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14 09:52: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环境规划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机制

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国家的高层次教育,没有创新就谈不上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学习有别于本科生的学习。前者已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也应该结合其特点进行。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本是两门研究生课程,为了适应学科建设的需要,学校于2009年批准了课题组申请的研究生教改项目—“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课程整合教学研究”。本文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课程整合看法。

一、课程整合与目标定位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一个环节,管理基本上是一种程序,是一种技术的组织以及政治三要素所形成的合理程序。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时间性很强的科学。鉴于新形势下工科院校研究生教学的需求,在兼顾理论知识的同时,着重突出学科的实践性和发展动态。课程目标定位体现“博、新、深”的特点。环境规划与管理实务属于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应兼顾科学基础知识在面和点上的融合,既介绍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重点突出实务性的案例分析。同时,体现“新”和“深”,强调纵向的延伸,并引入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应用和发展动态。因此,课程教学遵循的理念为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创新成果运用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通过基础理论讲授使研究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科研成果实例,介绍本学科近年来的重要进展;通过案例讲解规划编制技术及方法,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模拟案例编制形式,培养研究生积极阅读文献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能力。

二、教学团队构成

综合性强的课程教学需要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课程知识面覆盖宽博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组成了特色明显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4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一人主讲),副教授(主讲)、讲师2人,组成人员在职称、年龄、教学经历等方面形成梯队形式。在专业方向上,教学团队的专业涵盖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及3S技术应用几个方面,可发挥教学资源的整合和互补作用。在科研创新上,2名教授均承担多项国家科研课题,2名年轻教师也参与其中,并独立开展了一些校企合作课题,体现宽广的专业覆盖面和创新的科研实践。团队成员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教学体会沟通与交流,重视“传帮带”,保证教学人才的延承,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三、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手段

摒弃灌输式教学方式以及传统的单纯板书手段。目前,在中国研究生教学中存在思想观念上对研究生课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1],从而导致教学两难的局面。为了发挥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借鉴“交往式”教学的方法[2],在教学中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建-共享”。对现有教材进行研究并筛选,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研读现行的先进教材,避免一门课程只读一本书的现象。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参考书,介绍国外优秀原版教材,在学习课程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外文阅读能力。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和课外讨论相结合、师生互动讨论相结合。课题组整合教学资源,把教师的案例分析与学生的模拟案例相结合,采用课堂启发、学生研讨、教师点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授课方式。通过有实际环境背景的互动方式,把研究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学手段是师生间相互作用的介质,是教学活动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板书手段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课堂讲解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课外讨论采用网络平台题库案例分析和师生讨论相结合。多媒体制作体现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新颖性和界面友好性能;网络平台题库的构建,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多样性和新颖性。

四、课程内容和进度安排

为了实现讲授内容的系统性、渐进性、衔接性、实践性、新颖性和前瞻性,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课堂授课、案例分析与讨论、科研成果讲座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应地分成4个阶段。

(一)讲授基础理论主要以课堂讲授和提问相结合,包括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基础知识。前者主要介绍环境规划的概述、城市环境规划、省区环境规划、工业企业污染防治规划、评价方法、预测方法、规划方法以及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后者主要介绍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概念、原则、对象、内容、手段以及发展趋势。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主要采取"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通过师生间以及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分成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概括总结3个基本环节,系统介绍城市全面达标规划、水环境质量达标规划、空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噪声达标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以及生态环境规划。在案例分析和讨论方面,课前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给研究生提供案例实况介绍,鼓励研究生独立思考,促进师生间双向交流,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视野及研究水平,使他们“零距离”接触真实科研项目,实现了交流-互动-共建-共享教学成果的教学模式。

(三)通过科研成果介绍学科最新发展讲授“重在演示创新过程”[2],通过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对工作现场的演示,告诉学生如何设计课题的结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着重介绍研究工作的实际过程、遇到的具体困难以及课题验收过程,“使研究生看到活生生的知识发生过程的历史重演”[3],切身体会科研成果形成过程的艰辛以及成果收获时的喜悦,真正认识到理论知识和实际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

(四)讲授信息技术在本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对3S(RS、GPS、GIS)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其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介绍。针对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的具体需求,结合授课教师亲历的实际案例,深入介绍GIS在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具体应用方法,并对其优点、不足及可能的改进方向与学生开展课堂研讨。这部分教学体现了基础理论结合案例分析与讨论的特点,并通过科研成果介绍学科最新发展的教学理念。

五、考核方式

将单纯的试卷考试转变为综合考核,分为3个部分,即开卷考试、小组研究和课题论文、口试答辩等方式。试卷考试成绩占60%,采取开卷形式,研究生可以翻阅笔记等;课堂讲演和学习论文成绩占30%,对研究生课堂案例讨论和论文进行量化评估;平时成绩成绩占10%,包括口试答辩和出勤率,等。试卷内容包概念和术语解释,主要考察研究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技术方法选择及判断题,考查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的灵活运用;案例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解决尚存问题途径的个人见解。要求研究生拟定一个题目,通过查阅近期中外文献,完成一个关于某一方面研究进展的报告,并在专门安排的时间向本专业全体师生作课题报告,由全体教师从选题意义、文献查阅、归纳总结、阐述表达、案例编制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

六、效果评估

通过教学实践,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研究生的启发性、参与性阅读辅导、考核内容等方面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环节安排更趋合理,基本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受到研究生的欢迎和学校教学督导组的好评。

(1)整合了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课程,突出了课程的“实务性”的特点;充实了教学素材,案例的类型和数量得到不断丰富,基本实现了“互动-交流-共建-共享”的教学模式。

(2)建立了研究生教学团队,突出了老中青年龄和教龄的结合,完善了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保障了教学人员的延承。

(3)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结合更加紧密。选课研究生逐年增加,研究生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授之以渔”的效果明显。

(4)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增强了研究生查阅、总结文献和系统了解本专业最新进展的能力。学校研究生院对本教改项目进行了中期考核,在肯定课题组前期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比如如何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辅助教学的功能,模拟案例的选择,以及案例分析讨论的参与度,等等,这将有助于这门课程教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预警原则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及适应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与此同时,对于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加深。在环境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应用预警原则,可以更好地对环境展开相关的防范工作,可以在后续的环境治理中节约成本。

【关键词】环境规划 管理 预警原则 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此,使得很多国家都把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的重要任铡J导噬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呈现出来的环境问题都是经济活动生产所导致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我国的经济一直都属于快速上升的阶段,因此我国的环境也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环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公民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着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在对经济进行发展的时候,也要加强对环境的重视,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规划和保护。

一、预警原则的概述

从现在科学的角度出发,还没有办法对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展开明确的解释。在关于对环境进行改善及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污染的措施方面还不够具体,从而使人们对环境的把握会更多地在环境污染和影响的预防等环节中进行体现。实际上预警原则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它首先诞生于德国,具体指的是在人们没有了解或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国家或者社会应该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尽量来减少甚至消除生产活动进行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和破坏,最终来达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的目的,同时减少环境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改善和维护时所要消耗的成本。实际上,我国已经把预警机制纳入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当中,但是受到我国经济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问题,预警机制还没有成为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管理方面主要的原则和必须要利用的准则。

二、预警原则的应用方法和重要性

对于预警原则来说,它的主要运用方法是对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具体影响和潜在的影响展开分析,同时把环境影响当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展开系统的分析,同时寻找它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会对地区当中的环境影响方面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进行前瞻性的分析,综合各种分析的结果,推导出地区环境中准确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最终根据这个结果来对未来环境的保护展开规划和管理工作。

在我国,人们的保护意识树立及环境保护措施的出台都比较晚,因此在环境的保护力度方面稍显不足,从而使得我国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导致能源的消耗非常快速。近20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但是在环境的消耗和污染方面出现的问题也令人十分的担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启动预警原则也可以更好地对环境进行保护,有效地改善我国的环境现状,发挥预警原则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活动进行指导和规划,最终使得我国的环境保护效果得到提升,改善当前的环境保护现状。

三、环境规划与管理中预警原则的应用研究

对于预警原则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首先,我们可以对某一个或几个相似的地区展开效果的对比和分析工作,从而可以更好的对这个地区或者城市的环境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在我国,预警原则应用比较广泛的地区是东南沿海的几个大的旅游城市。对于旅游城市来说,当地政府对环境的重视程度非常突出,因此,他们在进行环境的保护和规划的时候,需要通过预警原则来作为环境保护的基本管理原则。

城市在开展环境规划与管理之前,需要通过预警原则对环境展开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同时把分析的结果交给上一级进行核查,将其作为城市后续规划的一个主要的依据。对于环境的管理和规划工作需要在预警原则之下进行规划,同时,要把预警原则作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具体指导方针,使环境保护能够作为经济发展之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发展项目。在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同时对地区或者城市中的资源配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利用,更好地推动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

通过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可以发现,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部分旅游城市当中,他们的环境治理效果是比较不错的,在环境的保护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通过对环境展开保护工作,同时对城市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可以使得这些城市的知名度不断地上升,并且生态城市的建设也初具规模,切实的做到了环境发展和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预警原则的适用,可以对环境的规划和管理进行更好的辅助,从而达到对环境进行保护建设一个生态城市的目的。通过对预警原则的应用和实施,可以使得我国的环境现状得到有效的改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阶段当中,应该在环境的规划和管理中加强预警原则的应用,使其更好地推动我国环境的建设和生态的保护、发展。以上的粗浅之见,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相关的专业人士批评指正。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

摘要:随着信息化思维的渗透,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高职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趋势。本文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人员培训这一知识点,从教学思路分析、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等方面开发相关内容,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也为进一步深化高职课程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环境规划与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对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职教学中逐步开展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创设符合专业课程的信息化环境,更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环节,优化教W效果。文章选取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程中人员培训这一知识点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更科学的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效果。

一、教学思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程选自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的管理学课程组织篇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结合参考教材、教学大纲、该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确定的课程标准、以及职业素养,将组织篇中复杂、琐碎的知识点,整理归类为组织结构、权力艺术、人员配备三大模块,以任务驱动开展项目化教学。其中人员配备分为以下四个项目:人力资源规划、人员的招聘、人员的培训与人员的考核。文章知识点的设计就选自项目三:人员的培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合格的“培训专员”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也为将来绩效考评的学习提供条件。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拓展职业生涯的宽度和深度。

2、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接触了一年的专业课程训练,对于本专业的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网络。在之前已经学习了计划、组织的基础知识,对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分析岗位职责的基本技能。但是学习主动性不强,不善于组织和利用信息化资源,对培训的认识片面,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

二、教学培养目标及重难点

1、培养目标分析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基本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

专业知识目标:能准确的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掌握培训方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和规范格式;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

职业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工作要领开展培训实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素养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利用各种信息媒体,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2、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在进行员工培训时,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是前提,制作规范的培训方案是保障,灵活运用、有效的开展培训工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技能。从而归纳出本课程的重点是制作科学、规范的培训方案,难点是灵活根据岗位的不同特点开展培训的实务操作。

三、教学策略设计

针对同学们没有进入企业观看企业的培训过程,学生的亲身感受性不强等问题,结合实际制定了以下教学策略。

1、教法与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翻转课堂、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习惯。

2、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针对学生喜欢玩手机、且方便携带的特点,利用微信公众号推送课程资源及布置课前任务,方便同学们随时查阅资料,依托世界大学城建设专题学习平台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环境;利用视频、flash动画、小游戏、QQ、微信等信息化工具,解决实际困难,更好的实现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培训的知识要求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知识准备、课堂实施任务、课后拓展提升三个环节。具体安排如下图1所示:

(一)课前准备

课前引入翻转课堂,学生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微信公众号上领取课前任务:

第一,浏览老师建立的专题学习平台中的课程资料,预习新知识,同学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上传学习平台,老师和学生共建课程资源库;

第二,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学生将收集回来的资料上传到小组QQ或微信学习群, 小组内交流讨论,尝试着总结出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并将成果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检查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准备上课展示。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根据以前的课程安排,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模拟创立了一家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上一次课程学习中对岗位职责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这样的知识架构基础上,学生们在学习平台上领取任务单:对公司新入职的企业环境监督员进行培训。

任务一:要有效的完成好这次培训工作,首先要确定培训内容。同学们可以在学习平台上点开教师课前准备的企业环境监督员岗位说明书,以及这次要参加培训的人员面试时提交的简历和面试评价单,各组依据这些材料展开开放式讨论,自行确定培训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为了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完成一个配对闯关小游戏,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选择正确的培训内容。同学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自我检查对选择培训内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完成任务一的学习。

任务二:选择好培训内容之后,就应该据此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开展任务二的学习,制作培训方案。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自主学习一份完整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组内讨论制作一份培训方案,并上传到学习平台,老师可以随机抽取一组制作的培训方案并将其展示出来,同时列出现实中企业对于该岗位的新入职人员所做的培训方案,大家一起分析之前在选择培训内容上的缺失,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探讨出一份合格的培训方案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以及格式要求。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打分,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任务三:依据培训方案组织实施相关培训工作,是我们要完成的第三项任务。针对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混淆培训经理、培训讲师、培训专员之间的岗位职责。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和讨论的结果,让课前选出的最优秀小组将自己的成果从资料库中调取出来进行讲解,从而确定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老师将培训专员的主要工作职责进行分解,制作成一个个微视频,供学生们随时点开学习参考。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了解培训专员如何组织实施培训,并内化为自己的工作技能。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代入角色,思考如果自己是培训专员会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呢?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制作微脚本,老师随机抽取一组同学依据微脚本即兴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评价。

考虑到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上台表演并获得老师的现场点评,对于其他小组可以将自己编写的微脚本表演录制下来,上传到学习平台上,老师和同学都可以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从而选出最受欢迎的视频。让同学们在娱乐中了解培训专员的岗位职责,锻炼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突破本课程的难点。

(三)课后拓展

课后学生们完成大学城空间的在线测试,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此外,借助学校承担的对企业事业单位提供培训服务的机会,鼓励学生分组与各位培训讲师配合,实践培训专员的工作职责。

(四)考核评价

借助信息化手段,老师能及时、全面的对学生课前、课堂、课后整个教学环节的表现进行客观的考核评价。

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工作任务的完成效率和质量,实现对学生技能的评价;通过小游戏和大学城在线测试自动记录的学习成果,实现对学生知识的评价;通过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实现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完成三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 教学反思

本课程借助微信公众号,帮助同学们将课余零散的时间整合起来,同学们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借助数字化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在课堂完成三项任务,在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采用视频和flash动画等信息化手段,解决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直观感受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利用配对小游戏、在线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个性化辅导。利用QQ讨论群、微信等信息化工具保留的交流成果,老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

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将各种信息化资源融入教学中,信息化手段拉近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距离,学生明确了岗位职责。该课程的教学设计已经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学完后同学们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高,学习热情高涨、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加强、自主学习和高效利用时间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升了职业修养,增强了就业竞争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新举措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了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考核方式改革的新举措,以期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模块化;案例库

一、前言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类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我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均属必修课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尖锐,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滞后性和低效性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环境科学、管理学、政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如何教好这门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环保、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类专业学生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现阶段,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的价值而较少考虑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及研究能力的开发,导致学生盲目的听从理论,即没有领域理论的精髓,又没有掌握实际的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相关技术岗位的工作需求[1]。笔者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该门课程面临的问题包括:课程涵盖内容多、内容陈旧、教学方式方法陈旧和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思考问题的意识不高等情况。突出表现在:

(一)课程涵盖内容多,课时有限,学习任务繁重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到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多学科基础理论等相关知识,涵盖面广,信息量大,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如此繁多的内容,效果往往差强人意。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法更是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无趣,久而久之也磨灭了教师的上课激情。

(二)课程安排靠后,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要求前修环境科学导论、环境检测、环境评价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往往被安排在大四上半学期,而这一学期很多学生都忙于考研或者实习找工作,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够高,教学效果不佳。

综上所述,需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改革

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涵盖内容多,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应该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一定调整。首先,理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检测等)的区别与联系,对于在相关先修课程已讲授完毕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不讲,而对于重点内容的讲解应该做到“透、新、深”,优化教学内容;其次,以点带面,通过将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案例引人课堂的方式,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如下:

1.课程主要知识点模块化。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及实践性、创新性的要求,考虑将主要教学内容大致分成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城市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几大模块,改变原来教学内容上线性结构的特点,避免知识的重复。其中,每个模块都应包含相应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学生应掌握的某项技能及方法,同时辅助以相关案例,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让学生吃透。同时,要重视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每一个模块针对不同的问题,只有将它们集中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如城市环境规划模块中就既涉及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模块的内容,又包含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及噪声污染控制规划等模块的内容,只有由浅到深的掌握了各基础模块的内容,才能更好的完成城市环境规划模块的综合分析。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循序渐进,使得学生将知识点逐个突破掌握,最终构成整门课程一套完整的学习程序[2]。

2.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国家、社会现阶段的重大环保问题和环保战略需求。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将具体案例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从而避免单纯的理论教学枯燥无味[3]。

(二)教学方法改革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较强,单纯的教授容易使课程讲授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应讲究教学技巧,引人一些新的理念及教学模式,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

1.结合社会热点及教师承接项目,建立课程案例库。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讲解、讨论或者研讨,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是具有体验性、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案例教学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教学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经济社会条件和管理文化背景,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深入的分析[4]。因此,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当紧扣时代脉搏,把握社会热点,结合具体案例或任课教师承接的项目,建立适合本课程的相关案例的案例库,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环境问题及相关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是基于多个教学案例,进一步将这些案例有机组织起来,并建立案例库的更新、补充、维护机制。

将实际案例引人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去分析这些社会热点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课程中。此外,经过案例库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了解项目的承接,合同的签订以及评审的参与的同时,掌握社会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具体要求,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条件。同时,建议在教学中采用“项目目标―教师演示―分析讨论―指导练习―引导探索―独立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循序渐进,逐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创新性及实践能力[5]。

2.强化实践调研及课程设计环节。实践性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实践调研及课程设计环节有利于学生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强化,更有利于提升个人综合素质[6]。主要内容包括具体案例实地调研教学环节和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如:在实地调研教学环节,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带领学生现场勘踏滴水湖及其周边链河水系,要求学生评估并探讨“滴水湖水环境现状如何?滴水湖水环境主要问题在哪里?如何进行滴水湖及其链河水环境修复及治理?如何进行水环境规划”等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系统思考与分析能力。在课程设计教学中安排了规划区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污染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等内容,并对规划中需准备的必备图件及相关绘制技巧进行细致的讲解。课程设计可以极大限度的锻炼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和绘图能力,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实践型人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今后的毕业设计和承接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考核方式改革

为了适应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必要对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同步调整。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考核模式在改革前基本是按照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进行,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然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考核方式也应充分体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因此,该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过去单一的、固定的考核模式,采取灵活多样、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避免传统的终结考核一次定优劣的弊病,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为取消传统的以终结性考核(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约占70%~80%),平时成绩为辅(仅占20%~30%)的考核形式,代之以平时过程性考核(占50%)与期末终结性考核(占50%)齐头并重的考核形式。将单纯的试卷考核模式转变为综合考核模式,即该课程学生的最终成绩不再由期终试卷考试成绩一锤定音,转而由课堂演讲成绩、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学习论文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多部分组成。通过形式多样的考核手段将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更专注于用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将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如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献整理总结能力等。考核方式的改变也将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使其更加注重平时的自主学习,改变以往忽视平时学习,只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同时也避免了某些学生在期末考试时投机取巧,保障了考核的公平性。新型考核模式能更加全面、客观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达到强制性学习与自主性学习的统一。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强调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注重考核方式,以适应社会需求。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强化环境规划与管理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该方向也成为了环境类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因此,本课程在本科教学中也愈来愈受重视。

目前该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包括环境预测管理、决策管理、环境质量管理、污染源监督管理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等,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非常值得探讨。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根据课程需要,调整培养方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繁杂,要求掌握的前期相关知识较多,比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系统分析、生态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培养计划修订安排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与这些相关课程的衔接关系,做好培养计划的相应调整,把《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安排在第6学期或第7学期前半学期,也可以与其他主干课程如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同时开设,这样学生可以在掌握了相关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综合分析能力基础上来学习该课程,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课程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一)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学生专业知识少,因此教学内容相对浅显,主要侧重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原理与方法及管理手段与技术等内容。如能将该课程调整至第6或第7学期进行,则可以优化加深教学内容。如环境规划方案的预测,除了讲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外,可以利用环境质量评价课程学到的预测方法进行规划方案的模拟预测及污染总量计算,也可以借鉴王明新老师的作法,自行开发水环境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方面的模拟程序进行预测应用[1],优化加深课程教学内容,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环境规划科学性与政策性的认识。

另外在专题规划讲解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充分结合国家现阶段的重大环保问题来展开。例如大家熟知并深受其害的雾霾污染、温室效应、酸沉降等大气环境问题,在讲大气防治规划时可以将这些问题溶在其中,再结合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讲解,既可以让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便于同学们理解,又掌握了相关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另外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涉及的环境预测、环境统计、环境决策等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一些经验公式,无需进行推导展开来讲,而可以在专题环境规划中(如水环境专题、大气环境规划专题)应用实例进行归纳讲授,强调应用,弱化推导。

(二)系统讲授,重点突出

由于课时有限,只有32学时,因此在讲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时,须采用重点讲授与系统讲授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重点讲授环境管理与规划的理论基础、管理的手段与技术支持、环境管理的体系与制度、环境规划的原理与方法等等,而对于专题规划与管理的问题可以进行重点讲解,重点讲解内容主要结合本校的行业特色来进行。由于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针对性的突出石油特色,因此专题内容的讲授就偏向于石油工业,在讲授过程中,以基本理论方法为主,突出专业学科特点。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一)将教学模式案例化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际应用性较强,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借鉴案例教学法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限选课,如果完全按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理论和技术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课堂讲授,以案例教学为导向,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将课本内容溶在实际案例中进行分析,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案例教学中掌握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般要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案例来强化学生的融入感,采用课堂讨论与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了理论可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到所学的理论。例如针对某市石化企业的污染问题,我们如何合理进行规划,可以直接带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过程及了解企业周围的环境状况,有亲身感受以后再结合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当然最后老师要对学生的观点做出点评,给出相对合理的规划方案。当然讨论时教师要注重启发采用规划与管理的理论进行思考,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邓欢欢等提出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方式与案例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对抗”二字,辩论双方需针对同一个题目进行抗辩,所以案例如何体现“对抗”需要老师精心的设计与准备,也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比如雾霾污染是如何造成的,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性有多大,石化企业对雾霾贡献度及如何对石化企业进行合理规划等等,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并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害怕说错话。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

1.“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信息沟通[4]。可以回顾性提问、前瞻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三种方式相结合。以问题教学为引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把当前的环保形势,面临的问题,环境规划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提问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大胆主动地向教师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随时打断老师进行讨论,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和反应能力。

2.情景教学及反转课堂等。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通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等获得大量的资讯信息。因此教学模式也应实时改革。

情景教学是由原来的传统模式以老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本,设置相关情景进行讲解。以情景教学为媒介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主人感,自觉的感兴趣地学到相关理论和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转课堂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互动”方式可以在网上进行,也可以和老师面对面交流。采用这种模式可以针对某个专题规划录制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观看,自主学习,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课堂讨论,专题录制视频需简洁明了,使得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由“被动接受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考核方式多元化,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同一个环境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应多元化进行,采取笔试结合专题讨论、调研报告、实例分析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把平时表现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五、结语

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了调整培养方案,合理安排课程内容;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可以感兴趣地学到相关理论和知识,又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建筑环境规划与管理分析

摘要:建筑环境规划设计是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一部分,现在国家提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提高,因此我们在规划我们的住宅区景观规划的时候要把住宅区的景观规划设计纳入到我们大的生态系统里面来,不仅遵守我们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更应该考虑到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在大的生态系统中所出的位置,找准位置,合理布局,为维护整体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本文结合某建筑小区设计案例,对建筑环境规划与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 小区 环境规划 管理

正文:国家在近些年不断提出可继续发展战略,可继续发展战略不仅仅是我们的能源消耗的可持续,更是我们整个国家在发展当中可持续,我们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在注重植物配备上,合理的道路规划上,公共空间的开发上等,需要我们在规划我们的住宅区上要多考虑可持续的因素,用可持续的眼光设计规划我们的住宅区,让我们的住宅区在循环利用上达到高的利用率,用发展的眼光规划设计我们的住宅区。

一、项目概况

某小区位于山东某海滨城市。路北为公园; 西接海岸,海岸为城市滨海绿带,再向西便是城市主干道;小区基地呈不规则矩形,地势平坦,占地约 4.4 km2。

二、设计理念

居住环境是人聚居生存活动的基本场所,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因此,它也是由“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活动体系有机组合形成。具有满足人生理,生活所需的物质功能和满足人心理意向、文化行为和人格行为所需的精神功能。在满足人们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的同时,有效控制和布置绿化空间,让绿化环境成为居住空间真正的主题,为居民创造优美舒适安全的“绿色住宅”环境。中心景观区构成了整个小区绿化的主景,根据小区名小区,乔木配置主要以秋叶树种为主,体现“秋”意,适当配置一些常绿乔木。灌木多以常绿为主,使整体绿化协调。宅旁绿地多设置一些休息休闲小广场,并融入当地特色,如剪纸等。

三、功能分区及景观设计

1 功能分区

结合实际使用人群和休闲娱乐的需要,将小区分为主景观区、老年活动区、运动健身区、运动健身区、儿童游乐区、娱乐休闲区、休息区等六大部分( 图 1、图 2) ,各部分通过绿地和道路进行有机联系。

1.1 主景观区

主景观区空间开阔,位于居住区景观中心,设有中心水景广场,樱花林,紫藤花架及其他绿地空间。主景观区包括“动”,“静”两大功能,中心水景广场是“动”,樱花林等是“静”。两者依靠水体连接,相互协调,提升小区环境的整体质量。适当的布置一些小品,亭廊,坐凳,石桥,增加情趣。居民既可以在此处游玩聊天和赏景,也可进行垂钓,遛鸟等。

图 1 小区总平面图

图 2 小区功能分区图

1.2 老年活动区

老年人大多喜欢安静,私密的休憩空间,他们希望环境比较接近自然,这样不仅能有好的空气,也可让人的心情心境等达到最佳。很多老年人已养成了早晨在小区中早练,白天在小区中活动,晚上和家人、朋友在小区散步、谈心的习惯,因此老年人活动区的设置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设计中考虑分为动态活动区和静态活动区。因本小区场地有限,此处的老年活动区主要以动态活动区为主,主要供老年人晨练和舞蹈健身,适当设置一些坐凳,供老年人休息聊天。而供老年人下棋,遛鸟等场所设置在了其他功能分区中,其间通过步道、广场、汀步等将它们连接起来,老年人可以很方便的在各个活动区中来回走动。

1.3 运动健身区

位于小区景观中心东北方向,下方是观赏樱花区,左斜侧是娱乐休闲广场。场地成扇形,区内主要配有健身运动器材,供居民休闲健身。场地周围避免栽植大量落果、落花的树木,以减少对运动场地的不利影响以及场地的清扫工作。

1.4 儿童游乐区

主要功能是作为儿童休闲、娱乐的场所,内部配有儿童游乐设施。周围绿树环绕,外界干扰较小,形成了一个半围合的小空间。为丰富色彩,吸引儿童前来游玩,铺装材料选用淡红色和白色两种颜色的广场砖。注重儿童游乐区的整体安全,避免宠物等进出,并且要远离主干道。还为家长提供休闲座椅等进行看护。还应重视儿童游乐区形象设计和整体场景营造,让孩子得到视、听、触、嗅等全方位的刺激,解放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在游戏中自发学习,快乐成长。

1.5 娱乐休闲区

小区中设有多处娱乐休闲广场,供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游玩休闲。小区景观中心设有娱乐休闲广场和树阵广场,既起到了娱乐休闲的作用,又可作为人流的集散地。沿着锦屏湖支流设有几处小型广场、平台,并设有休息亭廊。宅间绿地中也有设置少量小型休闲广场,使人们一出家门就有供其休闲娱乐的场地,方便居民生活娱乐。四周配置各类植物,与居住区主干道分离,给人们一个安全休闲环境,可供游人作长时间的停留。

1.6 休息区

主要设置在宅旁绿地中,该片区域远离中心广场和主要道路,外界影响最小,形成宁静氛围比较浓厚的静区。设有多处休息坐凳、长廊等,最适合居民休息。并且该片区域中还设有一些特色小品、文化景墙、花坛等,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也能放松心情,舒缓疲劳。

2 主要场地景观分析

2.1 出入口景观

( 1) 银杏大道位于居住区主干道两旁,路宽 5m,围绕小区一周。以银杏为行道树,春夏可观银杏的葱绿,秋天树叶变黄脱落,满地的金黄,给人一种俊俏雄奇、华贵典雅的质感。并且银杏树干挺直,给人一种雄伟大方的感觉,为小区增添了些许古韵味。路边绿化带由色彩绚丽的花灌木构成优美的街道景观,使车辆和行人的进出能有良好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 2) 人行入口广场主要是行人进出小区的出入口,不通车。广场呈“L”状,设有入口花坛和单面休息廊架。休息长廊是木材和石材的结合,体现了时代感,并且运用了当地的资源。休息长廊可供进入小区的居民和晨练的老年人进行的休息和交谈。人行入口广场也可做人流集散地。植物配置体现层次感。设计简单大方,不浮夸,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让人觉得一进到小区就有种回家的感觉。

2.2 中心景观

( 1) 中心水景广场为直径40 m 的圆形广场,是小区主要的人流集散地,也是居民主要的活动广场。中心为水景假山石,湖水经过樱花林,延伸到树阵广场边。模拟自然山水,加入喷泉,既体现了自然风光,也表现出了时代感。广场边缘设有弧形紫藤休息花架。居民观赏水景假山和紫藤花的同时,也可在此嬉戏游玩和聊天休息,还可供老年人垂钓,遛鸟等活动。使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好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 2) 樱花林位于中心绿地东侧,通过湖水与中心广场相连。樱花林中设有溢香亭,既可以供居民休憩闲聊,又可观赏樱花的灿烂和湖水的荡漾。溢香亭通过卵石连接园路。春天樱花盛开时,花繁艳丽,满树灿漫,如云似霞,很是壮观,为居住区增添了色彩,使人们在观赏的同时能够放松心情,消除疲劳。

( 3) 树阵广场位于中心绿地西侧,和居住区主干道相接,我选用的树种是朴树,因为朴树树冠圆满宽广,树荫浓郁,可供人们乘凉蔽日,可形成很好的景观效果。并且树阵广场设有石桌凳,可供老年人下棋打牌等娱乐活动。树阵广场旁设有剪纸屏风景墙,体现该市剪纸文化。剪纸屏风景墙还可达到漏景的效果,通过剪纸景墙缝隙人们可以看到后面的景观。

( 4) 休闲广场位于中心绿地北边,广场似波浪状,线条自然,广场中设有休息坐凳,供人们休息交谈,增进彼此感情。休闲广场既可以供居民娱乐休闲,它也作为居住区的主要人流集散地之一。广场靠主干道周围种有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与主干道分隔开,让人们放心安全地在此游玩。

( 5) 舞蹈广场

位于中心绿地东侧,左与樱花林、中心广场相连,右与人行出入口相连。铺装采用了特色铺装,形似剪纸图案,融入该市文化,但铺装色彩采用淡色系,不会使居民视觉疲劳。广场主要供老年人晨练、舞蹈等活动,内设有休息坐凳,供老年人休息。老年人在休息的同时既可以聊聊天,也可以观赏水景和樱花。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

( 6) 运动健身广场

主要供居民健身娱乐,内设有健身器材、沙坑等。采用塑胶铺地,给居民提供一个安全的健身场所。

2.3 宅旁绿地

( 1) 特色花坛设置在宅旁绿地中,因为该市三面临海,海洋资源丰富,所以特色花坛以“鱼”为形,体现该市特色,也增加居住区的趣味性。主要以观赏花卉为主,如: 一串红,万寿菊,报春花等。

( 2) 小涌泉是直径为 1 m 的圆形小涌泉,增加情趣和时代感。旁边设有小雕塑,小猫正做着,歪着头,增加趣味感。

( 3) 为融入该市特色,在宅旁绿地中设置小型葡萄架,葡萄架为“S”型,葡萄架连接小广场,广场中设有休息坐凳。人们可以在休息闲聊的同时观赏葡萄。

( 4) 文化景墙以石材为主,景墙上刻有该市历史人物事迹和一些该市地名的由来等地域文化。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能够了解当地的文化。

四、结语

建筑环境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多注重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而非简单赋予景物以文学描述和图解符号等,把场地的自然要素与历史文化相结合,反映设计师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认知态度,营造更具特色的居住环境,从而提升城市整体品位。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课的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针对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特点,本文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强调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教学考核,是形成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环境工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 专业课 案例教学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具有动态性、时效性。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关注前沿科学,对规划与管理的动向和预测进行分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剖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获得广博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又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教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特征,结合教学实践,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课程目标要强调学科交叉、融会贯通和能力培养,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围绕“环境与发展”主题,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总论要重点处理好规划模式与方法的关系,分论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国家环保需求;教学方法要联系环保实际,加强师生互动,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的研究性、创新性和趣味性。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环境污染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环保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环保产业蓬勃发展,社会对高素质的环保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培养工程与管理能力俱佳的环保人才刻不容缓。[1]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工程专业和环境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是一门涉及环境科学、管理学、政策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2]如何教好这门课程,对于培养和提高本科生在人文、经济、社会、管理方面的专业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程改革实践,就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中“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程目标改革

1.培养学生工程与管理相结合的学习意识

理工科学生往往较为注重工程技术知识,但缺乏良好的人文底蕴,对于管理知识的认知也较为有限。然而,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必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不仅需要先进的工程技术,也需要完善的环境管理,只有技术手段与管理手段双管齐下,环境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2.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课程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学生要学好环境规划模式、目标与指标、规划内容、功能区划、环境现状与预测评价、规划方案的制订与优选等环境规划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以及环境管理制度、机制、政策、工具等环境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内容与方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应用方法,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3.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发现问题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环境现象中识别环境问题,判断环境问题的属性,引导学生培养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掌握环境问题分析的思维与方法,包括识别、评价、预测以及优化方法等。此外,还需培养学生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如何应用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

二、课程内容改革

1.指导思想

环境规划与管理要围绕“环境与发展”这个主题,从环境、社会、社会复合系统的角度去分析环境质量变化的成因、问题及趋势,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与方案以及相应的管理政策、制度与机制,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要围绕这个指导思想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

2.改革思路

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大部分教材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内容一般包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基础、环境规划目标与指标、环境功能区划、环境质量的评价与预测、环境规划方案的生成、环境规划方案的决策分析等内容。分论部分,不同教材有较大差异,大部分教材安排了部门环境规划,例如大气环境规划与管理、水环境规划与管理、声环境规划与管理和固体废物规划与管理等内容,有些教材还会安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生态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等。实际教学中,由于各个学校行业背景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有所差异,因此教学内容的设置也应与培养目标相衔接。但总的来说应紧扣国家环境保护的战略需求,地方高校也可以适当考虑行业或地方环境与发展的需求,而不能盲目照搬教材内容,否则只会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也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在总论部分,要加强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法的教学。我国“九五”以前的环境规划模式较为强调工具理性,环境规划实践中过于注重规划结果的完美性,但规划方案的可操作性往往较差;“九五”以后规划模式较为注重规划过程的公平性和规划方案的灵活性,但往往忽视了规划方案的科学性,表现在教材中环境规划内容与方法流于定性描述,表现在规划实践中则可能是“拍脑袋”规划现象泛滥。因此,教师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规模模式与规划方法的关系。笔者在环境规划预测评价与优化等相关章节中,利用MATLAB软件开发了水环境质量模拟和大气环境质量模拟程序,可用于环境规划方案的模拟预测,较好地体现了规划结果的可视性;同时,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给学生介绍了许多环境规划实践从立项到实施的全过程,说明了过分依赖数学方法的困难与不足,较好地提高了学生对于环境规划科学性与政策性的认识。

在分论部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与时俱进,充分国家现阶段的重大的环保问题和环保战略需求。例如,对于大气环境规划,可结合当前我国雾霾污染的严重形势,适当加入雾霾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讨论。对于水环境规划,要结合我国河流重金属污染时频发的现实问题,适当加入重金属污染防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的介绍。此外,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各级政府纷纷开始修复受污染工矿场地、耕地和矿山。因此,在分论部分还可以加入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内容。当然这些前沿问题的加入,需要授课教师有一定的相关科研经历,因此具体内容的设置可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此外,由于课时有限,因此也无须面面俱到,应抓住各专项环境规划的共性特征,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通用方法,在此基础上适当考虑不同污染物或不同部分的规划与管理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改革

1.课堂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因此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的环境问题,把道理讲清楚,最后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中,从而避免单纯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积极性。要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环境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应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知识,去分析学校这些环境问题,并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分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系统观、时空观和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可结合我国时有发生的重大污染事故,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分析探讨事故发生的成因、政府与企业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欲望,提高学生作为环保人的责任感。

2.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也锻炼他们的临场勇气,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使他们不再被动学习,而是积极主动想学习。通过师生的互动与交流,可以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有更好的了解,有助于合理安排、设计后续的课程内容。可以回顾性提问、前瞻性提问和总结性提问三种方式相结合。回顾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此前课堂内容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热身,巩固已有知识,并迅速进入当前课程的学习状态。新内容介绍过程中适当的前瞻性提问,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把握教师的讲课思路与方向,从而有序展开新的授课内容。临近课堂结束时可安排总结性提问,让学生对本次课程内容的脉络有着更好的把握,提高对新内容的整体认识水平,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深度和广度。值得注意的是,提问应该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提问,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悟性和反应能力。

3.增加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化

为了提高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环境管理章节中采用辩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笔者曾围绕雾霾防治、铬渣污染防治和环境立法与执法等热点问题,把全班同学分成3个正反辩论小组,参照辩论赛的形式,安排了一场小组辩论赛,由学生自己担任主持人和评委,并进行了全程摄像,教师则充当评论员。辩论赛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参与热情,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辩论赛,很好地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很好地在思辨中提高了对本课程知识的理解水平。

4.提高课程学习的研究性和创新性

可以在课堂中适当引入讨论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3]讨论式的学习可以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选派代表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多媒体演示,同时须提出问题组织班级大讨论。也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让学生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方法与实践的最新进展,让学生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和讨论。探究式的学习,可以在考核方式中体现,例如要求学生围绕特定问题撰写课程论文,不但要求学生掌握好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的思辨性和质疑精神,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我国城乡高层建筑环境规划管理与对策

【摘 要】环境监察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由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环境监察是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行为,是当前经济体制下对环境监督保护的主要手段,具有强制执行性。文章以环境监察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和问题着手研究,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和对策,以达到提升环境监察能力目的,进而实现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对策 基本准则 建筑规划

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提高,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保有量也在提高,造成了交通拥堵。为改善以上情况,增加建设用地是势在必行的,这样的话会导致耕地减少,人多地少的情况会越来越突出。这些目标的提出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生态化发展的进程。这些年我区城市化率进程加快,更低越来越少。政府应对这种情况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各级部门也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一、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和问题

环境监察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工作,虽然国家和政府加大对环境保护重视和资本投入,可在实际环境监测工作中仍暴露诸多难题,严重制约环境监察工作健康、稳步发展,具体如下:

(一)环境监察工作意义。环境监察工作十分复杂,需要通过对环境信息进行合理获取、整理、归纳、分析,进而为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资料和数据。环境监察能够有效改善环境,为实现对社会环境保护,需要对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原因进行深入探究,而环境监察就是在相关部门指导下,追查污染根源行,并对污染事件罪魁祸首采取惩罚行为。在环境监察中,要严格遵守“谁污染谁负责、水污染谁治理”的宗旨,将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落实到位,进而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环境监察可促进环境污染的降低,伴随社会发展,环境问题逐渐受到国家和公众重视,当环境监察发现环境污染问题时,可及时对污染物和污染问题进行处理,降低环境污染造成不良影响。

(二)环境监察缺乏有效执法力度。当前环境方面法律法规在环境违法行为刑事和行政处罚上略显轻微,无法给环境违法违规者以足够的警示作用,一些企业为了牟取利润,不惜以身犯险用以获取丰厚效益,但当前国内缺乏环境犯罪防范和惩治措施;环境监察先创监督方法极其匮乏,使得环境监察效果低下;公众环保意识薄弱,缺乏监督、举报意识;监察工作人员责任感不强,知法犯法,对环境违法乱纪行为网开一面。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结构

要求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和破坏过程十分复杂,所以要对高层建筑进行严密的抗震设计。

(一)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结构类型直接影响着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所以在进行实际工程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在优化过程中确定最佳的结构体系。现阶段,我国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主要可以分为框架结构、框架支撑结构、框架抗震墙板结构、简体结构以及巨型框架结构等。

(二)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原则。高层钢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选择关系到整体建筑结构的安全性、适用性以及经济性。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结构一样,高层钢结构房屋应该尽量采用规则的建筑方案,当结构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适当部位设置抗震缝,从而形成多个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由于钢结构可耐受的结构变形大于混凝土结构,一般来说不宜设抗震缝,必须设置时,应该将建筑物分割成规则的结构单元。结构平面的布置应该简单、规则和对称,确保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为了避免在遭遇地震的情况下高层钢结构房屋由于发生扭转和应力集中或者塑性形变集中或者因局部削弱或者突变形成结构薄弱部位。另外,还应使各层刚心和质心尽可能处于同一竖宜线上,可以有效地减小扭转作用对建筑的影响。另外,还应该注意高层钢结构房屋的楼盖应该采用压型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或者非组合楼板。

三、工业建筑的设计理念

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数据的收集、传送、存储、统计、分析功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预警系统,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决策的盲目性;采用科学的编码方式,实现数据库之间的有效共享与连接;利用互联网站、短信平台等新的手段提供信息与查询方式,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方便社会公众的查询,提高服务水平。工业建筑可持续性设计也要求物质的可持续性与精神、人文的可持续性并存。

四、强化环境监测队伍建设

环境监测队伍建设首要是提升监测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环境监测工作人员既要对环保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环境监测业务有深入了解,又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环境监察人员自身素质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在岗后培训要具有专业性和差异性培训,内强素质和外树形象,大力提升环境监察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环境监察机构监察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同时监察机构应引进先进执法装备,提升执法的科技含量,进而达到提升监察效率效果。

五、总结

保障性住房的主要供应对象是低收入人群,目前保障性住房仅能覆盖城镇家庭的6%,就目前形势看来,开发保障性住房项目势在必行。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观政策背景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方式应以促进社会和谐和低收入阶层的提升为目标,建立与商品房混合建设为主,集中建设为辅的方式,推进社会整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从业的重要渠道。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开设、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和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核心。中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使本来已经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努力增强我国高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显得十分迫切。“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教育部“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的环境工程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也是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两个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应用等相结合的产物[1]。因此,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教师应当结合自身的课程体系适当调整学习内容。另外,现有的课程教学往往忽略实验实践教学环节,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同时,环境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环境规划与管理已成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使学生比较全面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教学问题。

一、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针对教学学时有限的情况,适应目前环境科学发展及人才培养需求,应该全面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本课程相关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课程内容应当全面、新颖、科学、实用。注重与相关课程的区别与联系,重点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战略、规划、建设项目及其他开发活动的实施行为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防治的对策与好的措施[2]。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内容相当丰富,涵盖了“环境规划学”、“ 环境管理学”、“ 环境质量评价”等相关课程的内容,涉及政策、法规、制度、标准以及管理体系、技术方法等相关知识,内容繁多[3]。面对文理结合的教学内容,只有把枯燥无味的理论讲生动,把方法案例讲透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内容上应当根据课程体系相关的开设情况与专业自身的特点补充或删减。“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中各自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特别是管理学中的基础理论,应当结合“环境规划学”所涉及内容来讲授,比如,环境系统论、环境经济学理论、环境承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等。在大气、水环境规划中,预测方法与“环境质量评价”中污染物的浓度预测重复,应当结合课程体系,原则上不讲,但是应当注意到,特别是大气预测模型,自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颁布后,污染物浓度的预测已经可以用计算机进行估算模式或进一步预测模式实现。但作为系统知识的学习,大气质量预测模型中最基础的箱式模型和高斯扩散模型应当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实现与 “环境质量评价”的互补。

另外,由于各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类专业组建的学科基础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讲课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在讲授时,应当考虑自身的专业特点选择性地重点讲解,比如,农业院校应当注重农业环境规划与管理、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生态保护规划的讲解。

二、注重学生环境数学分析能力的提高

随着应用数学的日渐完善和在环境领域的发展应用,多种定量规划、优化法得以出现,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动态预测决策法、数学规划法、人工网络神经系统等,这些方法无不与数学分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大多数环境保护工作者而言,具备一定的数学分析能力,是他们科学地采集分析环境数据,揭示数据隐含的规律,进行预测、优化决策所必需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复杂的数学分析问题越来越多,这对环保工作者环境数学分析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与环境数学分析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特别是环境规划中的预测、优化、决策部分,需要用到环境数学分析的相关理论与知识,应当利用环境类专业学生数学基础较好的优势,结合实例提高他们的环境数学分析能力,要让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同时还能提高他们对本门课程的兴趣。目前一些教材或专著介绍的技术方法很多,由于篇幅、内容的限制,要么缺乏相关求解的方法介绍,要么只有模型求解的数值方法和解析方法,甚至只有模型框架,对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来说缺乏完全理解这些方法的数学基础,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时间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层次分析、灰色系统预测、环境模糊聚类、模糊综合评判等,需要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规划数学模型的掌握。由于大部分系统模型属于技术与方法支持一章,如果放在一起灌输给学生,可能不利于他们对这些数学模型、分析方法的掌握,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可以把这些模型放在其他章节后面,作为案例来讲授,特别是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可以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理论讲授带到他们更感兴趣的案例应用中来。

三、适当开设实验,注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环境规划与管理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方方面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简单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要求,为了适应区域环境符合系统时变、高阶、复杂的特点,现代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3S”技术逐渐在现代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中定量计算的要求增高,计算难度增大,数据量增多,采用传统的数学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科学计算和绘图的需要。因此,计算机的操作与应用在环境规划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借此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或者用于毕业设计、数学建模。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的上机实验或者计算机操作演示,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预测、优化、决策中,比如前面提到的相关数学模型,相应的计算已经可以通过DPS软件进行计算,对于具有一定编程基础的同学鼓励他们自学Matlab软件来实现模拟、预测和优化。另外,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与支持中,环境仿真系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系统动力学软件如Vensim,也是学生应当学习和了解的软件。

环境规划图件在任何一个实际的规划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一定的绘图能力,对学生而言也是一项重要的技能。Auto CAD和Photoshop软件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随着“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需要利用Erdas和Arc GIS软件对规划区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和绘制专题图。

通过实验课的开设,使学生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巩固环境数学分析能力,掌握绘图技能,突出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四、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可以把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证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提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一些案例教学实践表明,经典教学案例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4]。环境规划与管理也是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个重要的方面,同时与以后部分学生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注重案例教学,并与毕业论文设计结合,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

案例教学的内容可以将现有的最新科研成果,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热点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也可以来自于多年来学生毕业设计中较为优秀的成果。在环境管理的案例教学中,可以从城市的定量考核入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相关数据来对一个城市进行量化打分;环境规划的案例分析较多,可以先从单个要素的规划角度出发,让学生掌握某一要素规划的内容、步骤及编制要点,再从区域整体规划的角度指导学生,以便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培养他们进行环境规划的实际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提高学生查阅文献及收集数据的能力,教师从资料收集的途径、方法及数据的处理进行指导,让他们明确规划目标,拟定规划方案,最后按照相应的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报告或者论文的撰写。比如,告诉同学们,他们可以从环境年鉴中收集数据,可以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网、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等相关网站收集相应信息和资料。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并且处于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新的理论观点不断被提出,新的研究技术和方法不断得到应用。一些有益的方法总结如下:(1)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2)通过环境规划中数学模型讲解,进一步提高学生环境应用数学的分析能力;(3)适当开设课程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上是四川农业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初步探索和小结,由于环境规划与管理学涉及领域广泛及作者的水平有限,希望得到广大专家、老师的赐教与帮助,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案例教学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性

【摘 要】 案例教学是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能达到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习内容的目的。本文在确定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原则以及案例来源的基础上,提出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案例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案例教学;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高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环境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涉及管理学、规划学、经济学、系统学与环境学等诸多学科领域,重点介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鲜明的边缘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1]。以往传统的“教师-教材-课堂”三位一体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适应课程的特点,已不能满足该课程教学发展的需要。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些真实、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的教学方法和过程[1]。案例教学自1870年兰格德尔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次提出以来,已被广泛地用于各种专业和职业教育,成为国内外教学研究运用的热点[2]。环境规划与管理领域中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填鸭式”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实感、亲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笔者在多年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开展了案例教学研究。教学中,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生动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运用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使抽象的理论与方法变成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真正掌握和领会课堂所讲的内容,理解了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在参与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调动,教学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开展案例教学对提高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案例教学也是学生了解现实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方法,为今后科研、教学和工作夯实基础。

一、案例选取原则

(一)真实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应来自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性,而不是凭借个人想象杜撰出来,且案例从开始到结束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情节。通常案例应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着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为他们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4]。

(二)启发性与实践性

案例选取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通过案例让学生死记硬背某些概念与理论,且一听了之。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能够建立一套从宏观角度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受用。

(三)时空性与随机性

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结构和环境状况,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时,环境问题也可能随时突发。因此,在案例选择上要注重其时空性与随机性,尽量选择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结合最紧密的观点、热点案例。

二、案例来源

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中,环境规划部分的内容突出技术性,而环境管理部分则强调政策性,二者均与实际结合紧密。因此,案例的选择在案例教学中至关重要,案例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案例的来源主要有两种[5]:一是利用现有案例,通过查阅期刊、报纸、调查报告、研究成果等获取适宜的案例。国内外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实际中发生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和筛选,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来源目前是教师获取案例的主要途径;另一种来源是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案例,目前环境规划与管理科研成果较多,且大多数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的教师都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师将自己的科研成果编写成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这种案例的运用更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本领域最新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三、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借助与课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内容,通过分析、讨论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的连锁思考和反应,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学生为主、师生互动”的特点。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案例教学中,笔者运用启发型、主动型、专业型和互动型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课件与视频结合等教学手段来开展案例教学,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互动型教学

互动型教学包含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提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形成良好师生互动氛围。教师在讲完每个章节之后,可以安排学生之间开展学习互动。根据教学需要选定一个题目留给学生,学生分成对立两组,在课后对问题进行资料查询,然后在课堂进行讨论。如在学习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关系的内容时,安排学生开展分组讨论,一组同学认为应先发展经济,这样可以改善公众的生活质量,待环境问题出现在治理,否则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另一组同学则认为应先保护环境,然后在发展经济,这样不至于使环境遭受破坏,花大量资金治理环境。通过这样正反两个方面的课堂辩论,学生即懂得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等重要,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启发型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讲课内容引进一些典型案例,说明某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怎样产生、产生效果如何,这些问题与课本内容有何关系等。如在循环经济讲授中引入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庆县的“没有鸡粪的养鸡场”视频案例,通过这个视频案例学生可清楚地了解了养鸡的全过程,养鸡过程中产生何种污染,污染怎样产生,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如何构建、循环经济的作用等。视频教学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7],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视频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中的视频还不多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制作视频,也可以利用网上有关视频。

(三)主动型教学

主动型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当老师。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关题目,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资料的查询来完成报告,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述。如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内容中留给学生的题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长应如何实现学校的环保目标”,学生就这个题目进行资料查询,调查学校存在的环境问题,然后完成报告在课堂中进行讲解,这样即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荣誉感,又对前面所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概念、目标管理过程、形式和特点以及工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了加深与巩固。

(四)专业型教学

由于环境管理教学内容政策性较强,且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果教师没有研究过此类问题或实际案例,在开展案例教学中很难把握其理论、技术实质,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可在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环保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教学中,开辟“第二课堂”,聘请当地环保部门有理论与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讲解。专业人员天天接触实际环境问题、经常运用环保法律、法规与政策,对其内容理解更为透彻。通过他们的生动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概念,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运用,同时,学生也可以提一些较为关心的环境问题请他们回答,达到课堂互动效果。如环境信访事件较多的建筑工地夜间施工存在噪声影响的实际问题,专业人员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进行分析,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讲解学生对这些制度的概念和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结束语

上述案例教学方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教学实践中已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所加深和巩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信心、主动性和互助性。然而,目前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只有把案例与教学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效果探析

摘 要: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在教学中的发展,课堂实践表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培养环境科学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专业综合能力。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课堂实践 环境规划与管理 环境科学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1]。借助实践案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与“实战”极其相近的实训氛围之中,对抗式的激烈气氛能够使学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头脑风暴,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2]。经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在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案例法的一种,同样具有案例教学的所有优点,不同之处在于,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教师或学生通过特有的案例,对案例本身及问题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有较为规范的要求,主要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抓住和利用案例中的“对抗性”,将“现场招标”引入到课堂之中,让学生像真实的招标一样,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大量的实践已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析,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程序

“对抗式”案例教学与案例教学在程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关键在于对抗性如何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分三个步骤进行。[3]

1.典型案例的选择。“对抗式”案例教学的对抗性要求教师或学生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对抗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案例的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2.课堂实践。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案例的辩论可以是分组进行,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也可以由个人负责案例的陈述,其他同学自由选择观点,进行混合式辩论。整个课堂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适当时候,发挥其主导作用,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可以给一些提示,增强案例的对抗性,活跃课堂气氛。

3.对案例的总结。学生在对抗发言中,对案例的分析是否正确、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概念理解和使用是否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总结中要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探析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在期中进行,因为此教学法需要教师和学生都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尤其是作为课程实践的主体,为了保证课堂中对抗的精彩,学生在课前必须做充分的准备,分析、研究案例,预习课程内容,查找资料,撰写发言稿。而做这些准备工作,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前半学期的课程学习则是给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必要途径。

在温州医学院2012-2013第一学期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实践中,由学生自行选择课堂实践的模式,最终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的选择与撰写,由小组中一人进行案例的陈述。辩论的进行,由小组成员对抗其他学生。整个课堂实践中,学生认真聆听案例的陈述,并按照需要做一定的笔录。陈述完成后,由台下学生对小组成员进行提问,问题主要围绕案例进行,可适当做一些扩展,每个案例的论辩限制在20分钟内完成。论辩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案例的总结和评价。

课程实施反馈中,学生一致认为“对抗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加强互相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观察,也可以明显看出,“对抗式”案例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性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后半学期的课堂授课中,学生更加愿意思考问题,积极跟教师进行交流,学生互相之间也会因某个知识点进行辨析,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普遍觉得辩论的过程中,课堂时间过得特别快,意犹未尽。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课堂实践证明,“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大大增强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课堂实践证实“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问题能力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效的。但要取得较好的课堂实践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有较好的专业背景,因此建议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程实践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有效针对案例进行辩论;辩论结束后,及时总结和评价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浅析“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摘要: 案例教学法对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育实践中。“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本土化改革,“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立足课堂,充分体现本课程案件的“对抗性”,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和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 案例教学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科学之一,是环境科学与管理学、系统学、规划学、预测学、社会学、经济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环境规划与管理》侧重于研究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学问题,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高校学生往往因为缺乏社会实践和生活实践经验,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案例教学法最初是学习法律的常用方法,目前已被多门学科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管理学,工商企业经营与管理,房地产经营和环境教育等[1]-[4]。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较,案例教学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使教师与学生同时从枯燥而单调的纯理论知识中解放出来,能够将部分现实生活和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实践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事件和问题。在环境管理和规划领域,许多问题都有很强的现实背景,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只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生动、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其中所包含的独特而深刻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案例教学法就是把理论知识应用于指导实践,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促进其相互交流与沟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从实际出发,对案例教学法的一种本土化改革,它是以课堂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的创新。“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就是在一般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案例的对抗性,立足课堂,分析案例,案例分析与理论讲授相结合,以此发现和理解课程理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5]。本文将“对抗式”案例教学法引入《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主要是抓住环境规划或环境管理案例的“对抗性”,让学生模拟现场招标的情景,真实而全面地模拟现实,分别站在相互竞争的对立场面上,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同一个规划或管理项目不同的备选方案进行抗辩,这样学生在思考、剖析这些案例的同时,也可锻炼自己在真实情景中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可见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笔者把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分为撰写教学案例、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和案件的总结三个步骤,现分述于下:

一、撰写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一样,其教学目标仍然是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能力和程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案例内容除了要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还必须容易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式基本上是苏格拉底问答式或讨论式,即教师通过不断提问或与学生一起就某个案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出理论知识的方式。而“对抗式”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抓住案例的对抗性,将“模拟真实竞标现场”引入课堂,让学生从相互对立的立场上,对案件进行辩论。因此,“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搜集、撰写案例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真实性。案例的真实性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类案例才能深深吸引住学生,让他们感觉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因此,在“对抗性”案例选择时,我们要在丰富的案例汇编的基础上筛选出特别有价值的高水平的案例。案例一般是实践中发生的真实案例,必要时也可以在案例中假设某些情节,或提供多种可能性。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案例的选择可以充分考虑当地的一些规划或管理方案,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可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感和实用性。

2.典型性。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能显示同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意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有足够的分析价值,可引发出多种类型的复杂问题,能带给学生丰富的启迪。通过对这一事例的研究,就能探索同一类事例相同的内在规律,具有很强的标准性、联系性。由于课堂授课时间的限制,典型性案例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某一类型的案例分析手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典型案例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譬如在模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会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是针对“公路项目环评报告书编写”。从典型性出发,我们应该选择一条路况稍微复杂一些的公路,例如可选择同时途经隧道、河流和生态脆弱区的某一公路进行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案例具有其典型性,更加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对抗性。“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要求案例一定要具有观点冲突和对抗性,并且,这种冲突是要充分体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解决问题的原则与方式。例如,对于环境规划课中“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案例,可以给出2-3个存在对抗性观点的方案,学生就可以在立足于本观点的同时,对另一方的方案进行抗辩。一个案例可能有很多的解决方案,而在“对抗式”案例中,若学生要在抗辩中战胜对方,“对抗性”案例的选择就是关键。案例应具备适度的复杂性和对不同观点的包容性,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

二、组织案例“对抗性”辩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抗辩是“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中心环节。由于“对抗式”案例法的特殊性,案例的辩论一般以分组形式进行。教师以所撰写或挑选的案例为分组依据,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立足于本方观点,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辩论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对抗性。与一般的案例教学法不同,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辩论中,小组间的讨论并不是单纯地陈述己见,归纳总结。而是以己方观点为基石,利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攻击对方观点,此辩论过程有很强的对抗性。此时,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必要时做一些说明,提一些建议,提醒他们曾经学过的某个理论,但不能具体提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果辩论的对抗性过弱,学生各讲各的,整个过程没有进行交锋,这时教师就可适时点拨,调整他们的辩论方向,使他们做到“对抗性”辩论,使课堂活跃起来。

2.整体性和民主性。案例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目的是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平等的创作平台,有利于整体推动。“对抗性”案例教学法要求全班学生都参与到激烈的辩论中来,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从旁指导或引导。整场辩论都建立在完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围绕案例和教学内容,使学生享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辩论双方互相尊重,以平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

3.激励性。“对抗性”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进行对抗性辩论时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是为了获得一个最终答案。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讨论是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因此,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充分激活、展现,实现从知识再现型向知识创造型的飞跃。

三、案件的总结和评价

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是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展示学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依据[6]。在“对抗式”案例教学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做好对案件的总结和评价。在对抗发言中,学生对案件的分析是否正确、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理论知识是否运用得当、对抗双方谁的分析更正确等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总结更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对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

可见,“对抗式”案例教学是《环境规划与管理》专业教学中很有价值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点冲突和激烈争辩,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对抗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在随后的教师的总结讲解中改正自己的错误,增强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践证明,根据《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特点,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中,可收到良好效果。案例的对抗性,使学生热情陈词,纷纷各抒己见,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能激发学生的辩论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