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1 09:40: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西药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目的 讨论环磷酰胺的西药效用。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据报道,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环磷酰胺、左旋咪唑与泛癸利酮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患者45例,治愈者40例,治愈率为89%,明显优于仅用传统综合治疗措施的对照组。应用环磷酰胺治疗重症肝炎患者,效果显著。运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肛门巨型尖锐湿疣患者,一般用药2周见效,1个半月痊愈。
【别名】 癌得量、环磷氮芥。
【药理】 环磷酰胺抗瘤谱广,是第一个所谓“潜伏化”广谱抗肿瘤药,它主要通过肝的酶p450水解成醛磷酰胺再运转到组织中形成磷酰胺氮芥而发挥作用。本品对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均有效,对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瘤及骨肉瘤也均有一定疗效。
【制剂】 注射用环磷酰胺,100mg,200mg。片剂:每片50mg。
【注意】
1.本品的代谢物对尿路有刺激,故应用时应鼓励患者多饮水。
2.本品可杀伤精子,但为可逆性。
3.应用本品可引起脱发、口腔炎、消化道反应以及膀胱炎等。还可引起胎儿畸形、闭经、精子减少等。
【临床新用途】
1.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 据报道,在传统治疗基础上用环磷酰胺、左旋咪唑与泛癸利酮调整机体免疫功能治疗流行性乙型脑膜炎患者45例,治愈者40例,治愈率为89%,明显优于仅用传统综合治疗措施的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用法:环磷酰胺3~5mg/kg体重,加入生理盐水20ml,静脉注射,1/d,连用3d;左旋咪唑2.5mg/(kg·d),分为2次口服或鼻饲,连用3d;泛癸利酮3~5mg,肌内注射,1/d,连用5~7d。
2.治疗重症肝炎 应用环磷酰胺治疗重症肝炎患者,效果显著。用法:环磷酰胺20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或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缓慢静注,1/d,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结果:用上药治疗重症肝炎患者94例,总有效率为86%。在应用本药时,黄疸可一度加深,消化道症状加重,可能为环磷酰胺毒性反应,随着免疫功能调整而逐渐好转,可不必停药及特殊处理,密切观察。
3.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本病是多系统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人报道,用环磷酰胺100~200m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例,l/d或2d 1次,效果显著。采用环磷酰胺间歇疗法治疗狼疮肾炎患者16例,用药1个月后大部分病例病情稳定;第3个月时,除1例外,其余病情明显好转。
4.治疗尖锐湿疣 运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肛门巨型尖锐湿疣患者,一般用药2周见效,1个半月痊愈。方法:涂药前先用温水坐浴。然后取0.5%环磷酰胺软膏外涂患处,1/d,便后加涂1次。另有人用环磷酰胺软膏治疗尖锐湿疣患者20例,治愈者18例,有效者2例。
5.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 采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39例,用药1~2个疗程后,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明显改善,其中治愈者30例,好转者6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2%。用法:将环磷酰胺40mg,加入生理盐水1ml中混合均匀后,作两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注射时,针头刺入穴位,在捻转、提插得气后再注入药物,2d 1次,7次为1个疗程。作者认为,应用环磷酰胺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效,可能与本品有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6.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环磷酰胺可使血液循环中t细胞和b细胞减少,并抑制二者的功能。据报道,应用环磷酰胺100~200mg,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2d 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周1或2次。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24例,其中完全缓解者3例,显效者11例,有效者8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2%。另有人用环磷酰胺治疗严重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8例,完全缓解者29例,部分缓解者45例,有效者21例,无效者13例。还有人用环磷酰胺间歇疗法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例,其中2例并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结果3例均获得长期缓解。
7.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采用大剂量环磷酰胺治疗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例,获得满意疗效者3例。用法:环磷酰胺20~25mg/(kg·d)(日总量500~1000mg),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4d。有人认为,对免疫性或严重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试用环磷酰胺。
8.治疗过敏性紫癜 环磷酰胺可使免疫复合物分裂、解体,从而消除了免疫复合物对机体的病原学作用,故用于治疗过敏性紫癜患者有显效。应用环磷酰胺治疗14例对激素治疗无效的小儿过敏性紫癜患者,全部获得治愈。用法:环磷酰胺,2.5mg(kg·d),分3次口服。另有人用环磷酰胺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2例,用药5~10d即愈。
9.治疗脑炎后偏瘫 运用环磷酰胺治疗脑炎后偏瘫患者13例,肌力恢复正常者8例,肌力接近正常者4例,无效1例。用法:环磷酰胺5mg/kg体重,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ml内静脉滴注,1/d,10d为1个疗程,间隔7d用第2个疗程,连续用药至症状消失止。
10.治疗重症狼疮的肾炎 用环磷酰胺(白细胞<3000× 109/l,肝功能异常停用)8~12mg/(kg·d),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lh;2d为1个疗程,半个月重复1次,至总量≤150mg/kg后,3~4个月1次,总量≤12g。用泼尼松1mg/(kg·d),6~8周后,每周递减10%;至0.5mg/(kg·d),用3~4个月后,渐减量,对症处理,保护肝肾功能。多饮水,尿量>3l/d。并内服中药:急性活动期用清瘟败毒饮加减;相对恢复期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结果:50例中,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32例。
【摘要】目的:讨论治疗急性角膜炎的较好方案。方法:通过总结病例,取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中西药治疗效果显著。结论:西药合中药治疗效果好。
【关键词】急性角膜炎;依诺沙星;头孢他啶;四季抗病毒合剂
急性角膜炎的主要症状是羞明、流泪、疼痛、眼睑闭锁、结膜潮红。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穿孔。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基本可以确诊。是临床上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因此,我们采用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 30例,并随机选15例为对照组,结果疗效显著。现分述如下:
1临床资料
在所选用的30例临床病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最小者7岁,最大70岁,平均年龄31岁半;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治愈7人,好转6人,无效2人;总有效数占发病数86.67%;与随机抽样选择的急性角膜炎 15例单纯西药治疗病例总结比较对照,有明显差异。病例总结表明应用中西药治疗急性角膜炎有着显著效果.治疗结果,见表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1)控制或预防角膜感染:清洗病眼后,滴润舒或涂红霉素软膏。
(2)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0.5克,配0.9%生理盐水100ml,一日二次,静脉点滴。7天一个疗程。需皮试阴性后方可使用。
(3)注射用葡萄糖依诺沙星(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成人0.2克用5%的葡萄糖液稀释成100毫升的药液,一分钟40点的速度。一日二次,7天一疗程。
(4) 中药选用:四季抗病毒合剂(陕西海天制药有限公司)),20毫升,一日3次,口服。
2.2对照组:选用单纯西药,用法如上。
3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
根据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关于对急性角膜炎的诊断标准,其主要症状是羞明、流泪、疼痛、眼睑闭锁、结膜潮红。严重时可引起角膜穿孔。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基本可以确诊。
疗效标准:
好转:临床病变均不同程度减轻,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明显降低;
痊愈:临床病变均消失,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明显降至正常范围:
无效: 治疗前后病变及实验室各项有关检查指标无变化。(数据见表1所示)。
4讨论
4.1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热之邪毒侵入人体,或素有蕴热,风寒湿郁久化热所致。治以清热解毒、驱风明目。用四季抗病毒合剂,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消炎退热。用于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流感等病毒性感染疾患,症见头痛,发热,流涕,咳嗽等。故可有效的抗病毒清热解毒、驱风。
4.2现代医学认为是炎性感染所致。头孢他啶为头孢菌素类抗菌素。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强和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活性,对草绿色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均有良好抗菌作用。本品作用机制为抑制敏感菌的细胞壁合成而产生杀菌作用。葡萄糖酸依诺沙星药理在于对肠杆菌科的大部分细菌,常对多重耐毒菌也具有抗菌活动。对青霉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产酶流感嗜血杆菌和莫拉菌属均具有高度抗菌活性。对铜绿假单胞菌等假单胞菌属的大多数菌株具抗菌作用。本品对甲氧西林敏感敏感葡萄球菌具抗菌活性。通过作用于dna螺旋酶的a亚单位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导致细菌死亡。但注意:对本品及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肌腱炎、跟踺断裂、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患者禁用。
可见,中西药结合治疗急性角膜炎既能杀灭细菌,又能清热解毒,消炎退热,,达到治病目的,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优越性。
西药中药化,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来研究现在使用的西药,使之具有中药的理论、 特性和功效内容,从而不仅能为西医使用,也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来使用。
一、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划分 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十八世纪以前, 是难于区分的,都可称作民间医药或民族医药。十八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学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了现代的西医药学。西医药学,它是由于传入我国以后,相对于原来的中医药学而言的。西药,就是相对于我国的传统药物—中药而言的。 这种按起源或地域来源划分中药和西药,在西药刚刚传人我国的初期,是可以理解的,在现代,随着我国药物科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我国不仅能制造和生产外国人最先制造和生产的药物,同时也研制和生产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这 些药物再按地域来源划分,称之为西药,显然是不合适了从中药本身来看,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也在起着一定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到底何为中药,何为西药呢? 有的将人工合成的药物称作西药,而树皮草根等天然药物称作中药(或中草药),这种划分,并不确切,因为也有些中药是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雄黄 (硫化砷ass)氧化后所得的三氧化二砷(as2o3),冰片即是人工合成的龙脑;有的将现代剂型如片剂、针剂等称作西药,传统的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种区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也有散剂和类似汤剂的合剂等,同时现在有些中药也制成了针剂、片剂等现代剂型;有的将成分结构清楚的药物称作西药,成分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西药的某些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大黄扮等,其成分结构也不完全清楚,而中药也有好多是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龙脑),? 砂(氯化铵)等。中药和西药的概念,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应当结合不同的医药学体系来划分:以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术语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中药;以现代科学术语来表示药物的性能和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称作西药。据此,即使一些常用中药,若只考虑其西医药理论体系下的性能和功效,并按西药来使用,则亦应称之为西药。同理,若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指导,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内容,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出它们的 中医药理论体系木语所表示的中药特性、功效及使用规律,从而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那么,就成了中药。
二、西药中药化的内容 总的来讲,就是使西药学具备中药学的内容,即具备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所表示的药物特性、功效和使用规律,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具体内容有: 1.西药本身的中药特性:中药本身有其特有的药性。尽管对中药药性的范畴,各家看法不一,但比较公认的应包括性味(即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和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按脏腑归经及经络归 经)和升降沉浮。这些内容是中医药学体系对中药本身性能的特殊表示方法,是中药本身所含化合物的功效规律表示,从而成为中医根据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阴阳五行学说和整体辩证论治观点选用药物的基本依据。而上述特性,到目前为止,是西药所不具备的内容。那么西药,尤其是单体化合物的西药,是否同样具备如上特性,应当作为西药中药化研究、总结、归纳的内容。 2.西药功用和主治的中药表示:中药的功用是针对机体的证而言的,如解表药(单味药)和解表剂(复方),是针对机体的表邪证而起治疗作用,即具解除表邪的功用。机体在大证下又分小证,如同是热证,则有胃热证、肺热证等,而针对小证又有相应功用的中药。至于主治,则是指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中药治疗效能,如知母可治肺咳骨蒸,黄柏可治阴虚亢热。中药的主治是在功用统帅下而表示的治疗作用的具体化,例如黄连,功用为清心火、燥脾湿、凉血、止泻、厚肠等, 主治热病泻痢、心烦、胸痞呕吐、消渴、 痈肿疗毒、目疾目赤等。这些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药物功用和主治,目前西药尚不具备,应当研究。 3.西药配伍使用规律的中药化研究:药物的配伍使用规律,不论在中药学还是在西药学,都是比较重视的。但在不同体系,各自规律又是不同的。中药在配伍使用时,最突出的是中药学精华之一的复方使用。中医在使用药物 时,按中医药学理论,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辩证论治,依辩理、立法、组方、选药 (即理、法、方、药)的程序,层层深入,步步具体化。在组方选药时,又按君、 臣、佐、使的要求来处理,主次分明, 方中药物由其内在的规律性构成一个整体,使处方的整体性与机体的整体性相对应,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 西药以复方使用时,其方的整体性往往不如中药复方的整体性那么突出和严谨,通常是按每个西药的独立功效,针对机体的不同病症而应用相应药物,那么,西药在配合使用时,是否也有一定的类似中药的复方组成规律是?这也西药中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药物配伍使用规律,还有另一种内容,即某些药物配合使用时使疗效或毒性有所变化,如中药的七情合和(单行、相 须、相使、相畏、相恶、相杀、相反)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的十八反、十九畏, 同时还有配伍禁忌。西药虽无七情合和、 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但在配伍使用中的关 系已包括了这方面的内容,如从生物活性考虑,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或减 低毒副作用,称作具有协同作用,有的药物配合使用能减低药效或增强毒付作用, 称作具有拮抗作用。有时从物理和化学变化来考虑,如有的药物配合使用,增加溶解度,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有的则产生沉淀,不利吸收;有的配合使用,使稳定性增强,有的则使化合物破坏等。西药在这方面的配合使用规律,比中药研究的深入,亦较准确,因此,在西药中药化时, 可保留这方面的内容。 4.西药制剂的中药化问题:西药制剂,更确切他讲,应称之为现代制剂。现代制剂的中药化,并不是要把现代制剂再改成中药的传统制剂,而是说,涉及到制剂的有关问题,再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一定的研究。 中药剂型选择,是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而定的。如“元(丸)者,缓 也”,“汤者,荡也”,就是说,急性病 或者是为使药物尽快发挥作用而选用汤剂,慢性病或者为使药物作用缓合、持久而选用丸剂。这只能说大体如此,如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并非“荡也”;三物 备急丸等,也并非“缓也”。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中药传统剂型相对于西药剂型或者说现代剂型为少,适用范围也相对较窄,而近展起来的很多药物剂型,更能适合不同药物性能和临床使用要求,如注射剂,它往往起效更诀,又便于昏迷状态病人使用。这些现代的药物剂型,已逐渐应用于中药制剂。这些称之为西药制剂的现代制剂在中药中的应用,也带来了好多新问题的出现。例如中药的苦寒药,中医认为苦寒伤脾胃,能引起纳差(食欲减退)、完谷不化(消化不良)或便溏。这在古代仅能制成口服制剂,似可理解,但如果将苦寒药制成注射剂,采取非胃肠道给药,是否还伤脾胃,就是值得研究的了。 5.其它:(1)西药的颜色、质地、 性状等表观特性是否也具中药的特性和功效?按中医药学理论,中药的颜色也表现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如白入肺、属 辛、能燥。也有质地坚硬为重镇之剂的说法等。这些很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有些亦可能为中药学的糟粕部分,但有的表观特性还是应给予一定的考察,如物理性状的挥发性等;(2)毒性。西药往往因有坚实的实验生物学基础,其毒住可以半数致死量、中毒剂量和具体毒副作用等表示,这比中药的大毒、小毒等表示,是具体而精 确的。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保留;(3)剂量。中药使用时,所用剂量要考虑多种因素,如机体状况一证、配伍药的不同等, 从而剂量变化较大,如附子一般用3~9 克,但也有用几十克的,甘草剂量有用 0.3~45克的,相差150倍。西药剂量往往从考虑浓度,即有效浓度出发,而对机 体状况及药物配伍制约考虑不够(近年已 开始重视),所以,也应从中医药理论对西药剂量进行研究。
三、西药中药化的基础 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应包括实践基础和理论基 础,从而解决西药能不能中药化的问题。 回答是肯定的,西药能够中药化。 不论西药还是中药,它们都是由化合物分子组成,决定着药物的性能和功效。 而从这些组成分子的情况来看,不论西药和中药,都有单体化合物和混合物:都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都有成分结构清楚和不清楚的,这就是西药和中药的物质同一性。既然中药具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示的特性和功效,那么,西药也应具备。西药和中药的作用对象都是人,用来防治人的疾病,这是西药中药化的生物活性基础,亦可称疗效一致性的基础。现代研究表明,中药可经过现代科学水平的研究,能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术语来表示其性能和功效,可治疗西医药学术语表达的疾病。同样能用来防治人类疾病的西药,亦应可以用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其中药特性和功效,从而按中医药理论使用。 由于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西药在临床使用中,在有些情况 下,按照中医辩证论治中一定的辩证分型疾病才有较好的疗效,或者说表现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例如考的松,人们已从临床注意到,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对肾阴虚患者效果不理想,这说明它具有补肾阳的功效。再如阿托品,患者服后表现颜面红赤、热感、口干等,这正是中医药学热性方面的中药特性。这说明,有的西药在广泛临床基础上,已开始暴露某些中药的特性和功效。 西医学习中医,是西药中药化研究的人才基础。这些年来,很多西医学习掌握了中医药和西医药两套理论体系,并有临床经验,尤其对西医药更熟习,因此,这部分医药工作者若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那是较方便的。从中医讲,在现代的西药中药化研究中,互相协作,共同研究,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西药中药化的研究方法,要围绕其临床疗效来进行。但科学发展到今天,不论中药和西药都积累了大量资料,因此可选用多种研究方法。 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从根本上讲,是由其临床作用归纳出来的作为西药,一 般都已经过较充分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积累了关于功能、主治、适应症;毒副作用、禁忌等方面的大量资料,因此, 将这些结果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分析归纳,赋与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是可能的。这在很多中医药文献中均可见到。就拿中药的重要特性——“性味”来看,就是不断在前人临床效用基础上而总结归纳,最后确定的。如(本草衍义)云: “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汞》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其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西药按中药理论体系,以中药的特性和功效为指标,进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认真观察和总结,从而确证并归纳相应西药的中药特 性、功效和使用规律。此种研究,可根据具体药物的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地进行, ①对目前已被注意到暴露了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先进行临床确证研究,同时有计划地研究、归纳其它方面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使其全面中药化;②对从文献研究可归纳出相应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 药,通过临床确证归纳结果的可靠性,并进一步使其完整:③对如上所指以外的西药要有计划地开始通过临床研究,观察它们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为进一步总结归纳提供资料;④在具备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较多的基础上,再研究配伍使用规律等其它中药化内容,以达西药的充分中药化。 为了使这一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最好先重点选择性地进行研究。如可先对已开始暴露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和作为西药使用的中药有效化合物等进行研究;创立符合中医药理论、能反映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生物学模型和指标,进行西药中药化研究。 总之,西药中药化,是一件新的工作。它不仅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亦有助于中西药学的丰富和发展。西药中药化是有光明前途的。
中药和西药概念,各是一类药物本质的高度概括,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只有明确其内涵范畴,才便于深入研究和扩展。中药和西药,是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因此,在确定它们的内涵包括划分原则和标准时,均不能离开各自的医药学理论体系、然而目前,对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认识,却极混乱,实有必要加以分析,并给予科学的划分。故作尝试性探讨。
一、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混乱情况分析 中药和西药是于西方近代医药学传入我国后而出现的概念,西方近代医药学所使用的药物为西药,我国原来已有的药物称药。而今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已非如此简单,理解各异,实极混乱,试归纳如下。
1.按地域来源或产地划分。即外国制造和主产的药物为西药,中国特指的传统药物称中药。这在现代医药学刚传入我国的初期,似可理解。但现在,由于我国药学研究和制药工业的发展,不仅能制造生产外国最先研制的药物,亦研制了很多为我国首创的药物,如天花粉素、棉酚、?菜素等天然产物药物以及一大批人工合成的药物,这些药物,事实上是西药,而不是中药。故此种划分,显然不合适。
2.按人工合成和天然产物划分。即人工合成的药物为西药,天然产物药物为中药。这种划分也不合适。因为很多现在所称的西药如黄连素、延胡索乙素、地高辛、大量抗生素类药物等,均是天然产物(有的已能人工合成)。而亦有一些中药却为人工合成的,如中药冰片,现已有人工合成的龙脑供用。更在我国古代,早就用雄黄(硫化砷 ass)炼制(氧化)而得中药砒石,即三氧化二砷(as2 o3)可见砒石乃为人工合成的中药。
3.按组成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 体化合物和成分不清的混合物来划分。有的将成分较纯或结构清楚乃至单体化合物的药物称西药,而将树皮、草根、全蝎等不纯的天然混合物药物称作中药或称中草药.这种标准亦不确切。如西洋参、洋地黄叶、大黄苏打片等西药,即为成分不完全清楚的混合物,而硇砂(氯化铵)、冰片、砒石等中药,却为成分清楚或单体化合物的药物。
4.按剂型不同来划分。有的将现代制剂如针剂、片剂等称作西药,而将中国的传统制剂如丸、散、膏、丹、汤剂等称作中药。这在五十年代以前似可理解,而今,显然更不合适了。如桑菊感冒片、羚翘解毒片等是中药,却是现代剂型的片剂。而西药的一些合剂是与中药汤剂无本质区别,更亦有丸、散、膏等剂型。
5.按使用人员划分。即中医使用的药物为中药;西医使用的药物为西药。笼统讲,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细分析起来,亦不确切。如西医也使用甘草、大黄等,但并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将它们称作西药;既使中医自服维生素丙,亦不能就此而称其为中药。更在临床有时可遇到这样情况:某中医开了一张中药处方,且方中药物为常用中药,而有的中医则认为其不是中医药处方,而是西医药处方。因为方中药物并未考虑中药基本内容——内涵,又违背中药使用规律,实属通称的中药西用。
二、中药和西药概念内涵的 确定中药和西药划分的基本原则,是不能离开相应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概念的内涵——基本内容应适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要求,并据此而使用。故先明确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才能确定药物概念的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中药概念内涵 (1)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用脏腑、经络、卫气营血、三焦等表示机体的功能部位;以八纲——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来表示机体的功能状态;四诊的望、闻、问、切作为了解机体状况的手段; 按辨证论治的原则,确定机体状况(包括部位及其功能状况)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如果采用药物来影响机体状况的话 (因尚可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要遵照理、法、方、药的程序,即先辩别病证的机理(包括病因、病位、病况),采用相应防治法则如八法的何种,确定基本方剂类型,最后选择合适药物而施治于人,以达防病治病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始终强调机体内因为主而不忽视外因作用的防病治病观。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2)中药概念内涵 中药应具备与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性能的表达有性味,即四气(寒热 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归经,包括脏腑、经络、三焦、卫气营血等归经;升降浮沉。这些,有时又称中药特性,即狭义的中药药性。第二,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解表、凉血、平肝、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 时,按君臣佐使关系配伍,使各味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与机体证相对应而发挥作用,配伍组方时还要考虑到药物的七情、反畏、药对等关系。简言之,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中药。这是中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方称作中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中药(见后)。
2.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国药概念内涵 (1)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容 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应这样表述:以现代科学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用直观或解剖后所见(包括用各种放大倍数的显微镜)的实体来表示机体的部位:以组织形态(有时称病理形态)、生理 功能、生化变化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述机体的功能状态,并以此作为诊断的标准和采取相应防治措施的依据;如果采用药物治疗的话(因尚可采用非药物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主要考虑影响机体病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而选用相应药物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在诊治的全过程中,强调的是外因对机体功能指标的针对性而较少考虑机体内因的综合影响。总之,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即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 (2)西药概念内涵 西药应具备与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相适应的特征,其具体内涵包括三方面: 第一,药物本身性能以其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表示,如是液体还是固体,是酸性还是碱性 等,第二,药物功效以相应的病理、生理、 生化等的指标和术语来表示,如抑制细菌、 降低血压、升高血糖等。第三,药物配合使用时,考虑药物间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变化,如沉淀、分解等,至于生物活性则考虑各个药物各自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把各种配合使用的药物作为一个功效整体。简言之,以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术语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药物,称作西药。此为西药概念内涵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 具备如上内容的药物,并且只有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时,才称作西药。若按其它医药学理论使用时,还可不称作西药(见后)。
中药是具有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并以中医药术语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西药则是以物理学、化学的指标来表示其特性,并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示其功效,从而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来使用的药物。有相当一部分中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其部分特性,特别是功效方面,已可以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来表征,从而可按西医药学理论体系采使用。如大黄,味苦,量少可作苦味健胃药,有致泻、利胆、抑菌等作用,从而可治疗相应病症如便秘、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等。笔者认为,如果将西药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研究,设法标定出其相应的中药的特性,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那么,人们就可以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西药了。然而,迄今此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未开展,为医药学的未垦地。为了促进医药学的发展,尤其是中西药的结合,建议开展这方面的研究,现就此项研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基本方法,作一探讨。
一、西药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意义 中西药的结合,应包括两大方面,就是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同时对西药也要进行“中药特性”的研究,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使每类药均能按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使用,各择其优,进而互相靠拢并使之结合,促进具有中国特点(中医药特点)的新医药学的建立。
1.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现代对中药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药理、化学和临床研究。药理研究,就是用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征中药的功效。这应包括中药的饮片,也包括提取有效成分的部位或单体化合物。化学研究就是弄清楚中药有效成分及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为控制药物质量、制剂制备、选择给药途径及保证药物效用提供依据。临床研究就是指用中药所能治疗的按西医诊断的疾病的情况。按上述方法研究的结果尤其是从中分离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往往不能再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了,只能为西医按西医药理论体系进行使用,也就是说,把中药变成了西药。长此下去,势必出现中药的消亡和西药的丰富与发展。例如经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黄连中的黄连素可抑制细菌,被西医用作抑菌消炎药。然因尚未研究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来表征的功效, 故中医不能按中医药理论体系来使用它。因此,若将 黄连都用来提取黄连素,则中医将无黄连可用。这种以中药的消亡为结果的中药现代科学研究,是难于达到中西药的结合的。即使叫做结合,那也是失去了中药特征的结合。出现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原因,是在于没有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尤其是有效化合物,再进行中药特性和中医药术语表征功效的研究。如能开展此项研究,则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有效化合物,将能为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使用,从而使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沿着中西药结合的道路前进。
2.使西药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西药的优点。中药的特性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是中药的特点和长处,它们与机体的“证”相对应,直接指导着临床用药。例如从四气中的寒热看,可与“证”对应使用,即热证用寒性药,寒证用热性药,即所谓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再如归经,按现代观点的结核菌感染的疾患看,有肺、肾、肠、骨等结核病,按中医理论体系分析,这不同部位的疾病,属于不同归经,在选用药物时,是要考虑到的。然而西医却一概用抗痨药物。西医这种对机体疾病部位不加区分而选用药物,是因为西药无归经之说所致。如果西药的此种“归经”特性被研究确定后,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再如抑菌消炎药的抗生素和磺胺药,都是针对致病菌而起作用的,凡为细菌感染性疾患均可考虑使用,而对机体状况、病变部位、病情等考虑较少,但按中医观点,不仅要考虑到病源,更要考虑到机体状况,从而选用相应特性和功效的药物。就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而言,尽管从西医角度看均属细菌感染性疾患,但从中医看,在急性期属实热证(或湿热证),应选用苦寒药,而在慢性期,则属虚寒证(久病必虚、虚易成 寒).是不宜选用苦寒药的。临床实践已证明,磺胺类和抗菌素类药物对急性期效果较佳,慢性期效果不佳。这已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药物具苦寒之性味。但现在尚未深入研究它们的中药性味,而仍是同一药物施治于不同的证。这从中医药理论讲,是违反用药规律的,因此,难能更好地发挥这些西药的功效。如能对磺胺类、抗生素类的性味进行研究,确定其属性, 那么,现在这种不分证地使用的情况就会改变。从而可以保留西药之优,吸取中药之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3. 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中药学的丰富和发展,主要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数量的增加,这好理解。现在中药(包括草药)大约有5000 种(中药大辞典收载5767种),而现在常用的西药的品种比这更多,如果能对这些西药按中药特性分别归类并用中医药术语表征其功效及使用规律, 使其成为“中药”,显然可以大大丰富和发展中药学。所谓中药学质量的提高,就是经过对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弄清其成分及各成分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经过药理和临床研究,确定各成分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也包括单味药(即混合物形式)的药理和临床作用。从而总结中药的特性及功效和使用规律的现代科学内容。这可包括两方面内容,就寒热性而言,在物质上,究竟哪些物质结构呈现寒性作用,哪些物质结构呈现热性作用;在生物活性上,究竟哪些现代观点的生物活性表示寒性这一特性,哪些生物活性表示热性这一特性。这样就可以从现代科学水平上,阐述中药的特性和使用规律而丰富和发展中药学。
4.促进中西药结合,进而促进中西医结合基于如上三点,有可能为促进中西药的结合创造有利条件。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之一——发现的有效化合物,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西药的归属分类,也能被两种医学体系使用。在此基础上,再归纳和探索中药的现代科学规律,即物质和生物活性方面的规律,从而促进中西药的结合。以药效为基础,又能反过来说明疾病的发病本质,从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例如,中医所称的热证,一般是用寒性药物治疗,若药物的作用机理弄清了,那么,就可以说明证的本质。西医的热症,是指体温高于37℃而言;而中医的热证,不仅包括高于37℃的体温,还包括体温并不高于37℃的热证,在中医的热证中,一般用寒凉性药物,但对那些假热真寒证,却要应用甘温药,即谓甘温有时能祛大热。这样,如果对不同类型热证(或热症)所用药物的作用机理搞清楚了,那么,也就可以把中医和西医关于热证 (症)的概念得以划分或统一,进而促进中西医的结合。
二、西药是否具备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能 对这个问题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但通过对以下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说,还是有一定认识基础的。
1.物质的同一性不论西药还是中药,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即由相应化合物构成,这两类药物的化合物具有以下的同一 性:(1)它们大多由天然化合物或人工合成化合物构成。例如西药的利血平,是天然产物,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产物,中药的绝大多数如麻黄等是天然产物,但也有人工合成的,如砒石,即为由雄黄(硫化 砷ass)炼制(氧化)而成的三氧化二砷(as2o3).(2) 就成分而言,有的为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有的为结构不清楚的混合物。如西药阿托品、磺胺噻唑是结构清楚的单体化合物:巴甫洛夫合剂、三溴片等为成分结构清楚的混合物,而相当一部分格林制剂及一些天然药物如洋地黄叶、番泻叶等,其成分结构不完全清楚。而中药,尽管大多数药物的成分结构尚不清楚,如天麻、竹茹等,但也有一些成分结构清楚的,如冰片即为龙脑,相当一部分矿物药的成分结构大体清楚。(3)中药和西药都有中国产的和外国产的。如 西药所使用的大黄,就是以中国产的为优,但很多现在使用的西药为国外首先研制出并生产的;中药的番红花、西洋参等都是由国外进口的,而绝大多数传统中药却是国产的。
2.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不论中药还是西药,其应用对象是一致的,即都是用来治疗或预防人体的疾病,这是生物活性同一性的基础。用现代科学术语来讲;所谓生物活性,就是指药物对机体生理、生化、病理状况的影响能力。治疗疾病,就是使异常状况转变为正常。只是由于中药和西药是处于不同的医药学体系中,才具有用不同术语所表示的生物活性。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医药学知识的积累,现在逐渐在取得共同的表示方法。例如,中药的很多苦寒药,均具抑菌消炎作用,当然, 并不能由此而完全认为抑菌消炎作用即为中药特性——味苦性寒的表示方法,但起码这表现了中药的味苦性寒这一特性的一个方面,又如,很多补益类中药具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这就说明,这类中药与西药的免疫增强剂具有此方面的共同生物活性。作为西药,虽然现在尚未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系统研究。但在临床使用中,已发现一些西药表现为中药的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例如服用阿托品后,呈现颜面红赤、口干、口渴等,而这些 表现是中药热性功效的一个方面,可见,在这方面来讲,阿托品表现为中药特性的热性,又如考的松,这是激素类西药,一些临床实践已经证明,它对肾阳虚病人效果较好,而对肾阴虚病人效果不好,这说明它具有中医药学术语的补肾阳的作用。可见二者具有生物活性的同一性。
3.中医具有研究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悠久历史 现在使用的一些中药,本来并不是中国产的,它们在传入我国之前,即使作为药用,因其不具备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也只是按西医药理论体系或民间药来使用。但在传入中国后,由中国的中医药人员加以使用和研究,逐渐总结、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使它们能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最后成为中药,有的并成为常用中药;例如番红花主产南欧及伊朗等地, 乳香产在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苏合香主产土耳其西南部,没药主产红海及阿拉伯半岛,西洋参主产美国及加拿大等地。西医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是按西医药体系来使用的,而现在它们早已是常用中药了。就是在近年,这类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如水飞蓟,为菊科植silybum marianum(l.) gaertn 的瘦果,原产南欧及北非.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国外报道,它可治疗肝炎,并进行了化学、药理、临床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确可治疗肝炎。 我国将其引种后(主在华北、西北等地),不仅进行了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等研究,同时进行了西医药学体系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也证明,确实对肝炎病有一定疗效,另一方面,又对其进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的研究,经临床使用和总结,归纳出了它的一些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的功效。如“性味:苦、凉; 功用:清热解毒、具保肝、利胆、保脑、抗x线 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 125).这样它就成了中药,可被中医按中医药理论体系使用了。总观之,过去既已把一些按西医药理论体系使用的西药,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它们的中药特 性和功效,那么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西药,包括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单体化合物,经过研究,总结和归纳出其“中药”特性和用中医药学术语表征的功效。
三、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从我国古代及现代对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表示功效的研究来看,其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是:对药物进行表观考察、临床效用观察及逻辑思考,进而加以总结和归纳。那么,对现代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也应遵从此种方法和途径,具体如下: 1. 表现特性的考察研究中药的表观特性,如气味、颜色、质地、性状等, 基本是通过直观的考察研究,总结归纳出来的,如颜色,就是人们肉眼所见之颜色:质地,就是手触、牙咬所感受的具体情况;性状究属固体、液体,是一目了然的;嗅味是用鼻嗅感知的。就是中药较突出的特性——味,在古代,开始也是由口尝而确定的。即使在近代,仍有人在实地进行中药味的考察。据报道, 有人将近300种常用中药进行口尝,结果,其味与文献记载相一致者占78.6%。当然也有部分中药难辨其味者,是后来根据临床功效按中医药理论进行研究的,如有的能解表、归肺经,往往将其味归纳为辛等。如上方法,对西药的表观特性研究,也是适用 的,即通过实地考察,或闻、或看、或触摸、或推导,从而赋与西药以相应的中药特性。这部分工作,对西药来讲,还是较易进行的,因为其中很多在文献上已有记载了。如黄连素,黄色结晶,味极苦,水溶度较小,这实际已使其中药表观特性具备了。
2.通过文献研究,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 中药的特性和用中医药术语所表示的功效,从根 本上来讲,是由临床疗效总结、归纳出来的。就中药的重要特性一一性味而言,就是这样进行的。例如秦艽,《本草衍义》云:“秦艽,《本经》谓之苦平,而《别录》 加以辛及微温,以其主治风寒湿痹,必有温通性质也,然其味本苦,其功用亦治风热,而能通利二便, 已非温药本色,后人且以治胃热黄疸烦渴等证,是非温性,更是彰明较著。”可见,作者倾向于此药为寒 性。再如雄黄,《本草经疏》云:“雄黄,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 对于西药,己进行了大量的药理学和临床学研究,并通过临床应用,对它们的功能、主治、毒性、 副作用、禁忌等,都已积累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并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来分析和归纳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可以赋与它们相应的中药特性和中医药学术语所表示的功效,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
3. 临床研究设想如下:给同一病人,按两套医药学体系进行诊断,随采用一套医药学体系进行治疗,而后再按不同医药学体系进行交叉总结归纳。如先由中医作出诊断,并开具所应采用的药物,但并不让病人服用,然后再由西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并且让病人服用所开给的药物,然后根据服用西药后的功效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这些西药的相应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例如黄连素这个西药,在西医药学体系中,主要用作抑菌消炎药,治疗胃肠炎等,近年又了解它具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的作用等。胃肠炎可分为急性与慢性胃肠炎,从中医药学体系来分析,急性胃肠炎系属于湿热证, 用苦寒燥湿药治疗为宜,而黄连素正是对此病证疗效好,因此可以从中医药学体系认为黄连素具苦寒之性味,其功效为具清热燥湿作用。这是初步的结果分析。如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黄连素确是如此,那么它对慢性胃肠炎就不宜使用,因为慢性胃肠炎是久病,久病易虚,虚易成寒,寒性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配方中属另一情况).事实上,临床上也证明,黄连素用于治疗慢性胃肠炎效果并不好。黄连素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还可从它降低血压和机体氧耗量方面作进一步分析归纳。机体内氧化作用是机体产生能量的重要生化反应,氧耗量降低,说明氧化作用减弱,能量产生减少。机体能量产主的减少,从机体来讲,应表现为寒证;从药物采讲,则表现为寒凉性。血压升高,往往属于阳亢,阳属热,故能降低阳亢型高血压的药物,应为寒凉性。如果对黄连素再进行更多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总结、归纳,使得它具备中药的特性和功效,那么就可在中医药体系中使用了。
4.创立适合研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实验动物模型和指标来进行研究 这种方法是一种很重要、并且很有前途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多优点,如能控制条件,进行对比研究,能将动物处死,作深入研究等。但就目前情况看,这样的模型和指标,还仅处于探索建立的阶段,也就是说,还不能很有效地用来研究中药的特性和功能.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还是鼓舞人心的。例如,用大剂量考的松所致小鼠肾阳虚模型,用温补肾阳的药物治疗时,有较好功效。如果何种西药能治疗的话,则能说明此种西药具有温性这一中药特性及补肾阳这一中药功效。再如用大黄所致小鼠的脾胃虚寒证模型,如果何种西药能使动物的这种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那么它就是能对抗大黄苦寒性,而本身为温热性的药物了。在进行研究时,可设立多种药物的多种剂量组,又可将动物处死后进行深入研究,故为一种应当引起重视的研究方法。
5.重点选择一些西药和对更多西药相结合而开展研究工作 西药药物种类很多,到底先研究哪些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依研究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笔者倾向于先研究如下两类药物:第一是那些已开始显露某些中药特性和功效的西药,如前面提到的考的松、阿托品等,再进一步进行全面研究,系统总结和归纳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第二是那些原是从中药中得到的有效化合物,然后又已作为西药使用的药物。因为它们是中药中的成分,又往往表现中药的一定功效,因此易于反映中药的一些特性和功效,研究起来会更方便一些. 对所有现代所称的西药,都可进行其中药特性和功效的研究。但对更多药物来讲,这种普遍性的研究,目前还是以积累有关资料为主,以后再深入地总结和归纳其中药特性和功效。西药的中药特性和功效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为医药学打开一个新局面,同时也将会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的新贡献。
去年笔者曾撰文提出,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标志是:(1)仍具中药基本内容,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 (2)中药基本 内容得以现代科 学阐述,包括物 质基础和生物活性(见
一、西药中药化论点的提出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 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 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 “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 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 “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 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 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 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2、 西药中药化是药物研究的倒退。此误解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楚,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研究确定其性味、补 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认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使用。客观情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认识,只能是被认识得更全而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使用针对性,有意避免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研究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3、 中药为天然药物,西药为人工合成药物,二者不是一回事,西药不能中药化。其实,中西药均有天然及人工合成物,如中药冰片即为人工合成的右旋龙脑;更经炮制的饮片,凡经酸、热、水、水处理者,均会有成分的变化,此为人工所为; 更煎剂入药,要有成分变化,又为人工所为。同时,西药亦有大量天然产物,药典二部所载药物,约40%以上为天然产物。
综观上述,西药中药化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一条捷径,现在需要的是认识和实施。这是中医药学在当代对世界医药学再做新贡献的重要所在。
【关键词】 乙型脑炎;小儿;中西医结合;清瘟败毒饮
2004年6月—2008年10月我们对31例小儿乙型脑炎采用西药治疗的同时加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进行治疗,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0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61例均来自本院住院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男14例,女17例;年龄2~8岁;轻型5例,中型16例,重型8例,极重型2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9岁;轻型4例,中型17例,重型7例,极重型2例。两组患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全面支持和对症治疗。给病人以足够的液体。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对发生惊厥和昏迷的病人,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持续高热,频繁惊厥的患儿将冰袋置于头、颈(一侧)、腋和腹股沟,冰块融尽后及时更换,必要时使用亚冬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0mg/(kg·次)肌注或静注,每4~6 h 1次(同时严密观察呼吸情况)。使用苯巴比妥钠5~8mg/(kg·次),安定0.3~0.4mg/(kg·次)止痉。有明显颅内压增高征象或频繁抽搐的患儿予20%甘露醇2g/(kg·次),6~8h 1次,有脑疝者2~4h 1次。对已经发生呼吸衰竭的病儿做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并推注尼可刹米125~175mg/次。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生石膏50~80g,生地黄9~15g,水牛角粉9~15g(冲服),川连6~12g,栀子6~10g,桔梗5~10g,黄芩5~10g,知母6~10g,赤芍药6~12g,玄参8~15g,连翘6~15g,甘草2~8g,丹皮6~10g,鲜竹叶6~15g,生大黄8~12g(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患儿神清者可口服,昏迷者可鼻饲,大便变溏后可去掉大黄。服用至热退并巩固3~4天。
1.3 观察指标 两组疗效,退热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消失,脑脊液正常,无后遗症;好转:症状体征好转,随访半年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无效: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呼吸衰竭死亡。
2.2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31例,痊愈20例(64.5%),好转10例(32.3%),无效(死亡)1例(3.2%)。对照组30例,痊愈12例(40%),好转15例(50%),无效(死亡)3例(10%)。两组痊愈率与死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2.3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治疗组31例,退热时间为(3.45±1.12)天;对照组退热时间为(6.75±0.8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4 两组并发症(呼吸衰竭、支气管肺炎、肺不张、口腔炎、褥疮、营养不良、败血症、尿路感染等)总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31例,并发症发生9例(29%),对照组30例,并发症发生15例(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儿科常见的病毒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呈散发趋势。临床特征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脑症状等,重者引起呼吸衰竭,重症型和极重症型死亡率高,易留有后遗症。西医主张采用对症治疗。乙脑的症候大致可归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符合温病的一般发展规律。本病由于感受暑湿疫疠之邪而发病。但乙脑病情演变迅速,各期难以分清。根据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乙脑初期的症候相当于卫分和气分,极期相当于营分和血分证。退热是治疗的关键。只有热退,神志才能逐渐转清,抽搐停止,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率。清瘟败毒饮重在大清阳明气分疫热,重用石膏配知母、甘草,旨在清热保津;黄连、黄芩、栀子共用、通泻三焦火热;水牛角粉、生地、赤芍、丹皮相配,共为清热解毒,凉血散瘀,配合清气法以治气血两燔之证。再配连翘、元参“解浮散之火”;桔梗、竹叶载药上行,大黄泻热下行。笔者体会本病使用本方应注意两点:(1)石膏为本方君药,量要大,一般不少于50g,病情越重,石膏量越大。余师愚说“此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2)应遵循温病下不厌早之旨,早期使用大黄导热下行,使邪有出路。但应使大便溏为度。综上所述,乙型脑炎采用清瘟败毒饮加大黄配合西药对症治疗较单纯西药对症治疗有明显优势。
一引言
药品具有其特殊性、高质量性特点,在一定时间内和储藏条件下,能保持药品的有效性及治疗。如不按规定的条件进行储藏,则会使药品的含量逐渐下降,疗效也会逐渐丧失,甚至会有毒性增加,以致药品无法使用。室温指10~30摄氏度,冷处指2~20摄氏度,常温指0~30摄氏度。如需低温储藏的药品,绝对不能在常温、室温下储藏,否则会导致药品效价、失效、变质。
许多的医院没有将药品与地面保持一定的距离,有的甚至将西药库房的部分药品分存放在地面上,没有充足的湿、温度调节仪器。有的医院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药品的使用和存放,或者没有按规定将需冷冻的药物进行冷藏储藏。特别在药品大量库、急救车、各科室的备用药品情况较为多见。
俗话说:“黄金有价药无价”。药品在医疗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药品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对药品进行正确的储藏是每位药剂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药剂师的工作经验,谈一下关于西药药品的储藏,介意来提升药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患者做好服务。
二、西药药品的储藏
药品必须经过正规的手续,方可进入药房。在验收合格后,首先是摆放整齐、分类分区,进行系统化的存放,做到药品一目了然。根据药品的说明,采取防冻、放光线照射、防潮、冷藏等,及时登记好药品的有效期,并定期进行检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常温、避光、密闭类储藏。
一些性质稳定,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的片剂、针剂、糖浆类的药品,一般只需要在常温下,遮光、密闭保存。例如:治疗高血压的压氏达、缬沙坦;糖尿病患者的口服降糖药美迪康、格列齐特等。还有常用的一些注射剂,如:安乃近、地塞米松等也是如此,这一类药品占了大部分。不少药物由于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发生水解、还原、氧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等反应,使药物逐渐失效或变质。例如,维生素类药物,在遭受光线的照射下,会逐渐变质分解。磺胺类药物在光线的照射下,颜色会逐渐变深,因此这类药物需避光、密闭储藏。
2、密闭、凉暗处储藏。
凉暗处即指避光并不超过20摄氏度的环境,有些药品对温度的变化较敏感,在高温下其化学成分容易发生氧化、还原、水解等化学反应,从而使药品变质。一些临床常用的注射用抗生素,例如:盐酸左氧氟沙星、盐酸头孢替安等药物,一些栓剂在较高温度下会发生软化、变形,因此也要在凉暗处储藏,如:达克宁栓剂。
3、密闭、冷暗处储藏。
一些血液制品、生化制剂、抗生素类药品对温度的要求更严格,必须控制在2-10摄氏度的环境中,才能保证其药品质量。例如: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疫苗、胰岛素、头孢硫脒等注射液。还有一些片剂如:思连康、贝飞达、妇科用泡腾片辛复宁等都必须保存在低温下。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把这类药品储藏在冰箱的冷藏柜里,但严禁冷冻。
4、特殊药品的储藏。
所谓特殊药品只要是指:麻醉药、毒药、特种药品等,这些药品不同于一般的药品,他们的药性比较剧烈,其药剂的使用对人体的生命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药品都是由国家明文规定的,在储藏和管理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国家药品规定执行,如:麻醉药品要严格执行“五专”管理,登记消耗,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帐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处方保存备查,医疗单位对违反规定滥用药品者,有权拒绝发药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零散药品的储藏。
有些药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有剩余,那么对于这些拆零的药品要做好储藏和保管。以前药品在拆零之后,会采取磨口玻璃瓶进行盛装,但是这样虽然方便储藏,但是由于其密封不如原包装,很容易让药品的药效降低,因此,目前对于零散药品,除去一些不易潮解、风化、避光要求不高较稳定的药品使用少量棕色磨口玻璃瓶外,其余的拆零药品尽量使用药品的原装瓶,保留原包装的防潮剂,铝箔装药品临时挤用等,从而确保拆零药品的质量。
6、干燥处储藏。霉菌、细菌等微生物在较为湿润的地方,会逐渐的繁殖和生长,而在干燥的条件下,则会抑制其生长、繁殖。因此,易潮解药物必须干燥保存。例如:利血平、各种钙片、含浸膏片剂等。
7、易燃易爆药物的储藏。有些易燃易爆药物对药房的威胁较大,因此只可储存最小数量的此类药品,并以小包装进行密闭,在阴凉处储藏;若药房需大量此类药品,则应设有专用地下室进行此类药品的储藏,严禁烟火,小心轻放。
8、增加储藏仪器。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有效期内的药品,每升高10摄氏度,药品的降解速度会增加2~5倍,未按规定温度储藏的药品,会将其有效期降为原来1/2~1/3。因此,必须重视储藏药品的条件,配给湿、温度仪器、潮架及冷藏设备。
9、加强核对工作。药剂人员应严格核实药品的储藏条件,明确储藏标准。在日常的工作中,每天自己记录和湿、温度表,温度一般不超过30摄氏度,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46%~76%之间。若发现问题,则应及时采取调控对策,保持湿度、温度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大部分药品在适宜的环境中储藏。同时,定期检查除湿、冷藏、防虫、防潮等设施,保证设备的状态良好。
总之,药品的储藏是药房工作的重要环节,作为一名药剂人员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在具体的储藏工作,加强药品管理意识,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管理的意识,规范岗位的操作程序,确保药品的质量,保证患者能够安全用药,维护病人的利益。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直接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产生影响。因此,保证药品安全有效是医药工作永远的主题??[1]?。药房库房作为药剂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药物质量的第一线,对库房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做好药库环境管理工作,对于保证药品的质量,确保临床用药的及时、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本院实际,就如何做好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工作做一综述。
1 药房环境的管理
1.1 控制好库房内环境的湿度 库房内湿度过大,会导致某些忌讳水汽的药物的性状发生改变,如糖衣丸剂、片剂、胶囊类等药品被患者服用后,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空气中水分含量过高,可导致甲基新斯的明、阿司匹林等药品发生水解反应而失效;另外,湿度过大易使药品包装发生变质和变形甚至霉变,损失很大。但是如果库房环境湿度小,过于干燥,会导致某些忌讳干燥的原料药物,如阿托品、硫酸镁等在空气中风化。因此,要保持库房内适宜的湿度,定期对库房进行通风,采用除湿机等设备保持库房内相对湿度在70%以下。还应注意根据外界季节、气候的变化不断调整湿度,以更好地保持库房内良好适宜的环境。
1.2 库房内空气对药品的影响 某些容易氧化的特殊药品,比如含酚类、芳胺类、烯醇类结构的药品很容易受空气中氧气的影响而发生氧化反应。空气中的co2也会对某些原料药物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影响药品的疗效。对于这些药品应密闭存放或放置于避光及阴暗处保管,尽量避免其与空气的接触。
1.3 做好库房的消防工作 大部分化学药品具有特殊的性质,在受热、撞击、氧气等诱发因素下极易燃烧,引起火灾甚至爆炸的发生。例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挥发的乙醚遇火可燃烧爆炸;有机物与高锰酸钾与磨擦可燃烧甚至爆炸;氢氧化物及某些消毒液具有腐蚀性等。因此,西药房库房的消防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严禁在库房中吸烟,禁止安装电炉以及明火照射,库房内应时刻保持通风,并配备各类灭火器。
1.4 对库房定期巡视 确保照明、冰箱、空调、通风、防鼠、防虫、防火防盗、安全设施等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及时维修故障的电器。由于冰箱的内壁容易水分凝结,所以工作人员在往冰箱里放置药品时,应避免靠近冰箱内壁,防止药品出现质量问题。放置好药品后要检查冰箱门是否关好,对每一个细节都要严谨对待,要有责任心,以药品质量为重心,时刻要求自己细心,不侥幸,本着以为病人服务为中心的思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以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3]?。
2 对药品分类储存及养护
我院药房库房采取内服药品与外用药品分开放置,把性质不同的药品分开来放;生物制品及疫苗等需冷藏的药品放入冰箱储存;对于某些精神类药物以及麻醉药品应单独放置;把容易混淆的药品分开放置;放置药品时要按照其有效期的远近有顺序的摆放;不能将不同批号的药物放置在一起;根据不同药品的所需储存环境,分别选择常温库、冰箱及阴冷库存放药品。按照《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储存管理,对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进行严格储存管理。药品堆放保持规定距离。对特定的药品进行定期养护,如易氧化药品、临近有效期药品、高危药品、贵重药品、特殊药品等,做好药品养护记录。
3 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管理
药品在一定的时间内和规定的储存环境中所保持的质量和有效性即为药品有效期。一旦超出规定的有效时间,在规定的储存环境下其药效也会逐渐减退,时间过长还可能会产生毒性,药品过期后不得使用。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对药品的有效期进行严格的管理,要严格按照有效期的长短及时间的先后等来分类清晰的放置,对药品进行详细登记,定期检查,可实施计算机管理。在发药方面应按有效期的长短,先进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发药。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不仅省时省力,而且还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很多差错。对药品的库存情况要及时的掌握,随时与药库负责人员沟通,对将要滞销的药品及时调整??[4]?。
4 加强药库制度化管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药品管理办法,加强对药品的制度化管理。建立各类规章制度,如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出入库制度、有效期临近药品管理制度;药品的存放制度;药品安全制度以及盘点制度;不合格药品处理制度等。把药品的采购与储存分开管理;严格把好药品的“四关”,即计划采购关、入库验收关、在库养护关和出库复核关,切实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有效。
5 结 语
药品质量控制作为药品监督管理的核心,是药事管理的基本,同时也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5]?。西药房库房环境管理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基础,是医院药事管理的关键所在。药库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库存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对药品的入库进行严格的验收,其次按照《药品管理法》对药品进行分类储存。这就要求我们药房库房管理人员要具备药学专业知识,熟悉的掌握每种药品的性质和储存环境。以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药学知识投入到药库管理工作中,合理选择药物的贮藏方式及保管措施,保证医院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1中药学的相关分析
1.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是在18世纪之后以西药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西药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医学研究者为区别于西方的医学对民间传统医术的重新定位,是对中国传统医疗药物的称呼。中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伟大实践,通过前人对草药等药物治疗疾病的药效分析总结的经验,经过代代的相传的医学总结。中药的药物来源一般为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的相关种类,其涵盖范围较为广泛,经现代的科学技术证实,中国的中药技术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中药学优势分析
中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医术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沉积和实践证明的医学技术。中药的来源广泛,一般为植物、动物和矿物质,药物的来源都是十分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中药的治疗机理一般以养为主,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增强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自身免疫能力对病原进行清除进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这一机理的优势在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少,可以有效的避免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和产生其他复发疾病;中药的最佳作用是能够对疾病做到标本兼治,在清除机体的表面疾病症状同时也对疾病的根本病灶做到清除,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疾病做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中医药物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优势。
1.3中药学弊端分析
中药在对疾病治疗时,其疗效较慢,一般都为几个疗程以上服用才能见效,治疗期限的延长大大增加了中医药物的成本,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通过喝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干扰了生活的正常进行;同时因为中医药物的具体有效成分有待分析,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不能针对具体的疾病发生部位进行治疗,只是通过对身体的全方位的控制,这也是增加治疗时间的原因之一。同时中药在进行煎药的过程也较为繁琐,药物服用味道十分的苦涩,也是许多人不喜欢中药的原因之一。
2西药学的相关分析
2.1西药学的基本概念
西药是在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的现代西医药学,是在传入中国之后为区别中药而定义的药物名称。其区别于中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的药物,针对身体的不同病原种类有针对性的合成针对某一种或者几种病毒的药物,有较强的特异性。
2.2西药学的优势分析
西药的产生是有机化学等多种科技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药在进行疾病治疗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分析某种疾病具体的产生原因,然后针对这种原因进行药物制备,其产生的西药只对这一种疾病有治疗效果,治疗的范围较为狭窄,但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药效作用时间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疾病症状进行缓解。同时西药的种类较多,可以在知道某种治病因素后选用具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西药一般是提纯后的化学药剂,药物的浓度较高,服用的次数明显少于中药。在制作西药时为增加适口性,可以增加甜味剂等添加剂成分,有效的避免了中药的苦味道。西药在携带过程中也明显方便与中药。
2.3西药学的弊端分析
西药的毒副作用是西药在使用时的最大隐患之一,西药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机体的正常细胞有损害作用,对机体组织和器官也有较大的损伤。所以西药在服用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医嘱进行服用,避免因药物使用过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西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疾病治疗作用较为单一,当多种并发症出现时治疗难度较大,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同时西药在进行治疗时只能对治病病毒进行杀灭,对机体的免疫能力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经西药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疾病不能够做到根本兼治。西药在治疗使用过程中也会使病毒等致病因素产生抗药性,增加治疗难度,这也是西药的弊端之一。
3中药学与西药学的结合分析
中西药物的分类只是以药物的治疗机理不同和制备的方法不同而界定的,没有国界和地区之分,区分中西只是对药物的名称进行界定。在选用哪种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选择,也要依据病人的具体身体情况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形式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药物制作和对疾病治疗,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避免二者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增加对药物的利用率,减少毒副作用,使中西医药物完美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是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方向。
4结语
中西药的发展和使用要紧跟医疗的发展变化形式,利用二者相互结合的特点推进我国的医药领域进步,对中西药物的利弊分析能够有效的促进中西医药物结合的发展,利用辩证的医学分析方式做到中西医学的有机统一。在医学研究中要依靠我们的科研人员不断的研究与努力,推进医学的更好的发展与建设。
作者:董波 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试结合我院西药房工作,对药房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一、严格控制药品流动程序的几个环节 1.抓请领药品质优环节根据药房的药品供播资料,按期作出预算.每次请领药品列表备案,避免药品的过剩和不足.由专人核实药品的使用说明和数据,对不符合标准的药品决不领取。特别是对麻醉药品和毒剧药品要求装里准确,包装严密,标记清晰. 2.抓药品保苦环节药品从库房领来待用,需妥善保管,由于药类、药性、有效期不同,必须分别存放保管,建立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可操作性的规范制度.严格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特别是对毒麻药品,设立专人、专柜、专帐管理。另外存放的环境和设备要达到使用要求。 对存放的药品定期进行质检,采用“先进先出,近期先用”的原则发药,杜绝因失效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3.抓药品发放坏节药品从窗口发给患者,这是药房药品流动程序的最后一道.我们应该及时地向患者提供使用药品必备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依据处方,向患荀兑明用t、用时、使用途径等. 4.抓发药后的跟肺砚寨环节在现代全面质童管理中,商品的售后服务也是其内容之一。所以患者使用药品后的信息反馈,特别是患者用药后发生异常现象的信息,要及时反馈给医生.药房人员应从观念上和专业知识上朝这个方面努力适应。这样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以便进一步研究、改进治疗方案,使患者早日恢复。
二、树立质l观念全员参与管理 药房优质管理的实现,必须依靠能胜任工作的全体人员。只有每个人都树立质量观念,参与管理,才能把药房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消灭在萌芽中.药房人员除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操作.保质、按t、依处方发放药品,还必须与其它科室相互协作,经常交流,共同把好药品质量关.
三、提高人员紊质完善内部管理 1.提高人员素质。包括加强思想修养,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根据县级医院药房的实际一般可采取实践中自学为主的途径.但也创造条件,“请进来,派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 2.实行岗位责任制.把医院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科学分解,落实到人.做到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奖惩分明,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逐渐代替经验管理.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的效果及对经济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240例室性早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均采用同样的基础西药治疗,观察组加服中药汤剂。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记录不良反应,计算成本效果比(C/E)。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79.17%(P<0.0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QTd变小而HRT、HRV变大(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P<0.05)。结论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疗效确切,且经济实惠。
关键词:室性早搏;中草药;成本效果比;经济学分析
室性早搏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1],发作时轻者可致患者胸闷、心悸,严重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造成患者心源性猝死。近年来大量文献[2]报道显示,室性早搏已被认为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该病的治疗原则因人而异,需根据患者有无器质性心脏病等进行危险分层,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3]。虽然,奎尼丁、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物一直被认为是防治室性早搏的有效药物,但也同样具有致心律失常的双重作用,一旦使用不合理极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诱发死亡[4]。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兴起,中草药通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调理,能达到阴平阳秘、标本兼治的目的[5]。我们通过中草药合理配伍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以取长补短、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室性早搏诊断标准;②Lown's分级在Ⅱ级或以上;③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④早搏次数>30次/h,且伴有心悸、气短与乏力;⑤左心室射血分数>45%;⑥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⑦病历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认知功能低下及语言沟通障碍;②肝肾功能严重异常;③严重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或因药物、电解质紊乱、贫血、甲亢等其他原因所致的室性早搏;④对药物过敏;⑤合并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房扑、房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其他恶性心律失常;⑥研究期间依从性差、失访或因重大事件退出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室性早搏患者240例,其中男164例、女76例,年龄42~74岁;室性早搏病程2~45d,冠心病病程3~10年;Lown's分级Ⅱ级58例,Ⅲ级118例,Ⅳa级6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118例,高脂血症68例,慢性支气管炎58例,糖尿病25例,脑血管疾病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均>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同样的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防寒保暖以及西药治疗,比如慢心律、阿替洛尔、乙胺碘呋酮等。观察组加用中药汤剂,以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生地30g、麦冬15g、黄连15g、炙甘草15g为基本方,临床症状改善后改为苦参30g、黄芩30g、葛根30g、党参20g、生地15g、阿胶20g(烊)、麦冬15g、麻仁10g、生姜3片、大枣6枚、炙甘草20g。上述中草药分两次煎煮25~30min后取汤600mL左右,每日1剂,每日3次,每次150~200mL,中药汤剂于饭前1h温服,西药于饭后半小时服用。2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临床疗效判断方法观察用药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7]和《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8]评定临床疗效。显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消失。有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85%,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缓解。无效:室性早搏次数下降<50%,心悸、胸闷、头晕等表现无改变,甚至病情恶化。
1.4心电图指标观察方法于用药前后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QT离散度(QTd)、窦性心率振荡(HRT)、心率变异性(HRV)。手工测量24h动态心电图振荡起始(TO)和振荡斜率(TS),HRV包括24h连续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5min节段的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24h内连续正常的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的R-R间期差值>50ms心搏数占全部所分析信息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
1.5不良反应观察方法定期检测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记录不良事件情况。
1.6经济学指标观察方法两组挂号费、检查费、诊疗费和(或)床位费等成本基本一致,只计算药品直接成本,所有费用以2014~2016年本省三级甲等医院收费标准和医院中标药品价格为准。成本-效果比(C/E)=(治疗总成本/治疗总效果),其值越低说明意义越大。
1.7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68例、有效4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显效47例、有效48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79.17%,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2两组24h动态心电图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QTd、HRT、HR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后QTd、HRT、HRV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2.3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比较观察组发生头晕、恶心各1例,对照组发生头晕、恶心、心动过缓各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两组C/E比较观察组C/E为14.32±2.85,低于对照组的23.18±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室性早搏可于任何年龄段出现,且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加,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者出现室性早搏后危险程度相对较高[9]。近年研究认为,QT、HRT、HRV与室性早搏的发生、进展及预后有关,为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10]。QTd作为一种能反映整体心室复极的不同步性指标,其离散度越大提示心脏电活动恢复的同步性变化也越大,为折返激动的发生奠定了基础,被视为预测室性心动过速、室颤、急性心肌梗死的参考依据[11]。HRT能够反映心脏在室性早搏发生后对动脉压力反射和心脏自主神经的紧张性,尤以TO和TS应用最为频繁,其中TO可作为判断室性早搏后窦性心律是否加速的依据,TS可视为是否减速的参考[12]。HRV是指逐次心跳间期之间的微小差异,其发生是由于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活动,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不断受到神经中枢、压力反射、呼吸活动等调节,导致心脏每搏间期通常会存在的几十毫秒差异,所以可作为评价心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紧张性、均衡性以及对心血管活动影响的指标[13]。基于上述认知,积极筛选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分析其与室性早搏的相关性,探讨其内在联系,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更加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和途径。近年来,胺碘酮、索他洛尔、β受体阻滞剂等西药或射频消融术在室性早搏治疗中应用效果甚佳,有效降低了致死率。但研究也表明,西药治疗室性早搏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且无法显著改善患者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射频消融术存在不同程度风险,且难以于基层推广应用[14]。中药或中药复方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能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干预疾病发生、发展,且与西药联合应用,具有“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的特色与优势,成为目前研究热点[15]。《本草纲目》记载:“苦参,清热解毒、祛风燥湿、杀虫利尿”,也有“苦参专治心经之火”的论述。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参中所含的苦参碱、氧化苦参碱、金雀花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功效,可提高心肌舒张期兴奋阈值、延长有效不应期、使折返活动落入有效不应期,所以能够抗心律失常。黄芩中的化学成分同样可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具有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且能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提升乙酰胆碱水平。党参能清除自由基,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麦冬具有改善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肌抗缺氧能力,有助于扭转心动过速、恢复窦性心律[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早搏发生次数,改善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同时,观察组QT、HRT、HRV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说明本方法能调控心肌耗氧指数、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肌缺血,维持心肌细胞正常电生理活动,改善心肌自主神经功能,从侧面客观地反映了本方法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另外,中药汤剂应用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并且,采用中药汤剂联合西药能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符合国家政策,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因此,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治疗室性早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
作者:王振刚 单位:天津市武清区第二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调查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在引进数字化管理措施前后的药品发放情况的变化,方法分析比较本院在2008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两组库存药品的报损率、病患取药等候时间长短、库存药品的盘点耗时等数据。结果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管理的应用对于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工作效率提高作用显著,明显提高了账实相符率,使得西药的报损率也随之降低,减少了各类失误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程度,推荐各大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发放差错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服务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服务行业,伴随医疗体制的改革,人们自我维权意识的提高,近些年,医疗纠纷案例逐年上升,医院接待患者和直接面对面服务患者的一个重要部门就是门诊西药房,门诊西药房的服务水平直接体现了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门诊西药房直接和患者沟通药品选择和使用,所以部门的药品管理和药品的质量安全等与药房的经济效益同等重要,药品管理和监督的科学有序是西药房的重要职责所在,也是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次研究回顾了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和数据,综合分析了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能力,从而得出更为符合实际的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总结2008年11月-2014年11月本院门诊西药房药品管理情况和数据,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其中实验组共发放药品2819例,常规组共发放药品1896例。
1.2方法
实验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后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所有的医药分配和管理均采用医务人员人工作业,包括配药和划价、销账等工作。常规组选取实行数字化管理前的药品发放管理情况,医院内部采取互联网医药管理系统,医生可以根据电脑显示的病患信息开具电子处方,在得到门诊医生的亲自核对后,运用计算机进行扫码划价,自动进行药品总价计算,电子处方可以自动上传到对应的售药窗口,医务工作人员打印出患者处方,药师据此进行审药、配药、核对工作,检查无误后发药给患者。药品的库存数量和药品的调配详情都会有计数机的系统数据保存,方便门诊药师随时根据需要进行信息调取和管理[1]。
1.3评价方式
设计调查表,借助医院的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的相关规范规定,在调查表中设置各项观察指标,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的科学分析统计。分析比较本院在2008年11月-2014年11月门诊西药房实行数据化管理前后的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对照分析两组数据,比较两组库存药品的报损率、病患取药等候时间长短、库存药品的盘点耗时等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数(n)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两组药品发放差错原因,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门诊西药房数据化管理前后的药品管理和发放情况,以及两组药品的库存盘点耗时、患者的取药等候时间、药品报损率等数据。实验组的各组数据显示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门诊西药房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医院重要职能部门,其配药和审药等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2]。任何药品的调配和调取的失误和差错都可能成为医院工作失误甚至是威胁病患健康的重要隐患,本次调查研究表明,本院门诊西药房出现药品发放错误共80例,其中实验组单人配发原因10例,个人疏忽原因9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常规组单人配发原因13例,个人疏忽原因12例,药品摆放错误原因8例;实验组药品发放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调查数据结果,为了应对西药门诊药品管理和发放差错问题提出应对措施,最主要的就是进一步完善门诊西药药品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好门诊西药房的职能,通过科学规范的药品监督管理,结合科学的数字化手段,进一步提高药房的服务质量,实现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实际推陈出新,对于落后的工作制度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充分发挥的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通过有效的学习和定期的考核确保所有医务工作人员都能熟悉和了解制度,积极按照制度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同时积极完善和补充制度条款,对于不符合实际的内容作出及时调整。在西药药品整理、分类、数目核对时要进行复核,严格把关每一个环节,对于储存环境特殊和敏感类药物要保存的条件达标,定期对所有药品进行检查,详细记录药品的损坏和失效期限,发现问题要就是处理,避免拖延。数字化管理在门诊西药房的药品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提高了药房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了药品配给和发放的出错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程度,建议各大医院门诊推广应用[3]。
作者:吴剑姿 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