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计量课程论文

计量课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3 02:57: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计量课程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量课程论文

计量课程论文:基于文献计量的MOOC课程文献综述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法,对2012―2015年间国内关于MOOC课程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分别阐述了MOOC课程在某一学科和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状况、MOOC课程的设计及结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MOOC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文献计量;MOOC课程;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MOOC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简称。1962年,美国发明家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向斯坦福研究中心提出一个研究“扩大人类智力之概念纲领”,并在其中强调使用电脑辅助学习的可能性。2007年8月大卫・怀利在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早期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其被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原型。2011年秋超过160000人透过赛巴斯汀・索恩新成立的知识实验室参与开设的人工智能课程,这使得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有了重大突破。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Coursera、Udacity、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2013年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与美国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MOOC凭借其工具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课程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的优势,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竞争激烈的高校知识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化知识共享方式也给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带来了新的启示。

2013年被称作是中国MOOC元年。北大和清华于2013年5月加入了EdX,复旦和上海交大于2013年7月加入了Coursera。2014年4月1日和4月8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分别有2门和1门课程相继亮相Coursers平台,与全球学习者见面。2012年4月,由上海市教委发起、上海30多所高校加盟的“上海高校课程中心”平台建成。

本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研究对象,检索途径:分别用“主题”、“篇名”、“关键词”的方式进行检索,检索词“MOOC课程”,从2012―2015年所有文献检索,对检索结果去重筛选后共获得331篇相关文献。

二、文献数据分析

(一)年代分布

通过中国知网上收录的关于MOOC课程的文献时间分布数量,可以分析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根据图1,2012―2015年间,中国知网上有关MOOC课程的文献共331篇。2012年之前基本没有文献发表,2012年后文献的发表数量开始逐年增加,说明2012―2013年对MOOC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2014年数量达到了一次小的峰值,数量为115篇,通过比较也可以发现2014年的文献增长量最高,其增长量为95篇。在2015年年文献数量快速增长并达到了最大峰值为195篇,这一阶段的增长是由于MOOC课程已经席卷全球,掀起了新的学习模式,各高校纷纷开始进行教学课堂的创新。此外,政府颁布一系列教育政策,鼓励与支持各高校之间资源优势互补,更多学者开始对MOOC课程进行研究。

(二)期刊质量

经过查询,核心期刊有关MOOC课程的文献共25篇,其中发表于《图书情报工作》、《教育发展研究》的文献均为4篇,这2种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量的32%。发表于《图书馆工作与研究》的论文为3篇,在《电化教育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上均数为2篇。此外在《出版发行研究》、《兰台世界》、《图书馆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情报理论与实践》、《外语电化教学》、《煤炭高等教育》、《中国成人教育》、《大舞台》、《科技与出版》上发表的论文均为1篇。这些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占总样本容量的8%,说明了对于MOOC课程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知识理论不深入。同时在其他学科领域的非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MOOC课程的文献数量较多,这说明MOOC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三)作者及研究项目资金资助情况

1.作者发表文献量。经统计发现:2012―2015年

间,共有320位作者发表了MOOC课程相关的文献,其中有300位作者只参与发表了1篇文章,占到了作者总数的93.75%,发表文献2篇的作者有18位,占作者总数的5.6%,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只有3篇,有3位作者,占作者总数的1%,这说明多数作者对MOOC课程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作者群的统计分析,能反映出文献作者与文献量的关系,同时能预测、估计和揭示作者的研究能力,对进一步了解MOOC课程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2.资金资助情况。如表1所示,作者文献基金资助来源是国家级别的比重为3.6%,省级的为3%,校级的为30.8%,其他的占比高达63.1%。可见,这一研究领域并没有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相比较而言,高校重视较多。

三、主要研究内容分析

(一)MOOC课程在某一学科上的应用

阿孜古丽・艾山(2015)[1]、黄海瑛(2014)[2]、覃新和(2015)[3]通过分析MOOC课程教学的优缺点,对该环境状态下的文学类课程建设进行设定和研究,为这类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实用的理论依据。

朱青生(2014)基于建设“艺术史”MOOC课程的实践思考,从MOOC课程的背景、内容、平台、教学设计、问题和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梳理,阐述了对MOOC课程进行研究与思考的教育观点[4]。

傅霖、曾飞云(2015)以MOOC平台上的“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使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任务完成、视频观看、访问、讨论、作业和考试等学习行为进行分析,研究MOOC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总结MOOC课程的学习现状和特点,对相关因素和改良措施进行了思考[5]。罗芳、杨长兴、刘卫国(2014)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分析MOOC课程的学习过程,课程视频、随堂小测验、交流讨论3个方面总结MOOC课程的特点[6]。徐晓飞(2014)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大学通过MOOC促进教育改革的途径,并着重从MOOC建设、利用、改革、联盟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计算机与软件工程MOOC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途径[7]。

胡杰辉、伍忠杰(2014)通过对学习者调查反馈的定量和定性数据分析,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指出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的协同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外语教学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学习潜能,适应学生的需求[8]。徐卫红(2015)将MOOC课程证书引入“会计学”学历教育,并在学分替代、学费收缴标准、证书颁发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及能力[9]。

(二)MOOC课程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

杜光宇(2015)[10]、刘晓鸥(2015)[11]重点探究了高校图书馆在新形势下通过提供版权清理,制作MOOC课程,改革资源利用模式,推出衍生服务等措施来积极参与进MOOC中,更好地为我国开放教育资源提供借鉴和指导。

付希金、刘青华(2014)指出图书馆应积极创造优雅的MOOC信息共享空间,配备适应MOOC环境的学科馆员,为专业资源的利用提供指导服务,利用图书馆拥有的本校特色专业和优势学科资源,参与开发MOOC课程[12]。魏江辉(2015)着重从版权保护咨询、MOOC课程长期保存、学习知识库建设、技术支持服务的提供等四个方面对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进行深入阐述[13]。

李英孝(2014)重点探究了公共图书馆通过支持馆员参与学习MOOC课程,加强资源本土化建设,纳入馆藏资源,指导使用MOOC平台,创建一门图书馆的MOOC,宣传推广MOOC等方式参与到MOOC创建活动中[14]。康红梅、何雪琴(2015)图书馆员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的发展与需求,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及时掌握MOOC的发展动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图书馆的服务创新[15]。

于爱华(2014)[16]、马秀娟(2015)[17]提出公共图书馆应嵌入MOOC课程之中,成为课程内容以及辅导资料的提供者、版权顾问、信息素养培训师以及学习空间的提供者。王媛媛,包海燕(2015)介绍了MOOC网络课程和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分析了基于MOOC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混合式学习[18]。

(三) MOOC课程的设计及结构

张梅琳、黄丹(2015)在MOOC的课程设计方面,对课程介绍、课程结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及学习评价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对学习团队服务、学习工具服务、时间管理服务及其他服务进行了分析,得出有效的在线课程学习必须基于精心的课程设计和全面系统的学习支持服务的结论[19]。

刘慧婷、王珊珊(2015)系统实现了视频上传和管理、作业评分、云部署等功能,解决了当前MOOC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20]。刘丽波(2014)在论述了量规的定义、作用和开发步骤的基础上,初步开发了一套基于MOOC的学习行为评价量规,并阐述了量规的评价指标设置、权重和评价等级划分,探讨了网络学习行为评价量规的开发途径和方法[21]。

卢加元、吴鑫(2015)介绍了MOOC课程平台的设计思想,讨论了MOOC课程平台功能框架设计内容,并介绍了其所在单位MOOC课程平台的几个主要功能模块[22]。李崇鞅(2015)将基站建设与维护实训课程的各个实训项目,按照学生训练学习的规律,分解成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MOOC课程体系[23]。

李跃民、赵生慧、徐志红(2015)以自己的摄制经验和MOOC课程教师的教学实践,探讨提高学生观看视频效果的MOOC视频的制作方法,以及摄制过程中的六个环节和注意事项。为了进一步分析视频拍摄效果,建立了MOOC视频教学效果评价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视频制作各环节影响教学效果的权值,证明了各个环节的重要程度[24]。吴淑苹(2013)在对MOOC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云学习环境为切入点,阐述了MOOC对云学习环境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MOOC模式下的云学习环境框架[25]。万海鹏、李威、余胜泉(2015)基于学习元平台,从学科知识语义关联与进化、基于学习活动的过程数据采集与分析、知识地图的可视化呈现三个环节出发,构建了面向学习者和教师的知识地图[26]。

刘建(2015)在MOOC课程的适配、出版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引发了一系列版权归属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现存的版权归属问题,才能协调实现新式课程价值释放与高等教育教学更新的交互双赢[27]。叶文芳、丁一(2014)以版权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对MOOC课程的版权归属、合理使用在MOOC中的适用性、学生作业等成果的版权获得问题做出梳理,归纳社会公众对MOOC课程侵权行为的范畴,有利于加强对MOOC的版权管理[28]。

沈昊宇(2014)提出教师在MOOC课程中要更多地扮演课程发起人和协调人的角色,而非课程的主导者,与传统课程相比,师生的关系更加趋于平等[29]。王宇(2015)认为MOOC课程通过实践共同体帮助教师实现可持续的专业发展,促进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并为持续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0]。

李昕桐(2014)结合自己担任北大首批MOOC《民俗学》助教的经验,详细阐述了助教作为“中间人”的任务和职责[31]。范逸洲、冯菲(2014)系统地分析了优秀“MOOC助教”所具备的特点和能力,建立对“MOOC助教”较为全面的认识,并为“MOOC助教”的队伍建设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32]。洪亮、冉从敬、余骞(2014)指出增加激励机制以提高MOOC在线问答系统的实时性,为MOOC在线问答引入众包的激励机制建模[33]。

刘玲(2014)通过对北京大学的MOOC课程分析,分析了MOOC平台同伴互评功能的设计并提供合理的建议[34]。李科成(2015)阐述了MOOC校内小组协作学习的特点、学习模式与发展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5]。

计量课程论文:浅议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项目式教学的基本介绍,通过在项目式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总结了项目式教学的特点。

关键词:建筑工程计量计价;项目式教学;特点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涉及较广泛的经济理论、经济政策、施工技术及工程项目管理的知识。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和当前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制订与执行,本文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精神,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项目式教学理论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以学校确定的教材理论教学为主,教师只能被动地按照既定的教材给学生上课,不用思考所用教材是否适应学生,是否与培养目标一致,过于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不太能够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教学要求,而且教材更新比较慢,往往很多年的教学一直沿用旧教材,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没有介绍,与社会脱节,学生毕业后去社会工作,很难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为满足新时期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要求,教学理念应该是强调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会思考、会实际操作,同时要不同于高等教育中的系统化的理论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根据将来就业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专业技能为核心,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复合人才,以实际的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设置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成为建筑工程行业中的熟手。它与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的最大区别就是打破了学科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根据各个工程实际的教学项目将应用到的理论知识分解后分配到各个教学单元中去,而把学生暂时还用不到的理论知识舍弃,从而实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知识为技能服务的目标。

为了能够适应培养中等职业能力的教学主线,教学的理念应当是强调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就业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以技能为核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也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大不同。

二、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尝试

根据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项目式教学法,反馈学生学习后的总体效果比较理想,增强了学生综合动手能力,让学生学会实际操作,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首先,从设计院或者建设单位取得一个相对简单的小项目的一整套施工图设计文件,例如可以是某某六层教学楼的施工图纸,或者是某某六层住宅楼的施工图纸,这套图纸就作为项目式教学的教学项目,配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按照工地现场实际的施工顺序,结合这套施工图纸,让学生先了解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广西境内较流行的施工工艺,教师可以在讲解施工过程的同时配合图片的展示、视频资料的播放等多媒体教学方法。

其次,先从计算建筑面积开始,教师可根据施工图纸先布置计算任务,分析该计算任务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施工图纸结合施工方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进行计算。接下来并将班级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先进行思考和相互讨论,再自己动手根据施工图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中的计算规则进行计算工程量和直接费用,各小组计算基本完成后教师检查各小组的计算情况,展示正确答案并评价各组的计算结果。然后教师总结归纳该分项工程计算应该注意的事项、重点难点分析、易错部分分析等。最后是本教学单元的拓展迁移,根据本次课内容结合施工图纸布置课外作业。接下来是循序渐进地按照先前讲解的施工过程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完成土(石)方工程、桩与地基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保温、隔热、防腐工程、楼地面工程、墙/柱面工程、天棚工程、门窗工程、油漆/涂料/裱糊工程等的项目式教学,至于模板工程和脚手架工程则在每个教学单元(分项工程)用到的地方一并讲解和计算。直到把整个项目的图纸工程量计算完成,直接费用计算完成,再根据计价程序计算该项目的工程造价。由于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模拟工程实际以工程实际项目为教学主题,引用大量图片、视频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主动参与其中,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枯燥模式,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提升了理性认识,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裨益,让学生觉得这门课不是枯燥无味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的项目式教学特点总结

通过项目式教学的体验与实践,针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教学法有以下特点。

1.“以项目为依托、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教,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2.对学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其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3.学习培训周期短、见效快,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习一般1~2年,而普通高等教育一般需要3~5年。项目式教学法通常是在一个短时期内(半年到一年)、较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进行的,并且教学效果好。

4.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涉及如何做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从原理开始入手,结合原理分析项目,解决实际项目问题,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总之,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项目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应更进一步总结提高并大力推广。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摘 要 国内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案例分析的不足,本文探讨了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分析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为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提供积极的借鉴。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问题导向 案例教学

“计量经济学”课程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得到了迅速普及,不少学者也纷纷应用计量经济学先进分析技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计量经济学与现有的经济学、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密切相关但又明显不同,计量经济学技术的应用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否则,即便理论上通过了计量经济学课程考核也无法真正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仍然缺乏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加强计量经济学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增强对实践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关键还在于对其传统理论教学模式的深刻反思,理论教学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不同学科对其依赖程度不同。在传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学术功底常常成为其授课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家提倡创新、创业的重要时期,“学以致用”正成为众多普通高等院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更应该具备对社会经济现实问题的敏锐发现能力与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活动关注的重点常常放在教材分析,教学技巧研讨、课件制作规范,虽然也强调了课程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甚至对课后作业也提出了相应要求,但由于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应用分析,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有倦怠情绪,因为他们不知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到底在发生着怎样的联系。

因此,只有将社会经济问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以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在对问题的解析过程中融入理论教学知识点才能边实践边反思边研究,课程教学的意义才会明确显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普通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言,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的问题。

1 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对经济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传统理论教学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在注重概念掌握的同时忽略了理论知识之间的整体融合,使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被动地接受了知识却对知识的应用缺少兴趣,只为通过考试而学习,主动性不强,目的性不明确。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必须要采用更为灵活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关注教学知识的应用,而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这一缺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自主地从教材走向实践,启发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1.2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传统理论教学的说教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大大增强,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向一个问题的提出者转变,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情景进行分析的能力,否则学生将不会具备发现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敏锐眼光。而且由于现实情景往往具有复杂性,案例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模式训练以及尽力寻找多种可能存在的解释,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将极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1.3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由于受多年传统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学生常常养成机械记忆教材内容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临近期末通过大量的突击记忆知识应付课程考试的情景各大高校都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通过考试但其学习能力却大打折扣,机械式的思维模式固化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生不敢去创新,不敢去思考。但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模式由于是对现实复杂情景的分析,“答案”并不唯一,并且还是开放的、动态的。

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本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前提下再学习,而初次接触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往往因对社会经济现状认识深度不够而对课程开展的案例分析感到无所适从。因此,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案例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必要。在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启发式方法提示关键词,引导学生分析、研讨并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综合点评,这种方式有利于提出多种印证基本概念的不同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从多个角度打通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渠道,通过对学生个体和群体思维的积极培训,激发学生最终实现印证基本概念的能力,这种经过反复多次积淀后获得的学习方法,无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一种巨大的提高。

2 现有计量经济学教学问题与不足

2.1 “理论讲不清,学生听不懂”

财经类专业招生通常文理兼收,文科生与理科生均可入读经济类专业,甚至允许跨专业学生报考,这样造成的问题在于:文科生的统计学或数学基础较薄弱,部分教师授课偏重于数理模型与公式推导,这使文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感到困难重重;而理科生与跨专业学生由于在本科阶段缺乏经济类基础课程学习,如微、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等,即便在研究生一年级补修了本科经济学相关基础课程,但由于时间关系,根本无法很好地消化吸收,这类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仍然比较模糊。这就使得计量经济学教学出现了“教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的情形。

2.2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和案例教学脱节

计量经济学教学通常理论讲授设置在前,如果在后续授课过程中,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则实验教学往往时间很少甚至被忽略,其原因在于实验教学还需要相应的硬件支持,如果实验设施老化陈旧,则实验课的效果难以保证。其次,在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对需要实验的教学章节,教师必须安排好理论讲授、上机实验与案例应用的相互关系,但正是因为案例教学跟不上,学生在知道理论知识后无法去捕捉现实经济问题,只能是模拟课本例题,然后完成课后习题,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也使研究生无法较深入地理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经济学涵义及其应用。

3 以树立问题意识作为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起点

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导向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循守旧,既要结合经济理论对现实社会经济发展提出问题,又要对如何应用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点不断进行反思,启发性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人的行为动机相关理论之消费者追求最大效用水平时,理论上需要从典型的个人出发,从偏好到无差异曲线或效用函数再到需求函数,从独立决策的个人需求到市场需求,但在提醒学生思考时却应要求学生考虑以下问题:从决策和行为上,消费者能否与生产者截然分开?个人的决策是否独立?外部性的边界在那里?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将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从而从逻辑上建立对问题的完整认识。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要求在不设置约束条件下让学生尽可能进行深入思考,层层分析产生问题的相关因素,在此过程中采用石川馨图能够加强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联系。能否提出高质量的实践问题也是考查教师能否正确反省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重要依据。如果在案例教学中,课程教师未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查阅资料,认真思考,否则学生将很难在案例课上得到实质性的收获。

4 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流程与具体方法

(1)理论启发与案例引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把握理论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的联系,在讲解理论知识时采用启发式提问要求学生思考与该理论联系的社会经济现象,在时间维度上可以选择过去发生的事件,也可以是当前发生的事件,但尽量选择热点社会经济问题。如果学生之前从未关注过类似事件,那么在案例分析课时就要分配一定时间进行必要的案例内容陈述,以避免学生分析案例时的茫然感;

(2)知识引入与分组讨论。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国外普遍采用simnar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对计量经济学案例的分析讨论同样适合采用simnar方式,只不过为了有效组织教学秩序,学生应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有组长负责组织讨论过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拆分,越细致越好,然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步骤对问题进行逐一评价分析,教师则负责指导学生建立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

(3)分组阐述讨论结果。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由其他小组学生参与点评,最后由教师现场总结点评,此时的点评要结合理论知识点进行,点评完毕则要求学生继续修改完善小组的分析结果并以课程作业形式进行规范的书面整理;

(4)各组整理书面作业。各小组对评论后的作业进行修改完善,教师挑选优秀作业留存为课程作业案例,作为对下一年级学生课程教学时的展示范本。高年级学生作业范本的展示有利于对低年级学生产生重要的鼓励效应,这种展示向低年级学生表明,不是不可能,也不是做不到,只要经过规范的训练和主观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一份优秀的作业成果。

以问题为导向的计量经济学案例教学并未忽略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只是切合理论知识引入及采用启发式模式要求学生对现实热点社会经济案例进行分析,加强了学生的经验认识,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案例讲解相结合,在对实际社会经济问题提出和解决过程中掌握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生动形象而不枯燥,能够激发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计量课程论文:高职高专《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文章所探讨的《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以岗位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引导,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题设计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 学习情境 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高职高专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随着建筑工程从业人员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对学生而言,学好这门课既能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又能为参加各类注册考试打下基础。对教师而言,要教好这门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侧重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要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实际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执教理念,彻底进行课程改革。

一、学习情境设计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学习任务,获取实际施工中最有价值的经验和开发技巧,《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设计了七个学习情境,分别是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采暖工程计量与计价、电气照明工程计量与计价、消防工程计量与计价、通风空调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计量计价与综合实训。每个情境又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载体,每个项目又设计设备施工图识读、设备施工图定额计量与计价、设备施工图工程清单计量与计价三个进阶式的工作任务,任务过渡在知识要求上由旧到新,在技能要求上由简到繁,每一项任务都是一项完整的工作,学生利用学习指导书,教师利用教学设计指导书开展任务的教与学。

二、主要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一)第一次课设计

传统的第一次课都是介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概述及相关概念,学生无法把握这门课的具体内容,不能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因此,笔者第一次课就交给学生一套图纸――《学生宿舍楼卫生间的给排水系统施工图》,并给学生布置了任务:识图,计量,计价。通过这套图纸让学生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安装造价员、注册安装造价工程师)的讲解,让学生对该课程的岗位及能力要求有个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方法、考核方案的介绍,让学生对整门课程的学习有个总体的了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情境及其对应项目的实施

每一个学习情境设置的项目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而学习情境之间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第一个学习情境给排水工程计量与计价,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结合工程施工图纸,依次讲解给水管道的识图,还会重点介绍定额计量与计价、清单计量与计价的方法,其中涉及管道、除锈、刷油、附件、卫生器具等工作的计量与计价方法。每个项目都有识图、定额计量与计价、清单计量与计价三个进阶式的工作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单纯讲解计算规则,而是结合该工程的部分管道演示计算过程,同时辅以规则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是怎样计量的,为什么这样算,然后由学生讨论完成教师没有计算的部分,最后进入计价模式的教学。为了学习的连贯性,应该结合前面学生已经计算过工程量的图纸为原型,依次进行定额计价,清单计价。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定额计价和清单计价两种模式时,教师可以给出另一套稍复杂的图纸,要求学生通过手工进行两种模式的计量与计价,进一步锻炼并提高学生计量和计价的能力。

这种以案例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程充分融合在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组织实施教学,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项目教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处理一个独立的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资料收集、项目实施、自我及小组评价等任务。学生通过参加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个环节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仅仅是最终成果,更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及技能,体验实践过程中的艰辛和乐趣,锻炼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现场示范教学法

对设计的各个阶段环节,部分采用课堂示范教学法,使学生直接了解和掌握各阶段的工作方法、流程。按照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解释及操作,教师通过边讲解边示范操作,使学生熟悉安装工程的具体技法。

(三)机房实练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要求学生能够计算工程量,列出工程量清单。教师可以安排集中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机房上机操作安装工程实训软件,使学生对安装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工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全过程考核,将学生个人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有机结合,全方位多层面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实现了评价主题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的全程化。

这种以真实图纸为主线、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总之,将教学过程与具体的工程很好地融于一体,围绕具体的工程开展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目标。

计量课程论文: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摘 要:文章从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出发,分析了其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以学生为主导,尝试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工程计量与计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从2003年试行到目前的逐步推广使用,工程造价行业计量与计价需要执行新的规范,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的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其教学重心也必须随着本行业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

一、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联系紧密

根据工程造价行业的发展,工程量清单计价是目前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在定额工程量计价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初步的施工方案进行报价。在讲解工程量清单计价案例时,同一分部分项工程结合不同的施工方案,进行不同的组价,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综合单价组价的过程,与施工技术和组织课程联系紧密。学生在时间上并行或先行掌握施工技术与组织的知识,对本门课程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十分重要的铺垫作用。

(二)案例浅显,缺乏系统的讲解

本系列课程课堂教学随着《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推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从以往的定额计价模式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逐步转变,在转变过程中,以定额计价为基础,逐步侧重清单计价模式,涉及的主要内容从以往侧重工程计量转变为工程计量与计价并重,工程计量涉及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清单工程量计算规则,条条框框内容较多,仅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这一条,课堂讲解只能结合小小的工程样例进行讲解,深度较浅,与实际工程实例有一定差距。工程计价这一块内容,对每一清单项的综合单价的组价,不能在课堂上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完整系统的讲解,致使学生接受、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授课时数少

工程计价主要以综合单价组价为主,涉及定额计价部分,对于基础定额计价的展示,在课堂上不能够在讲解相关的每一个分部分项工程时进行充分展示,教师大多以口述的方式进行阐述,只能点到为止,且缺乏充分的时间对每一部分结合算例进行讲解。对于学生来讲,初步接触这部分知识点,仅通过基本概念理解是不够的,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导致教师对基础知识的讲解只能点到为止,无法结合案例充分展开进行深入分析。

(四)班额大,不适宜教学

工程计量与计价类课程,本着以此方向可以作为就业的目的,课堂教学需要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探讨学习,通过讨论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理论,还能奠定实践应用能力基础。此类课程在本校开设一般是以2个自然班级为一个授课班级,人数在60人左右,对于需要结合工程案例或算例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的课程,课堂授课人数过多,不利于课堂的交流与讨论。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现行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课堂讲解,学生课后通过简单的例题对知识点进行加强巩固。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很强,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

(一)学生动手能力弱

此类课程实践性强,课程涉及的内容过多,按照教师的授课意图,简单介绍基础理论之后,在工程计量与计价部分,结合一个实际工程,针对每一个分部分项进行计量与计价讨论学习,基础知识不用专门花大量课时进行阐述,只需在案例中穿插进行,学生便可领会其概念及作用。但是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由于时间有限、空间限制,课堂授课内容基本是基础知识理论,授课内容深度不能过深,广度不能太宽,若完全展开涉及案例图纸、定额手册、图集等资料,课堂无法施展。因此目前课堂教学基本是了解各个知识点,对深度广度部分只能提纲挈领,依靠学生在课下自学,但是由于大部分大四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积极性欠佳,导致大部分学生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践能力不强。

(二)学生对定额缺乏深入理解,导致知识理解欠佳

工程计量与计价部分的学习结合定额学习是比较有效的,例如装饰装修部分套用定额,必须查看并理解定额的工作内容,才能正确完整地套用定额,但是在实际授课中,展示主要定额项受到限制,教师主要依靠口述定额让学生理解,学生不容易理解,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容易分散,导致知识理解欠佳。

(三)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果不理想

此方向课程目前在本校针对大四学生开设,明显感觉到学生在课程进行到学期中间时,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原因是到10月中旬,学生开始着手准备做简历、找工作,面临就业、考研等压力,课堂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根据本专业相关教师的研究探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探索,以提高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效果。根据目前存在并热点研究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在家学习,到校作业,本课程教学学习完全可以借鉴翻转课堂的特点,让学生课前学习基本理论,课堂学习探讨较基础知识更深的实践应用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善学生学习效果。图1为教学模式改革思路[1-5]。

(一)改善教学条件是新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此类课程如果从传统教学模式改革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条件改善是基本保障,包括硬件条件:电脑和网络的覆盖,从本校目前的基础条件来看,完全符合硬件条件。学生每人备有一台电脑,而且校园网覆盖每个学生宿舍。从软件方面来看:学生要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从本质上看,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与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已从以往较好的就业形势转变为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一定要正确面对目前的就业压力,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弥补专业就业形势严峻的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学生必须具备积极的学习态度。另外,从就业方向来看,从事工程造价也是土木工程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便能增加就业渠道。

(二)翻转课堂的试验与推广是工程估价课程提高教学效果的根本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的,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学生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1.角色互换是翻转课堂实施的保障。伴随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基本保障,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教师不再是知识传递中的主体,但必须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教师的传统教学技能随之发生变化,教师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技术完成这一模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构建新的学习框架结构,作为知识构架者,必须向学生提供知识框架,分解框架结构中的每一部分作为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完成每一任务单的学习,框架中的细节知识学习由学生自行完成。学生转变成为学习主体,由传统的接受知识转变为先行了解、掌握每一任务单中的知识点,作为新知识的直接学习者,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节点约束下,可以自行掌握学习进度,自行掌握学习地点,自行查找学习资源,更好地为学习内容服务。当学生自行学习中需要指导的时候,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引导。教师除了引导外,还需要积极推进教学进度和检验教学效果,在一个任务单学习完成后,教师要设置检验环节,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给予及时必要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检验测评环节还利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更深层次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学习。

2.小班化教学是翻转课堂转变的有力组织形式。根据清华大学的《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提出“通过小班讨论课、助教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通识教育水平和课程质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小班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力的组织形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之一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前先行完成基本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可在课堂上设置更深入的知识学习活动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以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奠定其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奠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果不能实现工程估价类课程的小班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基本就是空谈。因为小班教学的差别不仅仅是课堂秩序好一点,学生听得清楚一点,对于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而言,更重要的意义是师生可以在小班课堂上充分交流探讨,实现知识的更深入的交流。

3.阶梯式教学设计是翻转课堂的核心。此类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安排是以讲解基本理论知识――练习习题为基本模式,借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传统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安排,在本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中,采用“阶梯教学法”来安排教学内容,阶梯教学法又叫“阶梯式学习法”,是指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该教学方法最初应用在英语课程中,即在认可每位学生个体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差异客观存在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使之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应的新的英语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达到个体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目标。本课程阶梯式教学设计的安排主要体现在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根据教学进度的不同,由浅及深进行安排,同时对应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如下文所述。

(1)确定教学内容的总目标,并逐级分解。首先,确定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教学目标即知识内容总框架。应明确提出经过学习本门课程达到怎样的要求。其次,把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呈阶梯关系的部分,内容依次逐级深化。阶梯式教学内容的安排独立且相互联系紧密,涵盖完整的知识点,将每一阶梯划分为总体教学内容中的一个单元,将每一个单元中的内容再逐级细化到章节,形成总知识框架的支撑,但内容上是逐步深化,逐步接近学习目标。总体教学内容分解计划安排如表1、表2所示。

(2)对于不同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阶梯式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浅及深,课前为基本知识,是学生现行自学的知识,以教师制作的教学任务单为指导,属于基础性知识,对应的教学方法以引导式为主;课中以应用知识为主,教师针对不同的任务单安排不同的教学活动,以强化基础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主要以讨论、研讨为主;课后主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模拟活动,深化基础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以自学研究为主。

4.总结与反思。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过程是漫长且艰辛的,其中必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个别学生课前不自学基础知识、课堂上不配合探讨以及如何检验学生学习是否行之有效,新模式是否比传统法教学效果有所提高。在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应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

四、新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一)由学生掌控学习

应用以上所述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利用教学视频,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在学习过程中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记笔记,大大提高了自主性。此教学模式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关键是让学生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不是争取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着力于把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繁忙的工作。

(二)增加学习中的互动

新教学模式的最大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前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以及课堂上的互动,一方面形成互相学习的好氛围;另一方面,学生在交流中思维活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较好的学习风貌。

(三)构建新的评价指标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成绩评价指标包括平时成绩(考勤+课堂交流+作业)和末考成绩,新教学模式下,评价指标中的平时成绩主要以课堂交流讨论为主,不再拘泥于考勤和作业,重在体现学生自我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计量课程论文:论技能大赛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激励效应

摘 要:技能大赛多数是由地区或国家政府机构统一组织的,从综合层面考察人才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比赛,对于高校教学而言,技能大赛既是对课程发展的补充,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部分。通过工程算量技能大赛提高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改革力度,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技能大赛;计量与计价课程;建筑工程

一、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现状

计量与计价是建筑工程中的基础课程,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建筑的需求量以及精细程度都有所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建筑工程学科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学改革呼之欲出。建筑工程人才在社会实践中不仅在工程收尾的预算中发挥作用,在成本的预算中也能发挥作用,整体而言应用日益广泛。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观高等院校建筑工程教学,许多问题被暴露出来。

在当前建筑工程教学中,基本课程的计量与计价课程仍然存在着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过多关注学生理论水平以及对相应公式的记忆,忽视了实践的运用,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中稍有缓解,但在普通高等院校中仍然没有改善。与之相应的,应试教育下,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取决于考试成绩,而忽视了知识的应用,在最终走向岗位时难以胜任工作。加之教材体系更新慢,而社会发展迅速,许多新的知识与技术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接触到的。这些都是当前计量与计价课程存在的问题[1]。

技能大赛的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挑战的形式激励学生进行学习的钻研。通常情况下,技能竞赛能够带给学生大量的实践例子,并且能够将先进的原理与应用引入其中,间接地将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技能竞赛已经逐渐成为建筑工程学的一项补充,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工作者要根据技能大赛体现的学生的不足之处,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善。

二、技能大赛对教学发展的启示

1.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

技能大赛之所以能吸引很多学生的参与,很大原因在于技能大赛带来的荣誉与肯定。在高校教学中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能够激励学生不断地进行学习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在教学中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如奖学金、校内的小竞赛等,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他们自觉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能力的养成,对于学生是可以受用一生的[2]。

2.在教学中融入实践的环节

建筑工程学科最终的目标就是应用,事实上,毕业后的学生大多都没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更多的人要投入到社会的实践中,因此,要培养学生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一些新鲜的案例补充给学生,调动学生进行思维,对于学生的困惑,鼓励他们通过资料的搜集与团队合作进行自主的尝试与探究,避免形成对教师的依赖。

3.将先进的理论与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

近年来,建筑工程得到快速发展, 由于人口的增加,对于建筑需求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随时把握住时展、专业发展的脉搏,保证课程的与时俱进性。在不断补充新的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够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事实上,有些课本中的内容尽管并未完全失去作用,但在实际运用中与新的技术相比较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求,因此,将新的教学理论引入教学中能够及时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更新[3]。

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将技能竞赛中得到的启示进行延伸,不仅要教学生基础的课程知识,更要教学生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创新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终将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技能竞赛带来的最大的启示恰好也是创新精神与挑战意识,这是一种精神的内化。

计量课程论文: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本文尝试将理论教学内容、生产实践、专业特点、科研项目有机地融入计量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中,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来适应现代社会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的上机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 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从而有效地推动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向前发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量地理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顺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尽快将传统教育模式转变成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怎样通过日常的教学活动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今天的计量地理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计量地理学了,而是将现代地理科学与数学模型、计算方法及3S技术结合在一起,以高性能计算机与网络计算环境为支撑,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针对“整体性”和“大容量”数据所表征的复杂地理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综合研究的方法论体系。学科发展的形势和趋势,要求我们必须对计量地理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计量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涉及数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各个领域,地理学的定量化必须用到计量地理学的方法,所以计量地理学的教学环节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将多个学科、多门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强调统计的方法与技巧,更注重加强实践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内容

在计量地理学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通过选取项目来创设情境,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完成项目来达到意义建构,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既发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同时又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具体内容体现在以下几点:

(1)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设计项目和任务。

根据计量地理学教学的总体要求,以及培养不同专业人才的总体目标,在现有各种实验条件下进行项目设计,保证设计的项目具有价值性、开放性和探索性。

(2)引入GIS技术, 研究计量地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计量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是借助世界上著名的数据分析软件SAS、SPSS、浙江大学开发的DPS 数据处理系统、MATLAB 软件包,对计量地理学理论教学中的数学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及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所以应补充适合不同统计分析方法的数据,建立传统知识、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研究计量地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3)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科学客观分析评价试验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试验不断优化组合适合于新教改精神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在加强工程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模式的创新研究。从每个项目组学生中选取一名学生,负责项目的指导与实施,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尝试,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推广寻求切实可行的模式。

三、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1)分析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同专业对计量地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以及教学资源情况,进行计量地理学的项目设计,确定项目的目标、任务和实施方案。

(2)结合科研课题,进行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环境的设计和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引领学生构建科研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3)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制订完善相关教学文件,重点建设配套计量地理学实习指导书及相关数据库。

(4)学生根据专业特点来选择项目,利用现有的局域网和开放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研创新、个性化发展提供培养基地。

(5)结合试验教学效果的分析研究,构建新的计量地理学教学评价体系。

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图

四、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特征

(1)从培养目标出发,立足于现代地理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有机地整合;以学生为主题,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活化教学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开展计量地理学教学。

(2)项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不同项目设计的侧重点,以适应不同专业要求。

(3)通过项目教学整合教学资源,打破课程之间、专业之间的藩篱,克服学科教学所造成的知识与技能条块分割。

五、项目教学法的计量地理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实践

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对现代地理学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作者基于调查研究传统地理学存在的问题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充分考虑专业(地理教育、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因素,确定具体的计量地理学教改方案(见下图)。

依据教改目标,优化组合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注重将传统的计量地理学方法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试验班小范围内进行教改研究与实践,及时总结、优化和评价教改成果。结合精品课程建设和新教改课程体系及内容,拟定新课程体系大纲,编写计量地理学教学实习指导书。实施新的计量地理学实践教学项目和方案,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师心得,及时总结优化和评价教改成果,进一步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修订和完善相关教学项目。

计量课程论文: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对于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课堂教学、企业教学、考评体系三个方面出发,论述了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学实施策略,以期为工学结合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给出一些借鉴。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式 中职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 教学实践 创新

一、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中职建筑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将工学结合模式引入到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中,对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中职建筑专业劳动者和技术性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更应注重实用性、专业性的渗透,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机制,创造一些新颖的、独特的教学体系,强化课程教学的岗位适用性和学习有效性,从而达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标。

二、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界定和特点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念的界定

工学结合模式指的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实践理念在于:将课堂学习与岗位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获得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全面体验,从而提升自我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

工学结合模式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灵活性三个特点。首先,职业性。工学结合模式下,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相应岗位的需求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即岗位工作内容”,以此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衔接。其次,实践性。即:应以实训教学、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手段,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灵活性。主要体现在考评机制灵活、教学方式灵活等方面。例如,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可完全以企业对产品质量、员工绩效管理的方法,构建学生的考评机制。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和不足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校课堂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主要场所,具体来说,分为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而中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师在学校课内教授《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时,往往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即:授课过程围绕理论书本或实训手册进行,或简单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很少有教师会引入企业实践操作内容,构建岗位化、实践化的创新性工学结合教学场景。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代企业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实践内容基本脱节,不仅会对学生日后的岗位适应性带来负面影响,也完全违背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目标初衷。

传统教学模式下,中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办学,常常以“学生实习”“企业来校讲学”等形式完成,上述形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学生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学习不对口、学生实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无法形成双向激励反馈效应,如此一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大多流于形式。

传统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考评中,大多数中职院校采用“理论+实训”的考试方式,注重对学生课程理论掌握的考核,并以百分制的形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分。该种考评管理模式与应试教育如出一辙,无法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四、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随着中职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提出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理论下,本研究着眼于探索能适应《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五、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创新课内教学形式,导入“理论+实践”岗位实践模块

为了凸显《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效性,本校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了一种“理论+实训”的岗位教学模块,在具体的实施中,根据课程的内容,利用双元课程体系。

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内容教学为例:在对本校13级(1)(2)班级教学中,我们打造了“理论+实践”的岗位案例教学课堂,而(3)(4)班级还用传统的模式教学,以(1)(2)班为实验组,以(3)(4)班为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首先,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必要的“计价方式”“计价规则”“工程量清单计价与招投标管理”等理论教学后,教师引入本地企业的建筑施工项目模块化案例,例如,“为本地某企业建筑项目编订工程量清单计价表”“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作为主导思想,为本地某建筑项目编订招投标管理方案”等。其次,在确定了岗位案例主题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要求每组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编订符合工程项目需求的计量与计价方案。最后,所有小组提交方案,由若干位专业教师和从企业聘请的专业工程师进行双向点评,并评出最优秀的3个方案,相应小组的成员可获得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性质的奖励。

在期末对现种模式下的学生进行比较,13(3)(4)班学生不仅在理论上一知半解,而且岗位实践能力更差;而13(1)(2)班学生的专业学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融合,通过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案例计量计价方案的编订,他们的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加之方案点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完成,工学结合,凸显实用的教学理念得到了完美展现。

(二)创新校企工学形式,构建“渗透+反馈”双元教学模式

在本校的教学中,我们探索了一种“应用+反馈”双元教学模式,以企业项目方案解决案例作为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提供专业解决方案,并将其应用到企业中,通过后期的反馈,评定学生方案的可行性,找出差距,不断完善自我。

在某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应用教学设计中,我们对13级(1)(2)班采用这种方法教学。让两班学生与校外建筑企业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定期收集企业的一些在建工程案例问题,为其提供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工程案例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提供专业化的问题解决方案。例如,该企业提供了一个问题案例:某卫生间平面轴线尺寸为1800*2400,墙厚200,多孔砖墙,层高2.8M,内贴200*300瓷砖,吊顶底距地面高度2.4M,该卫生间设有一门(800*2100),一窗(9000*1200),窗台离地面高度1.2M,要求根据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编制工程量装饰清单。在教学中,教师将上述案例分为若干个模块,例如,块料墙面工程量装饰清单计价模块、块料零星项目装饰清单计价模块等,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每一个人安排一个计算项目,并指导他们完成计算。教师将学生计算好的方案提供给企业方,由他们根据所需,将相应的方案应用到施工中,最后,企业方会定期反馈一份方案应用测评,对学生提供的方案的科学性、实用性进行评定,而校方则会根据企业反馈的情况,给予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13级(1)(2)班最后的表现,企业很满意,反馈都不错。

上述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的专业能够真正被应用到企业项目中,通过企业反馈的方案测评,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情况,而学生本人也能够知晓自身在专业实践应用学习中的不足。如此“应用+反馈”的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工学结合教学理念应用中的创新点,而教学也真正实现了“边学习,边工作”“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合二为一”的目标。通过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本校建筑专业学生的方案编订合格率由最初的不足30%,实验组提升至75%,对照组则没有明确改变。实验组学生的动手能力、岗位技能得到了真正地提升。

(三)创新课程考评管理,构建“学校+企业”绩效就业模式

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建筑工程量计算与应用课程的考评管理也应凸显出工学结合的新意,打造实用性、工作性、学习性更强的“学校+企业”绩效就业考评模式。

例如,在对本校13级(1)(2)班考评中,我们以绩效就业管理为理念,采用“学校+企业”双效考评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课程的考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校方成绩。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出勤、实践作业两个部分进行评定,不专设期末理论测试。在具体的测试中,引入现代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BSC模式,为每一位学生构建平时绩效、理论绩效、实践绩效、成长绩效四个评价层次,进行考评。第二,企业成绩。工学结合模式下,本校学生每学期都需要完成企业实习,而实习完成后,企业会根据学生的实习情况,给出《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技能在岗位中应用的评分,该评分也将作为学生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纳入成绩考核体系中。

此外,为凸显绩效就业模式管理的初衷,每一位学生的成绩都将与他们的就业分配直接挂钩,即:《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毕业推荐就业时,具有优先选择权、应聘权,以此彰显出“学校+企业”绩效就业考评模式的实效性。在2014年度的校外实习和2015年的毕业就业中,实验组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也高于对照组。

六、结论

将工学结合模式引入中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管理中,打造一些新颖、实用的教学形式,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的岗位价值、学习价值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以以工学结合为理念,创设出更多、更好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的质量。

计量课程论文:高校经济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和技术方法在经济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课程的性质非常适合高等学校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本文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强化新生研究性训练、合理甄选研究性教学内容、主辅教材配套和案例选择、资源共享和“点-线-面”一体化架构等层面对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自主立项

一、引言

2世纪美国伟大的教育家、以倡导研究性教学闻名全球的博耶(Ernest L. Boyer)教授认为,“最好的大学教育意味着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有素的探索,使学生具有推理及思考能力。所有的教师都应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创造性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一批高校从整体上推进实施“研究性教学”,已被证明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之一。众多高校老师、学者已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适合“研究性教学”相配套的课程结构体系、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创新学分制度等制度,为之有效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

刘赞英等(2007)对国外大学研究性教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对比,为我国大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启示与借鉴[1]。刘智运(2006)认为,研究性“教”与“学”反映的是一种互动式师生关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现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研究和主动探索的情境,鼓励、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同时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过程,同时需要与教师展开及时的互动交流[2]。王岚等(2007)认为,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3]。龙慧灵等(2010)通过研究发现,研究性“学”要求学生在“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学生的研究与教师的研究有所不同,学生的研究更多的是强调研究和探索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知识的学习,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的培养[4]。王锋等(2014)认为,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其内在联系通过“研究”这一纽带得以体现,并从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方法激励、教师团队建设、过程管理以及体系评价配套等方面提出有效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策略[5]。

此外,关于研究性教学模式,肖萍等(2005)、刘茂军(2005)、蒋乃华(2010)和李胜清等(2009)分别提出了“以课题为中心的模式”、“溯源法模式”、“‘一体两翼’模式”和“‘四位一体’模式”[6][7][8][9]。

三、计量经济学的课程性质

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Clein说过:“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经济学家P・Samuelson也曾经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计量经济奠基人R・Frisch和计量经济建模之父J・Tinbergen以来,95%以上的获奖成果都与计量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体验性很强、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课程,跟高等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和宏微观经济学联系密切,Kennedy认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家和应用计量经济学家缺乏充分交流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甚至不知所措[10] ”。Guy Orcutt曾说过,“做计量经济学就像试图通过播放收音机来研究电的规律”,足见其难度。因此,本科阶段的学习会更侧重于计量经济实证研究,其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要求很高,否则计量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垃圾进去,垃圾出来”,而收集数据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门艺术。

四、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1.强化大学新生研究性训练,为高年级研究性学习做好铺垫。《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研究训练,突然实施研究性教学会让学生无法适应,手足无措。因此建议一入学就给学生灌输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让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具体做法就是在大一阶段设立“新生讨论课”项目,由相关专业有经验的教师主持研讨课,课程围绕学科专业引导、开拓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的目的展开,重在让学生了解科研对于专业学习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尝试在学科基础课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等课程中适当介入研究性学习训练,使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所启蒙。用麻省理工学院校长查尔斯・韦斯特的话说,就是“尽可能尽早把年轻人引导到科研领域”。

2.合理的时间安排和针对性的内容计划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欧美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特征,如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基本上都会将计量经济学分解成几门更细的课程或者分成基础、进阶、高级等不同的层次。而国内大学普遍只单一开设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和国外相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笔者调查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10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大学和西南财大、东北财大、上海财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5所财经类大学以及中国矿业大学、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6所地矿类、农林类专业特色突出的院校,发现该门课程的学时设置大体分为48学时和64学时,学分在3~4个之间。即便是一学期64学时的安排,要让学生充分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依然是非常困难的。从学期安排来看,除了个别学校安排在第四或者第六学期外,绝大多数高校安排在第五学期较为合理,一方面大二刚刚学完微观、宏观经济学和统计学原理,可以趁热打铁,有效降低遗忘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大学中后段的社会实践乃至毕业论文(设计)打下模型和方法的基础。

教学内容的甄选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经济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计量经济学应包括概述、经典单方程的简单线性回归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包括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和模型设定偏误)、联立方程组模型以及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等板块。在概述部分,通过1~2篇尽可能涵盖全书主要内容的经典计量经济学学术论文介绍开始,让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并初步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的体系中来。经典单方程线性回归模块,鉴于在统计学原理课程中已基本掌握OLS的基本方法,应侧重于剖析偏相关以及几大经典假定的阐述,这一部分以课内讲授、原理学习为主。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放在后面三大模块,尤其是放宽经典假定的单方程模型篇章中的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自相关性部分以及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模型篇章。

3.选择适当的配套教材,为实施研究性教学奠定基础。计量经济学的国内外教材非常多,笔者认为选取合适的教材和配套的参考书对研究性教学的效果有着相当关键的影响。教材在提供给学生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应给学生一定的面向经济实践的问题思考。因此,对该课程而言,最好能采取主、辅教材同步配套的策略,主教材以提供给学生基本理论与知识为主,在注意系统性的同时,要吸收前沿成果。辅助教材则尽可能囊括可以实时更新数据的案例为主,对经典案例的分析解读是本科生“模仿研究”的起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从最初教师主导的“理论模型方法阐述”到后来的师生交互的“计量模型+案例实践”,再到目前尝试探索学生主导的“研究性教学”,使用的教材也经历了反复的尝试和总结。建议主教材选择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的《计量经济学》或者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的《计量经济学》,配套参考书选择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或者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以及EVIEWS软件自带的《用户手册(User Guider I、II)》,这样的组合可以很好地满足研究性教学的教材需要。

4.多方配合和资源共享为实施研究性教学提供保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对学校、学院以及课程教学团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学校要制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指导意见,专门组织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研究性教学研讨与交流活动,因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不是一两个学院、一两个专业或者一两门课程能形成氛围的,它不仅仅是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更是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理念革新的过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研究性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用研究性的视野重新认识教学管理活动的目标、途径和方法,积极开展管理创新,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创造自由、开放、宽容、友好的服务软环境。学院层面也尽可能结合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积极争取实现课程教学资源的网络化,支持并构建以精品教材为主干的教材体系建设,教育学生树立“研究为新常态”的学习观,激励学生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以及基于真实任务的研究问题的解决[11]。课程教学团队除了依托自身的科研项目,广泛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外,更要结合经济现实,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建立系统的课程项目库。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性教学对全校范围的资源共享的要求也很高。数据共享、软件共享、图书资料共享要求完善健全的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除了教室和实验室以外,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数据库,下载更新数据,调用专业统计软件。加强改善教室、实验室、研讨间等研究性学习场所的建设力度,争取实现“小班教学”和“小组实验”,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软件和硬件的保障。

5.以点串线、由线及面共同构建研究性教学的一体化架构。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学科有各种不同的本科专业,以我校为例有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和国际经济贸易等专业,不同专业学生的性别比例、生源类别、学科基础和专业侧重均有所不同,相同专业的班风学风也不尽一致,因此可以选择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研究能力的任课老师选择相关专业学风优良的班级进行试点。在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范围内选择相对容易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对“规范(或者标准)”的经济问题作为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起点。通过模仿标准案例,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各自选择一个研究项目,要求小组(项目组)成员统一拟定立项计划书,阐明研究背景、立项意义,梳理综述文献,设定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进行人员分工,最后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互相交流心得,教师在学生立项研究的过程中随时答疑解惑。这样,多个研究项目组合串联起来,就可以形成较为完美的“4线”:前因后果线、教研反馈互动线、理论实践融合线和课内课外互补线。这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立项研究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全方位选择研究主题、多途径收集资料,既可以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补充信息,又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涉猎更多的学科领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在项目负责人组织带领下,各成员分工合作,集思广益,既避免了搭便车现象,又可以极大程度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项目的研究过程和最终效果也可以作为整个课程考核的重要环节,从而拓展考核的内容面。

五、结语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跟现实经济社会密切相关的课程,涉及的计量方法和模型在微观领域可以和家庭(或个人)的经济行为(收入、储蓄、消费、投资等)以及企业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成本控制、营销策略制定等)等经济现象紧密结合,在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区域经济社会差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制定等宏观经济领域更是大有用武之地。既可以分析单一的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又可以研究混合数据(面板数据)。除了数值型数据,它还能对分类数据构建相应的计量模型。它不只研究经济社会的表面现象,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出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计量经济学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为方便学生选题、开展研究性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可行性。

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学习计量经济学应侧重实证研究,在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并不能给出相关经济现象的确切答案,而唯一可行的途径便是“仔细收集数据,深入实证分析”。对于初学计量的学生来说,通过立项研究,与真实数据交手是加深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研究性教学,“弄脏学生的手,弄乱他们的桌”才能真正学会实证研究,领悟计量经济学的真谛[12]。

计量课程论文:2013版清单规范下的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课程设计

【摘要】《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特点。2013版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和计量规范的颁布,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选取、教学设计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变革。

【关键词】2013版 工程量清单 课程改革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按照“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原则,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的建筑工程项目计量计价实践技能充实到教学中,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土建造价员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进行工作任务分解和教学内容的组织,确定五大学习情境,以业主和施工企业两个不同职业角色完成工程量清单和清单计价任务的两条线路来构建课程内容,选取两个真实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文件、施工图纸作为教学资料。

一、加强校企合作完成工作任务分析

课程建设团队通过多次研讨,制订调研计划,选择调研企业,设计调研问题。邀请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行业、企业专家和高校学者共同进行课程设计,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变革和优化。在深入工程项目工地、对毕业生调研和充分听取专家学者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本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业主、咨询公司、施工企业等单位造价员岗位的,具备在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编制工程量清单、清单报价文件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的课程总体设计

本课程基于“企业在清单计价模式下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与控制”工作任务的实践需要,以土建造价员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为依据,以获得全国土建造价员执业资格为重要目标,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打破原有知识框架,针对建筑工程项目工程量清单编制和投标报价编制工作任务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或补充,突出教学重点。其次,以真实的工作过程来划分教学阶段和教学单元,以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螺旋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本课程教学采取岗位方向+实战演练方式,教学内容上围绕清单计价工作过程所需的技能建立知识模块,形成“仿真+全真”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重点是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书的编制。难点是招标人项目特征的准确性完整性、综合单价的确定。本课程围绕双项目、六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双项目”是指在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用两套建筑工程施工图纸进行学习演练,将教学内容置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实践情境中,教师示范教学,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理论内容,并进行模仿训练,实现课堂与实际岗位的仿真学习。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是以模块、任务取代了章、节、目传统的做法。每个学习模块都相对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包含相应的工程量计算、工程量清单编制、清单计价。课程的施教过程也就是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过程,完成全部计量计价内容的学习,也就完成了完整工程的造价文件编制工作。

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是按照以下的线路进行:教师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示范项目中以教师引导为主,在实战项目中将学习主动权交回给学生,小组互助,小组互查,小组共同提高,再经由师生互动反馈和总结来升华和拓展知识。

三、结论

在2013新版清单规范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市场对于造价人才需求不再是单纯从事纯粹的技术性事务性工作,不再是简单的要求造价人员能够根据图纸和计算规则算出工程量,然后套取统一的地区计价定额确定工程价格。清单计价模式下,需要造价人员根据施工企业自身的实际管理状况和技术条件来分析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需要根据市场的动态指标来确定工程价格,并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更多的体现了造价从业人员工作的复合管理性和协调性。因此,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时,需要走校企合作道路,加强行业、企业、学校、学生的紧密结合,探索出课程改革的新路。

计量课程论文:应用型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本科生重要的必修课之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以及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教学方式多样化、合理安排课程课时”等教学改革对策,来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加强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教学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从1982年我国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开始,至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实证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学习对于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等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研究中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量课程论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项目化教学设计

【摘 要】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本文基于项目化的设计思路,从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出发,探讨了该课程的宏观设计教学目标、具体设计与实施、考核与改革成效等问题。实践表明,该课程项目化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项目化教学;教学设计;课程改革

一、前言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近年来,“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重视,西职院从2012年上半学期开始对“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培训、指导、比赛、交流和实施。工程造价教研室教学团队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

二、课程设计过程

1、课程定位

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本课程面向的工作岗位是工程造价员。专业教研室组织成立由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确定课程的技能要求是能够编制工程量清单、能够进行工程预算、能够使用造价软件。

2、课程目标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编制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2)能够编制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3)能够熟练使用软件编制造价。

知识目标:(1)掌握建筑装饰工程工程量清单的编制;(2)掌握招标控制价与投标报价编制;(3)掌握广联达软件编制工程造价。

素质目标:(1)具备团队协作的能力,能够服从项目组长的统一安排,合作完成项目任务;在自己的项目任务完成的情况下,能够辅助其他成员完成项目任务;(2)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根据规则和定额独立完成造价文件的编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且经常进入施工现场,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能力;(4)具备独立自学和创新的能力,能够随着规范和定额的更新,通过自学完成造价文件编制,且勇于创新。

3、课程总体设计

构建“学、培、赛、训”四位一体课程教学总体设计,实现学生两年不断线的课程学习。

“学”:即课内学习,以能力目标为本位,对课程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通过课程调研,与企业专家设计课程项目,采用实际项目进行工程量清单编制及建筑工程造价的计算。课内学习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

“培”:即技能培训,根据陕西省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消耗量定额和计价办法,按照初级造价员要求,进行岗位适应能力培训。通过技能培训,学生获得初级造价员职业证书。技能培训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

“赛”:即技能比赛,我系每年举行广联达算量大赛,在比赛中选取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软件大赛和陕西省教育厅组织的工程造价技能大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技能比赛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训”:即综合实训,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实训考核办法,根据实际工程项目,分组编制工程量清单、投标报价或控制价。综合实训安排在第5学期进行。

4、教学项目设计

依据课程标准来整体设计学习项目,确定本课程的项目一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量清单编制;项目二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工程造价编制;项目三为西职院6号公寓楼广联达软件造价编制。选取教学楼项目(框架结构)为课外拓展项目,成立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框剪结构)。通过不同结构工程的训练,掌握建筑工程工程清单的编制、工程组价和计价。教学项目设计进度图见表1。

根据设定的实际教学项目,进行每个项目的情景设计,引出项目任务,编制每个任务的子任务,并确定任务的目标要求。

5、教学实施

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1]在全面把握课程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本门课程教学中,我们将造价基础理论分配到各项目中,让学生在项目中掌握造价理论知识,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教学更接近工作岗位需求,做到了“课堂上练习的,就是将来工作的内容”[2]。

本课程教学中以校内建筑物作为教学和练习案例,使课程教学更具直观性、实操性和兴趣性。课内项目为我院6号公寓楼项目;课后拓展项目为3号教学楼项目;成立算量兴趣小组,完成实训楼项目工程算量与计价。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因素到多因素,不断循环递进的教学方法。同时,我系每年举办一次工程算量大赛,并参加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使课程教学与技能竞赛有机结合。

6、课程考核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采用“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的考核评价模式。[3]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评价占60%,成果评价占40%,充分体现了过程控制的重要性,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三、改革成果

本课程通过几年的改革和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项目化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工程造价专业学生90%获得初级造价员证。在第五、六届全国广联达算量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在第一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第二届陕西省工程造价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双师素质专业教师。

四、结语

项目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转变是前提,从传统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训练的转变;从传统课程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4]从传统的问答习题,向任务训练的转变。项目设计是关键,项目设计的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教学的成败。“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能力本位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在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学习、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能力)“渗透”到所有课程中。

计量课程论文:《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针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式上进行了全面的课程改革。鉴于培养施工企业的造价、施工等方面技术骨干人员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实施“项目指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立了立体化评价体系,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方法;课程改革

0 引言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土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主要研究供水供电、采暖等建筑设备与生产消耗之间的数量关系及价格的构成因素。

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鉴于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前提下,不强调学生的设计能力,增加实践性环节,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设备工程、建筑施工组织等课程紧密联系,是一门综合性工程应用课程,按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主要培养学生编制与审核工程造价标书的能力。[1]

《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涉及行业领域广,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内容除涉及安装工程定额与计价等造价相关知识外,还涉及建筑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安装、通风空调工程、消防工程、安装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等专业基础知识。其次,实践性强,课程内容与实际施工图纸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要掌握编制安装工程造价的方法。最后,该课程在国家规范的指导下,及时调整课程讲授内容。 [2]

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案如下:

1 教学内容

与《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有关的专业基础课有《建筑制图与识图》和《建筑设备》,这三门课程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安排教授课程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们介绍建筑设备中关于给水排水、采暖空调和建筑电气的基本知识并结合施工图纸讲授主要的施工工艺。其次,在讲解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时,可教学生灵活运用施工方案和施工标准图集来准确计算工程量。最后,安排学生们通过计算一套完整的水暖电施工图纸来练习和掌握工程量计算和计价方法。

在教学中,首先详细讲解计算规则,并结合实际工程的案例和图纸,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课堂上共同完成工程量的计算,既掌握了工程量计算规则,又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建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为今后从事施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 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针对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采用实物模型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专题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在参与中学习。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2.1 实物模型教学法

采用该教学方法,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上课时采用实体模型作为教具,如讲授伸缩节工作原理时,讲解其理论工作原理后,上课时带上伸缩节的模型教具,实体演示工作过程,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并深刻掌握该知识点。

2.2 案例分析教学法

课堂教学阶段中引入小案例教学,大案例分析,掌握计算规则。如在讲授管道的变径点时,先引入一条管道上有三处变径点并且管道布置均匀的例子来讲解,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来分析沿墙体拐弯布置管道上方的四处变径点,试图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实际施工图纸为练习对象,学生分组完成图纸中给定的工作任务,促使学生形成赶、追、帮的良好学习氛围,并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促使学生掌握工程量计算和计价的知识。

例如:讲解室内给水工程管道工程量计算规则时采用任务驱动法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分析:

①学生初始能力情况:由于学生大部分在20-22岁之间,好奇心较强,但部分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是很强,相互间认知能力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对前面相关课程如《建筑设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知识的掌握基本能满足本课程的学习需要,但该班学生计算能力比较欠缺,且在学习过程中对计算性内容有时缺乏耐心。

②信息素养:大部分学生都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收集和检索与本节课相关的信息。

③效果对比分析:通过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解相关理论内容,结合学生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加之课后检测题的练习,学生较好地完成本节学习目标。对比以往讲授本节课内容的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及格率提高了34%,优秀率提高了22%。极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主动思考问题,课堂效果良好。学生听课调查情况见表1。

2.4 教学组专题教学设计

该教学方法可以由讲授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设备的老师组成一个团队,讲授知识点可以由相应的课程老师来讲解,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每一位老师的教学特长,又可以调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教学风格多样化,避免学生产生视觉和听觉的疲劳。[3]经主讲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保持学习的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3 教学辅助材料的建设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收集同类院校教学相关资料。[4]目前主要教辅材料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基本能满足目前课程教学需要。同时通过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电子版结构和构造图集,便于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演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教学手段的改革

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多媒体授课方式丰富了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施工现场的安装知识,有助于学生掌握施工技术。《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在校园网上建立网站,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等教学资料在网络,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5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通过考核反馈信息,检验教学质量。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考核方面,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为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定成绩的模式,不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采用过程性评价及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采用随堂测验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期末闭卷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初步应用情况。[5]两项考核结果能综合全面地反映日常教学过程的真实情况。具体见表2。

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但是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 [6]因此,考试的形式要尽量多样化,同时考试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我们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一些概念、公式等知识点,可以采用传统的考试形式;而对于工程量计算规则等知识点,可采用现场答辩、识读设备施工图及计算工程量等多种方式进行考试。学生最终的总成绩应该是本课程各种形式考核的综合结果。

6 “项目指导、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

针对《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实施“项目指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实际的工程案例为主线将整个课程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以重点知识所涉及的具体任务设计教学情境,学完了当即通过“做”来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的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7 结论

为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工程造价的编制与审核能力为目标,实施“项目指导、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要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通过采用实物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组专题教学设计等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主动思考问题,课堂效果良好。

计量课程论文: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新时期,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给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相关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校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有效的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策略

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计量经济学》对于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管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较强的经济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旨在运用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对实践的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数量分析,以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问题的解决办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贵州财经大学国际学院在开展《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比如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等,都制约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趋势,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实效性。

1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重视

《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三门学科的结合,教学内容比较复杂,尤其是在经典线性回归理论部分,需要用到矩阵、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的大量知识,这对于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大的难度。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90%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学起来比较困难。同时,目前还有很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计量经济学不仅学习难度大,而且对以后的工作学习等都没有太大的用处,学不学都无所谓,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时功利性较强,为了考试而应付,投入的学习精力较少,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1.2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实验教学内容不足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综合性学科,但是目前该校国际学院在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上还缺乏科学性,过分重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教学,没有设置相关的实验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由于课时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限制,导致《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基本数学模型分析以及检验推断等简单的实验内容上,只采取EViews经济学软件进行实践教学,严重影响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3 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

在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经典线性回归这部分内容,课程前后之间逻辑联系较为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较为注重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选择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填鸭式的传授,过于强调公式的推导和证明,的教学内容都在的过程中完成,忽视了这一过程中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技巧,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2 国际学院《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1 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真正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针对目前学校对《计量经济学》实践课程缺乏重视的现状,需要学校及教学转变观念,建立必要的《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选取适合本校相关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需要的经济学管理软件,除了EViews之外,还要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进行充分的结合,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所学计量经济学知识对某一项目进行建模,进而锻炼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水平,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对相关专业人才的要求。

2.2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切实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完善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课程设置实现多样性和层次性要求,满足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计量经济学又是集微观经济学、统计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于一体的学科,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一定要保证在做好先导课程的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使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也得以提升。

2.3 改革教学方式

《计量经济学》本身教学难度就比较大,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教师可以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实验教学进行融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进行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与课程内容及学生实际联系紧密的案例来组织学生研究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搜集数据并做具体的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强化学习效果。

3 小结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目前该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和问题,进而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优化课程设置,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

计量课程论文:计量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分析翻转课堂的内涵,论述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为高校课程教学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翻转课堂;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推动了新一轮的教育变革与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的兴起,有效地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追捧,由此引发了教育理念、手段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信息化环境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将更为便捷,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究者和建构者。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教学过程的知识传授阶段和知识内化阶段颠倒安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并寻求和获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顺应了信息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2 翻转课堂的内涵

传统的教学流程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完成知识传递,然后通过课外作业促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翻转课堂则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倒安排,它将知识传授过程由课堂移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观看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或利用网络资源等自主、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则成为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完成作业、讨论探究问题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因此,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根本改变,教师由教学“主导者”和“控制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自主或协作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个性化学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通过提供教学视频、课件、文本等教学资源,使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完成知识的传授,然后在课堂上通过答疑解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完成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垄断,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去探究和构建知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技术发展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被誉为预见未来的教育。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不同。翻转课堂要想取得预期成效,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由学习者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去完成,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其次,由于翻转课堂把知识的学习过程放在课外,所以需要有完善的信息化教学系统来支持,以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再次,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教学视频、课件的制作以及各种系统工具的操作和应用,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2]。

3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准备 通过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将课程按知识块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开发制作教学视频、课件、案例等模块化学习资源,简单的知识点一般准备课件或电子文本即可,重点或难点内容则有必要增加准备教师讲解的音视频,以便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准备好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需的软硬件环境。

课前学习设计 在教学资源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进行课前学习设计。在课前学习阶段,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设置学习活动,并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或网络开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完成课前的学习活动和要求。在这个阶段,教师不急于解答学生的疑惑,要设计相应的单元知识测试和交流反馈方式,检验和了解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设计 根据对课前学生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的了解和反馈,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如集中讲授、答疑解惑、讨论探究、小组任务、实验实践、个性化辅导等,对课前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和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的交流探讨是翻转课堂取得成功的关键。

课后评价设计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反馈,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的有效结合。在这个阶段,主要通过学生的个人讲述汇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活动,师生一起对学习过程和收获进行交流和评价。教师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独立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小组学习中的个人表现、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平时的测验以及期末考试等情况。

4 计量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基于上述翻转课堂的教学理论,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进行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学校具有Moodle网络学习平台,可在上面建设网络课程,用于课前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交流,Moodle平台教学功能完善,可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方便教师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利用Camtasia Studio工具制作微课件,备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协助教师制作微视频课件,设有助教协助教师日常维护网络课程;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校园实现无线局线网全覆盖,学生基本拥有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联网终端设备;本次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准备教学资源,创建网络学习环境 在Moodle平台上建设计量经济学网络课程,课程资源包含电子课件、教案、微教学视频、推荐的专题学习文档和网站等类型的素材。将教学资源分为基础和扩展两个等级,为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准备。其中,微教学视频的制作是教学资源准备中的核心内容。根据每节课的课堂目标,为学生精心准备1~3个微视频,每一个微视频只介绍一个知识点或者呈现一个案例。利用Camtasia Studio来进行微视频的录制与后期制作,画面清晰且操作简单。制作完成后,将视频和其他电子资源上传到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中,供学生网上观看学习。

设计和实施翻转课堂教学 班级人数为48人,将学生分为八个小组,要求学生课前通过网络课程自主、协作学习和探究。每小组设有小组长,负责总结和反馈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教师将教学资源给学生后,也将课前学习要求明确告知学生,并在学生自学完毕后设计适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利用Moodle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学生则根据教师的要求,学习教师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完成各项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通过自学或协作完成知识的学习,并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由小组长将问题汇总后反馈给教师。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集中解答学生的疑惑或共同探究问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

1)合作探究: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或任务,由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和学习伙伴讨论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2)个性化指导。个性化指导是教师为各个小组解答疑惑的过程。每一个小组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指导,为每个小组解答疑惑,实现因材施教[3]。

3)总结点拨。由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本次课程学习的收获及碰到的疑难点,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出现的问题将重点问题和知识集中讲解,对本教学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化梳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学习评价是课程的最后环节,教师从学生个人、各个小组以及整体的角度,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整体评价,重视评价的多元性和公平性,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以及协作精神的培养,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本门课程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小组表现和成绩、个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等。

5 结语

翻转课堂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日趋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在国内外多所学校的实践中取得极大成功。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和应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