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统计论文

教育统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1 11:03: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教育统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统计论文

教育统计论文:教育统计强相关系数运用

一、前言

我们知道,对于存在线形关系的变量X和变量Y,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需要用线形回归模型来研究。因为对于随机变量X、Y来说,如果X、Y存在线性关系Y=aX+b(a≠0),那么当X取遍其取值范围内的一切值时,X、Y所对应的点就是一些随机点(X,Y),而这些随机点落在平面XOY上的图形应当是一个散点区域D,这些随机点(X,Y)会以一定的概率落在直线Y=aX+b上。当这些散点的分布趋势与直线Y=aX+b的形状相像时,则表明变量X、Y之间存在线性关系Y=aX+b(a≠0)。由于受到回归的影响,如果样本中存在极端值或有异常值出现,就会降低这些随机点(X,Y)落在这条直线Y=aX+b(a≠0)上的概率,那么随机变量X,Y的相关系数r就会受到影响。而强相关系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下面借助一个实例来介绍和分析强相关系数在教育统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区别于相关系数r,强相关系数r*的表达式为:r*=M++M-M+-M-[2]。它是利用中位数而非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计算两个变量X,Y的相关系数,这是因为,相较之样本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来说,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更不受极端值和异常值的影响。式中M+、M-分别为向量u1、u2的强性方差。u1=~X+~Y、u2=~X-~Y分别为和与差向量,其计算公式如下:~X=X-XX*X,~Y=Y=YX*Y式中的~X、~Y是位置强度估计值,S*X、S*Y是标度强性估计值。

二、统计分析

在这里我们利用中英西南教育项目中的数据做为例子来分析。在这个例子中,研究者针对每组研究的被试人数的总样本大小进行了抽样研究,即包含被试人数越多的组别其抽样样本的人数越多。因此,如果将每组抽样样本的人数(F)和该组实际样本的总人数(Total)作为研究的两个变量,那么变量F和变量Total之间应该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利用Pearson双尾检验,我们可以得到这500组数据(部分数据见表1)的相关系数r=0.984**(**p<0.01)。表1抽样人数F和实际人数Total的部分数据组1组2…组250组251…组499组500抽样样本人数F1.02.0…4646…170171总样本人数Total5.05.0…9598…394353现在我们在这500组数据的基础上插入一个异常值(172,0),变量F和变量Total之间的积矩相关系数r就由原先的0.986降低到0.970;如果在这500组数据中插入十个同样的异常点(172,0)则积矩相关系数r就变成了0.860。从而大大降低了积矩相关系数的有效性。因此,对于样本较大且包含较多异常值的数据,为了避免剔除数据的麻烦并且保证相关系数的可靠性,我们可以采用强相关系数来进行统计分析。要计算插入一个异常点之后得到501组数据的强相关系数,就要先算出F和Total的中位数和绝对离差中位数(MAD)。通过spss16.0将数据排序,我们得到第251个数据即是F变量的中位数,大小为46。再通过计算我们得到:SF*=MAD(F)=33。同理我们可以得到Total的中位数是96,ST*=MAD(Total)=70。利用公式可以分别求出F和Total两组数据的位置强性估计值(见表2)。

三、结论

(1)和李军等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在计算强性相关系数时,样本包含的数据个数为奇数,结果发现,利用强性相关系数对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样本进行相关分析是同样可行的。

(2)除此之外,该样本的数量较大,当极端数据较少时,极端数据对积矩相关系数的影响并不大。当我们加入一个极端数据(172,0)之后,样本的积矩相关系数从原先的0.984降低到0.970。而当我们在这500组数据中插入十个同样的异常点(172,0)之后,样本的相关系数r由开始的0.984变成了0.860。

(3)显然,经典统计中的相关系数较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不足以对含有极端值或异常值的样本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而强相关系数r*跟未插入极端值的样本的相关系数更为接近,足以证明利用强相关系数分析样本的相关关系这一统计方法在含有极端值样本中的可行性。所以,对于含有大量异常值的数据样本来说,强性相关系数比经典统计中的积矩相关系数更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

教育统计论文:高校教育统计问题与措施

高校教育统计作为教育统计的一个分支,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统计工作不仅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例行报表,同时还应积极完成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数据的采集,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汇总归纳、认真分析,以统计报告的形式上报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更好地为高校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高校教育统计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高校管理和决策的参谋助手,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客观依据,为高校教学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数据,因此,对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名统计人员,已有数年的经历,其间有些思考和感悟,现整理出来,以供同仁探讨。

1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009年教育部对全国33所高校亮出招生红黄牌,2010年教育部又对全国9所高校出示招生红黄牌,这也说明上述一些学校的统计工作做得不够认真细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教育部每年根据各校报送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掌握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并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高校责令其限制或停止招生。如果领导重视,统计人员发现该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距并及时改善条件弥补差距,就不会出现红黄牌的结果。高校统计往往被认为只是填写报表的简单工作,而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关系,不能为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因此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高校统计工作分散和无序,在不同程度上把统计工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处于被迫完成上级报表的应付状态,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非常薄弱的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重视度不够。统计工作没有领导关心,统计数据不被重视,“用数据说话”的思想没有真正渗透到管理中,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不够。只有到学校因为相关指标出现问题被问责时,统计工作才会被想起。(2)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统计队伍不稳定。高校缺乏专门的统计机构和完善的统计网络,统计手段落后,统计规章制度不健全,统计人员的配置不足,绝大多数高校统计人员身兼数职,工作既辛苦又烦琐,统计人员调整频繁,队伍不稳定。同时,多数统计人员业务上不够精通,真正是统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很少,难以适应统计工作的复杂性,造成统计工作规范化的薄弱,统计质量低下,根本无法对有关的数据进行校验和把关,更谈不上作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统计分析和科学的统计预测。(3)统计数据失真,无参考价值。一是统计工作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受人为因素干扰,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为了办学条件指标满足教学评价要求,避免被亮“黄红牌”,一些高校领导授意统计员修改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学校部门不配合统计工作,使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得不到切实保证,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4)统计自身功能发挥不够。统计自身功能包括统计功能和管理功能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统计员认为统计的任务就是收集数据,填报报表,应付上级单位检查,不主动开展统计分析,也没有将统计信息提供给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统计信息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许多统计员缺乏综合管理的概念,主要表现为:(1)统计基础工作管理不到位,不重视基层统计台帐及数据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2)数据归口管理不到位,学校的统计信息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指标口径,各个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各自为政,数出多门,既造成重复统计,又严重影响了学校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

2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对策

2.1领导重视,是做好高校统计工作的前提原国家教委《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要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以保证教育统计工作顺利进行”。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高校统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仅靠高校统计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支持,要对统计工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工作上给予支持,人员上给予保证,才能促使统计工作者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使之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统计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高校统计工作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学校各单位配合抓。其次,学校领导要定期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政策支持。第三,学校领导要带头提倡说真话、讲实情、报实数,为统计工作者营造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环境。第四,学校领导要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保障,为统计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统计环境。

2.2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是做好高校统计工作的关键第一,要保持高校统计队伍相对稳定。各高校必须按有关规定,根据本校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各高校不应随便裁减、调动统计人员,为统计队伍的稳定提供有力保证。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教育统计工作,而且还要组织、协调本校各职能部门做好各项专业统计工作。第二,要加大统计培训力度,全面提升高校统计人员整体素质。目前各高校统计人员新手多、且大多为非统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高校统计人员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也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而高校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教育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把统计专业知识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组织高校统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培训,同时要对统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确保高校统计的质量。第三,学校领导要关心统计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晋升。要培养统计人员热爱统计、献身统计的敬业精神;培养他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培养他们勤奋、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稳定统计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

2.3加强统计法制观念,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障依法统计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手段。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只有依靠法制的手段,才能强有力推进。各高校可依据《统计法》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统计制度来约束和激励统计人员,使高校各项统计活动都纳入制度化轨道,使单位统计工作有法可依,规范统计工作,尽量减少统计造假者施展空间。一要加强普法宣传,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强重点人员的统计法制教育,让他们学法、守法、用法,勇于用《统计法》排除各种对统计数据的行政干预,敢于保护统计队伍的稳定性,善于用法律武器提高数据质量。三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使他们严格遵守《统计法》。四要加强统计监督,对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公开曝光。

2.4完善统计自身功能,为高校发展服务强化统计职能,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统计资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统计的职能逐步由数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和监测型转变。统计部门是学校的统计信息中心,占有大量统计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功能,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满足和适应管理者和社会对统计工作的需求,是统计工作为高校发展服务的重点。加强统计分析,从数据利用的“深度”强化统计职能。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统计资料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预测其发展趋势,监测其发展状态,作出结论和推断,提出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建议。只有通过统计分析,才能将一笔笔的数字转化为深层次的有效信息,进而起到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的作用。因此,做好统计分析是统计数据实现其功能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一是定期开展常规的统计分析。如利用当年的《高等教育基层报表》,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哪些指标达标,那些没有达标,没有达标的指标缺口有多大,联系业务部门,探讨相应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让领导及时了解学校现状,掌握第一手资讯。二是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校的发展态势,监测计划执行情况和运转态势,提出前瞻性预测。如笔者对“十五”期间的一些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合并后学校在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的同时,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师资培养带来极大的压力,师生比高居不下,师资质量有待提高;生均办学条件指标严重不足等,从而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预警,这为学校制定中长期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三是根据学校定位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校在同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如根据教育部每年印发的直属高校基本统计资料,对重要的统计指标进行分析计算,得到学校的这些指标在高校中的排名,让领导“知己知彼”,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四是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校的重点、难点工作开展调查和分析。如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可以关注市场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收集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向进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对修订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等提供参考。

总之,高校统计工作作为高校管理一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计工作应符合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积极跟踪高校的发展,收集各种统计数据,及时汇总归纳、认真分析,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个大职能,为高校发展服务。

教育统计论文:物理教育统计SPSS运用

SPSS(StatisticalPackageforSocialSciences)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程序”,是由美国芝加哥专业软件公司设计开发的软件。它是一个功能完善、不断升级换代的统计数据分析软件,有“世界优秀统计工具”的盛名。同时它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专业统计软件,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经济、工程技术、商业、金融、医疗卫生、体育、心理学、农林等领域。本文主要应用现代教育测量和统计的有关理论和原理,运用SPSS软件对某市高一15名学生的物理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文中给出了操作方法和步骤。作者随机抽取某市15名高一学生,以他们期中、期末的物理考试成绩为样本,分析该市高一学生的物理学习情况。这15名学生的成绩如表1所示。把这15名学生的物理成绩录入SPSS软件中,学生的性别定义为String类型,1代表男生,2代表女生。用变量M表示期中考试成绩,变量G表示期末考试成绩,M和G都是Numeric类型。录入后,保存数据文件,保存类型用SPSS自己的类型,即*.sav,我们把这个表格保存为数据.sav。

1.描述性分析

首先对表1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具体操作步骤为:从菜单中选择[Analyze][DescriptiveStatistics][Descriptive],在对话框中选中变量M和G,将选择的变量移入“Variables”变量表中。选择Options下的Mean、Std.deviation、Minimum、Maximum、S.E.mean等选项,点击“OK”按钮,运行程序,输出表2。从表2可以看出,这15名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的最高分数为90,最低分为61,平均分为70.6667分,标准误为2.3637,标准差为9.15475;期末考试成绩的最高分数为92,最低分为58,平均分为68.2667分,标准误为2.4328,标准差为9.42236。

2.相关分析

分析这15名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没有相关性。打开我们保存的数据.sav文件,从菜单中选择[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Correlations],进入相关分析主对话框。从对话框中选中变量M和G,将选择的变量移入“Variables”变量表中,在CorrelationCoefficients下选择“Pearson”相关,点击“OK”按钮,运行程序,输出表3。从表3可以看出,这15名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Pearson相关指数r=0.949,p=0.000小于0.01,说明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与期中考试成绩具有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性。

3.样本差异的显著性比较

比较这组学生中,男生和女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没有显著差异。打开我们保存的数据.sav文件,从菜单中选择[Analyze][CompareMeans][Independent-SamplesTTest],进入相关分析主对话框。从对话框中选中变量M和G,将选择的变量移入“Variables”变量表中,把性别放入GroupingVariable表中,在DefineGroups中,把1(即男生)定义为第一组,把2(即女生)定义为第二组,点击“OK”按钮,运行程序,输出表4.从表4可以看出,这组学生的检验结果为F=3.049,p=0.104>0.05,所以这组学生成绩的方差是齐的。对这组学生的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统计量为0.255,检验中的自由度是13,显著水平p=0.803>0.05,说明这15名学生中,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显著差异。

4.回归分析

根据该市的这15名学生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假设该市一名高一学生的物理期中考试成绩为70分,推测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约多少分。打开我们保存的数据.sav文件,选择菜单[Analyze][Regression][Linear],将G(期末考试成绩)选入Dependent内,将M(期末考试成绩)选入Independent内,在[Method]内选择Enter方法,点击ok,程序输出下面一系列表格。从下面的表7可以看出,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0.977*期中考试成绩-0.774=67.616,即推测出该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约为68分。

将SPSS软件灵活应用于教育统计和测量领域将为广大教师和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节约宝贵的时间,而且大大减少了计算的工作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每次考试后对考题进行分析,把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知识点进行统计,可以有针对性地弥补学生的不足。SPSS软件的功能强大,远不只本文提及的这些方面的应用,广大教师可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去发现和挖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和摸索,让SPSS软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教育统计论文:新时期教育统计信息管理革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统计信息在科学管理、宏观决策、监督制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意义重大。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统计信息的要求,有必要思考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创新问题。

一、教育统计信息与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内涵

教育统计信息是通过现代教育统计方法与手段对教育现象进行调查所产生的原始资料与加工分析数据。它是以教育实践主体为参照物,综合地描述教育领域及各环节的数量关系、数量界限和数量特征。对教育领域里的社会现象进行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可以反映和揭示大量教育现象的运行轨迹、趋势和规律,借助统计结果的可检性、中立性、关联性和先兆性等,可以使我们全面了解当前教育的发展情况,预测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它也为领导决策,相关的教育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统计信息的管理。在宏观层面上,它是对教育统计信息的统一规划和组织落实;在微观层面讲,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教育信息统计活动,使基层教育部门与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完成教育信息统计的活动过程。教育统计信息管理包括教育统计信息的输入、信息的转换、信息的输出三个方面的管理工作。信息的输入是指对教育信息的采集;信息的转换是对采集的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实行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从而使信息的输出不至于简单、单调,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与利用的方便性;信息的输出是指教育统计信息的对外等。

二、目前我国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特别是Internet的推广使用和Inter-net技术的逐步成熟,为人们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手段。当然,这样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一方面,从主动角度来看,它能促使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依托信息技术的变革,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从被动角度来看,它要求教育统计信息管理通过改革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使教育信息管理者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教育信息满足教育管理的要求,使教育管理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的教育统计报表由教育部制定,报国家统计局备案,由教育部统一印发。目前,教育部十三个业务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有教育统计工作的职能,有近20套专业统计调查报表。各统计调查报表基本上都是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布置和自下而上逐级汇总、逐级上报的工作程序,完成教育统计工作任务。对数据的处理是采用基于Windows单机版的管理软件。由于不同部门统计数据的时点和口径不一致,导致不同部门获得的数据常常互相冲突。2004年7月19日教育部行文决定成立专门的机构和落实相关责任人,对教育统计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并对统计调查、统计数据、技术支持等方面做了规定,建立规范的教育统计信息管理和新闻制度,理顺教育统计信息途径和对外交流渠道,同时明确了教育统计信息的内容、方式和上报数据的要求。但就目前我国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一)归口管理水平较低教育部虽然明确了统计数据的归口管理,并通过设置机构予以组织上的保障。但是,现行的统计数据归口管理是在多套报表基础上的归口管理,更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技术等相关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使得多个业务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的教育统计报表依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统一,依然存在重复统计,口径不一的现象。

(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教育统计效率不高目前,各统计调查项目数据处理基本上都是采用基于Win-dows单机版的管理软件。单机作业存在数据不能共享、存储不安全、数据容易丢失、不能实现数据的深加工,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历史数据的不延续性等问题。这种处理手段与当前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比,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所运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没有将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技术运用到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之中,使得数据采集、数据加工、信息存储与检索和信息服务等统计工作,必须通过复杂的操作才能完成,与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信息的需求极不相适应。

(三)统计数据库缺乏连续性,信息传播手段落后,统计信息利用率不高由于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中运用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各部门所使用的数据库缺少延续性,同时程序又缺乏扩展性,给统计资料的分析、利用和开发带来极大的难度。由于教育统计原始数据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其他人员大多只能借助统计人员做好的统计分析资料,使用有限的统计信息。而且,教育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仍然是传统的纸介质,难以满足各级研究机构对教育信息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也制约着统计信息价值的发挥和统计信息利用率的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建议

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既要反映社会发展进步情况,又要受社会发展进步水平的制约,所以,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改革提高,这是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加强对教育统计信息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规范统计调查行为,提高统计调查的整体效率,避免重复统计、数出多门的现象发生,减轻被调查者的工作负担,保证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提高共享性,使教育统计工作更好地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结合我国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情况以及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经验,对教育统计管理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独立于职能部门之外的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机构,提高教育统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要实现统计数据的归口管理,不能仅限于现有教育统计信息的对外实行归口管理。要从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改革统计机构,设立专门的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机构,在教育部统一领导下负责所有教育统计信息采集、加工和。专门的教育统计组织机构相对独立,可以使教育统计信息管理的职能明确化,更有利于其作用的发挥;同时,也有利于使整个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较好地实现教育统计信息的归口管理。

(二)加强教育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在设置教育统计信息管理机构的基础上,要特别加强对体现教育发展规律,教育发展和社会各方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体系的研究,并逐步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现行各类教育统计报表指标体系较多,其中也有能够较好地反映教育发展情况、教育发展与社会各方面发展之间关系的指标。可以在现行各类教育统计报表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有意义、有效的一系列指标,建立科学、完善的“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从而加强教育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当然,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中,要注意根据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发挥统计信息的反映作用。

(三)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统一数据管理的业务平台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以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标准体系为基础,在遵循“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实施方案”的建设方针和原则的基础上,设计并建立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与开发的统一平台,实现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信息、开发的网络化管理。通过建立基于Internet/Intranet统一数据管理的业务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教育统计信息系统存在的软件运行环境多和乱的问题;能够解决单机作业数据不能共享,历史数据的不连续性问题,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共享性;提高了统计数据处理水平,解决了不能实现数据深加工的问题,相应也提高了统计数据的质量,有利于加强教育统计信息的科学研究;同时,也解决了业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大,数据存放不安全容易丢失等问题。

(四)加强统计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高素质的教育统计信息管理人员队伍,是保证教育统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当前人员培训主要涉及两个内容:第一,观念更新。作为管理人员,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教育统计信息管理重点的变化,在观念上不断更新,与时俱进。第二,业务水平提高。各级教育统计信息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地组织业务培训,使其业务水平能够满足教育统计工作的发展需要。特别是统计工作中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通过集中和分散的培训,才可能使管理人员跟上技术进步的要求。

教育统计论文:教育统计信息价值及运用

一、教育统计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价值

一是在宏观管理中的价值:在现代管理中,人们通过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有关统计数据,从大量的偶然事件或随机现象中揭示出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让管理者把握管理要素,提高管理质量。同样教育统计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科学方法之一。在现代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利用教育统计方法,针对各种教育活动、教育现象进行调查,对搜集的各类数据进行系统整理,通过统计技术方法,从大量纷乱无章的数据或复杂无绪的教育现象中综合分析出因果关系,研究和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1]。随着教育改革全方位推进,不但需要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作合理的调整,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做全面的规划和预测,对高等教育质量作科学的评估和评价,对高等教育办学形式和办学效益作积极的探讨,而且还更需要分析高等教育现象,认识和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高等教育新观念、新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统计。例如,教育统计信息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的宏观管理和监控重要依据。教育统计信息帮助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全面评估和考察,并从中掌握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研成果、办学条件等情况,为确定国家对学校的投入、支持力度制定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在微观管理中的价值: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管理工具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统计是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中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信息化的今天,不但对教育统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也为教育统计展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空间,它赋予了教育统计以新的使命。首先,教育统计信息是高校领导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的得力助手。统计信息在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工作科学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全面地反映了学校的过去、现在各种情况,是学校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最有效的工具,为预测学校的发展、判断学校竞争力提供了基础数据;其次,统计信息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有效途径。统计信息是学校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依据,是各项工作有计划且协调有序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工作过程、工作效果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有效途径。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某一方面、某一部门的具体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研究对策,扬长避短,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第三,统计信息是高校对外交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我国高等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是由政府投资,教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正在逐步扩大。对学校而言,过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学校只要争取到计划指标就万事无忧,现在要参与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市场预测,掌握市场动态,加强教学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大市场宣传力度,提高学校声誉,在这个过程中教育统计处于比以前更加重要的地位。

二、教育统计分析的充分利用

(一)正确判断、甄别、筛选和积累有效的教育统计信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及时、充分利用有效的统计信息。然而由于统计给人“数字说话”的感觉,教育部统计数据存在不准确、失真等现象,同时在数据搜集和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冗余信息,如果处理不够及时,不能加以有效识别的话,就会降低对统计数据的使用效益并使管理和决策更加困难。因此,正确判断、甄别、筛选和积累有效的教育统计信息是充分利用教育统计信息的前提。首先,明确数据和信息具有本质的区别。数据的含义一般是指从事统计或其他某种业务活动而产生的对事实的一种量化形式出现的记录。这种量化形式的记录可以被汇总和计算出各种形式的统计数据,并成为一种资源。信息的含义从统计方法和统计思维的角度来讲,信息是可以表述为从统计数据到有效决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媒介。同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数据搜集。数据应按照管理和决策问题的目的、研究角度对数据提出的不同广度和深度来搜集,这样既降低调查成本,提高数据搜集效率,又能使数据搜集过程有较强的针对性,更好地服务于管理与决策过程。其次,要及时地把统计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教育统计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的过程,就是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有效使用的过程。要让统计数据转化为有效信息,就是要按照教育管理和决策过程的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科学加工和分析,从而形成有效信息。要根据教育管理和决策过程的不同要求,运用具体的统计分析原理、方法和手段,及时、系统、科学地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形成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在处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角度,把握正确的甄别、筛选、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能真正反映出管理决策目标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此外,要有效地使用统计数据,使其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发挥正面的作用、最大的效益。统计数据的有效使用就是指能否将其转化为对决策给以有效支持的信息,能在多大程度或多深层次上转化为信息。在有效使用统计数据过程中,避免对数据的“断章取义”和片面使用,要全面、系统地引证,要充分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论知识和综合知识,发挥统计数据的正确功能。

(二)充分利用有效教育统计信息,增强学校办学效益一是充分利用统计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对现有办学条件、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财务状况和校办产业等情况如实进行评价,并参照国家有关考核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全面掌握和了解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高校结构调整和办学模式的转变,高校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教育产业意识不断增强,高校将作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参与市场竞争,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将更多地依赖市场信息,调整自身行为。高校统计充分发挥其信息全面、综合性强的优势,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如:可以通过对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适时调整各专业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可以通过对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及总数的统计分析,出台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通过对财务收支情况的统计分析,调整资金使用计划;通过对教师工作量、科研成果的统计,对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对某项工作的进展情况的统计分析,及时检查和改进工作方法等等。二是密切关注兄弟院校改革和发展动态,全面评价学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科研成果、创新知识、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差异,以便学校摆正位置,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规模以及生均成本的相互比较;同级各类学校和各类专业生均培养费的比较;同级学校内部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所占比例的比较;同级各类学校师生比、人均资源占有率、固定资产使用率等指标的比较,比较这些指标在省内和国内达到什么水平?居于什么位置?未达标的怎么解决?这些无疑是由统计提供的重要信息。三是结合统计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真考察和仔细评判学校办学资源配置现状,努力挖掘办学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实现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人力资源是大学活动的主体,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有活力的教职工队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统计工作的作用不仅是体现在一些直观的数字,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数字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分析学校的发展趋势,设计今后的工作,规划未来。如对专任教师连续几年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观察师资队伍变化情况:高级职务特别是正高职务中的教授情况、年龄分布情况、研究生学历,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情况、某些专业和单位女性教工增加情况等等。通过对统计数据结果的分析,可知有些是与改革趋势相吻合的,有些是与改革不相适应的,学校在制定人事制度上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措施。四是以全面、系统准确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积极参与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的制定,充分发挥统计信息在科学决策中的作用。讲求教育效益,是市场竞争取胜之道。加强市场研究,及时掌握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科学技术发展动态、高等教育需求变化,同时开展“比较”研究,对照分析本校和竞争对手的优劣,确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市场,尽快抢占或填补高等教育市场的空白,并充分有效地利用教育资源,不断开拓市场,提供适时、适用的人才,做到既能满足高等教育市场的现实需要,还能把握市场的潜在需求。只有经过统计分析,才能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更大程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产业自身的发展;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教育“规模、结构、效益、质量”的协调发展。

总之,教育统计结合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从动态和静态结合上、纵向与横向的相关联上、内部与外部的相互协调上、局部与整体的综合质量上开展统计活动。统计信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有序性、关联性、整体性、均衡性管理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教育统计要纵横双向兼顾,一方面立足全局,把统计活动与高等教育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按教育统计信息流转程序建立内部统计信息系统,形成内部网络;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管理需要,建立外部信息联系,形成横向网络,保证外部信息来源,使管理者能及时掌握大量外部信息,知己知彼为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服务。

教育统计论文:加快教育统计改革促进教育发展

教育统计是全面反映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加快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基础,在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逐步实现统计管理体制、调查方法、指标体系和技术手段的信息化,才能真正发挥统计信息对增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信息化是教育统计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对教育统计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根本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教育的革命。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如教学形式正从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向着现代网络化、双向互动式的多媒体教学转变;教育模式正从封闭式的校园教育向着开放式的网络化教育转变;办学形式正从单一的全日制教育向着脱产与半脱产相结合、全日制、函授、夜大等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教育转变;教学制度正从学年制、学分学年制向着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转变;高校管理正从手工的定性单项管理向着网络化的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更是应用广泛。如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CEBSAT)的成功建设、扩展扩容、互连互通,已形成初具规模、“天地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现代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在高等教育管理和服务中更是层出不穷,“电大在线”、“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高考多功能查询系统”等等,已显示出广阔的前景。现代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全方位的。可以说,网络化正在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一场新的革命,带来的所有变革都对高等学校统计工作提出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高等学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教育统计作为学校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依据,是各项工作有计划、协调有序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工作过程、工作效果实施检查和评价的有效工具。随着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我国教育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更新不能适应教育管理需求的变化。统计指标的更新大致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教育管理需求的变化教育指标体系的修改制定新的统计报表制度及报表格式开发统计软件指标体系和统计软件培训基层单位使用新的软件填报报表统计报表逐级汇总上报。数据采集的周期长、工作量大,一些时效性很强的数据难以及时采集上来,统计指标的更新总是滞后于教育管理需求的变化,使统计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2)教育统计信息化的标准尚未形成,统计信息的真实性和传输安全缺乏技术保障。由于统筹力度不够,教育统计信息标准化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按照“互连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安全”的总体要求进行,自成体系、自我封闭,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3)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教育统计在整个教育管理体系中一直是薄弱环节,统计支持教育管理和决策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因而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4)教育统计岗位的不确定性造成队伍变动较大,统计人员培训机制有待加强。面对教育信息化给传统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对教育统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实现统计工作现代化;通过校园网和连接到CERNET,提供各种统计信息和统计服务,加强与上级行政部门、各高校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统计信息网络化,是教育统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加快教育统计改革的步伐,适应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

(一)切实提高对教育统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对于信息化的重要性,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过很精辟的论述,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朱基同志也说过:“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与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在政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中,确定了“三网一库”(政府公众信息网、办公业务资源网、机关内部局域网和办公业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目标,教育部在教育统计“十五”发展规划中也将“建库上网”工程作为主要任务。在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实施中,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各级领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切实重视统计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

(二)做好教育统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围绕统计工作,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在逐步完善网络系统的基础上,把在网络上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工作,作为统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1)统一协调,总体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坚持系统平台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应用开发三者并重,协调发展;(2)逐步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库、各类信息资源库和各类专门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争取一两年内有所突破,并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统计;(3)坚持规范标准,保证信息交换和接口规范,在教育统计信息化的框架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4)建立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信息与管理等各项制度,确保信息安全,保证信息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正常运转。(5)搞好数据中心建设,建设良好的教育统计信息化硬件环境,使统计工作效率极大地提高,统计信息的采集、报送、交流更加快捷方便。

(三)加强教育统计信息化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训练有素、专业技能过硬、管理水平较高、相对稳定可靠的统计队伍。(1)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培训,提高统计人员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的能力,使其能够在网上查找信息,网上进行数据处理,熟练使用统计应用软件;(2)加强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法制意识和统计报表的培训;(3)加强统计监测方法的培训。把现代统计技术、统计理论应用到统计监测方法中去,使统计队伍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4)加快培养统计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统计信息化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事物,对其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需要建设和组织一支相应的理论研究队伍,对统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总结、研究、探索,为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四)增加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由于统计信息化工作基础性强,工作量大,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保证,其中经费的保证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在目前教育经费偏紧的情况下,除了国家加大投入外,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性倾斜和社会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教育统计论文:基础教育统计缺陷和措施

一、教育统计的涵义和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统计制度和方法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统计地位也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统计的依存和关注度越来越高。小而言之,如每年对基础教育各学校的在校生情况、招生人数、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以及教育投入等做出的统计数据,不仅成为学生入学的取向标准,也成为社会和政府评判学校优劣的重要依据。大而言之,可以说教育统计资料是各级政府宏观决策的基础信息资料,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国民经济运行基本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一年一度的教育事业年报和教育经费年报,更为教育界和相关领导关注。因而作为一名教育统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统计法,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客观对待在当前教育统计中仍存在的法制意识淡薄、基础工作薄弱、人为干扰影响数据质量等诸多制约因素,积极探索,深入思考,努力提升教育统计质量,促进教育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当前基础教育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教育统计队伍不健全影响数据质量受编制制约,加之部分单位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统计法律意识淡薄。县级以下教育单位很少设置专职统计岗位。统计工作主要由单位会计或者教研员、资料员、管理员代兼。部分领导未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对统计的知识了解不多,对统计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依法统计意识淡薄,造成统计工作责任意识不强,统计人员不成系统,随意性大。组织管理结构上难以保证统计质量。

(二)统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影响数据质量由于基层统计人员兼职较多,往往无统计从业资格证,没有参加过系统的业务培训,统计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对统计方法制度、指标体系、指标内涵、概念、统计口径、计算方法不理解;有的对数据收集渠道和逻辑关系不清楚,统计结果前后矛盾,增加了上级审核的难度和强度,这些现象直接影响统计数据质量。

(三)任务与人员的矛盾影响数据质量教育统计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料。而每年教育统计的时间都在开学之初,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集中,使得部分基层学校处于一种工作盲从、不堪重负、疲于应付的状态。统计人员兼职较多、变动频繁,原始资料欠缺,统计工作压力大,能够集中精力保证报表按时报出就不错了,用于抓数据质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影响数据质量。

(四)人为干扰影响数据质量统计作为一个提供信息的系统,不是独立于环境之外的。社会环境对统计的理念、原则、方法、程序和结果等具有重大影响。“数出多门”是教育统计工作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教育统计首先取数于基层学校,然后按幼教、小教、中教、职成教、特教、人事、财务等分类汇总整理,再经主管部门的各业务科室审核把关。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统计部门的数据与业务部门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在实际工作中,“统计数据是否对我有利”的利益驱动型行为,是在统计工作中无法回避的现象。特别当统计数据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时,就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的荣辱、升迁乃至单位或地方的经济利益。当某些统计指标显示出某些考核内容的不足时,便会出现个别领导为了实现目标,争夺名次,突出政绩,谋求升迁,人为干扰统计数据的情况。少数统计人员也难以坚守职业道德标准,失守职业道德底线,甚至迎合个别领导的意图编造或篡改统计数据,制造政绩、业绩,出现了人民群众非常反感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这种现象会给统计质量造成致命伤。

(五)部分统计指标口径缺乏科学性,影响数据质量教育统计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各项指标间形成较为严密的逻辑关系,它涵盖了教育方方面面的信息。为了保证统计质量,对各项指标口径每年都作了统一规定,但有些规定往往符合了逻辑上的要求,而与客观实际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矛盾,或者指标结果缺乏唯一性,可多重理解、多重选择,有多重结果。

三、提高基础教育统计质量的对策

提升基层教育统计数据质量务必从抓人员、抓源头、抓法制入手,坚持依法统计,加强组织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同时强化分析,重在运用,在分析和运用中不断提高。

(一)完善教育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统计台账,抓好资料整理归档工作,夯实统计数据的根基,从源头上杜绝漏报、虚报、瞒报等违法现象,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规范化水平。

(二)建立和完善数据评估制度上级教育统计部门应制定规范、可行的数据质量控制和检查办法,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有效提高基层教育统计数据质量。同时应加快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步伐。

(三)强化分析,重在运用对统计结果的总结和运用是统计的目的所在,层层重视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等问题,及时进行专题统计分析,不断加强对新问题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统计的水平和质量,才能更主动地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服务。

总之,重视对基础教育数据的统计和研究,可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基础教育沿着健康方向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教育统计论文:创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系统

一、构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是我国教

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迫切要求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是对世界各国及各国际组织的整个教育状况和教育发展水平的一系列参数的科学界定,能够全面地反映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比例和速度等,可以科学地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从而对教育的未来作出科学的决策,是宏观教育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局面,我国大部分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都将融入国际社会,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参与国际教育竞争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目前,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正准备或已经进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我国教育要在世界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教育质量,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这就需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教育改革。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具有描述、比较、评价、监测的功能。通过描述、比较、评价、监测各国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教育内部的协调性和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全面了解国外教育发展的状况、特点,找出我国教育在哪些方面存在差距,存在的差距有多大,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工作,使我国的教育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国内外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国家级教育指标体系有:教育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和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教育统计调查指标体系是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国务院有关规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完善的年度统计用指标体系,共7类90项,侧重于教育现状的数量型描述,基本上属于原生性或基础性指标。教育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由原国家教委于1991年4月正式颁发试行,共4类77项,侧重于对整个国民教育水平、结构及其支持条件的评价与监测,全部为再生性或结构比例指标。我国现有的指标体系不能系统、全面地反映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教育指标有些滞后于教育发展现状,逻辑性和可比性较差,所采集的指标缺乏对我国教育现象的深刻分析,更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存在的不足有:反映教育质量效益的指标薄弱,反映成人教育的指标薄弱,反映非学历教育或非学位教育的指标薄弱,反映教育资源和结果的指标薄弱,反映学校管理水平的指标薄弱,反映教育投资使用效益的指标薄弱,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不够完整,整体效益差。当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和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正在研究国家教育指标体系的改进,主要考虑要适应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导致教育行为的变化。

(二)国际教育指标体系的现状

目前,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有四种: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教育指标体系、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教育指标体系和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指标体系。

1?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OECD教育发展指标自1991年推出,经过多年的实践已日趋完善,框架也基本稳定下来。采用CIPP分析模式(背景context———投入input———过程process———产出product),从政策决策的需要出发,除了数据的更新,每期的重点和选用的具体指标都有一定的变化。2003年,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共分为4类34个指标,现简要介绍如下。教育机构输出与学习效果:(1)高级中等教育的完成情况;(2)成年人口的教育成就;(3)第三级教育合格证书的专业分布;(4)四年级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5)15岁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6)15岁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7)15岁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差异;(8)15岁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9)15岁学生分性别、背景的阅读交流能力;(10)15岁学生的自学能力(PISA);(11)15岁学生成绩上的性别差异;(12)按教育成就分的劳动参与率;(13)15-29岁按教育成就分失业与就业预期年限;(14)教育与就业收入(含内部收益率);(15)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投入教育的财政与人力资源:(1)生均教育支出;(2)教育支出占GDP的相对比例;(3)公共与私人教育投资的相对比例;(4)各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投入比例;(5)公共财政对学生及家庭的补贴;(6)按支出类别分的各种教育支出比例。公民的教育参与和进步:(1)正规教育的参与率;(2)中等教育参与率及三级教育的净入学率;(3)三级教育中的外国留学生比例;(4)青年的教育与就业状况;(5)低教育水平的青年与失业。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组织管理:(1)义务教育年限和中等教育以下的必修课;(2)学校生师比与义务教育班级规模;(3)中等教育中信息技术和知识的利用;(4)中等教育以下教师的培训与专业发展;(5)公立中小学教师的法定工资;(6)教师每学年的教学与工作时间;(7)教师的供需情况;(8)全体教职工的性别及年龄分布情况。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指标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教育指标体系由教育供给、教育需求、入学和参与、教育内部效率、教育产出五部分组成,共21项指标。教育供给:(1)经费:①公共教育开支占GNP的百分比;②公共教育开支占政府公共总开支的百分比;③各级教育公共日常开支分配的百分比;④生均公共日常经费开支;(2)人力资源指标:①生师比;②女教师所占的百分比。教育需求:(1)成人文盲数;(2)教育成就。入学和参与:(1)毛入学率;(2)净入学率;(3)升学率;(4)预期受教育年限;(5)中等教育毛入学率;(6)分年龄的入学率。教育内部效率:(1)留级生所占的百分比;(2)留级率;(3)各年级的保留率;(4)效率系数(每年教育经费培养的学生数);(5)每位毕业生的年均投入。教育产出:(1)识字率;(2)教育成就。

3?世界银行的教育指标体系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教育指标是由教育投入、受教育机会、教育效率、教育成果、性别与教育五部分组成,共有16项,即(1)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占GNP的百分比;(2)用于不同教育级别每个学生的支出;(3)教师津贴的支出占经常性支出总额的百分比;(4)小学生与教师比;(5)义务教育年限;(6)各级教育毛入学率;(7)净入学率;(8)读到五年级的人占同龄级人口百分比;(9)中小学生复读率;(10)失学儿童人数;(11)成人文盲率;(12)青年文盲率;(13)预期受教育年限;(14)中小学女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百分比;(15)中小学女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16)中小学生中女童失学率。

4.美国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美国教育统计中心“Theconditionofeducation2004”以38个指标反映美国教育的各个方面。一级指标有六个。教育的参与:(1)分年龄段的入学率及趋势;(2)美国公立学校接受幼儿园学龄前教育情况;(3)全日制及半日制幼儿园入学趋势;(4)基础及二级教育过去及预计的入学情况;(5)种族民族及贫困地区人口的入学集中度;(6)过去及预计的本科入学情况;(7)成年人在于工作相关的教育中的参与情况。学习成果:(8)三年级学生阅读及数学成绩;(9)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阅读成绩;(10)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写作成绩;(11)四年级和八年级学生数学成绩;(12)教育及健康;(13)青年待业人数;(14)成人青年年收入。学生努力程度及教育过程:(15)10年级学生接受二级后教育的期望;(16)由于家庭收入引起的退学率;(17)升入二级后教育情况的国际比较;(18)补习及学位完成情况;(19)本科教育巩固率及完成趋势;(20)女性学位获得情况。基础/二级教育环境:(21)学习科学和数学课程的趋势;(22)学习科学和数学课程学生的特点;(23)八年级科学课程的讲授方法;(24)贫困人口集中和少数民族地区非专业教师的数量;(25)选择母校的情况;(26)学校领导者的特征;(27)高中学校指导咨询;(28)公立学校中从事学生服务的员工数。二级后教育的环境:(29)参加学习的在职员工人数;(30)前30名二级后教育课程;(31)参与补习课程情况;(32)二级后教育机构的远程教育情况。社会对学习的支持情况:(33)学生放学后的照顾和安排;(34)学生课余活动;(35)公立基础/二级教育支出;(36)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37)四年制学院及大学的公共机构援助情况;(38)大学毕业生的债务负担情况。

5?国际组织教育指标体系比较分析分析这四个指标体系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OECD指标体系最为完善,因为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吸收了众多国家的参与,以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吸收其他理论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模式,即CIPP分析模式。优点是建立在严密的理论基础之上,有一定的理论分析价值,对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较为透彻,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统一性,能够全面地、完整地、系统地描述教育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采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具有较强的国际通用性,得到许多国家的广泛认可。OECD教育指标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针对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对现行政策有争议的问题,为制定政策服务。(2)从社会、经济大系统出发,描述和评价教育,十分关注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和教育的效率、效果。(3)十分重视对教育过程的监测和比较分析,为教育政策制定机关制定政策,教育管理机构、学校以及教师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提供了大量丰富、具体的信息。(4)收录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国际可比性。在比较中可以看出,四个指标体系共同关注的问题有:教育的投入、教育的参与和受教育机会、教育的成果及产出。由于各国教育的人口、社会和经济背景不同,所以,各个指标体系制定的出发点不同。世界银行是一种金融组织机构,所以更关注教育的投入,因而对教育成果、产出和教育效益的指标较少。在教育的背景方面,美国没有明显的指标,其他三个都有指标,OECD的指标比较全面。它们的不同点是:美国和OECD比较关注教育的环境和学校的组织管理,美国的指标分的更细一些,这两个指标体系尤其关注数学和科学的成绩。国际上普遍认为,国家经济生产力与学生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成绩有关。20世纪60年代,曾对学生数学和科学的学习成绩做过一次国际性调查,结果是,各个国家都力争使本国数学和科学的成绩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及其他国家主要的政策导向就是确定并采取行动,使学生的数学和科学成绩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并保持住这个水平。美国从参与、学习成果、学生努力程度及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社会对学习的支持情况6个方面、以38个指标来反映美国教育的各个方面,除了教育的背景没有明确的指标外,其他指标比较全面,指标也比较新,能够跟上国际动态,如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等。其缺陷是:由于美国各州没有与全国教育统计中心合作开发出各州的可信数据,教育管理的高度分散导致教育统计的非标准化现象,没有国家教育成就评价体系的可靠数据库,给全国范围的比较分析带来了困难。美国教育部正在努力寻找一些措施,改进教育管理中统计非标准化的状况。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比较直观,针对性强,数据来源可靠,是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但指标较少,缺乏严密性的逻辑统一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指标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统一性,直观性强,比较合理,但指标较少,无法全面地、系统地反映教育发展的全部过程。

三、构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构建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教育测量与评估、教育统计理论为基础,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的指标要具有科学性、有效性、通用性、动态性和可比性。在指标定义、统计口径等方面要界定清楚、意义明确,以便于我国教育统计数据的比较分析。在确定指标时,应将下列指标重点考虑:(1)反映教育质量效益的指标;(2)反映成人教育的指标;(3)反映非学历教育或非学位教育的指标;(4)反映教育资源和结果的指标;(5)反映学校管理水平的指标;(6)反映教育投资使用效益的指标;(7)应有完整的评价与监测指标体系。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必须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相结合,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体制、结构都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教育指标体系的制定不能照搬外国的经验,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应参照现有的这四种教育指标体系,取长补短,借鉴各国比较成熟的先进经验,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研究构建出一套新的科学适用的国际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既能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又具有国际通用性,加强国际教育界的沟通、交流、联络和资源共享。

教育统计论文:人才教育培养评论教育统计作用

一、高校教育统计的特征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特别是高校的教育统计和一般统计工作一样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数量,严格按照评估数据统计学生人数;按不同价值数统计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教育经费的收支分类计算;校舍、场地面积的计算等,统计工作是靠数据说明问题,通过数据信息反应教育现象;第二是时间,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息和数据,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高校的统计工作具有严格的时间性,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时间范围,这样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参照性;第三是科学性,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准,采集到的数据要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统计分析;第四是法制性,教育信息的统计要依据《统计法》的相关规定,更要遵照《教育统计暂行规定》,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不得瞒报、谎报、漏报,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修改统计信息;第五是数据统计的动态性和全面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生数量的激增,高校的教学经费逐年增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所有这些情况都在统计信息中。这种动态性的数据信息也是学校发展的标志,是高校办学成就的展示。数据统计既要全面展示成果,又要真实反映缺陷。

二、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教育统计工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这是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监测仪。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教育评估标准的重要参考,高水平的教育统计是影响主管部门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因素。主管部门可以从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中发现高等教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确定管理和监督的方向。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总结中,制定监督、检查、评估的条件,重点监督和评估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从而能够明确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并予以增加投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学环境的改善,增强办学的实力。现代化的统计手段,可以进行多种数据的分析,进而总结出数据之中隐含的规律对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高校统计是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把脉,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管理和决策的监督作用,统计信息以报告的形式上交,也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正确认识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教育统计的重要性使得该工作在教育管理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统计工作是高校科学管理的体现,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监督的途径,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教育统计为高校的评估提供数据参考,高等教育评估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统计坚持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原则开展工作,为政府及社会对高校的监督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是确定高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科学依据,通过评估指标比率来考量学校是否达到要求。其次高校教育统计对于高校自身的管理业起着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统计,把学校运行情况真实地呈现在管理者的面前,对于管理层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也起着辅助作用。统计工作涵盖的范围,包含了高校管理的全部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高校的评估,都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统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大,师资名册的统计,分门别类,对于管理层掌握及调配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还可以对教职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四、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统计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教育统计是对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地位、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情况的共度汇总。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对于师资、学生、教学、资金、仪器等情况的汇总统计,对于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高校的管理上去了,教学水平自然提高了,高端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自然可以实现。还可以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比较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知识创新、产业开发等差异,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及时调整高校的办学思路。高等教育评估,是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高等学校办学状况的考量。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对高校的发展起着监督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评估,调整学校管理中的弊端,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统计论文:教学评核高校教育统计地位及作用

高校教学评估,是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评估,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源定量认识和定性分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使学校教学工作创造新成绩,上台阶上水平。高校教育统计以规范的流程,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为基础,对高校教育评估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为人们了解教育,认识教育,管理教育开辟了一个重要渠道。高校教育统计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客观依据,为高校教学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数据。

一、高校教育统计指标与教学评估指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分为:7项一级指标,19项二级指标,44个观测点。在44个观测点中,有12项定量指标(即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是由统计指标和《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表达的。2004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2004年2号)文件,这是在原国家教委1996年的《核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办学条件标准》和《“红”“黄”牌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基础上,历经了三个历史阶段,即1996年初始阶段2003年调整阶段2004年完善阶段后修改而成。三个历史阶段中,不但指标体系和指标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指标的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表1、表2、表3所示。上述三个阶段指标体系的建立,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原则,从初始阶段的6项指标12项指标这个演变过程,对规范高等学校办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也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依据。

二、高校教育统计对教学评估的重要影响

高校教育统计影响着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促进教育统计的发展,正确处理二者间的关系能够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高校教育统计是界定教学评估标准的一个重要依据,对教学评估工作有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44个观测点中,有12项评估指标与《高校基层统计报表》是对应的。这一评估指标体系为全面分析高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了依据,对维护正常教学、保证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利用统计数据,开展统计分析,对现有的办学规模、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水平等状况进行评估评价,从中发现学校在教学评估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在评估中解决问题,使学校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核心竞争力更加强大。三是依据教育部办学指标标准,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全面评价学校与其他院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做出评估和判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学校摆正位置,及时调整思路,有效地推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四是根据统计信息,认真考察和评判学校办学有形资产和无形资源配置现状,努力挖掘办学潜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实现学校办学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办学效益的目的。五是以全面准确的统计数据为基础,以统计分析报告的形式,积极参与学校工作计划的制定,为领导决策和学校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统计资料和依据。高校教育统计反映高校办学现状,体现高校办学实力。高校教育统计越重要,我们越要重塑统计诚信形象,杜绝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现象,提高统计质量,为人们了解高等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高校教育统计在教育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高校实现现代管理和一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

(1)高校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高等学校为了自身建设发展以及迎接国家教育部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的需要,必须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办学水平、办学条件进行评估,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根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的要求,高校教育工作大致可按以下指标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情况: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44个主要观测点。44个观测点中有34个观测点是用数据统计体现的,约占整个方案的77%,可见高校教育统计在评估中的地位和作用。高校教育统计以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统计原则,为政府和社会对高校的评估奠定了基础。高校统计在数量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以评估指标比率统计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是否达到要求。

(2)高校教育统计是高校管理的手段和依据。高校教育统计应用空间十分广阔,渗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高校管理和评估中大有作为。在高校人事管理方面,对教职工中教学人员、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及各类人员的比例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作出综合性评价,从而准确反映学校的人才资源配置情况;在教学管理方面,从学科建设到课程建设,从教师管理到学生管理,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数据,教育统计作为工具和方法,在繁杂的数据和现象中梳理出一条思路,从个性中看共性,从已知预测未知,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估评价体系,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对教育管理工作起到了鉴定、诊断、监督的作用。高校教育统计是了解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晴雨表。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出来的问题出发,参照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评估指标,对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监控,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定期、定量检查监督,大力加强学校对薄弱环节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的实力。

四、以高校教育统计促进教学评估工作

面对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指标的不断提高这一动态变化,高校教育统计不仅要以丰富翔实的统计数据指标来展示高校办学的丰硕成果,还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不断完善更新统计指标体系,以适应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1)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不断更新,建立跟上时代、跟上教育改革步伐的指标体系,走出教育统计的传统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统计调查、统计分析和多形式的办学条件评估,确保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单纯的统计数字只是骨架、躯体,只有加以分析才能赋予其灵魂。所以要提高统计分析的适应性、针对性,针对高校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难点进行定量分析和系统分析,把数据、观点和对策融为一体,多出有分量、有水平能够参与决策的分析报告,发挥统计分析的主动性、超前性,扩大高校统计影响,提高统计自身的地位,为高等教育服务,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

(3)加强高校统计的监督职能作用,规范统计行为,杜绝虚假数字,提高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广泛开展法规教育,以法律来保证教育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视准确的数据为统计工作的生命。以真实的数据、客观的要求、丰厚的办学条件来保证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统计论文:高等教育统计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等学校统计工作是国家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等教育活动中的数据收集、整理、编报和分析等重要职责,是教育主管部门了解高等教育现状,把握高等教育未来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制定自身发展规划,以及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有力依据。加强高校统计工作,发挥统计整体职能对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高校扩招的实践中出现了诸如硬件设施跟不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矛盾、学生就业竞争加剧等问题,更需要不断加强统计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现有基础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学校可持续性发展。如何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校统计数据质量,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是当前高等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高等教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统计的法制观念淡薄,数据失真严重。就目前而言,高校统计工作仍以搜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单纯搞事后统计,领导和统计人员不重视统计,不了解《统计法》,认为统计只不过是填填报表,玩玩数据游戏,统计分析、统计监督等工作也就更加可有可无了,这都反映了人们对统计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统计工作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受人为因素干扰,工作和执法的独立性及统计数据的权威性难以保证。如为了办学条件指标达标或教学评价过关,避免被亮“黄牌”或“红牌”,一些高校领导授意统计人员有意修改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用数据说话”的思想没有真正渗透到高校管理中,只有到学校要评估,或者办学条件不达标时,统计数据才会被想起。

2.统计台账制度不健全,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台账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是统计质量的生命。高校统计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诸如分专业学生数、学生年龄、生源、学生变动情况、休退学的主要原因;师资资源情况,诸如教职工情况、教师岗位分类情况、学历结构、年龄比例及师资变动状况;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如:全校校舍面积统计、图书资料统计、固定资产情况、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及相关科技统计。各相关统计部门都应建立自己的统计台账制度,以供随时查阅相关数据的原始记录。然而,目前各高校统计基础工作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部分高校统计原始资料不存档、统计档案缺失或不规范,各部门没有设置完善的原始资料登记表和统计台账。一旦需要填写报表,便临时凑数据,且统计口径不一致,造成“数出多门”、“数据打架”的现象,无法提供准确的数据,加大了统计工作的难度,降低了统计工作的效率。

3.高教统计指标体系滞后,难以适应高教发展的需求。我国的高教统计经过多年的摸索,基本上已经形成一套统计指标体系,较客观地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内容、结构。但这种以指标为核心的数据采集方式难以反映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实效性较强的数据,缺乏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动性。我国高等教育统计实行的“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当前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高教统计指标改革滞后,当前高校教学、科研及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查主体内容,而在实际统计过程中仍延用旧的统计指标,因此统计出来的数据不能反映高校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指标需要进一步完善,自成体系。《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中的学生基本情况指标是按学年制设立的,不能准确反映当前某些实行“学分制”高校的学生基本情况;没有设立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指标,不能体现高校的经济管理和运营情况等。

4.高等教育统计队伍亟待稳定,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很难正确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当今世界信息日新月异,对统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的统计人员都是非统计专业出身,且他们中的很多人鲜有机会参加统计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岗位培训,再加上他们通常都身兼数职,很难专心从事统计工作,更无法钻研业务,写不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只停留在填写数据报表的初级阶段。

5.统计功能发挥不充分。《统计法》明确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教育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的功能。目前高校的教育统计主要以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统计人员不主动开展统计分析,也不主动将统计信息提供给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和社会受众,统计信息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统计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高教统计缺乏对外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参考和服务,不能提供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

二、改进高校统计工作水平的措施

1.增强统计法制意识,建设高素质的统计队伍。高校必须执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经常督促检查,具体指导。”高等教育领导要重视统计工作,真正做到层层有人抓,级级有人管,使统计工作落到实处。高校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队伍,提供教育统计人员经常学习、培训相关统计知识的机会。同时,学校统计人员要持证上岗,了解掌握《统计法》,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现代统计方法。统计工作人员要有高度责任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及时掌握最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信息处理,做到对统计工作的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统计分析到统计汇编、统计资料的整理和存档等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水平。

2.建立统计台帐制度,确保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学校各部门必须有本部门的有关统计原始记录,建立统计台账,随时可反映最新的数据资料。如学生工作处保留全校学生情况原始记录;后勤与资产处设置学校后勤各方面情况如房屋面积、学校固定资产登记;设备处建立学校仪器设备账卡及仪器设备增减变动情况;财务处建有学校财务经费台账;人事处建立人事情况统计台账。学校各院系要有各专业教学人员等情况原始数据。学校综合统计人员要有全校各方面情况台账记录,经常与学校各部门兼职统计人员联系,形成学校统计网络,从源头上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如建立师资情况统计台账,可以一个专业的教师占一页,如某年某月某日有职称评定、获奖情况、进修或退休情况,只要打开这一页,查看起来非常明了。总之,建立统计台账,能更快、更准地填报统计报表,为领导决策及学校科学管理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来源,提升统计工作的服务水平。

3.改革统计指标体系,使统计制度科学化。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结合高教发展形势,进行全面审视、调整、修正与补充。为适应高校科学化管理,应该从反映高校内、外部信息来设置指标体系,既要设置反映教学、师资、固定资产、实验设备、基建投资、财务预算等指标,还要设置反映专业结构、教学计划、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市场需求等指标,此外还应增加一些便于同国际比较的新指标,例如借鉴美国的国家教育指标:从高等教育的投入、过程和成果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设置。[3]要适当调整不合理的指标体系,实行“学分制”试点,“学生数”和“学制”有待更新。当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师资队伍的流动日益频繁,需要简化统计指标体系,增强实用性、准确性、实效性,做出专业水平较高的统计报告,为领导决策服务,真正做到为学校的管理服务。

4.加强统计分析,充分发挥统计职能。开展统计工作,取得了大量丰富的统计资料,客观地反映了高校教学、科研等方面发展的现状。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功能,提升统计服务水平,满足和适应高教管理者和社会对统计工作的需求是高校统计工作必须思考的问题。统计人员要积极跟踪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展,例如:定期开展常规的统计分析;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学校的发展态势,监测计划执行情况和运转态势;根据学校定位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学校在同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校的重点、难点工作开展调查和分析,以统计报告的形式上报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统计信息、咨询、监督的职能。

教育统计论文:高职管理教育统计运用

统计是认识现象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逐步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高等教育统计越来越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显示出其重要性。为适应高职教育内涵发展要求,高等教育统计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为高职院校的科学管理做出新的贡献。

一、加强高等教育统计的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统计是了解高职院校综合发展实力,研究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高职院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等教育统计是认识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借鉴,要在激烈的教育改革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掌握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高职教育办学特点,并遵照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统计是认识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重要手段。它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高职教育活动进行量化的调查和研究,从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质的分析,掌握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高职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二)高等教育统计是高职院校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高等教育统计是高职院校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正确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发展现状,才能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高等教育统计通过收集、整理高职院校各方面情况的数量表现,并以此为根据对统计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得出客观反映学校情况、发展阶段以及存在问题的科学推断,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高等教育统计作为认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及其发展规律的工具,是高职院校科学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高等教育统计内容包括教学、科研、师资、学生管理、招生就业、财务、基建、设备、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影响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各种软硬件条件,全面反映了学校过去、现在方方面面的情况,是学校进行横向及纵向比较的基础,为高职院校明确办学定位,了解学校发展水平,找出与兄弟院校之间的差距提供了全面而又详尽的依据,是高职院校进行科学决策、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三)高等教育统计为高职院校制定计划、科学规划提供依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制定合乎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阶段特点的计划和规划,并以此来指导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高等教育统计综合性强,信息面广,是领导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的基础,不仅能为领导或各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广泛、真实的信息服务,也能为正确认识自身发展水平,找出与同类院校间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产业创新等方面的差距提供借鉴。

二、加强高等教育统计对策措施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高等教育领域站稳了脚跟,以高等教育的类别形象独立存在,正蓄势待发。随着高职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统计在高职院校科学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统计,充分发挥其在高职教育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推进高职院校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转变观念,增强统计意识。统计不仅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还包含统计分析。传统的统计工作局限于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而不计,使统计工作流于表面化,以至于一些不利于统计工作发展的思想泛滥,“统计、统计,三分统计,七分估计”等观念深植人心,使统计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一些领导口头上表示重视统计,实际行动中却往往背道而驰,为使数据好看,不尊重事实随意更改统计数据。由于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有些职能部门领导在高教统计任务下达后,百般推脱,不认真组织有关工作人员熟悉统计口径,按照个人的理解,随意填报数据,给统计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纠葛。推进高职院校科学管理,必须改变过去忽视统计工作的思想,增强统计观念,在准确、真实、完整地收集、整理各种基础性材料的前提下,建立统计台账,做到数出有据,同时加强统计分析,一改过去只统不计的不良现象,发挥统计综合功能,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创新体系,调整统计指标。统计指标的设置必须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一致。内涵发展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软件的提升。目前,高等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仍然沿用的是教育部2004年的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文件,已经不能反映现在高速发展的教育环境。比如,生均图书资料指标,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读物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载体,但是在报表统计中虽有填报数字资源量的要求,却仍然不能不记入生均办学指标测算。这严重束缚了高职院校与时俱进的良好发展意愿,为完成指标要求,变相去购买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图书滥竽充数。还有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随着时代进步,目前计算机使用已经基本普及,统计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已经完全失去了当初统计的意义,更何况仍然沿用2004年百名学生拥有8台计算机的指标。高职教育发展至今,加强软件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才是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正确做法。因此,高等教育统计必须调整统计指标,增加软件建设指标。尤其是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重要内容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有关指标,要适时补充到统计指标体系中去,以便更好地推进高职教育改革。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统计队伍是做好高职教育统计的重要支撑。只有建立一直精干、实效、专业的统计人员队伍才能确保统计工作有序开展。当前,高职教育统计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兼职人员多、流动性大、专业不对口、工作热情低等不利于统计工作开展的问题,给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一系列不利影响。要做好统计工作,必须从狠抓统计人员队伍入手,避免统计工作的主观消极因素的影响。建设统计队伍,首先要把好入口关,选择那些责任心强、工作认真细致、对统计工作有一定的热情,业务能力强的人员充实统计队伍,而不是随意“拉郎配”,影响队伍的整体形象;其次要配备专门的综合统计责任人,负责学校的综合统计工作,避免数出多门现象的出现;三是要加强统计知识培训。统计是一项非常严肃的工作,必须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按照《统计法》的有关规定,严格要求统计人员按章办事。同时,要加强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水平,运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高职院校发展规律,不断提高统计分析能力,切实为领导科学决策当好参谋助手作用。

教育统计论文:高校教育统计问题及其举措

高校教育统计是通过高等学校各方面情况的数量表现,客观反映学校各方面的现状、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并通过对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反映高校的现状,体现高校的实力。高校教育统计是高校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方法,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性工作。通过高校教育统计可以了解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学术地位、师资力量、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能力等情况;并可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反映的问题出发,参照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对学校教学、科研、产业、后勤等各项工作的运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和控制,发现和监督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失控和异常现象;通过对各项工作的定量检查、监督,引导学校加大对薄弱环节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高校办学实力。因此,高校教育统计是展示高校发展状况的“晴雨表“”监控仪”。

1高校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

1.1领导重视不够,管理体系不完善目前,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未引起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统计管理体制。首先,学校教育统计工作不属于一线工作,一般由校办公室负责,校办给各单位下发统计报表,由各单位组织填写基础数据上报后,校办再根据各单位的报表内容汇总、审核、上报。这种模式弱化了部门及系一级的统计功能,他们只是将报表填写后上报,而未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初步审核,往往会出现数据不全面、准确性不高等现象,影响了统计质量。其次,缺乏对高校统计人员应有的重视和培养。不能按要求组织、指导高校统计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对统计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晋升和教育统计科学研究工作重视不够,导致高校统计人员缺乏积极工作的动力。

1.2统计队伍不稳定,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首先,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例如,每年教育部布置的“普通高校学年初统计报表”,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很难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有些高校经常更换统计人员,新的统计人员不熟悉统计报表,对统计口径把握不准,报表平衡不了,少数统计人员则是三分统计、七分估计,数据的准确性可想而知[1]。另外,很多高校的统计人员多是兼职,职责不够明确,有的高校甚至出现参加报表布置会议的是一个人,参加报表汇总审核的是另一个人的情况。人员的不稳定造成统计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统计质量得不到保证,不能做到准确、及时,从而影响高校统计数据的连续性,影响高校综合统计的上报,影响学校的整体工作。其次,高校教育统计是涉及多领域的综合性工作,它涉及经济学、数学、教育测量学、网络技术等多门学科,因此,统计人员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而现有的统计人员,大多数不是统计专业毕业,且没有参加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不能对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和评估,加之兼职人员兼有其他工作,很难专心从事统计工作,更无精力钻研统计业务,也就很难写出高水平的统计分析报告。

1.3源头统计力量薄弱,统计部门协调不力统计工作比较复杂,它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完成的,是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的结果[2]。由于高校统计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相关部门不能主动承担职责,没有全局观念,担负不起提供统计数据、管理统计资料、组织统计资料的调查事实的主体工作,不能确保统计指标在口径、范围、数据上的一致。在基础数据的统计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加之对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不到位,时有推诿、扯皮现象发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基础数据的收集及汇总工作,不能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1.4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统计信息资源缺乏共享有些高校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应用系统建设。

2解决办法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完善统计工作制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地为高校现代化管理服务。

2.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学校应把统计工作纳入到科学化管理体系之中,设立专门的综合统计岗位,明确专人负责,建立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教育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既要督察统计行为,也要复查数据的真实性,并提出科学的矫正数据的依据[3]。各基层单位应配备兼职统计人员,对收集的本单位有关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数据资料进行初步审核,以确保完整、准确,实现对统计工作基础资料的质量控制。学校综合统计管理部门应对统计资料进行汇总、审核,严格把关,加强统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统计质量。

2.2加强高校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稳定的统计队伍是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的前提,也是提高统计质量的保障。鉴于高校统计队伍的现状,一是要充实高校统计队伍,选择热爱统计工作、知识面广的人员充实到统计队伍中,确保统计队伍相对稳定。二是要提高高校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前和定期在岗教育培训,强化高校专、兼职统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学习。三是强化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务实奉献精神的培养,使其认清高校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统计法》的宣传力度,提高其法制意识。高校统计人员更要自觉抵制虚报、瞒报、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

2.3加强基础数据统计,协调好部门统计各相关部门要依据统计法律规定,主动承担职责,自觉履行义务,树立全局意识,及时、准确地做好基础数据的积累工作,建立统计台账,力促统计基础数据与教育报表指标项目接轨,利用数据库、计算机管理系统对高校教育统计数据分门别类进行管理;要协调好各部门统计工作,重视原始资料的保存及归档工作,要严把数据采集、数据录入、数据汇总、数据上报等环节,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2.4加快高校教育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确保信息资源共享高校应建立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改变落后的工作方式。根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要求,建立统计资料综合数据库和统计信息自动化网络,使数据更新、更准,效率更高,效果更好,以提高统计质量,满足各职能部门的需要。通过统计信息网络,可随时进行信息互通、交流,做到信息资源共享,使统计工作迈上新台阶,开创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新局面。

总之,高校教育统计是社会统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对教育现象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总结自身发展规律和制定长期发展建设目标的重要依据。高校统计人员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手段,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全面提升统计工作质量,真正为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信息、咨询和监督服务。

教育统计论文:国外教育统计中心图书馆统计

一中美大学图书馆统计概述

大学图书馆的统计数据有着广泛而重要的用途。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的统计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每年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不是独立的图书馆统计,涉及到图书馆的只有图书馆建筑面积、图书的量和当年新增量(分图书和电子图书)这几个项目,为强制性统计,数据公布在《中国高等学校大全》。教育部比照其的基本办学条件中的藏书量和年增新书要求对不满足条件的学校公开亮黄牌和红牌;二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的《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自1999年起实施,调查统计项目较多,2005年10月首次开始在图工委网站上公开2004年的部分统计数据,并转载于《中国图书馆年鉴》。2004年和2005年参与调查的图书馆经计算分别约占27%(1731所普通高校中的475所)和18%(1792所普通高校中的324所);三是专项调查统计,主要是各级图工委在其范围内所做的,数量很少但参与率较高,可以看到主持调查统计的人员所作的分析报告。但由于各自调查意图所限,调查项目及数据很难为其他研究者利用。此类统计往往不具有连续性,就全国范围来说,各地区间统计工作很不均衡,无法汇总并系统比较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调查,历史较长、数据公开。从1907-1908年度的Gerould统计数据开始,经过百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通过分析其调查的方方面面,无疑对我国大学图书馆的调查统计具有借鉴作用。目前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统计主要有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大学图书馆调查、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的统计、OberlinGroup的图书馆统计等。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类似国内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大学图书馆调查的统计面广,目前有三千多所大学图书馆参与调查,为专门的图书馆调查,统计数据公开性强,在其网站上有统计数据报告、调查表和此项调查的评估报告。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和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为高校图书馆界的行业协会组织,和我国高校图工委相似,他们的统计参与面较小但更专业,比较注重电子资源和电子服务方面,每年统计一次,数据公开,网络公开版只有各项指标数据。ACRL的统计参与面约为二百多所大学图书馆,不同统计调查项目的参与面略有不同。ARL的统计始于1961-1962年度,范围为其成员约一百多所研究性大学的图书馆。OberlinGroup是由美国80所文科院校组成的正式联盟,联盟内图书馆馆长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共享信息资源,集团采购,1991年开始每年一次的图书馆统计调查,共享调查结果,网上无公开报告。根据学校学科性质而结盟的这一类型图书馆统计在我国尚未有报道。笔者比较了最近几年NCES和ACRL、ARL的报表,尽管调查参与的大学图书馆数量相差较大,但许多相关指标的统计数值比较接近,没有特别意义的差别,此观点得到美国大学图书馆同行的认同。数据值接近佐证了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可靠性。考虑参与面和公开性因素,美国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大学图书馆调查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依据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大学图书馆调查评估报告以及各年的调查统计表、统计报告来介绍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调查。

二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

1概况美国教育部下属美国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alStatistics,NCES)是专门收集、比较、分析和报道美国教育统计数据的主要联邦机构,提供持续的、可靠的、完整的和精确的各种教育指数[1]。大学图书馆调查(AcademicLibrariesSurvey,ALS)是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计划之一,调查统计美国所有能授予各类学位的大学的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和经费等方面的精确信息,供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用于战略决策和预算计划。各类接受联邦资助的大学均有义务参与该项调查,因此,这一调查的参与率较高,是美国大学图书馆研究中首选的统计数据。大学图书馆调查始于1966年,开始基本上每三年调查一次,1988年起调整为每二年调查统计一次,是隶属于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TheIntegrat-edPostsecondaryEducationDataSystem,IPEDS)的一部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由美国统计局承担,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NCLIS)和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研究和统计办公室(ALA-ORS)提供实质性指导。在1990年的大学图书馆调查改进工程中,每州委任一名馆员作为数据协调员,负责和IPEDS的数据协调员一起收集大学图书馆调查数据。2000年起,大学图书馆调查从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NCES的图书馆项目,同时采用了网上调查的方式。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在其网站上公布其调查报告的公开版,也有纸质的报告,同时在网站上设有供各图书馆输入相应的查询范围以了解大学图书馆组的情况的页面,供使用者了解、对比参考使用。

2调查范围大学图书馆调查的范围目前是和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相一致的,即能授予学位(含副学士学位,相当于我国的专科)的高中后教育机构。该调查对大学图书馆有如下定义:⑴有组织地收藏印刷文献或/和其他文献;⑵有经过训练的工作人员根据需要来组织、诠释这些文献,满足客户的信息、文化、娱乐和教育的需求;⑶有读者可以获得工作人员服务的固定的开放时间;⑷有必要的支持收藏、工作人员和开放时间的设施。根据这一定义,有的大学或和其他机构共享图书馆,或不符合上述定义,没有自己的图书馆,就不列入调查范围。2004年全美有3653所大学图书馆符合上述定义,其中87%的大学图书馆参与了调查[2]。和其他几个有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名录,如每年修订的《美国图书馆目录》(AmericanLibrariesDirectory)、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证的图书馆学教育计划、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TheOberlinGroup、弗罗里达大学网站上的大学名录、美国律师协会认可的法律学校等大学名录等相比较,ALS的调查范围和它们的差距小于1%~3%之间[3],法律也规定接受国家财政拨款的公立院校图书馆有参加大学图书馆调查的义务,这都表明ALS是美国调查面最广参与率最高的大学图书馆调查。2000年前的几次调查参与率均超过94%,1998年达97%,这几年由于参与面扩大使得参与率有所下降。

3数据的隐私政策不将数据和参与者挂钩,调查参与者的身份无法从公布数据中通过推理和比对数据识别和推测出来,可以保护调查参与者的隐私权,鼓励参与积极性和提升数据的真实性。如当工作人员小于等于二人时,对工资福利这一数据隐藏处理。在美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要求,如1974年隐私法案、2002年教育科学改革法案、2001年美国爱国法案和2002年电子政府法案。因此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分公开和限制使用二个版本。公开的数据在保护合理的隐私的前提下,仍着眼于提供尽可能多的研究信息。公开版上无法看出单个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数据。限制使用的数据包含全部信息,只对NCES许可的研究者提供,但任何美国人都可以提出申请。申请人必须说明研究项目的情况、需要限制使用数据的理由和对数据保密的安全性计划,还有专业人员的姓名和职称、估计借阅时间、希望的计算机媒体格式等,在研究报告公开发表前必须首先让NCES过目。NCES审查申请时只要内容和完整性满足条件即释放限制使用数据,没有其他任何的特权或限制。

4调查数据的用途美国的大学图书馆的调查数据使用者为联邦、州和其他与决策有关的人员、议会、负责图书馆拨款的联邦机构、州教育部门、评估检查项目、图书馆管理者、学校管理者、高等教育政策规划者以及各图书馆协会等。数据主要用于为决策者提供计划和比较分析的依据,为各校工作人员提供计划和同组比较分析的依据。典型具体用途如:负责图书馆拨款的联邦机构用于评价图书馆的文献发展、资源共享和网络服务情况;州教育部门对图书馆在全国、地区和州的层次上进行比较;对高校进行评估检查中的质量评价;管理人员、学校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用于评价快速发展的技术对馆藏、预算和工作人员的影响;图书馆馆员和管理者用于评价制定有效利用资金的计划,有关工作人员的数据用于建立专业馆员和辅助人员的供需模型;图书馆协会用于对图书馆职业总体状况的评估,其他研究机构用于图书馆学的研究等。调查数据的用途不随国别有太大的差别,显然我国目前的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数据尚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5统计方法好的统计设计应该和同一领域内的其他调查相比,具有较高的质量、使用界面友好、去伪存真、编辑数据的时间尽可能缩短,统计结果尽快公布。

5.1统计期间以财政年度为该统计的时间,为上年一月到今年九月之间的任何连续的十二个月。由于各校的实际财政年度并不总是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与学年也不一定吻合,因此以各校的实际财政年度为准,避免了机械地以某一固定日期截止时可能会造成经费和使用情况脱节的报表。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5.2调查的基本流程美国教育统计中心下属有技术工作组,由图书馆界专家中志愿者组成。这一顾问委员会对将要收集的数据的质量定下基准,对图书馆业内出现的革新和新特点对调查的影响提出建议。大学图书馆调查项目的工作人员以此编制调查表草案,最后报美国教育统计中心和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的领导批准实施。批准后的调查表印刷后将通过每州的数据协调员发至各校,经过学校的负责各类数据的办公室转交到图书馆馆长手中,填报后直接寄送或通过电子方式传递到美国的统计局,从2000年起,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每个馆直接通过NCES的网上数据收集程序将数据提交给美国统计局。数据经过技术处理后返回到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美国教育统计中心使用这些数据来公布统计报告,报告附有各类数据报表。

5.3数据的处理在八月份发出注册材料,调查表填报时间为十月到下一年的二月。数据的填报系统具有范围检查、总和检查、一致性检查,也就是说当各馆的填报数据超出合理范围,和该表其他部分矛盾时会有警示。汇总后的每一个州的数据也有和往年数据的比较检查、比例检查、项目总和比较检查。数据直接从各图书馆收集,因此数据的检查和质量控制和网上填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有很大关系。大规模的调查不可避免地有部分数据缺失,不进行处理将无法形成有效的数据库。为形成一个完整的表格,对于未填报的空缺数据在编辑处理后用合理的数据来填充处理,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填报。1)首先,当预期不改变时,引用上次调查的数据;2)当预期数值改变时,用去年值乘以组增长率中值;3)无法引用上次值时,使用当年组中值增长率;4)无法使用当年组中值增长率,使用当年组中值。调整数值时,具体值之和不等于总值,则调整具体值;若无总值,或总值需调整,则总值调整为各子值的和。所有未填报、推断出来的数据使用标识加以表明。对于一个学校有几个分校,在分校也有图书馆时,一般采取将分馆的数据累加起来并入主馆的统计中,此时尽管没有分馆的具体数据,仍应有分馆或共享有图书馆的记录,以便研究者了解情况。但当分校及分馆是独立运作时,应该各自填报。

5.4数据分类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的数据报表以学校的多种分类方法提供全部数据和汇总数据,主要分类有:①按学校的性质分为公立和私立学校;②按学制分为少于四年制的和四年制及以上的,四年制及以上的又进一步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类学校;③按学生规模分为少于1500人、1500-4999人之间和5000人及以上的;④依据卡内基大学分类法将大学分为7类。另外,还提供按学校所在州划分的各种图书馆数据。除此外,数据报表还提供总值和生均值,提供体现分布情况的上下四分值和中值,这样就非常方便对统计数据的利用。同时,还有表格呈现每个项目问题的回复率,对于某一州的汇总数据若回复率低于85%,则研究者应该引起注意,考虑数据的普遍性问题。ARCL依学校类别提供指标的中间值、平均值、最高值和最低值。我国的大学图书馆统计数据,分类不够,不利于使用。这和我国的大学分类研究不够有一定关系。统计数据使用者要自己先分类后统计,非常麻烦、工作量很大,也有很多不易分辨的情况。

5.5时间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调查,涉及的学校数量很大,有三千多所图书馆参与调查,调查项目较多,统计结果比较丰富,不是简单的罗列,因此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非常复杂,尽管如此,调查数据的遵循及早的原则,便于使用者的及时利用。为此,从调查表的发放、数据的收集、数据的处理、调查表的设计等多方面着手,使问题简洁便于理解,问题数量适中便于完成。从近几年的公布情况来看,1996年的统计数据在1999年10月公布,1998年的统计数据在2001年6月公布,2000年的统计数据在2003年11月公布,一般在三年不到的时间内。2002年的统计数据至今没有公布,据本人向该项目负责人了解,这是因为数据统计和处理过程中出现了差错,无法公布。作为弥补和遵循尽早的原则,2004年的统计数据在2006年11月就公布了第一时间的浏览版(FirstLook),其正文页数49页,仅为2000年统计报表91页的一半多一点。ACRL和ARL的数据,没有描述性文字,时间比NCES的时间短。

6调查表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大学图书馆调查表有以下几部分内容:(1)本调查表和上一调查年度的调查表的变化之处,便于填表人注意;(2)填表说明,具体指导填表要求;(3)调查表正文。

6.1调查表的变化为反映美国大学图书馆在服务、馆藏、经费以及工作人员等方面的不断变化的情况,大学图书馆调查(ALS)的每一调查年度的调查的项目及名称也随时代不断地变化。变化情况大体如表1[4]~[9]:从表1可以看出,调查表的变化反映出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变迁。调查项目的不断变迁,还有统计意义上的取舍原因,因此,在借鉴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调查表变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具体情况。如其2002年删除的“纸质图书———种”的调查项目,对于美国大学图书馆来说,由于一直遵循单本购买的原则,因此,此项统计的意义有限。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来说,图书复本一直没有统一认可的采购原则,特别是在近几年大学评估过程中,图书馆年增图书量较大,图书种数(复本量)的变化有很重要的观察价值。电子服务方面,1996年增加了很多问题,随着技术手段进步,诸如图书馆电子目录已经普及,原有的项目已失去统计意义,到2002年又取消了。当然,调查表中有一些项目是一直不变的,长期的调查数据可以很好地反映图书馆的运作情况。从表1还可以看出,调查表的项目或问题数量不是很大,并且还呈下降趋势。可以想见,一个项目繁多的调查无论意义有多么重大,参与者填表的积极性都会遭受严重的打击。

6.2调查表的填表说明每个填表人对调查项目问题的理解,在没有充分说明的情况下,既有无意的误解也有有意的曲解,填表者也可能选择不回答。因此调查表的用词除了必须简单明了,为避免误解,必须对调查表的项目名词逐项解释,对填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用文字、必要时通过举例的方法加以说明。所以,调查表的填表说明是调查表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举例来说,美国大学图书馆调查中,在馆藏中对于“图书、期刊合订本和其他纸质文献(含政府文件)”的解释是:任何印刷、打印、手写、油印等手段形成的,单独装订的单本物理实体,并且是经过编目、分类的,已经可以供使用的,而且通常是计入流通量的文献。复本、期刊合订本计入。本调查表将未分类但以字母顺序排列的期刊合订本也计入,但不包括缩微文献、地图、非印刷书写类型的文献和未编目的文献。无论政府文件是否单独上架,包含通过图书馆目录可以查询到的政府文件[10]。这就明确地区分出电子图书、数字图书,将已购待编和在编图书排斥在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在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中对图书、资料的定义为:图书、资料是指学校图书馆以及院系(所)资料(情报)室拥有的正式出版的书籍和电子出版物(以万册为计量单位)[11]。比较之下,我国对图书的定义阐述不够详细。在没有充分说明的情况下,显然易造成统计数据的不正确。

6.3调查表正文在具体调查问题之前,首先是对填报资格的确认。调查表依据该调查对大学图书馆定义的四个条件(见上文第二节调查范围)进行提问,以确认填报者是统计范围内的大学图书馆。如果不是就不必继续填表了。调查表正文为调查的问题。以2006年的调查表为例,正文一共有八个部分,分述如下:第一部分,公共服务窗口的数量,1个问题。分馆和独立图书馆的数量(不包含主馆或中央馆)。第二部分,工作人员情况,7个问题。包括馆员、其他技术人员、其他有薪人员(不含学生助理工)、学生助理工四类人员的数量,馆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全馆所有工作人员二项人员数量的总和,以上六项均折算成全日制,以及这后四项对应的工资金额,再加上一项图书馆雇员的福利情况调查。第三部分,图书馆经费情况,13个问题。分工资、信息资源和运行费用三方面。工资为全馆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金额,同第二部分中的问题,1个问题。信息资源分为一次性购买的图书、期刊合订本和其他文献,持续购买的连续出版物,其他信息资源三部分。一次性购买的图书、期刊合订本和其他文献中,又单独分列出电子和视听形式的问题,3个问题;持续购买的连续出版物中,又单独分列出电子形式的,2个问题;其他信息资源有3个问题,文献传递和馆际互借的费用、文献保护费用和其他信息资源的费用。运行费用分为计算机软硬件及维护费用、其他目录利用和网络以及行业联盟服务的费用、所有其他运行费用,3个问题。最后是经费总额,1个问题。第四部分,馆藏情况,首先确认馆藏是否都是电子资源,接着是6个问题。主要是根据资源类型分类的,有图书、期刊合订本和其他纸质文献(含政府文件),电子图书,缩微读物,视听材料,现刊种类,电子参考资源和全文数据库服务,都包含财政年度末拥有量和年增量。第五部分,图书馆服务情况,9个问题。分馆际借阅和文献传递的提供情况、接受情况、流通量和对团体的信息服务。馆际借阅和文献传递的提供和接受情况均分不归还的和归还的情况统计,接受情况中还有从商业服务机构中获取的文献的情况,加上提供和接受的总数,共计6个问题。流通量问题分普通流通和保留量2个子问题。对团体的信息服务分讲座的次数和参加总人数2个问题。第六部分,图书馆典型周的服务情况,3个问题,为开放时间、人次和参考咨询量。第七部分,电子服务,为4个是非问题。图书馆工作人员是否数字化文献?是否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提供参考服务?是否有为残障读者提供的技术支持?是否有学生的电子论文?第八部分,信息素养,3个是非题。学校是否有信息素养的定义?在学校的使命中是否包含信息素养?学校的战略计划中是否有信息素养,如果有的话,是否在学校层面上有相应的委员会来实现信息素养的战略计划,该战略计划是否正式确认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该大学图书馆调查表对各馆读者数没有调查,但由于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同样是NCES的调查项目,因此数据的共享使得大学图书馆调查的统计数据中包含有各馆的生均数据信息。

7主要指标的文字报告统计报告在报告开头还对大学图书馆的主要指标用客观性文字重点揭示,并且在每一重要数据后面附上详细报表的具体序号和所在页码,便于统计数据利用者使用。通过阅读这些客观描述的文字,用不着逐一翻看数量较多的数据表格,可以大体上了解大学图书馆的状况和变化。

三我国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能全面客观反映现状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尽管参与率很高,但涉及图书馆的调查项目极少;高校图工委的调查项目多,也存在“从填报结果看,存在着严重的填报率低、数据不准确问题”[12]。目前的调查统计数据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图书馆的状况,无法形成我国大学图书馆的全方位数据轮廓。由于这一基础性的缺陷,大学图书馆的现行评估体系本身有着不可避免的盲目性,对大学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和合理利用根本无法作出合理的规划和考核,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供需的数量和质量的随意性大,大学图书馆的科学发展难以期盼。

2统计数据不正确最突出的现象是教育部亮黄牌和红牌的家数为个位数和高校图工委的统计数据揭示的大部分大学图书馆的情况出入很大。在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中,依据其操作流程,数据填报时的数据校验有数据完整性检测、校验表内部和表与表之间的数据关系等逻辑关系的数据检验、选择全部校验或单一学校(机构)校验的校验方式、与上年数据核查等措施[13],但由于黄牌和红牌关系到学校的生存,而教育部又不审核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数据,各校填报的数据必然和指标值高度保持一致,这种生死攸关的高指标诱发的数据不正确是很难通过技术手段予以避免的。

3统计理念和技术层面上的不足大学图书馆调查表本身实际上反映了统计实施者的意图或者说理念。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调查在调查项目设计、调查方法、填表说明、指标解释、数据处理、汇总报告和数据利用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这都可能导致统计意义的偏颇或数据的不正确。如在重视规模大小的理念下,调视图书馆的建筑面积、图书数量的多少、工作人员的学历职称,忽视图书品种和图书剔旧情况,忽略图书馆不同岗位的情况。

4统计数据的分析应用不足目前国内对大学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是很不够的,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数量极有限,特别是缺乏细致深入的分析,结果大多是增加投入这一简单结论。由于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数据而改变国家、地区、学校层面决策的事例尚未见报道。这和美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1939年到1944年间任美国国会图书馆馆员的ArchibaldMacLeash说过:“在一个图书馆,最重要的是———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是存在的事实。”[14]因此,通过图书馆调查统计,揭示图书馆存在的事实是图书馆界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不断完善调查,揭示更多的客观事实,进行系统分析,促进科学发展,这才是大学图书馆调查统计的意义所在。对每一个大学图书馆来说,对于整个大学图书馆界,以经得起比较分析的数据和事实来证明大学图书馆是否实现自己的目标任务,无疑比自撰的华丽辞藻和令人眩目的概念更具说服力。

教育统计论文:新时期教育统计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教育统计工作为教育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教育统计工作,是对教育事业进行全面、系统地定量观察、综合分析,进而正确地描述、评价和预报教育状况的科学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和制定方针政策,需要统计工作提供资料依据;而各项方针政策确定后,又需要通过调查了解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来检验其执行情况。

(二)教育统计信息有助于从数量方面描述教育现象、揭露矛盾、反映规律、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和制定方针政策,需要统计工作提供资料依据;而各项方针政策确定后,又需要通过调查了解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料,来检验其执行情况。所以教育统计是检查和监督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手段。教育统计可以帮助决策人员探明教育现象的性质以及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育统计是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研究和分析教育、教学情况,改进教育方法、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教育统计是定量教育管理与研究的主要手段,学校管理人员只有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最优化,实现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二、教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统计工作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的落后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统计工作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的落后,不但造成已收集的统计信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也使各项管理急需信息资源难以进一步开发,统计信息传输技术的落后,也直接影响统计信息的时效性。过去的统计指标,有的由于统计口径不规范,难以开展比较研究,有的由于含义解释不确切、界定范围不严格,导致统计数据不准确;有的由于统计要求不明确,基层统计制度不健全,导致统计成果随意性很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多方面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统计工作方式和方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统计人员素质不高现阶段我国各级教育统计机构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专职人员极度匮乏,很大部分统计人员都是统计任务下达后临时安排。这些都制约着统计工作上水平、上层次。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应尽快把这支队伍建成一支既懂统计理论,又懂教育方针政策,并掌握计算机使用的三位一体的综合型专业队伍。

(三)统计资料的应用性能差在统计工作的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位”现象。目前大多数教育统计工作仅限于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应付上级部门报表,为统计数字而统计,为建立历史档案资料,每年例行统计一次或几次。统计资料一大堆,但实际应用性差。

三、新时期教育统计工作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完善教育统计工作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针对教育统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情况,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推广计算机在教育统计工作中的应用,教育统计工作现代化、信息化是统计工作适应时展的需要,改善统计手段、实现统计手段现代化是提高教育统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所以,必须为统计工作配备专用的现代化设备。同时实现统计信息标准化、数据网络化、业务处理电子化、信息服务社会化,这样会大大减轻基层负担,降低统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统计数据汇总和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同时也能为领导、上级部门及时提供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在教育统计方法方面,应该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要立足市场,立足社会,就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法、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才符合新时期教育统计工作的要求。

(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对教育统计的重视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出发,稳定统计队伍,提高教育部门管理者和教育统计人员的素质,这是开展统计分析的关键。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善于利用统计手段,研究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分析统计信息的习惯。并利用有关统计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项工作服务,以求决策的科学化。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强化统计人员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力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要明确职责,确定统计岗位,充实统计力量,配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统计人员,真正使统计人员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技术素质,有能力做好统计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圆满地完成统计工作任务。

(三)确保教育统计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教育统计资料的应用性差的缺点,应该注重统计的时效性,增强统计材料的应用性。针对现有的教育统计报表制度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教育统计数据在生成和填报阶段的各个环节进行核查,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监控预警,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为教育决策和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在统计工作中,还可以通过结合教育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和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抽样调查研究;设立某些指标项目的季报或年中报告,也可以将学年报表数据,绘制成简明形象的图表,反映学校现状、办学条件,为学校提供“活地图”;对执行政策、指导工作有较大意义的结果可通过快报及时向领导报送;对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可直接送报刊发表;对一些重要问题,可在年报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专门调查,写出专门报告供领导参考,通过各种统计手段确保教育统计应用性能最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