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29 03:13: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小学心理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 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学中的情感性,是影响教学工作的动力因素,对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培养与交流,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剂。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教育教学活动;心理健康
在新的理念下,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生活的支点,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呢?
1. 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沟通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与体育同行的交流中会听到他们讲述这样的经历:上体育课的时候,总是有学生不停的讲话,做小动作,随意插嘴,不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练习。
这样的经历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是经常会遇到的,这是体育教学中的管理问题,也是最困扰体育教师、常被体育教师提及的问题。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也不时会因学生难以管教而感到气愤,有些教师更因管理失当引起家长抗议,而遭到投诉。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和谐沟通。
课堂和谐沟通的策略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理论为基础提出的。这一策略的基本理念是:课堂上真正有效的管理来源于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只有在支持性的情境中,学生才能表达其面临的问题及内心真实的感受。如果教师能够采取一种接纳的态度,与学生和谐沟通,就能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自制行为和责任感。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良好的沟通策略,引导学生发展其自制、合作、负责任的品质,减少或控制学生课堂不良行为的发生。
2. 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个体需要、个体情感、个体期望,教学中教学过程中应该认同学生的需要、情感和期望,提供给学生自制的机会、体验独立的机会。体育教师邀请学生合作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服从。体育教师在活动前应先与学生一同决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 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参与课堂决策,他们可以根据决策进行活动,于是学生体验到了独立于自主,会变得更加配合教师的教学,同时能够积极自主地完成体育活动。在与学生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使用命令方式。因为这样常常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创编团队练习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练习仰卧起坐课堂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即将学生分成人数为5-8人的若干组,创设特种兵进行体能训练的情境,让各个学生将脚正对一个方向采用仰卧起坐的姿势躺在小垫子上;并将长竹竿放在学生的胸前,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双手握住竹竿;练习开始后,学生集体进行无人辅助压脚的仰卧起坐练习,仰卧和起坐时都用双手握住竹竿;最后,以仰卧起坐的次数和整齐度来判定胜负。在练习的要求上,小组内所有人要做到起落节奏一致、动作整齐;脚不能离开地面;每个人要大声的数,声音必须洪亮。
采用这种方式,在数数、加油声中,仰卧起坐能力较差和想偷懒的学生一定会为了不拖累集体而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任务;竹竿的应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合组的意识。
3. 体育教学有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
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生活满足感和学习质量。特奥运动的口号是:“让我获胜,如果我不能获胜,让我勇敢的去尝试。”其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鼓励人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新的任务的能力,人在体育运动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证明不再是用语言而是用活动。因此,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进而可能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从而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4. 体育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对建立、巩固和发展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学校体育是一个媒介,是调整、引导和建立良好的学生关系的重要途径。如,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不同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人与人容易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增进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同时,在相互学习中能够密切配合、真诚交往,从而有助于增进不同民族互相了解与交流,学会谅解,形成团结一致、相互合作的氛围,进而达到感情交流、融合人际关系的目的。
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在我们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都起着很重要的关系。如,在一场民汉篮球教学比赛之前,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比赛过程中的不同职能,谁负责进攻,谁负责防守,谁负责抢篮板球;而对于场下的队员,可安排在场下给予提示,为参赛者加油鼓舞,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等,这样,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赛,感觉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包括大家在场上模切合作与交流,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得学生之间取得很好的信任与支持。
总之,教师要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素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适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注重师生情感的培养和交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困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 要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小学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了小学体育教学对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心理教育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所在。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教育;心理问题
一、阐述小学儿童主要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想象力丰富,个性明显,自我意识强,思维拓展较快,但是缺乏耐心和集团观念。同时,在不断增强的社会竞争环境中,小学生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感觉统和失调
现代化小家庭的增多限制了孩子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在电视机、电脑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动作不协调、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躁动不安、平衡力差,感觉统合失调。
2.学习障碍
很多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课时不能注意力不集中,有阅读障碍,分析问题难度大,思想情感难以借助语言表达出来。
3.社交障碍
存在社交障碍问题的小学生自我封闭、不合群、集体意识不强烈,行为表现出任性自私、孤僻敏感,害怕与人交往,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
二、分析体育教学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提高感知能力 促进智力开发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外部刺激敏感性和灵敏程度,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反应力,有效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2.产生愉悦心情 缓解精神压力
正常的个体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满足。相对于其它学科的室内环境而言体育课堂是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丰富的课堂,能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各样丰富的体验,产生愉快轻松的心情,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体育教学,能教会学生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拼搏进取的人生品格,能健全学生的心理世界。
3.改善人际交往能力 消除社交障碍
体育课程提为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社交经验,有助于消除小学生因为心里障碍和社交障碍产生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学会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和激励别人。
三、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心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摘 要】角色扮演,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可以使学生在表演时设身处地地实施文中人物的良好的或不良的行为,并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使学生受到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教育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设计体现心理教育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所以我们要利用人性化的特点去设计我们的教学,下面我就以语文教学设计中几个环节来分析: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确定心理教育目标。多年来许多教学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如何在语言能力训练各个环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却忽略了进行心理教育。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首先要确立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教养(语言能力)、德育、心理素质教育几个方面。
语文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去挖掘,并把它定为教学目标之一。例如:《鸟的天堂》一课可抓住“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这个问题,并把它转化为心理教育内容:为什么有些人能受到大家的欢迎?再如:在《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语言能力的训练,教育学生学习小阮恒舍己为人的精神之外,还要确定心理素质培养目标:学习小阮恒坚强的意志品质等等。
2.教学策略方法的设计中关注心理教育。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设计中是依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一篇课文的心理教育因素很多,选择哪些作为重点也应视学生的心理现况和教材的特点而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比较能实现心理教育:
①启发学生的想象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想象它能描绘的情景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让学生把内心的体会说出来,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受到心理教育。例如,在《娥眉道上》一文中,设计这样的环节:引导学生对“一架天梯竖在树木葱茏的陡坡上”这一景象进行想象,并与“铺路人背着石板一步一步地爬上山,铺成路……”联系起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想象力,又能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铺路人默默奉献的品格,受到只要坚强勇敢有信心定能战胜困难的心理教育。
②角色扮演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中的角色是让学生把自己放在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替人物去说去做,对课文人物现象进行再塑造。角色扮演,既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可以使学生在表演时设身处地地实施文中人物的良好的或不良的行为,并获得各种不同的体验,使学生受到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的心理素质。设计《争吵》一课的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表演“我”和克莱谛,之后再让学生对换角色表演,表演完了,老师采访这两位学生表演“我”和克莱谛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这样使全体同学受到顾全大局,宽容待人的人格美的熏陶。
③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总少不了问问题,这问题由谁来问,由谁来回答都应该从心理角度去考虑。一般来说,对于要普遍掌握的,则由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则由个别成绩好的学生提出;对于开放性的问答,则由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3.作业设计中考虑心理教育。以单纯的语言能力训练为目的的作业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也往往因为作业的枯燥无味而不做作业。所以在作业设计中结合心理教育因素来给学生练习,既能让学生感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讲完《新型玻璃》一课时,让学生自己设计几种新型玻璃,在讲评作业时,则以“产品设计推荐会”的形式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设想。这样即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构建和谐课堂
众所周知,上好一节语文课必须要有好的教学设计,但是,有了好的教学设计,没有轻松和谐课堂氛围,这节课很难取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在构建和谐课堂中老师要调控好以下几种关系:
1.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家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所以在课堂中,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过度依赖师生单向交往方式的状况,积极实施师生双向交往的方式,老师既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又不能对学生专横跋扈,而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态度,多创造合作的机会,增进师生感情,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友好合作的生生关系。这要以合作为原则。课堂上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学习的伙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创造机会让生生多向交往,达成合作共识,注意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评议,共同完成练习或表演。以培养他们友好、合作的人格,这样,课堂才能更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浓,学习的效果才能更好。
3.平衡的学生与自我关系。这要以成功为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马思洛指出:诚实而坦然,勇于表白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白自己的怀疑,勇于承担责任,是自我实现的途径之一。小学生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渴望实现自我,但大多数学生又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质疑而遭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这一矛盾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采取愉快教育、情景教育、成功教育等手段去帮助学生化解。正如颜无所说“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好”,请不要吝啬给孩子鼓励、赞扬的话,要让孩子勇于表达自己,在课堂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自我。学生的心理才能得以平衡,平衡了,也就健康了。
总之,一节轻松和谐的语文课,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是一种享受,有了各种不同滋味的“享受”。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才能得以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新时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复杂的认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作为数学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数学教学中有关的心理学问题,一方面按照心理学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一方面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学生主动地学、创新地学、快乐地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基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习活动变得轻松愉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在极其愉悦的心境中去探索新知,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压、训、罚”的错误做法,变居高临下、高高在上为主动蹲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当学生在课堂发生行为问题,在处理时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就事论事,切忌把惩罚作为手段,更忌滥施体罚。要培养学生自动、自发、自强、自律的能力,消除引起课堂纪律问题的各种因素,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
在数学教学中,有不少老师为争取一个好的教学成绩,对学习后进生抱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惩罚。惩罚的办法虽非身体上的,但往往是讥讽、奚落或是叫家长。这些做法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严重损害,容易使学生情绪压抑,产生自卑、悲观、自暴自弃的心态,以致原本天真可爱的孩子失去积极向上的朝气。这些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怀,只要老师对他们宽容一些、耐心一些、温和一些,他们会把老师当“朋友”,成绩自然就会有较大进步。
二、多运用激励、赞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对待学生我们应该学会激励、赞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自信心是成功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老师一句关心、鼓励的话,会让他一节课都面带微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而,作为教师,决不能吝啬自己的语言,应把更多赞美的话送给学生,鼓励的话语使学生感到兴奋,学习的兴趣就会更浓厚。教学实践中发现,多种形式的表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可以让课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自然要表扬学生爱动脑、不怕难题,使学生仍然处于兴奋之中,更加积极地思考;万一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教师也应尽可能地找出学生的优点(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等),短短的一句话,可以拉近师生间心灵的距离,起到纽带的作用。在教学新课时,用鼓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的语言,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探索,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双边和谐的活动。即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些违纪行为,教师也要选择婉转的语言,尽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班级中的中下学生,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勤奋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三、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为学生建立信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可以:1.巧设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等)创设“激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的积极状态,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信心。(3)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思维活跃的状态,时而疑惑,时而惊讶,时而失望,时而惊喜,给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表演机会;要创设成功的条件,让学生多尝试成功的喜悦,多体验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氛围里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让学生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满足感。
四、重视对数学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
有数学缺陷的学生并不是笨,很多是因为对数学缺乏兴趣造成的。通过对数学缺陷学生的心理辅导,可以激发起这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须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心理辅导氛围,对学生个体善于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工作,能动地激活并充分发挥他的心理潜能,让他自己去认识自我、找回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使他的本我为数学学习提供必要的原动力,诱导他汲取本我的力量,从而让他适应学习,保持健康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合理引导,要以和颜悦色的表情和数学缺陷学生交谈,用语重心长的、幽默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适时引导数学有缺陷学生,并从内心接纳他们、理解他们、更加关心爱护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然后再选择个别辅导形式,使他们在和谐、轻松、安全的氛围中和教师交流,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安排这些学生利用周末、课余的时间回家及到市场了解访问,让他们切实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堂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困难,主动帮学生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了,学习态度端正了,少了心理压力,多了学习动力,数学教学自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寻求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学生形成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短,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思维能力差。从而根据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他们爱上英语,学好英语,并要充分挖掘学困生的潜能,关爱学困生的成长,而做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关键词】心理教育;情感互动;学习兴趣
各学科的任课教师——一个重要的职业任务就是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不仅仅是对班主任的要求,应当是对教育教学一线的每位教师的要求,我们英语教师也不例外。然而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 构建有效的师生情感互动,触摸孩子的心灵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1.1 走近学生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真诚合作,不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学生是不会与之有默契的配合 。“蹲下来和学生说话”,是给予学生的一种尊重与平等,是在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非正式的师生交往,使师生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进行交往,缩短心理距离,感受学生的感受,体会学生的体会。
1.2 走进学生
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年轻的心灵。”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需要教师信赖学生,激励学生,相信学生,用情感去教育学生,用心去关爱学生。
1.3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从表面看,学生之间似乎差别不大,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既要了解学生本身的过去和现在,又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经常接触的各种人和事;既要了解学生表现在外的优缺点,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苦恼和忧愁,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 寻求有效教育教学途径,激发学习的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小学的英语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均要富有趣味性,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寻找最利于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我在教学中通常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借助直观手段,展现学习内容
人的视听觉相对较为敏感,尤其是视觉,对所看到的东西往往留下很深的印象。根据这一点,我充分使用直观材料,如挂图、卡片、头饰以及多媒体等进行辅助教学,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这一模块的单词时,我是用学生自制的卡片来组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颇高,而且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2.2 自编英语儿歌,激发学习兴趣
儿歌的节奏感较强,在英语学习中运用儿歌的节奏利于儿童语言的学习。比如在学习there is的时候,我编了这样一首儿歌:There is a goat,it looks old.There is pig,it looks big.There is a cat,it looks fat.There is monkey,it looks funny.加上节奏(xxx,xxx)在课上一试,效果果真不错,学生琅琅上口,待到老师喊“停”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2.3 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比如开展每日一句英语、演唱英语歌曲、情景剧表演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单词接龙比赛、智力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记得有次在英语朗读比赛各班进行初赛的时候,每班只能有一到两名参加,也就是说只有很少部分同学可以参加,但看到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很高,我实在不忍心打击任何一个同学的积极性,因此我让孩子们先在班上朗读,然后让同学们投票,得票最多的前两个就推荐到学校参加比赛,这样他们就不会有什么想法。后来在准备的过程中,班上简直沸腾了,都争先恐后的想要参加,英语课上认真跟读,还能相互纠错,遇到有读不准的单词,不管是哪一个同学都主动问,丝毫没感到不好读就觉得难。从那以后班上学英语的热情更浓了。
3 挖掘学习困难生学习潜能,关爱后进生成长
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最头疼的问题,有的是因为学习习惯差,有的是基础差,有的跟家庭有关,原因如此等等,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笔者有如下见解:
3.1 循循善诱
帮助学困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学困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 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3.2 鼓励表扬
自尊心是一个人对自身的评价,对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态度的体现。任何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每当自己在学习上取得点滴成绩时,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困生更是由于羞怯心理,往往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因此,我对学困生从不大声呵斥,而是具体深入地分析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在加强辅导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有弹性的鼓励。在日常生活中,我尽可能细心留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给予表扬,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在提问时尽可能多给予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因为参与练习本身,对他们就是一个鼓励。凡是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就请他们回答,以培养他们的“成就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当回答问题时,如果他们答对了,要给予夸奖,当然错了也注意纠正,纠正时要面带微笑加以启发和引导,不要横加指责或挖苦讽刺。这样一段时间后,学困生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他们不再为答错而紧张或难堪。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评价,称赞和表扬是学生兴趣的源泉,是引导学生前进不枯竭的动力。英语作为小学生认识世界的第二个语言工具,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支持求学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自由的学习,使用英语。实践证明:利用语言表扬、神情暗示、肢体示意等多种方法,给予学生以最大的鼓励是行之有效的。
3.3 分析落后原因,组织“补偿教学”
由于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异,学困生中也存在着学习上的差异。例如,有些学困生是由于学习能力差而导致成绩低下的,有些是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自制力差而造成的。在教学中,我从实际出发,找出每个学困生落后的原因,及时组织“补偿教学”,辅导形式具有多样性,针对性,及时性。
3.3.1 个别辅导 这种形式经常是在新课传授之后进行及时巩固,或是作业批改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差,为他们讲解疑难点。
3.3.2 阶段过关测试 根据各学期阶段,适时安排复习,采取阶段测试,对学生的情况了解分析,诸如字母、单词、句型等,并进行口试、笔试综合测试,找出知识的薄弱点和薄弱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差提高。
3.3.3 小组活动,以好带差 小组活动形式通常有分组表演、单词竞赛、小组齐读、小组轮流领读等形式。无论上述哪种形式的活动都能发现优等生和中等生都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也不甘示弱,刻苦练读、练写,而且我还发现课间他们主动询问的次数明显增多了,有问同学的,有问老师的。单词竞赛时,我惊喜地发现,原来的差生单词水平提高了许多。而且我还发现,就连以前关系不怎么好的同学现在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当然,在分组的时候我是有意把他们安排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合作能使他们在集体交往中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心境,促进学生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另外,教学中还要不断提高知识复现率。我清楚地记得,有几个学困生第一模块的单词在我这里过关后,过了一段时间再默写时,几乎全忘了。后来,我想要是我过几天就给他们复习一回,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总之,无论哪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要想学好英语靠的是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同样,作为教师,想教好学生靠的也是勤奋、务实的学习态度,不能一劳永逸。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做一个合格的“心理医生”。
语文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科改革使得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有了新契机。课堂管理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中永恒的话题。梁启超的语文教育现代化思想理论就强调将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使师生间获得灵魂的交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提升。
一方面,语文学科是一门包含着感情的学科,通过文字对学生的身心和道德进行熏陶及培养,也正是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将德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思想内涵。另一方面,在实施实践教学时,只有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才能对他们的成长真正有所帮助。下面本文就基于这两点,对小学语文的现代化教育发展进行探索。
一、融入德育教育,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体现出德育教育,那么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叛逆或是“扮熟”等现象,就不能过分严厉地去指责,而是要理解。用讽刺、挖苦的方式去教训学生,会更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伤害。因而,教师在语文课上要结合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和心理因素,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德育教导方式。当然,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不能依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性格特点来评判他们,要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尊重和理解都是相互的,对塑造学生的人格有积极的影响,要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也能学会如何去尊重、理解他人。
2.“爱”与“严”并施
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出发,在民主的基础上对他们实行严格管理的措施,会更利于德育管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自我调控能力,他们也是认识的主体,因此在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他们施加一些强化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制能力。要做到严格管理,首先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准则,加强对学生思想德育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以后的人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心理教育,实现语文教育本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在讲课时,教师经巧妙设计,向学生讲述生命力量的伟大,充分激发他们由内而外的写作热情,最终让学生从心理上感受课程的重要性。
1.建立适度的惩戒与奖赏机制
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和适度的赞扬,会使学生产生巨大的成就感和归属感。而适度的刺激和留有余地的批评,也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一些学生积极提问发言,但另一些学生则莫不做声,为了改善这种局面,教师应该做出适度的表扬和及时的批评指正,并让他们写学后感,对课堂内容做出反馈,从心理上接受课堂。作文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传达初中生情感的粮仓。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作文的反馈,实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实施心理教育,并有效地促进语文学习。
2.个体化心理辅导方略
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私人化的信息交流,架起沟通的桥梁。比如,语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换日记,借用这种形式进行心理咨询,开导学生走出负面情绪。再比如以语文课本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的事迹,来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格。单独的心理辅导,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需求和发展的对策,关注青春期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充分认识学生,解决学生的困难。在心理交谈中,鼓励学生要自信,倾听他们的心声,提供和创造条件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以及沉迷于网络和早恋的儿童实施关爱时,要从心理上关注他们成长,以爱心引导他们正确对待挫折。
3.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
近年来,虽然实施了新课改,但是在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联互动方面,受到一些环境条件的制约,改革结果都与原先的心理教育准则相背离。语文课上,看似轻松活跃的氛围中,仍然会有那么几个学生将注意力投向了别处,能动性降低,学习的专注力和能力也就受到了干扰。而心理教育模拟训练课,是在语文课原有教育计划和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创新性课程改革方略,以实践性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具体而言,它以活动、教材资源、竞争方略、合作竞争、抗压能力、绩效评估几方面为流程展开,以语文项目教材为基准,让学生自主授课,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4.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
语文教师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心灵深处的渴求,将“为人师表”的光辉发挥得淋漓尽致。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将自身经历讲述给学生,并及时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处理问题,比如以自身童年印记和上学时代的心理事件为例,和学生交流经验,交换人生感悟,谈谈各自的理想,谈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人生规划,最终实现和学生精神领域的共鸣,从而让学生们重新审视自己现在的生活,树立正确的意识,从心理上认同和接受老师的教学成果,学习老师的优秀精神和品质,由内在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素养。
三、结语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才能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语文教育的思想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将心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育中,才能实现对学生心理需求的关注。梁启超的语文教学现代思想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教师在为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培养,使语文教育的真正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育才实验学校)
【摘要】素质教育应该主要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新理念。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人的能力和发挥人自己的潜能。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事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之一。如何培养好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为教师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心理教育素质培养自信心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与模式,它是指以全面提高孩子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心理、劳动和生存能力的一种教育,是以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他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耐心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之一,那么根据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呢?
一、智力因素
从心理教育的观点来看智力,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意义,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对智力的理解也已经得到了加深与扩展。按照新的心理学智力理论,除了传统的记忆、思维、逻辑、语文和数学能力外,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音乐和艺术的感受力,身体的感受力与灵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培养,也都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这样,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对智力的培养也就应该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就这些所增加的有关智力培养的新的内容而言,它们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表面的智力,同时也在于拓宽与优化智力发展,同时也是人的整体发展的素质或基础。
例如:优化教学活动的结构。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结构,首先要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心理活动,有利于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使学生养成“乐学”的心理素质。要把教学活动从学生单纯的认知活动转到全面的心理活动的轨道上,引入情感个性品质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地参与学习,养成“善学”的品质。
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实现三个转化:(1)把人类社会学已经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2)把凝聚于知识之中的人类心理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3)把蕴含于知识之中的社会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转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和品德,从而发展自己的整体素质,达到“优学”的目的。
总之,不仅要逐步建立一个能够使学生“乐学、善学、优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且要使学生在课外学习活动中也能够养成“乐学、善学、优学”的学习心理模式,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非智力因素
心理教育更为直接的教育作用: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以及人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目前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提倡“成就动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成就动机是指为了维护自尊心和提高个人地位而努力学习与工作的动机。通常,个人的地位与他人的成就相称。因此.对差等生的教育工作之一就是让他们取得成功体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以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
同样的例子“欲求水准”的研究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关,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所决定的。在对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有关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其直接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现在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便可以提高其学习的动机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学习者的欲求水准,还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还可以提高其自信心。
三、自信心
自信的人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能力,即使通过社会阻力也不轻易改变信念或放弃工作。只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你想成就的任何事,都会有希望。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人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试想一个人还未开始做什么事情,就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有一点韧劲,他就很难有什么成就。更不可能有什么创造性’。”胆怯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它会磨灭人的毅力,阻碍想象力的扩展和创造精神的发挥。
自信心的培养常见的有:(1)为自己的能力划一条界线;(2)自我欣赏与自我鼓励;(3)在失败与错误中记取教训;(4)发扬优点,坚持长处;(5)认定目标,坚持到底。
总之,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儿童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在心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增加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个性品质
人们都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可见,事业对培养自己成熟的个性也有极为重要的联系。爱因斯坦曾说过:深入研究科学创立者的个性发展,可以解释和分析科学的内容,但是在这种片面客观的叙述中,某些步骤有时可能看来是偶然的成功……只有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进行深研究的情况下,才能理解这些步骤是怎样成为可能的,甚至是必要的。由此可见,培养成熟的个性。实际是走向成功的重要阶梯。
外国心理学家指出:个性的成熟是受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制约和影响个性成熟的有四种类型:(一)气质(基础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二)心理过程的特点;(三)经验水平(习惯、技法、经验、知识等);(四)信念、爱好的倾向性(世界观、人生观、荣辱观、苦乐观、兴趣、志向等)。
总之,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逐渐形成的。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应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政治观点和道德准则.学会为人处世。如何做人,而且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将来才能真正成为21世纪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五、结论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发挥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有效作用,积极直接的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杜甫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认为,学生的性格养成是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教学成绩,让学生对你教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对学生一生的心理健康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让学生变得自信、变得阳光。
小学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百家争鸣,这也为心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陶冶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变化期,此时如果有正确的导向,就可以为学生逐步奠定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因素。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抓住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情感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使情操受到陶冶。三年级语文教材《掌声》一课,文中主人公英子是个残疾人,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战胜自卑,成为一个快乐的女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你身处困境的时候,这种对别人的鼓励,对别人的支持,对别人的关爱。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多作挖掘,教育感染学生。小学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有积极情感的文章有很多很多。像《桂花雨》《姥姥的剪纸》中浓浓的思乡之情;《地震中的父与子》《月光启蒙》中的亲情;《虎门销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中的爱国之情……所有这些带有积极情感的文章,都是我们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二、培养活跃的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学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思维是学习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凭借教材中具体人物的思维实例启迪学生。如,《孔子游春》中孔子对水的一番论述,不仅让我们认识了水的特点,教师还要让学生领悟其中的辩证思维;《最大的麦穗》中的求异思维;《九寨沟》的奇丽风光,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在具体的思考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其实,当前的课程改革,无时无处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过去的“满堂灌”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理解了,才能打通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通道,走向学习的深处,思维才能得到历练和生长。
三、锻炼坚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目标而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所做的持续努力,对个体的学习、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坚强的意志品质的事例,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历时27年,终于写成《本草纲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中,司马迁身受酷刑,仍矢志不渝写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学巨著《史记》……这些人物的坚定的意志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获取潜在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心灵的成长,是其他任何营养都无法取代的,钱理群老先生就曾经说过:“这种精神的底子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是生命的一种亮色。”
四、提高自我修养
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不能只停留在眼前知识的把握,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成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其实,学生的心理健康就是在不断地自我调整中得到健全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教材本身的特点,提高学生战胜自我的能力。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例如,于永正老师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抓住一个“让”字,带领学生阅读、体悟、揣摩、推敲,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思维随着文字一步步推进,林冲的谦让、礼让、退让、宽让的美德,深深地孕育在学生的心中。
总而言之,心理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春风化雨,当前的语文教学理应在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渗透,为塑造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教育关键是生活、学习习惯养成的教育。而这种习惯养成教育的关键所在,离不开家庭和学校。很多小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溺爱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学校教育的无能为力,造成了部分小学生在与人和谐沟通、和善交流等方面存在障碍,在学习、情绪、个性、习惯等方面出现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氛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以民主、激励的方式指导和施教,将教学的知识点贯穿于整个导学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会课标规定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运用、学会创新。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感觉自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很有成就感。于是,心理的满足感油然而生,心理教育就自然发挥了作用。
2.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知。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理解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理解往往是多元的、深度广度都是不同的,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为学生的年龄、环境、经历等不同,对文章的感悟理解也有所不同。教师应以激励的方式加以引导教育,学生才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也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教育。
3.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表扬学生学习上的进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运用激励性语言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感受到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有一种奋发的心理涌动。这种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学习、理解和分析,从而有机地渗透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利用和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巧设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1.品读感悟,榜样激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英雄及优秀人物的文章。教学这类文章时,可采取读中感悟的方法,抓住描写他们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引导学生细细体味,使学生油然而生钦佩之情,以书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行动的楷模,正确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意志,养成沉着冷静、勇敢坚定、自信乐观、机智敏锐等心理品质。
2.入情入境,扮演角色。为了更好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在教学时,教师可设计故事情境,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扮演,达到在活动中悟理,在评价中培养审美能力的目的。活动中,教师可有意将平时不太友好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去调节去实践,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感受到不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中的不利作用。活动之后,学生改变了自己与同学的关系,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了重新的认识。
三、科学运用评价,激励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标杆,也是学生获取同学认可,形成健康心态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项活动。
1.根据学生个性实施评价。评价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定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且要求公正合理。因此,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因人而宜不拘一格。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3.关注学生互相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班级的主人。同学的评价是表明班级成员被接纳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满足学生“归属需求”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进行多向交流,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很必要的,也是非常适宜的。教师要依据所在地区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语文是一门飞扬作者灵性,饱含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它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语言学科,它的特点体现在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育偏重教学内容的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不能全面发挥语文学科作为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学生人格素质的特别功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儿童健康心理?我认为,应关注以下方面。
一、语文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小学语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学科。对于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其有趣的课文内容,丰富的人文内涵,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可以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性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此同时,还注重对学生思想品格、情感意志、心态个性和良好行为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高度关注学生健康成长,追求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2.小学语文课程蕴涵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包括文字词句训练、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实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育目的。
(1)正面形象的感召性。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是展示人性多样化的一个舞台,是真实生活的再现。“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文学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感召作用,比单纯的心理健康课程更有效。
(2)反面形象的警戒性。这里所说的反面形象是指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的案例,尤其是文学作品中有着不健康心理的人物形象。接触这些形象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对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解剖,指出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达到警示的作用。教师应以这些内容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案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和人生,促进学生的个体心理成熟。
二、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培养学生意识品质
新课标要求教师放下架子,做学生的“真”朋友。学生不能生活在教师的阴影中,整日看教师的脸色,揣摩教师的心理。课堂上教师要学会欣赏而不是挑剔,要善于扬长而不是揭短,要让学生高昂起头而不是一次次打击学生的自信。
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把传授书本知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信心。
1.坚韧不拔的精神。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经受许多挫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这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格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竞争意识。麦尔莱尔等人认为,成就动机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通过适当的训练与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竞争是成就动机之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竞赛性的读写活动,让学生制定与自己实际相符合的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满足学生被赏识心理,促进自我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被老师赏识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学生的一得之见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技之长得到肯定,一篇作文得到鼓励,一次作业得到表扬,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都可以强化学生自信、自尊、自爱、自持的信念,促进自我发展。我班有位新转来的学生,初来乍到,沉默寡言。但他的日记写得很有思想,经常表达一些自己独到的观点。于是,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我在班上读了他的日记,公开说我很赏识他的才华。后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这位学生的发言越来越多,并敢于驳间,提出自己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在班上开创了一股敢于创新的好学风。这充分说明了满足学生的被赏识心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长避短,择善而从、从善如流,指导学生蓬勃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搭建平台,通过课外活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是教书育人的先生,也应该与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能将心比心,站在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诚心诚意为他们服务,能正确理解他们。一旦学生认为他们和老师是平等的,认为老师已和他们心理相容,心理相通,那么他们潜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就会充分流露,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课堂仅仅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小阵地。在小学生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中更易找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如专题讨论和演讲。在专题讨论这个活动中,可以很好地将口语交际训练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演讲是一种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语文课外活动方式,有效的演讲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在小学生中进行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演讲,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另一方面有益于小学生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组织了一个微型演讲活动,称作“课前三分钟演讲”,在这个活动中,可以结合学生当前心理状况,随时调整演讲主题,给学生的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作,语文教师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前提下,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所含的有关因素,自然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无论对内容或形式进行怎样的改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是不变的。在活动中,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学习动机,老师都能注意到,但如何让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自主学习,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充分利用教材中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认真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资源,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则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渠道与途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与过程中,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注意分类指导,因人施教以及循序渐进。此外,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作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尽量做到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相互渗透,而不是处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之外,甚至相互割离开来。总之,我们必须着力帮助小学生解决其心理方面的困难与问题,促使他们积极认真调整好心态,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质。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重要内容。这是因为学习环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效果。当学生处于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时,一般都会思维活跃,身心放松,乐于学习,积极提问,进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出来了,学习接收知识效率比较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比较明显。反之,就会极大地抑制、禁锢学生的思维,其学习积极主动性必然遭受极大的挫伤和打击,这样其学习质量与效果也就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师运用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发挥语文知识的感染力等,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进而使其人格与情感受到不断的陶冶和熏染。总之,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地把握与分析研究,并尽量做到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风格形同各异的心理教育,其实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摘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者通过分析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原因,提高教学质量的心理学基础,提出了课堂上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使信息技术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有机融合。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心理教育措施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综合应用自己所学到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指挥计算机工作,来实现自己的创意,达到自己想象的境界,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抽象化的形式描述问题的能力、规划能力、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等等,其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心理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原因分析
信息技术课是学生们比较喜欢上的一门课程,这不仅在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也更是因为它的瞬息万变,即它的时代性。现在学生就是喜欢不断地创新,追求新事物,对一切接触不深的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心。学习信息技术,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创新心理。信息技术学科对基础知识的要求相对并不高,无论是文化高分还是低分的学生,只要认真学习,都会取得一定的成绩,这就为学生成就感的满足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因此,学生都非常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心理学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其成就动机。要想让学生学习有收获,必须使学生有成功感,即必须激发并维持其成就动机。如: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便会得到教师父母的赞扬及同学的羡慕、钦佩,在班级中地位高,因而使其得到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可提高他进一步努力学习的积极性。而真正形成成就动机还在于其对“成功”和“失败”的认识。由此可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成就动机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功,并能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课应用心理学的具体措施
(一)抓课堂常规,促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每学期初,我都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告诉他们不准迟到、早退,听指挥,规范操作,爱护机器;同学间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养成用机习惯。
(二)挖教学内容,促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深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认识Microsoft Word、汉字录入、文章编辑、版式设计、初识Microsoft PowerPoint、认识Internet、网页浏览、素材收集、收发电子邮件、网页制作等。在这些教学内容中,我就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游戏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利用这一点,向学生介绍玩一些有益、又有一定难度的智力游戏。如上汉字录入课时,利用《金山打字通2003》中的打字游戏让学生练习指法。同时该游戏又适合两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2.学习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时下部分学生节约意识不强,每到节假日或同学生日,总要买一些贺卡礼物互赠。这样既浪费金钱,又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此时,我教学生利用所学的Microsoft 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知识来设计一些贺卡,并且利用发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同学或老师。一方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3.上网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上网是他们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网上信息收集、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学生的看的内容;另一方面,上课时利用屏幕广播适当播放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科学处理偶发事件,促心理健康教育
在机房上课时,我抓住处理偶发事件的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偶发事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期末在学校机房总能出现一些纸张、包装袋一类的垃圾,影响了机房的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几只塑料袋,问:“同学们,我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座位边有纸屑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从这件事以后,带零食进机房的同学少了。
(四)榜样激励,促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正处于健康心理形成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会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加以锤炼。
1.学生的榜样教育
在第一次讲Microsoft PowerPoint多媒体作品前,我先给学生展示本校学生以前制作的多媒体作品,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学习了Microsoft PowerPoint之后,能够做什么,有什么用处。每学年我都利用各项电子作品比赛的机会,在所教班级里推荐同学参加比赛,参赛时选择先天条件一般或较差的同学,但通过后天的努力,他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样可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
2.教师的榜样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师表美”的作用,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能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改善道德教育效能。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是一种不好的习惯。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在保存或另存为文件的时候,要注意此问题。反之,若不注意此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他们就会依葫芦画瓢,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但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只要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抓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必须经过教育才能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了解学生,关注心理
新课程标准提出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小学语文教学是以小学生为对象,以语文学习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的性别、年龄、家庭等各不相同,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极具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方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差异灵活运用。
二、把握渗透契机,促进心理发展
1、优化课堂,激励参与
语文教学过程不能只是简单、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师生的心灵接触、情感交流、智慧碰撞、人格感染的过程。因而,语文教师应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开端,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一下子就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心理自由安全的境界中展开自主学习,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安全感、快乐感。如教学新教材第十一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课始我便把矛盾抛出:你们说表扬好还是批评好?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总之,只有做好学生的课前心理状态的分析,才能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语文课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运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消除学生紧张的心理。在回答问题中,对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认真倾听,给予鼓励性评价,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要给予期待的目光,亲切的微笑,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始终保持他们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教师在语文课要结束时应巧妙设计,留有悬念,激励学生拓展学习内容,延续学生最佳学习状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上完后,教师提出: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会是怎样的情景?
2、挖掘教材,感悟渗透
新教材极为重视人的发展,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得以渗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不难找到许多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所有新教材都引用了大量的课外资料。新教材中讲究图文并茂,让学生爱不释手,就连以往枯燥的拼音,现在都变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情景图,再配上语境的儿歌。如学习d、t、n、l时就通过小兔、小狗、小马在草地上轻轻地跑为主题的情景图和儿歌来帮助学习:“小兔小兔轻轻跳,小狗小狗慢慢跑,要是踩疼了小草,我就不跟你们好”。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学得很轻松,又受到了爱的熏陶,还能懂得爱护花草树木。
能激发学生开拓创新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内容。如《爬天都峰》中的一老一小、《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鱼游到了纸上》中的聋哑青年、《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他们处变不惊的胆略,超凡脱俗的举动,与众不同的思想,开辟新局面的能力,对克服当今小学生中依赖性强、因循守旧、畏惧困难、不思进取、受不了挫折等不良心理品质能起到良好的矫治作用。
能教育学生发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内容。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一夜的工作》中为人民日夜操劳的总理,等等。这些人物身上所闪耀出的光芒和蕴含的道德力量,对纠正某些学生身上存在的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压抑、孤独等不良心理倾向,无疑是一帧良药。
能帮助学生少年立志、奋发学习的精神品格的内容。如一定要争气,赶超别人的少年童第周;为了祖国明天的建设克服困难,坚持学习的“小萝卜头”;在挫折中不断实验探索科学的小爱迪生等。此外,司马光机智果敢的行为,小珊迪诚实守信的品质等,对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知,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积极的心态等健康心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参与实践,拓展超越
实践是发展的最主要动力和渠道。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发展,超越自我的必要过程。《新课程标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拓展目标中,体现了时代特点的超前发展意识。因此,要帮助学生在参与行为实践的体验中,强化对事物的认识,深化对事物的理解。例如:结合教学革命历史题材的课文,现组织学生读革命烈士的壮丽诗篇,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在组织学生到公园瞻仰烈士陵园,讲述烈士故事,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革命的成功,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高贵品质,给学生以震撼,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发起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豪迈志向。
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尤其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健康高尚的精神更是每个人发展的支柱。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现代精神理念”塑造的使命。在引领学生解释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同时,也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发展、人格完善。要把握渗透契机,积极促进文化知识的积累,让“现代精神理念”,“现代价值观念”在学生心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摘 要】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教育的积极因素,把心理健康教育轻松自然地融入到教学中,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着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征,不断培养他们的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使其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小学生茁壮成长的必然趋势。
下面,结合我个人二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和对策。
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注重人格的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是教师行业最基本的准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人格的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逐步增强学生对人、对社会、对自然强烈的责任感和建设未来的使命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知识,注重自身修养,力求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心理变得更加健康。
二、营造和谐氛围,优化心理环境
一切关系,如同事、朋友、上下级、学生、师生等之间的种种冲突,其根源都在于双方沟通不畅。特别是师生之间,教师强烈的想表达自身的观点,却不知如何传递给学生;学生有见解却不知如何表达,不敢表达。可见,建立良好高效的沟通渠道在小学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不妨试试如下方法:
(一)课堂上,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接触,进行教学活动
或许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会有一位“严肃”的老师,或者这位老师在某个阶段是自己最不喜欢的,连带着更不喜欢他或她所讲的课程。换位思考一下,若学生整天面对着一位板着脸的教师,他们怎能没有心理负担,怎能坦率与你接触,怎能学会与人交往?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他们平等交流,耐心倾听,让他们积极大胆发言,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增加他们自身的认同感,归属感,逐渐学会与人沟通。
(二)课下,以长辈身份开导学生,多方面教育培养
教师的身份是多重的,责任也是多方面的。课堂上朋友式的平等关系让学生有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都不会遇见困难,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忧虑,甚至寝食难安。这时教师应以长辈的姿态,循循教导,恰如其分的表达家长、老师的想法。还有些孩子,平时成绩不好,爱动,常犯错。这时,教师更应用长辈的宽容,谅解孩子的错误,耐心开导,他们才会慢慢改正错误,重回积极健康的道路。
(三)运用幽默化解学生困境,建立和谐教学环境
教师不管多么精心备课,在课堂上仍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这需要教师随机应变,运用幽默调节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化解学生的心理困境。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一位同学把“黄雀伸长脖子……却不知道有个奉守吴的少年正站在它背后……”一句误读成“站在它背上……”老师没有否定和批评,而是说:“能站在黄雀背上的人一定是超人。”这幽默风趣的语言巧妙地启迪了学生,避免了指责、取笑可能给那位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因此,“幽默”、“风趣”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法宝。
三、积极发挥教材中榜样的力量,培养阳光健康的人格品质
新教材颇为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握关键,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感悟,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自然地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高尚的情操
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自制力,良好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社会情操。情感教育的最高要求是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表现了对祖国的爱,对民族的自豪感,对公共事务的义务感,对集体的荣誉感,对同学的友谊感及国际主义情感等,而这正是道德感的主要内容。现代社会,学生很难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这就需要通过学习爱国篇章,从中领悟。如:《徐悲鸿励志学画》塑造了徐悲鸿为了让世界认识真正的中国人,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最后让曾嘲笑他的人主动认错的故事,看出徐悲鸿的爱国情怀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耐挫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态度,培养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表现主人公遇到挫折后不气馁,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这些模范人物为榜样,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三)传递教材中的正确意义,学会正确对待问题,正视结果
在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教师可结合教材帮助学生自我调节。如:《蒲公英》写了成熟的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所持的态度、所作的选择的不同,结果他们的命运截然不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应该听从前辈的正确教导,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有时会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
四、搞好实践活动,渗透心理教育
学生的语文水平光凭每周几节课的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课标要求的。所以,我们必须“开小灶”——搞一些语文活动给学生补充“营养”。
平时我结合语文实践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策化有教育意义的小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如“我能行”系列活动: “待人宽容,我能行”、“帮助他人,我能行”、“克服困难,我能行”……让学生在体验中锻炼、培养心理素质。
五、以作文为渲泄,保持阳光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小学生的情感外露,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激动。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这时,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作文,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使不良情绪及时地渲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开朗稳定、充满朝气。
总之,教学是一个非常个性化和艺术化的过程,特别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利用教材的内容, 发挥教师的能力,结合心理教育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这就更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开辟出心理教育的新天地,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像春雨润物那样,悄无声息地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推动素质教育。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理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是教育整体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当今小学生约30%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为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的心理教育作用,是每个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治疗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理教育作用。那么,心理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美术作品、美术构成因素的心理教育作用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有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对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构思一画家在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这些都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
心理学家还认为各种图案、标志,甚至单一的美术造型因素,例如某种线条、某种形状、某种颜色、某种构图,均可被视为传达特定联想信息的符号,给人以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影响。例如:水平线的开阔感、三角形的安定感、波形的动感、折线的烦躁不安感、旋形的弦晕感等等。据悉,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提审“犯人”的候审室的墙壁上绘着旋形纹样,使人看了头昏呕吐,造成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德国法西斯真可谓杀人不见血!著名的德国诗人歌德研究色彩的心理效应长达二十余年,他证明“蓝色能引起人心理的冷觉,红色使人感到恐怖,绿色包含着善良与和解,具有安抚眼睛和心灵的能力。”法国学者费勒,用握力计测量在不同色彩光线作用下人的握力变化,他惊异地发现橙色光线刺激人的心理,使之兴奋,握力增加四分之三以上。欧洲一位聪明的足球教练,让人把足球队员休息时去的更衣室刷成蓝色,以便创造出一种放松的气息;但当他对队员作最后鼓励讲话时,则让队员们走进涂着红色的接待室,以便创造出一种振奋人心的背景,这可说是善于发挥色彩心理影响作用的典型事例。美术教师应精通美术构成因素的心理作用,为教育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服务。
二、美术作业过程的心理教育作用
通过美术作业(或创作)过程,使许多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疾病获得治疗、康复如初。其实,对小学生来说,美术作业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美术教师应注意通过美术作业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和诸多困难,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克服其依赖心理、浮躁焦虑心理和脆弱心理。
美术作业的环境安静、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条理秩序性,有利于协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美术作业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畅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小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美术作业过程,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他们自然会摆脱长期以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使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认真完成美术作业的习惯,除了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外,严重存在着浮躁焦虑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课堂上坐不下来,作业常是“半片子”,而美术作业强烈的秩序性是治疗这类不良心理的良药。老师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一丝不苟地强化作业辅导,克服焦虑心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另外,美术作业过程是学生艰苦细心的劳动过程,学生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对理论理解的困难、美术材料准备的困难、粗枝大叶造成作业不佳的困难、缺乏良好习惯丢三拉四的困难、作业效果欠佳受到别人议论的困难等等,要求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增强抗挫折意识,矫正脆弱心理。
三、美术作业最后成功的心理教育作用
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作业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理教育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作业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
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教师不要用显而易见的刺激去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而是应在更深的层次上,让他们通过发现自己“才能”的过程,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最重要的源泉之一。”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把作业完成好,最后的成功很重要,因为它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最后成功的愉快。使那些灰心失望的学生认识到“我也同样可以画得好(或做得好)”,使他们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以培养进取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美术作业的结果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美术活动的心理教育作用
美术学科课程外的美术活动课及学校各种美术活动的开展,例如: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美术墙报、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校园美化等,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增加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