程以供学生课前学习
由于翻转教学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每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前制作微课以供学生进行学习。微课不是短小的教学片断,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由于一般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至8分钟。微课相对于传统课堂更加精简,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其问题聚集、主题突出的特点与任务驱动的会计电算化项目教学模式更加吻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会计岗位设计不同的会计电算化工作情景,依据特定情景将如何完成会计电算化核算的过程制作成一个微课,全部微课可以设计成连贯的会计工作流程,学生完成所有微课的学习也就完成了整个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工作。
在课前自学微课的方式,能更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在自学微课的过程中,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反复观看微课进行学习,甚至在观看微课中可以暂停视频,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学习时间,这些是课堂统一学习所不能实现的。
(三)课内模拟工作情景设计多环节、多渠道教学活动内化知识提升学生技能
由于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微课对每一节课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学习理解,因此在课内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需要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辅导,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完成课内活动的表现,教师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与指导和辅助,解释疑难帮助学生理解。
会计电算化翻转教学模式中,课堂的时间是教学的第二阶段,此阶段学生已经对该需掌握的工作任务内容进行过微课学习,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不同的工作环境以供学生实践和练习内化所学知识。课堂内容的挑选应从会计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
相结合,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如采用分组教学法,以实际工作中典型的经济业务为主,将学生分组按照现实工作中的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人员工作岗位建立模拟财务部门,每组就是一个模拟财务部,组内成员分为会计主管,出纳、总账会计、工资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会计、材料会计等岗位和职务,以在一个会计期间内企业所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基础,各会计岗位的工作传递程序为依据,设计教学模拟实践的内容,按照实际会计电算化运作模式设计单项教学活动和综合教学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每隔一定时间学生变换职务。这样,课堂活动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但能让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零距离,学生也可以通过不同职务的实践熟悉各岗位的业务。在课堂中,针对大部分学生在操作中产生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讲授和协作法来为学生进行深入解释,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利用课堂的时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课堂的最后,针对整个实践教学的工作过程,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相关的数据库维护及会计电算化软件数据整理方面的知识,给予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后的进一步提升,扩展学生的学科知识。
一、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由于《成本会计》课程的实践性较强,结合面向岗位、学做一体的职业教育原则,《成本会计》教学应采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以企业产品制造成本的核算过程为载体,结合“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实训与理论讲授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三者的融合,其基本思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为进一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应建立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新机制。以笔者所在职业中专院校为例,曾聘请教育界专家和财税事务有限公司顾问、集团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以及若干一线教师成立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会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
(二)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成本会计》课程应以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取舍、增补与整合,并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根据成本会计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例如,成本会计的品种法核算,应将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以及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分配串联起来,创设一套从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到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完整的制造业品种法综合实训项目。这样既能令学生充分体会到成本会计岗位的职责与所需的能力,了解会计信息传递流程和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和技能以及产生知识需求,又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成本会计并非单纯的计算题,而是企业财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财务工作。
(三)以“项目教学法”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结构在相关专家对课程建设意见的基础上,笔者对成本会计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以真实的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为情境,按照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将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再将每一个工作任务进行细分,形成了递进式和分解式课程设计结构,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
二、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从职业的实际出发选择具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教学的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问题的要求搜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研究,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或完成任务。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确定项目任务、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归档或结果应用五个教学步骤进行。
中职教育教学要求突出技能型教学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各项专业技能及实际操作能力。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尝试运用项目教学法,将真实企业的成本核算业务纳入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整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例如,采取以成本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成本会计岗位职能,将晋江市权威服饰有限公司、晋江太岳服装有限公司、晋江市新禾服装制造有限公司的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账务资料,并将其划分为若干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体验成本会计岗位的核算内容。各项目的具体设置如下:项目一为成本会计入门,共计4课时。下设成本会计岗位认知、产品成本构成、成本核算流程三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了解成本会计岗位职责以及课程的整体设计,并且能够熟悉晋江市伊黛藤服装有限公司的生产过程和成本核算流程。
项目二为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共计24课时。下设材料费用、职工薪酬、动力折旧、辅助费用、制造费用、废品损失归集与分配六个子项目。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认知伊黛藤公司的相关费用单据,能够对各要素费用进行归集,并采用适当方法进行分配。项目三为在产品与完工产品的核算,共计20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特征选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并且能够正确填制产品入库单、完工产品成本计算表及汇总表,进行产品验收入库的账务处理。项目四为品种法综合实训,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运用伊黛藤服装公司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采用品种法完成服装成本的计算以及完整的账务处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品种法核算方法的程序、步骤以及特点。
项目五为分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熟悉分批法的生产过程、核算流程和特点,并且能运用一般分批法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六为分步法,共计8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根据企业生产管理特征,分别运用综合结转、分项结转、平等结转进行产品成本的核算。项目七为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了解分类法、定额法的基本原理,能够依据企业的不同环境选择相应的成本计算方法。项目八为成本报表,共计4课时。能力目标主要为使学生能够编制主要产品成本报表和单位成本报表,简要分析产品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工情况。
三、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下面以职工薪酬的归集与分配项目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明确任务《成本会计》课程中关于职工薪酬核算的问题由于已在《财务会计》课程中进行了讲授,就知识点本身而言有所重叠。又由于晋江处于 品牌之都,服装、鞋、伞、食品等制造行业较多,而从这些企业的实际操作来看,校内课程所介绍的职工薪酬核算方法与现行企业的核算方法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收集服装公司的工资核算流程、工价表、考勤记录、产量记录、绩效考核表等资料并进行整合,可将其作为项目任务之一,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讨伊黛藤服装公司职工薪酬的核算。
(二)制订计划在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组内成员查阅相关的资料,获取有关的信息,以制定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组内各个成员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所选项目岗位设置要求,按照实际岗位对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同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和责任。
(三)实施过程根据项目任务的需求,需由学生自由组合为4人一组,每人一岗,岗位分工及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全过程通过演示的方式教授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各组学生按照计划完成各自所承担的项目岗位工作任务,同时还应及时记录项目的进展情况。教师在项目任务实施阶段应密切关注实施中的难点及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时的进行解惑答疑。同时,应分阶段组织学生展示项目成果,及时总结和交流心得,增进各小组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共同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各项技能,学生岗位应进行适时的轮换,使每个学生能够体验并完成各个岗位的操作内容。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学生可以共同讨论所遇到问题,进而互相帮助以解决问题。
(四)检查评估采用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机制,既关注执行任务的结果,又关注执行任务的过程及能力表现。因此,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由教师发放“各小组综合表现评价表”和“成果质量评价表”供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每组推选一位学生介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的情况,汇报项目成果并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由教师对各组展示的成果、团结合作、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学生和教师自评、互评和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查评估,使学生通过一次项目任务工作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有所认识、有所提高。
(五)归档在课程结束后,需将本项目活动中与过程、时间安排、人员分工、工作任务、工作成果等有关的资料进行归档整理,既作为完善成本会计教学工作的参考,又可作为教师进行科研和教材修订的素材。
四、项目教学法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在《成本会计》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重视项目的选择、具体的成果展示、教师的评估总结以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与实验手段等问题。
(一)细分项目,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在实施项目教学的初期,由学生自主制订项目的计划比较困难。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应尽量将项目细分,便于学生理解、归纳,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通过解决学生自己设计的问题,能够有助于了解完成工作的总体过程,清楚完成任务应该掌握的知识以及具备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展开实施。
(二)考核评价应真正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教师应根据项目的特点预先制作评价表,根据教学目标恰当地制订评价内容。除了知识、能力等目标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评价和项目实施中的协作、探索、思考等方面的评价。同时,还应注意评价的质量,即评价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只有将教学评价当作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工具,才能使教学收到更好的成效。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课堂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和课堂所涉及的知识量。例如运用视频的方式展示《成本会计》课程所需要的背景知识,制造业的工艺流程以及组织的管理特点等,为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综上所述,《成本会计》课程以真实制造业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以实际的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教学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独立组织、安排其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激发了求知欲,充分锻炼了实际动手及项目管理的能力,有助于掌握真实技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专业素质教育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点,仅仅依靠理论教学显然不行,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推动,各高校相继推行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工商管理类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并掌握相应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巧。会计学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让高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效地掌握会计这一管理工具,利用会计信息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是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经过多方调研,发现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很多时候仍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上,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之在后续的课程学习中,大多数不再继续学习其他的会计类课程,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会计学知识,更不清楚实际的会计工作是如何进行的,也不清楚会计信息对管理活动的作用,这种状况与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一些教师认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不从事会计工作,对会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就可以,最主要的是会阅读会计报表。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课堂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及方法等,重点介绍报表格式及报表分析,这些内容往往未能与会计实务对应起来,初学者常常难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会计知识,在课程结束时大多数学生通常是知道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但不太清楚为什么这样处理,对报表项目也缺乏深刻的理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从根本上影响了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薄弱。一方面,虽然很多教师能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计核算流程图、账户体系图、会计凭证的填制方法、账簿的格式等内容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利用还不是很充分。另一方面,虽然讲授过程中会使用一些练习和习题,但这些练习和习题通常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设计,不能将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全部包括进来。由于缺乏有代表性的综合案例,学生没有现实企业会计信息处理的感性认识,也不会进行完整的全套账务处理。
(三)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或不完整。实践教学通常可采用校外企业实习或校内实验室模拟的方式进行,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有的高校在会计课程教学中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即便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会计实验,往往实验项目单一、数量有限,主要是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成本的核算、报表的编制等,多数还是沿用会计专业的实验项目,注重会计技能的培训,而忽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对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锻炼和培养不足,不利于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与专业培养要求契合。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主要是各类单位的管理部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岗位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能读懂会计报表、根据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是对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阶段相关的会计课程一般只开设《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其中的财务管理专业还会开设《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由于《会计学》课程中会计术语较抽象难懂,会计账户、凭证、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等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对于初学者来讲,若只是单纯地进行机械记忆,会感到枯燥难学。加之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目标多半不是从事会计工作,自身的学习动力也有限,单凭理论讲授很容易让学生对会计学课程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能会改善这一状况。通过模拟实验的实际操作,在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结账、算账、出报表等各个环节都亲自动手,将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现实,既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外,根据我们对部分学生的了解,近年来出于就业的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中报考会计资格证的越来越多,对上机实验的需求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日趋增强,因而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学课程教 学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到会计流程当中,系统地了解整个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了解会计以何种方式为管理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并且通过自己的实践操作,了解在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中,哪些信息对管理决策最重要,什么信息处理容易出现失误等。因此,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入,可提高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主动学习成为可能。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构想
(一)设置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会计课程体系。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合格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因此教学内容不应该特别强调会计核算方法,应在兼顾会计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侧重掌握会计与经济活动的联系以及会计信息的分析技能。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会计知识背景不足,仅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学生缺乏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等方面的管理能力培养,为此需要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内容,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相关内容加入到课程教学中,整合多门课程中与该专业开设会计课程目的相适应的内容,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设置会计课程体系时需注意以下方面:第一,侧重于基本会计理论、基本经济业务、基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介绍和基本会计操作技能的培训。第二,强调会计信息与管理的关系,不追求各种具体会计核算技术、技巧细节的介绍。简化传统会计学教材中偏重核算技能的内容,增加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管理能力培养相关联的内容,多讲应用,弱化核算。第三,注重会计基本原理与企业会计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在就业和创业时的需要,既不过多地阐述会计理论,也不过繁地介绍会计实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应遵从实用主义原则,以能解决实际问题、满足需要为最高目标。
(二)引入“职业导向”教学理念,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会计课程教学效果。具体而言:(1)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长期以来我们比较习惯于传递现成的知识,采用传习性、因袭性的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探究问题的鼓励,这种教学理念极大地制约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和独创性的发挥。为了提高学生对会计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在会计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景中,从特定情况下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对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认知,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选取合适的案例是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尤其是综合性的案例,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效果的基础保证。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代表性和典型性,学生能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熟悉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并能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措施。(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引入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其基本思想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实际的“项目”相结合,在教学活动中以项目为载体,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逐步深入、全面展开教学活动,通过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完成项目研究,达到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进一步探索,进而树立他们的信心和培养他们的能力。会计学相关课程都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并且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项目驱动教学法法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师由传统的“主角”转变为“配角”,学生也不再把学习当任务,而是根据项目需求来学习,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时,要注意将项目的确定、完成,以及对完成项目情况的评估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发挥教师的引导、鼓励作用,确保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利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会计实训一般可分为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手工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对纸质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以及会计报表单独或依次进行模拟操作,并可以依据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手工计算、汇总以及分析等,这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来完成。计算机操作实训是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模拟完成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利用ERP实训软件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沙盘对抗和模拟企业经营训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实际参与经营管理的滋味,认识到只有了解和熟悉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岗位分工,才能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这种实训教学除强化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基本核算层次的训练外,还可进行采购、存货、成本、生产等环节的管理培训,使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包括会计核算、会计分析、投资管理、内部控制等都能在实验中得以模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此外,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还应加强,实现手工操作实训和计算机操作实训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成为既懂会计又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事项的复合型人才。
(四)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实习期开展实践教学。首先,由于会计信息的特殊性,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尽力为学生联系到中介机构、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地方去实习,主要的业务是记账或者查账,可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会计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拓宽校外实习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到企业去了解生产、销售过程,亲身接触和感受会计账务处理流程,了解企业如何利用财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决策等。
总之,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验证账务处理原理,而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各项经济业务的核算规范,从账务处理过程中体会经济业务的财务特点与财务结果,学会利用会计信息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实践教学过程应偏重于对经济业务的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体验,特别是对财务结果的认识与把握,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财务信息认识经济业务实质的能力,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朝着“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迈进。实现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组织开发了网络课程和学科网站等教学资源,并在现代化教学中推广应用,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载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常规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以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教师辅助教学的双重作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是指基于网络的会计专业教学材料,即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会计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尤其是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明显的学科,会计与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十分密切: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带来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革命,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作用也在不断提升。时至今日,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已从最初的单个功能模块发展到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以及预测与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系统,并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会计学科专业教学中的网络资源使用也十分普遍:会计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会计学科专业网站等,大大丰富了会计学科的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毋庸置疑,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
1、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会计学科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丰富性。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将大量教学资源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学习者可以更多地浏览、观看、下载各种专业教学课件、视频和图文资料,教学形式多样化;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以最便捷的途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会计专业学生迅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资源,使会计专业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已出版的教材之上,而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转向对界内最新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且更具有前瞻性。其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促使学生从“应付学习任务”向“怀有愉快期望主动学习”转变。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通过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再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学习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却未能很好地予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指导”模块的丰富和讨论模拟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教学资源“静”多“动”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都得以快速地开发、建设和使用。但是,从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况看,现有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中大部分仍是文本教学材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等)为主,很多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且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提出问题、得以解决、再产生疑惑和再次解惑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静态的信息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动”少“静”多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其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大学自主学习支持服务。(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偏于“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整合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的很多主干课程诸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都是校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络验收模式推动了其网站建设并对学生开放,充实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偏重于展示而忽略与学习者的互动。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由于更具有互动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不足,但这些网络课程的开发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加之网络课程偏少,使得网络课程之间、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之间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3)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会计学科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或教师团队,这些会计学科专业教师或是以精品课程为契机,或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机界面构建等方面 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影响其使用效果。(4)网络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便捷下载可能导致教学分析能力下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丰富,相关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等静态资料充盈,下载便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对教案等的重新编写工作。然而,正是这些便捷的网络资源可能助长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惰性”。教案不用编写,课件不必制作,习题不再新出,很多教师“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偷懒”,不再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设计教学模式和思路。比较严重的,连最简单的修改都不做,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堪忧。(5)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坚持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各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应注意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任务。当前很多网络课程中对于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大多是基于传统经验,没能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讨论、互动,但因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发散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力,影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效果。
3、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策略
(1)以目标为导向构建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体系,整合现有资源,逐步建设和完善当前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分散,大多处于教师自建、自管、自用的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首要人物是确定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导向构建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将已有的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学科网站等进行理顺和整合,专业主干课重复部分考虑调整和删减,而对于之前缺乏的专业选修课内容逐步进行增加和完善。同时,设置每位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特征进行调整的特色模块,保障网络资源的共用和可循环再用。(2)以精品课程为基础丰富网络教学内容,增加多种素材充实“动态”资源随着高等教育系列实施的“质量工程”改革项目的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已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精品课程是集优质师资、高水平教材、先进教学理念和良好教学效果于一体的专业主干课程,最能体现会计学专业核心知识。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应以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为基础,充实和丰富网络资源的教学内容。同时,为了补充精品课程资源的“静”多“动”少的不足,在会计学科网络教学整体资源库中,增加更多的专业课程的文本、图形、视频等素材,设置“讨论与互动”模块,充实动态资源。(3)提高教师信息水平,变“拿来主义”为“拿来思想”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会计学科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仅直接决定了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水准,同时会影响到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因此,有必要通过培训、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学习,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高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水准。另外,在网络资源使用过程中,引导教师以现有网络提供教学资源为依据进行特色调整和开发,拚弃“拿来主义”,秉持“拿来思想”,以网络资源为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4)增加互动和在线任务等教学环节设计,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议在会计学科网络资源体系构建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生自主学习内容,运用“启发式”和“以问题或案例为切入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设计各种类型的学习任务并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如通过通知、在线完成作业、在线期中考试、案例讨论、跟帖参与讨论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督促。同时,对于重点知识内容的学习还可以提出更高要求,如没有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就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或不能完成学习过程等要求,以保证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控制。
一、考核方式单一僵化
当前的成本会计考核一般都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而其考察内容基本上都是来自书本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如果只是为了单纯地应付期末考试,只需死记硬背课本公式和理论即可,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首先单一的闭卷考试方式无法体现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偶然性。其次仅仅建立在笔试基础上的考核,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忽视,从而无法学以致用。
二、成本会计教学创新方案
(一)教学一体化,学以致用
针对成本会计课程的特殊性,让教学将理论与实际融为一体,让理论服务于实际生产和生活需要,才是该课程的最终目的。所以在教学中,针对该课程的内容繁杂、实践性强等特点,综合学以致用、学做一体的教学原则,实现成本会计教学的一体化教学。首先,以课程的实际运用为导向,以计算方法和考试要求,重新整合成本会计的教学板块,并适当整改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遵循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训项目,把实践任务划分成不同模块让学生分组完成。旨在培养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理论学习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更容易适应未来工作需要。
(二)根据课程环节优化教学内容
成本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课程,所以有必要根据课程的不同环节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成本会计中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大致有三种: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所以在教学中可根据这三种计算方法设置相应的情境。根据每种方法的特点、难易程度,分层次、有步骤、有条理地逐步完成每一种方法的教学。这些方法和情景看似互相独立,但实际上作为常用的计算方法又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此外,完整的成本计算过程可按计算成本、账务处理、分析成本几个部分进行,唯有每一次计算都遵循完整的成本计算步骤完成,才能将知识体系系统化、全面化地展现出来。
(三)分阶段进行实践教学
实训学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按照一定程序分阶段进行,成本计算本身最终是为社会需要和企业发展而生的,所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根据这一原则,实训可按以下几步开展:1、单项实践根据课程的每个独立的环节,安排学生完成与之相关的单项实践。2、综合实践就是在完成各个单项实践之后,将课程的每一模块串为一体,明确每一环节的核心内容并环环相扣,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明确化。3、仿真实践这一环节可在财会实训室开展,模拟财务办公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进行感受和学习,有利于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出一定的工作责任意识。
(四)完善考核体系
成本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考核方式应由单一的闭卷考试变为以笔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也应由单一的课本知识延伸至与实际财会案例相关的分析和计算能力的考察,并将平时实训成绩纳入期末考核标准中去。通过完善考核方式和丰富考核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今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存在板块脱节、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考核方式和内容单一等缺陷和弊端,笔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将理论学习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实训操作、完善考核方式等理念,有助于夯实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进而适应社会需要。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全过程,是将最新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来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1 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式传统、落后
会计电算化教学在我国已经发展了许多年,但是在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仍是“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甚至有些学校由于资金等因素的影响,上机练习的时间非常少,大部分会计课是老师一直在讲理论知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会计电算化的人才要求,这更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1.2 没有明确的教学定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愈来愈激烈,对毕业生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现象在会计专业更是非常严重。对中职学校毕业的会计毕业生有以下几个要求:一是,能够熟练掌握普通的会计记账、算账和报账流程;二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高;三是,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去。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应该是以培养对社会、企业有用的人才为主,力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但是经过专家的调查发现,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在电算化系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方面是严重缺乏的,甚至还有很多毕业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都不过关,这样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是很难达到企业要求的。
1.3 缺乏实践能力
很多中职学校都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们的实际操作实践非常少,而且即使有实践,大多数也流于形式,没有利用好社会实践的机会,这是一种非常突出的现象,这样下去学生与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1.4 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教师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他们的学历不高,而且实际操作能力也不足,基本上是经验教学,即使有些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但是他们的实践经验却非常少,这跟社会的快速发展是相矛盾的,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缺乏实践能力的。
2 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改进方法
2.1 科学定位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
实践性、操作性是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特征,这是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了解的,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明确,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将实践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将会计的实践性强、动手能力强、操作能力强的特点完美展现出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社会亟需的人才。
2.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
中职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不能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此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和上机操作,通过多上机练习来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软件。除此之外,学校还必须给学生多多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大社会实践在教学中的比例,将会计电算化教学分为:理论基础、上机模拟练习、具体事例分析、操作技能联系以及社会实践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正是社会、企业所需要的,也是能够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才。
2.3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无论在什么时候,教师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中职学校如果想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会计人才,就必须提高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会计电算化教学更是如此,它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需要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学校应成立会计电算化教研室。这样就会有利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展开教研活动,使老师之间能够经常进行交流活动,相互探讨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内容等;二是,学校要跟社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就能够使教师经常去企业做实际考察,也便于教师能够去企业学习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知识,这对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 结论
现代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要充分认识到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使会计电算化得到健康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社会、企业有用的人才。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效果难以突显
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不一样,在知识经验方面,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而完整的实践经验;在工作能力方面,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善于组织协调和分析判断。事实上,当前很多高校的实验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对于现实的系统的会计业务,并没有真正从事过,缺乏实验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相应的知识能力。能够承担起实验教学的专业教师,理论知识扎实,业务素质过硬,但大都承担着繁重的科研和理论教学任务,无暇顾及实验教学,长期以来,会计实验教学很难达到期望的效果[1]。
二、就业指导下会计实验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改变观念,完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重要且有效的途径,这样,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并重,把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独立开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一个完善的会计实验教学体系。
(二)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层次
优化教学内容,就是增加综合的开放型实验项目,使实验内容覆盖广泛、层次分明、完整有序。联系社会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培养计划,根据会计专业知识体系,整合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着重强调这些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同时,增加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实验中综合型业务的比例,使得会计实验教学涵盖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纳税申报、银行操作、资产评估等各个经济事项及管理层面,使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适应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需要。
(三)采用差异化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每次的实验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层次,因地制宜地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情况的教学要求。注重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录像、幻灯片等,这样,既能增加实验课程的形象性和直观性,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与此同时,还要打破会计实验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借助网络资源这个平台,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网站,让学生能够灵活自由地掌握所学的内容。
(四)注重前瞻性,选用精品化的实验教材
会计实验教材在选取和编写过程中要有前瞻性,秉承价值性和实用性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其自主学习会计理论、自主实践会计实务的能力。精品化是指实验教材应具备综合性和新颖性的特征。实验教材既涵盖基础性实验内容,又包括综合性和拓展性实验内容,同时,还能根据国家颁布的最新会计和税务法规,对教材进行及时的修订。只有选用这种精品化的会计实验教材,才能将会计由“报账型”延伸到“管理型”,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
(五)增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效果
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验教学得以顺利实施,建立一支精通专业知识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高校应为实验课程增派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提升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同时,高校也应为实验指导老师提供接触会计实务的机会,选派教师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中去锻炼,提高教师的实务操作能力,积累实践经验。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生动活泼、贴近实际的教学案例指导和启发学生,改进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