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1 03:06: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幼儿科学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全新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成为探究式幼儿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价值取向下的幼儿科学教育以培养幼儿科学兴趣为目标,以亲历探究过程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为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教育;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1]。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2]。
一、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促进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的内部动力,浓厚的科学兴趣能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提高主动建构的自觉程度和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目标也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3]因此,激发和培养儿童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是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纲要》的科学领域的目标正体现了建构主义价值取向。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颁布了将近十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忽视科学兴趣的培养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教育形式单一,注重讲解。二是科学教育资源有限。三是内容过于书本化,难以引起幼儿兴趣。幼儿教师要充分领会建构主义价值取向,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第一,以“形式”激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形式必须丰富多样。在每个学期,教师要根据内容确定不同的教育形式,观察、参观、科学小游戏、饲养、种植、科学实验、科学阅读等互相结合,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神奇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以“环境”激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一方面利用园所资源,在教室内设计科学角,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供幼儿探索;在园内开辟饲养角,动植物角等,让幼儿观察动植物的变化,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亲近大自然。将社区大自然作为课堂。带领幼儿去社区的草坪采摘野菜,去蔬菜基地观察无土种植,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
第三,以“内容”激趣。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关心和爱护周围环境,这些积极的态度和精神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维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除了利用环境资源,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及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选择科学内容,着眼于幼儿身边的科学现象,为幼儿选择可见、可闻、可触摸、可操作的自然物和科学现象,便于幼儿从周围物质世界中获取直接经验或生动形象的具体知识,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第四,以“心理”激趣。建立一种平等的探究学习关系,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也是激发和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一种方法。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出错,在他们出错时,不要急于批评和制止,而应该对他们进行真诚询问,耐心倾听,认真观察,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和做法,实行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平等的合作,评价,使幼儿获得继续探索和成功的自信。安全的心理环境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也促进了幼儿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以亲历探究为核心的幼儿科学教育过程。
探究亦称为发现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的过程。科学本身具有探究性的特性,就决定了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而且“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幼儿对他们周围能接触到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幼儿亲历探究作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方式和手段,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体验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也能够培养他们初步的创造力及批判思维,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相较于科学知识,“科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儿童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4]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应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主动建构科学知识、获得科学素养的过程。那么,幼儿科学教育过程如何实现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
(一)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泉。“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5]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不会提问、不敢提问是教育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或针对幼儿身边及时发生的现象或事情来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后,教师还要通过暗示、示范、建议、设问等手段来引导幼儿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支持幼儿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积极支持幼儿亲历探究。
亲历探究就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是是幼儿亲历探究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亲历探究对幼儿学科学的重要意义,总是以自己的一家言抢占了幼儿的探索时间,或者以讲解代替探究,严重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以及科学教育的效果。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探究,幼儿有了“做”的机会,才有自主学习的空间[6]。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孩子关注科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获得正确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少说,而让幼儿多做,支持幼儿亲历探究,为幼儿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引导幼儿多方面、全方位地探究问题,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法国的“动手做”
倡导“让儿童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行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充分体现。
(三)教师要积极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
真正的探究是幼儿积极、主动、充分地与客观事物或现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幼儿亲历探究,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必要的环节和要素: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操作,进而发现问题。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
2.猜想和假设。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它为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即主观原有认识与客观物体和事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3.形成问题的解释。儿童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学习推理、预测,找到事物的属性、现象的因果关系或其他的解释,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交流探究结果。幼儿通过图画、记录表等,与同伴或教师分享探究结果。交流是儿童探究后的自然流露。幼儿通过整理自己的记录,学会描述自己的发现结果。
教师只有支持幼儿经历这几个必要的环节,帮助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的幼儿科学教育。
三、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育提倡的一种评价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最早是指对所确定的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的评价,为方案的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7]。
教育领域中的过程性评价是指判断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顺利有效地进行,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它是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评价。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过程性评价既是评价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贯穿于幼儿学习的始终,其目的是诊断教学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幼儿的科学素养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的看待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而要将评价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尤其要重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幼儿园广泛运用的成长档案袋法也是一种可以在科学教育中借鉴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成长档案袋,融过程与结果为一体,描绘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记录了幼儿的科学活动轨迹,展示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理解力、创新力的成就和进步,为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就幼儿的科学素养提供交流的平台和依据。
总之,建构主义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幼儿主体性,鼓励幼儿运用有意义的方式,在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中,通过探究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内容摘要:幼儿教学在人的成长阶段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因而必须对幼儿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其中幼儿科学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帮助幼儿更好的掌握学科知识,提升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本文中重点阐述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现状,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 科学教育活动 组织策略
科学教育对幼儿而言并不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及策略的应用不当,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学生兴趣层面着手,从而导致教学效率较低,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优化措施,谨以此给予参考依据,为之后的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目前情况分析,增加幼儿学习兴趣是当前幼儿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科学教育活动也并不例外,因而在进行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的有效性。这个阶段的幼儿基本上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或是不同的方式,从而增加幼儿对科技产品有更全面的认知,并且还需让学生了解科技对人们生活的转变,比如电灯、电话等等,了解他们的发明及使用;与此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书籍及图片,积极引导幼儿通过于此能够对科学教育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继而让他们能够热爱科学。
二.筛选生活化科学教学内容
科学是幼儿学习的重点及难点所在,而且这其中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如植物、动物、人类等等,不同类型自然现象,这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如何筛选适合幼儿的教学内容是当前教学需要完善的地方,面对大千世界,选取适合幼儿的科学教育必然能够促使他们的科学给予浓厚的兴趣。值得注意是,科学教育内容的筛选需要贴近幼儿实际生活,更好槭导史务,这样的教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针对幼儿年龄特点,简单科学知识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能够彰显科学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幼儿对于高级的科学知识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并且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由此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他们在选择科学教学内容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幼儿的接受程度,这样才能让幼儿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都实际生活之中,让他们感知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从而缩短了幼儿和科学之间的距离,并且还能让幼儿获得成就感,进一步促使幼儿的理解能力有所提升。
除此之外,教师在筛选科学教育内容过程中还要注意区域化特色,尽量选择当地本土资源进行教学,这样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周边自然环境中获取到科学知识,并且对周边自然风景给予浓厚的兴趣,增长幼儿见识,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给予学生适当的材料
1.材料兼具趣味与科学性。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教学的重点所在,在实施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挑选合适的材料,不仅要具有趣味性,而且还需兼具科学性,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必然能够取得极好的实施效果。有趣的材料让课堂教学活动充斥欢乐的氛围,而材料的科学性则是为彰显科学教育的本质,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非常不利的因素。所以从整体教学角度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挑选材料过程中不仅要具有科学性,而且还需彰显趣味性,继而提升教学效果。
2.材料体现层次性。幼儿阶段的儿童在某种层面上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但是每个儿童生长环境不同,导致他们在性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不同渠道了解学生的需求,继而推动科学教育活动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幼儿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得到质的飞跃。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幼儿个性特征层面着手分析,让他们通过教学活动在学习水平上能够达到统一水平线上。所以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在筛选材料过程中需要注重层次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这样的层层递进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并且在教学有效性上有所改变,材料作为教学活动的辅助性工具必然要体现出其自身的价值性,否则将会对教学效果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重视。
总体来说,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性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筛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材料的筛选上要突显层次性,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借以促进科学教育取得更理想的成效,继而提升幼儿科学教育课程学习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新区第二幼儿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外科学技术发展史表明,公民的科学意识直接影响着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只有尊重科学,重视科学,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科学实践又充分证明,科学意识与科学素养紧密相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民族会是具有较强科学意识的民族。党中央提出2020年要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而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则决定着创新型国家建设大业的成败。要造就一支宏大的科技创新队伍,离不开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站在这一高度,幼儿工作者更应该重视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就要从“娃娃”抓起。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儿童天生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渴望了解周围的世界。古代的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也经常问些奇怪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太阳会从西边落下,从东边升起来,它是在地上爬了一夜吗?”还有许多这样的实例都可以证明古今中外的名人、科学家、发明家小时候都爱提各种各样的问题。事实上,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幼儿教育工作者只要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和游戏中去体验、去观察、去探究,完全能触发他们的科学兴趣,使他们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进而形成初步的科学素养。
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1 全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过去说“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说“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是水源”。不论怎样,都形象地说明了教师自身教育储备的重要性。幼教工作,特别是科学启蒙教育也不例外,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才能有效地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首先,教师必须强化科学知识的掌握,能给幼儿千奇百怪的提问以正确的解答。其次,教师必须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一是要有凡事都要问一问“为什么”的习惯,通过疑问带动思考、探究;二是要有实验验证的习惯,对于尚有一点怀疑的结论,通过实验来加以推理、验证。
2 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周围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座神圣的宝库。一场大雨过后,院子里爬来一条又长又细的蚯蚓,幼儿纷纷围过来,有的说是蚯蚓,有的说是小蛇,围观的幼儿越来越多,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迫切想弄明白这到底是什么。笔者现场组织了科学教育活动――认识蚯蚓,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触摸感知蚯蚓的表皮,了解蚯蚓的腔室结构,进而介绍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的基本情况,他们学得兴趣盎然,n堂效果很好。
3 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3.1 利用简单的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教师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而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只有通过感知、熟悉、提问、回忆来知道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提出真正关心和疑虑的问题,只有自己真正观察研究了,幼儿才真正懂得了。幼儿园不同于其他正规性的科学实验室,由于幼儿的控制力和操作性相对较差,不可能完成很精确的实验,所以幼儿园的实验材料要求相对较低,不需要有精确的刻度,也不需要受时间、空间的影响,都是生活中常见或者是很容易得到的物品,如:木块、石子、别针、磁铁、电池、纸、蜡烛、各种小瓶等。在实验过程中,小班幼儿年龄小,缺乏知识和经验,可以给幼儿一些小玩具,比如:小汽车、小纸船等,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水是透明的,还会流动;中班的孩子有一定的操作技能,给它们准备杯子、热水、冷水、固体饮料和小勺子,让他们自己冲泡饮料,了解溶解的知识;大班的孩子在观察植物的时候,知道植物生长离不开土壤、空气、水、阳光、肥料等。在幼儿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帮助和鼓励,必要时跟幼儿一起参与,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能力、分析和思维能力。
3.2 利用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大自然生机勃勃,变化万千,为幼儿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是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最好的课堂。让幼儿观看花草树木、捡落叶、捉昆虫,组织幼儿参观幼儿园的种植园,让幼儿通过观察、记录,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让他们在感受乐趣的同时,激起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自然的兴趣。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窗口,可以创设室外自然角环境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利用自然角进行科学发现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发现意识。比如,让幼儿种植大蒜,安排幼儿轮流值日观察记录大蒜的生长过程,在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画图、符号代替等方式来记录大蒜每天的生长过程,以及生长所需的养分、水、阳光,使孩子不但积累了有关植物生长的经验,还培养了他们记录观察现象的科学习惯。
总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幼教工作者要重视科学启蒙教育,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创设条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让幼儿在探索中找到兴趣点,激发科学热情,锻炼动手能力。
当打开师恩教育“趣味科学DIY”课程的任何一个教学具材料包你会惊奇地发现很多实验材料把你带回童年的回忆。的确,有很多实验是我们小时候用土办法玩过的,如土制电话、小路灯、电风扇、发报机、过山车等显得是那么的亲切和熟悉。航空航天、飞机大炮、高速铁路、电子信息等等是科学的结晶,身边一草一木、儿童玩具、交通设施、家用电器等等也蕴含着科学的道理,其实科学时刻就在我们身边。“趣味科学DIY”课程实验很多是我们小时候玩过的、接触过的或见过的,师恩教育的核心就在于二次创新,把它系统化、体系化、理论化、教学化。
作为专注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课程研发及配套教学具设计、生产,开展课程理念推广及教学教研服务指导的北京师恩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旗下教育品牌,师恩教育成立于2007 年,凭其多年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不懈研究、执着与坚持,依托北师大教学资源和人才优势,师恩教育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至今仍然坚持独立自主原创研发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玩教具材料的知名品牌。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师恩教育坚持秉承“播种教育、不忘师恩”的理念,用锲而不舍和专注、专业的匠人精神做好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事业。
为此,以原始联合创始人唐安兴、刘彦斌和张友静为首的师恩教育团队坚持结合本土实际需求,坚持注重教学实践的研发理念,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创研发核心,坚持以孩子主导为本,坚持以传输核心教学思想为中心的五大理念去进行儿童科学启蒙教育。
“‘DIY:dou it youself,做你自己想做的’,这是‘趣味科学DIY’课程教学具材料研发、设计的核心指导思想。我们经常会被园长、老师、家长问到你们材料为啥这样设计呢?为啥不把导线直接接好或者导线预留接口或卡口呢?我们通常回答科学启蒙教育本质是‘动手’、‘动脑’、‘引导’、‘探究’,如果是那样不如买个拼插玩具或积木玩具,也根本不用在园里学习,我们所有教学具材料研发、设计必须遵循‘动手’、‘探究’的原则,能动手一定让孩子动手,尽可能创造让孩子多动手的机会,我们不能帮也不要帮,否则就失去了科学启蒙教育的意义。”
于是,师恩教育课程实验在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前提下,甄别、选取坚持来源于生活、相对安全、简单有趣的三个原则。来源于生活主要是师恩教育教学具材料包都来源于孩子周边的事物,这样就能满足孩子们“做中学、做中玩”心理;简便不是指玩教具材料材质的简单如纸片,或操作的便捷如拼插等,而是把复杂的实验变成深入浅出的教学模式,这样就能让孩子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大大增强了孩子对科学的认识能力;相对安全是基于没有绝对安全基础上,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的,才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体现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安全教育的理念。
师恩教育三大原则的提出是基于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特点制定的,十年的幼嚎蒲启蒙教育经历,让以唐安兴、刘彦斌和张友静为首的师恩教育团队积累了很多经验,他们认为,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就是着眼于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启蒙幼儿的初步认知和探究的能力。
例如师恩教育玩教具材料中的圆形基座设计,这个设计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到生活中,充分体现了玩教具材料设计者极大的智慧,研发、设计电池盒必然涉及导电系统的正负极,从工业设计角度来分析单纯塑料模具工艺不算复杂,甚至很简单,但如果镶好用于导电的正负极金属片工艺立即变得复杂且成本大大提升。设计者在解决这个设计时可谓是呕心沥血,这个灵感的获得是个偶然也是必然,设计者在一次穿衣时纽扣(学名:子母扣)脱落掉下,捡起那刻惊奇发现纽扣掰开正好类似电池盒导电的正负极,只需在设计塑料模具时预留合适的插孔就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孩子重新认识了生活中逐步淡出服装领域的纽扣,而且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和动手拼插能力,符合了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本质精神。
“课程教学具设计必须分清与玩具或积木的本质区别,保证绝大部分孩子能够独立动手操作完成,同时兼顾制造一定的麻烦,真正实现动手、动脑的教育宗旨。”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工作,以唐安兴、刘彦斌和张友静为首的师恩教育团队还致力于教学指导手册的编写,进而根据教学指导手册对课程所需的玩教具材料采买样品或进行工业设计、绘图,根据工业绘图开模、试模、修模、定型,进入工业化生产,最后通过教学实践与推广不断更新、优化、升级实验玩教具材料,让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之路越走越长。
于是,不管是从课程体系科学、系统的设计到教学具的研发再到教学教研服务,师恩教育当仁不让地走在行业的前列。师恩教育“趣味科学DIY”课程教学具是率先获得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检测认证,并首次根据师恩教育教学具设计理念制定了行业标准,即Q/HDSEJ 001-2011《儿童趣味科学教学具》。这既是贯彻国家鼓励原创的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层面对师恩教育的肯定与认可。至于其教学教研服务,由于师范院校没有儿童科学启蒙教育的师资培养体系,师恩教育推广课程的同时还要承担师资的培养,除了常规的教学培训,也协助地方社团组织或指导教学机构举办针对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科学嘉年华活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2015―2016年师恩教育连续两年承接北京市海淀区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科普进社区活动两百多场次,由于课程朴实易懂,教学具的趣味性得到了家长、孩子及相关专家领导高度认可与赞扬。
在与唐安兴、刘彦斌和张友静的交谈中,他们一直强调创新。“创新贯穿着师恩教育整个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师恩教育综合实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对于创新他们异常看重。于是,从成立之初起,师恩教育就坚持创新不放松,把创新做到极致。他们认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儿童是未来社会创新的中坚力量,师恩教育致力于儿童创新能力教育,是为了造就一个时代的发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培养正确科学探索习惯、培养兴趣,为未来一代的儿童注入创新的基因。
“师恩教育产品和服务包括三类:满足需求、引导需求、创造需求,创新的核心就是创造需求!我们要提供第三类的产品和服务,即创造需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等实施几年来,整个社会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有了初步的意识和观念的变化,但还没有到达重视的地步。幼儿园教育依然没有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学、教材、教具没有统一标准和规定。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虽有统一的指导纲要,但缺乏配套政策和实施方案。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严重缺乏师资而又没有统一的师资培养体系,亟待建立并实施,逐步完善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人才、师资培养、储备体系,幼儿园极其缺乏用于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教学具或实验材料。正因为如此,师恩教育改变了国内科学启蒙教育的市场空白创新研发了一套符合国情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同时承担了最基础师资培养体系工作。从此创新就成为了师恩教育的特质。
众所周知,教学教研的常规包括课程说明会、理念讲解会、教学培训会等,可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最大热点的科学启蒙教育行业,如何做到行业引领,师恩教育团队明白必须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对于科学启蒙教育课程,除了扩大教学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外,还得向全社会展示科学启蒙教育课程重要性。于是,师恩教育创造性策划了科学嘉年华互动体验展示活动,让所有人能够参与,可以参与,在其中体验科学教育趣味性、而不是深奥的原理、枯燥的公式,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目前,科学嘉年华互动体验展示活动已经成为了师恩教育的特色活动,每年都在北京城市科技嘉年A上展示并更新,同时深入校园和社区,如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科育社区、东北里社区等等。
“老实说,我们虽然走在了行业的前列,但是这时候师恩教育注定是被模仿的,我们只能继续创新。”于是,师恩教育又创造性地策划了针对儿童的科普剧,节日里通过科普剧向公众展示科普教育趣味性和重要性。“这些创新举措不仅仅体现师恩教育的课程研发能力,而且能整体展示师恩教育综合策划、规划能力及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的前瞻性,可以说是一个公司综合实力及持续发展能力重要指标。独立的课程体系研发理论基础、原创的教学具设计能力、强大的师资培训服务、完备的科普配套活动如科学嘉年华、科普剧等策划、实施,构成了师恩教育不断创新的最佳注释。”这时候的唐安兴等人脸上洋溢的自信的笑容。
十年磨一剑,师恩教育已经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十年,在这十年内跌倒过、彷徨过,经过整个团队的努力,他们不忘初心,用坚持守望、锲而不舍、注重细节、专业专注的精神,秉承圆梦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初衷,领航中国幼教事业。截至2016年底,师恩教育已在全国两百多城市建立教学服务及教学具销售中心,数千家幼儿园及教学机构开展“趣味科学DIY”课程教学教研,每年数万儿童从中受益,各地每年开展数场由师恩教育协助或自主举办的科学嘉年华及科普剧等等各种科普活动。面对成就,唐安兴、刘彦斌和张友静并不满足,他们还有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在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个十年要把师恩教育打造成更加专业的儿童科学启蒙教育课程研发、教学具设计及课程教学教研服务平台,为中国幼教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
摘 要:生活处处皆教育,在幼儿园生活中经常会出现随机性教育,这是一种科学教育。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契机对孩子进行随机教。所谓随机性教学,实质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动态课堂教学,留意教学过程中情景的不断更新变化,从而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找到并抓住那些隐藏在表面情境之下的隐性课程资源。如果能够积极的应对并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和手段,将会在幼儿教育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并在幼儿的创新素质方面有所提高。
关键词:随机教育;幼儿教师;一日活动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科学。这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们除了要有能力在日常教学中系统的进行常规教育,还应当善于发现及捕捉一切教育契机,对那些偶然的教育事件的发生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坚持在科学性教学前提的指导下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教育的内容与所在情境的意外延展有关。这是一种偶发性的科学教育活动。
一、在教学活动中渗透随机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
每一个幼儿园都有着自己固定的教育方法手段及日常课程目标,但由于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他们经常会被一些东西吸引,导致其注意力、想象空间等都有很大的随机性,在这种时候充满创新的随机行为占据主导地位,活跃的思维更容易使幼儿接纳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教师应注意在每日活动的空隙时间中抓住机会,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使幼儿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而教学活动,一般是指教师有计划性的对幼儿所进行的集体活动,幼儿将会在这个过程中习得课程目标中的知识,掌握技能,它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幼儿园能把每个幼儿的思想牢牢拴在教学活动上,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该怎么办?
这时,我们教师就应变被动为主动,抓住机会对幼儿开展随机教育,从而引导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举个例子:一天午后,教师依照自己的教学活动目标带着孩子们在操场的树荫下玩。学生乐乐兴奋地对我喊道:“老师,这底下有蘑菇!原来在教职工锻炼器械的附近有三两个小蘑菇。听到乐乐的声音,在其他地方玩耍的孩子们也全都围拢过来。这时候我抓住时机,让孩子们观察蘑菇的形状并思考蘑菇为什么会长在这儿?蘑菇会不会有毒而不能食用。孩子们很感兴趣,都参与了进来。就连几个平时上不是很积极发表自己说法的孩子也津津有味的讨论发表意见。
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进行随机教育,这能够极大地激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并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在游戏活动中加强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习惯
很多幼儿园的教学活又欣氩豢游戏,孩子们也离不开游戏,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游戏在各个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游戏中采用随机教育,在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积极开发引导幼儿对事物的兴趣,从中发现教育的价值,让幼儿在游戏得到成长。
游戏的种类形式五花八门,其中一种很受孩子们欢迎的是角色游戏。由于角色游戏是松散型的,幼儿可以在游戏里出演成人的角色,自由度很大。在游戏中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对幼儿实现良好的素质培养。例如:“娃娃家”是一种幼儿喜爱的角色游戏,幼儿玩游戏时可能会出现毁坏桌椅,弄乱东西的情况,孩子们一哄而上就容易使教室内变得十分混乱。这时教师不应该对混乱情况中的孩子们进行批评教育,取而代之他可以温柔的招呼和组织小朋友一起去整理“娃娃家”,然后用游戏的口吻安慰那些不小心打散桌椅的孩子们,教他们学会感谢其他前来帮忙的伙伴们。这样更容易稳定小朋友的情绪。这一随机教育和引导,促进了幼儿相互协作的精神、身心个性得到发展,也丰富了幼儿的游戏情节。
三、在自由活动中活用随机教育,激发幼儿的情感
在自由活动中进行的随机教育将会很大程度上节省教师的时间精力。幼儿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在他们充满童真和创造力的思维方式中,我们教师要及时发现他们那些不一样的想法并进行精心的培育,应该以敏锐的感觉去发现那些值得培养的闪光点,使幼儿能够勇敢的提出想法和问题,坚持自己的观点。
由于自由活动没有很严肃的纪律性,所以孩子们之间争抢幼儿园玩具资源等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一位教师反复弹奏起《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曲,幼儿的嘴里不由自主地哼起“好东西,大家玩……”的旋律。这时,教师突然停下来问:“为什么老师要让你们听这段音乐?”幼儿们开始叽叽喳喳的参与讨论,最终不仅解决了争抢问题,还能促进幼儿之间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还有一次,幼儿正在进行自选活动,大家都围在一个玻璃瓶外面观察乌龟的爬行,其中一个幼儿说:“乌龟是爬行动物。”教师这时候抓住机会提出问题:“什么是爬行动物?”大家都不知道,然后教师就给大家详细的讲述了什么是爬行动物,还举了几个其他爬行动物的例子。幼儿听得很认真,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
四、在口常活动中紧抓随机教育,丰富幼儿的经验
在教师与幼儿,及他们自己互相之间的日常交往中,会有很多随机出现的问题存在。举个例子:幼儿在洗手时总是洗不干净,个别幼儿还经常不打肥皂,教师经过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也收效甚微。恰好一天中午一个幼儿在吃饭的时候说自己的肚子疼,于是我抓住时机,告诉大家如果不洗干净自己的小手就吃饭,就会闹肚子,如果病情严重的话,可能还有吃很苦的药。大家看到不洗干净小手的严重“后果”后,都很注重自己的小手卫生,之后每次洗手都很积极很认真。这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小问题中抓紧随机教育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发现,善于运用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知识,还有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同龄孩子之间交流沟通能力的习得、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随机教育的最大优点就是:小朋友能够不知不觉的学习到很多知识能力。特点是:日常生活中幼儿生活身边接触到东西和环境都能通过老师的引导变成活生生的教材,并从中得到教育。
相信如果我们牢牢的抓住幼儿科学教育的随机性,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摘 要: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着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一路前行,为的是方便人们的生活,促进全社会的发展,而科学意识的培养则需从小做起。本文就幼儿科学教育中的指导策略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指导策略
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才能显示成效.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生活这个教材,科学、合理地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幼儿特长,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呢?一方面,需要我们根据幼儿特点去选择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教育幼儿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它更容易被幼儿接受。
1 贴近生活,以人为本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把它理解为:教育要使幼儿理解生活,教育要利用生活,教育是为了生活。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首先要强调内容的生活化。
1.1 根据幼儿兴趣确定主题
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感官的充分运用与训练,只有让幼儿不断地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又动脑,才能让幼儿不断地发现科学的奥妙,激发其学习科学的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精神呢?鼓励孩子“发现”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幼儿获得一些事实性的知识。让幼儿多听、多看、多操作,让幼儿口动、手动、眼动、脑动、与活动材料充分接触,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关于科学的概念,体验和技能,让幼儿独立操作,去观察,去体验,使幼儿成为获得的主体,启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
1.2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
为了调动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的积极性,让幼儿参与科学角活动区域,鼓励孩子自己布置,自己设计,孩子们自己动手很兴奋,热烈的讨论,积极的动手,有的边说边指挥俨然一个小小设计师的风范。还可以把科学活动角分为自然景观、观察、养殖、拆装、小实验等等区域。班内孩子分组,每组有组长负责,景观区域,孩子们拿来各种花,并在花盆上写上花的名称,以及简单介绍花的特点,或者种上花籽,观察发芽、成长的过程。养殖角里有小鸽子、小兔子、金鱼、蚂蚱等,孩子们轮流喂养,供大家^赏。家长带来各种不用的电话机、闹钟、锁子等让孩子自由拆装。实验角里孩子们带来电池灯泡等。孩子们在活动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技能,提高了动手能力。在自己喜欢的区域里,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对事物的感知创设自己的天地,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
1.3 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喜悦
让孩子在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成功,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增强孩子继续探索的愿望和信心。孩子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如果此时我们成人给予一定的帮助,就会鼓励孩子探索的信心。比如,孩子喂养的小兔长大的时候,花儿长高的时候,孩子拆好了电话机的时候,发现摩擦起电的时候,孩子们把各种颜料放在一起,兴奋地调出不同颜色的时候,老师及时的表扬、鼓励、肯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2 注重主体活动中的科学内容整合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注重各学科之间内容的整合,教会幼儿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在活动中。如在“中秋节”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吃月饼来了解月饼的制作方法,月饼的种类及口味。大班还通过分月饼来让幼儿了解平分等分等数学知识。这样,即让孩子们在语言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又有科学的观察与比较。而且还有数学方面的知识等等。其内容是综合的,自然而完整地使幼儿在生活情境中获得经验的积累。
3 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欲望
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活动环境,是激发幼儿继续学习和探索的先决条件。在“车”的主题中,教师和幼儿开始着手收集有关“车”的资料。要想让幼儿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就的让幼儿亲自参与收集、布置。于是教师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把家中各种汽车带到园里。在随后的日子里,各种各样的汽车源源不断地汇集而来,走进活动室,随处可以看到小朋友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共同玩汽车。幼儿通过与环境、教师、家长的互动,不但获得了对车的认知,也为他们以后的探索和创造活动做好了铺垫。
4 教师要注重树立新的资源观
为了避免让幼儿做实验时没有合适材料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我们可以发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整理实验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实验资源库。其实,这些资源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只要留心收集。比如:废弃的笼子、玻璃瓶、各种各样的瓶子、各类绳子、纸张、图片等,此外,配上必要的温度计、电筒、天平等实验设备,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5 在共同探讨中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指导
在遇到幼儿有问题时,教师尽量耐心解答,或和幼儿一起探究,如果问题超过了教师的知识范围,也不要随意编造答案来应付,而是应该告诉幼儿真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并且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些进一步探究的途径,为了避免让幼儿做实验时没有合适材料而无法进行科学探究,老师还可以发动孩子和家长共同收集、整理实验资源,形成有特色的实验资源库。
6 结语
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科学合理化的引导,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新的资源管,贴近生活,以人为本,同时注重主体活动中的科学内容整合,创设环境,激发幼儿生科学探究欲望,在共同探讨中进行幼儿科学教育指导。
科学现象有趣而神奇,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爱探索是他们的天性,对许多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正如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然而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个空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利用幼儿的这一天特点因势利导,抓住契机,灵活的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科学的认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科学教育于游戏和活动中,让幼儿在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工作中,笔者深刻领会《纲要》的精神,寓科学教育于游戏和活动中,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科学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有的具有开放性,有的具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性。这些多样化、开放性的游戏材料,充分体现了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1 案例呈现
案例一:区域游戏时间到了,教师请四位幼儿参加科学区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这四位幼儿分别找到自己喜欢的游戏材料进行游戏,庆庆从柜子里那起了一个放大镜,然后把放大镜放在自己的眼前,通过放大镜看事物,当他把放大镜对准教师时,突然高兴的说:“我看到你的眼睛了,你的眼睛变大了,变得好大!” 教师对他说:“我也看到你的眼睛了,真的很大!”这时,他把放大镜反过来,又朝我看,他自言自语的说:“从这边看也很大。”说完,他就走到植物角,用放大镜对着一盆吊兰看,看了一会又把放大镜反过来再看,翔翔看到庆庆拿着放大镜在玩,就放下了手里的吸铁石,也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放大镜,跟着一起看,然后他高兴的叫着:“花变大了!”两个人就这样拿着放大镜到处走,看到好玩的东西就照一照,时不时的就能听见他们说这个变大了,说那个变大了,玩的不亦乐乎。
这时,家汇拿着一面镜子在照自己的脸,一会点点眼睛,一会又冲着镜子笑了,她对边上的璨颖说:“看,这是我的眼睛,这是我的嘴巴,哈哈,真好玩,你也来照照。”璨颖就那起镜子对着自己照了起来,家汇就凑过去和她一起照,她指着镜子里的两人说:“我有酒窝,你没有哎。”璨颖说:“我这边有痣,你没有。”两个人一边照镜子,一边讨论两人脸上不一样的地方,玩的也很开心。他们俩在游戏中认识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也知道了五官生长的地方了,在游戏中孩子们的互动性很强。
案例二:陀螺是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游戏,当教师向孩子们出示这些外形十分可爱的陀螺时,孩子们都把目光聚集到这边,有些比较活跃的幼儿就马上拿起一个陀螺说:“我的是只梨。”另一个小朋友马上举起自己手里的陀螺对笔者说:“我的是只苹果” 教师问他们:“这些玩具的外形像水果,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这是所有的幼儿都一脸茫然的看着我,教师对他们说:“它叫做陀螺,那你们知道陀螺是怎么玩的吗?”大家都开始拿起手里的陀螺玩了起来,我看到家荷用小手拿起陀螺的柄,然后把陀螺的另一端放在桌子上,用小手轻轻的一拧,陀螺就转起来了,但是没过多久,陀螺又马上倒了下去。教师对家荷的这一行为马上给予了表扬和评价:“家荷做的真棒,她呀知道用手轻轻的一拧,陀螺就能旋转起来了。”家荷听到了笔者的表扬,马上高兴的说:“我家也有的,妈妈买给我的。”笔者说:“你把自己知道的本领告诉大家,让大家都知道了怎么玩这个新玩具。但是呀,我们看到,家荷在玩陀螺时,陀螺马上就倒下了,我来看看谁能让让陀螺旋转的更久,更稳?”这时候大家又开始玩起手里的陀螺,并和边上的幼儿互相讨论了起来。浩浩激动的说:“朱老师你看我,你看我的!”只见他的陀螺旋转持续的时间很长,问:“你做的真棒!你怎么做的呢?”“我是这样转的。” 教师说:“哦,原来浩浩是很稳的拿起陀螺放在桌子上转的,这样陀螺才能转得久,转得稳,其他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呢?”大家都很积极的表示愿意,然后用浩浩的方法试着旋转陀螺,并和边上的幼儿互相讨论了起来。
2 案例分析
在案例一中,幼儿对这些较为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充分运用了我们所提供的操作材料,在游戏发的过程中,孩子们对照镜子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大家一起照镜子,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从镜子里观察了自己的五官,同样也观察了同伴的五官,无形当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观察自己和认识自己的一个方式,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放大镜的秘密。
在案例二中,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了陀螺的玩法,当孩子们沉浸在游戏中时,玩具本身所含有的科学知识已经被孩子们潜移默化的吸收了。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借鉴已有的经验亲身操作,探索出了陀螺转动的方法,探究了陀螺转动持续时间长短的原理。真正做到在“玩中学”的教育原理。
3 结语
综上所述,科学现象神奇有趣又无处不在,幼河志哂刑焐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着惊奇,以上的案例都是我们事先提供材料并有计划的引导幼儿探索,但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会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让教师措手不及,为了让幼儿能更好、更多地获取科学知识,教师不仅要重视正规的科学教育,更要博览群书,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当幼儿提出问题时能及时给予支持和指导,增强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促使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摘 要:今天的幼儿,将是未来世界建设的主力军,面向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幼儿科学启蒙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就要引导幼儿从小就了解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技能以及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并了解社会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兴趣;幼儿教育;自然
世界没有一片相同的叶子,好似没有一张相同的脸一样,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家庭,环境的不同,其形成的个体差异也不同。以下我将谈一谈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科学探索活动的内容
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上“空气”的主题活动中,在引导幼儿找空气时,我为孩子们投放了塑料袋、气球、空瓶子等材料,引导幼儿用塑料袋装空气。捏紧袋口,摸一摸、压一压袋子感觉空气的存在,对着脸放开吹满气的气球口,感觉气流的冲击力。又如:投放石子、沙子、豆子、扣子、瓶子等材料,让幼儿在活动时通过摇晃或敲击瓶子感知声音的不同,同时还可以从敲击瓶子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判断瓶子中的材料,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听觉能力,还进一步培养了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提供充分的材料,就为每个孩子创设了动手动脑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有利发展。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实验、感知和观察等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我能做、我会做”。
二、注重在平时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的内容
幼儿的一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教育的素材。如在“太阳和影子”活动中,怎样使自己的影子变长?又怎样变短?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影子消失?幼儿对影子产生了兴趣,教师就带领幼儿做起了“太阳钟”。幼儿相互商量、讨论和试验着,最后发现了身体往与太阳方向相反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长,直立或往与太阳相同方向的一边倾斜,可以使影子变短,跑到没有太阳光的地方影子就消失了。经过一天的记录,幼儿有了一个能知道时间的“太阳钟”。此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知道了时间的不同,影子的长短、方向均不同的道理。在找到答案的瞬间,孩子们欢呼雀跃,脸上充满着喜悦之情。其中,我还发现有两名幼儿合作的方法具有创新意识:一名幼儿做俯卧撑动作,另一名幼儿在他后面帮他抬起双腿,做成人推小车的姿势,他们大声嚷着:“瞧,这样的影子最最长!”幼儿在获得类似这样的心理满足的同时,更激起探索的欲望,同时幼儿间的交往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与提高。
三、重视科学教育活动中的设问引导
幼儿真正主动探索是从意识到有问题开始的。幼儿有了疑问并产生想寻找答案的愿望,才能进入主动探索状态,教师要处处留心观察,把自己预想的问题变成幼儿自己的问题,适当地多提一些“为什么”。当幼儿在探索活动中遇到问题或产生疑问时,教师应鼓励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释、猜想和判断,使幼儿从各个方面主动探索,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如在“抛鸡蛋”活动中,教师提问:“如果把鸡蛋从上向下扔,它会怎么样?”幼儿回答:“它会碎的。”于是教师分别向两个脸盆扔鸡蛋,结果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鸡蛋没有碎。接着,教师又问,“为什么一个鸡蛋碎了,另一个不碎呢?”待幼儿议论之后,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两个脸盆的不同,幼儿发现鸡蛋落在有毛巾的脸盆里不碎,因为毛巾软。鸡蛋直接落在坚硬的脸盆里就会碎。然后,教师出示海绵垫、沙堆、碎布、稻草、棉花、石块等提问:“鸡蛋落在这些物品上会怎么样?为什么?”最后让幼儿积极地尝试并讲述实验过程并得出结论:易碎的物品在细软且有厚度的材料的保o下,就不易碎。最后,教师提问:“平时人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由于这一活动较多地采用了开放性、启发式的提问,因而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探索也更加主动、积极。
四、将游戏作为教育的“媒体”,寓科技教育于科学游戏中
科学活动必须是符合科学的,不像语言活动、音乐活动,可以夸大,大胆想像,它是一门比较严谨的学科,在设计课件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设计的内容是否合理、科学,而科学教育往往以科学探索活动为主,操作性强,幼儿能在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中,无所顾忌地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促使幼儿在操作中不断地开动脑筋,寻求答案。可见,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不可低估的,只要我们能在活动前广泛地收集多种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尽可能丰富的物质环境,幼儿就能自如地在探索过程中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积极态度。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理解水平有限,有时单靠教师用图片讲解、幼儿是不能充分理解的,这时,就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教育手段,来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组织幼儿讨论水的用途活动中,可以通过小朋友喝水、农民给蔬菜浇水、大象喝水洗澡等图片、录像,让幼儿知道人、动物、植物都需要水。进一步讨论:如果没有水,那会怎样?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水的重要性。于是组织幼儿再讨论:为什么现在社会上喝“纯净水”“矿泉水”的人越来越多呢?我们怎样保护水资源呢?启发幼儿说出:不把垃圾、脏东西扔在河里,工厂不能把污水排到河里,洗完手马上关紧水龙头等。在孩子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树立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高尚情操,和培养对环境负责任的精神。
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让自己成为一名和幼儿一样的探索者,尽量去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疑问,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幼儿进行大胆尝试,支持和鼓励他们的探索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激起幼儿强烈主动的探索欲望。
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教育者不仅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更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差、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方法不科学等特点。为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教学中选用部分内容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前言
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学前教育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学前教育与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可胜任幼儿园教学工作或管理工作。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科学教育,既要学习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法,又要结合当前幼儿园科学教育改革的现状,更要具备有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但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弱,对系统的理论知识难以理解。教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为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在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教学中选取部分教学内容实施项目教学法非常有必要。
二、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将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方式,由学生按照项目的完成程序,制订项目计划,分工完成项目。项目教学法评价学生的成绩分三个层次。第一是由学生本人自评;第二是小组成员互评,互评的依据是根据组员对项目内容的贡献而定;第三是教师评定小组完成项目的情况;最后教师综合三层次评定情况来确定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相对独立完成该项目内容,例如自己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以及互评和自评。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步骤。
(一)布置教学任务
教师先向学生布置学习的任务,明确学习目标与要求;学生理解任务,知道自己要怎样做,要学习什么知识,要练习什么技能及自己的目标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二)拟定计划
学生明确项目任务后,开始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分工,一起制订工作计划。
(三)实施计划
教师要清楚学生的计划,当出现疑难问题时,能够及时正确指导学生。学生按计划实施,能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工作内容并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学习。
(四)自查过程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检查工作过程、结果,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请教师帮助解决,教师要及时帮助和纠正,使学生通过一次技能训练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有所提高。
(五)评估结果
学生完成项目后,对成果进行展示与自我评价,同时对组内其他成员提出问题,互相交流心得。通过评价,了解自身能力的优点缺点,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案例
项目名称:幼儿科学活动指导中观察认识型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课时:6课时
班别:13幼师⑤⑥⑦⑧班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学习,掌握了健康、语言领域的教学方法。并且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也学习了如何制定活动目标,如何编写教案以及观看了优秀课例《青蛙的生长》视频。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观察认识型活动的概念、特点、设计的原则与组织步骤。
2.锻炼学生的胆量、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课程教学组织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项目实施
1.教师分析视频《青蛙的生长》,并提出本次课的任务要求:如何设计观察认识型活动,以及在幼儿园如何组织幼儿进行观察认识型活动。
2.项目合作,科学分组。把全班同学分为三类(优、中、下),每小组成员都由优、中、下三类组成。每组选出一个组长,每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围绕项目展开研究讨论,共同制定项目目标的完成方案,并将项目细分成各个子项目(包括观察认识型的概念、特点、原则、设计步骤、制作教具),各个子项目落实到人。教师要引导、协调答疑学生。
3.演示“项目报告”及评r表现。每个小组用一个微格室,每个组员先在小组内进行试教,并拍成视频,小组试教结束后,成员集中自评和组内互评,并作好记录评价结果;然后每一个小组可推荐一两名最优秀的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试教、小组互评以及教师总评相结合进行评价。最后将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评价结果记录下来,作汇总并量化。每一位组员的成绩由自评、组内互评、小组互评、教师总评构成,作为本项目的一个成绩记录下来,作为本学科成绩的一个部分。
(四)教师小结
教师对学生模拟教学的视频详细反复观看,向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发现并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秀表现。
五、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项目教学中,它注重的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人人参与实践活动。经过本次的项目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精选项目
要使学生对项目感兴趣,又要实用。一方面知识面要广,由学生自由选择,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爱好,最后教师确立最适合的项目。
(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实施项目阶段,教师要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在评价阶段,学生自评后,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提高认识的水平;教师评价的重点是学生在项目教学中的独立探究能力与小组合作精神。
(三)尊重学生的成果
在项目内容讨论评估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切记不要在学生面前评论谁对谁错,项目实施成功与否应看整个过程的进行情况。在学生交流项目实施的结果时,教师也应耐心地听取,不能因为学生讲得不好而有任何不尊重学生的行为,不然,学生就会失去信心,项目实施就会失败。
(四)介绍项目内容要讲究艺术性
介绍项目内容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或用优美动听的故事,主要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六、项目教学法实践的总结
由此可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项目教学法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它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因此,在各个领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不断推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在幼儿园中,结构游戏以其自主、自由的形式和丰富的创新力以及较强的操作性,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同时,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欲及好奇心具有关键意义。本文主要针对结构游戏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希望给予我国幼儿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当前,随着幼儿学习逐渐强调游戏化的趋势下,开展游戏活动可以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育。结构游戏是当前比较常见的游戏形式,通过对不同结构的材料或玩具,进行物体形象构建,是一种具有创造力和操作力的游戏。科学教育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通过对周围环境的发现、操作、观察以及感知,提出问题。并且对答案进行探究的过程,其教育目的是激发幼儿的探究欲和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多方面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和结构游戏属于不同的教育形式,但是由于两者在教育内容、活动形式以及教育特点中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因此,将二者充分融合可以实现更大的价值。
一、科学教育与结构游戏的共性
1.生活性
在开展结构游戏过程中,需要幼儿对生活中的现象和实物进行详尽观察,在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后,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构建幼儿熟悉的造型以及内容,其是对生活的映射。而科学教育是利用幼儿常见的现象和事物作为探究对象,其中主要包括事物的特征、性质,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以及自然现象等。
2.生成性
科学教育和结构游戏都要求幼儿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并且认真观察周围环境,进而展开思考和创造。由于幼儿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漂亮的汽车或者可爱的动物都可能成为游戏的主题。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幼儿思维的天马行空,会生成很多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这种生成性符合幼儿的年龄认知。
3.探索性
科学教育和结构游戏都强调幼儿自主探索,在探索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幼儿则是活动的实践者和学习者。
4.开放性
科学教育和结构游戏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其主要体现在活动时间、材料选择、空间设定等方面,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自由的时间,让幼儿在自由以及愉悦的氛围下,体会活动带来的乐趣。同时,在空间方面,不仅可以在专门的结构区或者科学区开展活动,教师还要利用地面、户外等空间开展科学活动或者结构游戏。在材料选择方面,教师可以专门准备相关材料,也可以结合主题鼓励幼儿自由发挥。
二、结构游戏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认知材质
由于在结构游戏中,常用的玩具是由塑料或者木头制作而成,幼儿通过对游戏的操作,可以了解材质的性质和特征。在整理玩具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材质的性质、形状、颜色以及种类进行分类,通过分类促进幼儿对材质的认识。
2.认识图形
拼图游戏是结构游戏中的一大分类,具有多种类型和玩法,其中将图形分割,让幼儿拼合成原图形的拼图游戏是最常见的。幼儿通过对图形边缘特征、大小以及形状进行详尽观察,然后逐一拼凑成原图形。在此过程中,幼儿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更加认识和理解图形,进而丰富自身的认知经验。同时,图形运用也是拼图游戏的重要形式,将分散的图形通过重组,拼出全新的图形。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自身的想象,例如正方形代表房屋,三角形代表屋顶等,将实物与图形进行有效联想,在拼图的过程中,掌握以及巩固对图形的运用。
3.加强空间概念
积木建构是结构游戏的常见类型,同时也受到幼儿的欢迎和喜爱,在游戏初期,幼儿经常运用积木搭建轮船、汽车、桥梁、房屋等这些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搭建相对容易的造型。在积木搭建过程中,需要幼儿运用到空间感知,例如搭建房屋,幼儿要对房屋的结构进行观察,进而顺利构建房屋。在此过程中,幼儿的空间概念以及运用都得了有效的实践和巩固。
4.丰富科学经验
幼儿在玩雪、玩沙、玩水、玩泥以及拼图的过程中,可以快速积累丰富的科学经验,例如在玩泥的过程中,了解到沙泥想要塑形需要与水融合。在玩水的过程中,了解到水是没有味道和颜色的;在玩雪的过程中,了解到雪遇热会融化而变成水。因此,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可以积累丰富的科学经验,并且将经验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对幼儿的未来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5.养成动手习惯
无论是结构游戏还是科学活动,都要求幼儿亲手操作,锻炼幼儿的操作能力以及协调能力,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而在游戏结束后,幼儿在收拾和整理玩具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
6.促进思维发展
儿童在3到5岁期间,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幼儿的抽象思维、概括思维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科学教育中开展结构游戏可以对幼儿思维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满足幼儿对鲜艳、形象以及生动事物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学教育与结构游戏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形式,在科学教育中开展结构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多方面能力,为幼儿创设自主、自由以及发展的活动环境。实现幼儿教育的价值,帮助幼儿快乐以及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中心幼涸 内蒙古】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本文旨在从家庭教育资源角度出发,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科学高效应用家庭教育资源的方法进行探究,实现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家庭指导
一、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
(一)家庭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美国学者U.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理论,将幼儿置于其生存与发展的真实社会环境(社会生态网络)中进行研究。他在研究中发现,在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对幼儿影响最直接、最大的是家庭。他还指出儿童的发展过程是其不断地扩展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的过程,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社会,儿童的生态过渡(即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理论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幼儿园、家庭、社区,尤其是家庭在儿童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二)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性
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发展,对后来的教育,都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80年代末,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学前项目研究得出“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教育”的结论,赋予幼儿教育新的内涵,引起幼儿园课程的重大变革。将家庭教育纳入课程,充分挖掘家庭、社区幼儿教育资源,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已成为国内外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
(三)家庭科学教育是顺应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潮流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责任。家长应该转变只注重孩子技能、技巧的发展的观念,如绘画、弹琴、认字、背诗等等,而应该重视渗透科学教育。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受影响最深的也是父母,如果家长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且重视利用家庭的优势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那么对孩子科学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会受益终身。
二、家长进行科学家庭教育的优势
(一)家长可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的发展
在幼儿的生活中,突然发生的某一自然现象、自然物或有趣、新奇的科技产品和问题情境,都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吸引幼儿去探究、去解决。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是随机教育,它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随机进行。每天发生的随机经验对幼儿而言是最自然、最有意义、最容易了解,也是最不会忘怀的,但如果不加以引导,也会成为过眼烟云,不会产生任何学习效果。例如:春天来了,幼儿发现空中许多飞舞的柳絮,教师和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戏,游戏后引导幼儿思考:柳絮从哪里来的?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好?怎样避免呢?这些生活过程,它正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的切入点。教师要抓住机会,运用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
(二)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也很重要。积极引导孩子去感知、去发现通过探索的过程,发现科学的奥秘,获得成功的体验,孩子会非常珍惜自己探索来的成功,会增强对探索的兴趣。孩子喜欢玩水,每次洗手时,都是迟迟不肯出来。家长这时可以找来几个大盆,装满水,利用家中瓶子、筷子、还有木块、铁块等,让幼儿玩水,引导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现水的一些特性。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发现?水在红瓶子里,为什么是红色?筷子放在水里为什么看起来弯了?幼儿带着问题去玩水、去探究、去讨论,体验探究和发现的乐趣,感受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随机教育和有目的地教育,是家庭教育极其有利的优势,对培养孩子科学兴趣及探索欲望有非常好的帮助,二者都很重要。家长可以利用的条件很多,关键要掌握孩子的理解能力,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导致了他们发展水平有限,很多科学道理孩子可能说不出来,但他们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在自己的水平上经历科学发现过程,获得科学经验。家长利用条件、创造条件给孩子以科学发现的机会,孩子就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了科学精神。
三、指导家长对幼儿进行科学家庭教育的内容及方法
(一)大自然、大社会是家长对孩子实施科学教育最好的内容
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们以各种形态展示给幼儿,是幼儿接受科学教育很好的场所。所以,家长要经常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例如:春天我们利用散步的时机,带幼儿走进自然,跟幼儿一起捕捉蝴蝶、瓢虫、蝈蝈等昆虫,幼儿把捕捉的昆虫先喂养,然后制作成标本,创设一个活泼可爱的昆虫角。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各种感知,通过听、看、尝、闻、触摸,不仅满足了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心理,而且获得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真实感受,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利用生活中一切与科学有关的现象
除了大自然的科学知识,孩子还会在生活中遇到许许多多与科学有关的现象,如:有些物体为什么会往地上掉,而有些东西却可以向上飞?这样可以引出地球吸引力和比空气轻的物体会向上飞的知识;冬季孩子在脱衣服时,有时会听到衣服噼噼啪啪的声音,家长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孩子解释什么是静电,并给孩子做一个“碎片跳舞盒”实验。
(三)利用科普方面的书籍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与培养
除了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是可以随机向孩子教育的内容,市面上关于幼儿科普方面的书籍非常的多,如《我们身边的科学》、《小牛顿科学馆》、《实验万花筒》、《科学全知道》、《尖叫博物馆》、《法布尔昆虫记》、《幼儿百科》等等。
四、结语
家长利用家庭教育优势,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十分重要,应该引起广大家长足够的重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孩子们通过从小学科W,获得探究解决各种疑问的方法,并且能够用这些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养成良好的观察、思考习惯。为他们能够顺利通过21世纪科技发展的大门打好基础,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
《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然而,我们经常奉行一种简单化的教育方式――告诉,忽视幼儿在科学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探究。所以,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要变“告诉”为“探究”,逐步建立探究性的学习模式。
一、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初步掌握探究技能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如今的幼儿接触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旅行、媒体的影响,物质世界的丰富等使他们的世界复杂起来。许多刺激在同一时间作用于他们,他们就会对许多东西产生疑惑。探究是满足好奇心的一个途径,提出问题并寻求答案是必经的阶段。幼儿满脑子都是问题,似乎对每一件事情都很好奇:为什么电话机里能听到人讲话?电筒为什么能发出亮光?为什么天上会下雨,还会打雷?万花筒为什么能看到千变万化的花?小鱼为什么只能生活在水中?弹簧是铁做的,为什么有弹性?……可惜家长们并不是总有时间和能力帮助幼儿弄明白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师便处在一个特殊的位置,我们可以利用幼儿的提问,并以此为中心开展活动,帮助幼儿掌握初步的探究技能。
教师如何对待幼儿的提问,决定着幼儿探究技能的发展。幼儿的大部分问题是直接的,而且在寻求确切的信息。如果教师一味地提供这些信息,幼儿只学会了从别人那里得到现成的答案,而不懂得如何自己去寻找。所以,帮助幼儿掌握探究技能的途径不是告知而是提问。教师所提的问题引导着幼儿思考方向和寻求答案的程序,教师的提问还会决定幼儿需要进行哪种类型的探究:“泡沫制品燃烧后会怎样,埋在地底下又会怎样?”暗示幼儿进行实验;“我们怎样固定这样物品呢?”创设了解决问题的情景;“怎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呢?”鼓励幼儿设计解决方案。当然,幼儿是有差异的,探索技能的培养也是很有个性的,我们要因人而异地进行。
二、支持幼儿收集资料主动吸纳各种信息
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有充分的探究机会,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提供材料,幼儿在活动中会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就会被遏制。因此教师应充分提供探究的空间,鼓励幼儿自己寻找资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探究的对象进行了解。鼓励幼儿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主动收集资料,获取信息,这对幼儿产生问题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经验,扩展兴趣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组织“有趣的弹性”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V泛寻找和收集有弹性的物品,在把玩的过程中幼儿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是有弹性的,有的物体本来就有弹性,如弹簧、海绵、橡皮筋等,有的物体是利用弹性做成的,如沙发、蹦蹦床、电脑键盘等,这些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促使幼儿产生进一步探究“弹性”的兴趣。
幼儿在自主收集资料、获取信息中获得发展,增加了探究问题的意识。幼儿在确立探究主题后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收集相关资料。例如:在开展“小麦”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原来米磨成的粉叫米粉,麦子磨成的粉叫面粉。而在这之前,他们认为米粉就是面粉,面粉就是米粉。于是问题产生了:“哪些东西是用面粉制成的?”“小麦的作用除了用来做面粉之外,还可以用来干什么呢?”为了得到比较全面的答案,小朋友们忙开了。他们有的去询问父母,有的查阅图书,有的请爸爸妈妈到电脑上下载了许多有关的资料,有的让爸爸妈妈带他们到麦田、面粉厂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带来了书籍上复印的资料,电脑里下载的图片,带来了啤酒、味精,麦秆做成的工艺品,在麦田里拍摄的照片等等。孩子们想了许多的办法,最后得到的结果也许不是最完美的,但可贵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问为什么,有了问题意识,而且自发地寻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会带着问题寻找资料,而不是对着问题束手无策。
三、帮助幼儿解决疑难,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孩子们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而孩子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我们也不要过于着急,只要综合幼儿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幼儿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形式有三种,即生生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探究,教师可根据活动的需要选用一种。如在引导幼儿将各种“商品”固定在不同材料制成的“货架”上时,就可以引导鼓励幼儿与好朋友一起商量,一起想办法,一起解决难题,然后再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在引导幼儿拆装万花筒时,又可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我的万花筒是怎么拆的,你的万花筒又是怎么装好的,你的万花筒出了什么问题,我的万花筒又有什么不对劲,大家通过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了,对万花筒的构造了解也就透彻了;而在“滴水实验”活动中则可通过个别做实验,再集体汇总、统计实验结果,最终找到哪些纸吸水,哪些纸不吸水,哪种纸吸水最快等问题的答案。在组织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始终遵循《纲要》的要求,努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
合作探究可促进幼儿思想情感的交流,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构建民主和谐的氛围,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那么,教师在幼儿合作探究过程中做什么呢?我们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观察幼儿的探究活动,做好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我们在引导幼儿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课是有目地、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教学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实施幼儿园保教目标的重要手段。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让幼儿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初步活动能力,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
一堂课教师准备的再好,如果不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有很多方法,现在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与同行共勉。
1 科学教育活动前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材料
首先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如: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大小磁铁若干和质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纸板、铁板、玻璃板等,让幼儿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总结经验,什么质地的东西可以吸,什么质地的东西不能吸。我还为幼儿准备了别针、铁丝、铁钉、铅笔屑,可让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又如:在了解物体膨胀现象时,我为幼儿准备了用水泡过的黄豆、干黄豆、虾片、玉米粒若干、瘪乒乓球、香菇、茶叶、透明容器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引起幼儿的探究的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引发幼儿想摸一摸,探究一下的愿望,使幼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
2 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2.1 发挥幼儿多种感官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让幼儿充分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如:在教“风的形成”,可让幼儿用嘴吹一根吸管而形成风,或在小盆里放上碎纸片,用扇子一扇纸片飞起来而形成了风。又如在“认识沉浮”时,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物体放到水里,让幼儿摆弄、触摸。在“空气”单元教学中,让幼儿用气筒给气球打气,用塑料袋找空气,用小瓶装水观察气泡。在认识水果、干果时,为幼儿准备一些新鲜的水果和各种干果,让幼儿自由的看、闻、摸、尝。幼儿又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作用对有关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实验操作法
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过程,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及创造能力,第一环节自由探索。为幼儿提供磁铁和各种质地不同的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磁铁的各种现象。当幼儿发现隔着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钉不易吸住铁制品时,带领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使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引导幼儿设法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还要让它们移动,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2.3 提问讨论法
在“物体膨胀现象”活动时,我向幼儿提出“怎样才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怎样使香菇变大?”“为什么在夏天自行车车胎打气过多易爆?”等。在“水的三态变化”,又向幼儿提出“水开的时候为什么会冒白气?”“湿衣服在太阳下怎么会干?”“冬天里,小河里的冰块是从哪来的?”等问题,先让幼儿讨论争议,各予以见,然后在及时总结,对幼儿的回答多认可,多启发,调动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4 科学教育活动的延伸
将活动区学习活动与游戏紧密相联,从活动本身到活动的延伸,让幼儿尽情的展现自我,开拓自我,丰富社会经验。如在教了“认识磁铁”活动以后,在活动区提供磁铁及各种材料,材料中一部分是铁制品,另一部分是木条、泡沫等,还可为幼儿提供几个小碗,分别盛有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扣子,在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
幼儿在摆弄中会发现磁铁是将铁制品与非铁制品分离的最好办法,最快捷的方法,同时幼儿在摆弄磁铁时发现同极相斥,异性相吸的特点。在“认识水”的延伸活动中,幼儿可在自家的水盆或浴缸中尽情的玩耍,感受沉浮现象。在活动区中,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在活动中我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去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重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和内化,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要让幼儿真正的做科学的小主人,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快乐。
【摘 要】科学教育是幼儿探索世界的启蒙教育,对幼儿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很有帮助,教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幼儿天生好动,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学习,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育 科学教育 教学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形成一定的认识,重在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对学习的兴趣以及掌握科学的方法。科学教育是幼儿最开始接触科学的学科,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好科学对幼儿以后的学习都很有好处,所以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呢?以下是我的几点见解,在此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为年龄的限制,幼儿天生好动且注意力不能集中太久,所以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也正是因为年龄的幼小所以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不用深入教导,他们也不能理解深奥的科学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幼儿的成长特点都是教师应该考虑的。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会幼儿保持安静,尽可能的延长幼儿的注意力,而教学的吸引力就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关键。孩子的兴趣很广泛,因此教师要抓住幼儿喜欢的东西,这样更能使他们认真听课,学习新知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也是如此,只有让他们对学习科学产生了兴趣,教师的课堂才能开展起来。因此教师需要把课堂设计活,把知识的讲解注入鲜活的场景,让幼儿可以在课堂中动一动手,摸一摸要学的东西,让他们听听关于科学的神奇之处,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针对幼儿开展的课堂形式要以游戏为主,对幼儿来说,游戏是最吸引人的,也是很好玩的,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参与到游戏中去,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这样也可以慢慢地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保持幼儿的好奇心,并且他们的动手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锻炼。玩游戏就是情景式教学的一种,实践证明,游戏教学十分受幼儿欢迎。
教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准备好相关材料,在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这一环节,以便让幼儿都参与到这一环节,让他们动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去体验这一过程的快乐。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不仅会集中,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比如学习物体沉浮的问题,通过情景式的教学,幼儿可以实际观察到物体沉浮的样子,对此他们也会非常感兴趣,也会发散他们的思维想象考虑更多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会想到把一个物体放在盐水里面会不会沉,放在泥水里会不会沉,放在油里会不会沉?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可以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去假设更多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了知识,也会加深幼儿的学习印象,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结合实际生活教学
幼儿的学习压力不大,每天有大量的时间玩耍,这其中就有很多学习的素材,比如“太阳和影子”,一天中不同时间在同一个地方的影子是不一样的,在课堂中通过讲课幼儿可能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告诉幼儿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一下,去亲身体验一下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幼儿对世界万物都充满着好奇心,通过观察身边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认识它们不同的地方,从而丰富幼儿的视野。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春游等活动让幼儿接触更多事物,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在这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让幼儿收集植物做成标本,让他们体验动手的乐趣也为了以后他们能观察自己所收集的植物的变化,让他们看到科学的力量。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幼儿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教师要不断地去引导幼儿观察,要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让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形形色色,这些都可以帮助幼儿积累学习经验,积累科学经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幼儿通过这些感知活动认识事物,时间久了就会在脑子里形成一定的印象,但因为幼儿好动,即时记忆好,但是常常是过了一会就忘记了所学的知识。所以教师要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督促幼儿反复记忆,要告诉幼儿为什么要去记住它们,目的是什么,记住了有什么好处。幼儿往往有很多为什么,想象力也很丰富,在他们表达的时候教师尽量不要去打断他们,在他们说完以后教师就可以纠正他们的错误理解方面,鼓励他们正确的地方,通过不断的说话也可以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
三、利用已有教学条件开展教学
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注重实践,但是一些地方由于教学条件有限,素材不能俱全,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已有的教学器材,利用好身边的物品。科学教育是关于生活和自然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是非常适合的,也因为此,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科学学科的教学素材,只要教师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已有的教学条件中,也会发现很多的教学器材,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对于教好幼儿科学这一学科就足够了。
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尊重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身份,不能直接把所有原理知识都告诉给幼儿,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去思考,去多想想为什么。科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幼儿多感受自然感受生活,多举身边的例子。当一节课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场交流会,让幼儿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互相讨论,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对知识也有巩固作用,也可以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另外一方面,因为幼儿发育特征所以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好,很多句子都理不顺,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就可以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书面语言,锻炼他们的逻辑能力。
科学教育是幼儿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精心准备科学教育活动,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另外还要为幼儿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他们多接触大自然,多认识生活中的物品,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科学,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也要具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创设更多高效有趣的教学方案,一定要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也要了解幼儿的行为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找出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习是一个不断的过程,不仅是孩子们,教师也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的教学是幼儿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实施幼儿园保教目标的重要手段。知识经济的到来,新世纪的人才素质必然有新的标准,受教育者不但要有健壮的体魄、良好的行为品德、社会生存能力以及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智能,而且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让幼儿学习粗浅的科学知识,培养初步活动能力,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机。一堂课教师准备的再好,如果不注意激发幼儿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组织有很多方法,现将谈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做法。
幼儿生活周围存在着无数有趣的自然现象,它们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每时每刻都吸引着幼儿,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更进一步提出了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性。《纲要》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因此,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使各个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操作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一、科学教育活动前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材料
首先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如: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大小磁铁若干和质地不同的板。如塑料板、木板、纸板、铁板、玻璃板等,让幼儿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总结经验,什么质地的东西可以吸,什么质地的东西不能吸。我还为幼儿准备了别针、铁丝、铁钉、铅笔屑,让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又如:在了解物体膨胀现象时,我为幼儿准备了用水泡过的黄豆和干黄豆、虾片、玉米粒若干、瘪乒乓球、香菇、茶叶、透明容器等,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引起幼儿探究的兴趣,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引发幼儿想摸一摸、探究一下的愿望,使幼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
二、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1.发挥幼儿多种感官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放幼儿的口、眼、手、脑,让幼儿充分感知、操作、探索、发现、归纳、概括。如:在教“风的形成”,可让幼儿用嘴吹一根吸管而形成风,或在小盆里放上碎纸片,用扇子一扇纸片飞起来而形成了风。又如在“认识沉浮”时,让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物体放到水里,让幼儿摆弄、触摸。在“空气”单元教学中,让幼儿用气筒给气球打气,用塑料袋找空气,用小瓶装水观察气泡。在认识水果、干果时,为幼儿准备一些新鲜的水果和各种干果,让幼儿自由的看、闻、摸、尝。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自己各种感官作用对有关事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2.实验操作法
通过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并参加实验过程,让幼儿在操作和探索中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如:在“认识磁铁”的活动中,为了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及创造能力,第一环节自由探索。为幼儿提供磁铁和各种质地不同的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磁铁的各种现象。当幼儿发现隔着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钉不易吸住铁制品时,带领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使幼儿知道磁铁隔着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引导幼儿设法让磁铁在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还要让它们移动,来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
3.提问讨论法
在“物体膨胀现象”活动时,我向幼儿提出“怎样才能使瘪的乒乓球鼓起来?”“怎样使香菇变大?”“为什么在夏天自行车车胎打气过多易爆?”等。在“水的三态变化”,又向幼儿提出“水开的时候为什么会冒白气?”“湿衣服在太阳下怎么会干?”“冬天里,小河里的冰块是从哪来的?”等问题,先让幼儿讨论争议,各抒己见,然后再及时总结,对幼儿的回答多认可、多启发,调动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三、科学教育活动的延伸
将活动区学习活动与游戏紧密相联,从活动本身到活动的延伸,让幼儿尽情的展现自我、开拓自我,丰富社会经验。如在教了“认识磁铁”活动以后,在活动区提供磁铁及各种材料,材料中一部分是铁制品,另一部分是木条、泡沫等,还可为幼儿提供几个小碗,分别盛有混合着大头针、回形针、扣子,再提供镊子、筷子、小勺和磁铁。
幼儿在摆弄中会发现磁铁是将铁制品与非铁制品分离的最好、最快捷的方法,同时幼儿在摆弄磁铁时发现同极相斥,正负极相吸的特点。在“认识水”的延伸活动中,幼儿可在自家的水盆或浴缸中尽情的玩耍,感受沉浮现象。在活动区中,幼儿有充分的操作时间,在活动中我不进行直接指导,而是强调让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的交互作用,去发现去思考,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重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儿童是主动学习者,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他们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内化。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要让幼儿真正的“做科学”,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