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6 04:43: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环境设计专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设计素描一直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学生造型能力、空间意识、创新意识,通过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探析环境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改革研究和实践情况。
关键词:设计素描;现状;教学模式;改革
一、我国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教学现状
设计素描教学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造型能力以及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都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设计素描”的概念的提出不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的“设计素描”教学一般将其分为几个模块,一是几何石膏体的训练,二是各种静物的训练,三是结合创意的素描训练,在创意素描的模块里面又分为联想、平面意向、解构、重构素描等。拿我们学院为例,这种教学模式无论是在环境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里面,其教学步骤和教学模式几乎都是相同,都是以全因素素描的形式表达形,肌理,再加上一些拼凑的造型,完成“创意”“解构”再“重构”的过程,以此实现设计素描的创新教育的目标。目前国内可以购买到的有关“设计素描”的高校教材,几乎都是以这种模块完成编写。在这些模块的训练中,对学生的造型能力的训练的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就其专业性而言,针对性并不强,由于专业的特点和侧重点不同,相同的教学模式反而模糊了专业特点,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失去专业方向感。当前,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教师习惯以传统的美术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由于过于注重绘画基础的练习,老师和学生都片面的注重绘画效果和装饰效果,而忽视了学习素描的目的性,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对空间意识的培养、质感的表达等显得至关重要。第一,空间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环境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其实就是对空间及空间形态进行的设计,无论是室外、还是室内,其空间结构和形态结构,都是体现环境设计的主要精髓,如果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缺失,往往使得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专业课学习时会因为对空间的认识不足而使得设计任务无法按照预想中进行研究与表达;第二,质感在环境设计中的重要性。质感是材料的语言,比如木头、大理石、塑料、玻璃、金属、布艺等,这些都是建材市场常见的各种材料,环境设计师都是通过这些材料进行各种的设计表达,在这些设计表达中,设计师往往通过这些质感各异的材料表现出细微的差异,材质能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感受,在环境设计中,细微的质感也能体现作品的地域、人文、历史的情怀,或者是设计师个人对设计理念的一种向往,这种质感的表达需要经过长期的细微的观察和训练,才能够表现出生动而细致的触感,甚至是带有设计师个人的专属质感,这样的作品是具有生命力的,往往也能成为经典而不被历史埋没。这种对质感捕捉的能力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除了设计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作品的灵魂和内涵,还要有表达设计作品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需要在最早的基础教育中就需要介入和培养的。
二、对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融合了诸多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就意味着教学改革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1.以应用为目标,明确教学目标
在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专业充满了学习的激情和探索的欲望,但是知识结构和学习模式还是停留在过去的认知上,对专业的认识和方向不明确,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并进行相关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引入环境设计的相关实例,在讲解造型透视的概念时可以结合室内的床、柜、桌等物体来讲解,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的以石膏和静物为对象,而是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室内的造型上去,这样使学生能够更快、更直观的了解专业知识结构,直接和应用技能相联系,也符合我校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想,通过室内图片案例的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2.以创新为目标,根据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限内,规范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特性,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验,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教学效果明显有了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以我们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我们学校素描课是68课时,时间非常有限,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改变过去传统的以几何石膏、静物为主的训练模式,而是以室内设计装修案例的图片为例,在大屏幕中,先讲解出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的大概规范画法,然后在黑板上以展示的图片为媒介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在规范学时内,按照要求画出室内一角,而室内一角是根据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来划定模块。在68个学时结束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室内单体的画法,对物体的大致高度、宽度的确定也有了一定的能力,这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造型能力、室内物体质感以及空间感的认识和表现能力,还对人体尺度有了一些了解,对相关的专业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大大的增强了他们对未来专业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根据几年的教学实验观察,比起以往的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而言,学生更能接受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明显,素描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今后进一步的专业教学打下了基础。
3.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布置课后作业
环境设计学是具有一个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学科,在训练基础造型技巧的同时,还要注意创意思维的训练,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学生课后的时间。让学生准备一个随身携带的速写本,除了日常的室内单体写生练习以外,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透视知识和造型原理将圆形、方形、不规则的几何形等进行空间的插接和转换,以此训练学生的空间意识和创造意识,这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个训练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而老师除了引导学生思考以外,还要注意做好检查和评价,有效的教学监督对完成教学目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注重学科教学发展的时代性
要突出课程的时代性,老师也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内容,还要更新教学方式,除了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以外,还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的比对和讲解,在传授基本的绘画技巧之外,还要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需要准备大量的课外资源,将传统的设计和当代的设计做比较分析,探索分析空间的设计、材料的肌理、色彩的搭配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并将素描教学应用到设计案例中去。
5.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增加师生时间的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来改善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通过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评价机制来发现教师自身不足,来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教师评学生教师评学生,指的是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在这个评价机制里,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根据学生考勤情况,平时上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三个方面设置分值,这个评价可以作为一个灵活的抗干,控制学生的行为。(2)学生之间互评这个评价机制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同学之间的协作精神。(3)学生评老师教师通过例如聚会、课后座谈会,网上交流平台、匿名留言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对教学的创想、对老师的要求,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环境,建立良好沟通交流环境。这个评价机制不仅能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还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三、结语
设计素描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就是要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锻炼学生造型、表现、创造能力,还要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未来学习的方向,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始终都要坚持以环境空间设计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与时代相结合,大胆创新,大胆革新,明确环境设计素描课程的专业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形体意识,空间意识,表现意识,挖掘学生自身的个性特点,结合优秀的教学资源的信息,加强专业方向,通过教学实践,搜集调查反馈,还可以在速写、色彩的教学模式中依法炮制,形成教学模式,找出真正适应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顺应教学改革的大环境,培养出适合市场、适合时代的优秀环境设计人才。
作者:易彩波 单位: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
【摘要】本文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与人才培养定位为切入点,提出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与新形势下要改变教学观念,提出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提出了设想及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良路径。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高教领域将迎来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高峰。各高校应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各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与探索,结合各专业特点及地方经济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为例来展开分析研究。
一、我国高等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现状
环境设计是一门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的环境设计专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效仿日本而设立的专业。随后,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纷纷设立该专业,尽管叫法各异,但本质上大同小异,都是围绕建筑所进行的设计和装饰活动,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门类。[1]近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速,环境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环境设计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学科,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目前我国环境设计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完善的学科理论建设,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与不稳现象,众多高校在专业的设计实践方面落后于其他院校,毕业生不能顺利和社会接轨。
二、转型背景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找准定位,合理调整实践教学课程,确立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首先,将每学期18周专业课程设置调整为16周专业课程和2周专业综合训练。其中,2周专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针对本学期所学内容进行深度练习,力所能及地参加设计实践工作,以稳固学生本学期所学内容,避免产生以往练习时间短、学完不用继而忘记的现象;其次,将第6学期和第7学期设为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在五个工作室中任意选修两个工作室,完成社会实际项目,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美术与设计学院尝试摸索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即工作室教学模式。增设五彩风设计工作室、威客设计工作室、流水间设计工作室、新空间设计工作室、一片林设计工作室等五个专业工作室,借助工作室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工作室,在工作室,教师强抓实践教学,带领学生完成所承接的社会项目,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与市场经济的完美对接。
(三)美术与设计学院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青年教师跟上时代、市场经济的步伐,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学习,承接社会项目,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教学能力。。
(四)提倡教师带领学生运用专业技能服务承德市经济建设。通过与承德市部分工作部门的合作,承接承德市地方工程项目设计,完成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如流水间设计工作室与承德银行合作完成承德银行总部大楼企业文化展厅设计、休闲区设计、休闲区陈设设计,与上板城监狱合作完成了上板城监狱办公楼部分楼宇文化设计等诸多社会实践项目,均得到了甲方的认可与肯定。
三、地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教育部规划司副司长陈峰认为,按照社会需求,可以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和其他类型。虽然研究型人才对国家非常重要,但是社会发展需求更多的是应用技术类人才。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
(二)实践意义。根据美术与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标准,将学生培养成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缩短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时间。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研究意义。
四、结语
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社会所需要的资源,进而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良性发展,实现该专业与社会需求顺利对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建筑设计初步》是建筑学、环境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在国内多个院校中均有开设,主要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它作为一门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其主要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设计表现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在本课程中广泛开展,如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建筑学专业纷纷从传统的教学重点设计表现转向设计思维训练,当然不同院校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而作为环境设计专业开设本门课程亦有多个院校,本校环境设计专业也在大二开设了本门课程。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开办于2001年,最初为高职高专的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在2012年升本后,环境设计专业得到较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在制定的过程中,吸取了专科教学经验,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目标,在大一学习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设计、思维训练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开设了《建筑设计初步》这门课程,并将其作为专业设计学习的第一门课程。
一、课程教学定位的思考
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并不偏重建筑方向,而是以室内设计为主、景观设计为辅的人才培养思路,但是在刚接触专业设计课程的开始给学生开设本课程,意义亦很重要。如同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需要了解人体结构一样,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一样要了解室内外空间的依存的基础--建筑。同时建筑的风格、流派演变往往也是室内外空间设计潮流发展的领头兵,了解建筑是从事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但是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始本课程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有较多的不同,它更侧重于对建筑基本知识的理论学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不强调对建筑表现的过多训练。更由于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强调在学生学习设计之始,就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树立对环境设计行业正确的价值认同,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之外,更加强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关注设计、关注生活。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研究
由于本专业学习重点为室内设计方向,且在学时整体压缩的情况下,本课程仅有32课时,要在这短短32课时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设计的大门,引导学生前进并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培养的目标、能力入手,在参考国内多所院校的课程教学基础之上,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框架。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将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五个模块化,每个模块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模块呈现逐层进阶,符合认知学习规律。
1.建筑基础知识
在本章节中了解建筑的发展、特征,与社会、民族、地区等关系,理解建筑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中西方古代建筑基本特征及不同,了解现代建筑基本类型风格。本模块重点是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丰富的积累,打下创意基础。
2.建筑表现技法
主要介绍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建筑测量和绘制技法,为后期方案表现打下基础。本章节在传统建筑设计初步中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建筑绘制技法。但在本课程中其重要性有较大下降,一是因为非建筑类专业,对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过多会有偏颇,二是后续有《表现技法》课程。同时因为本门课程同时并行上《CAD与室内设计制图》,故本章节的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就侧重于较为简单的建筑识图与制图,与室内设计制图进行区分和衔接。
3.名家建筑分析
本模块通过对名家建筑的深入分析,加强学生对建筑空间、形式与材料等的深入了解,学习优秀,吸取经验,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开展设计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大师的作品的学习会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故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初步掌握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开展对名家、大师作品的分析将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初步开展设计学习时,都感觉非常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设计学习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途径。但是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分析,如何有效的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到经验,提取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设计元素,这却是很多学生困惑的地方。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先介绍一下设计基本原理,再举例讲解一下设计大师的作品,如年代、风格,观看一下图片就完了,学生真正动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糊涂,如何把大师的作品转化为自己设计的养分?在本章节中除了以名家建筑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作品分析,并对学生开展训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名家建筑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下设计的发展,了解并分析中国社会中城市、建筑、设计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思潮,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4.立体空间升起
本章节重点是通过实体模型的制作训练,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塑造能力。作为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对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变,甚至是四维空间的感受都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故对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训练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篇章,也是难点之一。在本章中先从平面图形的塑造开始训练,到立体空间形态的训练,从外在形态到内部空间,从实-虚空间的塑造转化到内部流线的设计,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空间的感受和空间塑造的把握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5.小建筑设计
本章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也是最终教学成果的体现。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制图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空间造型训练,最终达到设计前期基础的夯实,为完成最后一个设计目标而服务。通过讲解建筑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平面组合设计、空间组合方式、造型艺术处理手法等让学生掌握相关设计流程、设计思路及方法。如同学会了如何驾驶车辆的理论却依然不会开车一样,“从无到有”“灵感一现”的设计过程在尚未入门的初学者面前显得是那么玄妙和不可琢磨。故本章节也以教师现场直接以自己的设计案例进行讲解演示来展现设计的流程、设计构思的发展、以及设计表现的方法,以此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真切的认知,把整个过程剖析、展示一遍,学生方能真正了解“设计是这样做的啊!”才能开展模仿性设计,并通过一个小建筑设计的综合训练,实践课程全部学习成果,完成设计方案并将作品进行展示。
6.模型制作
实践周的课程设置即是希望在学期末对学生本学期所学习的重要课程进行一个回顾、提高和深化,结合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前期建筑方案设计基础上,对图纸进行深入设计,并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时隔半学期后,再次审视方案,学生可以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方案中的优缺点,并在小组内部进行激烈的研讨,对其进行修改,通过各种材质及工具的使用,完成建筑模型及周边环境的搭建。这种模型制作的过程也对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好的训练。
三、总结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以兴趣激励为引导思想,以后期课程需要、工作需求为启发,强调调研分析、空间训练、小组合作,推进学生课后自学与课堂研讨的深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作者:刘岚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
摘要: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在教学领域中,对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环境设计专业和多媒体技术的介绍,探究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因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特点,深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相对于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成为推进和改善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环境设计专业
1.环境设计专业的概念
环境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艺术是20世纪新兴的艺术类型。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从属于设计学,主要包括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建筑装饰和装潢设计等。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几乎涵盖了与环境有关的所有内容,涉及美化、装饰的所有设计领域。
2.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家教委设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简称环艺专业)。改革开放后,环艺专业迅速发展,2012年被正式确认为艺术学门类下一门独立的专业。随之各类院校广泛开设该专业,并根据开设专业性质的不同而确定不同的培养重点。综合类院校以建筑类课程为主体,进行艺术素养的基本训练;艺术类院校重点培养艺术表现技能,辅助增加景观和建筑等课程。
3.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良好文化素养和娴熟专业技能,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掌握必备的环境设计专业相关课程知识,创新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专业设计人才。
二、多媒体技术
1.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多媒体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将多个单媒体组合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进行采集、获取、压缩、编辑、存储等综合的数字化处理,形成交互性的一体化技术。
2.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非线性、实时性、信息使用的方便性、信息结构的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因多媒体技术具有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显著特点,在教学效果上往往优于其他教学方法。
三、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应用
1.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学领域,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动画、视频等方式,能将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清晰地演示给学生,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PPT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但在长期的实践中,在某些课程或者在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中,现代PPT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黑板教学。教师应以PPT多媒体教学为基础,弥补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加快授课进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进度。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中,如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等课程中,需要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辅助学习,通过PPT可以将这些教学元素充分融入课程,将典型的案例效果图插入PPT,通过实际案例的演示和教师的针对性讲述,可以使学生直接理解如何设计,能够分析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2)Flash动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1999年6月,美国MACROMEDIA公司推出一款优秀的网页动画设计软件,即Flash。利用Flash软件这种交互式动画设计工具可将音效、声音和动画等内容融合在一起,制作出动态网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Flash软件提供的多种教学工具,制作动态效果。如建筑设计制图课程,这门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旨在掌握规范的制图标准和如何绘制平面图、立面图、轴测图、剖面图等。通过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态效果,将绘图步骤通过动态效果演示给学生看,可以节省教师课堂绘制的时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各种动态演示效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视频在教学中的应用
现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各类网络教学视频、纪录片、教学片等较多,教师可大量学习和搜集有用的相关视频,根据课程需求,在适当的理论讲述后播放视频文件。如,对于施工工艺这类枯燥、难懂的课程,教师通过图片展示施工的每个环节,展现施工图绘制的过程,不如通过现场施工的视频,再配上语音的讲述更有效果。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实际的操作流程和制作工艺。如,一些史论性课程理论性过强,知识不易于记忆,教师通过播放相关历史视频,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取得触类旁通的效果。通过PPT、Flash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知识,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扎实掌握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授课效率,活跃课堂气氛。这种动态的全新的信息内容及传递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多变的认知形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2.多媒体技术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表现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凭借其快速、准确、操作简便等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师准确表达设计思想和意图,将设计直观地展现给客户是最终目标,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能够表现二维、三维的常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AutoCAD、PhotoShop、3dsMax等。
(1)AutoCAD软件
1982年Autodesk公司开发了AutoCAD(Auto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主要用于绘制二维平面图和三维设计图等。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编辑命令和修改命令,绘制简单的室内家具和简单的小品;掌握绘图标准,准确、精细地绘制平面图、立面和剖面图;通过掌握的施工工艺内容,绘制天花图、地面铺装图、节点大样图与施工图等。
(2)Photoshop软件
AdobePhotoshop由AdobeSystems开发,简称“PS”。该软件主要用于处理以像素构成的数字图像,能够准确、快速、便捷地进行图片的编辑和修改,是一款专业用途广泛、易于学习和掌握的设计软件。Photoshop软件在环境设计专业中,主要用于后期平面效果图和局部效果图的绘制,学生需要掌握平面效果图绘制的审美效果和色彩搭配,掌握局部效果图表现的透视效果。
(3)3dsMax软件
3dsMax软件对于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专业软件,主要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设计和效果图的表现能力。通过掌握3dsMax软件的基础操作,能够真实地表现室内设计的空间效果和场景透视效果。其种类丰富的材质和多角度的灯光效果,能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虚拟设计,提高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与客户实时互动交流,避免设计缺陷。
作者:任飞 单位:哈尔滨学院
【摘要】认知学徒制理论自提出以来,便在教学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推行和应用。认知学徒制继承传统学徒制的核心要素,融入现代学校教育中重视认知能力培养的理念,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认知学徒制;教学环境设计;软件技术专业
一、认知学徒制的概述
所谓认知学徒制(CognitiveApprenticesship),是一种将传统学徒制的核心技术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即专家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的过程以及处理问题所需的思维、问题求解和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可以将“认知学徒制”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尤其像办公应用、软件编程、软件设计、软件技术服务等技能要求高、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有必要根据培养计划需要,结合社会产业发展现状,设立与实际操作环境相一致的教学环境,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便有机会接触到实训操作,最大限度的与实际行业需要接轨,从而在毕业之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
二、认知学徒制教学环境设计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认知学徒制重视理论知识与事实知识在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应用。因此,这就要求在学校教学中,要把基本理论知识与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境相结合。这时,我们就要强调情境环境的真实性。所谓真实性,就是要求学校为学生创造的任务环境与学生未来实际接触到的,并将所学的概念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其中的实际环境的相结合程度。学校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一个与实际操作环境尽可能相似的情境,从而使学生在未来进行实际操作时能够尽快适应。
(二)互动性原则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个别化的学习使学生获取知识,同时结合合作式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认知学徒制强调学习是有目的的模仿活动,注重培养学习主体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思考方式。
(三)以人为本原则
职业教育是一种专门教育,是针对某种职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与职业要求相辅相成。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门知识并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认知学徒制正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的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的个性,明确社会发展需要,以学生个性发展、社会需要以及教学环境提升三者协调发展为教育思想。
(四)主动性原则
认知学徒制下的教学情境中,反思处于核心的位置。这是学生将自己的思维和问题求解过程与专家、同伴或某专业的内在认知模式进行比较,以修正、完善自己的问题求解和任务完成的过程。学生要对观察到的专家活动进行反思,思考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将总结到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与自己完成的任务成果做比较,之后继续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存在怎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认知学徒制教学环境设计方案
(一)建模。这一过程的目的在于专家将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展现给学生,将其运用基本概念、事实知识以及控制过程显现化。
(二)搭建脚手架。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教师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但是随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应逐渐减少对学生的支撑,将学习的主动权和操作权还给学生,逐渐拆除脚手架。
(三)情境模拟。经过前两个阶段,学生学习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这时候,教师需要将概念知识转入到情境化学习中,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
(四)独立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脱离教师的支撑作用,独立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和制作工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好内容的难易程度,突出重点,变化形式,使学生经过独立探索之后,对整个项目任务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五)反思探究。这一阶段的学习已基本接近尾声,是展示任务完成情况的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总体客观的评价,将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与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复杂性作为综合考虑任务结果的标准。
四、职业教育认知学徒制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过程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需要设计人员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和经验,而这样的隐性知识与技能需要使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通过观察、模仿专家的操作过程,并在专家的指导下获得。因此,本专业在界面设计、数据库设计、软件编程、软件测试等环节中有必要运用认知学徒制,将专家在软件设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显现化,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将知识社会化,最后内化为每个学生的隐性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实施步骤
1.案例观摩,引入项目。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和客户需求,将专家案例,即专家对项目进行的需求分析、软件概要、程序编码等系列文档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这其中包含大量的专家隐性知识,之后教师通过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的文档注释工具,对软件设计中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思维过程进行标注和解释,提供学习资源,分发任务书以及评价表,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架和个性化学习服务。
2.任务实施,技术突破。学生案例剖析之后的设计方案,由教师查看指导,评审之后,学生可通过小组形式实施计划。教师继续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软件设计的具体任务,同时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针对不同的设计文档给予适当的“脚手架”支撑。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和任务成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使显性化的知识社会化,结合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教师继续不断提供新的任务情境,并加大复杂程度,引导学生借助学习支架不断提升自我。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支架,逐步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结合“做”与“学”统一的方式,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在不断的修正、完善过程中发展问题求解策略,提高技能,逐渐拜托学习“脚手架”。
3.深入探究,反思评价。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探索,学生已经基本掌握软件设计的知识与关键技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任务进行研究和开发,让每个学习者都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具体问题与指导老师或小组同伴进行深入讨论,并引导学生逐步拜托学习支架,独立完成。任务完成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成果,展开组与组之间的互评,通过教师教师的逐一点评,学习者可以将之前学习到的概念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整理提炼,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指导学生未来的实践活动。
五、结束语
认知学徒制的提出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并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将认知学徒制与职业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需要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认知学徒制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结合先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大大提高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将认知学徒制教学设计理念的精髓更好的贯穿于职业教育中,这依然是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者:郭妍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手段,其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怎样运用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基本技法,提高学习效率、艺术修养和自身的综合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任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实践教学;实践考核;创新;人文环境;公益活动
实践教学是环境设计专业中重要的课程教学模式之一,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随着我国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环境设计正逐步走向全民欣赏和大众消费时代,成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全国各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都面临着市场需求加强和扩招后出现的各种压力。在此形势下,让更多的学生通过有效、实用的方法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技法,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满足专业工作需求,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成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环境设计专业是天津农学院的一个新增专业,招生时间较短,存在的问题较多。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其他高等农林院校教学的宝贵经验,对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一、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差
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形式不够多样,实践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教学形式拘泥于固有的模式,更新跟不上时展的节奏,这就达不到因材施教的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单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差。
2.实践教学不够系统
实践教学常作为课程的补充环节,如果缺乏一定的体系,其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由于偏重理论知识教学和课堂传授,并且出于安全、资金等方面的考虑,实践教学在高校中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实践教学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此外,缺乏合理的培养系统,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3.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高校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比较偏重考核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学习成绩仍然是考核评价体系的主要参照标准,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潜能的激发,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实践教学考核系统还有待完善。
二、环艺设计实践教学的改进途径
1.注重实践方法
正确的实践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少走弯路。在实践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结合学院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地点进行自我规划设计,从而明确实践目的。其次,教师应提出本次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一系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善于思考的学生,是设计教育赋予的更高的培养要求,也是未来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临摹中的再创作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没达到绘画风格上的固定阶段,在此期间可以根据临摹作品、揣摩作品中的绘画技巧和方法,积累创作经验。临摹阶段要选择一些精品画作,这样可以使学生进入一个正规的学习门径。在创作阶段,要鼓励他们依据相关作品进行再创作。
(2)掌握正确的实践观察方法
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其才能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在实践过程中,要尽可能掌握正确的、科学的观察方法。在这方面,要重点讲解“黄金分割”与构图的美感关系,然后让学生对实景进行观察、构图、学习。
(3)启发式实践教学方法
对于学生在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分析其优缺点,不能“一棍子打死”,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在欣赏或写生过程中,要引导并启发学生融入意境,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由意境而生情,从而描绘出属于自己的充满生命力的作品。
(4)利用创作,鼓励创新形式
“解放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广阔而自由的学习空间,开发其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勇于提出问题。教师要勇于改变重模仿、轻创造的教学,在美术创作实践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对自己构思的创作表现出执着的追求,具有绘制新颖作品的能力。
2.注重实践教学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实践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思维活跃、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特点,广泛吸取他们的优秀建议。学生应当主动了解怎样画、画什么,而不是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应当反映出自己的思维和独创性,只有多学、多练、多画,“废画三千”方能换来一幅满意的作品。
(2)实践教学与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相结合
要关注社会公益,播下爱的种子,撒播温暖的阳光。在实践教学间隙,院校可通过教师指导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协作,开展各类小型公益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社会担当和责任,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3)关注人文环境,体验自然之美
新课标强调,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体会当地的人文环境和自然景观,体会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最终在作品中反映出来,从而提升作品的内涵,陶冶自身的情操。
(4)加强校外实习实践
实践教学是美术课程的重中之重。学生把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实践在画面上,才能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展现出来。近年来,环境设计专业充分利用所建立的实习基地,完成学生实习实践各环节的教学任务。带队的教师根据实习地点的基本情况提前制订实习内容和方案,并要求实践教学基地不但要保证学生拥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和提供稳定的教学质量,而且要具有良好的专业资源基础。因此,基地的选择必须以专业教学内容为基础,具备巨大的研究潜力。
(5)实践模式的改革
以往的实践模式一般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整理、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这种模式忽略了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将其改革为创新型实践模式,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调查、分析、验证、解决,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判断、总结。
(6)参加画展
对于通过实践教学创作的作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级青年展,提升学生的创作意识,增强其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其中获奖的学生还能获得精神和物质的双丰收。
3.改革实践成绩考核评价体系
(1)“评画”考核
实践作品占20%。在评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件作品的美感是多样化的、复杂的,对待作品应当进行客观的分析。其一,对于名家名作,要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大师的作品就是其中的精华。在这些名家名作中,可以体会到一种境界,体会到创作者的价值取向。从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精神因素,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实验性成果带有原创的性质和学术研究价值,理应受到尊敬。因此,学生应多看、多读这样的大师之作。其二,教师要把学生作品放在一起进行评价,既要表扬其优点,也要使其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2)PowerPoint格式实习报告成绩考核
在实践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的PowerPoint格式的实践报告在成绩评定中占40%。教师安排研究性课题或者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小组完成实践任务,并撰写实践报告,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文稿,让小组中的每一名成员都各尽其职,各负其责。答辩时,选一名代表将小组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答辩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巩固实践成果,锻炼沟通能力。
(3)每位学生独立撰写Word格式的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按照学分制要求,综合考虑进行实习成绩评定,每位学生独立撰写的Word格式的实习报告占20%。
(4)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
学生在实践期间的表现占20%。
三、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学院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教学规范实践,以实践促进教学,以教学和实践提升能力”的模式。该模式主要以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构建以素质教育培养为主线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作者:张胜起 单位:天津农学院
环境设计专业又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四个方面内容组成: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培养设计公共空间、室内空间、室外空间以及私人空间的设计人才为主,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对一定程度的环境进行改造与恢复,保持建筑物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一、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检验标准
1.实践教育教学检验标准
实践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检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实践,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理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在理论基础知识的指导下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上述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对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在设计平台上进行有效沟通与交流,更加关注一些比较新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其二,检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人才质量是检验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标准。简而言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所设计出来的作品能否在专业赛事中获奖,或者满足施工单位的相关需求,直接影响学生在环境设计领域的就业前景。其三,检验教师的自我提高能力和学校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如果能够在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就能够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继而打造学校的品牌效应。
2.理论教育教学的检验标准
理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教师在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国家的培养目标相吻合,需要结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设计专业人才。教师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评估,继而明确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方法
1.确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就现阶段的发展形势来看,高校应更加重视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继而培养出满足社会、市场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
2.加强师资建设
要想进一步提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学校应该积极邀请企业的技术人才参与相关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担任主要负责人,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从目前来看,依据环境设计院校的教学目标,校企合作的教育方式能够很好地保障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3.编写符合实际的教材
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组织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具体情况编写环境设计专业教材。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联合多所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扩大环境设计专业的适用范围,激发出版社的发行积极性。
4.创建与市场发展规律相互统一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
创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应加强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企业的联系,吸收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对于部分无法在企业长期实践的课程,可以通过外聘企业设计人员的方式完成相关教学。其二,将职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专业大赛和相关课堂实践的平台,不但可以开拓师生的专业视野,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总体设计水平。
三、结语
在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性的相关检验标准下,采取有针对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作者:赵娟 单位:河北科技学院
摘要:文章探讨教师在史论课程教学中如何启蒙学生的建筑思想,在意识形态上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促进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成长成材。笔者根据自身近几年课程教学的体会,阐述课程的特色及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以期培养和激发学生在专业设计中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教师应重点分析中外建筑史课程的重点,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思路,按时间和建筑类别加以论述,重点介绍每个时期、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观点。坚定树立传承历史文化的设计思想,是当前设计师创新构思的前提。通过对建筑史课程的全面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外建筑知识的掌握程度,树立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观念。将培养、渗透美术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文化与建筑,引导创新的原始力量,培养新时代的环境设计师是主要教学目的。
作者:谢迁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
环境设计是高等教育中建筑装饰领域的重要专业,传统上以室内装饰为主。随着专业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艺术类学科中的设计学,其设计内容也日趋综合性,特别体现在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的融合上,其实践性和工程性成为环境设计学科的基本属性。高校的学科建设应该围绕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多元化、多规格、多层次的特点。对于环境设计专业来说,更要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教学衔接起来,增强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作为转变教育理念的首要任务,迫切需要从环境设计的学科特点上,积极开展教学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
一、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传统教学对学科知识的讲解侧重于基础理论,不利于学生从知识的掌握中积累实践经验。为此,要在师资考核上凸显“双师型”人才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学科专业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建造师、景观设计师、工程师等行业资质能力。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锻炼,较少参与设计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多以理论为主,缺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践性。因此,要逐步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强化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提升实践能力。高校要从制度上、措施上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产学研课题立项以及校企师资互动实践,引导教师参与企业项目,通过时间、空间、项目等激励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结合高校师资培养规划,在管理体制上增加企业实践考核内容,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基于年度考评、工作奖励建立绩效考核,从体制、计划、可行性上推进“双师型”队伍的成长。另外,注重外聘兼职师资的引进,通过与企业界工程师、设计师、项目经理的资源共享,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拓宽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以弥补当前“双师型”师资的不足。
二、注重工程项目实例导入,开展实践性课题式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传统训练以作业为主,往往将理论知识作为实践模拟的重点,缺乏与工程项目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用户的实际需求是否明确、工程项目空间条件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到位、装饰材料及施工环境是否达标以及其他不可抗因素等。传统教学的设计流程是虚设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相应设计方案,过于凸显创意的表达,与真正的设计任务相去甚远,多倾向于自由化、理想化的设计思路,尽管也能体现风格的新奇,手法的娴熟,但往往脱离实际任务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困惑。为此,要从传统的假设作业训练中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环境设计工程结合起来,特别是针对真实项目的实施与引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选择设计作业真题,结合企业方案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构建完善的设计真实环境。考虑到现场的实际状况,如勘测条件、企业实际需求等,在开展课题式实践性教学时,既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合作小组的设计创意,从整体与分工上推进协同共进,各尽其能,共同促进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找准切入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三、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实践性实习实训基地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实践实训基地,特别是依托高校产学研平台,开展不同方式的实习与实训协作,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的适应性,从实践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国外发达的设计院校十分注重实验工房的建设,以足够的实践场地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因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要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相一致,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凸显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如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装饰工艺的实训,一方面通过校内实验室进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实习渠道,与企业、产业实现教学资源融合,辅以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统合。广州美院早在1984年成立集美设计公司,将校内资源与行业企业纵横交联,促进其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在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从资金投入、场地规模、运行管理等方面整合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增进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了解和认识。如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内容,从设计行业、就业格局上构建专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自愿原则参与项目设计,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环境设计企业的相关项目,在其中任职或挂职锻炼,与校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全面深入的协作,促进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灵活性
工作室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由同学科、同专业具有一定设计、研究、实践开发能力的师资组成,针对具体的研究项目或承接的具体工程,以教学和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德国“包豪斯”时期的作坊式教学法,由艺术大师教授艺术理论,由技艺娴熟的匠人为学生传授作坊工艺,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包豪斯”后期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同,其作品直接被生产商所订购,并投入批量生产,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通过建立工作室制实践基地,以教学、设计、成果转化等方式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双效兼顾。在当前的学制结构中,对于3—4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导师和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和未来职业规划,引导其参与工作室制学习,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好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开发中增强他们的设计水平、工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工作室制教学,要兼顾课题任务与教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论证,采取有效的教学、科研方式来推进成果的转化,依托高校专业、人才优势,构建多种方式的校企任务合作项目,以真实情境、真实项目设计任务来促进实践性教学的稳步发展。
五、注重设计竞赛、行业资格证书等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应用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方面可通过专业设计竞赛来进行,另一方面可通过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来体现。针对专业资格证书在某一行业中的技能水平,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选报和参与评审考核,如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属于行业协会组织认定,建造师属于国家建设主管部门认定。通过行业资格考核和认定,让学生能够从专业技术上、管理上、经济及相关法规的学习上拓宽知识结构,体现其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他们未来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尽快参与行业实践奠定基础。在教学管理中,积极营造环境设计专业学术氛围,引入专业协会或团体组织的设计大赛,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提升了他们的设计修养,调动其创新意识,提升实践创新能力。如开展建筑设计大赛、手绘艺术大赛、室内设计创意竞赛等等,以全面的设计定位和设计表达来展示学生的成果,激发他们的学科热情。
作者:王永强
环境设计是一门专业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涉及领域广泛。从目前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看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人才主要是为了强调实用性,强调与社会的接轨,使其毕业后能够直接产生价值,但实际实施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有学生的个人原因,在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环境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环境设计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使学生在室内外环境设计方面有独特的见解,有切实的表现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在一些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课程安排上,课程的开设有先后关系,但先后课程间又缺乏联系,使环境设计教学效果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办学条件不完善。办学条件除了师资力量、硬件设施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即学校区位优势。如城市地理位置的优势,沿海城市、北上广及一些省会城市等,经常会举办一些大型的展览、活动,相比其他二三线城市优势较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多看,并在此基础上升华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那么在进行如珠宝展示设计、服装专卖店设计、酒店设计时就可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迅速形成设计思维。环境设计教学如果只停留在看图的阶段,势必造成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样会制约学生环境设计能力的发展。其二,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缺乏阶段性总结、知识小结。在大学四年中,环境设计专业学生会学到很多艺术史论知识,如中国工艺美术史、建筑史、工业设计史论、近现代史、中外美术史等。但在实际环境设计过程中,这些史论知识往往不能和实践相结合。因为学生往往将这些史论知识当成历史知识进行学习,并没有将其上升到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在学习后面的环境设计专业知识时,又不能联系之前所学习的史论知识。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衔接与过渡存在问题。其三,开课盲目,课程前后衔接不紧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被动学习,环境设计专业四年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建立,其中的一些课程是可以合并来上的。如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这两门课程虽然在内容上不同,但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和居住空间设计课程都以学生长时间生活的居住空间设计为考核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重复的,因此课程有必要合并。另外,在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的转化过程中,应增加设计方法方面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设计时知道如何进行设计。
二、课程体系建构设想
在应用转型背景下,文章根据过去在环境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上、课程体系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大学本科四年学制为例,提出全新的环境设计课程体系建构设想。大学四年总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是将教学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转”即设计能力培养的提高阶段;“合”即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的总结阶段。这四个阶段缺一不可,按照大学四年划分,每年完成必要的阶段任务,并进行阶段性考核,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课程体系构建设想如下(限于文章篇幅,下文只讨论“起“”承”两个阶段):其一,“起”即专业基础、设计基础培养阶段。一年级上半学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构图和色彩、空间表现能力与想象能力,并让学生掌握思考、叙述表达的能力。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思考的艺术、演讲与口才等,并在学期末进行命题设计与陈述。课程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设计习惯,锻炼学生的口头演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学习设计刚开始的阶段,思考和表达是为了从思想上为日后的专业设计打下基础,学生如果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就不会再出现有设计任务对不知道从什么方向入手的茫然。一年级下半学期:设计基础的培养。这学期主要让学生了解环境设计,掌握设计基础的制图表达,以及设计实践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流程和装饰材料,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专业的未来,了解所从事行业的特点等信息。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手绘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基础、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在学期末进行关于基础课程的命题设计与陈述。其二“,承”即设计能力培养初级阶段。这阶段的任务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更强,整体观念更完善。这一阶段学生主要是学习商业空间设计,并形成对设计与流行文化发展趋势的认知。主要开设的课程有商业空间设计、设计与流行文化趋势、命题设计与陈述等。
结语
以往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缺乏前后的衔接,缺乏穿针引线的贯通,缺少课程设计体系上的阶段性总结,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环境设计专业在每个学年都有不同的教学任务要完成,每学期结束都专门设计了像期末考试一样的命题设计与陈述课程,这门课程起到对本学期课程进行总结的作用,要求学生逐一进行方案陈述。这样学生能够巩固学习过的知识,锻炼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方案画面表现能力,丰富环境设计专业知识。
作者:户天顺
一、加强通识教育
目前在部分高校里,特别是一些综合性高校,“院系壁垒”的情况依然存在,合力育人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管理观念和运行机制仍囿于传统。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的教育,特别是环境设计新专业的教育更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利用高校多学科、多专业的优势,加强专业结合和通识教育,增添一些与环境设计专业相关的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土木工程、建筑学等。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融合,探索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的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管理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寻求符合环境设计专业的通识教育机制,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结构,既具有良好科学与人文素养,又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创新及实践能力,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服务。
二、突出专业教育
专业的调整其目的就是要专业特色更明显,专业特色的明显体现在专业教育上,就应该注重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要进行课程内容的全方位整合,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实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大课制。大课制教学是指将专业核心课程整合突出,安排在特定的学期,并且将课时增加,在进行核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再分阶段设置与课程相关联的专项设计,以求将知识要点有条理、有步骤的进行梳理、讲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课程内容融会贯通。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室内设计设置成核心课程,在完成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后,分阶段地进行空间设计、家具设计、色彩设计、照明设计等专题式教学,这样能使学生将相关联的知识整合,有利于发展自主学习。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大课制教学的同时,还要积极主动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寻找改善和解决的方法。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将专业理论和设计方法进行有效的传导,还要在教学环节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设计元素的提取、设计元素的运用及设计元素的表达等设计能力的提升。这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在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中有了一个很大的推进作用。此外,还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对专业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设计进行细致研究,拓展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手段,探寻科学的方法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使环境设计专业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专业人才。
三、丰富选修教育
环境设计专业隶属于设计学学科门类,设计学还包括艺术设计学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品设计专业、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公共艺术专业、工艺美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其中有许多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环境设计作为一个集艺术设计、环境工程、技术手段等于一身的交叉性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参照各专业方向特色,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环境设计专业可以尝试丰富选修教育的模式,增加选修课程,打破专业壁垒,实行大专业的通开通选。针对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特别是一些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尝试探索行之有效的符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法,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发挥不同专业的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权和个性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未来职业岗位变迁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同时,对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创新性复合型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和回访,收集相关的信息,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做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四、强化实践教育
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实践课程的改革,强化实践教育。对照环境设计的专业特点,整合、规范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强化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育。进一步建立高质量的实践基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广泛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的前提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鼓励学生运用“已知”探索“未知”的精神。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只是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要把握学生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此外,可以尝试增设实践教学时间,实行弹性学制。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育是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的,而目前许多的专业实践项目受到时间的限制和场地的制约,教学内容无法全面实施,严重影响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实行弹性学制,放宽实践教学的时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教学的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和各种社会资源,实现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及“产学研”于一体的开放性大实践教学体系。
五、尝试“工作室制”教育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加强实践教学效果,可以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团队,建立专业工作室,尝试“工作室制”的专业教育。“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就是依托专业工作室,结合实践设计项目,采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形式,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向项目实践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转换,由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过渡为开放式的实践项目教学方式。“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采取与市场化项目一致的运作形式,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社会实际设计项目、虚拟设计项目或设计竞赛项目等,由专业教师与学生组成项目团队进行项目的运作工作,开展对实践设计项目的调查、研究、讨论、设计、评价、运用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在项目运作时,教师主要负责项目的来源,并根据不同性质的实践项目组建相应的师生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整体运行、指导及控制。学生根据实践项目的需求,完成项目设计的整体实践工作,并及时做好项目的整理和总结工作,为其他设计项目的顺利开展积累实践经验和设计手段。为了保证实践设计项目的持续性和工作室高水平成果的培育,除了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强化凝练实践设计项目团队外,还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创造良好的学术气氛,以确保实践设计项目的有效开展和工作室的高效运转。同时在“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中可尝试引入一定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在同一工作室进行同一实践设计项目不同方案的竞争,或是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同一实践设计项目的竞争,以促进工作室健康有序发展和高水平设计成果的涌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项目与团队之间的双向选择。通过建立“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利用专业基础教学和实践设计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的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建立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够根据社会需求培养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六、结语
环境设计专业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的要求,这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工作,也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者,要引起新的思考和研究,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改革和教学讨论,尝试新颖的专业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能够全面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对创新性复合型专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的有效道路。
作者:张洋 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一、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的途径
1.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第一,开设设计方法课程。设计能力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但有的高校并没有明确讲授设计方法,而是含糊地开设诸如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等课程。第二,加强审美能力的培养。初入大学的新生虽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形成,但对于美还没有更清晰的认识。美的内容是极其广泛和多元的,所以在设计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教师应尊重每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广泛涉猎多元文化,从而提高审美能力。第三,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读”不仅是读书,也包括看电视、电影,或者到实地进行体验。如,学生要设计咖啡厅,如果学生从没进过咖啡馆,完全没有生活体验,那么其只能上网搜索咖啡馆的相关资料、看图片等,这样的设计难以得到认可。因此,学设计不能纸上谈兵,实地体验非常重要。
2.学生制图能力的培养
制图是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的重要途径,设计需要制图来表现。但制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制图规范,如标注方法、图线线宽规则,读懂设计图中的各种符号,更需要学生掌握施工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够看懂水电暖相关专业的图纸,否则制出的图纸没办法和水电暖配合施工,制图的深度只能停留在平面图、立面图这样的初级阶段。第一,加强施工工艺知识的掌握。施工工艺是制图的必备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参观施工现场,使其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及尺寸规格。学生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正确绘制剖面图、构造详图等。第二,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学习。运用软件是为了表达设计意图,使设计更完美地体现。但学会软件不代表就会设计,这是许多初学者容易走进的误区。
3.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自我营销的表达,另一个层面是设计方案的表达,这两种表达缺一不可。第一,自我营销的表达。首先是个人形象的传递,试想在穿衣打扮、接人待物方面邋遢的设计师,会给客户什么样的印象?所以个人形象是很重要的。其次在自我营销方面,设计师应加强设计理念的推广,让客户认可自己的理念,如果认可了理念,那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第二,设计方案的表达。影响设计方案优劣判断的因素,一方面在设计,另一方面在口头表达。在教学上,学生长久以来处在被教授的位置,口头表达的能力也较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设演讲与口才课程,每门课程都采取学生讲标的形式,讲标者接受其他学生和教师的评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除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以上三种能力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集中考试的方式使学生有紧迫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进行相应的期中、期末考试,制作专门的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巩固一学期所学到的知识。如,一年级上半学期学习的内容为素描、色彩、三大构成,那么除了英语、政治这些文化课以外,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来一场考试。如,命题设计为“古色古香”,要求用构成的方式表达,这样三大构成的知识都可以运用到设计中。将每学期的知识都做一个命题设计的总结,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形成设计理念、掌握良好设计方法的能力。
二、结语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也适合环境设计的教学工作。只要教师把学生的基础打牢固,针对专业特点,培养学生多看、多听、多思考,敢于付诸行动,乐于分享、积极向上的心态,那么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作者:魏韵佳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一、课程现状
中国近当代传统的色彩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的契斯恰科夫色彩教学体系,即是通过对静物或是实景的写生,达到色彩训练的目的。然而,在美术学科门类越趋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越加的明显。就艺术设计学科而言,色彩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和主观设计能力,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单一性和对象写生的局限性,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创作能力。因此,学以致用成为了设计色彩基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的教学模式亟待每一位教师思考及研究。
二、课程改革措施
1.重视欣赏课程的针对性教学
欣赏课程是环境设计色彩基础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环境设计专业的色彩欣赏教学应在教授学生色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更注重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色彩构成美感以及色彩情绪进行思考,而非一般性的绘画技法欣赏研究。这一点是艺术设计学科对于色彩教学的基本要求。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作为一门应用型艺术学科,色彩欣赏课程还应结合客观的社会环境所展开。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教师除了常规的印象派科学色彩理论教学,还应结合当下的社会普遍审美意识,适当引入具体色彩设计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色彩的设计美感,从而使学生更加明确色彩课程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色彩理论研究应作为欣赏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设计思潮冲击下的中国社会大环境中,对于本民族色彩的分析与认识常常是设计色彩学习的盲区。相较于西方的色彩理论,东方的色彩美学承载着更为丰富哲学内涵。无论是“五色”之说所暗合的五行玄学,或是民间艺术中“极色”的天真浪漫,这种精神性的东方色彩美学意象往往能成就设计师的灵光一现。相较于现今社会所充斥的侵略性的西方商业色彩,精神性的色彩空间似乎更加难求了。将东方色彩美学的含蓄与浪漫引入欣赏课教学,对于学生色彩审美的全面发展弥足珍贵。色彩审美需要潜移默化的培养,欣赏课程的目的在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读懂别人”是同样重要的。因此,单纯的欣赏作品并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还需要教师与学生更加积极的配合。“因材施教”是艺术教育的普遍要求。在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来配合教学,形式上可以多样灵活,可以是文本的﹑图像的﹑或是模型式的。教师通过学生的作业,考查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吸收程度以及对色彩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了解学生个体之间色彩审美兴趣的异同。在归纳总结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教学评议活动的形式,对学生阶段性的色彩作业给予指导﹑分析以及肯定的鼓励,激发学生的色彩学习兴趣,建立艺术自信,帮助学生寻找﹑归纳各自的色彩体系。相对于传统的欣赏课教学,恰当地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力更加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通过更有针对性﹑目的性﹑阶段性的色彩欣赏课程,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给予学生一双设计师的眼睛。
2.打破静物写生课程的传统模式
教师摆放静物,学生进行写生,这种静物写生教学模式在各大院校已习以为常。然而,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写生能力之外,主动组织画面色彩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适度的调整。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摆放静物是很好的尝试。在挑选静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静物组合的具体色调作出一定的要求,来增加课程的难度。到课程后期,也可以针对色彩情感性的表达对静物组合的摆放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表现欢快或是忧郁等等。应对与教师的要求,学生挑选适当的冷暖衬布搭配,大小不一的各色静物作为绘画主体,这个过程对于练习学生的色彩审美与组织是非常有益的。在摆放静物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思考以下几点问题:
1).如何使画面松紧适度,疏密有致。
2).如何运用色彩冷暖规律,安排静物间的空间关系。
3).如何通过衬布的搭配突出主体物色彩。
4).如何营造静物主题与画面的情绪。教师通过指导,将自己的视觉经验和思维模式与学生进行更直观的交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色彩修养和品味。同时,教师通过观察,可以更及时地发现学生的思维误区并加以引导和改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训练,培养有意识地安排和处理色彩关系的能力,提高对色彩知识运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结合了对学生色彩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使色彩写生教学跳出单纯的技法训练的樊篱。它是符合设计学科的专业特殊性对教学模式的客观要求,也是对设计色彩教学新模式积极的尝试。
3.实景写生中色彩设计思维的介入
除了色彩静物写生,色彩实景写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在实景写生中,景物造型对色彩的具象化要求远没有静物写生高,因此,学生在色彩表达方式上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对于处理画面中“形”与“色”的关系也有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思维介入实景写生教学是必要的。教师在教授传统的印象派色彩写生知识的同时,应适当引入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设计基础概念,引导学生对画面色彩的设计布局进行思考。具体的教学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选取具有色彩表现价值的景色,引导学生发现对象的色彩构成美感,帮助学生归纳色彩空间构成规律。
2).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艺术的主观处理,通过移动、取舍、夸张等方法,对局部色彩进行主观安排,锻炼学生设计和把握色彩节奏感的能力。
3).强调光色和冷暖的处理,培养学生色彩表现能力。阶段性的色彩实景写生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不同时段光线的变化迫使学生不得不快速地把握瞬时的色彩美感,而用最概括最有效的方式反映在画面上。色彩实景写生的客观因素间接地避免了学生概念的描摹对象,而在教师的引导鼓励下,学生设计画面色彩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加强,因此,实景写生是最能直观反映学生色彩表现能力的基础课程。同时,它对色彩灵活性和色彩形式美感的表达要求较高,在教学内容上与相关设计课程有着一定的衔接,是设计色彩基础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4).重视自学能力培养,提高色彩思维能力在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色彩》课程教学中,理论课程的课时比重要比实践课程少得多。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课下加强色彩理论知识的自学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坚持临摹训练,阅读专业理论书籍也是自学的有效途径。首先,在学习理论课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做好预习工作,使理论课课堂教学更有成效。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定期定量完成阅读任务,并整理和归纳读书笔记。也可以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对色彩的某一方面知识进行具体的研究,如色彩的空间与方位感,色彩对心理或是生理的影响等。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环境设计学科具体的专业要求,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色构练习,也可以针对学生正在进行的设计专业课程做具体案例的色彩分析。总而言之,教师应该尽量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基础色彩》课程的教学与后续设计专业课程进行适当的衔接。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改革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更为丰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以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来完善知识体系,以更为积极的教学引导来开发创新思维。“合抱之木,生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基础色彩》教学中,教师应以更为多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厚的土壤,为学生未来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秦文斌 单位:福建工程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一、课程定位
写生是一门目的性明确的课程,让学生在优美的风景和建筑环境中理解空间和表现空间。通过环境设计写生可以获得直观的现场印象,提高学生对户外风景形式的直观立体效果认识。环境设计专业写生与美术类专业的写生相比有一些异同点。相同之处在于它们在绘画工具、素描基础方面都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对于外部事物的真实提炼,能够形成构图完美、视觉线条流畅、整体结构清晰的写生作品。而两者的区别在于:环境写生设计更为突出环境中的主体,如建筑和配景的形象等,在写生的过程中应强调建筑透视与结构的精准;而美术类的写生则强调主观因素的表现,强调作者对外部事物意境的表达。
二、教学组织
在教学活动组织上,环境设计专业写生不拘泥于“教室”,而是将其扩展到学校之外的“实习基地”,建立以“实践课题”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组织模式。目前很多高校设计专业在写生实践教学中从制定合理的实践计划、应用多种实践工具器材、强化和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建立固定的校外写生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成果展等措施来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三、实践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训练学生动手、动脑的思维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处于设计写生连贯中,钢笔画则可以使设计者思维不断变换,快速记录自己的想法,创造更多的灵感。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学科造型的基本能力、审美能力、观察和思考方法,通过写生掌握艺术表现技巧、设计和创作的规律等。为后续的环境设计专业学习奠定造型和表现的基本能力,也为专业设计课程积累设计素材。
(一)积极动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学习快速表现,首先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手绘训练,强化实践动手能力,需要有一定数量和时间的积累才能换来高质量的手绘效果。因此,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合理进行钢笔画技法的练习,养成积极动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二)打牢基础,训练线条
在初步接触钢笔画时,应在线条练习上多下功夫。环境设计专业钢笔风景速写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用线条进行造型处理,在实际练习中,只有利用线条的艺术魅力才能最简洁、明确地表达对象特征。以线造型可简可繁,在进行环境艺术写生中既可以运用简洁线条描绘物体的轮廓,又可以用线条准确地刻画对象的特征,还可以用线条的疏密关系来塑造出对象的形体与光感效果。
(三)明暗关系
在钢笔画艺术语言表现中,明暗表现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方法。钢笔画中明暗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1.光影明暗表现:主要强调物体受光后的明暗关系的变化,注重对明暗交界线处理,强调物体间的明暗对比效果,注重物体明暗交界线处理,暗部与亮部及光的来源与方向的表达。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所获得的写生作品相对比较写实,节奏、层次丰富。
2.渐变式明暗表现:渐变式明暗表现多在物体的边沿和形体的转折处进行变化,由深至浅的进行明暗关系的处理,形成一个饱满的平面轮廓,使表现的画面具有良好的装饰趣味性。
3.综合式明暗表现:运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线条,或根据画面需要所画的色块,其目的是使画面更生动和更富表现力。此类表现手法要求绘画者具有一定手绘经验,能够良好地控制画面的气氛与节奏,较好地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
(四)透视表现
透视在环境设计写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确的透视是理解空间结构的重要方式,也是设计写生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常常发现,一幅钢笔画如果透视不对,即使线条流畅,光影关系表达到位,画面也会看上去别扭。由此可见透视的重要性。在环境设计写生中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好透视呢?凭感觉来画肯定是不行的,可以采用设计类专业的几何透视法来画。这样精确性是能保证的,不过如果作画如同画工程图,速度很慢,也就失去了写生要求快速捕捉形体能力训练的意义。一幅优秀的钢笔速写作品需要丰富的视觉语言,在环境设计专业写生中,虽然所使用的工具比较单一,但它的表现语言却存在着各种丰富性。通过钢笔画的艺术表现形式,运用丰富的视觉效果,结合线条、明暗、透视的相关法则更好地传递物体的装饰性。
四、结语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我们需要强调环境写生的目的,需要加强学生线条运用能力,需要强化学生对透视与结构的理解,通过环境写生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各种技法的能力。环境写生课程往往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四年大学生活中的亮点,在教学中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注重教学引导和教学启发,注重讲授与写生实训相结合,创作出有新意和特色钢笔画作品,为后续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津
一、环境专业课程设置
当下,许多高校环境设计相关专业多只开设CAD、3DMAX等相关专业软件课程,似乎只有这些才是环境专业必须的。还有一些院校将所有专业通用的计算机基础纳入环境设计专业,而且当成必修课开设,因为学生毕业需要考级。实际上,这些做法太过简单草率,都是不正确的。首先,所有专业都要求的通识基础课计算机基础,在设计专业已经完全没有开设的必要了,这门课是以前计算机还未普及时所开设的基础课,内容跟不上时代,学生也学无所用,像编程之类课程,设计专业学生用不上,只为应付过级考试,考完就丢。再就是,很多环境专业只开设CAD、3D等行业软件课,不开其他如AI等排版类软件课,这样也不对。笔者在带学生作课题设计和毕业设计时发现许多问题,很多学生不会设计和制作毕业设计展示展版,不会求职书的版面设计和制作,不会标书设计和制作,不会做稍微漂亮一些的PPT,甚至是不懂形式美法则,等等,涉及此类应用时需要求助于人。其实,一些平面设计软件,对学生视觉美感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平面设计、排版软件,与CAD等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是所见即所得的,在设计时更容易把握视觉元素运用,而且软件界面本身就很漂亮,经常使用,能达到视觉美感的高度养成。
二、学习软件的选择
环境设计专业需要学习哪些软件?这些软件在课堂中应该如何组织教学呢?需学习到什么程度?安排多少课时才算合理?环境专业学生学习软件,并不需要把所有软件都学习到精通或熟练的程度,因为所有软件都很庞大,要是把所有命令都学会,显然不现实。特别是一些平面设计类软件,需要开设,但不需要像视觉传达相关专业那样深入学习。笔者经过多年探索,觉得软件学习可以这样安排选择:选择一个矢量图排版编辑类软件,比如:CorelDraw、Illustrator;选择一个点阵图处理类软件,比如Photoshop;选择一个工程图绘图软件,比如CAD;一个三维绘图软件,比如3dsMAX、SketchUp。在这样五类软件中各选一个,学习时让各个软件互相融会贯通,就是适应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模式。四、以教授方法和原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以上所列五类软件中各选一个,学习起来就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这些工具软件功能都很强大,命令都很多,需要长时间实践。如果都去按部就班地学习,学生的时间、精力都不够。其实,我们可以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一些常用且最基本的命令,以最简单、最短时间的方法学习到最常用的命令,让学生能快速上手,能直接使用计算机做课题,且能举一反三,在项目应用中成为高手。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往往比较浮躁,对命令学习往往不感兴趣,所以要多加探索,增添学习趣味。笔者在教学时,经反复探索,摸索出一系列让学生以几个小练习就可以上机使用CorelDraw、Photoshop、CAD等软件的学习方法。
1.练习一
这是CorelDraw这门课第一次练习,首先学习设置比例和尺度,如矩形、圆形等按比例设置相应尺寸,再学习复制、复制过程中放大和缩小命令;旋转、旋转复制等命令。整个这些工具和命令采用这个方法学习,只需要20分钟即可快速掌握。
2.练
在这个学习中,主要是选择学习结合命令,对齐、排列等命令,这些命令为以后的CAD、3DMAX等打下基础。时间也只需要15~20分钟。这个练习加上组织教学时间,正好与练习一组成一课时。
3.练习三
在这个学习中,学习节点编辑命令和修剪、焊接、合并等命令。因为这些命令能为以后学习Photoshop的路径工具、3DMAX的手绘线工具和布尔运算命令打下基础,虽然不同软件里叫法不一样,但其使用原理、绘制方法、节点控制操作模式以及布尔运算的原理和运用方法都是一样的。时间需要40~45分钟。
4.练习四
在这个练习中,先学习结合、修剪、焊接等命令,再复习对齐命令。因为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命令需要反复练习,避免遗忘。结合、修剪、焊接也是将来要学习的3D中的布尔运算命令。时间也只需要40~45分钟。
5.练习五
学习结合封闭图形命令并填充图案和色彩,了解在计算机里填充色彩需要闭合图形的原理,为以后学习CAD面域概念、3Dmax、SketchUp中闭合线形概念打下基础。时间40~45分钟。
6.练习六
学习对齐与分布命令。在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应该养成一个好习惯:不要手工在屏幕上测量尺度和对齐物体,这样不准确不规范,所有对齐、分布、测量等精细工作全部交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正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势所在。本练习时间也是40~50分钟。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只需要5~6个课时,就能让学生熟练掌握CorelDraw这样一个庞大软件的常用命令,且为后续软件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轻松,对几个命令反复学习和练习,加上创新作业时间,绝大多数学生在8课时的课堂学习之后,就能独立使用CorelDraw进行展板排版编辑、标书设计制作等工作。
三、结语
同样道理,笔者在Illustrator、Photoshop、CAD、3dsMAX、SketchUp等软件教学时,都是把最常用的命令提炼出来,用几个简单练习,把各个不同软件相同点提炼出来,让同学们用最短时间入门。学生能用最短时间,融会贯通各个不同软件,可以立即开始专业课程作业、课题设计、项目设计、校外实践,在使用过程中慢慢自主学习至精通。所以,在教学中各软件不能各自独立教学,而是需要把几个都要用到的软件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效果好。
作者:高英强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