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1 09:2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药物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在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将PDCA持续改进应用到每个工作环节,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并实施改进。结果 经过2年的PDCA持续质量改进,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基本规范。结论 PDCA循环管理法在围术期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关键词:PDCA循环管理法;抗菌药物管理;清洁手术围术期
抗菌药物在预防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些外科医生甚至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1],从而导致目前我国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品种选择不合理、给药时机不当、疗程过长、频率换药及联合用药不合理等现象[2]。我院在抗菌药物专项整顿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先生提出的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又称戴明循环[3]。即通过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4个阶段的管理。)对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进行持续干预,不断总结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控制措施,使抗菌药物控制工作持续进行改进,形成良好循环,经过两年实施,使我院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基本规范,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全院所有住院的清洁手术患者(包括甲状腺、乳腺、闭合性骨折、腹外疝、静脉曲张、白内障等手术),所有监测对象术前均未出现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感染迹象,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均为预防性用药,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
2用药指针判断标准
清洁手术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以下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否则为无用药指征(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2 h);②有异物植入;③年龄较大(>70岁);④基础病控制不佳;⑤恶性肿瘤治疗中;⑥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3方法
开展清洁手术目标性监测: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方法,摸底调查2012年4月~6月在此期间收住的每例监测对象,查阅相关病历,并按甘肃省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制定的统一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进行填写并统计抗菌药物应用时机和时间,评价有无用药指征、用药时间及合理性,得出本底清洁手术预防性用药数据,同时制定出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及控制计划,并对临床医生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培训。通过系统的培训后,2012年7月开始对清洁手术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每月专人对清洁手术患者进行监测,每周不定期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寻找新的、前期未考虑到的因素。针对每月监测结果向科室反馈一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及处罚,重新制定新的更加完善的计划,再度实施,循环改进,直至达标。
4结果
见表1。
5讨论
5.1感染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性用药主要适用于∏、Ⅲ类手术切口,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清洁手术(Ⅰ类切口)一般不主张预防用药,除非手术时间长、范围大、有异物植入、手术涉及重要器官或属于高危人群。而且抗菌药物应用只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综合措施之一,实际上完善的术前准备,严格的无菌技术,规范、准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都很重要,不能将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保驾药滥用。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围术期连续用药几次或几天并不能提高预防效果,只要用的合适,在术前半小时或手术开始用,如果手术时间长再追加一次,术后用或不用都是一样的效果,相反,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时间越长,手术切口感染率越高,这样不但浪费了资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5.2监测结果反映出PDCA持续改进的作用,基本达到《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38号令)中规定的指标要求。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各级质量管理都有一个PDCA循环,形成一个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为制约的有机整体。在PDCA循环中,一般说,上一级的循环是下一级循环的依据,下一级的循环是上一级循环的落实和具体化。每个PDCA循环,都不是在原地周而复始运转,而是像爬楼梯那样,每一循环都有新的目标和内容,这意味着在质量管理中,经过一个PDCA循环,解决了一批问题,质量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通过不断地PDCA循环,不断地解决问题,从而使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而在PDCA循环中,"A"是一个循环的关键,应理解为持续改进更为恰当,按照PDCA循环理论对"A"的定义,是针对相应检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启动新的PDCA循环。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运用,摆脱了靠经验管理的传统方式,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实现了由终末质量控制向环节质量控制的转变,将结果控制转换成了过程控制;PDCA循环把计划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纳入有关的标准、规程和制度中去,能使抗菌药物管理质量呈螺旋式上升,最终实现医院管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总目标。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应用中综合干预措施的管理效果。方法:采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国际指标进行综合干预,并从住院总病历中随机抽取干预前100例和干预后100例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综合干预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改善。结论:合理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
【关键词】抗菌药物;综合干预;管理效果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医药行业的发展,抗菌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的是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病原菌耐药性增强等,不仅增加了药物治疗疾病的难度,还加重了患者的身体和经济负担,抗菌药物的滥用已逐渐成为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我院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和要求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了综合干预管理研究,参考医院抗菌药物调研指标及调研方法[1],以期提高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从2010年12月到2011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选择从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接收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结合发现问题行多手段综合干预,并基于国际指标基线调查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抗菌药物管理效果,以探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2干预方法干预对象覆盖我院的所有相关科室,干预方法有宣传教育、行政干预等。
1.2.1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认真落实我们颁布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以及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分级管理,提升使用抗菌药物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必要的情况下可调整药物的使用级别,以方便药物实际使用。颁布相关的纲领性文件,比如《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制度》,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以及会诊专家的构成、职责,并细化审批程序、会诊、使用流程,以加强特殊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比如《关于进一步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补充规定》,明确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以及Ⅰ类切口部位、手术种类,严格限定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原则和方法,使术前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疗程都合理科学,并细化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条件和原则。
1.2.2明确管理内容和责任由院长牵头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小组,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为了形成系统的抗菌药物管理体系,临床所有科室应建立与督导检查专家组和管理办公室对接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确保管理指导小组的指令能得到有效执行。明确各个科室年度、季度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任务,并由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书。为了确保医院抗菌药物临床管理要求得到认真落实,应对全院医生进行宣传教育,并签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
1.2.3知识培训为了使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药动学、不良反应、药效学、细菌耐药、临床疗效等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可邀请临床药学、检验科、感染科的专家开设讲座,对医师进行系统培训。消除医师认识误区和疑惑,提升用药的合理性。着重介绍抗菌药物滥用的经典案列,让医师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定期对临床医师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强制参加相关培训,严格执行不合格不上岗制度。对新进住院医师进行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所开抗菌药物医嘱人均疗程、抗菌药物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病人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种数、抗菌药物平均费用、病原体送检及药敏试验率、手术病人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平均天数以及百分率、联合用药情况等。
3讨论
我院高度重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并采取了多种综合干预措施。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说明医师对用药指征把握越来越严格,使用抗菌药物更加慎重[2]。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费用更低,这可能受单种抗菌药物使用天数缩短、处方品种数减少、抗菌药物降价的影响。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比例和时间更低,说明医院的宣传教育、监督管理、惩处力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这既说明了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也提示医师认识到了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住院天数更低,说明抗菌药物的少用和不用不仅能减少不良并发症发生几率,还能加快医院病床的周转,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3]。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药敏试验以及病原体检查的比例仍较低,提示我院改进工作的方向是实现由经验性用药向病理用药的转变。
总之,领导重视、组织机构支持、制度规章保证是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关键,领导重视能充分调动医院的资源,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组织机构支持能充分发挥组织的能力,通过优化配置各项资源来持续地、系统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管理和调整;制度规章从根本上限定了护理人员、医师、各科室负责人以及相关院领导的行为,使得医院每个人都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和定位。
【摘要】 目的:分析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自2014年1月开始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工作之中。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88例患者,其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管理; PDCA; 效果
当前因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的普遍存在,相关性药害事件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已成为困扰全世界的主要公共卫生难题。我国在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方面所存在的滥用问题更为严重,其所造成的用药者身心伤害巨大,而其所引发的广泛的细菌耐药性则使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着未来可能无药可用的巨大现实危机[1-2]。基于上述原因,国家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必须切实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专项管理工作,而要实现对抗菌药物使用的有效管理,就要求医务人员必须探索科学先进的适用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的管理模式[3-4]。PDCA(plan 、do、check、action,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作为管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管理工具,已被应用于全世界多个领域的管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则通常被应用于对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的提高方面。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为通过对P、D、C、A 4个阶段的循环、持续、永不停止的应用,实现对管理目标的不断推进和持续向前发展[5-6]。本院尝试性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之中,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实施管理前(2013年)和实施管理后(2014年)的本院住院患者各88例作为研究对象,管理前病例组中男55例,女33例,平均年龄(36.41±18.29)岁,手术41例,非手术47例;管理后病例组中男53例,女35例,平均年龄(37.49±17.08)岁,手术47例,非手术41例。管理前后两组对象的年龄、性别、手术与非手术比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计划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 首先就本院2013的住院患者抗菌物使用具体情况实施分析,确定存在的主要不合理使用问题为: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比例较高,Ⅰ类切口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比例不达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未达要求,抗菌药物超剂量超频次使用现象严重,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机不准确等。在确定问题的基础上,实施原因分析,明确造成上述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状况的主要原因为:管理层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临床药师配置不足和工作不到位,临床用药科室对临床药师工作价值不理解不配合,临床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欠缺和合理使用知识不足。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后,进入最后的计划形成步骤,计划内容为:通过本院党政联席会议确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组织,通过征求意见稿和终稿两道程序形成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并下发至所有科室和部门,对医技护工作人员实施全员培训和考核。
1.2.2 实施阶段工作内容和方式 由院长任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组长并负全责,相关部门和科室的领导任组员,以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管理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和权利;由药剂科和医务处牵头起草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将其放置于院内网通知栏,向各科室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各科室意见对初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终稿;按管理制度要求对全院医护技工作人员实施全员培训,所有人员均需通过严格的书面考核后方能获得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如:医师须通过考核后方可有权下达抗菌药物使用医嘱,药师需经过考核后方能发放抗菌药物或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进行监管,护理工作者须通过考核后方可进行抗菌药物的领用工作等,同时对所有人员实行抗菌药物使用资格的动态管理,如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处方一次不合格者,给予口头警告和限期整改,整改无效再次出现不合格处方者将暂停其抗菌药物处方权,重新培训考核等。在此过程中,临床药师应切实履行和充分发挥自身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中的指导、监督和宏观统筹作用。对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等多项相关指标的考核结果面向全院进行公开并纳入对科室的质量考核体系之中。
1.2.3 检查和持续改进阶段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小组例会,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上月问题解决措施的落实情况和效果的反馈,对行之有效的措施要长期坚持实施下去,对解决不力的部分则进行具体分析形成新的解决措施;二是逐一分析本月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中所发现的现存问题和潜在问题,综合多方面力量和智慧形成解决办法并下发至各相关科室予以执行。此过程反复持续循环进行,实现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1.2.4 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实施奖惩结合措施 (1)奖励措施:在全院各项抗菌药物应用指标均达原卫生部规定的标准的情况下,设立“抗菌药物AUD”“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3个单项奖,每半年实施奖励1次。对各项指标在半年内各月均未超标的科室进行奖励,每项奖金500元;(2)惩罚措施: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和医师,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限期整改、暂停抗菌药物处方权、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降级使用等处理,并与奖金挂钩,对未完成责任状制订目标的科室,给予经济处罚。
1.3 评价指标 利用本院的住院患者信息系统采集实施管理前后两组数据来源对象的住院用药信息和相关费用信息,统计管理前后两病例组的住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7-8]。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实施管理前后抗菌药物医院病历使用率、Ⅰ类切口使用率及病原微生物送检率比较 实施管理前住院病例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37%,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3.40%,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住院病例组的67.05%、70.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实施管理前后药品总费用及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的比较 实施管理后住院病例组的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为(10 931±5732)元和(7344±1715)元,而实施管理前的住院使用药品总费用、住院病例人均抗菌药物使用费用分别为(14 103±9035)元和(8599±1881)元,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医疗管理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已经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医疗管理的难点,也是反映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PDCA循环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工作方式,它是指一项工作的开展要经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4个阶段[9-10]。这些步骤又是相互依赖,紧密相连的,如果将已有抗菌药物管理作为PDCA循环管理的大循环,那么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持续改进都可看作各种小循环[11]。大、中、小循环相互同步,环环相扣,相互促进。而且PDCA循环还是不断地向前转动的,每循环一周,从制订计划目标到具体实施,从发现问题到逐步解决,都会使抗菌药物管理水平上升。目前众多学者开始将PDCA循环应用于抗菌药物的管理中,学者赵玲等[12]将PDCA循环引入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中,研究结果证实PDCA循环管理法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控制中作用显著。另外,学者陈英[13]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4个月的PDCA循环干预,清洁手术抗菌药物的基线使用率由原先的92.32%降低至30.09%,手术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89.70%降低到17.50%,证实PDCA循环可以有效的降低抗菌药物在清洁手术围术期中的使用率。以上学者的研究结果也与本文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之后的病例组,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药品总费用、人均抗菌药物使用金额等显著低于实施管理前的住院病例组,而其治疗用抗菌药物病原微生物送检率则显著高于实施管理前的住院病例组,提示将PDCA循环管理法引入至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实践之中,能够切实改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各项考核指标,因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在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引入至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之前,本院虽也对该项工作实施了一些管理措施,但因缺乏科学管理工具和方法的指导,导致管理无序,措施无力,缺乏持续性和实效性。将PDCA循环管理方法引入至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之后,建立于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及原因分析基础上的抗菌药物专项管理工作计划,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均较强;基于科学计划的指引和规范,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基本未出现无序低效工作状态,所有工作均按照计划一步步得以顺利实施,形成了全员动员、共同参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工作的良好态势,每一位工作人员均明确了自身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过程中的职责和义务[14-15];而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检查和持续改进过程,则保证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工作质量的层层递进和提高,使该项工作始终处于合理的良性循环之中[16-17]。本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工作使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实践过程,说明该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医院工作人员将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从过去那种被动执行转变为自身的主动行为,有效对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应用结构加以优化,全面提高医务工作者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形成规范化的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环境,以达到对因抗菌药物滥用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上升的遏制作用,为住院病例提供合理安全的抗菌药物使用保障,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整体推动作用十分显著,具备较高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 病区药物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方法:有效总结当前病区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同时采用全新管理方式,有效规范相关护理人员的用药程序。结果:加强管理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了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用药安全,增强了病患的满意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采取科学合理的病区药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病区药物管理;对策分析;问题
作为护理管理的主要内容,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药物管理是确保患者能够安全用药的主要保证。护理人员一方面是药物治疗的有效执行者,在另一方面也是有效的监督患者用药的执行者。当前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渐提高,出现了较多的新药,药品种类也逐渐增加,临床上需要应用比较多的配伍用药种类以及数量,这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有效的加强科室的药物管理,结合当前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同时联系药房与护理部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与应用了新的管理方式与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药品账物不符
这主要是因为,当前临床上使用的药品种类繁多,一些药品若不能长期进行使用,则会导致出现过期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医生更改了医嘱或者由于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以及死亡等情况,而造成停药或者换药以及缺药等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隐藏的药物隐患。
1.2药品有效期管理不够到位
在病区一些自备部分的药片比如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等需要急用,用过之后从药房领回,却无法进行包装,因此也无法确定其有效期限。一部分针剂瓶上未标注药品批号或者有效期限,仅仅在药盒上进行标注。从而导致药盒丢失不能确认有效期现象的出现,一些针剂药物也会由于多次进行清点,而出现标签模糊,无法确认有效期的现象。
1.3 急救车药品管理方式的欠缺
病区配备急救车,不能够及时的对相关药品进行补充,从而导致下次需要时缺药现象的发生,包括急救车药物出现过期与标签不清楚的现象,也对正常用药影响。
1.4药物储存上不够规范
这表现在药物出现混乱摆放,比如将山莨菪碱同东莨菪碱混乱摆放。而一些药品的有效期会受到温度、湿度以及光线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根据要求进行贮存,则会对有效期进行缩短,还出现药品效果降低甚至出现变质,从而影响药效的发挥,比较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毒性反应。
1.5 护理人员相关药物知识掌握欠佳
这表现在一部分护士不能够有效的掌握与了解药物的具体性能形状以及颜色等外部特点,因此无法准确的进行药物识别,非常容易导致给药出现错误。其次护士无法熟练的掌握药物的具体作用与不良反应,用法与用量以及配伍禁忌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够了解,也无法准确的向患者传达药物信息,从而导致给药和解释出现错误,来添加医患之间的纠纷。
2.对策
2.1 确立专科备用药管理制度
要结合药品的种类以及性质来确定药品的具体的放类与摆放位置,标签需要清晰,将有效日期进行详细的标记,同时定期清点。在使用过后还需要进行及时的补充,同时更换近期的过期药物。对于毒麻药以及精神上的二类药物,贵重药物需要上锁进行保管,实现班班交接。对于高危药物则需要采用警醒的标识,单独进行存放。
2.2 专人管理
在病区需要专门的安排一位护理人员进行药物的管理,同时定期清点相关药物,把积压比较多的药品进行登记,同时退回药房,来补充相关缺失的药物,实现账物保持符合。
2.3 各类药物要标注有效期
具体而言,需要将片剂药品依据药房现存的有效期,来进行储存,对于过期的药物则需要提前进行更换。开启之后的药物则需要标注其有效期限,比如胰岛素开封之后有效期为28小时,并且需要存放在冰箱里,而无菌注射用水以及肝素钠盐水开启之后有效期为2小时。对于将在3到6个月里过去的药物则需要及时的通知药房进行更换,在三个月里将会过期的药物需要标注其具体的实效日期,同时提醒相关护理人员先使用这些药物。
2.4增加护理人员药物知识的培训和学习
需要将比较经常使用药物说明书保存在药物的信息文件夹之内,从而确保常用的药物都有说明书原件,来方便护理人员与病人进行查阅。与此同时,还需要及时的组织科内的人员来进行有效地药物知识培训,了解与掌握相关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实现每月一次的药物学习,增强不同科室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3.小结
综上所述,加强管理之后,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增强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实现了科学有效管理。与此同时提高了医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了病区用药安全,增强了病患的满意程度,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取科学合理的病区药物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于相关药物知识的认识与了解,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与使用。
【摘 要】 目前,在国内外临床医学治疗中,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普遍,而就国内来看,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据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的抗菌药物应用中位率比发达国家高出近2倍,总数达到79%。本人从2012年、2013年共4次跟随八师卫生局医政科对八师28家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专项整治检查,对八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对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抗菌药物的管理工作着手,通过对八师28家基层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八师基层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且用药时间较长,现将具体情况分析如下,并针对问题,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28家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管理。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使用 调查 分析 管理
就像蒸汽机对于工业革命,抗菌药物的发明及应用是人类医学治疗史上的一次极其有意义的重大革命,自此以后,抗菌药物自然也成为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一类常用药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被人类不断的研究开发出来,必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例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滥用、误用、混用等不规范、不合理现象。本文现就八师28家基层医院当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做出相关阐述。
1 八师28家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1 抗菌药物适应症的选择不够合理
由于近些年越来越多种类的抗菌药物被开发和投入到临床治疗中,医师们也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虽然抗菌药物在现在很多临床诊断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不乏一些医师假公济私,出于经济目的而不分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只给病人选择价格昂贵或用药周期长的抗菌药物;另有一些医师对于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同一种抗菌药物产生的抗药性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及时调整用药,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还有一些医师在选择药物时,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病制宜,而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习惯性的选择某几种药物;很多感冒发烧的患者,并美其名曰是用来预防感染,强迫患者使用。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每位医师都有,但确实不能不得到重视。
1.2 抗菌药物用量大、用药周期长、频繁更换
临床案例证明,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并不是立马就能起到抗菌的效果,会有一段反应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三天后才能看到明显的药效,与此同时,医生不应该只凭感觉确定用药是否有效,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药理学、药效学原理。而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医师认为抗菌药物的作用就是杀灭细菌,正常人服用也没有关系,因而为了提高药效,加速治疗,就会盲目加大抗菌药物的用量或者用药周期,当发现患者产生耐药性等问题时,错误地认为需要持续加大用药量和用药周期。这样的想法导致他们发现短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后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就会怂恿患者开始使用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最终导致在很多的治疗时间内却频频更换治疗药物的现象。
1.3 抗菌药物的搭配应用不当
有时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较为复杂,或者说有时候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少数临床会同时选择几种抗菌药物的搭配使用,而更多的情况是,一种抗菌药物即可治疗多种细菌引发的感染,而医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造成重复用药的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医师在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时,没有意识到两种或者多种抗菌药物之间的协助作用或者是它们的相互抵抗作用,从而使得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病情无法根治,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1.4 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任何一个机构如果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都无法高效长久地运行,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更是如此。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仅是个别医师个人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整个医院医药监管体制出现的瑕疵,医师给患者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治疗用药以及抗菌药物种类、用量的错误选择正是在这种不健全体制下钻空子的显著表现。医院抗菌药物监管体制理应环环相扣,从前期的配备、到患者开药过程、以及后期的检查管理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目前28家医院的实际情况是监管环节断层,各部门管理职责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部门的监管职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执行和强硬的行政干预。
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对策
2.1 增强医务人员医德医务培训,加强其合理用药意识
对医院的医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医德医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要求医师熟悉自身科室的各种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剂型、应用方法等。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务必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原则,在适应症和给药途径上严格把关,在选用药物及用量方面更是要严格遵守药理学、药效学的标准执行。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锻炼,掌握抗感染治疗新动向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动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专题讲座等提高感染病的病学诊断水平,切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源头是关键,因而必须其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加强医师的合理用药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的教育建设,对于不重视患者实际情况遭到患者投诉的医师要给与其严肃处理,对有失医风医德的行为也要严厉地制止。
2.2 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通过针对八师28家医院现存的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不能只制定政策,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对适应症要严格审核,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尤其是外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尽可能少的减少在外科预防过程中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选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目前的应用体系,一定能将现存抗菌药物的不良使用现象彻底根治。
作者简介:邱桂仙(1969-) 女,汉 ,湖北省黄陂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主管药师;从事本院的药事管理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处方点评,麻醉药品的管理工作。
【摘 要】目的:对我院抗菌药物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医院信息系统,统计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再统计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抗菌药物实施规范化管理后的使用情况,并对比分析抗菌药物规范化管理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规范化管理后我院抗生率的使用率、使用不合理率、联合用药比例等指标明显低于规范化管理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现状;加强措施
基于我院前些年在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就将2012年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与不合理之处进行统计分析,再对我院2013年初开始实施的规范化管理措施与效果进行论述,并具体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医院HIS系统,收集整理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的全部处方资料,再收集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之后门诊的全部的处方资料。
1.2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组织院内药学人员与抗菌药物临床医师,统计分析两个阶段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不合理率以及联合用药比例等。3 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见,在本院实施规范化管理前,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应用不合理处方率、联合用药率均明显高于规范化管理实施后。由此可见,在规范化管理实施前本院在抗菌药物应用方面,存在有较多的不合理问题,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出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⑴未能严格遵守《卫生部38号文件》规定,违规对患者开具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例如,针对收治的皮肤感染患者,给其使用左氧氟沙星,导致用药不合理。⑵预防性用药无指征及药物选择不合理,一些患者无需预防性用药,但仍给予了抗菌药物,导致药用使用不合理,造成浪费。例如,针对无高危因素的皮下脂肪瘤切除患者,仍不合理的采用抗菌药物。再如,针对皮肤多处开放性伤口缝合者,给予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抗菌治疗,导致药物选择不合理。⑶给药途径及用量不合理,例如,采用阿米卡星口服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或是针对肾功能不全者及老年患者,未能根据要求适当的减少抗菌素物使用剂量。⑷药物联合应用不当,两种或三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或是与非抗菌药物不合事联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药物相互作用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等[1]。
基于我院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期间出现的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院内相关领导也提高了重识,且为了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制定了多项综合、有效、规范化的管理措施,并于2013年1月起开始实施,具体的管理加强措施如下所示:
⑴全面实施分级管理制度。将院内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以及特殊使用三类,对其根据类别不同对其实行分级管理。例如,针对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可允许取得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进行使用;针对限制使用的,只有主治以上专业技术资格的医师有权使用,或是经主治以上医师批准签字后的有权使用;针对特殊使用的药物,需经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为科主任同意签字后方可使用,若有紧级情况必须使用时,一般医师可越级使用一天,但之后必须填写使用理由报告给上级。⑵制定规范的监管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院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办法、临床应用指南、使用细则以及管理考核质控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并通过严格的监督管理,力求将所制定的有效制度措施落实到位。⑶应用电子管理方法。采用电子管理方法,通过电子处方认可系统,对28种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指导,并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实现感染疾病专家、药剂师与处方医师之间的实时沟通,尽最大可能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合理性。⑷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监测。全面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加强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不良反应的监测,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以避免纠纷发生[2-3]。
综上所述,针对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不合理,采取科学、有效、规范的措施,从多方面加强管理,可促进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与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还能有效规避医患纠纷的发生。
【摘要】 目的 评价安全屏障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确认高危药物的种类, 对高危药物的不安全事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 组织高危药物管理组, 进行高危药物标识、信息、使用屏障的建立, 增强护理人员对高危药物安全性的认识。结果 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设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后, 本院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高危药物;安全屏障;药物管理
高危药物(high-alert medications)是使用发生错误时, 将对被使用者产生严重而明显损害的药物。如果高危药物管理无法正规化、科学化, 则易发生管理不善、错误使用, 这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的进程, 甚至可能对患者产生无法挽救的损伤[1]。2013年本院采取了高危药物管理中进行高危药物标识、信息、使用屏障的建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内科、外科及急诊科室的护理人员共300名, 其中男18名, 女282名, 年龄23~53, 平均年龄33.2岁, 对以上护理人员进行高危药物安全屏障管理教育。
1. 2 安全屏障实施方法
1. 2. 1 建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2] 设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由护理部副主任作为网络组长。小组成员每个月进行随机抽查病区内药物管理情况。
1. 2. 2 对高危药物进行分类 安全管理小组成员根据高危药物定义, 对各个片区需要使用的高危药物进行分类。
1. 2. 3 建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 首先应建立高危药物标识屏障, 建立高危药物管理的制度, 应及时检查高危药物[3], 并定期进行高危药物的质量检查。其次采用高危药物的信息屏障, 利用本院电子病历管理系统, 在发生错误操作导致医嘱中高危药物使用量过大时, 电子管理系统会对医生进行提示。最后采取高危药物的使用安全培训。
1. 2. 4 数据收集方法 比较未实施安全管理前(2012年6~12月)62990例患者和实施安全屏障管理后(2013年1~6月)62331例患者发生高危药物不安全事件的比率, 进行统计学比较, 观察是否发生统计学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 结果
经分析成立高危药物管理小组, 设立高危药物安全屏障后, 本院高危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高危药物管理中安全屏障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临床中药物不安全事件的发生, 提高高危药物的管理效果, 确保药物使用安全[4]。在本院建立高危药物安全管理小组, 对高危药物进行安全屏障的建立可以减少高危药物错误使用和传递的发生, 研究结果显示, 高危药物的安全屏障起到了较好的防护效果, 使得临床药物使用更加安全, 值得推广。
【摘要】现今随着医疗和医学的日渐发展,除了医疗用品和医疗设备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药品的流通使用和更新也相应比较频繁。药物是医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医院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患者的健康状况。医院的药物管理工作作为医疗服务的核心内容,其实在目前的分析研究当中,药物管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本文就针对药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希望帮助医院以后更顺利的开展医疗服务工作。
【关键词】医疗服务;药物管理;策略
1药物管理现状及问题
1.1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到位
一方面是医院管理者对药剂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只是把他当作最基本的一项检查工作,对其工作岗位人员的监管力度和管理制度不严,导致护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和热情度不高,容易产生松懈的心理。另一个方面是护理人员本身的专业知识不到位,对药物的了解程度不够,像是有的护理人员就容易混淆颜色相近或者是药物性状等外观很相像的药品,有时候对药品的认识会产生失误,导致发药以及用药的过程中错给患者的情况时有发生;还有的护理人员对药品的使用不是特别明确,像是用药时间、不良反应、用药禁忌、药品的用法用量以及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在患者咨询解释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处理好,就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1.2药品账物不符
不同的病症都会有专门的药品配置,所以一般药房的药品种类是很多的,而药房里面的药品积压或者过期的现象普遍发生。如果医生根据患者病情恶化改变医嘱或者患者死亡这些特殊情况而给患者停药但是却没有退药,或者在患者病情突然恶化经抢救成功之后,医生又没有及时补开新的医嘱,就会导致药品积压;有的时候临床发生的突发病例在需要新增药品的情况下没有及时添加就会导致缺药的情况发生了,着也体现了在药物管理方面备用药品种类的不合理性;还有的药品长时间没有使用或者部分淘汰药品闲置都会产生药品过期浪费的现象。
1.3药品贮存不当
第一种情况就是药品的贮存方法不对。我们自己都吃过药,应该知道每一种药品都应该有自己的属性。如果想要保证药品的质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药品的贮存要求来对不同属性要求的药品进行分类管理贮存。比如有些药品在光线、温度、湿度等方面都有要求,像是如维牛素K需要避光储存;破伤风、巴曲亭需放置在20C一80C冷藏等。第二种情况就是药品的混放。如果同种药品按照不同的剂量存放在一起,那么在这种药品的使用剂量方面就容易发生错误;如果像是外观很是相似的药品存放一起就容易在取药的过程中发生错误;如果原有的药品和新取回来的药品存放在一起,就会导致不同批号的药品混用。
2药物管理工作策略
2.1制定严格的岗位管理制度
首先医院管理者应该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对药物管理工作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除了一般的检查之外,还要定期开展对药物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不仅要求对这种药物的用法用量等基本信息的掌握还应要求药品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药品政策以及法规,要使药品的使用和利用率达到最高。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制作一个专门的备用本,将一些常用药品的使用方法和说明书记录在里面,这样不仅可以让护理人员有一定的压迫感,而且在讲解的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及时补救;还可以定期邀请专业的医师来进行学术交流讲解,来增强不同科室之间交流。其次,在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达标后,管理人员要对药物管理岗位人员实行必要的鼓励政策以及关怀,要尽量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护理人员保持对药品管理工作的热情,这样他们的责任感也会加强。
2.2加强药品的质量管理
药品的安全问题是医疗的重中之重,药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人身健康。药品的保管员一定要把好药品质量这关口,在采购药品时,一定要按照药品采购制度在药品招标采购中心进行定点采购,选择信誉比较好的供应商,要综合考虑药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等因素。购进药品之后要严格检查药品的规格、数量、批文、生产批号、生产厂家、注册商标、有效期限等进行验收,如有发现不符合规格一律不能检验入库,发现质量不等的厂家下次不考虑继续采购。药品保管员在药品检验入库后要收集相关的药品入库信息,装订成册,还应按照《药品管理法》做好相关的人库记录。为防止药品过期失效造成损失,加强药品的有效使用应严格遵循“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同时出货的时候要进行质量检查,过期以及失效的药品不可以出库,要及时移到不合格药品区,报告主管院长后进行统一集中销毁处理。对于那些近期快到有效期的药品,进行统一计数,建立一张统计登记表,及时通知临床科室尽快使用。最后药品保管员应该每个季度对所有库存药品逐一检查,对霉变、过期、混浊的药品进行处理,具体的根据有效期的不同进行分类存放。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药品积压、过期的问题。
2.3制定专人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药品的混放,药房管理员应该根据药品种类、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专门贮存。在储存时要注意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求医生要熟悉药理,掌握好药物配伍应用比例和给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护理人员要认真审核处方,合理用药。在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中,日光中的紫外线对药品起着催化作用, 容易加速药品氧化造成变质,所以对光线又要求的要避光储存;温度过高过低都可能使药品变质,所以对温度有要求的药品要选择适宜的温度专门存放;湿度的不适宜也会影响药品质量,容易使药品潮解、稀释及变质。对于像麻醉药品、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必须严格实行专库保管制度,特殊药品要做到专人登记,专用账目,定期盘点,如果发现问题,立即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汇报。
3结束语
人们对药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起来,医院当然应加强药物管理工作,药房的工作繁琐同时工作量也比较大,如果想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生存下去,必须实施“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在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态度要谦和,耐心。强化药房管理,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药物和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也是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举措。
【摘 要】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存在诸多误区,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比较普遍,医务人员应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适当的疗程和剂量,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和浪费,减少毒性反应的出现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认识误区;不合理使用;对策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抗菌药也可用于寄生虫感染[1]。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应用现象也不断增加,既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和资源浪费,又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增多[2],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在现在和将来人类将面临耐药菌及耐药菌感染的巨大挑战。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现象在国内、外均十分严重,已造成巨大浪费及严重不良后果。细菌耐药性产生和治疗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难题。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1 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可能存在的误区
1.1认为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对无细菌感染的炎症使用抗菌药物。
1.2抗菌药物能预防感染,因而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1.3广谱抗菌药优于窄谱抗菌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或增加,甚至出现二重感染。
1.4新药比旧药好,贵药比便宜的好,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再则由于新药上市时间较短,很多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没有被发现。
1.5使用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不注意联合用药的原则,可能出现疗效并不增加,反而可能增加毒性。
1.6感冒就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造成药物浪费甚或出现不良反应。
1.7发热就用抗菌药物。发热不一定都因细菌感染引起,对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可能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或难于检出病原体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1.8频繁更换抗菌药物。影响对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判定。
2 基层医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
2.1选用的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针对存在感染的病原体。有些医生为求“保险”或为迎合患者的不正确要求,在无用药指证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
2.2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感染尚未控制而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不及时停药。病原体对抗菌药物耐药后继续使用该药。
2.3发生二重感染时未及时停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时继续用药。
2.4给药途径或间隔时间错误。
2.5错误的联合使用;无指证或指证不强的预防用药。用于无并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
2.6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略了必要的外科处理和综合治疗。仍有部分普外科医生并没有注意到抗菌药物不能替代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将其视为预防术后感染的有效方法而盲目使用[3]。
3 如何在基层医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1及时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按确定的病原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正确的病原学诊断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关键。
3.2熟悉所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抗菌谱、药物动力学和不良反应,不能行病原菌分离及药敏试验时,进行经验性治疗,此时选用抗菌药物应根据其临床适应症、药物动力学、不良反应、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药敏结果获知后是否调整用药仍以经验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为主要依据。
3.3按照病人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而综合用药:对小儿、老人、孕妇、肝肾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者,根据其特殊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
3.4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疗程和剂量:应按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选择每日1-4次的给药方案,其疗程应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3-4日左右停药,疗程不能太长,也不应太短。临床效果不佳,应分析原因,确因抗菌药物原因,应在使用3-4天及时换药,不主张频繁换药,也不能在无效时坚持使用而不及时更换。抗菌药物的剂量应使用推荐剂量,过大过小均不恰当。
3.5重视综合治疗,避免一味强调抗菌药物的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认识到人体免疫功能和全身状态对感染恢复的重要性,过分依赖抗菌药物而忽视人体的内在因素常是抗菌药物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强调使用各种治疗措施改善全身状况,如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改善微循环,补充血容量,加强营养支持,处理原发病和局部病灶等。
3.6下列情况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联合使用应合理而且有明确指证;除主要供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外,一般尽量减少全身使用的抗菌药物在局部使用;单纯的病毒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3.7加强宣教与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用药:不仅要向医务人员宣教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同时也向广大群众宣传抗菌药物的使用常识,使他们认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医院的药品和感染委员会应加强院内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监测,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制定相关制度,限制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3.8加强药政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必须凭处方供应,控制新抗菌药物的审批标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监督,经过严格的论证,划分抗菌药物级别后才能应用于临床。细菌耐药性一旦产生后,并非一定稳定,有的抗菌药物在停止使用一段时间后敏感性可能逐渐恢复,因此,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有计划地抗菌药物分期、分批交替使用,可能对于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总之,治疗细菌性感染时,最佳用药方案的确定取决于正确的诊断、详尽的药理学知识和患者因素三方面的资料[4]。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增加,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医务人员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尽可能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掌握适当的疗程和剂量,要避免剂量过大造成药物浪费和毒性反应的出现,又要注意由于剂量不足而致病情迁延、转为慢性或复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疗程应尽量缩短,一种抗菌药物能够控制的感染则不随意采用多种药物联用,可用窄谱者不用广谱抗菌药物;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局部使用、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在强化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观念的同时,要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制度。
摘 要:实施基本药物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等都是政府管理部分对药品管理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当前已经出台了多项调控措施,但是在实际中收效甚微,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中依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漏洞,需要逐步的去完善,本文也就此进行分析以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基本药物制度 问题 对策
1.基本药物制度简述
当前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9部委2009年8月18日了《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正式实施。除《实施意见》外,9部委还同时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09版)。根据规定,基本药物是适应我国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价格合理,能够保障供应,公众可公平获得的药品。国家将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目录,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降低个人自付比例,用经济手段引导广大群众首先使用基本药物
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中的问题
2.1药物价格管理不规范
价廉物美是所有人对物品的最终的愿望,药品也不例外,低廉的价格是基本药物的一大优势。当前我国对药品的定价上实行的是“双轨制”制度。其一、医保药物由政府来进行定价管理;其二、医保之外的其他药物以及一些新药,企业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申请单独定价。此举的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对常用药品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处于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新药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保障人民的健康,但是这一政策在实际中并没有发挥预想的功效。因为,政府管理部门在药物学、管理学、经济学上等缺乏这样的综合性人才,因而使得其在药品的定价上建议进行科学合理的估价,定价,也失去了可观标准;另外,当前许多企业为了获取自主定价的权力而进行了大量的公关工作,加上对新药的界定也是比较模糊的,因而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基本药物合理的价格还是难以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
2.2补偿制度不合理
“医药养医”是当前我国医院的普遍现象,也是我国医院管理的体制,也即允许医院在药品制造企业给出的出厂价之上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再一次定价,进而从药品价格上获取一定的差价作为补偿。这一体制虽然减少了国家对医院的财政支出,也使得医院提升了自身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当今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医院按照这一制度,在药物的采购上引进新药、贵药、进口药等以提高价格;医生在开药的时候多开这些新药、贵药,在增加医院收入的同时,其实是将药品的价格转嫁给患者身上,也就造成了当今“看病贵、看病难、不敢看病”的局面。
2.3管理观念不正确
虽然基本药物管理制度出发点是有利于群众的利益,但是当前不管是供方还需方对基本药物在理解上有着不正确的观念。有调查显示,不仅是普通群众对基本药物这一制度或概念不理解,而且一些医护人员也同样存在错误的理解。有些群众要么是不知道什么是基本药物,要么就是认为基本药物就普通药、便宜药、过失药等,甚至一些患者主动要求医院开贵药,好药而拒绝基本药物,这些因素的存在不仅说明基本药物的实行上的不足,也导致了药品制造企业、经销商减少对基本药物的供给。
2.4医院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送红包,拿回扣的现象在医院也屡见不鲜,屡见报道,也是屡禁不止的,众多医院的医师抵制不住药品企业提供的金钱诱惑,进而违背医院管理层与企业进行一些不正当的交易,虽然谋取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却损害了医院以及患者的正当利益。
3.解决措施
3.1提高医院工作人员的素质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医院面对基本药物管理制度的大前提其财务管理、药品采购环境也必将发生重大变化,也就相应的对其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院财务管理的好坏。但是当前由于我国医院大都属于公立医院其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对心环境的适应能力还不足。因此医院必须要引进专业的财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同时最好是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以适应时代和医院的具体需求;另外医院在后期工作中应为财务人员提供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以使其保持与社会同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
3.2加强药品采购等环节的监督力度
在医院的管理中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不能够只顾经济问题,而要针对重大案件审计难度加大这个焦点问题,敢于揭露出造成“难度”大里面的权力问题。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就必须切实重视和监督对于审计出的经济违纪违法案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特别是权力人的处理问题。如果审计出的案件只是停留在暴光上,而没有下文,不但对不起辛勤工作的审计工作者,而且审计在百姓中的公信力也会下降。要使审计切实能够发挥对于权力人的监督,就必须审计一起,对责任人和权力人处理一起,这样才能够把对于权力的监督落实到位。
3.3强化成本预算过程的控制
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也必然要设计多方面的成本费用,成本费用的形成是多个环节共同形成的结果,因此在费用管理的控制过程中也针对不同部门或不同环节制动出符合实际的管制措施,已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在采购环节中,要掌握采购信息,不管采购任何一种物料,在采购前要熟悉它的价格组成,了解你的供应商所生产成品的原料源头价格,为自已的准确核价打下基础。另外也要建立药品采购人员的月度绩效评估制度以及职业道德经教育或培训制度,以激励和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职业素养;在存储环节中,优化仓库布局,减少库存点,消减不必要的固定费,可以采用现代化库存计划技术来控制合理库存量、运用仓储论确定经济合理的库存量,实现货物存储优化、在库存管理中采用ABC分类管理法,搞好库存物品种类的重点管理和库存安排,提高保管效率、加强仓库内部管理,降低日常开支;在生产环节中,要不断的引进新技术和新工艺,也要加强对员工技术的培训,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减少废品损失,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在销售过程汇总,合理运用资金进行产品的促销管理、广告投放等,应避免不顾成本地采取各种促销手段,要在效益与支出之间进行权衡。
3.4加大对基本药物的宣传教育
由于当前群众对基本药物的不够了解,在理解上观念出错,因此各地各级药品监督部门以及医院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宣传教育,多方式、多途径的向老百姓讲解基本药物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基本药物的理解,形成正确的观念,以获取群众对基本药物的理解以及配合。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以下简称FDA)是美国卫生部下属的联邦政府机构。它的主要责任是保护消费者安全提供消费品的科学数据促进公众健康。i990年代初以前FDA所属的9个机构数千雇员分布在首都华盛顿地区20个不同地点的48栋建筑中。人员和设备的分散导致效率低下而且所租的建筑多有破旧,不适用,和租约将到期的。1990年FDA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设统一合并总部园区的研究。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关于强化FDA建设的决议案并委托美国卫生部和美国总务管理局(GSA)进行FDA统一总部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1991―1992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完成了新的FDA统一总部设施的发展计划和设计标准。
新的FDA总部选址在首都华盛顿附近的3个地点之间展开。园区最后选在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白橡树地区。最初的总图规划计划将FDA所属的9个机构中的5个迁移到这里。到2009年总图第4次规划时,已计划将6个机构,近9 000名雇员迁入新址。它们是
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Biologics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BER);器械与放射健康中心(center for Devices and Radiological Health,简称CDRH);药物评价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Drug Evaluation and Research,简称CDER)i兽医药中心(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简称CVM),局长办公室(0ffice 0f the Commissioner,简称OC)监管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Regulatory Affairs,简称ORA),园区建筑达到56万m2。
1995年美国总务管理局委托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在RTKL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协助下进行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在同年完成的总图前期研究报告详细调查了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分期迁址可行性。报告结论指出集中统一的园区建设将会大大提高图书馆,餐厅,会议和培训设施等公用建筑的使用效率,减少重复建设,节省投资。
FDA总部园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向甲方美国总务管理局和FDA负责,还要通过首都规划委员会(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简称NCPC,美国国会设立的监督实施1910年麦克米兰华盛顿总图规划的机构,其权限后扩大为审查联邦政府机构在华盛顿大都市地区的一切大中型项目),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审查。自橡树地区是一片总面积47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其中9ha为兴建于1947年的一个海军试验基地,该地区从此以基地得名白橡树。1993年基地裁撤后,整个地区移交给美国总务管理局。FDA新总部的基址就选在9ha的海军试验基地原址上。在规划前期调查中发现基地原有建筑都已老旧,老建筑的层高和进深也难以适合新实验办公设施的需要。但在马里兰州政府历史文物保护办公室和当地居民组织的要求下原基地人口建筑1号楼和变电站建筑100号楼仍被保留下来以反映白橡树地区的历史延续。100号楼成为新的供电中心的一部分,而一号楼及其前院广场则成为新园区的主入口和轴线基点。
总图规划
1997年克林斯塔宾建筑设计事务所完成了第一次总图规划。在对FDA所属机构的人员设备及未来发展规划和白橡树地区现状的调查基础上,规划提出了5个目标
(1)以明确有力的主入口创造FDA的醒目形象。以高品质的建筑群体和空间组织帮助FDA树立世界领先科研机构的声望,吸引杰出科学家加入。
(2)建立集中有效的共用设施,消除重复配套设施。以紧凑的布局缩短FDA各部门之间人员往来的交通时间。减少FDA对园区外租赁建筑的依赖。
(3)通过集中的园区以及共用图书馆,会议报告厅,培训设施,和餐厅促进不同中心,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加强合作。
(4)园区总体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扩展。实验室和办公楼的设计尽可能采用模数设计以提高互换性。
(5)进行广泛深入的风向分析,尽量减少新园区对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影响。所有新建筑将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所有实验室均采用美国和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的设备。
总图规划以1号楼为基点展开。1号楼依据历史保护规定保留了全部外立面和内部门厅。它与两侧新的建筑围合成入口庭院,设在2楼的局长办公室可以俯瞰整个入口庭院。新建2号楼位于l号楼背后,两楼以一个3层的中庭相连。2号楼全部为公用设施,包括图书馆,餐厅,培训中心,信息中心,以及健身房。它位于全园的中心位置以方便与各个建筑的联系。2号楼的后面是240m长,80m宽的东西向主庭园。它的西端自2号楼开始,东端向东面30ha的林木覆盖丘陵地带开放。主庭园南北两侧的新建筑群分别围合成5个组中型庭院。每个庭院各自与主庭园串联,形成统一而又尺度各异的室外空间以适应不同形式,不同私秘度的室外活动。全园区的景观园林设计由SASAKI景观园林设计事务所主持。自1930年代以来,所有联邦政府大型建筑项目均需拿出1%工程造价用于艺术品设计。美国历史上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曾在联邦政府建筑中留下作品。美国总务管理局和首都规划委员会为FDA园区从众多应征艺术家种选择了Mathew Ritchie和Jenny Holzer两位。他们的大型抽象雕塑将分别位于主庭园的南北两侧,与园林设计结合,为新FDA园区生辉。
因为全部工程都是联邦政府资金,纳税人的钱,所有建筑都要力求俭朴,不得奢华。园区的单体建筑外立面材料和构图依建筑性质用途分为两组。所有办公楼依据1号楼立面,材料采用红砖,白石灰石板及少量绿蛇纹大理石板。构图多用方窗,少用幕墙。实验室建筑则使用金属外墙板和玻璃幕墙。考虑到减少实验室排放在各季节风向下对邻近居民的影响,实验室建筑都位于园区中部,办公楼位于外围。这样园区外观上尺度材料都接近原海军基地建筑,较易得到附近社区居民认同。新建筑的尺度以1号楼为出发点,1号楼北侧紧邻的21,22号楼和南侧紧邻的31,32号楼都不高于l号楼最高点。其中21号楼南立面和3l号楼北立面围绕入口庭院,构图基本对称,与1号楼新人口形成尺度适宜的空间,既体现了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的庄重,又避免了一般政府机构建筑尺度夸张,造型滞重的问题。根据总图环境影响报告规定,从l号楼以西320m园区入口处行人视点东看园区,视野中1号楼背后所有建筑均不应超过1号楼檐口线。这样即使园区东部建筑群利用逐渐下降的基地达到6~7层和相当高的密度,从主入口公共立面感受到的整个园区还是水平向的,舒展的。
动线设计
沿园区外沿是上下4―6线的车行环路。环路内侧4
个车库位于园区4角。工作人员和到访者从车库步行到中心园区。整个16栋办公实验建筑组成的中心区是步行区。除1层室外的步行道系统外,所有建筑在标高117m的2层由面向庭院的2.5m宽室内公共步廊和步行桥连通,使全国区步行联系风雨无阻。在标高106 g的地下1层整个中心园区由4.2m宽,3m净高的地下通道网联系在一起。每组建筑的货运电梯都与地下通道网相联。整个地下通道网通过4个功能明确的装卸平台与外部联系,一个平台负责动物室物品进出,一个平台负责实验室化学用品进出及储藏,另2个平台承担全园区日常邮件,办公用品,垃圾,回收等功能。地下通道网内的运输由电动拖车进行。通道宽度可容电动拖车对开。地下通道网同时也是园区的设备管网,园区热水,冷冻水,电力,电讯的干路都露明吊装在通道内,利于调整和维修。
可持续性设计
园区设计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设计的可持续性。2002年以后,随着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l3C)设立LEED认证制度以来,园区所有建筑都设立了达到银质认证的标准。
1,场地设计
因为所有新建筑都不超出原海军实验室基址,园区规划最大限度地保护了9ha用地内的林木,湿地。原海军实验室建筑物之间的大树也逐一注册保护。园区80%以上的停车位是在被遮蔽的车库内。为促进员工使用公交,停车位严格控制在1.5人一车位。以建筑面积对停车位比例比相对严格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Title33规划标准还低了40%。所有车库都划出5%的最佳停车位给电动/混合动力车,另外划出5%最佳停车位给两人以上合开车。园区还提供400多自行车位和多处淋浴设施以方便、鼓励员工骑自行车上班。为降低热岛效应,建筑物屋顶都采用白色卵石或白色防水层以减少辐射热。部分屋顶覆盖绿色植被。为降低光污染,园区采用的新型安全摄像装置使园区道路车库安全照明水平降低到规范水平的一半以下。另外所有室外灯具不得使用大于90°的仰角以控制泛光污染夜空。
2,节水
高效的园林灌溉系统和节水室内洁具使园区用水40%低于规范标准。
3,节能
园区采用了现场综合供电供暖系统,现场发电,发电余热为园区提供热水和冷却水。由于发电机组24小时运转,园区还设置了冷却水塔以储存非峰值时段的余能。新建筑的采暖通风系统采用了能量回收转轮(energy recovery wheelsystem),冷梁(chilled beam),地板送风空调等技术。照明系统广泛采用亮度调节和人员活动自动调节。
4,节约资源
园区每栋建筑每个楼层都有物品回收站,回收物品通过地下通道送到装卸平台,施工废弃材料也最大程度的得到回收利用。1号楼和100号楼的重新利用节约了大量建筑材料。园区工程全利用本地红砖,施工混凝土全部使用现场混凝土搅拌站。这两项节约了材料运输消耗的能源。
经过13年的规划设计建设,FDA总部园区已经完成了3/4。到2009年底,超过6000名员工将在园区工作。2010年6月,所有建筑设计将全部完成。再过两年半,2012年底,整个园区的建设将全部完成。
[关键词] 风险管理; 药物管理; 护理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经济损失的风险予以发现、评价,并寻求其对策的管理科学,是减少经济损失和法律诉讼为目的。在医院作业的范畴中,就患者安全领域而言,护理风险管理系指医院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及降低因意外伤害或药物损失所造成财务或威胁的自我保护行为,是指患者、医护人员或医院的经营体蒙受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在考虑护理风险时,必须重视人为因素的定义。用药问题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的护理风险事件,属直接风险。为减少用药差错和用药纠纷的发生,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将风险管理应用于临床药物管理中,确保了病人的安全用药。
1 方法
1.1 成立药物管理风险小组 制订风险管理预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组员由护理质量小组成员及护理骨干组成。其职责是: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工作,分析风险的主要因素,制订规避风险的措施;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展开针对性的教育和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来降低药物使用中的风险系数。
1.2 风险因素分析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法律意识,主观意识过强,自我保护能力差;实习护士、知识老化的护士是高危人群;药品说明书内容掌握不全。执行医嘱给药不当发生给药错误;护士对患者查对不当引发的执行医嘱错误;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药品的摆放、保存、配制及发放等环节也存在临床用药的高危风险因素。患者方面,患者不遵从医嘱用药。研究证明,患者的依从性可以决定给药所取得的疗效。
2 措施
2.1 完善药物管理制度 高危药品实行定量、定位置、明显的标识、专人管理,存放位置严格与普通药物分开,对药物质量、数量严格班班交接,抢救药品放置在抢救车内,毒麻限剧药品专人专柜加锁保管,需低温储存的药物放置在冰箱内,药物在配制或使用前实行双人复核,确保安全用药。科室基数药品也实行定种类、数量管理,做到班班交接。药品使用时要做到从盒内右边取出,存放时从盒内左侧开始摆放,即有效期接近的摆在盒内的右侧,使用后要有记录,并及时填补保证药品的齐全。药物管理小组定期对药品的保管、存放、使用、健康指导等进行检查并对检查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改进。
2.2 药品摆放环境 静脉输液瓶摆在操作台上,白天摆在前边,下午或晚上的摆在后边,错将夜间的输液当日间的输入时有发生。因存在风险,对摆药时间和输液瓶摆放的位置进行规范,日间输液结束后再摆次日的输液。静脉输液瓶签提前一天粘贴,查对后将下午、夜间的输液放在规定的操作台,与白天的输液严格分开,通过此措施规避了上述差错。
2.3 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士药学知识及对药物的风险意识 学习药物配伍禁忌、学习药物的说明书。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使用及观察其不良反应。通过学家开始主动的收集药物说明书认真学习并掌握,提高了风险意识。
2.4 制定药物配制及发放的流程 建立高危药品、基数药品的使用流程。配制静脉输液、发放药品时由两人来查对无误后执行并签名。对抗生素过敏试验阳性、使用高危药品的患者,在病历、护士站、治疗室白板和患者的床头卡上做上醒目的标识,时刻提醒护士和患者。
2.5 加强患者药物知识指导 护理人员在使用药物时向患者详细讲解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时间、作用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鼓励患者参与治疗过程,对治疗或操作有疑问时提出质疑,并及时反映用药后的自我感觉。警惕和询问是防止用药差错的好方法。另外,医生、护士、患者之间要相互沟通,增强患者对药物的理解,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体会 护士是处在医疗风险第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存在风险。因此,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鉴别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是开展风险管理的关键。通过实施风险管理来指导临床用药,降低了用药护理缺陷及高警讯药物护理缺陷发生率。有效提高临床安全用药质量。另外,护士的风险意识也明显得到提高,在护理全过程中能做到以预防为主,主动加强与医生和患者的沟通,积极参与科室管理,使各种潜在的风险得到控制,抗风险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