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7 08:55:3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在组织中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也随即显得极其重要起来。我国组织先前大都是运用人事管理制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这种人事管理效率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做好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对组织的生存发展极其重要。文章主要讨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变。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事管理;人事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组织人力资本的管理,其具体含义包括:根据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员工的思想及其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激励,从而对员工进行比较合理的分配、运用及管理,以使组织达到对员工积极因素的充分调配和利用,从而取得最优的效益,并且使员工到全面的发展。相对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应该从人力资源和人事管理的区别及转化入手深入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的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职能都包括对员工的招聘、录用、考核和薪酬分配等相关内容,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人事管理还是有很多差别的,这些差别表现在两者的本质、管理重点、职责重心、出发点等等。
(一)本质区别
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比传统人事管理更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和未来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当组织需要作出决策时,它可以给组织提供一个可以长远发展的建议。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它不能考虑到组织的整体性和战略性,人事管理部门不可能给整个组织提供具有重要意义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人事管理很少能涉及组织的高层战略决策。
(二)管理的重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放在了注重员工的有效使用,在使用员工前要对员工进行很科学细致的检测,发挥员工的特长和优势,使员工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样既做到了组织可以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本为自己创造价值,员工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潜能和才智,获得了自我实现感。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考虑到了组织和员工这两层因素,并且最大限度地使其二者产生共赢的效果。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能动性的特征,对员工的使用单一化、机械化,没有考虑到员工的独特性。传统人事管理的管理重点明显没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管理重点的科学性和可利用。
(三)职责重心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重心是在考虑到整个组织的前提下,为组织的成员发展做出科学的决策。它致力于调整组织的所有部门的优势及人员安排,并且对各个部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和分配,使各部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整个组织成为一个密切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人力资源的职责重心是为组织出谋划策,为组织未来的长远发展配置人才;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组织中职责范围比较具体的行政管理职能部门,其职责重心是对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调配、考核、人事档案管理等制定,没有能动性地把整个组织看成一个整体,各部门员工之间没有更好地了解及融合,这样各部门就比较独立,不能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四)出发点不同
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管理其最突出的原则是实行“人本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把组织的员工看成是“社会人”,真切的考虑到员工的需要,实行“人格化”管理,很关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在使用员工同时很注意员工自己的发展;而传统的人事管理把员工看成“经济人”,它站在组织的角度,单纯的追求组织绩效的最大化,而忽视了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
二、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从执行到战略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管理是立足在执行层面上的,它的工作重点是对员工的招聘选拔、分配岗位、工资福利发放、档案管理等事务性上的工作,这种人事管理只是执行其上级的命令,没有主动地从组织整体考虑的决策权;而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整体性、战略性。它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地制定人力资本战略,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起决定性意义。现在的组织越来越感觉到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人力资源应该从战略层面上为组织尽力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执行层面上来为组织服务。
(二)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开发的转变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本看成是组织的第一资源,非常注重人力资本的开发,非常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员工的主动性。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往往只强调对人力资本的单向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具有可开发性,忽略了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从而忽略了对组织中员工能动性的开发。目前,很多组织对人力资本的继续教育看的越来越重,对其投资成本也在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开发和培训的方式也有较大改进,培训内容越来越丰富。员工进行岗位轮换制、员工职业生涯的(转上页)(接下页)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新方法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三)从行政管理角色向咨询、服务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人事部门很大程度上属于行政管理部门。人事管理将员工视为其管理的对象,对员工进行单向的管理,其更偏重于对组织员工的监管和控制,存在着“官僚式”的构架。在这种人事管理模式下,人事部门被认为是不能为组织创造直接价值的成本部门。而在当前组织中人力资源部门积极充当组织决策层,而且为其他部门提供内部服务、咨询,协调内部关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士气,成为劳资双方沟通的媒介。
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显著特点
(一)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开发,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考虑员工的个性、需求的差异,又考虑客观环境对员工的影响,用动态的观点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人力资本合理配置、员工与事的系统优化。
(二)动态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属于动态管理,重视员工的开发使用,强调人员的整体开发。结合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情况,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不断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岗位职务调整,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才能,从而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新时期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之后文章提出了新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包括:完善职称考核模式,公平公正体现评价工作成绩;完善绩效管理策略,建立完整的工作激励模式; 运用柔性管理策略,加强情感理念在管理工作中的融入;深刻领会人才战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观念。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必要性;发展策略
1.新时期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一个国家有没有发展潜力看的是教育,这个国家富不富强看的也是教育。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这个国家向那方面发展?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不可不要的。因为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制度都需要有文化的人、有知识的人、有能力的人。尤其是高等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正随着国家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日益突出。但是在我们现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往往注重的是对学生如何管理,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能获得更高的就业率。比较典型的就是各学校普遍以“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为办学理念,而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很多高校就是大规模采取引进学历高、知识丰富的教师,不少高校还花特别多的精力和物力引进海外归来人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实验设备,以期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提高办学水平。
固然,作为一所高校来说,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和实验设备的改进,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组成的,其中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对于节省高校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以及促进教职员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实际上,在人类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自然成了现代管理的核心。具体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落实到高校之中,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高校的从业人员从招聘、录用、培训、升迁、调动、评价直至退休全过程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管理,谋求教职员工、师生之间,教职员工与教育事业、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竞其功的目的[1]。本文拟结合现阶段高校办学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提供新的参考。
2.新时期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
2.1 完善职称考核模式,公平公正体现评价工作成绩
在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中,尤其是高校里,职称的评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高校里的发展前途,并且直接决定了他的收入甚至是“话语权”。目前,高校中目前大部分工作的考核标准都是以专职的教学科研人员作参考的,大部分的标准都是发表了多少论文,论文是什么级别,获了多少奖励,有多少专利或者标准等等。这些考核方式对于一些专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一些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或者公共课部分学科的教学和工作人员来说则十分不利。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例,他们更多的还是以向师生提供服务为主,如果单纯的还以发表多少论文,申报多少专利为标准去对他们进行考核,显然这些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所不具备或者很少出的成绩。因此,以此作为标准去衡量图书馆以及其他类似教辅岗位的工作人员,使他们与专职的教师、科研人员“同台竞技”,必然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此,各高校需要从新梳理职称评定标准,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公平的职称考核策略。比如,针对类似教学管理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相关管理岗位的管理人员来说,以及学校中不同类型学科中的教师,高校应该结合工作性质和具体情况制定考评策略。以服务为主的应该看服务态度和服务模式改进情况,以科研为主的应该看科研立项的资金数量、发表的学术论文、申报的专利数量,以教学为主的应该看教学效果,学生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不同岗位工作的长处,使每个岗位都能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构建关系更为和谐的新型高校。
2.2 完善绩效管理策略,建立完整的工作激励模式
目前,在绝大多数的公办高校由于是事业单位,工资都是有各级财政负担,于是工资就出现了普遍性的“上发薪”现象,即每个月的月初或者上个月的月末就发这个月的工资,给大家的感觉就是来不来一样,来早来晚一样,干多干少一样;对教师来说就是上课质量评价不完善,讲好讲坏一样,认真不认真一样。这种情况很容易就导致一种惰性的蔓延,认为工作质量效果无所谓,都不影响到工资待遇。实际上,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是最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激发人的潜能,形成更为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按时计酬的员工每天只需发挥自己20%-30%的能力,就足以保住个人的饭碗。但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创造性,其潜力可发挥出80%-90%。因此,各高校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绩效工资发放策略,通过更为科学严谨的考评制度,用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或惩罚来对教职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比如,对一线教学人员来说,不能仅以完成或完不成教学任务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要将学生、同事、领导、个人等四个方面的评价,加上教师自身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改进程度、教学研究相关论文的多少,师德师风相结合对一个教师的教学任务进行衡量,并将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测评,最终形成可比的指标,确定绩效工资的发放数量,以及各种称号的授予[2,3]。对于那些不能积极在自己岗位上工作创新的,甚至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的,也一样需要通过造成的损失大小,进行量化,扣除相应的绩效工资,而且对于评优、评先进等都要给与限制。
2.3 运用柔性管理策略,加强情感理念在管理工作中的融入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教职员工不仅是被管理的“客体”,更是具有思想、感情、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如何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制度,并为高校的管理者和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有效信息,永远都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课题。但是以往我们的高校管理,往往都是刚性管理的,只存在“可以”和“不可以”,甚至一些校领导给教职工做思想工作就说:“不要说借口,没有借口”。这种管理模式也许能在短时期内使教职工队伍的纪律更加严明。但相比来说,长久的刚性管理会家具不同层次人群之间的对立,激化矛盾,并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柔性管理包括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内容,是随着高等教育环境转变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管理理念。该理念非常关注研究学生们的心理需求及行为规律,管理中也并非传统的刚性管理模式,而是一种靠感化和说服学生心理的方式的方式让他们内心自发的产生一种服从管理的方式,进而把组织意志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最终达到管理效率的提高[4]。融入柔性管理,在管理中投入更多的感情,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工作环境的温馨,感觉自己被关怀,使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呈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工作的热爱,这样对于提高管理效率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比如,一些女教师孩子还小,需要照料,那么在排课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把他们的课别排的过早或者过晚;一些上年纪的教师,如果遇到天气原因,是不是可以在二级学院的配合下有一些调课的自由。所谓的柔性管理,其实也是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而恰恰是在这些微小的事情上,教职工才能真正感受到被关心,才能真正产生发自内心的工作积极性。
2.4 深刻领会人才战略,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观念
一所高校中,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员工动辄就是几千人,这些人之中大部分都具有相当高的知识水平,甚至在某一个领域是具备领先水平的。总体来看,目前一部分学校是的确缺乏人才,而另一部分是有的是人才,但是没有利用起来,人不能尽其才。人力资源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考虑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应当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以提高学生培养层次和适应招生规模为基础,深挖现有人力资源的潜力,有预见性的做好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预测,为教学科研需要提供人才保证,科学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人才效益[5]。因此,在新的时期,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充实教职员工队伍;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人才进行深入的开发,一方面要加强培训,为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同时,也要适当的调整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对于职责较差的部门要进行整合。比如,一些高校是后期重组的高校,于是出现了一个高校中有几个公共基础课部门,有几个图书馆,这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还不利于管理。为此,各高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人力资源布局,提高人才利用效率。
3.结语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不断调整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优化高校人力资源布局和结构,已经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各高校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社会也要为高校人力资源的优化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氛围,使高校中的每一个人和高校的整体发展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发展与教师个人的发展,与教学效率的发展,与科研水平的发展真正融为一体,真正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福建工程学院)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且毫无争议的成为企业战略性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开始在企业中上升到战略层次。集团必须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树立先进的理念,明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并使这些要素有机结合,共同作用才能逐步实现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
关键词:人力资源 战略 角色定位
1、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要支撑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战略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更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与直线管理者所必须履行的职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现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上升,并在组织上得到保证,使高层管理者关注并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所有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因为他们都参与招募、面谈、甄选和培训等活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一般管理者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者的区别。
2、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观点
2.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外部环境日益竞争激烈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步从传统的强调专业职能角色向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权利淡化,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增加,员工自主管理的责任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且是全体员工及全体管理者的责任。过去是人事部门的责任,现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承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关注人力资源的各种政策。
2.2 人力资源管理的横向划分
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分为:专业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中基层领导者如何承担履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员工如何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开发。
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如何推动、版主企业的各层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去承担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责任。要实现这种转变,除了要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支撑企业的战略外,还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整个运作体系中的位置。
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履行的行政职能,如保持人事记录、审核控制、提供服务等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而人力资源产品开发和战略经营伙伴的职能正日益上升。
2.4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管理控制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点。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种人事管理的专业活动,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与经营相联系,是在战略指导下的一种专业性的管理活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期望越来越高,之所以不少人力资源没有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缺乏主动的配合。要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全面对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扮演战略伙伴、专家顾问、员工服务者和变革推动者四种角色。
战略伙伴:是企业战略角色的主动参与者,能够主动提供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管理活动中;是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专家顾问: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为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咨询,以此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性。
员工服务者:能够与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及时提供支持,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忠诚感。
变革的推动者:积极参与变革与创新,能够主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提出各种适应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活动方案,来提高员工对组织变革的适应能力,并能妥善处理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推动组织变革的进程,以便实现企业组织变革的“软着陆”,尽量避免出现对企业大的震荡与伤害。
在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实现这样的定位,并尽快完成这样的定位和角色转换,才能有效的支撑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人力资源部,实现其战略管理功能。
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分担
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者中,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更是企业各层各类管理者的职能,应该说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因此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各类参与者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且对其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分工,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真正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和人力资源产品的开发者和提供者。
3.1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般分类
一般来讲,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般人力资源管理者是指直线管理人员(直线经理),他们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指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职能经理),他们是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方法、政策的制定者。
3.2 直线经理与职能经理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中,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部经理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人力资源经理要求直线经理提供信息,给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直线经理要求人力资源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上,不光是监控和评价的角色,更多的是应起到服务和咨询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经理应懂得沟通,具有亲和力,善于处理投诉,帮助解决问题。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是一个有权力的部门,但又不是“权力部门”,真正的权利落在直线经理身上,而人力资源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只是配角,处于二线,其顾问性的作用。
3.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主体的职能及角色定位
具体来看,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主体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直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每一位员工。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有各自的角色、职权与职责。
3.3.1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职能与角色定位
高层管理者从大局着眼把握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倡导企业各级管理者都关心人力资源问题,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其角色定位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倡导者、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者、领导团队的建设者、人力资源政策的把握者、自我管理者。
3.3.2 直线管理人员的职能与角色定位
他们的具体职能主要包括:
(1)把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正所谓察能受官,量才录用。即根据不同的才能来安排适当的职位,根据其表现、成绩的不同给予工资报酬。
(2)引导新员工尽快进入组织。帮助员工了解和适应组织纪律及工作环境、要求,从而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3)培训和开发。有计划的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知识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励其创新意识,使之能适应本职工作,并产生新的突破。
(4)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鼓励职工的士气。建立和实施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可采取“员工参与和授权”。建立有利于授权的整体组织管理结构及支持授权的各项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如选拔机制,精神、物质奖励计划等。
(5)协调、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这是管理的核心,也是所有管理人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任务。有效的处理好这种工作关系,可以消除许多潜在的障碍。
(6)解释公司政策和工作程序。帮助员工了解企业内部的各项政策、制度;明确自身工作程序,使任职者提高素质,适应职位和岗位要求。
(7)保护员工的健康,改善工作环境。人力资源的健康,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健康的管理,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之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8)控制劳动成本。降低劳动成本是提高效益的关键之一。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下降,有效的控制劳动成本,既可以使员工获得更多的实惠,也可以使企业的投入得以得到更多的回报。
现有直线职能管理体制下,各中心、部门主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者,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其角色定位为: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者、人力资源具体措施的制定者、人力资源管理氛围的营造者。
3.3.3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及角色定位
在人力资源管理职权、职责的分担上,由于人力资源部门所处的特殊位置,有人力资源专业职能人员组成的人力资源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实施的组织者和监控者。因此他的运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责:
(1)人力资源规划:配合公司战略,制定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和方针政策,提出3-5年的人力资源战略;建立和执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
(2)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设置:根据公司的发展状况,对公司组织结构和职位设置进行设计和调整。
(3)人员调配:根据组织结构和人员变动情况,调配人员;优化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的有效性
(4)人员招聘:根据各部门用人需求,负责公司的人员招募,组织人员的甄选和录用。
(5)培训开发:制定员工的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培训,组织培训效果评估。
(6)绩效管理:建立、实施和管理公司薪酬与福利体系
(7)员工关系管理:建立公司和员工间的沟通了解渠道和方法;管理员工的劳动合同。
(8)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对公司文化的提炼、传播,提高公司凝聚力
(9)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建立相关行业专家数据库,为解决公司的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信息。
在现代,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行使人力资源管理职权的部门必须从权力机构转变为专业化秘书、咨询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决策支持作用。具体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为: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政策、制度、方案的制定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之一是为企业高层领导做战略决策提供各种信息与资料。这些信息包括员工的想法、对企业的满意度、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等,尤其涉及到员工管理的政策,其具体方案的制定往往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2)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执行的监督者。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企业出台的各种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公平性和一致性负责。虽然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把多数人力资源活动的实施委派给直线经理,但他必须承担起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执行的监督者的责任。
(3)创新者。目前,很多组织要求其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新的方法和方式以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提高生产率和工作环境质量。人力资源部门要为直线业务经理开发和提供新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一次促使他们努力工作,使企业成为有竞争力、有效率的组织。
(4)变革者。作为改造者,人力资源部门更应放眼于未来,例如,随着外部环境和组织战略的发展,组织需要新的技术和竞争力。人力资源部门应预见到这些变化并相应培训员工,以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技术和竞争力。
4、结语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标榜的时代,人力资源面临着来自组织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充足的人才储备是实现企业战略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只有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中各因素的职能和角色定位,并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起到作用,从而逐步实现集团人力资源的战略化管理,实现集团战略目标。
摘 要:本文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总体要求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方法创新
前言
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人事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的转变,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将发生变化,将从过去的依靠指令计划、行政命令等行政手段转变为主要借助于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间接管理,科学管人,依法管人。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依靠政策型转变为依靠法律管理的科学型、现代化管理型。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注重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以及管理体制的合理化,注重人才竞争机制运行的活力和人事管理机构、人力资源开发部门的效率。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是一个复杂的管理工作。
1.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管理是对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组织目标的成员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它是指通过对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事的配合,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并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2.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主要指吸引、激励、保留、开发人才为企业所用。具体说是指把组织所需的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组织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组织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从而获得人力资源的高效率的利用。
3.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在企业管理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管理内容上以人为中心;管理形式为动态管理,强调整体开发;管理方式采取人性化管理;管理策略上注重人力资源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管理体制上采用主动开发方式;管理层次处于决策层,直接参与企业的计划与决策。
二、人力资源管理者素质的总体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总趋势是以人为本,本着认识人、尊重人、开发人、激励人的观念,把人看成是一种重要资源来管理,当作一种资本来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选人、育人、用人、留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是调动各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必须运用劳动法规和劳动合同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协调处理单位的劳资纠纷,从而求得人与事相适应,达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竟其功的目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变化与角色的扮演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有过硬的人格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基本的工作能力,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一定的人事工作经验等方面。我们要适应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落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落后的地方。一般来讲,在我国的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往往是粗放式的,更多地表现为一些随意性,从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企业发展中所应起到的作用缺乏预估与评价。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并且不能运用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激发起人力资源的价值潜力。还有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上,不能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的各种管理与使用,而是过多的按照传统的约束限制式的管理理念来进行指导,从而禁锢了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就国内的多数企业而言,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需要合理有效的激励来激发其效能的发挥,但是许多企业却往往忽视这一点,一方面不能在经济激励方面给企业人才以充分的满足,有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比较,在物质待遇上相差悬殊,从而导致人才的外流。还有的表现在企业不能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使之与员工的绩效出现脱节甚至背离的情况。在企业激励机制中,奖惩不明是严重挫伤企业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制约因素。离开了明细的奖励与惩治措施,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就会逐渐丧失,员工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从而也就会出现员工跳槽或在职员工消极怠工的情况出现。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竞争、考核、监督措施缺位。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不能很好地营造良性的企业员工竞争机制与氛围,从而使得员工在企业中要么消极怠工、偷奸耍滑,要么利用各种不正当竞争迎合企业领导以获升迁。在员工考核中,很多企业过多的注重个人政治素质的考核(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往往对员工经营和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不能适应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需要。此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中,普遍的表现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体系,不能收到应有的监督效果。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有效进行。
四、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创新
要想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就必须在管理方法上实现创新,具体来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与人才选拔机制。科学有效地绩效考核机制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职能之一,为各项人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来激励广大员工努力工作,共同为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人才选拔机制上,要努力创造条件使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且要通过各种制度来保证各类人才在企业内部的正常合理流动。
2.完善企业经营者选拔、管理机制。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层是企业的决策、领导和指挥核心,因此,要创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必须完善企业经营者的选拔与管理机制。这一机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管理和经营规律来选拔和任用企业经营者,特别是要使那些熟悉市场经济的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二是要努力创造条件使企业的经营者能够干成事、干好事,真正为企业发展掌好舵、领好航。
3.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就企业而言,就必须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各类的培训,使之能够不断地取得自身的进步与提高。
五、结语
总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就要求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努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科学有效的管理。因此,企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必须把人力资源工作摆在首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企业的长效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因此,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详细阐释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而提出了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人力资源管理;探究
一、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分析
1.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指的是组织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从而采用管理手段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运用等方面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宏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政府一项职能,指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微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指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通过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能,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
详细来看,我们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方面: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就是为了实现组织设定的目标,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实现组织效益的最大化;其次,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充分有效地运用组织、激励、协调以及控制等现代管理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这样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再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研究人与人关系的利益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协调有序发展;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管理行为,必须使相关手段的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一般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首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开发,合理利用人才,进而实现企业员工的高效运行和发展,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重要的基础。
其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力资源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企业对企业员工的配置和管理,能够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进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再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扩大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教育,加强业务和能力的培训,进而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在企业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意义十分重大。所以说,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不仅是当前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乃至一个单位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1.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缺乏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但是,在当前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过多的强调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企业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力度不够。同时,企业员工自身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到位,不愿意去参加个人的培训,进而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说,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就必须重视企业人才的作用。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的单一。在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管理方式单一的问题,很多企业管理者只是注重企业员工的学历水平,而忽视企业人才能力、技术、业务水平的重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学历,认为学历就可以代表这个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但是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历只是人力资源水平的静态表现,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很多企业都只是重视企业的人才的显能,而轻视人才潜能的挖掘。显能就是人才通过一定的工作表现出来的能力,而人的潜能站到人的能力的绝大部分。人的潜能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单纯地从学历上来考察人力资源管理的素质是不全面的、不合理的,而应该重视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
3.当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企业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企业发展的高低。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讲,中小企业占据大多数,相对而言,有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还不够高。有的企业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束缚,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只是注重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术开发,忽视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只对员工的某一项工作的技能进行培训和开发,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开发。
三、创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1.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是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的最终目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提高一方面能够有利于简化管理程序和节约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进而为人力资源自身发展提供了有力前提。首先,企业要认真学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知识,重视先进管理手段如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奠定重要基础;其次,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员工培训意义十分重大。通过开展各种业余培训班和专业辅导班,不同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提高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奠定了重要基础。
2.加强企业员工的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从提升企业经营绩效、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进行专业化管理,将日常纯事务性工作外包给专业化程度更高的公司或机构。这对人力资源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必须熟悉企业业务,二是能够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手段,三是在企业中具有良好的个人信誉,四是懂得如何推动和领导企业的变革与重组,通过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企业提供建设性的战略服务。
3.创建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规划主要是为了减少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当带来的人员流失以及经济损失,调整人力资源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同时,如何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让其为企业创造利润,关键要靠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企业能选择到符合自己生产需要的人才,同时,各方面人才也能被选拔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岗位,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始终都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会使企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企业也要创造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完善各种管理机制,留住人才,让其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如何有效地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和作用,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关系到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主要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被愈来愈多的管理者所认同。切实解决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这对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企业的人和事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达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以实现企业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职业生涯管理。包括企业的职业生涯计划,明确企业未来对人员的需求;营造公平竞争的人才流动环境,培养企业的优秀人才;制定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加强员工对职业生涯目标的认知。2.职业培训管理。包括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现代管理思想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3.绩效考核管理。包括考核指导思想的确立,绩效指标和岗位职责的制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等。4.薪酬与激励机制管理。包括企业的薪资定位,不同职级的薪酬范围以及薪酬增涨方案等。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作用主要体现在:1.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员工的努力来实现的,而员工能力素质的高低最终会影响到企业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作为管理者,要想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一方面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能力素质,另一方面还要对员工进行优化配置,实现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员工潜力,以实现企业预定的目标。2.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企业通过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创造理想的组织气氛,营造公平的职业环境,为员工做好职业生涯设计,以及通过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和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水平,使员工融入企业文化,自觉维护并完善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全面提高企业工作效率。3.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当今社会,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企业的核心技术还是核心产品,都是依靠人来完成的。企业失去了核心人才,也就失去了核心技术。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充分利用人才,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审视
(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许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对企业员工的发展只限于短期内给企业创造价值,在人力资本的早期教育、培训投资不足,中、后期的追加投资力度不够或基本放弃,从而影响了人力资源的质量,最终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和长期发展。
(二)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机制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1.对人力资源的层次混淆不清,人员配置不合理。在制度上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人才使用制度,不同层次的员工通常是干同一性质、同一难度的工作,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缺乏系统的绩效考核办法。企业与员工要达到共同发展的双羸结果,企业就必须充分考虑员工的职业发展生涯,制定合理的晋升政策和晋升规划,为员工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但目前许多企业在绩效考核方面没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乏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员工的自我价值在企业中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这既不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也影响了企业效益的提高。3.薪酬制度有待完善。很多企业薪酬结构比较单一,收入档次差距不大,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收入与他们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不对等,难以使他们保持长久的创新和奉献精神。
(三)不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
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对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教育是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经。但一些企业往往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教育,认为培训增加企业成本,又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对培训敷衍了事,甚至在企业的工作规划中没有培训计划。有的企业即使有培训计划,但计划也不够完善,对培训内容、人员选择、目标制订以及培训结果的考核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健康运行。
(四)不善于营造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但一些企业没有把企业文化的建设纳入人力资源管理,使企业文化在一个企业中所具有的凝聚力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力功能没有被很好地挖掘出来,职工个人的价值取向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发展战略不能达成统一,导致职工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都受到影响。
三、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对策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
企业要从传统人事管理理念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上来,把人力资源看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每个员工充分发挥所长, 做出更大的绩效。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重视“物力资本”的投资转向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量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要大大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因此,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2.树立竞争开放的人才观。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当今社会的正常现象,企业既要有人才竞争的意识,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一方面要积极吸引人才,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挖掘内部人才的潜力。3.认真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规划。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订人力资源规划目标和达成目标的途径及措施。包括企业宏观、微观、长期、短期的人力资源招收、使用、培训、晋升、调迁等计划,有效达成人力资源质和量、长期和短期的供需平衡。
(二)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建立科学的人才使用制度,从制度上为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提供保障。首先,区分人才的不同层次,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其次,要建立比较科学完整的人才评估模式,规范绩效评估体系,达到对人才综合素质状况的客观评价,从而减少职位与人才错位、用人不当现象发生,同时,也能为员工的调任、晋升、加薪等提供重要依据。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要体现效率优先、绩效挂钩、充分激励的原则,并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企业薪酬制度的设计既要体现竞争性,又要体现公平性,还应与晋升机制相挂钩。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员,采取包括薪金、奖金、股权、退休金等多种形式的薪酬分配制度,以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加强员工的培训教育,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潮流,就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企业要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要有科学的培训规划以及合理的控制制度,使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在培训形式上,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各种社会辅助教育等形式来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既要注重培训的内容,又要注重培训的层次,以提高员工职业技能和敬业精神。
(四)营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培养员工的献身精神和忠诚度,激发员工的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树立现代“共赢”的价值观,兼顾所有者利益、社会利益和员工利益,建立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加强管理沟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使员工有归属感,企业有凝聚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571158)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低位越来越重要。因此,认真梳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不断加强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阐释,首先研究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其次分析了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概述
1.人力资源的定义。
人力资源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中所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一个总和,是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有智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它是包括在人体内的一种生产能力,便现在劳动者身上并以 劳动者质量和数量来表示的资源。
2.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包括人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既包括人力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对人力潜在能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对人力的发现、鉴别、选拔、分配和合理利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的组织和培训。简单地说,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求才、用才、育才、激才和留才的管理模式。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的稳定运行。劳动力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合理组织劳动能力,不断协调劳动力之间、劳动力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使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并在空间和时间上使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形成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其次,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企业管理中的人是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存条件,而且有思想、感情和尊严。这就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设法为劳动者创造一个适合他们多方面需要的劳动环境,使他们安于工作、乐于工作、忠于工作,并能积极主动地把个人劳动潜力和全部智慧奉献出来,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生产经营成果。
再次,能够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而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一个企业只有拥有第一流的人才,才会有第一流的计划、第一流的领导,才能充分有效地掌握和应用第一流的技术,创造出第一流的产品。
二、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因素
1.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部因素。
首先,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公司的一个外部人员储备,通过这种储备,公司能够获得它需要的员工,顺利实现企业目标。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直接影响企业所能雇佣到的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以及雇佣的成本。而新雇佣劳动力的工资又会影响到企业原有员工的工资报酬。因此,劳动力市场构成了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考虑的一个外部环境因素。
其次,企业股东。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企业股东的重要性非常大。因为股东投资于该企业,所以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随时要求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通过股东大会影响企业的用人计划、员工培训计划、董事或经理人员的报酬等诸多的人力资源问题。
再次,企业之间的竞争。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和发展,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得到和留住足够的不同职业领域的员工,以便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公司有时被迫采用不寻常的方式来招聘和留住这些员工。
2.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外部因素。
首先,企业目标。企业目标是企业组织存在的目的或原因。企业的任何活动都应是围绕其目标进行的。实际上每个组织单位各自都有与公司的目标相协调一致的目标。这些特定的目标便构成了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任务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
其次,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内共有的价值观、信仰和习惯体系,该体系与正式的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形成行为规范,是组织成员共有的基本假定、价值观、行为准则和人为现象的模式。
再次,员工自身。企业员工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影响管理的重要因素。权变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管理模式的选择与确定必须与管理的环境相匹配。员工既然可以看成是管理环境的一部分,当然会对管理的方式、管理的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加强企业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创新。
首先,要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简单的等同于生产资料的管理,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所以,要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提高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所有工作的核心。同时,要强化企业内部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具有人性化;其次,强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观念。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需要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的特点,结合企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战略的调整、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人才市场的信息,参与组织的战略决策,做出总体的战略规划;再次,要加强组织与个人相结合的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强化组织与个人的结合,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能够达到企业内部双赢的目标,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2.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创新。
首先,实现企业战略伙伴角色。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应该被赋予更加新颖的角色,逐步成为企业发展运行的推动者和制定者,强化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制定前瞻性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更好更快发展;其次,实现企业领导层角色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战略性系统思维能力,圆融的人际关系能力、快速的学习能力以及资源的整合能力;再次,要变革企业推动者的角色。在当前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之下,要大力变革企业人力资源的角色,加快企业的变革,这样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内部基础,促进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创新。
首先,完善数字化管理。建立员工资料数据库,将所有员工信息都储存到电脑信息管理系统内。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而减少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手工操作的工作量,为人力资源外包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加强网络化管理。企业内部的培训、沟通、薪酬、绩效考评等传统人力资源职能可以在一个信息技术平台上完成,改变了逐级下达的科层信息,实现了企业扁平化。这样一来,就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提供重要的前提基础。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声望及物质待遇方面,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我国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被束缚在传统的资源分配和人事制度之下,改进力度不大,因此,无法吸引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选择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升级。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人力资源管理 存在问题 原因 提升途径
高校图书馆是保障高等学校高质量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声望及物质待遇方面,整体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再加上人力资源分配和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长期受到制约。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仍是旧的体制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都显得陈旧,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当下的时代需求步调不能一致,进而制约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相应功能的实现。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人才结构失调。
自200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已普遍得到提高,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高校图书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多数图书馆管理相关专业的馆员所占比例较大,其他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难以在服务工作上与学校的重点科研领域和教学领域形成对接。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平均水平较低,难以为有些难度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此外,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从事图书馆相关工作的大多为女性,虽然女性在图书馆工作中表现出具有耐心细致、易与读者沟通等优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不善竞争、缺乏创新意识等缺点。
(二)引进机制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某些高校领导一直对图书馆存有偏见,认为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单位,因此在引入机制上没有制定关于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导致高校图书馆成为机关富余人员、教职工家属、下岗分流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安置场所。结果,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及其他优秀人才反而因编制原因而进不了图书馆。此外,收入与工作业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工作人员的潜能得不到发挥,也难以对图书馆的工作产生热情,使得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流失现象显得较为严重。
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真正原因
当前,我国仍有许多高校图书馆将工作重心定位在资金投入上,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视不够,导致对人才开发的意识不强,人才危机意识淡薄,使得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是通过高校里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并不具备独立的人事权。这种管理体制容易造成人事部门的管理活动不能针对图书馆明确统一的目标来实施,而是针对特定的问题和需要作出一些修补措施等,这就使得人事管理始终是一种处于后台的管理,永远无法真正有效地实行人力资源的优秀配置。到目前为止,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对于比如专门知识的定向服务、信息资源的传递等,以知识的深加工为主的高水平服务还没能得以广泛开展,工作模式仍是以传统的作业流程为主。在这种服务模式下,高素质人才的个人价值很难得到有效发挥,提升空间也十分有限,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许多高素质的人才因为这个原因不得不转向其他工作岗位。
(二)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社会转变下也有所转化。
可以说当今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数从“社会人”转变为“经济人”,看重物质因为更加看重待遇,绝大多数人更愿意奋力跻身高收入行业。因此,收入微薄的图书馆自然不能得到择业者的青睐,再加上人们一直以来对图书馆的工作都缺乏重视,甚至轻视,馆员往往对自身的工作难以产生归属感,更不能有成就感和荣耀感。长此以往,馆员难免心理失衡,工作提不起干劲,影响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
三、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以上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已经进行了论述,接下来就有的放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管理理念和模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产生合理而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而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针对我国的高校,首先应加强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来做。同时还要改变对馆员进行控制、约束和监督的传统管理方式,重视对馆员潜能的挖掘,促进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得馆员对图书馆工作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将图书馆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更好地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是超编,二是高素质人才缺乏。造成这样的问题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缺乏健全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高素质人才先是进不来,接着进得来也很难留得住。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和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与激励机制,在现有条件下,尽一切可能招聘高素质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个人上升发展空间,使得高素质人才能安心留下来工作。高校图书馆还应建立客观公正、符合实际,且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估体系,辅以必要的奖金激励机制,使员工在工作当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充分发挥“人”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素质人才的自身价值能够实现,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三)重视培训学科馆员。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完全靠引进也不现实,重要的是要对现有人员加以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以使图书馆走出人才缺乏的困境。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方面:首先,提升学科馆员的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举办讲座、远程学习、出外培训等方式和途径丰富馆员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科研和服务实践能力。其次,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取得院系的支持。
(四)实现定岗定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开始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无论是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方式都有了较大变化。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要跟得上发展形势,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合理规划和配置、管理人力资源,并修订完善甄选录用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严格根据岗位的性质和要求招聘人才和使用人才,从而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还可以根据岗位工作量的多少、工作责任的大小和工作技术含量的高低等各方面的条件将岗位分级设置,具体操作时可以设定岗定人、人选岗两种模式,从而避免私人感情主导工作现象的出现。严格的定编定岗制度一旦确立并得到有效实施,工作人员便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及岗位要求选择岗位,如此既可以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人才的无谓浪费。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声望及物质待遇方面,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再加上我国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被束缚在传统的资源分配和人事制度之下,改进力度不大,因此,无法吸引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选择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研究对象,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以期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实现升级。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人力资源管理 存在问题 原因 提升途径
高校图书馆是保障高等学校高质量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社会声望及物质待遇方面,整体水平还是相对较低,再加上人力资源分配和管理方面的相关研究也较为薄弱,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长期受到制约。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仍是旧的体制管理工作人员,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都显得陈旧,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当下的时代需求步调不能一致,进而制约了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相应功能的实现。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一)人才结构失调。
自2002年教育部颁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以来,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已普遍得到提高,但仍存在不足之处。高校图书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多数图书馆管理相关专业的馆员所占比例较大,其他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难以在服务工作上与学校的重点科研领域和教学领域形成对接。第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历和职称平均水平较低,难以为有些难度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此外,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从事图书馆相关工作的大多为女性,虽然女性在图书馆工作中表现出具有耐心细致、易与读者沟通等优点,但同时也表现出不善竞争、缺乏创新意识等缺点。
(二)引进机制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某些高校领导一直对图书馆存有偏见,认为图书馆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单位,因此在引入机制上没有制定关于学历、专业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导致高校图书馆成为机关富余人员、教职工家属、下岗分流人员等各类人员的安置场所。结果,图书馆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及其他优秀人才反而因编制原因而进不了图书馆。此外,收入与工作业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工作人员的潜能得不到发挥,也难以对图书馆的工作产生热情,使得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人才流失现象显得较为严重。
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真正原因
当前,我国仍有许多高校图书馆将工作重心定位在资金投入上,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视不够,导致对人才开发的意识不强,人才危机意识淡薄,使得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是通过高校里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工作,并不具备独立的人事权。这种管理体制容易造成人事部门的管理活动不能针对图书馆明确统一的目标来实施,而是针对特定的问题和需要作出一些修补措施等,这就使得人事管理始终是一种处于后台的管理,永远无法真正有效地实行人力资源的优秀配置。到目前为止,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与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对于比如专门知识的定向服务、信息资源的传递等,以知识的深加工为主的高水平服务还没能得以广泛开展,工作模式仍是以传统的作业流程为主。在这种服务模式下,高素质人才的个人价值很难得到有效发挥,提升空间也十分有限,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价值,许多高素质的人才因为这个原因不得不转向其他工作岗位。
(二)人们的价值观念在社会转变下也有所转化。
可以说当今社会里人们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数从“社会人”转变为“经济人”,看重物质因为更加看重待遇,绝大多数人更愿意奋力跻身高收入行业。因此,收入微薄的图书馆自然不能得到择业者的青睐,再加上人们一直以来对图书馆的工作都缺乏重视,甚至轻视,馆员往往对自身的工作难以产生归属感,更不能有成就感和荣耀感。长此以往,馆员难免心理失衡,工作提不起干劲,影响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
三、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以上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已经进行了论述,接下来就有的放矢,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改善我国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当务之急是转变管理理念和模式。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产生合理而有效的管理模式,进而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针对我国的高校,首先应加强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将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来做。同时还要改变对馆员进行控制、约束和监督的传统管理方式,重视对馆员潜能的挖掘,促进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得馆员对图书馆工作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将图书馆的发展与个人发展统一起来,更好地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完善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
目前,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方面出现的问题,一是超编,二是高素质人才缺乏。造成这样的问题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缺乏健全的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高素质人才先是进不来,接着进得来也很难留得住。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建立和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与激励机制,在现有条件下,尽一切可能招聘高素质人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个人上升发展空间,使得高素质人才能安心留下来工作。高校图书馆还应建立客观公正、符合实际,且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估体系,辅以必要的奖金激励机制,使员工在工作当中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充分发挥“人”在图书馆服务中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素质人才的自身价值能够实现,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
(三)重视培训学科馆员。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完全靠引进也不现实,重要的是要对现有人员加以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以使图书馆走出人才缺乏的困境。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方面:首先,提升学科馆员的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通过举办讲座、远程学习、出外培训等方式和途径丰富馆员图书馆学、信息科学等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他们的科研和服务实践能力。其次,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和取得院系的支持。
(四)实现定岗定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开始从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变,无论是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方式都有了较大变化。在新时期,高校图书馆要跟得上发展形势,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的性质特点,合理规划和配置、管理人力资源,并修订完善甄选录用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度,严格根据岗位的性质和要求招聘人才和使用人才,从而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还可以根据岗位工作量的多少、工作责任的大小和工作技术含量的高低等各方面的条件将岗位分级设置,具体操作时可以设定岗定人、人选岗两种模式,从而避免私人感情主导工作现象的出现。严格的定编定岗制度一旦确立并得到有效实施,工作人员便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及岗位要求选择岗位,如此既可以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又可以避免人才的无谓浪费。
摘 要:在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始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探讨如何在企业管理中有效地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即试从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创新管理方法等方面来论述这一问题。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企业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力资源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无论就一个企业、部门,还是就一个地区、国家而言,人力资源都已经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关系到企业、部门、地区乃至国家长远的发展。就企业而言,要想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抢占先机,就必须对人力资源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并且要在这种认识中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做不到这一点,就会使得企业人才流失,从而给企业带来无法弥补的战略性损失,最终也会制约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1.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在整个社会层面,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也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更多地表现出对知识和人才的渴求。就企业而言,人力资源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制约和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的表现为人才间的竞争。谁在企业竞争中拥有数量更为多的、质量更为高的人才,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了先机。人力资源是企业最为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地智力支持,通过人力资源效能的最大发挥,实现企业长期快速发展的目标。在企业的发展中,创新始终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离开创新企业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资本,而要进行有效地创新就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只要一个企业拥有了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并且能够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就能不断地在企业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攀越高。
因此,从上面这些意义上讲,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企业成长与壮大的过程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企业要想实现不断地发展,也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作用,创造各种条件和可能延揽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同时为其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的舞台。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不良人力资源管理若干现象中问题的抽离:人们做过大量对成功企业的研究和总结,从中可以抽离出规律性的经营管理模式,成为我们建立企业规范的依据和参照。但是很多时候是“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却是相似的”。国内专家总结的常见不良人力资源管理若干现象,诸如“工作任务及目标不明确”“员工的知识、技能、潜能不能得到开发”“管理的方法和手段都存在问题”等等,在有些员工过度流动的组织里几乎尽数存在。
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各方面原因和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的各类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方面都存在着一些落后的地方。一般来讲,在我国的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往往是粗放式的,更多地表现为一些随意性,从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对企业人力资源的所具有的特点以及在企业发展中所应起到的作用缺乏预估与评价。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并且不能运用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激发起人力资源的价值潜力。还有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上,不能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理念来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的各种管理与使用,而是过多的按照传统的约束限制式的管理理念来进行指导,从而禁锢了人力资源效能的发挥,也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 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就国内的多数企业而言,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制约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人力资源不同于其他资源,它需要合理有效的激励来激发其效能的发挥,但是许多企业却往往忽视这一点,一方面不能在经济激励方面给企业人才以充分的满足,有的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比较,在物质待遇上相差悬殊,从而导致人才的外流。还有的表现在企业不能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结构,使之与员工的绩效出现脱节甚至背离的情况。在企业激励机制中,奖惩不明是严重挫伤企业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制约因素。离开了明细的奖励与惩治措施,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就会逐渐丧失,员工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从而也就会出现员工跳槽或在职员工消极怠工的情况出现。
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竞争、考核、监督措施缺位。
在我国的许多企业中,不能很好地营造良性的企业员工竞争机制与氛围,从而使得员工在企业中要么消极怠工、偷奸耍滑,要么利用各种不正当竞争迎合企业领导以获升迁。在员工考核中,很多企业过多的注重个人政治素质的考核(这种情况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往往对员工经营和技术方面的素质要求不能适应企业发展与市场变化的需要。此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监督中,普遍的表现为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体系,不能收到应有的监督效果。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有效进行。
除上面提到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所存在的制约因素,企业人才选拔机制的不科学与不合理、企业急需人才的缺乏等等也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和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要想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有效性,就必须在管理方法上实现创新,具体来讲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首先,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建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和实施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克服单位内部人员富余和短缺的困境。完善人力资源规划包括中长期人力资源的招聘、使用、培训和晋升等计划。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包涵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单位内部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对人力资源相关部门进行调整,完善职能建设。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要求,对单位现有人力资源相关部门进行结构性调整,建立完整的、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克服传统的部门划分的弊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引进优秀的并具有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3.2建立形式多样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人才队伍的潜能,提高市场竞争力。一要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科技人才薪酬应高于同行业一般人员的平均水平;二要高度重视薪金制度的实施,增强薪金制度的民主性和透明性。要让干部职工能够了解,并加大薪金制度实施的监督力度,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奋发作为,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
3.3 对员工进行有效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因此,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就企业而言,就必须创造条件为员工提供各类的培训,使之能够不断地取得自身的进步与提高。
3.4要注重人力资源管理外的事情。
资本是一种权力,可以通过付出酬劳,买得员工在限定的时间、限定的场所做限定的事情;但仅凭这种交换,换不来员工尽心投入、全力参与和精益求精。资本可以要求于人,但靠强制无法唤起员工内在的激情和动力。因此,要让人为己所用并不太难,难在把人用好,把有用的人留住。
总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关系到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企业的兴旺与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大胆而稳妥地积极尝试,勇于实践,真正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和企业经济持续快速的展。
如何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成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亟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在科学的分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针对性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国内商业气氛日趋成熟,同时在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的进一步腾飞,使得许多企业也应运而生,同时带来的还有机遇与挑战.由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过快,缺乏相应的战略上的深思熟虑.加上家族式企业,合伙企业过多,在对人这一核心竞争力的任用和培养上缺乏可塑性,多为任人为亲或通过关系来任用人,造成从业者素质不高 ,职业化行为程度低,专业知识,技巧缺乏,同时还由于缺乏规范化的运作,缺乏专业分工,依靠经验,感觉运作,造成了企业社会诚信度低,公益形象弱的问题.从而导致在现代商业竟争环境日趋恶劣的情况下,企业往往显得有些举步维艰.往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高层管理人员意识问题,意识决定了差距。主要表现在管理随意、不规范,职业化程度不高,授权意识薄弱,
人事决策武断.从无序到有序的变革心理准备不够。
二. 结构模式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结构不完善,约束,协调机制不健全;组织结构的不明确,导致过度集权和授权的不明确;基于未来战略目标的组织结构没有完成;组织结构不具体化,可操作性不强.如:每个职位的纵横向发展体系没有建立;如何管理驻外机构问题;组织效率的低下。
三、人力资源的招聘,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四.培训体系不够立体,培训师队伍的建设不足,培训后员工的流失。一方面,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内容仅限于一般职业技能的掌握,培训方式也局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使仅有的培训成为了一种短期行为,大大制约了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更多关注的是短期的经济目标,而培训却无法给企业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回报,甚至有可能在员工得到充分的培训后离开企业,造成人才和资源的流失,这就使得中小企业不断的压缩甚至取消培训投资,以避免“入不敷出”的后果。造成中小企业培训不到位,员工整体素质不能尽快提高。
五、新酬福利政策不合理 。报酬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员工的忠诚度,一是报酬的多少,二是人们关于他们所得的报酬与别人相比是否公平的感觉,有研究表明,后者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比前者要大的多。不同类员工的收入付出相比不公平,同类员工之间收入付出相比不公平,公司员工与其他企业员工收入福利相比差距比较大,都将成为员工流失的因素。
六、对企业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执行。企业文化不产生作用,仅仅是一种口号和摆设。
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组织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中小企业,其人力资源管理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于所呈现出的基本问题对策如下:
一、更新意识,勇于破旧立新,要改革,重视人才。企业要发展人永远都是核心竞争力,人与人的合作,人与人的竞争成就了企业的发展。需要高层要不断学习,利用专家 ,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加速企业中坚管理团队的职业化进程,形成职业化替代管理状态,规范化管理运作体系,建立可兼顾目前与未来的利益的制度运作体系,让高层看到职业化管理的优势与必然趋势。
二、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组织管理层次,减少管理成本,保持对市场的敏锐性;要使工作团队化,任务项目化;要建立经营速度快,效率高,信息流动快的管理信息通道,注重发展组织结构的源头;明确公司发展战略,梳理战略目标,建立职务体系模型,完善职位说明书体系等等,使企业长期稳健发展。
三、谨慎招聘,梳理人力资源流程。首先要认识到注意企业需要的人才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人才,而是适合企业的人才,因此在选择人才时,一定要全方面的考察,一是对人才的全方面考察,企业用人一定要用他的优点,企业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是优秀的,但可以考虑那些道德品质教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人才,二是要对人才以基本的礼貌,因为一次愉快的面试不仅体现企业的人性化,同时也给企业已好的口碑,给企业的品牌推广又争取了一步。因此企业要要加强管理人员的面试技巧,使面试评价体系规范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制度化规范人力资源的获取途径。
四、建立系统性的教育培训体系,使培训体系立体化、常规化。从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员工特别是核心员工对高层次的需要比较迫切,在工作中对自我实现的要求很强,比较容易自我激励。在许多公司,员工都认为教育和培训是公司为他们提供的最好的福利,因为教育和培训往往是在本公司或是其他公司提升的前提。因此,结合员工自身的特点,中小企业适当给予其进修深造,职务晋升、专业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机会,以调动他们把握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是提高员工知识和技术更新能力,促进自身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
五、塑造基于业绩,个人能力的薪酬体系,完善薪酬管理基本运作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的薪酬福利制度。报酬是工作成就的一种体现,也是衡量企业公正与公平的一把尺子。 薪酬福利体现公平合理,第一,员工的所得相对于组织内部的同事的所得而言是公平的;第二,员工的所得相对于其他组织中做相似工作的人的所得而言是公平的;第三,员工的所得公平的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的投入。
六、建立企业文化,形成职业习惯。企业文化是企业面对其所处的社会和商业环境所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的一种价值观、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中能创造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氛围,为全体员工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把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石之上,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如何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实现人尽其能,人尽其用,高效开发知识员工的能力与潜力。管理的各种系统也要在企业文化的大前提下来制定来执行。在定期的培训中, 要落实考核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健康,阳光的企业文化系统。
参考文献:
孙凌宇,1971年6--,大本,主任,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和对大学生涯的评价,并对各个方面进行了个体差异分析,发现不同的本科毕业生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工作评价与工作流动原因、对大学生涯的评价与工作评价均显著相关。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就业;个体差异
1 就业现状
(1)岗位与薪酬。岗位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为普通员工,处于中高级管理层面的毕业生为少数。主要是因为毕业时间在1~5年之内,而HRM岗位属于行政岗位,一般需要晋级的年限至少为2~3年。毕业生的平均薪酬为4.9万/年,而处于这个水平之上和处于这个水平之下的百分比接近经典的2∶8,运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薪酬水平上,就是20%毕业生处于“富人”级别工资,80%的毕业生处于“大众”级别工资。职位等级与年级存在显著差异,正如上文所述,职位很大程度上与工作年限相挂钩,因而,越早毕业的年级职位总体水平越高;薪酬水平在性别、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男生在薪酬水平上处于优势,一方面男生本来在这个行业属于少数,物以稀为贵,另一方面,虽然行政类工作女性较多,但是高级行政类主管以男性居多,因而男性的薪酬水平相对较高。薪酬水平之所以在年级上有很大差异,与职位差异相类似,随工作年限增加,尤其是最初3年,会随转正、定岗、调薪等环节,使得薪酬水平上升。
(2)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压力。从表1中描述统计的详细数据中发现,2008、2009届毕业生工作喜欢度和薪酬满意度相对较高,工作满意度应该也较高,事实上是2008、2009届的工作满意度均值小于5届总均值,究其原因,可能为对于早毕业的同学而言,薪酬等有所提高,纵向看比较满意,但是横向相比有差距,又由于自己工作了几年,进展不大,从而对现有工作处于不太满意和一般满意之间。这满足了Rachel A Rosenfeld“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员工也可能越来越觉得报酬与他或她的资源不匹配”的论断。
2 工作流动
毕业生中将近一半同学没有转换过工作,1/4的同学只转换过一次工作,平均流动次数为1.9,流动率较低。访谈中,大部分毕业生表示,一旦有相对稳定和匹配工作,一般情况下至少会工作2~3年以积累经验,而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行政类工作本身稳定性较高。
(1)工作流动原因的个体差异。毕业生工作流动最主要原因为职位前景不满意、待遇不够高和寻求更好机会。此外想积累其他方面的工作经验、工作性质不符、家庭因素、公司前景不满、想尝试自主创业和工作厌倦是影响毕业生流动的次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转换过程中考虑的不仅仅是个人职业发展,也考虑了企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家庭因素。
在所有的工作流动原因中,家庭因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可得在工作流动中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影响,很可能是因为男生在家庭中是支柱角色,因而具有更大的金钱、地位等压力,如果在职的岗位不能很好地释放他所面临的压力,那么很可能通过转换工作获得他所期望的薪酬和社会地位的工作。另外寻求更好机会、工作压力太大、工作厌倦和对公司前景不满意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流动原因与工作状况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自主创业与员工工作喜欢度、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三个方面的评价显著正相关,与“对HRM前途的认识”异常显著正相关。可能的原因是,自主创业会承担一定的风险,精力投入较大,对于一般人而言,具有较满意的工作不太会选择自主创业。
工作待遇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工作投入度存在显著相关看,与工作喜欢度、薪酬满意度和“对HRM的发展前途认识”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薪酬水平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一旦薪酬水平低,薪酬满意度必然会随之降低,此外,薪酬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工作状况评价。
职位前景与工作满意和工作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及HRM发展前途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薪酬满意度、工作压力以及“对HRM发展前途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与对职位前景的认识相关。毕业生在工作满意度高,工作投入大,薪酬满意度高,工作压力大的工作状态下,已拥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从而对于该职位的前景比较满意,更加不会因为此原因离职。
3 求职过程
调查数据显示,毕业生普遍表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比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就业要容易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充分拓宽信息渠道,挖掘就业途径,促成自己的就业。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首先是实践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和缺乏社会关系,其次为缺乏需求信息、对社会缺少了解和企业了解不足,并且这些困扰因素在不同的毕业生身上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社会了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年级越低,对社会了解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略显稚嫩,从而影响其求职。职业素养方面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受影响大,对于在校生,普遍认为女生总体综合素质高于男生,其中也包括职业素养,女生总体情商高于男生,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上均高于男生,因而对于男生而言这方面欠缺,成为求职困扰因素。性别歧视方面,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比男生更加容易遭受性别歧视,但总体数据看,歧视程度不高。专业不对口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年级均值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递增递减趋势。学校就业服务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存在显著差异。缺乏社会关系方面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具体数据,各个年级没有呈现一定的规律,这有可能是因为各年级踏入社会的不同,也就是进入职场的时间造成的交际圈效应存在一定的浮动性,先增加,后减小。
4 大学生涯评价
对于大学生涯的评价中,兴趣得到很好发展和强化了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均没有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结交有影响的朋友、学到有用新知识、认识有影响的老师、获得锻炼提升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专业五个方面在性别、年级和政治面貌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涯评价与工作喜欢存在异常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涯的收获对工作喜欢度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可能的因为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收获颇多,大学的较大收获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此优势下,发生连锁反应,较高的综合素质,寻求较好工作,较好工作具有相当满意的薪酬,同时具有较高的工作职级。本着在其位,谋其职的思想,愈加积极地投入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工作压力,从而整个大学生涯评价对工作状况评价产生显著的相关性。
5 调查研究总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专业,目前社会需求量较大,浙江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无论是就业现状、工作流动、求职过程,还是对大学生涯的评价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学生对大学生涯的评价直接影响其毕业后对工作的评价,而对工作的评价又与工作流动密切相关。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对本科生的培养中,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实践能力的强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模式和培养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工作胜任力。
【摘要】人工成本控制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各模块密切关联。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是企业一切人力资源模块开展的基础,公平的薪酬体系、多样化的福利体系也是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在提高人工成本投入效率、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工作绩效,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关键词】人工成本控制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相关性
随着当今市场环境竞争的愈加激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人工成本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成本管理的结合模块,在企业成本管理及效益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按照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2004)30号文件规定,人工成本范围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支出共计七项。人工成本计提为企业管理费用,属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范畴,是企业成本费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总成本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故企业需通过对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来加强对经营成本的整体控制。人工成本控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工成本投入额的绝对数量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同等投入所带来的尽可能高的效益,也就是人工成本有效性的提高。对于企业管理而言,往往人工成本投入有效性的提高比绝对的成本控制更重要。
人工成本控制与人力资源体系的关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企业市场化程度的逐步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已然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的层面。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管理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在企业中相互结合、相互影响,共同制约企业的管理发展。
首先,企业的组织机构设置是企业一切人力资源模块开展的基础,是企业各项业务顺畅开展的基本前提。组织机构的设置,明确了企业的部门规模、岗位规模甚至人员规模,因而在数量上确定了人工成本规模。此外,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有效性,将对业务开展效率产生影响,从而也将对人工成本投入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其次,业务流程是企业各项业务及管理活动开展的程序、准则。业务流程的设计决定了企业的岗位设置及相关的管理制度及规定。业务流程是否高效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也对人工成本投入的有效性产生影响。
再次,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人才引进与培养也与人工成本控制直接相关。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合理定位,将直接影响日后人工成本投入的规模。此外,通过有效的人才引进,能避免招聘失误,降低人工成本浪费。
第四,公平的薪酬体系是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从人工成本的涵义可知,员工工资是人工成本中最重要也是份额最大的一部分。工资总额的有效控制直接决定人工成本水平。
第五,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确保薪酬公平性的重要支撑。通过绩效考核体系的跟进,使得员工薪酬能够实现“有效率的公平”、“有差别的公平”,更能够提高工资支付的有效性。
最后,多样化的福利体系也是企业人工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福利作为一种特殊的激励方式,其更多的体现在保健因素方面。也就是说削减或取消福利对员工引起的不满情绪甚至比减少等额工资还高。因此,福利投入作为人工成本的另一组成部分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利成本的有效控制也将影响人工成本的控制。
综上所述,人工成本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体系有着密切关联。人工成本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人工成本控制与企业人力资源其他模块的关系如图所示。
基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人工成本控制措施
积极提高人工成本投入效率。高效的组织机构设置、顺畅的业务流程设置及有效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均会对人工成本投入的有效性产生影响。首先,企业应动态的、制度化的定期优化组织机构设置。企业的组织机构应适时随着公司战略定位的转变、业务流程的调整而进行优化,时刻保持高效的组织体系。高效的组织机构设置,能够带来精简的部门及岗位设置,从而实现高效的人员配置,以达到人工成本控制的目的。
其次,企业应随着业务的转变适时调整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效与否,是管控与效率的博弈平衡点。因此,企业应根据业务运行中产生的问题适时的优化业务流程,在确保必要的管控不缺失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保证效率,以减少在各种审核、审批、签字等环节中投入的人工成本。
再次,企业应提高人才引进及后续培养的有效性,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的流程,加强人才评价的科学性及客观性。有很多企业在人才招聘及引进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科学、客观的评判标准,凭主观印象招聘人员,往往导致人才引进一段时间后发现与企业需求不相符合,不仅导致招聘成本的浪费,也给企业内外部管理造成负面影响。在人才内部教育与培训机制方面,也应建立完善的流程,对教育培训项目的预期收益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对教育培训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控制,更重要的是要对教育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并促使其切实体现在员工工作绩效提升方面。
由此可见,企业适时、动态的优化组织机构设置及业务流程,并提高人才引进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加强人才教育培训的制度化、流程化、考核化,都将提高企业人工成本投入的效率,从而实现人工成本控制的目的。
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实现人工成本投入公平的保障。人工成本是企业为换取员工劳动所支付的一切报酬,因此,针对每一位员工而言,人工成本投入是与自身所提供的劳动及所带来的效益相关的。当员工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报酬与所付出的劳动、技能不相匹配时,会自动减少劳动支出或降低劳动效率。而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就是加强这种人工成本投入公平感的有效途径。人工成本投入公平性并非绝对的,等额的公平,而是有效率的、有差别的公平,是与员工所付出的劳动及产生的效益相挂钩。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作为薪酬支付能够合理兑现的保障。有效的绩效考核,能够加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样的人工成本投入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也为企业带来效益。由此提高人工成本投入的效率,能实现人工成本的有效控制。
多样化的薪酬福利结构有利于加强人工成本控制。企业应针对内部不同类型的员工实行差异化管理。因为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需求、不同模式的人工成本投入,并不能实现对各类员工的保障与激励。故不能采用单一的、用于全体员工的薪酬福利激励方式。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员工,实施差别结构化人工成本投入模式,可在不增加成本投入的前提下将激励效果发挥至最大化,有利于企业实现人工成本控制。
企业实行差别结构化人工成本投入的模式,首先要明确企业的员工类别及相应的激励需求。一般情况下,员工类别可大致分为销售类员工、技术研发类员工等,企业经营及业务不同,员工类别也有所区分。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需求也不尽相同。有些员工渴望获得长远的薪酬激励,有些员工期望薪酬水平能够与业绩水平挂钩,有些员工则认为稳定薪酬最重要。在明确员工分类及激励需求后,企业应进一步明确针对不同员工所要达到的激励目标。明确期望通过一定的人工成本投入而渴望员工达到何种层次、或实现哪些绩效。在此基础上,企业再进一步明确人工成本模块及针对各类员工的投入比例。不同的人工成本模块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不同,如基本固定薪酬及社会保险为员工提供最低生活保障;一般激励性工资如绩效工资则是引导员工正常完成本职工作;业绩薪酬则是激励员工不断开拓,并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等。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需求,适当调整各模块的投入比例,便可增强激励效果。
由此可见,企业通过建立差别化结构化的人工成本投入体系,确保在人工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实现对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最大化,从而使企业人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有利于企业对生产经营成本及管理费用的控制。
基于人力资源体系的人工成本控制的意义
人工成本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管理过程。人工成本管理已不仅局限于企业成本管理单一方面,而是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均有密切关联的环节。人工成本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其他模块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有效的人工成本管理,不仅为企业带来成本控制的效益,而且能够促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效开展。同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模块的有效配合也能够协助企业更有效的开展人工成本控制工作。
通过人工成本的有效管理,在促使企业强化人工成本统计、核算理念的同时,要最大程度的避免由于薪酬、福利、培训等体制的不当所造成的员工流失、员工积极性下降等现象,反之应加强员工忠诚度及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工作绩效,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作者分别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