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4 11:36: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环境的突然转换而之前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不能尽快适应环境;大学里学习方法与氛围的不同;在与人交际方面的弱势;对未来生活的愿望、理想过高;父母的期望难以达成等原因,导致了一些大学生产生了焦虑、自卑、封闭的心理。这些心理上的不平衡,经由日渐的积累,心理健康的问题日益严重,不可忽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通过科学的治疗途径,正面应对并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给大学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普遍的关注。据原国家教委1989年对12.6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学生中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1]校园内,出现学生精神失常、非正常死亡现象不断增加,给高等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大高校的使命。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以来,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求助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实一些大学生的精神求助,同样不容忽视”[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 [3]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

1、环境、角度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新生活的焦虑心理。

作为大一新鲜人,在刚进入大学时就会遇到生活上的不适应。中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系使得学校忽视了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隐患。大部分的同学们都是父母心中的宝贝,在家里通常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而进入校园后,由于习惯了原来生活的亨受,则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在另一方面的学习生活来说,大学里的学习制度和方法都与中学时的大大不同,一些适应能力差的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常束手无策,焦虑不安,日积月累极有可能出现烦躁、紧张、疲倦失眠等神经衰弱症。

2、不擅人际交往造成的抑郁心理。

大学里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可以说成是一个小的社会群体。进入大学以后,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而有的大学生可能性格上比较内向、孤僻,或不擅言谈,不知道怎么样来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同学产生矛盾,甚至导致疏离的结果。

3、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在进入大学前,经过高考的学生们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学习生涯再次重新归为零。在面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都会很兴奋地想象自己的大学会是怎样,自己的学习生活又会是怎样。但事情往往不会那么顺利,有些学生因为家长的专制或成绩、运气等的因素,没有如愿地来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学。他们就会感到前途渺茫,困惑失望,从而形成了失落的心理。

4、学习与生活的压力。

压力是无形的,是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环境因素给我们造成的紧张感。大一新生刚进入校园,还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如果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感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上感到些微压力,更不用说预备考研,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等带来的应试压力了。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约有15%是贫困生,而这其中5%左右是特困生。对金钱压力的切身感受,让他们感到自卑,更加深了在学习上的压力。

5、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上,大学生们对未来的生活虽有向往和迎接挑战的兴奋,但在没有丝毫社会经验和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他人的引导,反而更易产生迷茫的心理。在受挫之后,更加容易采取被动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徘徊不前。

6、自我意识不正确而致的自卑心理。

在上大学之前,很多学生都是中学的尖子。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自己总是受瞩目的,能干的,优秀的。而进入大学以后,环境改变了,原有的优势不再了,由于经验不足,屡遭挫折,进而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深渊。

7、恋爱的烦恼。

经过了高中严酷的学习生活,进入大学后的学生们不再受到过多的限制,学校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文规定不准学生谈恋爱。所以,当在校园中看到一些学长学姐们的潇洒身影时,为了摆脱空虚和寂寞,也萌生了谈一场恋爱的愿望。而大学生往往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交往程度,很可能出现一些伤害他人或伤了自己的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二、解决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阶段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基本上是在此时形成。在面对新的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时,,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对于推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学校也可以开展并提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情况,找到倾诉的对象,受到正确的引导,及时走出心理误区。

3、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学校可以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定期性地进行学生的必理健康调查,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来源进行分类,做到对学生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系统化的了解,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4、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高效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反之,恶劣的,呆板的生活节奏,沉闷、压抑的校园氛围,则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组织观看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电影,听讲座,出板报,提供大学生互相交流的活动平台,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总之,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式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包括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人际关系方面、自我认知方面、情爱方面、情绪方面等,会不同程度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文章就当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行了论述,并根据笔者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论文曾强调指出,大学生要“既有强健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因此,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意义重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人的过渡,从而建立起自己稳定的人格结构,在心理上逐步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从而走向独立和成熟。毕业论文在这一人生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很多重要的人生课题,不仅要承受由于社会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还面临着自身许多特殊的问题,诸如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与恋爱问题等。对于这些矛盾、冲突和压力,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和化解,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为紧张、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所侵扰,从而引发心理问题,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从近几年来有关高校和学者的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另外,近年来大学生中由于心理问题或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休学、退学现象乃至自杀、凶杀、犯罪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1.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硕士论文以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健全的心智为根本任务的,应当着眼于全局,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认识。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般的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对暂时的心理不适进行调节,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另外,还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咨询不仅是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帮助,而且能为心理正常的学生提供借鉴性的经验,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增强对心理不适和不良情绪的缓解、控制能力,从而使其更有效地开展学习,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开展心理卫生讲座以及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宣传等方式进行。2.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此,要认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工作,并充分利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日常咨询记录等,按学院、班级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这种心理档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依据,不仅便于我们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和共性问题,及时发现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医学论文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我了解、自我认识,预防心理问题,以促进其健康成长。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学生个人心理档案的管理一定要有严格的保密性,以免因此而影响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课外活动都是面向群体开展的,属团体性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能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但还有一些学生需要通过个别性的教育——心理咨询来解决个体发展和适应等问题。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通过咨询者和求询者的协商、交谈和指导的过程,职称论文为求询者提供心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它在帮助、指导学生更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和完善自己,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挫折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具体的方式可以采用门诊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由具有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老师担任,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直接指导和帮助。对于在普查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采取由咨询者主动约见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提供帮助。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1.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从总体上看,近年来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一些地方、一些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既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律性认识不足的因素,也与某些高校领导只重眼前效益的短期化行为有关,在一些领导看来,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作用和最直接的效益就是“保证学生不出事”。而这种认识的根源在于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从而获得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有赖于学校上下各有关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英语论文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个别人的,也不是由个别人来完成的,学校的教职员工,特别是直接面对学生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等一线工作人员,必须真正树立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并付诸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长久而富有成效地坚持下去。2.结合高校实际,科学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未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工作人员不应直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因为他们在心理咨询中往往套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经验和方法,而违背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规律和要求,留学生论文从而对咨询对象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此外,鉴于高校心理咨询无论是服务对象还是工作任务都有别于医学机构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高校心理咨询应注重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而非心理障碍的矫治,因为大多数的心理障碍是需要专i'-i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治疗和干预才能够予以矫正的,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能够及时准确地将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病例转介到专业机构咨询,才能更有效、更恰当地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积极作用,否则就会陷入费力不讨好的窘境。3.要开设必修课程,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课堂教学是实施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如果只靠课外的活动来开展工作,其收效是相当有限的,也难以促进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高校的“两课”教学工作已日臻完善,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有些高校已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但远远没有满足现实的要求。因此,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有效的教育。根据笔者的体会,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新生的必修课,使他们一进校就接受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工作总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现实性和针对性,体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要尽量摆脱单纯理论知识灌输的模式,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开展心理训练等生动活泼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开发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教学内容,实现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摘要:针对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重要性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高校学生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针对广大学生,建立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协会、学生工作部门的定期联系制度,及时提示与预测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期果断采取防范措施,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一种机制。

要建立心理预警信息网络,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高效的体系[1 ] 。通过这个体系,可以及时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状况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迅速处理,在必要时能够作出有效的反应。心理预警网络大体分为基层网络系统、高层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三个方面。基层网络系统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工作由学生干部负责,主要工作是接触同学,了解同学,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高层网络系统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协调学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基础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主持全体学生心理普查与咨询,从事心理教育内容研究;信息网络系统负责各个网络间心理健康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工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并将其纳入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统筹安排。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有三:预防———以发展性教育内容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的发生;预警———以心理测量、心理健康情况分析和心理危机评估的方式,实施学生心理危机行为预警防护;干预———以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的手段,应对、排除和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和极端行为,并在必要时实施医疗转介[2 ] 。

第一,要积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排查。每学年为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根据学生需求开展多种心理测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总结带有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向学生工作系统和相关部门反馈,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防范个别突出心理问题的加剧。

第二,建立和健全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个人五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确定各级负责人及工作职责,建立学生中发现心理危机或隐患的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防止和减少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给与帮助治疗,把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将心理问题对学生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真正做到将工作由事后控制转向事前预防。

第三,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追踪与反馈。

对渡过心理危机的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可以发挥进一步预防功能。班主任、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继续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关怀与帮助,使其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活状态,同时宣传讲解一些有助于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在危机多发群体中,建立长期定时反馈机制,对危机人群进行特殊照顾,预防心理危机重发。

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途径 (一) 健全制度,优化管理,搭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制度体系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纳入学校、学院学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强化其重要地位。在高校逐渐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总结,注意借鉴有效经验,总结先进工作模式,将工作实践总结反思,上升为具有普视性的理论。积极推广有效工作模式,建立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二) 加强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的有相对稳定素质的优良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服务技能,丰富专业知识,积累教育经验。定期举办由辅导员、班主任参加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班,逐步建立培训制度,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意识和对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预防能力。

(三) 提供高校心理预警机制发展的必需条件

学校、学院在人员、经费、场地、设施等方面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支持力度,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场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施建设,营造心理健康良性发展的文化氛围,进一步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学院要积极支持心理教育教师参加校内外教研科研活动,从理论上武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升他们从事研究与工作的兴趣与热情。

(四) 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

预警机制要力图改变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事后管理补救为事前的防御,积极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范围,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途径与形式,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水平与心理承受能力,从每个学生主体出发,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抗风险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根本所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试论开展阅读疗法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势及措施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阅读疗法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图书馆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阅读疗法的原理,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的优势以及具体措施,使得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具有现实性。

1 大学生心理状况现状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竞争越来越强烈,人类所面对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也复杂多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类社会关注,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就提出整体健康的概念,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个概念将健康概念从单纯的生物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理健康成为重要内容[1]。

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他们有着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学习、经济、竞争、就业、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等都对身心尚未成熟稳定的大学生造成诸多压力,当这些压力导致理想和现实出现矛盾和冲突时,部分人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对大量优秀大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访谈,发现在优秀学生中患有“心理综合症”的比例竟高达40%。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00年上半年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报告》,通过对北京23所高校大学生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8%的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的心理问题[2]。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9.13)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男生高于女生,农村新生高于城市新生[3]。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引起了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教育部2003年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各个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教学辅助单位应充分发挥丰富馆藏资源优势,加入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支撑的行列中来。而融合医、图书馆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阅读疗法, 在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校图书馆近年来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产生了较好效果[5][6]。

2 阅读疗法

2.1阅读疗法定义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阅读的保健和辅助治疗作用,古埃及的一些寺院图书馆就因是治疗中心而闻名,掌管文献的馆员被称为“生命之宫的文臣”,在古埃及底比斯城的一个图书馆正门上方还刻着“医治灵魂的良药”[7]。中国汉代的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8] 但真正使用阅读疗法这个词还是上世纪初的事。阅读疗法(reading therapy)也叫图书疗法(biblio—therapy),是由美国人塞缪•克罗色尔斯(samuel me—chord crothers)于1916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monthly)上发表文章,首次提出并使用了这个词。1961年阅读疗法被收入《韦氏新国际词典》(第3版),并给予了这样的解释:①用有选择的读物辅助医学精神病的治疗;②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帮助解决个人问题。我国出版的图书情报学词典将阅读疗法诠释为“为精神障碍者或行为有偏差者选择读物,并指导其阅读的心理辅助方法。”[9]

2.2 阅读疗法的心理学原理

阅读疗法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阅读活动起源于人类治疗身心疾患的需要,自发生之日起就具有治疗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阅读过程既能带来共鸣、净化、平衡、暗示、领悟等各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有调动着五脏六腑做着看不见的体操,这些活动起到了调节情绪、锻炼器官机能的作用,从而收到保健祛病的效果[10]。意大利诗人但丁说得好: “我在悲痛时想在书中寻找安慰,结果得到的不仅是慰藉,而且是深深的教诲,就像有人为了寻找银子,竟然发现了金子样”。又如我国古人谈到书对与人犹如“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愤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这些话都形象地揭示阅读疗法的魅力及其妙处所在[1]。阅读之所以能够治病,在于它传达给读者的情感恰好减弱或抵消郁藏于读者心中的不利身心健康的情感,从而缓解减轻读者的病情,这就是阅读疗法的作用机制。阅读是一个思考过程,能充分调动人的注意力,人在书的引导、启悟下不断提高对人生、社会、生命、疾病的认识,心胸豁然开朗,加上书中美好的欢乐情绪的感染,心态变得乐观安详,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阅读是一种心理体验,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与作品的感情内涵融合共鸣的过程,从而产生美的享受,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改进处世态度,拓宽知识面,激发审美兴趣,陶冶情操,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阅读疗法的干预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首先图书馆藏书与资料非常丰富,是广大读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每一个读者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自己喜欢的读物,并且是免费提供,可以随时、随地阅览,不受时空限制。其次,图书馆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去的公共场所,而且大学生业余时间的重要去所,到那里进行阅读,不怕泄露任何隐私,不会伤及个人自尊,没有任何精神压力。例如,大多数学生有性困惑,但都难以启齿,不想和别人交流,而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就能了解基本的性知识。最后,通过阅读相关图书,增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抵御心病的能力,起到预防、治疗双重效果,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大学生是充满着对知识渴望的群体,高校图书馆可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阅读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促进作用,拓展自己的教育职能,把“阅读治疗”作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助手段。

在某医学院2009年至2010年对采取为期一年的阅读疗法,在学生中受到普片欢迎,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分别阅读疗法干预前后对学生进行测评,以观开展阅读疗法的效果。2009年与2010年测评群体间scl一90各因子得分均值的比较,显示2009年的学生群体在人际敏感、抑郁、敌对、恐怖高于2010年。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一年的阅读疗法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效的,能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可以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因而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可以成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途径。

4实施阅读疗法的措施

4.1 首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常的心理健康,怎样区分自身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了解心理问题的症状及危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如可能正在被难耐的负向情绪所困扰,可能由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或不幸而正在遭受精神的痛苦,或者是隐私无法向朋友或家人倾诉,在万般无奈中,又不想向心理咨询师的救助,阅读疗法可以成为唯一的精神解放的归宿。

4.2 对阅读疗法这种教育方式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

在日常生活中,用图书来缓解情绪问题自古有之,但阅读疗法并不是耳熟能详的名字,因此,应对此进行多方面、多途径的宣传。让学生了解普通阅读和阅读疗法的区别在于阅读过程的强度,也在于是否有针对个体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读物选择,是否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对我校某系大一至大四524名学生进行有关对阅读疗法认知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近72.18% 的人对阅读疗法和心理健康疾病认识不足,以至阅读疗法的心理治疗工作不能广泛开展。因此要通过知识讲座、宣传海报、图书馆网站、校广播台以及读者协会等多样化的手段和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阅读疗法,让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明白问题的所在,使大学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使用阅读疗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3 培养阅读治疗馆员

阅读疗法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专业阅读治疗馆员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正确引导和心理辅导,这对馆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但要具有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哲学、心理学、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网络应用技术,所以一方面对全体馆员进行专业的心理学、医学知识的基本知识、理论、实践的培训,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学生无论何时进入图书馆,遇到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和谐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要选拔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好,并且有一定阅历,具有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馆员对大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或心理咨询,努力培养一支图书治疗的专业化馆员队伍,使他们不但对图书有精深的研究,而且要非常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并把图书与相应的心理问题对应起来推荐给读者。有条件的可以聘请心理医生,最为合适的是和心理学教研室老师协作。

4.4 建立阅读疗法服务机构

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图书馆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柱责无旁贷,但是阅读疗法要有针对性认真计划和精心设计才能取得积极疗效。首先成立一个有阅读治疗人员,心理指导老师和学生义务馆员共同参与的阅读疗法服务机构。心理指导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普片的是开展问卷调查,比如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学生进行测评,或者自制心理健康调查表,了解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制定阅读疗法具体实施办法。如:对有普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开展群体阅读指导服务,患有特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跟踪阅读治疗服务。阅读治疗人员根据科学适用的原则,选择富于知识性、哲理性、趣味性的书、刊、报等馆藏,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择业、交际、恋爱等等问题,编写《阅读疗法专题书目》,为有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出书方,并提供正确的阅读指导。学生义务馆员平时与同学联系密切,可以随时及时地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反馈给阅读治疗小组,并把有针对性的阅读治疗书目传递给同学。另外在图书馆内或者是在图书馆网页上,设立“知心信箱”,每天开箱一次,对学生咨询的心理问题,阅读治疗馆员通过会诊,制定阅疗方案。每周末,利用回信的方式将问题予以解答,或推出相关书目索引,或附上专题文章,对问题特殊者请心理医生帮助解决。

4.5 开辟阅读疗法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爱面子、害羞以及怕别人误解等原因,若是大张旗鼓地开辟独立的阅读疗法阅览室,会阻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去阅读相关书籍,像专门心理咨询室鲜有人问津一样适得其反。可以把阅读疗法的场地建立图书馆大的阅读环境之中,于无形之中见有形。前提是培训宣传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别的书籍存放的物理位置,便于学生查找,这是开展阅读疗法最重要、最直接的实践措施。图书馆阅览室的建立应主要考虑轻松优雅、舒适温馨的阅读环境,能使读者心情愉悦,如阅览环境的绿化,洁净,图书馆员可以开展微笑服务等,有利于消除顾虑和心理压力。

4.6 有针对性地采购图书,优化馆藏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图书馆在满足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收集与整理学术性文献的同时,应当增加能够提高学生思想文化和文艺修养、道德素养的社科类和文学艺术类文献以及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读物。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特点,建立心理健康书籍虚拟数据库,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整理出相关书籍,建立有关文档,便于学生查询。首先挖掘现有图书资源,并根据需要并不断补充与完善,充分发挥各类图书的辅助治疗作用。

阅读疗法是进行心理治疗和调节的有效手段之一,还要对它继续深入的研究,不断挖掘和拓展它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让阅读疗法这种集预防和治疗于一体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保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心理健康是全球都关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依托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其阅读需求,通过从浩瀚的书海中有针对性推选的高质量优秀图书,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阅读治疗,引导学生通过书籍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从而进行心理调整,力争为满怀憧憬的学子,构建一个健康、阳光、和谐、平衡的心理环境,使其摆脱心理亚健康状态,维护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陈素红 胡小红 张西平

摘要: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和谐校园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而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里和谐的前提,是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一、心理和谐与和谐校园的内涵及联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了“心理和谐”的概念,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适应和谐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品质的总和,它包括:(1)身心和谐,即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评价客观并悦纳自己;(2)自我意识和谐,即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3)情绪健康和谐,即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是一种稳定的情绪和愉快的心理;(4)人格完整和谐,即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日趋完善,没有明显缺陷,生活情趣高尚,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善于认识自我,正视现实,言行一致;(5)人际关系和谐,即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双方心理距离接近,心理相容性强,彼此感情认同,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的交往态度,交往动机端正;(6)心理与环境适应和谐,即有较强的自制力,既能客观分析正确认识环境状况,又能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所谓和谐校园,指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教育模式,以校园为纽带,建立全面、自由、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多赢状态,校园中形成了能充分发挥全体师生员工和所属各子系统能动性、创造性的条件及环境,使师生员工和学校所属子系统活动总体协调发展。和谐校园是师生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和谐校园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的职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和身心健康。

心理和谐与校园和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校园培育和谐心理,和谐心理造就和谐校园。心理和谐是和谐校园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支撑的平台。和谐校园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人才的前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多系统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从社会心理角度看,大学校园中人的心理和谐对大学和谐校园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和促进师生员工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心理和谐。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和谐的现状剖析

1、学习障碍

从录取分数看,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学生的分数明显存在差距;差距背后暴露的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中的大部分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的自觉性低,学习意识淡漠,部分学生甚至存在“学习为了拿文凭,找工作”的学习动机;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坚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缺少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意识淡漠,直接导致学生遇到困难常常采用逃避和抱怨的态度,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此外,高考分数偏低的原因致使独立学院的学生自信心较差,自卑感较强。高考的失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加之就读学校不如意,使他们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

2、人际交往障碍

现在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受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及与人交往的经验与技巧。许多学生第一次远离父母,面对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以及个性各异的新同学,既不善于让别人了解自己,也不善于接近他人,渴望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在交往中异常紧张,不知如何与宿舍同学相处,感到不安、孤独,产生戒备、多疑心理;从而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社交恐怖症等人际交往障碍。

3、生活情感障碍

独立学院部分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生活不讲规律,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行为规范存在抵触心理,特别是面对吃喝玩乐、学校周围的网吧等诱惑缺乏自控能力。同时,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少数贫困生的自尊变得异常敏感和脆弱,虚荣心太强,不敢正面看待贫困,不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甚至产生防卫、敌对心理。此外:在情感问题上,大学生正处于性生理基本成熟和性心理趋向成熟的阶段。美好的爱情是每个大学生所憧憬的,不少谈恋爱的大学生没能处理好爱情与学业、友情的关系。部分学生把恋爱当作一种情感体验、精神享受,纯粹是为了消遣寂寞、寻求刺激,传统道德观念淡化,发生婚前性行为。这种错误观念,易使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中难以找到平衡点,陷入痛苦、迷惘,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伤害。

三、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

独立学院大学生出现不和谐的心理状况,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人格养成及身心健康,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许多困难,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因此,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其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

1、领会并落实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条件。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思想观念的认识和领会至关重要,特别是学校领导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应从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刚示要求出发,切实认识到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在意识形态中应不断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由专职教师扩大到全体教职工,由专职教师队伍扩大到学生社团,由个体咨询诊断扩大到群体预防。只有深刻认识领会到加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心理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的常规工作之一并予以落实,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际效果。为了认真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课编入教学计划,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组织开展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对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应该建立心理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通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指导他们有效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丰富和健全多样的心理疏导方式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

通过班会、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自省,让学生客观清醒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需要努力的方向。辅导员老师及时收集学生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及时与学生沟通,找到妥善解决的办法,对一些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应加强监督、予以引导;通过社团活动的联系,为独立学院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与外界沟通的机会,从而弥补独立学院自身校园文化的缺乏或不足;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活动、讨论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对深层次问题、有价值问题的探讨,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社团活动与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学生校际交往的途径,邀请兄弟院校在某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为他们的人际交往提供锻炼的空间,促进健全品格的形成;通过网络方式,在学校局域网上设立心理聊天室,为学生搭建心理咨询新的平台,安排心理教师及学校思政工作人员以聊天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心理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

3、更新和调整适宜的心理教育内容是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教育,建设和谐校园的根本保证。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自信敢为、可塑性强,控制力较差、意志力不强,社会认识能力不足,缺少危机感”的人格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将重点内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挫折教育。通过在学习中制定竞赛淘汰机制,模拟社会就业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技巧方法。(2)危机教育。独立学院大学生忧虑性相对较低,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形势、专业形势、就业形势等方式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危机教育,提高学生的忧患意识。(3)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兴奋性较高,冲动性危机的发生率较高,提高学校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十分重要。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基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表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和谐的前提,是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状况,深入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对其疏导和调适,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健美操运动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长江大学部分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后的心理健康认知情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进行健美操训练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表现力,增强自信心,调节心态,使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修养得到改善和提升。

关键词:健美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前言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是一种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体育运动,与传统的单纯以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有所不同,因此它具有双重作用;既有锻炼身体的作用,还有美育的作用。健美操带有浓厚的表演和娱乐色彩,充分迎合了女大学生生理、心理和文化的需要,使得女生从运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获得精神压力的解脱,缓解因学习任务的繁重所带来的神经紧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长江大学2007级6个健美操班共180名女生,涉及园艺园林、农学、动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不同专业。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大学生身心健康研究的著作、论文、报道等,精读摘录后进行比较分析。

问卷调查法。在1年的健美操学习训练即将结束时,对6个健美操专项班共180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180份,收回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生了明显变化:93.3%的学生反应在健美操锻炼后自信心增强,敢于表现自己;91.1%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运动能使人感到轻松愉快、精神压力得到释放;89.4%的学生在健美操锻炼后精力更加充沛,注意力集中持久;87.8%的学生认为通过健美操练习表现力得到提高,85%的学生则表示在健美操练习过程中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一)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评价所形成的稳定的内心体验。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方面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特殊作用。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健美操教学中把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加强辅助练习,逐步完成组合动作。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就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用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对大多数女生来说,完成一套三、四分钟的健美操动作不是件简单的事,这就要求她们有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的勇气。正如一位同学说“我感到最明显的是有信心了,当我挺胸抬头走路时,我感到没有什么事办不到的,当我完成大强度练习时,我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因为我已经意识到只要我能坚持下去就能成功”。

(二)有助于调控情绪

女生进入大学阶段已进入青春期的中后期,是其成长过程中波动最大的阶段。学业的重压、择业的竞争和挫败、爱情的萌动、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独立性与依赖性、渴望交往与心理闭锁等各种心理矛盾冲突交错,人际关系上的苦闷与不解,消费上的盲目攀比,甚至恋爱过程中的烦恼,无一不使女大学生产生焦虑困惑、情绪波动、抑郁紧张、失去自信、消极自卑、性格孤僻和心理失衡。这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她们的身体发展影响巨大。

在健美操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优美明快的音乐节奏、活泼愉快的形体动作,使人陶醉在美的韵律之中,很快排除掉心理上的紧张与烦恼,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热情和活力,使疲惫的心神得到有效的放松。经常参加健美操锻炼能使女大学生形成勇敢、大方、具有开朗、热情、坚定、意志坚强和情感深刻、丰富等优良的性格特征,使她们逐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豁达的胸襟和开朗活泼的性格,陶冶积极向上的情操。健美操练习是一种自我调整心境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成功提高活力和降低紧张的重要方法。

(三)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

健美操学习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综合运用各种有关的感觉器官,有目的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感知动作的形象,还要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肌肉用力的程度,以及动作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等,从而建立完整、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健美操练习有助干学生对事物作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经常参加健美操训练,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同时,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移过程也得到加强,从而有效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有助于激发表现力

健美操练习属于技能性的身体活动,它与其他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区别在于,学习者应该有强烈的至少是积极的表现欲望,因为只有通过表现才能加强健美操技能的掌握。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健美操基本动作,步伐,而且要使学生在健美操动作中展现出活力和热情:要想把成套动作做得完善,表现出健、力、美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除了动作准确、节奏明显之外,还需要练习者身体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健美操教学训练中,同学之间的接触程度密切,随时会和一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同学结为组合,扩展了交往范围,学会了互相协作与帮助,体验了被助和助人的快乐。有助于学生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协调人际关系.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提高了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各种形式的健美操比赛也给参与者提出了必须互相交流、增进彼此情感的要求。

(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社会,竞争在社会各个领域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竞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正是为了他们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在健美操比赛中,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只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比赛的竞争性不仅能使大学生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还能通过竞争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敢于比赛、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同时大学生会为在竞争中开发了自己的潜力而感到喜悦,这些良好的心理感受,会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然,在提高竞争意识的同时,要处理好两对关系:处理好相互竞争与自己竞争的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四 结论

健美操对学生尤其是女生的身心有着不可估量的良好影响。论文对女大学生健美操训练后的心理健康认知分析显示:内容丰富、节奏明快、具有现代音乐特色的健美操,不仅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及时调节情绪,改善大脑的机能状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且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益于智力的开发,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善人际关系,健全和谐的人格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健美操是促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主张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心理现象,关注正性情感、积极品质和积极组织环境的塑造。本文简要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分析了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和主流。它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来研究和探讨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了视野,为开创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和本质,力求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构建积极组织环境,保证与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心理学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倡导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这是一种全新的心理学理念,其目的是研究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

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培养公民的美德,使公民有责任感、有利他人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势必考虑到环境对他们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致力于从积极的层面看待心理现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 积极更新观念,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包括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帮助个别的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两个方面。把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与个性品质这一预防和发展性的目标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尽快转变过去以为无病即是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错误观念,完成对心理健康的研究与评定从消极心理取向向积极心理取向转变。教育者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二)采取多种渠道,切实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尊重大学生自我发展的主体性,使他们成为自我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促进者是成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此外,除了通过现有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与学校生态环境的联系,积极扩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层面。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消极心理学取向背景下诚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教师却把学生当作问题的来源,常常带着有色眼睛看待学生,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把学生置放在了被动的位置。只有把学生当作是充满潜力的个体,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与享受幸福的生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个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问题意识才能得以削减,才能真正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氛围,激发出学生潜能。

2.融合教育对象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在消极心理学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教育氛围。积极心理学则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和改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以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一样都是一个成长、发展中的个体,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也需要以积极的心理来看待成长发展中的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帮助学生培养和发展积极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多使用平等、积极的词汇,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营造积极和谐的氛围。在面向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中,应该与学生建立起平等、信任的关系,尊重学生,耐心倾听,有同情心,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发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多强调学生的优点与长处。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课程的建设。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受众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如积极思维活动、积极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形成、积极人格的培养和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负性心理品质的过分关注,而要以培养积极、乐观等心理品质为重心,提倡他们对生活中的事件和产生的心理状态做出积极的解释,促进其积极情绪的产生。

4.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程活动,注重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活动课程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强调学生的兴趣和体验,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更容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可以开展如团体辅导、专题讲座、主题讨论、心理自助等专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意在常规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真正使学生在积极的体验中增强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培养积极品质,促进心理健康。

5.在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中,要开展积极情绪的培养和乐观精神的辅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人均有两种基本能力,即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积极心理治疗就是让心理与行为异常的人了解到自己有认识的能力和爱的能力,充分相信自己,并发掘自己的潜能。他们认为在心理治疗中要掌握权威形象、和睦关系、言语等技巧,增强患者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修复他的缺陷。积极心理学的上述观点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更新观念,开辟工作视野,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现在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虚度光阴。帮助他们戒掉网瘾的手段除了采取说服、教育、规劝以外,最重要的是找出并发展他们自身已拥有的力量。一个积极乐观向上、关注未来、心存理想、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是不会轻易沉湎于网络的虚幻世界的。

(三)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宽泛的视野,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

1.摒弃以往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为靶子的模式,强调学校的一切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可供利用的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的关系不是割裂和对立的,而是一个融合的有机整体。重新整合社会及家庭、学校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要素,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以课堂为主要阵地,以学生、家庭和社区为载体,构建一个积极完善的心理教育系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的最大功效。

2.注重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也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条件。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促进其更加热爱生活、感悟人生,从而养成良好健康的人格。

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应当由专业人士来负责”的错误观念,要以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己任,在进行学科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同时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组织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会获得又好又快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浅析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但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普遍较低,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建构一个教学、辅导、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以及心理、文化素质是一个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而其中心理素质是人的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1]

一、课程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主渠道

课程教育以班级为单位,学生人数一般达一百人以上,是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数十倍、数百倍,可以极大地扩展受益的学生数,有效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要确保课程教育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程目标的正确确立

以往众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是预防性的,以预防和矫治各种精神疾病以及适应不良行为为目标,是为了解决大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问题。工作的重心仍然放在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这种课程目标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到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不够显著。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心理发展教育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一项普及性教育,要求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接受这一教育,让学生掌握系统、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新理念:了解自我、保护自我、健康自我;在学生中树立一种“健康的人也需要心理保健与心理咨询”的观念。它的目标应定位于“面向全体,重在发展学生的潜力,促进全体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优化、健全人格的形成和个人的积极成长上”。遵循此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课程内容的改变

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补救性为主,主要是采用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即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当成是解决或帮助极少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的有效手段。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针对少数人在局部范围开展教育的工作,而是要将教育渗透到每个学生当中,激发学生本身内在的力量和潜能。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面向全体大学生,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模式,重视学生固有的、实际的及潜在的力量,激发人自身内在积极的心理品质,学会宽容、尊重、分享等,让学生学会创造幸福,体验快乐,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塑造积极向上的美好心灵。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人格发展辅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性心理及婚恋观辅导等。[2]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纯文化课程教学。走近学生、准确地把脉学生心理、适时地调适和有针对、预见性地指导学生,挖掘学生固有的潜能和力量,这是本课程的活力根基和意义所在。笔者认为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摆脱学院式的知识传授,要立足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侧重操作性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以达到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功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体验与互动,通过多媒体、室外活动等形式,强调学生个人的心理感受,提高学习兴趣,营造和谐的气氛。把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借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引导者、辅导员,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必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的探讨

纵观国内相关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大都集中于实践操作模式的探讨和方法、途径实施的探索上,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标准的研究却鲜有涉及。杨民和杨立红(2006)认为,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较低与缺乏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有关。因为缺少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的真正提升,应建立一种以“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3]但迄今为止,我国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且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应该采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情境性。即对学生结果的评价应建立在情境化的操作任务上,提倡采用“真实性评量”和“操作评量”等多元化的方法,使学生能认识自己,判断自己的进步。

二、个体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必要补充

1.个体心理辅导

个体心理辅导主要是针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心理障碍,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措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属于青年期的成长心理问题,但又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视其刺激源的性质、压力大小、挫折程度、伤害轻重,以及个人的承受力和康复力的强弱而有不同。这些问题有可能通过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辅导,使其本人得到合理的发泄、转移、升华,逐渐平静、淡漠,恢复正常。

2.团体心理辅导及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相关研究表明,单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咨询和讲座不能显著地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而团体辅导及心理拓展训练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使个体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类似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成员在团体中的改变容易迁移和拓展到日常生活中去。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发展性、适应性和人际沟通问题,举办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在团体心理训练过程中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拓展训练是全球规模最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户外体验式教学模式,[5]是让学习者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从根本上改变原有认知,并在习惯和行为上有一个新的改进和突破。其特点是以项目体验为载体,以态度训练为主旨,以行为改变为方向。素质拓展训练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我国,主要应用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各大高校中应用得还比较少,仅有部分高校在个别院、系对部分学生开设拓展训练课程。[6]目前国内的素质拓展训练主要采用场地、水上和野外三种培训方式。高校的校园环境、体育场可以作为培训的场地;游泳池可以作为水上项目的培训场地。高校完全有条件拓宽拓展训练的渠道,使素质拓展训练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三、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高校必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由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负责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在校的每一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个系应配备心理部长,组织开展各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护系统还应包括学生的自助机制,因此高校应挖掘学生自身资源,倡导自主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例如可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联络员制度,其主要任务是立足本班、本宿舍,收集、传递心理健康信息,能够让他们在第一时间给身边的同学提供心理支持。

四、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是制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许多高校采用专兼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多数兼职教师是“虚岗”,履职很困难。学生的心理是多发的,而教师的岗位是虚的,结果不言自明。还有一些高校由思政干部充当心理健康教师,这类教师虽然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责任和能力较强,但毕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跨度大,专业理论要求高,他们也很难胜任教学。所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核心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浅析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初探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作用,进而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和有关方法及对策,以进一步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把学生培养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社会竞争的激烈,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且日益突出。为此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高等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用科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高校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生的政治思想服务的。因此,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应发挥特有的优势,拓宽自身的职能,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

1.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近年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困难,给学生的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不少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在学习竞争、择业竞争、经济条件限制、人际关系难处、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因社会变革加快而带来的多方面信息冲击下,造成了大学生心理负荷过重,致使相当部分的在校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其中只有极少数学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首要的原因,不良的家教、个体因素及学校的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法等也都是重要的原因。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滞后,工作尚未步入正轨,多数高校设立的心理咨询机构没有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心理咨询人员严重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不到位等原因,造成在心理教育和咨询的实践中很难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高等院校一定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一手抓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图书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根据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探索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二、高校图书馆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

1.营造良好浓厚的文化氛围,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图书馆优美的环境,浓厚的文化背景,都营造出汲取知识陶冶情操的氛围和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放松学生的心情,缓解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面对各种挑战。

2.馆藏文献资源的优势。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印刷体信息资源,近年来又补充不少多媒体信息资源。这为学生的成长准备了丰富的营养,他们徜徉在图书馆的知识海洋中,不仅使他们的智育得到发展,也会使他们的德育成长包括心理素养和道德水平得到应有的提高。

3.图书馆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独特场所。图书馆是接触学生最多的部门,学生在图书馆通过查询书刊文献,与网络交流对话,在不触及个人隐私,不必进行心理咨询情况下,主动地寻求解决的办法,从而在平和的状态下释放压力。这种方式是易于学生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可极大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工作人员的优势。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仅担负图书资料的管理工作,而且也担负着学生利用资料获取知识的指导工作。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为开展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助一臂之力。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充分利用丰富的纸质文献资源开展心理教育。图书馆应利用丰富的纸质资源的优势,有意识有计划地收集、整理、提供大量高质量、品位高的有关心理咨询方面的信息资源,如优秀图书资料、书刊、专题文章等,供学生们阅读。

2.利用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电子信息资源在高校图书馆中日益增多,它是对纸质资源的扩充。电子资源多样、快速、易于获取,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高校图书馆应努力做好心理健康电子资源的征订工作,为学生提供免费阅读场所,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资源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自觉抵御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3.构筑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是最好的心理观察室。高校图书馆应利用网络积极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在网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形成网络交流机制,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网络资源,扎实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平台建设,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空间,可最新心理研究动态,开设心理学知识、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案例分析等。利用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让网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在相对宽松的网络世界自然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

4.根据学生心理问题的情况,设计宣传橱窗,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日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通过这些讲座,面对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宣传,既能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又拓展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发掘潜能。从而影响大学生心理的各个层面,达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优化,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之起到预防、疏导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

5.把“以学生为本,从服务出发”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图书馆不仅依靠其丰富的馆藏和强大的网络信息为广大师生服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给学生读书指导,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图书馆人员应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自我教育。我们应热情周到地为学生服务,创造和谐舒适的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净化心灵,做一个积极向上、正直而热情的人。

6.强化馆员素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基石。学生进入图书馆,除了接触图书资料外,就要接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因此,馆员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是活的教材,馆员治学的严谨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热情帮助和指导,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馆员素质是图书馆的灵魂和心理教育的基础。因此,这对馆员的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一,图书馆要重视对馆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的知识素养,为扎实扮演好学生“心理保健医生”这一重要角色打好基础。其二,馆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尽到编外政治辅导员的职责,以自己的情操、人格魅力、积极向上的心态感染学生。其三,馆员要有意识地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要努力学习青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思考他们存在的问题及运用心理知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总之,需要馆员用心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的心智与人格得到协调发展。

7.建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资料库。从学生入学初、学习中、毕业前不同时期的心理问题出现的规律特点,采用不同的对策。做到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情况预估、指导。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丰富内容,使资料库不断丰富,成为图书馆的一份文献资料馆藏。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世纪的人才观的要求。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在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勇于开拓,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图书馆必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浅析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摘要: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日渐加剧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对人们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作为我国人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工作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后快速改变角色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课程,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心理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行了简要论述。

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其对我国经济发展、国防科技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工作中,心理承受能力、人格的健全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其是现代人们如何适应社会发展、保障我国社会稳定的关键。近年来,具有高学历的人才由于心理问题造成的自杀、自残等事件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是由于这部分人群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资讯与教育,心理承受能力过低造成。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日渐增加,高校也正在寻求一条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全心理的途径。

1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我国高等人才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阶段,其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对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更关系到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工作与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工作,其是学生良好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培养的重要教学过程。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其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也造成了现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诸多的现状。为了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在教学工作中结合信息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此为培养现代大学生健全的心理提供基础的学习条件,为大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了解奠定基础。

2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2.1 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的因素导致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思想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虽然在教改的风潮中这一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师传统教学方式与教学思路的限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任然偏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高校应强化对思想政治教师教改信息的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以科学的教训内容设计以及对思想政治教学大纲的透彻分析为基础,加快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为当代大学生能够接收到正统的、细致的、科学的心理教育提供基础条件,以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2.2 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仅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其还对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德育教育工作等有着重要的印象。通过其双向促进作用,为培养现代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结合的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现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应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健康的心理机制形成入手,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培养现代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使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其能够具有健康心理,为其工作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高校与思想政治教师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使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深入大学生的生活、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基础,针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侧重,以此促进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以对心理健康认识与忠实的提高为基础,以思想政治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为重点,运用现代高校氛围影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3 以相关研究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也正处于基础阶段,这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料与理论基础。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还需要高校院系以及相关的研究机构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将健康心理作为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的《大学生心理辅导》、《普通心理学》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辅助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根据现代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还应在校园网络对应的版块添加相应的心理教学内容,为大学生的便捷查看、学习提供便利的条件。

4 以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服务

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调查中刻意发现,97%以上的学生不认为自己存在心理问题、并不愿意接受相关的咨询服务。这也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存在心理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疗,影响了其健康心理的形成。针对这样的情况,通过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中相关内容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健康相关问题的解答为其心理咨询提供信息渠道,促进心理健康培养的开展。而这一过程的开展中,仅需要思想政治教师在相关的教学内容讲解时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以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的教学结合,促进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其是我国高等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高校与思想政治教师强化对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的认识,并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侧重与引导,以此使现代大学生能够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为心理健康培养提供思想基础,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养成与培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结合为现代大学生提供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不足,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我国经济建设所需的高等人才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走向社会后的心理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重要话题。近段时间接连不断出现的大学生、研究生自杀事件,再次告诉我们: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将结合自身岗位实践,从担任班主任的角度出发,就如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已的经验和想法,以供业内各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教育方法

班主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同时,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又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应该说,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数是健康的,他们有较稳定的思想情绪,学习上乐观自信,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我们同时也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当今社会环境的发展和变化,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明显有不断增多的趋势。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管理时,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效地解决学生一系列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培养优秀班集体。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要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调查,笔者认为当前不少学生在“学习心理、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精神健康”等方面心理压力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适应力差、群体性差、意志薄弱、对人冷漠等心理问题。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学生自身的原因。不同学生的气质、体质、身体健康、生理发育、智力水平、生活经历等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有的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甚至产生心理疾患。

2、学校的原因。虽然当前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学校还存在片面追求学生成绩的倾向,这依然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教师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学生个体间产生的矛盾,家庭对学生不恰当的要求,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发育,使部分学生厌学,畏惧交往,产生自卑,不能正确、全面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等情况。

3、社会、家庭的原因。社会发展迅猛,旧的观念受到冲击,新的理念还没形成,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教育思想的陈旧、教育方法的单一,有的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高要求,外来工、农民工对子女的不闻不问、毫不关心等等原因,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要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是:1、以心理辅导为主。学校心理辅导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面临的矛盾和个别差异进行辅导,促使其心理矛盾有效解决、心理潜能充分发挥、个性品质和谐发展。2、在自然情境下的过程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心理辅导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与当事人建立一种特殊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自我了解、自我适应,从而能够自我独立和发展。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是在平时就需要建立的。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班主任担任心理辅导员角色需要做的第一项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来进行心理辅导,不过,班主任还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条件,在教育教学的自然情境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境界。

三、要在日常管理中充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1、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班主任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力量,用自身的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优秀的心理辅导班主任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等。班主任在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如果班主任自己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没有保证,为此,班主任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否则就无法承担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重任。

2、营造良好集体氛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交往,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体验生活在集体中的乐趣,使不同才能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表现自己,取得成功的机会,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班主任设计的活动一定要有针对性,即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哪些心理品质,设计什么样的活动作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班主任要心中有数。

3、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辅导。

班级是学生最经常活动的场所,同学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似,共同的课堂、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着这样、那样的共识,所以,同学之间彼此了解、彼此理解。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共同研讨所产生的良好氛围,有利于疏导学生心理困惑及矫正学生的不良心态。主题班会前应有所准备,摸清学生的心理发展脉络,加以适当的引导,以确保班会的正确导向。召开班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表述时言语和情感上的细微变化,理解学生没说出的深层次意思,寻找学生群体趋向,及时补充自己的计划,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症结。

4、积级举办心理学常识讲座,为心理咨询提供咨询平台。

将心理学常识引进校园课堂,让大学生获取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但要注意讲座不能“满堂灌”,也不能把讲座当作学校集体辅导的主要形式,只能是集体辅导的一种补充形式。大学生在必要时应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

结束语:

总之,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优秀班集体是一个同步实施的过程,它对学生高尚品格?人格和情操的形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智力发展。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免要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想开些,不要钻牛角尖,为了一些不值得的事情,生闷气,抽闷烟,甚至喝闷酒,这都是不应该的。大学生的心理需要释放,在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遇到困扰时,应该学会正确释放自己的压力,学会控制好自已的情绪,因为控制情绪是解决压力的正确途径。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会拥有可靠的内在条件,才会离成功越近。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课程开设不系统,忽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渠道单一,队伍建设缺乏专业化等问题。为此,要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要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化建设步伐,要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要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2001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省市也相应地做出了规定,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要求。各学校也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确定为继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后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内容。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须认真加以解决,以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

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表现为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认为有了心理健康教育,就应取消思想政治教育;二是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就不应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要么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泛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倾向;要么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地处理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疾病,甚至用大道理的灌输和说教去面对学生焦虑、抑郁、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在高校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是在各个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中作为一章或一节来讲解。在课程改革之后,在全国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这部分内容也仅仅是在第三章中有所体现。虽然有些高校后来单独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但学时很少,教师很难将心理健康知识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课堂讲授的内容脱离实际,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无法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实际问题。

3.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网络空白”

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校园周边网吧遍地开花,我国大中小学生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心理障碍。有学者视之为因特网综合症(ad),表现为健忘、沮丧、烦燥、头昏脑胀、胸闷气短、经常走神、心情压抑等症状。在大学生中,主要有网络恐怖、网络依赖(上瘾)、网恋、人际关系淡漠、厌学逃课等,有的学生甚至因上网成瘾而精神失常、自杀。这些新问题已引起了学校和家庭的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无疑应认真研究网络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占领网络阵地,让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4.方法、渠道单一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中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一线辅导员更多的被视为“消防员”,常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教育方式上,方法单一,手段落后,轻视对重点群体心理危机的主动介入疏导;在体制机制上,缺少一整套稳固长效的心理问题排查、心理异常学生管理、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心理危机干预、跟踪、评估的工作机制,亟须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综合体系,进一步协调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因素共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5.队伍不齐且缺乏专业化

由于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多样,这就要求高校一方面要配备齐全专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医务人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从而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专兼职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由于他们心理学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不足,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应有的效果,有的误导了该工作的发展方向,甚至,有的还给学生增加了心理负担。在未来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将逐步实现专业化。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1.充分认识和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通过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方式引导和帮助大学生优化心理品

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各自的侧重点。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思想层面,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机、人生态度、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注重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为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则偏重于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它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更关心学生合理的内在需求,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更强调在社会规范许可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可以修正以往单纯通过灌输说教而忽视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的做法,有助于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全过程,引导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使教育手段更具科学性。

2.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高校应正确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课程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建议高校系统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避免出现挤占或挪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时的现象,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有效开设提供必要的软硬件设施。要大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不仅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看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真正通过课程学习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也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使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结合,达到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

3.加快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步伐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软件进入课堂,可缓解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提高了教学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水平。比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微机储存、管理和运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心理测量软件的使用,使测量更快、更准确。另一方面校园心理咨询网络和其他心理咨询网站可以更便捷地为学生提供指导;学生可以实现远程心理求助或专家求助;可以在网上实现与其他同学沟通聊天;可以构建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会诊疑难病症,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在网络上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等等。

4.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法

高校系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意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孤立出来,而是要更好地体现二者的互补和统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心理问题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仅靠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互相渗透,有机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因素有机结合,共同加强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学生中去,通过谈心、咨询等活动,指导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和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获取知识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既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又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另一方面,要改进过去心理咨询坐等大学生上门的方法,主动、公开、广泛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联系实际,防患于未然。可以采用校园网络平台、学术讲座、团体咨询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学生心理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5.注重专业化师资培养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心理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得心应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辅导员,更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要从思想和心理方面,了解学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单一性、教育过程的简单化等问题,特别是对“问题学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批评。我们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的思想问题不少源于心理问题。加强心灵的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找出问题的根源,再从思想上加以引导教育,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思考

论文摘要: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并—直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饱受折磨。因此,如何把他们培养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新公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明确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抓住实质,育人育心,实现高校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效应。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德育教育;心理问题

心理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理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个体和社会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廿,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困惑。学业及考试负担的繁重,择业与自我实现的迷茫,以及青春期躁动带来的情绪、情感波动,使得一些大学生在轻松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抑郁的心灵。尤其是大学生在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理想现实、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反映出来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据有关权威机构的调查表明:80年代中期,我国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23%;90年代上升到25%;现在已达到30%。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逃学、出走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精神失常、自杀、杀人等现象时有发生。由此可见,在当代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长速度之快,负面危害之大,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导致大学生负面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错综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上的失调

大学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大学新生心理失衡期。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差距较大,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大不一样,这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大学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所以,应该特别注重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让他们远离孤独,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成功地进行角色转换。

2.学习压力

能考上大学的一般都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到了大学,竞争对手不一样如自我要求过高、还想保持中学时期“尖子生”的地位,势必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苗”,父母们对孩子成才都有较高的期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风气,给孩子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压力。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家庭,父母借钱供孩子上大学,越是懂事的孩子越怕对不起父母,压力也越大。再加上一部分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不适应,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掌握不好,加之强手如林,昔日的优势风采不复存在,自尊心和好胜心得不到充分满足,容易产生失落感。而导致学习上的困惑。

3.生活上的不习惯

现在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一直都比较顺,往往是对成功和荣誉体验多,对风浪和挫折体验少,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比较差,自我定位又不准,对挫折没有准备,—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他们从小学到中学,在家有父母,在校有老师,到大学要靠自己,依附心理依然存在,独立生活能力尚未形成,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而有些大学生由于对于自己所面对的压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又不够,最终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和恐惧感。

4.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

生活环境的变化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读大学后,远离家乡和亲人进入_个陌生的环境是许多大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坎。许多从没离开过父母的大学生由于不适应集体生活往往走向自闭。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城乡之间、贫富之问,兴趣爱好、人品才能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与人的关系面临着新的组合而且很不稳定,同一居室有不同背景,不同方言、不同性格的学生,他们之间的磨合是个新问题。有些学生或因个性强或因性格内向而不合群,往往感到人际关系难以驾驭,常常为自己“不会处事,不会交友,甚至不知道如何做人而感到苦恼”。有的甚至由于不能处理好同宿合同学和同班同学的关系,而觉得生活缺乏乐趣,世界很可怕,在以后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敌意。据了解,当前,宿合关系已经和考试成绩并列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两大首要因素。

5.情感的困惑

大学生爱情方面的心理疑难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大学生年龄基本在17~23岁之间,从生理阶段来讲,处于青春期的后期,生理发育早已成熟,渴望异性,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加之不少学生,远离故乡,倍感孤单,在潜意识中,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方面或执著或随意,常为感情纠葛而头痛,有的学生因为谈恋爱与同学关系疏远,与朋友少交往而孤立。有的学生害怕别的同学抢走自己的朋友,常胡思乱想,坐卧不安,产生焦虑情绪,打架斗殴的有之,学习成绩下滑的有之。有的学生因为两人性格不和或其他原因失恋,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拨,而走向极端,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校园内因为恋爱危机也曾发生过毁容、杀人等违法行为,酿成了悲剧。大学阶段学生年龄、生理及感情的特殊性,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重视。

6.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更多关心的是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去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正处于衰退期,中国经济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样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形势更不乐观,大学生找工作或找比较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双向选择”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面对即将踏入的激烈竞争的社会,不少大学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慌。这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学生造成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对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考虑得越来越多,内心充满着矛盾。盼望毕业,又害怕毕业,对现实生活更多的是担心、害怕而又身不由己。他们“担心”、“害怕”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上风气不正,人际关系复杂。深感社会的不公,觉得前途渺茫,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有的学生表示:“我多么希望在学校里读一辈子书!”

三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目标

大学生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往往受社会上“大气候”影响。比如,改革中心态失衡导致的信仰危机;社会风气不正,“一切向钱看”导致厌学,转而去谈恋爱,“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等等,都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事实表明,所有这些心理上的疑惑、障碍,都是大学生个体心理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有效的引导,势必影响其社会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将前所未有。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1.创造良好的校园坏境

教育家早就认识到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气息,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活跃的学术氛围,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生机昂然的校园景象等无疑对大学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良好的校园环境具有增强学校凝聚力、向心力的作用,是全校师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无形力量,对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促进学生优良的心理品德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巨大的催化和凝聚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

这是时展对高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心理咨询是一门走进人类心灵的艺术,是一项把爱心和力量移植到对方中的技术,是一种净化灵魂,改创生命,呼唤人注,播种责任的伟大工程,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素质优劣的百年大计。目前,全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名称各异的心理咨询机构,但能真正发挥作用的恐怕不多。究其原因,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对教师来说,主要是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尤其是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咨询教师更少,远不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从学生方面来看,主要是对心理问题存在认识误区。有些学生对心理问题,轻描淡写、听之任之,认为无伤大雅。出现心理问题不愿接受心理咨询,致使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到那时才后悔莫及。另一些学生却把心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往往把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于是不敢进行心理咨询,怕同学瞧不起。这两种极端都阻碍了高校心理咨询的正常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的这两种片面认识归结到一点是心理知识贫乏,这就说明高校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已刻不容缓。尽快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知识上的盲点,带领他们走出消极悲观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建立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提高他们的心理自我保健能力,已是高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充分发挥德育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面对大学生日益普遍化的心理问题,仅仅依靠心理咨询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是能够有所作为的。由于大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和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也千差万别。教师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有效。首先,德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掌握育“’育“心”的主动权。以前人们往往把大学生的问题行为都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处理问题时仅凭良好的愿望,不加认真地分析各种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结果不但不能把问题真正解决,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忽视了对大学生心理品德的培养,导致了大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反而妨碍了思想品德教育,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其实大学生的问题行为多数是心理问题,真正属于思想品德问题的是极少数。当然,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和合理的疏导,那么很有可能转化为思想品德问题。因此,要求德育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它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酿成不良后果。其次,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对个别问题严重的学生,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疏通学生的心理障碍;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可采取集体讨论,心理讲座,班、团活动等形式解决;对极少数患有心理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的学生,除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外,还需接受心理医生的治疗,总之,“有病早治,无病早防”的治病原则也适合心理疾病的治疗.

4.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德育目标实现的必然过程。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是当代大学生成才的根本途径,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产生书本中、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能强化自我完善的动机和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成就感,有助于走上社会后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向社会,感悟时代,认清国情,学会生存,懂得生活,了解别人,融洽人际关系,强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能力,以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时代的挑战。

综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摆脱困境。因此,高校德育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注意大学生的心理导向,培养他们的心理品质,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高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关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和谐校园建设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现阶段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以及学业、就业压力的加大,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让人担忧。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如何促进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支撑平台

所谓和谐,简单地说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合乎逻辑或规律。大学校园,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是否和谐对实现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有着格外重要的价值。和谐的大学校园应该是以民主、公平、正义、平等、共享、协调为主要特征,应该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支撑平台。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递增,在校大学生已成为日益庞大的社会群体’大学能否和谐稳定的发展将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直接因素。我国高校能否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有效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竞争水平的关键。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涵盖很多方面,教与学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等。要实现这诸多的和谐,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前提。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是否具有符合年龄特征的心理行为,能否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有无独立自主的意识,能否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情绪的自控能力,是否具备完整统一的人格以及能否进行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等,是衡量一个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主要标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将长期处在各种关系的紧张与失调状态中,长此以往,将致使其身心俱疲,甚至精神崩溃,给家庭、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给我们的大学校园带来许多不和谐的因素。因此,营造氛围融洽、和谐的大学校园,必须密切关注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把育心、育人作为和谐大学校园构建的重要环节予以对待。

二、当代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逐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招统分的高校办学体制已不复存在,整齐划一的价值取向也正被多元化所取代,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们终日为生存、发展、享受而不停地奔波,生活节奏呈加速度发展趋势,这些社会环境的变迁给大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例如,大学生原本相对平稳的生活环境受到社会环境变迁的巨大冲击,价值多元化的发展,使不少大学生的思想经常处在矛盾变化之中,高频率、高强度的生活节奏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没有时间去整理、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得一件又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逐渐堆积,得不到及时地解决,终因不堪重负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另外,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在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我们无法预知和有效控制的不良影响。

(二)教育发展的落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

大学生群体承载着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很高的期望。他们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成才,但是由于其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与完善,加之社会经验、适应能力的欠缺,使大学生经常处于希望与失望的矛盾冲突之中,无奈地接受着现实残酷的洗礼,而我们的教育却未能对这个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不科学导致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不健全首先,家长教育思想的不正确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智育至上的思想在家长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并且直接左右着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至于孩子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有无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心理调控能力则很少有家长闯津。

其次,家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及家长自身的人格缺陷,对大学生心理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思想仍侵蚀着不少家长的思想,父母因为修养有限,经常当着孩子互相伤害,在孩子的管理中出现各种矛盾等等都是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三,父母教育方式的突然改变,容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严重失调。

在中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父母在子女上大学之前管得无微不至,孩子一旦升入大学就感觉万事大吉,开始让其自由成长。这种从大揽一下子到大放的教育方式的转变,不仅家长们感觉不太适应,对大学生来说也会导致心理发展的严重失衡。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只将对孩子的关注停留在经济支持上,就会错失许多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的良好时机。

2.学校教育的不健全,导致大学生心理发展失去平台。

首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不够。认知是心理发展的基础,没有科学的认知,很难形成健全的心理。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相当贫乏,他们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多为零散的,片断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至今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储备几乎为零,不知道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对自己存在的妒忌、表里不一等问题心理根本不想去调整、改变。

其次,心理救助机制不够健全。很多时候,当我们的学生意识到自己存在心理障碍,想寻求帮助时却无人问津。因为没有健全的心理救助机制,我们不能给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从而因延误时间使势态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境地,往往需要付出血的、生命的沉重代价。

第三,从事心理问题研究的专业队伍建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从而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专业素质不高的人员容易在实际工作中产生各种偏差,从而影响甚至延误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3.社会教育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心理失去健康发展的土壤。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为没有针对各类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有的放矢的教育,使得学生只能在问题来临时进行应急处理,而又由于生活经验,实践能力的不足,往往出现处理不了或处理不当而带来的心理问题。

(三)各级领导重视程度不高,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越来越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价值,部分领导也付出了一些实际的努力,但总的来说经费投入不足,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

三、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构建和谐校园环境的策略初探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构建和谐校园环境,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应重点从学校方面着手。亡羊补牢不如防患于未然。完善中小学教育体制,重视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增强其在大学阶段对各种心理问题的免疫力、承受力和解决能力。

作为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解决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责无旁贷,应该全力为之。

(一)加大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的力度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并通过校刊校报,校广播站、电视台、校园网络等多种载体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知识普及,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了解、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并在知识的传授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各院系应为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由专门小组负责保管与组织专业人员定期通过心理测量、谈话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不断健全心理档案。分阶段、分时期对学生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及时予以解决。

(三)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

各院系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指派相关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不断提高其理论水平,以便提高其工作效率与效果。此外,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吸收部分品学兼优、有志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学生进入心理工作的专业队伍。一方面得以缓解专业人员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有助子学生应对心理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助人美德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四)拓宽心理救助渠道,提高心理救援效率

目前,很多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心理帮助仅限于师对生面对面的心理咨询一种途径。有的学校甚至连心理咨询工作也没有条件开展。其实很多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在与人面对面的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往往难以说清自己的问题与困惑。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心理救助的渠道,通过电话、信件、网络、手机留言等途径,通过团体咨询、专题咨询等形式展开心理救助工作,以提高心理救援效率和效果。

(五)采取措施有效消除诱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各种因素

诱发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一为学生消除使他们产生不健康心理的所有诱因,但至少我们应该尽力而为。我们应致力于使学生明白一味地苦恼与困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付出现实的努力远比沉浸在痛苦中来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六)积极开展各种校园活动,美化学校自然环境,优化校园人际关系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情趣,让学生走出封闭自我、融入集体而变得乐观开朗,也可以转移学生对某种心理困难的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增强走出心理困境的信心与勇气。宁静优美的校园环境能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清醒冷静、富于理性。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则能使学生备感轻松,愿意帮助别人和寻求他人的帮助,可以有效地抑制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家长观念的转变、教育水平的提升、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建立、健全等都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是破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难题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