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3 10:07: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科技类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纳米科技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兴领域,笔者尝试以纳米科技为例,结合编辑实务和工作体会,阐述了新兴前沿科技类重大图书项目的策划与出版工作,以期抛砖引玉。
近代和现代,我国在科技出版方面与科技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许多科技领域的第一本系统性著作和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大多来自欧美国家。而进入当代,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在新兴科技前沿领域,出现了与科技发达国家同步发展的良好机遇。
纳米科技即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新兴领域,笔者尝试以纳米科技为例,结合编辑实务和工作体会,简略谈一谈新兴前沿科技类重大图书项目的策划与出版工作,以期抛砖引玉。
作为国内重要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出版社很早便关注着纳米科技出版工作,陆续出版了诸如《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等具影响力的图书单品。2006年,“纳米科学与技术”正式启动,丛书汇聚了该领域众多杰出专家学者,开始系统地推进这一领域专著的编撰出版工作……特别是在2010年,“纳米科学与技术”列入201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经编委会和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共出版纳米科学技术著作近百部,成果丰硕,涌现了一大批重要前沿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我们有幸亲历了十余年的纳米科技出版工作,尤其是基金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回顾这一重点出版工程自创意至完成的点点滴滴,收获很多。深感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出版项目与以下因素密不可分。
1.高层次科技出版项目来源于并进一步服务于国家科技战略
高层次科技出版项目主要是依托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来源于一定时期内进行研究或攻关的重要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及时总结这些项目所积累的经验和所取得的关键性突破,撰写成书,可以反映国家在科技领域最前沿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而服务于国家科技战略,促进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加速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以“纳米技术”为例,它被公认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把纳米科技列为未来10-15年的研发重点,并投入巨资抢占战略制高点。
我国作为参与推动纳米科技全球性发展的主要国家之一,一直高度重视纳米科技研发工作,且在国家层面制定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对我国纳米科技进行了总体布局。相应地,为加强我国纳米研究,加快在纳米研究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的成果,实现重点突破,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一些关键性、基础性的问题,国家科技部特别加大了纳米科技方面的投入,设立“纳米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国家机构也为我国纳米科技研究提供了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在这样一个科研大背景下,最近十年我国纳米材料与科技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纳米科研人才队伍快速成长、规模不断壮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就为科技成果的传播提供了优质的作者资源和内容基础。
而相关科技著作的出版,则从传播的角度,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下,能够充分展示我国最优秀的科技成果产出,为我国优秀的学者们展示自己的学术思想以及对纳米科学技术这个领域的充分把握和高度概括的能力提供平台,促进纳米科学技术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从而增强我国纳米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基于纳米科技研究与开发的重大项目“纳米科学与技术”,其出版宗旨恰是为国家在新兴前沿科学,特别是纳米科技领域的战略发展服务。丛书有望在传播科技文明、促进学科发展、普及科技知识、增进对外交流、服务专业教育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高水平科技出版项目离不开编委会的学术指导
强有力的编委会是高水平科技出版项目的关键一环,通常需要具有学术权威性和广泛代表性。主编和编委会在作者推荐、选题遴选、稿件审读等方面的作用对于前沿科技出版项目至关重要。我社在确立组织出版“纳米科学与技术”项目后,即约请到中国纳米科学技术界代表性人物白春礼院士担任主编。在主编以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支持下,根据地域与学科,组建起了由白春礼、侯建国、朱道本等三十余位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编委会,编委会具有很强的学术权威性,对项目的出版提出了很多指导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在选题的设计及作者的确定与约请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
纳米科学与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包括化学、物理、材料、生物、医学、电子、机械等学科。编委会在协调各自领域专家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组织与协调作用。
在实际组稿过程中,很多两院院士、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知名科学家在编委会的号召和带动下,积极参与到“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出版中并贡献自己的学术著作。数百位专家学者精心撰稿,确保了出版项目的高水平、高质量。
3.高质量科技出版项目的实现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
对于已经列选或者有明确出版意向的重点图书选题,需要从出版社层面给予组织保障。首先,为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出版,可成立由社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并下设项目工作组,由出版社总编部、专业学科编辑和校对人员、出版人员等共同组成,负责具体工作。通过协调和调动社内资源(如校对、质检)确保按预期顺利出版。其次,考虑到大型出版项目编撰不易、校勘繁复、出版周期长等困难,出版社宜在人员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4.合理的把关机制确保项目选题质量
对于前沿性和交叉性较强的学科领域,为了科学、严谨地落实选题评价工作,需要由编委会对图书选题从专业的角度进行把关。例如,“纳米科学与技术”项目经过编委会的认真讨论,在编委会上确定了选题列选的流程:选题项目原则上需经编委会集体讨论通过,补充项目的选题列选至少需经1位主编(副主编)和2位编委同意,方可列选。
在召开编委会期间,通过集体讨论,对主要选题方向和作者进行确定;会下,则严格按照选题列选程序,通过相关编委的判定来确定选题是否可以列选。这样就能够有效地保证项目的内容质量。
此外,严格的外审机制将确保稿件的高质量。从编委会以及出版社专家数据库中遴选出一批责任心强的外审专家,严把稿件质量关,保证了书稿的学术水准和编写水平。出版社内部则实施“三审五校”等质量保障体系,齐抓共管编校质量。
5.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以保证项目的运转
严格贯彻执行各项政策法规以及有关编辑出版方面的规章制度、标准、规范等,是确保重大科技出版项目顺利运转和高质量出版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作为出版基金项目,需遵守国家出版基金相关条例。而“纳米科学与技术”还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了多项管理办法和管理规则,并严格按照管理规则进行各项工作。这为该项目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6.主管部门的指导积极推动项目的落实
新兴前沿科技类重大出版项目代表着某个领域的国内先进水平,因此,积极争取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对于获取优质图书选题、汇聚优秀作者、顺利开展编撰以及适当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确保顺利出版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纳米科学与技术”的编写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的支持和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这为组织、出版严肃的、小众的学术著作,特别是新兴前沿科技类出版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正如白春礼院士在“纳米科学与技术”丛书序中指出的,“及时整理、归纳、出版前沿科学的系统性专著,一直是发达国家在国家层面上推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保持科学技术的领先权和引领作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之际,我们的科技学术出版如果能抓住机遇,做好前沿科学技术的出版工作,那么必将有利于传承文明、传播科学、创造未来、服务社会,有利于“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系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将项目管理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等环节的先进管理方式引入到图书出版,将项目管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图书出版管理,是健全出版社管理方式,进一步赢得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的探索与实践为例,阐释了目前科技类学术出版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科技类学术图书;项目管理;实践
将项目管理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评价等环节的先进管理方式引入到图书出版,将项目管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图书出版管理,是健全出版社管理方式,进一步赢得市场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意在通过梳理作者所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理工社?”)近年来科技类学术出版的实践与经验,阐释当前科技类学术出版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项目管理运用于科技类学术出版的必要性
科技类学术出版相对于一般图书出版而言有其特殊性。特殊性的内在表现为内容系统性强、专业度高,外在表现为篇幅较长、多分卷分册;由于科技类学术著作多用于指导科研生产实践,因此对编辑要求更为专业和严谨、出版节奏控制更为精准和紧凑。项目管理贯穿于出版活动的始终,是科技类学术著作高水平出版的保证。
1.图书出版选题论证和决策的需要
科技类图书出版选题论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把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作为科技出版的主战场,综合考量科技类选题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好的图书不仅内容精良、编校精准、印制精细,还要满足作者的要求、读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导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技类学术图书选题尤其需要进行深入调研,甚至多次论证,以综合多方因素,使项目的前期策划与科研生产实际需求相契合。项目管理本身在调研和决策环节的科学管理方法使出版的选题论证和决策更为客观、可信。
2.图书出版项目高效有序运行的需要
在当前出版环境下,“逆水行舟,慢进则退,不进则亡”,图书出版项目从前期的选题论证到后期的发行推广再不是“慢工出细活”,而是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效率。
对于科技类学术出版而言,高效有序的出版节奏显得尤为重要。更快速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科研经验对于读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项目管理在计划和实施环节的科学管理方法确保了图书出版项目运行的高效、有序。
3.图书效益跟踪的需要
在运营阶段,需对出版项目实际出版情况与预期目标进行差异分析、比对和及时修正。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使科技类学术出版项目成为既讲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又讲效率的出版活动,通过闭环控制出版全流程,客观分析出版项目与策划初衷的差异,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针对出版规律和出版项目实际探寻出一条适合科技类学术出版的规律,并指导后续项目。
二、出版社项目管理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
出版社承担的出版任务由多个出版项目组成,出版社层面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出版社机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财务核算、分配方式、出版流程管理等。由于篇幅有限,这里仅论述单个重点出版项目和多个出版项目并行中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构建。
1.单个重点出版项目运行注重过程管理
对于单个重点出版项目,出版社项目管理组织机制和运行机制确立的前提是确保这一出版项目的出版预期与出版社的战略目标一致。科技类的大学出版社多是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的特色出版社,需将自身定位为服务于相关院校的教学科研,以专业和特色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单个重点出版项目必然服从于、服务于、助力于出版社的特色出版,管理方法上应建立健全《图书质量管理制度》《印刷管理制度》《发行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出版进度安排和进度控制细则》等,注重过程管理,提高单品种效益。
在单个项目管理中,主要由一名执行负责人组织、协调各部门,相关部门指定一名专人负责项目相关的业务,配合、协助执行负责人完成项目。由以上人员组建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结项。
2.多个出版项目并行注重协调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为多个出版项目并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果说单个项目的推进是战术性的,那么项目组合管理就是战略性的,是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下运作多个并行出版项目。并行运作的项目常常因进度、人力资源分配、营销等发生冲突,因此建立多项目协调管理机制,在出版流程中采取不同出版项目采用不同进度控制的方法进行管理。如项目在立项初期确立不同的定位;专业对口编辑优先入选项目的编审校团队;对科技类图书、学术类图书适当增加编校次数;设置生产调度岗位,在多个项目发生冲突时,按照项目重要程度和出版进度要求确定项目的优先级别,用以分配公共资源等。
多个出版项目并行时,其核心工作将转移到出版企业层面的协调和管理。通常由出版企业生产调度,以项目的结项时间为节点安排各项目的进度,并及时与单个项目的执行负责人协调和沟通,将社内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由于图书的出版进度除由项目执行负责人全面推进外,社内的生产调度和责任编辑独自把控各书的编校进度。当多个出版项目发生资源分配矛盾时,根据项目优先级别实施“错峰”出版。此外,在出版过程中,充分调动责任编辑对于重点出版项目的积极性,在整个项目管理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项目管理应用于科技类重点学术著作出版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理工社?在科技类学术图书领域承担了众多国家级出版项目。如承担了多项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连续四年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这些出版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得益于项目管理在出版实践中的深入应用。
1.建立重点选题论证机制
在选题策划上完善科技类学术重点选题论证机制。学术类重点选题以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策划选题内容。这些学术类选题内容精深,通常篇幅较大或者具有多个分册。重点选题论证机制为这类学术类重点选题把脉,从项目管理起始阶段开始就充分分析选题方向,选题实施的重点、难点和存在的各类风险,并提出规避风险的有效方法。重点选题论证机制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选题实施条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预测以及风险评估分析等。
2.完善重点项目相关管理制度
针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理工社?制定并完善了相关项目管理制度。
由社领导牵头,社长办公室、总编办公室、学术出版中心、编校中心、财务部、质检部、印制部结合理工社?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财务管理办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重点出版项目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重点出版物(图书、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出版工作管理规定》《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进度安排和进度控制细则》等制度,这些管理制度的制定保障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在理工社?的有序进行、规范运行和高水平执行。此外,理工社?成立了“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监督重点项目工作进度,生产调度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在制度层面和管理层面对重点出版项目做出了有力保障。
3.提升书稿出版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管理水平
在重点项目实施阶段,项目组严格管控图书质量,对编辑校对环节、印刷装订环节严格把关。邀请行业专家做交稿前审查,交稿后除严格按照“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进行书稿编辑校对外,额外增加了两次出版行业专家审读。出版社编校中心抽调骨干编辑对项目进行编辑加工,在付印前交质检部全面检查付印样;图书出版后,质检部还对成书进行全面检查。通过严格落实编辑加工、校对、付印核样、成书检查等制度,确保重点项目的编校质量。
对于出版周期较短的重点项目,出版社重点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缜密的进度安排和质量保证办法,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邀请社外出版专家审稿与理工社?编辑校对工作同步进行。虽然增加了校对的工作量,但可以确保编校质量并缩短出版周期。此外,每个编校节点均由专人负责落实交接工作,确保流程的无缝对接。
印制部对重点项目图书进行重点落实。提早对装帧设计方案和工艺措施(覆膜、压凹、UV、烫银)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好装帧材料、用纸的采购、入库和保管工作,并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重点出版物(图书、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出版工作管理规定》预排印制周期,图书印装过程指派专人赴印厂校验质量。
4.强化理工社?学术出版品牌
理工社?以“科技传播、文化传承”为历史使命,逐步形成了以数字出版为前瞻,以学术出版为主体,以教育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出版格局。学术出版中心立足于理工社?科技出版品牌,着力于特色出版,沿着“强地、扬信、拓天”的发展路径,持续开发重点出版项目。重点出版项目发行后信息陆续反馈到项目组,对后续重点选题的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项目管理,理工社?积聚了、凝炼了、出版了一批优质项目。从《飞行模拟器》到《中间弹道学》,从《汽车发动机节能减排先进技术》到《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丛书》,从《航天发射科学与技术》到《航空航天技术出版工程》,其中部分科技类图书被德国Springer和美国Wiley等国际学术出版机构输出到欧美国家。通过承担这些重点出版项目,理工社?科技类学术出版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品味高端、内容精良的学术出版之路。
理工社?应用项目管理保障了科技类学术出版项目的有序实施,加强了理工社?在项目可行性分析、风险评估、项目计划、进度控制、成本分析和项目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社情因地制宜地进行修正,初步探索出了一系列针对重点出版项目的管理经验。在我国科技类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项目管理在出版社中的推广与应用的前景是不可逆转的,理工社?在科技类学术出版上运用项目管理并取得了学术出版的繁荣,再次印证了项目管理应用在出版实践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林杰,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
摘 要: 通用技术课程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共同的目标,本文阐述了它们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介绍了通用技术课程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的案例。
关键词: 通用技术 科技类竞赛活动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参加科技类竞赛活动的目的是“学习科技知识,实践动手能力,体验科学快乐,培养团队精神”。可见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类竞赛活动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共同的目标,那么它们之间的对接就显得顺理成章。
有人说竞赛需要时间和金钱,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技竞赛活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1.“参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并不仅仅指学生外出参加各种科技类竞赛,更多的是指学生以科技类竞赛活动项目为内容进行课外活动;2.并不是所有竞赛都需要很多费用,比如:纸飞机竞赛,只要有纸张就行,甚至用旧本子、大街上的宣传单都可以。每一个科技类竞赛项目都是很多专家潜心研究的结果,因而学生参与这些项目能更高效地学习科技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
一、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的必要性
1.通用技术课程需要科技类竞赛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所以我们要在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这些能力从哪里来呢?只能从实践中来,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通用技术课程中设计的很多实践活动是无法开展的。江苏省课程规划中通用技术是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应开设的,每周两节课,而现在很多学校只在高一开设,而且一周一节课,甚至两周一节课,这种情况下在课堂上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那怎样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呢?让学生课外参与科技类竞赛活动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科技类竞赛活动的器材大多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然后还要调试、改进自己制作的模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锻炼。比如苏州市中学生科技吉尼斯挑战赛中极致滑行(易拉罐滑坡车)项目,这不是简单地拼装、模仿就行,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小车,自己制作,然后调试。
2.科技类竞赛活动需要通用技术课程的理论指导。
理论从实践中来,最终回到实践中去。科技类竞赛活动是有明确活动目标的,要较好地实现活动目标,必需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比如:苏州市航海模型锦标赛自航项目中的直线航行,并不是马达更高级,成绩更好,在这个项目中要取得好成绩,关键是增强船的稳定性,这与通用技术中的结构稳定性知识相关。实践发现,有意识地用稳定性理论指导自己活动的学生,效果明显好于仅凭经验的学生。
二、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模型竞赛对接的可行性
如今江苏省通用技术课程既不是高考科目,又不是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再加上通用技术课程本身开放性的特点,使得通用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极大的自主性,他们不必严格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在知识的侧重点和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有着极大的自由。
首先,我们可以把各种科技类竞赛活动内容引入课堂,当做教学素材使用。比如:电子百拼的项目,它有很多实用电路图,如触摸灯、定时灯、光控灯等,在教学苏教版通用技术必修二第三章《控制与设计》时,引入这些电路作为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区分人工控制与自动控制、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
其次,我们可以拓展通用技术的知识点,如航空模型竞赛中的橡皮筋动力飞机项目,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学到飞机飞行中的三轴平衡知识,这是学生在一般课堂上学不到的,它和通用技术中的稳定性知识相关。
三、通用技术课程与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的探索
上面分析表明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类竞赛活动是可以完美对接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零星的知识点对接外,还可以把通用技术课程中的某个完整章节和科技类竞赛活动对接。
1.《设计的一般过程》与创新类竞赛项目对接。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一第四章《设计的一般过程》是整本书的核心部分,但是很多通用技术教师不愿意在这方面多费心思,他们认为课本上对于设计的一般过程的讲解很清楚,并且每个环节都有现成的案例,所以上课时就照本宣科。这样的课上得再好也只能让学生记住设计的一般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名称,根本不可能真正领悟设计过程,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完全辜负了编者编制本章节教材的良苦用心,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原创性的行为过程,是带有创造性的活动,与此相对应的教学案例必须是新颖的、原创的,是学生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各种创新类竞赛项目作为教学案例,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一辆圆周小车(苏州市青少年科技模型比赛项目),或爬坡小车(苏州市中学生科技吉尼斯挑战赛项目)等,其设计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它们为教学案例,既可以领悟设计的一般过程,又可以让学生真正经历创新过程。
2.《结构与设计》与木结构桥梁竞赛项目对接。
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结构与设计》中,其教学内容主要是“如何让结构更稳固”,而科技类竞赛活动中有木结构桥梁制作这个项目,两者之间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提出设计木结构桥梁的要求,那么学生自然想到要用到课本中提到的三角形和拱形知识,在制作木桥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会发现结构中缺少三角形,根本无法支撑,而使用了拱形结构后,桥梁的承载大大增强。可以看到对接后学生既对通用技术课的知识有了深刻理解,又能提高木结构桥梁的制作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获得学生、家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如何在不影响高考的情况下实现这一目标呢?实现通用技术课程和科技类竞赛活动的对接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以通用技术课程为载体教给学生科技知识,以科技类竞赛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获得实践机会,则其对接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 面对转型,曾为中国农村科普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实现顺利转型,将影响到整个中国农村科普工作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科技;报纸;转型
八月的吉林,秋风送爽。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报分会转企改制调研组,组织全国科技报社部分社长对吉林科技报进行了调研,了解到该报已被初定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是又一家非少数民族地区被定性为公益类的科技报媒体。
成立时间达半个多世纪、承担公益服务使命的科技类报纸,多数以广大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坚守农村科普宣传阵地,已成为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媒介力量。目前,面对转型,曾为中国农村科普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实现顺利转型,将影响到整个中国农村科普工作的长远发展。
1 以科学普及为宗旨的中国科技报深情耕耘,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称赞。当前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中,科技报探索出初步经验,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1.1 中国科技报发展的历史沿革、地位与作用
我国第一张科技报创刊于1954年3月,改革开放后,全国科技报发展到160多家,占全国报纸总数的近10%,全国科技报的最高期发行份数曾达到1200万份。50多年来,全国各地科技报坚守科普阵地,独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报担负着党和政府在农村宣传工作中的重任,起到了党报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作用“包产到户”、取消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展乡镇企业、农民工进城、取消农业税、新农村建设以及反对邪教等等,这些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战略举措,通过科技报在第一时间为广大农民所了解熟悉,促进了农村繁荣和稳定。
2)推广科学技术上,成功地推动了亿万农民脱贫致富
包括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等一大批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都是通过科技报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的,一则报道常可以致富几千人甚至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制造了中国农村致富的“洛仑兹效应”。
3)与时俱进,开拓现代化信息渠道,成为最权威的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综合宣教基地
除了做好传统的纸质媒体外,各科技报社开拓新的服务于新农村的现代信息化渠道,成立了集报、刊、网络、影视和流动户外媒体、手机报、微信、微博等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如山西省科技传媒集团开发了多功能的数字化科普平台,湖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科技报开通了面向农村、城市读者的手机报、微信、微博、微报等新产品,吉林科技报同其他媒体合作,将科普内容发送到了30万用户的手机中,影响力是巨大的。
1.2拥有传统纸质平台和数字化全媒体的科技报在当前的科普功能不可替代
按照全民素质纲要实施计划,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要达到5%。但据统计,2010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而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51%。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媒介中,其传播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如图。
由图可见,报纸的作用非同小可。在农村,鉴于农民科学素质相对较低和受媒介传播种类的限制,科技类报纸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担当传播科技的主阵地。科技报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理由如下。
1)中国农村当前除了科技报外,没有其他更专业化的科普队伍。湖南科技报社曾作过一次调查,表明目前农村广播几乎绝迹,更谈不上通过广播进行科普宣传了;电视节目虽然直观但不便存储和以后操作使用;农村基层农技类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已大不如从前,难以提供科普平台;一些面向农村的其他报纸,因经济效益原因几乎都退出了农村市场;科技下乡活动生动活泼但次数太少,受众有限,实质作用并不大。
2)科技报是当前中国农村唯一一支专业化的科普主力军。科技报历经50多年的历程,与各省科研院所、高等学府以及遍布各省各地的致富种、养、加大户都建立了广泛联系,拥有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加上各科技报又与时俱进,开发了数字化科普产品,形成了全媒体科普体系,已成为当前中国农村科普与致富信息传播的绝对核心,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主力军。
3)丧失科技报的省份农村科普传播几乎成了空白。事实证明,在近年的新闻单位改革整合中,少数地区的科技报并入报业集团后,因追求经济效益,利用科技报的刊号,调整读者对象,放弃科技宣传阵地,不但使科普工作受到了损失,而且这些媒体自己也失去了刊号,在无谓的竞争中丧失了已经拥有的市场。科普传播一定需要媒介,否则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只是一句空话。
2 全国科技报当前转型情况参差不齐,各地政策不一,进展不一,多数科技报面临诸多困难,没有政策扶持,中国科普阵地有可能失去这一支重要力量
2.1 当前中国科技报的总体改制概况
目前,我国综合类科技报共有近40家,从业人员约2000人。启动转企改制前的经营情况大致可分为四类:一类是财政全额拨款的报社有少数几家;二是在编员工工资全额拨款,其他经费需要自筹的报社有10多家;三是差额补贴,即人员工资50%-80%靠上级拨款,其他要靠报社经营作为补充,这样的报社有10余家;四是报社完全自收自支的有少数几家。此外,部分科技报社承担了一些科普项目,经费其数量从几十万元到数百万元不等。
目前全国科技报的改制情况大体可分为5种:
第一种:确立为公益性报纸。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吉林、上海、东北朝鲜族科技报等已经明确或初步明确为公益性报纸。
第二种:多地科技报没有正式启动改制工作。河北、河南、江苏、山东、湖南、南方科技报(广西)等都尚未正式启动改制工作,他们一方面在为争取公益性而努力,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做好改制的有关准备工作。
第三种:少数几家科技报启动改制后受阻。安徽由政府出资作为改制费用,但由于资金未到位而遇到很大问题。广东科技报改制后无注册资金进行注册。山西省政府已出资700万元用于科技报改制,由于人员身份问题目前尚未正式全部完成。黑龙江科技报目前正在改制之中,退休员工的待遇等问题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第四种:个别科技报并入当地媒体集团。中国技术市场报并入今晚报集团,浙江科技报并入到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湖北、云南科技报进入到了党报报业集团。
第五种:报纸停刊。大众科技报已于2012年停刊。福建科技报将员工纳入到了科技馆编制中,报纸2013年停刊,刊号另用。
2.2 各地科技报在转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转型是大势所趋,各地科技报均表示绝对服从党和政府的总体部署,积极寻找办法,创造条件,以顺利转型。但在转型中科技类报刊也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这是由于其公益性特点所决定的。从科技报的服务对象看,除少数几家面向城市外,绝大多数立足农村,传播科学技术,注重良好的社会效益,公益性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公认。但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很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转制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理由如下。
1)社会效益显著,自身经济效益低,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由于农业产业效益较低,农民购买力不强,导致报社广告收入低下,在发行量相同的条件下,服务“三农”的科技报只有都市报纸广告收入的数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同时,广大农村订户分散,投递路程长,使科技报的发行成本高,利润低。且科技报发行费率在33%-45%,远高于党报的发行费率。因此,这种科普公益性的媒体完全走向市场是不可能的。
2)历史遗留负担重,在改制中这种现实困难依靠自身无法解决。全国科技报中一部分从八十年代起即自收自支,积累少,离退休人员多,如湖南、山东、河北、河南等创刊较早的科技报社在编人数和离退休人员的比例接近1:1,其中有些报社离退休人数甚至超过了在职人数,因此,离退休员工待遇的包袱问题成了改企的最大难点。目前,科技报离退休员工的待遇各地解决方式不同,只有极少数省份由地方财政负但,有的省份则完全由科技报负担,有的省份已进入养老保险,但占大头的生活补贴由报社提供。如果转型成企业,对于后二者这部分待遇就会得不到任何保障。此外,转型前已进入事业编的在职员工的身份和待遇将来也没有任何保障。
在转型过程中,有的省份给予了科技报大力扶持,解决了改制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和问题。如山西和吉林省成功地通过政府财政解决了离退休员工的待遇问题,并在编制问题上通过整合科普资源,将科技报已进入事业编的在职员工整合到其他公益类单位中,减少了矛盾,值得各地认真研究和仿效。湖南省农工曾向湖南省委和省政府分别提交了“建议将湖南科技报列入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提案”,湖南省新闻出版局也专门向湖南省有关部门提交了“建议将湖南科技报列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报告”。由于各种社会力量以及主管部门的积极请求、呼吁,各地科技报转型工作变得更为慎重。
3 中国的科技报应明确为公益性单位,促其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3.1 改善外部环境,应给予多方政策扶持
按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计算,仅中国农村人口有6亿多人,加上相关人口,科技报为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科普服务。科技报作为全国性知名的科普品牌,如果在没有任何政策扶持的情况下将其转制为企业,这在全国尚无成功改革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将会导致这些服务“三农”的品牌报纸毁于一旦,并将严重影响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境况,引发影响社会安全的诸多问题。
扶持科技报的发展,促进科普事业的繁荣,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科普是公益事业,发展科普事业是国家的长期任务。科普法第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领导科普工作,应将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协会和有关单位都应当支持科普工作者开展科普工作。
如何解决科技报转型中出现的难题?科技报应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将科技报列为公益类是合乎中国科普实际的正确决策。
科普决不能没有载体。各省都将科技馆归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是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一项正确决策。科技报与科技馆其功能是互补的,科技馆是科普“硬阵地”,科技报是科普的“软阵地”。科技报贴近农村,贴近读者,有着和科技馆一样的高效传播科普的优势和作用及效率,科技报在读者中有着“流动科技馆”之称。从横向和其他行业来看,中华全国总工会曾行文建议将工人报列为公益一类,科技报也有着同样的公益性作用。
2)将科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组建以科技报传统媒体和数字化服务全媒体为核心的多形式相结合的科普宣教服务中心,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有效科普模式。
当前,绝大多数省份尚没有一个面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承办科普报刊、提供数字化全媒体服务和科技信息等的职能科普中心。建议进行好顶层设计,设立具有一定数量事业编的科普教育中心,不但有利于科普工作,而且可以解决科技报刊改革中的多方难题。对改制前已进入科技报的在职员工,将其编制纳入该科普宣传教育中心,承担各种科普职能,可以一举多得。在这方面山西省和吉林省有很好的成功经验。
3)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剥离离退休人员负担,使科技报真正具备创新办报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有些省份的科技报离退休问题由财政予以解决,有力地改善了科技报生存与发展环境。但还有很多省份的科技报背着离退休老员工的沉重包袱。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事业单位改革精神,对改制前已经按事业身份离退休的科技报老员工,继续保留事业身份,除工资由养老保险支付外,通过各地政府财政负责其他生活补贴,使其老有所靠、老有所依。
4)按实际绩效进行考核,按发行的实际份数给予科技报适量经费支持,并继续给予增值税先征后返的长期优惠政策。
如对于以科普为核心报道方向的科技报,每发行一张(四开八版)给予0.2元左右的发行成本补贴。目前全国农村科技报的发行总张数大约估量为1亿张,全国每年仅需补助2000万元左右,数额虽微不足道,但可有力地扶持和稳定这张报纸的发展。
3.2 创新发展,做优做强,是科技报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积极争取有关政策的同时,科技报应当努力从自身出发,研究科普工作特点,开发最好的科普产品,为中国科普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首先,实现从传统纸质平台到与数字化全媒体并举的飞跃。纸质科普平台依然在广大农村深受欢迎,适合存储和操作,在做好这一传统平台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发适合读者对象的数字化全媒体,提供立体科普服务。其次,创新科普传播方式,实现质的飞跃。要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内容与形式真正与市场接轨。第三,建立更通畅的收订与发行渠道,让更多的受众受益。广大农村地域分散,邮路长,收订和投递存在很大的困难,要多多研究,建立适合的发行渠道是十分重要的。
摘 要 科技类学术专著原稿常常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各类问题的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 科技类学术专著 原稿 措施
科技类学术专著具有专业性强,学术价值、 社会价值和权威性高,出版要求高的特点,对于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发展、推动科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传承人类科技文明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因此,出版高质量的科技类学术专著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实际的出版工作中,编辑和校对人员似乎都很“怕”加工科技类学术专著的稿子,因为一旦原稿差错率太高,由于“隔行如隔山”,任凭编校人员如何尽心尽力,稿子最后的质量也不会令人满意。本文主要就科技类学术专著原稿中常见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措施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1 不符合出版规范
1.1 表现
在实际的出版工作中,编辑常常会接到一些似乎是很随意编写出来的稿子:图表没图表名、没图表序号;物理量符号不合乎规范,物理量单位缺失或不合乎规范;编号层次大小不分;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或者是引用了非公开出版物;等等。笔者曾接到过这样的几本稿子:一本是全书有一两百个图,但绝大多数图都没图名、图序;还有一本书,书中张力和拉力的单位为kg或t(吨),并且在后面大量的计算中引用了该量;另有一本书,参考文献有一百个左右,但没有一个参考文献是规范的,特别是期刊类文献,没有期刊名、年、卷(期)。
1.2 原因
原稿中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多半是作者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出版规范。编辑在入职时要经过培训,要熟悉《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或《编辑作者实用手册》,这是对入职编辑最基本的要求。而如果我们的科技类学术专著的作者是第一次写书,不知道要遵守哪些规范,如果编辑在组稿时未告知作者一些注意事项,出现以上的问题就不难理解了。
1.3 解决措施
不符合出版规范属于较“低级”的问题,编辑和校对人员有足够的能力来解决此类问题。但是,如果在此类问题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就很不值得。特别是一些连锁计算问题,如果前面一个量因单位不规范而数值有误(比如原稿中张力为1t,实际应为10kN),后面的就都得重算。编校人员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发现原稿在内容方面的差错上。为此,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以下如下解决措施:在约请作者动笔写稿子之前,要结合稿件类型有针对性地向作者讲清写作中应注意的出版规范问题,特别是一些行业类已成习惯但不符合出版规范的问题,矿山工程建设领域常习惯用质量表示力。例如,最大破断拉力F =1.3t(这是极其不规范的,不能与国际接轨,实际应为F =13KN)。如果组织作者编写此类稿件,就要提醒作者。在作者写作过程中,编辑要及时了解稿件的质量情况,向作者指明不符合出版规范的地方及如何更正,切莫等到作者完稿之后才指出问题。这样,往往会浪费编辑和作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2 内容质量不高
2.1 表现
科技类学术专著内容质量不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学术质量不高,文字质量不高。一部分所谓科技类学术专著并不是根据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作品。这些作品或在理论上几乎没有创新见解,在实践中也没见到新的发明。还有一部分科技类学术专著甚至连文通字顺都做不到,编校人员读此类稿子真的是“好辛苦”!
2.2 原因
原稿之所以学术质量不高,文字质量不高,一方面是作者的确是肚子里没货,水平和能力有限,但由于现实需要得有一本自己的所谓学术专著来评职称;另一方面是作者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不高,“他们太忙了,没有很多时间来写书。”笔者曾接手过这样的稿子,层次很乱,几乎可以说是一团糟,花了不少时间才把稿子整理得像模像样。仔细一读,问题太多,只好请作者处理问题并通读原稿使之完善,作者反馈得倒是很快,但只解决了极少部分的问题。免不了还要一次次烦劳作者,作者最后烦了:“不就是出本书吗,哪有这么麻烦的?我们7月份评职称要用,我平常没时间,5月中旬才开始写。”这是一个个案,可能有点“典型”,但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现如今,似乎什么人都敢“写”书,什么人都敢出书。不少找上门要求补贴出版学术专著的,大都是为将来的评职称之用。科技类学术专著一般不涉及政治问题,出版社为了经济效益和增加出书品种,一些并无学术价值的书就这样出来了。倒是不久前,笔者联系一些手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题的老师,请他们著书立说,不少老师都说目前忙得很,没时间写,并且说让手下的研究生写不放心,如果要出书,也得等到退休后。虽然笔者未能请动他们,但他们的一番话还是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学术精神”。其实,原稿内容质量不高的真正原因就是学术界学术精神的缺失。
2.3 解决措施
要想保证科技类学术著作原稿的内容质量,必须坚持“学术著作精品化 ”的原则。学术著作的高端性特点,注定了它只能是“少而精”的。因此,身为出版人必须采取措施保证科技类学术著作原稿的内容质量。第一,选题先行。规划出版科技类学术专著时,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关注国家重点学科和权威专家,关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注国家科学技术奖等。并且要时时关注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例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的成果。只有选题质量高,科技类学术专著原稿的学术质量才有保证。第二,选好作者。有了高质量的选题,如果作者选择不当,原稿的内容质量也很难有保证。科技类学术专著编写的难度很大,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只有责任心强、耐得住寂寞、甘愿奉献的作者才能担当得起此重任。那么如何才能选好作者呢?最关键的是要了解作者。现在,信息的获取很便捷,既可以通过搜索期刊了解作者的研究动向,也可以通过已有的作者了解其同领域的研究者,了解他们的人品、才能、具体研究方向。当然,这只是间接的了解方式,最直接的了解方式莫过于打电话或者亲自登门拜访。一般来说,名校的国家或省重点实验室和名研究院聚集了大量的学术精英。第三,要做好和作者的沟通工作。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一般都比较忙,要想请他们亲自动笔著书立说得下点功夫。如果自己的出版社名气不够大,那就“脸皮厚点”多和别人接触接触,时间长了,了解产生信任,终有一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笔者虽然从事编辑工作年限不长,但编辑加工了不少科技类学术专著,深感原稿质量对图书质量的关键作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也于2012年9月4日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图书原稿的质量。
我国目前有一些科技类图书出版资助计划(基金),如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等,但是如何有效发挥这些资助计划(基金)的学术推动作用,实现传播科学技术的目的,资助真正需要资助的科技图书,就需要对资助计划(基金)的管理和发展做出一定的研究和探讨,笔者以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为例,分析该出版资助计划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质量问题、资助学科和方向、宣传工作和管理工作等,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策,希望能对科技类图书出版资助计划(基金)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基本情况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以下简称出版资助计划)设于2012年2月,是中国科技协会和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联合设立的资助计划,预计连续资助五年,每年资助金额高达420万元。该计划一年收稿两次,分别在每年的4月和10月,每年评审两次,分别在每年的5月和11月。出版资助计划以“提高学术出版,培养科技人才”为目的,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综合性的科技著作。
截至2012年年底,共收到申报著作94部,申报著作涵盖管理科学、物理、化学、建筑、材料等学科。每部申报作品需通过3个环节:形式审查、同行通讯匿名评审和专家组议评。最终,2012年共有36部著作接受出版资助计划全额资助,资助金额为286万元。
出版资助计划2012年申报著作按学科领域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出版资助计划2012年资助著作按学科领域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1和表2可知,管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综合交叉类著作申报的较多,而在2012年出版资助计划资助著作中,管理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综合交叉学科较多。这说明申报稿件和资助著作的学科分布和数量较为一致 。
二、出版资助计划与国内其他科技类图书出版基金的对比
目前国内有一些科技类图书出版基金(或计划),笔者主要针对一些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出版基金和出版资助计划相对比,如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和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并主要从资金来源、资助额度、资助方式等方面来对比。
(一)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
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是1997年设立的,资金来源有5个渠道,主要是:国家财政专项补助;各级政府部门、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赞助或捐赠;存款利息及各种收益;受资助的专著出版后的盈利上交部分;其他收入。用于弥补受资助的学术著作在出版过程中所发生直接费用的不足部分,且学术著作出版资助项目的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
(二)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
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成立于 1989年12月,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曾两度增加拨款,现已累计投入出版基金5000万元,择优资助科技学术期刊600多种(次)、图书1000多种,年投入资金额度400万元,是资助出版科技书刊种数最多的出版基金。
(三)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是我国第一个出版基金,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时为国防科工委)为促进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确保国防科技优秀图书的出版,于1988年3月24日正式设立的。该出版基金坚持“传播科技知识,为国防现代化服务”的宗旨,服务于我国国防科研、试验、生产和教学,在国内外累计发行123万余册图书。
(四)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
山东科技出版社于1988年设立了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每年拿出50万元资助优秀科技专著的出版,资助率较低。
相比于以上科技出版基金,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最年轻的出版资助基金。每年的资助金额420万元是最多的,资助方式是全额资助,且资助金额不需筹集,全部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赞助,平均资助金额达7.9万元/部,部分著作的资助金额已经超过了10万元,也是科技出版基金中部资助金额较高的科技出版计划。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比较适合科技工作者的一项科技著作资助计划。
三、出版资助计划目前存在的问题
和很多出版基金一样,出版资助计划在取得一定工作成果的同时,也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作为一项年轻的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如何在众多的资助基金中斩露头角,如何切实保证申报著作的数量和质量,宣传工作如何更深一步地开展,如何调整发展方向和管理思路,资助年限有限等问题。根据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调研,提出以下对策。
(一)主打品牌,宁缺勿滥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是科技出版资助基金中最年轻的一项资助,好多科技工作者并不知道这项计划,这样,早期申报著作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保证。从2012年的申报工作来看,申报著作的质量确实没有达到预期,这就需要评审工作委员会切实以申报著作的质量为评审标准,唯有确实达到资助条件的著作才能获得资助资格,切不可为了完成资助著作的数量而放宽条件,如果资助著作的质量不过硬,读者看了不太满意,同时会对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出版的科技著作产生潜在的消极作用,在科技工作者中也会认为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质量不过关。久而久之,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就会没有市场,而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也就没有高水平的申报著作,其如何执行下去都会成为难题。
前文提及的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等,虽然资助金额并不高,资助条件苛刻,但是已经在科技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科技工作者申报该项基金,一定意义上并不是为了资助金额,而是为了能够列选该项基金的资助丛书,也相当于承认了资助著作的学术水平。这就是品牌效应。所以,在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执行的前两年就需要从严评审,严把质量关,宁缺勿滥,切实树立起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品牌。
(二)被动等稿变成主动约稿,形成重点资助方向和学科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丛书应该形成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去打造自己的品牌。2012年的出版资助计划主要是等待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被动等待的申报著作存在数量不多和著作质量不高的特点,但是由表2可知,2012年资助的36部著作中没有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学术专著领域广,可以选择重大研究项目、重点课题作为重点资助的方向和学科,并改变过去的被动等稿为主动组稿,与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委及北京大学等重点高等院校建立固定联系,重点约稿,最终形成自己的重点资助方向和学科。
(三)加强宣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和其他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相比,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资助金额是最高的,每年420万元,且是全额资助,资金来源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不需筹集。因此资助金额充足,来源有保障。但是由于出版资助计划是2012年2月设立的,社会的知晓度还不高,宣传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1)建议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每年举办的各学科年会会议进行现场宣传,可以拍摄宣传短片,在会议候场的时候重复循环播放,由于参加年会会议的人员多为科技工作者,宣传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2)在百度网上设立“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词条,有利于申报者直接查询。由于科技工作者主要集中在学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也要在各学科学会的网站、高校科技处网站、科学院研究院所的网站等公开《申报通知》,以提高有效人群的知晓度。还可以在期刊、报纸等媒体上刊登《申报通知》等。
(3)科技著作有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应注重宣传2012年的已资助著作,社会效益自不必言,出版后更需要宣传,以更大可能地提升科技著作的经济效益,也同时宣传了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吸引更多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四)合理管理,突破资助年限的瓶颈
《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管理办法(试行)》规定,该计划从2012~2016年共资助五年。五年之后,该计划何去何从?是继续由三峡集团出资资助还是终止资助?还是另有办法不需三峡集团继续出资?笔者认为,如果通过合理的资金管理,实现长期资助并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1)每年420万元的资助资金如果当年没有用完,可以顺延至下一年,如果下一年还是没有用完,可以继续顺延,这样,到2016年底,该计划可以顺延几年资助。如果将这五年的资金2100万元全部存入国家银行,每年产生的利润用于资助出版,可以有效节约资助的本金。
(2)出版资助图书产出的部分利润可以上交用于资助出版。
(3)可以通过一些企业或团体捐赠或拨款等方式筹集资金等。
通过合理合法的财务管理,实现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的长期资助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同时也是为了最终长期实现“繁荣科技出版,培养科技人才”的目的。
目前中国科协三峡科技出版资助计划存在的问题对于大多数科技类图书出版资助计划(基金)而言,也是共性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提出解决对策,对多数同类出版资助计划(基金)也有很强的适用性。也希望该文能对科技类图书出版资助计划(基金)的工作人员或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从而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系科学普及出版社)
科技发展迅速,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给传统出版业带来了莫大冲击,很多出版社甚至出现了生存危机。对于以出版科技图书为主的科技出版社,科技类纸质图书的生存困难重重,也一样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笔者从事科技类图书出版13年有余,现就当前形势下科技类图书的出版谈一些看法。
一、科技类图书具有其特殊性
虽然出版业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但据2012年结束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统计显示,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3.9%,比往年的阅读率增加1.6%,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5本,较往年也有所增加,而这其中大部分为专业科技图书。笔者曾多次在书店以及网络调查众多读者,了解到,读者对科技类图书的选择较为理性,而且很多读者愿意先到书店等卖场,从众多图书中查看图书内容,然后再做出购买行为。这些读者认为,学习技术知识,阅读纸质图书更为方便,纸质图书在知识的系统性、规范性,重点内容的重复阅读、记忆,在工作中的工具性参考等方面,是其他网络资源、电子书所不具备的,这给专业技术纸质图书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当前形势下科技类图书的出版对策
尽管纸质图书出版面临着众多冲击,传统出版社面临众多挑战,但纸质科技类图书依据其特有的属性,依然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纸质科技类图书为应对诸多挑战,应该做好如下几点:
1.内容为王
很多专业人士为目前出版业提出了很多观点,有平台为王、渠道为王等,但笔者认为对于科技图书来说,内容是根本,是专业科技出版这座大厦之基石。首先必须做好科技类图书的内容,从选题策划、作者遴选、图书提纲、内容结构的安排,到编辑加工、三校核红、装桢设计等方面都要做到实处,使图书内容的技术含量高、内容实用,把真正读者需要的东西写出来。做到通俗易懂、有特点,避免粗制滥造、拼凑内容。现在一些技术含量低,内容同质化的科技类图书在各出版社之间重复出版,出版社为提高码洋、做大规模,对图书内容缺乏真正有效管控,以致市场上劣质图书泛滥成灾,缩短了图书的销售周期,降低图书单品种效益,这是出版之大忌。
当前环境下,平台、渠道对于图书销售来说固然重要,但内容不好,图书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或者错误连篇,就是平台再好,渠道再强,势必导致读者骂声一片,也影响出版社的声誉。
三联书店的总编李昕说,在中国出版界流行了多年的“做大做强”的口号,应该改成“做强做大”。笔者非常赞同,出版社应该正确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正像我国对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样,发展初期的口号是又快又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现在就要重视发展的持续性,重视发展的质量,不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指标,后来即把“又快又好”改成了“又好又快”。
所以,图书出版应该重视图书内容质量,避免重复出版,粗制滥造,这不仅是科技图书出版应该注意的问题,整个出版界都应该做好这点,以使出版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产业融合
科技出版应跟上科技发展之步伐,要有超前意识,能为我国科技、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支持。另外,科技出版应结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变化,结合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要求,做好技术知识的支持配合。如为物联网、4G/5G移动技术、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为行业技术人员提供及时、先进、实用的科技图书,为3D打印、智能穿戴、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及时的技术服务等,这样才能真正使出版的图书有生命力,也才能真正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图书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3.应用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
目前科技发展迅速,CTP技术、按需印刷等技术的普及,对于科技图书出版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有些图书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尤其是一些高精尖技术图书的需求量更小,而这类图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实行按需印刷,降低出版成本,从而大大降低出版社的库存压力。
在当前形势下,科技类图书要想得到较好的出版发展,除了应遵循以上较为细化的对策外,更多的是要依靠出版社自身的整体发展。而出版社要生存、要发展,就应合理利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出版的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审、编、校各流程应该加大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出版社现在的书稿加工、审读、排校,甚至营销方式等流程,进一步得到优化,从而为出版社的转型创造条件。如今,出版社要在全球的出版市场上竞争,出版机构加强与技术的联姻,已是时下必须。
(作者单位系电子工业出版社)
近年来,学术译著作为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科技类学术译著(以下简称译著)的出版越来越多地得到各出版社的重视,出版的品种也逐年增多,大量优秀的各国优秀学术著作进入我国读者的视线。但经笔者分析,多数译著的销量却始终徘徊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究其原因,除了由于译著受其专业性、受众面窄的影响外,营销手段不充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经过几年专注于译著出版和营销工作,总结了几点译著的营销策略,以供各位同仁参考和讨论。
一、前期策划非常重要
无论是什么书,要卖得好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策划,译著也不例外。首先要确定选题方向及名称。我们发现,通常比较基础的入门级的译著相比专业性强、研究较深入的译著来说销量要好,这是由于某一领域的研究人员或学生在对该领域的细分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前,都需要掌握比较基础的知识,而这类的译著受众相对较广。因此,在选题策划过程中首先要确定这类的选题方向。如果能够在某一领域策划一套译丛,更能够提高每本书的影响力。
其次就是选书,由于译著毕竟不是教材,因此选书时要避免。而有些书同样是类似的主题,但叙述比较全面,又有一定深度,这样就可以作为著作来选择。例如,微电子技术方向一个主要的参考书选题就是“模拟电路设计”,市场上题目类似的书有很多,但深度不同。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模拟CMOS集成电路设计》就是一本很适合学生入门的经典教材,它译自毕查德・拉扎维编写的UCLA的教材,很多学校的学生奉为圣经,人手一本。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模拟集成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第4版)》虽然封面上写明了是教材,但由于这本书不像毕查德・拉扎维那本书从基础讲起,而是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进行模拟电路分析与设计的基础知识,而直接从高阶知识讲起。笔者认为这就可以称为译著。这种译著虽然不适合刚刚入门的初学者,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一本非常经典的参考书。这就保证了它的读者群。当然,选定一本书后还要经过市场分析、专家审阅等过程才能确定是否能够引进。
书选好后,那么就要选择译者。选择译者的原则是首先要是本领域的专家,对本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其次是有良好的英文水平以及优秀的翻译能力;还有就是要有认真完成翻译的态度。在选择译者时要注意,英文好的不一定翻译能力强,因此在确定人选前一定要试译。最重要的就是态度,如果译者不能认真完成,即使其学术水平和翻译水平都很高,也不能选择。
二、在书的封面上做文章
书的封面也是书能否畅销的重要条件。译著作为专业用书本身属于高端书,封面的设计风格和印制质量自不必说。但要使封面更好地发挥宣传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使用原书封面的设计风格。对于一些名家写的经典著作,可以直接使用原书封面的设计风格。因为研究某一领域的科研人员本身对于国外的著作就比较熟悉,对于名家的经典著作是一定要拜读的,但由于原著一般售价较高,部分科研人员可能就不会直接购买。因此直接使用原著的设计风格可以形成较大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一看就想起原著,中文版图书相对原著便宜很多,这样就可以吸引这部分读者来购买。当然使用这种方式是要向出版原著的外方出版社购买设计版权的,会造成成本的上升,使用时应注意这一点。
设计时留出放置原著封面的位置。由于很多书在书名上可能非常相似,体现的含义也有可能一模一样,这就给读者选书造成一定的困难。虽然众多学者对于国外本领域的一些学者可能比较了解,看到原著作者姓名也能想到是哪本原著,但这也不如直接看到原著封面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当然,前提是读者对原著比较了解。因此,在设计封面时可在显著位置放置原著的封面图片,最好在书的封一,如果书较厚的话,也可以同时放置在书脊。原著封面大小应适中,以能够给读者足够的冲击力为宜。太大会影响译著封面的设计风格,太小可能不会引起读者注意。
封底文字一定要加。在原著的封底,一般会有对原著内容的简介以及对作者的简介。这些内容可以直接翻译过来放在中文版的封底,如果空间允许,还可以放置中文版图书的特色。如果中文版开本较小,也可只放置内容简介。这些内容可以让读者对本书内容一目了然,可以使很多读者一看到就知道是自己想要的书。如果译者是国内知名学者,也可以把译者简介放置于封底,如果封底内容太多,也可放于勒口。
三、充分利用网络
当前,互联网飞速发展,在网上也是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译著是高端的专业书,不需要像畅销书一样需要在各种媒体做宣传,举行各种宣传活动,但网络也是一个值得好好利用的营销途径。
除了在出版社官网相关专业类别下放置译著的基本信息外,可像外方出版社一样提供文前和样章以供试读。还可以把这些内容或链接放在出版社的微博和微信上做宣传。对于一些重点书,还可以在各电商适当做一些广告,当然要在成本允许的范围内。
另外,出版社策划某一领域图书的编辑肯定不止一个,一般是一个小团队。在平时策划选题、走访潜在作者、参加学术会议等过程中会结识很多本领域的科研人员,这就需要定期对这些人的联系方式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地把本领域出版的译著书讯发给这些科研人员,使他们能够了解最近本社在本领域出版了哪些新的译著。虽然这种手段对于专著同样适用,但由于目前国内水平高的学术著作不多,很多是补贴书、职称书,因此很多科研人员感觉外版书比中文著作更具参考价值,所以这种营销手段对于译著的效果可能更加明显。
以上提到的一些策略是笔者多年工作的经验总结,虽然不是直接的市场策略,但跟译著出版后的推广息息相关。其中的一些策略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的出版社和编辑,各位同仁可以根据本社实际的人力、物力有所选择。由于译著成本高,选题也是慎之又慎,因此在保证选题策划工作正常进行的同时,应尽可能做好对译著的宣传,以保证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作者单位系国防工业出版社)
摘 要: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农民信息利用程度成为目前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根据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具有融入性、效益性和引导性特点,依据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阐述信息科技类企业的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为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内容。
关键词:企业 农业 信息化
农民做为弱势群体,在与外界各个主体沟通过程中,农民由于获取信息能力弱,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将会给农民为代表的低收入者带来损失。[1][2][3]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农民信息利用程度成为目前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农业信息化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由于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活动,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促进农业发展,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对充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农业信息资源,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1融入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
1.2效益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1.3引导性
信息科技类企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4]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基本要求,《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提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内容为: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五个方面。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农村发展建设,为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中的应用而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应围绕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和农业服务信息化四个方面内容。
2.1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种植业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园艺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养殖业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业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扩大。
①服务于种植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种植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推进现代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设施园艺农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集约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射频识别系统等)在大田种植生产的应用,建设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墒情气象监控系统、智能灌溉系统、测土配方施肥系统、作物长势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预报防控系统等大田种植信息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建设温室环境监控系统、植物生长管理系统、产品分级系统、自动收获采摘系统等设施园艺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养殖业信息化的宗旨为积极推行健康养殖方式,实现集约养殖场健康养殖的智能化管理。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生产的应用,建设设施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联合选育网络辅助决策系统、饲料配方辅助决策系统、动物健康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和动物疫病诊断与预警辅助决策系统等;建设推进船舶自动识别(AIS)、捕捞作业系统、船舶自动导航系统和渔船管理系统。
2.2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经营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企业信息化的宗旨为提高企业在采购、生产、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应用,推进农业企业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管理信息系统,引导国有农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②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宗旨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员管理、财务管理、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及成员培训管理,为合作社提供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资市场价格和质量信息,实现生产在社、营销在网、业务交流、资源共享。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能力,降低运营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的应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管理平台。
③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的宗旨为减少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建设粮、棉、油、禽、肉、蛋、水产、蔬菜、花卉、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在物流配送、市场、管理、交易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④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的宗旨为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导向的配送物流,完善农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生产、流通、交易、竞价、网上超市等服务。
2.3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农业资源管理、农业应急指挥、农业行业管理、农业综合执法等基本信息系统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①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加强对耕地土壤质量、肥料肥效、农田土壤墒情等内容的监测;实现对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资源、植被长势、生产力、工程效益、草原利用、草原火灾、鼠虫灾害、生态环境状况等全方位的监测;养殖水面面积、养殖结构、水面质量进行监测。服务于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②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及时掌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草原火灾、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农业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农业突发事件信息,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农业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对农业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经济社会稳定。建设农业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③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对农业各行业进行动态监测、趋势预测,提高农业主管部门在生产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指挥调度、上下协同、信息反馈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建设农情(包括农、牧、渔、垦、机)管理信息化、农村集体资源管理信息化和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和预警服务平台。
④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完善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经营许可证审批流程,实现行政许可审批信息化,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信息报送、投诉举报受理、监管工作记录、案件督察督办、档案管理等功能。建设和完善行政许可审批信息管理系统,重点重点建设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兽药等行业的执法信息管理系统。
⑤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实现监测数据即时采集、加密上传、智能分析、质量安全状况分类查询、直观表达、风险分析和监测预警。建设覆盖部省两级行政管理部门、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和固定风险监测点三方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2.4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的宗旨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信息科技类企业服务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侧重点为:部、省、地市、县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设。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类企业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应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融为一体,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根据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为依托,从农业信息服务需求入手,围绕农业信息规范化采集、智能化处理和精准化服务,开展了的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求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目前服务的重点为:创建三维模型农情信息标准体系的构建方法;建立具有自学习能力的作物生产测报智能建模方法,提高了测报的准确率;研发主动性推送信息服务系统、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预测分析系统等软件,探索建立多级网络型、普适终端自助型农业信息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基层信息个性化、协同式精准服务。
【摘 要】 针对作者交来的科技类书稿,在专业术语、量和单位、机构名称、新旧国家标准等方面列举了常见的一些不规范用法,并进行了分析,以期提高编辑加工质量。
【关键词】 科技类书稿 不规范用法 安全环保 编辑加工
科技类图书作者在写作中,更多的是注重书稿整体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对一些细节问题是否符合规范往往会有所忽视,因此,作者交付的稿件中往往存在很多问题。在这方面,编辑通过认真的加工可以对书稿予以完善。本文以安全环保类书稿为例,列举了一些不规范用法,与大家交流。
1 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安全环保越来越关注,对科技术语规范越来越重视。有些词在过去是同义词,可以通用,现在有了更科学的划分,承担不同的语义,甚至其中一些词现在已不再使用。但很多作者在这方面并不了解,所以我们在编辑加工中就应注意改正这些不规范的术语。下面举例说明。
1.1 噪声与噪音
安全环保领域里研究的噪声污染是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所造成的污染,但在相关书稿中,常常有人将“噪声”写为“噪音”,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仍然习惯使用“噪音”。但是,根据最新的语言文字规范和科技术语规范,“噪音”与“噪声”有了明确的、严格的分工。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两个词的释义分别为:【噪声】①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旧称噪音;②电路或通信系统中除有用信号以外所有干扰的总称。【噪音】①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和谐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而产生的(区别于“乐音”);②噪声的旧称。
具体分析,噪音是物理学的声学术语,与“乐音”相对(乐音指有一定频率、听起来比较谐和悦耳的声音,如钢琴、笛子等发出的声音),如碰门声、刮风声、划玻璃声等都是噪音;噪声是环境科学术语,指使人厌烦的声音,即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如工业生产、交通、施工等产生的声音,此外噪声也是通信技术术语,指一切有干扰性的信号,如由于工业干扰或元件、器件内部的热骚动等引起的妨碍电信接收的电干扰。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安全环保类书稿中应该使用“噪声”而不用“噪音”。同理,噪声与振动控制中所指的“消声”、“隔声”等也不能使用“消音”、“隔音”等。
1.2 媒质、介质与媒介
在安全环保类书稿中经常见到媒质、介质与媒介这三个词,在编辑加工中应注意区别其适用的场合。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三个词的释义分别为:【媒质】介质的旧称。【介质】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某些波状运动(如声波、光波等)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状运动的介质。旧称媒质。【媒介】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
由此可知:噪声与振动借以传播的物质应称为介质;媒质是旧称,不应再使用;媒介强调的是使双方(不含其本身)发生关系的第三方,如苍蝇(是传染疾病的媒介)。所以,介质与媒介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不能混用。
1.3 振动与震动
在有关噪声与振动控制的书稿中常见“振动”与“震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面就两者的区别予以探讨。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两个词的释义分别为:【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摆的运动就是振动。【震动】①颤动;使颤动:如春雷震动着山谷;②(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
由此,这两个词在作为力学术语时,振动强调“往复运动”,如机械振动(单摆、弦线、音叉、鼓膜等的运动);震动强调“颤动”,如地震所产生的震动或爆破所产生的震动。再简单说,也可以理解为:振动“小”,震动“大”。
因此,在有关噪声与振动控制的书稿中,大多指机械振动,应用“振动”一词,当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判断。
1.4 矽肺病、硅肺病与硅沉着病
矽肺病是我国最早认定的职业病之一。现在,根据最新的语言文字规范,“矽”是硅的旧称,故“矽肺病”后来改称“硅肺病”,最准确的名称为“硅沉着病”。有些出版社要求不能使用“硅肺病”,但笔者认为在劳动保护类书稿中一般提及此病时,人们更习惯使用“硅肺病”,且《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也列出了这一词条,故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
2 专业术语中的误用
专业术语中的某个字(或符号)是否准确,是作者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在编辑加工中要特别予以注意。
2.1 苯并[a]芘与苯并[α]芘
苯并[a]芘是由一个苯环和一个芘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又名稠环芳烃。因为表示稠环边的外文字母要用小写斜体英文,所以苯并[a]芘中的a为英小斜。很多书稿中将其写为希文α,或把a写成正体,均是错误的。
2.2 二英与二英、二恶英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给出的规范用法是“二英”。“”是“”的繁体字,故在一般科技类图书中不用“二英”;二恶英则为错误写法。产生这两种写法的原因,一是过去人们的习惯使然,二是一般的汉字输入法中打不出“”这个字,所以作者交来的稿件中有90%以上“”字是用错的。
此外,还有一些容易用错的字,如将“氟利昂”写为“氟里昂”等等。
3 量和单位的不规范用法
3.1 量的不规范用法
例如,在伤亡事故统计指标中,有些“××率”的指标的数值被附加上%或‰,结果导致下一步计算的错误。下面以用来统计伤亡事故频率的指标之一――千人重伤率为例说明。
千人重伤率=(重伤人数/平均职工数)×103
根据其定义,千人重伤率是某时期内每千名职工中因工伤事故造成重伤的人数,算出的数值是具体的人数,不写成百分数(或千分数)。如某单位(平均职工数为1000)某时期内有5人重伤,则千人重伤率为5,而不是5%或5‰。在进一步的统计中,需要代入公式的是5,而不是5%或5‰。有些作者甚至有些编辑一见到“率”就给其加上了%或‰,结果很容易造成计算上的错误。
千人死亡率、百万吨死亡率、伤害频率(百万工时伤害率)等均为上述情况。但重大事故率、特大事故率等则为百分数,不要弄混。
3.2 单位的不规范用法
书稿中一些量的单位仍沿用非国标单位或已废弃单位,甚至有用错单位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行业习惯,二是作者参考的旧资料,直接照搬,三是对概念理解不准确。
例如,伦琴(R)是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照射量的一个单位,它不是国际单位,但在医学等方面还是很常用,一般用来衡量X射线和γ射线的强度。编辑加工时应将其换算为国际单位,其与国际单位的换算是1 R=2.58×10-4 C/kg。此外,伦琴单位表示的是存在的辐射量,不等于生物组织的吸收情况。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剂量当量)的单位为希[沃特](Sv)。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伦琴和希[沃特]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不能混用。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国家标准《量和单位》中规定的Sv的中文名就是“希[沃特]”,书稿中常常写为“西弗”或“希伏”。
4 机构名称的不规范使用
由于历史变革,有些机构的名称也随之变化,书稿中也就会出现机构名称不规范的现象。下面举两个最常见的例子。
4.1 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写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2005年,国务院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调整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正部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的直属机构,也是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简称为“国家安监总局”。很多作者由于习惯会在书稿中仍旧沿用过去的名称,编辑对此应加以注意。
4.2 劳动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存在于1998年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3月在劳动部的基础上组建,2008年3月在国务院机构改革中被撤消,它和原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的职权被整合划入新组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不再保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5 引用旧的国家标准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标准不断被修订或替换,但书稿中有些论述还在依据旧的标准。例如关于重大危险源辨识的国家标准,最新标准是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有些书稿还在引用GB 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例如某书稿在介绍危险化学品的范围和临界量时仍在沿用旧标准,事实上,GB 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修订了《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危险化学品的范围和临界量,将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易燃气体、毒性气体、易燃液体、易于自燃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和毒性物质9类物质。这与GB 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有很大的变化。
以上只是列举了部分不规范用法,这只是冰山一角,要想加工出一本高质量的符合规范的图书,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编辑细心去做,期待编辑同行继续总结交流,共同通过编辑之手提升书稿质量。
摘 要:信息技术需要深入融合到新农村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效地助推新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内容和基本要点,对于中国推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1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的基本思路
1.1推进信息化从根本上改变新农村的农业生产方式
信息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应用,推动新农村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数字化的数据处理、农田作业、农业管理;采用大量智能化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力求促使传统复杂的农艺操作技术和工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促使大型、复杂的农业机械和设施的操作越来越简单、方便、舒适;采用信息化技术使每个农业劳动力能够同时驾驭和操作更多农业机械设施,从而推动农业机械化装备程度不断提升和强化,实现新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每个环节的机械化装备,推动大型化、高功率、易操作的农业机械装备比重迅速上升 。
1.2推进信息化从根本上提升农业劳动效率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应用信息技术,促使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使新农村人均经营土地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
1.3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手段来维持或者提高农业单产。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农业机械技术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有效地维持或者提高新农村农业的单产水平。
1.4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并据此安排生产,避免盲目生产导致的价格剧烈波动和买难卖难问题。充分利用通信联络高度便捷和互联网络的全面普及,大量数据库的建立和数据信息的收集与,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物流产业的高度融合,有效地提高了市场透明度和协调性,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减少了交易环节和交易成本,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新农村普遍实行订单生产。农民能够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手机、电子商务平台等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集贸市场以及其他农产品消费者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确保农产品的顺畅产销和价格的基本稳定,有效地促进新农村农业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避免产量的大起大落和价格的剧烈波动。
1.5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较早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产品质量提升和监管中。帮助农民利用计算机专家系统等技术决策最佳种植方案和农药、化肥、除草剂最佳使用方案,利用精准农业技术等提升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效率,防止滥用、过度使用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帮助农民利用二维码、RFID 等信息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农产品追溯体系,从源头开始,对农产品生产、收获、加工、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监控与管理,保证了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性和营养性。
1.6推进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民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利用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劳动条件等挂钩,对农药、化肥 (特别是氮肥)、除草剂等化学品的使用品种、使用方式、使用数量等作出了严格的限制性规定。农业生产者为获得政府补贴,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等的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数量。特别是精准农业、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施肥喷药的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减量化,有效地减少肥料、农药浪费和过度使用,大大降低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
2.1推进精准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集卫星定位、自动导航、遥感监测、传感识别、智能机械、电子制图等技术于一体的精准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信息化高新技术与复杂农艺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农田作业拖拉机全部装备了卫星定位系统,田间耕作、播种、收获、施肥、施药等机械全部加装了电脑控制系统和软件应用系统。可根据不同地块的地形地貌、肥沃程度、土壤墒情、作物种类等采取不同的作业方案,确保最佳效果;而且在同一地块内;根据不同位置的土壤情况实现自动化耕作、精量化点播、变量化施肥施药。帮助农民自动全过程收集地块不同位置的产量、地力、商情、作物长势等信息,存储或者传输到数据中心,以便制作成不同地块的产量电子地图,地力电子地图,酸碱度电子地图,氮、磷、钾分布电子地图等,为农业机械精准作业提供依据。
2.2推进智能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以专家系统、智能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农业在新农村中发展。帮助农民使用专家系统开展辅助决策和作业管理。
2.3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以自动感知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技术在新农村中得到广泛应用。帮助农民使用机械上加装很多感知作物高度、密度等指标的传感器;农民使用传感器、无线视频设备等对新农村进行全方位无线监控和管理。
2.4推进农业数据资源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注重和加强对新农村的基础数据建设。围绕新农村的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建设了大量基础性数据库并积累了丰富数据资源,为政府决策、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等提供了有效基础支撑。
2.5推进信息服务渠道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推进建立便捷、高效的现代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开发建设权威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站或者综合信息服务平台[2],免费为农民、农业科研工作者提供政策、科技、天气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信息。推进建设网络化的农业经济评价系统,任何农民都可以把自己的投入、产出等经济数据输入系统,确定经营水平和状况。通过商业化模式推进有影响力的农业技术专家团队和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民能够及时通过网络或者手机获得这些机构的相关信息服务。
3信息科技类企业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基本要点
3.1 紧密依托政府支持政策
信息科技类企业从事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信息科技类企业面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按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高质量的新农村信息资源,使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3.2 充分利用健全网络体系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健全网络体系, 实现新农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3.3 因地制宜地建设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结合相关经济主体实际需求,采用相关经济主体愿意接受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对新农村进行信息化建设。
3.4 紧密联系产业化的方式推进
信息科技类企业需要根据新农村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反馈、服务等形成一个一体化产业进行推进。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新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出现,经济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科技类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和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这些都为科技类企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对科技类企业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些企业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来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科技类企业;培训需求;调研体系;调查方法
一、科技类企业发展特点及培训需求
科技类企业的形成与发展是高新技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不同角度和不同阶段的多维认识,产生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多种标准。美国经济学家伊查克・爱迪斯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期、幼年期、学步期、青年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等十个时期,而其中,前六个时期是高科技企业从创办到成熟的必经阶段。在科技类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其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企业行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技术创新等等。在现有的体系下,对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分析和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影响科技类企业迅速成长的最重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科技类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科技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由其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决定的,而科技含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人才的创新。对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是科技类企业成长的关键所在。
(2)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是科技类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没有产品和服务的更新换代,科技类企业就无法立足于市场,也将失去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赖以生存的法宝。
(3)管理制度的创新。管理活动是科技类企业不能缺少的活动之一,但是管理对象是复杂多变的,这就要求科技类企业必须组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对管理的模式、沟通的渠道和规定制度进行不断创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上述三点内容都需要科技类企业拥有足够满足战略发展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人才,员工要创造高效业绩,就需要拥有创造力和积极态度,需要组织创建有利于员工成长的环境。
二、科技类企业培训需求调研体系构成
培训需求的最终确定要经过需求调查、需求分析需求确认和需求纠偏四个环节。实施培训需求调查主要是通过与管理者和员工的交谈、观察、接触、收集培训信息的工作。其中资金和时间的限制必须考虑在内。收集培训需求信息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档案、重要事件访问、观察发现、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议报告等途径。需求调查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而且一开始就要进行详细周密的思考和筹划。
培训需求分析是建立培训体系的第一步,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就是一个收集、汇总、分析、整合需求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需要综合考虑组织发展目标、业务要求、人员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问题,是基于对差距的判断,这些差距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也可能是将来可能出现的。因此,培训需求分析不仅应该立足于现在,更应立足于组织发展的未来。
培训需求确认一般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介绍有关方面的情况,培训需求要得到认同和确认,达成统一意见,确保培训项目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一般来讲培训承办单位就有关培训的必要性、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问题进行详尽的设计,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在此过程中,要确认差距,明确目标;选择办法,解决存在问题。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过程在实际执行中由于种种原因会出现偏差,需要进行需求纠偏控制,需要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变化,培训计划实施及培训服务实际,培训的统计、跟踪、测评、总结三方面对需求偏差纠正,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需求进行不断补充,最终落实在培训项目的调整和补充上。
对培训需求进行细分,分为普遍培训需求、个别培训需求、短期培训需求和长期培训性需求。其中,普遍培训需求是指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培训需求,包括职业素养、通用管理技能以及个人发展的培训需求,并不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个别培训需求由于部门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资历不同而产生,体现出部分人和个别人的培训需求,如专业技能培训和新员工入职培训等。短期培训需求大多是指组织在未来一年内的培训需求,包括突发情况解决、引进技术的普及、政策行规的学习,侧重于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具体事项的处理。长期培训需求指组织在未来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培训需求,它的产生并不是基于现状,而是基于组织未来的发展要求长期培训需求制定的依据是发展战略目标和经营管理目标,内容涉及理念变革、战略转换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
三、科技类企业培训需求调查方法
在现阶段,科技类企业常用的需求调研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资料阅读、人员访谈、问卷调查等。 所有的调研方法都是手段,都是为弄清楚企业真实的培训需求、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而服务的,但每一种调研方法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就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也不是每一种调研方法都必须使用。采取什么方法,根据调查者个人的能力习惯、企业的行业特点、企业的规模以及业务的复杂程度等来确定。
资料阅读法是通过阅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来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调研方法。企业的文字资料有很多,包括组织结构、岗位说明书、业务流程、技术文献、各类管理规范等,还有汇报材料、总结报告、内外部经验分享交流资料、会议纪要、企业文化活动记录等。阅读资料法的好处是,可以系统、完整地了解和把握一个企业的发展现状,并据此深刻地领悟企业的发展需求。一般来说,企业所形成的文字资料的多少,与企业存在的时间及发展规模成正比,同时,国有企业的文字会相对多一些。从与其他调研方法相配合的角度看,资料当中的规章制度部分,可以与现场考察相配合。现场考察法是通过考察工作现场而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调研方法,它的前提是必须了解企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即使对企业的工作程序和规范比较了解,也可以通过现场考察来了解到员工是否遵守工作程序和工作规范,从而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而发现企业管理和培训需求。
人物访谈法是通过采访有代表性的人物来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调研方法。人物访谈可以通过直接的个人接触,通过访谈对象的精神状况、对企业的看法等,直观地了解企业的问题所在,也就是培训需求所在。采取人物访谈法,一定要注意访谈对象的代表性,即访谈对象要能总体地反映企业的整体人员状况,而不能以偏概全,分布比例要适当。访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情况,正式访谈是以标准的模式向所有受访者提出同样的问题;非正式访谈是由访谈者根据不同的受访者提出不同的开放式问题已获取所需的信息。
问卷调研法是通过设计问卷并根据员工回答的结果来了解企业培训需求的调研方法。问卷调研不拘时间、地点,可以大范围进行,效率高,波及面广,多方面地反映企业培训需求,同时也可以为调研报告增添数字化的内容,调研问卷一般是在对企业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展开的。 调查问卷可以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结构性问卷是定性了的,也就是在确定的答案中选择,而非结构性问卷是随机的,答案是开放性的。在科技类企业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应注重对被调研人员的引导,而不是单纯地提出开放性问题,如对企业人员在最近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解,并询问最终的解决方式和结果;对员工之前参加的活动要建立好档案,做好总结工作,进行新一轮调研时,要对员工之前参加过的类似培训档案进行查询,从而更有针对性的了解员工培训需求。
先进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金钥匙,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农民拿起这把金钥匙,尽快地开启致富这扇大门,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无疑承担着应有的责任,也是农业电视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几年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投入也越来越多,各种惠农政策连续出台,作为电视机构,在传播政策,宣传农业技术上,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电视农业科技类节目,在电视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了,但是其服务性值得商榷,那么,怎样增强农业科技类电视节目的服务性呢?
一、把好题材选择关
现在农业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农民的生产实践当中,有的是最新、最先进的,有的是传统的,还有的是没在农业生产上大规模推广的,无论是哪种,关键还是要突出实用。作为农业电视节目记者,一定要站在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站在农业科技的前沿,寻找和筛选最适合当地农民需要的生产技术。只有这样的农业科技类题材,才能受农民欢迎。
2008年,铁岭广播电视台《农家金钥匙》栏目播出的《西红柿落秧技术》,就是在大量农民收获几茬西红柿以后,就会拔掉西红柿,改种其他蔬菜的背景下,记者却发现一户菜农却让西红柿无限生长,不断向下落秧,避免长得过高的做法,不但节省了大量的管理时间,西红柿的产量一点也没降低。这个节目一播出,立刻就引起了广大菜农的兴趣,学习落秧技术的热潮非常高,到现在,这项技术也是许多西红柿种植户大量使用的实用技术。记者选择的题材好就好在这项技术的实用性上了,这项技术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种植西红柿方法,告诉了农民西红柿原来还可以这么来种。
把好农业科技类电视节目的题材关,引领农民始终使用最好、最实用的农业技术,这是一名农业记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跑农业的记者要时刻关注农民的需求变化,对农民朋友来说,“实用”就是“有用”,记者的工作目标应该是使实用技术与农民的生产实践密切结合,只有这样农业科技类电视节目的服务性才能发挥得更好。
有了好的题材还不够,怎样通过电视手段把好的题材表现出来,让农民能够通过电视屏幕及时有效地学到这些实用技术,并运用到生产实践当中,这才是一名跑农村的电视记者要做的。因此,把好节目的摄录、编辑关至关重要。
镜头的表现力和拍摄手法体现了跑农村电视记者的基本功,对于农业科技类电视节目,首先,画面拍摄要全面,要把农业技术的主要环节通过画面表现出来。实用技术的表现,重点还是要多拍摄特写镜头来展示细节,画面语言与解说词有机结合,声画对位,相得益彰。观众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不用过多的介绍,农民朋友凭借电视镜头就可以直观地学到和自己相关的实用技术。
铁岭广播电视台《农家金钥匙》栏目中播出的《顾则礼看蛋识鸡病》,记者镜头的运用就非常合理。节目本身的题目就非常吸引人,通过观察鸡蛋,就能发现小鸡得了什么病,这就让养鸡的农民感到很新奇。接下来观众就想看到,这位专家是怎样利用鸡蛋来分辨鸡病的了。记者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把什么样的鸡蛋是病鸡生的,什么样的蛋是健康鸡生的,表现得十分清楚,当然,也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一些全景、中景和近景镜头,同时保证了声画的一致性。看了节目的农民朋友自己就可以对照自家的鸡蛋,来辨别鸡是否得了病,这样的节目,服务性非常强,对农民的指导性也很到位。
此外,要想增强电视农业科技类节目的服务性,在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记者要注意到画面语言一定要符合报道内容的需要,与内容无关的镜头不要用,这类节目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无用的画面有时反而会误导农民朋友,画蛇添足。无法拍摄到的画面一定要用动画、照片、图表等一些手段来弥补。
电视农业科技类节目实际上是对一项农业技术通过电视画面向农民进行的一个演示过程,不管是种植技术,还是养殖技术,只要突出技术要领、突出技术细节也就够了,确保农民朋友一目了然,从这个角度来看,电视农业科技类节目的服务性的强与弱也隐藏在后期的编辑和制作过程中。
(作者单位:铁岭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