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6 06:07: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艺术设计论文范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我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有机联系
1.1我国艺术设计的现实情况。
相对于西方地区,我国的艺术设计起步很晚,主要得益于近代史上西学东渐的浪潮中,大量留美留欧的优秀人才把西方的设计文化与设计艺术带到了中国,尽管后来这种设计艺术不断吸收中国的文化因素,但自诞生起我国的设计艺术就具有西方化的色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设计艺术又出现了质的飞跃,传统文化因素的优秀成果与现代设计艺术开始出现分割、断裂的态势,这就需要引起相关人士的反思。
1.2传统文化与设计艺术。
表面上看,传统文化与设计艺术毫不相干,但实际上,传统文化因素可以为设计艺术提供创作源泉和设计灵感,传统文化因素融入到设计艺术之中,所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会更具民族风格和艺术风采,现代设计艺术应该传统文化因素进行继承、吸收和借鉴,发扬优秀文化成果,弘扬民族特色,而不是对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排斥和抛弃。假如艺术人士完全告别我国传统文化进行艺术设计,所制作出来的产品就会显得不伦不类,艺术风格也会磨轮两可,最终的艺术创作也会是无泉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机可言。
2设计艺术可供利用的传统文化因素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多民族的相互融合,沉淀出了人类历史极具民族风格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同传统文化始终是前后相承的,中间没有出现断裂、消亡的情况,大量的文化因素都可以为现代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指导、帮助和借鉴。综合起来,可供我国设计艺术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传统文化因素有如下几种:
2.1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是我国独有的方块字艺术,能把汉字书写成造型艺术,全世界中独一无二,仅有汉字可以做到。汉子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延续,经历了金鼎文、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的演变,呈现了无数的书法艺术家,涌现出了大量的文字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历史瑰宝,不同的字体、风格各异的作品,都可以为设计艺术所利用。民国初期,很多设计艺术家大胆采用我国文字元素,渲染了民族清洁,在民族危难之际传承了历史文化,助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提升了民族信心,这种做法现代设计界也可以积极采用,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弘扬民族特色。
2.2绘画艺术。
国画也是一种艺术奇葩,我国的水墨、山水、人物绘画一直有着至高的艺术造诣。我国绘画讲究的是气韵生动、应物象形、随意赋彩,往往使用的简单的色彩搭配就能画出不朽的艺术作品,比如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张善子画虎、郑板桥画竹,等等,这种艺术风格在现代设计学界应具有生命力,是对过分使用色彩、图像、和造型的有益补充。
2.3印章和雕刻。
印章和雕刻艺术,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成果,彰显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化和艺术性。值得高兴的是,现阶段不少设计者已经大胆采用我国传统的印章和雕刻文化,进行艺术创作,涌现出了一些经典作品,比如在中国移动的3G标志中,就用水墨元素创作出了“G”的水墨标志,并且用传统印章的造型将“3”表现出来。这个造型整体上有着大气的视觉冲击,并且在颜色搭配上让人眼前一亮,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结合的设计杰作。这个作品就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文化因素的艺术魅力,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专业人士敢于利用、勇于借鉴、智于开发,传统文化就不会沉积在历史档案之中,会重新焕发出艺术生命力。传统文化因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如何使用,就得看专业人士的眼光和技能。
3传统文化在设计艺术中的应用方式
现阶段我国设计界人士不应排斥传统文化因素,而是应把这种宝贵的文化财富积极应用到设计创作之中,更新设计理念,把民族特色、传统艺术风格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有机联系,创作出属于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
3.1传承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我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辩证性、因果循环性,其注重事物内部的辩证统一及相互联系,注重综合及归纳。因而,艺术设计需顾全大局,设计过程中,不能顾此失彼,而是顾全大局,就算追求层次美,亦要使得此次间错落有致、互相照应,正是这种思维方式,才使得艺术设计作品具有艺术性及可欣赏性。
3.2积极运用传统文化因素。
在艺术设计中体现出文化底蕴,则必须用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来装饰。这些文化符号有着传统象征内涵及比喻意义。其经历过岁月的洗涤,渗透着浓郁的历史凝重感,及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将其融入到艺术设计中,体现出了现代生活环境的古朴典雅。
3.3继承传统文化的陈设艺术。
我国传统的陈设艺术,已经成为了东方的一大亮点,其蕴含着两大品质,即:庄严典雅的气度,潇洒飘逸的气韵,象征超脱深奥的灵性意境。对传统文化中的陈设艺术的继承,是人性化设计的根本归属。艺术设计不能忘记传统,亦不能照搬传统,而是要继承,且要继往开来。
4结语
总之,文化因素的连续、连贯和继承的,我国传统文化汇集了历史发展中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理应得到再次使用和发扬光大。我国传统文化由于在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一些国家和民族难以超越这种文化,这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地方。设计艺术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故此,我国设计学界应正本清源,与过分崇洋媚外的思潮作斗争,积极利用传统文化因素的优秀成果,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作者:刘书巡 单位:黑龙江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一、2012、2013年上海CCI结构及发展规模分析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战略目标,为艺术设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建设氛围。2012年,上海CCI中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业增加值分别达196.54亿元和301.93亿元,共占CCI增加值总量的22%,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1.8%,对CCI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见表1);从表2、表3中CCI服务业总产出以及增加值比重来看,艺术业和工业设计、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年增长率均超过15%以上,带动了整个CCI的迅速发展。2013年上海CCI增加值对本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产业发展氛围浓厚。动漫产业初具领先优势,如:上海入选文化部“2013年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的动漫品牌和动漫创意项目达11个,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设计产业与品牌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原创等方面呈现加速融合趋势,一批上海原创设计产品获得IF、红点、红星等国内外知名奖项;上海家化和指南设计两家企业获得首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老凤祥获评“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第58位,位列中国珠宝首饰业第一;上海动画制作企业形成联盟,通过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开创中国原创动画电影集结进军海外市场的新里程。
二、CCI视阈下上海文化创意技能人才占有现状
我国第一个全国人才工作指导性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预计到2020年,该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3900万人左右,其中每万名技能劳动力中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比例为28%,人数达到10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CCI视阈下国家产业政策业已由“中国制造”调整为“中国创造”,占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以创意产业为支撑点的CCI长期规划,但是高端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却是制约这一产业规划品质发展的瓶颈。统计数据表明:日本东京从事CCI的高端技能人才占工作劳动者总人数的15%,伦敦14%,纽约达12%,上海不足于0.1%。由此可见,上海高端创造性技能人才占有缺口较大,目前的人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CCI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根据上海市CC“I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强CCI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该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服务机制,为CCI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CCI是一种复合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端技能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界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三、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项目组收集了2014年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上海22个艺术类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方向。专业布点共有133个,本科院校的75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9个)、上海大学(7个)、上海师范大学(6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5个)、东华大学(5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个)、上海理工大学(4个)等。本科院校的专业体系构建,表现为专业设置数量不多,专业方向少。其中,没有独立设置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交互媒体设计等专业方向。本科院校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41%,占到本科类院校专业总数的64%。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比例较小,如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师大、华理工等,都只有1-2个专业。高职院校的58个艺术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14个)、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7个)、上海电影艺术学院(6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个)、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4个)。在专业体系构建上着重反映社会分工的最新职业、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制度变革所需专门人才的规格和要求,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其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64%,占到专科院校专业总数的82.4%。由此可以看出,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的艺术人才的培养;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更加具体化,比如影视动画、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装饰艺术设计、应用艺术设计等,更注重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统计数据也显示:上海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的缺乏与CCI发展规划的人才需求类型极不匹配、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上海CCI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急需拓展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以适应上海CCI的发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方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纲要提出政府必须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去,以促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育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协调,统筹兼顾职业教育发展。计划到2020年,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方CCI发展规划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依托本地域CCI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依托本地的CCI发展架构,结合地方CCI发展政策,培养与地方CCI发展对接的高端高技能人才群体;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结合自身强势学科优势,拓展CCI文化项目合作,打造适合本地域CCI发展的特色高端技能专业人才,突出适应地方CCI发展的专业办学特色,构建推动当地CCI发展战略的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内涵建设
强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已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专业课程体系,拓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开发的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树立“以技能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为基础、以素质为目的”的“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五、CCI视阈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和建设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任。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必须结合地方CCI发展规划纲要,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地方CCI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创新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一)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
随着地方CCI市场的极大繁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出现了多元化需求特征,不同层面的CCI规划,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各不相同。比如:设计管理人才、设计创新人才、设计应用人才、设计策划与推广人才等。以上人才在共同的艺术设计学科培养目标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培养目标的要求。比如:设计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营销、经营管理等学科背景;设计创新类人才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的“头脑”服务符号特性,通过借助艺术设计手段,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原创性创新作品能力;设计应用人才则是需要对新材料、新工艺等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策划与推广人才则更注重把握设计的总体定位、设计成本的测算、营销、拓展传播、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推广等。不同的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制定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艺术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以高技能为导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推行个性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践方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先后与全球华人设计界中规模最大的台湾浩汉工业设计公司、国内数码制作行业标杆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全球最大市场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合作建立了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学院。全面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流程,开展深度的办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突破现行艺术设计专业以单纯设计制作为培养目标的局限,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从业层次。
(二)推行“导师制”模式
“导师制”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分向育人、学科分层施教”,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参与、制定具体的“导师制”实施细则、成立“导师制”领导小组、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以及导师的资格认定、学生的选拔、“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培养模式的论证等。确保导师在学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的实现。2014年6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正在制定政策,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设置本硕博学历体系,这将为我国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推广“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实践能力,对于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德国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典范,该模式提出了“工厂学徒制”的教学改革理念。“包豪斯”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他强调重视设计工艺技艺,而非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最初半年接受、预科学习,主要学习“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基本造型”三门课。然后参照学生自身特长,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学习,学习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技工毕业者可继续留下从事职业工作,成绩优异者可继续进入包豪斯的“研究部”进行实践,直至毕业获得包豪斯文凭。包豪斯设立了各种工厂,如同我国现在很多艺术类院校设置的“融合学工内涵的项目工作室”制度,工作室从事指导的既有专业教师也有企业技术人员,以项目为导向,融合的课堂教学、竞赛、项目设计以及实践与一体的应用实践模式。包豪斯对学生的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其动态的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保障,也是德国培养高端技能创造人才的摇篮。借鉴该经验,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学院,取消理论陈旧的《广告概论》等7门课程,新增《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工作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三大构成》等5门课程;优化6门人文基础课程;引入合作企业高端培训资源编制43本校本教材。同时学院据此改造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增加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适应4A公司岗位需要。实现了三年教育培养业界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
(四)合同约定模式
“人才定制”强调高职院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主体,紧密结合利益共同点,创建校企、学生融合的长效的、契约式的、合同约束的紧密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合同约定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轮岗、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实训基地的培训等理论、实践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人才定制”旨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常态的、有利于三方共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方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与广州长隆欢乐世界、深圳欢乐谷、等文化企业构建的实践、实训基地,业已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以及文化企业三方受益的合作舞台。
(五)借鉴国外的“双元制”、CBE、CBET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设计、控制教学过程
世界范围的国家化人才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英国、澳大利亚技术教育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上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非学科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以市场为风向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体系;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改革方法;采用目标管理的重视教与学过程的质量控制、评估的教学管理方法;重视“行校企”合作的密切合作,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培养理念。
(六)借助“双证制”制度,推进CCI产学研合作
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难点。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国家职业资格综合考核能力,展开综合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等教学改革。鼓励艺术类高职院校加强CCI学科建设研究,提升CCI岗位实践服务的能力,促进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与CCI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的CCI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演的《一把酸枣》、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通过多家产学研机构联合创作的《家住长江边》等众多产学研合作的CCI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六、结语
高职院校应借助上海示范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依托大型骨干CCI企业(集团),紧密协同企业实践平台,大力推行“导师制”“包豪斯”“人才定制”“学工融合的项目工作室”等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国外的“双元制”、CBE、CBET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促使高职院校为上海的CCI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推动我国以及上海地区的CCI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尽快转型,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和地区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作者:吕洋 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高教研究所
1.多媒体课件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多媒体学习简单的来说其所指的就是广大学者通过文字与图像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知识的方式。其中,文字包括书面文字和口头文字,而图像主要包括静态的照片、图形,以及动态的视频影音等,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地缓解了传统教学言之无物教学的局限性,使得抽象的系统的知识教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大量的图片、音频影像资料有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师开展教学的感染力。具了解,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课件制作主要应用微软的powerpoint软件,这个软件有效的传承了过去幻灯片方法的特点,也又结合了新时展下视频、音频等音像技术,由于该软件功能强大,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另外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就是flash,它现对于powerpoint更具有优势,尤其是对于新时展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更是如鱼得水,但是,不管软件怎么样,最终的操作还得回归于人,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还得有赖于我们教师,即不管采用哪种软件,如果课件的制作水平比较低,也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像艺术设计专业这样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课件中有效的突出重点。如在课件中如果涉及到艺术设计专业术语时,应将必要的关键词在字体上、符号上、色彩上与主体部分不同,应该着重强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不至于让整个多媒体课件产生盲目性,分清楚主次。其次,在图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应该有效的避免一个版面上出现过多的张数,如果张数过多,就会给学生的视觉带来污染,且会改变图片的大小,使图表信息得到削弱。
2.授课方式的优势结合、互动沟通
2.1.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广泛应用
但是如果教师不结合自身教学环境、学生实际情况而照抄照搬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会让学生陷入迷茫,影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下面我们来探讨下多媒体加薪手段的优化运用。第一,一套好的设计专业多媒体课件应该是以大纲的形式呈现,里面涉及到提出问题、理论支撑、方案建议、方案对比、再次提出问题、学生提出方案等内容。在运用课件时,由于课件只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教师的讲授和黑板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语言魅力和课堂感染力也主要是通过这些来表露。现代的设计专业虽说不是师傅带徒弟似的工匠培训模式,但是教师的言传身教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些关键词汇的再次强调和简易图形在黑板上的表现可能比纯粹通过课件的放映给学生的感受更为深刻。
2.2.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互动效应是其一大特点,学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同学之间或者与老师的沟通互动
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是依赖电脑和相关软件,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展示空间大小、操作难易程度、是否方便快捷等诸多限制,互动的效果较难保证。教师在设置问题环节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而在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则可以利用黑板。学生可以在黑板上通过文字和图形无限制地阐述自己的观念和思想,所有的同学一起组成解决问题的团队,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评判者,这样有利于增加互动的氛围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锻炼学生的表现力和表达能力。
2.3.课堂上的互动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教师仅仅在课堂上采取这样的交流手段还不足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应该时时刻刻寻找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在课后与学生的广泛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套好的课件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阐述,信息最终到达了学生那里,但并不意味着这套课件使命的结束,教师应该在课后再与学生交流心得,听听他们的心声,以期进一步完善和改善课件的体系。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学评价体系日益完善的过程中,显然对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还不够重视,使得大量高校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缺乏合理性。这就要求高等院校、教师共同努力,不断优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尤其是针对大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艺术设计专业。
作者:陶智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一、传统青花纹样的艺术构成
1.造型
青花纹样的造型各异,我们需要基于不同的载体表现其艺术特色。由于现代陶瓷艺术载体的多样性,其装饰纹样也围绕载体的造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表现现代陶瓷作品的意蕴美,我们需要注意青花纹样的造型与装饰之间的契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陶瓷艺术设计中构图设计严谨统一。从青花装饰的构图设计上来看,蓝色和白色的纹样穿插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整个构图协调统一;从审美角度来看,为了装饰效果的需要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青花纹样造型。为了使造型富有动态美,形象层次清晰,青花纹样在组织图案造型的时候,一定要按照构图的主次、先后排列,这样才能使造型富有节奏的韵律美。
2.装饰
随着建筑陶瓷、生活陶瓷、陈设陶瓷、卫生陶瓷等多种现代陶瓷艺术注入人们的生活,青花装饰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呈现是整个设计界对青花图案的再现和文化的继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各个民族时代的物质和审美文化的标志。下面我们主要在釉色和纹样上进行分析。
(1)釉色
青花纹样的色彩很美,是一种单色彩绘,高贵中有质朴。其艺术特点和水墨画相似,在装饰时多采用青白对比的方式,特别讲究青与白的和谐关系。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领域,青花纹样以不同浓淡的色调进行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整个图案细腻地跃然于面,并且极富层次感,呈现的效果甚至好过五彩。
(2)纹样
中国传统青花纹样种类有很多,大部分依然是线描的方式,可以分植物、动物、画配诗等纹样装饰元素。像龙、凤生动活泼的造型属于动态纹样,与其相反,植物、花草则属于静态的纹样。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青花的纹样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传统的青花装饰纹样以及文化元素与现代陶瓷艺术相碰撞,产生一种时空感,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
3.题材
青花纹样的题材众多,有花卉、龙凤、人物等。除此之外,戏曲和小说也对青花纹样有一定影响,并且在陶瓷纹样上出现了大量戏剧故事,这充分体现出了一种温润的人文精神。
二、陶瓷艺术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陶瓷艺术已经不同于传统陶瓷的表现手法,逐渐从“器”的概念中解脱出来,并且大量地运用在公共空间中。现代陶瓷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各国在建筑、陈设、生活等现代陶瓷领域逐渐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具有现代装饰风格的陶瓷界面,将现代生活中对陶瓷艺术美的感悟和体会很自然地融入到了公共环境中。由此看来,青花纹样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么依据现代陶瓷艺术特性,它介入公共空间是一种必然的可能。
三、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表现
青花纹样是现代陶瓷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元素。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其和现代设计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它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由于现代陶瓷涉及到陈设、卫生、建筑、生活等不同领域的陶瓷艺术,因此青花纹样需要在这种新的文化结构下延续它的审美价值。
1.陈设陶瓷
青花纹样在室内陈设陶瓷艺术上,一直是大众心中陶瓷的代表装饰。在陈设瓷中的应用多种多样,并且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了解青花装饰在现代陈设瓷中的应用,发现有不少文人的诗情画意在室内陈设陶瓷品中得到展现,给空间带来朴素而典雅的氛围。
2.卫生陶瓷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青花纹样以其圆润的线条和简洁的造型用在卫生间的台盆、浴缸等陶瓷领域。在卫生陶瓷的外形和印花中可以看出浓厚的中国风,都散发着古老的中式韵味。青花纹样以其特有的艺术特性点缀着人们的生活,并且逐渐拉近了人与生活的距离。
3.建筑陶瓷
青花纹样在室内界面装饰中有所体现,在柱体、柱头等建筑结构节点部位也是很常见的。大多数的现代人追求的是简洁大方的装饰设计风格,而使用青花纹样,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现代化的室内设计中,青花纹样借助于现代设计技术,装饰出的空间往往使人眼前一亮,给人一种平静祥和之感。适当地将青花元素与新的艺术形式相融合,不仅能够给沉闷的空间带来一些凉爽和清新的气息,还可以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的空间。
4.生活陶瓷
不得不说青花瓷器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如家中使用的青花盘、碗、茶具等。除此之外,像带有青花纹样的毛笔、砚台、笔架等一些文具类用品也属于生活陶瓷。其清淡的青花纹样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它就像恢复人们身心疲劳的艺术品一样,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安宁。使生活陶瓷不单单只是以日用品为主,更是在青花纹样的造型上赋予现代陶瓷艺术品新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青花纹样运用在陈设、卫生、建筑、生活等陶瓷艺术领域,都会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传统青花纹样与现代陶瓷艺术的碰撞,将随着中国陶瓷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逐步发展,并且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赋予青花纹样新的内容,带着它独具中国特色的陶瓷装饰纹样在世界陶瓷艺术中展示独有的风采。
四、传统青花纹样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在现代化的陶瓷艺术设计中,青花纹样借助于现代设计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创造出富有民族文化的艺术作品,对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的交流有很大的作用。
1.色彩的运用
色彩是设计的音符,并且色彩的情感语言对空间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尽管青花纹样只有一青一白两种颜色,但是青花纹样运用在现在陶瓷艺术中不仅对各种装饰风格有很大的适应性,而且青花纹样以其典雅苍翠的色彩还可以营造出朴素、明净、光洁的艺术效果,深受人们的青睐。
2.意境的创造
自古以来,传统青花纹样的本土特色在陶艺界独树一帜。它所营造的自然朴实风格一直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仅用两种颜色和优美的线条即赋予了青花装饰深刻的内涵。随着载体不断的创新,人们对意境美的要求不断提升,在现代陶瓷领域,传统青花纹样所创造出的反璞归真的艺术特色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不论是历史故事、戏曲、吉祥图案,还是水墨画,不一样的主题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都拥有原始的自然情调,并且传递出了不同的意境之美。
3.文化的传承
传统青花纹样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中可以传达出不同时间、地点的文化意蕴,地域的延续性不被空间、距离所阻隔。它不仅具有实用、欣赏的功能,还融入了中国人的精、气、神。例如吉祥图案运用在青花纹样中,它作为一种装饰手法与同样有历史渊源的陶瓷相结合,更有了象征特性。青花纹样的文化是具有连续性的。它的装饰性格特点将会影响整个空间气氛带给人们的感受。文化延续性越好的装饰元素,其文化、经济反哺效果就会越好,互动性就会越强,反之其反哺性就会越差,互动性也会越差。所以青花纹样运用在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中能否传达给用户所追求的感受,是青花纹样设计语言在各种现代陶瓷艺术表达模式中能否成立的关键因素。
五、结语
传统青花纹样既朴素又华美,既繁复又统一。它作为中国陶瓷装饰的重要代表,寄寓了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怀,在不同的领域下,将其与不同的现代陶瓷相互结合,充分体现了它的审美价值。由于青花纹样的造型、纹样、色彩等艺术特性都是值得我们进行借鉴和再创造的,因此不论在建筑、生活、卫生、还是陈设等陶瓷艺术上都要敢于挖掘青花纹样在现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物象美、情感美、韵律美、意境美、精神美,以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并且达到对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作者:杨亚平 马云林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1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1.1课程侧重失衡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平面广告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影视动画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等,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或部分高职院校把所谓“专业核心技能训练”作用无限扩大,这种急功近利所表现出的结果就是单一的着重软件学习,忽略美术基础手绘的训练。殊不知这些设计的表现都是通过造型来体现的,可以说造型是这些设计表述的基础。造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表现和刻画形象的能力增加,任何绘画形式都体现这一能力。所以,专业基础课对于造型能力的培养是绘画艺术的基础。
1.2学生学习兴趣低
有些学生由于文化课基础差,为了进入大学校门,走上了艺考道路,或者许多学生并非艺考生,只是分数不够才入大专学习因此所在专业未必是自己想学的,开设什么课程其实都不是他们的兴趣所趋,对未来的迷茫使得他们学习热情不高。
2高职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新思路
2.1明确时代要求定位硬件设施
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办学理念,要给学校一个明确的定位。这个定位是根据学生入校时的文化和专业水平,拟定出适应毕业后融入社会的培养计划。只有定位准确,教学才能有针对性,避免盲目设置课程。尽可能为了学生的发展逐渐完善着教学设备,以社会需要来尽量丰富开设的课程。
2.2鼓励特色专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接受并普及新的便利的科技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但手绘同样重要,注重培养学生主观能动的构思、钻研的时间应该尽量充足,避免学生听讲感觉疲惫枯燥乏味,直至对上课的学习产生怀疑,教学效果不理想。
2.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平衡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艺术专业课比重
根据学生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高职院校会把课程模式定为前两学年在校学习,后一学年在校外实习。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学校尽可能的把职业技能传授给学生,运用现代化直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专业基础不打牢一味盲目追求适应企业的课程,终归如“不会走就想跑”的想法,到最后设计思路跟不上去,想走捷径实际上绕了更大的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平衡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艺术专业课比重,不能缺少技能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为了实现这样的要求,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废止“注人式”,实施“启发式”,同时要实行师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交流。在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上,通过交流教师们又创造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具体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法:教师如公司的经理,引导学生思考,将学生分团队工作,使学生自己得出最后结论,教师再加以总结,给出准确表述的答案。
3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具有合作伙伴固定,彼此之间相互熟悉的特点,有利于知识在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和共享。这种模式特别是在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育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将学生实习要求输入到企业实践学习和锻炼中,实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比如我校动漫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加强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入校学习期间逐步加入企业代表的实际授课,让学生体验到校企链接的逐步实现。让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后,在实地考察中体验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最后一年企业实习中更加得心应手提高自己。加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不仅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竞争,更是我国大专院校艺术教育的一次改革和完善,为培养各层次人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4结语
教学探索运用于实践中是一个漫长进步的过程,我们从中体会的经验有些地方可能很肤浅,甚至以偏概全。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进行艺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思维、设计想象能力、创作能力的教学模式和体系教学模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需要我们在漫长的教学道路中共同去探索。
作者:孙嘉 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
1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由于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使得生态文明陷入极端的困境中,因此,为了响应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观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应运而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曙光。生态文明观要求全社会共同树立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发展观,有效地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发展提高到了社会文明的新高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要控制污染,在生产和发展中尽量避免对环境破坏;再次在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过程中要通过技术手段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国家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监督力度;最后,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
2.1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2.1.1空间的合理规划。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注意空间的合理规划,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根据建筑的结构设计出舒适的室内空间环境,这样能够使室内装修的内容和过程得到简化,并且能够减少在进行室内装修的时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2.1.2装修材料的减省。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既要为人类活动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也要尽量减省装修材料。这就需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者进行创新设计,多采用一些既能保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质量又能做到减省装修材料的新造型,切实将生态文明观落实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当中。
2.1.3使用安全无害的装修材料。
环保系数差的装修材料会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室内装修材料方面一定要选择安全无害、对环境无污染的环保材料,例如竹、藤等天然材料。由于室内环境装修使用的人造板、漆等可能对人身体造成伤害的材料,因此,在选择这类材料时必须要选择达标的产品,最大程度地降低室内环境污染系数,为人类活动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2.1.4注重装修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处理好室内环境装修中产生的废弃物,避免这些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是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要求。
2.2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2.2.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当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因此,在进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设计中出现的空余边角地带进行充分利用,可以设计成花圃、小草坪等等,这样既能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又可以为我国城市绿化做贡献。与此同时,要对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利用植物、山石、喷泉等为人类营造一个自然化的生活环境。
2.2.2尊重设计环境中栖息动植物的自然属性。
景观设计是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首先对环境进行一个大致的规划,对于环境中栖息的动植物要充分尊重,尽量进行破坏,保持它们的自然属性,把它们变成景观设计中的一个特色,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2.3节约设计成本。
景观设计一定要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进行,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景观的设计、选址一定要科学合理,避免对建筑材料和土地造成浪费。对于这类型景观的设计形式上要进行创新设计,有效地节约设计成本。
3结语
由于我国对科学发展观的大力提倡,生态文明观逐渐深入人心,在人类的各项活动中已经融入生态文明观,有效地促进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在生态文明观下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已经是人心所向,因此,如何将生态文明观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者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作者:宋霞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美术学院
一、调研及分析
从调查结果显示,确实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人堪忧。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调查中,在问到您的学习目标时,257名学生中只有103人的回答是贯穿大学整个阶段乃至更长时间的,而近46%的学生没有长远的学习目标,仅是一两个月或一两周的,甚至还有31名学生直接回答没有学习目标。在问到您会根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吗,答经常的只有40名,仅占15.5%,而回答有时或很少的则有206名,占80.2%,还有12名学生回答从不。
(二)学习兴趣不浓,对专业前景感到渺茫
调查中,只有16.34%的学生表示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劲头比高中时更大了,而65.76%的学生则认为和以前差不多或者比以前劲头小,还有46名学生表示越读越没劲,后悔当初考大学。在问到对自己专业的兴趣方面,有115位学生回答有意义、有兴趣,占44.75%;有90位学生回答有意义、无兴趣,占35%;还有25位学生选择入学时无兴趣,现在有兴趣;有27位学生选择入学时有兴趣,现在无兴趣。此外,在对专业前景的看法中,只有75名学生表示乐观,占29.18%,表示一般或悲观的有165名,占64.2%,另有17名同学表示不知道自己的专业前景是什么。
(三)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主动学习的精神
调查中,问到你旷过课吗,只有143名同学表示从未旷过课,占55.64%,其余学生都或多或少旷过课。问到旷课的原因,有41位学生回答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有24位学生表示不喜欢老师的讲授方式,有22位同学认为上课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还有7位同学表示因为上课老师不点名。问到上专业课时的学习态度,有96位学生表示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占37.35%;122名学生回答不记笔记,只划出书中有关段落或纯听老师讲课,占47.5%;还有21名学生表示上课主要是做自己的事,比如玩手机,看其它的书,与同学聊天或睡觉发呆。此外问到上课前后有无预复习,有28位学生表示所有功课都会预习,占10.89%;重点学科预习和偶尔预习的学生都是109位,分别占42.41%;还有11名学生表示从来不预习。另外回答课后及时复习当天功课的有43位同学,占16.73%,而有63.8%的学生表示只在测验或临考前才复习。问到课余时间主要做些什么,有94位同学表示主要是学习拓展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有153位同学回答主要是上网游戏、看新闻、购物、聊天,体育运动或者其他兴趣爱好,占59.53%。综上所述,尽管艺术类学生越来越多,但学生的学习素质却未有明显提高,学生对学习普遍缺乏动力,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旷课、上课不认真听讲、迷恋上网甚至厌学等现象,不仅制约着学生自身的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因为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的艺术设计人才而影响专业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学习动力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有了学习动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效学习,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因此,积极探索高职艺术设计类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关联性分析
学习动力是指各种力量按一定关系组成的,对个体的学习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作用的系统合力。根据其对学习的作用方式可以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由学习者自身需要而驱动学习的一种力量,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态度、情绪、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外部动力则是由外部的激励或压力所推动的,包括社会、家庭、学校、课堂等环境因素诱发的一种学习力量。其中内部动力起主导驱动作用,外部动力起推动促进作用。职业生涯教育,是依据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及个人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的职业能力与素质,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它最早起源于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已得到普遍的推广与实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生涯教育也逐渐提上了高职院校的日常工作日程。从表面上看,职业生涯教育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似乎没有太多交集,但仔细分析艺术类高职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以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两者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从内部驱力来看,由于艺术类高考所需文化分数较低,艺术专业成为一部分考文理没法上大学的学生的选择,这些学生对艺术设计学习没有初始动机,大多是在高二临时转道突击,入学时无论文化基础还是艺术功底都相对薄弱。笔者在访谈中也了解到,很多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并不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和今后职业方向的关系,大多数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而填报,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第一志愿考分不足而转专业过来的。所以说这些学生入校后有一个共同点,即普遍比较自卑,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我评价较低,自信心不足,对所学的专业及今后的职业发展不清晰等,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我评价以及对学业和未来职业的探索规划,其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更在于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的特点,职业岗位的需求,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其次,从外部动力来看,随着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的增大,加上社会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焦虑、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氛围中,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艺术专业学生张扬奔放的个性和一些非规范性的行为和思维习惯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时往往采取两极分化的态度,要么积极面对,化压力为动力时刻激励自己,要么采取消极、逃避或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等行为,很多学生只看到了就业竞争的表象,忽略了其实真正有实力素质高的人才很多企业行业还是求之若渴的,以至对未来无信心,对学习无动力。另外从学校层面看,部分高职学生习惯了中学时期传统教育模式,即重施教主体、轻受教主体,重外部灌输、轻内在引导,在进入高职学习后未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无法适应大学以自学为主的教育方式。加之高中时期还有个考大学的目标,家长和教师在身边不断盯着,上大学后离开了家乡来到陌生的环境,许多学生会觉得一下子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没有近期和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导致学习劲头相比中学反而降低了。而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除了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和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还可以强化学生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通过制定合理可行的生涯目标和职业理想目标,促使学生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在对职业生涯目标强化和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获得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职业生涯教育视野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策略
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高职学生,还是高职院校,都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积极意义,从一入学就加以重视并将之贯穿于学生三年学习的全过程。而在调查中,问到您是否觉得一个较为系统的职业规划有助于加强学习动力时,数据显示87.56%的学生表示认同,仅有32位学生认为其作用一般或没有实质性帮助。但在访谈时,许多学生均表示学校目前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有些片面,实施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另外学生十分希望学校能提供专业有效的个性化生涯辅导。可见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还是迫切希望的,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在培养时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将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全员、全过程、多形式地开展。下面笔者就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高艺术设计学生学习动力提出几点策略。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各有侧重的职业生涯教育
大一阶段,学生刚入校,面对新的环境、生活和学习方式,新生们往往会感到迷茫,找不到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此阶段可通过专业介绍,优秀学长座谈,到校外实训基地或相关企业参观学习,开设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课程等方式,指导学生科学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及其职业适应范围,认识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初步确立未来职业目标。大二阶段学生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处于生涯探索期,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职业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阶段学习目标和具体实施措施,同时指导学生征求家人、朋友、专业人士对自己职业选择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职业目标和自我规划。这阶段还要引导学生在明确思想认识和找准奋斗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努力提高自己的“硬件”和“软件”,加强实践技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是职业准备、就业冲刺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培养,在前两个阶段基本完成,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学生参照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果断抉择,克服心理偏差,加强自我调节,掌握就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学校可通过人才素质测试以及模拟演练、实践体验等方法,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辅导学生掌握求职择业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职业工作环境及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二)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往往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从思想上中重视,也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院系要更新育人观念,坚持职业生涯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和日常管理中,融入到各学科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其次,专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学生设计科学的、个性化的课程模块和知识体系,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长,指导他们分时间、分阶段地学习某方面的课程模块,并指导他们处理好主修、选修或辅修的关系,分清学业成绩、专业素养与就业的关系。
(三)开展个性化测评、辅导与咨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设立学生学习与发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测评、辅导与咨询,研究和解答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理性地对待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高职学生到二年级时易产生两级分化,一部分学生经过一年的磨合,对自己对未来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还有一部分同学逐步进入学习疲劳期,他们中的部分学习激情减退,厌学情绪上升,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自我放纵,导致旷课、迷恋网络和暴力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这一阶段的个性化的心理咨询辅导尤不容忽视。教师应科学利用自我激励法、词语暗示法、挫折训练法等,引导学生培养客观独立的自我意识、勇于挑战的竞争意识、敢于战胜逆境的意志品质。此外,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建设通畅、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网络服务系统,使职业生涯教育更加深入和普及,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和工具,搭建方便学生自助学习的平台空间。如在线测评系统和互动服务系统,为学生完成对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测评、咨询提供服务支持;信息服务系统,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提供平台等。
作者:徐亚 单位: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一、民间绘画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对现代平面设计作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那些深受国际认可和中外人士称赞的平面设计作品,往往都具有一定的传统民间绘画元素,并表现出鲜明的中国民族艺术特色。此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可见的包装材料、宣传海报或者印刷品上都能够发现其大部分都是运用了民间绘画色彩进行艺术创造的,用民间绘画色彩进行信息的传递和眼球的吸引,无疑更能够吸引全世界人民的眼光,而且还能赋予作品新的寓意。典型代表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这五个福娃的色彩丰富而又具有文化意蕴,对民间绘画色彩的应用可谓是恰到好处。整个设计团队以动物为雏形,深入挖掘动物在中国统计文化中的深层内涵,重新赋予这五个小动物新的生命,并使用不同的民间绘画色彩,设计出世界闻名的奥运会吉祥物。如五福娃中贝贝以中国吉祥动物鱼为基础,辅助水波浪图案,以民间绘画色彩蓝色为主调,加以简单的红、绿、白三种颜色,营造一种清爽、明快的视觉效果;又如晶晶以中国熊猫为基础,辅助莲花纹样,以黑色作为主色调,并配以白色、鲜绿色,呈现出一种生机盎然之感。加之熊猫原本就是中国的国宝,也很符合传统文化的寓意。设计者将中国文化和民间绘画色彩元素融入了五福娃中,五福娃的形象恰当的表达了中国的形象,让全世界认识了当代中国的艺术魅力。更要重声的是,五娃还印证了中国民间绘画色彩的哲学观,中国民间绘画色彩讲究“五色观”,也就是将白色、黑色、赤色、青色和黄色五种颜色来表达不同的内心世界,搭配出不同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民间美术在色彩的搭配上往往别具民族特色,并习惯于将对比强烈的色彩进行搭配,从而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吸引观赏者的眼球。
二、民间绘画色彩在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装饰艺术设计中同样应用了不少的民间绘画色彩。民间绘画色彩与现代装饰设计的搭配,使得设计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民间绘画是老板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老板姓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同时还颇具地方文化的特色。因而,在现代装饰艺术创作中也往往会贴合当地习俗文化来进行设计,从而凸显地方特色。如位于南京地铁一号线的壁画,就融合了民间绘画的色彩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南京的历史十分悠久,名胜古迹也特别多,如果要想在设计上突显南京古文化的城市气息,就要从民间绘画艺术角度进行考虑,如采用陶瓷的彩绘作为表现形式来展现南京城市风韵,提取青花元素来构成南京的自然景色和名胜古迹。在构图上也十分简洁明了,色调轻快。在表现形式上采用的是瓷板雕刻加影青釉底青花复合工艺,让画面更具立体感,同时还利用了民间青花进行装饰,使得设计独具特色,并与民间绘画色彩进行了良好的互补。南京地铁站的空间装饰也运用了民间绘画的色彩搭配,色调柔和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人们在地铁站时除了能够欣赏到南京这座城市的优美风光,同时也能够感受到民间绘画元素的魅力。
三、民间绘画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在服装设计中,民间绘画色彩的运用也十分的广泛。服装风格就由服装要求所决定的,人们对于服装的认识,一般都是从款式、面料和色彩开始。但色彩却是服装要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服装设计的色彩运用方面常见民间绘画的踪影,很多设计师也非常乐于从民间绘画中寻找灵感。设计师们通过充分利用民间绘画色彩及其深层次的文化意蕴,巧妙地将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优秀文化结合在一起,为服装设计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和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领域最常用的颜色不外乎为彩陶色、青铜色、青花色等,而民间绘画艺术中的饰品元素也常常作为服装设计领域的灵感元素,如剪纸、年画、彩塑等等。这些色彩与饰品都在服装设计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服装设计当中,民间绘画色彩集合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与特色,作为现代服装设计的艺术宝库,民间绘画艺术为服装设计提供了诸多的益处,如服装典型代表作品《春天的故事》充分利用我国民间绘画的纹样,注重民间绘画色彩的炫丽,色调庄重鲜明,款式简洁,营造一种春天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个作品中,民间绘画色彩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引导了我们现代服装设计的新方向。
四、结语
总之,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来源地,民间绘画色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也在日渐突显,民间绘画色彩元素的运用必然会给现代艺术设计带去新的发展方向。
作者:展庆召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一、艺术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
(一)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
仿生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因为园林设计多是室外设计,有着广阔的环境背景和天然的自然环境气氛,在园林设计中使用仿生学理念,不仅能够体现出园林设计的匠心所在,还能使园林的自然感显得更加活泼和生动。很多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都极具代表性,例如,长春和吉林、哈尔滨等地的小区园林设计中,经常放置仿生的小区景观小品,如假山、仙鹤、小鹿等仿生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使小区的园林景观更显东北物产丰富的状态,也使得小区景观的审美价值有所提升。
(二)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
仿生学应用于家居设计,是家居设计进入后现代设计阶段以后盛极一时的设计理念。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被应用到许多方面,大到房屋的室内设计整体构思,小到杯盘器皿,都有仿生学的痕迹。与园林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有所不同的是,室内设计的仿生学应用经常表现在材料和生物理念上,因此大多数家居设计中的仿生学作品,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作品的美感在于体现出生命力,审美的价值在于传达生命的意义。例如,现代设计家居设计中的沙发座位是有意凹陷下去的,靠背也是不规则的内陷型,还有些阳台椅是明显的蛋形,这些家居用品都给人一种舒适、安全、被保护的感觉,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使用感受上,都更像一颗“蛋”,这就是仿生学要表达的生命、安全的意义。
(三)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
服装设计是设计艺术中的重头戏,随着人们对服饰审美标准的提升,服装设计已经从简单的满足人们穿衣需要发展成为展示人们生活艺术的重要领域。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仿生学也成为人们直接表达穿衣理念以及对自然的态度的方式。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之中重要的一点在于服装材料的变革,科技的进步以及环保主义的盛行使得那些直接使用动物皮毛的服装材料发生改变,仿生学理念促使动物皮毛演变成皮毛的仿制品;另外,在服装设计中,许多裙装的轮廓与花朵的形状类似,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体现女性如花朵般的美丽,还有些服装设计直接将仿生动物安置在衣服上,如蔡康永在主持“康熙来了”的节目时,服装上经常停着一只仿生的鸟儿,以此体现他主持风格的活泼和睿智,这也是服装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
二、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
(一)展示艺术设计的自然魅力
大自然的魅力在仿生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自然界万物为设计师提供了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的灵感与素材,并为设计思想的表现提供物的载体。师法自然,进而激发出设计师的设计灵感与思想火花,汲取自然界中生物形态优化!合理的一面,再运用科技成果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的环境,达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设计师借仿生设计固有的意义,将其出神入化地融合在载体意义上,创造出更符合人们心中理想的意境。仿生设计因其自然美妙的魅力丰富和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受到广泛的青睐。
(二)体现人类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蕴含着造物者赋予的自然美感。例如对称美、自然重复、无序排列、有序无序的构成等等。自然界中许多生物(包括人类在内)的身体蕴含着比例的美感,有“黄金分割点”的呈现等。人类诞生之初就受到自然物象的熏陶,也形成了人类对于生物外表一定的审美取向。仿生学应用在艺术设计中,能够对人类生存的基础进行完美的展示,使人类的生活环境美感提高。
(三)使艺术设计的思想得以发展
仿生设计的运用丰富了社会的物质文明,得到了人们一直的喜爱。在当代社会环境下,仿生设计运用在陈设设计里,完全是现代工业社会心灵的解药,艺术家们正逐渐把眼光由繁复奢华的创意,转向大自然赋予心灵平静的力量。仿生设计把大自然的力量附属在了人们日常最贴近的环境,让人与自然时刻都亲近,把自然的平静带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让人感受和触摸到了大自然的质朴,宁静与温馨,极大地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三、艺术设计中的仿生学未来发展
(一)仿生学应用范围扩大
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会随着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仿生学理念的理解而扩大范围。目前的仿生学主要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那些艺术作品中,而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仿生学理念可能被应用在高精尖艺术设计领域中。
(二)用仿生学表达“人本”的创意理念
仿生学理念表达了人类对“自然性”的追求,因此,未来的仿生学将把“人本”理念的展示作为创意的基础,通过艺术设计去展示、追求人类需要中最基本的东西,使人们与艺术设计作品之间的共鸣不仅在于应用性,更在于精神方面的满足和交流。
四、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中的仿生学应用存在于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之中,在使用仿生学设计手法的同时,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自然要素和人本美学元素也因此凸现出来,可以说,仿生学的应用时目前艺术设计中的热门话题。随着人本理念的进一步推进,仿生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人本”的创意理念也会在仿生学应用中得到极大发展。
作者:周通 单位:许昌职业技术学院
一、艺术设计专业培养学生创新性的要求
(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改革模式正处在发展的适应期,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育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培养而言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革的地方。而学生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同时要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紧跟时代的发展,及时调整方向。通过教育改革的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意义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而言,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第一,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并不一定会满足未来工作时的变化模式,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适应时代的发展。第二,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拥有了创新的能力,那么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以及未来事业的发展中都会有更好的发展,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让学生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第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遇到作品设计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适应时展的步伐,提高学生的人际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之中。其次,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保证学生的专业素养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最后,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教学模式的探究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艺术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对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寄予厚望,也希望他们可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通常会表现出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培养,学生更多的情况下都是被动的学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被忽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推进课程的改革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专家学者在校进行知识讲座,在演讲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局限性。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学而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艺术文化的素养及专业的技术知识贯穿到整个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加校园活动的同时设计出与校园文化相关的作品,不断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从而构建出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艺术气息浓厚的环境下自主学习,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艺,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竞争中找到发展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通过比赛学生们可以互相学习、相互进步,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发展的艺术设计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之外,还要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文化素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目前,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认为,艺术设计的重点就是设计,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发展形式会将学生带到学习的误区。在艺术类的考试过程中,其文化成绩会相对较降低,因此,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之后应该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头脑,这样才可以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现象力,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当然可以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此同时,在作品设计时更应该让学生细心地观察生活,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可以将设计的作品形象化的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发展的方向。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的核心内容。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因素,加强教育改革机制的建立,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课程,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找到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从而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实践高职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国家的发展输送更多适用型人才。
作者:吕娜 单位:琼州学院
一、学习设计素描的价值
设计素描是从纯绘画形式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的视觉造型艺术,是具有明确功能性和实用性的一种设计基础训练方式。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其目的是为提升学生专业设计能力服务的,它的目的性和功能性都十分明确。艺术设计的素描教学,要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设计素描的本质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结合,是以实用和审美为目的的。设计素描的学习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素描造型能力之上,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描造型能力,才能达到“笔随意转”的境界。
二、认识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绘画表现形式,是用素描表达的方式传达设计师对事物的构思、设想、策划、规划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使设计直观化、艺术化、渲染化,它是设计师表达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设计素描把传统素描的造型能力拓宽转变为对设计构成的表现与研究,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途径。设计素描拓宽了素描的基本内涵,以宽阔的视角来重新认识素描的价值与意义。学习设计素描,要着重培养自己的设计意识、图形意识、创造性表现意识和美术设计的思维技能。设计素描是与传统素描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种素描形式,它在观察方法、表现形式、思维方式和目的等方面与传统素描有着明显差异。设计素描的应用极为广泛,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和包装装潢等领域。
三、设计素描有着自身的造型特点
设计素描作为艺术设计基础造型的训练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不同,不以真实地再现自然为目的,而是从研究自然形态入手,以获取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将从客观事物中获得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以更加主动性的姿态进行重新构建与创造,可以说,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
设计素描应以客观物象的本质特性为依托,通过研究客观物象的形态特征,来获得设计的构想与创意。设计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是凭空的臆造和胡思乱想,设计素描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解、归纳和概括,既要有新意,又要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2.逻辑性。
客观物象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关系,逻辑性是设计素描的重要特征,逻辑的推断、逻辑的关联、逻辑的迁移等,都成为设计素描造型的重要因素。因此,强化逻辑训练,养成对客观事物逻辑的分析与理解,从事物表象中发掘新的判断与认知,是提高设计创意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3.综合性。
设计素描的表现形式极为丰富,它不仅研究客观物象的结构构成、形态构成,而且将材质、肌理、媒介等应用于设计之中,大大提升了素描的表现手段和语言。因此,设计素描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表现形式也更为多样,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意与表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4.创造性。
设计素描是以培养设计师的设计创意能力为目标,设计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的设计是没有价值的。设计素描通过主观的认知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去认识和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从中获取新的设计元素,形成全新的现代设计理念。
四、设计素描学习的意义
设计素描从传统素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构素描学习的目的性和指向性更加明确,其目标就是培养实用型艺术设计人才,造就未来的设计师,满足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对新型设计人才的渴求。设计素描以其独特的艺术教育理念和方式,对培养设计师的艺术素质和创意构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设计素描成功地将基础素描的学习转换为能力,将基础素描学习和设计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基础素描服务于专业学习的需要,改变了传统素描的“纯绘画”性。设计类的素描教学,是以培养锻炼设计人才的造型力、创意力和综合素质为目的的,设计素描的教学始终围绕设计教学来开展,并将素描教学引向实用,目的性更加清晰。设计素描将观察与理解、分析与判断、具象与抽象、肌理与材料等造型因素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素描表现语言的局限性,具有更为宽阔的造型方式和设计表达方式,形成透过事物的表象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思维习惯。设计素描的学习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形成学生设计理念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整体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设计素描的表现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是造就优秀设计师的基础。
作者:王光辉 单位: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
一、汉字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种抽象元素,主题汉字的字体设计本身就是由点、线、面组成的,同样的它们也可以再次构成新的点、线、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这种点线面的构成表现会使汉字的字体设计带有明显的内容与基调,人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汉字的字体设计所要表达的情感,达到包装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桥梁作用,同样也是视觉美感的再创造。将“中华”汉字的字体设计,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便于识别、记忆。“京”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的“中国印”标志设计选择了“京”作为文字图形的一个符号。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在跑步的运动,突出了奥运运动健康主题;同时人们通过这个汉字的字体设计知道了2008奥运会在“北京”开展的;另外“京”字符号设计成了一个像“文”的文字,凸显了“人文奥运”的时代主题。文字的现代图像化同时融合了“北京奥运”、“人文情怀”和“运动主题”三个主题信息,并且以中国印章(篆刻)这一最为深刻的古老的艺术的形式出现,既突出了这个汉字图形化的时代主题,又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古老的文化艺术,起到了传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效果。
二、汉字的设计定位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一)汉字定位与艺术设计的形象战略关系
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最突出的特点是易于识别,充分体现了产品信息化、视觉化、艺术化等视觉语言特征。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是企业文化与品牌形象的整体而简练的概括,汉字的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无论表达什么、指示什么,无论是寓意还是象征,含义与企业文化都应是相统一的。在艺术设计中,既可以利用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诠释商品属性的媒介,通过改变字体本身外形和字体的结构进行图形化处理;也可以从版面空间排版关系上进行合理利用与调配,即将文字看作是最基本的点、线、面元素加以编排设计,使其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从文字本身去寻找可以运用的图形元素,根据商品属性进行汉字图形化字再设计,增强商品的视觉表现力,体现出产品品牌的风格形象。
(二)汉字的设计定位与艺术设计的视觉形象关系
有时候主题文字的图形化在艺术设计中占据了一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这种主题文字本身的图形化设计可以通过象征、寓意的手法对字体进行增减笔画、添加装饰或改变字体结构来拓展字体形象,强调字体所传达的深刻含义和视觉效果。
三、汉字字体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汉字字体设计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从概念上来说,面的形成是由线的移动轨迹所产生的。面的不同分割和布局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可以产生轻松感,也能形成压迫感,映射出不同的视觉动势。主题文字的存在使整个包装版面相当生动饱满。以面构成时,统筹各元素的关系和画面的和谐,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在包装上做出些空白处理,在立体包装上,还可以将文字编排进行两个平面之间的跨越,增强视觉张力和艺术效果。汉字的字体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书法字呈现
书法的笔墨意韵具有一种流动方向性,不可重复的书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化的表现,是一个以时间带动空间,以动作过程带动视觉的表现方法。如:茶叶艺术设计就是以书法字呈现,中国文字的古韵将茶叶的绿色韵味充分体现出来,艺术设计是产品投放市场的首要印象,下面的茶叶包装给人焕然一新的初步印象,引起消费者的好感。
2.拆分文字笔画
将一个或者多个中文字的笔划进行拆分,结构重组,这时文字的识别性降低,但是图形化增强,一般需要注释。拆分后重新组合的文字失去了直白的解释功能,但新的图形形态具有更加深刻的寓意。月饼包装,“回”字的巧妙变换,充分体现了月圆中秋与回家与亲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包装生动、形象地传达了产品的主体思想。
3.文字留白
汉字字体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突出产品的亮点,体现在平面广告的构成要素的差异化创意方面。汉字字体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形状、大小、色彩、深浅,发散,组合能够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心灵感受和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近几年来商业广告设计艺术中汉字字体的表现形式获得了多角度的视觉效应,显露时代风格。“花开富贵”礼品袋,清新简约的字体和简洁,四周的空白留给消费者适当的想象空间。在立体包装上,还可以将文字编排应用于包装与产品之间的跨越,加强包装与产品之间的联系“。花开富贵”礼品袋的包装设计中选取具有东方古韵的折扇汉字字体装饰,在外包装上,生机勃勃的蝴蝶和牡丹清晰了反应了礼品的高雅,在“花开富贵”三个字的运用上,利用不同的字体、字的不同大小突出的特色品牌,整个包装采用文字图像化的设计,除了保留花开富贵文字标志、红牡丹、蝴蝶外以及少量的商品信息外,几乎不再运用任何的图案装饰,整体包装效果简约鲜明,达到优雅的视觉效应和心理效应,传达了源远流长、品味生活的一种从容态度。这种充满文字图形化的设计使得整个包装更加突出品牌形象,成功地在其功能和情感诉求上达到了一个平衡考量。
(二)汉字字体设计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汉字字体作为网页设计的一种元素,直接影响着网页的整体形象。汉字字体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与传统媒体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效应。在隶书与楷体、黑体与宋体之间浓淡变化形成缤纷的色彩层次,字体的线条为虚实相生,字体的大小、粗淡可以随意调整,使网页艺术设计产生出悠远豁达之意境,将中国汉字的意境融入到新媒体传播中。
(三)汉字字体设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将汉字字体以标记、点缀、插画形式应用在书籍装帧中,带来焕然一新的效果,对汉字字体文化也起着传播的作用。无论从装饰性还是艺术设计的设计运用上,都继承了汉字字体的线条特征表现出来的灵动韵致。书籍中的汉字字体插图,营造了文化、活跃的氛围,使书籍焕发活力。如《星火燎原》一书选用了的狂草,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不用其他元素,仅凭这四个字已经凸显出书籍版式设计的特色。另外,有的书籍装帧采用了书法家的书法来题写书名,由于书法家的知名度和对书的理解与创作,提升了书的艺术个性;有的将书法字体与图书的内容、构图、图案等元素搭配,并在边缘关系处寻找新的灵感融入主观的意念,书籍装帧的效果就更加富有感染力。
(四)汉字字体设计在唱片封套设计中的运用案例分析
根据汉字字体提炼出丰富多变的图案,通过线条组合,可运用到与中国的唱片卡套设计中,唱片卡套设计不仅仅要是汉字字体的引用,还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继承。随着音乐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艺术设计的开发,汉字字体文化开始以唱片卡套这种形式随着唱片的热卖以更快更新的渠道传播,使汉字字体艺术与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接轨,实现音乐与画的和谐共存,让唱片外观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不失时尚气息,既反映出唱片音乐的主题,又使唱片封套充满了文化底蕴。
四、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经济体制的转变,生活节凑加快,人们希望信息传达、交流更方便、快捷、直观,基于这种需求,文字的图形化设计在艺术设计中得以更快地传承,文字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开始趋于简单化、抽象化、符号化。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中,文字设计能够更简练、直观、形象地表达产品信息和产品内涵。消费者通过文字对产品产生初步认知、记忆和是否购买情感考虑,主题汉字的字体艺术设计是企业品牌的形象展示,是提升产品形象的关键因素,是连通着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视觉纽带,主题汉字的字体设计的合理、科学对产品的市场推广、营销策划起着重要作用。主题汉字的字体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视觉元素,在对其运用过程中,除了鲜明地表达产品信息外,还应融入审美理念和文化内涵,不断创新,满足消费者视觉上审美效应和对产品的情感诉求的心理效应,才能让产品形象深入人心,历久弥香。
作者:吴双 单位: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反工业化的神性审美倾向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工业化大潮中,机器被看作是人类劳动的替代者,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机器力量的惊叹和礼拜之中。我们都很熟悉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便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建成的,据说其囊括人类对圣经中的巴别塔的隐喻,另一个隐秘的灵感则是其象征着人的体形。“除了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以外,欧洲还没有一个大都市,是那样的在视觉上被一座单独的建筑物所控制;甚至今天,埃菲尔的芒尖在自己的城市中比米开朗琪罗的大穹窿更普遍的昭著显眼。”这是那个时代对机器的顶礼膜拜,是对自我力量的肯定,这种崇拜甚至要超越对宗教的崇拜力量,人类由此越发失去对自然尺度的敬畏之心。一些艺术家开始发问:我们是不是一种制度的受害者?那种制度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却被强加在了我们头上,它使我们建造出工厂以后,就势必不惜一切代价地填满它们,却不问我们是否是为了我们的心灵才需要它们;它使我们让轮子转动起来以后,就不得不使它们不停地运转,却不管它们在做些什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是什么?那个办法是否就是一种生活?其中人人都能快乐而自由的以某种方式表现自我,从事完全由自己支配的工作;那种生活最推崇人的价值,而位于人的价值之上的,则是一种万物都具有神性的感觉。这些艺术家属于“拉斐尔前派”,他们肩负着那个过度兴奋年代里的人类良知。一些设计先驱们积极反对机器崇拜,在设计作品的形态上表现为中世纪装饰风格的回潮。中世纪的美学观认为,艺术之美源于“神溢”,认为艺术创造者不能从其作品中体现本身的审美思想,而是把审美心理趋向于神秘的直觉,要求“与神契合为一体”才能见到最高级的美。这种虔敬的态度是反工业和反现代的态度,在这个方面可以说其是消极的。但是消极之外,我们能够看到理想主义化的艺术设计先驱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对神性审美尺度的自我坚持。神性审美主义对艺术的影响就在于,其建立了一种尺度,一种凌驾在艺术作品和设计作品之上的、精神性的、自律的尺度。20世纪初期的许多艺术设计先驱,面对旧日审美的迅速流逝,皆以神性尺度为作品创作之首要根据。他们强调自然的力量,坚决抵制工业化,他们尝试以各种手段呼唤审美回归,退回到中世纪神性与自然的审美精神之中,在浩浩荡荡的工业时代企图唤回人对神性的敬畏之心。虽然这些艺术家们其志可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面对新的技术革命,这种坚守是不理智的。
二、新时代呼唤新的审美范式
20世纪初的机械化生产带来了时代的进步,技术的飞跃,但同时也践踏了人类的传统审美感受。粗糙、肤浅的产品大量涌现,替代了传统手工文化形成的优雅、精致的手工制品。在工业化时代以前,人类的日常用品和生活环境中,凝结了几千年光阴洗练出的审美范式。一钵一罐、一衣一履,皆有缓慢铸就的设计规范和审美习俗。这种审美体系是由最具消费能力的贵族阶层的审美习惯建立起来的。物质生活富足的贵族,对待使用物的观念不同于平民,他们并不是仅仅要求“物”具备使用功能,而是要求“物”体现出精致、完美的形态,追求蕴含在“物”之中的精神文化内涵。我们现在在工业革命以前日常用品的形态中,可以看见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吉祥寓意等造型元素,这就是手工艺人为迎合贵族审美习惯而慢慢形成的设计风格。但是,18世纪“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带领了欧洲一次又一次的平民化革命,贵族与平民实现了精神上的隐性融合。19世纪的大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使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渐渐完善,更进一步消弭了贵族与平民间的阶级壁垒。贵族阶级被严重削弱,而资产阶级和普通市民阶级异军突起,成为策动社会变革、影响社会审美的主导力量。这种阶级上的平等正在改写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历史,同时,新的社会结构和消费意识也在呼唤新审美体系的建立。一部分艺术家和教育家清醒地意识到工业化潮流无法避免,他们坚定地接受工业时代,并坚信通过在艺术形态上的努力探索可以达成“美”与“用”的统一,建立新的审美范式。
三、契合神性审美主义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一)方向: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一些艺术家开始意识到,某种新的审美思潮在渐渐萌芽。同时,一些专门的艺术设计学院诞生了,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公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其办学宗旨即是“艺术与技术——一种新的统一”。包豪斯的创办者们意识到,新的时代已然开启,那为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工厂与市民阶层的生活而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关键在于寻找一条审美的“中道”。包豪斯第一任校长沃尔特•格罗庇乌斯(WalterGropius)的态度与反工业的艺术家们截然不同,1922年2月3日,格罗庇乌斯在包豪斯的形式大师们中间散发一份备忘录:“我们既能称道装配良好的飞机,又能称道创造性的双手做成的艺术作品,这样好不好呢?我们不是那种非此即彼的人,很明显,我们同时在思考着两种创造过程,它们互相之间完全是隔绝的,但是又在同步进行着。并不一定其中的一个过时了,另一个就准是现代的;它们都在继续发展着,而且看来还会渐渐的互相靠拢。”格罗庇乌斯的见解,也是20世纪初许多艺术设计先行者们的共识。包豪斯提出,让科学、技术与艺术结合,将“功能主义”引入艺术设计,让设计为生活服务,顺应新技术的要求,并表现艺术设计者的审美思想。这是艺术史上殊难跨越的一步,以往孤高自赏、服务于贵族的手工艺品,现在不但需要兼顾“美”与“用”两面,还要符合工业量化生产的技术要求。“用”即物品的功能性,这一点是一切人类用品的基本属性。但是如何使日常用品更“美”,如何使用品符合审美的要求,符合什么阶级的审美要求,则是一个不断随着时代变迁的问题。尤其在20世纪初,当旧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渐渐被替代的时候,新的审美尺度应该如何建立?沃尔特•格罗庇乌斯以前瞻性的姿态论述新的审美尺度:“只有不断的接触先进的技术,接触多种多样的新材料,接触新的建筑方法,个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才有可能在物品与历史之间建立起真实的联系,并且从中形成对待设计的一种全新的态度,比如:坚决接受这个充斥着机器和交通工具的生活环境。遵循物品的自身法则,遵循时代的特质,进行有机的设计,避免罗曼蒂克的美化与机巧。”彼得•贝伦斯(PeterBehrens,德国艺术设计先驱)说过:“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才能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技术成就变成一种成熟的、高级的艺术,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在人类的文明中具有深远的意义。”这就是公立包豪斯设计学院创办的初衷,也是艺术设计先驱们努力尝试辨明的方向。
(二)内省:伊顿式“预科教育”的核心
在研究和整理中,包豪斯初建时的一位重要人物,自称“色彩艺术的大师”约翰内斯•伊顿(Jogannesltten)的教学方式和审美思想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伊顿是包豪斯设计学院预科教育的奠基人、艺术家,同时是虔诚的拜火教徒。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信仰与他的教学方法是联系极其紧密的。伊顿推行的预科教育重点在于通过对精神与身体的双重净化,释放学生内心沉睡的创造性艺术潜能。预科教育只有半年,不能通过预科的学生比例非常大,他们会被劝退;而通过了预科的学生则被各个作坊吸纳,成为包豪斯设计学院正式的学生。这种教学方式非常接近神秘主义,在课堂上,学生们首先要学习的是控制呼吸与沉思冥想,从而磨炼身体与意志。然后,才涉足色彩、图形与材料的基础综合实验。伊顿所重视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艺术才能、激发感性的艺术本能,使学生受到艺术精神的感召。激发艺术才能的切入点,是鼓励学生从隐然不可猜度的神秘虚空中发现自我。这种作用于艺术设计初级课程的神秘主义,其出发点不再等同于中世纪的僧侣将全部的创作热情奉献给某位神明,而是艺术家对自我创造性才能的发现。其创作目的也不再是将作品奉献给神,成为神明的忠诚信徒,而是融合自我与普罗大众,将倾注了自身审美思想的生活用品,应用于可批量生产的工业技术,然后出售给新兴的城市居民。我们可以基本推知,通过了伊顿式预科教育的学生,他们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要求在本质上符合神性审美精神,尊重自身灵性的先验式审美体验。作品的“灵晕”借由设计者个人灵修式的创作方法而显露出来。即使他们的一些早期设计作品显得有些“古怪”,但形态上的演变通常需要一段时间积累才能渐渐趋于稳定。我们在包豪斯中后期创作的产品形态中,不难看到伊顿基础教育的影子:那些简洁流畅、质朴而丰满的物品形态,无一不凝结着艺术家天才的灵光。
(三)契合:尊重神性审美尺度的设计观念
1924年,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写成了一篇文章《公立包豪斯的观念与发展》,行文之间他承认,这所学校应该感谢“‘英国的拉斯金和莫里斯,比利时的范•德•维尔德,德国的奥尔布里希,贝伦斯……以及其他一些人,最后,还有德意志制造联盟’,他们全都‘苦心探求,并且最先找到了一些方法,重新把劳作的世界与艺术家们的创造结合起来。’”这些“方法”是尊重、承认、契合神性审美的吗?笔者认为是的,当设计者在设计行为开始之初,首先寻找自己内心深处完整的世界,并将其中带出的美感体验形态化。这种在视知觉层面“推己及人”的审美方式,非常近似于中国儒家精神中个人意志反映上天意愿的神性审美思想。在儒家文化中,作为人类,自我的行为不仅对个人有意义,而且对人类群体、对自然和上天也都具有意义。这种态度既符合实用理性的原则,又承认神性是永恒存在的。《中庸》第二十二章提到人与物、与天地的关系:“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人与天地可以并称三才,正在于其无限的创造性,设计师恰当地发挥其心灵的创造性,结合工业生产的量产化技术,则可以将属于个人化的创作行为扩大到惠及整个人类。儒家的核心精神认为,我们的情感、思想和观念不必然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越是个人的,就越不必是私人的。这个观念也正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源泉:通过工业产品媒介,设计者将自己体会到的艺术美感共享给所有人。
四、结语
斯诺宾莎在《伦理学》中谈到了一个命题:“人的心灵具有神的永恒无限的本质的正确知识。”而中国的《六祖坛经》里则有:“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事实上,不论东方宗教、哲学,或是西方哲学都肯定这一点,即在人的心灵之中有高于人类本性的能量存在。20世纪初期,以包豪斯设计学院为源头发展起来的艺术设计教育,其目的即是训练设计师和艺术家从自我的心灵出发,寻找适合于主流人群审美共性的设计语言,并在适合人类审美共性的基础上,由艺术家的内省式思维激发出更高级的审美体验,将之凝练在艺术品、日常用品、服装、海报等形态之中,提升受众的审美感受。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包豪斯停办,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争使得当代审美观念从本质上发生异化,战后的现代主义风格并不是完全沿着包豪斯式的艺术设计体系发展起来,而是走上了另外一个方向。但是,我们依旧可以说由包豪斯设计学院引发的包豪斯设计运动,在通往新造型的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从形态的角度给予了现代设计全新的视角。虽然20世纪初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获得全面的成功。但这些艺术设计家、教育家和理论家们,就像是闯进未知树林的拓荒者,他们开拓出的条条小路给森林带来了充足的灵气、空间和可能,将后来的行进者带往那未有人涉足的、未被踏折的完整茂密之林木的所在。我们应该承认,正是由于对神性审美尺度的肯定,才使一部分工业产品得以保有设计者的“灵晕”,缔造出现代主义风格的形态特征雏形。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最初和最基本的神性审美倾向,则不断引导艺术设计的教育方式,给后来的设计者们打开了一个完整、辽阔而无限的空间。
作者:侯双双 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一、师法自然,造化无穷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对自然的认同感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到自然界去寻找设计的灵感来融入设计,很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同。各种生物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经过物竞天择,保留下了最能适应现在这个自然状态的功能和造型,是我们发掘不尽的宝库。师法自然,既可以是造型上的,又可以是功能上的,我们要根据设计对象、目标人群的不同,进行灵活的处理。从自然界汲取设计灵感,绝不是简单地照抄其形态,而是加以提炼和加工。照抄形态不等于设计。“设计”是可以进行提炼,将其形态中本质的美找出来,应用到设计中。齐白石说过,画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用到对自然界的借鉴上,同样适合。将对自然的借鉴融合到设计中去,与其功能和适用对象相适应,才是一个成功的设计。
二、追本溯源,去繁就简
在设计构思开始时,剔除所有外在的干扰因素,从设计对象最根本的设计目的入手,再逐项做“加法”。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构思的过程中,很容易被既有的各种因素所干扰,对设计对象最根本的功能反而有所忽视。比如过于专注于“造型”的“美感”和表面的装饰,却忘记了产品所承担的功能;再如过于重视海报的“色彩”“布局”,却忽视了要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等。追本溯源,就是要剥去这些所谓的“设计要素”,从本质入手,扫开迷雾,看到真相,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时候,我们被过多的“设计技巧”“美感要求”所困扰。在设计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各种设计的“要则”,美的“规律”。想得周到是好事,但是有时想得太多反而会成为打开设计思路的负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先放开那些因素,直奔主要功能,反而会豁然开朗,做出直击内心的优秀设计作品。在设计中要敢于抛开次要因素和各种外来条件的干扰,直面产品最基本的功能,直面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在确定了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之后,再逐渐发散开,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完成设计。现代主义的设计中,简洁正在成为主流,是对最根本的设计目的的诠释。
三、情由境生,物随人变
无论何种设计,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人在不同环境、情势下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灵感。很多新的设计就是由于人的需要被创造出来并不断完善的。当我们又遇到一个设计课题时,可以想象将目标人群置于某个有需要的情境之中,看看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会有什么需要。能给人们带来便捷、舒适的设计就是好设计。在某些情境下,这些需要会自然地表现出来,而设计灵感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在现代社会,以人为本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决定一件产品能否成功的关键。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功能的实现已经不是产品之间竞争的主要因素。能否给人愉悦的使用体验,能否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创造更舒适的生活,成为价值取向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运用“情境法”,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所做出的设计,可谓是恰逢其时。要做好设计,就必须随时关注人(包括自己)的需要,在不同情境中,尽可能将这些需要记录下来,成为我们的灵感库。情境法可以用“故事板”的形式进行表现,当故事讲到某一个阶段,目标人群的需要和设计灵感往往就会出现了。
四、头脑风暴,妙手偶得
头脑风暴是设计与其他创造性活动中常用的方法。头脑风暴一般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组人不受任何约束地就所设计的课题发挥自己的想象。每个人可以畅所欲言,随意发表观点。头脑风暴有时候采取联想图的形式,从甲事物,通过天马行空的联想,与乙事物联系起来。头脑风暴的方法是在运用过程中,对任何有可能、有价值的想法进行记录。其是对头脑的一次洗礼,古诗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其实这里也是“灵感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头脑风暴的关键是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回”。“放得开”是在讨论期间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充分发挥,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收得回”,是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并深入进行剖析。头脑风暴的讨论完成以后,要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部分,往往在设计中可以得到运用。
五、热点追踪,紧随时代
任何艺术作品其实都是主观情感、审美标准和客观世界的混合体,艺术设计的作品也不例外。但是,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纯艺术创作在以客观对象为表现对象的同时,往往更多地表现创作者内心的情感与审美趋势。设计师则必须充分考虑大众的审美取向,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尽可能提高产品的销量,设计师其实是在为“大多数”人进行设计,必须考虑大众,尤其是目标人群的关注点。因此,设计师必须对社会热点有敏锐的触角,迅速接受并融入自己的设计。由于社会热点即是大众的注意力之所在,我们也可以将这种设计灵感的来源称为“取巧”,但是如果运用得好,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热点诸如重大赛事、流行趋势、热门影视作品等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取材对象。比如在推销某些商品时,常常说“某明星同款”,就利用了大众这个心理;再比如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赛事的吉祥物设计、标志设计、色彩使用等,在不侵权的前提下,都可以大胆借鉴和学习。
六、传统文化,不竭之源
中国的设计师要做出蕴含文化特色的设计,才能真正在世界设计界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可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令人震撼的美感,更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借鉴。且不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仅仅是艺术的部分,我们所能学习的也仅仅是沧海一粟。国画、书法、戏剧、雕刻、刺绣等,从造型到技法,从形式到内容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运用中国书法所设计的系列招贴如行云流水,在清晰表达信息的同时,传递出书法之美;设计师汉斯•瓦格纳设计的“中国椅”正是受中国明代家具的启发;德国“红点奖”获奖作品“太极沙发”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借鉴。如今,很多领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学习传统文化绝不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生搬硬套,而是理解其在美感上的内涵,提炼并运用到设计中。照抄不仅不能提升设计水准,反而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值得自豪的内涵,从传统艺术形式中学习、借鉴、提炼,不仅提供了设计的灵感之源,更是文化独立和文化自豪感的体现。一切方法都是有局限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设计的精髓。作为一名设计师,或是一名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广泛涉猎,敏锐地把握热点和流行趋势,并且留心观察,才能逐渐确立专业优势,使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设计灵感不断涌现。构思的方法运用必须依靠坚实的知识基础并加以灵活、科学的运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侯可新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一、以最新成果的接受为和实践为主的“四个结合”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它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要对于历史上著名的艺术设计作品接受,而且也要对最新的艺术作品和成果接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时刻的把握时展的律动,站在时代的最前缘,设计出自己别具一格的作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多媒体展现等多种方式来对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最新成果和作品进行展现,以此来丰富学生自行设计时的素材。实践不仅是对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一种检验方式,而且也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要求,因而是“四个结合”中的关键,它能从根本上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起来的最好模式就是“工作室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早出现在1919年的欧洲,以“知识与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同步”为其核心,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先河,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学生为本,以工作室为依托,依据当前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大势,使得教学与工作室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
二、以实践式为主的三个探索
在上文中的实践为主的四个结合中,谈到了实践式为主的三个探索的主要思路,那就是“工作室制”。工作室能够促进师生角色的转换,它不同于教室和教研室,而是以个人负责和项目负责为依托,教师以企业老板的身份进行管理,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则可以以员工的身份深入到工作的全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的工作要求。在工作室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加入教授课程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吸收外面的企业项目,以任务为主体来完成所有的课程教学,同时又能够使得学生与外面的市场需求零距离接触,解决了今后必将会面临的就业问题。工作室运行的核心思想应该体现为适应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和实训,而且与外面的企业相结合,保证工学一体化。工作室是设计公司的一个缩影,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除了公共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在工作室完成。在工作室的设计和组建的过程中,人才的选用要求老师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保证学生各尽其才、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成为人才培养的模式,否则将会葬送学生美好的学习时光,因此在工作室组建的过程中,应该建立起“工作室建设改革领导小组”与“工作室建设工作小组”,以此来保障工作室顺利的运行。同时在工作室建立的过程中,应该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适当的进行总结,并且可以采取专家论证的方式,总结工作室的缺失,人员安排是否合理,项目设置是否能真正地体现教学。在工作室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检验师资力量,同时也能与企业相结合,从而形成产学互动,校企双赢的良好的运营模式。
三、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四种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观念与材料,新的技术与信息的出现可谓层出不穷,这从物质上也从技术上为艺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对艺术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上文所述,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艺术设计本就是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因而这也就决定了艺术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需要创造性思维全程参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他的特征是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办法,才导致了创造性思维能够调动起大脑中所有的信息和知识,借联想、想象等灵感来发现独特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创造性思维,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要对文化传统有良好的把握,创新与传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艺术设计是一个学科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他涉及到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因此必须对各个学科的文化系统有一个良好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创造性思维;丰富的设计理论与实践经验,设计理论包含了设计史、艺术史等多个学科,它们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外艺术设计的传统,我们只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设计与审美情趣,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思维;最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思维模式,不能墨守成规,依照惯性的思维模式来构思,比如对于西方非理性思维艺术大胆新奇的思维借鉴,但是也不能太片面的一味的追求创新,我们应该用创造性思维,开拓设计的多样化、个性化与非标准化,从而能够做到真正的创新。
作者:徐薇 薛慧峰 白松楠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