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1 11:19:5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经济统计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企业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企业经济统计模式效仿于前苏联统计系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相关部门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视为自身统计基础,进而采用一套自上而下统筹布置、自下而上逐级层层的申报报表形式为政府单位提供调控经济决策制定需要的各类统计信息。通过长期的实践该类传统统计模式体现出环节冗余、工作低效等弊端。虽然企业经济统计随着多年的发展实现了变革与更新,然而其原有统计体制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改变,许多企业仍旧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下的统计方式,将企业经济统计错误的理解为报表统计制度管理下的统计,缺乏对现代企业综合经济统计的科学职能认识,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经济统计相关制度建设较市场经济的改革步伐呈现出滞后发展现象,由于统计意识不强令企业领导层无法对经济统计工作提升重视力度、而将过多的将精力放在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上,忽略了统计工作的实践重要性。无法充分发挥新时期统计职能。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力度有限、企业单位之间欠缺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从事经济统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差异性较大,缺乏改革意识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经济统计人才,一些经济统计人员队伍呈现出过于频繁的变动,对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长效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的有限令经济统计工作常常呈现出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统计内容不够科学,无法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等问题。信息化时代,各类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涌入社会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的优势辅助作用,其安全的系统模式、高效的运算统计能力恰好充分适应企业经济统计繁杂、细化的工作特征需求,然而一些企业却没能对先进科学技术加以充分利用,不愿意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更多,因而令企业经济统计方式单一,数据质量、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等问题。
2.完善企业经济统计的科学策略
2.1更新观念,强化现代经济统计意识
为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与传统经济统计理论的深渊影响,企业只有树立创新思想观念,把握市场动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风险、现代经济统计意识,才能真正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创设良好的实践效果。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我们应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统计规划,令繁琐统计工作程序得到良好简化,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企业全员的经济统计意识,令每位员工均参与经济统计系统的科学建设中,协调各环节的衔接配合。领导层应不片面、单一的强调经济指标的重要性,而应用可持续发展理念站在战略化角度,思考如何令企业获取长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而非短暂的、一时的指标增长。企业经济统计专项工作应充分秉承科学发展观理念,强化理论基础建设,增强经济统计意识,为企业经营生产提供准确、清晰的价值化参考信息与决策辅助,同时应在具体实践统计工作中创新思维、创新方式,确保企业的科学、持续与先进性发展。再者,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令我国经济成为一体化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不仅应重视内部信息的统计,还应科学注重对外部企业各类信息的收集、统计,进而合理满足企业扩充发展、资源信息共享建设需求。统计信息可靠性仅具有一定程度的概率保证,倘若在固定样本容量状况下,统计的精确度与置信度相互矛盾,同时统计决策与预测同样具有风险性与偶然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还应科学树立风险意识,制定风险防控体系进而有效的令统计风险得到化解。
2.2扩充视野、创新运行模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政策支持
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经济统计应进一步扩充视野、扩宽口径、树立大容量、打同级宗旨,进一步拓展经济统计范畴空间,引入外部环境统计,对其资源环境、外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法律与人文环境进行充分的考核分析,进而强化了解,能够依据未来环境的发展变化作出科学研究与正确判断。企业经济通知模式应打破传统报表体制局限,科学成立与企业相适应的信息统计管理中心,采用主体集中管理、辅助分散管理,分散与集中结合的管理模式,应用存储、传输、信息处理先进技术健全企业的经济统计全过程。企业管理与企业经济统计密切相关,只有各部门关系顺畅、各方配合协调,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才能实现进取与提升,同时,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优惠加速促进企业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只有不断实施结构组织调整,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组合各项资源,才能真正为经济统计工作创造良好、健康的软环境,促进管理水平与经济统计水平的同步提升。
2.3完善经济统计内容、健全指标体系,创新统计手段与人才管理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基本内容涵盖对活动条件、投入产出及经济效益的统计等。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其经济统计内容逐步呈现出同现实不相符、不适应等问题。为有效杜绝该现象我们应继续拓展企业经济统计实践内容,体现新时期经济信息特征。例如引入应用!水准统计、周期统计、虚拟运作、电子商务统计、无形资产、创造力、科研力、凝聚力统计、筹措能力、增值力、环境、资源影响力、创新能力等内容,切实丰富企业经济统计内含,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在统计描述功能建设层面我们应抓准各指标联系,完善构建统计指标体系,丰富量化评价、测评、分析与判断功能,积极运用现代化统计软件、工具充分识别企业经营生产能力,为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决策制定提供良好辅助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拥有了更优势、更先进的软件与硬件保障,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优势,例如决策支持系统、ERP技术、网络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等为经济统计提供更先进的实践方式,丰富实践思维,为企业创设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及动态实时监控系统,进而展开对企业经营管理运行状态的监测、定量检查及预警,揭示企业深层次偏差及风险因素,为企业决策提供合理化建议,进而促进企业经济运行的健康、持续发展。
3.结语
改革开放三十年进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知识产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唯有加快更新、持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永远占领行业制高点。经济统计专项工作为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辅助与信息参考,因此为适应企业转型,领导层、统计工作人员只有强 化重视,勇于发掘不合理问题,树立创新统计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科学统计方式与手段,才能准确反应企业日常经营生产活动信息、内容,推动企业统计实践工作向着更新、更强的方向科学发展。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针对特定系统收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准确的推测,为决策的提供参考和依据。统计是为对特定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是统计学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个应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如何做好国民经济的管理,如何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首先依靠的就是科学的管理方法,而统计作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同等重要。事实证明,统计是管理国家、经济和企业的重要工具,人们只有有效的运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才能提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一、统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重要性
统计是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有效工具,也是我们制定各项经济计划的数据基础。统计的根本任务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的情况进行调研、整理、分析,提供统计数据,进行统计监督或预测。加快统计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统计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通常反映的是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状况、发展阶段、主要的经济成果等等指标;二是揭示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性质,通过分配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统计资料来说明;三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比如两个现象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结构变化以及因果关系。统计信息的充分利用,不仅能对事物本身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还可以针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的分析,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统计学都有用武之地。
二、国民经济在统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1、统计管理体制落后
统计有外向性的特征,因此影响着统计工作的建设与发展。国家所设定的宏观报表和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所需要的统计数据不相匹配,因而导致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部门,做的工作仅仅是完成主管部门布置的统计任务而已。现阶段企事业单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完成主管部门的许多报表,服务的对象也是政府工作部门,对自身的生产运营作用,并没有占主要地位。统计工作并不是为自身决策和管理来服务的。这种外向性从某个角度反映了统计工作的单一性和机械性。
2、投入不足,人员流失严重,基础薄弱
目前,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已经很难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许多企事业的统计部门被撤消,或者与其它部门合并,大批统计人员下岗或者分流,这样就无法完成对基本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还有获取信息的渠道闭塞,不规范、失真的数据信息,使得统计结果毫无利用价值。各单位的领导者,也不愿意花时间在没有短期的利用价值,而长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上,由于领导者的不重视,投入少,很多统计部门实际上名存实亡。
3、对统计数据分析的深度不够,无法挖掘有价值信息
虽然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但很多统计工作还没有长足的发展,还习惯于对数字的简单罗列,缺少深层次的总结分析;多数统计人员已经习惯了确定性的结果分析,缺少不确定性的分析。统计人员的大部分工作仍是面对各种各样的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工作做不到深入挖掘,所以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加上信息量小,精度低,预测能力低,又对事物缺少动态的评价,根本无法满足在竞争环境下的需求。
三、如何加强统计学在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
1、完善统计体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企业的统计职能都是由计划部门来完成的,信息的传递方向是由下向上单向运行,经计划部门汇总后上报给领导,并负责对外报出。这种运行机制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必须要进行彻底改革。一是单位要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自身所需要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二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类、建档,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信息的价值含量;三是加快单位内部各部门信息的传递速度,让信息的利用范围扩大。
2、提高对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
系统、完善的统计工作,需要有专业技术的统计人员来完成。对于统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要严格审核,保证质量。要定期举行员工的培训,确保统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统计理论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单位领导要注意给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学习与统计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计算机知识,鼓励统计人员参加相关的职称考试,获取更多的技能。
3、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统计数据的利用程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事业单位要把握好机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建立符合企事业单位自身需求的数据库,以达到全方位的收集信息,加快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提高数据质量,从而为企事业单位的决策提供准确、全面的数据支持,提高管理水平。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学将会在经济与管理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以至于个人的生产、经营和决策,都要依赖于统计分析的应用。它在推理和预测方面所展现的巨大优势,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企事业单位的关注。
一、我国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应用情况
就在当今经济建设下,经济统计学在其中的应用情况开说,我国现在的经济统计应用还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一个表面阶段,如果想进一步让经济统计学服务经济建设,就需要研究人员和教育人员一起努力。要想经济统计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就必须要抓住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通过不懈的突破与应用经济统计学去解决和改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对经济统计应用要求不断提高,但是,我们对经济统计应用的研究却只停留在便面,不够深入,经济统计的应用还需进一步被研究,如此才能在经济建设这个没有硝烟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该是研究我们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统计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要求,基础薄弱,但在不断发展中,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已经有所好转。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学界的专家们和经济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方法在解决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正在探索经济问题中数字的发展规律。实践证明,经济统计的应用是发现经济问题以及解决经济问题的有效工具,为经济问题的预测和决策提供了有效地手段。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二、经济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统计是一种社会调查活动,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要是有关数量方面的信息以及数字背后所反映的问题。
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开始于国民收入统计,早于1665年,英国的威廉·配第建立了英国国民收入估算法,他采用从收入和支出方面进行复式核算的方法,但是在核算项目和平衡关系上尚不够成熟。为了避免这一缺点,1791年,法国的拉瓦锡首次提出了最终产品的概念。1886年,澳大利亚统计学家T.柯格兰提出了从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进行反应此问题。1759年,由法国经济学家F.魁奈编制的《经济表》理论,反应了从在生产过程和部门投入产生角度描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学术思想。
经济统计学经过长期的演化,到1940年左右初步形成国民账户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指导下,形成了当今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体系。国民账户体系在2008年得到了重新的修订。
就我国的统计学的发展情况来看,原来实施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原本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情况,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数年的努力,1992年,我国提出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试用方案。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也在逐渐的完善。
三、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一种必要的方法,因此,它可以为收集经济研究上所需的数据提供有效地方法。只有采用定性分析才能在研究经济学上取得显着地成就。想要开展定性研究就必须有充足的数据库,这就需要统计的帮助。二,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同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现象,为了对它们进行分析数据,以便可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三,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基础。任何新得出来的理论都只是相对真理,只有经过验证后才会成为绝对真理。因此,这些理论需要人们利用经济数据去检验和核实它的准确性。
总之,经济学是离不开数据的,然而,统计是收集数据的,如此看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了。
四、经济统计学今后主要的研究课题
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在经济统计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由此可见,在此方面有空白就有机遇。究竟,今后我们在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哪些呢?
首先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我国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充实的完善,对非市场产出、金融证券服务、环境经济综合的核算。大的方面还有统计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研究、政府统计工作的研究等。
面对这些经济统计学今后要研究的课题,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因为有太多的选择,在寻找捷径的同时,也容易迷失,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统计学的正确方向。在利用统计学服务于经济学的同时,我们很容易犯一个错误,那就是在利用统计学中的数字的出的结论需要用语言总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坚定方向是十分有必要的。
五、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当今形势下,经济所涉及的方面在不断增多,涉及到的信息在不断增加,接近“爆炸”的程度。这就给经济的研究增加了难度。我们知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数据,同样经济中所出现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数据来分析,如此大的信息量唯有通过统计学中的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整理,才可以服务以后的研究。
统计学不仅可以应用在经济上,在其他领域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都没有如此密切的关系,经济的研究没走一部都需要数据的支持,由此可见经济统计学意义的重大。如果没有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寸步难行。统计学的分析及研究离不开数据,统计是收集数据的主要工具,所以经济统计的应用十分重要。经济统计的应用提高一小步定会是经济发展的一大步。
六、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体制,需要对经济的研究有许多的空白,想进一步研究经济的发展形势就离不开数据的支持,数据的主要来源大多数都是通过统计学来完成的,所以,经济统计学的应用在经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现在,我国在经济条件的应用方面还不够深入,但相关人员已经提高了这方面的认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统计的应用一定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我国的企业也走上了信息化的发展之路,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核心内容,经济时代的发展也为企业的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企业的统计工作需要开展创新性的统计,企业统计提供的是统计信息,在统计工作中使用创新的方式能够实现企业经济与时代的共同发展,使得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出来。
一、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企业统计工作起源的时间还算比较早,这主要是取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程度,前苏联是这项工作开始发展的最初时期,在这个时期,统计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统计理论的基础,但处于这个时期的中国,我国尚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在这个时期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政府,而政府的统计就作为了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这种统计的模式是以一套表的形成为基础,此表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层层上报的模式,这些表能够为政府提供一些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更利于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企业统计经过了多年的变化,但统计的原有制度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新的统计中,统计的要求在不断的增加,企业的统计工作任务也变得更加繁重,统计人员在这种形势下,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企业各项统计任务,统计人员在完成统计任务的同时要不断的探索统计工作的创新方式,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统计工作,但一部分企业的统计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工作状态欠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过于重视工作中要上报的统计报表任务,大多数都是应付心理,由于统计数据比较复杂,以致企业统计工作的内容过于复杂,而且有些指标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很多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数据,在实际的情况下,有些数据可有可无,计算机应用软件能够实现统计工作的人机结合,从而保障企业统计工作的发挥。
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可行性
1、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础
作为最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根据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以及世界观来促进中国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中,创新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是其最重要的观点。所有的企业都应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的发展观点,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可一味地追求单方面的指标,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为企业获得更多的长期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所以,当今的各类企业都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思想保障,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使其能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将创新意识贯彻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以先进科学技术水平为技术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浪潮改变了整个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显然成为了企业经济统计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信息科学领域,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给予了企业经济统计创新良好的硬件和软件保证;在管理科学领域,ERP技术和决策支持系统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数理统计科学的进步更是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3、以高水平的企业管理为环境支持
由于企业的管理与经济统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协调好、捋顺清各部门的关系,企业的经济统计才可以得到进步和发展。伴随着当今企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新思路、新方法在企业的管理中应运而生。在管理模式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创新调整,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令企业的经济经营环境得到了较高的改善。
4、各级政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为企业经济统计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级政府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大。作为实体经济的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管理和企业经济统计始终是各级政府关注的课题,因而各级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法规和制度保障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发展和完善,这使得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有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三、企业经济统计创新的主要内容
1、思想观念的创新
受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统计理论的影响,企业往往只把完成国家和上级布置的任务作为经济统计功能和作用的体现,导致企业经济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降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新的经济统计观念尤为必要。
1.1科学发展的观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导统计工作,必须明确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1.2市场观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有了飞速发展,而且我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国企业经济统计不但要重视企业内部统计信息,还要重视企业外部各类信息,大型的有着海外业务的公司尤其要注重国外市场的信息。另外,企业经济统计信息不仅为本企业服务,也要为其他企业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1.3风险观念
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2、企业经济统计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基本内容的不断拓展,并将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真实的反映出来,其中还包括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的反映和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的反映等。
3、企业经济统计功能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主要功能包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创新评价功能,这种功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 程的评价,这种量化的评价需要判断和测评,这种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出来的;分析功能就是指企业的统计人员应使用先进的统计软件,运用科学的手段,对企业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
4、企业经济统计的方法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方法创新就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例如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推动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能够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5、企业经济统计的人才管理创新
统计人才在管理上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人才要在素质上创新,以满足现代化企业管理的要求,统计人员通过培训要能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掌握现代统计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
结束语
当今是市场经济以及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同时企业的改革也得到不断深化,伴随着这些变化,使得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要使企业能够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要做好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要及时地对其进行改革创新。所有的企业经济统计人员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引言
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现状
在全球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尤其是我国人均资源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单位GDP的能耗、水耗等又远高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就更大。因此,对我国来说推行循环经济显得更为迫切和需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如何评价循环经济发展状况,也是摆在统计工作者、学者及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从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理论和实践现状分析着手,遵循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建立一套重在可运用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并运用现有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初步的评价。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许多国家通过制定相关循环经济的法律和法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引入我国,当时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并不突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粗放生产、快速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对于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的中国而言,是不得不放弃的。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循环经济思想引入我国不久,一些统计工作者、学者、相关机构,就对循环经济指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中国人民大学田金方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估方法进行了理论上探讨;北京大学王奇等以物质流分析(MFA,Material Flow Analysis)为基础,构建了评价循环经济的指标:循环指数;辽宁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安乐针对辽宁省的实际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及结合辽宁的实际进行评价和试测。国家行政机关牵头,相继组织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地方也针对区域实际制定循环经济的评价体系,如厦门、山东等。有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与循环经济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
综合学者、统计工作者和国家机关出台的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有的文献认为循环经济指标体
系应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等各方面指标,体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理念,但这样的指标体系可能使我们在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方面的努力被诸如金融危机等一些非循环经济影响因素所掩盖。如果只关注资源利用、减量排放等代表性指标而不涉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又会被认为缺乏完整性。
现在讨论循环经济指
标体系问题的文献作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环境管理与研究的学者,一类是从事统计研究的学者。前者往往对循环经济中的“循环”的特征把握较好,而后者则对“经济”的特征把握较好。但循环经济整体的内涵特征的把握,仍值得探讨。
从现有文献看,指标的选取、权重的估算等有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使最后测算的各省市循环经济指数存在较大偏差,可比性、可靠性不高。但理想化的指标体系又存在数据获取困难、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贺卫方:《具体法治》,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现有统计指标体系来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其优点是可以很快核算出全国或区域的循环经济指数,并可以进行历史比较。但现有的统计指标能否充分反映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仍是值得怀疑的。从长远看,重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应的统计制度,方为彻底解决之道。为了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在研究和确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和设定具体评价指标时,我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具体指标的选取应建
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指标体系应能全面涵盖循环经济发展论文战略目标的内涵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科学依据,并充分体现3R原则,指标应目的明确、定义准确,所用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必须科学规范,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考虑其科学性的同时要充分体现指标采集的可操作性。数据来源主要是政府历年的统计数据,选取的指标数值最好是能够直接获得或者通过计算、修正后可以获得的。
循环经济涉及自然资
源、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因此必须全面地反映循环经济的各个方面,既要反映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也要反映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时,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出层次,并将指标分类,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楚,便于使用。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
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指标体系应反映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同时,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该尽可能简单明了。应选择能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指标形成体系,摒弃一些从属指标,避免发生指标与指标的重叠,强调代表性、典型性,使指标体系简洁易用。
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
动态可比和横向可比的功能。动态可比是指一个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比较;横向可比是指不同区域在同一时间上对综合评价指标数值的排列比较,说明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在可比性原则要求下,统计指标的选择应涵义明确、口径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内现行统计制度的要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依据循环经济的涵义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框架应在分层基础上确立具体指标。因此,笔者认为,从全面评价循环经济水平出发,到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
按目标的大小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控制层-指标层,组织成树型结构的指标体系。目标层是最高层,即规划实施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控制层,包括四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资源减量投入;三是废弃物减量排放;四是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层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所设立的终极指标。
在控制层指标的设置方面,又可分为两类指标:主体指标和扩展指标,它们有区别又有联系。主体指标是指与循环经济3R原则直接相关的评价系统,即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它们直接有效地反映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扩展指标指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扩展指标不仅对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全面的描述,而且是与主体指标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指标,是主体指标的完善和必要补充。
考虑循环经济涉及范围广、行业跨度大、数据搜集较困难的现实状况,在尊重科学性的前提下,选取一定的代表性强、尽可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或现有资料加工而成的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否则虽有理论上完善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但资料无从搜集,更谈不上指标数值的科学性,终级的指标也谈不上可信度。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从少而精开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依据上述的思路选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建立的主要目的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为此,我们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中,选取目前易于取得数据的指标,构建循环经济指数,并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标准是判断
循环经济实现程度的依据。确定标准值的主要依据是:(1)根据党的十七大确定实现全面建设奋斗目标新要求,确定相关指标的标准值;(2)对于一些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发展指标,应尽量参照目前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平均水平确定标准值;(3)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标准值;(4)国家管理机关制定与循环经济相关指标标准,如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及《“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建设部《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5)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影响较大的循环经济评价标准,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确定标准值,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值见表1。
五、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3.指标权数的确定。
往往存在不可公度性,通过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就可以消除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采用指数法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数法是将指标的实际观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比来求得各项指标的评价值(个体指数),即:正指标:评价值=(指标观测值÷指标标准值)×100逆指标:评价值=(指标标准值÷指标观测值)×100当某项指标经过指数法处理后的指数值大于100时,只取100作为该指标的评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使个别指标的超常发展掩盖其他指标发展的不足。经过指数法处理的指标都化成了类型和数量级相同的指数,既满足了指标的公度性,同时还可使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具备可比性。
常用的指标赋权方法有多种,按权数
两类赋权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客观赋权法一定比主观赋权法优越,应根据具体问题的评价监测目的、研究对象的特点等因素来选择适宜的指标赋权方法。我们对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循环经济涉及的指标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这两种方法的利弊,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主观赋权法,并由专家按以下四项原则进行赋权:
(1)3R相关性原则。相关程度大则权重大。
(2)可靠性原则。数据来源可靠性高则权重大。
(3)关注性原则。百姓、政府关注的指标则权重大。
(4)可控制原则。相对可控度高的指标则权重大。
依据上述赋权原则,首先对13个二级指标所属的大类确定大类的权重,考虑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主体与扩展指标之间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四类的权重分别为:0.1、0.3、0.3、0.3。然后对类内的每一指标分别给予权重,具体见表1,每一指标也可直接计算权重。
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选择线性加权法
作为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模型。线性加权法的优点是使用广泛、操作简明且含义明确。在计算每一指标在标准值下的个体指数,乘以对应的直接权重(大类权重乘指标所属类内权重之积)之和,即可得到所评价地区的综合指数,也可计算四类的综合指数,对每一地区的四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对比和分析。
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综合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两类情况需要说明:一是我们强调科学性但又要可操作,如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等统计指标由于未列入现行统计体系,缺少相关数据;二是实施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少而精为基本起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对表中指标进行排队和筛选,对号的指标建议分步实施,具体处理方法:操作试行期(三年),在指标体系中列举,暂不进行计算;完善补充期(两年),对现有统计报表中增加相关核算的内容,核算时暂利用现有相关统计指标替代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的指标。如采用小范围的重点调查取得相关比率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估算,取得能反映资源回收与再利用基本情况的资料;正式实施期(第五年起),根据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要求,逐步完善统计制度,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取得相关的统计资料,并进行具体的核算,评价体系应随着时间及具体问题逐步调整,以便使其更科学、更完善、更符合客观实际。
(1)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山东、上海、广东,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强的地区,这七个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较高水平,优势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投入方面,由于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比较均衡。
(2)海南、福建、河南、吉林、湖北、黑龙江、四川,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强的地区,这些地区的评价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四个方面发展不全面,各有高低。
(3)河北、云南、湖南、广西、辽宁、陕西、安徽、江西、重庆、新疆,它们属于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地区,这些地区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前面的省市有一定差距,造成评价综合指数要低于前面的省市。
(4)内蒙、贵州、山西、宁夏、甘肃地区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最差的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和社 会发展方面比较薄弱,同时在资源减量投入、废弃物减量排放、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均处于劣势,造成其最终指数最低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近些年来,经济统计的改革也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是统计职能、统计范围,还是统计手段、统计方法,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有了显着的变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较好的增长势头,即使是遇到了像2008年这样全球性的金融风暴,我国的经济也能完成8%以上的增长。这些经济增长数据正是来自经济统计的结果,在有关经济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统计的身影。在企业的发展中,也是如此,统计核算作为企业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离不开统计工作,而企业统计正是经济统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相当于是统计工作完成好了一大部分。可以说,企业的统计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企业统计应该是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迎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的变化,随时调整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和手段,使得企业的经济统计能够很好的为企业服务,促进其不断发展。
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经济统计工作的支撑。经济统计是企业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也就意味着,经济统计在企业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经济管理问题。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需要随时对企业经济相[:请记住我站域名/]关的情况进行统计和核算,从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经营成果、经营规模以及企业的发展水平。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计划还是长期战略的制定来说,经济统计结果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不仅如此,企业还可以通过经济统计,来科学的监测和分析企业的运营情况,从中找出问题,进行解决,使企业能够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来说,无论是我国经济,还是我国企业都得到了较为快速地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的统计工作也提出的新要求,需要企业统计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出重要的力量。
二、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现状
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归功于我国采取了正确、科学的制度和措施来进行体制改革,政府把好了经济发展这艘大船的舵,使得我国经济这艘大船能够断的向前驶去。经济统计始终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逐渐与国际接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企业经济统计的发展滞后与企业的发展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很明显的规律:企业的发展与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明显的一致性。当我国经济发展得好的时候,我国企业也发展得快,规模也扩张得快。但是企业的经济统计和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虽然从整体上来讲,企业的经济统计与企业的发展是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统计的发展是滞后于企业发展的。即使是到了现在,我国也没有一套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制度,可以给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展开和实施提供依据。企业的统计方法,也还是传统的那一套。一方面是企业在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企业经济统计的缓慢发展。很多企业现在采用的经济统计方法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即运用储运统计指标体系及方法体系来对企业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统计。而事实上,这种方法是针对经济企业制定的,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运用,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其实并不能很好的适用。
(二) 企业的经济统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走的是计划经济的道路,而这种经济体制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尤其是在经济统计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企业长期各自为政,互不交流和学习,陷入到一种自我封闭的发展之中,而不知道外界的变化,使得企业的应变能力逐渐变弱,也变得逐渐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统计口径不仅很细而且很窄,不能完全反应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现代经济统计的概念更是相去甚远。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的经济统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完善的体系,而是一种比较片面和狭隘的统计。
三、企业的经济统计策略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经济统计制度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制度也对经济统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企业经济统计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来推进企业经济统计的改革。
(一) 经济统计功能的改革
企业经济统计最主要的三个功能是评价功能、分析功能和描述功能。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分析功能,需要统计人员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科学的、先进的统计手段和方法,以及先进的统计软件,来展开企业的经济统计工作,运用合适的工具来对企业的现在情况进行分析,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尤其是预测企业未来的走向,而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问题。从而让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描述功能则是统计功能的基础功能,主要是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准确的描述出来,并且准确描述和把握各项统计指标的区别和联系,将统计指标全面化、深入化,对传统片面的统计指标进行深入改革,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企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 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在现在企业中,已经不再适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先进、科学的经济统计方法。现在是21世纪,是网络时代,在经济统计中,引进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也是为了满足企业发展对经济统计提出的新要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技术都对企业经济统计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在笔者看来,企业资源计划对现代企业的经济统计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企业中运用企业资源计划,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企业资源计划也是企业信息化最成功的软件之一。
(三) 经济统计运行模式的改革
要改革企业经济统计的运行模式,首先是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限制,而不再是依赖企业统计报表来进行企业的经济统计,要从思维上打破这种局限性。尤其是对企业的统计人员来说,要有信息化管理的思维,构建并且运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经济统计,形成“集中管理为主,分散管理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的企业统计管理模式。采用信息化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完善和健全企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使得我国经济统计能够为企业发展更好的服务。
四、 总结
经济统计对企业的发展来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经济发展现在遇到了好时节,我国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好时候,所有限制企业发展的因素都应该排除,经济统计更是应该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的。在本文中,关于企业经济统计问题的探讨,也只是出于比较浅的层面,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专家、学者加入其中讨论,为我国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论文关键词】 企业发展 统计工作 创新性
【论文摘 要】 在快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领域内,如何使企业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市场经营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逐步成为现代骑着领导者所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现代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工作是关系到企业经营决断、发展走向等的关键环节,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打破固有的传统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的创新性是促进企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下面本文将结合作者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对如何实现企业创新性统计工作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供参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行业间的贸易经营活动往来关系日渐密切的同时,也使得市场竞争日将激烈。此外,原有的传统人工式的工作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经营行情,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也面临着改革创新的重任。
1. 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进行创新性改革的必要性
为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现代化的市场运作机制,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都应进行科学化的创新性改革,特别是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更需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机制。
1.1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开创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新局面,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重要财政数据,帮助企业进行决策支持,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企业应该要求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人员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企业网络信息化管理。
1.2企业经济统计的自身问题是企业经济创新性统计的客观要求
我国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因此企业进行企业经济统计创新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企业经济统计自身存在的问题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较差,工作情况不佳,从而使得企业必须要采取措施创新企业经济统计,实现企业经济统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可行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管理成为可能,有助于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正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以及科学的思想理论都为企业进行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条件,从而使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具有可行性。
2.1科学发展观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理论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国快速发展,并且,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理论。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企业长远利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
2.2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
随着全球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变更速度也非常快。因此,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数理统计科学的不断进步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成为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技术保障,使企业经济实现创新性统计成为可能。
3.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是必要的,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创新思想观念
由于企业经济统计工作长期受到经济体制和传统的统计理论束缚,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因此,企业必须要创新经济统计观念。首先,企业应该在经济统计工作中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企业要完善对统计人员的管理,不仅要建立统计人员的培训规划,还要通过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在企业经济统计的实际工作中,要多考虑人的因素,制定合理的规划,简化过繁琐的工作程序。全面的发展观要求企业引导广大员工充分重视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使每个人都参与到企业经济统计系统的建设中去。协调的发展观要求企业经济统计的各个环节协调有序的进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指的是企业经济统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其次,企业在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树立市场观念,企业不仅要做好内部统计工作,还要重视收集和统计相关竞争企业的各类信息。最后,统计信息的可靠性只有一定的概率保证程度。在样本容量一定的情况下,统计的置信度和精确度是相互矛盾的。统计预测和决策也具有偶然性和风险性。因此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树立风险意识,注意方法和化解统计风险。
3.2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
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应该创新经济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保证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效率。因此,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应该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科学的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尤其是采用先进的ERP技术,从而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统计网络信息平台,使统计人员能够全方位的了解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和经营运行状态的检查、监测以及预警,提高企业经济统计的工作质量。
3.3创新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
在企业经济统计工作中应该放弃传统的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应该创新出新的企业经济统计运行模式。例如,企业统计信息管理中心就是很好的经济统计运行模式,这些运行模式充分体现了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有效结合的统计管理模式,合理的采用新的信息技术、传输技术和处理技术等,完善企业经济统计。
3.4内容的创新
企业经济统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企业活动条件的统计、企业投入和产出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经济统计所包含的内容中逐渐出现了与现实情况不相适应的部分,比如某些过时的、已没有实际价值的指标和一些很少使用的原始凭证等,对这些部分应当合理的舍弃。此外,更重要的是,应拓展企业经济统计的内容,以进一步体现新经济信息的特征。如采用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企业科研能力与水平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统计、企业凝聚力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经济统计在企业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做好企业经济统计的创新工作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关于企业经济进行创新性统计的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企业通过进行创新性经济统计,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统计工作质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经济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全新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企业统计改革主要体现为:一是统计观念的改革,着重体现统计对象、统计内容、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充分反映出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和如何统计”等问题。二是统计制度的和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三是统计理论的改革,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创新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正文
新经济(new economy)一词最初起源于美国,进入21世纪,新经济一词被广泛使用。尽管在界定其定义时出现了多种解释,但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和高科技背景下,新经济的本质性内涵主要体现为“信息化、网络化、知识经济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以高科技创新并由此带动信息技术革命,促成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改革型的经济。
一、新经济对企业统计的挑战
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全新概念,引起全世界的重视。新经济的到来,对我们现有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生产与经营方式、学习与思维方式等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新经济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改革化的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的到来必将全面影响企业统计的各个领域,要求人们以改革的理念,重新诠释企业统计,深刻领悟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统计以提供有用的信息为目标,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与企业更是紧密相连的。统计对于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为各项职能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为防范和化解风险,发挥其预警作用,新经济时代统计信息是影响企业管理层决策成败的关键。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改革型经济。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改革体系是一个从国际到国内、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新经济对统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创新经济相适应,统计的成功将取决于统计的改革,要求企业统计确立新的思路,提出新的对策,要在统计观念、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统计理论上实现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
(一)统计观念的改革
新经济首先给我们带来的是观念变革,它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统计观念的束缚,以新的理念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新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统计观。我们需要在观念上有哪些改革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统计服务对象的改革
企业统计是为谁统计呢?我国的企业统计起源于五十年代,是以苏联的统计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作为计划经济的附带部分始终是官方统计的基层报表单位,其服务对象是政府。计划经济时期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服务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以政府为主体。官方统计把企业统计作为自身的基础,以一套表的制度形成自上而下布置、自下而上的层层上报的统计模式,服务的主体都是政府。服务的目标都是为国民经济提供不同层次的统计资料,为政府提供经济调控中所需要的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变动、以及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信息。尽管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统计也有过多次变革,但统计服务对象始终是政府,也就是说企业统计一直是为政府统计的。
进入市场经济,随着政企的进一步分开,企业已逐渐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已不再是听命于政府的指令,已经具备了独立性和主体利益追逐性。因此,企业统计目标也适应其变化,逐步形成全方位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内外部信息的独立的统计目标,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则是企业本身。企业统计不应再隶属于政府,从而使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由于在企业内官方统计与企业统计尚未截然分离为两种独立统计,其主体未能彻底分开,因此在很大的程度上官方统计依然依靠企业统计报表作为主要的资料来源,从而形成了在企业内部两种统计行为的并存。这种并存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初期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统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经济下,这种并存则表现出统计体制改革滞后于企业机制的转换,其表现为统计主体行为方式不确定性,并导致部分统计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
在新经济下,由于官方统计和企业统计的统计主体不同和统计目标的不同,从而导致行为方式不同。作为官方统计行为,在搜集企业信息时,应尽快摆脱对企业报表的依赖,更多地依靠自身的统计力量以及依靠民间的统计机构力量,采用适当的调查方式和科学的估算方法,以获取客观真实的统计信息,其统计行为直接对政府负责。并能从根本上抑制虚假统计行为,能够有效地提高统计质量。作为企业统计行为,应摆脱官方统计的束缚,尽快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统计行为方式,其统计行为只对本企业负责,其目标服务的对象就是企业,具体包括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合作者、供应商和客户等。
2、企业统计内容的改革
企业统计什么呢?企业统计工作过去以企业内部信息为主,其统计内容主要是对劳动成果的核算、劳动要素投入的核算、资金存量与流量核算以及投入产出的分析等内容。其作用只是对企业内部活动的描述,对外部环境缺少必要的认识。在新经济环境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都将和企业息息相关,使企业竞争日起全球化、白热化。高科技带来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也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统计内容适应新经济的时代要求,满足新经济下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需要。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放眼于整个市场,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企业外部环境统计。而新经济要求将企业将外部环境扩展到世界经济领域,对企业所面临的国内外资源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法律环境以及体制环境等信息加以分析和考核,不仅对环境的现状进行了解,还要针对环境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和判断。企业外部环境因素是复杂多变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要素有的是确定的,带有规律性;有的是偶然的,带有随机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硬环境,可以定量分析,有的是软环境,不可定量分析。新经济使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高科技下的信息化、网络化及知识经济又使全球性市场格局日新月异、竞争激烈。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要求企业统计以新的理念扩大视野、放宽口径,以大统计、大信息量为宗旨,积极拓展企业统计的空间范围,增加外部环境统计,形成全面有效的企业统计信息系统。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内部信息内容也面临着变革。除了传统的成果统计、条件统计、存量与流量统计以及投入产出统计等内容外,应进一步体现出新经济信息特征。如反映高科技含量的设备科技水准统计、产品升级换代周期统计等;反映知识经济的人才创造力统计、无形资产统计等;反映信息化、网络化的企业虚拟运作统计、电子商务统计等;反映人本主义的企业凝聚力统计、企业文化统计以及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力统计、资金增值力统计、企业对资源与环境影响统计、环境成本统计、企业创新能力统计等等。
3、企业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
如何进行企业统计呢?传统的企业统计分析方法以描述统计为主,调查方法基本采用全面调查,极少采用推断统计方法。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应体现统计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改革意识,实现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的改革,以增强企业统计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统计的过程是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三大环节连接的过程,是与广泛的经济信息打交道的过程,因此,企业统计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分析方法和手段面临着改革。
(1) 统计调查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多变性,企业要想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仅仅依靠全面调查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应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因此,企业应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的统计调查体系,在采集企业内部信息时,凡是没必要采用全面调查或者根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的,均宜采用抽样调查,在采集企业外部初级信息时必须完全采用抽样调查。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的普及,对信息的记录、保存和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是信息的记录和保存方式已由传统的纸载逐步转变为磁载和光载,使企业能够建立大容量的数据库。二是网上信息交流拉近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加了信息交流渠道。企业统计调查作为经济信息的收集过程,必将受到这种高科技所带来的影响。调查手段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收集数据,如开发功能性强的互联网调查方案,资料的取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子网络来进行。建立统计调查网络平台,在系统内进行高效的统计数据信息传输,在系统外能与社会网络有效对接。
(2)统计整理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传统的企业统计加工整理是将采集的信息分门别类地设置统计台帐并加以汇总,其工作过程是以手工操作为主。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给统计整理手段带来巨大的变革,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实现统计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在高频率、快节奏、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统计要想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其信息的需求,除了进行及时、准确、完整的统计调查外,还必须进行快速、科学、有效的统计加工和整理。因此,我们要把现代信息技术与统计加工整理相结合,建立企业数据库系统,以数据库系统的存储、检索、基本统计功能取代手工统计加工整理工作。
(3)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新经济环境下统计分析方法应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传统的以描述统计和静态分析方法为主的统计模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了,应该增加现代统计预测方法、决策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加强企业统计的推断能力和动态分析能力。
发达的信息技术和健全的电脑网络系统以及强大的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使统计分析工作与数据的采集和整理三大环节同步进行,从而大大缩短统计工作链,极大提高统计效率。新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统计借助于统计分析软件(如SPPS、SAS、EVIEW、STATICA等)可以充分进行深层次的数据挖掘,为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地提供优质服务。
4、统计信息源的改革
由于我国部门、行业和社会组织统计间还没有形成相互合作、相互服务的良好机制,企业统计单兵作战,造成了很多丰富的统计信息资源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传统的企业信息来源主要依靠自身的统计机构来获得,企业内部统计机构主要完成内部信息的采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外部信息采集成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庞大而又复杂的外部环境信息的采集,企业内部统计机构就显得力不从心了,特别是中小企业更是无能为力了。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统计工作建设的同时,还要充分开辟其它的信息源,充分利用统计市场的资源,比如利用民间的调查公司、利用高校的统计力量、利用政府的调查机构,同时还要积极收集各种渠道的二手数据,充分扩展信息渠道,使企业统计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里发挥巨大的作用。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统计网络平台,实现统计调查手段的现代化,建立信息调查网页,使统计在线调查日常化,便于企业能够随时掌握一些常用的信息。
统计观念改革实质就是企业统计“为谁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这三个基本观念的改革,随着新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观念也必将随之不断的改革,逐步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和要求。
(二)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统计制度、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统计生产力、改进统计生产方式的关键。新经济不仅促使人们的统计观念变革,同时也对统计制度、统计体制改革提出了时代的要求。新经济要求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以解放统计生产力、适应现代化管理为宗旨,建立健全现代化统计制度与统计体制,全面满足现代化企业统计的需要。
1、企业统计制度的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经营方式、组织形式、运行机制等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从我国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历程来看,明显地滞后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多数企业统计依然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制度,把企业统计只理解为统计报表制度下的企业统计,对现代企业统计的职能缺少充分的认识。即使有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了这一点,但由于现实统计制度的束缚,未能使企业统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由于现实的统计制度是两种统计行为并存,即企业统计和官方统计并行于企业中,形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统计体系。现行的企业统计制度使企业统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决策的参考作用就有所减弱,或者说就没有发挥过太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企业统计模式属于报告式统计,以满足官方统计报表为主,对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不足。因此,企业管理者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漠视企业统计,企业管理者认为企业统计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报表上报任务,将其视作工作中的负担。因此,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企业统计,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二是过分“重视”企业统计,由于企业统计是上报数据,企业领导特别是国企领导将统计数据视作政绩,以权定数、虚报瞒报,造成统计数据的偏差。
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的两种统计行为并存的统计制度已经严重制约了统计职能的发挥,一方面使官方统计数据真实程度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又使企业自身统计工作受到干扰。因此,现代企业统计应该是相对独立的自我需要的信息型统计。而政府在搜集微观统计信息时,对待大型企业宜采用垂直在地统计方式,对待中小企业则利用民间独立统计机构,以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企业的统计信息。这样,既能较为有效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也使企业统计从统计报表制度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企业统计管理体制的改革
现行企业统计体制在较大的程度上还依然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体制,政府与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统计部门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对企业实行统计工作方面的领导职能。
市场经济下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统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完全是企业自己的行为,政府无权干预。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机制应摆脱政府统计部门的行政管理,建立独立的企业综合信息型统计系统,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依托,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需求为目标,推进企业统计信息化的高效运行。
(三)统计理论改革
传统的统计理论以统计指标为主,忽略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统计分析理论停留在统计指标的结论性的总结和简单的描述性的分析。缺乏定量分析和推断分析,量化分析停留在较低处理层次。新经济环境下,统计改革应该以统计理论改革为先行,为统计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统计理论改革是在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国际主流经济统计理论的融合和接轨,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相结合,使统计理论更加科学。建立符合中国实际、满足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统计理论,加强统计理论的改革性、市场性和量化分析等。
(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改革意识的高素质统计队伍
新经济是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它迫切需要具有改革意识、现代化知识、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从事企业统计工作。现代化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基本素质是:
1、具有现代统计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应用能力。
3、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运用能力。
4、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并熟悉国际统计惯例。
5、具有现代统计改革意识。
6、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使企业统计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使企业统计变革与改革成为必然。在新经济时代,我们充分体会到新经济给企业统计带来时代的变革,以改革的精神完善和发展企业统计,使企业统计充分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论文摘要:依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实践,提出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的原则和方法,将统计信息对象按既定的原则进行分类编码,建立了规范的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及统计信息基础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分类编码;空间信息系统;信息基础数据库
信息分类编码是信息存储、处理、交换及共享的基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各种专题数据库应用系统虽已先后建成,但有关信息采集、处理与共享的技术标准的制定相对为滞后。对信息进行分类能够使信息系统条理清楚,易于管理,并能够方便地从中提取不同类型的信息加以分析利用。而采用信息分类编码是解决信息分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从开展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工作以来,一直没有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因而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与编码,以满足各有关方面对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如何建立起一个可供统计各部门统一使用的国家产品分类编码标准体系,以实现信息管理的标准化,最终实现信息的共享,已成为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统计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一个专业领域,是统计信息化过程中的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基础工作。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体系,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信息共享和各类应用系统建立都至关重要。
1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概念
分类编码是指把研究对象按各自的特征、特性进行分类,并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数字码或数字、字母混合码的过程。统计指标编码就是根据统计指标分类,将统计指标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为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一组有序符号排列。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就是用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对不同的行政级别分属不同类别的统计指标进行分类,并按照不同的类别形成特定的规则和依据。
2统计信息分类编码原则
2.1分类原则我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工作,各类统计信息内容广泛,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的分类与编码,现有数据的检索、处理、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存在困难,不能满足当前综合指标检索、分析、处理的要求,根据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处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如下的分类原则:①分类的结构采用层级结构,逐级展开形成完整的分类体系;②分类要包括所有主要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类型,适合各种检索、处理需要;③分类要保持统计指标体系的相对完整;④分类要处理好指标层次与指标分组的关系,加强分类的完备性。
2.2编码原则根据国标《标准编写规则》第3部分信息分类编码(GB/T20001.3-2001),结合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特性,将信息按如下原则分类与编码。①科学性、系统性。以适合现代计算机、数据库以及应用和管理为目标,按照农村社会经济信息的属性或特征进行科学分类,形成系统的分类体系。②稳定性。分类体系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基础,能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重大变化。③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分类既要反映要素的属性,又要反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应具有完整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的分类编码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包含所有主要的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指标。④规范性。分类名称尽量沿用习惯名称,有国标则遵循国标,避免概念混淆。⑤唯一性。保证1个编码对象仅赋予1个代码,1个代码只反映1个编码对象。
3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方法
3.1分类方法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有线分类法、面分类法、混合分类法3种。基于统计信息的特性,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线分类法(也称层次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个层次的类目,并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线分类法层次性好,能比较好地反映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用方便,既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也方便计算机的运行处理。
3.2分类设计根据信息分类原则,结合《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GB/T7635-2002)、行政级别分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A门类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特点,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成5个等级:5个行政级别类,5个大类,10个中类,70个小类,900个细类。在数据库结构设计中,每一层都留有足够的空间用于类别的扩充。
行政级别类:是按照行政区划级别进行划分,依次为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
大类:是依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原则而建立的类别,依次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林牧渔业产品。
中类:是大类中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基于生产实践中种养的植物、动物划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种植业下分粮食作物、蔬菜等。
小类:是中类按照生物学科和农业学科分类法细分成若干分支的类群,如果粮食作物下的小类可划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等。
细类:是小类中细分的基本单位,也是各级单位的起点,即物种(简称“种”),如具有北方特色的谷物主要有玉米、谷子、高粱等等。
3.3编码规则编码规则是分类编码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根据统计数据的各种属性特征来规定编码的每一位取值和对应的含义,进而约束代码的制定。编码要反映出其对应统计数据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以区分不同统计信息的类别。
4分类编码实例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编码设计首先确定编码对象。例如编码A01的对象是种植业下的粮食作物。其次建立编码、分层和各码位的规范取值规则,对每一编码对象制定码长。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采用9位编码,分6个层次。第1层用英文字母z表示指标标识,第2层用数字1~5表示,第3层用英文字母表示,与GB/T4754—2002A门类中大类的代码相对应,余下3层用数字01~99表示。第3层的代码从A~E,其余3层代码从“01”编至“99”,各码位代表相应的类别。每一层的编码采用数字顺序编码,动态递增产生系列顺序代码号,随着编码的增加而产生新的信息类别代码。其代码结构见图1。
如Z1A010101(稻谷)的结构为:z为指标标识,1为省级指标,为种植业,0l为粮食作物,01为谷物;01为稻谷。最后编制类别代码表(后4层),对每一编码对象按既定的编码规则编制出该编码的数据元素的所有取值表(表1)。
5结论与讨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编码是一项庞大的、复杂的、基础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强调科学性和系统性的有效统一,更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应用。研究针对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特点,综合现有的统计信息分类标准建立了编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计信息分类数据库,制定了国家及省市级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提高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采集、检索、共享的效率,对农村社会经济资源整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规范化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
由于每一个具体的信息具有多方面的属性特征,因此具体分类中标准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标准的确定关系到分类系统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每种分类系统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要在具体的应用中加以验证。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经济统计;GIS;数据共享;空间分析;可视化
论文摘要:将GIS技术应用于农村统计领域,通过制定统计行业空间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了系统与现有统计政务系统的数据共享。提出并研究了统计数据空间化处理、空间统计分析和多维可视化表达的技术方法体系,从农村统计业务流的角度进行系统数据库设计、框架搭建以及功能模块设计,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系统原型并在国家统计局进行示范应用。实践证明,建立时空一体化的信息支律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部门的政务信息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国民社会经济信息化和地理空间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子政务信息与地理空间信息的资源整合已成为数字政务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统计部门作为政府信息服务的窗口对数据的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统计信息和空间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全面、深入的统计分析和更及时、更完善的统计服务。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统计部i7非常重视将地理信息技术引入统计工作中,作为信息标准化、自动化和社会化共享的重要手段。美国人口调查局早在八十年代就综合各种普查地图开发了TIGER地图服务系统,提供统计电子地图浏览,并可以进行自动化制图。日本统计局在1990年就开始陆续进行普查地图数字化工作,并开发了普查绘图系统(Census Mapping System),此系统可编辑并绘制各种地域统计地图。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除了向公众提供统计数据外,还提供打印输出统计地图的服务。我国统计信息空间化管理和分析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比较迅速。“十五”期间,开展了“国家社会经济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该系统采用全国1:100万比例尺行政区划地图和2004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建立了基础数据库,实现了统计数据的浏览、查询、数学分析和图表制作等基本功能。国家统计局组织研发了“中国经济监测预警系统”,重点解决中国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及统计数据可视化等问题。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一直致力于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信息化建设,但由于传统农村统计业务中数据的采集、管理与分析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导致数据在各个部门难以共享,统计数据通过文字图表进行展现的表达方式单一,难以有效描述统计对象所包含的空间信息及其空间现象和规律。对统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与可视化已成为当前农村统计部门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基于GIS技术实现农村统计业务对象和内容的时空集成与整合将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因此设计和开发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对于推动我国农村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系统设计
1.1设计原则
1.1.1数据的标准化
制定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行业空间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与规范,包括农村统计单元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专题地图产品制作与规范四项统计行业标准,定义统一的数据接口,以实现系统与现有政务系统的无缝对接以及各级农村统计部门之间多源统计数据的整合与共享。
1 .1.2融合政务工作流
系统功能设计要符合统计部门的政务工作流程,将系统逻辑与业务逻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复杂统计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简单化。
1.1.3良好的扩展性
组件技术实现了软件的复用和健壮的版本更新。利用组件技术将系统功能封装为GIS组件对象和业务逻辑组件对象,通过组件对象的连接实现系统的集成,使系统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1.1.4数据的安全性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作为国家重要的信息资源,在信息前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系统必须建立严密的密匙管理体系和授权管理体系,针对不同权限的用户开放对应的功能,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
1.2总体设计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三部分。数据层负责多源异构统计数据及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和检索,数据统一存储于Oracle数据库中,通过ArcSD〔空间数据引擎实现对空间数据(矢量数据与遥感影像数据)的访问和管理。应用层将数据层与表现层连接起来,实现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的查询、分析与可视化等功能。表现层将应用层分析得到的可视化统计信息展现给用户,并与用户进行交互。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
1.3据库构建
系统数据库包括统计数据库、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空间数据库和权限数据库四部分。统计数据库存储农业统计普查数据,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农村统计报表数据和重点调查数据。由于统计标准和方法频繁变动,在统计数据的组织上引入了“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是抽象出的对数据的描述性数据。将统计数据独立存储,使用元数据描述统计数据的时间、名称、单位等指标体系信息,当统计标准变化时只需维护元数据即可实现数据库的更新,有效提升了数据库的灵活性和扩展性。统计单元代码数据库存储分年全国各级统计单元代码以及分年统计单元变更信息,统计单元发生变化时可通过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查看变更情况。空间数据库分年存储全国省、市、县、乡、村5级统计单元矢量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单元代码进行关联。用户权限数据库定义了不同用户类型的数据权限和应用权限,控制和分配不同用户对系统功能和数据的使用权限,实现对系统的安全管理。
2、系统实现
2.1统功能模块
系统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了统计部门的业务需求。突出对统计数据的时空一体化查询、分析及可视化。系统在逻辑上分为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分析和多维可视化四部分。运用组件技术对模块功能进行封装,模块之间通过开放的数据接口建立通信机制。
2.1.1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模块是系统后台数据的控制器,包含行政代码管理、统计数据管理、空间数据管理和时空数据查询四部分。基于标准的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编码规范,数据管理完成了统计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数据编辑和数据验证;时空数据查询包含同期统计数据查询、历史统计数据查询、统计单元变更查询与空间数据查询,实现了时空序列上的高效数据检索。
2.1 .2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包含用户管理、地图管理和界面管理功能。用户管理考虑到统计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对不同用户给与不同的操作权限;地图管理提供图层的导入和删除、图层的显示控制、图层的顺序控制等操作;界面管理包含系统界面工具栏与显示窗口控制、专题地图模板与统计图表模板的加载与删除等功能。
2.1.3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系统的核心功能,包含统计分析、空间分析、ESDA分析和统计模型库四部分。统计分析功能可以对同期和历史统计数据进行多种数学运算,提供运算结果输出并完成与空间数据的地图关联。空间分析功能提供数据的空间量算、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操作,并且可以对分析结果制图输出。ESDA分析封装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空间插值等功能,通过COM接口可以讲分析结果与统计地图进行有效交互。统计模型库对多种数学模型、统计业务模型和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封装,用户可以对模型进行组装形成新的业务模型以满足复杂的统计应用需求,模型可以保存、修改、输出以便重复使用。
2.1.4多维可视化
多维可视化模块包括专题制图、统计图表、三维地图和可视化集成功能。专题地图功能将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关联,制作各种统计专题地图,并可对专题地图进行输出打印。统计图表功能对统计数据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制作多种图表数据,并支持图表的输出与打印。三维地图通过对统计数据构建数字表面模型实现数据的三维可视化,进一步分析统计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更好的为宏观规划进行辅助决策。可视化集成功能将系统与遥感影像数据进行集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统计数据与数据库中影像数据的集成展示,二是与系统与Google Earth的集成,实现系统数据在Google Earth中的可视化。
2.2系统界面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空间管理与分析系统采用ESRI公司ArcEngine9.2组件平台结合Oracle 10g数据库在VC++6.0平台下进行开发,并在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进行示范应用。系统界面设计遵循美观规范、风格统一、操作简便的原则,主界面由六部分组成:菜单栏,状态栏,统计专题,统计报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如图4。
3、关键技术
3.1变更单元时空数据查询
对统计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检索是统计部门的重要工作,由于农村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发生合并、拆分、划拨、代码变更等变化,导致难以将一定尺度上的农村统计数据进行时间维和空间维上的对比分析。针对这一问题,对统计行政单元和空间数据引入“版本”的概念,依照年份对统计行政单元代码和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同时采用双向链表存储结构设计统计单元变更信息表,利用多叉树搜索算法可以追溯农村统计单元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情况。这种存储和查询方式简化了数据入库操作同时可以进行高效的数据检索,有效的解决了农村统计业务中统计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数据变更问题,如图5。
3.2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
统计部门不仅是原始数据的提供者,更应提供数据的分析、挖掘、预测等服务。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将GIS技术、空间统计学方法和统计数据相结合,克服了经典统计学中数据相互独立带来的局限性,深入挖掘统计对象间的空间关系和统计现象的变化规律。系统运用组件技术将空间相关性分析、空间聚类分析、空间趋势面分析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封装为ActiveX控件,与系统进行集成可以实现区域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在时空维度上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关联性分析。
3.3统计模型库
模型就是将系统的各个要素通过适当的筛选,用一定的表现方式描述出的简明映象。统计模型库提炼了系统业务逻辑,采用开放的模型接口构建,利用COM技术将统计业务中的传统数学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模型进行组合封装,可以将传统统计数学模型与GIS模型进行综合运用创建新的统计模型,并允许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对模型进行编辑,实现模型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自动化集成。这种开放的结构使系统的灵活性有很大的提高,简化了复杂统计任务的操作流程,实现了统计数据进行从空间分析到地图可视化表达的“一键化”操作。
3 .4可视化集成
统计指标具有时空性,因此将统计数据加入地理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可视化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统计数据的时空分布、变化情况。Google Earth实现了多源多尺度海量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的无缝显示,具有开蒯生、易用性、共享性等特点。因此GIS与Google Earth的可视化集成为统计数据表达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将统计数据与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关联,然后通过数据转换算法将系统空间数据转换为KML数据流,在Google Earth中加载显示,用来监测较大尺度下的贫困地区、经济热点地区、指标异常地区等具有较好的效果,如图6。
4、结论
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反映了农村社会经济现象,必然要考虑统计对象的空间位置、空间状态以及统计对象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将GIS技术运用于农村统计业务,实现对海量统计数据的时空分析挖掘,可以向统计部门提供深层的信息从而快速有效的形成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准确把握。通过制定统计数据与空间数据标准与规范,不仅实现了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下属各部门统计数据的集成和共享,而且可以解决统计业务中因行政单元频繁变动带来的统计数据时空查询以及空间数据更新和维护问题。系统模型库对统计业务流程进行提炼,使系统操作简单化、智能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统计是一门通用的基础课程,现已成为众多管理类学科不可缺少的实用型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统计创新谈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育亟待改革的几个问题。
一、统计学教材体系的创新是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统计学教材应更加注重新统计方法的介绍以及统计应用
作为经济管理类的各个专业,开设统计学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供数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教材的创新,应以统计思想为主线,以统计案例为依托,以介绍方法应用为目的,以应用统计软件技术为手段,突出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同时不要忽视统计概念的准确性及统计术语的标准性,注意处理好统计学与其他课程内容相重复的问题。
(二)统计学教材内容应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
统计软件的应用使分析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它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准确而且使统,计教学由繁琐、抽象变得相对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趣味盎然。统计学教材中适当地介绍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是相当必要的,在讲解立体或案例过程中同时应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excel基础上进一步介绍spss统计分析软件。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统计学教师应注重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统计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
(一)教师有机合专业知识讲授统计分析方法
目前统计教学存在着统计教学与相关专业内容严重脱节的问题。统计学教师在讲授统计理论、统计思想与方法时缺乏针对性,脱离实际的设例教学模式,没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了统计课程之后,在遇到专业问题时不知如何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会利用统计学的方法与技术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推断与预测。这种状况与统计学的教学目的相悖。
(二)教师有机结合统计软件与统计学教学
为了推动统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应强化统计软件在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现在的教学安排中统计学没有上机操作的要求,有些统计学老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统计软件的操作方法的传授,还有些老师由于发现学生知识结构对掌握统计软件有一定难度,学习统计软件有畏难情绪,就不介绍统计软件,使得统计软件的应用成为统计教学中的瓶颈问题。这种现状与市场对统计的需求相悖。
(三)教师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讲授统计方法时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注重统计方法在其他各个专业学科中的应用,这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启发式教学,学会按照个体与总体、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双向互动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象、快捷地接受知识,发挥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是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为元素的教学体系。利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一定知识基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找到统计学的方法和实际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三、通过考核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
(一)通过笔试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要注意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二)重视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
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考核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进行。
1.撰写调查报告
统计调查是经常性工作,它可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应安排学生结合本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亲身感受调查工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案例分析
在教学中可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以分析报告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主要考核学生应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计算机操作
统计学教学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课堂教学通过计算机演示,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绘制统计图表、计算统计指标、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就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学教学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素质,以达到统计教学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高校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统计学21世纪人类社会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重要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之一,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经济强力冲击。无论是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储存、、分析,还是统计的理论、方法、技术,都发生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进步,给统计学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对高校的统计学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学科,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目前,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济、金融等学科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针对本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了解统计思想,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是摆在统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普及和统计软件普及的环境下,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结合统计软件,提高其应用定量的统计模型以及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现代化的管理和决策的能力?
1 教学内容体系的安排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为企业经营决策等提供理论支持的学科。统计工作过程一般包括统计设计、调查、整理和分析4个环节。由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统计数据的产生、处理方法等发生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对传统的统计教学内容也必须进行必要的删减与扩充。
教学内容要做到“三减三增”:减少详细手工计算步骤与技巧,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改为公式内涵的剖析;减少部分浅显内容,改为自学或课堂讨论;增加“统计学设计性实验”,增加“统计学软件使用”,增加“案例分析部分”。
首先,应删减传统手工统计的部分内容,减少复杂的公式推导。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统计思想的传播,减少统计公式的推导。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处理数据信息的方法论科学,涉及许多数学公式。但是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统计方法来解决经济管理类问题。如果在统计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公式的严密推导,一方面与经管类开设统计学的初衷相违背,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学习统计的信心。对于一些浅显内容,如静态分析指标中平均数、众数的计算等,可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
其次,应该增加与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网上调查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网络问卷设计、整理、分析的内容。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没有提及统计设计,这可能与我国长期使用的统计报表制度有关。统计报表一般由国家统计局设计,层层下发,数据收集者和使用者一般不需考虑统计设计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不仅抽样调查成为整个统计调查体系的主体,网络调查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学教材中应该增加统计设计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技术条件下的在线调查方案、原始数据的在线分类汇总、数据的储存和检索方法、数据分析的计算机处理等的理论。
再次,增加各种统计软件的内容。虽然市场上有很多关于统计分析软件使用的专门书籍,如excel、spss、sas、statistica等软件的使用手册等,但现有的统计学教材几乎都是理论知识的介绍、统计公式的计算,并没有结合统计方法给出具体的软件操作以及结果说明,这使得理论教学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案例教学在统计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内容选取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非常重要。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可以通过网络选择适合每个不同小专业的特色案例。如对于金融类学生,可以选择证券市场案例;对于营销类学生,可以选择企业调研类案例;等等。
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日益提高,经济管理类统计学课程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统计学课时只有48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为了缓解这种矛盾,应将课堂教学、课外练习、学生自学等多种方式统一起来。计算机的普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发生变化,教学方法上出现多样化的趋势。统计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后分组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完成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等,使学生真正体验从数据收集、整理到数据分析及解释的全部统计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案例教学
根据经济管理类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选取紧密结合实际,具有专业特色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选用的条件、背景及分析研究过程。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统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方法、公式变得十分具体,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基本知识阐述与统计学前沿进展及热点介绍结合起来,这将会使得课堂生动且有时代气息,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掌握一些新方法及新观点。
2.2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
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应用,做过多的统计公式的推导显然意义不大。因此,在统计学的教学理念上,应力求淡化统计方法的推导和计算,而重点突出统计思维的建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统计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大量的内容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计算的原理和正确应用的条件、正确解读计算的结果,而对大量复杂具体的计算可以交给计算机去完成。比如方差分析,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教学实际分析的。现在只要讲清楚方差分析要做什么,为什么方差分析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判断有无条件误差,而原假设又是k种不同水平下总体的均值是否相等,检验结果表示什么等就可以了,大量计算的工作让计算机去完成。又如动态数列中用最小平方法进行长期趋势测定,手工计算量比较大,尤其在测定抛物线、指数等趋势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只需要给学生讲清楚最小平方法的基本原理,具体的趋势方程计算通过统计软件完成。
2.3 课堂教学结合统计分析软件应用
由于统计学课程定量分析内容较多,具体计算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统计软件应用的教学。目前统计软件比较多也比较杂,在选择教学软件时,要注意选择操作比较简单、实用,适用面比较广泛的软件。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利用spss软件,能方便、快捷地处理统计数据,使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统计分析课程在采用spss软件教学后,可使数据的图表演示、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整合,理论教学不必将大量时间浪费在公式的推导和数据的运算上。学生只需要掌握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学会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各种统计方法的本质。在理论课上,主要侧重于从实际问题引出基本概念,讲清基本原理,侧重于分析不同的统计方法其适用条件、适用数据类型,通过案例分析讲清楚相应统计知识的应用,而统计计算则由软件完成。重点说明各种方法使用的条件以及spss输出统计结果的分析,从输出文件中如何得到结论,如何进行合理地解释。
2.4 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说,学习统计学的目的是运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模拟统计实验;请政府统计部门的人员进课堂介绍统计方案的设计、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鼓励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统计知识分享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管理问题。如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组成团队,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如“对大学生逃课问题的讨论”“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情况的分析”“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等,进行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调查方案设计,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spss软件分析,选择恰当的统计处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建议。
2.5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应该把教室变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交流思想的平台,通过网络课堂、e-mail等,把教师的讲授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把学生的学习从屏幕或黑板拓展到计算机网络;把教学的方式从课堂的面对面拓展到网络的心对心。这样才能使大家对统计学感兴趣,畅通师生交流渠道,进行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育,把统计知识的获得从被动的灌入转到主动地猎取。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传达更多的信息,统计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现代化的教学条件。比如制作精品统计学课件,把比较抽象的理论方法形象化,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建设统计学课程主页,链接相关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的统计学知识面,了解统计的最新发展和动态;提供分析的背景资料和统计软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集体攻关、团队合作的精神等。
3 考核模式的创新
在网络环境下,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的教学目标也发生改变,通过统计学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实践能力。考试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目标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高校统计学课程成绩评定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分占总成绩的20%~30%,期末卷面分占总成绩的70%~80%。期末卷面一般也仅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这使得学生在考试前忙于公式概念的记忆、课堂笔记的抄写,不能考核出学生的真正水平。统计学计算量大,短短2个小时的考试,试卷能够涵盖的内容也不全面。因此,在计算机普及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考核也应该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应着重于学生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取综合考核的形式。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很多情感体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种直接书本知识的活动,很难通过考试来衡量。平时考核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个人能力。平时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上机操作和调研报告。平时作业分为书面作业本作业和电子实验报告两类。书面作业主要有平均指标、变异指标、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电子实验报告作业人手一份,各有差异,有利于防止个别学生抄袭作业,提高形成性考核的客观性。对软件操作、调研报告的考核主要是检测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统计学教学中,统计图表、时间序列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等的学习都要结合软件进行。笔者在上课时,主要通过一对一面试提问的方法来确定统计软件操作的成绩。调研报告是考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有效手段,从统计调查设计和统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到通过样本进行总体估计、检验等方面均有涉及。这种考核方式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分工的重要性,还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成就感和现场感,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调研报告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耗时比较长,建议在讲抽样调查的时候就把选题提供给每个小组,让他们开始进行统计设计。调研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提交调查分析报告、个人评定、小组成员分工等书面材料,根据这些书面材料对小组每个成员进行评分。
期末考试仍然采用笔试的形式,重点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计算分析能力。考试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以内,题型设置可以多样化,允许学生携带计算器。最后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的过程中,笔者建议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各占50%,着重对学生基本统计技能的考核,扭转学生“轻平时、重期末”的错误思想,形成主动的学习氛围。
4 小结
iversen等认为:“计算机与教学环境的结合,尤其是界面越来越方便友好的统计软件的使用,已经使旧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记忆并运用统计公式,不再适用于大部分学生,很多学生在学习统计时,公式反倒成为一种障碍。我们坚信,不用公式,也照样有可能获得统计思想的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统计计算技术不再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统计思想、统计应用才应该是重点。现代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因此,需要进行统计学的教学创新,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考核等各个环节都进行有益的探索,把创新的思想贯穿于每个教学活动中,强调实际应用,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也提高学生的统计应用能力。
笔者分析了在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如何有效地开展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课程特点。高职统计学课程是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一般开设在政治经济学,计算机基础,经济数学之后。由于该课程主要是与数据、信息打交道,课程教学内容显得繁琐而枯燥,高职类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欠佳,一开始往往便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感。
2.教学方法。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理论、原理为主,忽略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如在课时分配上,在统计定理,统计方法及数学证明上花大量的笔墨。在数据处理环节的教学中,沿袭传统的数据处理工具和方法,如沿用计算器进行手工计算,结果学生将大量的时间沉埋于繁琐的数据处理中,甚至导致学生对数据产生厌烦心理。现代信息技术和工具飞速发展,各类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企业的各个经营管理环节中,统计工作更是如此。传统的教学方法只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
二、高职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数据的热爱。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够用”为原则,以学以致用为目的。强调和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洞察力,理解和分析能力。因此,教学内容上应该尽量地减少对数理统计定理和方法的证明,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问题,以社会经济的实际案例为引擎,引入对统计原理和方法的介绍,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和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此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必须具备正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能力。因此,统计学课程应引入一定课时的实验教学,介绍相应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数据的软件,如spss、excel等软件,并要求学生动手实践,运用统计软件来处理数据,得到规律,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通过实验教学,增加统计软件的介绍和运用,代替了以往繁琐的计算过程,切合了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也适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在软件的操作中获得了技能与成就感,甚至能够激发出学生对数据的热爱。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①丰富案例教学。统计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随时注意收集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自身积极地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统计调查活动,积累统计案例资料,将课堂教学贴近生活,甚至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如某公司不同地区销售额的统计分析及销售策略抉择问题呈现给学生,增强课程的情景性。②增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学中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统计原理方法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学生讨论式学习融入其中。③多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统计学中较多概念和知识点是相互关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擅于利用各个知识点的关系,采取环环相扣,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思考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的事实。
3.教学资源的配套及优化。一是学校硬件和软件设备的大力配套。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缺乏统计学教学所需的实验室,教学软件以及统计软件,这成为统计课教学改革的一大障碍。二是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统计学课程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深入广泛的统计知识,还要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对大部分年轻老师而言,统计实践经验缺乏,对统计原理的运用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和锻炼。而部分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和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操作技能上还比较欠缺。学校还需要加大对教师知识结构、素质、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
总之,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必须改革。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各个环节相互衔接,才能提高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它提供了关于搜集、整理、汇总、描述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和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和决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不仅是高校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而且也是此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统计学本身具有概念多、复杂难记、公式多,难以理解、容易用错、实际应用比较灵活等突出特点,所以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引起教学者的注意。
一、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
统计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统计理念。学生应能看懂大部分统计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照本宣科。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教授学生统计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具备一种统计理念,养成定量思维的习惯和掌握定量思维的基本方法。我国的大部分经济理论研究偏重于演绎推理,较少用数字说话,有时由于数据不足使读者怀疑其科学性,大大降低了说服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在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学会搜集、整理和分析使用数据的技能,通过调查或试验,搜集某方面研究的数据,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数据到结论,才能得到对此项研究的正确认识。即在统计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将讲授课程作为手段,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输一种定量思维方式或一种定量分析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统计学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 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先简明直观地介绍基本内容,并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力求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内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体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最后及时总结基本内容,一个知识点应有一个小结,全部的内容应有一个总结,小结和总结是对基本知识点的强调和归纳。
(二) 在教态上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适当的教师用语,来提高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如对基本知识介绍时,教师用语的使用必须准确、严谨,节奏平缓,以期达到学生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作案例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则应轻松、活泼、幽默,节奏富于变化,以活跃课堂气氛,但对基本内容总结时,教师用语则应简洁精练、浓缩概括,节奏稍慢一些,这样有利于学生记忆和应用。
2.通过对知识加工,增加知识的应用性和趣味性。统计学是一门夹杂数学内容的学科,大部分学生都很畏惧繁琐的公式,所以在讲授统计学时,教师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尽量列举统计与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与日常生活相关联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统计的眼光认识世界。在搜集案例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途径, 如国家公布的国民经济各种统计资料或各类媒体报道中的统计调查数据,以及在实际调查中得到的各种资料和生活中学生认为有意义的案例等,如用本班的出勤率、团员所占百分比来讲解“结构相对数”。
(三)在统计学考试试卷安排上来说,可以借鉴西方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考试的方法,把考试中可能用到的主要公式在试卷上直接给出。
事实上,这与强调学习统计学重在能使用统计方法处理具体统计数据的要求是一致的,对公式的推导证明是统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的东西,而非统计专业的学生只要能熟练使用统计公式,能注意到不同公式的特定应用条件就可以了,这种将统计学的相关公式给出的做法,在国内统计学考试中几乎没有出现过,而在西方的相应课程考试中则是普遍现象,如英国的一些课程的考试就是如此。
(四)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普遍采用的,统计学也可以借鉴这种形式。这里指的是在统计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对案例情况的熟悉,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对案例中待解决问题进行思考、分析、研究和辩论,并选择若干统计方法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一个比较优良的解决方案的过程。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要有牢固的本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足够的经济管理知识,能在实践训练中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做到这些,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统计教师迫切需要提升自身综合知识,加强各个方面技能的培训。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统计学教学,虽然对学生不需要讲授过多复杂、高深的统计理论和方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降低了对统计学授课教师的要求,相反,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统计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对统计学学科知识结构的把握。
在统计学学科上要达到一定的积累,及时更新和完善知识框架,不但需要掌握统计学原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及相关的统计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cel、eviews、spss等,了解统计学科的发展动态。
(二)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过教学理论的培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剖析,结合学科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技能,必须能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 对任课班级的专业相关课程的了解。
教师应对所授班级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所了解,尽量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实例来讲解统计理论方法,在介绍最新统计知识时能与学生熟悉的专业应用相联系。这样,不但使学生将知识贯穿起来,应用自如,而且还可以加深师生间的感情,更便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提高与统计学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能力。
统计学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活动而缺乏统计实践活动的锻炼。因此对企业经营的规划、预测和管理的统计工作,教师的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这样统计课程就无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联系起来,教师的讲课无法给管理的专业实践提供帮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很难得到提高,这恰恰是一些统计学教师需要提高的方面。
学习理论是在课堂,检验是否掌握了知识理论一般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注重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把案例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各种解决方案与实际解决方案进行比较并开展评价,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判断能力。
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在实际中完善理论,反过来理论还应应用于实践中,指导实践。在统计学课堂上,传授理论的同时,还要注重统计学理论与现实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一)课前准备方面,在每章结束的时间,安排学生对下一章预习,除了对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外,更重要的是找到该章在现实中的应用体现,为自己和他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二)课程安排方面,在统计调查、抽样调查等章节的教学中,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对周围的企业单位或社会进行问卷调查。每一小组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确定调查方式等,整理调查问卷数据,归纳调查结论,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促进企业或社会在某方面的发展。
(三)教材设计方面,设立附录收集一些从政府部门的统计信息,及报刊杂志中有关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资料,说明如何利用统计知识解决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实际问题;还可列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截止到5月22日的死亡人数为55 239人,后期统计捐款总数为441亿元;受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我国共持有美国国债5 187亿美元,较6月份大幅增持149亿美元,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第二大持有国;世界上每4个新生婴儿中有一个中国人等。
五、结论
在统计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不断的提高统计学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素质,进而使统计学的教学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