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4 11:01: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全面风险管理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国外部分主要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的实践,从风险量化管理、风险分散化以及风险管理体系建立等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都采用了量化管理的技术手段,一些风险管理较先进的银行还将风险分散化技术应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中,并降低了银行的资本需求,这些是我国商业银行在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时需要借鉴和完善的地方。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分散化
全面风险管~(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是商业银行追求的风险管理目标,这种风险管理方法旨在全面衡量、控制和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中不同业务的风险,并利用风险分散化的技术手段,全面整合风险,使银行拥有合理的资本储备。与全面风险管理相对应的是经典的风险集合管理,就是将银行的风险分类管理,如果在整合风险类型的基础上,进行经济资本的计算,其标准的程序是:经济资本(全部):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商业风险)。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追求的目标是既要建立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又要有衡量银行的各方面风险及其分散化影响的量化方法。如果将各种风险看成是一个独立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银行在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后,就能享受分散风险带来的好处,而不必为每一种风险分别购买保险,这样也就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储备,使银行能更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资金,并在竞争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下面我们以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和大通银行国外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国外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并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参考方法。
一、花旗银行
(一)管理体系
花旗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由一名副总裁直接负责全行范围内的风险管理,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最高的风险管理机构。
花旗银行将风险管理职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职能独立于其他的经营部门之外,不受日常经营部门的影响,其风险管理框架尽可能覆盖广泛的各个经营领域,以及考虑到了全球经营业务的分散性。花旗银行的独立的风险管理者负责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和其部门内部的风险管理执行,同时也要保证其执行于花旗整体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一致。花旗银行独立的风险管理者负责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策略和其部门内部的风险管理执行,同时也要保证其执行于花旗整体的风险管理标准相一致。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花旗银行在风险管理中采取一种“风险窗口”的管理方式,其中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状况分析和行业分析、风险敞口的评估和风险的处理三个部分。花旗银行在风险管理上非常重视将风险的管理程序提前,进行事前的风险管理,在分析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未来走势做出预测,从而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策略,保证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
1.信用风险。花旗银行将信用风险分为消费者信用风险和公司信用风险两大类。风险管理的程序着重于公司层面的标准,以保证风险管理的统一性和全面性。
花旗银行在消费者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实行组合管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到组合内风险因素的相关性和分散性,并且消费者信贷也是花旗银行整体信贷资产的很大部分,占据69%的份额。这些信贷资产也产生于成百上千的客户,无论是地域还是行业,都具有很强的分散性。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方面,也非常强调将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的程序进行结合,同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并存在一个单独的中心,控制风险的相关性、风险头寸暴露程度、以及限额的制定和管理等。并且对整体的公司信用风险进行组合管理,提高对风险整体的认识。
2.市场风险。花旗市场风险的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一样,都是在企业层面展开,进行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并且保证风险管理从上至下的一致性。每一个业务部门都必须建立一个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机构,建立市场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限额管理、风险测量、风险控制等方面。
花旗银行将市场风险分为:非交易组合风险和交易组合风险两大类,并且采用不同的风险测量手段进行管理。非交易组合风险的风险测量主要通过ear(earnings—at—risk)和因素敏感性分析(factorsensitivity)技术进行。表1说明了美元收益率曲线上行或下移loobp,对花旗税前收益的影响。在未来一年里,如果收益率上升loobp,花旗的税前收益减少8.22亿美元,而下降loobp则税前收益上升9.69亿美元。
对于交易组合的风险管理,花旗银行主要通过因素敏感性分析、var(value—at—risk)、压力测试来进行。每一个交易组合也都有其相应的市场风险管框架体系,其中包含限额管理、测量和控制。
二、德意志银行
(一)管理体系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俘在一个专门的委员会风险小组(groupriskboard)对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负全部的责任,并且负责制定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框架。委员会风险小组实际i:就是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由cro(chiefriskofifcer)领导一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中,不同的风险归一个统一的风险部门进行管理,而不像以前分别由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管理,这样使得德意志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更加得心应手。风险管理委员会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中,具体的将银行风险管理职能分为五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部门负责实施。这五个部分分别是:风险测量和报告、限额制定、风险识别、头寸管理和质量监督。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非常强调量化模型和研究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层正是根据量化的风险因素,对银行各个不同部门和风险种类进行风险额度的分配和管理。
1.风险分散化管理。德意志银行在风险量化度量中,不仅仅重视对各个风险单独类别的量化研究,同时更加注重对银行整体风险的研究,考虑各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和独立性。在德意志银行,管理层以经济资本来度量业务风险因素的大小,同时考虑到不同风险的分散化作用。
经济资本是测量在一定程度的置信条件、一定的时期内可能遭受的损失。在德意志银行,置信程度为99.98%。其中,var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是德意志银行用来衡量经济资本,测量风险因素的一种手段:
2.信用风险管理。在信用风险管理方而,德意志银行由风险管理委员会最终确定银行的风险偏好,负责管理策略的执行,并且将信用风险与其他各种风险统一~管理、在量化信用风险方面,德意志银行采用标准风险成本法(standardriskcosts)和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1)的方法进行度量。所谓标准风险成本是一种风险补偿率(riskpremium),是根据一年的历史数据所预测出来的由于违约所导致的损失所计算出来的。1999年,德意志银行信用风险暴露的标准风险成本为l0亿欧元,①这是由于信用风险补偿,银仃预计能够从信用风险资产中所产生的预期收益.另外,德意志银行通过经济资本的方法,将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国家风险、衍生具风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度量,最终将各个风险进行综合分折,从而得出银行整体的风险状况。1999年l2月31日,德意志银行的整体风险的经济资本为151.6亿欧元。
三、大通银行
(一)管理体系
大通银行其将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分为: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具体种类,并且在其各个经营部门中,分别设有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各个业务部门经营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并且各个风险管理委员会将风险管理报告向上提交给高层的经营管理部门和人员。
在大通银行的高层风险管理机构中,又具体分为两个风险管理组织:资产负债风险管理和投资银行风险管理。这两个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将传统的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和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进行分别管理。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构的设计具体情况见大通银行2004年年报。
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在银行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的统一指导下完成各自的风险管理工作,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在整个银行的范围内独立实行银行风险管理和控制职能,并且直接向银行的董事会负责,向银行的最高管理层报告银行一定时期的整体的风险状况和应该采取的风险控制策略。
(二)风险管理基本程序和方法
1.风险分散化管理。大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最主要的手段是风险分散化和控制。大通银行通过其广泛的经营范围,对银行自身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散化,并且对各种风险进行相应的组合管理,统一控制,统一分配风险额度,以达到全面控制银行风险的目的。正是由于实行了风险分散化的管理方法,大通银行的经济资本需求,在单个风险累加的基础上有显著的降低,使银行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从有关数据可以看到,大通银行通过风险分散化获得近20%的收益。大通银行总的经济资本需求是通过模型确定的,而这种预测是在风险分散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把通过风险分散化调整的资本需求与普通股权益相比较,以此来估计资本的利用效率。大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就是维持一个能支持企业增长的适当资本水平,并能为风险损失提供保护。
2风险度量技术。大通银行通过动态来测量内部和外部的对日常经营业务和银行头寸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识别银行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并且由经营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在度量风险因素方面,大通银行采取综合采用多种风险测量技术的方法,其中包括:预期损失、未预期损失、var和压力测试等多种手段。并且定期的对银行风险测量的模型的假设参数进行检查,保证其正确反映银行的状况,减小模型风险的产生。同时,大通银行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监视和控制政策机制,风险监测控制机制范围覆盖银行日常的所有的经营领域和业务,并且大通银行的风险报告体系涵盖了银行所有的经营业务,向管理层提供日、周、月的相应风险报告。
四、对外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
综合上面谈到的花旗、德意志、大通等外国主要商业银行在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策略和方法,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
第一,国际大银行在风险的量化度量方面比较成熟,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度量,从而为银行的风险管理以及经营决策提供帮助和依据。在量化度量方面,国外商业银行在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等方面,都在引入var(value—at—risk)的衡量方法,并利用var结果直观地反映银行可能面对的风险损失,而且在置信度的选择上,已经达到很高的要求,德意志银行的置信度选择在99.98%,已经超过巴赛尔委员会要求的99.9%的置信度,更高于可接受的行业标准95%的水平。这说明在风险管理水平上,国外较先进的银行对自身的要求是很高的,这种风险防范的高要求将确保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对风险损失的防范能力。
在利用var进行风险量化分析时,各银行主要采取三种方法:参数预测法(parametricestimation)、历史模拟法(historicalsimulation)和蒙特卡罗模拟法(momecarlosimulation)。参数预测法能很容易计算并得到较精确的结果,但是它的假设前提是正态分布,而且对于非线性组合将很难计算。历史模拟法的优点是没有分布假设而且很容易理解,但需要较长时期的历史数据而且只能用一个样本路径。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优点是在分布上约束很少,而且在精确度上能更好地控制,但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具有模型风险。
第二,国外商业银行采用整合风险的管理方法,考虑各类不同的风险以及同类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和分散性,使其能够更准确的把握银行整体的风险特征。对银行各类风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利用风险分散性来确定合理的经济需求已经使国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最核心的内容。这也是现代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最前沿的问题。
在具体的模型技术应用上,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系函数方程(copulafunctions)和确定预期缺口(expectedshorftalallocation)来对经济资本需求进行整合,另一种是利用蒙特卡罗预测方法(montecralosimulation)整合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第三,国外商业银行在采用全面风险管理的管理框架时注重将风险管理决策层设在组织最高位置。在管理体系中,一般都设计了相对比较独立的最高风险管理机构,如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且直接向银行的最高层负责,使银行管理层更加客观的了解银行的风险状况。同时将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日常的经营业务结合起来,建立风险文化,强化风险意识,真正做到全面风险管理。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
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
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
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摘要]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指对银行内部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的风险进行通盘管理,由于其在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目前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技术,完善内部评级体系、统一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以从根本上提高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上升。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rm) 新巴塞尔协议 内部评级 风险管理文化
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涵义和特点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enterprise-wide eisk management,erm)是指由银行不同部门(或客户、产品)与不同风险类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不同组合所涵盖的各种风险。其核心理念是:对商业银行面临的所有风险做出连贯一致、准确和及时的度量;建立一种严密的程序以分析总风险在交易、资产组合和各种经营活动范围内是如何分布的,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评价和合理配置资本(见图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不同于以往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在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上有以下特点:
1.分层管理。作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其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呈现出一种分层设置、分层管理的特点,同时强调最高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在每一个基层的业务部门单位中,都设立相应的部门或者岗位,专项负责该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并将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向上传递,一直到直接由董事会领导的风险管理委员会。
2.集中与分散兼顾。负责管理不同类型风险的部门最终要将风险状况向最高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报告,由此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和有效性,风险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风险的综合管理规划和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将风险的分散管理和集中管理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优化模式,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管理能力。
3.风险管理事前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风险管理的事前化,对尚未完成的经营事件要进行风险的预测分析,这可使银行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更加及时,也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来对其进行管理。
二、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业风险
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2004年6月出台的《新巴塞尔协议》用包含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全面风险框架替代了原来以信用风险为核心的监管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已经建立起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将银行各种风险通盘考虑,提高管理效率。
首先,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提高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效率,提高银行的日常经营能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并从一个全局的角度,去考虑风险事件对银行整体的影响,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这样,可以大大提高银行的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并且对银行面临的风险因素在整体上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其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银行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配合,提高银行内部的标准化作业程序的建立,提高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减少银行内部的经营成本。并有助于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再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使银行能够向市场提供全面的风险信息,使得市场和投资人对银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能提高银行本身的信誉,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见表1)。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目前,我国银行业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对其业务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框架是以1988年旧资本协议为基础建立的,定量管理还只是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与头寸管理的简单匹配上;风险管理仍局限于信用风险管理;银行的风险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这种孤立、片面、静止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现代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在深化银行产权制度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从国际大银行的经验来看,内部评级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为金融工具价格的决定提供重要依据; 作为提取坏账准备金及经济资本分配的基础; 为客户综合授信提供依据;为管理者风险决策提供参考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贷款五级分类法,这是建立内部评价系统的第一步,但是与先进的国际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方法、 评级结果的检验、 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评级级别的有限区分、风险揭示不足; 基础数据库储备不足,数据质量不高,缺乏规范性;评级结果运用有限等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应尽快加强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扩大风险评价和分析的范围,对个体风险和组合风险都要做到连续监控和准确度量; 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有效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 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以充足的历史数据和完善的数据处理系统为前提的。在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有关违约概率、既定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时风险暴露的文件中,都明确提出了对于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国际同业的经验表明,大多数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立过程中,70%~80%的精力消耗在数据清洗和数据结构整合方面①。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储备不足、来源渠道不一、财务数据不真实、数据形式缺乏规范性;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系统效率低下,缺乏稳定性,很多商业银行甚至还未建立起真正的管理信息系统。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量化研究的发展,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数据仓库和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所有量化研究的数据需要。
3.培养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队伍。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需要具有深厚金融财务理论基础、数理基础和计算机技术的风险管理的专业人员。对于风险管理的核心技术,最好将其分散化,以防止个别人才流失对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冲击。同时,还要注意对现有人员的定期培训和优化调整,从而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4.完善商业银行现代产权制度,改善内部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是经济运行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组织、技术、效率。加大力度完善银行的现代产权制度,引入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化建设,是保证银行风险管理制度长期稳定发展的最根本措施。当前,我国工、建、中、交四大行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造,当务之急是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引入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促进综合竞争实力的稳步上升。
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 组织结构 设计 权变理论
论文摘要: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银行具有重要意义。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不存在一个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基于权变理论,我们通过考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和参考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认为设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遵循八大原则。
一、引言
2o06年12月l1日,按照“人世”承诺,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而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些国际活跃银行之所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盛不衰,是因为这些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它们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为风险管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而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国际一流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尚存在很多问题。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落后将带来竞争上的明显劣势,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带来的是风险管理手段的落后,而风险的失控对银行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商业银行有效管理面临的各类风险,持续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国内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文献却相当缺乏,直到近几年才陆续有文章发表。但这些文献有的只针对管理某一类风险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f李志刚,2003;蒋东明等,20o4;贾晓菁,2005;黄明喜,2005;刘永兵,2006);有的虽然着眼于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构建,却主要是从实务角度出发,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王雪梅,2005;李正旺等,2005)。本文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对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变革提供借鉴。
二、权变理论概述
权变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强调权变的理论和方法,即强调随机应变之意。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洛什在6o年代首次提出权变方法(conitngency-approach),其核心观点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依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而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或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代表人物之一卢森斯指出权变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数所对应的一种“if—then”函数关系。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环境是自变量变数,如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条件、内部环境等,对应“if”;而管理的模式、手段、技术,则是相应环境下的因变量变数,即“then”。特定的管理情境对应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且后者的有效性随前者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既适应于特定环境而又能普遍应用于各种环境的最佳方法。
根据权变理论,组织结构按内外环境的特点来设计,可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伍德沃德在其著作中指出,每种有类似目的和工艺技术的生产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模式和管理原则。伯恩斯和斯托克的研究认为:企业按照目标、任务、工艺和外部环境可分为“稳定型”和“适应型”两大基本类型。前者适宜采用“机械式”的组织形式——强调严格的组织规范、明确的任务、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后者则应采用强调权宜应变、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技能和经验的“有机式”组织形式。洛什和劳伦斯在前任研究基础上提出分类法,强调外界环境影响,用“分化”来表示一个企业适应于外部环境而划分为各个小单位的程度,“综合”或“整体化”来表示协作和管理的统一。比较而言,整体化程度(集权程度)适应于外部环境的企业往往较为成功。赫尔瑞格和斯洛坎则进一步按市场变化、工艺、产品特性等条件将集权程度分为四种模式:事业部制、矩阵结构模式、直线职能结构以及总店控制式。权变理论强调,在进行组织和管理时不存在一个最好的方法。分权并不一定比集权好;官僚机构也并不都坏;明确清楚的目标也不是总好;民主参与式的领导风格也可能不适合于某些环境;而严格的控制在某些时候也可能是适宜的。总而言之,这完全取决于很多相互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变量。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必须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随机应变。权变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景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在一种环境条件下所运行的组织运作模式可能不适合另一种环境条件,不存在一个最佳的模式。
权变理论对商业银行组织设计的意义非常大。现代商业银行面l临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市场的风云变幻会迅速地影响客户的行为抉择,银行的经营方略必须不断调整,以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银行的组织结构设计应符合这一基本要求。
三、基于权变理论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银行环境指的是存在于银行边界之外的并对银行具有潜在的或部分影响的所有因素,是环境中对银行敏感的和必须对生存做出反应的某些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1.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包括市场风险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环境变化两个方面。首先,从市场风险环境角度看,近年来,构成金融机构风险环境的三大风险变量——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已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其波动性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其次,从市场竞争环境角度看,20o6年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环境的风险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必然导致市场创新,而创新又必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显著差距,我国金融机构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被迫进入市场中风险较大的一些领域,尤其是风险承担难以得到充分回报的那部分市场,因而风险环境可能更加恶化。
2.监管环境变化。自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风险监管成为西方各发达国家金融业监管的主流,主要表现在风险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督检查两个方面。前者是基于资本约束风险承担和业务扩展的基本功能,以敏感反映金融机构风险承担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监管资本要求来促进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后者则对金融机构识别、衡量、控制和检测风险的整个风险流程和组织架构提出监管要求并进行持续的监管检查。风险监管的发展突出反映在2004年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新协议使得“巴塞尔协议”作为风险的国际协议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它通过提高监管资本要求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并利用内部激励、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种力量来促进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新协议覆盖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反映了国际金融领域全面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新协议首次将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由人员、系统和业务流程以及外部事件引致的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要求框架,使得资本协议所覆盖的风险范围由1988年的信用风险和1996年的交易账户市场风险进一步扩展到金融机构全面风险。尽管我国宣布暂不实施新协议,但新协议毕竟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游戏规则,只要我们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它的影响,甚至制约,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环境中更是如此。
总之,当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wto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外银行竞争渐趋白热化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代表的更加严格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基于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经验,并适当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的有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为风险管理构建牢固的基石,尽快缩小与国际活跃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差距,以期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一决高低。
(二)国际经验借鉴
根据组织设计理论,组织结构的整体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需要完成的工作活动、报告关系、部门组合。一是规定的工作活动。设立部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对组织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为了完成组织认为对其实现目标有价值的任务,往往需要设立特定的部门。二是报告关系。通常也称作指挥链,是一条连续的权力线,它将组织中所有的成员连接起来,并显示谁应该向哪位主管报告工作。三是部门组合方式。部门组合的方式包括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横向型以及网络型结构等,每种类型的结构都适用于不同的情景条件,满足不同的需要,都是帮助管理者改进组织效果的一种工具,其有效性如何取决于特定情景条件的要求。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巴塞尔委员会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garp)和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型或规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供我国商业银行借鉴。
1.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的相关规定。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规定散落于委员会出台的几个文件之中,如1997年9月《利率风险管理规则》等,见表1.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有关规定侧重于操作层面,它把风险管理组织看作一个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而每一个相关部门只是这个有机系统中的节点。因而,一个风险管理组织的有效与否既取决于每一个节点的正常运作,又取决于整个有机系统的健康运行。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强调职责清晰、权责明确。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既包括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明确权责分工,又包括具体的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监督部门独立的、明确的职责规定。在强调清晰的职责的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强调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审计机构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2)强调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委员会将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看作一个由决策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完善与否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管理框架的失效。
(3)强调银行内部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流动。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一个正确的风险战略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审计监督部门来讲,没有充分的信息就不能对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效进行准确评估,很难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银行内部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信息系统是否完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和前提。
(4)强调对风险管理进行必要的监督。委员会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动态的、快速变化的行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以保持其有效性而这就需要银行根据不断变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的监督和评估。鉴于此,委员会突出强调银行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以确保风险管理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并对风险管理的成效作出独立的评估。’
2.garp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型及启示。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型是风险管理基础中的基础。garp在对传统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型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个改进模型(见图1)。
garp推崇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型特别强调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强调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方面,突出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强调了首席风险官对董事会的紧密责任关系。第二,强调了首席风险官对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各种风险管理部门(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领导对首席风险官有直接的汇报线。第三,强调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四,强调了风险组合分析的重要性。从职责上来看,风险组合分析除了负责风险政策制定之外,还负责检查较差的风险问题以及对资产配置、风险调整性能测量或新产品进行分析。
从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garp所提议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正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接受,并被逐步印证。garp在设计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安排风险管理职责时遵循了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1)稳健性。garp认为,风险管理框架的稳健性源自于它的简朴和自上而下的风险解决办法。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为此,风险管理系统不能过于复杂,系统愈复杂,信息的传递速度愈慢,信息失真的概率就愈大,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因此,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框架本身,还要受到基础设施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garp认为,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这就是分散管理。与此同时,该组织又强调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即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实现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统一。
(三)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该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能够识别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
2.一致性原则。银行在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时,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内部机制,而不是抑制业务的发展。
3.独立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但独立性原则并不排斥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权威性原则。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应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公正。
5.垂直管理原则。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保证相关信息能够自上而下及时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
6.互通性原则。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
7.程序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
8.分散与集中相统一原则。要求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与此同时,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高层的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
四、结语
组织结构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众多的影响因素,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详细论述,本文基于权变理论并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和参考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得出设计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遵循的八大原则,为我国商业银行构建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提供一些借鉴。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根据权变理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银行的最佳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但不同的银行根据各自所面临的具体环境,并遵循文中提出的有关设计原则,总能构建一个最适合自身状况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正确的组织结构应能很好地适合银行的实际情况,保证银行能够有效运行,并充分控制各类风险。
论文关键词: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风险、风险管理内涵进行阐述,接着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及风险管理战略的进行了说明,然后从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任务、方法和文化四个方面分析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应对跨国银行挑战的结论,并提出实施策略。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概述
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风险是在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时间内存在的,可以测量的各种损失与人们预期的差异,具有客观性、偶然性、相对性、可测性和可控性。风险管理是指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认识、衡量和分析,以一定成本达到最大安全保障的办法。风险管理的职能由以下要素组成:(1)任务确定;(2)风险评价;(3)风险控制;(4)风险融资;(5)计划管理。
2.商业银行风险的分类
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分类方法,商业银行分险可分为以下几类:
(1)资本不足风险——商业银行若没有足够的资本金抵补风险带来的损失,将引起挤兑风潮,甚至导致因资不抵债引起商业银行的倒闭。
(2)信用风险——借款者不偿还贷款或者不按照交易合同履行承诺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有市场/产品流动性与现金流/融资两种形式。
(4)n率风险——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利率的波动通过存款、贷款、拆借等业务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和资本收益等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5)市场风险——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会遭受损失的风险,其一个具体内容是外汇风险。
(6)自然与社会风险——由于自然因素或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以致不能归还贷款,造成商业银行的损失。
(7)操作风险——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包括:交易执行风险、欺诈和技术风险。
(8)法律风险——因法律不完善、不正确的法律意见和文件而造成同预计情况相比资产价值下降或负债加大的风险。
(9)声誉风险——产生于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
3.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战略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的制定,根据风险状况在机构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及为达到上述目标而构建结构化的组织机制。风险管理战略必须围绕银行业务紧密开展,即:(1)业务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战略紧密结合,以保证银行的竞争优势和承担的风险一致;(2)风险管理过程的设计与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外部市场环境一致;(3)从风险管理角度考核分支机构业绩;(4)提高收益的质量和稳定性;(5)选择达到风险管理目标需要的恰当工具。
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银行内各个业务层次,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会平衡风险管理结构方面和质量方面的问题,前者如任务、职责、责任、政策、方法、控制和信息工具;后者如公司哲学、文化、培训、意识和如何加强有力的行为。基于这一认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是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个方面之间的融合。
1.全面风险管理原则
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应该遵循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1)稳健性。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险,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
2.全面风险管理任务
全面风险管理的任务包括以下六项:(1)把交易策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结合起来,确保企业在预测并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2)建立易于公司组织内部的理解、实施的风险管理过程;(3)合理安排人员、组织指导和风险行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4)对各类风险进行理性划分,合理反映公司商业策略和外部市场环境所对应的风险;(5)建立一个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的风险和行为的衡量系统,实现个人行为与企业商业目标和风险管理目标的统一;(6)创造强化的组织意识并关注改善受益的质量和持续性,提高风险承受的能力。
3.全面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是通过建立将各种风险一体化分析的方法和模型,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去反映风险的状况。例如,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是基于信用风险,其后,金融机构内部模型的var方法与资本配置又以市场风险为基础,而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就是通过建立模型,用综合的方法来对这两种风险和其他所有相关的风险统一分析,使监管机构对资本的要求与银行本身对资本的要求和配置一体化,优化银行风险与资本管理。
风险分析一体化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避免单独估算各种风险的评估程序的不必要的重复,有助于确保风险分析结果互相一致,可以用来处理包含了种种风险的新的混合金融工具。关于风险分析一体化方法,要求对不同的风险按照流动性程度排列,既考虑到这些风险之间的共同方面,也考虑它们的差异。
4.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无处不在,商业银行的这种内在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管理必须体现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所有银行工作人员都应该具有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自觉。虽然,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专司风险控制之职。但是,风险控制决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各级管理层、各个业务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董事会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负责衡量银行的总体风险敞口,并对风险管理承担总的、最终的责任。董事会下设独立于管理层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通过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进行判断和决策,管理层必须执行。
三、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2004年6月正式通过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以下称新资本协议)中贯穿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新资本协议的核心是鼓励更多地改善银行风险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正规化、系统化地进行风险管理,以此达到激励商业银行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暂不执行新资本协议。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商业银行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已经是必然趋势。
1.制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
把握“五创新”的基本原则,制定全面风险管理战略规划的:一是金融制度的创新。通过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进程,积极创造条件上市,增加银行资本金,有效地提高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二是内部管理体制创新。主要通过建立以科学管理与文化管理相结合,有效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督的分离,从机构设置上为操作风险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业务流程创新。采用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var风险价值法,识别和度量风险,纠正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有效增强识别、防范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科技手段创新。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科技手段创新,已成为银行高效稳健运转的基础和融人现代社会的前提。
2.建立风险评级模型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由于在企业财务欺诈现象严重、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著、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因素影响下,许多数学模型一时在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中还难以发挥其功效。如何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为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奠定基础。
3.完善内控机制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必须从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人手。在内控体系设计思路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体现“过程方法”的原则,即不再以传统的风险分类为管理对象,而是以过程为控制对象,在业务和管理过程中控制风险。在对风险的控制上,针对绝大部分风险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情况,将控制的重点放在操作风险上,研究人事风险控制的方法与策略,并通过建立和完善人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把操作风险和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机构、部门和个人。
4.建立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
应在银行内部成立专业化机构,组织调配各类资源,持续和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的研究、设计和开发工作,并对相关的业务流程和决策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完善,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风险管理的需要。注重开发和使用市场风险管理系统。要多渠道收集和积累各项业务交易数据;引入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动态敏感度分析、蒙特卡洛模拟以及系统仿真等技术;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如设定风险限额。加强对操作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对高级计量法的研究,争取尽快达到符合标准法的要求,努力提高操作风险计量能力,以加快全面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的建设步伐。
5.国际化分散信用资产
信用资产的国际分散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组合的信用风险,尽管不同国家之间的信用相关具有不稳定和变化的特点,但研究表明它们之间从未有过系统性的正相关。这使得信用资产的国际化分散成为构建最优信用组合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已经开始了国际化进程,但还需要在信用资产组合的分散上有意识地选择与我国信用周期相关程度较低的国家、行业和客户,充分利用国际信用分散的优势,实现最优的全行信用组合。
内容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论文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业在2006年12月11日的全面对外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了。而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无疑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促使我国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在阐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关于风险管理的主要框架
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监管和风险管理的规定更为全面和复杂,其主要建立在3大支柱的基础上: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对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仍是新资本协议的基础。新协议保留了旧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构成的定义和资本充足率8%的规定,即银行的资本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部分构成,其相对于加权风险资产的资本充足率应为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应至少为4%。但与旧协议的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不同,新协议以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取代传统计算公式中笼统的“风险资产”的概念,这较之旧协议拓宽了监管视野,从而使资本充足率的估算更具有风险敏感性,更能反映银行资产所面临的真实风险状况,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在具体风险的计量方法上,新协议也对旧协议的方法作了完善和发展,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提出了不同的计量方法。
第二支柱: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具体包括二大原则。原则一:银行应具备一整套程序,用于评估与其风险轮廓相适应的总体资本水平,并制定保持资本水平的战略。原则二:监管当局应检查和评价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情况及其战略,监测并确保银行监管资本比率的能力。若对检查结果不满意,监管当局应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银行业的整体水平、以及银行发展的软件和硬件水准等,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尽管我国银监会基于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宣布不在2006年底实施新资本协议,但毫无疑问,新资本协议的实施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此,我国银行业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
2.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状况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至2005年末,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部分都超过了8%,核心资本充足率大部分也超过了4%,不良贷款率也多数控制在了5%以下。至2005年末,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5.13%,比上年提高3.82%,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监管要求的城市商业银行从2005年初的18家增加到36家;平均不良贷款率为7.73%,较2004年年末下降3.96%,比5年前降低了近30个百分点。从上可以看出,我国银行资产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在新资本协议下,虽然规定资本充足率仍维持在8%的水平上,但对资本充足率的计算方法作了重大调整。具体来说,新协议将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纳入资本计算中,增强了资本的风险敏感度,这就意味着保持更高的监管资本水平,也就是增加了公式的分母,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这样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一旦实施新资本协议就会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较为明显,从而使得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问题更加严峻。
2.2现有状况难以实现全面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对于银行风险资产以及资本充足的监管,主要是考虑信用风险,基本上没有考虑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波动将更为频繁,利率风险日渐凸现。银行业务操作环节的不断增多,技术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同时也相应增大了操作风险。因此,要真实反映银行风险状况,就必须考虑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银行必须由单一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实行全面风险管理。如果不能对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很好的管理,就会加大银行的风险程度,势必要求配置更高水平的资本金。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实行统一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需要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开展统一协调的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无论是从硬件还是软件、也无论是从外部还是内部来说都还达不到这一要求,如全面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外部信用评级制度不发达、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技术落后、风险模型难以建立等等,从而难以实现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宣布不在2006年实施新协议,而是继续实施原协议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选择。然而我们并非固守原协议一成不变,新协议代表了银行业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我们应以其为契机,借鉴国际先进银行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做出积极的探索,为新协议的实施创造条件。
3.1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有以下两个途径:①“分母对策”,即降低加权风险总资产,包括缩小资产总规模或者降低风险资产权数。降低加权风险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市场份额,使银行的竞争力下降,进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安排风险资产结构,压缩不良资产规模,扩大优质资产比重,从而降低风险资产权数,促进银行稳健经营。②“分子对策”,即增加资本,包括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财政资金注入;从自身内部积累资金;发行长期次级债券;从股票市场上募集资金等。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筹集、增补资本金的基本途径之一。从我国银行业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在其他增补资本金渠道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上市筹资来壮大实力,提高资本充足率显然是银行的必然选择。近一两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定,股市发展状况良好,吸引了国内外的大规模的资金流入,这为我国银行的上市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多家银行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通过股份制改革在国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大大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这对其它非上市商业银行无疑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3.2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性银行的内部评级法,充分借助国内外专业评级机构的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设计与内部评级相匹配的新的贷款流程和贷款组织架构,从而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评级体系。②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的组织架构体系,确保各机构间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从而达到建立和健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一、期货公司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底将全面开放金融市场。期货市场,作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下,从2003年开始,逐渐从“冰封期”回暖,开始进入快车道。2004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对期货市场的积极影响可谓巨大。在“国九条”的指引下,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认可。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更是提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中长期重大战略决策,这使社会各界对期货的误解开始消除,正确认识和利用期货市场已成为共识。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对商品期货相关品种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同时由于全球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商品价格大幅度波动,要求通过期市避险保值的企业越来越多,资金量也越来越大。而且近十年没有推出新品种的期货市场,在2004年,就推出了棉花、玉米、燃料油三个新品种。市场容量小、人气低迷一直是中国期货市场的一个问题,诸多企业和投资者由于缺乏足够的期货品种只能“望期”兴叹,期市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2004年期货品种大规模“扩军”,为中国期货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渠道,也给未来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现如今,我国期货公司180余家,数量过多,基本上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竞争状态;期货公司经营规模小,组织形式单一,从事着单一的期货业务,经营手段雷同,彼此之间毫无区别,没有创新,没有个性,分工与协作程度较低,只是在狭窄的业务空间低水平竞争;期货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大部分市场份额掌握在少数期货公司手中,市场越来越集中到排名前列的公司,他们的盈利能力大大超过其他期货公司,排名靠后的期货公司只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瓜分极少的市场份额。
同时,在这两年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期货市场的风险事件频繁发生。2004年,嘉陵期货公司挪用巨额客户保证金;寰宇期货公司客户“爆仓”,发生结算危机;中航油(新加坡)因总经理陈九霖的期权投机交易产生巨额亏损5.5亿美元以致破产清算;2005年,海口万汇期货公司高管携款潜逃。这些风险事件再次给期货市场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有了上世纪90年代我国期货市场无序发展带来的巨大的风险和负面效应的教训,政府部门加紧了防范期货市场风险,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监管体系的研究。而这也是一直以来美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具有成熟期货市场的国家所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即以整个期货市场体系为研究对象,注重立法、监管体系的完善和市场体系中监管部门、交易所、结算所、行业协会、经纪公司、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但如果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期货经纪公司,在几乎所有的期货市场的风险事件中都是作为主角出现的。期货经纪公司,作为国家批准的期货中介,是期货市场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连接期货市场和广大投资者的桥梁。一旦期货经纪公司发生风险,最先被波及的就是在期货经纪公司开户交易的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如此一来,将引发广泛的社会效应,给经济发展增加不稳定因素。因此,以期货经纪公司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引发风险的原因,从企业战略高度研究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期货经纪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期货公司风险来源和分类
期货公司的风险可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大类。系统性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抗拒的特点。非系统性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具有特殊性和可回避、可消除的特点。其中,系统性风险包括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非系统性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和法律风险。
1.市场风险。就是金融资产和负债与自身价值随着金融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损益变化的风险。对于我国期货经纪公司而言,主要是指公司的客户所交易和持有的期货合约头寸随着合约价格波动而产生亏损的风险。目前,我国的期货公司还只能从事单一的期货业务。但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加入wto后与西方大型期货经纪商竞争的需要,我国将逐步放宽国内期货公司的经营范围,允许一部分规模较大、规范经营、业绩良好的期货公司开展国外期货品种、自营、基金等业务。那时,期货公司的市场风险范围将扩大,包括公司自营交易的期货头寸风险、公司投资其他金融领域资产的风险、公司客户持有的国内和国外期货合约头寸的风险等。
2.政策风险。期货经纪公司作为期货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经济调控、行业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发展等都会对期货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我国政府对证券和期货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方针,证券行业是“在发展中规范”,期货行业是“规范中发展”。对于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国家实行更加严格的监管。另外,随着我国金融立法的健全、期货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期货公司的经营将更加规范,一大批管理不规范的小型期货公司将被迫退出期货行业。
3.信用风险。是指交易的一方或双方不愿意或无法履行合约的责任所产生的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时期,由于信用风险而导致的期货风险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期货公司都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和信用风险经常联系在一起的另外一个词语是“逼仓”。逼仓是指在一个期货品种上,交易一方利用自己的资金或仓单优势累计建立大量头寸,主导市场行情向单边运动,导致另一方不断亏损,最终不得不斩仓的交易行为。逼仓是投机者通过人为地制造信用风险而获取不正当的高额利润的方式。由此而引发的信用风险将进一步导致期货公司客户大量流失、流动性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因为诉讼而产生的法律风险。更为严重的是,期货交易所将因此失去信誉,市场秩序被破坏,被逼仓的品种将长时间陷入冷清甚至退出市场。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橡胶2004年7月合约就是很好的例子,在多头5月份多逼空后,天胶品种沉寂了将近两年时间,直至2006年交易所连续推出优惠政策后才又逐渐活跃起来。
4.流动性风险。期货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于市场不活跃,价格不连续,交易不能按现行价格进行而产生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受市场状况的影响,又可把它归入市场风险。我们这里所说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期货公司无力满足现金流动的要求,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日常的运营和客户交易的风险。流动性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极端行情时由于客户持仓比例过高而爆仓最后连累公司损失大量自有资金或期货公司因为非法自营在期货交易中损失大量资金。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在期货市场治理整顿后取消了期货公司自营业务。
5.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失误、控制错误、欺诈及人为因素等造成潜在的损失。从广义上说,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日常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对期货公司而言,操作风险主要存在于市场开发部门、交易部门、客户服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和客户接触、为客户服务,由于期货投资所特有的保证金制度、双向交易制度和每日结算制度,这些工作环节经常牵涉客户的资金调度、交易确认、风险提示,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操作风险,进而演变成期货公司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鉴于操作环节的重要性和具体性,下面将针对这些部门的风险点作一说明。
市场开发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市场开发人员采用过于夸大的宣传语言和手法开发客户和随意承诺客户所可能引起的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b、客户资金合法性引起的法律风险;c、市场开发人员没有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办事,给公司和客户带来的风险。
交易和风险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下单员敲错单产生的风险;b、下单员忘记给通过电话交易的客户录音而导致客户对交易结果不承认产生的风险;c、客户持仓风险过高,风险部门强行斩仓后客户不承认交易结果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d、未及时发现客户持仓和交易风险,客户交易账户穿仓,使公司资产蒙受损失的风险;e、因机器设备故障、服务器故障、网络故障而导致交易状态异常或客户无法交易所造成的风险。
客户服务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开户时未按照期货法规规定对客户作期货交易风险提示;b、不规范操作,非公司备案的开户人员开户,未仔细核对客户资料、签字、公章等有效性或因粗心导致开户合同书不完善等引发的风险;c、客服人员对客户文本、语音资料保存不当产生的风险。d、客户交易结算单未按时签署和返还产生的法律风险。
结算和财务部门的主要风险点:a、客户保证金比率设置过小,行情波动较大时客户保证金账户出现穿仓,或保证金比例设置过大,客户无法充分运用资金交易而导致客户流失的风险;b、客户保证金账户出入金办理不及时或发生错误;c、客户交易保证金管理和监督出现问题,影响客户交易产生的风险;d、因网络或其他问题引起结算、财务数据错误所产生的风险;e、财务系统内部管理缺陷和漏洞可能导致资金风险和法律风险。
6.法律风险。由于公司不规范运作、操纵市场、内部交易等或者由公司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性风险等引发的公司和客户或其他法律主体之间的诉讼风险。一旦公司陷入诉讼,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公司信誉都将受到极大损害,客户也会大量流失。
上述的这些风险并不是单独的和孤立的,而是经常相互交叉、相互转化的,因此只有建立起完善和动态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达到最好的风险防范效果。
三、构建完备的期货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渐发展和完善。2004年9月,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ttee,美国虚假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的发起组织委员会)《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正式文本。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强调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观点,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风险管理中有相应的位置和职责。
2.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持续地流动在企业内部。不是静态的某个东西或单独的活动,要把风险管理内置于企业日常运作和控制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3.为企业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个: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
4.企业风险管理包括八个相互关联的控制要素,分别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它们来源于管理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过程整合在一起。
5.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的新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总体把握分散于各层次和各部门的风险暴露,充分考虑各部门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统筹考虑风险对策,制定更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四、我国期货经纪公司完善风险管理的措施
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才能使公司的董事会和领导层制订出科学的风险管理方案,才能使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过程运行流畅。鉴于我国期货公司目前股权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董事会机构虚置,监事会形同虚设,缺乏科学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信息披露制度落后等问题,我们应该:优化股权结构,规范股东行为;完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设立科学合理的经理层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加强期货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期货公司财务和其他信息披露制度。
2.严格遵循监管要求的净资本水平,达到合理的资本充足率。200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督促期货公司实施稳健的财务政策。这套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期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期货公司来说,有利于增强公司抗风险能力;有利于经营者及时了解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有利于分清公司自有资金和客户保证金,实现期货客户保证金封闭运行管理;使有实力的期货公司更大更强,为下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及国际大型期货经纪商竞争做准备。
3.明确岗位职责,针对每一业务环节设置标准操作流程,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点预先制定应急方案,强化风险和稽核部门的作用,加强日常工作中的监督和控制。期货公司中最多也是最广泛存在的潜在风险是操作性风险。因此,把各项工作、业务流程化和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4.借鉴国内外其他金融机构的经验,引用国际先进的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对于期货公司来说,市场风险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目前广泛应用于西方发达国家金融和投资领域的var(value at risk)技术会对我国期货公司管理市场风险有很大的帮助。var是一种计量金融行业市场风险的工具,适用于复杂的投资组合,用来说明杠杆作用和分散效果。更重要的是var的透明性,一个var数值就能让公司的领导层非常清楚风险的大小。期货公司运用此项工具能时刻掌握公司客户持仓的整体风险大小,及时对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出反应。
5.加强公司间合作,发展行业自律性组织,建立健全期货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培训体系,设立严格的期货高管人员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加强行业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是“人”。所以我们要“以人为本”,加强期货业协会、期货同业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通过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期货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行业道德素质。
[摘要]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银行业经营多元化和风险复杂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产生的,而且已逐步成为 现代 银行业 金融 机构谋求持续 发展 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本文拟以 农村 信用社为例,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一粗浅的探析。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农村信用社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一)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向现代化银行改革过渡的需要。目前,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第一阶段的任务基本完成,正在由“深化改革试点”全面转入“深入实施和攻坚”阶段,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向现代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迈进。建立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实现与国际接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农村信用社要实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目标,就必须适应银行业改革的大势所趋,更新风险管理理念,改革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模式,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 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日趋完善,特别是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农村金融市场已进入激烈竞争的时代。农村信用社在广大农村“一枝独秀”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只有不断引入现代金融管理理念,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适应市场多元化的竞争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三)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同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是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以“经营风险”为获取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手段,是否能够妥善控制和化解风险,直接决定经营发展的成败。随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农村信用社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只有通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才能对经营发展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从而保持稳健经营、稳步发展。
(四)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是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不仅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金融监管的迫切要求。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标准不断提高,且正在加快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接轨,以敦促农村信用社不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既是农村信用社适应外部监管的要求,也是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的现实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和措施
(一)创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是融合现代金融 企业 的管理思想、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行为、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等要素于一体的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前,农村信用社必须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更新风险管理理念,着重突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鉴于以往农村信用社因风险管理不力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和 历史 教训,农村信用社必须牢固树立风险管理“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思想意识,正确把握审慎经营、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以风险管理为总抓手,把风险防控观念贯彻到全部工作和各个环节的始终,真正突出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和首要位置。二是实现风险管理的“三个转变”。首先,在风险管理方式上,要由事后风险化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思想转变;其次,在风险管理的侧重点上,要由信用风险为重点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性风险等多种风险并重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理念转变;第三,在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上,要由单一的区域,分散的岗位和片面的专业向不留死角、不出空白、不遗漏洞的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转变。三是抓住高管人员这一关键环节。加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必须从管理层抓起,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带头树立审慎经营、内控优先的思想理念,引导和带领广大员工将全面风险理念贯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改善全面风险管理的环境。一是加快理顺行业管理体制。按照股份制、银行化的改革方向,加快 农村 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权责明确、 科学 规范的行业管理体系,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责权利关系,整合资源优势,为有效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提供体制保证。二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结合规范完善县联社法人治理,进一步明确理(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全面风险管理中的职责,落实责任,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理(董)事会要合理拟定全面风险管理的规划,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并对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监事会检查和调研日常经营活动中是否存在违反既定风险管理政策和原则的行为。高级管理层负责执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确保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经营环节出现的各种风险。
(三)筑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夯实内控基础,结合农村信用社目前的管理现状,至少应筑牢“三道防线”。一是制度防线。按照“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岗位操作流程、规范业务行为为重点,结合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不断修订、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组织干部员工认真学习掌握各项制度规定和操作要求,狠抓制度执行和落实,构筑起风险防范的制度防线。二是检查防线。按照“全覆盖、细检查、高频率”的总体要求,采取自查、检查、抽查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各项业务、各个岗位和各个环节的检查力度和频率,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问题漏洞,超前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将问题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三是控制防线。把握风险关口前移的原则,加快建立完善风险预警监测体系,对经营管理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和监测,查找风险点,强化薄弱点,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不断改进经营管理,切实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推动风险状况不断改善。
(四)夯实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全面风险管理是国际先进 金融 机构风险管理 发展 的新趋势,农村信用社要立足现状,加快基础建设,为不断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人才、技术、机制支撑。一是加快培育和造就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风险管理的目标、策略、制度和方法等最终都要靠人来确立执行和不断创新。因此,人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至关重要。农村信用社在大力培育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的同时,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高层次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为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奠定人才基础。二是加强信息科技和 网络 建设。实施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建立集中化的数据库,采用规范的风险评估技术,建立一整套风险计量、评估、决策体系和管理程序,而这些都离不开信息网络应用技术和 电子 化设施。因此,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加快信息科技建设步伐,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先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加快自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可操作性。三是强化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建立和实施风险管理的目标激励机制,加强对各级管理层、各专业管理部门以及基层主管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管理成效的考核和监督。四是切实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深入开展干部员工思想 政治 教育 ,强化职业道德培训,大力弘扬 企业 精神,加强系统内党风廉政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违纪行为,促使干部员工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执业道德水准,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
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
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摘要: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本文针对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的复杂性和子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保险集团如何进行全面市场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保险集团混业经营市场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保险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日益成熟,保险业已经成为支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保险集团已成为金融体系日益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集团是以保险为核心,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金融混业经营集团。保险集团的金融混业经营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但也增加了保险集团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能受到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构成了全面的市场风险。保险集团混业经营中子公司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子公司业务性质都有其特殊性,给集团市场的全面风险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
保险集团全面市场风险管理的架构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6年颁布的《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中,将市场风险定义为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和表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并根据导致市场风险因素的不同将市场风险划分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和黄金等商品价格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保险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呈现出高层化、扩散化、契约化和网络化等特点。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又使保险集团的市场风险进一步上升。在这个背景环境下,保险集团应考虑设计一个有效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通过建立和适时调整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和化解集团和子公司层面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集成管理的风险管理架构应设计为矩阵式的市场风险管理架构。它应在横向业务整合的基础上,增加纵向的管控,将同属性的交易或者具有相同风险因子的品种进行风险加总。金融集团由决策层确定总体风险资本,然后把总体风险资本限额按横向(子公司)来进行分配。即将风险资本限额在集团不同的子公司之间进行分配,子公司再将所配的风险资本限额配置到每一个业务部门,则每一级的管理者面对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把下一级的投资活动产生的风险限制在可控范围内。如果每一级的风险管理者都能做到随时掌握和监督下一级的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能对突破既定限额的情况进行及时干预,则风险管理就算真正达到目标(层级管理)。
保险子公司与资产管理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新《保险法》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一直有严格规定,只允许投资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由于投资渠道的限制,加之1996年5月以来的8次利率调整,使保险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或低收益状态,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1998年以后,保险公司陆续获准可以进行同业拆借、买卖中央企业aa+公司债券、国债回购、协议存款、企业债券及证券投资基金。2004年,保险公司又获准可以买卖可转换债券、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投资银行次级债。2004年10月,随着《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可以直接进入证券市场进行股票投资。一般来说,保险资金运用的原则应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三原则, 并在遵循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以求取得更多的收益, 同时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应付日常开支和保险赔付。
保险资金运用可主要按照风险限额管理来实施(子公司层面),首先根据保险子公司(或保险资产子公司)的资本实力、股东目标与风险偏好、监管规定等,确定保险资金运用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相应的抵御风险损失的风险资本限额;然后,根据对各业务部门或交易员的风险调整的绩效测量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在各层次间进行风险资本限额的分配;最后根据分配的风险资本限额对各业务部门乃至每一笔交易的风险进行监控,并根据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估结果以及其它因素对风险资本限额进行动态的分配调整。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越大承受高投资风险的能力越大,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有净保费与净资产之比,美国的保险监管认为3:1为满意的最大安全比例,这一比例愈大,保险资金的运用规模可以相对大些。未决赔款准备金与净资产之比高于1:5,保险公司有可能破产,这一比例愈大,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规模相对小些。我国2001年制定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也规定了财产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指标,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监管指标。严格根据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偿付能力,对保险投资总投资额及其风险限额上做出限定,对保险资金投资的市场风险将起到事前控制的作用。
银行子公司的市场风险
管理
我国银监会2004 年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从操作层面上对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提出了要求。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交易账户总头寸高于表内外总资产的10%或超过85亿元人民币的商业银行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这意味着,银行子公司必须对市场风险进行合理的管理,以便对市场风险资本金进行管理。
银行子公司目前产生市场风险的资金交易品种,主要包括外汇交易(如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掉期等)、贵金属交易业务(如黄金白银的即期买卖、远期买卖、掉期及租赁交易)、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掉期期权、外汇期权、债券期权、利率期货、指数期货、指数期权等)、利率产品业务(如机构债券、公司债券、短期商业票据、新兴市场公债等)、结构化产品业务(如信用违约互换、与信用相连的债券等)。随着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银行子公司的经营重点由传统的贷款业务向市场业务转移,面临的市场风险的种类和规模将成倍增长。
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要求商业银行根据资产负债的特征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针对两个账户的不同特征选择合适的方法计量市场风险。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需计提资本金的市场风险包括以下风险: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其中不包含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银行子公司应当尽量对所计量的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的市场风险(特别是利率风险),在全行范围内进行加总,以便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了解本行的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在操作层面上,由于银行账户采用账面价值核算,而交易账户采用市场价值核算,因此常用的var方法主要集中于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衡量,而无法覆盖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后者往往使用敞口分析、缺口分析或敏感性分析加以补充。这样,在计量两大账户风险的方法上就出现了不能统一的局面。
银行子公司应对两个账户进行市场风险的统一管理。统一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有助于高级管理层准确衡量全行范围内存在的风险。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割裂,则可能因统计口径、参数设置和计量方法的不一致给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造成困难。银行账户的var
可用monte carlo模拟利率和汇率的未来变动,计算出银行账户在一定置信度下的最大可能损失,这在本质上与交易账户的计量是统一的,因而从技术上而言,统一两大账户的市场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证券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承销业务的市场风险是余额包销的风险,证券承销业务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将承销的股票全部销售出去,不能产生余额包销,而股票能否销售出去的核心在于股票发行定价。因此,证券承销业务事前风险管理的核心在于承销证券发行定价能力。另外也可对承销股票的var(ipo新股价格变化可用二级市场中行业相同、经营状况相同的公司的股价变动来反应)进行估算。
(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风险
证券投资风险主要是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二级市场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可采用以var限额管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策略。
(三)融资融券业务的市场风险
2008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宣布要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在融资交易中,证券子公司可能会面临到期客户不能偿还融资款,甚至强行平仓后所得还不足偿还融资款的风险,即客户把损失风险转嫁给证券子公司。还有,证券子公司在动用自己的资金或者证券为投资者融资融券过程中,由于错误判断市场所引起的风险,即股票上涨误判为下跌融出资金,而股票下跌误判为上涨融出股票,也将直接对证券子公司的利润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引入卖空机制后,估值偏高的机构重仓股也会存在下调的风险,抱团取暖的现象将大为减少,这些将增加证券子公司的自营业务难度和风险。
针对融资融券可能的市场风险,证券子公司应建立信用账户预警系统,对客户信用交易帐户的融资买入和质押股票的风险指标进行动态监控,量化融资质押证券强制平仓的预警线和平仓线,并且根据市场趋势调整融资融券的比例。
信托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1日,中国银监会正式颁布实施新修订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同时下发“关于信托公司过渡期有关问题的通知”,这就是业内所谓的信托“新政”。《办法》第二十条规定,信托公司固有业务项下可以开展存放同业、拆放同业、贷款、租赁、投资等业务。投资业务限定为金融类公司股权投资、金融产品投资和自用固定资产投资。目前,信托子公司的自营业务有
较大的比重在证券投资上,因此自营业务的实时监测就目前的自营业务的品种而言,反映的主要是证券投资的风险。
对于固有业务项下证券投资的市场风险及管理情况,信托子公司应对因股价、市场汇率、利率及其他价格因素变动而产生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值进行估算(即证券投资组合的var值),分析上述价格的变化对公司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的影响。对于有些资金信托项目,资金信托计划中承诺通过调整管理费弥补投资者的利息风险,将投资者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附带转嫁到信托公司自身上,从而吸引投资者的,信托子公司对这类信托项目的利率风险的估算可采用利率风险var,计算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由于基准利率变动导致的管理费用的最大可能损失。
基金子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
一般而言,基金投资的实际风险承担者是基金管理公司的客户——基金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只是受托理财,作为报酬,基金投资者要支付管理费给基金管理公司。因此,从集团层面来看,基金管理资产不纳入集团的市场风险资本限额汇总计算,对基金公司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属于指导建议层面,对其投资的市场风险进行动态测算与评估并给出指导意见。但对有些特殊类型的品种,则应测算其不能保本对基金公司造成的潜在损失,且应对其实施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严格动态监控。
摘要:我国的市场经济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的一种资本流通与跳跃经济,其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极具风险的经济模式,而且在我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普遍存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薄弱,信息缺乏,管理手段和方法较国外企业而言相对比较落后,这使企业在如今国际化的竞争形势下,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而且能够减少企业损失、增加企业效益以及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策略
在当今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不断加深的时代背景下,国际间和区域间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流动日益加快,进而使得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当今我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而且一招不慎很有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企业。因此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要使我国企业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进而实现掌握在市场竞争中的主动权,将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各企业就必须要强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目前在我国,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人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都普遍较为落后,存在着大量类似于美国安然事件的丑闻。例如我国的手机企业天语,天语手机崛起于“山寨机”,而后通过发展成功转为我国手机生产的“正规军”。在2007年,天语手机的销量一度达到高峰,1700万部的年出货量直逼当时在中国市场称雄的诺基亚,成为国产手机的领导者,但仅仅时隔八年之后,2015年年末,一则关于天语手机员工放假、工资暂时停发,强制成立合资公司变相裁员的报道便预示着这个曾经的国产手机王牌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再比如具有58年历史的老牌卫浴企业——湖南国维,近期在国际和国内诸多压力的影响下,已经陷入资金链断层、停产、倒闭的困局。这一系列事件表明我国企业必须重视和重新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且这种要求已经越来越紧迫。而对于我国有关政府部门而言,早已在2006年便开始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积极尝试,例如国资委所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使我国企业第一次有了自己可遵守的、全面和权威的风险管理框架。从“指引”中可见我国政府部门对于风险管理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但我国仍未出台一部专门针对私人企业的系统的风险管理指引。因此,我国私企应该在借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大前提下,广泛学习与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并结合我国私企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而建立一个适合我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从而提高我国私人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二、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策略
在如今的经济环境下,要提高我国私人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以战略性风险、经营性风险、财务性风险及其他风险这四个主要的风险类别四个主要风险类别为着力点,主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提高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
提高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眼光,就是要求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要以一种超前的眼光来看待企业的发展问题,不局限于眼下的发展成就,而要在现今的发展情况下,敏锐的抓住市场发展的趋势,争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以我国的手机品牌小米为例,在小米刚开始步入市场时,仅仅是一个手机制造企业,在市场的占额远远逊色于国外的三星、苹果等品牌,但由于雷军及其经营团队,敏锐的察觉到了“智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于是小米在发展战略上便把“智能化”提到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继续以手机生产为主业,在此基础上研发例如手机的配件——蓝牙耳机和充电宝、航拍设备、平衡车等一系列产品,从而实现了小米市场份额的大幅上升。
(二)提高企业经营的风险意识
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主要是要求制定合理的风险评估制度以及风险预估机制,不仅仅要看到眼前可能的风险,而且要考虑在企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就比如曾经的“天府可乐”,“天府可乐”曾经在饮料市场中独领风骚,特别是在西南市场,可以说是老一辈人记忆中的味道。但在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国家品牌: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强势入驻,国内饮料市场发生巨变,但“天府可乐”仍旧依仗着曾经的国企光环和品牌历史,未意识到可能的风险,最终导致销声敛迹。尽管近年来又希望凭借“回忆”重新打响品牌,但终究无力回天。
(三)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法律法规的明文要求。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会计法》、《预算法》、《审计法》等一些列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规范,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一个明确的要求。而且随着大量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善进而导致企业破产的消息传出,每一个清醒的企业经营者都应该对于自身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与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进而促进自身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四)加强对于其他风险的应对能力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面对安全风险、诉讼风险等其他各方面的风险。而对于每一个企业而言,要完整的规避这一风险都应该提前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规避制度。以诉讼风险为例,企业应该培养或引进专门的法律人才或者同某一具体的法律服务机构达成合作关系,进而使企业在进行每一步的经营发展之前,都能充分的考虑是否合法,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合理,即使诉讼发生了,也能够保障对企业没有太大的影响。
作者:李文步 单位:新投华瀛石油化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文献综述
Mille(r1992)就国际贸易中的问题首次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概念,并给出了风险的一体化框架,不仅分析了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存在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宏观经济风险等多种风险,而且还分析了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且需要建立整合风险管理应对这些风险。Miccolisetal.(1998,2000)认为,企业应当综合考虑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及控制,集中利用企业的风险管理资源。Nottinghametal(.2002)认为,每个企业应该设计一套适合自身企业的风险集成框架,依据自己的实践,对组织的核心资源进行整合。姜虹(2006)提出了集成风险管理以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为运行载体,以财务、技术和人文为导向,构建机构化、网络化的风险管理系统,以达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郑雪平(2010)对集成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分析了集成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并详细阐述了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的实施要素以及具体的实施路线。王清刚等(2013)在COSO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基础上,提出风险智能管理框架的新思想,将风险管理与企业目标及价值创造联系起来,认为风险管理是一项全面系统的企业管理职能,是由特定要素构成的完整框架。不仅学术界关注全面风险管理,不少专业团体与组织等也陆续各自的风险管理框架。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简称GARP)提出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包括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部分,并辅之它们之间的融合。北美非寿险精算师协会认为风险管理包括环境扫描、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集成、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风险监控七个紧密联系的步骤。COSO委员会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整体风险管理的过程以及实施的要点,是全面风险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提出了由风险管理目标、要素和主体构成的三维矩阵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6年6月6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管理初始信息、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五个步骤。2009年,中国的第一个风险管理标准从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风险管理原则、风险管理过程和风险管理的实施等方面作出规范。总的来说,上述研究和指导框架都提到了“全面”的本质理念是集成风险,但是没有具体阐述怎么集成。集成的内涵是指为实现特定的目标,集成主体创造性地对集成单元(要素)进行优化并按照一定的集成模式(关系)构造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系统(集成体),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集成体的整体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更加有效地实现特定的功能目标的过程。因此,本文依据集成的内涵给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详细阐述运用“集成”集约管理企业复杂多变的风险。
二、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
依据企业集团规模大、布局广、法人多、层级多、业务多、风险复杂多样等实际特点和国内外取得的成果,构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它由两部分构成———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集成平面和贯穿整个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要素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其中过程子系统是三维空间。
(一)风险管理集成平面
风险管理集成平面代表了企业集团管理风险的集成方式———风险垂直集成方式和风险水平集成方式,二者组成一个二维集成平面。风险管理集成平面上有企业集团组成单位、风险和风险管理系统。企业集团组成单位的层级性和平级性是集成方式的依据,层级性为风险垂直集成方式提供依据;平级性为风险水平集成方式提供依据。风险是集成的对象,风险通过集成组成一个有机的集成风险体。集成为风险管理系统提供管理的集成思想,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风险垂直集成方式是企业集团从集团的最低层级———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开始,层级递进扩大风险集成范围,将集团面临的一般风险和特有风险不断纳入到已有的风险集成范围内。风险集成范围逐渐扩大,从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到所有部门的风险集成,再到所有子公司的风险集成,最后到集团的风险集成,企业集团的所有风险都被集成进来,完成集团的风险垂直集成。在垂直集成风险方式中,集成风险的范围是层级递进扩张的,低层级的集成范围包含在所有高层级的集成范围里。风险水平集成方式是企业集团从同一层级具有相同上级的所有组成单位进行风险集成,是一种平级或水平的风险集成。集团层级包含若干个子公司的风险集成,每个子公司的风险集成又包括若干个部门的风险集成,每个部门的风险集成又包括若干个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从具有相同上级的最低层级的所有业务单元的风险集成开始,不断纳入到更高一级的风险集成框架里,直到对所有子公司的风险进行集成,最终完成集团的风险全面集成。由于集团特有的风险存在,不论是风险垂直集成方式还是风险水平集成方式,集团都应该结合当前风险管理重点和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从某种重大风险集成开始,再逐步扩展到全面风险的集成,而没有必要必须进行全面风险的集成。
(二)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是由要素子系统、过程子系统和目标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都体现集成思想。要素子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基石,由主体、组织、制度、文化、信息系统等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要素构成,保障风险管理工作顺利开展。过程子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神经中枢,接受风险管理信息传入,集成加工消息,然后传出信息,并且分类储存信息。它是风险管理信息加工的核心,包括风险管理过程、价值和知识三个维度。其中,过程维是指风险管理活动的过程,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控制、监督改进五个循环过程;价值维是指衡量风险管理活动创造的价值;知识维是指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的风险管理经验、技术。目标子系统是风险管理的方向,是风险管理达到的目的,它由安全、协同、责任、发展、战略五个目标构成。下面对全面风险管理系统详述:
1.要素子系统
要素子系统是整个系统构建的基础,为过程系统和目标系统提供支持和保障,过程系统和目标系统受到要素系统的约束和限制。它由主体、组织、制度、文化和信息等子系统组成。主体是实现集成风险管理目标的人员。主体不仅实现本层级水平方向的风险目标,还要实现集团垂直方向的风险目标。组织是风险管理的层级和机构,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是企业集团风险管理得以有效开展的组织保障,体现了集团垂直性的风险管理组织和本层级水平性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是保障企业集团风险集成管理正常运行的制度基础,是由企业集团垂直的标准的内部风险制度体系、子公司水平的特色的内部风险制度体系和外部监管风险制度体系构成。风险文化是企业集团企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世界观。风险文化通过集团垂直一致标准和本层级水平特色的两种风险管理意识组成,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保驾护航。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系统提供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支持,是集成风险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各部门之间无限沟通的桥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集成企业集团的风险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把企业集团各系统无缝集成对接,打破各系统的信息孤岛,实现风险管理集成的全覆盖和风险信息共享。
2.过程子系统
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过程子系统是由过程维、价值维、知识维三个维度构成。它是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实现的核心和技术关键,是实现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三个维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知识维是过程维和价值维的工具,价值维是过程维和知识维的纽带,过程维是价值维和知识维的基础。
(1)过程维
过程维包括风险偏好、风险分析、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监督改进五个过程,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活动链,而是不断进行循环,构成完整的风险管理流程。风险偏好是依据监管要求和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目标,设置多维度的统一的集团风险限额,然后把统一的风险限额从集团层层分解到子公司、部门、业务单元,并且保证各层级风险暴露超过设定水平时及时报告上一层级。制定风险偏好时,风险偏好从业务单元层层垂直集成到集团。在此基础上,集团制定统一的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风险分析是以风险管理目标为方向,以风险偏好为界限,多角度识别、分析和集成风险,不仅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复杂多样的各类风险,还要集成风险,把集团的所有重大风险都纳入到分析的范围,通过风险集成结果,实现风险资源的精细化管理,提升风险的管理价值。风险分析不仅借助一般风险的分析方法,还要借助Copula函数等集成分析方法。风险决策是依据风险分析结果、风险资源、风险管理目标等约束条件,以风险管理价值为目标函数,求出符合条件的、优化的、集约的、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不仅利用风险之间的相关性抵消风险损失,还要利用风险叠加放大作用管理风险源头,防止风险放大带来的损失。风险控制是依据风险决策策略,相应责任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风险,保障企业集团的经营活动正常进行。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避免风险策略、控制风险策略、分散风险策略、中和风险策略、承担风险策略和转移风险策略。监督改进是及时跟踪风险集成管理过程,并根据监督结果、价值维分析的结果和变化的环境对风险管理进行改进和提升。它是风险集成管理的最后环节,也是下次风险集成管理的开始。企业集团在运用以上五个过程的时候,从集团整体角度出发,通过风险集成,集约优化风险管理资源,有效控制风险,使风险管理创造价值。
(2)价值维
价值维是通过构建风险价值评价模型,衡量风险管理的价值,动态评价风险管理过程,为过程维反馈风险管理改进的方向,为知识维提供风险的管理知识和技能。风险价值模型包含三个子价值模型———风险管理能力价值模型、风险管理效益价值模型和风险管理协同价值模型,从能力、效益、协同三个角度衡量风险管理的价值,运用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它为企业集团的风险、投资、发展和战略等提供决策指导,升华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价值。
(3)知识维
知识维是指在风险管理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获取风险管理知识和掌握风险管理技能的过程。知识维不仅学习吸收外面的风险管理理论、经验和技术,还要不断总结自己的新经验和新技术。它是开放的、包容的、递增的、共享的。知识维不只注重单体风险的知识,更要注重集成技术的知识。从企业集团全局来看,风险管理知识是标准的、统一的、共享的、全面的,适用于每个组成部分;从企业集团部分来看,风险管理知识是共性和特性共存,特性为共性服务。总之,价值维为风险管理知识维提供采纳标准,哪些风险管理知识需要吸收,哪些需要放弃;价值维也为风险管理过程维指明前进的方向,防止过程维不作为。知识维为过程维和价值维提供工具百宝箱;过程维是知识维不断递增的源泉,也是价值维存在的充分条件。
3.目标子系统
目标子系统是风险管理达到的目的,是对所有组成单位和员工完成风险管理工作评价的依据,是过程子系统管理风险的风向标,也是构建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它的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分为安全目标、协同目标、责任目标、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目标具有层次性,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安全目标、协同目标、责任目标、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只有实现了低层次目标才能实现高层次目标。安全是整个目标系统的基石,它要求遵循法律、法规和准则,使企业资产保值和增值。协同目标是协调员工、部门、子(分)公司、股东、投资者、债权者、客户、相关政府机关、所在地的社区等的利益关系,保障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责任目标是企业集团实现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不仅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还要担负起社会进步的重任。发展目标是在一定时期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世界一流”的企业和人类进步的高层次目标。目标具有现实性、清晰性和明确性,是能够实现的,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性;目标的具体内容是明白确定的,每个员工都能清楚理解自己的风险管理职责,不能晦涩难懂。目标具有集成性和分解性。企业集团内部目标是一致的,不能相互抵触。组成单位的目标是由集团的总目标层层分解而来,反过来,制定企业集团的目标的依据是组成单位的目标层层集成而来的结果。
三、企业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实践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集团如何应用本文的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呢?下面以声誉风险为例说明企业集团声誉风险水平集成的具体实施方法。依照此方法,在声誉风险集成的基础上,不断纳入其他所有风险,完成全面风险的集成。全面风险管理集成的具体实施过程,从风险偏好步骤开始,经过风险分析步骤、风险决策步骤、风险控制步骤,最后是监督改进步骤,然后又回到风险偏好,进入下一循环过程。每一个步骤都要分析风险价值和积累风险知识。下面是具体实施过程:
1.确定风险偏好。
以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的五大风险管理目标为依据,结合集团声誉风险实际偏好情况———负面事件、外部事件(例如本行业的其他企业发生声誉风险事件,本企业集团的声誉也下降)、利益相关者等满意度的当前水平,制定集团的风险偏好目标;然后把风险限额层层细化到具体部门/业务单元。
2.风险分析。
这里以水平集成为例来说明。从业务单元开始,识别、分析本业务单元的声誉风险,然后把同一上级的业务单元的声誉风险水平集成到上级部门,依次类推,直到把所有子公司声誉风险水平集成到集团,得到集团的集成声誉风险。集团的集成声誉风险不是各子公司的声誉风险的简单相加。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经过水平集成后得到内部解决,集团声誉风险损失被抵消;尽管风险限额可以接受一个子公司的1件负面事件,但是,如果有6个子公司都发生相同的1件负面事件,那么此事件可能导致集团发生特有风险———风险积聚。此类负面事件经过水平集成后,风险积聚被纳入到风险集成的范围,集团声誉风险损失被放大。
3.风险决策。
依据风险分析的结果、风险限额和集 团资源,找出使得风险管理价值最优且实际的风险管理策略,充分发挥集团协调优势,让风险管理创造价值。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选择中和风险策略;引发风险积聚的负面事件选择控制风险策略。
4.风险控制。
依据风险决策分析的结果,由集团监督相应单位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使风险得到控制。例如,集团内部客户不满意事件由业务部门采取中和风险策略控制风险;引发风险积聚的负面事件由宣传室采取控制风险策略控制风险。
5.监督改进。
监督声誉风险集成管理过程中的执行情况、遇到的困难和变化的环境,并针对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例如,目前集团对外部事件不能应急,通过监督改进,如果未来发生类似外部事件,集团立即公开信息,使公众确信本集团不会发生此类事件,避免声誉风险带来的损失。
6.风险管理价值。
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都要分析风险管理的价值,让风险管理为企业集团带来价值,从价值中不断改进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过程也是不断积累风险经验、提炼知识的过程,在集团内部共享风险知识,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让风险知识为企业带来价值。
四、结论
“全面风险管理”是以集成方式为纽带,把风险管理要素、过程、价值、知识和目标有机联系起来的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适合企业集团日益复杂的动态开放的系统。它不仅能够洞察风险之间复杂的关系,还能洞察企业集团特有的风险,为集团全面、集约、有效控制风险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它的过程维从过程、价值和知识三个维度相互支持风险管理的智能化,使得企业集团能够较精确地、集约地、协调地管理日益复杂的风险、提升风险管理的价值、丰富风险管理的知识。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五大目标指明了风险管理的方向。全面风险管理集成框架充分发挥合力作用,构筑起防范风险的防线,抵御风险的攻击。期望以上研究能够给企业集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
作者:司马则茜 程莎 单位: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化工大学
【摘要】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必将成为使企业得以良好生存与发展之关键。本文针对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实质与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如何准确设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风险审计
一个企业的管理机制是否在进行具有实际效果的运行,往往反映在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上,换而言之,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将一个企业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进行及时的发现与反馈,从而使企业对其自身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并对其管理机制加以及时完善。然而就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一个企业若想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然需要对其自身在大环境中的竞争与发展进行战略性部署,然而战略性发展过程中必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将企业的这部分风险把控在可控范围内与如何对这部分风险进行及时的预测与预防便成为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何为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实质与工作特点
若想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实质进行透彻的了解,首先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风险”一词的含义,所谓风险并不是人们口中常指的在未来时间所要发生的不好的结果,而其真正含义是对于事件结果偏离所期望值程度的一种有效衡量,因此根据这一理论,COSO将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理解为,在该企业发展过程中将要出现而尚未出现的,会对企业发展过程与目标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的发生可能性,由此将对于企业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规划入企业内部管理的工作范畴。
(一)关于其工作实质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审计部门对其战略发展风险所做的良好的管理与预控工作,是使该企业的运营效率得以有效提升以及企业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大多数企业而言,其首要任务便是将其内部审计部门的传统工作思路进行及时有效的突破与改良,使其脱离传统审计工作思路的束缚,将工作中心逐渐向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与预控工作方面进行偏移[1]。根据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所指出的相关理念,企业通常将其内部审计部门对于风险管理审计部分工作的工作范畴规划为对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审计与评估,然而着眼于我国当前企业发展现状,这种理念与规划是较为片面的,当前的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应当是在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关审计人员对企业整体风险体系进行全面而透彻的了解的情况下,对企业可控制部分风险进行相应的管理与评价,并对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部分风险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与评估,而后设计有效的方案将该风险尽量降至可控制范围内。
(二)关于其工作特点
关于风险管理审计的工作性质,其实就是在对于传统审计管理工作的优点进行完全汲取的基础上,将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范畴拓展为针对企业整体风险进行审计与管理,因此相较于传统审计工作而言,如今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在工作特点上也有所拓展与改进,其中较为主要的工作特点包括:加大对审计对象的相关运营模式与发展规划的关注力度;在审计工作进展过程中将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观念进行充分有效的渗透;加大对风险的预测与评估力度从而使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得以及时有效的控制与管理等。
二.如何准确设立风险管理审计的审计目标
(一)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进行准确的评价与估算
当前形势下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所要做的工作包括,根据对于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规范与业内专业权威的文章报道的分析与思考,来判断自身所在企业是否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需求,在符合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合理准确的建立,于此之后将原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框架与后续所建立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范畴拓宽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将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上升为企业的战略性发展风险,从而使企业的战略风险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及时发现、预测、评估、管理以及控制等工作程序得以良好的把控与降低,是企业对于整体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更加有力度且有效率[2]。通过对COSO所指出的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原则与规范的严格遵循与执行,企业原有的发展战略层面风险与其不断变换更新的运营决策风险都将得到合理有效的初级管理,而且相较于企业原有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框架而言,企业的风险控制管理框架对于企业的战略性发展目标具有更高层次多角度的支持与协调,并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准确预测与全方位具体评价予以了加大力度在重视,对可控制范围内的风险进行加大管理与把控力度,对暂时不可控制的风险进行及时的发现与评估,并通过有效对策与手段尽量将其降至可控制范围内,而后加以管理与把控,因此风险管理审计工作的工作重心在于将企业的运营风险与战略层面风险进行透彻全面的分析与了解,并对二者的关键因素加以周密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企业的发展目标得以早日实现。
(二)对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
提出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企业所面临的不可控制风险或者控制无效风险得以有针对效果的管理与审计,因此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不同于企业原有的将工作重心安放于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传统风险审计工作,其审计内容与审计重点对企业的相关审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不仅要对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将企业的原有风险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规范,其还要将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漏洞之处进行严苛的分析与评价,从而检验出企业所需要面临的不可控制风险,进而根据分析与评价内容向企业管理层进行汇报与提议,使企业管理层对面临的不可控风险进行直接有效的管理,与此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将企业对于风险的管理体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及时地发现与完善,从而使企业内部的原有风险尽量降至最低甚至得以消除,而后在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的运营风险以及战略风险进行测试、评估与控制,是企业得以更加健康的运营与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国内外各企业发展与竞争的形势,在不久的将来企业的风险管理审计必将成为使企业得以良好生存与发展之关键,因此企业应当提早对其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得以继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周乾维 单位:中国石化管道储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