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2-05-27 04:00: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幼儿数学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园数学教育论文

一、教师创设生活化游戏化的数学情竟,易于幼儿感受数学

创设丰富的活动情境,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真实情景变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具体事物,为幼儿提供各种互动的机会,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幼儿就能学得轻松、变得积极主动。如在学习10以内数的加减时,我们可以给幼儿提供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水果超市”,让幼儿手持“钱币”自行挑选喜欢的水果,主动学习加减运算,算出需要的钱数,在生活化的场景中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和运算能力;如在学习时间,认识整点和半点时,可以“美美小朋友”从早到晚一日活动时间安排来进行,在具体认识时针和分针时,可巧妙地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创设情境,把时针走比作乌龟爬,把分针比作兔子跑,在一日活动,在故事中,将抽象难解的时间问题回归生活,化为游戏,这不是更好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吗?我们运用谈话、午间、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及相互间的关系称谓,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吃饭时几个人,几个饭碗、几双筷子、几把椅子理解对应关系,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

二、教师提供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丰富实用的操作材料和玩教具,易于幼儿感知数学

幼儿的学习强调真实的经验和主动参与,操作学习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幼儿学习一定要借助具体的情境、具体的事物,在参与、探索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尤其在数学活动中,幼儿在对周围环境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的认知上,幼儿需要通过真实的感知实际的探索才能有所得,在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应该结合活动的要求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选择最佳的操作材料,使操作材料在数学活动中发挥最大效应。如有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各种种子,果核…像这些材料,可以在幼儿练习计数活动中;如日常生活中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冰糕棒,瓶盖…,像这些材料在幼儿学习几何形体认知方面,幼儿可以通过观察触摸直观形象感知平面与立体,远比老师空洞的说教来的具体;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形状串珠,积塑玩具…等等,在小班排序活动中,我们可以在玩“送给妈妈礼物”,请幼儿用准备好的色彩鲜艳的串珠,按大小、颜色、形状等不同标准把串珠交替排列,为妈妈制作一条彩色项链。在操作过程中不自觉的学习了形式排列,还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幼儿与操作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和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和能力。因此,数学活动中所提供的材料很有必要。

三、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游戏化,易于幼儿学以至用

《纲要》中数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中提到:“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的简单数学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幼儿,使幼儿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在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可以玩玩具回家的游戏,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在绘画泥工、剪贴的美术活动中,幼儿要准确辨认物体的形状大小比例以及位置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也可进行“画糖葫芦”的绘画,要求画出几个一个比一个大的糖葫芦并连成串(大小序列),这些内容都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四、总结

总之,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探索出一条融于生活寓于游戏的激发幼儿兴趣,适合幼儿学习的教育方式和策略,从而使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正做到生活化游戏化有效、甚至高效。

作者:王秀妹 单位:昌黎县十里铺乡凤凰山幼儿园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数学教育提问的有效性

一、以幼儿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孩子们适度的紧张,即具有“趣”和“创造”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幼儿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幼儿提出问题:“一个苹果再添一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把孩子限制在易于感受到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幼儿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二、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增加趣味性提问

幼儿对小动物倍感亲切,所以在认识动物数量的过程中,应向幼儿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综合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大公鸡、母鸡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鸡有耳朵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我吸引过来了,有的说鸡有耳朵,有的说鸡没有耳朵,在“有”和“没有”的争论中,我组织幼儿去实地观察、寻找,答案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类似这样有趣的提问还有“鱼要睡觉吗?”“蛇有脚吗?”“小鸡生下来会走路吗?”等等,这类问题趣味性强,让孩子们一听就感兴趣,就想知道答案,进而就会去主动探索,能够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幼儿玩得尽兴、学得专心,又能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三、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增加探索性提问

幼儿都有喜欢想象的特点,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期儿童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很独特的因素,他们的想法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物体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到处都能想到,因此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有趣又有想象的提问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动中操作感知,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热情、企盼等情感,让幼儿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所有的孩子体验了每一步的成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四、让幼儿积极有效地获取新知,增加提问延伸性

我就抓住幼儿好奇、好问、好想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十分注意提问的设计,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尽可能的提出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的问题,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在认识正方形时,认识了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面都相同后提问:“在你见过的物体中哪些那些物体和正方形像?”“在你见过的物体中哪些那些物体也有四个角?”让幼儿扩展想象,开阔知识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样,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联想、推理,使幼儿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知识。有效提问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能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深刻,能调动幼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全体幼儿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愿教师真正让课堂中每一次提问都化为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成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发动机,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工具。使他们能够在数学的殿堂里自由的遨游!

作者:陆莉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幼儿园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数学教育游戏化综述

一、数学教学游戏化,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数学教学导入环节游戏化,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竞赛游戏导入。中班数学活动“区分左右”,导入时提出竞赛游戏,将幼儿分成小鸟队、唐老鸭队、米老鼠队,让幼儿每次以比赛积分多少来决定胜负,幼儿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活动气氛既紧张又活跃,连平时不爱数学的幼儿也跃跃欲试,抢争第一。

2.谜语导入。大班数学活动“整点与半点”,谜语导入,让幼儿猜谜:“一匹马,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幼儿一下子猜出“钟”,自然进入课题。

3.生活中感兴趣的游戏导入。学习“数的排列”,导入时通过看“车展”说新车,接着玩幼儿平时最喜欢玩的赛车游戏,很好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二)数学教学过程游戏化,寓教于乐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是实施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而游戏是幼儿最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从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如:大班数学游戏活动复习6的加减法“游动物园”,以逛动物园为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走进动物园里(要求复习6以内的加减法),幼儿人手一张印有数字的门票,贴于胸前。教师提示:“动物园到了,可是动物园的叔叔、阿姨要考一考你们。你们都有一张印有数字的门票,先看一看票上的数字是几?再请你编一道题,它的得数就是票上的数字,如果你编对了,就能进入动物园。”

2.游动物园(要求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出6的加减式题)。教师提示:“看,动物园里有谁?它们各有几只?用数字几表示?接着让幼儿随意选择一种动物,找找它们的不同特征排出加法题、减法题。”

3.乘汽车回家。请三名幼儿当司机戴上汽车头饰,每辆汽车上有一道算术题,让幼儿算出自己的票上的算术题得数和汽车上的得数一样,自己就乘这辆几点钟开的车。幼儿在游戏的气氛中,个个兴趣盎然,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而游戏的形式把比较单调的数学活动变得更加趣味化了。

二、数学学习、操作材料游戏化,更好达成教师预期的教学目标

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包括已有经验的练习和新经验的获得),这种自发的无意性学习,主要是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了它的教育功能。如:用扑克牌练习“10的组成和分解”,设计具有竞赛性的规则游戏,通过双方出牌,谁先发现牌上的数字合起来正好是10,谁就可以先拍一下桌子,动作慢的就要吃进桌子上的牌,谁先出完手上的牌,谁就赢了。由于规则游戏中的玩伴水平不同,输赢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有时输,有时赢,这种操作游戏化刺激幼儿为了赢而不断重复游戏,在重复中越来越熟练。一些普通的材料,教师也可以设计、改编为帮助幼儿学习数学的有趣游戏。如,将废旧的餐巾纸盒组成一栋小小的“公寓”,请小小的“快递员”,根据快递订单,将指定数量的物品送到规定的门牌号码内。这些情景游戏接近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

三、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游戏化数学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日生活的内容即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从作息的角度而言,可视为幼儿在园生活安排的所有环节。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甚至非游戏的活动也会带着游戏的意味。游戏不是幼儿的全部生活,但没有游戏或者很少有绝不是幼儿应有的生活。一日生活各环节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有许多贯穿非正式数学教育的时机,可以融入游戏化的数学教育。如进餐时,让幼儿玩“小小值日生”游戏,帮助老师分发碗筷。在游戏中,值日生需要考虑今天班上有几个小朋友,每张桌上要几个碗,几双筷子,这其中就融入数数、匹配、对应等许多数学教育。又如穿脱衣物时,让幼儿玩“穿衣服”游戏。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衣服,有几个洞洞,进一步还可以利用幼儿衣服上纽扣的不同特色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数数。在户外活动环节中,游戏化的数学教育有时候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游戏中的幼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玩沙包”游戏,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沙包颜色、形状大小不同;玩“拍皮球”游戏时,先在皮球上用数字、图形做标记,使幼儿在锻炼的同时感知数学现象并激活有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可以在一日生活环节中融入游戏化的数学教育。设计更贴进幼儿游戏化的数学活动,真正建立起游戏与学习的联系,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戏化的数学”,即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作者:陈春燕 单位:广东徐闻县第一幼儿园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数学教育

一、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资源

数学学习扎根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习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每一次的问题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这些问题都是幼儿熟悉而又有探究兴趣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习资源可以引导幼儿关心生活,培养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1.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生活即教育”需要我们做到用生活来教育。在这里,我提出的引导幼儿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主要是针对正规的教学活动而言的,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扮演角色进入情境,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小动物的故事是孩子们都非常喜爱的,可爱的小动物也是大家的好朋友。在学习一一对应时,我们将场地上布置成一块萝卜地,老师扮演兔妈妈,幼儿扮演小兔子。兔妈妈规定每只小兔子只能拔一只萝卜,拔出萝卜后一只萝卜放在一个篮子里。之后大家一起把每个装有萝卜的篮子送到了每个小动物的家。这虽然是一个数学活动,但是在情境的创设下,幼儿的学习是潜移默化的,这种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使幼儿成为了活动的主角。

2.数学化的语言表达。“教育即生活”,语言是我们生活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语言还是幼儿表达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育材料的实用性,我们还要关注幼儿的数学语言,当幼儿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学问题时,这就代表幼儿的思维也在跟随语言一起运转,我们可以从幼儿的语言表达中检验幼儿数学学习的情况。在提问幼儿时,我们要引导幼儿多用语言完整表述数学问题。我在一次提问嘟嘟“你的小组分别有几个男孩,几个女孩,一共几个人”时,就要求嘟嘟完整说出“我们小组有4个男孩和2个女孩,一共6个人”。如果幼儿直接简单地回答“六个人”,那么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因为幼儿在简略回答的过程中缺乏了对于性别的分类以及男孩女孩人数相加的思维过程,这将阻碍他从实体的人数2加6转化成抽象意义上数与数之间的相加。

三、在游戏中提高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主要的活动,他们在游戏中探索,满足自己的好信心和探究欲,他们在游戏中实现自我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1.晨间自选活动。在幼儿晨间来园后,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积木进行点数、加减、比较数量大小等活动,在系鞋带、绑蝴蝶结的过程中感受物体的空间关系,在玩橡皮泥和剪纸的过程中学习等分。

2.自主性游戏。幼儿在自主性游戏的插卡区首先可以了解到各个区域的人数安排是不同的。在点心店、菜市场当营业员时,幼儿不仅要认识价目表上不同物品的价格,而且要学会分类整理,在买卖活动中还要学习运用简单的加减运算。

3.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材料的时候,幼儿学习按游戏规则取一定数目的活动材料;在投篮活动中,幼儿学会了计算进球得分;在设置活动路线时,幼儿学会了测量距离;在比赛输赢时,幼儿学会了比较时间长短和数目的大小。

4.其他游戏。在手指游戏中,幼儿学会了用不同个数的手指变出不同的物体,可以用一根手指头变成毛毛虫,可以用两根手指头变成小白兔,还可以用四根手指头变成螃蟹走。在亲子游戏中也会包含一些数学问题,爸爸妈妈在和幼儿玩小鸟飞的游戏时,小鸟一会儿飞到左边,一会儿又飞到了右边,幼儿在追小鸟的过程中需要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同时幼儿可以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和以周围环境中的物体为中心的左右是不同的。四、在生活中给予幼儿运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机会“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之方法之理论。不做无学;不做无教;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幼儿运用自己掌握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检验学习效果,在实践中探索性地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吃午饭的时候,我们会请本周的小班长来帮忙分发筷子,每个人需要两根筷子,一组有六个人,那么每组一共要放几根筷子呢?这是一道乘法题,显然学前阶段的幼儿是不会计算的,那么我们可以每次拿两根筷子,两根筷子是一双,每个人需要一双筷子,这样两根两根数、两根两根拿,只要拿六次就已经足够了。在整理每个人的小抽屉时,大家发现平时画画、做练习的作业纸大大小小堆在一起非常乱。我让大家一起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平时善于整理物品的柠檬说应该按照大小来放作业纸,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从大到小放在抽屉里,这样要找东西的时候不容易翻乱。大家按照柠檬的方法整理了抽屉,每次有新作业纸放进抽屉,也会先比一比大小,把作业纸插入合适的位置,大家的抽屉比以前干净、整齐多了。总之,课堂上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材料是有限的,但是生活中学习的机会和学习的资源是无限的,我们要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消除幼儿对于数学的距离感,培养幼儿对于数学的亲切感,化被动为主动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作者:吴静洁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振华幼儿园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提问策略

一、以幼儿现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

从心理学上分析,有效的提问能引起孩子们适度的紧张,即具有“趣”和“创造”的状态,太难或太易的提问都无法达到这一效果。因此,一个有效的提问不仅仅意味着教师提出要求解决的实际问题,而是让幼儿感受到这些问题具有亲切感。要达到这一效果,必需充分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比如,教师在课堂中这样向幼儿提出问题:“一个苹果再添一个苹果就是两个苹果,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把孩子限制在易于感受到的教学情境之中,使幼儿处于想做某件事情却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但又很想解决问题的情境状态中。

二、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增加趣味性提问

幼儿对小动物倍感亲切,所以在认识动物数量的过程中,应向幼儿提出一些有趣味性的问题,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综合知识,激起探究的欲望。如在认识了大公鸡、母鸡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鸡有耳朵吗?”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被我吸引过来了,有的说鸡有耳朵,有的说鸡没有耳朵,在“有”和“没有”的争论中,我组织幼儿去实地观察、寻找,答案找到了,幼儿的积极性特别高。类似这样有趣的提问还有“鱼要睡觉吗?”“蛇有脚吗?”“小鸡生下来会走路吗?”等等,这类问题趣味性强,让孩子们一听就感兴趣,就想知道答案,进而就会去主动探索,能够激发了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幼儿玩得尽兴、学得专心,又能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

三、促进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增加探索性提问

幼儿都有喜欢想象的特点,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幼儿期儿童的想象活动中开始出现一些很独特的因素,他们的想法不会停留在原有的物体上,而是在他们所熟悉的知识空间到处都能想到,因此老师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启发性,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发挥。有趣又有想象的提问既有指向性,又有探索性,能使幼儿从多方面去思考和探索,并在活动中操作感知,比较得出科学的结论,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必须倾注教师的热情、企盼等情感,让幼儿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从而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让所有的孩子体验了每一步的成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四、让幼儿积极有效地获取新知,增加提问延伸性我就抓住幼儿好奇、好问、好想的这些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十分注意提问的设计,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去抹杀幼儿的好奇心,尽可能的提出灵活地渗透于整个活动中的问题,并注意它的延伸性。如:在认识正方形时,认识了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四个面都相同后提问:“在你见过的物体中哪些那些物体和正方形像?”“在你见过的物体中哪些那些物体也有四个角?”让幼儿扩展想象,开阔知识面,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同样,这样有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联想、推理,使幼儿既满足了好奇心,又增长了知识。有效提问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能让他们的思维变得深刻,能调动幼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全体幼儿在课堂学习中主动学习有关知识。愿教师真正让课堂中每一次提问都化为点燃幼儿智慧的火花,成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发动机,培养幼儿积极思维的有效工具。使他们能够在数学的殿堂里自由的遨游!

作者:陆莉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内官营幼儿园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分析幼儿数学教育的运用

一、明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

教师设置与生活有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幼儿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学习有趣、有用的同时,增强了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通过数学教育活动,让孩子体验到了乐趣、价值,提高了幼儿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就实现了。

二、准确定位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言下之意,数学是最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靠数学这一课程来实现。这种观念已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这可以从奥数、珠心算、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等课程很有市场,许多家长趋之若鹜这一点上看出来。事实上,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毫无疑问,数学是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但这种作用不能被无限地扩大,数学对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仅仅体现在有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方面。就幼儿数学思维能力而言,具体包含了计数、计算、推理、归类、排序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计数、计算、推理、归类和排序等数学思维能力。它并不能促进幼儿语文思维能力、音乐思维能力、美术思维能力等其他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语文的思维包括了分段、归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阅读、写作等,通过数学教育活动并不能很好地促进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对音乐思维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难以达到了,如音乐中的歌曲创作,其依赖的是一种声音形象思维,这种能力只能主要依赖于音乐课程进行培养。

三、幼儿数学教育应注重保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不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非常重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假如通过幼儿数学教育,并不能让幼儿产生数学的兴趣,反倒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甚至于有一种恐惧感,这样的幼儿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彻底失败了。在实际幼儿数学教育中,由于幼儿园老师数学教育理念上的偏差,如幼儿数学教育形式、要求等方面小学化;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的缺乏,如认识不到不同幼儿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受神经系统发育水平的影响差距很大;在实际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等原因,结果是一部分数学认知能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常常体验一种挫折感,数学学习效能低下,数学学习动机减弱,最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对数学的恐惧。下面这个教育案例或许会让人们明白幼儿是如何失去数学学习兴趣的。有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用凑十法做数学题目。多数幼儿已经掌握了,只有个别还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所以很多幼儿都已经不耐烦了。这时,笔者说:“金佳,汪小辉,郑茜,我讲这些就是专为你们讲的,你们还不认真听,班里还有哪个小朋友不会用凑十法呀?”“还有张佩佩!”(均系化名)金玲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弄得笔者真的哭笑不得。的确,他们四个人是我们班数学学得最差的,数学反应比较慢,以至于在小朋友头脑中形成数学差生的印象,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特别不喜欢上数学课,每次上数学课都想逃避。有一天小辉知道第二天要上数学课还借故不来幼儿园。

四、了解数学概念学习的两个水平

概念学习有两个水平,一个是表象层面的学习,二是本质层面的学习。对幼儿来说,主要是表象层面的学习,所谓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如我们头脑中有电脑、房子等与图像有关的形象,救护车警报、歌曲旋律等与声音有关的形象,还有醋、酱油等与味道有关的形象。表象层面的学习指的是通过学习能掌握某类事物的主要特征,与其他事物作出简单区分。而本质层面的学习指的是掌握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能与其他事物作出严格的、准确的区分,是一种科学意义上的掌握。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概念的学习能达到表象层面的掌握就可以了,目标就达成了。但我们许多幼儿教师由于受到中小学教师概念教学的影响太深,无意识地模仿中小学教师那样来教幼儿学习概念,即要求幼儿达到本质层面的掌握。当教学不成功时,便会产生一种挫败感,或成为许多幼儿教师的困惑。有一位老师因无法让幼儿理解什么叫“平行”,无法让幼儿掌握梯形的概念而苦恼。

五、明确幼儿数学应用能力提高的路径

能力的基础是知识、技能,不掌握知识和技能也就谈不到能力的提高。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清晰表明能力的提高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关系很密切。但在许多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幼儿面临需要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的现实问题时,尽管幼儿有这种知识和技能,但他并不能想到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幼儿数学应用意识不强。事实上,能力的提高就在于知识的丰富和意识的增强。丰富知识是基础和前提条件,为数学应用能力的增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要使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则需要通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来加以保证。意识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当个体面临某一特定情境时,意识强的人随时能做出某一特定的反应。如创新意识强的人在面临困境时会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把问题解决掉,而缺乏创新意识的人面临困境时只会求助于他人或放弃。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数学应用意识强的幼儿较之其他幼儿在面临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时,贮存于长时记忆系统的数学知识更容易被激活而提取出来进入工作记忆系统,从而加以运用。而这种通道的流畅、意识的增强关键在于数学知识的生活运用。运用多了,数学问题情境与特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结就强了,也就是说意识增强了,具体表现为数学应用能力增强了。

作者:许兴建 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

学习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方法对幼儿的成长非常有意义,数学可以锻炼幼儿的智力和思维能力,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幼儿教学中,如何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的各个活动之中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们已经步入了21世纪,这是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才能和社会发展同步,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学活动从幼儿的实际出发,让幼儿在实践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幼儿才会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教师要意识到幼儿学习数学应该重视启蒙性和生活化,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幼儿在实践和游戏中轻松愉快地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为将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限制了幼儿思维的发展,只有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过对幼儿的启发、引导、鼓励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提高了幼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和调控。如:让幼儿了解高矮,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从高到矮排成一排,通过他们亲自实践和尝试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将数学知识模拟成生活情境,让幼儿在轻松中获取知识,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为教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幼儿动手操作学具需要丰富多彩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以教具进行演示教学,然后对数学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幼儿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没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实践证明,过早地对幼儿进行抽象教育会使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变成纯粹的记忆,因此,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给幼儿准备丰富多彩的实践材料和学具,激发幼儿实践操作的欲望和兴趣。为幼儿准备的学具可以是教师制作的,也可以是幼儿或者家长制作的,比如转盘、盒子、饮料瓶、冰糕、拼图等都可以。丰富多彩的学具会大大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比如幼儿在学习分类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多种颜色和形状的卡片或者瓶盖,通过反复实践和摆弄,幼儿轻松地掌握了分类的规律。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相关的数学材料,让幼儿在玩中学到知识,从而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

四、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

新《纲要》指出:“在幼儿园教学中,幼儿的能力和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幼儿由于受到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其能力的不同是必然存在的,这种差异在数学学习中显得更为明显,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教师点拨就能学会;而有的孩子感悟比较慢、接受新鲜事物比较迟缓。要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成功,教师必须要实施分层次教学,按照不同能力的幼儿给予不同层次的教学材料,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激发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五、数学应与各科教学相互渗透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各科教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幼儿活动的各个领域中,都要把数学学习融合进去,比如,幼儿在学习美术这门学科的时候,教师可以把有关空间、形状、重量等有关数学知识贯穿其中,使幼儿获得感性经验,提高幼儿学习数学和应有数学知识的兴趣。在艺术欣赏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观察和欣赏一下花朵、叶子、花盘等,从而引导幼儿感受事物排列的和谐之美,进而感受到生活中数学学科的魅力。

六、游戏中不断积累数学知识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对游戏最感兴趣,如果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游戏融入到教学中去,就会使幼儿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究,并能获得有益的感性经验,比如,幼儿通过搭积木,不但获得了空间知识和几何形状知识,还能与分类、数量的比较联系起来,幼儿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幼儿的好奇心是幼儿学习的强大动力,为了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的玩具和游戏进行教学,这样幼儿就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幼儿自主发展的空间,幼儿每一次的玩法,都会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教师要把游戏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获取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从而喜欢上数学,进而去探究数学、学习数学,并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都在逐步地提高与发展,并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所以,幼儿园数学教学需要长期坚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能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刘晓英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教师发展中心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分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帮助故事中的角色,几个方面对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分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具体材料请详见:

摘要: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

幼儿数学启蒙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引起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一种认知倾向,属个性特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使其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幼儿数学启蒙教育决不能单纯教知识,而必须寓教于乐,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或活动中渗透粗浅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在感知知识时或得满足感。只有当幼儿对某一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后,他们才会全神贯注地参加进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知识。在平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我发现幼儿都很喜欢听故事。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尝试采用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含义

幼儿园数学教育是通过直观教具,使幼儿从具体材料和游戏活动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并用语言促进思维,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的教学活动。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数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或成人的指导下(直接指导或间接影响),通过他们自身的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关系(包括数、量、形、时、空等几方面)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并主动探索的过程,是幼儿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二、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我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三、请幼儿担任故事中某个角色

幼儿不仅爱听故事,而且更喜欢参与到故事中去。因此,在设计某些教学活动时,我会请幼儿担任故事中的角色,激励幼儿更加认真地听故事,参与故事。如教幼儿学习分类,我请幼儿为故事中的大象和老虎分饼干,激发了幼儿的责任心,促使他们认真听清楚分类的要求。因为只有听清了要求,才能当好饲养员。幼儿在担任饲养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分类。再如,在复习认识数字1~5,并学习用点子表示数量的活动中,我让幼儿担任故事中的主角,请他们去公园看花。看到了漂亮的花,学着用点子表示花朵的数量。再让幼儿看了点子猜猜有几朵花开了。通过这种方法,幼儿在参观公园的情境中,不仅听了故事,而且,

积极地参与了故事,学到了相应的数学知识。

四、幼儿担任的角色有操作机会

心理学上说:当无意记忆的材料成为活动对象时,记忆的效果就会提高。因此在活动中应多为幼儿提供操作机会,让幼儿尽可能的多动手操作。我在设计故事情节时,尽量为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如前面的例子:给老虎、狮子分饼干;参观公园看花等也是如此。再如教幼儿学习对应比较多少时,我还是请幼儿担任饲养员,按照一定的要求给小动物喂水果。在喂水果的过程中,幼儿很轻松地学会了对应比较多少。

五、帮助故事中的角色

每次的数学活动,教师都会对幼儿提出一些要求,久而久之,幼儿对教师的要求会没有兴趣,懒得理会,如何使幼儿乐意地按要求去做呢?我在编故事时,常会把一些数学操作要求变成故事中的角色求助小朋友的事情。故事中的角色往往是幼儿喜欢的,他们会乐意地去帮助故事中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学习交替排序时,我就以布娃娃爱吃排好队的饼干为由,要求幼儿发放饼干,圆饼干交替排好队,幼儿为了让布娃娃乐意吃自己的饼干,就会很认真地按要求去做。这时,教师出示布娃娃,拿着布娃娃来到幼儿中间,排好队以布娃娃的口吻表扬幼儿,如此一来,小朋友特别的高兴,排饼干也更起劲了。

六、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当幼儿与故事中的角色一起玩游戏时,那就更高兴了。如教幼儿学习按大小和颜色分类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鱼游的游戏,老师拌演故事中的鱼妈妈,小朋友自然就是各种各样的小鱼了。在游戏时,小鱼听好鱼妈妈的要求,根据各自的特征,按鱼妈妈的要求做相应的事情,在快乐的游戏中,幼儿轻松学会了按大小和颜色分类。再如认识白天、黑夜的活动,老师拌演兔妈妈,幼儿当小兔,兔妈妈和小兔一起玩游戏,在玩的过程中给认真动脑筋的小兔戴上小体头饰,于是,在游戏中,努力想戴上头饰的幼儿积极地跟着兔妈妈一起玩,不知不觉中,可爱的“小兔子们”也逐渐认识了白天和黑夜。

以上就是我在小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尝试采用的一些方法,通过将故事与数学活动的巧妙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的生动、有趣,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无意注意,让孩子们喜欢数学并学好数学。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数学教育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幼儿探索精神

[论文摘要]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教师要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教师还可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科学(数学教育归为科学大类)目标中明确提出: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上:提出为幼儿在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等等。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开展数学探索活动,提高幼儿数学素质呢?

一、数学教育内容上注重提供可探索性的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应具备可探索性。数学教育内容具有可探索性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内容应具有可探索、可猜想的因素,应提出需要幼儿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还应该有多个答案,为幼儿提高较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以培养幼儿的数学修养。

例如,幼儿用同一数目、不同大小的石头排队,排好后他发现,两队的长短竟然不一样;数目一样多的,怎么排成队后会有长短呢?经过仔细观察比较,他发现,个头大的石头占的地方大,排的队长,而个头小的石头占的地方小,排的对就短。在这一活动中,通过探究发现,他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对物品排队,队列长短不仅与数目有关,还与物品本身体积的大小有关。又如,图形接龙游戏,该游戏的规则是相接的图形具有两个相同点。幼儿玩这游戏,可以选择的答案很多,这样的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很多的探索和猜想机会。

二、数学教育于游戏中,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基于此,教师可将数学教育活动融入游戏中,借机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在各类游戏中,幼儿对角色有些的兴趣很大,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游戏,参与的人很多。于是,教师可在教室内或走廊等地创设“超市”、“医院”等活动区,并在活动区内投放相应材料。在众多角色游戏中,超市游戏以其玩法多样、与幼儿生活的密切性而备受幼儿特别是城市幼儿喜爱。教师可着重在超市游戏中,挖掘幼儿可探索性的东西,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如幼儿扮演顾客或营业员,在买卖商品的过程中,认识到物品的不同价值,增强了对货币的加减换算能力。如果扮演营业员,她还要将各种不同的商品进行分类,这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幼儿将商品按不同分类标准来分,如服装,既可按上衣、裤子、外套来分,也可按男装、女装来分,还可按季节、颜色等来分。在幼儿分类时,教师还可结合序数、空间方位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巩固复习和进一步探索,如要求幼儿将冬季衣服放在第二排的左边。

在玩结构游戏时,教师也可启发幼儿进行数学探索性的活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让幼儿搭一堵围墙,启发幼儿“看谁在搭围墙时能将积木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搭建,并且要求外观好看。”幼儿可按大小、高矮、颜色进行单一或复合组合,搭的方法自然就会多种多样。

三、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许多数学教学活动都可以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比如,学习5的组成,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具,使幼儿在操作中领会5的分解与组合。教师提供幼儿一个盒子,里面有5个瓶盖,幼儿手拿盒子,上下摇动,盒子里的瓶盖就会出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现象,幼儿数数瓶盖口朝上和朝下的各有几个。多摇几次,并将结果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盒子里划一条线,盒子里放5个纽扣,幼儿将全部纽扣拿在手里,离盒子一定高度,然后松手,数数线的左边有几粒扣子,右边有几粒,多次尝试。也可直接让幼儿用手拨动纽扣,看有几种分法。这类教具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容易理解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总数与分出的两个部分数之和是等量关系)、互换关系(部分数位置交换,总数不变)、互补关系等。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让幼儿仿编应用题,如说一件可以用3+2表示的事情,幼儿编的题目五花八门,有的幼儿一个人可以编好几个。通过幼儿口述应用题的仿编,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四、通过专门训练,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以上众多做法,一般不是专门或者说不是特别针对孩子的探索精神而开展的。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进行专门训练、有意培养幼儿探索精神。在大班后期,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如《现在有几个桃子》,有三张图: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手拿5个桃子,盘子里有7个桃子。教师将三张图进行不同顺序排列,引导幼儿讲述图意。如:

(1)A.4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C.7个桃子表示意思:盘子里有4个桃子,小朋友又拿来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

(2)A.7个桃子B.小朋友手拿桃子C.4个桃子表示意思:原来盘子里有7个桃子,小朋友拿走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4个桃子。

(3)A.小朋友手拿桃子B.7个桃子C.4个桃子表示意思:小朋友拿来了3个桃子,现在盘子里有7个桃子,原来盘子里有4个桃子。

其他变化就不再叙述。

教师将3张图片作不同的排列,目的是引导幼儿感知物体数量变化的过程及关系,并能根据排列顺序,学习讲述图意,既可以编加法应用题,又可以编减法应用题。这种做法有一点类似语言教育的排图讲述(图片顺序可变换)。

又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还可以倒过来解算式。如5=?(1+4,2+3,3+2,6-1,7-2,……)这样的训练,难度有点大,但对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很有帮助。

再如,在进行几何形体教育时,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变化图形,让幼儿去探索。如教师给予幼儿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图画纸,“小朋友想一想,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将它变成梯形?”于是,小朋友通过思考和操作,想出了很多种办法:剪掉一个角;从中间斜着剪开;用折的办法……教师又提问:将梯形再变成长方形呢?幼儿继续探索。

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数学活动,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学会探索。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数学教育课堂案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深入,课堂中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在这些新兴的方法中脱颖而出。主要就案例教学法如何使幼儿数学教育课堂充满活力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关键词:案例教学;幼儿数学教育;课堂;活力

众所周知,数学跟其他的学科不一样,它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还带有些抽象的概念,不易被学生理解,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有些枯燥、无聊、乏味,那么,如何让枯燥的数学教学课堂变得生动、充满活力,让学生都喜爱数学这门最基础的学科,下面,本文对幼儿数学教学进行简单的研究叙述。

一、案例教学的叙述

1.案例教学含义

所谓“案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开放性、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中为说明讲解一定的理论或概念进行的举例分析,而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告诉学生如何去做,这样显得乏味无趣,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想象和创造,使乏味的教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并且还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转化能力和在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所以,可以得出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三点特点: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加强学生对知识转化能力的提升。

(3)锻炼学生双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

1.精心选择案例,提高教学时效性

在“幼儿数学教育”课程中,其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向幼儿讲授一些有关数、量、时间、空间等内容的学习和指导,其内容、基本概念繁多,所以,教师在幼儿数学教学中要学会取舍,并且对选择的案例进行深度的分析,使其在课堂教学中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如,在讲幼儿数学10以内加、减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与生活中可以用数量概念表达的物体结合。比如,苹果、橘子、荔枝、鸭梨等,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知道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和数学相关的知识,并且学生在以后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联想起原来学习时的案例,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2.实施幽默教学,增强课堂感染力

作为教师,尤其是幼儿数学教师,就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和一些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这样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并且适当地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还可以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幽默、有趣,使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具有感染力。例如,在讲幼儿对图形的认识时,比如,三角形、圆形、椭圆形等,教师适当地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给幼儿进行讲解,比如,把圆形比作大饼或太阳或者锅;把椭圆形比作鸭蛋、鹅蛋等,这样用幽默的教学语言来对数学知识进行表示,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印象更加深刻,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融洽,幽默的语言还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充满激情,同时,使课堂更富有感染力。

3.建立和谐课堂,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谓的“和谐课堂”,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配合程度和对教师的接纳态度,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使幼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真正地做到信任、接纳、理解对方,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尤其是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幼儿本来就有些调皮、淘气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例如,在讲幼儿数学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法重新叙述一遍,要达到脱口而出的效果,并且让学生懂得加法和减法是一个互补的关系,一定要在10以内加、减法中讲解清楚,这样能提高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彼此都对对方产生了信任与理解,学生在学习20以内加、减法时就变得更加轻松,进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使原本枯燥、乏味、紧张的数学课堂,由于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变得更加充满活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总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证明了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时效性,增强了课堂感染力,更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了活力,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纪晓娟 单位:江西省上饶县第二保育院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1幼儿园数学课学习内容的分解

对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已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了明确的规定:第一,教授给幼儿数学知识以浅显基础为主;第二,将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第三,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从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以上四点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开展教学。我们的分析思路是:充分考虑幼儿的在生理上限制的基础上,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出发,不仅仅是简单地教授幼儿进行一些数学运算知识,还要让幼儿热爱这门学科,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从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出发,兼备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能力以及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从小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我院各班就具体制定了以下课程体系。

1)图文并茂,认识数字1到10,并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目;

2)会比较事物的快慢,对事物的粗细、厚薄、高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

3)能将一些实物数量数出来,并说出总数,能适应不同方式的数数,比如从3数到16、从7数到18等等;

4)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5)会运用序的概念对5个有差别细微的物体排序,以等差数目排序为标准,体验数的差别。运用序的概念排出10以内的顺序关系;

6)对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等平面图形要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它们的不同之处;

7)了解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观念;

8)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并识别数字,初步理解跟数字既联系又简单的概念,比如数量、颜色、距离、重量、方位以及时间。

2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改革

2.1幼儿园数学教育是按照教学目标去开展教育活动的全面发展教育之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实施受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限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规定,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情感、态度等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2]。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在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片面性,教师都认为幼儿数学教育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也是只要学会知识就行了。针对这个现象,幼教教师应加深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在教学中全面把握教学目标,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知道如何去学习的学生,这才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态度、智力技能出发,幼儿在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很多事物能感受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幼教老师的教学应当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反映生活。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数学教育,与此同时幼儿数学教育满足了儿童生活上的需要,也满足他们认识事物的要求。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当从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出发,在结合教育内容的同时,明确幼儿发展目标,使各教育活动围绕实现目标开展下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质量。

2.2创新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思想上比较保守单调。表现在课堂中,习惯从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出发,单一地强调了数学教育的直观性,在教学活动中重点采用教具进行演示,由此引入数学概念,主观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幼儿身上。比如说,单以铅笔和水果为教具,教师就上完一节课。下课以后教师也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太理想,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陈旧保守,单调枯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只有打破这种传统保守的教学模式,才能提供我们的教学质量。不但要在课堂之中为幼儿讲授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适用性。比如说,让小朋友回家后,去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还有在自己家里桌子有几个位置,放了几张椅子等,在生活中去教育孩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传统教学中的实物教学法为主和以采取情境设置法为辅。教师设置适宜的场景,比如说“喜洋洋和灰太狼”,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小朋友为喜洋洋和灰太狼准备衣服,城堡等等。用小朋友生活中所熟悉的故事来设置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只要情境设置的合适,不但巩固幼儿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为将来幼儿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地基础。

2.3关注幼儿个性,实施差异教学

每个幼儿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环境与资质上各有差异,从而导致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上存在着区别,因此幼儿的数学教育要注重关注幼儿的个体性发展。每个幼儿在教师眼中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促进所有的幼儿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在实际上,大多数的幼教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看到了幼儿教育的一般性,没有看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特别体现在忽视儿童的个体差异上,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分层次地去对待每一个都个性不同的幼儿。我们创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参考依据,实施差异教学。实施差异教学让每个孩子的智能都各具特色。教师应在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学生的过程中,去重视幼儿具有的多元智能,并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客观充分尊重幼儿存在的个别差异。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发展和一般发展都备受关注,包括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从个体上来讲,幼儿的思维发展和一般发展之间又是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因此,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3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提升数学能力

3.1开展情境教学,利用适宜的问题生成一个个情景

这样是运用最少的时间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主动的以较好的状态投入教学过程中去。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如故事、谜语、游戏、图画等,让幼儿触景生情,有所思,有所问[3]。在情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幼儿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小班数学活动《认知数字5》的教学目标是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我们可以利用5个人、5张椅子、五个碗等图片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庭。让幼儿以自己的家为具体情景,在介绍自己的家人、自己家里的布置的时候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找一个合宜的时间,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周围的事物哪些东西也有5个?从游戏中活跃气氛,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3.2自主探究教学方式

为幼儿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整个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如何自主探究教学方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对传统教学内容输入新鲜的血液

使幼儿了解到数学的适用性,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在教材上增加以钟表与时间、旅行线路、价格与购物、生活用品的面积、体积等为内容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所有数学活动中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问题解决,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实用价值。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们创设了小商店这样一个情境,提供了玩具汽车、各类学具、故事书等作为商品,并分别标上1元、2元、5元不等的价格。为每位幼儿准备了1元、2元、5元的钱币,引导幼儿学习加法:花5元钱买商品,你可以怎样买?每样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会让幼儿采用尝试的策略,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不同的组合方式,如:1+1+1+1+1+1=1+1+1+2=5、1+2+2=5。幼儿在提问、思考、讨论和探索中成功地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自信,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3.2.2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

幼儿总是通过动手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满足好奇心的目的。探究型幼儿数学教育活动需要适宜的材料。为此,我们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幼儿兴趣的具有多方面联系的材料,以便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亲历探究过程并发现规律。大班数学活动《学习测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长短不一的绳子、玩具棒、竹竿、直尺、三角尺等工具让幼儿自选,自定测量对象:课桌、门、窗、柜子、小朋友的身高等,将测量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分析比较,最终获得结论。

3.2.3多样化的探究方法

我们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归纳为ABC三种形式:A.问题—操作—发现、结论。B.问题—猜想—论证—结论—评估与交流。C.提供旧知—联想迁移—验证结论。我们以大班数学活动《交集分类》为例,在此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A。由于“交集分类”是很抽象的概念,学习重点在于理解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含义。我们从男孩女孩最喜欢的玩具作为载体,请幼儿分别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图片放入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男孩女孩会有一些共同喜欢的玩具,如何为这些共有的玩具造一个新家,而这个新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既是男孩喜欢的玩具的家,又是女孩喜欢的玩具的家。

3.3加强交流,深入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有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第一,将小朋友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问:你如何评价他人的探究成果?这样的问题方式,不但丰富教师开展幼儿活动的经验,加深对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幼儿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二,自我反思。幼儿可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思考:我是如何进行探究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惑?通过这样的反省,有利于幼儿深刻认识自己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提高以后再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幼儿的推理和解题的能力,并不是单纯让幼儿获得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对幼儿用多种方法证明他们的答案、思考过程以及推测的结果的这种行为进行鼓励,树立幼儿独立思考的信心,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摘要: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幼儿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进行个性化教育。教师在改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精心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多样化方法与策略,掌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全过程,强化教育活动结果的反思。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幼儿教育作为人生重要的启蒙教育,对人的未来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数学存在于幼儿世界的点滴当中,成为幼儿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一种必要工具。因此,通过一些简单而丰富的数学教育活动,除了能很好地帮助幼儿掌握一些通俗易懂的数理知识之外,还可以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帮助他们培养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主动性,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后的数学学习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概念与特点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主要是指的通过教师或其他成年人的指导或影响下,幼儿在参与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对空间、数量、形状等数学概念进行观察、感知和思考,从而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较为完善的数学思维。除此以外,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还不能忽视幼儿好奇心、探索欲、自信等方面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相比于其他阶段的教育来说,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幼儿数学教育是一种早期教育,应注重幼儿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在一些舒适愉悦的活动中开展数学教育,才能防止幼儿厌学情绪的发生;其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该是一种个性化教育,不同的幼儿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为了让数学教育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儿童的需求,还应深入探究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和价值所在。最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生活与实际,通过生活化、场景化的活动设置,可以让幼儿在游戏当中,就轻松完成数学知识与能力的构建,实现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多样化。

2衡量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有效性的标准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既受到幼儿自身的影响,又受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约。鉴于此,衡量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标准也随之多元化。总体来说,判断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来看,只有科学地选择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活动内容,才能丰富幼儿的认知层次,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具体地讲,一是数学教育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这对引起幼儿对数学的关注和兴趣非常有必要;二是数学教育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难度绝对不能超过幼儿能够承受的最大水平。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准备来看,细致入微的活动准备是确保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成功的关键,主要从物质和环境两个方面精心准备。其中,玩具和教具可以帮助幼儿更直观地认识数学,它的准备和投放都有严格的控制要求,过多就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而过少则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收效;活动环境则是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最基本的保证,在一种场景化的游戏环境中进行活动,幼儿能得到充分的放松,有效地降低了幼儿对数学的抵触情绪。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来看,活动设计是决定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成败的根本所在,也是选择和制定活动内容和规则的源头。因此,要重视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使其能够更加精细化和多元化。一方面,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有较强的操作性,除了常规的演练、游戏、记录等方法以外,操作法对锻炼幼儿动手动脑能力有特殊的意义,通过这些体验式的活动形式,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赋予更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循序渐进地取得胜利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所以,活动设计过程要先易后难、逐层深入,逐渐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的逻辑性。

3改善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建议

目前,我国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缺陷和问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依然要加以不断改善,使活动设计真正契合教育实践的需要。

3.1精心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多样化方法与策略

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主要包含10以内数字的识读、简单数字的加减、时间、空间、形状的认知等方面,并且这些活动应该具备针对性、趣味性和操作性。因此,要根据幼儿园大、中、小班幼儿特点的不同,整合教育资源来改善现有教育活动内容。比如,通过搭建积木让小班幼儿快速认识各类常见形状,并能迁移到生活当中辨识各种物品的形状,这也成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延伸的一种重要表现。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也随之加强,能够关注于事物的时间也成倍增加。鉴于此,用于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选择面将越发宽广,比如将小组合作、层次教学等教学方式配合使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

3.2掌控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全过程,强化教育活动结果的反思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活动过程中也会存在很多不可知预计的因素,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应该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控整个数学教育活动,能够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终确保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稳定性。同时,及时评价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也是促进每一位幼儿成长至关重要的环节。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应善始善终,这既是上一个教育活动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教育活动的开始。所以,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进行点评,为幼儿的成长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是陪伴每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幼儿未来的数学思维的严密性、数学知识的领悟水平、数学技能的好坏。因此,要做好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工作,从内容、活动过程、评价等多个方面入手,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质量,从而真正为幼儿进行服务。

作者:王辉辉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生活教育在幼儿园数学活动的运用

摘要: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幼儿的教育离不开生活,幼儿的生活也离不开生活教育。”把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教育相联系,把生活教育和数学活动相融合起来,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来改善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让幼儿的数学教育不再是单调和乏味的,而是真实地操作起来,从而激励幼儿快乐地学习与探索。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数学;教育方法

在幼儿园的数学操作活动中实践以及渗透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思想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操作材料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他明确表述了教和学、学和做、教和做之间微妙的关系。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学当作圆规的脚,为其服务,圆规画多大的圆就要看圆规以多少为半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爱好,考虑到幼儿的不同心理特点和不一样的个性差异。我们可以看出,丰富多样的操作材料和数学操作活动的正常开展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而生活化的操作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不陌生的,也便于他们进行操作学习,生活化的操作材料能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操作的需求。我班幼儿数学操作能力较为薄弱,每次开展数学活动都让我很“无奈”,都需要我手把手去引导,这样不仅拖慢了进度,而且幼儿了解不透彻。从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我了解了“教学做合一”这一概念,我将其运用到幼儿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我先在早上进行桌面游戏时添加数学方面的材料,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在生活中处处渗透数学,在课上运用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努力,我班幼儿的数学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二、“生活即教育”,环境教育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认真组织幼儿及时参与,多积极引导幼儿操作,多帮助幼儿渗透和更好地融合,让幼儿能够轻松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在幼儿园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又像是隐形了一样的那些不被幼儿所发现和探索的素材,而我们教师就要将这些生活中的素材融入数学操作活动中来,对于长期处在这种生活素材教学环境下的幼儿来说,他们都或多或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发现的能力,从而实现将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措施。平时,我们也会给幼儿提供一些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发掘数学中明显的操作环境。我们班的益智区通过在区域环境中创设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手套、袜子和鞋子等,让幼儿学习按照颜色和形状进行配对分类以及按照同样款式的东西归类,帮助他们掌握生活中的数学。我们在开展“愉快的生活”这一主题时,让幼儿从家里带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形状的玩具,有手动的、电动的、软质的、硬质的等,让幼儿学习将玩具按照不同的类型进行摆放分类。我们通过这些生活中普通材料的设置,让幼儿能够体会到原来平时经常接触的东西,如玩具、餐具等也能用来玩,用来作为学习的材料。让幼儿能够积极发现原来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从而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

三、“社会即学校”,教学手段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认为“社会即学校”,他充分强调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关系,致力将教育建立在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他认为:生活是我们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才进行的活动。生活教育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也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生活教育。为了让幼儿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操作活动的乐趣,我们每天都会请幼儿来统计出勤人数。幼儿通过数数和计算,了解到今天来园的小朋友有多少,迟到的有多少,没有来的又是多少等。其实我们只要平时多留心,多联系生活和实际,就可以发现并且利用日常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东西进行数学教育,这样幼儿就能轻松自然地学习、吸收到许多数学知识,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生活中的数学可谓是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乐趣。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思想。就像我们的幼儿园一样,幼儿园是小朋友的中心,也是教师的中心。他还明确指出了“学习”就是生活实践,我们要让幼儿去生活中充分实践、验证,手脑并用。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

在我们班益智区活动“给小动物喂食物”中,我们通过创设一个餐馆的情景,上面贴上鞋盒做成的动物嘴巴,把嘴巴开口做成幼儿的手能自由出入的大小,这样幼儿就能自由地给小动物“喂食物”了。这样对幼儿数学活动的认识就往上走了一个台阶,也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2.引导幼儿进行实践活动

幼儿园里大多数学知识,如果只是靠我们教师的解答,小朋友是很难理解的,他们还需要实践与探索。比如,请幼儿比一比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个比较大,如果幼儿只靠眼睛是判断不出来的,他们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比才能知道,而幼儿通过实践得到的结论也比较准确,他们也能自己信服。还有一些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到的数学知识也需要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体会和理解。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到处有作为数学活动的素材,我们只需要把数学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出发,从中选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让幼儿自己操作,融入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获取一些生活经验,通过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同伴的合作交流,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幼儿通过选取不同的材料,引起他们对活动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作者:杨颐梅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张浦第二幼儿园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数学教育研究

一、中美幼儿数学教育差异的比较

(一)学制的差异

学制的差异主要是指学校制度的差异,此处主要说的是幼儿园制度。中美两国的学校制度文化存在不同之处。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由(国家)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到(市)教育局/(区)文教局再到学校这样一个流程组成一个层级式的管理体制,集中性与同一性比较强,缺乏灵活性,地方与学校的自主积极性较小,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制定的课程计划进行教学,只有校本课程的开设由学校来决定和开展,但在具体执行时并不是很严格,甚至很多只是一个形式并未实施。美国学校教育一般采用权威主义班级管理方法。所谓权威主义班级管理也叫专制类管理方法,就是一种教师严格控制学生行为从而改变学生行为的管理过程。这种制度同样制约着美国幼儿的数学教育[9]。另外,我国幼儿园的制度过分强调安全,导致我国的幼儿园局限了幼儿早期数学能力的发展,我国的很多幼儿园都很明显的存在着这种局限,比如户外活动课时教师们常常以幼儿的安全为由不允许幼儿们相互之间打闹、追逐等,幼儿只能从事一些不具有任何危险性的活动如散步、体操等。须知道,幼儿的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的点滴中获得的。美国的教育制定与我国的教育制度相反,美国非常重视幼儿自由活动,通过在户外活动时鼓励幼儿尽情地玩耍,跑、跳、掷,让幼儿的数学能力在平时的玩耍中充分发挥。由此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学制都制约了幼儿数学的学习与发展。但美国的制度更灵活更人性化也更有利于幼儿发散思维以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

(二)语言的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幼儿在开始接触数学时就使用中文,而美国的幼儿则使用英语学习数学。中国的幼儿平均年龄为4岁时就能数到40,而美国的幼儿则需要平均年龄为5岁时才能数到40,美国幼儿平均年龄为4岁时才能数到15.也就是说,5岁时美国幼儿的数学基础已经落后中国幼儿的一年了。因此,中文被一致地认为是实至名归的数学强势语言,并且与其他国家的语言之间存在差距,这样的差距让美国教育家和家长们尤为紧张,甚至他们也开始在幼儿阶段推广新的数字读法,例如11不再读作“eleven”,而读作“ten-one”,一次推进儿童算术能力的快速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的数字系统比英文的数字系统更具有规律性。用英文表达数字20、30、40时我们发现它们之间毫无联系;而用中文来表达十位以上的整数时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极具规律性,都是以此类推的关系,这对幼儿的学习数学数字以及记忆数字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由此可以看出,从语言上的差异来看,中国的语言更利于幼儿数学知识学习与发展。

(三)教育观念的差异

中美两国的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方法和教育观念有很大的不同。美国教师认为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承认应该接受,理解和尊重他们,这才是教育的前提。这体现在美国的幼儿一日的生活安排上,教师们注重幼儿数学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让他们充分地宣泄自己的情感和精力等,让幼儿的数学在生活的点滴中尽情地发挥。而在中国文化和教育中,“教”的含义又常常意味着“告诉”、“教导”、“指示”。美国幼儿教育的管理组织充分体现了民主性,体现出对幼儿的尊重,给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成长,并且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中国教师无法做到的,同时也使中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师资水平陷入困境。在中国,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无非就是数数,学学简单的算术,如“1+1=2”等,以及认识一些简单几何图形,如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等.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只重视在学校里怎么教和教什么,却无进一步学习的要求[2]。总的来说,中国幼儿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有待改变,向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看齐,以促进我国幼儿数学知识的发展。

(四)跨文化差异

有研究提出了问题:跨文化差异是否影响幼儿数学知识的获得?一些跨文化研究比较了幼儿在入学前的各个方面。斯达克等人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4岁幼儿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包括数值、空间/几何知识。结果发现中国学龄前幼儿显著比美国幼儿具有更出色的空间/几何知识。幼儿数学发展的跨文化差异在学龄前是非常明显的。中国的幼儿在入学前接受的数学知识比美国的同龄幼儿接受的更广泛。跨文化差异在所有评估领域里表现得很明显,包括数字(计算和算数运算),空间/几何形状,图案知识,和测量。这个差异呈现在学龄阶段最初的3岁阶段。对中国和美国的孩子的数学知识的跨文化研究得出的结果与此结果一致。跨文化差异有利于中国幼儿,出现在3岁并在整个学龄前扩大,因此,一些研究已经表明跨文化差异存在于整个学龄前阶段的。斯达克和克莱因(2006)使用一种工具———早期的数学课堂观察(EMCO),旨在衡量幼儿教师所提供的数学支持数量。具体来说,EMCO是用来测量幼儿和他们的老师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的。测量结果显示中国教师平均每天提供36分钟的数学支持给4岁的孩子。相比之下,美国教师提供的只有21分钟的数学支持。美国教师给经济弱势家庭的幼儿提供更少的数学支持,每天不到10分钟。这种模式的研究表明,美国幼儿的数学学习环境和中国幼儿比起来不够丰富。在美国,幼儿数学教育的课程不太丰富。[1]中国幼儿数学知识比美国同龄人更为广泛。在中国有可能是由两个老师指导数学学习中心的活动和幼儿园数学课程,这有利于促进早期幼儿数学知识的早期发展。

二、结论

从制度以及教育观念的文化差异上看,中国幼儿数学教育和美国的幼儿数学教育相比较弱。而从语言以及跨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中国的幼儿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差异则较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幼儿园数学教育基本上是分科课程教学,长期受到传统数学教育思想和习惯的心态的支配和影响。20世纪初,美国儿童早期就开始重视数学教育理论的发展,并促进美国幼儿数学教育不断的变化发展着。相比之下,中国的儿童数学教育研究的基础是很虚弱的。在我国,因为不重视孩子们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验研究,不重视数学教育的方法和技术,不采取数学教育研究,对幼儿数学教育的课程实践的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因此,尽管1980年以来总结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并未能成功地转化为实际应用,而对我国幼儿数学教育的实际应用的影响更是微乎其微。我们必须客观看待中美幼儿数学教育的社会文化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别人的优点,扬长避短。

三、教学建议

鉴于我国幼儿数学教育与美国幼儿数学教育存在差异,并且幼儿园数学教育直接影响着幼儿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幼教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认识,全方位地掌握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真切体会幼儿数学教育的价值。因此幼教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改进,促进我们国幼儿数学教育的发展,推动我国幼儿数学发展到更高点。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应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打破制度约束,重视文化思想渗透,实现教育“生活化”。②发挥语言优势。③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资水平。④利用跨文化优势,重视幼儿游戏的发展,善于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数学探索活动,善于创设游戏环境。综上所述,在对我国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时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幼儿身边的数学资源。

作者:秦春婷

幼儿数学教育论文:幼儿数学教育实践论述

一、专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我区幼儿园数学教学现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共性问题,策划解决策略,查看相关理论与文献,从中提炼出能支持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教育思想,为课题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第二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同时通过园本教研采用专题讲座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明确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内涵及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分段教育目标。第三阶段:课题实施与实践研究阶段。采用行动研究法,践行数学活动的操作策略和基本方法。在这过程中利用教研活动的多样性、教研主体的多元化、教研内容的专题化等策略提高教师数学教育的实践能力。在课题研究阶段,鼓励教师撰写教育实践案例,定期组织教师采用案例对比分析式的研究活动,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组织教育实践的现场研修活动,针对课题研究中的共性问题,鼓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寻找答案。让教师在问题—反思—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中提高专业能力。在课题实施到一定阶段如每学期的期末,要求教师写出阶段性的课题研究小结,同时进行阶段性的专题成果展示活动。第四阶段:总结与提升阶段。整理、归纳教师的教育案例和活动设计并装订成册。课题负责人依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同时将研究成果向全区幼儿园推广,使之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二、专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理论引领,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理念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一步学习相关教育理论,明确当今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态势以及幼儿数学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学习方式有引发兴趣导读、关键问题引读、自我问题细读等。通过学习教师达成以下共识:

1.学数学,是在学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一种思维方法。

2.数学是一种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实践能力,在学习、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背景下,需要数学活动过程的鲜活和生动。

3.充满智慧的数学、有魅力的数学应该是基于孩子的生活、伴随着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开始的,让孩子们在亲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亲自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力量与价值,并从中体验探究的快乐。

4.幼儿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发展幼儿的数学能力———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应用能力、推理能力,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独创性,关注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求知欲、成就动机、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习惯。

(二)梳理学科概念,提高教师本体性知识水平

课题负责人在翻阅大量幼儿数学相关书籍的基础上,将幼儿数学教育的相关概念、不同发展阶段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和幼儿的学习发展进程,利用多媒体手段与教师分享,帮助教师澄清了相关的数学概念,明确了幼儿阶段所接受的数、量、形、时间、空间内容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以及各年龄班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式与特点。同时结合区域幼儿园孩子数学发展情况,参考各种文献拟定了幼儿园各年龄班数学教育内容框架,为教师的实践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通过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反馈,理解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以及10种数学关键经验的前后逻辑关系。

1.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1)幼儿学习数学首先依靠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这是由数学知识的抽象特点和幼儿本身思维逻辑的特点所决定的。幼儿在尚未达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时,不能仅靠教师的语言传授,或是直观演示来理解数学知识。幼儿真正理解数学是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和能动地建构数学关系。(2)幼儿(3~6岁)基本上是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思维的半逻辑,即思维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二是思维的逻辑建立在对客体的具体操作的基础上,需要通过作用于事物的动作去解答那些需要逻辑思维的问题。由于这两个特点的存在,幼儿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是依靠教师的语言传授,或是依靠直观演示是不能达到理解的。而且幼儿在接受和转换来自演示或讲解的信息时,都要经过自己内部认知结构的同化,受到已有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很可能不能完整地真实地再造演示过程和再现讲解内容。

2.数学关键经验的前后逻辑关系结合国内外数学专家研究的成果,课题负责人将蕴含在现有幼儿数学教育中的10种数量关系(如把学习“集合”作为计数的逻辑基础,以学习“等量判断”来促进幼儿“数量守恒”观念的获得等)以具体形象的方式让教师了解和掌握。

(三)以“园本教研”为途径,开展行动研究

以园本教研为突破口,在园本教研中增强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研究能力,从而改变无效的教学模式,形成与新理念相一致的教育行为方式。参加课题研究的幼儿园教学园长,在园本教研过程中,考虑教师的现有水平,建立教师数学活动专题研究档案,包括:专题教育随笔、专题教育活动设计、专题研究问题册等。教学园长定期对其进行批阅(面批、本批)起到专项指导的作用。在教育实践中业务园长关注她们的教育行为,并在寻常时刻的教研中针对不同的问题以不同方式加以解决。

(四)在多样的教研方式中引领教师研究

1.在“类比同研”中,激活教师创新思维“类比同研”就是同类活动对比执教共同研讨。强调不断进步、有所创新。在教学现场先后展示两名教师的同类活动,参与研究的教师围绕着现场问题不断地思考并提出新设想。以思维接力的方式填补各自空白或发展自身的优势,使教师变换新视角,看到新层面,获得新思路。

2.以“自主性专题主讲”解决教师共同困惑的问题在深入实践常态的教学研究活动后,捕捉教师行为背后的成因与困惑问题。同时帮助负责主讲的教师有目的地寻找、收集有关方面的教育理论、实践案例,利用专题主讲的时间介绍与数学教育相关的内容……促进每个成员对所研究的专题进行思考,主动去收集资料,构思活动过程,整理主持思路……在解决教师困惑问题的同时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在逐渐增强。

3.在“案例研究”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在案例研究中强调关注教学的寻常时刻、关注课题研究的新招新法。以某一数学中的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反思、实践等方法进行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并将实践策略中典型的、适宜性强的招法推举出来,在教师群体的共享中,在教育实践的验证中得以推广。

4.以“换位体验”启迪教育智慧创造适宜的研究情境让教师亲身经历和体验孩子数学学习的过程,去感受数学活动组织与指导的适宜性与方式方法的有效性。结合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参与式研讨,促进教师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式教研能增进教师对数学活动的基本性质和关键经验的把握,“换位体验”增进了教师对幼儿学习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理解,进而让教师在体验中进一步转变观念最终落实在教育行为上。

5.以“跟进式教研”培育教师的研究精神通过采用一课多研与同课异构活动相结合,不断进行跟进式教研,以提升研究深度。对一个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开展多次研究,在多角度的比较中,实现思想的碰撞,达到相互学习借鉴的目的,提升专题研究的深度和质量。课题实施阶段,采取“同课异构”和“一课多研”的形式,即两位教师针对同一内容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设计组织活动,在逐一观摩后,对活动中教师观察与回应策略、教师与孩子间的互动等进行对比研讨,通过问题反馈,开拓思路,达成共识后,再由另一名教师进行二次实践,通过对比分析,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融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如郭永静老师的“感知交集”活动,程艳老师的“认识时钟”等同类活动在全区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受到一致好评。

(五)阶段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活动,促进成果的自觉转化

在课题研究到一定阶段,课题负责人对全区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有目的的调研与相对应的指导工作。同时,在期中、期末组织与课题研究相关的阶段研究成果展示等活动,有教师的教育实践、园长的课题研究经验介绍、教学园长或课题负责人的教学点评,这些活动能有力地促进专题成果反馈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真正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三、专题研究成果

通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区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明显得到改善与提升,教师的数学教育的执行能力不同程度地得以增强。幼儿的数学能力、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同时也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也就是说通过以上夯实的研究过程,从实践操作层面上看,教师能够较好地在数学本体性知识的支持下,依据自己所掌握的幼儿数学学习特点与规律等条件性知识,结合专题研究过程中的有效经验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有效的专业支持,从而实现数学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的数学兴趣与能力得到提高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基于孩子学习数学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数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利用不同的教育途径,主要采用探索式的操作学习方式使孩子主动建构数学经验。适宜的教学方式与策略,满足了幼儿好奇、好探究的特性,在不同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幼儿能够带着一定的操作任务,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在与材料充分的互动中,不断地观察、尝试、思考、顿悟,不断地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调整,从而形成不断超越自己、超越同伴的操作方法与想法。因而幼儿的观察力、知识的迁移能力、操作水平以及思维的变通性、敏捷性及独创性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二)教师的教育信心与智慧得以提升

杜威曾经说过:“一个孩子仅仅把手伸进火焰,这还不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遭受到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这才是经验。从此以后,他知道手伸进火焰意味着烫伤。”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让教师在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成功中不断建立联系,并以此来指导未来的教育行动,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逐步具备了以下四种意识与能力来实现幼儿数学教育有效性的初衷。

1.对话意识与能力(1)与幼儿对话。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的学习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们能够在日常活动中了解幼儿已有的认知状况和思维水平,以此作为数学活动的基础。教师们经常思考的是:孩子是否具备进行新的数学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孩子的数学概念水平处于动作表征阶段、形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的哪一阶段?怎样的教学方式能支持孩子数概念的建立?怎样的提问能给予孩子思维的空间?(2)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话。“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是教师指导自身教育实践的依据,同时教师们努力在教育实践中诠释这一教育理念。注重从孩子生活经验中捕捉数学教育元素、利用游戏的途径组织数学活动,已成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3)与内容对话。教学内容是实践教育目标的载体,教师们目前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数学学科概念的内涵,能够基于内容的性质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方式。比如面积守恒的教学,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操作式的学习方式,让孩子领悟守恒的实际意义;排序活动中教师能够采用情境体验式学习方式让孩子感知顺序与规律。(4)与共同体对话。与同伴、同事、园长、教研员就数学问题进行交流已成为课题组成员的一个习惯。大家对共性问题从不同角度的思考与建议,不同的想法与设想,都能给对方一些启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之间彼此和谐的学术交流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以幼儿为主体的意识与能力幼儿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们能够依据幼儿在探究、交流合作、获得新体验、师生平等交流、个性化需求、被认可等方面的需求设计与组织活动,力争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努力考虑幼儿的需求。同时,教师灵活运用情节性的数学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数学教学游戏、口头数学教学游戏、竞赛性数学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让幼儿感知数学、理解数学、喜欢数学,让幼儿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3.整合的意识与能力教师们在有效把握正规的数学教育活动以外,还十分注意渗透于其他教育活动和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组织方式都十分丰富、灵活。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渗透,利用日常生活中充满数、量、形知识的内容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儿童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各领域的知识是相互有关系而渗透的,也就是说,除了数学以外的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都可以与数学教育相结合。在这些教育活动中结合数学教育,既是该教育内容本身的要求,也是完成数学教育任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能够巩固、加深、补充和促进幼儿数学概念的发展,能使幼儿数学学习更为生动和有效。游戏活动中的数学教育渗透,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之一,结合游戏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轻松有趣的气氛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数学。

4.质量效率意识与能力的提高教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幼儿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获得有益于终身发展的数学经验。两年的专题研究,教师能够做到:(1)目标切合实际。在目标的发展性上,教师首先着眼于幼儿的发展,充分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让孩子在教育的有力促进下得到发展;在目标的全面性上,能思考在本活动内容和情境条件下“幼儿学会了什么”(知识目标)、“幼儿能学吗”(能力目标)、“幼儿学得有兴趣吗”(情感目标);在目标的针对性上,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操作、可评价的。(2)方法策略恰当。在教学方法上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并灵活有机地运用,如游戏法、实物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表达表述法等,激活数学教学的氛围和孩子的学习动机。同时为幼儿提供数学学习的不同情境:真实情境、模拟情境、故事情境,激发并维持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3)材料结构适宜。在数学材料的提供上力求做到多样性,以给幼儿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幼儿所熟悉的自然材料如石子、树叶、水……废旧材料如纸盒、易拉罐、果壳、冰糕棒……成品材料如扑克、积木、积塑玩具……都已成为数学活动中的操作材料;在材料的丰富性上,教师能够做到保证有足够的材料供幼儿操作,使幼儿置身于材料中与材料进行“交流”;材料的层次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所致,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教师们注意了数学活动的操作材料难易结合、简复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的目的;材料的操作性,让孩子通过“玩”材料,获得数学经验,保证材料易玩的功效;材料的教育性,在材料丰富多样具有层次性的基础上,教师还特别注意到,要让材料富于教育性,让材料暗含一定的数学教育目标。总之,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是多途径的,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有效的数学启蒙教育,能为幼儿亲自参与各种数学活动并从中得到积极的数学经验提供机会、条件,能诱发幼儿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的天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渐产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专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回溯整个研究过程,我们发现尽管教师在理论层面知晓一些现代幼儿数学教育理论,巩固了本体性知识结构,在操作层面尽量按照新理念去实践,获得了一些有效的行为策略,幼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但是,如何面对数学学习中幼儿个体差异的明显表现,如何针对孩子差异行为作出正确判断,并加以有效的教育干预,这些问题与困惑,将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起点。我们会继续秉承以往的团队研究精神,在观察、分析、指导幼儿不同水平层次的数学经验上着紧用力,让每个参与其中的教师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专业发展。

作者:许洪媛 单位: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