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08 05:05: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议中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摘 要:在中学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不断更新人文教育的观念,从学生实际入手,开设人文素质学科课程,融人文素质教育于语文教学中,并组织各类人文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中学教育;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在中学教育的历程中,素质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中学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科学教育侧重于智慧、理性和能力的发展,通过“求真”,使其行为合乎客观规律;人文教育侧重于社会价值、规范、情感的形成和确立,通过“求善”,使其行为合乎本真人性。一个完整全面发展的人,既需要有科学教育使其拥有理性方法,同时,又需要较高的人文素养组成其全面的知识结构,进而塑造完整的人格和完善的思维模式。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教育,必然会影响到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中学教育现状中,高考的杠杆作用使学校和个体都把精力投入到了应试教育之中,人文教育基本被忽视是一个现实。尤其是在占据较高比例的理科生的教学中,其教育内容除了语文之外,主要是数理化生等以科学教育为主的内容,无论是从学生个体还是学校的整体来看,人文素质教育现状都不容乐观,都亟待提高。因此,应该重视人文教育,使培养学生的不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应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主要途径如下:

一、传授人文知识

(一)开设人文素质学科课程

与现有实行的文理分科相比,即将取消分科,实施新的高考方法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无疑是一个进步,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分科以后,虽然人文类课程(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成为了所有学生日常授课的正常内容,但实际效果恐怕也只是停留在课程表面或者课程表上而已。在考试杠杆的作用下,感兴趣的学科才是值得学习的科目,偏理和偏文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然会分化出潜在的文理生,其本质上和以前不会有太多的改变。只是对于文理兼修的学霸而言,多了一份选择。

因此,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人文素质教育受到轻视的现状,有必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可以尝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强制性,使其成为高考的一份子或者参考成绩。要创新办学与育才的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建立人文素质的课程体系,将史地政等基本常识汇成一个门类课程,传授基本的常识,使学生能接受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同时,增设一些文学艺术类的选修课,既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也使学生有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特性

在人文素质教学中,语文课无疑是最基本最现实的科目。作为言志载道的精神工具,语文教学承载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和散文类文章,除了承继文学的作用,同时也兼有历史甚至是地理的教育作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无论是英雄还是侠客、帝王还是平民,其自身中都会包含有传统的价值观和善恶是非的观念,这些形象在与读者心灵的碰撞中会改变着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和思想;同时,一部作品既是文学也会是史学,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历史的身影。尤其是文学常识部分,其本质上是史学的一部分,在教学中,不应该简略而过,而是要浓墨重彩,从而弥补历史教学缺失带来的空白。再者,结合文章中出现的地理内容,教师也应该融进地理知识,拓宽语文教学的内容,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作用应该被充分放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自身的人文性,使之能够在学习中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工具。

语文课程教学除了传授基本的人文常识,同时也可以利用很多真实的英雄人物和虚构的美好形象,以及对国家自然、历史的描绘,向学生传递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民族美德等正能量。而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将价值观和是非观念等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情操,塑造理想的人格。使学生既能通过读书掌握书籍中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能领悟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

二、 组织人文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传授人文知识只是工程的一个方面,组织人文实践活动则可以将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深化。

(一)举办知识讲座和人文社团活动

人文素质系列讲座和社团活动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有力途径。

在正常的教学之余,举办普及性质的文学、历史或艺术等方面的讲座,不求深奥,但求宽泛。既讲究知识性,也注重趣味性,使学生在快乐中汲取知识,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情感,娱乐身心的作用,从而对学生起到熏陶、教育、感召、净化的作用。讲座时间可以固定,形成一个机制,时间的长短要适度,既能达到传授基本人文常识的目的,又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间。把握好时间和内容全面以及趣味性是其重要所在。从这一点出发,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要求要高一些,如果达不到要求,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对于社团活动,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大学生的专利。其实不然,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中学中,也大有市场。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就是一个成功的社团活动。该社团每年都会举行各种级别的活动,小到全市,大到全国、国际,参加的人数之众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这个社团的活动中,不仅仅是英语口语的提高,同时,学生对于联合国机构的模仿建立,对于世界问题的参与、讨论,以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和稿件的写作等,全方位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思考能力、语言辩论能力、对国际政治的了解和解读能力、对新闻稿件的写作能力,甚至小到学生自我的生活管理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

模联只是成功的例子,其实,在学校中还可以有很多合适的社团活动,比如读书会、艺术团体等。读书既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宽度、也可通过写作读书体会并加以交流而加深自己的知识厚度。艺术社团则可以了解艺术的有关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所以,社团绝不是大学生的专利,在中学开展社团活动,对于提高人文素质有着不小的实际作用。将社团活动全面禁止或者抱有偏见的观点无疑是眼光短浅的表现。

(二)发挥共青团的特殊作用。

长期以来,共青团的重要作用在中学被忽视了。语文教学所宣扬的价值观念是通过隐喻教学来实现的,观念隐含在作品中,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思想教育则是直观可见的,二者之间的作用不可以相互替代。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传统的美德教育,仅仅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是不完整的。必须充分发挥共青团的作用,始终教育学生把树立崇高的信念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教育的重点,长抓不懈。通过辅导讲座、观看影像、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形式形成立体教育,从而使广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的政治热情,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前途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从家门到校门,一心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这种局面大多是由学校和家长造成的,而学生本身对于走入社会、和外界交流有着浓厚的兴趣。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接触社会,对于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等方式,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总之,只有不断更新人文教育的观念,拓展传授人文知识的方法,活化人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涵,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作用不会马上显现,但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一生将会受益无穷。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跆拳道校本课实践对初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摘 要 跆拳道运动在世界以及我国的迅猛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运动的艺术魅力与价值,符合世界体育的整体发展趋势与要求,是一项蕴含深厚底蕴的时尚运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跆拳道运动已经受到中学生的喜爱与推崇,成为一项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得到推广。跆拳道校本课程的构建,有助于将跆拳道运动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当中,展现这一项运动的价值与内涵。

关键词 跆拳道 校本课程 初中学生 素质教育

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要求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将人才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与良好的身体素质。跆拳道走入校园,备受初中学生的推崇,成为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对初中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跆拳道校本课实践对初中生素质教育的促进

(一)德育素质的促进

中学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处于初步形成的基础阶段,是实现素质培养的黄金时期。跆拳道教学以及训练过程,以武礼、武德为根本,注重“学艺先学礼,习武必明德”理念核心,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一种尚武精神[1]。在这种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得学生在接受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过程中,将德育教育与自身品格形成联系,学习并感受跆拳道运动带来的价值观及精神品质。

(二)文化素质的促进

跆拳道以一项运动的形态进入到我国,之所以快速发展并得到推崇,根本原因是与我国的武术文化传统融合,将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其中,展现出传统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因此,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有助于增强初中生的文化素养,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应该注重教学方式中融入德育教育,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拓展并丰富学生视野。

(三)身体素质的促进

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具体实践,对于初中生身体素质的促进,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格生长。初中生正处于身体的成长时期,骨骼弹性较好但固性较差,肌肉细嫩容易疲劳。跆拳道运动的开展,能够有计划的锻炼小肌肉群与伸肌力量,促进骨骼与肌肉逐渐成长,使得学生必要的身体素质得到提升;第二,促进心血管系统发展。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有助于改善心肌的营养状况,满足动静结合的基本要求,促进血液循环;第三,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促进作用。跆拳道运动学生在完成运动促进身体素质提升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突破,在心理上得到极大满足。开展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准确引导有助于提高其注意力,增强自信心[2]。

二、初中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初中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能够优化该校本课程在中学校园中的开展与具体应用,持续发挥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的作用。凸显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实践价值,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步骤以及教学评价等多方面作为切入点,全过程优化跆拳道校本课程,展现出其对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确定教学目标

跆拳道校本课程的开展与实践,目的是增强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出素质教育的优势与价值。这就需要在跆拳道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首先,针对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需要将跆拳道教学进行分解,以便于不同动作适用于不同的学生,衡量技术动作的难度标准;其次,对跆拳道校本课程探索与实践,教师应该融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保持高度一致,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教学目标确定之后,可对目标的执行状况进行验证,即跆拳道校本课结束之后对学生实际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及时优化与改进教学目标,完成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

(二)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以教学内容为基本目标,对整个校本课程分为不同的教学计划时段,以便于不同教学计划环境中的目标得以实现。教师的教学计划制定,需要根据教学计划以及课时数认真完成并执行教学内容,一个阶段的跆拳道校本课程教学目标为核心。例如,将整个跆拳道校本课程实践在一个教学阶段划分为12课时,其中跆拳道基础知识4课时,跆拳道技巧以及动作掌握4课时,跆拳道巩固练习为4课时。制定分步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教学内容得到优化。

(三)优化教学步骤

跆拳道运动单论其动作本身,每一个动作都是相对独立的。包括独立的动作规格、攻防特点以及组合规律等。因此,在校本课程实践探索中,应该充分尊重特定的步骤与规律,以其为前提条件。教师与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相融合,对每一个动作进行认真讲解,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跆拳道的各个动作。通常状况下,教学步骤为建立感性认知学习分解动作完成动作巩固运用[3]。优化后的教学步骤,剔除了影响要素,将跆拳道所能够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价值充分展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具有积极意义。

(四)实施教学评价

跆拳道校本课程在中学阶段开展,主要是一项以运动为主的教学方式。跆拳道自身具有一套完整的晋级评价方法。无论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适应的是哪一个教学阶段,都能够充分展现出其适应性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施教学评价,不仅仅能够为中学生学习跆拳道的效果进行检验,更能够发挥出激励价值,帮助与引导学生去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在接受跆拳道校本课程教学中提高综合素质。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探析

摘 要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社会变迁等方面影响,当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以此为背景首先阐述了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引起中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1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青少年代表着未来的希望,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是中国未来持续发展和复兴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占有非常关键的地位,因而发展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发展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核心部分。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的这部分内容说明了学生心理素质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关键影响,也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

但一些调查表明,当前的中学生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根据新华社的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调查显示大约35%的中学生表现出了心理异常,其中的53%的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问题。这些数据表明,在当前的环境中,中国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而这也说明了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分析

个体心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其青少年时期,而其心理素质的形成和与发展很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学生是否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与他所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和分析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要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应对这些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2.1 社会环境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由客观因素所决定的,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也可以扭曲个体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种快速而深入的社会变化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转型所产生的独特的中学生价值观。社会学认为个体价值观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在社会变迁中,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会随之发生重要的调整,这一点对正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而言更加明显。目前很多关于新生代、80后、90后群体的探讨,恰恰反映了中学生群体在社会变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和心理特点上的特殊性。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当前中学生心理特征形成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能更多地包容和理解中学生。

第二,社会风气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尚未成形,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认识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在当前,社会转型和外来文化的引入使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备受争议的观念,它们对原有的社会价值与道德意识形成了挑战。很多中学生在这一阶段尚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大都处于叛逆期,加上部分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夸大与失实,常常会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第三,社会生活方式的网络化转变对中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交往方式日益呈现出电子化和虚拟化,中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更快的技术接受能力,所以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社会联系也变得更加网络化。这种社会交流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这一变化改变了青少年接触信息的方式、类型和深度,其所接触到的信息对其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2.2 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是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心理素质教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干,以日常教学活动为载体,所以学校的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水平是影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学校在注重传统的德智体等教育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德智体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一个个体如果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是无法进行长期有效的自主学习的,学校在对学生学习的正常监督之外,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使之能够在离开中学和进入社会之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从心理特点上讲,中学生常常处于逆反期,在过于强调分数和服从的教育环境中容易出现厌学、焦虑、对抗等消极心理,这会使很多具有良好潜力的学生没有有效发掘学习能力,反而影响其长远发展。

2.3 家庭氛围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与氛围一直在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氛围会在不同方面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第一,家庭的完整性与内部关系的决定性影响。家庭的完整性直接决定着家庭教育情况,单亲家庭、婚变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等情况会使青少年在心理发展中形成孤僻、自卑、冷漠、自私等负面的心理特点。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家庭类型的数量要多于过去,这实际上也是社会转型和社会环境变迁所产生的一个派生现象。

其次,家长行为不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起到不良的示范作用。家长的言行、理念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并在其心理素质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少年在家庭中会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中的其他个体,尤其是负面言传身教的影响。所以家长的行为方式也具有重要作用。

2.4 中学生自身因素

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学生一般在12到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是其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常常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常常在心理情绪上变化很大,并且难以独立面对压力。因此,需要包容他们的想法,注意他们该时期情绪上的敏感性。

3 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建议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性变化不仅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通过对家庭的作用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情况使当前的中学生素质教育具有复杂性与变化性,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一点首先应该具有清晰的认识,并且也需要认识到中学生素质教育并不是依靠学校和教师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家庭的配合,而后根据这些情况来采用更加具有包容性的教育态度,采用更加丰富多样和全面有效的教育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3.1 将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互促进和内在统一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与主要目标。所以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对知识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合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来促进中学生的知识教育质量的提升。

3.2 积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水平

教师自身的修养与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劣,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发展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更具有包容性的教育心态,这一点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尤为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需要具有两方面的素养:

第一,对学生教育的敏感性。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指导学生时,需要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耐心,既能够及时察觉学生心理倾向的细致变化,也能够为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给予细致有效的指导。

第二,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宜人性。在进行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时,教师需要的关键素质不是威严和使学生服从,而是开朗合群的性格特征和谆谆诱导的教学方式。具有这类特征的教师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从而更好地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便于教育的有效深入。

3.3 与家庭教育结合,促进家长的配合

现代家庭教育应该将孩子的心理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对青少年成长而言,家庭教育有着比其它教育形式,甚至是学校教育更为深远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理解和重视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也应是作为主要教育者之一的家长所需要具备的观念。在心理素质教育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和学校,更需要充分家庭教育的作用: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需要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所以家长应注意主动构筑良好的家庭气氛,并根据子女们的身心特点,恰当选择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素质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家长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家长自身素养的水平是决定家庭教育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在开展中学生的素质教育时,需要家长能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教育理念,并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引导来推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把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这就明确了体育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手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要跨入新世纪素质教育是“入场券”,而教师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振兴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我们有必要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基本内容及要求有所了解,这样体育教育才能在学校体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只让学生每次课跑步或自由活动如何能让学生喜欢体育课呢?更别说如何积极的锻炼了,所以体育教师要对体育的各方面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并要有一特长,做个“一专多能”的教师,要做到这样必须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老前辈学习,向学生学习,要有不断学习,不耻下问的精神品质。体育教师要能文能武,不能以为在大学中所学,用来教初中生这已经是很足够了,要知“坐吃山空”,体育教师还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起带头作用,对以前所学知识,还应更加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敬佩你,才会更加配合教师的上课。

其次,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传道必先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灵魂,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其一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上,“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是对事业忠诚的最好形容,一个只有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才不会失去工作的动力和责任心,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第二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如果教师处处总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出现在学生面前,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这怎能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呢,教师只有把爱建立在严格学生和信任、期望之上,热情帮助学生,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待学生,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期望和信任作出积极的反映,第三,表现在自身道德修养上,教师劳动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说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教师的上课。

二、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本,寓道德之舍也。”辩证地指出了体育与知识、道德的关系。所以,体育教学要把教育贯穿到教学中去,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的德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田径运动中一些技术动作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贯穿于走、跑、跳、投、武术、体操等项教学与训练中。首先体育教师要起好表率作用,如在骄阳似火的盛夏或寒风凛冽的隆冬,教师始终能做到从容、精神饱满地给学生讲解、示范、教学,这对于学生起着无声的优良意志品质的熏陶;其次要重视对学生的诱导教育,如在跳远联系中,有的学生怕沙土脏了鞋袜,练习不认真,动作不到家,这时教师应指出不正确的姿势不但不能掌握和提高正确的跳远技能,而且还会给腰、腿部带来损伤,并教育学生要克服怕苦、怕累、怕脏等思想,培养自己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还有在球类项目中,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比赛中集体配合不够默契,导致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相互抱怨;裁判错判时是宽容大度,还是“斤斤计较”;比赛节节胜利时,是谨慎从事,还是骄横自满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很好地总结和引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三、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成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不难看出,新课标中把运动兴趣作用提高到很高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练习感兴趣的时候,就会认真听讲,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练习的时候就会积极参与,一丝不苟,刻苦完成,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内容和练习不感兴趣的时候,就会心不在焉,马马虎虎,被动应付,从而影响动作完成的质量,结果事倍功半。

所以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四、体育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体育活动大部分在实践中进行,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和实践的表现机会,但在体育教学中有些老师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技能方面的知识传授,却很少注意学生心理方面的变化,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新形势下,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把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的培养很好融为一体,培养身心都健康的新一代。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五、体育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扩大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要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要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要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巩固和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素质。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独立学院团学工作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探析

内容摘要:团学工作是我国高校设立的以学生管理为主要目标的重要部门,是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助力。高校通过团学工作来宣扬社会主流思想和科学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本文主要探讨独立学院团学工作与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团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就如何利用团学工作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团学工作 学生 综合素质

一.团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尚未认识到团学工作的重要性,团学工作队伍成员的培养也还没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多数人都在对团学干部队伍的理解上出现了极大的偏差,将团学干部队伍看成是高校学生管理的辅助工具,团学工作始终坚持以领导的观点为核心从而展开各项活动。这种做法不仅难以发挥学生组织的功效,还严重打击了学生参与团学工作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空间。另一方面,负责团学工作的教师对团学干部的培养也不够重视,有的只是利用活动前几天对学生进行粗略的培训说明,在培训课上简单的介绍一下团学干部的工作内容、职责等等。但实际上学生最缺乏的是对于如何具体开展团学工作的认知,比如活动方案的设计、总结报告的撰写、怎样去应对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意外情况等等,从而保证和提高团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团学工作忽视了对学生实用性技巧的培养。而且团学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授课的形式培训团学干部,然而这种方式只对新的成员奏效,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此产生厌烦的情绪,会造成代课或是逃课的现象。这些问题都削弱了团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并成为了团学工作长远发展的绊脚石,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阻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如何提高团学工作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高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团学工作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基础部门,理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一些列活动。团学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上。首先,要促进学生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要宣扬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八荣八耻”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弘扬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学生遵循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成人成才。只有确立了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培育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此外,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团学组织应当根据现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观念对其教育形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手段来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创新管理。团学组织对学生理论灌输的同时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扩充教育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素质高的全能型人才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团学工作应当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力倡导学生在参与团学工作的同时,注重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既要娴熟的掌握专业知识,又要深刻的领悟党团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团学工作内容中加入社会的新鲜元素,使学生能够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团学工作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工作能力和思维方式,这对于将来学生在正式工作中的表现有着积极意义。团学组织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变化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服务,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团学工作的开展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团学工作应当首先进行良好的团学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团学工作的功效,使之成为高校教育的推动力,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成才成人。团学工作应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活力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高自声的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舞蹈课中学生“五项能力”的培养

摘要:素质教育舞蹈课打破了传统的舞蹈教育模式,创建了真正“面向全体学生”的新型舞蹈课程体系,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对学生观察模仿、即兴表现、交流合作、创造求新以及综合融化这五项能力上的培养和提高最为突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课 观察模仿能力 即兴表现能力 交流合作能力 创造求新能力 综合融化能力

一、观察模仿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观察模仿,在舞蹈中包括对舞蹈动作、神态的观察与模仿,也包括对自然万物、社会及人的心态的观察与模仿,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包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1.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模仿

舞蹈的起源观点之一就是模仿论,是人对自然的模仿,用有节奏的动作对各种动物的动作和习性进行模仿。在舞蹈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模仿,联想,再现动植物形态进行动作的创造、提炼。在课例《海底世界》中,我带领学生围成圈,手牵手做波浪状,让学生感受动作所表现的情境,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和联想海底的动植物形态,学生们很快就摆出了海龟、鱼、螃蟹、水草等动植物形态。而后通过观看视频《美人鱼》,学生们看到了海底世界中的动植物,他们在之前的模仿创作基础下,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塑造了更为准确的动植物形象。

2.对社会、人的心态的观察与模仿

加拿大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就包含观察学习这一内容。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将其记在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他主张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人的行为,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了许多行为。

3.对舞蹈动作、人物神态的观察与模仿

在舞蹈课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模仿舞蹈基本动作和神态。它可以规范体态,培养方位感与空间感,掌握不同方位的运动轨迹,达到身体的协调、柔韧和灵活;对神态的观察与模仿,感受舞蹈动作表达的基本情感;观察舞蹈、体验舞蹈,了解舞蹈的种类、民族、文化、历史等。

观察模仿学习是一切学习的基础,这种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知识和技能,而这些知识和技能既是更高级的观察模仿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拓展思维、启迪智慧、吸取精华,实现再创造的基础。

二、极富个性与鲜活的即兴表现能力

“即兴表现”是素质教育舞蹈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使舞蹈永远处于鲜活与创造境地,激发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表现,并不断地创造出奇特的令人惊喜的艺术效果。素质教育舞蹈课认为即兴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应当把中国学生这种被现代教育压抑已久的能力释放出来,并敢于表现自己。课例《鸟语》,就考验了学生们的即兴表现能力:首先,我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面对面站着,其中一个即兴做若干个动作,另一人原搬照学,考验二人的默契,随后交换主导角色;接着,我让学生嘴里说一句话,并配上相应的动作。而另一同学可接着说毫无关联的下一句话,也配以相应的动作; 然后,我要求学生用“鸟语”即谁都听不懂的语言来表达,并同时配以动作,另一同学也立即用“鸟语”配以动作做出反应,两人形成语言与动作的小片段;接着,我让学生围成半圆,一人快速跑到另一人面前,用“鸟语”配以肢体动作“告诉”对方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可以是不同情绪的:高兴、悲伤、愤怒、紧急的等),每人限时5秒,接着从这个被告者开始找寻下一个对象;最后用“鸟语”对话,两人一组,即兴用“鸟语”配合动作进行对话。在这个课例中,我们很明显地感受到大家紧张、兴奋地想、说、做,勇敢地表现自己。事实也证明,即兴表现能力的开发,学生就会有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交流合作能带来成功的愉悦感

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因为很多的编创活动,经常会形成很多的小组交流合作活动,大家在一起商讨、交流想法,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互相分享智慧。我在课例《魔纸》的小组编创环节中,发现其中有一个小组里,聚集了好几个有领导力的优秀学生,她们都有不错的创意,在反复的商讨和尝试后,大家选定了把报纸卷成喇叭的设想,接着同学们又商量什么主题呢?大家各抒己见,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编创出了《老鼠嫁女》的主题。舞蹈片段虽短,但是我们看到了欢喜的媒婆,娶亲的队伍,亲友们与新郎新娘的嬉戏,最后大家更加欢天喜地地送新郎新娘的场景。道具―报纸,也变成了娶亲队伍中的不同物品,实在令人惊叹。这个舞蹈片段有情节性,有趣味性,学生们课中,通过交流合作产生了成功的愉悦感。

四、创造求新是不变的追求

创造求新,是素质教育舞蹈最重要的特性。各种理念,各种方法,最终都集中在创造的环节上,学生最终收获的便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方法、创造性习惯的培养,是求新的追求。在舞蹈课中,我总会提示“不要重复别人”,这就是在提示大家要创新。在课例《魔纸》中,我先发给每个人一张报纸,并提问学生:一张我们平常用来阅读的报纸除了是报纸,还可以是什么?我做了个示范,报纸即刻成了脚下踢的球。在我的引导下,报纸变成了喇叭、纱布、毛巾,甚至变成了书包、雪花、新郎的缎带、婴儿的包被……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创作后,同学们用简单的报纸编创了一个个让人惊喜的主题:《飞》《老鼠嫁女》……

素质教育舞蹈课堂就是这样一个创造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者。在创造的过程中,永不满足,永远追求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这是素质教育舞蹈课最有效的培养手段。

五、形成新整体的综合融化能力

把不同学科知识进行迁移、嫁接、综合与融化,就是综合融化能力。

1.与艺术学科的综合融化。艺术学科包括音乐、戏剧、诗歌、美术,又包括书法、绘画与雕塑等。课例《永》,通过中国传统书法的笔法精髓“永字八法”,将书法与舞蹈联系起来;课例《渔夫与魔鬼》,将经典文学作品知识、绘画与音乐综合融化;课例《乡愁》,通过时任余光中的《乡愁》,将诗歌与舞蹈联系在一起……

2.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融化。其他学科如体育、语文、历史、地理是科学与数学,也包含德育内容的自然结合。

素质教育舞蹈课中,不同元素、学科知识的综合或进行不同的组合与排列,其结果即产生一种新的结构,这是一种发现、发明和创造、创新的过程。学生在动作元素的排练与组合中培育创造性思维,体验创造性劳动的乐趣,积累创造性经验。通过这种创造性整合过程,将不同知识进行综合融化形成新的整体。

总之,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五项能力,并不是单从某一个环节就能得到体现,它们常表现在各个环节中,或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出这几个方面能力的表现。它们息息相关,紧紧相连。它们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它们共同支持着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反思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生“家教热”现象

摘 要: 当前以“应试教育”为背景的家教热现象,表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仍面临很大的挑战。通过对“家教热”现状、趋势及带来问题进行反思,提出改变这一现象的四点建议。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家教 中学生

自20世纪80年代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中国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实施素质教育逐渐在中国教育界达成共识,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下,素质教育的推行仍然受到很大阻碍,其中“家教热”现象是学生难以实现素质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家教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虽然国家持续增加教育投资,高等教育入学率略有提高,但提高后的入学率仍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据艾瑞统计:国内一流大学的录取率约为7%~8%,“211大学”的录取率约为5%,“985大学”的录取率仅为2%,学生想进入理想学校仍非常困难。为了在考试中获胜,学生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应试”,而提供“应试教育”的课外辅导机构成为他们的首选,因此升学压力是导致“家教热”的原因之一。辅导机构较低的经营门槛是导致民办辅导行业在教育部明令禁止公办学校开展盈利性“补课”后获得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根据IDC报告显示:2011-2014年中国辅导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0-330亿美元,2011-2013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图1是美国投行jefferies对2004年-2013年中国家庭教育支出做的统计图,他在《中国教育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家长愿意在个性化教育上花更多钱使子女更具竞争力,这正是辅导市场发展增速超过家庭教育支出增速的原因”。

图1 中国家庭教育支出

随着“应试教育”弊端凸显,高考改革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曾明确提出要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1]。2014年高考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包含考试制度改革与录取制度改革,主张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外语实行一年多考”、“不分文理科”、“减少考试科目”等,提出的“多元评价”对改善学生过度“应试”、盲目追求“高分”现状和缓解学生“一考定终生”的考试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家教热”现象的反思与建议

(一)学校素质教育未能有效实施

1.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提到素质教育很多学校的做法往往是“缩短上课时间”、“减少课外作业”、“组织活动课”,培养学生广泛兴趣、爱好,从而忽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些都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误解,也是很多学校素质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撇开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特长教育,所以升学率应该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2]。数学和外语作为学生校外补习的主要科目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城市学校在基础学科上花的工夫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应提高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

2.学校评价体系滞后

导致学校素质教育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未能改变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标榜“素质教育”的学校常常以应试教育的考核标准衡量素质教育成果,使教师在实施素质教学过程中产生认知混乱,老师迫于评价的压力很难真正放手搞素质教育,使素质教育在实施阶段变了味。

(二)学校与辅导机构缺乏统一管理与合作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与课外辅导机构几乎没有交集,课外辅导机构仍被视为非正式教育形式。在管理上校内、外教育活动未能实行统一管理,学校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校外辅导机构则受到教育行政、劳动保障、工商管理等部门的监管。反思素质教育改革道路,素质教育的口号只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学校喊得响,并未在家长和社会教育中得到实质体现,所以加强校、内外教育的统一管理,发挥各自优势的合作,是未来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道路。

(三)缺乏与素质教育配套的教育体系

“家教热”的催生说明在学校开始“素质教育改革”的同时,家长、学生对新理念还存在担心和不适应,他们试图寻求在学校之外获得“应试教育”的补充。在很多教育发达的国家存在课外辅导机构,但国外校外辅导机构能获得良性发展而在我国辅导机构趋于单一“应试”发展的重要原因即我国教育体系的滞后性。事实上素质教育理念早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但家长最终选择“暂时利益”放弃“长远利益”的根本原因是对现存教育体系中“第一学历”的固化认识,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要使学生得到素质发展首先应着眼于终生学习型社会建设视角,探索“新国民教育体系”的构建,消除社会对“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偏见,使高考不再是决定学生终生命运的考试。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培养

【摘要】素质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旨在提高学生的素质的教育。一般来说,素质教育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四大方面。在这四个方面中,思想品德素质是核心,科学文化素质是主要内容,劳动技能素质是关键,身体心理素质是基础。素质教育教学要求把思想品德教学作为教师研究教学的课题。本文从小学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策略、小学思想品德的措施等三个方面就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小学生;思想品德;探究

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小学生都有一定的学识基础和个性特点。有关资料能表明: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小学生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和创造力”,但个性特点不容小觑。他们多数独生子女,有学习跟不上怎么办的焦虑、抗挫折能力不强、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嫉妒心强等特点。为此学校要发挥新时期育人的作用,按照素质教育教学和新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结合教材内容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问题。供参考。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

新时期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生存价值和生命质量,这样的目的依托于个体良好的品德构成。因为此时的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稍有不慎或者出现其他变故都会影响学生的个体发展。美国品德教育专家克里纳教授把良好品德要素分为三类:一是道德认知,包括道德意识、认知道德价值、设身处地、道德推理、道德决断、自知之明;二是道德情感,包括良知、自重、同情、崇尚善、自我控制、谦虚;三是道德行为,包括能力、意志和习惯。在这三要素中,认知指导情感,情感投射于行为,行为再强化认知,三者形成回环反复的形式。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按照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实行“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制度塑造人”18字方针教学策略。

1、以理服人的道德认知。根据克里纳教授对品德的分类,道德认知应该成为纠正学生行为的根本点,使学生个体从根本上意识到自身行为的偏差。一是教师要做的是适时地纠正学生在不同场合出现的不恰当言行,通过对言行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其不合理性。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小学生如果能够通过纠正分析,摆出道理,从道德意识、道德决断和自知之明等方面培养学生分析自身行为的能力,让说理过程从事后被动分析过渡到事前主动分析(这点尤为重要),这样,小学生对于自身或身边现象行为的评价判断就会趋向合理。

2、以情感人道德情感。在形成有效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道德情感的培养可以进一步强化对道德认知的巩固。根据对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小学生这一代人的共性特点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的分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面向个大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感觉不到自己是问题学生就被教师特殊对待。同时教师还通过多次的家访工作、与其父母的交谈和建议等方式给他以被尊重、被理解和被关心的感觉。这就是说给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是必要的,道德情感的升华和美化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群体中才可以成倍得到复制,因此,这更有赖于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平时对班级管理的到位和班风的培养。

3、以制度塑造人道德规范。道德教育的目的最终要落脚于行为的改善而非只是结构、认知能力的改善,道德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工作者通过提出要求,依据学校教育的有关制度和规范对学生进行强化教育是重要并且必要的,这是达到道德教育目的的最重要一步,具有持久性。为此教师及校务工作者要对在校规校纪的基础上制定班级公约,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甚至更重要的道德意识指导道德实践的理念切实纳入文本条例中,让其有据可依。道德行为的强化和形成最终又可以对道德认知进行印象的加深,以进一步指导道德实践。总之,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是使个体完成从自在的人向自为的真正自由人的转化。在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中,遵循好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制度塑造人这三步骤,引导促进学生个体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去实现自身行为和意识的自为化,基础教育德育工作就会更加优质而有效。

三、小学思想品德的措施

1、教育说服法。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这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

2、创设教育情景法。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初小学生都有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3、实践活动法。素质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小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高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笔者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4、耪样模仿法。这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作为一名校务工作者,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平常要与学生朝夕相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校务工作者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校务工作者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的同时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思考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学科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发展学生的创新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需要。创新教育是应用创新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新的个性品质。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新性智力,所谓创新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新机智,发展创新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新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新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新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品质,研究科学创新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新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新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性,甚至做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观察。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创新思维的潜能人皆有之,只是在表现程度上有高低,对于一般人来讲,创新性思维能力就是:“自我实现”或称“自我开发”的能力。只要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解决了本人以前未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在所教学科中,根据所授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课堂上充满积极的创新气氛,便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性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在物理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的扩散与集中训练,如组织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这些训练并不是一味追求“多”,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多“思”,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发散、多因素分析、多角度论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物理创新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新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新力。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充分理解“学多悟少”和“学少悟多”的含义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宁可喜欢那些老实听话、循规蹈矩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也不喜欢那些淘气、顽皮的“低分高能”的学生。留美博士黄全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在国内学习感觉“学多悟少”,国内上课做笔记犹如听写,大写小写,大点小点,大A小a……可谓“学”得多矣!但有多少是自己的东西?恐怕多是老师的“二手货”。在美国学习,感觉“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却不断地在“悟”东西,而且这些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在美国的中小学老师都十分热衷于搞“project”(课题)。所谓“课题”实际上是指“研究课题”。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分组或单独进行课题研究。做课题研究基本上有三个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熟悉材料;二是写研究报告;三是课堂演讲或演示。事实上,对中小学生来说,我们不可能期望他们真的有什么新的发明和发现,重要的是,孩子在这一研究的过程中,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因此在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今天,在物理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教育,激发学生自觉自愿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成为有潜在发展能力、人格完善、具有个性、创新力的学生。

(二)处理好“智商”与“情商”的关系

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那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重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新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新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新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新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新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IQ)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其情商(EQ),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的创新性。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以上从两个方面谈了物理素质教育的问题,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今后还需要努力地探讨,不断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素质教育逐步走向成熟。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谈谈素质教育中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成因与对策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科技腾飞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从教育现状来看,学生过重负担已经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成为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重大障碍。分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有来自家庭的、学校的、社会的,其根本是来自社会的。“减负”工作是一项艰苦卓绝和“综合系统的工程”,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治理。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在“减负”中充当起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负担过重

一、学生负担过重的现状

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补习多、竞争多,复习资料泛滥,练习册成堆,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过长,睡眠严重不足。学生的负担已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产生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二、学生负担过重的形成因素

家庭因素:广大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期望值过高。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子女能读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直至出国留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可以不惜金钱、不顾成效地为子女请家教、购复习资料、联系辅导班等,他们除了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这样无疑使学生的学业负担雪上加霜,层层加码。

学校因素:从表面看,“学生负担过重”是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必然结果。其一是由于政府及行政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评价,社会、家庭对一所学校的认可,总是把升学率及竞赛的获奖率作为重要依据。其二是受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手段及知识结构的影响,重复繁琐的“题海战”,频繁的考试,以分数排名次等。其三是课程门类多,教材内容只做“加法”不做“减法”,教辅书籍过多过滥。

社会因素:这是形成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本因素,“片面追求升学率”或“应试教育”之形成,有以下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和人性因素在起作用:我国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教育规模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人口众多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造成就业上的困难;劳动人事制度和招生考试制度存在某些缺陷,就业竞争必然导致升学竞争;而学历因素在我国就业竞争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又加剧了升学竞争。

学生负担过重,既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质下降,视力减退,心理压力加重,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压抑、焦虑、急躁、忧郁、恐惧、不好动等症状,严重损害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损害了政府和教育的形象,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违反了教育规律、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最终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不合格人才。

三、“减轻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对策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减负”工作,我们必须对当前教育现状有清醒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号召,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使“减负”工作走上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1、理性地看待考试。

虽然学生要应对考试,面临竞争,但学生、家长都应该理性地对待,不能为追求分数盲目地增加作业量,只知道熬夜加班,不懂得顾惜身体。心理学家认为,盲目的增加作业量的做法很不可取。对于还在成长发育中的中小学生,提高他们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尊重科学的教育规律。

家长们希望儿女成材,应该懂得科学的教育规律,应该让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学校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化教与学的方式,不唯分数,不把学科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落实“减负”工作的条件下,势必增加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学校应努力将德育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如:文学社、体育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书法、科技制作、航模、生物标本制作、登山等,把这些活动当做减负增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努力创设求知、怡情、严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3、提高教师素质,,向课堂要质量和效率。

在考试改革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况时,老师应该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追求时效,做到精讲精练。而过去那种以增多练习量来应对的“题海战术”应该彻底抛弃。

4、重视学生妁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有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给他们精神上“松绑”,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成长、成才。

总之,学生的负担过重是长期困扰我国素质教育的难题,要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及心理负担,真正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创造性地发展,是一项涉及到各个方面、深入到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繁重的战略任务,关系到民族的素质,祖国的未来,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学校及家庭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愿各个学校,把握时机,把减轻孩子们的课业负担真正落到实处,把欢乐和笑声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浅谈对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

【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课以心理品质教育为主线,强调学科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以及知与行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加强解惑答疑的力度,用真理和人格的力量感化学生,让学生接受教育,矫正偏差,以达到实施对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实践

政治课的教学以出“好人才”为根本目的,着眼于时代需要人才的培育亦即其所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样的人才最主要的特征是具有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善于创造的精神和民众的作风,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由此,国家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目标,积极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科的教师应如何体现和把握素质教育呢?

1.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

1.1 细心研读新课标,明确新要求。新课本要求在教法上要彻底打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专业性学习和知识性学习,创建“一切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知识结构方面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趣味性强、教育意义深刻的材料统一于基础知识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幽默感。

1.2 提高自身素质,与学生和谐共处。新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通过各类书刊杂志、新闻等方式搜集材料,了解各方面的知识和信息,拓宽知识面。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由浅到深、由此及彼,游刃有余,才能提高教师中学生中的威信,从而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

1.3 应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后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问题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偏,解疑;“练”是知识巩固,培养能力的需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

教学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问题式”等。采用“问题”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重视“问题”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好激发点,用竞争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规定的内容,并提出相关问题。这时的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提出的问题各异,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聪明才智得以开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得以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及胆量,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勇敢地走上自行寻求问题与解决问题方法的道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无拘无束,不受限制,便于开拓思维,训练能力。

1.4 教师是担任教书育人任务的“灵魂工程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时期教师还要转变观念,按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要求,争取“研究型”的教育家。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观;树立“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观;树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为学生一生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2.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的特征,解决理论与现实的衔接问题

事物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目前情况下,一方面,我国的经济正在欣欣向荣的向前发展,令全国人民骄傲的奥运会,改革也逐步深入,总的形势是好的,另一方面,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处境却较困难,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情况也不列外,因为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大,自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对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反应,乃至表现出对教学的“逆反心理”。社会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变型以及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使得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各种变化和反应,这需要政治教师对政治课教学与时代变化的适应性,在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里,教学实施好社会环境存在相对顺应的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治课教学容易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如在五、六十年代,学校教育给学生的东西与社会对于学生的影响,总体上是吻合的,那时政治课好教,学生也愿意听。相反,处在转型过程中并充满变化和无序的社会环境时,教学实施和社会环境反差很大,在这中条件下,政治课教学要实现自身的教育功能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下,政治课教学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已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

还应看到,由于当今社会变化来得比较迅猛名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学生自然被社会上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所吸引,结果社会的影响作用迅速增长。然而社会影响是复杂的,尤其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良莠混杂,使一些不谙世事的学生容易受到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消极影响。于此同时,面对社会的变化,政治课教学往往处于穷于应付和无所适从的状态,教师只能努力消化和适应社会变化给教学带来的影响,甚至一时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而教学的滞后性无疑弱化了教育本应起到的完整性、连续性和导向性的功能,这就使教育的作用下降,而社会的影响作用上升。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有一个思想认识问题应该明确,即在政治课教学中,也应“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里所谓的两手,一手是抓以教材为基础的知识传授,把什么事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较为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社会、认识人生;另一手,就是针对学生随时反映出来的认识问题,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做随机性和直接性的解惑答疑。这两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有可能解决学生的现实认识问题,而学生从传授知识和解惑答疑中获得一个又一个真知之后,又会产生从量到质的思想变化,并使其观察社会、认识认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所升华,从而实现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摘 要:"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实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在语文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根据本人的多年实践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悉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语文课教师,要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各年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中的位置及目标要求,明确小学阶段语文教育的最高目标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例如在语言文字训练的作文方面,一年级,学生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完整,通顺的句子;二年级,能写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并能写留言条;三年级能写出内容较具体的片断;四年级能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五年级能写出有中心、条理、有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叙文,并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这便达到了小学阶段的最高目标,教师要为完成这一目标而不断努力。

语文课实践着素质教育,在智育中,语文课教学是主要阵地,在德育中,语文课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动力,语文课还渗透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它直接或间接地发展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应发挥语文课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精心备课,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是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它包含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三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化教学过程对于语文课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就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言,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和情境之中,教师去努力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1.研究学生,准确放矢

研究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关键,因为语文课不仅要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学生信不信、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实效,更着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接能力和思想品质的不特点,了解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找准教材与学生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变式”导课,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恰当地破题导入,不但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变式”导课,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为体会中心渲染气氛。我常采用启发谈话,实物图片演示,实际操作,讲故事,学格言,设疑等形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学生时期是人的大脑容易疲劳的时期,因此,每一位教师都要着力于美的课堂设计,创设一种动静结合,张弛相挤的氛围,将学生引入学习佳境,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致。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情景艺术,通过图像,画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渲染,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精力充沛,兴趣浓厚地接受教育。如九册课文《桂林山水》,我在讲授时,一边播放桂林山水美丽景色的录相,一边用优美的音乐配合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漓江畔,有好些小船在等着我们,现在我们一起承着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这就叫‘荡舟漓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舒缓的音乐,美丽的画面加上教师富有诗情画意的描述,像一涓小溪流入学生的心田,这些信息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强烈的刺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4.善于组织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主要靠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在语文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组织讨论。善于组织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习环境,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讲解的单向、单调,把知识强加于学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5.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所谓“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因此,在教学上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在知识传授上要因材施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自身条件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脑可动,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各有所得。我在教学中多给后进生提供表现的机会,通过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增强信心,逐步达到教学基本要求。

四、把期末成绩评价改为随时评价

多年的“应试教育”,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多类型、多层次人才的需要,是与素质教育相背的,在教学中,我采用随时考核的方法,来避免凭期末一次书面答卷的百分制来评定学生优劣的弊端。我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采用“黄红花”来考核学生。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积极、认真,可得小黄花一朵;积累到五朵便可得红花一朵。小红花朵数便作为这一学期学习成绩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考核做为一个动态过程来完成,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评价公正、合理,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我才是刚刚起步。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见识,还需进一步学习探索,增强素质教意识,使每一位学生能主动,全面的发展。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途径之素质教育舞蹈课

摘要: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是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在中学的学科学习中,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这样一种有利于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课程。

关键词:中学生 艺术创造力 素质教育舞蹈课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艺术学科来说至关重要。艺术创造力作为创造力的范畴,在中学阶段的培养尤为关键,素质教育舞蹈课便成为了培养艺术创造力的良好途径。但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地对待与思考。

一、传统舞蹈教育课的利与弊

(一)取其精华之利

首先,传统舞蹈教育课对于舞蹈教学的“三性”即舞蹈的“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非常明确,这对于舞蹈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传统舞蹈教育课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与参与力,培养了专门的舞蹈人才。

(二) 审视反思其弊

在舞蹈教学中,教学方法较单一,仍然是以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僵化学生的思维,程式化的动作限制了舞蹈内容的表现,这对于已经具备相对独立思维的中学生群体来说,是对艺术热情和修养提高的一种扼杀。而追求舞蹈动作完成的规格和完美性向来是中国传统舞蹈教学的特点,加以灌输方法为主的教学法,使得学生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舞蹈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都显得很被动。这种根深蒂固的舞蹈教学形式思维潜移默化地造成了教师的惯性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受到极大的遏制,是一种不适合“全体学生”的一种舞蹈教育模式,显然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对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一)艺术创造力及其构成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中学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艺术学科来说至关重要。

艺术创造力是创造力领域特异性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是个体产生新颖、独特而具有审美或艺术价值产品的能力,和科学创造力一样也属于个体创造力的范畴。艺术创造力主要包括艺术观察力、艺术感受力、艺术想象力和艺术传达能力等,是这诸种能力的综合作用。

(二)素质教育舞蹈课对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主要途径

培养中学生艺术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应有别于传统舞蹈教育对学生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从以下方法和途径来培养中学的艺术创造力:

1.重视艺术创造力培养在舞蹈课中的位置

创造性,是素质教育舞蹈最重要的特性,也可以说是核心特性。各种理念,各种方法,最终都集中在创造的环节上,学生最终获得的最大、最重要的收益便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方法、创造性习惯的培养,是创新型的追求。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创造力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的重要位置也决定着对学生在这方面能力上的培养。

2.培养艺术创造力思维

素质教育舞蹈课就是在舞蹈的过程中,强调即兴表现,不要重复别人。当自己前面的人在运动时,自己就会快速的思考如何做出不同于前人的动作,这就是在创造。素质教育舞蹈课例《魔纸》中,笔者先发给每个人一张报纸,并提问学生:一张我们平常用来阅读的报纸除了是报纸,还可以是什么?我做了个示范,报纸即刻成了脚下踢的球。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创意给了所有人一次次的惊喜。报纸变成了喇叭、纱布、毛巾,甚至变成了书包、雪花、新郎的缎带、婴儿的包被……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创作后,同学们用简单的报纸编创了一个个让人惊喜的主题:《飞》、《老鼠嫁女》……这个课例让学生们发现人与纸之间竟然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学生们打破了惯性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习惯。

这种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方法在素质教育舞蹈课中时时存在。教学实践也经常证明,素质教育舞蹈课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舞蹈课,可以使一个普通的没有接受过任何舞蹈训练的孩子,很快成为一个舞蹈的创造者。

3.看艺术创造力与其它能力之间的相互联系

艺术创造力并不是单纯地存在于素质教育舞蹈课中,它注重学生在学习中开发与发展五项能力:观察与模仿能力、即兴与表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创造与求新能力以及综合与融化能力。观察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和起点,学习舞蹈就是从这里开始,并引起想象,并继续寻求创造,最后以创造告终。即兴与表现是艺术创造的方式,成功的创造从这里开始;交流合作能让学生产生思想的碰撞,是产生创新、创造思维的形式之一。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运用与融化,为创造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也能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艺术创造力培养作为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核心,与另外四项能力之间息息相关,紧紧相连。它们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它们共同支持着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舞蹈课让我们看到舞蹈作为一种人文学科,不再是培养高精尖舞蹈人才的课程,它可以属于每一个孩子,把孩子们提升为具有艺术精神的创造性人才。而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素养,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舞蹈课堂生动起来,真正地让素质教育舞蹈课成为中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为未来的祖国培养出更具创造力的人才。

中学生素质教育论文:中学生体育素质教育探索

[摘要]现在我国广大的中学生正处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提高和生成的关键期,他们是我国未来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动力和中坚力量。在中学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以身心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来实现中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的优化与提高。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2005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肺活量等等素质和技能指标在2000年的基础上又有所下降,刻意保持苗条身材的"豆芽型"、超重及肥胖的"土豆型"学生日益增多,并呈两极分化的趋势[1]。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与途径以身心素质的优化与提高来实现中学生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的优化与提高,笔者在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做了如下的探索与大家共勉。

一、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想学。

1.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深化政治思想教育

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利用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抓准时机,见缝插针,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体育的辉煌成就;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旧中国体育上的落后状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在体育的许多领域取得的迅猛发展。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内容的多样化,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中的作用也是曲艺同工、多点开花,进而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刻苦、集体主义精神,自觉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2]。

1.1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的学习尽管很苦很累,但学生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育学生突出对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浓厚的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克树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坦然面对失败挫折,从容树立胜不骄、败小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1.2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体育教学良好成效的取得以师生互动合作、学生团结协作为契机,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学生自觉树立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的美德,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特长,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1.3 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进步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多做好人好事,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高尚美德。

1.4 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通过对他们这些优良品格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新时期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许多中学把文化课作为重中之重,体育课的开设不尽如人意。作为体育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在有限的体育课资源中见缝插针,结合具体事例融汇到知识教学中,如:讲述李宁、邓亚萍、姚明、盂关良、刘翔等取得伟大成就之前,如何在艰难困苦中拼搏的事迹......,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它总是和艰辛并存,只有不懈地努力,才能走向成功,深刻领会"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深刻含义。

二、融介绍学习方法和其它学科知识与传授体育知识于一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会学。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们体育工作者应借助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来带动对其它学科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将体育知识与基础学科知识融为一炉,触类旁通。介绍中学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安排顺序等,使学生对体育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告诉同学在今后阅读科技书籍时,首先要浏览目录和阅读序言,以便了解读书的全貌,从而确定攻读方面和时间安排,提高读书效率。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要使其发挥主渠道作用,就要努力改进,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身体、思维训练为主线,以求取得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动手动脑,触类旁通。经常做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利用无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教他们做,还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自己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游戏。鼓励他们用学过的其它学科的理论知识加上体育煅炼,在同学们当中开展,这样既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对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很有好处。

3.因材施教,灵活速效。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及时向学生介绍解决疑难的方法,以确保学习顺利进行。解决疑难的方法很多,但要灵活掌握,

三、变换角色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1."我的地盘我做主"。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有些内容,老师先不上,而由学生自己看书,写出自己的教案。然后选出几种不同类型的教案由学生自己来上小课,全班同学进行比较评议,对有创新点的学生给与鼓励表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增强,就连平时个别不喜欢上课的学生都认真起来了。备写教案由个别各或由同学们集体备,不少学生写的教案还相当全面。

2."竞争协作突创意"。运用比赛方法,对提高运动员练习的积极性和团结进取精神起着很大的作用。比赛一般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进行的,除了规则规定的条件以处,运动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协作性,见机行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比赛法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练习的需要自行创造。既可用于一般的或专门的身体练习,也可用于技术、战术练习;还可用为恢复的措施和手段。在技术练习中,可以比赛所学的技术动作。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要善于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探索求新,发展其创造思维,并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