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1 04:02: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健康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在护理中如何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护理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是通过健康教育唤起患者的健康意识,使他们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掌握自我保健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健康素质及生活质量。几年来,我院在临床护理中重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将患者健康教育内容贯穿于整个临床护理活动之中,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医学护理知识和健康指导,有目的、有计划的为患者解决更多的健康问题。因此,在临床护理中作好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

1.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作用

1.1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得力措施教育人们树立新的健康观,鼓励人们具有达到健康状态的愿望,并帮助其实现这一愿望。1年来,我院对82∞名患者在出院时进行调查,所有患者都认为健康教育非常必要。

1.2健康教育能疏导患者心理方向的问题帮助患者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去战胜疾病,密切了护患关系。我院开展健康教育以来,增加了很多工作内容,但与患者交流、沟通多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有很大提高。满意度由过去的86.5%(年平均),上升到现在98.8%(年平均)。患者有疑问有心里话愿意对护士讲,而护士也能时刻以患者为中心,予以全面、周到地护理。

1.3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手段许多疾病产生于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如:吸烟、酣酒、高糖、高脂食、性混乱等,通过健康教育对某此偏离行为方式进行矫正,以提高患者和人群的自控能力,就会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1.4健康教育可降低患者焦虑状态患者住都有陌生紧张心理,特别是需要手术的患者,护士应根据患者治疗的不同阶段进行教育,讲明各种检查、治疗、用药的目的,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健康教育是消除不良心理反应,解除患者及家属种种疑虑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最理想的保健措施。

1.5健康教育是一项技资少、产出高、效益大的保健措施,美国医药协会调查显示,每花1美元于患者健康教育服务上,就会节省6美元的医疗费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做好患者健康教育的要点

2.1内容必须具体患者健康教育是适合患者状况和生活需要的具体活动。为此应该把握患者的生活内容和习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使健康教育成为适合患者个体需要的具体的教育活动内容,以引导患者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2有针对性健康教育的实施技巧,直接影响着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在临床上,要根据患者的需要、文化程度,给予不同程度的宣教,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可能碰到或必须了解或掌握的知识,护士应针对不同个体、不同时期、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心理状态,给予有效的宣教,在为患者解决问题上起指导作用。

2.3抓住关键、把握阶段性在宣教过程中把握好宣教的时机。如外科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入院宣教、术前准备、术后指导、出院康复指导等,每一阶段都各自有不同的特点。

2.4合理掌握宣教的时间。

2.4.1入院宣教中患者最关心的是床位、病窒环境、设施介绍,而危重患者入院最关心的是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否有危险、需要马上见到医生和护士,这些内容应及时介绍,至于规章制度等内容的介绍可能不是患者最急需知道的,即使介绍,效果也不好,可在患者安定后再进行,在工作时间内完成即可。

2.4.2宣教时间在非治疗和护理时间内,下午治疗后相对固定的时间与患者进行交谈,联络感情并收集资料,以便系统地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指导。

2.4.3贯穿在治疗操作和护理中在为患者进行特殊检查和护理操作时给患者解释和介绍有关知识。如:给患者静滴膜岛素时,告诉患者此药不宜太快,自己不可随意调换,完毕后不可突然站起,以免因低血糖引起晕倒。

2.4.4需要患者家属参与、了解的内容,可安排在探视时间。

2.4.5做出院指导不要等到办理出院手续时才匆忙地向患者进行宣教,应在出院前1~2d内完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健康教育论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在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所接受。

但在中小学中,却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常,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矛盾,只有了解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不当。由于种种原因,使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流入,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辩别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学生的非正常心理。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足够的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总体规划,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牲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此外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以利正确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出现失误。培养一支自身

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的。同时应对学校进行整体改革,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四、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缺少专业人员是一大问题。在近期内还很难配专业的心理医生,但教育行政部门应考虑尽快培养和培训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在上级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修养水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质、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各校都应把它列入教育教学的目标和计划中去。

健康教育论文:社区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及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 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60岁以上的老人有1.3亿,老年人的健康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本文以本地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体检健康状况做出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老年人;健康体检;调查;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研究设计,对__年4月-12月在我社区服务站参加健康体检的609名60岁以上的社区老年人的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其中男297人,女312人,年龄60-86岁。其中60—70岁413人,70岁以上196人。退休前职业:工人234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145名,农民211名,其他19名。

1.2 方法。主要进行的体检项目有: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心电图,脂类分析,空腹血糖等。诊断标准:正常血压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__年修订版)确定的高血压水平分级.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静脉血糖≥6.1mmol/l(110mg/dl),但<7.0mmol/l(126mg/dl)称为空腹血糖受损;血脂采用1997年全国血脂异常防治对策专题血脂测定结果的新参考值,血清中胆固醇>5.17 mmol/l,或三酰甘油>1.7 mmol/l为血脂异常;身高体重评价,采用体重质量指数(BMI)法.评价采用WHO标准:<18.5为体重过低,18.5~24,9为正常范围,≥25为超重。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血压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高血压158人,占受检人数的25.9%。其中1级高血压101人,占总受检人数的16.5%,2级高血压45人,占7.3 %,3级高血压12人,占1.9%。

2.2 心电图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心电图异常人占受检人数的54.1%。

2.3 生化检查情况:609名健康体检中,异常者共有476人,占总受检人数的81.8%。检查结果见表1。

2.4 BMI检查情况:以BMI为判断标准,其中BMI<18.5者43人占总人数的7%,其中男20人,女23人。BMI≥25.0者96人,占15.76%。其余为BMI值18.5-24.9。

表1 生化检验结果统计情况表

3 讨论

3.1 研究结果

3.1.1 高血压患者中70%以收缩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研究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与工业化程度相关, 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教师,公务员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工人,农民。

3.1.2 本资料统计异常心电图中,ST-T改变占首位,共计110人,占18%。值得注意的是,在该项中,企业管理人员,教师等发生ST-T改变的比率高于企业工人,农民,这可能与精神和工作压力相关。另外,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在形态学和功能方面发生一系列生理上的退行性变化,尽管有些症状没有明显的临床反应,但是考虑到受检者年龄较大的因素,因此应提高对其重视的程度。

3.1.3 生化检查结果分析,高达87.1%的老年人都有异常,这表明他们的健康状况并不容乐观。特别是血脂异常比率较高,高血脂症的主要症状是并发症,如并发动脉硬化、心脏病、大脑供血不足、肾脏病等或出现肝功能异常。

3.1.4 体质指数项目分析结果表明,有7%的离退休人员体质量偏轻(43人),而有15.76%的人员体质量偏高,达到了96人。体质量异常对人的健康有较大的影响。体质量偏高的原因一般在于营养摄入过多,同时体育锻炼不够。

3.2 健康教育对策

3.2.1 改变老年人的体检观念。老年人一般有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就是“生病了才会体验”。其实很多潜在的疾病是没有明显的相关症状的,通过体验就可以将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找出来,并对症下药,提高生活质量。

3.2.2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减重、戒烟、限酒、合理膳食等。要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戒除有害于健康的不良嗜好。进行适宜的运动,建立起以保健为目的的生活方式。

3.2.3 提高生活情趣,保持乐观态度。老年人要消除“树老根枯”的消极情绪,要坚定美好的信念,以乐观进取的态度对待生活,促进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论文:心理健康教育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摘 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素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则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的审美教育,小学音乐教师亦应从培养学生亲自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出发,为创造学生美好心境,具备健康心理夯实基础。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学校是一个大群体,每个学生都在这个群体中与同学、老师相互交往,然而,如今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根据调查显示,30%的小学生不愿和别人在一起,即使是和同龄人在一起也不感到快乐;10%的小学生对同伴不关心,与人交往不主动,与同伴关系冷漠,得不到同伴的友谊;5%的小学生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由于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交往能力又差,因此常感到苦恼。针对学生交往上的心理问题,可归结为几种原因:首先,有些学生学习跟不上、考试害怕、有厌学情绪,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什么都不行,没人喜欢,于是诱发心理上的自卑、焦虑、离群,从而产生孤独感,或者因学习任务过重,交流变少了;其次,现在很多学生家庭条件优越,在家养尊处优,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遵守集体规则;再次,有些学生在父母长辈的呵护和宠爱下成长,经不起批评和挫折。针对上述小学教育的现状,在素质教育占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主流的今天,在小学教学中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二、音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内涵

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心理素质可分为审美心理、协作心理、表现心理和柔韧心理。

(一)审美心理素质

教师通过对中外优秀音乐作品的剖析和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综合了一切文化,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作用于人的心理,提升了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欣赏造就知音,知律的人,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事物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净化美的心灵。通过对不健康的劣质音乐的批判,让学生认清它,抵制它。在优劣对比中使学生获得审美心理素质的教育。

(二)协作心理素质

合唱,器乐合奏的训练,它严格要求学生按“严谨的节奏,谐和的和声,复杂的旋律,变化的音量,统一的音色”等方面表达出优美的音乐。因此任何不顾群体的个人表现,只能成为破坏音乐完美性的大敌。所以合唱、合奏的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节奏、旋律的掌握程度,又能教育学生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相互合作,齐心协力,着眼全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表现心理素质

当学生学会一首歌曲,如何更生动、更准确地表达音乐的情感呢?培养学生表现的心理素质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应要求学生从“音乐记忆力的准确性,表演技巧的娴熟性,音乐形象的创造性”诸方面去进行音乐发散思维的启示教学,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二度创造”的表现心理素质。

(四)柔韧心理素质

自信心是柔韧心理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一些胆小、怯懦的学生,在老师热情、积极地鼓励下,勇敢地站在众人面前放声歌唱时,他那缺乏自信的不良心理素质便能逐渐得到纠正,自强、自信的心理素质便逐渐形成。当学生在音乐比赛获奖后滋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心理时,教师应及时地施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教育,帮助学生克服自满的心理弊病。当学生在音乐比赛失败后,灰心丧气,痛哭流涕的时候,教师应施以“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教育工作,培养他们的顽强意志和坚韧品格。

三、在音乐教学中渗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思考

如今,独生子女任性、逆反心理较重,时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拒绝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正当要求。音乐教学就是要着重帮助学生纠正诸如此类不良的心理问题,运用音乐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帮助其揭去心中的那一层障碍,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健康的审美心理、协作心理、表现心理和柔韧心理素质。

(一)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中融洽心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而良好气氛的创设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在众多的人际关系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尤其小学音乐教学的生动性、趣味味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任务在于建立一个积极的、接纳的、无威胁的学习环境。首先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修养、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以真诚的心态接受不同类型的学生,冷静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情绪,而情绪稳定的教师能使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同时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无言的心理辅导。接纳、关心、专注、信任是尊重学生人格的重要表现。老师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者,是思想的领路人,是活动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良好、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形式活、兴趣浓、创新多,从而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求知。

(二)在创设审美情境中净化心理

美育原理指出审美教育能使人获得真知,能启迪智慧、发展思维,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按照音乐教学和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这便是与音乐审美注意相伴随的那种特定情绪,即一种对音乐学习期待的、企盼的、渴望的情绪。例如唱歌教学能促进学生表现情绪和情感能力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它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在演唱表现不同内容不同情感的作品过程中,学生的 情感世界逐渐丰富和充实。《雪莲花》、《我们把祖国爱在心窝里》等作品以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歌词、激越的情绪,抒发了学生对祖国的依恋和热爱之情;雄壮激昂的《歌唱祖国》、《抗敌歌》等作品则以凝练的歌词、鲜明的形象、昂扬的旋律、铿锵的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而《飞来的花瓣》、《让我们荡起双浆》则以流畅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柔美的音色、多变的力度,表现了学生对生活、对老师、对大自然及一切美好事物赞美之情;更有《采茶舞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歌曲给学生欢快活泼、朝气蓬勃、永远向上的精神面貌与民族风格提供了展示的空间。作品中那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洋溢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带来教益和鼓舞,更引发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通过各种歌曲的情绪体验,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并将这种情感体验扩展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中,营造了健康的心理世界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唱游教学寓音乐教学于游戏之中,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是深受儿童喜爱的教学形式之一。它能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教学中,通过“龟兔赛跑、捉豺狼、邀请舞”等游戏或集体舞,歌表演等,启发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与同学合作,怎样对待困难、挫折等道理。再如用优美舞姿表演舞蹈《小白船的梦》,让学生感受美感。音乐欣赏是人们感知、理解音乐,体验音乐情感的一项音乐实践活动。音乐欣赏教学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欣赏大量国内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并随乐曲进入意境,对调节身心有益,把真、善、美的价值标准渗透进学生的整体素质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

(三)在课外音乐活动中锻炼心理

课外的各种演出,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信心,增强胆量,使学生在演出的同时,感受到音乐给其在心理上带来的愉悦和满足。例如,课外的合唱、合奏比赛有利于小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因为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训练并养成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维护并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并使其懂得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形成统一意志和共同感情的集体。学生们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遵守纪律,协调统一的集体主义精神。平时比较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此类音乐活动中,会逐渐学会与别人交往,也会时刻考虑到应以集体的面貌去想或做每一件事。在音乐教师注重围绕他们的协作精神时,学生无形中会形成先大家、后自我的良好的心理品质。音乐教师可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及时地引导,并帮助学生纠正其不良的心理问题。每一个人都具有惰性,小学生自然也不能摆脱依赖性。那些生活上自理能力差,饭来张口、依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现象,在小学生中已越来越普遍。在课外音乐活动中的独唱训练和独唱比赛,正可以帮助小学生消灭此类心理问题。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萌芽状态,需要人去扶持。音乐教学,就好比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处处利用音乐教学的优势与长处,开启孩子心灵的美好窗户,锻炼其健康心理。

(四)在引进课堂竞争机制中活跃心理

在长时间的教师讲述活动中,学生会出现交头接耳、开小差等心理疲劳现象,这是学习心理上的一个现象。学习疲劳属于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引进竞争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消除学生学习疲劳的心理障碍,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心理、柔韧心理和协作心理等心理品质,主要有以下几项功效:

一是培养自信,体验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动力,它可以促进儿童更好地学习的愿望。没有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感兴趣。”成功的心理需要,有两种含义:其一是希望获得成功的机会;二是希望胜过周围的人。课堂竞争机制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鼓励和关怀,可以满足自尊的心理需求。在课堂上,我常用谚语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坚韧不拔、终会成功”。当然,设计和竞赛项目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才能使他们逐步战胜自卑和胆怯。

二是提升心理承受力,提高心理适应力。当今社会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发展讯速、变化复杂、竞争激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挫折同在,竞争机制无时不有、忧患意识无刻不在,学生求知亦然。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和心理适应力。音乐教学引进竞争机制正是训练心理承受力和适应力的手段。只有乐观的态度,才能不断战胜困难、完善自己,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自身因素找起,由小组自身音乐知识结构缺陷上找起,分析与其他组的差距,让其充分意识自身不足,逐步消除嫉妒心理,使学生保持音乐学习的最佳心境。同时在课堂竞争中,学生也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这时老师要设法走到学生中,引导他们自我反醒、剖析明确自身素质的优劣点,改进措施,弥补知识缺陷,从而提高学习水平。

三是敢于合作,善于合作。各组中学生优劣不等,常影响小组竞赛的成绩,这时候,指导鼓励学生要大胆参加,无需相互“顾面子”,开展积极合作。同时认真做好以优带劣工作,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树立高度的集体荣誉感,认识到小组成绩的提高需要每一位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当一个同学失分,不要忙着责怪,而是帮助其补上缺漏,课外督促学好,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通过引入课堂竞争机制,在形成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同时,排除了心理障碍,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健康教育论文:当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措施

历史的巨轮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当今世界面临的是一种相互竞争、相互挑战的格局。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时代要求我们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青年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各种不良的主观、客观因素,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20__年11月份,我县未成年办协同县人大办、县政协办、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教育局等部门组成调研组对我县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其中,在对__一中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中的结果表明:“感到有学习压力”的占64.8%,“有轻度强迫症状”的占65.8%,“存在情绪不平衡”的占56.4%,“有轻度焦虑症状”的占51%,“适应不良”的占54.4%。由此可见,在高中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和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

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__年又颁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足以见得我国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如今,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那么,如何在青年学生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当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实现以下“五全”:

一、统一思想,确保认识“全面”到位

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步较晚,许多学校领导、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淡薄,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也十分缺乏,从而导致许多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陷入了误区。因此,加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育观念,认清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高升学率的一种手段,一切围绕提高学习成绩,只偏重于学习心理教育。比如,进行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适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的培养、抗挫折耐力的培养及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二、深入了解,面向学生“全体”教育

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当然,我们不否认,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事实上,心理健康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

三、把握关键,启动教师“全员”尽职

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也有人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辅导教师的专门职责,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尤其全体教育工作者)所共同承担的任务,因此学校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积极行动起来,树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人有责的观念。

要实现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要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甚至一些教师管理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针对这一现状,学校要分期、分批地对全校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师培训计划时,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还可以通过发放学习材料、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工作

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使每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能力,熟悉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辅导策略;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能够掌握自身调节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积极引导,渗透教育“全程”运作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首先,我们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的相互渗透。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来备、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在课堂上对学生要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等重要的教育原则,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在课外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付诸于行动中。此外,还应结合各学科的自身优势渗透心理教育,如:在语文课中着重渗透情感教育,在数学课中着重培养智力技能,在政治课中塑造良好品格等等。

其次,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渗透。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

再次,我们要以活动为载体,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管理活动的相互渗透。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之中,并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五、强化宣传,调动社会“全民”参与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有意组织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家长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健康教育论文: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

[摘要] 目的 介入治疗已成为许多疾病的重要诊断和治疗手段。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对肝癌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旨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预防手术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介入治疗 健康教育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微创技术,给癌症患者提供了一种选择治疗方法或补充治疗方法。由于一些患者对此项治疗方法了解不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已成为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健康教育,解除了患者的焦虑、紧张心理,减轻心理负担,摆脱情绪困扰,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了患者及家人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1健康教育的方式

1.1 利用病房每月举行的公休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小型的健康教育讲座,就其提出的疑问和忧虑进行解答和指导,并发宣传资料。

1.2 由主管护士在恰当时机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及个体化指导。

1.3 利用病房的宣传栏定期张贴有关介入治疗知识的板报。

2健康教育内容

2.1患者对介入治疗抱有很大的希望,一旦术后出现身体不适、疼痛难忍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即产生疑虑和恐惧心理,甚至表现为懊恼、自暴自弃等,患者家属也感到焦虑和痛苦[1]。因此,护士须经常与患者及家属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一切可能减轻患者痛苦,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使患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保持稳定的情绪,配合治疗,顺利渡过术后反应期,达到治疗目的,早日康复[2]。

2.2饮食上尽量做到色、香、味、形俱佳,少量多餐,平衡膳食、适当增加营养,进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饮食;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长期卧床可以导致腹胀、便秘,家属可以按顺时针方向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利肠道蠕动增快,缓解症状) ;不吃霉变食物,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分甜腻或脂肪过多的食物以及热食易引起呕吐,呕吐时饮食要清淡,温热适中,偏酸性的水果、硬糖可缓解恶心,出现恶心呕吐时,应作短暂休息,分散注意力,呕吐严重时暂禁食,呕吐停止后从汤水开始逐步恢复饮食。

2.3术后疼痛的患者调整舒适的体位,保护疼痛部位,药物镇痛是目前治疗疼痛的主要手段 ,心理护理可缓解病人的疼痛 。疼痛的心理护理:心理暗示疗法 :暗示如何进行自身调节,此法主要是增强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放松止痛法:全身松驰可有轻快感,肌肉松弛可阻断疼痛反应。闭上双目,作叹气、打呵气等动作,随后屈髋屈膝平卧、放松腹肌、背肌、缓慢作腹式呼吸;物理止痛法:通过刺激疼痛周围皮肤或相对应的健侧达到止痛目的。刺激方法可采用按摩、涂清凉止痛药等,也可采用各种温度的刺激,或用65℃热水袋放在湿毛巾上作局部热敷,每次20分钟,可取得一定的止痛效果;转移止痛法: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闭上双眼,回想自己童年有趣的乐事,或者想自己愿意想的任何事,每次15分钟,在进食后2小时进行。事后要闭目静坐2分钟;也可根据爱好,选放一些快声调的音乐,边欣赏边随节奏作拍打、拍手等动作;看一些笑话、幽默小说,说一段相声乐曲。采用稳定的、缓慢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方法(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微屈手腕,最大吸气后稍屏息一段时间,再缓慢呼气,两手放松,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达到松弛目的,减轻疼痛。限制探视人数,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4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应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比如卧床不起的病人,可选择按摩,病情好转能起床后,改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习剑、气功、游泳等活动项目,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度。

2.5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到有规律的生活起居,形成良好的适合自己具体情况的生物钟。

2.6定期复查 ,术后一个月复诊,有不适随时就诊。遵医嘱按时服药,以改善肝脏功能。

3 持续进行评估

在开展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之后,仍要持续评估肝癌患者所出现的忧虑状况,观察其忧虑是否减轻或消除,评价其介入治疗的依从性有无改善,是否出现新的忧虑,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反馈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以及建议,根据实际况作出改进,从而使介入治疗的健康教育更好地发挥作用。

4 讨论

通过护士的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能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常识,从而减少了恐惧、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减少了术中术后并发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健康教育论文:浅析心理素质在考试中的异常和培养-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高考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考查,单有坚实的知识水平还不够,还须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考场上能否轻松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本身就是高考能力的一个隐性要求,它为学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起到了重大作用。由于不同的考生所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有的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心理处于松驰与紧张之间,大脑皮层兴奋恰到好处,这是最适宜高考的心理状态;而有的情绪激动,忐忑不安,心理上患得患失,处于高度紧张之中,因而就影响了正常的发挥。此外,还有那些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考试根本没有进入角色。所以,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使其进入最佳状态成为每个考生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当前考试中几种不正常的心理表现

1、厌倦心理。由于自身目标不明确,平时学习不认真,一般测试考不好,再加上自尊心特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疲倦情绪,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整日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讨厌学习,讨厌考试。高考将至,由于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压力,对高考勉强应付,就象不情愿地为别人完成任务一样,抱着和一个敌对情绪进入考场,对试卷稀里糊涂的乱答,时间一到,匆匆交卷,出了考场"万事大吉"

2、紧张心理。由于高考的特殊性,心理紧张是一般人的常规,但过度紧张则会对考试不利。其来源主要有:一方面对高考的有关纪律、规章制度、考场布置等,都使考场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初上考场,易受其感染,心理紧张,拘紧异常;二为考生受着父母、家人、亲友和教师的重托,心理负担沉重,各种疑虑杂念自然产生,从而导致精力不集中,分不清主次,进入考场后依然不能恢复。这对考试需要排除杂念,一心一意,尽力投入,达到忘我之状态则是灾难性的。

3、燥动心理。它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事情不能较好地处理而使自己烦燥不安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对"出人意料"的试题而出现反差心理,怅然若失。不少考生在最后总复习阶段根据一些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某些所谓的"信息"、"动态"之类的题目,结合自己的主观想象,而有目的地准备一些题目进行猜题、押题。一进考场发现题目与自己特别准备过的相差较大,又不能适应新情境试题,顿时产生强烈的反差心理,心慌意乱,茫茫然不知所措,无从下笔;二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分配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前面的小题目用时太多,到最后做分值较高的大题时则发现时间不够用,此时不能够泰然处之、冷静思考,而是情绪激动、心理急燥,对试题乱答一气;三是对突发事件不能正确对待的反常心理。如九六年我的一位考生,由于监考教师和场外主考怀疑其本人与准考证、照片不符而多次使其抬头对照和询问,致使本来紧张的情绪犹如火上浇油,心发慌、头发胀,汗腺急剧分泌,头脑一片空白,而且还不能迅速恢复,好好的答题思路一时无影无踪,以致影响整场的考试。

4、惰性心理。它是指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的一种不认真思考的侥幸、轻率心理。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似曾相识"的试题而产生的轻率心理。大部分考生在考前都做过不少习题,高考时看到试题与自己平时练的题目"差不多",心里一时怦怦直跳,窃喜异常,迫不及待地将事先掌握的答案匆匆全盘照搬,唯恐等一下就会忘掉。这种轻率心理使其不能够认真审题、缜密思维,结果是要点不全、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浅尝辄止,甚至答非所问,不切题意;二是"多多益善"的惰性求全心理,特别是对文科学生尤其如此。高考试题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其发问并非浅显直露,而是多角度、多侧面、一题多问,层层限制,具有较强地考查分析、比较、概括、归纳等功能,它所要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但不少考生由于基础知识不牢固和缺乏分析综合能力,!不能认真审题,把握其要求和内涵,而是把与该题有关的知识全盘照搬,认为多写必能言中。结果是废话连篇,难于切中题意。此外,有些学生本来答的不错,但为使答案完美无缺,不管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滥加发挥,大量增补内容,结果是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5、胆怯和否认心理。这种状态主要是指在完成试卷后不能正视自己的答案。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为不敢检查修改的胆怯心理。认为改来改去会使卷面成为涂鸦,给阅卷者造成思维混乱的印象,会影响成绩,同时怀疑自己的构思,本来就没有多大把握,如果检查修改,可能把正确的答案改错,干脆抱着侥幸心理不去检查修改;二为与此相反的否认心理,能够检查修改。应知道,开始答题时根据自己的语感和印象,一般答案是正确的,若修改必须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一般意义上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答案。但有些考生在最后临考结束前几分钟内检查试卷时,不能够认真思考,对那些拿不准的答案持否认心理:若不改,万一错了怎么办!但要注意:若修改错了又要怎么办?结果是匆匆地盲目修改。等考后见到正确答案时,方知自己把本来对的修改错了,悔之晚矣。上述几个方面是考生非正常心理的表现,它充分表明能否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做到临场不惊,泰然处之,防止过分紧张,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1、心理的明确性。它主要是指在考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对高考的认识。高考既是对部分考生知识和能力全面运用的一种测试,又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能考取大学对考生来说固然重要,但没有考取并不等于理想的破灭。因此,考试时不能背包袱、有顾虑,不要朝最坏、最糟的方面去想。应该十分明确:不用紧张,考不上明年再考,或许明年在各方面更有利于自己,考取更为理想的学校。即使考不上,还可通过其它途径深造。"榜上无名,脚下有路"、"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上大学并非唯一出路,它只仅仅提供了一个成才的外部条件而已。所以,考前要端正目的,明确目标,正确认识高考,如此才能在考试中稳定情绪,避免失误。

2、心理的稳定性。它主要指考生面对庄严肃穆的高考做到不慌不忙,临危不惊的情绪稳定状态。这种心理素质首先与教师的培养、指导分不开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考前休息,让学生在紧张的复习中有一个较宽松的休整和自我调节的时间以养精蓄锐,在考试时有充沛的精力和心理、生理承受能力。考前要有遇到试题难易如何应付的思想准备和处置方案,考试中才能充满信心,不盲目乐观、轻率和粗心。其次,考生要做到心静如水,情绪稳定。临考前不要过度考虑考试的成败,不能把高考当作通向仕途的敲门砖和索取福禄的必经之路。更不能将其看作生死攸关、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否则将会产生紧张、焦虑、从而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使许多自己熟悉的知识,由于"忙中出乱",都会无法再认或再现。应对自己作正确的估价,不要存在过高的奢想,期盼"奇迹"出现。要把高考当作平常的一次模拟性测试,即使考不上,人生的希望和机会还多着呢。以一颗平静的心来对待高考,善于在紧张的环境中放松自己的情绪,使交感神经从过 度兴奋状态中,迅速恢复到兴奋和抑制的平衡,较快地与考试所需的纯洁心境相适应,营造出良好的应试状态。第三,人为地进行思想转移。由于多种原因和反复的考试,考生逐渐对考试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进入考场就会出现大脑皮层极度兴奋。只有抑制刺激信号,使其介于兴奋与抑制之间,才能保持最佳的应试心态。对此可采取转移注意力,扭转思想焦点。如做一做眼保健操,环视四周,放眼远处绿色景物,或闭目养神,回忆曾使自己感到最开心、最幸福的事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放松情绪,避免注意力不集中而造成的认识盲点。

3、心理的自信性。自信心能给人们以勇气和动力,它是成功与否的一个先决条件。考生只有相信自己有能力考出应有的水平,考出好成绩时,临场才会冷静沉着、挥洒自如,甚至有超水平的发挥。增强自信心的方法较多,但以下方法可供参考:发卷前,脑子里回忆过去在考试或其它方面的成功事例,遐想美好的未来;接到试卷后,通览全卷,粗略掌握题目的布局,数量、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相信自己能用现行的知识与能力去解决试题中可能出现的平时未见到的新问题,相信自己的表述与标准答案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一致。一时不会做,可暂时放下,待其它题做完或在做某些题时受到启示后再做,如此可避免遇到难题后紧张发怵。同时心理可这样想:我做不出的别人也做不出;别人做得出的,我也做得出;但我做得出的别人却不一定能做得出。如此自我安慰和"精神胜利法",对于稳定情绪,鼓舞士气有着重要作用。

4、心理的投入性。它主要是指考生在考场上能够积极应答,达到忘我境界的最佳发挥心理状态。由于考试的特殊性,监考老师多,又陌生,场面严肃,这容易形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监考老师是面向全场监考的,其职责是维护考场纪律,为考生提供一个好的、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又是为每一个考生发卷、改卷而进行服务的。即使监考老师站在身旁看你答题,也不用心慌意乱,抱一个"你看你的,我答我的"旁若无人的态度。只要高度集中精力答题,全身心地投入,完全"进入角色",根本不会意识到有监考老师存在。

5、心理的预见性。它主要是指在答题前对试卷中的各项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并有行之有效的对策。首先通览全卷,了解题量、各题的布局和难易度,其次要合理分配时间,把握节奏,对各题用时多少,必须有准备,防止太快而慌张,太慢又完不成的结局。其三把握解题方法和步骤,明确各题所考查的方向,属于教材中的哪一部分,以便迅速构思,而且能果断地取舍难易题的回答先后顺序,以免在个别题上耗时太多,出现"做不完"、"来不及"的结局。一般是先易后难,对一些难题可尝试把它分成几个层次去理解,或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考虑。此外,对考试所需用的各类证件,如准考证、座号通知单等,预先就整齐地放在易使监考老师拿到的地方,避免检查时给你要或乱翻试卷找证件,以致影响答题。

总之,造成考生心理异常的因素很多,最根本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能力差,考生心中无把握,自信心不足,由此导致各种不正常心理出现。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最根本的为打好基础,提高能力。再配以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自己的平时训练,就有可能形成考试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至于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和培养,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也会有不同的作法。但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也必然会促进考试心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其更加完善,从而避免考试中不正常的非智力因素影响。(作者: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健康教育论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自信是一个人成才素质中的重要因素,是人格的核心部分。在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如何去关爱学生,让自信扎根于学生的心灵,尤其显得十分的重要。

根据学校所提出的“幸福教育”办学理念,我们心理教研组计划在巩固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将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内涵,丰富学校心理辅导的形式与途径,使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增进其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

__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组教师及学校有志于心理学教育研究的在职教师。

心理校本研修将以积极、规范、实效为重点,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素质和教科研能力。以“关注学生,回归本真”为主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心理辅导实效,使师生得到和谐发展。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提高对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2、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友善待人,诚实守信,开拓创新,追求向上,不畏艰难的健全人格。

3、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善于控制调节自己,排除心理困扰和行为偏差,树立人生理想,并具备个人发展能力。

(一)走出去

学习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开创从无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引进来

请心理学科专家,来校做讲座、报告等形式,扩充教师的理论基础。

心理组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师百家讲坛”活动。演讲对象为学校积极教育研修主干教师,演讲内容将突出以积极教育为核心、为主题,通过研修主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使全体教师的理论和实践均得到一定的提高。4.名师培养对象教学开放周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名师及培养对象等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本学期将继续举行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具体针对名师及培养对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规定一位名师至少开放一节,一位名师培养对象至少开放两节课,每个教研组成员分批去听。通过名师及培养对象的教学开放周活动,让广大教师在自己学校充分感受新课程、新理念,更为大家提供优秀的课例进行研讨。

(三)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

(1)本学期开放个别心理咨询室,(每周三下午15:20-16:20),由专兼职教师定时定期接待有求助要求的学生(主要针对上学期调查的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与矫治。

(2)开放团体咨询室,针1对年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团体咨询,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

1、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级工作中,都应该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通过学校的各种途径【心理咨询室(心灵氧吧)定时开放、悄悄话信箱、绿色热线】,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要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事后建立好心理档案。

4、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

1、要有开朗、热情、善解人意富有爱心的健康人格。

2、要掌握辅导心理学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关注、倾听的沟通技术,同感、尊重、真诚等反应技术,情绪调节、行为矫正等。

3、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忌“老师说,学生听”的知识传授式的课堂模式,要与学生一同参与辅导活动,建立和谐的气氛,给予赞许、同感、亲切、鼓励的态度。让他们把真实的感受、想法表达出来。进而给予点拨、启发和引导。

4、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和隐私,谨慎从事、量力而行。

健康教育论文: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状况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学校的健康教育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因此,在高中课改推进中,加强对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之路,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一、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有待提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描述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善的良好状况,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现象”。这说明健康不仅是生理的,而且还是心理的、行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只有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才能称得上健康者。

为此,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并以此设置了新的课程目标,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但是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学生普遍对健康的概念缺乏全面认识,还片面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呈现出对体育和健康教育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的状况。同时,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电视、计算机游戏、网络情结、饮食习惯、运动条件限制、生活环境变化等,使得高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心理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高中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拓宽保健知识,提高高中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理想效果。

二、重新审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结合

尽管我们现在沿用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是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发的,但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有关学校卫生工作的行政法规。它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对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使得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有了法规的依据。1992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规定了每2周1课时和利用其他时间开展专题教育的要求。1993年国家教委印发《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1995年参与实验研究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促进学校发展纲要》。因此,学校健康教育除了有规定的内容外,还渗透到了各门学科类课程,其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就有健身原理、健身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处理、养生保健、心理与体质健康、交通安全知识等方面,但涉及情感、家庭、社会实践问题处理、适应能力训练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验实施和推广,2001年到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和修订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这五个领域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运动主线,另一条是健康主线,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主线的三个领域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同时在课程名称上,小学叫《体育》,初、高中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是“体育+健康教育”,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而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却是“以体育为主,同时融合健康教育内容的一门课程”,是“体育+健康教育”,并规定了高中学生必修1个学分,一般18学时。因此,课改后的高中阶段,体育与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三、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的教师安排和组织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中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中安排,也可有计划地分散安排,或者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除了专门授课外,还可以健康咨询、健康经验讲座、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等,最好在高一、高二阶段完成。这样就出现了体育教师和保健教师授课安排问题、教学内容的整合问题。目前,大多数学校达不到《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的600名学生一名卫生人员的要求,而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存在不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首先要认真梳理和整合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要把学校健康教育中涉及的内容和体育与健康教育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按照集中授课和分散授课的原则进行分类,安排教学计划。其次,要根据保健教师和体育教师的特点安排教学任务。最后,要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提高健康教育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在授课安排上,一般情况下保健教师安排上集中式(多个行政班集中)健康教育辅导、讲座,同时负责日常健康、心理咨询等;而体育教师则根据学科特点以分散式(必修自选系列模块形成的班级)展开健康教育。

四、体育教师在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新要求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提高健康体能的重要性;要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促进健康的行为;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健康学习的环境;要客观地评定健康资源并提出一个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体育教师应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不同,并创造教育机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师要能深入了解不同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他们的差异创造适应这些差异的相应教学指导。

体育教师应知晓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地发展自身的体力、认知水平以及社会和情感的 需要。

体育教师要善于整合利用课程标准水平目标要求的内容,结合体育与健康实践课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学练方法,还要善于结合当前发展形势,主动摄取新的、和体育与健康相关的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如:体育教师应了解和理解体能与个人健康、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伤害的预防与处理、心理与情绪健康、酒精、吸烟与其他药物、营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长发育与家庭健康、社会与环境健康、导致艾滋病的性行为、其他性传染疾病和意外怀孕、过度节食、过度缺乏体育运动等健康教育领域的内容。

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兼有科学性和活动性特点,并以大量课外体育活动为其强大支撑,因此除了本身所具有的健身功能外,还能有效地提高人体的各种自救能力,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体伤害。它能使青少年掌握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本领,具有灵敏的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克服意外事故的良好体力,并给人以处变不惊的良好心理状态。因此体育教师在工作职责上,要主动关注学生安全,不仅如《课程标准》所言,应当保证学生“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也应当与社会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维护工作,要能真正担负起学生安全教育的职责,成为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护花使者”。

健康教育论文: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对策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大学等一些高校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后,政府和高校逐渐认识到加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更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指导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巨大挑战。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都会产生。

(一)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以前在学校出类拔萃,上大学以后,面临激烈的竞争,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大学生不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另外,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同时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越来越感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

(二)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缺乏对学校和专业情况的了解,盲目填报志愿,直到被高校录取时,才发现现实情况与自己理想相差很远,于是便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情绪消极;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又不得不读下去,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受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抵触情绪,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

(三)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

由于很多家长平时教育方法的不正确,从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鼓励孩子考大学,导致部分学生把考大学看作是完成父母布置的一项任务。考上大学以后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从而导致整天沉溺在游戏当中,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四)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的校园环境和人际关系与中学有着显着不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情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部分学生交际能力差,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变化,造成社会交往比较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就会使气氛变得紧张,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五)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由于目前全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不景气,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说法在大学校园里经常可以听到。因此,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困惑和迷茫,从而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六)由于个人情感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约都在16~25岁之间,从生理上来说,对异性的渴求比较强烈,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有些大学生往往对感情比较执着,经常陷入感情纠葛而不能自拔。有的大学生常常因为失恋而陷入感情漩涡,思想也逐渐变得偏激,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理念滞后,存在认识误区

综合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的情况。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大多数人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就医,这种世俗的眼光使得部分想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也敬而远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的学生面子观念强,担心去心理咨询中心会被人发现,从而被扣上“有问题、不正常”的帽子,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求助的对象并不是具有专业心理咨询知识的咨询服务人员,而是朋友和同学。

(二)心理教育应试化倾向严重

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为了显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正规的课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被带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学生的成绩还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整天记忆一些枯燥无味的心理学名词,而真正能运用到自己身上的却寥寥无几,从而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情况,教学效果很差。

(三)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本土特色和系统全面的规划。大多数高校都是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高校甚至直到出了问题才感觉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维护高校稳定的临时性工作。这充分说明部分高校还没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出现了忽轻忽重的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

档案 要全面认真地建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治疗。与此同时,要对前来咨询的同学进行跟踪观察,并保护好他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从而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二)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构建网上心理教育平台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媒介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积极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平台,面向全社会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

另外,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渗透能力强的特点,有效利用互联网,构建“微信”、“飞信”等网络沟通平台,创办多种体验式的心理游戏等,还可以缓解当前高校心理师资缺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心理教育方式相比,互联网教育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顾虑,更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内心思想动态。

(三)积极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与同辈辅导相结合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个体辅导起步的,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个体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明显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同辈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模式应运而生。特别是同辈辅导,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这种辅导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学生在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他们需求帮助的往往是同辈而不是成人。因此,同辈辅导员和当事人都可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

(四)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全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院系、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中分层次进行,并逐渐形成良性互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建立心理健康/:请记住我站域名/“五位一体”的防护网,可以大大减少人力资源和经费,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心理保健的意识,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健康教育论文:做好企业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创建卫生城市的目的是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企业职工是人类社会中最富有生命力、创造力和生产力的部分,他们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企业职工的健康素质,对促进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健全组织网络,制定计划,保证企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健全的组织网络,并结合企业不同时期的工作特点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才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健康意识,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作为企业,从组织网络看,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应成立由分管领导挂帅,爱卫办、工会、共青团、安全和后勤等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健康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明确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和专兼职人员,形成了建设公司──二级公司──作业处(车间)──班组、建设公司——直属项目经理部——作业处——班组的健康教育网络。同时,为加强教育业务指导,应考虑在百人以上的单位中聘请一名兼职的健康教育指导员,主要职责就是制定教育计划、指导教育工作的开展、做好教育的组织工作。

公司爱卫会每年要制定明确的教育计划,召开专门的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布置当年的健康教育工作,明确各部门、各单位教育任务。通过组织网络迅速行动,使企业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推进。

二、建立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制,加强企业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

在有了组织保证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当提出企业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规定企业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制订出单位健康教育达标要求,由公司爱卫办定期组织检查。通过边检查边指导,使各单位基本能做到领导重视,责任到位。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知识及职业卫生、女职工和上岗前的健康教育培训;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健康教育专栏(橱窗或局域网上设置专栏)或黑板报,并坚持及时更换内容。保证教育工作的经常化。

三、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提高广大员工的健康意识,维护身心健康。为了解企业职工健康需求,帮助职工获得健康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我们必须注意经常地对职工健康知识需求和行为习惯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到职工的卫生科普知识的需求率,了解他们最想了解的是自我保健、防病治病和中老年保健、妇女保健以及急救知识。针对这些需求,一是积极开展针对性培训、讲座和妇女保健图片展等活动,大力普及防病保健知识。二是经常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防病治病的《员工健康教育》专题电化教学。组织员工观看。三是开展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考核活动。及时印发《员工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问答》手册,根据创建卫生城市的要求,组织广大员工学习。通过强化学习,提高企业员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四是各单位根据各自的行业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利用厂报搞知识竞赛,举办讲座、讨论会等,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