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09 05:11: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休闲农业发展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低碳经济的概念,其定义是世界各国应该共同保护地球的气候环境,将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最低,实施节能减排的政策,积极发展污染程度小的新型产业。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列入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计划实施纲要,面对这一发展趋势,将传统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起来的发展模式到底能不能达到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我国许多专家对其都做了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1休闲农业和低碳经济的基本概念
低碳经济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推崇,是因为其具有许多好的发展理念,例如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等。它是经过无数的科学家通过技术、组织、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创新研究的结果,主要目的就是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共建全球绿色生态圈。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研究成果,得益于国家好的政策的支持,国家加大了研究方面的资金投入,首先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并积极引导人们群众,改掉以前的坏习惯,做好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休闲农业是一项特殊的农业工程,想要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以传统的优秀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以旅游市场为依托,做到两者产业的完美融合,才能实现休闲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所以必须优化产业布局,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同时积极做好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观光,在实现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达到了经济和环境的良好统一。
2低碳经济要求下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
(一)低碳原则是基础
休闲农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要坚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原则。这就要求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减少碳源的释放,就是说要减小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传统的农业发展在减少碳源方面做得好不够好,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这就要求休闲农业园区要做到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例如秸秆资源要进行清洁经营活动,不能再像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那样的就地焚烧。所以要积极探索,推广使用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和农村使用沼气,这就可以极大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休闲农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森林植被的固碳功能,让更多的植被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低碳环境的要求,这就需要园区内积极开展植树造林,让园区被更多的植被所覆盖,净化园区环境,创造一个绿色的旅游环境。
(二)实行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树立的是低碳发展的观念,所以就要实行保护和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这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旦自然资源得不到良好的利用和保护,环境就会慢慢恶化,休闲农业就会丧失的原有的物质基础,休闲农业也会因为自然资源的不足而产生恶性循环。所以休闲农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和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首先要正确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休闲农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要做好开发和保护的结构调整,只有科学的做好开发和保护的调整,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建立品牌特色、实现科学有序发展
品牌特色是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实现休闲农业在同行业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建立休闲农业的品牌优势非常重要,要想实现品牌性产业,首先应该分析当地的地域性、人文性、季节性、历史性特色,找到当地独特的文化产业特点,并将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加以包装宣传,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要做好旅游期间的配套服务工作,让游客能够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就能极大的产生品牌效应,长此以往就会建立品牌特色。另外要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布局,做到定期优化完善,才能实现休闲农业的长久不衰。
3低碳经济背景下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建立生态发展为前提下的资源节约型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建立在促进生态发展的前提之下,现代生态农业所倡导的是五中共生、能量多级循环、互利共生的理论原理,其主要实现了传统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的结合,同时利用本地区的地域优势,积极发展优势性生态产业,利用新兴的工程技术手段做好农业发展的规划和生产,最终实现生态农业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的高产化、优势化的产业目标,实现生态发展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目标。然而休闲农业的开发不是只是简单的照搬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是多个生态农业的整合性产业,其中包括农林牧渔等等方面,所以必须做到全力以赴,早日实现生态发展和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新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二)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共创绿色休闲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扮演者多重的角色,其既是一个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一个游客旅游观光的场所,所以实现农业和环境共同发展的目标十分困难。为了最大可能的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就不得不在园区内实施节能减排的活动。首先应该进行活动方案的规划和制定,这就得建立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的理念之上。其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实施建筑节能。在休闲园区内,有很多满足游客旅游观光休闲的建筑群,其中有办公区、管理区、游客服务区等。这就要求园区在将进行这些区域建筑的建造和设计使用过程中,要以节能减排为基础,运用各种先进技术对各建筑进行节能减排的设计,在以有限的资源为代价下获得尽可能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更好的实行节能减排,园区内还要鼓励农产品经营者积极使用沼气等新型能源,来为节能减排活动尽一份微薄之力。现阶段,我国在各种新型能源的发现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进展,逐渐实现了绿色可再生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这个发展模式让我们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未来绿色可再生能源必然会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传统的化石能源一定会被社会所淘汰,因此,休闲农业园区要积极利用新能源,例如使用绿色清洁能源为园区进行发电,从而满足园区内的日常用电需求。第二,要实行低碳交通。现有的交通工具中汽车数量最多,但是我们都知道汽车的尾气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所以休闲园区内要积极发展步行或者自行车为主体的交通体系,在设计建设园区道路时要尽可能多的建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从而满足人们低碳交通下的出行要求。另外,园区内可以增设自行车租赁点,让更多的游客参与到低碳交通活动中去,来减低汽车尾气对园区环境的污染。
(三)使用高新技术开展高效休闲农业
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之所以被人们所淘汰,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不能获得更高的产量,更好的农产品品质。所以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利用高新农业技术为指导,来发展高效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园区在发展高效休闲产业过程中,要积极使用高新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产品从农田到顾客的餐桌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过程的加工,所以为了将农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就需要休闲园区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所以就要利用现代技术和设备,将生物技术和农业资源结合起来,建设更先进的农产品生产体系。在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时,要做到立体种植和养殖相结合,通过不同农产品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还能创造效益最大化。例如:在鱼塘旁边种植桑树、在农田周围种植柿子树或者桃树、在田间种植蔬菜或者鲜花等,这样就能增添田园的风光,让更多的游客不仅能够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同时还能品尝到新鲜的农家美食,实现了旅游和美食的共享,让游客流连忘返。同时园区内还可以利用高新技术,进行大棚蔬菜的种植,要通过电脑自动控制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从而提升园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发展低碳休闲农业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国家应加大对低碳体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为了更好的实现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应该建立一些相关的政策给予支持。首先国家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让更多的农民都能参与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去,其次,国家应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标准,建立特殊的质量监督和认证机构,从而实现对休闲农业的科学监控和知识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国家应该投入资金,做好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补助,并要求全国各地方都能够在资金方面对低碳休闲农业个体户给予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在资金、信贷方面能够放宽政策,给予必要的扶持,并向国内外公开招标,让更多的企业能加入到低碳休闲产业投资的开发建设中去。
(二)创建低碳文化引导低碳消费
低碳时代的本质是实现社会经济的低碳化和人民生活的低碳化。要想达到这一奋斗目标,就需要全国人名的共同努力,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共同创建低碳文化体系。低碳文化旨在实现人类活动的低碳现象,所以休闲园区要及时在园区内普及节能、环保、低碳的知识,引导农产品经营者和广大游客都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例如引导游客购买绿色无公害蔬菜、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或者筷子等,这就能从污染的源头杜绝污染,最终实现低碳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5结语总而言之,低碳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进行总体的发展规划和设计,能够结合当地农业资源的独特优势,从而建立休闲农业的品牌形象,从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从根本上做到既保护了自然资源,又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实现双赢。
作者:詹艳杰 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注重发现现有研究中的共性,通过第一手数据资料,了解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整体情况,并对该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实地调研过程中的调查问卷分为消费者和经营者两部分,消费者调查问卷共计37题,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为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9%。经营者问卷调查主要依据调查地区居民总户数进行固定比例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居民分布状况为刘家峡镇157户、盐锅峡镇125户、太极镇146户、八盘峡镇122户。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46份,问卷回收率为99.3%,有效问卷为540份,问卷有效率为98.9%。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信度分析,得出的克隆巴赫系数值为0.86,可以认为调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及稳定性,说明调查得到的数据有效性较准确。
二、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永靖县政府利用自身地理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3年,永靖县成功入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称号的县。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库区经济的发展,永靖县政府官方的数据就2011~2013年三年永靖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统计如下:2011年全年接待129万人,总收入4.7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17.8%;2012年全年接待168.2万人,总收入6.19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18.75%;2013年全年接待217万人,总收入9.37亿元,占全县GDP比例的32.85%。据相关资料证明,产业的增加值占GDP5%以上的,可以叫支柱产业。从这三年的数据来看,休闲农业的GDP份额早已超过5%,2013年GDP份额更已经超过了30%,已是永靖县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虽然,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宏观上呈现出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库区休闲农业在其快速发展的局势下,诸多负面问题逐日递增,严重影响了库区休闲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正确引导永靖县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妥善解决该地区休闲农业内部问题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库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相关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缺乏整体、统一性规划
对永靖县库区的休闲农业实地调查走访发现库区的休闲农业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发展模式。由于库区休闲农业缺乏长远性统一的管理规划,使得该县休闲农业在发展中显现出分散性和间断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合作的局面。导致休闲农业缺乏规划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相关部门实施管理力度不够,由于休闲农业在永靖县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发展起引导作用,而当地相关部门却没有给予休闲农业规划方面高度的重视,从而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财政资金支持不足
研究分别对永靖县三个库区附近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及消费者进行了关于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调查,针对经营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永靖县休闲农业还有30%没有处理污水的设备,65%还没有用上太阳能等新型能源,60%还没有用上自来水。针对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69.4%的消费者认为设施陈旧,72.9%的消费者认为休闲农业的路不好走,72.7%的消费者认为种植大棚设施简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对于休闲农业的投入仅来自业主的自有资金,而业主的收入却很微薄,另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资金补贴方面,调查显示,95%的业主没有得到政府关于发展休闲农业方面的财政补贴,由于资金投入不到位,导致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陈旧。
3.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农业技术人员稀缺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还是农民,缺乏休闲农业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仅凭自己的社会经验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做决策,导致休闲农业发展的功利性和浮躁性愈发显著,而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缺乏农业技术人员来对作物生产做出合理规划,帮助库区居民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容易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不能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甚至产生生态污染。
4.公众缺乏环保意识,生态环境恶化
在对永靖县休闲农业调查走访过程中,游客以及库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都有待加强,垃圾处处可见。据调查,88.9%的游客在游玩时看见不文明的行为,其中只有52.8%的游客会提醒该种行为。而对经营者关于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行调查时,80%的游客游玩后都会在当地留下大量的垃圾。这些数据充分地说明了公众对库区生态环境的不重视,目前库区附近山体地质地貌已发生改变,如果相关部门再不加强防范措施,生态环境将继续恶化,产生不堪设想的恶性后果,这将抑制库区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基于生态经济视角的水库移民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建议
(一)政府加强扶持引导,科学规划产业布局
科学规划是永靖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根据2010年颁布的《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以及2011年正式实施的《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应采用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对发展休闲农业的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产业布局,优化农业与休闲体验活动的对接结构,发展库区休闲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休闲农业发展享有信贷、投融资等优惠财政政策,扫清休闲农业发展路上的障碍。要本着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理念贯穿于发展规划的始终,保证整个产业在长远发展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确保规划的长远性和延续性。
(二)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培养并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对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人才是关键。近些年,国家一直提倡科技兴农,2012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要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促进三农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深入研究永靖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机构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服务水平。而在农业技术方面,当地政府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量,增强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力度,通过提供经营业主外出学习或考察的机会,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还可以引进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相关农业技术组合,建立高效、低耗、安全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从根本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三)废物循环利用,开发新能源、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
良好的生态、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休闲农业得以发展的前提。永靖县休闲农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造成了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匮乏。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生态污染。但有研究证明,畜禽粪便虽然是严重的污染源但同时也是宝贵的资源。因此,可以充分再利用这些废弃物,例如,积极开发新能源———沼气,直接为农户提供能源,以“使用—回收—循环利用”为原则,形成养殖与种植业紧密相连的循环生态模式。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
(四)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增强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大力推进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凸显了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当地政府也应大力响应国家政策,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众宣传生态基本知识,不断提升相关理论水平,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建造生态文明宣传牌,时刻提醒游客注意坏境保护;强化库区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居民积极参与到环保的行列中。从政府,游客以及库区居民三个角度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渠道,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完善生态环境信息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决策更加科学化,共同为库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论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凭借我国是农业大国这一优势,休闲农业具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潜力,但资源具有稀缺属性,要保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从生态建设的角度,对永靖县库区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从相关政府部门、游客以及当地居民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就有能力将永靖县库区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胜地。
作者:刘佳 刘燕华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1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2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2.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3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作者:杨晓娜 单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1杨凌休闲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政府层面
政策扶持不到位,缺乏行业标准引导一是政府扶持不到位。发展休闲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持,如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些资金投入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杨凌原是西部小城,地理区位不具有优势,使得杨凌休闲农业发展难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困难。因此,杨凌发展休闲农业更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但当前,受限于财政收入等原因,杨凌相关政府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扶持政策有待优化。二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缺乏协调沟通。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业、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因此,从休闲农业企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看,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加强沟通协调,避免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可谁都不管的局面。当前,杨凌缺少一个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沟通协调部门,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没有建立。
1.2企业经营层面
特色不明显,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当前杨凌休闲农业特色不明显。杨凌是农业高新示范区,每年的农交会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农业产业发展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休闲农业的发展还缺乏特色。主要原因在于杨凌的休闲农业企业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认识,缺乏市场调研和整体规划,使得整个辖区休闲农业特色不鲜明,产品单一,不同类型休闲农业定位的差异性小,同质化趋势严重。二是人员素质不高。当前在杨凌从事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农民。由于经营者缺乏休闲管理经验和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园区内部的导引、休息、安全、卫生、消防、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也很不完善,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服务水平较低,缺少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
1.3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不足
杨凌作为农业示范区,在国内外交流方面不管是范围还是频率都是比较不错的,但在农业休闲方面的交流相对较少。原因主要在于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各方面的软件条件与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在与国外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过程中,对于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很难进行。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不足,容易导致休闲农业的盲从发展,资源浪费,但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促进杨凌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对策
2.1政府层面
一要充分重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性。要促进杨凌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政府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规律发展的必然,要认识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的重要性;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到发展休闲农业所带来的道德经济、社会和生态效应;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二要加强政策扶持。杨凌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制定辖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应该对休闲农业基础建设进行管理与资金补助;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引导,使资金、市场和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降低不必要的人力或物力的浪费。三要优化管理与服务。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建议由农业局牵头,会同旅游、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建立“杨凌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促进辖区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的政策,统一指导辖区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政府相关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出现职能交叉重叠、职责不清、责权分离、管理缺位等问题,为休闲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2经营者层面
一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工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领域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经营者应该更新理念,加强自身的修养,多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加快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体系,尤其要在信息服务、辅导服务和宣传服务上下功夫,提高休闲农业的档次。二要打造特色品牌。休闲农业经营者应该强调个性体验,打造特色品牌。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旅游特色和营销主题培育,开发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旅游特色产品组合,举办各类特色农业旅游节庆活动,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综合运用广告、公关、促销、人员推销等工具,借助大众传播媒体,开展农业旅游整合营销,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整体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可结合杨凌当地农产品的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挖掘其蕴藏的文化资源,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在整体上和谐与统一。三要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杨凌休闲农业企业要长久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大做强,就要致力于规模化,坚持走产业化道路。在具有相同或相似经营内容的区域,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避免一哄而上,更要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群效应,从而提供经济、生态等各方面的效益。与此同时,要加强各类相关行业协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在广泛联络各地休闲农业企业,各级涉农、涉旅部门和地区间休闲农业界、学界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沟通优势,发挥好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企业科学、健康、有效的发展,促进休闲农业企业的有序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鹤 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杨凌支行
1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及问题
1.1发展特点及历程
“休闲农业”最早于1989年在中国台湾学术会议上提出,但其自传入中国大陆后,由于专家和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至今也未形成一个统一认识。在我国内地,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开办的“荔枝节”为我国内地休闲农业首开先河,其他省市随之兴办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4]。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特色:①具有独特的发展格局。起步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再向中、小城市发展,大城市也是由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②依托从城市转向景区。起初是出于自身考虑发展,如今已向景区发展,带动农村脱贫致富。③形式从单一观光型向多功能发展。过去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形式单一,如今已赋予它新的内容,并且融合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为一体。④从自发地发展走向规范化发展。过去的自发发展管理不规范,如今已对休闲农业予以定期评估,分为一、二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点)。⑤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效互动。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密切结合[5]。总体而言,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①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改革开放前期,一些农村依靠区位优势,利用靠近城市和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展农业观光,举行农业节庆活动。②初步发展阶段(1990~2000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由于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观光、旅游、休闲有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农村和农户们利用区位优势,根据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环境和饱含地区特色的农产品,兴办各类观光农业园。③初具规模阶段(2000年至今)。主要是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保健等功能相融合,使休闲农业在功能上得到升级,加上各级政府的支持,体现出了综合农业的特点[6]。
1.2面临的问题
休闲农业虽然在我国发展迅猛,已经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但是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它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①产品的季节性特别明显而且休闲农业项目雷同现象严重。观光休闲农业并没有克服季节影响,存在着明显淡旺季之分,旺季人来人往,淡季门庭冷落,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目前休闲农业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的占全国乡村旅游的60%左右,普遍存在形式单一,项目雷同,粗放经营,布局分布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严重缺乏创新和特色。如福建,大部分农业观光园都用网上“开心农场”经营方式运行,没有特色[7]。②缺乏科学统一规划和有效的宏观管理,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指导力度不足。大部分地区都未制定休闲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形成明确的管理机构,只是粗放式管理,并不具备持续发展条件,导致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项目服务设施不健全、卫生不合格、管理混乱无序等问题。其经营者大多是农民,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没有专业系统培训,服务意识和技能差。同时,政府也缺乏解决休闲农业用地需要和土地控制关系问题的政策,资金补助力度不够,缺少对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支持。③不合理开发导致原有生态和人文环境被破坏。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很多农民开发新产品时忽略了地方特有文化内涵和价值[8]。④缺少专门性的休闲农业法律。目前,涉及休闲农业方面的法规只有旅游类的,对休闲农业只能打“擦边球”,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9]。
2中国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台湾是中国最先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1990年台湾“农委会”为了寻找新的农业发展出路,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各个方面支持了休闲农业的发展[10]。休闲农业在台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①萌芽阶段(1971~1989年)。最早在台湾苗栗大湖、彰化田尾等地出现观光果园花市,游客在游玩的同时又可以品尝和购买农产品,农民也获得很大收益,由此证明观光农业大有可为。②成长阶段(1989~1994年)。1989年台湾“农委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休闲农业规模扩大,形式多样化。③拓展阶段(1994~2000年)。在20世纪90年代,台湾休闲农业出现法律规章和现实脱离、部分经营者经营方向偏离的现象。为了及时步入正轨,台湾“农委会”于1996年12月修正《休闲农业办法》,公布了《休闲农业辅导办法》。④提升阶段(2000年至今)。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中国台北将休闲农业发展定位在“国际观光水准”,使其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追求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这4个阶段的发展历时30多年,一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使台湾农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主要是因为它所具备的特点:①政府主导,积极推动。在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直在进行策动、规划、辅导、组织和协调等工作。在20世纪70年代台湾农业收益颇低时,政府积极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才得以立足。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台湾休闲农业将资源多元化、地域差异性和社会需求复杂性相结合,同时突出主题,使经营具有自身特色。项目形式多样化,有休闲农场、农业公园、观光公园、教育农园等,符合游客的多样化需求。③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森林资源丰富的则走生态旅游路线,水资源丰富的则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区,各地形成不同休闲农业主题。④创新经营,持续发展。以特色创新、多元经营、服务周到为经营特色,产品设计别具一格,将奇观、风景、氛围、主题融为一体,同时经营范围不断扩张,实现持续发展。⑤建立中介,加强服务。台湾农民独树一帜,自主成立了台湾农业发展协会,作为行业协会中介机构[11]。台湾的成功发展无疑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楷模,它的发展独具特色,个性鲜明,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值得借鉴和学习。
3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首先发源于欧洲的意大利。Nobel(1967)通过研究法国农村旅游业,证明旅游业是推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12]。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取得迅猛发展,大致经历萌芽(19世纪初)、发展(20世纪中后期)、成熟(20世纪80年代后)阶段[13]。但是不同国家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渠道,在德、法、荷兰等国,休闲农业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民俗观光村。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专门研究乡村旅游,表明其发展有助于推动农村的发展。西班牙参与乡村旅游的多为25~45岁购买力和文化水平高的群体,这些乡村活动包括运动以及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活动。1962年后,美国休闲农业主要以度假农庄和观光牧场为主,而且成年人参与乡村旅游的比例很高。2000年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3年中,近2/3的人参与过休闲农业,90%以休闲为目的,可见,休闲农业在美国的普遍率之高[14]。在亚洲,日本自1992年起,由农林水产省积极推行绿色旅游理念,绿色旅游包括农林水产业庆祝活动,市民进行的插秧、割稻、挤奶等体验活动和学生在假期进行的农林业实习等活动。日本典型休闲农业包括:体验式农业生产与观赏性农业生产两种;将小块土地租给市民作为休闲农业特区,可进行风筝节、插秧比赛等活动。三是农民根据当地习俗和自然资源,让游客体验农村生活的家庭农庄[15]。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只是模式和项目大多相似,但也给各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4对策与建议
4.1“点-线-面”式经营模式
鉴于我国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仍处于初具规模阶段,而且各地独自经营,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发展进度也不一样。有些地区休闲农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仍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且发展不同步,因此提出“点-线-面”式经营模式。①“点”。各个地区根据自身的环境因素和人文条件各自发展,使自己的产业独具特色,在竞争中加强竞争优势,使自身条件成为软实力,具备一定品牌效应。②“线”。实现相邻地区的合作,在产品上和项目上加强协作,在各个节日推出特色鲜明的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③“面”。将全国的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整体,突出其他国家不具备的特色,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形成优势并走向世界,打开全球市场。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共同富裕无疑是有利的,可带动落后地区发展,同时由于规模的扩大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也可解决技术壁垒,农民对于当地文化相当了解,稍微培训即可参加休闲旅游。
4.2对策与建议
4.2.1克服季节障碍,推出特色产品,丰富观光休闲农业经营内容。在不同季节推出不同产品,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如有些地区冬季可看雪,春季可踏青,夏季可赏荷,秋季可看菊,让各个季节的旅游都不会“冷”,在各个季节保持均衡。就像台湾一样,在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符合自己特色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休闲消费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需要更加丰富的供给。各地可以将原有的观光发展成为游客实际参与的活动,按照日本的发展模式,游客自己采摘蔬果,这样也可调动游客积极性。可在休闲农村设立婚纱摄影,学生也可去写生和进行林业实习。休闲农业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改变自身模式,积极创新,这样才不至于被淘汰。
4.2.2加强政府宏观管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水。美国休闲农业的成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国也可将休闲农业的管理纳入政府行政管理范围,由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休闲农业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此外,加大政策优惠,在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优惠,也可吸引社会积极投资,解决融资难的问题[16]。学校可设立观光农业专业,专门培养休闲农业专业人才,帮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加强实践能力。各省也可设立休闲农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积极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性,使休闲农业向更加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17]。总之,要把从事休闲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相关标准,让休闲农业做到诚信经营、创新经营,使其发挥品牌效应。
4.2.3采用循环经济的生产及服务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在基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结合实践,可采用生态型种养方式,如稻田牧鸭、桑基鱼塘等,在有效利用废弃物的同时美化环境,同时应该设立有机垃圾回收机构,用于发酵工艺[18]。借鉴日本经验,坚持绿色旅游理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特色,而不是人为改变。在创收益的同时,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4.2.4完善休闲农业的法律法规条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目前只有旅游业相关法规,而没有专门针对休闲农业的法规,因此需要制定专门法规来规范和管理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从旅游业中分离出来。但是休闲农业是基于传统农业的,因此在制定相关法规时,可将农业和旅游法规相结合[19]。只有有了明确约束,让经营者无孔可钻,才能健康稳定发展。
5结语
休闲农业发展之路漫长,不应该一味追求速度,还应注重效率,同时应防止恶性竞争和对自然资源的恶性开发和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长久之策。加强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是其发展的必要前提,不断提升品牌竞争力才是其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是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就是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新方向,是我国走向富强的新希望。
一、引言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更多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需求。休闲,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在凡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高频率提到休闲带动产业的经济效益,凡认为休闲既带给人们娱乐的满足感,也带来了不同阶级由休闲而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利益产业的重要性。因为那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而休闲农业则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也非常重视。认为能够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活力的还在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区域,那么由传统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源动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晋城召开关于“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谕。
二、休闲农业的类型及其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一)已有文献中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
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而休闲农业是指狭义上的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的农业。因此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不同流派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才等以利用层次为根据,将休闲农业直接分为农作过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从这个分类可以明显看出,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不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当中的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描述的那样贫穷的传统农业,而是改造后的农业,即休闲农业,玩中带乐、玩中有效率的农业经济。但是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抽离传统的农业。直到1999年,有文献把休闲农业按开发主体分类,分成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村落乡镇型、科普教育型;不过这种分类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总之,还处在对休闲农业进行开发实践的探索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对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揽子农业优惠政策中和对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重视,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其发展及其应用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李白如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休闲、观光渔业、观光牧业。但是从客观上讲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力蛟等从其功能划分为教育型休闲农业、观赏型休闲农业及度假型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王兵认为休闲农业应按地域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及偏远山区型。陈艳等还根据农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个体农户经营型、农户联合经营型、外来协助开发型。不难发现,在上述对中国农业类型的划分当中,能直接体现出休闲农业与政府公共投入相关联分类的甚微。这将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休闲农业活动开发构想的思路只是一个空花架,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休闲农业与公共服务的相关性分析
发达地区良好的休闲农业经营,离不开大环境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性规划的导向作用。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国外大环境来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调整之中,其动力的源泉来自各个方面。反之休闲农业的大好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导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务型政府更快转变,政府官员的选拔、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的所有的农民经济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各地方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激励竞争,民营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涉入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的创新。总之,这些动力来源既有政府内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动。
(三)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休闲农业类型区分
基于前文中提出许多文献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区分缺少公共服务多视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将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为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发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属于公益性的,人们共享的不可独占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资源,一般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但是生产由政府垄断,并且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常见于红色革命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区,一般以资助旅游、跟团参观、走近民宿、亲山乐水等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该类型休闲农业主要依附于自然风景区、名山名人古镇的相近地区,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较健全设施。因而当地政府对景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美化等相关公共支出尤为重要。
2.组织型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休闲农业依托公共事业单位承办,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但是部分资金由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所得收入予以补充,为社会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组织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私人投资自己承办的小型农家乐,与农民同住同吃同耕,体验农民朴实生活的一天。结合农村民俗展示、农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观赏与采摘,给游客提供游、玩、乐、购、吃、住全方位的服务。该类型休闲农业在经营中更注重田园风光和乡村环境的优美宜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鼓励农民及企业投资开发发展乡村农业经济。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公共服务的驱动力作用分析传统的概念认为,仅仅只是把农业看成一个专门生产和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又把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提升出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力培训、出省市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农业经营的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直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休闲农业发展中,在表现形式上公共服务驱动力的作用呈现“双核结构”,即内核和外核组成。从农业内核系统向公共服务外核系统构成环状型。内核系统以自然资源、经营项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类组成,外核系统则由政府公共服务以改革的动力、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旅游者需求的牵引力等其他社会动力机制组成。农业内核系统与公共服务外核系统相互耦合的效果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紧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是具有导向作用,由公共服务驱动力引导下形成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于创造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对休闲农业的供给代表了私人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游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价值,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均衡点。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附于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驱动力而运转,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农家餐厅兴旺、农产品形成具有乡村特色,这些表现出来的,非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会价值增值。
四、对休闲农业发展中公共服务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因为农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生产农产品也带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的责任一方面要减少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要进行支持和技术引导。比如进行花卉培训、果园摘种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清,对信息的搜集利用不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业休闲地的项目简单且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观赏型不强,功能设施比较落后,资本短缺等现象。目前来看,中国的休闲农业仍以家庭式经营、自主开发为主,缺少集群式发展及拓宽。因此,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科学的规划,对市场认真准确的定位,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搞好休闲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领导,配合相应的资金支持、信贷等辅助政策,全面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政府作用,宣传地方特色
近年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严重缺乏宣传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外,游客对其他形式的农业休闲了解甚少,大部分只限于本市甚至是本地区的人知道,休闲农业突破瓶颈得到大力发展,宣传模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地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又一有效途径。
(三)提高服务质量,人性化管理
目前来说休闲农业还处于发展期,以散、多为特征的行业,所以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但是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决定休闲农业存与亡、好与坏、大与小。所以很多地方存在不良竞争,大都以散户经营为主的地区,为了节省成本服务质量低下、消费者满意度低,这就造成了地区信誉度下降,口碑上不尽人心,所以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政府开展一系列的阳光培训,增加农业劳动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培育一批地方从事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水平,使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说,提高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形成人性化管理,体现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拓宽休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备条件。
1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和优化
目前,我国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效益低下,以种植业为主,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小。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带动农产品加工、饮食、交通、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三大产业融洽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1.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休闲农业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其经济收入不仅源于农业产品的直接销售,还体现了各种农村无形产品,如农业的生态效益、民间文化等。近几年来,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形成了以绿色食品开发和观光生态农业为主的绿色产业,农民收入增加了数倍。通过对农业资源的旅游开发,增加经济附加值,如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娱乐、购买、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1]。
1.3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庞大的农村人口与有限的土地资源形成尖锐的矛盾,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产生许多相关的就业机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需要大量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涵盖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多个行业。此外,还需要发展相关的配套服务设施。由于旅游业的关联性质,其就业岗位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就业机会,由此可以促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2]。
2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2.1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丰富,种子植物逾3万种,脊椎动物近2000种;农作物种类繁多,栽培作物约600种。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农业资源,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设计出内容和形式丰富的农业观光园。同时,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文化内涵丰富,有利于发展休闲农业。
2.2居民消费观念改变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口密度增大,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气、废水、废物增多,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人们向往优美的环境,渴望体会农家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形成了对休闲农业的强烈需求,将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以及纯朴的民风作为追求的生活。
2.3节假日增多
我国《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实施办法》方案公布实施以后,人们休闲时间多,假日旅游消费的规模越来越大,法定节假日(包括双休日)约占全年的1/3时间,因此应当抓住时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2.4交通运输发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出行可以选择高铁、火车、民航、汽车等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条件也大大改善。此外,人们外出休闲也不局限于公共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享受私家车带来的便利。
3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休闲农业是通过优美的农村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参观、游玩和购物等[3-5]。其发展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3.1观光农园
经营范围包括花圃、成熟的茶园、果园、菜园等,游客可入内拔菜、赏花、摘果、购买及参与生产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3.2乡野畜牧
以自然方式饲养家畜、家禽,提供土鸡、土鸭等供游客食用、购买,为游客提供挤牛奶、剪羊毛、骑马、抓土鸡等趣味农家劳作及活动。
3.3农村民宿
在农村地区建设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住宿、休息,并且提供当地的特色餐饮,让游客体验农民生活、享用新鲜农特产品等,如一般民俗村、农庄、渔村等。
3.4科技农园
这是将现代高科技技术和农业结合发展的休闲农业。随着高新技术渗入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将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很多人不熟悉基因农业,利用人们的好奇心理,建立观光的基因农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向游客展示农业科学技术,如温室栽培、基因农场、水耕栽培、药膳农园及阳光农园等。北京朝来农艺园就是观光休闲农业的一个实例,该园有花圃、菜园等,提供给游客入内赏花、摘果、拔菜、购买等活动,享受乐趣;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和农业结合,发展基因农业、温室栽培等,增强游客的农业知识;还有各种动物可观赏;还能使游客了解中国农业的发展史等。在美妙的音乐中享受这一切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1)发展现状
湖南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截止到2010年,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企业4000余家,其中“长株潭”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1366家。其中,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189家;环洞庭湖区1488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309家;湘中南区556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203家;湘西山区159家,年经营收入50万元以上的有58家。
(2)存在问题
目前,湖南休闲农业开发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旅游、乡镇企业、环保、国土、规划、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存在着明显的体制不顺、对休闲农业发展缺乏较强的调控能力等问题,使得在休闲农业开发过程中涉及多部门利益时,协调工作量大,很难付诸实施。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形态,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休闲农业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旅游的投资建设都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方面,忽视或脱离农业生产经营,靠卖门票来维持,结果越办越差。更有甚者,开办农业旅游时大兴土木建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过分依赖非自然、非农业技术手段,人工化痕迹明显。现有的休闲农业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休闲农业基本上是以涉农单位、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没有行业标准,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确,在开发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此外,绝大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缺乏品牌化经营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有的还存在圈地占地和掠夺性经营的现象。休闲农业大都位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村地区,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景区基础设施在数量和档次上都满足不了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使游客享受不到相应的服务,影响了游客的休闲热情。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
(1)自然环境和乡村景观资源丰富
湖南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表组成岩类多样、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80.49%,尤其岩溶山水、砂石柱状峰林、丹霞风光和花岗岩高山雄景等特有地貌景观地位突出。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区域,气候的季节性和暖湿性特征明显。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全省森林植被覆盖率达52%,森林景观季相变化明显。全省水系以湘、资、沅、澧四水为骨干,以洞庭湖为汇聚中心,长度在5km以上的河流达5341条,且径流丰富,水位季节性变化相对较小,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湖南的乡村休闲和绿色消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湖南乡村农业景观资源丰富。如,洞庭湖的大水面养殖和捕捞、大面积的粮、棉、桑、麻种植,以及大型农业机械操作等,体现了鱼米之乡的现代农业色彩;湘西、湘南、湘东的山地立体农业,以及筒车吸水、石碾加工粮食等传统农耕文化,展示了山乡的古、土、特、真、野风情;湘中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精耕细作农业,以多样、优质、高效为特征,使人感受到人类改造自然并与大自然协调的魅力;湘西少数民族村寨、湘东的客家村寨等,体现了乡村的民俗风情。
(2)农业基础良好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我国农产品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超级稻居国际领先地位;优质稻、杂交棉、“双低”油菜、湘研辣椒、湘云鲫(鲤)、蚕桑等在全国有明显优势。大宗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水稻和苎麻全国第一,柑橘和生猪全国第二,烤烟全国第四,淡水产品全国第五,茶叶全国第六,棉花和油料全国第八,蔬菜全国第九。湘南脐橙和湘西桠柑纳入全国柑橘产业带,有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14个,国家棉花生产基地县4个,国家淡水养殖基地县4个。
(3)交通网络较完善
湖南现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民航、火车、汽车等交通运输条件得到大大改善。省会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高速公路已通车,从长沙到各市州的时间不超过4h。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潜在客源市场巨大
经济的快速发展,能为休闲农庄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主要指观光性旅游)急剧膨胀;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而长沙市2010年人均GDP达到1.04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92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0美元。湖南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56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1825元,增长9.2%,其中人均旅游支出、交通通讯支出分别增长42.2%和24.99%。城镇居民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且消费群体会日渐增大,将会成为乡村现代农业观光休闲的主要客源。从湖南区位来看,南面有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同时港澳游客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北面有以武汉为核心的城市群;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和以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市场,虽然距湖南相对较远,但也不可低估其潜在市场。
(5)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民间资本投入积极
湖南在全国首开先河,出台政策文件,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产业发展。2006年,湖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明确将休闲农业企业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和政策支持范围;湖南率先成立省级休闲农业协会,成为联系广大休闲农业企业和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农业投资主体,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用创意手段改造提升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通常是依托于大都市发展起来的,都市休闲圈不断提升的消费理念对休闲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休闲农业的发展面对资源同质、产品雷同等一系列问题而渐渐呈现下滑趋势的今天,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创新升级,也为了在休闲农业中营造优质生活的高雅氛围和体现休闲农业的时尚气息,在规划设计时除需要满足人们对乡野生态风情以及休闲的需求外,还必须改变打造手法,融入创意元素,使休闲农业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休闲需求,从而成功转型升级,引发新一轮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
(2)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发挥创造性的重要作用
休闲农业应以创造休闲农产品为核心价值,以创造为激活要素。面对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产品,创造的独特性和原创性越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新颖创造性的激活,即使拥有再好的农业资源(包含其衍生资源,如农业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农村人文景观资源等),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创新方式千变万化,但没有创新性的休闲农产品将很难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是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站在加快富民强省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和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4)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省、市、县级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重点发展以农业科技主题园和体验性强的休闲景观群,结合农业产业带,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湘中南区重点发展丘陵生态观光农业、风景区观光农业和农耕文化休闲农业;环洞庭湖区重点发展水乡特色的农渔风光等特色体验休闲农业,建设观光、保护于一体的湿地休闲基地;湘西山区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开发特色种植、养殖业,充分挖掘民俗风情,体验民俗文化。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5)完善管理体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理顺休闲农业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国土、规划、文化、交通等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制定休闲农业发展地方标准,进一步完善星级休闲农庄评定办法,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
(6)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拓宽休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融资渠道。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力度,应把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点。二是充分发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信贷积极性。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谁投资、谁收益”的方式吸引国内外涉农公司、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休闲农业的开发。
(7)加大宣传,塑造休闲农业品牌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促销,也要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二是要注重塑造休闲农业品牌。不仅要注重休闲农业公共品牌的培育,还要注重休闲农业企业品牌的塑造。
(8)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的源泉,也是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因此,休闲农业发展必须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既增加景观和教育内容,又增加能源,保护环境,从而实现阶段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互相促进。
1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1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
2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媒体宣传力度不够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旅游项目缺乏特色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
3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3.5以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标准,着力建设
大田县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大,且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的精神,按照示范点的标准建设、布局、管理休闲农业,使大田县休闲农业朝着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方向发展。
1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仍是以农为载体,变单一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在突出特色方面应重点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以城市为中心的名胜景区,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总之,要将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在科学布局和规范管理下使其逐步形成产业群并明显提升产业地位。
1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
1.1发展概况
大田县休闲农业企业登记在册的共有11家,其中开展营业的有6家,包括农家乐1家、休闲农庄3家、休闲农业园区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休闲农业经营面积392.33hm2,营业收入5745万元,接待人数110多万人次,带动农户300多户。6家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均已完成农业部主办的魅力乡村网站有关企业信息的填报工作。
1.2交通状况
目前,大田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分布于均溪、武陵、华兴、石牌、桃源、湖美等乡镇,均离城关中心点较近,交通便利,除了桃源、湖美2个乡镇,其余企业交通路线离市区都在30min内,可步行而至,也可乘车前往,是城区居民休闲的好场所。
1.3休闲种类丰富
从经营类型上看,有季节采摘类型的,如梅园山庄;有常年垂钓园类型的,如桃源烤坂山庄、高才河鲜馆;有休闲农庄,如翰林森林人家,可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1.4经营理念多样
有以“田园风光和休闲养生”相结合的经营理念的,如梅园山庄种植杨梅、李子、桃子等多种果树,还规划建设山峰木屋,打造“旅游休闲+养生度假”项目;有宣传“文化底蕴为引线结合农家乐”的,如翰林森林人家,周边有佳话传千古的龙潭、千米跳崖、龙山池、犁耙石、仙棋盘、黄牛石、金鸡寨等;有以“休闲健身”为经营理念的,如庆联休闲农庄,位于象山北边,省道306线旁,交通十分便捷,山庄周围均是省级生态公益林和自然保护区,形成以山水—草场—原始森林为一线的具有休闲健身特色的绿色生态旅游;有以“养生和特色美食”相结合为经营理念的,如石牌温泉农家乐,除了石牌大骨头具有独特农家风味,远近驰名,还投资建设福建省仙峰养生温泉度假区,该项目被大田县委、县政府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建设项目。
2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媒体宣传力度不够
除了在经营地点悬挂宣传牌、宣传标语外,各经营主体对充分利用媒体宣传自身优势和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建立新的消费观方面的宣传不够深入和广泛。
2.2经营主体在某些设施方面的投资还不够
如对农耕文化展示和农业科技普及、教育等设施还需完善,以体现农业观光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等功能,增强知识性、趣味性、体验性。
2.3旅游项目缺乏特色
现有的一些观光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缺乏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投资者简单地模仿其他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内容与形式缺乏特色,精品工程少。
2.4经营内容品质有待提升
如种植业方面,除了因地制宜种植一些农作物,没有更具科普宣传性的种植类型品种,主导产业产品申请“三品”认证的不多。
3大田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高度重视,加强指导
要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大意义,学习中央有关休闲农业方面的文件,如《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政府要高度重视休闲农业项目发展的重要性,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载体来抓,政策上给予倾斜,项目资金上给予扶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使休闲农业项目得到指导、扶持工作落到实处。
3.2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以电视、网络等群众认知度较高的媒体,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引导消费观念,尤其是本地居民的就近休闲、养生的观念,开发本地收入来源为主,吸引更多外地收入来源的经营理念。
3.3发展精致农业,提升品质
根据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的特点,以科普性、观赏性为着力点,在特色、科技上下功夫,发展一至两项精致农业,如种植采用以稻草、豆粕为基质或以营养液为基质的无土栽培,如小西红柿、食用菌、花卉的无土栽培,形成一处种植区域就是一片风景,就是一块科普宣传园的景观,同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质量,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合理转变。
3.4规划休闲农业项目,展示特色
城市居民往往渴望去感受休闲观光农业,除了寻求新鲜、安全的农产品,观赏自然、体验农事活动,更要在农村自然环境中学习、接触农村传统文化及生活,因此可以将各经营实体所在地的特有传统民俗民情结合农事开展一些农耕文化,如定期不定点举办特色民俗产品和民俗文化节,以此征集和展示本县的民俗产品、名特优农产品和民俗文化节目,也可展示现代农业新型耕作方式等。
3.5以休闲农业示范点为标准,着力建设
大田县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大,且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在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根据《福建省农业厅关于开展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的通知》文件的精神,按照示范点的标准建设、布局、管理休闲农业,使大田县休闲农业朝着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方向发展。
1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辟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仍是以农为载体,变单一农业生产为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产品质量,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在突出特色方面应重点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以城市为中心的名胜景区,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总之,要将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使农民能利用这个产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要使生态环境更绿色,使它能真正成为发展新型消费生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在科学布局和规范管理下使其逐步形成产业群并明显提升产业地位。
1兴隆热带植物园概况
兴隆热带植物园由国家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开发管理,创建于1957年,是一个集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推广、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胡椒、咖啡、香草兰、可可、苦丁茶、糯米香茶、香叶露兜等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可拉、瓜拉那、神秘果、卡瓦胡椒等功能性热带植物,菠萝蜜、面包果、番木瓜、火龙果等特色热带水果等。植物园位于海南省东南部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境内,占地面积42hm2,距海口176km,三亚97km。1951年,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建立,来自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越南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在这里安家,不同地域、国界的生活与文化,形成兴隆地区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邓小平、、、等先后到农场视察,早在20世纪50年代,兴隆就已成为海南著名的温泉旅游区。
2兴隆热带植物园建设休闲农业的优势
1995年,香饮所开始探索立足自身优势,走以热带农业科研为基础,特色产业为依托,发展观光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并于1997年创建了“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的兴隆热带植物园。
2.1气候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北纬18°45′,东经110°13′,年均气温24.5℃,积温约8800℃,最冷月均温>18℃,平均极端低温8.0~9.0℃,绝对低温6.2℃。年均风速2.2m/s。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光合潜力大,年日照时数为2196h,年太阳辐射总量121.5KJ/cm2,光合潜力为63.75~60t/hm2[3],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区,绝大多数热带、亚热带植物在这里均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有着我国其它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不可比拟的独特的气候条件。
2.2科研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与香饮所实行“二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香饮所自1957年成立以来就以热带香辛饮料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的综合性国家级科研机构,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积累了丰富的特色物种资源和丰硕的科技成果,至1997年,已收集保存各种特色热带植物300多种,鉴定验收成果24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6项,并研发生产白胡椒、兴隆咖啡、香草兰豆荚等特色产品,这些资源和成果为兴隆热带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2.3市场优势
兴隆热带植物园地处兴隆温泉旅游区,距兴隆温泉旅游区仅约3km,由于兴隆丰富的温泉康乐、东南亚华侨文化等的吸引力,自上世纪90年代始,到海南3天以上的旅游团,其中必有1天入住兴隆华侨农场[4]。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到兴隆温泉旅游区观光游览的游客达到200万人次/年以上,为兴隆热带植物园垫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3兴隆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设计思路及内容
3.1设计思路
经过综合分析,兴隆热带植物园确立了以国内旅游团队为目标市场,运用休闲农业基本原理,制定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作为核心,特色热带植物资源为依托,在参观游览线路中按照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官体验为内容,设计配置相关物种和景观,让游客享受“五官体验之旅”的休闲农业产品。
3.2休闲农业的内容
3.2.1视觉体验
(1)利用植物园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设立专门部门负责从绿化、美化,园林化,生态化四个层面确保植物园的优美景观,发展休闲农业,确保植物园绿化率常年在85%以上,环境整洁优美,给人以舒服的视觉体验,特别是在冬春季节北方大部分地区已是冰天雪地,但植物园区却仍然生机盎然,随处可见绿意葱葱。(2)利用植物园的资源优势,在不同线路上均配置了奇特花果物种,如:以观果为主的菠萝蜜、尖蜜拉、木瓜、榴莲、山竹、炮弹果、鸡蛋果、可可、椰子等;以观花为主的火炬姜、龙船花、三角梅、垂花火鸟蕉等;以观叶观茎为主的母生树、大王棕、圆叶轴榈、红刺露兜、小叶地不容、锦屏藤等。(3)利用植物园的科技优势,设置了胡椒、咖啡、可可、香草兰、苦丁茶、糯米香茶等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的标准化示范园,整齐规范的园区既普及了这些作物的标准种植方式又能给人以优美的视觉享受。(4)注重各种热带植(作)物的配植,根据植物对水分、阳光、土壤等条件的需求,合理利用空间,使乔木、灌木、地被等热带植(作)物高低错落,使园中每个区域均有特色热带植(作)物供游人观赏。
3.2.2听觉体验
(1)植物园配置了专业的解说员对热带植物知识进行科学、生动的讲解,主要从3方面进行讲解:①以热带香辛饮料和特色植物为主的热带特色植(作)物知识,主要有胡椒、咖啡、可可、香草兰、椰子、苦丁茶、糯米香茶、玉兰花、橡胶、香叶露兜等;②与热带植(作)物相关的旅游产品知识;③生动有趣的植物故事,如见血封喉、旅人蕉、神秘果等。(2)园区内优美的生态环境,有效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园区内常年不断的花、果、水等资源吸引了周边地区许多野生动物到园区憩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园内有各种鸟类、昆虫等野生物种300多种。这些丰富的鸟类、昆虫资源为进入园区的游客提供了美妙的听觉享受,每当晨昏、午后或夜晚,各种鸟鸣、哇声、虫啾组成一曲曲动听的旋律。(3)在主要游览线路设置小溪流水,既保证了园区空气湿度,又制造了园区优美的水声效果。(4)在主要线路设置环园音箱,定时播放与环境相协调的优美音乐。总之,走进园区你就能在鸟鸣、流水和美妙的音乐声中,聆听美丽的植物故事、特色热带植物知识,让你在充分享受听觉的同时,又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3.2.3嗅觉体验
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和特色热带花卉散发的自然香气为核心,辅以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产品的天然香气或加工过程散发的特有香味,使园区不同区域弥漫着不同的芳香气息,让进入园区的游客随时分享特色热带香辛饮料植物的芬芳。如咖啡花、玉兰花、茉莉花、九里香、米仔兰、栀子花、糯米香茶、香叶露兜等散发的天然香气,咖啡、香草兰、胡椒、糯米香茶等作物产品加工过程散发的香气等。
3.2.4味觉体验
利用植物园自有成果,自主研发具知识产权的各式具有浓郁热带特色的旅游产品,并在园区统一设置休息接待品尝区,免费为游客提供自主研发的咖啡、可可、香草兰、苦丁茶、糯米香茶等系列产品的品尝服务,让游客亲身体会一种惬意而又难以忘怀的服务。
3.2.5触觉内容
植物园四季如春,花果常在,是富有魅力的植物天堂,是花的世界,是果的田园,是树的王国,是绿的海洋,游客在这个奇妙的热带植物世界里可以随意地、零距离地同各式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珍稀特色热带植物合影留念,让你真实体验看得见摸得着、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感觉。
4兴隆热带植物园取得的效益
4.1取得了显著的市场效益
兴隆热带植物园的建立,填补了我国热带农业科技旅游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空白,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1997~2010年,植物园共接待旅游者1362万人次,年均旅游接待增长率为31.3%,除2003年因受“非典”疫情影响,游客量下滑外,2002年后园区游客量均保持在100万人次以上。游客意见评价根据2002~2010年抽样调查,植物园综合服务质量、环境质量、景观质量等平均游客满意率达94%,美誉度和亲和力较高,并受到旅游界和专家的认同和好评,被海南省旅游局等授予“海南省优秀旅游景点”;被中国社会调查所海南分所授予“社会公认满意旅游景区”。
4.2较高的生态效益
(1)引种保存的植物种数量不断增加。1997年,引种保存的物种数量仅为300多种,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植物园不断加大引种力度,至2010年共收集保存2300多种特色热带植物,年均引种增长率达47.6%,有效地保护了园区植物多样性,并促进了热带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1997年以前,植物园内野生动物较少,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体系对园区生态环境管理和维护,园区生态环境大幅度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动物在此停留栖息,细心的游人都有机会看到敏捷的壁虎、蜥蜴、可爱的松鼠、美丽的蝴蝶、燕子和神秘的猫头鹰等。(3)园区物种保存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园区面积从1997年的12hm2扩建为现在的42hm2,修建了3座共约4000多平方米的温室保存大棚和7000多平方米的网室大棚,组建了种质资源研究室、种子库、组培室等,大大增强了植物资源的保存能力。(4)园区的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成果不断涌现。为不断增强科研对休闲农业的支撑作用,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园区不断增强科研能力建设。“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2778万元,建成“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配套工程、购置科研仪器设备76台/套,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园区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2005年以后,共引进各类人才4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30多人,通过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加强在岗科技人员的培养,科技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科研能力进一步提升。至“十一五”末,共取得科研成果8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31项、480余篇、出版专著39部、获授权发明专利1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制定农业行业标准8项,研制出八大系列、40多种特色热带香料饮料作物系列产品。(5)园区的接待能力不断增强。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植物园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接待能力逐年增强,游览参观线路由原来的1条增加到了5条,设置了专门的电瓶车通道和贵宾通道,修建了可同时容纳1500多人休息的生态型休息品尝区、150多平方米的游客中心、300多平方米的司机导游休息室等,接待能力由1997年的50多万人次/年上升到现在的200万人次/年以上。
4.3产业带动作用
兴隆热带植物园从提高农业附加值出发,结合旅游资源优势,加强热带作(植)物相关的旅游新产品研发,增加了园区销售量的同时,带动了咖啡、胡椒等作物的行业发展,主要表现在我国进口量的增加。同时对其它热带香辛饮料作物,如香草兰、椰香脆饼、苦丁茶等产业也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1)园区产品销售总量逐年增加。1999~2010年,销售咖啡、胡椒、香草兰、椰香脆饼、苦丁茶、可可等系列产品共2062t。带动相关产业销售量万余吨。(2)1998年之前,植物园自产咖啡销量较小,甚至海南省每年的咖啡销售总量也不足50t,1998年以后,通过休闲农业平台,植物园咖啡销售量逐年上升,至2002年,园区咖啡销量达到86t,2002年以后,虽然园区咖啡销售量没有显著提高,但海南省整个咖啡产业年总销量超过1000t,同时带动了我国咖啡进口量,1999~2010年,中国咖啡进口量不断增加,2010年比1999年增加了1978%[5]。目前海南已涌现出多个著名咖啡品牌,如兴科、上岛、太阳河、怡然、侨乡、南国、春光、福山、候臣、力神等,为咖啡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3)胡椒是植物园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市场上胡椒销售价格一直呈波动状态,市场销售价格最低仅8元/kg,最高时则可达80元/kg,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严重制约了胡椒产业的发展。1999~2010年植物园利用自身的平台,通过休闲农业的特殊市场,自产的胡椒价格始终保在100~120元/kg,胡椒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的胡椒产量比1999年增加了95%,带动中国胡椒进口量1999~2010年保持上升态势,大大拉动了海南胡椒业的可持续发展。(4)自1984年起,香饮所经过20多年的科技攻关,掌握了香草兰产业化发展中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关键技术,在海南万宁、琼海、定安等市县建立示范基地,并陆续开发出香草兰绿茶、香草兰天然香水、香草兰精油等一系列产品,伴随着香饮所香草兰系列产品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带动了整个香草兰产业的发展,使香草兰产业成为今天海南主要的特色产业之一。(5)椰香脆饼是流传于兴隆地区百姓家中的东南亚风味传统特色小食品,一直未形成产业。1999年植物园通过休闲农业市场,自产自销这一独具特色风味食品,既让游客领略品尝到这种只能在海南兴隆当地才能品尝得到的美食,又极大地带动了这一产业的迅速发展。1999~2010年(表1),植物园椰香脆饼年均销售量达18t,带动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年销量达100t以上,并涌现了太阳河、南国、春光等椰香脆饼品牌,相信未来该产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6)苦丁茶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饮用历史,由于其特有的保健作用,素有“绿色黄金”之称。1997年之前,全国苦丁茶市场并不景气,销售价格仅40元/kg也少人问津。通过植物园的宣传介绍和免费品尝,广大游客了解苦丁茶苦后回甘的特点和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的作用,苦丁茶的销量与日俱增,销售价格也在逐年攀升,至2010年,仅植物园苦丁茶的销售量就达到18t,整个海南苦丁茶销售量则超过了100t,销售价也超过了600元/kg,大大促进了海南苦丁茶的种植和销售业,使海南苦丁茶市场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4.4显著的社会效益
通过开发农业科技旅游,植物园为社会做出了较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2010年,植物园向地方直接提供就业岗位654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3270个。1997~2010年,植物园年均就业人数增长率为18.9%,较好地解决了香饮所富余人员、家属及其周边居民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园区及周边农业劳动者致富,创造了健康、安全、殷实的小康生活。(2)1998~2010年,植物园向地方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年均增长率达256%,为地方财政做出较大贡献,并带动兴隆地区餐饮、住宿、娱乐、交通、购物等旅游行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3)发展经济的同时,植物园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2001年植物园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评定,2002年又通过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双认证。通过对上述体系的宣传,大大提高了员工的文明素质。同时,通过员工的行动,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前周边地区百姓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许多不文明现象,如不讲卫生、言语粗俗、偷盗、懒散、酗酒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使植物园周边农村的精神面貌上了一个新台阶。
5结语
观光休闲农业,作为旅游业中的一颗明珠,已迅速发展起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科普示范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兴隆热带植物园将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五官体验之旅”的产品形式展现给广大游客,不仅有利于资源保护、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更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将发展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合理统一,探索休闲农业与植物园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为海南现代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典范。
摘要: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整体发展趋势较为良好,对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各地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就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现状分析,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从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视角下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并根据三门峡市实际情况,科学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三门峡;发展研究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与休闲农业概述
2016年01月04日,我国国务院正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要求我国农村城市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当前农村产业经济链新道路,促进广大农民的就业及创业发展,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对原有产业、产品运营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升级与融合。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的表现。具体的是农业提供资源,以旅游服务为表现,通过农业产业链中的与旅游产业链的价值模块相契约的部分以新的商业价值向市场全方面的渗透,而旅游产业因农业价值的融入,大大增加了原有产业的价值链,使得新的产业链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简单的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休闲农业更具有市场价值,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
2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三门峡市所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位于我国内陆区。平均气温高,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业和林果业等的发展。而且三门峡的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合开展体验性的观光项目。再加上三门峡市的人口众多,为当地休闲农业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10年7月5日,我国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提出“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政策。政策主旨从三方面出发:一是进一步完善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尽快启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工程;三是以重要活动为载体,形成全国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良好氛围。并召开2010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目前,三门峡市全市已建成数家大型果品加工企业,加工产品主要包括果汁、果酒、果奶、果番等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全市形成了“果一菌一肥一果”和“果一加一畜一肥一果”两大循环经济产业链,对本市的产业经济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扩大社会就业,提高综合效益。
3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3.1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成就
沿黄带观光农业创收。沿黄河农业带由本身的传统农业带转变为现在的观光旅游带,借助天鹅湖湿地公园,黄河公园,天鹅岛,天鹅湾等自然景观和坡沟,发展特色小镇,旅游度假村,吸引大部分游客入境消费。可以促进销售当地种植的特色农产品,旅游业中的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风情表演等等都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特色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小镇,投入了科技含量,培养了一批人才,如花卉,有机蔬菜水果领域,建设了特色农业产区,打造了特色休闲农业后,加强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区促增效。将农业和服务业结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园区提高了科技含量,对缺水地或水源不足的地带,建设了生态农业带,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
3.2三门峡市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2.1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三门峡市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27万平千米,只占耕地面积的32%。当地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现象日趋严重,三门峡市中低产田占地面积约为80%。干旱发生频率高达80%。当地节水灌溉等面积较小,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仅为0.56,当地旱地水分利用率为55%。3.2.2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瓶颈三门峡市果品业在全省有较高领先地位,然而其在国内的影响力度较低,规模和质量效益与其他先进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异。当地畜牧业面临着用地、环保条件制约,以及当地烟叶受政策影响较大,发展空间均被压缩。渔业、食用菌、蔬菜、药材等体量小、产品粗放、名优产品少,优质高端产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开发。3.2.3产业化程度低由于缺乏休闲农业的创新型人才,对产业链的延伸没有进行深度研究,产业链条没有得到充分完善,而且当地产业化发展缺少引领其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当地省级龙头企业仅占全省的3.4%。3.2.4管理体制不完善休闲农业作为新兴旅游产业,更作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体。具备开放性、综合性的多元化旅游主体,因而对管理层次的要求要远高于简单的农业及休闲业。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目前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内部员工相关知识较为缺乏,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服务人员素质也需要进一步加强。3.2.5缺乏宣传力度由于使用传统的宣传方式和各个经营主体零散、分布不集中,各个经营主体之间没有形成经营圈,宣传力度比较小。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经营者投入的资金较少,公益性的产地宣传、地理标志品牌宣传缺失。
4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作为经营者可以借助政府的支持,建立蓄水池实现涵养水源,减少干旱带来的深度影响。在道路方面,加大力度改进开展休闲农业村庄的道路,还可以建设乡村观光旅游专用道路,提高旅游的服务质量。在供水、停车场、网络设施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对于游客的接待,要做到一条龙服务,时刻为游客准备时间和精力。
4.2创办三门峡市特色休闲农业
当地休闲农业没有突出的特色优势,因此可以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聚集村,当地经营者可以通过农村的各种资源加强特色农业的创建,在特色农业的基础上建立特色村镇景区。三门峡市果品业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可以加大力度发展观光果园,创办具有特色的果品采摘园。吸引游客体验当地农业活动,促进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活动,但是得大力监管食品安全,确保游客的健康安全状况。其次加强景区的安全防护,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可以提高当地服务质量,可以使游客充分享受乡土田园的乐趣。
4.3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通过把农业产业链的价值融入服务业里面,增加了休闲农业的价值,也可以休闲农业为依托,把地产、创意等相关产业在农业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农业的服务功能。农业不再局限于在生产以及产业经营,还可以展现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从而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建设。
4.4合理规划布局
作为农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加强规划引导,将农业资源和人文艺术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并且学会借鉴其他城市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合理的优化发展布局。作为政府,要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使三门峡休闲农业走上合理规划的发展道路,防止在经济开发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5加强宣传、铸造口碑
由于半数以上的休闲农业游客是在亲戚朋友口中获得信息的,所以这说明休闲农业园区在品牌培养和宣传推广方面做得不好,行业缺乏系统性的营销策略。在宣传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微信公众号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比如农村宣传片,向全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广的休闲农业精品景点,还可以举办影响力大的农事节庆活动,吸引各地的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
5河南省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意义
目前休闲农业在我国的整体发展潜力及发展趋势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并对我国近年来关于社会生态环境的维护及产业经济的优化及提高都有良好的帮助。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更为当地的农村经济效益带来了巨额提高,并对现有的资源实行了进一步利用。
5.1对当地资源的进一步利用
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处理中,因地制宜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这次农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争取能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带动当地的产业经济链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三门峡市由单一的农产品生产改变为多类产业共同发展,产生了特色产业,发展了循环经济,建立了新兴产业园,以工带农,以旅游资源带动农业的发展,延长了当地经济产业链。确切培训与发展“互联网+产品”行动,大力运行新型营销模式,促进发展果品电子商务对于销售主体的吸引力,不断拓展销售市场的覆盖面。如建立产品的特色馆,通过特色农产品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2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
通过旅游产品整合,调整旅游产品结构。近年来在我国政策引导下,农业经营模式有着不断的创新与开展。农业旅游的模式更突出了乡村旅游也将会更好走向广大群众,传扬我国本土文化。三门峡市休闲农业的开展更是在当地作为一个很好的开端,对现有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对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及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5.3推动当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
产业融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长农民经济收入,缩小贫富差距。通过发展模式的创新,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当地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丰富的产业链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
作者:杨莹莹 艾雯静 叶琼 单位:武汉东湖学院经济学院
休闲农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文化性强、大自然意趣浓、乡村特色突出的一种交叉性产业,是当前和今后合理有效利用农业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增强城乡交流、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新途径。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休闲农业在我国城市周围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目前旅游业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休闲农业以其自然的生态环境、淳朴的农家体验和简便的旅游方式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郑州市作为河南这一农业大省的省会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理论研究仅停留在对概念的解释和现象的描述上,在实践探索上还处于随意模仿状态,缺乏对目标市场的调研和科学规划,发展模式与社会环境的相容性低,亟待从理论上对其加以“梳理”。因此,通过对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调研分析,来探讨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中的某些规律,便成为本文的研究动机。
1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现状
根据休闲农业的结构、功能、投资主体和空间分布,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分为三种:开发模式、经营模式和空间分布模式。
1.1开发模式
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类型多样,通过笔者调研,可根据休闲农业的结构、功能来分,主要分为三类:
1.1.1农业观赏型开发模式
(1)自然景观观赏型。这类开发模式是以当地的原生态的农业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内容,属于观赏型休闲农业,经营主题以农业景观和当地特产为主。郑州市北临黄河,有丰富的沙滩和较好的湿地资源,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如雁鸣湖生态风景区、黄河生态游览区等,这些景区由于具有自然、原生态的景观,得到了市民的青睐。
(2)畜牧养殖观赏型。具有观光性的养殖场、牧场、森林动物园以及有关畜牧养殖场所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及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乐趣。此种观光类型开发较好的有位于郑州市南郊管城区的南曹金鹭鸵鸟观赏园,还有位于郑州市南郊的新郑野生动物散养园等。
(3)现代农业观赏型。这一类型主要是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农作物品种园地,或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向游客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和农业的最新成果。如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金水区庙李镇的蔬菜科技示范园、河南绿色中原食品公司等。
1.1.2参与体验型开发模式
(1)农园采摘型。主要是开放成熟期的瓜果园、菜园等,供游客入园观赏、摘果品尝和购买,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乐的果农生活和享受田园风光等。这一类型开发比较成功的有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樱桃沟的樱桃和葡萄采摘园,以及新郑大枣观光园等。
(2)渔场垂钓型。利用水库、池塘、河流等水体进行观光、垂钓、驾船和水上娱乐活动,游人除享受观光休闲外,还可以学习有关渔业养殖及捕捞技术,并品尝水鲜。郑州市可供观光休闲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市区内就建有尖岗、常庄、金海、龙岗等水库,还有西流湖,其不但是郑州市的城市供水源地,而且还可以供人们休闲垂钓。
1.1.3综合型开发模式
主要以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为主,兼顾餐饮、休闲度假、农业观赏体验、休闲娱乐、企业培训等多种功能的生态园区。园区内规划比较合理,分区明确,有农业观光体验区、儿童游乐区、现代化餐饮区、烧烤区等,受到郑州市民的青睐。这一类型主要有:丰乐园农庄、富景生态游乐世界、黄河生态游览区、雁鸣湖生态风景区等。目前这些园区已成为郑州近郊的旅游热点,特别是“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园内的游客平均每天可达2万人,门票收入近百万元。由于园内服务设施相对齐全、环境优美,现已成为企业培训、生意洽谈的理想场所。这种类型一般由企业投资,发展比较平稳,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此类园区多为旅游景点式开发,往往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大,有的甚至还会侵害农民的利益。此外,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园区人工化严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1.2经营模式
郑州市休闲农业起步较晚,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经营模式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模仿性,从投资经营主体来看主要有三种经营模式(见表1):一是以分散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如在城市近郊的旅游点及鱼塘附近,由农户组织兴建以农家风情和吃乡村饭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园,富有特色和灵活的吃住形式,深受都市人的欢迎,如金水区黄河渔场休闲垂钓园。农家乐园在满足城市各种层次消费者休闲、娱乐的同时,让很多农民能以离土不离乡的便捷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城乡互动,也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以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主要是一些企业集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投资、自主开发、自主经营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项目。如丰乐园农庄、富景生态游乐世界、金鹭鸵鸟游乐园等。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主要是政府为发展当地经济,在原国有资源(如林场、湿地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如河南省农业高新科技园。
1.3空间发展模式
从郑州市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地域布局来看,主要分布在以中原区、管城区、二七区、金水区、惠济区、上街区6区为主的郑州市近郊,均属于依托大城市来开发的近郊型模式,距市中心大多只有30-40min的车程距离,不少园区已有公交线路直达,交通条件较为方便。郑州市的休闲农业分布极具地域特点(见图1),可表现为“两圈、一带”:以郑州市中原区、二七区、管城区、金水区、上街区为主的近郊休闲农业圈;以中牟、新郑、巩义、荥阳、登封、新密6县市为主的中远休闲农业圈;以黄河为依托的休闲农业带。由于郑州紧临黄河,形成了特有的黄河滩地、湿地,是休闲农业观光的好地方,因此许多休闲农业园区都建于此,形成了特有的空间分布模式。
2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选择思路
从以上分析可知,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初步成型,但由于尚处在初级阶段,发展模式的选择还需进一步探究。参照国内外的经验,结合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所处发展阶段及郑州市各区、县市的现状,今后一段时间郑州市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模式的选择思路如下:
2.1以观赏性、体验性休闲农业开发为重点
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开发模式比较单一,制约了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保持优势项目的条件下,应开发更多的项目类型:
(1)农业科普教育型。目前,郑州市休闲农业园区不少,但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型园区却不多,因此,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发展。农业科普教育型园区应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的功能,在建设上注重知识性、科技性、趣味性的挖掘。
(2)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托生产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兴建起来的,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还可以购买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同时,休闲农业旅游活动是对农业企业的宣传、产品的推广,二者相得益彰。这类园区在郑州市发展得比较成功,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今后发展应注意以农业生产为主,以旅游活动促进农业生产,同时要增加农业生产过程的观赏性。
(3)特色农业基地型。特色农业是以追求最佳效益为目的,依据地域特色、区域内整体资源优势及特点,围绕市场需求,集中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以某一特定生产对象或生产目的为目标而形成的适当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基本点就是要满足游客求“特”、求“奇”的心理需求。这类休闲农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因此,该模式应得到大力开发,更加注重突出特色,延长产业链,增加游客的安全度。
(4)农家游型。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家活,是由农民提供或出租耕地,让市民参与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参与家庭养殖的农业休闲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享受由播种、管理到收获的农作乐趣,在此过程中农民得到一定的收入。农家游现已成为许多城市人双休日消除身心疲劳、远离都市喧嚣的一个常设旅游项目。目前郑州市农家游型模式开发的深度不够,游客的重游率较低,今后应注重保持淳朴特色,维护农家原本的“绿色生活”,提高服务质量,使游客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2.2适当发展综合型休闲农业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个人的需求层次会随着环境的改善而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同样存在这样的需求变化,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休闲农业品质的需求层次也会不断提高。因此,郑州市休闲农业应立足于社会经济环境,在满足中低收入消费者需求的同时,适当发展高级综合休闲农业,以适应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变化。
目前,郑州是休闲农业的开发呈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方面,传统农业休闲项目开发不足,另一方面,已有的项目偏向于城市游乐公园,偏离了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郑州市不宜开发较多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否则,会造成客源不足,效益低下。
2.3经营模式的选择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按照投资经营主体不同,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可分为三种:以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而其中以政府为主导的经营模式由于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能作为长期的发展模式来考虑。因此,鉴于郑州是休闲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并考虑综合条件,笔者认为今后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选择如下:
首先,在政府引导下,发展以分散农户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即可以在不破坏农业环境的前提条件下,由政府引导,在有条件的农户自有农业资源基础上进行休闲农业开发。这样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符合休闲农业的开发原则。但在我国,分散经营的模式使农户没有能力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在此情况下,可以按照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制度的创新,来增强分散农户的投资开发。如可以引入“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这样不仅避免了农户交易的市场风险,还降低了农户交易频率,减少信息成本和农户经营的交易风险损失。从而使以分散农户为主体的投资经营模式,最终向以“农民经济组织+农户”为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转变,农民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真正主体。
其次,在政府统一规划管理下,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经营模式。政府应对郑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在具有一定资源条件,但并不侵占农用耕地的地方(如黄河滩、盐碱地、荒草地等),可考虑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但不会侵占优良的农业资源,还可以对不良的资源进行开发,从而形成休闲农业整体的合理开发。企业也可以降低其承包土地的费用,集中资本投入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最终能够形成效益的外溢,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2.4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思路
旅游经济学研究表明,游客流在空间上会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休闲农业旅游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据此,郑州市休闲农业的空间发展模式可分为以30km为半径的近郊休闲农业区和以80km为半径的中远郊休闲农业区。近郊区主要包括郑州市的6区以及荥阳市的东部、新郑市的北部、新密市的东北部以及中牟县的西部地区。近郊区是城市居民观光休闲消费最为活跃的地区,观光农业可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花卉观赏、园艺农业、设施农业及果菜种植、采摘、水上观光垂钓、特种动物养殖等休闲农业项目;除上述以外的地区,可以称为中远郊区。中远郊区平原可开发教育农园、观光采摘基地、农家游,乡村旅游等休闲农业项目;远郊山区自然景观特征明显,风景优美,休闲农业应结合原有的知名旅游景点,开发休闲农场、度假疗养村、民宿庄园等休闲农业项目。
摘要:创意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模式,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该文以成都邛崃“中国酒村”作为调查对象,研究了其特点,分析了在乡村休闲旅游背景下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两者包容协调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创意农业,就是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的规划和科学设计,打造资源节约、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农业发展新形态,走出一条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乡村休闲旅游与现代农业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1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
乡村休闲旅游指旅游观光者依托自然乡村空间环境,以领略美好乡村奇特自然风光、突出人文景观为目的,集观自然风光、乡村休闲度假、民俗娱乐、农家购物、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旅游形式[1]。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兴起了一股“乡村热”形式的旅游,1865年,意大利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引导居住在大城市的居民,利用闲暇时间在家人、朋友、同事的自由组合下,结群到农村体验乡村生活,倡导游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更趋多样化,乡村旅游也随之异军突起,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提高农村经济新的衍生形式,以其功能多样、资源利用高效、消费需求新兴而被业界视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据成都市旅游局的《2015年成都市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成都市接待乡村休闲旅游游客达9519.18万人次,占旅游接待总人数的49.75%,收入总额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06亿元),同比增长24.25%。创意农业旨在突出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的创新,注重把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加工过程、生产方法等融入文化再造、旅游提档、产业升级,从而打造具有浓郁“乡愁”意境的产品和市场[2],并以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或农事活动,传承并打破生态农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等农业形态,达到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协调包容发展的最佳效果。
2“中国酒村”的基本情况
“中国酒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邛崃临邛街道文笔山村,距成都65km,项目规划面积533.33hm2,总投资15亿元,以“酒香里的中国、记忆中的老家”为主题,以邛崃千年南丝路农家酿酒工艺为文化基础,对现有川西民居实施升级改造,打造集“邛崃原浆文化体验之旅、红高粱种植酿酒、农家花海田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展现独特原酒文化为主题的川西平原乡村休闲旅游胜地。“中国酒村”规划建设12个功能区域,分别为:大梁酒庄、田园迪士尼乐园、万亩红高粱观光公园、迷你香猪园、大梁农耕园、酒疗SPA水景酒店、二十四孝养老院落、未来水世界乐园、天府水浜渔村、太阳部落梦幻乐园、丝路酒寨以及酒坊民居安置街区。这些不同的功能定位与建设旨在为每一位远离都市喧嚣的游客能在这里随农家俗、酿农家酒、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田园耕种、酿制原浆老酒、寻找儿时的记忆。随着“中国酒村”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仅2015年就接待国内外游客约80余万人次,单体旅游收入总额达3000多万元。
3“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3.1“中国酒村”发展创意农业的特点
3.1.1“以农养酒、以酒促旅”的模式促进了创意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的循环融合发展“中国酒村”在打造过程中,突出农业主线,把周边农民的农业生产用地通过作物折价、货币补偿、土地入股等形式进行了使用权流转133.33余hm2,专门用于种植酿酒原材料红高粱。游客以认种红高粱的形式体验种植、收割、酿酒的乐趣,通过“种酒粮、醅酒窖、事酒艺、兴酒礼”等一系列身临其境的活动让游客了解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3.1.2“回味童趣、回归田园”推进乡愁记忆与农耕文化深度结合按照“嬉戏田园一天,穿越时空千年”的理念,把农业生产的末端附属品稻草编制成变化多样的各种动物形状,建造一个纯稻草主题文化的“农村新型迪士尼乐园”,在给游客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同时,又在山水田园间亲身感受滚铁环、扯陀螺、荡秋千、跳皮筋、跷跷板爆米花等传统老游戏的无限乐趣,找寻孩提记忆,重归故里田园。
3.1.3“体验农事、农耕教育”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与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结合以亲子系列为主题,父母带领孩子种高粱、探酒坊、碾水磨、进厨房,通过这些农事体验活动,把碾米、磨面、榨油等传统手工技艺一一呈现,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感知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汗滴禾下土”的辛勤与快乐,让城里的孩子在劳动中接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再教育。
3.2“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酒村”在发展创意农业进程中,充分吸纳前人在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成功经验,经过4年多的成长,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3.2.1生产的适度经营规模效益不明显过于分散的经营方式,将会造成投入产出比的偏离,产业链条局限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缺乏农业工业化过程,创意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值空间相对狭小,因此缺少规模化的企业等市场力量的跟进,将很难投放市场,树立高端品牌,从而将大大限制其资本运作的潜力。
3.2.2创新力度不够大有重复传统农家乐的趋势,产品开发的科技含量偏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缺乏一定的科研投入、技术储备和厚实的农业发展土壤环境。
3.2.3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宏观愿景和远期发展目标,还没有利用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块金字招牌进行创新品牌的宣传与推介,缺少全景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开发理念。
3.2.4缺乏对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发展方面的资本、技术、人才、运作机构的充分培育还没有从教育、科研、人才、政策、市场等方面为创意农业市场化开发创造条件成熟的外部环境[3]。
4创意农业发展的模式探究
在分析了“中国酒村”创意农业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农业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在呈现多层次创意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里,要实现农旅互动发展,融合多种产业元素催生新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十分必要。
4.1“花卉+婚庆”模式,打造“世界爱谷”把花卉的培育生产与婚庆进行有机结合,打破传统室内婚礼的束缚,在绚烂鲜花的芳香和美丽阳光的交相辉映中举行浪漫婚礼,在花熏大道感受七彩浪漫童话花海。推出花卉种植、销售、鲜切花;推进花卉深加工与鲜花延伸品再生;打造婚纱摄影胜地、婚礼举办天堂和温馨蜜月洞房;形成集花卉养生、保健、美容于一体发展的世界爱谷特色花卉婚庆游憩综合项目。
4.2“苗木+休闲”模式,打造美丽生态新村把苗木作为乡村休闲旅游与创意农业规划的有生资源,在全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种植旅游观赏性强、开发价值高、景观效果好的优质苗木,不断提高苗木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经济效益。同时对景观苗木进行搭配种植,突出苗木种植的空间视角,形成情景化的景观效果,把游客带入一种心旷神怡、如临其境的林木郁郁丛生的美丽生态新村[4]。
4.3“果业+创意体验设计”模式,打造创意瓜果王国以“微果园”的模式,由企业主把果园划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小块,游客可以根据个人对水果的偏好、不同的季节、种植技术的掌握程度等认种一块果园,平时由企业主代为打理,游客可以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来照料自己的果园,并在瓜果成熟季节实地感受采摘之欢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对瓜果进行创意设计,形成以瓜果果实、果树、花朵及其吉祥寓意为原型的各种创意性景观、休闲空间、动漫体验项目,也可以“以人代物”,把鲜活的人打扮成瓜果形态,感受异样之美,并在游客用餐时的餐具、座椅、房间的包装设计中融入瓜果元素。
4.4“鱼业+多元化渔乐体验”模式,打造百渔乐园和虾兵蟹将王国在传统垂钓的基础上,引入摸鱼、掏螃蟹、钓青蛙、抓大虾、粘知了等各种娱乐方式,将钓鱼、抓鱼、网鱼、摸鱼、打鱼融入相关联的其他乡土游乐方式,构筑一个乡土田园以渔猎文化为主题的游乐游憩综合体。同时,将鱼、虾、蟹、蛙、贝等进行象形设计,设计成为各种小屋、休闲座椅、景观设施、生活用具,真正地让你进入水产养殖的王国。
4.5“民俗技艺+情景化体验”模式,打造梦回“十八坊”以记住乡愁为目标,收集整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技术、耕作方式和传统劳作工坊,通过特定区域、方式再现作坊内部摆设、工具、工艺流程等[5],游客既可观看传统的劳作方式,又可亲身参与酒坊、油坊、磨坊、染坊等体验劳作。
作者:龚贤 闫紫月 单位:成都行政学院 西南民族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