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5 03:32: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是每位中学音乐教师梦寐以求的,这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和提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中学音乐课堂的低效一直困扰着广大师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同行都在艰难地探索高效课堂的途径。如何才能设计高效的课堂呢?听完许多专家的讲解,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得出高效课堂设计的几点策略,拿出来晒晒,以期与同仁商榷。
关键字: 中学音乐 高效课堂 设计策略
高效课堂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重视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寓素质教育于中学音乐教学之中。即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坚持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把情感、激励、竞争带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一、高效课堂设计的前提是教师精心的备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使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备课。
首先备课标,因为课标是备课的依据,应该改变只看教材不看课标的不良的习惯,应该把课标熟记于心;其次备教材,教材是师生进行共同学习的平台,老师要整合各种资源,并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重难点了解的历历在目,力求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再次备学生,就是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因为教学总是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的。在课间应多与学生平等亲切地交流,这样就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学生。 只有充分而又精心的备课,上起课来才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可见,设计高效的课堂,备好课至关重要。
二、高效课堂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充满思考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创设浓厚思考的氛围,让他们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学中,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策略有:
1、"捕捉新奇’找’问题"。中学音乐教学领域中有许多名词和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像 "调式" 、"和声" 、"华彩段"等。学生初次接触有关调式与和声的歌曲时,很容易产生各种疑问,以这些疑问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知识的能力。
2、"发现矛盾’增’知识"。教学活动过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励学生找出各概念的要点,对比异同,找出联系。如"音程"、"音域"等。针对这样的问题,开始学习时很多学生会有疑惑,经过讨论,学生举出了很多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音乐现象。这样借助学生间相互的讨论,不仅化解了疑点,而且增长了知识。
3、"纵横比较’更’清晰"。
在学生学习时会对有关相互干扰的乐理知识产生混淆。如音高、音调、音阶、音节四个相似的概念,可以通过纵横比较,使理解加深,记忆牢固时,对中学生来说这些知识的理解和判定就是一个难点。首先要分清四个相似概念的区别,其次要对各种概念力所能及的应用到具体到某首作品上,这样通过比较,使复杂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应尽可能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比较教学策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获得新的乐理知识。
三、高效课堂的设计,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传授一些必要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率。常用的方法是知识纵横向的联想和知识与实际唱歌的结合应用等方法。
1、通过知识横纵向的联想,使错综复杂的基础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有序化。中学音乐乐理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并学会把某个知识点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加以理解,并通过实例来深化、拓展,使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有效,运用起来更加准确。因此,引导学生抓住乐理知识体系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中学音乐基础知识搭建成适合自己的一张理论体系网络。
2、在构建完善的乐理知识体系的同时,还应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
鼓励学生把所学的乐理知识应用于平时的唱歌消遣当中,注意理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在学习有关大合唱中的分"声部"知识时,很多同学会问, "《黄河大合唱》中分声部唱法"产生原理是什么吗?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倡导学生运用自己所知道的乐理知识去讨论各种音乐现象的特点。这样不但知识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应用实践的能力。
3、在预习、听讲、合作探究、复习和作业、总结等各个常规步骤中,引导学生唱什么、怎么唱、为什么唱、什么时候唱。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当然,学生开始时会感到有点难度,只要持之以恒就会尝到甜头,继而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要知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设计高效课堂的关键,也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要想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合理、高效的学习方法。
四、高效课堂的设计,应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利用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使教学形式简洁、丰富直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内容的兴趣性和立体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使学生因为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总之,设计高效的中学音乐课堂,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在提高个人魅力的同时要及时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才能设计出高效而又理想的课堂。因此,教育界同行应该一起努力还中学音乐课堂应有的魅力,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精神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一、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了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增强了奋斗的自信和力量。
音乐教育正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奉陪着流下同情的泪。大型音乐组曲《长征组歌》,以优美壮阔的旋律,再现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不畏艰险的英雄性格和光辉形象,讴歌着伟大军队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和革命情操,官兵情、军民情、民族情、英雄情催人泪下,使人沉思, 使人奋发。所以,中学生在自我参与式的艺术薰染中,不但受到审美、情感、思维的培育,还能逐渐培养起健康的艺术兴趣和爱好。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出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能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精微性、表现性及形象性,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韧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 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二、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感情的变化,使人精神愉快,情绪振奋,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增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在日本东京市有一座与众不同的音乐厅,人们戴上立体耳机,轻柔的大自然音乐声便被送进耳鼓,有森林里的百鸟争鸣,有潺潺的流水声,奔腾的海涛声等,听众渐渐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置身于大自然中,三十分钟左右达到大脑完全放松,已消除疲劳的最佳状态。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利用各种 音乐医治好了许多病人。生活中制成音乐椅子,音乐楼梯,音乐喷泉等,使环境与音乐融为一体。而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课间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有利于放松大脑神经、使其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中学生身心都得到愉悦和锻炼。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一种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能锻炼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三、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勿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他们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他们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的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 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六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基础上,提高学生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有联系和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能获得和追求美好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摘要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关键词 音乐 能力 培养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例如:歌曲《念故乡》表现了一种孤独、悲哀和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教学中我并不过多的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歌曲,在欣赏中体会和感受歌曲情感和内涵,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手段。通过这种思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
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和夸奖的话语对学生来说都是鼓励和欣赏,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我们要抓住每个契机,及时给予表扬。不管唱的标准如何,只要学生大胆参与,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和表扬。评价语言要自然、真诚,用我们亲切的评价语言去感染学生,去鼓励学生。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高潮,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唱《青春舞曲》时,我和同学们共同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跳起了新疆舞。再如,七年级新教材中的《游击队歌》,教师也可以提示学生积极思考进行创编,用肢体语言把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律动中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功感。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音乐是美的教育。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热爱音乐,为培养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审美观服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好中学音乐教学呢?
一、构建先进的艺术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努力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因材施教,中西结合。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帮助学生修饰自己的声音,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和素质,使学生的演唱自如、流畅、美丽、动听。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源远流长,声乐艺术理论日臻完善和系统化。“西洋唱法”也有其先进经验。人类发音器官的结构和发声原理是相同的,绝对没有哪位歌唱家的发音器官比别人多一个或少一个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在进行声音训练时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鉴的地方。“西洋唱法”历史悠久,除语言和音乐风格与我们有区别外,在嗓音训练方法和声音美学方面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过去有人说,“西洋唱法”声音宏亮、宽广、浑厚,有较强的戏剧性,不宜表现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其实,中国声乐艺术也同样要求声音的宏亮、浑厚、结实、宽广,我国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犷、豪爽、奔放、热情、真挚,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质来表达我们的音乐。例如:滕格尔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带嘶哑的声音和通俗的风格来表现,完全可以用明亮、宽厚、奔放的男高音来表现。
二、培养切合实际的发声体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要做到正确、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了解嗓音生理结构和发声原理是前提。人的发声器大体由声带、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构成。简单的发声原理是: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头腔的共鸣,便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的不同结果。要做到自如调节共鸣腔体,必须经过严格、正规的训练。自然的歌唱与人的情绪、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积极配合、协调有极大的关系,甚至是歌唱活动“生死存亡”的关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气息怎样运动,路线如何,软腭在不同音高时的状态,舌根、舌头的运动,下巴如何运动,怎样张嘴,人的身体如何配合等,都关系到声音的好坏。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是总原则。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
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问题。过去人们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致使长时期以来,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音乐教学引入了误区。正确的发声体系,要尊重实际,尊重民族,尊重发声的科学原理,切不可人为地、主观地去认识。更要强调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且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因此,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想办法去修饰每个学生的声音,使之流畅、有支持、有弹性、婉转动听或有力量。
三、运用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
声乐教学,难就难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几条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1、因材施教。
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学生即“相才”是关键。在开始系统训练之前,老师对学生必须有全面的了解。而要了解一个学生,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生理结构、特点、习惯、语言、歌唱条件、发声缺陷等,然后制定出系统的训练方案。
2、秩序渐进。
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学习声乐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老师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在基础训练过程中,一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声乐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声乐审美观和正确的声音感觉;二是先从学生唱得最好的一个母音开始训练,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四是锻炼学生正确地运用歌唱气息。在气息练习中,有的人喜欢专门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僵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筑人才的有效措施。
1. 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素质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涵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例如,我国人那么人民音乐家洗星海的大型声乐区《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祖国,我永远热爱你》等歌曲,在雄壮或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从而培育他们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中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确立,需要精心培育和塑造,而音乐教育是塑造的重要手段,能给中学生以精神影响与滋养,可以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道德素质教育作用。
2. 音乐教育与情意素质 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大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是辅助非智力因素的好帮手。
音乐教育是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欣赏、器乐的演奏、歌曲的演唱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电影插曲《世上中有妈妈好》,从孤独的失去母爱的孩子口中唱出,曾使千百万个孩子和电影观众流下同情的泪。在不断学习音乐的实践中,通过耐心专注地训练音乐技能和技巧,培养中学生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艰苦努力的顽强个性。同时,培养其坚强的意志与刻苦学习的毅力。如演奏乐曲或表演节目,要想表演出色,必须一丝不苟,热情积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与演出。音乐的集中性、表现性及形象性等,要求学生具备非智力因素的诸要素,从而形成一种坚忍不拔的情意品质,这种品质会赋予他们对学习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使学生会思维、会求知、会生存,对他们以后事业和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3. 音乐教育与智能素质 荷兰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说得好:“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现代神经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左脑具有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具有形象思维功能,有些科学家也称右脑为“音乐脑”,它与创造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音乐教育是左右脑平衡发展,对开发右脑、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众多的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音乐艺术的爱好者,音乐对人的意识和思维的催发作用在他们身上得到了神奇的体现。如:孔子、沈括、马克思、列宁、爱因斯坦、托尔斯泰、歌德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登上事业成功的顶峰,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除了有超群的知识结构、开阔的视野和惊人的毅力外,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美得享受,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悉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激发大脑的兴奋点,把思维引向深处。如爱因斯坦所言:“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的。”他6岁开始学小提琴,小提琴伴着他走过了孤独的小学和中学时代,音乐启迪着他的智慧和灵感,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为他潜心探索科学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音乐教育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在音乐教育中,特别是器乐演奏时,手、脑、眼、耳互相协调和配合,能提高大脑反应能力和耳、手的灵敏度,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演奏时手指动作越复杂、越灵活、越娴熟,对大脑神经系统越能得到锻炼,使大脑灵敏、聪慧。同时,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能让学生听懂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更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智能素质打好基础。
4. 音乐教育与身心健康素质 科学实践证明,音乐能增进健康,医治疾病。当悦耳的音乐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以后,优美的旋律能刺激神经系统,随着加内分泌、促进消化、解除疲劳的作用。因此,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重视音乐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音乐氛围,开展多样的音乐课外活动。跳健美舞、做健美操,随着起伏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中学生身心都能得到愉悦和锻炼。另外,练习歌唱时,做平缓的胸腹深呼吸运动,能锻炼肺活量,对心、肺都有保健和按摩作用。尤其是大合唱,优美的歌声,使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有一个身心健康的体魄。
总之,重视中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关键。因此,音乐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不断加强与提高,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要: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主体参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变学生观念,培养主体参与意识;加强学生音乐素质,提高主体参与能力;加强教学导入,营造主体参与情境;通过听、唱、想、说、创作等创设主体参与途径;合理选用、组织教材内容,降低主体参与难度。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体性;主体参与
新颁布的《中学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学过程与方法倡导体验、比较、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学习。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对音乐美的感知、感动及音乐表现与创造的乐趣,都只能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的过程中获得。而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很少考虑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对音乐作品的看法与见解,很少提供机会让学生直接参与音乐实践并从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因此,要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中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主体参与。
一、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的特点:
生成性:在主体参与教学中,音乐知识、信息不是单向传递的,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在与他人不断地进行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生成是在动态中的生成,是在活动过程中的生成。主体性是生成的前提条件。
开放性:主体参与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性就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完成教学过程的创造。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和教学评估的开放等。
全体性:主体参与强调全体学生参与,任何一个学生都是教学不能忽视的对象。全体参与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全体学生参与,而且是实质上的全体学生参与。
全面性:主体参与是全面的参与。一方面,音乐欣赏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都要体现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参与,不仅要求学生在场,更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宽容性:主体参与非常强调宽容的音乐课堂氛围,它不仅要求教师有宽容精神,还要求学生有宽容意识。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地表达个人对音乐的见解,允许每个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发表不同的见解。
二、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主体参与的类型
按参与主体划分,可分为个体参与和群体参与,群体参与又可分为合作性参与和竞争性参与。按参与过程划分,可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细分:按参与的态度,分为积极参与与消极参与;按参与的意识,可分为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按参与的真假,可分为实质参与与形式参与;按参与活动的特点,可分为情感型参与、智慧型参与和情智混合型参与。按参与结果划分,有两种分法:根据参与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参与和负面参与;根据参与的程度,可分为高效参与,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
三、中学学生音乐兴趣的特殊性
音乐兴趣是指个体对音乐的某方面内容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肯定性的积极反应。建构主义理论特别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兴趣是主动性产生的一个条件,因此,有必要对高中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探讨。
1中学生音乐兴趣的倾向性
中学生正处于情绪多变的年龄阶段,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情绪体验感知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如何接受音乐的教育、喜爱什么样的音乐,都带有浓重的个人感情倾向。对于“合乎学生口味”的音乐,就积极配合,喜形于色,要求教唱或听赏。对于不感兴趣的音乐,只能用“睡觉”、“看其他书”来消极对抗。
他们欣赏音乐倾向于较为熟悉的“文字”和极富“感染力”的音响刺激,追求外表上的“听得懂”,很少去思考音乐的真正内涵。他们按各自的审美观来学习音乐,理解音乐,音乐兴趣呈现出较大的个性化倾向。因此,面对同样的教材内容,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即使面对同样的流行音乐,在个人喜好上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
2中学生音乐兴趣的狭隘性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众多的国内外“排行榜”及“歌手秀”成了青年学生们“研究”音乐的方向,社会环境中到处充斥着震耳欲聋的音响,大街小巷的书店和音像商店里到处是中外歌星的cd、录音带及广告宣传画。受此影响,使得中学生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音乐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调查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尽管流行音乐作为面对广大民众的一种音乐形式,给人们带来了通俗易懂的理解,但如果只喜欢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其它音乐,音乐兴趣未免过于单调,长期以往,不利于中学生发展。
四、学生主体参与策略
1培养主体参与意识——改变学生观念
首先,是对音乐才能的误解。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判断自己是否具有音乐才能时往往喜欢这样说:“我没有音乐细胞”、“我没有音乐这方面的才能”。他们的依据就是自己唱歌五音不全,对于乐器一窍不通。问卷调查显示,68?的学生估计自己音乐能力一般,只要2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音乐能力较高。其实这是对音乐才能的片面理解,把是否能表演作品的能力作为一个人音乐才能的唯一标准,而不知道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领悟的能力是音乐才能的重要表现,而且这种能力正是中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所在。中学学生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的音乐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这种能力,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中学生的智力发展,已逐渐摆脱具体形象思维,而代之以抽象思维,这对他们从理性的角度感受、体验、理解音乐作品是大有帮助的。
其次,是忽视欣赏过程。中学生欣赏音乐总想用结果是否正确验证自己是否听懂,其实,欣赏音乐更应该重视体验过程。学生只要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音乐的魅力,就是欣赏,就是听懂的表现。不一定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才是听懂音乐。因此,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学生改变评价观念,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动参与欣赏教学。
2营造主体参与情境——加强教学导入
情境是音乐教学“情感化”的基础和前提,导入新课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好的导入方法能有效创设音乐审美情景、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产生审美期待,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审美态度,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中学音乐欣赏包容了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精髓,感情方面涉及到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等;内容方面涉及到地理、人文、政治、道德等等,因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上要因课而异,现介绍几种常见类型:
故事导入法:课堂上教师用一些古人或是伟人的故事导入,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语导入法:成语包含了很多典故,传说,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当出示一个成语的课题,学生就会对这个成语涉及到的内容产生联想,从而激发学生们愿意去想、愿意去听的兴趣。例如《十面埋伏》就可以从成语导入教学。
律动导入法:即给学生创造参与音乐律动的环境,通过运用肢体语言,迅速缩短与作品的心理距离,从而产生共鸣,引发兴趣,然后进入新课教学。
音乐欣赏课的导入方法不胜枚举,但是,只有在遵循导入新课原则的基础上,经过教师认真构思、巧妙设计而成的导入方法,才能有效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有效地参与音乐欣赏教学。
摘要:教学原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而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性理发展特征,就成为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教学原则;学生音乐心理特征
1.音乐教学原则制定的依据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也可以说是“约定俗成的通则”。它是人类在长期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它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要有一定的教学原则作为指导。教学原则的制定要以音乐自身的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音乐学、教学论所提出的普遍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音乐心理发展特征等为依据,脱离开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音乐教学原则就会失去它的指导意义。音乐教育家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许多符合音乐学科特殊性的教学原则,如情感体验原则、参与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创造发展原则等。
学生是音乐教育中的主体,是教育、教学要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生时,其实真正教的,并且必须与之接触的是学生的心理。也就是说,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成为实旆音乐教学原则最根本的依据。教师只有通过对学生音乐心理特征的研究,才能更好的贯彻执行音乐教学原则,才能提高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使音乐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特征,就成为中学音乐教育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的关系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2.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及音乐心理特征
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应首先了解他们的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状况。
2.1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
2.1.1生理发育状况
一般认为,中学生包括初中生和高中生两部分(他们分别处在少年期和青年初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这一时期生理发育的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生长发育形态的显著变化:青春期是骨骼肌肉的发育的最快时期,身高与体重都迅速上升。(2)生理机能的健全:中学生生理机能的各方面随着体形剧变的同时也迅速增强,逐步健全,大脑发育也基本健全。(3)性发育趋向成熟: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性征,性发育开始变得迅速。(4)开始进入“变声期”,嗓音条件发生很大变化。
2.1.2心理发育状况
随着中学生生理的巨大变化,其心理发展也必然经历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
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也有别于成人,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有相当的发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增强。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步健全和大脑发育的基本成熟,中学生以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而中学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小学相比,已经接近较理性的科学体系,这就促进中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有意识地进行逻辑的分析综合活动,要求他们具有更高的独立思考能力,依据一定的标准判断正确与错误,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见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这必然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同时又缺乏稳定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中学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情感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越来越复杂。同时,中学生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具有跃进式,暴风雨般的性质。他们爱憎与明,遇到高兴的事会欢呼雀跃,见到不合理的现象则义愤填膺。同时他们的情绪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例如:在取得成绩时,他们振奋,高兴得手舞足蹈,而一旦失败,则又容易泄气、消沉。有时会因一些小事而变化无常,甚至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导致冲动和鲁莽的行为。
(3)产生“成人感”或者“成人意识”。随着生理、心理的系列变化,加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使中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他们希望老师、家长视自己为大人,自尊心日益增强,希望能与大人们“平等”地对待和处理问题。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若听到有人对自己批评时,情绪波动比较大。对于老师、家长或周围同学提出的要求,不像儿童那样顺从,而更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争论中不是一味的人云亦云,而是力图用事实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但同时又摆脱不了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
(4)自我意识膨胀。在“成人感”的产生的同时,中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膨胀。独立愿望与自尊感大大增强,希望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考虑个人问题的兴趣上升,努力使自己在同龄伙伴中取得以欢迎的地位。过高的要求,过多的指责以及不公正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中学生对周围人给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不愿接受成人的影响,他们要求自尊、自治、在生活中表现出相当强的独立性。
2.2中学生音乐心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巨变,音乐心理发展作为一般心理发展的一个侧面,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与一般心理发展有着某些共性,即相通的特征.又具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特征。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体,情绪的发展处在极不稳定的进程中,许多方面会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这样,使他们的音乐心理往往也带有过度、动荡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2.2.1音乐认知发展方面
中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周围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他们接触音乐的机会也相应增多,不容也更广泛了。加之大脑的发育基本成熟,使他们的音乐认知能力大大进步了。而与成年人相比,他们认知水平还是不够的,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因而,中学生的音乐认知是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发展过程中。
2.2.2音乐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他取决于人的需要。一般来说,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肯定的态度,产生爱、满意、愉快等体验。对于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对它持否定的态度.产生恨、不满意、不愉快等体验。由于每个人的需要不同.所持有的态度不同,体验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情感。
中学生由于年龄的增长和对社会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广,他们有目的的思维、控制自己的能力、自觉的行动、求知的欲望非常强烈。这一阶段,他们对音乐的分化性、选择性也更为突出。大多学生都喜能满足他们寻求刺激,喜欢新鲜的心理,而谋堂上的音乐却难以的到他们的共鸣。
2.2.3音乐的个性心理发展
个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兴趣、动机、理想、品德、能力、气质、性格等,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内部因素,以及外界环境都会对个性心理的发展产生影响。
中学生在音乐的个性心瑙泼展方面也有许多表现:
(1)音乐兴趣的不稳定
(2)音乐能力的差异性
(3)自我意识的表现。
3.贯彻音乐教学原则要以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为依据
中学音乐发展水平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就成了关键。音乐教师必须要严格贯彻教学原则。深入研究教学特点,不能脱离开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的发展特征,下面我们将通过研究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来着手实施音乐教学。
3.1情感体验原则
由于审美教育在形态特征上具有体验性、自发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坚持体验性,使音乐审美教育始终具有独特的感情色彩,更成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另外,重视教学情感因素的作用,注意教学与心理的联系,是现代教学论发展的总趋势,对于培养仝面发展的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更说明了情感体验原则的重要性。
3.1.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中学阶段是情绪和情感突变的时期,中学生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喜欢寻求刺激,讨厌一成不变。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中的主导动机,没有兴趣的话.他们就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音乐教师只有通过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才能带给他们乐趣,引发他们兴趣。因此,音乐教学要结合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展开切实有效的教学。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中学音乐教学多侧重于情节复杂,含有哲理性的音乐内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使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时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容量和难度要得当,不可过少过易。加上中学生处在“变声期”.出现了声音沙哑、高音上不去、嗓子容易疲劳的现象,针对这些原因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并给予理解和帮助,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阶段。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对必须要下工夫挖掘教材的深度,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使单一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发挥其深刻内涵,用综合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种角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表演、竞赛、律动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课上有演唱、有演奏、有表演、有讨论,动静结合,在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3.1.2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审美感受力
所谓情感体验关键是要亲身参与。音乐是通过声音来塑造音乐形象的,它与那些理论学科犬不相同,不能光靠教师一味地理沦知识灌输来让学生了解音乐内涵,而必须要学生亲自去聆听,用心去感受才行。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正是音乐认知发展的过程。如歌曲的艺术处理,在学习曲谱、歌词的过程中,学生对歌曲已有了初步体验。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以及用何种速度、力度、音色演唱更为恰当等这些内容,光靠老师的讲解是无法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的,必颁要学生亲身感受,用耳朵聆听、用大脑联想。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等手法探讨和认识旋律的风格,节奏的特点,结构的形成及情绪的变化,然后由学生提出个人对歌曲演唱速度、音量、音色等方面的设想。通过这样对音乐要素逐渐准确的把握过程,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力就会不断加深,音乐形象在脑海中也会渐渐清晰。
3.2参与活动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个道理在音乐教学中电同样行的通。参与活动是学生发展各种音乐技能、学习音乐知识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
音乐教学中的每一个活动,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并且总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的生理、心理需要, “以人为本”的适时调整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中,传授音乐理论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歌唱、演奏等实践活动,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传授音乐技能时,就更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脑展开练习和实践活动。好玩好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生理心理特点,根据这一重要特征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坐着不动的上课形式,把“律动”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应选择一些节奏感强,反映中学生生活的歌曲,这类歌曲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各种有规律的动作,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解释、再现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由于中学生的身体迅速生长,而生长速度和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暂时失去了平衡,使他们动作协调性差,显得比较笨拙,加之这个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于课堂上的一些互动活动表现出不爱动、不屑动的样子,实际上是一种羞怯心理在作祟。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现象进行思想工作,拉近师生间、同学问的距离,增强相互信任感。
音乐实践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形式是开展课外音乐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一方面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他们得到情感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在课外音乐活动中,学生运用并巩固了课堂上所学到的音乐知识,各种训练使他们的音乐技能和音乐技巧趋于成熟和完善。第三由于长期置身于音乐的美的氛围中,他们的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因此,只有创造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到发展。
3.3启发诱导原则
所谓启发诱导,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音乐心理发展过程和音乐学科内在的规律性,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教师的作用就可以忽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引导作用,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由于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情绪的发展极不稳定,许多心理特征交错出现。他们虽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但对学习的目的性并不明确,常是随心所至,受外界客观条件影响很大。教师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态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音乐与其他学科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音乐学好了对其他科的进步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明确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主动了,才能提高他们学习质量,才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和谐、愉快、热烈的气氛。
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机能的健全,逻辑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音乐认知能力也日趋增强,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乐益分析、概括。教师应多提些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刺激大脑思维,指导学生把自己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启发性问题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而需要教师去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的。
还有,课堂环境中音乐氛围的营造对学生也起到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把音乐教室精心布置一番,可以通过挂图、摆设乐器、播放音乐等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熏陶感染中形成音乐能力。
3.4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的生长发育状况不同,所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以及天赋的差异,造成学生们的音乐能力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这种音乐能力的差异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释:从单个个体来看,其本身存在着不同能力之间的差异。比如一个学生他可以在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方面比较强,但听觉记忆、想象联想能力却没有明显发展。而从不同个体来看,不同的对象,无论是在演唱、演奏能力方面,还是对音乐的理解力、想象能力方面,都有着明显差异。园材施教,就是要考虑到各个学生的音乐水平、接受能力及兴趣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音乐一般水平和个别差异状况,然后摸清楚每个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专业技能和爱好兴趣等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正确对待差异,兼顾不同学生,对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好的学生要提高要求,帮助他们提高音乐水平;对较薄弱的学生要给予辅导和鼓励,耐心帮助,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因为课堂的局限性大,不能照顾到每个同学,所以还必须充分利用课外音乐活动,让那些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身才艺,对那些没有一定音乐专长的学生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也是一次提高的机会。
另外,中学生都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剧变,在心理上发生里微妙的变化,男女生之间的交往变得尴尬起来。针对这种心理变化,教师可以采取台班分组进行教学,排除女生羞怯的心理,同时还可以解决男生唱歌时定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征与音乐教学原则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心理出发,严格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展开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音乐鉴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增进学生对中国音乐文化的了解、对祖国音乐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提升道德素养,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反思与评价艺术的能力;有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以音乐欣赏课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鉴赏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和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为教学目标。在鉴赏课教学中,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而是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善于观察学生在学校音乐鉴赏中的每一个表现,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活动,多多发表对所听音乐的独立感受与独特见解。在教学中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要采用“求同”与“求异”并存的方法,鼓励学生思考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的赏识会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只有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改变那种把音乐教育当成传授知识与技能的狭隘眼界,才能改变那种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而不考虑学生的求异思维及具体体验的单向方式,才有可能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身的体验。
二、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搭建创新探索的平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感受美的体验,比如用节奏、律动、线条、色彩、绘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还可以通过自填歌词、创编故事丰富多彩的创造实践来引导学生有意识的进行创造。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师的提问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疑问,更重要的是在提问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问的技巧。同时,良好情境的创设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另一种方式,也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方面。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激情。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音乐体验情感,使他们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将来可能经受的一切情感考验。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不可或缺的。
三、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流行音乐与我们的民族音乐间有不少相似点。就民歌而言,很多流行歌曲的素材来自民歌。现在流行歌坛出现了一些歌手用通俗唱法演唱民歌的现象,是民歌演唱的另一形式的体现。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流行音乐
的特点,因势利导,尽可能多的关注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流行音乐,积极而适当地引导他们学习和体验音乐,吸收流行音乐中有益的元素,激发学生上好音乐鉴赏课的兴趣,使学生初步具有一定音乐鉴赏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教学时,我们要以音乐专业化知识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他们喜爱的流行音乐特征,提高他们对流行音乐的辨别能力,让学生主动获取音乐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在评价中培养了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此外,音乐鉴赏教学时,感受音乐和文学完美的结合,把一些诗词、散文有选择的与合适的音乐进行匹配,感受体味音乐与诗的完美结合。
四、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要巧妙地变换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更完美地提高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借助多媒体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时空,激发学生思维。教学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教学中。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与鉴赏音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由声乐曲过渡到器乐曲。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又如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将民间音乐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等。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器乐独奏曲表现的主题单一,曲式相对也较为简单,待学生初步掌握后,再过渡到管弦乐、多主题和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交响乐,那么学生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和规律就会变得容易了。
总之,在音乐鉴赏课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内容摘要: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的源泉,一切音乐都源于民族音乐。中学弘扬民族音乐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实践展开,通过“听、唱、学、看”等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民族音乐 途径 音乐 实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国的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创作、表演和理论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在音乐艺术形象的创造上,在表情达意的方式上,在音乐的体裁、形式及其他各种表现手段上都有我国民族的特点,这些特点是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上的反映。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民族音乐正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弘扬
四、借助现代化的视听手段,深层次理解民族音乐
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发展求新思维,体现出音乐的直观性、参与性、丰富性、趣味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多媒体视听技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受到普遍重视。教师通过运用影视放映、可视形象、摄影照片、图表投影等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形象地感受音乐形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民歌、民乐、曲艺等民族音乐的海洋中欣赏美、感觉美、表现美,多层次、多角度地对
总之,弘扬民族音乐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认识到它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的气质和感情,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充分发挥能动性和亲历体验性,在“听、唱、学、看”的音乐实践中,培养民族审美观、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以适应学校素质教育和时展的需要。让我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为共同的事业、宏伟的理想做出新的贡献,用我们的汗水和心血去迎接民族音乐教育的明媚春光!
内容摘要: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大量也事实证明: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思维力、记忆力、想像力、创新能力及促进人际交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环境 兴趣 创新能力
总书记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改变教学方法,提供创造的机会
1.先形象、后概念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概念、后举例、再练习”。在一次“连线”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分辨延音线和圆滑线时比较困难,所以我改变了这种传统的作法,试用“先形象,后概念”的做法,效果真是出人意料。
首先我从感性入导,我出示了“︵”。提问;“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这条狐线象什么?”。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这时,我便告诉他们:“在音乐旋律中,它叫连线。”。然后我让学生听范唱,再划拍节试唱,这样,学生便牢固地认识了延音线。这种教法比纠缠于概念不放而勉强为其死记硬背教起来轻松的多,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愉快,达到了学生自己尝试的目的,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主体参与,激励创新
现代课堂教学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是创新教育儿童观的真谛所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大胆地去尝试新知识、新问题,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唱歌曲《赛龙舟》的过程中,我先提出问题“用什么表现方法能使歌曲听起来更热闹?”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一半学生唱,另一半学生喊:“加油、加油”。同学们很来劲,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顺势将他们分成两组,一齐来感受这种形式的实际效果,果然,歌曲听起来层次感丰富了,热闹了许多。接着我又激励学生畅想:赛龙舟的的场面可热闹了,大家争先恐后,一会儿你快,一会儿我快,我问:“同学们能不能试着改变它的演唱形式来表现这激烈的赛龙舟的场面呀?”这样,学生在初步接触到音乐和谐、丰富的同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二、提供说的空间,给予表达的机会
1.说想法,谈体会
想法也就是感受,是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一个回味和小结。一个积极的想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在活动中,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自由设计活动内容。
2.说标题,想内容
作品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体现于歌词、旋律、节拍节奏,体现于创作的背景,同时也体现于作者付于作品的标题上,可以说,标题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所在。如欣赏《扬鞭催马运粮忙》在告诉学生乐曲标题后,让学生就题目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说:“好像看到一个人赶着马车、挥着鞭子在运粮食。”“不对,应该是有许多辆马车,这样才能突出运粮忙,”教师趁机启发学生“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场面?”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热烈、忙碌、喜庆的场面。“老师,我还听到农民伯伯愉快的歌声。”“农民伯伯粮食大丰收了,心里乐开了花。”……学生们尽情表达着想说的话,没想到题目上简简单单的七个字竟能引起学生这么一大堆的话语,学生越说思维越活跃,对乐曲的理解也越深刻,象这样有目的、有选择地说标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为下一步的“听”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三、结合生活经验,发展创作的空间
音乐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音乐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适宜于学生开展模拟性实践,进行发散性创编,教师必须善于捕捉这种时机,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创作尝试,通过创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
1.结合表演创作
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小学生好动、爱表现的特点,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让他们尝试自己创编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如可通过歌表演、用动作表现节奏,根据音乐自编动作表演等等形式,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把自身对歌曲的感受、情感体验客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体验到歌曲情感,对内在美就有了一定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歌曲的情感,内在的美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一种表现。
2.结合歌曲创作
有计划、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结合歌曲内容中的可换之处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学会变通、大胆尝试。边唱边表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想用动作来表达情感。如果歌曲易于用动作表现的话,应尽量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发挥想像,自编动作来表现歌曲。
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创新教育成为世界教育一大发展趋势的今天,我们每一位音乐工作者都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索研究新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积极自主地接触音乐、参与音乐、创作音乐中,张开想象创新的翅膀,遨游于充满创造快乐的音乐殿堂。
新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中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增添了浓重的一笔。新课程代表着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一个“新”字。“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音乐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如何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体验音乐的审美情趣。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利用现代多种教学手段。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 我就对于新课标后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从音乐课程价值体现的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优化音乐课堂中的整个审美情趣。
新课标下的音乐理念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知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基础。
音乐的审美情趣,就是喜欢和爱好什么音乐的问题。一个学生为什么喜欢这种音乐,不喜欢那种音乐,和学生的家庭、经历、性格、文化修养等方面有关系。首先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人趣味,进而更深一层地通过音乐教学,把健康、纯正、明确、自然,对人类社会有意的音乐展现出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在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应重视中学音乐新课程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最首要的目的和任务。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在此也愿为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1.转换教学角色,树立学生主体地位
比如原来上欣赏课,先由教师介绍曲名、作者、表现内容等,还没听到音乐,就先把学生限制在一个框框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代替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把音乐的多解性变成单解性,使得学生对音乐本身失去兴趣,不注意倾听,放弃了思考与联想。现在上欣赏课,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去理解音乐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去探索问题。
例如,在学习《卡门序曲》时,教师在放音乐之前,先不要给学生讲教材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自己讲一讲他们知道的有关歌剧《卡门》的内容,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然后对评选出的几个故事分组由学生为《序曲》配乐,再比一比哪组配得最好。最后教师再完整的讲述内容,引出教材,并播放《卡门序曲》的音乐,让学生比较自己与教师讲述的故事。
2.淡化教学目标,增强兴趣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完成音乐教学大纲所赋予的教学任务的关键。而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来自于教师严谨而周密的教学构思。尤其是精心设计好“开头”、“衔接”和“结尾”这三 个环节,让学生像欣赏一首旋律优美的乐曲,观看一部引人入胜的影视片那样津津有味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更能使课堂教学具有“磁性效应”。
⑴开头要新颖
对音乐感兴趣是青少年的共性,学生往往把每周一节的音乐课视为“一周最美好的时刻”。但如果我们教法呆板,一成不变,索然无味,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当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任务,将难点、重点、主导思想、作品风格、音乐知识等,形象而生动地导入课的主体中去,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学生的兴趣、欲望才能“长盛不衰”。例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初中简谱版第三册)时,教师先把《四面楚歌》的故事作一生动的描述,使学生对历史故事有所了解,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欣赏兴趣也随之倍增。
⑵衔接要巧妙
教学环节之间,新旧知识之间,衔接巧妙,课堂教学就会流利顺畅。教师仔细分析教材,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各环节更愉悦……
⑶结尾要愉悦
俗话说:“好聚好散”吗?好的开端很重要 ,结尾更重要.老师要巧妙的设计下课前得几分钟 ,争取让学生能有你‘好结尾’的魅力吸引他们愿再来光顾音乐课!
如中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可以经常组织一些文艺小会演、音乐知识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
再比如中学生普遍喜欢通俗歌曲,在教唱欣赏教材歌曲时可以加入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如黄征的《奔跑》,周华健的《朋友》等。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兴趣是创造力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
3.突破教学模式,拓展学生想象空
如在欣赏民乐《百鸟朝凤》时,笔者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可以用画画、表演、讲故事的方式表现自己对这部音乐作品的理解,结果有的学生画了一幅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有的学生走到讲台前,把黑板擦当作惊堂木,绘声绘色地讲起森林里两只鸟儿“吵嘴”的故事……这些都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的,自然而又富有创意。
再比如在欣赏广东音乐《步步高》时,我让学生边欣赏边画一幅想象画,结果有学生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画了一幅类似旋律线的画面,有的学生画了一幅重阳节和外公爬泰山的画面,还有学生画了一幅一群小孩打日本鬼子的画面……可谓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我们尚且不去分析作品的好坏,单从众多的想象画中,可以看出学生都很积极主动地在思考、在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世上最美的东西,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
4.弱化教学考核,鼓励学生自主评价
“这是音乐的本质,也是利用音乐开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依据。准确地把握新理念,恰如其分地运用新课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新课程下的音乐教育,必将显示出勃勃生机。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为其他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学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的根本体现。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课堂,可以以多媒体手段辅助音乐教学,达到课堂气氛活跃、愉悦学生身心、陶冶情操、开发智力的教学手段。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 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 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 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 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 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2.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 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 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 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 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作过这样的尝试,听 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煤体欣 赏乐曲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 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 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
3. 运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突破重难点
音乐课不同于绘画课,可以用色彩线条来展示作品,也不同于语文课,可通过语言文字来叙述,而是一种由抽象听觉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困难,思维受到阻碍,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巧妙演示,把抽象的乐理知识进行形象化处理,变得直观、有吸引力,更好地突破难点。
民族器乐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乐器是必要的,可是,一整套民族乐器数量多、体积大,教学中不便于也不可能一一展示实物,如果教师仅仅是纸上谈兵,一堂课讲下来也不能让学生体验各种乐器的音色,教师演奏多种乐器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借助多媒体视听设备能很容易地实现这个教学目的。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各种乐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声画同步技术,让学生感受每一件乐器的发音特点和效果,视觉能力和听觉能力互补结合,增加了学生分辨和记忆能力,避免教师费时费力空谈乐器的形状、音色以及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的现象,抽象的教学内容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而 " 改头换面 " 变得形象生动起来,合理恰当地重视了视听的体验结合,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音乐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在新课标提倡下,我们的音乐课是活跃的,快乐的,但要真正达到在中学音乐课堂中使学生“乐中学,学中乐”那还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我们就需要从实践课堂中体现: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审美,能通过我们的课堂体验到生活中的美.音乐中的美!让学生去创造音乐.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吧!
内容摘要:歌唱气质是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独具个性特色的歌唱气质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所在。缺乏歌唱气质的歌唱者只是一个歌唱机器, 而不是艺术家。在音乐教学中, 教师应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入手提高对歌唱语言的理解和把握; 通过旋律特点的理解提高对音乐的演绎; 让学生认识到歌唱的职业特点, 提高艺术的审美水平也是形成具有个性的歌唱气质的关键因素。
关 键 词:歌唱气质 歌唱语言 音乐演绎 艺术审美
一、什么是歌唱气质
查阅字典,对气质的解释是这样的:气质是指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是高级神经活动在人的行动上的表现,也指一个人的风格特点。这主要是指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以气质给人留下的不同印象。特定到歌唱气质,应该是一个歌唱者在歌唱中表现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特点。比如:当前活跃在舞台上的歌唱家,一提起某人的名字,其歌唱形象、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便立刻在我们大脑中浮现。这就是歌唱者有个性的歌唱气质在观众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歌唱气质的形成是一个歌唱者成熟的表现。而歌唱气质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或唱几首歌就能练就的,它是歌唱者在长期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和艺术实践中经过摸索、千锤百炼而逐步形成的个人演唱特点。
二、歌唱气质的重要性
在音乐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从学校毕业时,音质、音色、共鸣已达到一定程度。论技巧,对许多难度较大的艺术歌曲、歌剧选曲都能胜任,我们认为他们已具备较好的演唱功底,但其艺术表现及演唱时的整体美感却难以激动人心,他们也为自己倾尽全力地演唱却得不到观众发自内心的称赞而苦恼。类似的情况在历届全国歌手大奖赛中更屡见不鲜:能够参加比赛的歌手,从声音和演唱技巧方面没有太大差距,选手能否巧妙地运用声音,能否正确把握作品,感染观众,整体歌唱气质如何是取胜的关键所在。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声乐比赛中,众多的歌手唱得都很完整,但却没给人留下特殊的印象。但民族唱法选手王丽达的出现却让我们眼前一亮:她演唱的歌曲音域不是最高,歌曲结构也比较简单,但她以对声音恰到好处的运用,充沛的感情表达,淋漓尽致的现场发挥,以异常感人的整体形象打动了评委,感染了观众,最后获得银奖的佳绩,也使全国观众认识了她。由此可见,歌唱者的声音条件、歌唱技巧相近,但一个懂得用思想、用感情、具有极好歌唱气质的歌唱者会使自己的歌唱形象熠熠生辉,并能触及人们的灵魂、品德、性情,是一种深沉而又持久的力量。这是成为歌唱家、艺术家的必备素质。在声乐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就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整体歌唱气质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同训练学生的声音技巧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漫长的声乐学习过程中追求、体验作品中存在的美,传达作品的美感,逐渐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成为一个有思想、有修养、让观众不能遗忘的歌唱者。
三、音乐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
1.通过对歌唱语言的把握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声乐中的语言是音乐化的歌唱语言。它通过音乐的造型手段使语言音乐化,使之富于音乐旋律节奏感与歌唱性。首先,歌词作为人类书面语言的一种,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以语言塑造形象,叙述一段故事或表现某种情感。其次,从形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高的凝练美和准确性。受人声嗓音本身和听众听觉承受能力的制约,在一定的时间容量内,歌词不能像诗歌一样根据内容或抒情的需要着意铺陈。而且,声乐曲式的时间容量也是有所限制的。因此,歌唱语言不得不凝练它的语言表现:以极少的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用最准确的词句完美地表达思想情感。再者,从语言格式上看,歌唱语言具有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性。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由创作者精心设计和创作的具有特定思想内容、语言规律和音乐风格的语言,富含音乐的因素,又富有歌唱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了解歌唱语言的音乐特点,要求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准确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来描述人物的形象。比如,描述我们当代生活的歌词内容和情感一般容易理解,而中外古典歌曲、传统的中国古典戏曲和中外歌剧,不仅离我们的时代较远,更有文化审美上的差异。如果不理解词意,不掌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就只能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目的地唱,使听众不知所云。另外,在分析歌词时,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意思上,而应结合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图深入挖掘其潜在意义,并进行分析、感受和表现,以便更完美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求学生广泛涉猎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把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文学修养糅入到对歌词的理解中,确定歌曲的演唱基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这也是形成歌唱气质必不可少的因素。
2.通过对音乐的演绎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靠语言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人类的语言不仅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用以表达丰富情感的载体,即人类的日常语言具有一定的生活语调。生活语调主要通过概念及其逻辑关系来表达人的思想,同时又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生活语调的抑扬顿挫是歌唱语调的基本来源。由歌唱语调形成的歌唱旋律具有造型性、抒情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而服务的。歌唱气质的形成,要求投入大量的心思去挖掘音乐中的美,要让学生多朗诵歌词,体会歌词的抑扬顿挫和平仄关系中蕴含的声调美。声调美是声乐旋律的造型基础。声调美再加上音乐的音高、节奏、调式、和声等手法创造出鲜活的音乐形象,达到声乐旋律的造型目的。而同样的声乐旋律,具有不同歌唱气质的歌唱家演唱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的精美之作。既描写了大自然的雪景,又把雪比作具有洁白纯净的心灵、滋润万物成长的春的使者,给雪花赋予了活的生命。歌唱家殷秀梅和都曾经演唱过这首歌,然而留给我们的印象和审美享受是截然不同的:声音明亮,演唱情真意切,听者像被春雨滋润,给人奋发向上的感觉;而殷秀梅声音宽厚,演唱极富深度,唱出了雪花让大地回春,用自己的生命滋润整个大地的献身精神,既有雪花的温柔又有雪花的皓气,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这就是不同的歌唱气质产生不同的演唱效果,给听众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歌唱音乐的基础上,合理演绎声乐旋律,形成自己独特的歌唱气质。
3.通过提高对歌唱职业的认识和艺术审美水平形成独特的歌唱气质
歌唱表演是要讲究个性和气质的。歌唱个性和歌唱气质是一个歌唱者成功的关键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歌唱事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一个称职的歌唱者是以自己美好的声音和充满激情的演唱来表现不同艺术作品的美,通过演唱传递给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受到启迪。因此,要使观众最大程度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歌唱者不能把作品唱得平淡无味、毫无生机。我们对某位歌唱家留下美好印象,除了他有漂亮的声音和动情的演唱外,他们在舞台上的歌唱形象也给人们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久而久之,他的歌唱形象固定在观众心中,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歌唱气质。不同的歌唱气质把不同的美传染给了观众,体现了歌唱者典型的、稳定的个性特点。音乐教学中教师接触的学生各不相同:有的性格大胆活泼,情绪变化强烈,有的虽然不好动,但情绪和情感发生变化快,且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两种性格都比较适合歌唱专业。而有的学生心理活动迟缓,缺乏歌唱激情,见人羞怯,这种性格不符合歌唱者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循循善诱,使学生逐渐改变这种心理,走上正常的歌唱道路。让学生形成良好歌唱气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艺术审美水平。由于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而每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同。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及情感反应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个性。这种审美个性决定着歌曲演唱处理的个性,并最终形成自己的歌唱气质。因此,要求学生提高审美水平,使自己的嗓音条件和作品选用尽量达到统一。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和歌曲作者的精神气质产生共鸣,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语
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歌唱气质的重要职责。在学生歌唱道路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声音技巧和歌曲处理能力都十分有限。一个负责任的、高素质的教师应一边教给学生歌唱技巧,一边培养学生的歌唱气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是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确定其属于哪个声部,如女高声部可分为戏剧女高音、抒情女高音、花腔女高音等,然后才能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作品。音乐教师应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适合他的正确的歌唱道路上来。教师还要花费大量心血在对作品的理解把握上,细致搜寻、挖掘、剖析隐含在谱子里面的东西。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对音乐的正确演绎、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是提升演唱水平、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歌唱气质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合格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摘要:让我们关心孩子们愉快地学习音乐,参与音乐活动,学会感受、想象和创新求异,是适应了新课标的理念思想,音乐审美能力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
关键词:艺术教育;语言;律动;游戏;人体乐器;感受;审美能力;想象力;创新求异;综合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曾学过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法,他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把语言、律动和音乐教学相结合。通过音乐节奏朗诵、拍手跺脚等人体乐器、音乐游戏、歌唱、舞蹈、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使得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音乐教学活动,而且能综合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想象力、理解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在我们音乐教学中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在愉快中学会感受、想象和创新求异。
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
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 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歌谱唱名时,为了使教学更形象、更有味,我请了几位高矮不同的学生分别充当音符的do、 re、mi、sou和la,并用手号来告诉他们音的高低。接着提问:“谁最高?”下面回答:扮演“la”的学生最高。并指出:由于la住的最高,所以这个唱名也最高。这种教学形象、直观,加之听觉与视觉的统一,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音高”的理解。为进一步掌握已学的唱名,我在演奏音符的同时,要求扮演音符的学生将听到的音高按先后顺序迅速排好,同时唱出唱名,唱准音高。还能让学生们将学过的节奏和唱名进行组合,让他们自行创作出许多不同节奏型和乐句。这样,不但使学生们活跃了思维,训练了大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自信心。
再如,教律动时,以往总是“教师编,学生做”这种机械式模仿,束缚了学生们的手脚和大脑。我在教学中打破这个常规,让学生自己听音乐、自己去感受、自己去理解、自己去想象,把听到的音乐用自己的手、脚做动作去自行发挥、自我表现。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胆地去表现自我,这既有利于自信心的树立,也利于良好个性的培养。有一次,我让学生们给歌曲《小列兵》编排舞蹈动作,全班几十个人编了几十个小舞蹈,尽管有的大同小异,有的动作也欠优美,但我还是表扬和鼓励了大家,因为这毕竟是他们的心血,他们自己的“作品”。
作为音乐教师,素质教育的传承者,我们应要让孩子们在音乐中得到快乐、幸福。
论文关键词:中学音乐 信息技术 影响
论文摘要:课改的大潮促使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并被大力推广。在众多的教学手段中,多媒体被应用于中学音乐教学中是最普遍、最有效的,对音乐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里主要就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利与弊进行讨论。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初中音乐教学的积极影响
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初中音乐教学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使音乐教学更容易实现信息互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互动”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新课标中追求“互动”,只有“互动”起来,才有真正的教学。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有一种交互式电子白板(interactive white board)。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在使用这种教学媒体的教室中,教师可以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在教学人音版初中音乐第十三册第三单元《欧洲风情》时,可以专门制作一个展现欧洲风情的课件,课堂导入时首先用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在欧洲的大街小巷中漫步的情景;将对欧洲风俗风情展示的模块变为由学生自己预先搜索,然后通过小组活动汇报介绍的模块;让学生讲一讲桑塔•露琪亚和玛莱卡莱的诗意,让学生探讨对欧洲民间音乐的感受。对于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学生总有许多疑问,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学生可以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可以与教师进行单独沟通。这样即使是不善表达的学生也能够克服困难与教师进行沟通,方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
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能够及时让教师了解学生,使课堂在教与学的互动中精彩纷呈。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音乐创作活动,使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得以充分的展示。并且给学生搭设有利的自主式学习平台。例如在为学生介绍进行曲作品时,为学生播放《军队进行曲》,在学生熟悉乐曲旋律的同时,试着为《军队进行曲》进行填词,让学生进一步熟悉乐曲的旋律。要求学生能够用生活化的语言以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创编。在这里可以使用相应的音乐软件,例如《tt作曲家》,让学生直接在软件中进行创编活动,并利用这个软件对乐曲的结构进行分析。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为填词的乐句添加伴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挑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且一同演唱其作品。而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音乐所表现的抽象性情感内容,往往需要借助具体的艺术形象加以表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向姐妹艺术作进一步的探索。比如,在对音乐与舞蹈艺术的介绍中,体现舞蹈与音乐有共同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二者是唇齿相依的关系。音乐可以借助于舞蹈的肢体语言来诠释音乐内涵,舞蹈借助音乐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通过多媒体将处理过的几段无声的舞蹈片段混淆,让学生根据舞蹈中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点及肢体语言,来选择出相应的音乐。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形成将音乐与其它姐妹艺术相结合进行思考的发散性思维。
(四)信息技术再现作品内涵,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在中学音乐新课标中,音乐欣赏在一学期的内容中占一半比例,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单一的听的教学方式,难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与认知水平有限,往往对音乐的理解很肤浅,有的学生甚至只能听出声音的大小,无法对音乐展开想象。因此让学生体会出音乐作品的内涵比较困难。而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影像来提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作品,这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欣赏能力会逐渐提高。
二、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过度使用信息技术的弊端
(一)喧宾夺主,用视觉代替听觉
音乐是抽象的听觉艺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思想可以自由地驰骋。但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过分的强调“视听盛宴”,在课件中放置过多华丽的图片,甚至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过度的采用音乐以外的内容,学生的注意力看似被吸引了,但是学生是被课件中的图片所吸引,而不是音乐本身,一堂课就这样“跑了调”,偏离了音乐课的主题。游走在大杂烩之中。这种音乐课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浪费了学生每周仅有的一节音乐课。
(二)让教师形成依赖,忽视深层备课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为了推广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应用,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对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做了一些硬性的规定。例如参加优质课评比,上汇报课一定要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时多媒体的方便也让教师产生依赖心理,课件做得热热闹闹的,而且该讲的、该在课堂弹奏的音乐,全放在课件上,这样课堂不操心,一切交给鼠标,轻轻一点,万事俱备。久而久之,老师真正该深层的备课却被忽略了。比如对所欣赏作品的分析、理解,教唱歌曲的弹奏准备,对不同教学对象施以不同方法等。这些关键性的东西被放置起来,而忙于找图片,找某个片段音乐等等。长此以往,结果只会影响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
三、结语
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进行整合已经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利与弊。充分扬其长避其短,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音乐教学服务,让学生在精彩的音乐课堂中享受音乐,陶冶情操,不断提高音乐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