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8 09:35: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Instruc-tion,CAI)是人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来开发学习资源,去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当今时代,CAI已成为教育科学与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诱人前景。
1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简况
CAI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欧,1958年IBM公司开发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美国已推出的著名CAI系统有:LOGO系统、PLATO教学系统[1]。四十多年来,CAI为教育发展现代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CAI软件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内容包括: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在医学方面,因特网上有大量的医学教学软件可供医学教学与医学科研使用,如解剖教学软件、心脏病多媒体教学软件、内科教学软件[2]。在畜牧兽医方面,美国与德国的“兽医外科技术教学、自学软件”,“计算机多媒体在奶牛繁殖、疾病防治方面教学网络的建设”均取得很大的进展,成功地应用到了教学、技能培训中[3,4]。比利时研究人员开发的“猪病预警系统”,具有听音辨病的“活化功能”,计算机对咳嗽等声音的辨音图正确率达92%[5]。Veltmandeng(1984)设计出了家禽系列教学软件,内容包括家禽管理、品质控制、疾病防疫等;Delaware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教学软件,Georgia的教学软件家禽管理经济学(1990)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国内,由于CAI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较差,但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刻苦努力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我国的一些高等农业院校,如:内蒙古畜牧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等畜牧兽医专业,均把CAI的研究作为下个世纪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方向,内蒙古农牧大学研制的动物病理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采用标本、画面、图像、动画、视频真实地反映了动物的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疾病以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病理特征,是病理学教学中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解决学生因缺乏感性知识而学习困难的有力工具,并可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环境,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一次飞跃[6]。苏清浦运用现代数值与计算机计量医学研制出《禽病诊断专家系统》和《猪病诊断专家系统》达到远程诊断与教学使用[7]。总之,这些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为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提供了有利条件。
2畜牧兽医专业特点与CAI
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属于形态学科,直观性强,大多数通过直观性、形象性来获取专业知识,如: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理解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临床诊断与卫生检验学等。
2.1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教学形式的优点和不足
对于多数院校的教学有如下几种形式:(1)利用黑板、挂图、实物标本的讲授,具有灵活性,但由于课时限制,使之不能多次重复或面面俱到。这对于畜牧兽医专业的一些技能操作的规范性、熟练性无疑是一个阻碍。(2)利用幻灯和投影教学,虽能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显示在学生面前,但缺乏动感。(3)电视教学表现力强,形象生动,不受时空限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和范围,获得了广泛应用,但缺点是具有一过性、强制性,不能直接进行交流与反馈。
2.2CAI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的优势
与以往的电化教学手段相比,CAI是交互的双向教学方式,与教师的一般课堂教学模式相比,计算机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具有按学生特点进行因材施教的个别化学习方式。与一般教师相比,计算机是一个客观的没有感情的教师,因而对待学生不厌其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减少学习压力,增加学习动力。
2.3畜牧兽医多媒体CAI课件的开发
CAI的核心问题是课件,一个高质量的软件才能把CAI教学系统的巨大作用发挥出来。开发人员最好由专业教师根据教学规律,将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方法与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相结合,才能开发出满足教学目的、具备科学性,而且能更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人机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可靠的软件,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当然有计算机专业人员和电教人员协作会作出更好的应用软件。目前应用于多媒体制作工具包括:Pow-erpoint,VisualbasicToolBook,Action,Director,Au-thorware,方正奥斯(FounderAuthorToo98),洪图多媒体编著系统,摩天和银河多媒体编著系统等,而配合CAI开发的工具软件有AdobePhotoshop、Cool3D、3DMAX、3Dstudio、CoreldRAW8、XARA3D等[8]。
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前景
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使人与媒体的关系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学习者就能够完全有效地控制媒体的运行,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改变了以往媒体的顺序贮存、播放的缺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CAI软件广泛地采用了动画、影像、音响等多媒体形式,集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图像于一体,具有电视机、录像机、幻灯、音响等传统媒体的功能,使用方便,效果更好。正在开发的畜牧兽医CAI软件的推广应用将适合未来农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职业教育、业余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远程网络诊断系统中,CAI将会日益拓展广阔的发展空间。预计到下一个世纪初,我国的CAI研究与开发将使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也可以缩短与国外CAI教育研究的差距。
作者:周艳萍 单位: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一、确定了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体系组成
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改变了原有课程体系的设置,坚持“就业导向”,根据企业、产业、社会的需求建立课程体系,优化整合相关课程,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开设,并把相互关联的课程整合为一个体系。比如,把专业英语课融合到各门学科中进行,不再单独开课;把生理生化等课程的内容渗入到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使课程体系精简化、专业化,更贴近企业对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一线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实施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授课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着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学覆盖知识面广泛度不够,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缺点。为此,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兽医专业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根据新的教改方案,在教师实施授课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一贯式教学模式,采取分工合作的教学方式。把每一门课相关的授课教师组成一个教学团队,在该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参与教学,这样既扩大了学生学习信息的来源,又把各位教师的特长融合为一体,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深入进行核心课程建设改革
(一)确定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
核心课程改革是教学工作内涵建设的攻坚任务,涉及到整个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所有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内涵建设都要以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标准,以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为目标,以课程大纲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其决定因素是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核心是“课程的应用性与社会需求性”,关键要引入社会评价,从课程大纲、教材、教学方案、教学实施到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全方位开发建设。
(二)改变授课方式,实施项目化教学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以前改革的基础上逐步推行项目化教学,该教学方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授课方式,它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整个课堂以学生的学为主线,老师以课堂主持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自发学习新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基本素质。目前,畜牧兽医专业有养禽生产、养猪与猪病防治、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等七门课程进行了教改立项,做为教学改革的试点课程进行试验。在试运行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外时间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查阅资料不够广泛等问题,但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基本适应了新的教学方法,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七门教改立项课程已有四门正在实施改革,已经完成项目任务书,教改教案,教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正在进行项目化教学教材的编写。
(三)确定合理的核心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原来的课程评价方式均是以老师评价为主,考试方式往往采用笔试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考查学生的技能,容易培养出背书的“机器”、考试的“高材生”,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却是高分低能,走上社会以后,还会因为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实行新的教学改革以后,课程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老师考核为主了,考核要转向对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测试;课程的评价标准要转向以社会评价为主,如,社会职业资格、职业资格证书等,课程的考核方式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笔试、面试、操作等,让用人单位参与考评,同时,学生自评也变成主要的考核方式。
三、教材建设改革
(一)教材的选用
教材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优秀教材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工具之一。科学规划教材,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材内容,对培养高层次后备畜牧兽医人才非常重要。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使用大部分是本科教材,教材的特点是知识覆盖面广,偏重理论,部分知识已经老化。高职高专在教学过程中课时量明显少于本科院校,更要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材选用方面,尽可能使用“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系列课程教材”,淘汰质量较差或出版时代过早的教材,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的教材要符合教学改革的要求,使用已经成熟的教改项目化教学教材。
(二)教材的编写
鼓励教师发挥群体优势,编写较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不断地将一些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材中去,尤其是编写好列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的教材。同时,根据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可以编写项目化教学自编教材。通过对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探索和研究,发现课程体系的确立以及教学方式改革和教材建设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深化教学改革,寻找到真正培养一线技术人才的方法,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满意、学生自身满意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袁文菊 袁逢新 贺绍君 赵书景 单位: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多维;教学平台;构建;创业教育体系
摘要:高等学校的大部分畜牧兽医专业的创业教育刚刚起步,还不是十分完善。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区。笔者主要针对畜牧兽医专业进行调研,了解到畜牧兽医专业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构建了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同时提出了发展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对策。
2012年8月份,教育部正式下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需课。创业教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1]。同时创业教育也在高等院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正式全面启动。我国推行创业基础教育近三年以来,已初见成效。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毕业的大学生727万,其中约有21万选择创业。并且,在选择创业的学生中,进行的创业项目与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的专业学习的相关性并不是十分大[2],仅有30%左右的项目与其专业相关。这就需要学校要从全局出发,设计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综合且全面的创业教育,提升各专业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各高校畜牧兽医专业也纷纷开设各类创业教育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但是,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还不是十分完善,有待于进一步整合。然而,如何完善且有效地开展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我国,多数的畜牧兽医专业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的教学平台,因此需要构建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形成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
1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
从对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可知:有36.70%的学生有创业的打算;只有0.60%的学生对创业没有一点的了解。但是有75.60%的学生并不知道创业都需要哪些技能,也不知道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而且有80.91%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有哪些创业的机会,如果让他们创业,基本会进入成熟的传统行业。由此可以看出,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创业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在此类专业中,创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创业课程的教学仍然是“满堂灌”结合“案例分析”讲授理论知识,学生进行的实践比较少。为了解决创业基础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及创新意识[3],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2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2.1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创业是不是可教的呢?有很多人都提出疑问。无可厚非,创业活动是没有办法言传身教的。但是,创业教育并不是鼓励学生去创业,而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大多数畜牧兽医类高校认为,受专业的限制,学生创业的概率比较低;因此,没有必要向学生全面普及创业教育,也没有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把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作为一种必备的素质。大部分畜牧兽医专业把“创业基础”理论教学等同于就业指导与咨询的理论,因此对于创业基础的理论讲授内容只是设置在“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借助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平台来进行创业教育。这样的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和体制,不能使学生得到专业化的指导,也不能提升学生的创业素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比较狭隘[4]。
2.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创业教育在畜牧兽医专业全面普及才刚刚开始,各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创业教育体系的平台构建还不够完善,创业课程体系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很多仅是开设创业基础课。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沿袭传统的教育手段、理论灌输、案例分析、软件操作等,而真正的创业实践模拟很少,致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而且一些高校的校外实践基地形同虚设,与企业建立合作的实践平台,学生到企业里仅是参观的层面上实践,而对于具体的运营管理并不了解。在这种课程群缺失、实践体系不健全、支撑平台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创业教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工程,也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师资力量匮乏
在畜牧兽医专业进行创业教育,对业师的要求都比较高,既要具备创业管理、金融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农学、畜牧学、动物科学等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必须具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然而,在全国畜牧兽医专业完全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的“双师型”创业教育的教师凤毛麟角[5]。目前,在畜牧兽医专业承担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教学能力较强,但实践指导能力较弱,并且很多业师并没有创业经历,甚至也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这样的教学仅囿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并没有太多实际创业中的真知灼见,致使学生们对创业仍然感到很虚幻。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既要让学生掌握创业的理论,同时也要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不断提升其创业素质,培养其创业精神,这样就要求业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创业的经验和深层次的创业认识。因此,目前畜牧兽医专业的创业教育的任课教师的师资力量仍然是十分匮乏的。
2.4教育评价机制束缚了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大部分畜牧兽医专业在教学评价机制中仍然是侧重评价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熟悉与掌握的程度为基本依据,而对于真正具备什么样的实践能力不计入评价标准体系中。有很多学生担心自己投身创业活动中去,会耽误自己的学业成绩,因而对于创业实践虽然有兴趣,但是却缺少积极性和创业热情。同时,学校对于创业授课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合理。传统的考核机制,强迫教师将学生固囿于课堂上,遵循传统的教学秩序,进行理论的强烈灌输,逼迫学生被迫接受创业知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只是让学生们有概念上的创业,却没有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
3畜牧兽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多维教学平台的构建
通过以上的分析了解到,畜牧兽医专业要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创业教育的观念,从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出发,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一个集学校、企业、业师、学生、实践基地、仿真模拟、实战经营等为一体的集约化多维教学平台系统。在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由学校主导,与社会创业支撑机构进行沟通,将社会创业支撑机构与学生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获得更多国家和社会所给予的创业支持。在构建的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交流平台和种子平台为一体的创业教育多维教学平台(见图1)上,畜牧兽医专业比较薄弱的就是实训平台、交流平台和种子平台的构建。企业家和学长的经验分享项目也是薄弱的,尤其学长的经验分享,多数学校都忽略了这部分教学资源。在交流平台上,有很多畜牧兽医专业并没有成立创意梦工厂,构建这类让学生们彼此之间进行创意的沟通与讨论的空间。校内孵化器也不是十分完善,仅仅是处于起步阶段,有一些学校甚至是空白的。校内孵化器是创业者或创业团队更好地进行创业实战经营的平台;因此,要创建完善的校内创业孵化器,让学生们将自己好的、可执行的创意付诸于实践。
4发展畜牧兽医专业创业教育的对策
4.1转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业师、学校和社会及家长都要转变对创业的观念。业师在讲授创业课程中,并不是教授学生如何去创业,而是讲授创业问题的处理。同时,创业并不是创业者个体或团队的事情,需要学校、国家和社会的培育,让创业的实体结构健康成长。而对于畜牧兽医专业来说,以前对于创业教育进行的比较少,自然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在“大众创业,万民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深化畜牧兽医专业对创业教育的认识,立足“三农”,结合专业的特点,激发学生在该专业的创业热情。要积极地引导该类院校,要使学校和教师等主体全员参与,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结合,配强、配齐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使畜牧兽医专业师生对于创业教育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4.2完善创业教育体系
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进行全面的创业教育,必须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见图2),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维教学平台系统,将创业教育进行得更加全面一些。由图2可见,在此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分阶段地逐步将学生的创业点子实现,让学生了解到他们的创意点子并不是空想。在学校里有空间和领域通过一定的途径能够将他们好的创意得以培育和实现,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创业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创业精神,提升创业素质。
4.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全面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需要重点做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邀请专业的、成功的创业人士等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作为客座讲师,传授创业理念和创业意识,并通过分享自身经验与经历,激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心。同时,定期邀请创业的学长进行经验分享。学长是学校的潜在资源,并且是具有真实感的专业人士,他们的经验分享更加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能够使学生增强创业的自信心。其次,加强业师的进修和培训工作。涉农院校业师的专业素质相对更加弱,教育厅和院校要组织各类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提升业师的素养与能力,使业师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创业,会创业,再来教创业。同时鼓励学生与教师共同创业,尤其是科学技术型创业,增强业师的创业实践能力[6]。
4.4柔性化教学管理
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不能完全照搬传统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创业教育的技能是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创业的实践活动自然形成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活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也会占用他们专业课学习的时间,这样就需要学校、教师不能用传统的专业教育评价体系和教学体制进行评价和教学约束;而且,也需要学校做好全方位的创业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创业条件。因此,涉农类院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管理时,要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灵活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及具有一定灵活性和柔性的创业管理机制。
作者:牟晓娜 孙巍巍 单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就业指导教研室
摘要:教好畜牧兽医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条件。基于此,结合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论述畜牧兽医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社会发展储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许多职业学校都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动物饲料配制、繁殖技术、饲养管理、疫病诊断与控制相关理论与技术,能够从事养殖场生产技术与管理、动物门诊、饲料及兽药营销等的高素质畜牧兽医专业的劳动者及中级专业人才。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根据笔者自身的切身体会,发现专业课在教学上特别是教法上对学生学好专业课至关重要。
1畜牧兽医教师教好专业课的目的和意义
教好畜牧兽医专业课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更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信息技术打破了国家的界限,而且日益趋向国际化。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下,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科技共享的时代已经到来,提高科技水平显得尤为重要,而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则很难干好专业工作与适应社会。所以,作为一名畜牧兽医教学的工作者,应教好专业课,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基础条件。
2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设置
畜牧兽医专业主要课程有畜禽生理、畜禽饲养、饲料配制与质量分析、畜禽饲养管理等,还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综合训练、毕业实习等。总的看来,畜牧兽医各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自然性科学。所以,开设好专业课和实践实训课,对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发展大有益处。
3畜牧兽医专业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师资就内蒙古宁城县职教
中心专业师资队伍来说,专业教师不足,缺乏一支业务和技能双精的专业教师队伍。分析原因,与现在毕业的师资类对口毕业生较少有关,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对口专业学生相对较多,导致教师数量相对不足。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师都是由任课教师担任,从时间上和工作量上都感觉有些力不从心,这样就导致专业课抓的较好,而实验实训课相对薄弱,使学生所学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
3.2缺乏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畜牧兽医专业课不仅要求学生有教好的方法记忆所学内容,而且要把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联系实际。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有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4开好畜牧兽医专业课的对策
为适应中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农牧部组织骨干教师对该专业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试验。根据教改运行情况,进行了市场调查分析,制定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及课程改革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提高了教学水平,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4.1制定教学课改实施方案
为了使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农牧部制定了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市场对人才需要、畜牧兽医专业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及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内容、目标,并组织实施,为专业教学改革制定指导性方案。
4.2完善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根据调查情况和骨干教师的意见,对畜牧兽医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改革。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是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
4.3改革传统课程,增设新课程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认真对“解剖生理”“家畜饲养”“兽医临床诊断”等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增设“农业政策”“标准化养殖规划计划”等,适应畜牧兽医专业的与时俱进和社会的新需求。
4.4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学校现有条件进行现场观摩、实训。总之,通过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感性认识,丰富教学内容,使职业教育能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5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针对粉笔写字教学占用时间多,不生动、不直观,课堂授课内容少、教师任务繁重等现象,根据教学需要,学校为教师配备了电脑及电子书籍,教师配备了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施,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5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5.1教学管理
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小组,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检查,如课堂巡视、听课,期初、期中和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定期组织学生开座谈会,汇总学生反馈意见等。把学生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近年来,由于严格的教学管理,没有发生过教师旷课、迟到、早退和教学事故,顺利完成了教学和教改任务。
5.2师资建设
一是加强实践锻炼、进修深造、培训力度。为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进修、培训活动,学校每年拿出部分资金给教师“充电”,以充实教学内容。二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经验丰富、实践操作强的人员为兼职教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总之,通过畜牧兽医专业课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畜牧兽医专业课在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
作者:段素丽 单位:内蒙古宁城县职教中心
21世纪畜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也对从事畜牧兽医行业的专业人员在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畜牧兽医人才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该顺应畜牧业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培养目标进行确切定位,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特色凸显出来。应加强专业实训教学,完善以能力为本的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
一、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
畜牧兽医实训教学是畜牧兽医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提高整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关键要素还存在着系列问题。
(一)教育观念明显滞后
近年来,虽然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教育者对实训教学的内涵以及本质了解还不够,认识也处于表浅阶段,教学中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内容重复、陈旧,仍然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占多数。实训课程的设计大多也是仅围绕着专业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难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训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
高职畜牧兽医已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但教学模式还是以灌输性的方式为主,基本是在已框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缺乏师生之间互动,学生自主性不够,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不够系统,教学计划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实训时间缩短、实训内容减少、实训组织较为松散等现象。
(三)实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实验场所比较落后,实验设备、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实验室试剂、耗材以及实验动物数量不足,许多实验实训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难以很好培养。另外,实验室开放度也由于经费不足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上实验课时才开放,课余时间一般不能进入,这也阻碍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往往因投入不足,规模有限,设施陈旧,无法与现代规模养殖场接轨,达不到实训目的。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与企业相结合,但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企业不可能接纳大批学生进场实训。(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要求存有很大差距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普遍的问题是: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现象突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第二,师资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教师没有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尤其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
(五)实训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教学形式和环节多样,鉴于此特点,其考核也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对实训教学环节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力度也低于理论教学,考核时也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对引导学生加强实训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
解决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
综合职业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姜大源先生认为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
1、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实训课程开发。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对生产岗位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理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并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性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合生产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试论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吴瑗王燕丽李君荣摘要:通过对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项目应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的实训项目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可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来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3、生产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为避免产生教材和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应邀请企业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师、兽医来参与编写,以使教材科学合理、直观生动、符合生产要求。
(三)要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如图1)。建立满足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1、开发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第一,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设备利用率。第二,基于职业能力,坚持虚拟与真实教学并重,将两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让学生掌握现代生产新技术、新思路,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第三,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第一,建立“协作型”实训基地。建立“协作型”的实训基地相对成本较低,而实训内容却有多样性且真实感强。第二,建立“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的企业实训基地结合了企业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它的投资主体是学校,依托于本专业,但实行独立核算。第三,建立“合作型”实训基地。
通过合同的形式,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合作范围不仅有学生实训安排、科技项目的转化和企业职工培训等,还涉及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等内容。企业成为学校定点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及大量所需的人才。(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群‘板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R30031)
21世纪畜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也对从事畜牧兽医行业的专业人员在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畜牧兽医人才的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应该顺应畜牧业的发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且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培养目标进行确切定位,将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育的特色凸显出来。应加强专业实训教学,完善以能力为本的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
一、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
畜牧兽医实训教学是畜牧兽医学生在实训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切入点,获得感性认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提高整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但是,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的内容、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关键要素还存在着系列问题。
(一)教育观念明显滞后
近年来,虽然高职畜牧兽医教育实训课程的受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但教育者对实训教学的内涵以及本质了解还不够,认识也处于表浅阶段,教学中仍然是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实训内容重复、陈旧,仍然是验证理论性的实验占多数。实训课程的设计大多也是仅围绕着专业理论进行,理论与实践难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实训教学模式缺乏多样化
高职畜牧兽医已对实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及课程体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整合,但教学模式还是以灌输性的方式为主,基本是在已框定的范围内完成操作,缺乏师生之间互动,学生自主性不够,创新性思维无法得到培养。另外,实训教学的安排不够系统,教学计划执行操作过程中,也存在实训时间缩短、实训内容减少、实训组织较为松散等现象。
(三)实训教学经费投入不足
实训实验场所比较落后,实验设备、仪器也存在老化、落后的问题,实验室试剂、耗材以及实验动物数量不足,许多实验实训无法正常开展,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工作能力难以很好培养。另外,实验室开放度也由于经费不足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验室只在学生上实验课时才开放,课余时间一般不能进入,这也阻碍了学生实训技能的提升。校内的实训基地,也往往因投入不足,规模有限,设施陈旧,无法与现代规模养殖场接轨,达不到实训目的。校外的实训基地多与企业相结合,但从经济角度出发,生产企业不可能接纳大批学生进场实训。(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要求存有很大差距实训教学需要大量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普遍的问题是: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年龄断层现象突出,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协调;第二,师资较紧张,教学任务繁重,大多教师没有时间下企业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熟练,尤其是由学校到学校的青年教师,往往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缺乏,动手能力不强。
(五)实训教学的考核力度不够
实训教学形式和环节多样,鉴于此特点,其考核也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各院校对实训教学环节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考核力度也低于理论教学,考核时也往往流于形式,随意性大,对引导学生加强实训环节、增强自身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
解决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实训教学模式。
(一)要明确职业能力的要求
综合职业能力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它所强调的是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能够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姜大源先生认为个人职业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要素的整合状态。因此在规划实训教学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的理论、技能知识,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要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
1、以项目为核心进行实训课程开发。针对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的差距,对生产岗位的系列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理出一些具有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工作项目,并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来设计实训课课程大纲,进行实训课程开发。将完成此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工作过程知识、技术性学科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进行有机的组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联合生产企业共同设计实训项目。实训课程的教学应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训试论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体系的完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吴瑗王燕丽李君荣摘要:通过对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针对目前高职畜牧兽医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项目应体现一定的应用价值,并能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设计的实训项目强调学生的参与度。可通过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利用企业技术资源来设计课程实训项目,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实训,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
3、生产企业参与实训教材的编写。为避免产生教材和生产实际脱节的情况,应邀请企业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畜牧师、兽医来参与编写,以使教材科学合理、直观生动、符合生产要求。
(三)要满足职业能力的要求
良好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模式,有利于培养出满足职业能力要求的人才(如图1)。建立满足需要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两条途径。
1、开发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第一,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提高设备利用率。第二,基于职业能力,坚持虚拟与真实教学并重,将两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让学生掌握现代生产新技术、新思路,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第三,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第一,建立“协作型”实训基地。建立“协作型”的实训基地相对成本较低,而实训内容却有多样性且真实感强。第二,建立“自主管理型”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的企业实训基地结合了企业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的优点,它的投资主体是学校,依托于本专业,但实行独立核算。第三,建立“合作型”实训基地。
通过合同的形式,本着平等自愿、互惠互利原则与企业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合作范围不仅有学生实训安排、科技项目的转化和企业职工培训等,还涉及专业设置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安排等内容。企业成为学校定点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及大量所需的人才。(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活动计划项目“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群‘板块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0R30031)
一、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关键点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是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引领设置课程(学习领域),其显著特征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过程导向,学做一体,理实结合,动态变化,适应岗位,能力为本,强化技能,师生互动,教学高效。借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结合国情、省情及校情,将新的教学模式与各校教学现状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潜在优势,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
1.重视市场调研,找准毕业生岗位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打破原学科定位,依照毕业生应职岗位(岗位群)对知识和技能及素质要求为基础,对原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确立新的学习领域。岗位内涵要以现实岗位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其中,对知识、技能、素质进行详实调查和研究,为确定学习领域作好准备。
2.精心设计学习领域,与行业生产良好对接
根据岗位内涵要求,结合畜牧业发展状况,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探讨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学习领域必须是生产中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综合技术,如动物饲料配合技术、动物临床诊疗技术、动物繁殖技术等,能解决生产中某一环节的技术问题,具有可操作性。
3.制定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文件,在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技术人员一道研究并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以系统工作过程为导向,采用引导文法等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之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以仿真及现场教学、案例研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创设现场工作情景;创新立体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主体的格局,极力倡导并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行工学结合,充分体现职业特征。学生在完成具体学习情境的过程中学会畜牧生产的各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融合职业技能证书的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及敬业精神等要求,以生产的各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现场教学和毕业前的顶岗等途径,使学生在毕业时能真正与工作岗位对接。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按照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方案的基本要求,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专业培养目标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
(4)通过评价标准测评课程效果。专门制定学生技能的考核方案和细则,通过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对学生评价到位。在教学中每个学习情境都有考核方案,上一个学习情境考核达标者才能进行下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增加课程评价内容使标准真正成为教学行为的规范。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在本门课程中形成的职业能力。
4.学习情境策划与设计
学习情境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础,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设计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情境的相对独立性。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情境间可为平行或递进关系,不能相互包涵。
(2)设计载体可有所不同。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有其特殊性,学习情境的设计载体应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行业、企业专家意见,经过细致的分析和论证来选择确定。如工科类多以产品为载体;汽车维修常以故障现象为载体;养殖类专业多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这样就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使学习情境的实施更顺畅。
(3)做好情境描述,更便于实施。情境载体找到后,对于情境教学目标、资讯问题、资讯引导、任务描述、资料索引、教学场景准备、所用工具及材料、教学评价等都应在认真研讨的基础上作说细描述和说明,为教学实施做好充分准备。
二、专业核心课开发的体会与思考
1.课程开发系统化,体系更加完善
组建由专任教师、行业、企业能工巧匠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历经“市场调研定岗位、职业分析定能力、典型任务分析划领域”的开发过程,根据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选取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程开发设计思路清晰,内涵标准反映生产实际,可操作性强。按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课程体系初步确立,为相关专业课程开发提供良好借鉴。
2.教学情境一体化,体现真实性
为确保学习领域中各学习情境的实施,建立包括教学区、工作区、讨论区、展示区、资料区等企业一线工作情境的专业课教室,布置场景和营造氛围,学生通过各个场景接受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实验实训场所全天对试点学生开放,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按照行业标准改革课程内容,学生通过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综合实训项目训练,可获得与专业相适应的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与企业上岗职位无缝对接。
3.课程实施行动化,学生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
采用“三段、六步、三环”实施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三段”即行动实施前的行动方案形成阶段、行动实施阶段、行动后的行动反思阶段;“六步”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步骤;“三环”即从资讯到计划以思考为主的思考环,从实施到检查的以操作(活动)为主的实施环及六个步骤整体构成的行动环。通过“三段、六步、三环”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完整地再现了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隐性思考和显性行为过程,真正达到了在行动中学习和为了行动而学习的目的。教学目标由单一的知识技能传授转变为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多维整合,教学内容由过去的知识体系的章节结构转变为以职业岗位典型工作过程为中心的学习情境,教学方法由传统的传授式“满堂灌”转变为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法综合运用。
4.课程评价多元化,保证公正性和人性化
课程改革后,教学评价由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采取内视、外视、个视等手段,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多视角、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采用汇报、答辩、成果演示、笔试、口试、操作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评价体系中,彻底打破“一卷定乾坤”的结果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评价的改进和激励功能发挥,师生角色由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师生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5.人才培养职业化,实现毕业生与岗位无缝对接
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学生职业化培养,采取全程化、全面化、渗透化训练,在知识课程体系改革中除了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外,更强调学生职业化素质养成。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各门课程(包括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增设或强化相关职业素养训练内容。与合作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适应职业工作的课程内容同时,引进职业元素、产业元素、企业标准、企业行为规范,增强了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理念、职业操守、职业态度、职业技术等,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训练了学生自觉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着装整洁、遵纪守时等职业行为规范,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将素质教育、技能训练、知识传授科学合理地整合在一起,着重于整体职业素养培养的广泛性、融合性、延续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畜牧兽医专业是典型的职业岗位教育,主要目标是培养能养、会治、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畜牧兽医专业应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训练。
1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高职学生多数都是在高考中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很少受到老师的重视,导致这部分学生“不爱听”老师的话,叛逆心理很强,且有很多学生对实践课和实习不满,经常抱怨“养殖场的活太累,根本就不是我能干的”,“我不学畜牧兽医我也会养猪,实际上也锻炼不到什么,还浪费时间”等等。加之很多实习场所条件艰苦,加深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对参与专业实践锻炼的自觉性不高,而且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1.2实践教学体系不规范
由于诸多条件不足,传统教育的计划目标将高职学生的培养重点主要放在让学生掌握现有的理论知识上,对于发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学校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所谓实践能力是指动手操作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解决技术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意志力和信念等综合素质;但很多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界定不清楚,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归属性质以及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关系认识不足,因而对实践教学应达到的目标和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一致,造成实践教学既没有标准,也很不规范,而且随意性很大。
1.3实践条件不完善
畜牧兽医专业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专业,要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能,适应岗位、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把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我们的根本任务。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基本保障是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实训耗材的巨大投入。目前从实践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学校现有的畜牧兽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实训教学条件落后,实训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也导致很多实践教学内容多为演示性、验证性,缺乏现代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1.4实践教学与理论脱节
很多教师喜欢先讲授理论知识,在学期的最后几周集中上实训,比如解剖生理课程,由于实训动物等多方面的限制,任课教师多采用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集中实训的方式,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另外,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实习时缺乏统一的要求,目的性不强,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只是让学生按照实训步骤操作,甚至让学生应付差事;学生在实训时只是“照猫画虎”,在实习时让教师“抱着走”,学生无法将所作的实训和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1.5实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偏低
很多院校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能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受普通教育的影响很大,习惯从理论、学术水平上评价一个教师,而忽视其实践技能的水平。很多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根本无暇深入企业研究目前畜牧兽医工作岗位存在的问题。因此纯理论性的研究工作开展的比较多,带有明显地“学院派”特色;新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到理论”的应届毕业生,其本身实践水平就非常有限,无法保障培养出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2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解决措施
2.1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对实践技能的认识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从2006年起,每年举办2届校级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对获奖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实践技能的认识,让学生感觉到实践技能是如此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职业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了短期奋斗的目标,让学生主动地去动物医院、养牛实训场、养禽实训场去学习知识,苦练技能,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择优推荐获奖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经过调研分析发现,技能竞赛中表现良好的学生,在就业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和很高的职业素质,在择业和自主创业过程中占尽先机。该专业学生2008年获黑龙江省高职高专教育畜牧兽医类专业第一届“兴牧杯”学生技能大赛动物科学组团体第一名和动物医学组团体第二名,2009年获“上海种业杯”第二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动物外科手术”项目全国一等奖,2011年获黑龙江省农业职业院校第二届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奖。毕业后这些学生都自己开设了动物医院,职业技能竞赛的培训和参与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很大。
2.2建立健全实践性教学体系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自2008年开展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来,在调研分析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着手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建立健全了独立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单独设置了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组织教师编写了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和实习手册等一系列材料。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要求、成绩考核等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建立健全了“双证融通”,把畜牧兽医技能证书的考区结合进来,让学生在集中实践过程中,既能够学到一定的技能,又能够有助于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家畜繁殖工、兽医化验员等。
2.3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实训耗材的投入
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实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基地建设是有效运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先决条件;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在2002年以后,先后建立了现代化养牛场、养禽场、养猪场、兽医院等实训场所,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在2008年该学院开始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前后,该学院上投入了几百万元购买仪器设备用于畜牧兽医专业,学校还加大对实训动物、实训耗材经费的投入,使学生以实践操作为重点,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掌握畜牧兽医方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
2.4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摒弃“灌输式”“填鸭式”等以训练记忆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代之以训练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考核方式上,长期以来,考试形式单一,内容上重知识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把学生引入了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成为阻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瓶颈”。为了实现培养目标,畜牧兽医专业特增设了技能考试项目,学生采用抽签的方法决定考核的技能项目,主考教师围绕技能考试内容,提问有关理论知识,从而了解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掌握程度。
2.5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和创造性的教学和付出,“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采用多种方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和考察;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院担任兼职、特聘教师等;选派学校的优秀教师去企业兼职,实行“双岗双薪”,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和生力军,学校应从青年教师进校就建立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锻炼计划,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到养殖场、兽医院去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的自身能力,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双师型”的教学能手,从而保证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不断开拓创新。
《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其本质是教育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建设一支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务之急。
1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1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数量不足
据统计,目前各高职院校实训指导教师的来源,主要是由3部分人员组成:一是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在职技术人员或者退休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二是校内专业专职实训指导教师;三是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实训指导教师的任务。根据统计分析,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组成中,由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所占的比重在60%左右,而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所占比重为30%,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所占比重更小,远低于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件规定的1∶1的比例。
1.2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学校转变升格而来。从学历层次来看,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队伍中拥有大中专学历者较多,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约为50%,研究生学历或以上学历担任实训教师的就更少;就知识结构来看,有些教师专业不对口,尽管学历满足条件但不是相关专业毕业,因而很难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实训指导工作。尤其对于畜牧兽医专业而言,是一个要求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很强的专业,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很难理解和掌握其实践技能的。
1.3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实践水平偏低
在高职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中,很多实训指导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还比较差,实践能力不能够完全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师最重要的是“技高”,既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不但要能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还要能够参与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据调查,在目前的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实践技能,但对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缺乏了解,对现代的新技术和新技能不能及时地吸收、消化;另外很多新分配来的实训教师,有很多是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经验很少,实践技能相对不足。2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2.1灵活掌握准入条件,增加实训指导教师人数
目前,实训指导教师面临着十分严重的短缺问题,急需人员来补充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不足,在严格执行实训指导教师准入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灵活掌握准入条件。一是根据实际需求聘用畜牧行业和生产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及工程师,将其作为专职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或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训指导教师或者实习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行“双岗双薪”来充分调动企业中优秀的技能型人才投身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同时放宽对企业人才的学历要求,只要能满足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需求,就放手大胆引进。二是坚持自主培养提升校内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加快具有“双师型”素质和资格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培训提高现有的专业实训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指导水平,使之能完全胜任岗位需求。
2.2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学历
虽然高学历并不等同于实践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更新知识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拥有自主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应该使校内专职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学校人事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实训指导教师提升学历水平。同时高职院校应招聘一些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进行培训后来充实实训教师队伍,使实训师资队伍能够及时补充新鲜血液,从而保证实训教学的良性发展。
2.3产学研结合建设优秀畜牧兽医专业实训指导教师队伍
2.3.1转变观念,明确以实训教师为中心地位的职业教育思想: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径是师生与实际生产项目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的高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保证和关键。要让全体师生员工确立实训指导教师是职业学院办学的主体观念,从人事制度等多方面为实训教师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
2.3.2校企合作共建共赢,加快“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共赢的基础上的,一方面,利用学校优势的师资、教学资源主动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员工培训、技术咨询、引企入校等多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只有在学校为企业充分服务后,企业方能主动地协助学校开展各项教学改革,方能愉快地接受更多的学生、教师顶岗实训;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顶岗实习,确保实训指导教师每年都有到企业顶岗实践的机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畜牧兽医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设备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各工作岗位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在教学中根据企业所需及时补充能够反映生产实际的新技能,把企业中的典型案例运用到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贴近生产实际,从而加快“双师素质”队伍的建设。
2.3.3积极聘请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该方法,能够基本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校企合作途径,学校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一方面解决自身实训教师队伍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弥补职业教育方法的不足,可有针对性地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畜牧兽医专业聘请能养会治的“专家”,这些专家都是常年工作在养殖场一线的技术人员,掌握着实用且先进的养殖技能,这些专家来兼职实训指导教师,可大大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2.3.4建立有利于实训指导教师成长的人事制度:学校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安排和鼓励教师走出校门,面向企业、面向生产一线进行项目服务和技术开发。比如可以鼓励实训指导教师开办兽医门诊、兽药店等,这样,实训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也能较高层次地实现自我价值、扩大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高实训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对实训指导教师德、能、勤、绩的全面考核,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要办好畜牧兽医专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实训的师资队伍是核心问题。应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满足市场需求,坚持服务于行业和企业、服务于社会,就会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发展趋势,它必将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形成一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规范化、现代化的“实训实习”指导教师队伍。
摘要:
针对以就业为导向,对畜牧业兽医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通过工作过程来开展项目教学,突出对岗位工作需要的教学,对比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并归纳总结出该教学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具体实施措施,以构建出高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畜牧兽医专业;就业;教学改革
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培养工作技能、获得工作岗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岗位工作技能是其主要目标,也是学生实现稳定就业的前提。为了满足社会市场对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创新改革[1]。通常情况下,各个行业的发展也增大了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2]。畜牧兽医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该教学模式,根据其效果对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进行了探究。
1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就业前景
畜牧业是驯化和培养有经济价值的兽类和禽类,根据其生长繁殖等能力,取得畜禽产品,畜牧业包括马、牛、羊、鸡、鸭、鹅、猪、兔等的饲养,还有鹿、麝、狐、貂、水獭等的驯养。兽医是一种能够对动物疾病进行防治的行业,其主要任务是对家畜家禽疾病进行诊疗、防治、检疫和畜产品卫生检验的研究[3]。由于畜牧和兽医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尤其是在教学、生产和科研方面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畜牧和兽医成为一个并行的专业。目前,畜牧兽医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省级和校级的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拥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5门省级精品课和4门校级精品课,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牛生产》,省级精品课分别为《动物解剖生理》《动物营养与饲料应用技术》《猪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动物繁殖技术》和《家禽生产》,校级精品课分别为《畜牧场环境控制与规划》《特种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动物解剖与剖检》和《动物育种技术及应用》[4]。在畜牧兽医专业中,其教学培养的核心能力为畜禽的饲养管理与疫病防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兽药生产与销售以及饲料生产与销售等领域,可以在动物防检站、动物疾控中心、县乡级兽医行政部门、动物屠宰企业、饲料企业、动物医院、兽药企业以及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等单位工作,主要岗位有动物疫病防治员、兽医化验员、动物检疫检验员、兽药技术员、执业助理兽医、饲料技术员、动物饲养管理员以及牧场经营管理员等。在我国各个地区,畜牧兽医机构大约有6万多个,然而由于畜牧兽医专业才开展不久,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据统计,目前的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17.8%[5],而且很多人员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因此,在全国各地,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加之城镇宠物饲养日益兴起,为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实践
为了探究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教学效率,将选择该专业的2个班级为研究对象,2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别、年龄等基本因素的差异经过分析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一个班级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的方法;另一个班级为实验组,使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个班级教学内容都为《动物临床诊疗》课程中的治疗技术这一部分,包括投药法、注射法、穿刺术、冲洗法以及输液等技术。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并对比分析。
2.1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统一“教”与“学”的目标。然后再将教学融入实践生产和管理过程,让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训练,并结合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次,学校也可以趁此机会加强学生课堂与职场互动,使职场和课堂对接、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从而拉近学校和职场的距离,有效实现把学生培养成准职业人的教学目标。最后,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考核评价,评价原则是以能力为主,使用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教学效果有效的体现出来,并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2实践结果
通过对2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其学习成绩进行统一考核,其评级标准分为优秀(80~100分)、及格(60~80分)、差(40~60分)以及很差(≤40分)4个标准,然后将2组学生成绩统计并对比,其具体教学效果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分析,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畜牧兽医专业中的实施
3.1以就业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
开设畜牧兽医专业的院校可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根据企业中相关职业所需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构建出“两轮实践,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模式[6]。例如,畜牧兽医专业在第4学期进行分方向专业时,可以安排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促进学生与企业的就业意向,同时大大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3.2科学配置专业课程体系
以畜牧业和兽医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教学任务,对畜牧兽医专业领域进行重新归纳,形成行动领域。与此同时,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落实,着重培养学生的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疫病防治能力和家畜繁殖改良等能力,并将家畜饲养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家禽繁殖工等职业的工作内容融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能够有机的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7]。
3.3优化教学课程内容
在每个教学领域中,其主要内容要以岗位工作为基础,设计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内容。根据教学课程内容特点,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例如项目教学,编制并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此外,在设计教学内容中,还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8],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4结语
随着现代化生产水平的提高,畜牧业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需要我国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的高校在本专业教学中逐渐重视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出具有专业的实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将教学融入实际工作中,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加强其专业实际技能的进步,还能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踏入工作岗位时能够尽快适应,从而有效提高畜牧兽医行业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作者:董利云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畜牧兽医系
一、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形成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
1.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建有动物解剖实验室、动物病理标本室、动物疫病实验室、三理实验室、教学兽医院和实习牧场。这些校内实训基地一方面承担着课程实验实习任务;另一方面从技术上支持和保障地方畜牧业的发展。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明显提升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如学生可以到动物解剖标本室直观的从实物标本上了解掌握各种动物的解剖结构和特点,并自愿参加标本制作小组,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制作动物标本,成品动物标本已先后输送到金华、天津、省内等多所职业院校,为地方职业教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动物病理标本室拥有师生自制动物病理浸制标本500余种,全为师生在参加临床病例的诊治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动物疫病实验室多年来一直为监测地方动物疫情,诊断动物临床疑难病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方畜牧业健康发展,减少养殖企业经济损失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校内教学兽医院可以接待青年教师下场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使专业教师和学生在对外动物疾病诊治过程中得到锻炼,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有效地服务和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2];实习牧场,饲养有鸡、牛、羊、驴、犬、猪、兔等各种动物,学生们可以进行动物饲养、动物免疫接种、预防消毒、给药、模拟临床检查、正常生理指标的测定以及血样、尿样采取与化验等各种技能的实训锻炼。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为畜牧兽医专业形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内部基础。
2.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保障学生实训和零距离就业畜牧兽医专业先后与北京百年栗园、京城马汇、承德石创养殖有限公司、承德伴侣动物医院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建立了2个“场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主管、专家能手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实训,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基本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了保障。校外实训基地的创建,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实训条件的不足,保障了工学结合专业教学的实施,为学生零距离就业创造了条件。
二、畜牧兽医专业三学年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运行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充分研究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经典模式,广泛研究“双元制”“、渗透型”“、工读交替型”“、产学研合作型”“、TAFE型”、“教学工厂型”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3],分析他们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和特色,挖掘他们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可借鉴之处,并借助2010年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和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之力,创新形成了畜牧兽医专业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09级专业教学过程中全面实施。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里,对专业相对陌生,对行业不甚了解,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知专业就业方向、掌握学习方法,并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因此,让学生走进动物解剖实训室、三理实训室、动物疫病诊断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学习,并有计划地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要在教学兽医院和实习牧场进行各1周的轮岗实习,形成了围绕校内实训基地的第一层次工学结合专业教学。在第二学年,学生根据一年来的专业认知情况选定自己的就业方向,畜牧兽医系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动物医院、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兽药企业和宠物行业等不同企业,进行为期2个月的轮岗实习,形成第二层次的工学结合。第二层次的工学结合,基本实现了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的零对接,学生增强了专业技能,由于采取定期定人数全年不间断轮岗方式,也深受企业欢迎。第三学年,学生在第5学期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边顶岗边学习的方式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然后以企业正式员工的身份到企业进行6个月的就业性顶岗实习,进一步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实际工作提升职业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最后实现零距离就业,完成了第三层次的工学结合。
三、畜牧兽医专业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
式凸显专业特色和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畜牧兽医专业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畜牧兽医专业人才需求实际情况,在多年专业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形成的。有效地解决了学科型畜牧兽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方式,解决了单纯依靠校内实训基地而呈现的实训场地不足、设备不完善、实训耗材昂贵的困难,实现了校、企、学生的三方共赢,符合高职办学理念,凸显畜牧兽医专业办学特色。畜牧兽医专业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各种实训,培养学生将学到的专业技能应用于生产实际,并在生产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责任意识、协作意识、诚信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也针对性的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自主择业和创业能力。同学通过每一层次的工学结合,都会对畜牧兽医专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三个层次的培养,学生已基本达到企业所希望的具有较强的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成为毕业后能够直接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畜牧兽医专业三学年三层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运行,充分表现了省级示范专业和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在高职教育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的引领作用。
作者:闫港杨亚东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承德市双滦区职教中心
“1234”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通过总结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经验,畜牧兽医专业提炼出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即一条主线,两本证书,三个系统和“四业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效益显著。服务地方经济,是职业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重点专业建设中,我们注意发挥教师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科技优势,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有12位专业教师分别担任省内20多家畜牧兽医行业、企(事)业单位技术顾问。近三年累计培训农民6350多人次,培训并鉴定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220多人(次),诊治畜禽疾病5600多例,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20多万元,为当地畜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主要经验
领导重视。学院与有关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院长多次强调要认真做好重点专业建设工作,要求必须高质量完成重点专业建设任务。教务处与生物科技系领导每学期定期召开专业建设会议,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讨论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发展问题。同时,学院人事、财务、总务、实训中心等单位在人力、物理、财力、设备采购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资金保障有力。为了支持重点专业建设发展,学院除保证日常教学经费外,三年来共划拨重点专业建设专项经费30万元,争取省“民生八大工程”项目款81万元、欧元贷款201万元,支持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累计投入经费300万元。另外,近三年该专业教师39人次到国内外有关单位进修学习,仅此一项,学院投入经费20余万元,对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制度建设保证。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专业建设等规章制度,印发了《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对规范各项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系部结合自己实际制定了《生物科技系实验室管理暂行规定》、《生物科技系日常教学工作规范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了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存在问题
专业群建设有待突破。我们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就畜牧兽医专业改造提升以及开拓饲料、养殖、宠物、生物制药等专业方向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甚至制定了相关专业建设申报与人才培养方案等资料,但由于多种因素限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专业群建设方案。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深化。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但深度合作不够,主要表现是学校对校企合作积极性高,对企业依赖性强,而企业对此事积极性不高,对工学结合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专业规模效益不显著。由于受传统轻农思想等因素影响,不少考生不愿报考畜牧兽医专业,导致该专业招生规模较小,专业规模效益不显著。
3对策
继续深化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按照[教高16号]文件精神与学院专业建设整体规划要求,把专业群建设做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工学结合管理模式。通过科技承包、技术入股、利益共享等方式与企业“联姻”与“三农”结盟,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优化工学结合管理模式,努力实现校企合作层次提升,工学结合牢靠,学生技能强化、教师能力提升,就业渠道畅通,区域经济振兴的“共赢”目标。继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提高办学效益。继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帮助考生与家长克服轻农思想,充分认识现代畜牧业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优秀毕业生典型事迹宣传,引导考生积极报考畜牧兽医专业,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效益。
作者:熊忙利吴旭锦朱小甫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1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双师素质
1.1综合实践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包括实训教学、实习指导以及就业指导等。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教师不但能胜任理论教学,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能力,能承担畜牧、兽医相关的实训、实习以及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从而使他们考取家畜繁殖工、家畜饲养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宠物医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和国家执业兽医师。
1.2创新创业能力畜牧兽医专业贴近生产,社会需求量巨大,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应该能独立开设动物门诊和饲料店,具有自主创业能力;同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开发与毕业生就业岗位紧密相连的专业特色课程,及时更新教学重点,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具备能适应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教师要定期去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走访实习实训基地,回访毕业生所在的用人单位,开拓校企合作新领域,为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搭建良好的平台。
2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评价体系
2.1双师素质评价现状我国目前还未有专门针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对高职教师的评价多是套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尽快研究建立一套合乎高职教师特征的评价体系,是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2.2双师素质评价意义双师素质评价标准是高职教师开展工作的方向和准则,是高职教师努力达至的目标。它既是高职教师评价的出发点,也是高职教师评价的依据和标尺。
2.3双师素质评价原则在制定高职双师素质评价标准时应充分考虑高职教师的意见,让高职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切实体现学校对教师的期望,发挥其对教师的导向作用。同时在评价标准的框架下应制定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它是评价标准的载体和具体体现。评价指标应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和可测定的,应能激发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能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制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时,应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涵盖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精神、专业制度五大部分内容,在此框架下再细化为若干可操作性评估指标。
2.4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双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1)科学的评价标准。“双师素质”标准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标准;二是按专业划分的技术应用型和管理服务型标准;三是按职称体系划分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标准。(2)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精度,是评价中的一项关键工作,要结合实际建立详尽的指标体系。
作者:姜明明葛鑫王静范学伟郭冰单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
一、当前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就业观与心理状况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是经自己认真思考而选择本专业的,对农牧业发展前景具有信心,认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愿意投身这项事业;少数学生是经亲朋好友及学校教师推荐,自己没有充分认知,感觉不错,但对所学专业了解较少,没有科学、实际的规划。近年来,国家特别重视农业发展,也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促进农牧业发展,农业宣传力度和投入加大,农牧类院校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在招生规模上得到了提升,在学生就业方面有了质的提高,学生能够通过专业学习和实践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然而,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艰苦行业的本质,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学校所学不能很好地衔接企业岗位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导致工作压力增加;我国农牧业发展正处转型升级期,行业发展不平衡,学生就业后流动性大;中、小私营企业的不规范用人机制,保障不到位,等等,这些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容易导致就业心理问题。
很多毕业生存在非理性、非客观的就业观,概括起来主要有“四选”:一是选择城市和工作环境。县镇、乡村、基层等艰苦地区不太愿意去,存在就业幻想和享乐主义“,高不成、低不就”,存在这一观点的毕业生往往有很深的精英情结,不能够认清现行的政策及就业形势,学农爱农意识淡薄,没有深刻认识到本行业的特殊性。二是选择理想就业单位、岗位。如基层畜牧兽医机构、检验检疫部门、养殖公司、饲料和兽药公司等单位的实验员、技术人员、销售代表等岗位。学生喜欢“朝九晚五”式的工作,希望有充足的假期,不愿意到养殖场等生产一线工作,吃苦精神准备不足,没有合理的就业心理预期,造成一方面企业提供的岗位很多,一方面学生感叹就业难的矛盾局面。三是选择高薪。大部分学生成长环境优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应聘时却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薪资标准,尤其是饲料销售行业,只看到成功者的销售成绩,没有看到其背后的付出和汗水。四是选择盲目创业。毕业生只看到了创业成功者的光环,但是没有看到创业者的艰辛和需具备较高的素质,在创业方面建议学生先就业,积累创业资本,时机成熟后再尝试创业。这些现实情况和非理性的就业观严重影响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难与易又导致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
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悲观心理。主要是缺乏学农信心,对政策不了解和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片面地认为,面向基层艰苦行业,无社会人际关系,担心社会地位不高等。二是焦虑心理。由于就业的压力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不敢迈出就业的第一步,对走向社会缺乏足够的准备,没有合理的规划,使其深感困惑、焦虑不安。三是依赖心理。部分学生临近毕业,把就业问题看成是学校、家长的事情,自己缺乏主观能动性,不积极联络招聘单位。四是从众心理。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缺乏自我分析,不知自己适合的岗位,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思想,因而导致竞争力增加,错过了自己的发展机会,出现频繁换岗。五是不满心理。部分同学没有对就业能力进行自我评估,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就业观不明确,把自己遇到的挫折归因于客观环境,对学校、企业不满,形成自我否定和否定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
二、做好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就业心理诱导的对策
职业教育的根本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关系着民生,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前途命运,关系着每一户家庭的希望,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关乎职业教育的未来。针对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出口”质量,培养职业素养高、专业技能强的现代高端技能型人才。学校应发挥自身的思想教育职能作用,建立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加强与用人单位交流与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取向,对困难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帮助,使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顺利就业。
(一)强化专业教学改革,提升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增强就业信心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关系着毕业生的竞争力。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专业教学质量和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因素。职业院校要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课程合理设置,开设课堂养殖场,课堂工作间等教学模式,实现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效对接,促进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专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明显提高,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训的融合,让专业思想和产业认知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导向,增强就业信心。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拓展就业空间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方位教育培养,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建立校企合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的新模式,定期邀请畜牧企业专家进校讲课,成功校友给毕业生作励志教育讲座,将优秀的企业文化、招聘、面试技巧、用人信息引入校园,增进学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增加从事农牧业的信心,克服心理障碍,纠正错误的就业观。学校与企业建立“订单班”、“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既增强了预适应性,又拓宽了就业渠道,让学生提前适应职场,顺利转换角色,降低就业压力,成为“零适应期”人才,就业有保障。
(三)加强专业教师、就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双管齐下,提高育人水平教师队伍素质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职业院校既要有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又要有一支精通教育学、心理学,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要提高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质量,需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支持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增加实战经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科研,将先进的科研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增加外出培训进修的机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过硬、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主要是由就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组成。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非教育学、心理学专业毕业,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知识不够精通,面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和就业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指导排解。因此,要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进行职业指导知识、职业心理知识培训,增强其工作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全力研究、指导大学生就业工作,解决学生的就业困惑。
(四)多形式开展就业教育和咨询服务,完善指导服务体系相当部分学生进校后对自身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没有充分的、完全客观的认知,表现出情景迷茫、高期望值或自卑焦虑心理,影响了就业。开展专业教育,利用专业教育使学生客观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和畜牧业内在发展特性,培养在职业技能、动手操作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脚踏实地工作,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以谋求职业发展;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介绍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让学生进校后感知企业,塑造职业素养,为以后的职业选择预热,减少迷茫;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认识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找准定位;开展就业指导活动,通过就业类社团活动、模拟招聘、创意大赛、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丰富活动,营造良好的就业教育氛围;完善职位需求、就业政策、指导咨询、网上招聘等就业信息服务平台,调动一切力量采集适合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信息,并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向毕业生,定期安排职业指导老师进行现场咨询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做好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对企业用人反馈信息、毕业生就业动态等进行调查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平时的工作实践,不断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个性化服务,排除就业心理困惑学生初次择业就业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心理承受能力低会导致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就业。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开设就业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根据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就业方向,开展心理咨询、应聘技巧培训等活动,使学生摆脱就业依赖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就业指导老师要关注有就业心理问题的学生,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关注残疾和少数民族学生,对这些学生要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出优势和劣势,冷静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和职业环境,使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找准就业定位和奋斗方向。
作者:申峻松王利刚陈小权单位: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鉴于现行课程体系不适应现代畜牧业经济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有很有必要,且完全可行。一是社会需求是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已有明确的课程目标,按职业结构与岗位内容的变化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弹性的课程体系实事求是。二是进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专业课程改革,有利于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的一体化、教学与职业实践一条龙,这与当前绝大多数职业学院的教学特色是完全吻合的。三是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基础性与综合性,理论知识限定在“必需、够用”的幅度,摆脱学科知识系统的束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进一步精简门类、整合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训练,避免交叉重复,加重新技术、新技能的传授,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实际和师资力量配备,师生参与积极性高,改革效果必定理想。
1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及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改革不是对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作简单的增删,也不是一鳞半爪、随心所欲地内容调整,而是实现整体优化。其基本原则为:一是坚持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是目标[3];二是要处理好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使三者和谐发展;三是要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确保改革顺利实施并达到目的。因此,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奠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不可忽视广博基础知识的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交流、沟通、协调、管理、组织能力的培养,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民族文化、社会学、外语、写作等方面的学习兴趣的激发,风险规避意识的培养等,这都是就业创业潜能的储备,同时又是终身学习、转岗转职的前提。专业基础知识是先导和基础,要立足学扎实,这是知其所以然的根本。专业技能则要求精深,以职业岗位为导向,涉及“饲养,饲料,管理,繁育,兽医,预防”等多个环节,课程包括畜禽解剖及检查,畜禽日粮配合,常见饲料加工与调制,畜牧场设计及环境控制,畜牧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动物疫病防治,草食家畜(牛、羊,兔等)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家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特种动物养殖,畜牧产品加工与检测,畜牧场经营与管理、畜禽繁殖与改良等[4]。高职的培养方向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有是实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因此,专业技能教学不能强调“全面,多向”,要力求在某一方面学深、学精,掌握一技之长。根据上述原则,认为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目标最终应达到以下要求:
1.1课程结构合理
要体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技能型应用人才,而不是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毕业生要能适应养殖生产第一线岗位,且在工作中能解决实际问题。但高职养殖教学绝不是为养殖场进行现行生产的操作工培训,培养对象是高级养殖技术人员,而不是普通饲养员和农村兽医,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和较高的、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技能。因此,课程体系设置应突出“文化高移、基础宽厚、技能复合、素质全面”[5]。理论课程结构和内容要把握好必需与够用的关系,专业操作技能同要求一是熟练,二是融合,三是突破。课程所涉及的面比较宽,但要突出重点,要将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教育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1.2课程设置实用
即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一切要以职业能力为定位目标,该添加的添加,该删减的删减,该整合的要整合。课程结构可是由若干个不同模块组合成,每个模块包含相关单元,而每个单元是根据生产工作流程中的专业技术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特点是精选教材内容,突出专业技术训练为主,要有利于加强实践性教学,有利于构建“教、学、做”一体化[6]。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2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
2.1知识体系力求全面
学习知识目的在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高职学生的素质包括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两大方面,能力主要是职业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其知识的构成集中在综合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3个方面。
2.2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体系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涉及课程较多,但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不必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要“以就业岗位为依据,以生产工作流程为导向”,根据对湖北民族地区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就业领域主要包括动物饲养及管理、饲料(兽药)生产经营、动物疫病防治3个方面,工作场所集中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含养猪场、养禽场、养牛场)、饲料(兽药)公司、宠物医院等领域,主要职业岗位包括养殖场技术员、宠物医生、饲料(兽药)营销员、技术员等。在基本框架内,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与就业岗位的需要进行选择性学习,只要保证学生的技能学习与实际工作过程的一致性即可,具体地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针对动物疫病防治岗位,可增加动物防疫检疫和畜牧兽医法规、宠物诊疗与美容技术等课程;而养猪、养禽、养牛羊三门课有教学内容重复,也可将这三门课合并为一门,关键在增强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7]。
2.3合理调整教学时间
尽管是同一专业,但从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职能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原则上要在学生基本能接受掌握的前提下,尽量压缩理论课,增加实习教学时间,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大致为1∶1.2,其中,职业素质课(公共课)5约占23.4%;职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专业课)约占57.6%;实习约占19%。这样实验教学、实训教学、生产实践实习和技能训练总课时占比接近60%;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选俢课的理论授课约占40%,这样既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又便于课程结构外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配合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程改革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要避免以“知识”代替“能力”设置课程,课程结构调整后教学方法可相应改进,如畜牧兽医专业要求专业技能高,也重视合作精神、吃苦耐劳、规范严谨等方面的教育。适宜开设专门课程,如举行一些专题讲座、演讲赛等特殊的教学形。总之,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存在也不应该一层不变,要随着教育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不断改进提高。只要让专业贴近产业发展实际,课程贴近岗位实际,教学贴近学习规律,构建课程体系就会表现出合理性[8],最终能将学生培养成业务强、技能硬、知识广、素质高、适合当今经济发展的中高级技术人才。
作者:向承西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