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4 04:43: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新农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
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本文主要探析了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为相关人员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新农村建设要有效推进,必须由农业经济发展作为基本物质保证。简单来说,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新农村建设的动态发展视角来看,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又会反过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1.基础设施不完善。当前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地方存在农田水利、供电供水、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落后问题。具体而言,现有配套水利设备和设施存在实际抗灾能力较弱的问题,水库、沟渠、塘堰等设施抗灾能力较弱,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设备还存在失修和老化问题,排水沟渠堵塞,水库出现病险状况,整体呈现出较弱的抗灾能力。我国农村实行农田标准化的地块占比较低,难以形成高的综合收益,无法形成规模农业生产。尤其是农村山区,那里的村镇几乎没有规范的公路,现有公路多是断头路和泥泞难走的土路,当地的山货资源无法便捷地转化成经济利益。配套的农村供水供电设施医疗服务网点、宽带信息网刚刚起步建设。整体而言,这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艰苦,农业发展条件落后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造成较为严重的阻碍。
2.土地流转严重滞后。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低效率的土地流转机制成为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土地流转机制效率低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附加值较低、承包关系不稳定、短期掠夺性种植。附加值低,农业生产盈利不高,无法为土地流转提供高附加值,农民种地积极性不高,土地流动需求不旺,最终导致土地流转效率低下。承包关系不稳定,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设备老化,抗旱防灾水平差,农民耕种信心差。承包关系不稳定,造成土地流转行为发生难度大。短期土地承包关系下,当前承包人为了获取更大的土地价值会不顾土地的后续肥力进行过度生产,最终导致土地肥力下降,甚至土地质量长时间难以恢复,最终严重影响土地流转效率的提升。
3.农业结构不科学,经济效益差。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产品需求现状发生极大转变,市场需求日趋高品质化和多样化,当前单一死板的农业结构则显得极不合理。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问题主要是农产品种植缺少准确市场定位,农业生产存在严重盲目性,农产品存在较大销售风险,最终影响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收入增加。
4.人才匮乏。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还应该依靠新型农业人才。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通政策的高素质农业人才,也只有这样的高素质农业人才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然而,我国农村地区的常态是,农民子弟毕业后更加愿意在城市发展,还乡高材生人数较少。更多的青壮年劳力进城打工,农村实际上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新农村建设缺少踏实肯干的青壮年劳动力。
5.农业科技的应用转化成果差。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农业必须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上的投资金额占比较少,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存在基础设施差和推广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这也实际造成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生产需求不协调,导致了农业科技应用转化成果差的现状。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应对策略分析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农业的政策方面,县乡政府应进一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将农田水利、网电、道路设施建设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优化调整农业发展支出结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重视投资项目的建设,而且要重视这些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使用价值,项目审批和施工都必须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或专家坐镇监督指导,确保农业基础设施的功能切实有效,真正帮助农民搞好生产,为农民生产提供便利。例如水渠的建设,则必须详细论证水渠覆盖的面积和供水量的关系。灌溉水渠供水通常采用河水引流的方式,临近河水流量是相对稳定的,不能无限制地满足水渠覆盖区域,这就需要科学测算河水引流能够有效灌溉的土地面积。河水无法覆盖的农田,则可以通过蓄水井引水,或另寻水源引水的方式解决灌溉问题。河水能够覆盖的灌溉区域,也应该考虑河流丰水期和枯水期中水渠引流总量变化,适当增设蓄水井补充水渠供水,确保灌溉质量。
2.推动土地高效流转。要实现土地流转的高效率,必须要完成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强土地承包人对土地长期盈利增长的预期。县乡各基层政府要积极牵头和相关农牧企业接洽,鼓励集体承包和长期承包行为。推广先进种植方式,给按照该种植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农户提供政策优惠或现金补贴,并对破坏耕地的行为给予严惩。总之,要想方设法增加土地的价值预期,切实有效地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3.优化农业结构,推行产业化农业经营。转变过去粗放型农业结构,在重视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加工、销售,将农产品经营形成生产、销售的产业化,最终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例如水果种植方面,可以借助农村电商渠道,实现农户到买家的一对一供应。农户为最终客户提供水果等农产品时,要获取更高的附加值,则必须增加水果包装和外送的模式。实际操作中,可以在村镇自建农村电商公司,每个农户成为电商公司的供货商,农户根据消费者需求情况调整自己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多生产需求不饱和产品,增加消费者购买满意度,并提高农户的农产品销售营收水平,最终形成农业生产和销售的产业化经营。
4.积极培养和吸纳人才。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要积极吸纳和培养人才。当前农村人口外出务工较为普遍,在农闲时应鼓励年轻农户去农业发达区域参观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农业思维。当地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本地大学生毕业后还乡务农,让他们把学习的先进知识和文化重新投入到家乡农业建设上去。还应给外来农业人才在本地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他们进行技术推广和来本地创业。总之,要让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多走出去长见识,要让走出去的高素质人才积极返乡,让外来的人才愿意依靠本地农业资源发展自己的农业事业。
5.强化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增加本地农业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教育资源投入,创造更多便利条件方便相关农业院校来从事农业实验研究,在用地、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配合支持。构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体制,明确研究者和推广者的利益分配,确保各方利益,保证农业科技研究和推广形成高效流转,确保研究成果快速得到应用。各县乡农机站要积极配合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推动农业生产更快更好的发展,还应该尊重外地农产品企业在本地进行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的行为,积极借助外来企业的竞争压力刺激本地农产品企业的发展,积极和外地农产品企业开展更为广泛的技术交流。
三、结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流转严重滞后、农业结构不科学、人才匮乏、农业科技的应用转化成果差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这五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仅供参考研究,具体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还应根据本地现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农机在农业生产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可传统农机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创新农机工作思路,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变得非常关键。
[关键词]
创新;农机工作思路;农业发展
1创新农机工作思路的方式
传统农机工作模式仅仅停留在“走出去”的层面,为各个县村提供农机与生产技术,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的时候,不能有效地执行建议。受到此类问题的影响,导致农机工作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且农机技术人才严重稀缺,无法切实和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实行对接,导致农机技术出现疲软问题。为消除这类影响,进行“走出去”的时候,需同时应用“引进来”的管理模式。使农机工作人员与农民实行面对面的沟通,认真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并且引入先进农机技术与这方面的技术人才。另外,原有的农机技术培训模式相对死板,农民与农机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之后,无法以此类推地明白众多问题。而且农机技术人员对一些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充分的理解,无法把先进技术教授给农民。为了有效消除此类问题,需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农机生产企业需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在与其他大型农机生产商进行合作时,要虚心请教农机操作的先进方法,进而在进行农机推广阶段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还需重视启发形式的培养,提升操作人员的创新思维,使其在日常的操作阶段可以学到基本的操作方式。现代农机的持续发展与传统农机存在很大的差别,需农机站和农业实际生产有机结合,宣传模式同样自传统的田间走访变成现代媒体的宣传形式。并明确我国为农机工作制定的优惠方案,之后实行对应宣传。宣传时保证传统宣传形式和现代化宣传形式共用,切实结合农机站与实际的农业生产[2]。
2健全后期推广工作体系
2.1后期推广工作的关键性
推广工作需以农民为基础,不可只凭借宣传。使农民真切地体会到农机在进行农业生产时的各项优点。与此同时,农机站在现实的操作中,需和农机生产厂商紧密沟通。农机生产商、农机站、机器保养者以及农民属于农机总体生产阶段的关键构成。其中,农机站起着协调与沟通作用。
2.2后期推广工作的方式
第一,需设立农机展示台,为农民宣传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各种优势,尤其要把那些高性能、高马力以及高效的农机当成重点推广的对象。先进的农机能够更有效地展示其优点,这种展示成效远远比单方面的宣传更加有效,且此类视觉方面的宣传展示,一方面能够在展示当地起到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能够提升对周围的乡镇的影响,进而实行全面的推广工作;第二,需和农民之间更加紧密的联系,设立农机使用示范点。于受到农机宣传知识充分,对农机有很大兴趣的农民中设立农机使用示范点,使农民可以亲身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先进的农机工具,使其切实体会到农机工具的优越性和便捷性。此外,因农机的便捷性,短时间的使用就能够获得较佳的使用成效,使农民亲身验证农机对农业生产的好处。借助对参与实验农民的宣讲,带动周围乡镇的推广。
总结:
如上述,由于我国现代农业的飞速发展,农民对农机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为实现现代农业高效生产则需努力创新,改变传统农机工作思路。大力研发高效节能且高性价比的农机工具,并且和现代农机推广制度有机结合,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成效,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作者:刘海军 单位: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农机监理站
[摘要]
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三农问题一直是工作中的重点,做好三农工作不仅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农村经济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如何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就成为发展三农过程中必须要进行考虑的问题。文章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途径进行分析,希望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更好的建设新农村。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优化途径
随着我国建设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各区域政府部门都开始加大了对三农事业的重视程度,进而有效推动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然而现阶段各地政府虽然对惠农政策以及保护制度进行了制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相应的执行力还所有欠缺和不足,不能有效对农业体系、技术装备以及科研水平等进行有效的管控,使得农业综合生产、抗风险能力等都没有得到良好提升,这与新农村建设目标之间存在严重不符。因此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优化,是新农村建设所必须要进行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新农村建设。
1阻碍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问题
1.1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不足
首先,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土地依旧使用小规模种植的经营模式,因此这样以来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对作业模式的要求。加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他们开始进入到城市中务工,这样就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作业的都是一些留守老人以及妇女,并且他们在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使得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受到制约,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此外,受到土地承包制度的实际影响以及保障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农村土地经营权不能流转到有意愿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种植户手中,从而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升[1]。其次,各地区农业生产带头企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现阶段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的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因此他们在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等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能有效形成共同分享利益,分摊风险的机制,所以这些问题的实际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带头企业的发展,抑制了地域农业生产集中化模式的推广和实施。
1.2产销机制与产业金融体系的建设没有较高的效能
首次,由于农村金融产业系统化水平的不足,阻碍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正从以往人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上过度,所以想要实现转型,就必须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水平发展还相对较为缓慢,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真正的能效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金融资源流失问题也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优化。其次,现阶段,农业经营者没有对农业产业进行良好且长远的规划,使得农业产业技术不能有效推动农产品产销联接以及增加农民实际的经济收益,进而对农产品生产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制约。
2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的有效途径
2.1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机制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有效创新。根据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出现转移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农村流转工作的创新力度,确保在有效进行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根据相关法规来构建符合农村发展实际情况的制度体系。同时基层政府要尽最大限度的对农村土地档案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完善,加快农村征地制度的完善,对纳入城乡建设用地的农村土地进行规范化管理,有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各项制度的完善[2]。此外还要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提升土地信息的管理水平以及土地集约化利用成效,进而保障农民整体的合法权益。其次,各地区政府一定要在相关规定以及农民自愿的基础之上,对农户流转土地进行规划化管理。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来提升企业发展速度,推动农村闲散资金的有效集中,为农业带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进而推动社会规划化效益水平的提升。
2.2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
第一,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一定要有效对农业产业机构进行合理优化,打破以往农业生产侧重粮食作物种植的管理现状,而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实际经济收益的提升。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实际收入,就一定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确保农业产业的多元化,进而为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各地政府还要对相应地区的优势进行研究,引导相应地区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的扩大,加强绿色农产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进而增加地区的综合竞争性。其次,相关人员还要尽可能的提升农产品价值链水平,进而保证农业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众所周知,生产和销售初级农产品而获得的实际收益是有限的,因此想要提升农民收入,就需要不断扩大和增加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和数量。并在相应的企业中推广先进性的农业技术,降低农产品在运输以及加工过程中的损耗,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自身的质量。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价值水平,相关部门和人员还要为农产品企业发展进行加油助力,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进而提升区域农产品加工的水平以及综合竞争能力。此外,还要对农业产业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完善,进而保证农业生产可以在科学技术的引导下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3]。
3结论
总而言之,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水平,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各方面完善的切实需求,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缺失,因此其自身重要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现阶段在我国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制约着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上升,因此相关部门和人员一定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更好的推动三农发展。
作者:肖姗姗 单位:绥棱县克音河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显现。在我国经济中,农业经济是其核心组成要素,而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离不开农业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出发,采取可行的措施,优化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不断促进新时期农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探讨
在国家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经济发展占据重要位置,能够折射出我国已有的综合国力,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浪潮中,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在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都被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农业又是新时期农村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促进农业的综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全面而客观地分析农业的现状,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以此,不断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农业发展关乎我国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的稳定、和谐,必须把农业、农业经济放在核心位置。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它是以国家制定的经方针政策、市场环境等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全面分析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以国家制定的政策方针为基点,使农业经济发展目标明确化,优化信息化再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的各要素,确保农业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的道路。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生产化。
随着科技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不同行业、领域中,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来说,也需要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灵活应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使农业生产处于高效运转中,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自出台农业合作政策以来,农业经济合作不断发展,农业化机制不断完善。在一些大企业的作用下,逐渐实现了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2、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的转变。
在新农村建设中,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已成为核心内容,要不断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在新时代下,社会市场竞争日渐激烈,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注重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质量。在此过程中,必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维与方法,优化农业增长方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二、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在新时代下,农业经济逐渐走上转型的道路,而农业经济管理逐渐融入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的不同环境中。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也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优化已有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要遵循新时期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2、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的科技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下,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管理方针。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向,优化传统农业经济结构,融入更多新的元素,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要采用深加工的方法,美化传统农产品包装,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促进农产品销售,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产业链。在此基础上,要运用各种科学技术,不断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质量,提高农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社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
3、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地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够紧随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有效解决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要加大宣传力度,使相关工作人员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具备必要的政治素质,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要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此,强化他们的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意识,具备较高的综合知识能力素质,确保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健全已有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有效处理好他们之间的矛盾,能够兼顾各方面利益,需利用自身的服务与经济职能,加强农业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顺利流转。在此基础上,政府部门还要从不同角度入手,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以定期、不定期的形式,进行村级资产清查,相关部门要做好农村离任干部的资管审计工作,加强各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使各地区的农业经济都能迈入崭新的阶段。
4、注重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
想要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必须注重它的信息化与产业化发展。政府部门要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引进各种先进的农业设备。在产业化、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要实施人才战略,巧妙地利用人才项目、招商引资等方法,把各种高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优化农业结构,注重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管理注入更多的科技含量,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扩大各地区农业发展规模,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农村建设下,政府部门必须意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优化已有的管理制度,注重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其信息化、产业化等水平,在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同时,能够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各地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不断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走向世界。
作者:史晓光 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财政局索伦镇财政所
[摘要]
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 经济管理 新农村 建设 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1.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1.3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3.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3.3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4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
4总结
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作者:刘喜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农村经济管理总站
1、大力推进农机服务单位的跟踪服务
目前,我县农村地区专业的农机服务机构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对一些大型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业机械的修理还有很大的不足,一旦发生故障农民担心无法得到及时的修理而影响他们的农机购买欲望。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农机部门在农业机械上的维修资源,紧跟农村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将农机服务推进到农民的家中、田中,而农机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一定要发挥它们在农业机械化的中的作用,鼓励帮助农民购买农机。这些年来我们举办了一些“农机作业现场演示会”,深受农民的好评,我们应多多举办这样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利用地区资源,发挥农机优势,推广应用农机化实用技术,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2、在遵循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推广农业机械化
在推进农机化发展过程中,各级农业机械主管部门应该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当成一项核心工作来抓,想办法,做好工作,努力提高效益。当前发展农业机械化,要引进、开发、推广经济效益最好的机械化技术,满足农民的迫切要求,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要选准一个项目进行推广,找准主要环节,寻找成熟技术,抓住重点进行突破。农机部门首先要做大量调研工作,了解我县实际情况,根据这些情况选择技术成熟的、适合我县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机械进行试点推广。就如甘蔗是我县的主要经济作物,但目前收甘蔗主要还是以人工为主,农民很辛苦,这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种甘蔗的积极性,我们也举办了一些不同机型的“甘蔗收割机作业现场演示会”但各种机型由于技术都不够完善,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我们还要在这方面多下苦功夫,推广更好的适合本地实际的甘蔗收割机。农业机械服务部门应该将服务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之中。这样就使农作物从播种到施肥、再到收获、最后到深加工的全过程都能实现机械化,从而降低农作物生产成本,增加农作物科技含量,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农产品加工的质量,提高农业企业生产率,增加农副产品的生产价值。因此,一项新型农机技术、农业机械能否得到农民的承认关键要看是否符合农民的生产需要。只有符合农民需要才能实现节约成本,增加效益,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的目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水平。
3、加大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投入
目前制约农村机械化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资金的缺乏,农民本身就没有多少资金,加之大型农业机械的价格普遍较高,不是一般农民所能承受。农业机械化发展所需大量资金主要靠政府扶持、贷款、集资等方式解决。从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来看。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措施。为此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一方面要想方设法的获得争取国家的支持,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充分的认识到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加财政支出,增加对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力度。另一方面,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身也要通过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可以建立农机化发展基金,借助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有效地引导农民购买先进机械,利用机械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政府要加强对农机化专项资金的利用的监督和知道,鼓励帮助经济条件较好、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单独购买或采取股份制方式联合购买机具,提高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业机械化水平。
4.加强对农村农机手的素质培训
农机手的素质不高也是困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由于农民普遍缺乏科学知识,在农机操作上的技能也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这就要求各级农机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农业部《拖拉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加强拖拉机驾驶培训学校的监督,规范培训教学经营行为。在此基础上大力进行对农机手的农机操作规范培训,提高他们的农机操作能力和水平。在这里可以采用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学习、送教下乡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培训可以加强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农民能够熟练的掌握各种农机使用技巧,推进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发展。
5.培育农业生产大户带头实现农业机械化
一是要大力培育大户。带领他们首先走上机械化生产的道路,使他们能够正确使用机械,组织、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走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二是要加强同龙头企业的联系,传递信息,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帮助他们学习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节约成本,增加效益;三是要加强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技术人员的合作,相互交流经验,努力使我们推广的农机具和引进的农机化技术更加成熟,符合各专业的技术要求,生产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四要在发展龙头企业时,不能求数量,应追求质量,求精、求高,应集中各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帮组规模较大且有科技含量、影响力大的农机大户或企业。
本文作者:马丽娟 周青海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办公室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社会科学部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对指导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面向农业生产开展科技研发、科技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历史重任,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因此,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等农业教育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生力军的作用。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论述了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转变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通过三十年的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体制、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而长期定势于传统农业精英教育的高等农业院校,在思想观念、办学模式、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门人才[1]。
1.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人才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行为的指南。思想观念陈旧,必将影响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靠少数精英人才是很难实现的,必须依靠数以万计的农业科技人才和数以亿计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高等农业院校要想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农业科技专门人才,必须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学观、发展观和人才观,引导学生树立学农、爱农、服务“三农”的思想,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意识,帮助涉农专业学生在农村建功立业,使农村真正成为大学生的创业基地。
1.2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
新农村建设需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掌握现代科学和技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学毕业生[2],要培养出这样的大学生,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有一支理论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必须有一个贴近农业生产实际的办学环境,必须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跟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鼓励教师走入农村,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科技研发,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建设真实的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创造一种真实的职业环境,通过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
2创新农民培训方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服务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当前我国农民素质偏低,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3]。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农村的广大劳动者掌握新知识和使用新技术,实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多年来不断创新农民培训方式,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
2.1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就是面向农村培养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实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回当地工作。根据生源地的农业经济现状和生产条件以及发展需求,学校单独组织教学班,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强化实用技术、实践能力和应用高新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培养,保证学生回乡后能够学有所用,带领百姓致富奔小康。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2.2农村基层干部培训
农村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团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如果这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和执政能力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就要受到影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02年以来先后为吉林省九台、吉林、农安、双辽等市县培训农村基层干部2000余人次,对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综合素质和驾驭农村工作的能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3农民培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4]。现代农业是有别于传统农业的一种农业形态,其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市场化,方向是规模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去实践。但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滞后,受传统农业观念和小农意识的束缚严重,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较差。为了保障农民培训取得实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民培训方式,取得一定经验。一是集中培训。将已经有一定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和科技带头人集中上来,通过短期集中系统培训和到典型示范户进行现场教学,使学员纠正实践中的一些错误做法,解决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并通过学员之间的沟通,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作用,对调整和提升产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在村一级设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点,将教师派到培训点进行授课,直接针对当地的种植与养殖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受益面不仅局限在少数种养大户,而是全体农民。三是技术咨询。组织教师利用农村科普大集或通过热线咨询电话开展技术咨询活动。及时解答农民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技术指导。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深入田间地头、畜禽栏舍,面对面指导农民种植与养殖实践,现场向农民传授种植与养殖技术。五是选派教师任科技副县(市)长、科技副乡(镇)长到基层去挂职锻炼,全面指导农村科技发展。六是通过墙报、广播、电视、“口袋书”等形式让农民群众掌握种养技术,并通过扶持典型示范户,影响周边的农民,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强化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
科学技术如何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通科技面向农村经济、进入市场的渠道,是高等农业教育追求的目标。高等农业院校可以选拔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到农村去,利用自身的专业特长,深入农业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和生产服务,也可以最快捷的方式把新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5]。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在与吉林省双辽市院地合作的20年里,不仅帮助双辽市解决了盐碱地栽培水稻的技术问题,开发水稻30万亩,还培育出优质绿色稻米,获国家“A”字标志。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p#分页标题#e#
4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21世纪是信息农业发展的时代,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和带动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方向。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快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产品与市场、专家与农户、政府与农民的有效对接。高等农业院校也要发挥学科、人才和科技优势,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市场信息服务[6]。
5支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和组织形式,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作为整体与龙头企业发展合作关系,并带领农民参与组织生产、开拓市场、销售经营,以自身的发展壮大加快和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7]。但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高等农业院校应发挥学科、人才优势,积极指导和协助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法律援助,增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对外竞争力,保护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的合法权益,普及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知识,培训经济人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法律服务。
6帮助农村繁荣文化事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全国已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农村公共网络,但由于长期形成的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农村仍是文化建设薄弱环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农业院校可以通过送科技下乡、科技兴农、建立农家书屋、建立文化馆、兴办文化产业、农村信息文化服务等等活动形式,给予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服务。
7加强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策咨询服务
高等农业院校充分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村镇规划等多学科交叉的优势,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为政府提供建议和政策咨询,使农业高校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库。学校要在农村社保、农业经济政策、农业与农村法律、农村合作组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等方面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国家政策咨询的好参谋。
本文作者:王展乐 覃广泉 单位:番禺区市桥成人教育技术学校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一、我国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及农业科技人才现状
美国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舒尔茨曾指出:从20世纪初期到50年代,促进美国农业生产产出迅速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在美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中,物质形式的资本投入只占20%,其余80%的因素是提高人口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也就是人力资本的投入①②。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对经济的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农民文化和科技素质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的统计数是,5060.4万农业人口,乡镇劳动力2944.6万:①农村劳动力中,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9%,中专文化程度者占3.7%,高中文化程度者占10.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84.9%。②农村三次产业劳动力素质结构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0.1%,中专文化程度者占1.2%,高中文化程度占8.5%,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90.2%;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者占1.8%,中专文化程度者占6.4%,高中文化程度占12.9%,初中文化程度以下者占78.9%。我国不单是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也是数量少,职称、学历层次低。
二、成人高等农业教育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的最优选择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内涵是全面缩小城乡差距,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实现“二十字要求”,关键之一在于必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促进农村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直接动力。高等农业院校的主干学科和主要学科是农科,而农业、农村、农民需要的人才、技术、科研成果以及社会服务,主要还是农科的,这种供需对口的对应关系,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特色所決定的,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农业人才的摇篮、作为农业科技知识创新与科技攻关的主要基地、作为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教育体系提高农业教育水平的龙头,应发挥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学历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一种是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另一种是通过成人高考录取的业余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高等函授教育和业余大学教育。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全日制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单数量相对较少,且其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于或不肯走进农村、走向农民,农民朋友也已不太可能再脱产走进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业余成人高等农业教育(本文主要是指高等农业函授教育)可以将大学的讲台直接搬到基层、搬进农村,使农民朋友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可能,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不单数量相对多而更重要的是直接面向农民。
三、发展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成人高等农业教育向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开“直通车”,直接培养爱农、务农的农民大学生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低门槛”和“低收费”。目前单一统一的成人高考入学门槛,相对农民而言太高了,要对成人高等农业教育招生制度实行政策倾斜,制定有利于“三农”中的劳动模范、生产和业务骨干考生的相应政策,允许农业高校自主招生、自主考试录取,宽进严出,大量招收具有高中文化和一定生产经验的农村优秀青年,培养农民身份的大学生,为农村优秀青年继续深造创造条件,打通农村有志青年通向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通道,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对这些业余学习的农民大学生实行低收费培养方式,使他们能够读得起书。目前多数农民仍然不太富裕,甚至还很贫困。没有经费资助,多数农民仍然无法接受成人高等教育。
(二)成人高等农业教育必须设置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专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成人高等农业教育面向农村基层,应根据区域农业发展需要,设置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专业来培养农民大学生。比如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入WTO后的农业竞争,农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由单一的种植业变成了农、林、牧、副、渔等多业并举,种(植)、养(殖)、加(工)、贸(易)一体化的大农业格局,并向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正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一、二、三产业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多数农村企业其生产规模仍不够大,且均为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市场农业,其生产经营项目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的培养大田作物栽培专门人才的农学专业,已不能适应农村基层的需要,成人高等农业教育应设置“现代农业技术专业”,培养“种、养、加工相结合,农、工、商、管一体化”的大农业“通才”,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④。成人高等教育不仅要从人才的需求出发,其培养目标和规格也应与普通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有区别,成人高等教育不是要把农民大学生培养成研究型、学术型人才,而是要把农民大学生培养成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人才。与之相适应,成人高等农业教育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按“能力中心”教学模型组织教学: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强调综合性、实用性,即筛选出学科中与能力直接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的教育体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强调实用性或技艺性;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扎实的职业能力技能训练。
(三)成人高等农业教育要以人为本,实行宽松弹性学制
接受成人高等农业教育的农民大学生,由于其入学水平差距明显,个体接受能力也有差别,且是业余求学,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生活与学习的矛盾突出,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实行宽松弹性学制,包括学习年限的弹性和专业课程选择的弹性。即在学习时间上不做硬性的学习年限规定,只要求学生修完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时数或学分数即可毕业;在课程选修上也不做过度强求,要结合新农村建设需要设置大量课程,由学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其本人工作实际修读课程,把接受成人教育的农民培养成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p#分页标题#e#
本文作者:秦莹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1]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之路是新时期党中央针对我国“三农”问题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既是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发展,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要努力实现的目标。高等农业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具有其它教育系统无法代替的特殊功能,主要通过调整专业学科结构,加强与新农村的结合度,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科技、传播先进文化等途径实现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一、明确高等农业教育的特殊性,走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自主创新之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两大重要任务:一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效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二是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体系。[2]这两大任务的完成需要所有与新农村建设相关行业(部门)的支持和投入,相比于其它涉农部门,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有其特殊性:
首先,与非农行业(如工业、商业等)相比,高等农业教育因为涉农而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距离更近。其次,与农业科研院所相比,高等农业教育因其第一工作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征更明显。
再次,与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相比(如农业厅、局和农业推广站),高等农业教育因其职能不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相对延迟性。最后,与其它农业职业教育相比,高等农业教育因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决定了其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对间接性。以上相比较而呈现的相对特殊性决定了高等农业教育需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扬长避短走自主创新之路,主要包括:
(1)在观念上要树立现代农业教育理念,在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发展,把经济发展建立在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增长的自主创新体系基础上,以便更好地发挥与非农行业服务新农村的比较优势。
(2)在科技创新上要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优势,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引进消化上下更大的功夫,并将这些科技创新成果通过教学的途径传授给服务新农村的学生和农民,以体现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院所的比较优势。
(3)在组织上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为目标,联合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组建大规模的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科技人才就业单位有更大的接受大量农业院校毕业生的空间,发挥高级专门人才与新农村建设需求相结合的高效服务功能。
(4)在体系上以打通高等农业教育与其它农业教育之间合作交流的通道为依托,构建新型农村教育体系,增强高等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的时效性和直接性。
二、以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为基础,加强高等农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摒弃狭隘的传统小农思想,确立现代大农业教育的观念,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要求,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原则设置专业,有计划地建设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改造传统专业,并增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专业,以区域特色农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选择能产生一定影响的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重点培植,整合校内外资源,进一步壮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其次,从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宏观视野,按照培养“种、养、加工相结合,农、工、商、管一体化”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大农业“通才”的要求,积极发展农理、农工、农经、农管、农文交叉的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学科专业,积极推动农科与非农学科的交叉与渗透。
再次,拓宽学科领域,将传统农业类学科设置于食品生产、食物安全、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国土安全的大背景下加以研究。整合与创建代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向的主要新兴学科,特别是代表21世纪前沿性科技领域的学科,如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生态农业、环境科学、能源科学自动化、管理科学、先进技术制造、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发育生物学、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卫星定位、航天应用、反季节生产等等。
最后,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专业建设,增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组建综合性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课实验室,打破学科、课程壁垒,破除“小而全”的传统观,充分利用技术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完善、多学科协作等优势,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科技兴农、“三结合”,研究并优化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增强课程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将当代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服务新农村的工作能力,使人才培养更加接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以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为己任,加快新农村建设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步伐
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尽管多数高等农业院校迈出了“以农为主,综合发展”的战略步伐,但相比于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来说,还需要加强农业市场化的培训力度,以满足新型农民在农业经营上的要求,以及传统农民向现代“农商”过渡的转变,为此,必须迈好两大步:一是以“面向农村,面向未来,面向农业现代化”为价值导向,强化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时代性,培养一批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即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以及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这些高级专门人才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心系“三农”,“扎根农村、献身农业”,能够以振兴农业、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为己任。达此培养目的,高等农业教育要面向“三农”实行“四个三结合”,即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相结合;实验、示范、推广相结合;教师、农技人员、学生相结合。#p#分页标题#e#
培养出掌握农业整个经营过程(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人才、善于对科研成果(包括引进技术)进行二次开发的人才、善于资金和金融运作的人才(商农)、能灵敏捕捉国内外市场信息的人才、懂得运作的经济(包括股份制)管理人才、同农业相关的第二、三产业技术人员和开发农产品的加工、贮藏、运输和农业生产资料新技术的研究人员、具有“专业素养+人格素养+基本业务能力”专业结构的农科创业人才。二是以“科教兴农”为服务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加快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第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主要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整合现有资源,每个市(地)重点建设一所高等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若干所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基地。第三,制定定期提高农村干部队伍素质的计划,使新农村建设的基层负责人整体素质提升、懂得现代农业管理、具有较强生态资源保护意识和开发创业能力,成为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以及农业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农民增收致富任务的实践者。
四、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加速高等农业教育向农村生产力的渗透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是“生产发展”,而生产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增收有了实现的路径。除了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外,高等农业教育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速向农村生产力的渗透步伐。
(一)高等农业教育通过不断升级农业科技以服务新农村
当前,高等农业教育需要加强以下关系农村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以推动农业科研成果向农村生产力的转化。一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辟提高农业生产力效益的新途径、新技术,尤其要搞好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遥感技术、农业核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开展常规性先进技术的研究,如农作物、果蔬、园艺、水产、畜牧、畜禽等优质新品种的培育以及先进的种养殖技术研究,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的研发,搞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三是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研究,培育一批加工型品种,通过提高加工深度使农业增值;四是重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探寻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五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区域发展的具体情况,筛选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适当引进组装配套,实行成果转化,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发挥强大的辐射新农村功能。
(二)高等农业教育通过提供新型的生产工具和动力能源系统促进农业生产资料的改进
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业生产工具、动力能源系统、农业运输工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及工具使用技术培训等。农业生产资料的改进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高等农业教育不仅研发适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型生产工具,而且培养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高级专门人才。伴随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向深入的步伐,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更高效、更耐用、以及更节能的新型生产工具,这就要求高等农业教育担负起建设与推广总体水平比较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系统的重任。另一方面,要求高等农业教育为优化农村的动力能源系统,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农田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1)在动力能源方面,改变农村建设中动力能源使用结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在动力能源方面有突破性进展。(2)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等农业教育通过开设专业课程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革新提供科学和技术的支持。(3)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关系到农村市场化的进程,更是需要高等农业教育给予技术支持。从运输工具到交通线路,每一样的规划设计都离不开先进的知识做指导,高等农业教育的介入可以促进建设新农村先进、高效和节约目标的实现。
(三)高等农业教育通过提高农民现代管理水平服务新农村
传统农业管理是由国家统筹规划,形成对农业生产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很容易带有上级管理者的个人色彩,而且对经济的决策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为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必须完成向现代农业管理升级。现代农业管理模式的具体衡量指标主要体现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在推进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借鉴农业发达国家建立的合理制度安排,建立的结构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以及政府部门有较强的服务意识等方面的经验,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教育支持体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中介服务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建设。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的力量,处理好政府、市场和民间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我国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过程中,专业合作社组织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它组织尚处于弱势地位。农业管理模式的转变要求农业高等教育走向综合化,在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同时,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加入现代农业管理体系中,完善政府和民间组织的作用。
(四)高等农业教育通过发挥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服务新农村
农业高等院校是信息资源富集区,)发挥其搭建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功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市场化,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信息资源支持。农村信息化是指以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实现农业科技、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在农业管理者、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等农业教育通过提供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完善包含电话和宽带在内的农村网络,再对各种农业信息的整合清源,建立一个全面、有序、并能时时更新的中央数据库,从而完成整个以科技信息服务为主体的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工作,有效地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实用成果、人力资源和设备资源,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互动、成果交易、技术咨询以及工序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进程。
本文作者:孟智华 单位:天津农学院园艺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中央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高等农业教育是农业教育的最高层次,具有雄厚的科教力量,承担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高效科技服务的双重任务,且拥有长期为“三农”服务的光荣传统及大量成功经验,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农业高等教育的主体是高等农业院校(以下简称“农业高校”)。因此,研究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技问题,探讨农业高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农业高校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农业高校切入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历史任务,其主要目标是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把传统村落改造为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为现代农民,形成城乡互补、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的大事,这期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与决策咨询服务的农业高校更应鼎力支持。事实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高校的发展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这表现为:一方面,农业高校切入新农村建设可为农村提供大量人力、科技以及信息资源。如,农业高校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输送了大量合格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大量农业实用技术和新型工艺;为新农村建设派出了大量的科技特派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了大批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带去了大量的科技信息;为地方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咨询作用[1]。另一方面,切入新农村建设也为农业高校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发展自身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平台。当前高等院校尤其是农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对困难已成为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各级各类人才严重匮乏的状况日益突出,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走向农村,在农村就业创业,对推进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深远意义和重大作用[2]。因此,服务农村不是农业高等教育对“三农”的怜悯,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3]。
2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农技问题
2.1农业科技人才短缺表现为农业技术人员比例低、人才流失严重、现有农业技术人员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等。
2.1.1农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且非专业技术人员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我国农业技术人员的比重有了一定提高,但依然很低。据统计,2006年末,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为34874万人,而全国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0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仅94万人。说明平均每位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需要为371位农民提供服务。这一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从事农技推广的非专业技术人员过多。据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农技人员总数的1/2。
2.1.2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村基层工作条件较差,农业技术人员收入偏低,建国以来我国农业院校培养的约130万名大中专毕业生中只有40多万人留在农业系统,而在农业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的仅有15万人。农村人才流失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1.3知识断层与老化问题严重。主要是由新进大学生人数减少以及在职进修的人数比例过低所致。《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对全国7个省28个县的调查发现,1996~2002年期间,有19个县的县级专业站没有增加过新毕业的农业高校毕业生(占全部调查县数的68%),有13个县的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未进过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占全部调查县数的46%),说明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断层现象严重[4]。同时,调查还发现,2002年参加各种讲座及进修的人员共有398位,占全部调查人员总数的32%,其中参加超过15d但少于1个月进修的仅71位,只占全部人员的5.7%。事实上,许多现有农技人员已无法有效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2.2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结构,致使作为建设新农村主体的农民,普遍存在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新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从而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据统计,200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7.2%,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7.8%,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5%;从接收培训的情况看,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总数的13.6%,另外,还有80%的农民对农业新技术、新产品表现出消极的观望心态。可见,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上仍是一个“知识贫困”群体。
2.3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与利用率低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国家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科研项目研究;另一方面,虽然每年有很多科研成果问世,但真正实用的、可在农村推广开来的研究成果很少。据调查,尽管我国农业高校平均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余项科研成果,在服务“三农”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较大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30%左右的科技成果在农村得到了推广应用,大部分科技成果都没有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和体现出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影响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在于2个方面:一方面,如前文所述,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不高,很多人连科技成果说明书都读不懂,这明显制约其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经营方式的使用;另一方面,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平台。在当今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农业高校自身也缺乏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转化平台,这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不畅。同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也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致使科研工作者重研究、轻推广,重成果结题,轻成果转化。
3农业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路径
3.1引导、支持、鼓励高等农业院校健康发展
农业高校师资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由于招生、就业压力和经济利益驱动,在高校评估指标导引下,不少农业高校削弱了传统的农学专业,大力发展非农专业,以提高自身科技竞争实力,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如河北农业大学现有的45个本科专业中,非农专业已达34个,而传统农科专业只占1/3。在当今农村发展大量需要人才尤其是加入WTO后农业对高等教育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农业院校转型是人才和资源的极大浪费,是不明智的,也是不符合时展要求的。因此,要明确农业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支持、资助农业高校办出农业特色,控制高等农业院校以任何形式改变农业属性。同时,应看到农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院校的事情,更是国家发展、农村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没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大环境的优化和学农学子的奉献,农业高等教育依然难以走出人才供求的怪圈。因此,农业高校应积极争取国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照顾,如落实农业高校办学自主权政策、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设立“高等教育支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等。#p#分页标题#e#
3.2全方位、多渠道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素质
在目前农村劳动者文化科技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与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相适应的农业新技术进入生产领域,必然在客观上与生产主体———农村劳动者相抵触,使生产对科技的需求难以完全实现。农业高校作为目前农业教育体制中的最高层次,其职能已经不再局限于科研、教学和服务,还承担着以其科学、思想、文化引领社会的多元化功能。因此,农业高校无疑应该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主渠道并应通过构建有效的运作机制,搭建起高等农业教育通向农村的多元化渠道,发挥其在培训新型农民主渠道方面的功能,多层面服务于农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培养核心技术人才。这是进行其他各类人才培训的基础。具体是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项目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②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具体可采取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这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较低,对新技术接收能力有限,农技人员长期与其接触,能够以农民容易理解的方式将新技术在农民中推广开来。因此,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可达到推广新品种及新技术的目的,同时也起到了提升农民素质的作用。③提高农业企业家的素质。可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农业企业家是公司的领导者、管理者,大多为有一定农业背景的农业高校毕业生或者是熟练掌握技术、头脑灵活的农民,随着当前“公司+农户”生产模式的推行,他们对一定区域内农民的影响力很大(在“公司+农户”模式中,农业企业会派技术人员指导农民按照公司规定的程序完成整个生产过程)。因此,农业企业家素质的提高,对于普及新品种、新技术,进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④提高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可通过改革现有招生制度的途径来实现。目前,农村地区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数量相对较少,因此,大多数农村考生难以接受到高水准的中学教育。但是,我国实行的却是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将农村考生的分数与城市考生同等对待,于是高教入学考试成为大多数农村考生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显然这是欠公平的。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使品学兼优的农村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在招生政策上应降低农村考生第一志愿报考农、林、水产、畜牧等农业院校的录取分数,增加农村考生的录取比例。⑤广泛开展农民培训。要把“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实施,加强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培养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
3.3推广国内成功发展经验
早在20世纪20年代,我国就有学者进行过高等教育和农村相结合的探索。如,陶行知在南京郊区晓庄创办的乡村师范和在上海郊区创办的山海工学团,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山西、江苏进行的农村改进实验等。当今学术界也对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设想和尝试,其中有许多新的创举和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辉煌业绩,值得推广学习。如,河北农业大学率先实施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突破原有的高等教育模式,按照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地针对一些实用技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为当地农村留住了很多实用型的高素质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作为办学宗旨,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湖南农业大学通过实施“现代农业新技术示范工程”,依托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把农业科技成果辐射到广大乡村;四川农业大学积极响应省委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号召,克服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困难,挖掘学校潜力积极做好培训统筹安排,在培训过程中,注意差异性,列出26个专业供各地村支书选择,同时组织熟悉农业和农村生产实际、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教师授课,此外,还创造条件,做好村支书培训期间的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
摘要:新农村大背景下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概念,对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管理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逐渐重视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这由于农业经济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能促进农村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对农业和农业经济有质的飞跃。
一、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农业经济管理是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基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区域性经济指导方针、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管理行为。狭义而言,农业经济管理是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市场经济规律及当地人文特色发展的农业经济的管理行为,与宏观广义管理不同的是,狭义的农业经济管理更强调的是特色性和区域性,是对特定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整合、计划、发展、调配的过程,并使用信息化和产业化的模式促进生产方式的更新管理。
二、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现代化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发展向着现代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体现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与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不同,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更具敏锐的市场眼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的发展重心由农业经济的质量管理向可持续发展管理倾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管理理念贯穿着农业经济管理的方方面面。
2、产业化
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向着经济产业化管理理念转变。随着国家对农业经济指导方针政策的增加,农业经济合作发展的经济模式得到极大的推广,这就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集成化、产业化,形成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产业链条,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向着产业化管理模式发展。
3、信息化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引入。构建新农村的过程中,计算技术发挥了巨大的积极意义。而信息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途径,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向着信息化迈进。这就促进了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更具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经济的管理。
三、农业经济管理问题
1、管理意识落后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领导对此足够重视,已经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政策。然而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队伍中,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针对国家的指导原则进行管理,并未突出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性,也未因地制宜,制定本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模式。不仅如此,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脱节,仍然秉承计划经济的理念,不能与新农村建设背景相适应。
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管理工作遵循的重要制度,对管理行为有着制约和指导意义。然而,缺乏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现行的管理体制并不适应新农村建设背景,还存在守旧、陈旧的管理体制,这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管理的效用发挥也有消极的影响。现代化的农业经济要求与市场与时俱进,缺乏对生产要素的调配、整合、发展的现代化完善的管理体制,生产要素不仅不能全面系统的循环利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也不能有序的开展,制约了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3、管理模式滞后
管理模式是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方式对制度的执行,体现着管理者的思维。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管理方式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研究。然而,存在着管理模式滞后的现象,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运转,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采用纸笔记录并进行数据管理,数据信息资源的共享平台缺乏,信息的传递、存储、运输、共享并未达到最优状态。即使农业经济管理配套了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并未转变管理模式,信息管理配套硬件也成为了闲置的固定资产,无法发挥作用。
4、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低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关系着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处在基层,管理人员队伍的专业化素质普遍落后,管理人员队伍的组成结构倾向于老年化,这部分管理人员思维陈旧,思维更新速度较慢。同时,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的制约,管理人员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敏锐度不高,无法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农业经济走向判断,还存在着盲目管理,不基于客观规律做出了错误的经济发展政策,导致了农业经济极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管理人员的执行力弱
农业经济的发展管理不仅仅是依据宏观的经济发展思路来指导,更是基于当地经济的客观规律来提出促进当地农村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然而,部分管理人员存在高高在上的思想,并未深入到群众中去,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理论政策,实践性指导非常缺乏,对政策的执行能力有限,管理仅仅是表面文章不具实践性,是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管理的。
四、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1、重视管理职能,转变思想
农村经济管理简单的说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管理活动。具体的说就是结合当地的市场经济条件以及市场环境,并以国家在经济上的政策方针为指导,确定未来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最重要的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要素以及生产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不同环节进行计划、决策、控制以及组织协调。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履行应有的管里智能,强化管理人员的农业经济管理责任与义务。当地政府应时刻强调对农业经济发展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开会下乡检查等方式,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通过培训和学习等方式,转变管理人员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守旧的管理思想,树立系统、全面、创新的管理理念,明确管理人员的岗位智能,使管理智能更具体、更细化。
2、创新完善管理制度
农业经济的管理制度是一切管理工作的纲领。首先,领会国家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统筹性指导意见,吃透国家政策纲领。其次,制定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可行性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遵循当地市场经济规律和当地环境条件客观性。再次,建立创新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尤其建立有特色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合理配置生产要素资源,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人力资源情况、气候环境条件等,创新制定区域性鲜明的管理制度。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的规划是基础、经济的发展是首要、增加收入是关键、管理体制是保障。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以经济为发展中心,并转变管理模式,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农村经济制度进行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第一,使农业发展的理念得以改变,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使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第二,通过深加工来转变农产品的形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第三,让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提高、农业的安全能力得以保障、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得以提高,从而使农业的竞争力以及农村经济得以增强。
3、构建管理队伍
管理人才是农业经济管理重要软件资源。壮大农业经济管理的队伍,改善管理队伍的人员结构迫在眉睫。一方面,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理念把握和现代化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待遇的方式吸引年轻有为的管理人才进入农业经济管理的基层工作前线,为管理队伍注入创新、青春的活力,同时,用优秀的管理人才带领管理队伍增强对是经济发展规律的敏锐程度,提高管理水平。
4、转变管理方式
只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遵循客观规律,与时俱进,转变经济管理方式,实现农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产业化发展管理方式。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要求建立产业链,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协调农民、市场、企业的三者关系,促进生产、加工、出售各个环节的可持续性。第二,信息化发展的管理方式。政府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物质投入,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管理模式的信息化发展,要素的分配和资源的利用、共享可以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平台实现,达到信息数字化处理的管理方式。
5、强化执行力,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农业经济的管理需要深入基层,基于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客观规律才能做出正确的政策,指导当地的经济发展。区域性的经济发展指导政策和方针要强化对其的执行效力。二是做好农民的利益协调机制,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用科学手段解决农民的经济纠纷,畅通农民利益诉求的渠道,丰富农民的现代化生产的技术能力,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岩 单位:通化市园艺研究所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为了推进社会经济建设,我们需要对农业发展进行强有力的经济管理,而社会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分析,旨在提出相关管理对策,为之后的农业经济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农业的经济水平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还会对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帮助。实际上,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农业的经济管理,这与当地农村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这一艰巨而庞大的工作。
1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农业的经济发展可以直接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并且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对农业、农业经济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广义上看,农村经济管理指的是一种管理活动,而这种管理活动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狭义上看,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与市场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想节后,然后根据国家在经济上当中政策方针,制定农业经济将来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工程当中,不只是要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当中需要的要素进行计划、决策、控制和组织协调,还要对生产资料当中的生产过程进行计划、决策、控制和组织协调,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规范化和法制化。
2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正在不断的提升综合国力,所以比较重视工业发展方面的经济管理,从而忽略了农业发展当中的经济管理,因此导致农业发展当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生活当中,农村不具备前沿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和认识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不能以很高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进行管理,以致降低了经济管理水平。比如,在对农业经济的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我们通常采用合作制的形式,这就会导致出现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进而引发经济纠纷,这些现象的发生就说明我们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具备完善性。
2.2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
在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一支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但是,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对于能否开展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管理队伍的缺失问题。因为农村无论是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还是管理水平上面,都不可以与城市相提并论,因此,就极度的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这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而言是硬伤。
2.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中,人们都是采取纸笔形式记录和管理数据,但是如果数据的工作量太大,就会在记录、整理方面出现一定的难度,从而降低了经济管理水平,并且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经济管理效果,这就体现出来农业经济管理的滞后性。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拿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管理策略,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加强重视自身管理职责
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息息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农业的经济发展提高重视,不只是要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引起重视,还要知道作为管理人员,自身应该具备怎样的管理职责和任务,在管理工作的实施工过程当中,管理人员要采用规范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国家正在大力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因此,当地政府应该要提高对农村经济重视度,清楚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并且要举办农业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培训合格了才可以上岗,在培训期间,要让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性,进而让管理人员充分的认识自身的管理职责。
3.2制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每一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用管理制度进行支撑,这样才可以让工作的开展具备目的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展农业经济,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针则是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帮助加快新农村的发展,同时增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第一,我们需要改革户创新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根据当今新农村的发展态势来改变管理方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必须要符合时代的当地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首先,对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改变,在传统的农业结构当中加入经济结构,融入当今的经济发展木事,进而加快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然后,对农产品的外形进行改变,这是因为产品的包装盒食品的安全性息息相关,这种做法除了可以打开市场,增加销售量,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渠道;最后,在传统的农业当中融入新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产量。
3.3重视民众利益,加强完善利益管理机制
在经济发展当中,民众的利益居首位,所以为了发展新农村经济管理我们需要重视和维护民众利益,解决矛盾纠纷,进而完善管理机制。
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需要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了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我们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期能够为国民经济我稳步发展提供帮助。
作者:刘玉红 单位: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城关街道办事处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其中经济管理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不适应。信息化技术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其是现代化的代表,其实现了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支持经济管理工作,为此,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新时期的农业建设变得越发重要。2015年2月,由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重视发展“三农”,强调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究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财务管理软件来对农业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首要工作。
一、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一)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的分析,了解到由于受到环境与管理水平的影响,农村在经济管理上的规范度与严谨度不够,管理制度的设定相对落后,与现代化城市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着脱轨的现象,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制度的威严被无视。例如,农业经济管理中,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未能严格履行制度纲要,只是将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记录,并未进行有效的审核与核对,导致经济管理质量下降。
(二)经济管理模式相对之后
由于受到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其经济管理模式大都以人工、手工的方式进行,存在传统的纸笔时代,当然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不断传入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得到创新,但是普及力度却不够,不能满足地大物博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此外,部分农村引进财务信息化设备却不予以使用,只是闲置一边,还保持着传统的经济管理形式,在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与整合等方面的效率不高,且精确度堪忧,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经济管理人员来参与,但在农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相对匮乏,再加之原有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不够熟悉,财务信息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进而影响经济管理的效率。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旨在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城乡经济的收支平衡,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十分关键。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应从不同层面予以完善与创新,强化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与保护力度。首先,应针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徇私舞弊、私自敛财等现象予以严惩;其次,做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农业市场运行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强化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再者,要打造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人员,严格规范其经济管理行为,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向现代化。
(二)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新时期,为了强化新农村建设,应构建更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保证财务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对原有的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除了基本的财务管理课程外,还应建立计算机培训班,具备财务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团队的整体水平。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面带动了现代社会的电子购物潮,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物。因此,为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应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能够数量掌握电子商务的运行流程,邀请专业的电商专家进行专业化培训,模拟生活中逛淘宝、天猫、京东的方式,及时将农产品上传至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新型的农业经济形式,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变得更便捷、简单。
(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可将信息化平台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3],实现经济管理的电子化,能够利用电子平台及时收集、获取、处理、整合和传播电子信息,将原本的纸质财务账单转化为电子数据,数据在传输与分享上更具优势性,借助电子平台的加密技术,能够保证信息不被窥探,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记录着农村的总收入、支出,各类农产品的收入情况、收支均衡度、农业经济增长幅度等等各类财务数据,借助Excel表格等数据处理软件,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即可实现对数据的筛选、计算与整合,针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以做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同时,为了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应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与维护,做好系统安全与保护措施,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提升财务信息的机密程度,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团队,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新平台,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地区专属的特色农业经济运作模式等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与实效性,顺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作者:陈艺玮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改革力度加大,尤其在国家提出“三农”口号之后,加快新农村建设,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成为首要任务,但是从整体角度分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农业经济管理有所缺陷与不足,无法真正完善市场,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从新农村建设角度出发,着重分析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不足,提出可行性建议与措施,以此推动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创新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重点,农业的发展在彰显国家综合国力的同时也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现代化,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尤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呈现出诸多问题,需积极探索出适合市场发展的经济模式,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1农村经济管理的基本概述
自古以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提高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发展还对维系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农业的认识,加强对农业的了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谓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以国家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为发展载体的一项管理活动[1]。简而言之,便是在积极遵循国家政策、市场条件与市场环境的基础上,确定农业经济的发展目标,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再分配与再组织,是保障我国农业经济走上规范性道路与法制化道路的关键所在。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前几年“三农”口号的提出之后,农村、农业、农民备受关注,各项扶农、支农政策层出不穷。其中农业经济管理在积极适应社会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工作出现诸多弊端与不足,农业经济效果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管理体制的好坏关系到农业经济管理的优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体制没有得到完善,并且部分贫困地区经济体制与经济观念无法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导致整个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无法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有序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经济管理活动受阻,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滞后现象[2]。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各种矛盾加深,利益协调不合理,不科学。
2.2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与重视
现如今,各种规章制度相继出台之后,我国农业经济受到国家政府的关注与重视,并针对农业经济管理的现象制定相应的规定。但是从某种角度分析,这些规定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农业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了解,在日常工作中执行力度较差,农业经济管理效果不容乐观[3]。比如:农业管理人员的思想落后,没有跟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与基本素养,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工作过程中执行力度过小,国家政府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没有进行执行与贯彻。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与素养
在很多地区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结构单一,甚至很多工作人员缺乏对农业经济的认识与了解,无法真正满足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执政能力较差,没有适应产业化与社会法的发展需求,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尽人意。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推进过程之中,很多领导人员由于缺乏先进的思想,无法严格按照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做出适当的改变,导致整个工作不容乐观。还有部分农业经济领导人员缺乏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认为该项工作只是单纯的进行管理,没有从实际角度出发,致使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缺乏发展动力。
3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策
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农业经济管理面临诸多不良因素,导致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真正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需做到以下几点:
3.1创新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尤其在新农村建设之中,只有保证管理体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真正推进经济发展与进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将农业经济作为发展中心,并积极转变管理模式,加强对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实现农业经济制度的创新发展,构建其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其中在构建管理体制的时候,需要从3方面出发。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转变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需要采取深加工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改革,拓宽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保障农业的安全,增强农业经济[4]。
3.2创新信息化管理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之中,在该发展趋势下,农业经济管理需要创新信息化,将信息化管理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在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信息化已经进入到农业经济之中,不仅实现了农业生产力的转变,并且也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进步。所以,需积极增强我国基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积极提高农业管理的效率,将农业管理信息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经济的生产、管理、科研。
3.3创新管理思维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已经迈入了正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需求,需要从实际出发,从社会出发,将农业经济管理渗透到农业产品之中,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展现,积极改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以及思维模式[5]。为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需加强对农业人员的培养与教育,增强农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争取让农业人员以先进的思想创新管理思维。
3.4创新管理团队[6]
管理人员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之中的关键人员,但是由于管理人员缺乏执政能力与基础素养,导致整个管理工作不容乐观,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以及管理模式对整个农业的经济状况起到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保证农业经济得到有序发展,则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与政治素养,提升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与管理能力,可以采取的方式包括定期培训与教育、开展管理人员考核等,这样一来,能够打造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优秀团队,并且也可以让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教育,开拓新员工的知识面,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
3.5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
经济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不可忽略的一个人物便是民众[7]。近几年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与民众利益相关联的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很多地区的政府无法及时解决民众的诉求,并且也无法解决民众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矛盾,导致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无法受到民众的支持。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积极构建科学的机制,创新群众利益管理方式,保证该管理方式能够有效处理各项矛盾,能够保障权益,实现统筹与协调[8]。当地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强自身经济职能与服务职能,以保障民众的利益为主,以解决民众的基本权益作为发展基础,让民众能够在出现相关事件之后能够受到权益的维护,也能够在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快速化解矛盾。
4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发展对实现社会的和谐,提高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探析了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与措施,从多个方面出发,以此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
作者:吴培 单位:河南省新县农业局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摘要]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做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实际简要分析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据此提出一些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对于作为农业大国的我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重点,且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科学技术被广泛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寻找出一条适应市场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就要在把握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分析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做好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对策。下面结合实际对此加以探讨,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1.1农业经济管理更加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思维向现代农业管理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药内容就是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实践提示,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农民收入得以增加的重要物质保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现代化趋势已经无法阻挡。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确保农业经济发展,将着重加强农产品的深加工,在注重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也将对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给予更多的重视。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而转变我国经济管理方式和思维也是大势所趋。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今后必须重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1.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顺应时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满足时代、市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要求,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经济管理当中,以提高信息交换的实效性,保障农业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1.3农业经济管理生产化
随着农业合作政策的出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利益政策连接起来的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某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开始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不仅使大型企业的生产需求得以满足,也促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充实了农民的腰包,增强了的农业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也将是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2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尚未建立健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尚未给予农业经济发展高度的重视,且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工业发展,这样导致当前仍然未建立健全和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导致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也和农业社会结构不相适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滞后性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失去了执行力,不利于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2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未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相关部门和领导都对此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且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部分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尚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忽视农业经济管理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他们的思想观念尚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这样使得他们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要求的指导下有充足的执行动力,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原本应当避免的漏洞,对农业经济管理造成极大的影响。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有待提高
不少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不能够及时吸取新政策的营养,不能够在掌握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模式加以研究,缺乏工作责任心,缺乏主动探究新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性,不仅有的管理人员不具有比较高的执行能力,而且自身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水平低下,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对当地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造成某种程度的限制。
3做好新农村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体系,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为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加以优化和完善,建立一个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满足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此外,还需要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思想,如应当更新农业发展观念,完善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元化发展;想方设法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等。
3.2重视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大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定期对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对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心,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水平,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全新的现代经济管理意识,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以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趋势。
3.3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发展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农业经济的资金投入力度,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想方设法引进更多的现代化设备,吸引和招收高素质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合作社,注重原料生产加工,做好农产品原料加工的基地规划和特色产业园建设,使其符合国家新农村建设体系的构建要求。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产业,促使农民、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相关部门需要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产业化经营商相应的优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以促进相关专业化合作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4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资金投入计划,结合不同的农业发展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具体方针政策,给予适当的资金倾斜投入,从而帮助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此外,在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现代信息化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农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加快我国农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不仅要鼓励技术人员勇于创新,以研发出满足农业经济管理需要的相关信息化技术,还需要重视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教授给农民一些最基本的农业信息化知识,确保他们具有最基本的信息化能力。总之,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科学、有效的农业经济管理,保证农村经济可以一直沿着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道路稳定向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
作者:刘喜江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农村经济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