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18 10:11: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畜牧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探讨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程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据统计,国内目前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广西开设了畜牧兽医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广西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对畜牧业人才需求逐年递增。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化学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动物饲养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削减课内学时,化学类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被削减学时甚至取消。分析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8学时,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0学时,取消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取舍难度增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化学类教学用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徐英岚主编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以及潘亚芬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些教材均按64学时编制,编写时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应用性训练,如果从这样的教材中再筛选出符合40-48学时的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勉强选择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三)学生动手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降低。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需要大量的动手实验。化学类课程课时的减少,压缩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化学类课程在畜牧兽医类专业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改革密切结合,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化学类课程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确定化学类课程应开设的内容。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拓展岗位包括宠物养护员、宠物美容师等。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类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畜牧兽医部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化学类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化学类课程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若衔接出现断层,势必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整合。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化学类课程主要开设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以及化学类综合实训课程,共计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导致一些相同的内容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该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未,且因时间关系只来得及安排一次仪器分析实验。而动物生物化学在学期初的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核酸测定、第五章血糖测定等实验中均要使用分光光度法,导致两门课程一前一后都讲授了该项内容,但又因学时有限,讲解和操作都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并课程进行授课,将分析化学课程中溶液配制内容与后续的分析化学实训和动物生物化学实训相结合,在后续实训中所使用,溶液均指导学生计算和配制,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又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实验用的溶液是怎么来的,还可以节约试剂,保护自然环境。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非常重要的前修课程,也是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但因学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取消了这门课程。合并化学类课程学时后,可对分析化学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化学分析法只学习酸碱滴定法,删除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法的内容,加上动物生物化学不需重讲分光光度法的时间,可节约20学时,用于增设溶液配制和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化学内容。由图1可见,整合前,由于开设课时有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核酸的代谢等内容未能讲授,整合后添加了这些相关内容,并有更多的课时用于技能训练,使知识和技能训练连贯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养殖业人才。
(三)加大技能操作训练。比较表2与表3,发现课程内容整合前,技能操作训练仅占总学时的37.5%,理论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整合后,技能操作训练所占学时可达47.9%,较原来增加了10.4%,而且可以将溶液配制这项基本技能贯穿于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对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普遍削减课内学时的实际情况,应对化学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这不但可以增加相关理论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技能训练学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早在2001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了中等职业学校养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促进养殖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发展和普及,2010年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也列入了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等多个畜牧相关专业,足见国家和教育部对畜牧兽医类相关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视,但时隔多年,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寥寥无几,搜索整个网络,也难以找到几篇中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论文和研究报告,足见此类专业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蓬勃发展、遍地开花。那么,我国农村面积广大,而相关专业如此遇冷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遇冷的原因
1.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靠农业起家,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即便是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人员也有相当大部分从事过农业生产,过去刀耕火种的生产经历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从事农业生产是相当辛苦的事,做农民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也是一个落后的群体,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才有出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学生选择了便于在城市就业的专业,如机械自动化、幼师、计算机等专业,制约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发展。
2.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落后,工作条件差,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矛盾。我国的畜牧业相对落后,大多畜牧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自动化设备,完全靠人工喂料、清理粪便进行饲养管理,这就造成养殖场工作的脏、累,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生惯养,本身就缺乏那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遇到这样的工作唯恐避之不及,那里有什么热情。
3. 养殖场用人观念传统,薪资水平低。由于多数养殖场管理经验缺乏,条件差,又不愿意花高价招聘有技术的饲养员,造成具备较强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不愿意到养殖场工作,致使养殖场只能低价雇佣一些年老体弱的人从事生产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养殖企业劳工素质差、工资水平低的普遍现象,长期无法打破,同时限制了新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入。
4. 校方不重视,开设专业不积极。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外语、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大量的学生更喜欢选择这些热门、容易就业的专业,适合城市发展的专业,而校方则喜欢投其所好,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专业科目的发展建设上,挤占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资源和精力。
以上4个原因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造成畜牧兽医专业无生源或生源不足而无法开班的情况,进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但是这恰恰表明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畜产品的生产,这是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钢性”需求。
其次,我国的养殖业管理水平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被应用到养殖管理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进行管理和操作,这些养殖企业即将向我们职业学校发出人才订单。
第三,迫切需要解决低薪低能的员工与提高养殖水平的矛盾,养殖场由于饲养员水平低而造成生产成绩低下的情况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雇佣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使生产成绩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由于过去对畜牧人才的不重视,造成我国各层次畜牧人才都十分匮乏,呈现断档的形式,随着养殖场员工的更新换代,畜牧人才的缺口将逐步显现。
三、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学研究
面对即将到来的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培养需要,作为一线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和实践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1. 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教学的内容的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基本上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简版,有的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直接使用高等教育的教材,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倾向于饲养管理的执行环境,而放松深层次理论的学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弱,就不能像对待高等职业教育那样,要求他们掌握那些比较高深的原理,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是让他们领会生产的操作过程,只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达到怎样的生产效果。以母猪的背膘厚度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关系为例,中等职业教育中我们只需要要求学生知道母猪的背膘厚度会影响其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如何用设备测量背膘厚度,具体的标准和数据去哪里查找就可以了,而不要求他们掌握为什么最适合的背膘厚度是这个数值。
2. 校企对接,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提高技能,便于就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所学专业的劳动,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理论讲解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养殖企业中去,亲眼去看,亲手去摸,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刻进脑袋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后,学生还会发现哪些东西书本上没有,哪些东西与书本上讲的有差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我们的学校必须与养殖企业搞好对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深刻地体会劳动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学生的就业,学生在养殖企业中实习,企业在题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会感受都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能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从而积极地招聘有技能的员工。
3.根据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对教授的内容进行及时补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被引进养殖企业,如自动降温设备、自动消毒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等等,我们要根据掌握的最新情况对知识进行更新,教授学生最新的设备功能和使用方法,这样习得的知识才具有及时性和先进性。
将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学习内容。最近几年国家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颁发了多部关于养殖业的法律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过去我们只重视养殖技能的教学,而这些法律法规也与养殖业的生产息息相关,只有懂法才能不违法,才算是合格的畜牧业人才。
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标准列入教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尤其是畜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的养殖企业也在生产达到国家标准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畜产品,这就对我们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饲养管理水平,还要懂得更高级别的畜产品生产流程,懂得在生产过程中哪些饲料和药物不可以使用,哪些是可以使用的。
综上所述,我国畜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相关专业有着非常广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人才需求的逐渐旺盛会改变养殖企业的用人环境和薪资水平,也会逐渐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最终会促进专业的发展。作为畜牧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要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案,达到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高亮(1981-),吉林省汪清县第一职业技术高中教师,中学二级。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院教育的快速发展,畜牧兽医实验室承担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不断增加,药品种类增加,数量增多,管理难度加大,本文对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解决这些问题从领导重视、制度健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
我院畜牧兽医系有5个专业,包括动物医学、畜牧兽医、宠物养护、兽医医药和实验动物。随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断加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教学都在60%以上,除少部分(约10%)实践课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外,其余实践教学都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承担了所有实践教学任务的50%左右,学生和教师在实验室每天都要使用各种药品,其中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化学药品;有动物手术的麻醉药品;有疫病诊断的生物试剂盒等。药品种类的多样化,管理难度较大,笔者在畜牧兽医实验室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就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实验室药品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室药品存放分散。畜牧兽医专业经历了“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办学水平评估”及“国家级示范校重点专业建设”,新建了“胚胎移植中心”、“种禽繁育中心”和“宠物训养中心”三个校内实训基地,扩建了“动物医院”和“兽药生产与检测中心”两个校内实训基地,加上原本有动物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动物营养与饲料检测、动物疾病诊疗、动物手术、兽药检测等十五个实验室,便于教师进行实验,各实训基地及实验室都配备了药品,导致药品分散,达不到药品的共享,时间久了存在大量过期药品,尤其化学试剂过期的数量比较多。
2.教师的实验药品采购计划与开设的实验项目存在差异。学院耗材管理办公室要求,在每学期的期末上报下学期实验耗材计划(包括实验药品计划),教师虽然有新学期的教学任务书,但是通常还没有做出实验、实习及综合实训的教学计划,就报了实验耗材计划,这样就会造成耗材与实验内容不相符合,作为耗材一部分的药品也不例外,存在差异,导致药品多余或不足。
3.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药品是搞好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本保证。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支撑,必然在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等方面出现问题。除常规的药品管理制度之外,要完善特殊药品(麻醉药、毒性药品、生物制剂)的管理制度。
二、提高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管理水平的几点建议
1.建立药品申请、审核、审批制度。教师根据实验、实习和综合实训计划,制订药品采购计划,由实验管理人员审核并统计,在清点库存药品的基础上,取消库存药品中的申购药品,综合考虑药品使用情况,适当的补充药品,进一步完善申报计划并签字。然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交学院中心实验室耗材管理办公室,根据学院经费情况审批并采购。药品申购只有层层把关,才能防止重复购买带来的过期浪费。
2.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分类及保存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防止事故发生非常必要。实验管理人员必须掌握药品试剂的性质、分类与存放保管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实施分类摆放好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药品有以下几类:(1)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按无机物、有机物分类存放;无机物按酸、碱、盐;盐类中按金属活泼性顺序分类存放;不同性质的药品要分类摆放,氧化性和还原性强的物质就不能放在一起,一旦发生事故就会产生爆炸。如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就要离还原性材料远一些;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也不能放在一起,因为他们混合后会放出大量的热,也会产生危险;容易自燃、或者受撞击能爆炸的材料要单独放置,离其它材料远一些;易挥发的材料需放置在通风柜里,最好不要放在密闭的地方;有毒、有害的物品需要做出明显的标记。最后,在药品柜上的位置,标出药品名称,并且在记录本上写药品的数量。(2)兽用药品:根据畜牧兽医实验室常用药品类型,本着便于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原则,一般分为以下几类:注射剂、片剂、散剂、溶液剂。注射剂种类多、数量大,按药理作用分为:抗菌药、神经系统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泌尿生殖系统用药、呼吸系统用药和消化系统用药等几类。分柜或分层摆放这些药品。(3)生物制剂:根据试剂要求存放,使用时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4)特殊药品:畜牧兽医实验室的特殊药品主要指麻醉药(如陆眠醒、舒泰、巴比妥类、静松灵等)和有毒化学试剂(如亚硝酸盐、丙酮、有机磷类),依照《药品管理法》,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①采购应做好年度计划,按规定逐级申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到指定兽药公司采购。②入库应按最小单位包装逐支逐瓶验收,并做好验收记录。③药品存放在加锁的铁柜内,专人负责保管和领取。④药品仅限本系兽医实验和科研使用,不得转让、借出或移作它用,严格按规定控制使用范围和用量,实行领用经申请、审批、双人登记签字的制度。未使用完及时归还库房登记入库。
3.建立生物制品低温保藏领取制度。畜牧兽医实验室生物制品主要有:疫苗、诊断抗原及阳性血清、疾病诊断液及生化试剂盒,具有价格贵、运输、保存条件要求严格等特点,采取集中保存专人管理的有效措施。药品入库时,至少有两名人员参与,做到账物相符,使用时认真填写领取登记表并签上姓名日期,表示经手认可。有两点建议:一是后勤部门保证实验室冷藏设备的正常供电,如有特殊情况要提前通知。二是实验管理人员应该经常注意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发生异常情况应及时关掉电源停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想办法妥善保存好生物制品。
4.建立药品定期核查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药品的库存清点制度,对库存试剂必须定期检查,发现有变质或有异常现象要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贮存条件和保护措施,并及时通知相关领导处理。发现试剂瓶上的标签掉落或将要模糊时立即贴好标签,无标签或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都要当成危险物品重新鉴别后小心处理,不可随便乱扔,以免引起严重后果。兽用药品及生物制品要重点核查有效期。
5.建立完善的药品报废销毁制度。原则上失效、过期、破损的特殊药品每年报废一次。对于兽用失效、过期药品,如注射剂、片剂、散剂、酊剂等,可以暂不处理,特别是过期药品出现变色、沉淀、分层、析出等变化时,可放在展示柜内,供学生在药理课上作为识别过期药品的样品。
6.实行药品计算机管理。实验管理人员将实验室各类药品的规格、数量、有效期及具体柜号输入计算机,实行计算机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科学性。实行全院范围内联网的管理模式。定期更新网上资料,有利于相关系部及中心实验室及时解药品情况,在审核采购计划时作为重要依据,控制了药品重复购置带来的过期报废损失。帮助使用者在网上快捷查找所需药品,极大地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结束语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及实验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领导关心和重视,需要一整套完整科学管理制度,并能执行到位。实验管理人员要掌握科学管理知识,全身心投入到实验室工作中,学院应该经常组织安排实验管理人员到相关学校参观学习,吸取别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坚强的保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畜牧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等,这在很大很程度上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畜产品和副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伴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日益严峻的污染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一问题也是导致我国畜牧业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文拟从畜牧业污染的概述、畜牧业污染的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以及应对畜牧业污染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程度。
【关键词】污染源;畜牧业污染;危害;治理对策
畜牧业在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所带来的污染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会给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同时还会对其它生物甚至是人类自身的生命与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在对畜牧业污染进行深入分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畜牧业污染的基本概念。
1.畜牧业污染概述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主要从畜牧业污染的概念和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1畜牧业污染的概念。所谓畜牧业污染就是指在畜禽饲养以及活体加工的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这些排泄物和废弃物会对人类、其他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污染。
1.2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畜牧业污染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主要有经营方式的转变、肥料使用的转变以及种养的分离等几个方面。首先,经营方式的转变;其次,肥料使用的转变;最后,种养的分离。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其向城市周边的转移,这就导致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分离,畜禽的粪便无法得到及时的消纳。
2.畜牧业污染的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
造成畜牧业污染的污染源也是种类繁多,不过最主要的还是粪便污染、水质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以及药物残留污染等几个方面,这些污染源对畜牧业的发展也是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与破坏,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2.1粪便污染。这是所有污染源中对畜牧业造成最大污染的一种类型。这种污染在一些规模养殖场比较常见。据有关资料统计,畜禽的粪便和尿液中含有大量的氨气、硫化氢以及硫醇等物质,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对动物自身的呼吸道和嗅神经等带来一定的损害,而且还会极大的危害人类的健康。除此之外,如果将这些含有有害物质的粪便播撒到田地中,又有可能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使作物减产。
2.2水质污染。水质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比较常见的就是一些畜禽散养户习惯将畜禽的粪便露天堆放,一旦下雨就会使其排入水中,从而造成水体污染。受到污染之后的水体中通常会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成分,不仅会给地表水带来污染,甚至还会严重污染地下水的水质。除此之外,一些病死的畜禽尸体如果处理不当,同样会给水体造成一定的污染。
2.3病原微生物污染。病原微生物污染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处理,很容易就造成畜禽之间疫病的传播,甚至还会波及到人类,给其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比如近几年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就是非典和禽流感了。这种污染主要是通过一些患病或者是隐性带病的畜禽排出的寄生虫卵等进行的。
2.4药物残留污染。药物残留污染给畜产品以及环境所带来的污染是一种潜在的污染。畜产品中所残留的药物种类比较多,比如兽药、医药、消毒药以及农药等,目前最常见的就是瘦肉精残留了。这些药物一般残留时间都比较长,其所造成的污染也不易消除,在使用时,一定要考虑其残留的因素。
3.应对畜牧业污染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与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和对策,以更好的治理畜牧业污染,提高我国畜产品水平,保护环境等。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其一,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其二,加强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其三,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其四,控制畜禽排泄物,大力发展沼气;其五,严格控制药物残留。
3.1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目前,我国也制订了不少的关于畜牧业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总体来看,有些定义界定比较模糊,而且存在很多很明显的漏洞,这都给相关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和困扰。所以,为了使畜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应该尽快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进程。
3.2加强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要尽量吸取某些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教训,加强对畜禽污染的环境监测力度,一旦发现污染超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以为畜牧业的持续生态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目前有不少的畜牧业生产部门将其污染监测纳入到环境管理工作当中来,积极开展对畜牧业污染现状的调查,以更加科学地掌握畜牧业污染的情况,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3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建立人工生态型养殖场应该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其主要目标就是减少畜禽排泄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以实现发展利用各种资源的良性循环。其主要的做法就是将农牧、果牧以及牧菜等多种生态养殖模式结合起来,加强对畜禽粪便的无害处理与综合利用,走出一条既环保又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道路。
3.4控制畜禽排泄物,大力发展沼气。要想实现对畜禽废弃物的有效处理,一个比较重要的方法就是大力发展沼气。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主要是以人、动物的粪便以及植物的秸秆等为加工处理的对象,它不仅可以缓解部分地区能源紧张的局势,还可以对畜禽的粪便加以综合利用,有效减少污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值得进行大规模推广。
3.5严格控制药物残留。根据我国以及国际上有关管理的规定,对畜禽的用药要进行严格的控制,限制对某些维生素等的滥用,以减少污染和保证畜产品的安全。除此之外,对病死畜禽的处理也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必须加大对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设备投入,严格规范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步骤,以更加彻底有效的减少畜牧业污染。
4.结语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只重发展不重污染的问题与倾向。对于畜牧业发展来说,这种观念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畜牧业发展水平不高,畜产品质量不达标,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等。本文从畜牧业污染的概述、畜牧业污染的各类污染源及其造成的危害以及应对畜牧业污染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可以为以后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某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论述的过程中,肯定存在不少的问题和漏洞,需要加以及时有效地规避。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和深入,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快速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当中。畜牧兽医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畜牧行业的主要发展目标,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同样的也是畜牧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畜牧兽医;科技现状;发展策略
随着畜牧兽医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其行业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化的技术才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进程。良好的科学技术可以加快畜牧兽医行业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提高其产业化、区域化和标准化的经营水平,增强其畜牧业的生产能力以及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促进畜牧兽医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1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重要性
现今农业主要是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并且以畜牧业作为主体,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的发展进程,牧业的发展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其自身的科学技术,只有以科技作为底蕴才能更快的促进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以科技作为向导力量,市场的发展作为方向,以加工业作为生产的保障,这样才能使畜牧兽医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西部大开发等进程,我国的农业结构做出了很大的调整,畜牧业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也更加的重要,其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的影响到人们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还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所以,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想要其得到快速的发展就要逐步的提升其科技的发展。
2 畜牧兽医类科技的现状分析
2.1 资金不足,技术设施简陋
当前,许多的地方都缺乏和行业发展的规划相应的配套设施以及相应资金的投入,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畜牧兽医行业良性的发展。没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做为基础,这就没有办法实行新的技术来进行该行业的运转,这样也就使其在生产中的效率有所降低。另外,资金的投入不是很够,这样就会影响到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导致科技难以跟上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了先进科技的支持,就不能满足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上的多种需求,所以,要想畜牧兽医类科技得以发展就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保障现代化的生产发展的需求。
2.2 队伍整体的素质较低
当前,畜牧兽医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整体的素质比较低,业务的水平也不高,这样不仅影响到行业的实施水平,更是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科技研究开发的工作。因为,畜牧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是比较低的,对于知识的掌握力度本身就是处在比较匮乏的状态,所以就很难会对该行业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也不会使畜牧兽医类科技得到有效的提高。另外,工作条件太差的情况下是很难吸引大量的专业人才来工作的,这样就走入到恶性循环当中,吸引不到人才,就不能很好的对其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这样就不能很好的促进该行业的发展。
2.3 保障缺乏力度
当前没有很好的制度来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保障,这样就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其发展过于缓慢。没有相应的奖励制度,相关的科研人员就不会有更深的投入,畜牧兽医类科技的更新也就会随之减慢。另外许多的科研人员没有基本的保障,全靠自身来获得研发的资金,这样是很不利于科技的更新发展的。
3 加强畜牧兽医类科技发展的策略
3.1 增强资金投入的力度
要加强对于畜牧兽医行业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配套的技术设施。资金的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研发资金的问题,可以有效的为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做出有力的支持,有了资金的保障,就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机制的转变,研发最新的科技以此来适应市场的发展进程。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更好的使畜牧兽医行业的工作开展得更加的有力,使其更快的发展。
3.2 加强工作人员素质的培养
要加强畜牧兽医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其在畜牧兽医行业工作的同时,也能够为其科技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要注重相关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提出新的科技发展的方向,促进畜牧兽医类科技的发展。此外还要使工作人员的知识跟上时展的需求,不断的更新所需的专业知识。
3.3 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建立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科技研发人员的研发积极性,这样可以更加快速的使其科技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一些奖励的制度建立,就会增强研发人员之间的竞争,有竞争才有动力,这样良性的竞争能使其发展更加迅速。
4 总结
畜牧兽医行业的发展将影响到农业的发展进程,优良的畜牧兽医类科技可以促使畜牧行业快速的发展,所以加强其科技的发展,就能很大程度上促使农业的快速发展。
摘要:概述标本的概念分类、畜牧兽医学科的特点,并以此看出标本对于该学科的重要意义。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
关键词:畜牧兽医 标本 重要性
标本是指将动物或植物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一定的整理后,经过加工,保持其原始形态或特征,并保存在科研单位或学校的实验室中,供教学、科学研究或陈列参观用的实物。标本的制备与研究是一类重要的科学学科。标本兽类标本、鸟类标本、鱼类标本、昆虫类、植物标本、骨骼标本、虾蟹类标本、化石类标本等。标本在科学研究、教学、科普工作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畜牧兽医等学科的教学以及研究中标本是最为直观、生动的素材,能够给研究者,学习者最直接的感官刺激,使其在学科的学习中对研究对象有更为深刻的印象,不会发生凭空猜测所造成的错误或失误。
1、标本是科普工作的最佳助手
在我国的大中型城市,有许多不同特色的标本馆,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标本馆收藏了形形色色不同特色的标本供参观者学习。标本馆的建立能很好的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生动的标本吸引着居民参观、学习。以标本馆的方式对畜牧、兽医等科学常识进行科普宣传教育比起文字宣传的方式明显具有吸引力,能让人们在悠闲的休息时段汲取科普知识。
2、标本是畜牧、兽医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素材
畜牧兽医学科是十分贴近生活实际的学科,对于这类学科的学习不能单凭书本知识。仅学习书本知识,学生很难建立起对某些概念的形象,很难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的全部过程。而采用标本这种方式,能够给学生建立起最为直观的观感,对于教学内容理解起来更加容易。以家畜解剖学为例,作为畜牧兽医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是对于本学科学生来说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形态学科,是本学科学生掌握实用性专业技术的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对于家畜解剖学的书本教学内容来说,其专业的名词术语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并且需要记忆,因此学生单纯学习书本知识难免感到枯燥无味。
使用畜牧兽医标本可以完全改变这种状况,生动的器官标本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确实是一种优秀的教学素材。例如教师在讲授肺脏的形态结构时,采用肺支气管铸型标本,支气管的细小分支和血液循环的过程栩栩如生,一目了然,学生对于教师可能在讲解中漏掉的细节也能有较深的印象,能更加全面的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生动、有说服力,值得推广。当然,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展示直观的器官形象,同样能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仅仅依靠多媒体展示,学习者距离器官较远,不能通过触摸等方式亲自感受到器官的形态,也在学生认知的方式上有所缺失。使用图谱也是一种常用的解剖教学手段,解剖图谱的覆盖内容多,使用面广泛.可提供畜牧兽医学学生研究者不同需求的学习参考资料。但是它同样不能给学生提供直观观感,不具有吸引力,由于其专业性显得尤为枯燥乏味。因此,标本是一种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知的最为全面的教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采用现场解剖进行解剖教学是最生动直接的教学方式。它能让学生身历其境,直观清楚,各种感觉都覆盖。
3、标本是进行兽医病理学研究的重要素材
对于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患病动物物质代谢、机能活动和形态结构变化的兽医病理学,动物标本有着极其重要的素材作用。其有助于阐明疾病本质、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以患病动物为研究对象,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组织器官的眼观病变、组织学显微病变及超微病变等是研究的重要具体内容。兽医病理学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应用科学,可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因此实践或实验教学是兽医病理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鉴于部分疾病的特殊性(例如部分疾病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及一些条件的限制性(例如一些严重的人畜共患病,需要在规定的高级别实验室进行解剖和研究,其他研究者不能取得一手的病理样本),不能取得完整的实际患病体样本,另外其储存也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动物病理标本是日前实验研究的重要对象。故在兽医病理学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收集临床病例材料,制作病理标本,使研究者能够了解当前疾病主要特征;保存疾病的特征性系统病理标本。使研究者能充分掌握疾病的主要特征病变,可以加深研究者对于疾病病理的认识,对于有效探索出病因病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应规范并重视兽医病理方面的标本采集制作,对于发展兽医病理研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摘 要]畜牧业对早期人类社会的进步曾经作出了非凡贡献,主要表现在: 畜牧业的诞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畜牧业的发展引发了家庭形式变革, 畜产品是商品交换的源泉和最初一般等价物, 畜牧业的拓展是培植世界文明的丰厚沃土,畜牧业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和物质精神生活提升。
[关键词]畜牧业;人类社会进步;贡献
畜牧业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还在人类进入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在欧亚大陆,就已开始驯养供给乳和肉的动物,并逐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畜群。畜牧业哺育并伴随人类及人类社会由野蛮走进文明、由落后走进现代,人类社会也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它们彼此影响,共同发展,一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今天,我们借助于历史的启示, 一起来追思那遥远的过去,共同感悟畜牧业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非凡贡献。
一、畜牧业的诞生实现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相聚为群,又相分为业,相聚为群成为社会组织,相分为业即为分工而作。人类社会迄今已经实现了多次大分工,但在最初的人类社会却没有分工,早先的社会生产是猎取自然界的天然物资。人类是在经过若干万年的狩猎历史之后,在与野兽殊死搏斗换来的血的教训中,逐步学会拘兽为畜,即开始对捕获的野兽进行圈养,从此,诞生了畜牧业。而选择畜牧业活动的部落,不久就和原来的采集、狩猎相分离,分化独立成游牧部落。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产生了人类社会第一次大分工,它标志着人类从此摆脱了对自然界的完全依赖。
由畜牧业带来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影响了整个社会生产。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固定的财富只限于住房、衣服、粗糙的装饰品,以及用以获得食物和制作食物的工具,如小船、武器、最简单的家庭用具等,而日益前进的游牧民族,已经有了马、骆驼、驴、牛、绵羊、山羊和猪等畜群,这些财产,只须加以看管和最简单的照顾,就可以愈来愈多地繁殖,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以前一切获取食物的方法,现在都退居次要地位了;打猎在从前曾经是必需的,如今也成为一种消遣了。
畜牧业的诞生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其他社会分工的先声。例如,最初的采集生活,使人们发现了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因此开始出现了零星的植物栽培,后来为了给圈养的家畜准备饲料,便使植物栽培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发展和固定下来,形成原始的种植业,也就是说,谷物的种植最早首先是因为要给牲畜提供饲料而引起的,只是到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谷物也可以供自己食用,于是才成为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并由此发展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农业。
二、畜牧业的发展引发家庭形式的变革
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人类婚姻家庭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原始群婚阶段,实行的是多夫多妻制,家庭婚居形式实行从妻居,所生孩子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统按母系计算。这是因为人类早期是按自然本能生活,社会所依存的重心在于人类自身生产,它对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得有直接影响,妇女作为人类自身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
原始社会末期,畜牧业诞生并发展,推动人类出现了新的劳动分工,此时的生产,对人的自身生命的威胁降低,而体能要求上升,这样一方面使身强力壮的男性成了社会生产的主力,另一方面也为男子优势提供了表现其自身能力的历史舞台。男性在生产中的主导地位为男性统治家庭提供了依据。生产决定分配,男子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它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居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怎样才能利用不断增强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的愿望。但是,当世系还是按母权制来确定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因此,男子要明确属于自己的那份私有财产,并且想把它传给自己的亲生子女,就必须废除母权制,实行丈夫对妻子的独占同居,即建立一夫一妻制。由此,人类家庭形式发生变革,家庭婚居形式由从妻居向从夫居过渡,结婚也变为女嫁男娶,人类进入了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阶段。
三、畜产品是商品交换的源泉和最初一般等价物
人类最早的交换活动是偶然的物物交换。随着畜牧业的兴起,游牧部落生产的生活资料,不仅比其他人多,而且也不相同,他们不仅有数量多得多的牛乳、乳制品和肉类,而且有兽皮、绵羊毛、山羊毛和随着原料增多而日益增加的纺织物,这就使偶然的交换变成了经常的交换。
本来,交换只是在部落氏族间进行,但随着家庭及其私有财产的产生,在氏族内部,也产生了家族或家庭之间牲畜和畜产品的交换及其与农产品、手工业品的交换,并且交换的范围、规模、数量不断扩大。这时,生产不再以生产者自身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费为界限了,开始出现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由此,物物交换成长为商品交换。
那么,如此丰富的私有财产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来,随着集体狩猎过渡为个体家庭饲养,产品(畜群)也由氏族公有而变为一个家族所有,以至一个家庭所私有。由于牲畜能提供大量的肉类、乳类和皮毛,是重要的生活资料;畜力又能用作交通运输,繁殖又快,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因而成为家族或家庭的第一批私有物品。当时曾流行以猪作牺性和以猪的下颚骨和猪头的数目来衡量财富多少的习俗。从原始社会遗址的墓葬中发现,各墓均有多少不等的随葬猪头和猪下颚骨,如大汶口133座墓中,有45座墓随葬了猪头或猪下颚骨,其中有1座墓中有猪头14个;邳县刘林遗址中发掘出猪下颚骨171块。可见,猪既是我国原始部落最先普遍驯养的家畜,也是最早进入私有的一项最重要的财产。
既然是商品交换,就必然会派生出一般等价物。历史上,又是牲畜等畜产品首先充当了这一角色,获得了货币的职能,成为早期重要的实物货币之一。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查明,在我国大汶口氏族里,猪作为重要的私有财产,在交换中曾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比殷商还要早的时候,牛马等活畜都已是主要的交换媒介。我国研究也发现,在贡山独龙族的交换中,猪作为一般等价物,其交换比率是:大尖(小猪)1头=8寸锅1口=苞谷50筒,桑都(中猪)1头=1尺6寸锅1口=苞谷60筒,拉美木楞(肥猪)1头=2尺锅1口=苞谷250筒。另外在古希腊“荷马时代”,人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物品也是家畜,特别是牛,它是交换媒介,也是主要财产形态。当时,1口3条腿的大锅值12头公牛。
另外还有考古发现,有角牲畜、骆驼、羊、马曾经都是广泛使用的“活货币”。因此,在若干语言中,牲畜一词曾被用来指称“货币”,例如,拉丁语中的pecunia(钱)一字,来自pecus,即“牲畜”。梵文中的rupa一字,意思是“牲畜”,印度币卢比,也是从这个字演变来的。在古希腊“荷马时代”,人们用来交换的主要物品也是家畜,特别是牛,它是交换媒介,也是主要财产形态。当时,1口3条腿的大锅值12头公牛。
四、畜牧业的拓展是培植世界文明的丰厚沃土
人类最早、最原始的宗教是氏族宗教,主要形式是图腾崇拜。原始社会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信仰, 图腾多为动物,其次为植物,其中由人类驯服或驯养的牲畜和禽类是当时各个氏族主要的图腾崇拜对象。
我国古代的华夏族,曾有一强大支系以蛇为图腾,该支系取得支配地位后,在长期的畜牧生产实践中,他们观摩牲畜,吸收了其它支系及其他民族图腾的某些特征,形成了马头兽脚、鱼鳞狗爪、马尾鹿角、怪模怪样的龙。炎帝族则曾以羊、牛、鱼、龙等为图腾,黄帝族曾以狗、马、鸟、龙等为图腾,尧舜禹族也都是以龙图腾为主。苗族、瑶族和畲族以狗为图腾,侗族以牛为图腾等等。
图腾崇拜留给人类社会的影响源远流长。图腾文化既是宗教文化,也是社会文化。因为,它包含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婚姻和社会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后来各自发展成为自成一体的文化现象。例如,图腾仪式、图腾圣物、图腾圣地等,是宗教信仰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图腾起源与宗教起源是密切不可分的。
中华民族至今仍称为龙的传人。鼠、牛、虎、免、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些曾经被狩猎、后又大多为人类驯服、饲养的动物,起先曾被作为图腾对象,进而被用于纪年、月、日,用以计算人的年龄等,最后成为流传至今的人的十二生肖。我国姓氏中,许多也是由图腾演变来的,其中与饲养的动物有关的就有:马、牛、羊、鸟、熊、毛、皮、冯、方、水等等。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有佩带动物吉祥物标记的习惯,用来驱恶避邪。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语言来源于畜牧业,如“亡羊补牢,犹未晚矣”、“对牛弹琴”等等。至今印度人仍敬牛如神,北美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一项重大的庆典活动也仍是图腾舞会。考古也证实,人类最早的文学源于有关图腾神话传说的表达;象形文字的开端源于有关图腾的绘画;有关图腾声音、动作的模仿,则是声乐、舞蹈的萌芽;而有关图腾的保护神像,又成为人类最初的雕刻艺术成就。
五、畜牧业促进人类科技进步和物质精神生活提升
蚕养业是人类社会早期畜牧养殖业之一,它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科技进步和物质精神生活提升。从《诗经》中“说于桑田”,“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可以看出,周末时代种植桑树已经具有规模。
蚕养业的发达推动了纺织业的科技提升,我国古代所用的服用纤维有葛、麻、毛、丝等,其中蚕丝属最珍贵华丽者。蚕养业的兴旺发达也促进了我国古代印染业的快速发展。据考古分析,马王堆一号汉墓的丝制类织物共用了20多种色泽,且已用明矾作媒染剂,表明当时浸染、套染、媒染等均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在古代的服饰用纤维中,粗糙的麻类无多少染色价值,倒是华丽的蚕丝激起了人们的染色欲望,从而也促使人类审美观的进化。《诗经》中的“缟衣綦巾”就是形容丝帛类织物的。可以说,没有蚕养业,我们很难想象我国古代乃至延续至今的服饰色彩和水准,也不会有载入史册的“丝绸之路”。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畜牧业及各种养殖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更加密切,除了原有功能外,新的更高层次的功能被不断开发、创新和造福社会,如动物为人类导盲、作为生活伴侣等,并且成为器官、皮肤的主要供体以及药物或功能食品的制造者,成为影响人类寿命、改善生命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憧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畜牧业对于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必将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摘 要: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现有的经济状况的影响非常大,这种影响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使得我国的经济状况又有一定的提高。而且畜牧业的存在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相应的畜牧行业的管理对我国的农业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现在存在的畜牧业在养殖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就导致了畜牧业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这就需要对畜牧业养殖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结果对畜牧业养殖中的风险进行相应的管理。
关键词:畜牧养殖;风险;种类;管理
畜牧业的发展对现在社会的发展来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具体表现会使得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有一定的改善。而且畜牧业与我国农业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关联,也就是说畜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我国的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做好畜牧业的管理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现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畜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而导致畜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
1 畜牧养殖中风险的类型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畜牧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畜牧业能够使得我国的现有经济水平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但是在现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风险因素限制了畜牧行业的正常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对畜牧养殖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使得能够对这些风险进行一个有效的治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畜牧风险的存在会使得畜牧行业的经济状况受到一定的损失,而且不同的风险对畜牧行业造成的损失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就需要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进行一个分类,并根据不同的风险提出不同的解决对策。
1.1 市场风险
畜牧行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和其他行业存在的意义相似,都是为了获取相应的收益,使得自身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因此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就需要涉及相应的市场,而且近几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发展迅速的时期,这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现在的畜牧也发展也逐渐开始了大规模的经营,这种大规模的经营在很大的程度上就需要涉及相应的市场经济,因此,社会市场的变化就会导致畜牧行业市场风险的出现。
1.2 技术风险
总的来说进行畜牧养殖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相关的技术进行配合的一项过程。在很多时候,养殖人员对在养殖过沉重出现的技术手段都表现出非常依赖,这种依赖就使得风险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很多时候为了防治相应畜牧疾病的发生都会对畜牧进行疫苗的处理,从而完成相应预防的工作,但是这种疫苗的处理对畜牧行业来说并不能完全保证畜牧能够对疾病起到全面的预防,在很多时候还会给养殖人员的经济带来一定的损失。
对畜牧的品种方面也需要进行合理的选取,这是因为选取品质优良的畜牧会对养殖专业的经济状况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选择优良的畜牧进行养殖也是畜牧养殖工程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
对畜牧养殖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对畜牧所食用的饲料进行一个良好的管理,而且近几年来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应的饲料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种提升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畜牧的养殖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如此,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劣质的饲料,这些劣质的饲料的存在使得畜牧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风险的频率变的更高。
2 畜牧养殖中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树立一定的风险管理意识
在畜牧养殖的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作为畜牧养殖专业户,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风险应急准备。可以说风险和经济效益是相互影响的,养殖专业户不能为了个人的效益而忽略风险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而没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也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损失。因而,就需要对畜牧养殖风险有着正确的认识,并且树立风险管理的意识,清晰地了解现阶段畜牧养殖业发展的现状并进行分析,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来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措施。
2.2 对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做好预防风险工作
畜牧养殖风险管理主要包括风险的管理和风险的预防,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提高养殖专业户的经济效益。而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风险的类型和影响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有正确的认识。养殖专业户对风险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思路,要及时发觉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化,从多种渠道来了解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为做好风险预防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畜牧养殖的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为了共同的经济效益,养殖专业户之间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共同来应对各种风险,从而尽可能的减少风险给他们带来的经济损失。
2.3 政府需要发挥其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
近几年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也相应的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因而政府需要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引起足够的重视,根据当前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个体农户的比重是非常大的,因而相关政策对他们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政府所出台的政策的合理性对养殖户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发挥政策对畜牧养殖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政府需要对畜牧养殖业市场的情况进行合理性研究,从而制定出更为科学的政策。应该加大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养殖户能够及时了解政策的变化,从而尽早调整自己的风险应急措施。
结束语
在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相应的畜牧行业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提高。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对畜牧行业的发展在养殖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些风险使得畜牧行业的发展受到相应的阻碍,因此合理的解决这些风险的出现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我国的畜牧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
摘要: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畜牧兽医相结合是21世纪畜牧业发展的热点,给畜牧兽医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了培养符合现代畜牧兽医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需重视《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本文针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操作等方面提出探索性改革意见,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竞争力。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教学;探索
分子生物学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从分子水平阐述细胞活动的规律、揭示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了解生命活动规律的必经阶段,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各分支学科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随着DNA的结构与功能、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遗传密码及基因调控的本质等被相继阐述,几乎所有的生命现象都可以深入到分子水平去寻找本质。所以分子生物学诞生后迅速与细胞学、微生物学、动物遗传育种学、兽医药理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免疫学、动物营养学、人畜共患病学等学科融合,形成了一系列的交叉学科,其研究手段和方法已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2]。
我国作为畜牧业生产和消费大国,迫切需要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就使得高等农业院校教育的使命转移到培养理论和应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上。因此,重视和加强畜牧兽医类本科生《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及实践教学,对培养在畜牧业领域既有理论又有实验技能的优质毕业生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下面就结合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分子生物学》的教学现状,对理论及实践教学的改革问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理论改革
1.选择合适教材、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直接来源,合适课程教材的选取对于学生入门分子生物学尤为重要。我院的分子生物学课程开设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在此之前已经教授过动物生物化学和动物遗传学,而这两门课程在部分内容上与分子生物学有交叉,学生们对于核酸、蛋白质以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基础知识已经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相当一部分的大三学生已经进入到实验室,开始接触到PCR、质粒构建、蛋白表达等基础的分子实验操作。因此,对于此门课程的学习则应偏重于帮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DNA、RNA、蛋白质的操作技术和基因功能的研究技术等,真正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学习和资源浪费。
现代分子生物学发展飞速,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外教材版本更新极快。虽然我院的分子生物学推荐教材为朱玉贤等主编的第3版《现代分子生物学》,但这个版本出版于1997年,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新知识的渴求。因此,通过对多种分子生物学教材的分析和比较,我们最终选择了朱玉贤等主编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第4版。该教材除了系统讲解遗传物质的复制、转录、翻译以及调控机制外,还着重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当前热门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具有内容紧凑、逻辑性强、图文并茂等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征询学生意见并结合畜牧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对学生学过的章节进行简单回顾;详细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的一些新内容、新技术;重点介绍与生产实验相关章节,使整个内容不仅理论联系实际,又紧临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
2.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但在表述内容上却稍显抽象、复杂和较难理解。单纯依赖书本的介绍和教师的讲述难以在色彩、形象、质感、尤其是动态上给学生一个准确的印象。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能够将文字、图像、声音和动画等信息同时输出,形象化理论的、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空间的、难以想象的内容,还可以在课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观现象、重现研究过程并模拟微观反应,创造出愉悦的教学情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3]。如:先向学生讲述真核生物的DNA通过转录形成mRNA、出细胞核并在核糖体等的协助下翻译出蛋白质的内容,再给学生放映国外专业网站下载的堪比好莱坞大片效果的此过程模拟动画,便很容易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到“主动介绍者”身份的转变,会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发表不同看法,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抽出两次的授课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癌症与肿瘤、病毒或基因与发育等不同主题制作PPT,然后每个学生花5~10分钟介绍PPT。整个过程锻炼了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演讲的能力,由于知识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所以理解记忆更加深刻,掌握起来较为容易,不易被遗忘,还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改革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分子生物学课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核酸的提取与纯化、PCR扩增、电泳分离与鉴定、限制性内切酶切、质粒构建、细菌转化、蛋白质表达等等,这些都是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基础专业技能。此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并促进学生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全面发展。
1.设计针对性强的实验课程,注重实际应用。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养与社会实践接轨、具有实用技能的新型农业人才。为使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更有针对性、注重实际应用,建议增加实验课时数并分阶段安排实验课程。首先,掌握最基本的基础性实验,包括:DNA提取、RNA提取及反转录、PCR、酶切连接转化、感受态制备、蛋白质表达纯化等。通过基础性实验的练习,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验熟练于心的效果;然后,针对畜牧兽医的专业要求及社会需要,开展具有实际应用的实验项目[4]。例如兽医传染病学,需要学生对病例的实验室诊断具有一定的掌握。在学生熟练掌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设计病原引物、基因扩增及测序等应用性实验来确诊病原,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本学科的应用价值,同时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将所掌握的基础实验技能应用于实践中[5]。
2.培养扎实操作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由于分子生物学实验过程长、所用试剂及操作仪器较多,传统实验课模式为:教师做好准备工作、讲解演示、学生实验。这样的授课方式存在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基础的操作技能掌握不扎实、良好的实验习惯养不成等弊端。建议将实验的整个准备工作,包括EP管、移液器枪头和玻璃器皿的灭菌,试剂的配制以及实验室规范使用和卫生清理等,全部交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此过程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验,发现问题,深入理解规范实验的重要性。逐渐让学生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此外,对于简单的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设计、讨论并验证,最后对比前人做的工作,得出结论。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增加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程度,同时也可激发学生对实验科学的探索热情。
三、结语
作为高等农业类院校,搞好教育工作、培养优质专业人才是学校的头等大事,而好的教育模式需要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改革高校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教学实验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为国家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符合现代化畜牧兽医发展需求的高质量毕业生。
化学实训课是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必修的实训课,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的实验性学科体系,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化学基本知识与实训技能,为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化学基础。但是,目前中职类学生对化学实训课的学习仍然是困难和低效的,因为有多方面。怎么提高化学实训课的学习成效?怎样让学生在一次实训课中学有成效?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培养良好的化学实训学习方式
对于中职类中职类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来说,化学是一门头痛的学科,实训课更是难之有难。怎么学?怎么样能学好。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新学刚到校的最初几次课,教师就要为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学化学,为什么要上好化学实训课,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方式和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基本操作的培养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授课时,可以从最基本的实训操作开始授课,反复讲解,讲练结合,多次示范。如玻璃仪器的洗涤、酒清灯的使用、酒精喷灯的使用与保养、75%酒精的配制等内容要反复讲练。对操作规范的学生,要用多种激励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习的集体程序
化学实训课是一种技能操作课,只有在熟悉掌握后才能对其它专业的化学相关技能做到举一反三。为保证课堂效果和质量,化学实训课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个体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还要培养集体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培养应该从新生入学到校的第一次化学实训课的时候做起。
2.1明确课堂纪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常需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有张有弛的课堂中,安全、顺利地进行学习和操作。如本人就在上课前,和所授课班级的班主任取得联系,对该班学生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制定针对该班的实训室规则的提纲,在课堂上以头脑风暴的形式引导学生制定出他们能接受的化学实训课十大规则。并以作业的形式将他们的成果展示出来,当场给出分数,这些举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并修订了他们的课堂行为准则,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2.2培养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化学实训课中,必然会有同学间的相互配合。怎么才能发挥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呢?这需要教师积极、有效地指导。
首先,划分实训小组。在新生入学的最初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分组,选出组长。在分组活动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分工,让每 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动手操作的机会,防止一些学生被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全盘包办整个实训过程。其次,要激发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与探究活动实现学生认识、理解、技能与态度上实质变化。再次,引导学生反思与总结。实训是实践活动,是感情思维和理发思维相互事例的过程。在实训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操作的基础上,观察现象,分析产生实训现象的原因,深入反思实训条件和实训现象的变化,总结实训规律。例如溶液酸碱性的测定实训中,引导学生掌握常见药品、溶液的酸碱判断的规律,并将这些技能与专业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
纪律问题纪律是困扰化学实训课堂的主要问题之一。课堂上,教师在声嘶力竟地讲解、示范,而有些学生却在交头接耳、玩手机。组织小组活动时,表面上学生在积极参加,但实际上有很多学生却在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良好的课堂秩序是高效课堂的保证,只有做好课堂纪律管理,课堂教学才能有序进行,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当然要求学生自始自终安安静静地听课是脱离实际,但一味喧闹又会令学生过度兴奋,难以安心下来学习、操作。因此化学实训课堂气氛应当避免两个极端。既不刻板,死气沉沉,又不能像乱糟糟的菜市场。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应当动静结合,一张一弛,相得益彰。
总之,创新中职牧医类化学实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只有在实践中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实际、校本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实训教学活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摘 要:人类对肉类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健康(包括家畜和人类)、公平发展和环境问题等3个主要挑战。肉类需求量的增加和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会给自然资源的利用、动物健康、人类健康以及生产结构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畜牧生产工作环境也有待改善,这需要得到公共政策的保障。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提出5 条原则:1)优化资源利用;2)保护自然资源;3)保障畜牧生产者的生活水平;4)加强生态系统和社区组织建设;5)协调公共和私有机构的主动创新。本文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挑战。
关键词:世界挑战;环境;健康;公平发展;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2013年资料,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96亿。人口增长在农业地区更加显著,部分地方已经出现较高的粮食安全风险。怎样才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呢?畜牧生产体系的多样性使得公共畜牧政策的落实变得困难重重,另外,也限制了人们对当前挑战难度的认识,并加大了提出惠及大众政策的难度。由于目前还无法给出应对肉类产业挑战的完整方案,本文旨在提出并讨论当前和未来的一些关键问题和争论。
1 消费需求的增长
到2050年,畜牧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增长70%,而肉类的消费需求将增长80%。主要原因是世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和收入的总体增加[1]。肉类和蛋类的消费量在发展中国家增速明显,而谷物以及块根块茎产品消费量总体稳定(图1)。
增速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人均肉类消费量从1961年的4.5 kg增加到2011年的56.3 kg。在南美洲,人均肉类消费量也将近翻了一番,从1961年的38.9 kg增加到2011年的78.5 kg。欧洲的肉类消费增长在90年代初期达到平衡后,人均年消费量维持在70~75 kg之间。
这个消费量的增长发生在一个自然资源有限、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公平发展诉求逐渐增加的大环境下,而由消费需求增长推动的畜牧业发展带来了以下问题:
1)健康(包括家畜和人类)问题;2)公平发展问题;3)环境问题。
2 畜牧业与家畜及人类的健康
畜产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要素,也是人类的营养必需品。它们满足人体26%的蛋白质需要和13%的能量需要[1]。特别是对于生长期儿童、育龄妇女和通常患有肌肉减少症的老人来说,畜产品是他们的主要营养素来源。但是,过量食入畜产品,特别是含大量饱和脂肪酸的肉类,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如心血管疾病[2]。关于过量吃肉和肥胖症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大量的报道[3]。所以,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考虑改善人类的健康,而不仅是满足食品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恢复人们的理性消费。
畜群疾病会给畜牧生产和活体动物的贸易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对人类健康也造成巨大威胁,最终将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最近3年发生了6 次大的动物流行病疫情,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估计,这些疫情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总额可高达800亿 美元。而且,畜群疾病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60%的已知病原体来自动物[4];另据世界卫生组织,通过食用畜产品致病并死亡的病例高达每年180万 人。由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等原因,新型动物疾病和动物传染病正以史无前例的频率出现,非新型疾病再爆发的几率也在增加[5]。
3 畜牧业与公平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60%的家庭养殖动物。全世界有
17亿 人口完全或部分依靠畜牧生产来维持生计。他们中有10亿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这其中包括1.5亿牧民[1]。畜牧业在农村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畜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商品化,可以以家庭为单元进行生产,其价值通常高于农作物种植。由于从事畜牧业生产获得收入相对较快,使农村家庭(特别是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家庭)可以轻易参与当地经济发展。家畜可直接作为农业生产的役力(如耕作),还可以作为间接的资金储备。家畜可以利用农副产品(如糠麸、糟渣、秸秆等),其粪便还可以作为肥料。全球畜牧业正在快速发展(每年增长率3.5%),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图2),发挥了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作用。
为数众多的畜牧养殖者可从畜产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中获益。另外,畜牧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牧草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间的联系、维持了商业平衡、促进了粮食安全保障,且降低了动物产品的市场价格。全世界消费需求的增长给广大农村家庭带来了机遇。但大量小型生产者仍然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城市周边的大型生产机构占据了主要的市场[6]。畜产品的世界贸易额目前超过了1.8亿 美元/a,2006年肉类出口量是1980年的3 倍[1]。尽管大部分畜产品都在出产国直接销售,但出口量仍在不断增长。目前,大约16%的鸡肉、12%的猪肉和15%的牛肉都用于出口。这个数据掩盖了不同国家间的数据差异。巴西、中国、印度和泰国是发展中国家中仅有的肉类净出口国。欠发达国家越来越依赖进口,其中进口肉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比率从1960年的1%提升到了2010年的8%,这已经导致食品生产的自主性下降和环境污染的转移。为满足消费需求的畜牧业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各产业的竞争来推动。
4 畜牧和环境
畜牧生产的持续扩张对全球范围内的自然资源造成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这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退化。例如,为了生产动物饲料,森林被砍伐;水资源逐渐匮乏,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逐渐增加;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动物遗传资源逐渐减少。世界草原面积占陆地面积20%左右,其中70%的草原处于干旱地区,且由于过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原因而不同程度的退化。这个趋势在干旱地区更加严重,因为畜牧生产往往是当地人口唯一经济来源[7]。为生产动物饲料的开垦和放牧扩张,是造成热带地区和赤道周边地区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森林砍伐带来巨大的环境危害,如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和物种的灭绝[8-9]。淡水资源逐渐匮乏,畜牧生产消耗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总量的十分之一。畜牧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它使河流和地下含水层出现富营养化,也在沿海地区造成“缺氧区(或死区)”、破坏近海的珊瑚礁[10]。
据笔者估计,大约有80%的畜产品增长量是通过城市周边的大型工业化养殖实现的。这些在人口密集区的畜群养殖场是大量排泄物、抗生素和激素残留污染的源头,且畜产品和其副产品的加工(如制革厂等)也造成大量化学污染。 与此同时,畜牧业可以将人类无法食用的资源转化为高营养食品,如农副产品、食品加工副产品和食品废料(图3)。虽然全球畜牧生产消耗约30%的粮食,但很大一部分饲料资源(如采食80%干物质,图3)对人类食物资源不构成竞争,且如果没有畜牧也的消耗,一些地区的草原可能会退化。如果管理得当,粗放型的畜牧生产实际上能够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防止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且有利于大量的碳储存。
最后,气候变化也对畜牧生产造成了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如沙哈拉和非洲之角地区(图4)。减少畜牧业的污染排放已刻不容缓,但同时也要加强依赖畜牧业维持生计人群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5 结 语
在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解决畜牧业发展的问题,目前存在3 种观点,每种观点都运用不同标准来评价畜牧生产体系[11]。首先,主张绿色增长。观点认为食物,特别是肉类产品不能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所以必须提高产量,降低资源消耗量和污染量,即绿色增长,也就是要提高每千克畜产品的生产效率。评价标准可以是生产每千克肉的耗水量,或生产每千克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主张降低动物产品的消费量。减少动物产品消费量既可以减缓资源匮乏的压力,也可以减少过量吃肉带来的健康困扰。因此,用绝对方法来评价畜牧生产效率,如人均土地面积,或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后,解决食物分配的不平等问题。食物的公平分配权确实应该进一步改善,但这需要制度和经济政策的保障。畜牧生产体系的改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整合这3 种观点。以气候变化为例,畜牧生产要尽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减轻气候变化。据笔者估算,在不转变生产体系、没有技术创新且不降低产量的情况下,30%的减排目标可以达到[12]。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缩小高效和低效养殖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差距。事实上,当前不同畜牧生产体系之间温室气体排放量仍有差异(图5)。
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需降低损耗和避免浪费。据笔者估算,每年生产出来的食品有30%被白白浪费掉。乳和肉类又占浪费总量的11%。在工业化国家,销售和消费阶段是主要的浪费环节,而发展中国家的浪费主要是在生产和加工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是减少畜牧生产对环境影响的一项重要措施,减轻排放强度的措施还不能有效控制总排放量。假如全世界肉类产量到2050年增加80%,就要将排放强度减轻80%才能维持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而且这个预测还没有考虑资源和食物分配不均等的因素。所以,提高畜牧生产效率并不能单独解决减排温室气体带来的压力。
这也反映在前述3 个观点的差异上。无论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政府官员或科学家,大家对于畜牧业在社会中的地位的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总的来说,为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归纳出以下5条原则:1)效率:提高资源,无论是自然资源、能源或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2)保存: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来保存自然资源,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保障:保障畜牧生产者的生活条件,改善社会公平、社会福利和食物分配的均等;4)抗冲击能力:加强社区和生态系统的抗冲击能力,特别是抵抗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影响的能力;5)治理:协调公共和私有机构的主动创新,加强从业人员责任心,确保公平、公正,并完善法制建设。
摘 要:在人类的饮食方面,肉类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食品,其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突出,尤其是一些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人,对于肉类的需求量正在不断增加。但是,肉类的卫生状况却成了人们关心的重点,主要是由于近年来的肉类食品卫生状况不达标的问题层出不穷。实现肉类的营养价值和卫生状况的平衡是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的重点。本文主要对肉类食品营养和卫生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保证肉类食品营养状况的同时提高其卫生水平。
关键词:肉类食品;营养;卫生
肉类食品中富含丰富的水、无机盐以及蛋白质等营养元素,这都是人类身体所需的成分。另外肉类食品的味道鲜美,受到人们的一致喜爱。但是,在肉类食品进入千家万户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肉类污染事件,不仅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对社会的秩序造成严重的威胁。人们心理的恐慌严重制约了肉类的销量,其价值明显降低。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对肉类食品生产以及经营的各个环节加强重视,保证家家户户都吃上放心肉。
1肉类食品营养价值的概述
通常情况下,肉类食品都来自于家禽或者是家畜,其内脏和肌肉等经过加工和制作都会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一道美食。一般来说,人们使用的肉类食品中都含有胶原纤维以及脂肪等成分,其含量不同,但却是一种混合构成物。对于人体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这些成分的营养价值较为明显,其中包含适当的氨基酸,矿物等等。在食用的过程中,由于肉类中的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因此,其风味独特。而且,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相比,人体的吸收率也相对较高。并不是肉类食品的营养成分含量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动物,不同的部位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肉类的肥瘦程度不同,蛋白质和脂肪的含量就不同。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身体的所需或者是口味的不同,来对不同的肉类进行摄取。其中维生素、无机盐、氨基酸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肉类食品中所包含的成分特点不同,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各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以及科学的摄入量等等。这样保证肉类的营养成分均衡。
脂肪:众所周知,脂肪在肉类食品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仅从脂肪的含量来说,猪肉是首选。脂肪的基本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身体各个部分运行所需的基本热量,另外,还能产生适当的脂肪酸。但是如果脂肪的含量过高对于身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蛋白质:猪肉中的蛋白质占15%左右,而牛肉中的蛋白质却占据20%左右,除此之外,动物的肝脏中蛋白质的含量也相对较丰富。一些高血压的患者可以适当地补充蛋白质成分,做好身体营养成分的均衡。脊背瘦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其中所含的氨基酸是人们身体所必须的成分,而这种成分恰恰是人类自身无法合成的,因此,必须依靠肉类来实现营养成分摄取量的平衡。
无机盐:在肉类食品中,无机盐的含量较少,仅占1%。而且肥肉中的无机盐含量明显低于瘦肉。同样,内脏也是无机盐含量最多的部位,其中铁的含量最丰富,营养成分和利用价值也相对较高。除了铁之外,钠、钾、镁等矿物质的含量也比较多。
维生素:肉类食品中较为常见的就是维生素B,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含量稍逊色。铜、铁、锌的含量也是肉类居多,明显高于植物类的蔬菜以及水果。
2国内外肉类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综述
肉类食品的卫生不达标问题不仅在国内沸沸扬扬,在国际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其中,疯牛病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件,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等在美国都曾盛行一时,另外,口蹄疫以及禽流感事件也是影响食品卫生的重要因素。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心理留下阴影。我国的肉类卫生事件也层出不穷,出了死猪肉、双汇瘦肉精、注水猪肉之外,还有金华火腿以及太仓肉松等。这些肉类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需要受到卫生部门的广泛关注,要从肉类食品选材,制作等各个环节入手,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3影响我国肉类食品营养与卫生问题的主要因素
3.1动物饲养环节的问题。首先,饲养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其中包括空气、水体等成分。其中较为严重的就是工业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元素,给动物的生长产生各种病变问题,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另外,有些商家为了获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在动物的饲料中加入大量的激素或者是药品,造成了动物肉类无法达标。其次,养殖设施的完善程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不完善就会严重影响到疾病的预防效果,交叉感染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动物的饲养过程中会出现动物疾病的问题,在治疗中注射到动物体内的注射剂也是影响肉类本身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3.2加工环节的影响因素。肉类在成为食品的过程中要不可避免地要经过加工和制作,但是,从现如今加工的水平来看,加工指标很难达标。而且加工环境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卫生标准。表现出的加工问题相对较为明显。另外,加工厂为了保证肉类食品的美味,往往在其中添加一定的添加剂,对人体的健康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的一些肉类卫生问题多数都是由于加工问题出现了差错而产生的。
3.3运输销售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肉类食品对于运输队伍的要求较为严格,但是,目前的肉类食品运输大部分都没有专业的运输团队,在运输中对肉类食品的冷藏和保护做的不到位,使部分食品发生了变质。销售环节还是冷藏设施不到位。
4 加强我国肉类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
4.1由于屠宰的畜禽主要来源为外伤、中毒或病死,所以在进行屠宰食用前必须确定死亡的原因,若是外伤死亡和疾病死亡,没有发生肉质的变质和腐烂,可以进行高温的处理后用于食用。
4.2在进行畜禽的屠宰之前应让畜禽充分休息,防止出现胃肠道膨胀现象污染肉尸,同时要避免在屠宰前12h内进食进水,屠宰时进行全面的清洗并倒挂放血。待刮毛完成后应迅速的进行剖腹,防止细菌增生繁殖引起腐烂。
4.3进行屠宰后的卫生检查工作,头部检查的要求主要是进行化脓病变、炭疽以及结核的检查。之后检查淋巴结的病变情况,判定是否有传染病,一般来说,病原体进入动物体内后首先在淋巴结上表现出来,所以要认真检查淋巴结。
结语
肉类食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食品,其营养价值与卫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纵观国内外的各类肉类食品安全事件,总结出影响肉类食品卫生的主要因素。只有从这些影响因素具体入手,才能使我国的肉类食品营养与卫生步入一个新台阶。
【摘要】在畜牧业中,《畜牧生产学》作为专门传授先进的动物生产理念和知识以及生产技术的实践性科学,是动科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之一。从当前情况看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主要从其内容体系和教学问题出发,对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动科类专业 《畜牧生产学》 课程 教学改革
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主要传授先进的动物生产理念、专业知识及生产技术等。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变革以及畜牧企业的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使得《畜牧生产学》课程不得不紧跟时代变化做出相应改革。因此,为了促进动科类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使教学效果与当前畜牧业生产情况相符,必须注意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而在此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对《畜牧生产学》的内容体系及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有相对的了解。
(一)《畜牧生产学》的内容体系及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
《畜牧生产学》课程在内容上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除了包括畜禽生产系统、生产原理外,还涉及生产技术和生产效果等。畜禽生产系统主要立足生态学角度,对影响畜禽生产的各种生态经济因子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畜禽生产原理分散在《畜牧生产学》的许多章节中,较为分散,缺乏一定系统性。畜禽生产技术主要介绍不同生理阶段中畜禽饲养管理技术,对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强调,重点为操作规程和过程。畜禽生产评价主要是对畜禽生产效果的评价,畜禽生产力是畜禽生产效果的表现形式,从这点来说评价生产效果就是评价畜禽生产力。该部分内容以畜禽生产效果优劣的确定为重点,同时比较强调生产组织和技术应用检验的合理性等。
《畜牧生产学》属于动科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也是动科类学生的必修课,该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很多,尤其一些理论不仅复杂而且十分抽象。其次,《畜牧生产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涉及到实地生产技术。因此,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并不容易。当前《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缺乏实践内容和创新,师资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学生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不利。
(二)动科类专业《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策略
1.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进
为了帮助学生对畜禽生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点以及关键技术更好地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增强,《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应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内学习与生产实际有效结合起来。在理论教学方面,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将板书与多媒体、图片等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也可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采取双向式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课堂预习提问和学生演排讨论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由学生自主讲解或演示讨论结果,之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为主动、生动的学习。也可以采用演示法和现场讲解法及课后辅导答疑法进行《畜牧生产学》课程理论教学,尽量使课堂更为生动,避免整堂课都在黑板上搞养殖。在《畜牧生产学》的实验教学上,可以将实验内容分为三类,即基础实验、提高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进行分类教学。也可以提前提出实验目标,让学生自行整理制作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完成实验。在生产教学实习上学校应该对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充分发挥,让学生接触畜禽生产真实的全过程,从而对畜禽生产过程有直观的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有关科研活动积极参与,将科研项目与自己的毕业课题结合起来。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对学生勤奋努力、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进行培养。其次,教师应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先进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实现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课件,增加课件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对《畜牧生产学》课程网站进行建立,将课堂的大纲、教学录像以及实验教学内容、试题等全部上传到课程网站,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网站上可以对在线自测题库加以建立,学生通过自我测试,可以了解自己《畜牧生产学》学习的程度。还可以在《畜牧生产学》课程网站上建立留言板,使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之外也能实现交流和互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征集学生课堂意见,通过网上留言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及时改进,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对自己的课堂课件进行上传,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
3.增加生产实习课程比重,对畜牧生产科学知识及时更新
在《畜牧生产学》中,目前理论教学的比例仍高于实践教育,但《畜牧生产学》课程实践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学生生产实习课程比例。在增加学生实践课程上,学校可以采用在生产基地直接教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现场操作能力,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畜牧生产和养殖技术,与此同时应培养学生掌握繁殖、培育、饲养管理、产品生产等技术。这种方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积极性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完美地将理论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随着畜牧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的飞速发展,现代畜牧生产学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因此,在《畜牧生产学》教学中除了要增加生产实习课程比例外,教师还应不断更新畜牧生产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畜牧生产学及其相关的最新知识和学术动态以及发展前景进行搜集,并随时介绍给学生,以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该课程知识的新颖性和实用性,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与时俱进。
4.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对师资队伍加强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最为关键的内容之一是教师素质。在《畜牧生产学》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对动科专业教师资源进行整合,在引进和培养提高等措施下,对《畜牧生产学》课程的教学队伍逐步加以充实。也可以将国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聘请到校内做专门的指导,保证教师教学水平与学科发展始终同步,促进《畜牧生产学》教学梯队的有序形成。其次,《畜牧生产学》课程组可以建立专门的兼容教学、科研、技术教学团队,实行高职称、高责任感、高技术教师“传、帮、带”新教师的方式,使年轻教师得到更好地成长。在我国农业中,畜牧业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畜牧养殖单位较多。学校可以建立与相关畜禽养殖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对“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着力培养。
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由发展同类畜牧产业养殖和从事畜产品经营服务人员组成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主要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饲料、技术、信息、设备、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等服务,也是农村比较活跃的经济组织。近年来,陕西省丹凤县认真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不断引导、培育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狠抓专业合作社的基础组建工作,全县已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畜牧专业合作社12个,其中:生猪专业合作社5个、蛋鸡专业合作社3个、肉鸡专业合作社2个、肉牛专业合作社2个。已经注册无公害“商凤”牌鸡肉、“山凹凹”和“鸡窝凹”牌鸡蛋产品3个,目前正在申请无公害“高峪”牌牛肉产品。从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来分,有能人带动型9个,龙头带动型3个。他们在发展畜牧产业,带领农民致富方面做出了表率。但从其发展运行来看,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法规学习不深 合作社在发展运行中,片面追求数量和规模,忽视成员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和《种畜禽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学习。有的将养殖场建在人口密集处、水源地、低洼处,粪污缺乏无害化处理设施,养殖环境脏、乱、差,防疫条件审查难以合格。一些成员在畜禽养殖环节依然使用假冒、伪劣、过期药品,抗生素长期在饲料中添加使用,药物未按休药期规定使用,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一些种畜禽场系谱档案不健全,未有种畜禽合格证。个别营销人员对活畜及其产品检疫检验存在逃检行为。这些都反映了合作社成员对畜牧法规知识的缺乏和深入理解。
技术指导不力 合作社成员忙于发展生产,缺乏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技术人员凭着经验指导生产。引种达不到种畜禽标准,家畜配种方式实行本交,饲养管理粗放,畜舍规划布局乱且标准低,疾病诊断治疗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养殖生产效益不高,规模难以提高。
作用发挥不明显 合作社缺乏与外界的业务联系,发展自行其事,成员间缺乏利益纽带,工作运转依然单家独户,生产杂乱无序或有章不依,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监事会形同虚设,成员权、责、利意识观念淡漠,开拓创新能力不强。
财务管理混乱 合作社内部财务会计报表资料不健全,没有财务年度报告、盈余分配和亏损处理方案,个人账户记载内容不全,不能如实反映出资额、公积金份额和交易额。
社会支持不够 合作社在发展中,由于资金缺乏,致使科技信息、技术培训、畜产品认证、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技术推广等服务水平落后。加之宣传重视不够,导致一些畜产品不被社会认可。
以上问题是阻碍丹凤县畜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主要症结,笔者结合实践,体会到要创建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从五个方面抓起:
加强法规学习 首先,要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办社的宗旨,搞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进一步确立发展思路和目标,迎难而上,坚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的信心。其次,要加强涉牧法律法规学习和理解,建立种畜禽调运制度、动物防疫条件审核制度、养殖档案登记制度、兽药饲料使用制度、畜禽防疫检疫制度、粪污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制度,确保无公害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要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做到知法守法,尽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科学指导组建 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最基础的工作,“基础不牢地动天摇”,必须抓好抓实。一是为合作社派驻的辅导员要熟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能科学指导合作社组建,掌握设立登记、成员组成、机构设置、财务管理,以及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程序,做到指导不包办、参与不添乱。二是制定好合作社章程,这是指导合作社高效运行的“宪法”。因此,必须经成员反复酝酿、讨论和修订,并征得同意后公布执行。三是必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成员间地位平等,实行自愿联合、民主管理。
规范运行机制 专业合作社运行状况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至关重要。一是建立社员大会制度。合作社成员较少时,应召集全体成员参加,成员超过150人可设立成员代表大会,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如有30%成员提议或监事长、监事会提议或重大事项需商议时,可临时召开成员大会,及时反馈信息,加强沟通。需要成员表决通过事项,可实行一人一票制,且经决大多数成员同意后执行。二是明确职责。理事会应根据产业发展,合理设置工作机构,明确分工和责任。监事会在监督理事会工作的同时,特别要抓好生产环节及投入品监管,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及时公布账目。合作社应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财务会计报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为每个成员设立账户,明细记载出资额、公积金份额和交易额,让成员知晓合作社的盈余和亏损等经济运行情况。
增强服务能力 合作社应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一是定期开展培训,可聘请畜牧兽医专家为合作社成员进行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市场营销等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解决疑难问题。二是注重收集、整理有关生产、市场等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及时为成员提供准确的生产和市场行情,回避养殖风险。三是加强合作,利益互惠。合作社应积极走出去,与生产发展有关的饲料生产单位、畜禽场和屠宰、销售公司及科研单位联系合作,引进生产资料,销售畜产品,以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实现成本最小化,商品利润最大化。四是注重品牌效应。合作社应不断加强产地环境和投入品质量监管,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注册商标,打造优质畜产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养殖效益。
社会关心支持 合作社发展是带领一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政府部门应积极整合资金为合作社发展,解决水、电、路、用地、绿化及粪污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畜牧部门应抓好畜舍规划设计、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防疫监督和信息服务等。财政部门应安排一定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合作社发展,开展无公害畜产品开发认证。金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解决生产发展所需资金问题。税务部门应按国家规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调动和鼓励畜产品开发。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今后引领农民产业化发展的一支主力军,是推进畜牧产业迈向标准化、组织化、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发展壮大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作为畜牧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为合作社的规范运作当好参谋,使其真正发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促进农民致富,推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