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毕业素质论文

毕业素质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1 04:07: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毕业素质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毕业素质论文

毕业素质论文:浅谈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音乐教育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已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主动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改革

1. 应注重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坚定的思想观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表明自己的音乐观、教育观和教育思想;能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来鉴别、评价音乐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各个方面来欣赏、理解音乐,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 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音乐教师应具有“讲、写、唱、奏、演”五个方面的能力。“讲”是指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课堂教学能力;“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板书能力,二是指撰写工作总结和科研论文的能力;“唱”是指教师的歌唱能力和自弹自唱的能力;“奏”是指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和器乐演奏能力;“演”是指舞蹈表演能力,教师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和音乐“第二课堂”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这样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声乐技能与歌曲演唱,键盘乐的弹奏与即兴伴奏民族舞蹈与儿童舞蹈编导,合唱队训练,指挥常识,少年鼓号队训练,文艺晚会的排练,组织与节目排演,良好的乐理,较好的口才和组织能力等。

3.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各种著名的教育思想体系和方法,用以指导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掌握并能运用基本乐理、和声学、曲式学、中外音乐史等有关理论知识,来指导欣赏、合唱、合奏等能力;要掌握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具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或两门的外国语言;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作和学习;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二、改革建议

1. 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以中小学音乐教育为出发点。要改革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课程内容与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声乐教学中,要“唱”“教”结合,也就是说既要让高师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会唱歌,又要学会教别人唱歌。不仅要掌握声乐艺术规律,而更需要掌握声乐教学规律,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此外,高师的声乐教学课程应纠正重技能、轻理论的偏向,在适当开设原有的技能小课的基础上,增设和充实以声乐基础理论和教学法为中心环节的教学内容。

2. 挖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潜能,改进教学方法

(1)高师音乐教育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是运用“传授”和“灌输”的方式,这种方法没有把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融合起来,贯穿在学习过程中,而且在时间安排上将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分开。学生在大部分学习时间里很少主动意识到自己的未来角色及其与现在学习的关系,只是到最后一年的教学法课程学习和毕业实习时才开始体验教师角色,才开始对自己是否已经具备教师素质和能力有所认识。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仅会弹会唱是不行的,关键是学会怎样教人会弹会唱。可根据学生的程度编成若干学习小组,相互讲解、辅导,激励学生的自我求知欲和主观能动性。变“教会学生”为“学生会教”,求得知识与应用的统一。

(2)在高师音乐教育中,应提倡“基础理论相互渗透,基本技能交叉运用”的教学原则,比如讲“合唱”贯穿“和声学”,融入“和声”的知识;练“视唱”时增加钢琴曲的“旋律”;上“钢琴”课时锻炼“视唱”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多维的视角,进而提高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3)高师音乐教育应该是“通才教育”基础上的专才教育。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求寻找相关的结合点。这样就避免了教学中偏于“专、深、窄”的现象。特别是技能课教学中,有些教师一味的求深,让学生不合实际地练大型曲目,其结果只能是“一学期唱几首咏叹调,一年弹几首奏鸣曲。”需要强调的是在多能的基础上去实现“专”,力求“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三、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应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提高自身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可采取以下措施: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现状及新教材的使用;了解“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课程目标的学习;将新课程纳入《音乐教育学》课程中。音乐教育学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它涵盖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并和教育改革有实际联系;要组织师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音乐课程标准》,并结合实际进行讨论,在教学中结合新课程标准,实施自我掌握运用的能力。

毕业素质论文:强素质\重技能\拓市场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摘要: 结合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实践,分析了职业院校业招生就业工作现状,提出了应从明确学生定位、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着手,强化就业市场开发,不断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从而促进招生、就业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就业;毕业生;大专;职业院校;政策研究

0引言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拓展就业市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实现招生、就业进出两旺,推动学校稳步发展。

1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西安电力学校,1994年3月升格为专科,是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电力类普通高校。学校招生范围为全国30个省区,总体生源情况良好。在计划投放较多的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占总计划的85%左右),生源情况较为理想。以陕西为例,报考比例达到3:1左右,近三年理科录取最低分分别为458分、462分、464分,平均分分别为477分、482分、488分,远远高于省控高职线。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94%、93.60%、92.88%,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从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国有企业吸纳学校毕业生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他经济形式企业占35%左右,并且其他经济形式企业录用份额出现逐年上升趋势。情况表明,在目前我国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情况下,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也已成为安排大专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渠道。

从行业分布来看,学校近三年在电力行业工作的毕业生分别占就业总人数的77%以上,主要集中在电网企业、五大发电企业、其他发电企业及其他电力企业。

从就业区域分析,学校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以面向西北的电力企业为主,但近年来毕业生选择到沿海及其他地区工作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区域就业比率上看,学校沿海及其他地区就业比率从2008年的20.81%,2009年22.08%,逐渐增长到2010年的41.98%,这不仅说明毕业生逐步转变了就业观念,也同时反映出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日见成效。

2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强化技能培养,积极为企业输送合格适用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出台后,高等职业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定位越来越清晰。

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大教改投入力度,强化激励和示范作用,扎实推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在强调“精、严、细、实”的教学传统前提下,不断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结合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按照“工学结合”的理念,进行“理实一体”的课程开发,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试点,近三年来,学校投入150多万(师均投入5000元)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是强化技能实训。学校结合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定位,大力开展技能实训教学,加大技能实训基地建设投入,近三年投入资金1.2亿,建成符合生产现场实际的发电、变电、输电、供电、营销、通讯、管理等21个实训基地,并开展技能鉴定,强化学生生产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就业前技能水平提高。根据学生就业后反馈的数据,学生在就业后3个月至半年时间即可达到发电厂生产运行岗位定岗要求,较电力企业要求提前半年到一年时间拿下工作岗位职责,为生产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三是强化学生管理。秉承六十年一贯的严谨管理,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卓有成效。1999年以后,在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学校积极应对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的状况,结合电力企业生产特点,坚持半军事化管理,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在学生积极开展素质教育、诚信教育、考风考纪教育,坚持违纪处理和学籍处理,近三年学生违纪处理人次数从2.3%降到0.67%,留级生由1.3%降到0.55%,对达不到学业要求的学生严格处理,从而保证学生质量。严格管理,铁的纪律,强化了电力行业特点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就业后很快适应企业要求,这也是学校学生在电力企业中普遍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

3在就业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能源基础工业投资,电力类企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学校在坚持传统电力类专业特色的同时,加大就业工作力度,确保学生就业质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不断完善规章制度,保证就业质量持续提高。为使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在原有就业制度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和细化,制定出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突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效性,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向纵深开展。二是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针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局面,学校于2009年3月颁布实施了《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暂行办法》,建立就业工作激励机制,促进就业市场开发,稳定毕业生就业率。该项制度充分调动了全校教职工参与就业市场开发的积极性,极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三是注重“市场导向”,积极开发就业市场。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我国已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发工作,由校长及分管领导亲自带队赴青海、陕北、内蒙、深圳、广东等地开发就业市场,并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市场开发团队。根据学校学生专业特点,加大在能源产业聚集区的开发力度,如新疆吐哈地区、宁夏宁东地区、陕北地区等,在巩固原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向西北以外地区不断拓展,在沿海及其他地区也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四是加强信息沟通,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毕业生就业市场也具有一般市场运行特点,及时捕捉就业市场信息,是做好市场开发的关键。学校依靠五十多年办学积淀的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沟通,开发就业市场。另一方方面,高度重视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准确的接收到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和发展状况,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五是加大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学校在开设常规就业指导课程的同时,增设电力企业发展方向讲座,向学生讲解国家能源工业发展的特点,明确本校毕业生及就业工作的科学市场定位,积极引导学生到国家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的西北地区就业。

毕业素质论文:“双轨”规划,打造高素质毕业生

摘 要: 为了让毕业生更快地给自己定位、更好地找到合适的工作、更强地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我院采用“双轨”规划教育方法,从学院“育才规划”和学生“成才规划”两个方面着手,双轨其下,以把毕业生打造成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理论和实践能完美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双轨”规划 成长规划 育人规划

自1998年的高校“并轨”、扩大招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迈入了空前的跨越式发展阶段。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学生相继毕业,一年多于一年。此时,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是高校重点研究的问题。

目前,毕业生盲目就业的问题十分严重。经常有大量毕业生直到临近毕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还没有一个大概的定位,简历的制作基本处于一种无知状态。招聘会上,许多应届业生乱投简历现象屡见不鲜,签订三方协议后,毁约的现象也经常发生。针对毕业生就业竞争大、自我认识不充分、择业盲目等不良现象,我院制定了新型的就业指导措施,利用“双轨”规划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步步为营”,以绝对的实力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林。

一、何谓“双轨”规划教育?

“双轨”规划即为学院的“育才规划”加上学生的“成才规划”。“育才规划”是学院根据学校、系部及学生的特点制定的职业指导课程,全面、深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育才规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专业、了解社会、进而树立正确的择业、创业、就业观念。育才规划课程的构建以实用性、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为原则,对学生实行分阶段职业指导:一年级开设择业指导课;二年级开设创业指导课;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课。

“成才规划”是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制定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二、“双轨”规划之间有何关系?

“育才规划”是学院面对全体学生的宏观教育,而“成才规划”则是学生个体对自身的微观设计,两者平行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首先,“育才规划”是“成才规划”的基础。学生刚步入大学的校门,难免对大学生活感到新鲜,而对自己的学校,专业,甚至自己本身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没有能力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在这种情况下,学院及时按阶段给予“育才规划”教育,即择业指导,让学生在入学适应教育以后,就对学校、对专业、对自身有整体的认识,能够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能力、兴趣等具体情况“量身定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由此可见,学生的“成才规划”建立在学院“育才规划”基础之上。

其次,“育才规划”调控“成才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级的提高,基础知识的丰富,自身能力的增强,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将职业生涯规划作及时的调整,学院的“育才规划”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起着很好的调控作用。学院在二年级、三年级分别给学生“创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在各种教育课程、专业讲座等的教育、感染下,学生的思想可能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改变自己原先制定的生涯规划,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或是对原来规划作适当补充。如,有一名学生原来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评估给自己职业生涯定位为高级工程师,但在经过学院深入的育才教育,听了老师的创业指导教育后,他改变了原来的想法,想在毕业五年后就开创自己的公司,职业定位由原来的高级工程师就转变成了高级管理者。可见,学院的“育才规划”教育确实给学生的“成才规划”起到了一定的调控作用。

再次,“成才规划”反作用于“育才规划”。当今,大学生的“成才规划”已经成为各大院校重点关注内容。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话题也到处可见,许多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但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所以不少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个时候需要学院给予相应的合适的“育才”教育,同时又根据成才规划的独特性与阶段性对宏观的育才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根据成才规划的结果使育才规划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细化,让其更适合学生的发展。目的是在多次调整以后,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术精湛、适应能力强、团队精神足的优秀毕业生。

三、如何实施“双轨”规划教育?

“双轨”规划具体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活动,学生在“育才规划”的基础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成才规划”,再根据学院“育才规划”不同阶段的教育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作适当的补充和调整,目的就是将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毕业生。

“育才规划”第一步:择业指导。一年级的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是一次重大转折。此时,大多数学生对大学感到无以适从,不知道如何学习,不知道如何走好三年的大学之路。虽然选定了专业,但并不一定了解它、热爱它,对于所学专业相对应职业群的素质要求,更是一片茫然,因此,学院在大一开展择业指导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级的“择业指导”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应放在“学生所学专业今后就业情况以及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上,重点应放在“未来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等问题上。新生在入学适应教育期间,对他们进行学校、专业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学院不同阶段的学习情况和基本要求,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识本专业相对应的职业群及相关职业群的素质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巩固专业思想,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如何在接受“择业指导”教育以后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呢?大一阶段,应该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人才库”档案,记录学生的特点、兴趣、职业能力倾向等内容,然后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院的育才教育已经使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专业的自学性,使学生树立了专业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为将来制定的职业目标打下了基础。由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大学生某专业方面的特长,大学生迈入社会后的贡献,主要靠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如果职业生涯设计离开了所学专业,无形当中就增加了许多“补课”负担,个人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因此,大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要精深、广博,除了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相近的若干专业知识和技术。

学生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估,准确的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职业目标,制定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学习,努力提高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育才规划”第二步:创业指导。把“创业”作为学院育才规划的第二步是时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和市场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谋取职业。本阶段教育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重点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还包括创办小型企业的基本条件和步骤,等等。

大二阶段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鼓励学生参加兼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具有坚持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如参与学生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同时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并要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部分学生在创业指导后会改变其原先生涯规划,而有的学生则坚持原来制定的生涯规划,只是在某些细节方面做了更深层度的细化。

“育才规划”第三步:就业指导。无论是育才规划,还是生涯规划都是为了学生的就业,这才是最重要的任务。现在劳动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既给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广阔的就业渠道,同时也给学校、家庭和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就业指导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学生要实现就业,除了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懂得求职就业的有关知识和技巧,以调整心态为主线,使学生充分认识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式,转变落后的就业观念,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主动与被动等关系。掌握求职就业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巧、自谋职业的方法和途径,在摸清社会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作出职业决策,尽快地适应社会,转变角色,找到自己的职业位置。

这个时候再回首看看自己入学时候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自己有没有根据学院“育才规划”教育及时对“成才规划”进行适当的细化或调整?自己是否按照规划要求一步一步走来?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要求?是否让自己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毕业生?是否能够以一定的能力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林?

学院实行“双轨”规划这样的教育方式,将“育才规划”和“成才规划”完美结合,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双轨”规划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断的实践、谋和、创新;需要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我们的毕业生打造成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足、理论和实践能完美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毕业素质论文:新时期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与学校的应对策略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时期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将根据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进行分析,为高职毕业生提供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及为高职院校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企业 高职院校 英语 策略

一、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

1.专业知识需求

通过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调查分析,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基本包括专业知识、人才能力、岗位素质需求三个维度。从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专业知识需求中可以看出,知识是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积累,对了解客观规律有很大的帮助。企业中国际贸易类行业,对于一些高层次、高科技的系统化信息,需要以大量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大部分企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强、英语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中,企业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是胜任工作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作为工作储备。

2.人才能力需求

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还体现在人才能力的需求上,能力不仅需要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及专业的培养与训练。企业日常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中英文工作的处理问题,这就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实践能力以及实务操作能力。大部分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最为看中的就是英语听说能力以及营销推广能力,不少企业中的中外文化与经济的交流非常频繁,掌握英语听说的实践能力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中对人才能力有着较高的需求。

3.岗位素质需求

对于岗位素质,是指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对于岗位素质的要求则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具备善于沟通与学习的基本素质,这样在工作过程中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此外,应变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强也是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变,组织协调好自己的工作。其中,企业最重视的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需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面对一些中英文工作时,能够拿出坚持的态度,认真完成工作。其次,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中还比较重视团队精神,在团队合作中能够善于协作,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及面临问题

1.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

高职毕业生是经济发展的紧缺性人才,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困境的根本在于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达不到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由此可见,高职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以及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足。目前我国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向基本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对于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高职毕业生自身能力不足,与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2.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高职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与高职毕业生自身英语能力不足,不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备,没有完备的英语课程设置。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本身对于英语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实践经历少,以及师资力量较弱,教学方法与实际社会岗位需要脱节。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

在国际化背景下,企业对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培养方案,高职院校方面应当注意完善英语教学体系,对英语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与发展,对于教师方面应当对英语师资力量进行强化及培训。

1.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明确认识到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最大限度的符合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需要明确新时期企业的需求,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思路的改革。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内容缺乏创新精神,教学观念落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少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因此,在高职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中要注意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工具,在实践运用中才能发挥出英语的使用价值,高职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仅是注重理论教学,更要注重英语实践应用。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岗位需求的发展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相关的工作,创新高职院校毕业生英语综合素质培养方案。

2.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对策略中,还需要注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体系改革与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体系课程十分单一,分为英语技能训练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两种。其中,基础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是以英语语言运用教学为主,而专业英语课程专业性过强,理论知识过多,学生中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感到课程偏难,词汇量大,内容形式单一、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也因此使得英语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衔接出现问题。基于高等职业学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未来工作中更多的是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符合企业用人单位需求的高职英语教学体系,强化学生职场英语运用的能力,调整英语难度,根据学生自身发展情况以及企业需要创新教学体系。

3.英语师资力量的强化及培训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普遍较大,学校进行扩大招生,基于这种情形必将导致教师需求的增加,而在高职院校中,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师相比于其他专业比较欠缺。目前高职院校中缺少英语教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双素质教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经历少,教学经验与教学技能弱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较弱。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强化英语师资力量,对英语专业的教师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而不是停留在教师学历高低上。

毕业素质论文:论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摘 要:我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各高校应尽快加快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总数达到了749万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另一方面,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毕业即是失业已成为一个残酷的事实。当然,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部分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市场,各高校本应尽快加快对现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但是,现实情况不尽人意:用人单位反映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够,且存在功利性强、缺乏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由此可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一、综合素质的涵义

通常而言,综合素质是指个人在特定的时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社会修为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1]是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手册上明确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含了德行素质、在校成绩、文体素质及能力素质四个部分,而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素质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2]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硬性要求。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其在从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大学期间所读的 专业不是一个方向,但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他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方式、知识领域范围、逻辑思维乃至个人的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会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心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及专业人员本身所固有的职业素养。通过不胜枚举的成功人士的实例证实,许多人可以在非专业的职业领域内之所以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方面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他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和运用。[3]

(二)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无数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奋进、拼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品行等在内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近些年用人单位意见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意见来看,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更多地是看重人才的品行。而这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价值观念,只有牢牢树立起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的理想与信念,才能使之成为个人人生奋斗方向和前进的驱动力。

2.增强法律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正义观念、权利与义务等基本观念。[4]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3.提高科学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认知方法,在自身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心理素质,树立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广泛猎取文化知识

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过:“我们要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5]文化知识中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学等领域内的人文常识。古人曾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意识是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而要做到这点,可以通过诵读经典名著和欣赏文艺作品等途径培养。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抗压,解压能力、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外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里特征、行为方式和能力等心理因素。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心里素质。

6.扎实的专业技术

牢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核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知识技能在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都能为他们保驾护航。

7.强身健体,强壮体魄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质、体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养成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其日后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康健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都大有裨益。

(三)储备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个人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的选择,也更要注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述、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的领导能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应聘者自身所具备的硬性条件往往不差上下,而能决定其成败的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可惜的是,在校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更为重视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质上,这些被人们所忽视的实际能力,却恰恰成为学生们找工作及阻碍他们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客观地看待自我。这具体表现为对求职岗位、薪金等期望较高,一味追问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待遇,而较少自问自己能够为企业做什么。此外,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也不是一味地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奉献,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看待就业市场的正常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特点,尽快确定将社会与个人求职目标相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转换角色,以便尽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及时、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专业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用阳光的心态应对职场障碍。

(五)提高求职面试技巧

求职面试的技巧是获取用人单位青睐的秘诀之一。用人单位都在积极地找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应聘者担任某一特定岗位,但是,求职者若想叩开职场大门,就必须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特殊的技能展现给用人者,即求职技巧。求职技巧意义涵盖广阔,这包括口头及书面沟通技巧、多视角分析问题的技巧、现代化办公设备运用技巧、人际交往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组织策划等技巧。【6】在求职者了解到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后,求职者就需要有目的地针对用人单位的要求,认真准备应聘材料和应答语言,并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求职简历与面试材料,以期更有效地展示自我真实水平与风采。良好的求职技巧有助于求职者更加直接、更加有效地把自己的个人才能及素质展示给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这里所涉及的各项能力不仅在学生择业时需要,这也必将在其整个人生职业生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学生要掌握这种对自己能力正确评估的技能,及时了解自身与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差距,同时不断督促自己不断进步,以期早日达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此外,学生要根据招聘条件,逐步完善自己的应聘资料,这将会大大提高其应聘成功的机会。

深入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是进一步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更好地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竞争的硬性要求。它既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思想及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大学生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就业竞争中把握机会,取得成功。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接受了高等教育多年的大学生们,拥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如能给予其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其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及适当的求职技巧,就能助其早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总之,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及有效途径。

毕业素质论文: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研究探索

摘 要:随着会计工作环境的变化、会计人才就业竞争的加剧,会计教育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而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从毕业生角度开展调研分析,采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BEI),通过对会计专业往届毕业生的面对面访谈,了解其过往几年实际工作中正反面的工作事例,用专业技术分析总结出会计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会计专业学生建立有效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专业 综合素质模型 知识 技能 职业素养

如果把毕业生看做院校输出的产品,其商品化后面的细分市场就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微型企业,要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就必须清楚地了解该细分市场的需求,只有真正把握住市场需求,围绕需求去开展人才培养,我们的产品才具有市场生命力。

本文重点从员工(即毕业生)角度展开。课题组利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创建的能力素质模型理论,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选取会计专业绩优毕业生和绩差毕业生进行了调研,收集有效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进行分析。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现状

在素质模型中,识别素质和能力应该从三个层面进行。知识:即包括从事某一职业领域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信息;技能/能力:指掌握和运用某项专业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技术;职业素养:指从事具体工作所应具备的深层次意识和习惯,它是决定个人职业潜能的重要指标,即冰山素质模型中水面之下的部分。

从本次受访的毕业生实际陈述的其现实工作中的情况,提炼出影响其实际工作表现或业绩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养三个层面的现状如下。

1.知识层面

在知识层面,受访学生基本掌握了会计学原理、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核算与账务处理等财务知识,但成本核算、纳税实务、财务管理等知识的掌握比较欠缺。

知识的教学比较局限于财务专业领域,这当然是可以起到集中资源、集中精力重点学习好专业知识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知识的了解,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理解企业业务的进度比较缓慢,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适应性。

2.技能/能力层面

在技能/能力层面,受访学生在陈述自己做得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时,对于影响其工作成效的技能/能力的表述多集中在: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关注细节的能力等方面。

受访学生相关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1。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就业后工作成效的关键能力都是做为财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技能和能力。

3.职业素养层面

在职业素养层面,受访学生对于影响其工作业绩的主要素质表述集中在: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

受访学生相应的真实语言表述节选见表2。

对于从事基础会计工作的技工院校毕业生而言,责任心、主动性、成就动机成为影响其工作成效的主要职业素养。其中尤其以成就动机的影响最为明显,而在素质模型三个层面的能力素质中,职业素养是最难培养和训练的。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模型

综合本次调研的结果,结合企业管理中对财务人员素质模型的研究和运用结果,我们对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模型做如下总结。

1.知识层面

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税务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

2.技能/能力层面

(1)财务核算、税务处理能力

①定义:收集企业财务信息并进行归纳整理,准确、及时地编制各类凭证和报表、计算并上缴应纳税款,完整反映企业经营实际绩效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独立进行会计核算及税务处理,并确保正确性、及时性、合法性。

b.优秀水平:能够根据业务类型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原则和处理方法;能够审核他人的财税业务处理,准确判断正误;能够根据业务类型进行纳税筹划、帮助企业合理避税。

(2)学习及知识的转化能力

①定义: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化成实际操作步骤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根据各类交易的要求,正确分解并形成财务核算的具体操作流程。

b.优秀水平:能积极主动了解专业领域形成的新知识、新技能并运用到实际工作。

(3)沟通协调能力

①定义:能够正确理解他人的意图,与他人达成共识,并能以合适的形式(书面、口头或其他)正确表达出来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正确、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掌握与他人的交流重点,能对可能影响达成一致的因素有准确的预判。

b.优秀水平:交流中能根据目标有意识地引导对方达成共识,对产生的矛盾能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4)关注细节的能力

①定义:了解实际工作中各个细节的具体工作,准确掌握各个细节的工作方法和内容,最大限度控制错误产生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能够细致地检查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准确率不低于99%;对他人提交的数据资料的细节性问题能准确判别。

b.优秀水平:能有意识地从工作流程、工作制度等系统性工作的建立方面去思考减少细节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5)自我激励能力。①定义:指在没有任何外界奖励和处罚的情况下,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的能力。

②需要达到的水平

a.合格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仍能保质保量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

b.优秀水平:在没有外界激励因素存在的情况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能自行设定工作目标并排除干扰去实现。

(注:优秀水平是在合格水平基础上的能力提升,是在满足合格水平之后的进一步的培养目标。)

上述能力只是列举了与学生工作业绩关联度相对比较高的几种核心能力,也是几种需要重点培养和加强的能力。当然,要取得好的成绩,是需要多种能力综合发挥作用的。

3.职业素养层面

(1)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个人内心追求卓越的一种心理内驱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对自我绩效目标的高标准设定,以及采用各种方法提高绩效水平;

②愿意承担更多职责,将事情彻底完成;

③不断积累各种成就,对完成工作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充满热情,努力达到标准或客户(包括内外部客户)的期望等。

这种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其他职业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其自身能力的发挥。

(2)责任心。责任心体现在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是基于责任而形成的一种应该承担、敢于承担的意识。对于财务工作者,责任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责任心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

①一种严谨务实、关注细节的工作态度;

②信守承诺,正确对待自己所犯错误的品质;

③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个人工作、行为符合规范等等。

对于刚步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责任心的缺失必然直接导致其工作质量下降;假以时日,必然强化其“打工者”的心理暗示,从而加大其职业积累的难度。

(3)主动性。所谓主动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项活动的过程中,来源于自身并驱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的强度。积极主动的人会给人一种充满激情的感觉,具备敢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品质。因此,主动性常常等同于超出工作需要或期望的某种努力。在具体工作中,主动性表现在:

①充分利用当前机遇,在尚未要求解决问题之前就积极了解问题,为将来解决问题提前做准备;

②对工作相关联的甚至工作之外的问题进行思考;

③积极发起变革或是采取行动以提高效率,处理现有的或潜在的问题,满足顾客(内外部)需求等。

(4)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对自己的观点、决定、能力的自我信仰。对于刚步入职场的毕业生,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技能的熟练运用程度。而在实际工作中,自信心体现为:

①偏爱或热衷于向工作中的某些难题发出挑战;

②积极寻求独立,愿意以独立的姿态开展工作,对专业工作认真负责;

③在主要问题上表现出丰富的专业知识,愿意以一种明晰、自信的方式挑战他人的想法;

④在那些更有经验、更有知识的人面前也能有效工作;

⑤能妥善处理批评意见,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把握重心控制局面。

三、小结

在教学现状中,由于教育体系重视理论知识教育,在技能培养方面尚处于摸索期,一直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而对于职业素养,基本没有涉及。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

从素质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个人要成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必须是在知识、技能、职业素养三方面都要符合市场需求。

根据调查模型和会计教学经验,提出技工学校会计专业“企业化”的教学模式,教学以企业为中心,把企业的工作环境应用于教学,将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会计实践相结合,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构建以技能应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企业化”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项目教学的情况下以案例教学的形式教学,教学所使用的案例主要采用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将学生引入企业的工作环境之中。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就关键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开展反复、针对性训练和评价的立体的教学实践体系,以确保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

毕业素质论文: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与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研究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非常重视的现象,本文就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基于社会对毕业生的能力期望分析了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的现状,探讨了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以及综合素质考核应该具备的基本内容。并以提高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深入研究了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校企合作;独立学院;就业实践

如今国内外的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较为严峻。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顺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此外,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学校还要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推广校企合作的就业实践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人才市场来看,高校毕业生择业就业也变得更加民主,拥有更加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人才的流动性也变得更加频繁,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综合型、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部分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期望有如下几点[1]:

1.良好的专业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素质。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本专业的现状以及该领域的前沿展望有广泛的认识。

2.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把思想道德列入考核的项目,是继专业能力水平之后的第二大重点考核内容,希望能招纳德才兼备的综合型人才。具体上是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爱岗敬业,拥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3.更注重团队精神。现在众多企业十分重视团队意识,一个好的团队能带来的贡献远远比个体贡献值相加还要大。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和整体思维,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4.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是触发团队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团队气氛。同时良好的交际能力,会对个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5.有较好的动手能力,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如今企业普遍担心的一个问题,很多企业都担心会招到理论知识强而动手能力弱的员工。动手能力涉及到个体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

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及其现状

1.独立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下顺应我国教育改革趋势的大众教育办学模式,在十多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不断得到了更多人们和企业的认可。但这种办学模式仍然处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不断地去革新、转变。所以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困难。由于独立学院特殊的办学体制和有别于其他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整体就业竞争上处于落后地位,学生的综合素质略低于公立院校。

2.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有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高校对在校生进行综合素质考核十分重要。通过多方面的锻炼和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以后进入社会、进入企业的时候,能适应该领域各个岗位。同时,综合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毕业生就业好坏程度成正比,拥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现今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局限性。如今高校在设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实施方案时,大多都是以学校的角度,主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学生以及培养学生。并且在实际操作中,综合素质考核的成绩往往是用来作为党员入党考核、评选优秀学生干部或者是各类奖学金评定的标准。这种考核方式及考核项目很多时候都会出现运作大而实际虚,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无法顺利市场趋势,无法为学生做出更好的锻炼、考核,进而无法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内容设置

高校在制定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方案时,所考核的内容应该以更利于毕业生将来进入企业后能更好地适应企业、适应社会为标准,能反映学生走上工作生涯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作为21世纪的综合型人才,除了拥有能自主刻苦学习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调节能力。因此,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如今国际形势风云变换,社会形势日益严峻,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特殊时期,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挑战。当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祖国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正受着来自世界其他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被这些文化所迷惑。因此,考核高校毕业生是否有正确的爱国观念、热爱社会观念,不可忽视。

2.思想道德修养。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能为高校毕业生产生正确的人生指导。当代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很好地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因此,思想道德修养的考核内容可以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社会责任感、法律基础意识;职业道德精神等等。

3.专业文化水平与素养。我国现在正经历着快速发展的时期,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的高低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世界科技水平的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而言,高校毕业生在进入企业时,由于工作经验的缺乏而导致工作能力难以全面发挥,因此,这要求学生必须在在校期间努力地学习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全面系统地认识到行业及其行业发展的趋势,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人生。积极参与行业相关的调研,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所以,专业文化水平与专业文化素养也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的重要部分。

4.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进入社会、进入企业不可或缺的必要素质。如果就业形势不佳,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创业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这时候就要求学生在挫折到来之前有相应的心理准备,或在经历挫折时,有能调节自我心态的能力,使得自己能从容冷静地处理所遇到的困难。因此,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就业实践中的探讨

要提高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除了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必须要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去。因此更需要注重和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就业实践的可行模式。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产业化存在许多的弊端,一是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二是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体现其“专门人才”特色;三是实践环节薄弱,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较差。实践表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就业实践模式在大学教育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

校企合作实际上是由教育行业和大中专院校等职业教育院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逐渐进行发展而来的。这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又能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是高校和社会双赢互动的模式之一。加强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教学和科研的结合,校企双方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是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实现高校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选择,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可获取全新行业信息,拓展就业的渠道。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学校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了解市场和各行各业的实时信息。学校以企业为对外交流的纽带,认识社会和市场的实时状况,不但增强了学校在本领域的知名度,而且提高了信息接收范围。同时校企合作还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让学校和企业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宣传,它不仅是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渠道。学生能尽快接受企业的文化理念,进入工作角色,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其团队凝聚力。

3.校企合作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不断深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要让培养的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校企合作增强了领域和学校的沟通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实用技术人才。(1)正确树立新的、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和监控体系,全力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之能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从而正确衡量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同时以此为根本进行有用的专业配套设置和有关的课程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实践体系。(2)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使企业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视,让学校的教学手段逐渐以学生成才需求为主线进行转化,对课程与课堂的教学改革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毕业素质论文: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状况的调查研究

【摘要】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我国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封闭的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忽视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针对此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陕西省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深入了解了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会计专业素质 会计专业毕业生 问卷调查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会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胜任职业的会计人员,即培养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会计教育取得显著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陕西省会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状况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对陕西省大学会计教育的不足和为提升陕西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供帮助和建议。

二、问卷设计及样本描述

(一)调查问卷设计

此次调查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关于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重要性方面,二是关于对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满意度方面,三是对学校教育需要改进提出建议以及对学生自身提高专业素质提供建议方面。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文将调查对象分为四类:一是从事会计教学或学术研究的教师;二是实际会计工作人员,包括在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三是公司高层管理者;四是会计专业大四学生。调查方法: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问卷相结合。

(三)样本描述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包括纸质问卷和电子邮件),剔除没回和无效的,实际有效问卷384份,样本数据如下:

按职业,会计教育或研究人员30人,会计实务人员212人,非会计专业管理人员52人,大四学生58人,其他32人。

按学历,硕士及以上51人,本科234人,大专99人。

按从业时间,0年的58人,0-1年的69人,1-5年的114人,5年以上的143人。

三、调查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各专业素质分析

结果分析,按重要程度排序依次为职业道德素质、技能和职业判断能力、知识;受访者认为职业道德素质对于会计人员最重要,而知识最不重要。按评价结果看,受访者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均不太满意;其中,对知识素质最满意,而对职业判断能力最不满意。

(二)陕西省会计毕业生专业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调查中显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太满意。会计人员知识陈旧、懒得学新知识,跟不上会计知识与技能的更替,导致业务处理的估计和处理出现错误,严重影响了会计的工作质量。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使得企业往往账实不符,出现问题;有的对参加继续教育不够积极,主动考取专业职称和会计师证书的意识十分淡薄。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完善。目前,陕西省大学会计课程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侧重知识理论教育,轻视综合素质教育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中往往重视专业知识,如设置初级会计、中级会计、管理会计、税法、审计等课程,而忽视对职业判断能力、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课程中教师较少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帮助其进行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也较少插入具体案例进行实际分析。在实践方面,学校学习与单位实习结合较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时的综合素质。

3.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上,教师仍然以课堂讲授书本知识为主,添加案例较少,与学生互动少,使得学生学习被动,知识变得抽象和枯燥,难以发掘其主动性。很多院校的会计实践课很少或者没有,导致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难以学以致用,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就造成了会计毕业生综合能力较低,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不强,毕业从事会计岗位的职业素质自然就低了。

四、对于提升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素质提出建议

(一)调整会计培养目标定位,制定好专业教学计划

大学会计教育应该定位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而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和强调应试教育。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中,要强调综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教育。教师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是仅就科论科,而应把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运用。因此,老师应该具有多方面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能总让某些老师长时间带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应定期给老师换课,使其知识充分。老师应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具有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为他们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推进教学改革,加大实践力度

在教学改革中,要合理安排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时分布,增加一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会计实训模拟、会计实操训练、电算化操作、会计案例分析、毕业实习等;在实训课程中,可以邀请校外的会计、税务、审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指导与讲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业务水平。同时,行业或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应引入学校的课程中,使职业培训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毕业时同时拿到学历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三)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法结合运用

在会计教学方法上,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改变为启发式和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学生来讲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过程中,要增加与会计职业判断相关的内容,强调培养职业判断意识的重要性,使学生慢慢养成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

(四)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习

学校应在学生大三或大四期间抽出时间安排其参加实践学习。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习单位或者学校选择某一实习单位进行长期合作。学生到实习单位兼职会计相关岗位,可以使所学的专业知识得以运用,又增强了实践能力。学校要把课程学习时间和实习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可以分开并各自集中在某些周进行,也可利用周末或长假时间安排实习。

(五)加强财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首先,各级部门和单位要重视继续教育这项工作,将其作为人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把继续教育和企业的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安排时间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切实帮助员工提高综合素质。其次,会计人员应当主动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和掌握国家最新的财经法规及审计、税务、会计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

毕业素质论文:音乐专业毕业生素质的培养

摘 要: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毕业生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艺术的园地。

关键词:底蕴;音乐修养;声情并茂;情感优化;市场包装

音乐人才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门人才,他们对繁荣社会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时代主旋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尤其是经济形态的不同,便必然出现对音乐人才的不同素质要求,我校音乐学学生临近毕业,我认为,为了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能够顺利实习试讲,再此对音乐毕业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归结如下:

一、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及贯通的音乐修养

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音乐毕业生,必须要了解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多门综合的文化知识。有一些音乐工作者(包括音乐教师、歌唱演员、乐手等)在拿到一首歌或一部音乐作品时,仅仅是演唱汇了作品的旋律,对作品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不甚了解;某些音乐教师也只是会教唱曲调、节奏,讲不出作品的含义。近几届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电视歌手大赛,测试项目中加入了素质测试。对这一举动,社会反映褒贬不一。笔者认为,这样要求音乐工作者音乐毕业生不仅不是对他们的额外要求,而正是社会在发展中向专门音乐人才提出的更高标准。坚持这样的培养方向才可能逐渐减少以至于以后的音乐人才不要成为“音乐匠人”。

音乐素养指的是音乐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衡量音乐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标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音乐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国外,大量以前鲜为人知的音乐文化领域。如西方的蓝调、布鲁斯、偶然音乐、噪音音乐等等。这些西方音乐的涌入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而且还引导了我们同国际音乐主流接轨,并将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了国际舞台。正如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有效的结合形成了我们独具特色的“中国唱法”。在器乐上,民族器乐与西洋乐器的相得益彰,使中国民族乐团一次次出现在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上。因此,作为一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音乐毕业生,必须具备中西音乐文化贯通额素养。

二、声情并茂的表演风格

在社会主义经济市场下,音乐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这就必然要求音乐人才也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所谓音乐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是指不仅在技巧上、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在表演上都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音乐艺术只有当“声”与“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并使之声情并茂,才能将乐曲的内容、作者以及演唱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而完美地揭示出来,并将之流进听众的心灵,使观众得到真正的艺术享受。“声”与“情”两者在音乐艺术中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迪南-爱斯坦说:“表情是歌唱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表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能被称为艺术”。现在很多音乐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技术技巧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但一上台参加表演就觉得无论是动作、举止还是抒发作品情感上都有欠缺,音乐本身是时间的艺术,它要求表演者在一段时间内将多年积累的技术技巧及经验表现和发挥出来。因此这就需要表演者在具备较高的技巧的同时,具备相当多的实践经验,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已达到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要达到声情并茂,先要以声传情,“声”即指音乐技巧、技术理论、歌者的演唱技巧、乐手的演奏技术、作曲家的作曲配器理论等。再以情带声,“情”是音乐家的思想感情,丰富渊博的文化知识和音乐修养,对音乐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情感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声”无“情”,那是没有灵魂、没有意义的音乐,同样,只有“情”而无“声”那只是头脑中的思维、情感而已。现代音乐人才只有“声”“情”结合,才能使音乐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只有“声”“情”并茂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音乐毕业生的素质要求。

三、情感的优化效应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健康,以情感教育维系素质形成,是音乐学毕业生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是社会发展对现代音乐学毕业生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音乐教育中进入特定的环境。以情感诉求为基础和纽带,可以促进音乐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产生一系列的优化效应。

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呆板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条、注入式的教法形成了学生思想上的依赖、创造力的凝固。音乐教育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演唱、节奏、节拍的重复及律动的配合,乏味的教法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学毕业生要学会贯穿情感,创造引人入胜的形象化氛围使学生用“心”去学。音乐学毕业生在音乐教学之始就要把本源的历史文化、风格特点以及蕴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向学生做生动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环境。同时,走出课堂,调动学生的“经验”感觉,进进入一个情感的真实环境。这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本源环境和现实环境的联系。教学的着力点必须始终放在调动学生“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上,使学生处于萌发情趣的氛围之中,这里面,关键是音乐学毕业生的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使学生由学唱的单纯模仿进入艺术形象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表述,进入自己的探索。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过程,必须精心编创教案,调动多种手段,开展组合式教学,动静结合,衔接配套。具体到音乐教育,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唱歌与律动结合,是歌唱与情感表达互为作用。

四、熟练的电子音乐技术及自觉的市场包装意识

将电子技术运用到音乐艺术中去,打破了以前音乐只能由人演出或由人演奏,传播途径只有口传心授的单一模式,不仅加快了音乐文化的传播速度,而且造就了音乐的多样化形式。尤其在电脑音乐出现以后,一些电脑软件的使用,可以使我们在电脑上制作出具有任意一种音色、音量,时值的音乐,由电脑制作出来的音乐里有相当高的精确性并且具有修改方便的特征。就传播途径来说,通过电脑及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使音乐冲破地域和国界的局限性。加强音乐的传播速度和力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音乐人才,应当将电脑多媒体及电子信息技术等作为一种工具,加强电子技术在音乐制作和流通过程中的运用,将多媒体,电子信息技术与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的传统音乐的革新与传播。

音乐作为知识产业的一部分,发挥着促使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它将通过自己特有的性格,以多种形式、多种媒体方式,把一种形象、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到社会中,使人们在商业文化、美学文化中得到更多的美的享受和更多健康文化的参与。高水准的音乐沙龙、交响音乐会以及新兴的音乐美学文化将取代很多诸如电子游戏厅、低下赌场E不健康的社会现象。例如近期在社会上兴起的一种新酒吧,除了高品位的室内设计和优雅的消费环境,更重要的是直接引进音响视听器材,在这里可以听到、买到最好最新的音乐作品。所以音乐也就直接或间接地为其他产品的不断升级,提高社会文化生活质量作出了贡献。音乐包装了市场,同样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音乐毕业生的自我包装意识也要不断提高,从开初的一支笛子、一把口琴到每晚十九点听到新闻联播上演奏出庄严雄伟的《国歌》,感受到音乐和声的魅力与震撼,歌唱演员从以前单一小电声乐队伴奏演唱,到现在气势庞大的乐队演奏,我们也感受到了音乐通过包装后强大的感染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员简单的装束、舞台单调的设计到现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容光焕发的演员出现在华丽辉煌的舞台上,这一切让我们耳目一新。这一切都说明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音乐以及音乐人才包装的重要性。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音乐的发展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给音乐毕业生的培养成长,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与时俱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改变我们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标准,才能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优秀合格的音乐专业毕业生,从而繁荣我们的社会主义艺术的园地。

毕业素质论文:职业化教育背景下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步增多,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现状,应以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并深入分析大学毕业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关系着高校的就业效果,同时也与企业日后的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化教育已成为必然。因此,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全方位的职业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现已成为各学院思考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企业需求;毕业生素质;匹配度

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大学毕业生与企业需求匹配程度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包括自身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包括自身素质及实践经验等,这些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匹配度。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应让学生明确自身的素质,并清楚自身在就业中的优势与劣势。由此可见,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职业化教育背景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毕业生素质现状

(一)在身心健康及个人修养方面,大学生普遍缺乏运动,对于身体素质也不是特别重视,同时,也不是特别注重穿着打扮等礼仪问题。

(二)在社交能力方面,多数大学生的交际圈子过于狭窄,交际能力比较薄弱;团队协作能力也很弱。首先,学校所提供的团队环境对此有一定的影响,社团组织有限,其次,多数学生没有培养自身团队协作能力的意识。

(三)就适应社会能力来讲,随着如今社会发展的开放化,大学生在假期结伴外出旅游早已司空见惯,因此,大学生的适应能力还是比较强的,但在创新能力这块,如今的大学生空有创新意识,却缺乏创新的能力,一方面,我国高校存在不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诸多因素,另一方面,当前国内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大胆求新的精神,局限于书本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在校成绩在影响大学生就业方面占一定比例,而大学生在校成绩现状却不容乐观;另外大学生虽然都有过兼职的经历,但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却很少,所以工作经验是大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最后,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学校对理论学习的偏重和学生实践意识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相当匮乏。

(五)在自我决策能力方面,领导能力是最差的,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仅仅想当次要管理者或者服从命令的群众。这充分体现大学生的领导意识不强。但在自我管理和独立方面还比较乐观。

二、企业对大学生素质需求

(一)人际交往: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准确、及时地沟通,才能建立起人际关系,进而能够使得自己在事业上左右逢源、如虎添翼,最终取得成功。现代社会,不善于沟通将失去许多机会,同时也将导致自己无法与别人的协作。只有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协作,才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才能获得成功,所以企业重视人际交往是无可厚非的。

(二)实践能力:工作与学习最大的区别是,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一个是纸上谈兵;而这恰巧也是我们从校园进入到工作岗位所必须面对的;同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看重的无非也是你的实践能力,因为这关系着公司的利益,所以,实践能力是我们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所必备的。

(三)团队协作能力: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懂得协作,敢于协作,放下身段去与团队中的他人协作,是生活中的你、我、他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在如今的企业当中,对于团队协作能力也越来越重视,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这种能力。

(四)领导能力:每个人都希望有所作为,都追求成功、渴望成功。渴望当一名受人尊敬领导者,想要作一名领导者,就需要你具备领导能力。而领导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决定一个团队是否成功。企业当然也希望大学生能够具备领导者的素质。

三、建议

(一)职业能力和企业需求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从高职院校来看,可以依托企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弥补”双师型和师资的不足,完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根据企业需求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从学生能力角度看,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进行职业实践活动,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通过掌握职业技能与学生就业相挂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增强。

(二)教育与职前培训一体化。一个新员工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中,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冲击,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学识和经验与工作的不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会感到较大的压力。这导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既不利于企业的经营,又不利于员工的自身发展。因此,职前培训不可忽视。因此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设置相对应的职前培训必修课。

(三)大学生素质拓展。第一,以非业务素质为重点,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爱好和能力,对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设计指导,并就学生完善素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帮助学生建立成才目标,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第二,以学生为本,根据不同阶段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学生素质提高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训练和帮助。

综上所述,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形势,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匹配度的高低,并基于企业的需求分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匹配度。有些学校由于忽视了企业的需求,仅仅从大学生自身出发,致使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无法满足人才需求。由此可见,在职业化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提高匹配度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必经之路。

毕业素质论文:民办高校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与就业创业工作分析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本文提出了将素质拓展训练运用到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去,为做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毕业生 素质拓展 就业创业

1.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普遍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为目的,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的训练。素质拓展训练可丰富毕业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拼搏奋斗精神,最终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拓展训练是毕业生就业创业的迫切需求,也是更好地服务和促进民办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2.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2014年创业大学生人数比2013年增加了超过3成,今年,又有48万大学生在工商部门登记创业,比去年多了12万。民办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市场作用、着力改革创新,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在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民办高校要广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通过以下措施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2.1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

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属于通识性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有效载体,因此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关键。我国大学创新教育较多停留在对创业计划和就业层面的指导上,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足,而“创业计划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等多为临时性的安排,并未采取规范性的课堂模式,很难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从这个层面讲,创新创业类课程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整个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基础层,是实践层的有效支撑;同时从实践的角度看,它又是比当前惯常采用的创业计划大赛等更规范和更高层次的形式。总体来看,创新创业类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基础,对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指:民办高校有计划地位培养毕业生创新创业精神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所组织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

2.2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类教育体系应包含基础层、引导层和实践层三个方面。其中,前两个层面属于课堂教育,第三个层面为实践能力培养。基础层的课堂教育指的是“创业管理”、“创新管理”等性质的课程;引导层指的是带有导向性的课堂教育,比如“风险投资运作”等具有强烈创业导向性的课程。部分民办高校已形成一些成熟的创业培训模式,如“GYB”(产生你的企业想法)、“SYB”(创办你的企业)、“IYB”(改善你的企业);民办高校毕业生可选择参加创业培训和实训,并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以提高创业就业能力。

2.3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纳入学分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实际效果。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好一批实训实践基地。同时建立成果和学分转化制度,实行弹性学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创新创业项目。民办高校首先在课程设置和专业上要进行调整,要积极开创性的开设创业指导课程,聘请创业导师;其次要推动高校建好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再次要改革教学管理,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最后再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

3.通过素质拓展训练,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素质拓展训练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中心环节,是大学生能力和素质实现和获取的有效途径。这个环节关键是要梳理和构建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训练项目,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合理排列,形成符合特点、张扬个性的素质训练方案。

3.1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民办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建立就业目标,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素质拓展训练,积极开展各种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训练,广泛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有益于提高毕业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条件。毕业生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实行学分制,进行量化管理。民办高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应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学校组织的“第二课堂选修课”和“素质拓展训练活动”,取得相应的“第二课堂”学分,不仅达到极拓展自身素质目的,还可以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民办高校完备的素质拓展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

3.2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团队意识的培养

团队协作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所显示出来的自愿合作和协同努力的精神。“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团结就是力量。在拓展训练,团队协作意识及精神总是运用得淋漓尽致。比如:过雷区、过电网、越障碍、过独木桥和珍珠岛任务,这些项目都不再困难,关键就是要运用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将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到集体中,共同完成每一项任务。这些项目主要是培养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还有水上训练(扎筏求生),它的训练项目是积极参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其成功的基础是合理的安排活动,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有全局观念、协作意识,积极投入并有必胜的信念。

3.3毕业生素质拓展训练有利于增强自主创业就业的意识和能力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规划、个性化培养和综合性开发。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

毕业素质论文: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思考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少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出现了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在大学生中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提出针对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就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心理素质提出了设想。

一、求职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目前,社会要求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心理方面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的择业观,在实践中,能够主动适应环境、自觉调节情绪以及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等。然而,准备踏进社会的大学生们,显然还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毕业在即,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和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状况,大学生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能否找到自己既喜欢又擅长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否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涉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反映在就业心理上,主要有下列几点。

1.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于个体的心理冲突或者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郁及某些心理、生理的反映。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每名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实践中,每名学生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残酷的现实,对毕业生们产生了有形或者无形的强大压力,导致习惯了父母呵护的大学生们产生焦虑的就业心理。工作待遇、工作环境、能否找到自己喜欢的又是自己擅长的工作、在择业的过程中能否享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初次涉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本来正常的心态变得敏感起来。过度焦虑是大多数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适度的焦虑是正常有益的,并可以产生动力,促使个体不断向着预定的目标前进,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影响个体的正常社会功能和身体机能,使大学生精神负担加重、紧张烦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焦虑程度发展严重时,个别毕业生可能会产生“就业恐惧症”,一提起就业就紧张、恐惧,对前途没有信心,害怕离开学校,极个别学生还会出现极端行为。因此,过度焦虑这种心理现象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2.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成功择业的首要步骤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这是正常的,一名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因此,自信心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自信不等于自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今的社会在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充满着严峻的挑战,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人们必须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估计过高,认为自己在选择职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响,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选择职业时胃口吊得很高,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和对困难估计不足,盲目自信是一种幼稚的求职心理,也是心智不成熟的一种表现。其实,用人单位往往反感急功近利和过高估计自己的人。到头来,这些人会因为对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反而在择业中受挫。所以,毕业生除了要客观地分析就业环境外,最重要的是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正确认识自我是毕业生合理定位的前提。

3.缺少充分的心理准备

毕业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心理素质在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指“人在认知、情绪情感、意志、性格、自我意识、价值观及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素养。”它是个体在环境的熏陶下,经过有意识的修养,逐渐内化成的一种心理结果。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既要有成功的准备,也要有落聘的准备。面对落聘的现实,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落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无希望。它只是失去了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也许还是好事,因为以后找到的工作可能会更适合自己。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生们在这方面的表现是不尽如人意的。他们在就业时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盲目自信、自卑畏怯、急功近利、目标游移、依赖、从众等几个方面。

二、从“心”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求职就业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大考验。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毕业生表现出的不同心理特征,对就业也造成了不同的结果。“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国家把大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通过市场调控,使用人单位能够录用到满意合格的人才,毕业生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实施优化配置的一项就业政策。在这种双向选择中,毕业生要想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就必须与其他的毕业生展开激烈的竞争,且若想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就必须避免上述错误的产生,从“心”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1.认识自我,确立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培养强烈的竞争意识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认为职业选择包括三个主要步骤:一是认识自我;二是了解职业环境;三是决策。可见,在职业选择中,正确评估自己的特征与职业活动的相关因素,是正确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与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要求联系不是太紧密。在大学生就业的实践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并不少见,而且还有许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因此,一些学生对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为了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社会改革的步伐,大学毕业生必须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发展方向,注意收集社会各个方面的用人信息,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取向,多角度、多方位地主动出击,来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要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既要有成功的准备,也要有落聘的准备。面对落聘的现实,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人喜欢挫折,但是漫长的人生路上难免遭遇挫折,狭路相逢该如何应对?如前所述,作为初涉社会的求职者,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落聘并不等于失业,更不等于事业没有了希望。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多。客观结果已定,能够改变的只有主观的态度和行动,要切切实实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要学会从失败中寻找教训,从教训中学会“重新做人”,放下包袱,再上征程。

3.正视现实,自信豁达

大学毕业生要进行职业选择,就应该对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且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采取灵活变通的态度。

“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豁达地面对择业当中的困难,才能够战而胜之。自信是大学生择业成功应当具备的重要心理品质。自信是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表达,是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估计。“自信的人力量强大,怀疑的人力量薄弱”。求职者只有坚信自己有实力胜任某项工作,才能展现出坚定的态度和从容不迫的风度,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和信任。在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后,只要自己符合条件,就要充满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工作,大胆地接受挑选。

三、结语

大学扩招、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客观看待社会、正确看待自己,按照上述的几个的基本要求从“心”开始,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就业心理素质,及时排除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才能顺利就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作者单位:深圳市罗湖区翠竹街道新村社区工作站)

毕业素质论文:从毕业设计入手提高军校合训学员综合素质能力

【摘 要】针对当前军校合训学员的培养模式与特点,提出改进一种开放式的毕业设计模式设想,并对具体的执行方式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合训学员 毕业设计 综合素质

当前全军院校正在深入推进任职教育改革,教育模式的转变对于当前部分学历教育院校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科学员经过四年的培养,参照原有专业进行二次分流,重新分配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任职培训。学历教育的侧重点不仅在于打牢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还需要培养毕业生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岗位任职培训。

本科毕业设计是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前接受课题任务,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或工程实践并取得成果的过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潜在的专业变化、学员自身能力素质差异、现有教学计划、执行模式的弊端等,都使得毕业设计这一最后的实践环节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满足岗位任职培训对应届毕业学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充分发挥毕业设计这一实践教学环节的重大作用,锻炼和提高应届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是摆在全军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 当前毕业设计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海军几所学历教育院校毕业设计执行情况的调研和学习,并结合近年来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经历,我们发现当前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毕业设计实际执行时间较短

每年3月开学后,学员选题与导师分配,通常在4月底之前完成;5月开始进行毕业实习,大约2~3周时间,5月下旬返校;实习结束后,全面投入毕业设计和论文撰写阶段;最后由各教研室组织所属相关专业教员进行毕业设计的答辩工作。

由此可知,留给学员的毕业设计工作时间在一个月左右,同时毕业临近各项活动也相应增加,因此实际的时间可能还不足一个月。毕业设计的实际执行时间较短,再加上一些行政性活动占用时间和日常作息时间的要求等,时间问题是当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2.分流专业变化影响工作热情

当前的分流模式是全海军院校统一分配,指挥类、政工类、机械类、电子类等专业交叉分流,尽管在分流的问题上,各院校均能依照尽可能贴近原有专业的原则,但每年的任职培训专业计划与当年应届毕业本科生的专业出入仍然很大。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2010年毕业的兵器工程专业20人,有一半的学员毕业时分流到其他专业,专业岗位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即将毕业学员对于毕业设计的投入与热情。

3.自身素质能力差异较大

军校毕业学员相比地方大学生毕业时的工作压力要轻松得多,却带来一个问题:同一个班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彼此之间综合素质及能力相差却很多。一部分积极上进的学员综合素质较高,知识全面、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也有一部分学生能力较差、心理素质差、应付思想严重、基础素质低,只会读死书,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所有这些问题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表现为: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意识薄弱、知识与能力分离严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缺乏协作精神。总之,学员自身的思想认识、能力水平等差异也对毕业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过程控制是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规范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与汇报、多级答辩等形式都可以有效提高毕业设计及论文的质量。然而,对于现有的毕业设计模式而言,采用中期汇报等形式的过程控制手段已经不是很现实了。主要受进度安排与时间的限制,具体有两点:(1)毕业设计的前期展开由于学员缺乏足够时间进行题目的消化与理解,很难得出行之有效的研究结论,因而进行阶段性总结缺乏基础;(2)完整的毕业设计执行时间原本就不多,很难再给学员分配出单独的阶段性汇报与检查的时间。

5.答辩及成绩评定存在人情分

在毕业考核、论文和答辩等多重压力下,毕业设计中一筹莫展的学员开始向指导老师诉苦,指导老师无奈于学员的前途与毕业模式的限制,最后给出近似于捷径的毕业设计帮助,使得学员可以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而这一做法正是对于学员综合能力与素质锻炼的极大偏离,违背了毕业设计的初衷。

上述几个问题虽不够全面,但在当前毕业设计过程中却比较普遍,有针对性地解决或避免这些影响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当务之急。

二 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把影响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的因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类。主观上有学员自身能力素质差异和心理的不确定性因素;客观上有教学计划与实施模式、严格有序的过程监管和综合全面的成绩评定机制。对于这些问题,除了加强日常思想教育、强化文化知识学习以外,还需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课程体系改革的速度和力度

为使学员能够适应信息化条件下战场环境的复杂要求,必须建立体现能力素质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三层楼”结构(基础课――工程技术科学基础课――专业课)。新型课程体系可以采取模块化设计,“底层”为共同基础课面对所有专业的学员,包括思想政治基础、军事技能基础、理工文化基础等;“上层”则主要拓宽专业平台,以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的模式设置。专业主干课程主要考虑搭建学员们的专业素质平台,不直接面对未来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课则可以采用选修或公共选修的形式,目的是扩展学员的专业认识、开阔眼界,同时为进一步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和帮助。

2.因材施教,提高全体学员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因材施教是最难的。由于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同,学员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基础等方面各有差异。学分制是很好的一种模式,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却需要更多的关注。努力设计和改进科学合理可行的学分制课程模块,以学员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酌情建立个人能力模型,针对不同特点的学员,侧重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

3.加强教员的主导作用,增进师生交流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员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应该是学员的亲密导师。笔者所在单位正在开展的“导师制”教育模式改革,就是加大师生交流,强化教员主导作用的有益尝试。导师制培养是近似“一对一”的培养模式,本科学员从进入高年级开始指定相关教研室或相关专业的教员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学员提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素质等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汇报与交流的方式建立师生之间的联系。教员与学员的深入交流,不仅有利于学员科学文化基础的培养,更重要的经过教员的言传身教,教员的自身素质会对学员的成长产生有益的影响,而且对于学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意义。

4.创新毕业设计模式,强化学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毕业设计不同于各种竞赛、创新大赛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竞赛参与者的选拔与培养更多倾向于精英模式,因为竞赛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声誉;毕业设计则更倾向于一种普适教育和锻炼的过程,每一个取得学士学位的本科学员都会经历一次毕业设计的考验。创新毕业设计模式,以学员为中心,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 开展开放式毕业设计的设想

针对军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能力素质要求,设想一种以学员为中心的开放式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目的在于通过不断的实践、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提高应届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利用科学合理的监管方法和成绩评定机制,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开放式毕业设计模式以学员为中心,设计开放式的教学实施过程和严格的过程控制机制,概括来说,主要包含:一个开放式的选题平台;相对自由开放的毕业设计时间;开放交流的设计过程;严格的监管机制。

开放式的选题平台是指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依托网络化平台,建立一个开放式的选题环境。即将进行毕业设计的学员,通过网络浏览等方式了解课题背景和要求,并进行选题和交流。

相对自由开放的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基于如下考虑,虽然教学计划是相对固定的,但可以将毕业设计的时间向前延伸,在四年级开始时结合专业课的学习同时开展;或者在四年级下学期开学时同时开展。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通过提供充裕的时间,使得整个过程相对自由,避免由于进程紧张所带来的匆忙。

开放交流的设计过程是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性任务,主要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采用开放式的实施方法,不仅提供给应届毕业学员之间交流的机会,同时允许低年级学员参加,使得他们对于毕业设计有一个预先的充分认识和了解。开放式的报告会将提高学员对于阶段性工作汇报的重视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促进毕业设计的进行。

严格的监管机制是对毕业设计过程质量的保障,为避免人情分和临时“抱佛脚”等行为和现象的出现,将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分解,同时设计对应的评分机制。开题、中期汇报、导师评定、评阅意见评分、答辩小组评分等分别记分,综合后作为整个毕业设计的总分。各部分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基本上反映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为避免导师有给高分、评阅教师评分有随从导师的倾向,同一专业指导导师可以采取课题小组交叉答辩。申请优秀的学生还要实行两级答辩,以确保优秀论文的公正性,同时也给一般答辩者起示范和导向作用。

四 毕业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开放式的毕业设计将为应届毕业学员提供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从而使得这个平台在学员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的锻炼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1.注重课题的实用性、教学性

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应用。与实际结合的课题能激发广大学员的学习动力,产生强烈的爱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部队实际、装备发展现状。课题的教学性能使知识得到传承,强化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应用,有助于学员在未来的岗位上融会贯通、开阔视野、锻炼技能。

2.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差异

每一期学员不可避免地在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课题的预备应有层次性。课题的分组设计要合理安排,充分考虑基础不同的学员的课题方向问题,尽可能符合每一位学员的实际能力。

3.指导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

毕业设计既涉及理论知识又涉及实际操作技能。因此,指导教师既要从理论上给予指导,又要从实践上给予帮助。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设计课题、控制课题进展、把握课题质量。

4.兼顾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与文化培养

军队大学生不同于一般的地方院校,学员的特殊身份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教员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需重视道德品质与文化的熏陶与培养。通过言传身教,树立学员的爱国奉献精神、精武爱军精神等。文化的传承其意义远远大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五 结束语

素质教育泛指一切提高个体适应性的教育,一切有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性的教育都可以称为素质教育,而这种教育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全军院校正在开展的任职教育改革对于应届毕业学员的素质能力要求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毕业设计作为普遍且重要的实践教学手段,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通过对当前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分析,提出的开放式毕业设计模式有利于创建一种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锻炼平台,对于提高应届毕业学员的综合素质有着一定的辅助意义。当然,具体的执行效果还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修正和改善,但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军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必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坚持下得到成长。

毕业素质论文:注重素质教育培养机械类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摘要:作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对多所学校机械类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了大学毕业生专业改行的原因,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改行原因是一直找不到专业感觉,难以担当专业技术工作,所以注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培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改行;就业; 素质教育;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

作者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改行了,专业改行浪费了人才资源,本文提出了在工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思想。

1. 调研样本选择、调研结果统计分析

(1) 选择调研样本

对多所学校工科机械类本科毕业生网上发放问卷,委托企业人力资源和技术部门统计,借大学生返校聚会的机会,向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608份,共收到问卷496份作为样本。

(2) 对改行的界定

考上研究生的不在统计之内,在企业从专业技术工作做起,走上管理层岗位的不算改行;跨越一级学科的专业才算改行。

(3) 对改行与毕业年限关系统计分析

对496个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图1所示专业改行与毕业年限关系统计结果,毕业就改行的162人占32.2%;工作一年改行的178占35.8%;工作一年改行的178占35.8%,以后改行的可能性很少,可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占32%;可见超过一大半毕业生改行了。

2. 改行原因分析

对一年内跳槽的166人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图2所示结果:在企业心理落差很大,与自己理想状态的工作相差很远的占26%,而这些人大部分还没有接触真正专业技术工作,半年内就跳槽;业务能力不适应单位需要,不能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占70%;总感觉工作太累待遇低的占18%,这三者百分比大于100%是因为部分跳槽者原因占二或三项,为此以由重到轻的顺序统计跳槽的原因依次为:E、D、F,可见跳槽第一位的原因是在原单位业务技术能力不足,在比较大的程度上不适应专业技术工作。

可见:机械类大学生在企业工作一年基本就是决定是否跳槽的关键时间节点,而在校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在企业第一年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是否跳槽,也决定了大学生职业技术生涯发展前景。

2. 反思机械类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弊端

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不能适应原单位岗位技术工作,原因如下:

(1)很大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没有比较好地培养起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做为把学校教学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过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偏离了工程自然的正确道路,做了脱离工程实践的纯理论性设计,没有起到把学校教学向企业专业技术工作过渡的桥梁作用。

(2)学校政策上缺乏青年教师到企业工程实践能力锻炼的机制,影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3)大学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差,与我国高校长期过分偏重理论和学术性专业教育,忽视了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为特征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工程能力培养,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3. 机械类本科教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路

(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贯彻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即把知识点和企业实践工作过程融入教学,让学生“看实物、看工作过程、动手做、置于工作现场发挥耳、眼、手、动作全部投入的教学过程”,拉近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距离,形成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 教师在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过程中,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注重选择来自企业工程应用题目,注重把知识点、实物、实验和企业工程项目案例弄明白,掌握的原则是只要是真刀实枪设计、安装、操作的实实在在课题就认为与企业工程实践接轨。通过企业工程案例获得感性认识之后再进行设计,即使学生照图册抄也明白为什么这样设计,避免闭门造车和就画图而设计,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4. 企业要以项目的形式加强毕业生实习期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

大学生毕业进入企业首先面临半年左右的实习期,调查发现,不少企业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没有安排学生以工程项目为切入点进行实习,而让学生全厂逐个车间工段观看实习,很容易走马观花,难以达到应有的实习效果。如调查发现某企业三位机械类毕业生在机械加工车间实习了四个月,问及某台立式铣床相关技术问题时,只知道铣轴上键槽,其他如工序尺寸、定位基准、测量基准、设计基准、铣床传动链和电气控制等问题一概不知,这样实习期满根本承担不了轴的加工工艺设计和铣键槽工装设计。

建议企业对新来大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实习:每组给具体的实习项目,已经设计成功投入使用的项目(一道工序为主)即可,如A组轴铣键槽项目、B组精车削轴项目:均涉及加工设备、工装、工艺规程、加工工艺尺寸链计算及电气控制与维修等实习,把书本知识和前人的设计理实一体化认真学习通一遍,把电气控制原理图再对照实物画一遍,毕业生以项目成果和实践为导向,深入学习、理解、学习项目的内容,组与组之间再互相交流学习,达到实习一个项目有多个项目的收获。项目实习结束可转入另一项目。有的企业就这样以项目为切入点安排新到大学生实习,明显提高了实习效果,实习期满学生感觉有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了。

作者在2013年指导专业课程设计设计进行了文献[2]所述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大学毕业生进行项目实习,实际就是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项目教学法在企业实习的延伸,实践证明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很快就能担当起专业技术工作,有效地培养了人才,跳槽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孙哲:男, 1986年5月生,硕士,山东淄博新华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工程师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