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5-30 04:04: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优秀家庭教育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黄金时期。在素质教育的改革背景之下,家庭作为影响学生英语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并通过构建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环境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英语听说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着重探讨家庭教育视角下小学英语听说习惯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家庭教育;小学生;英语听说习惯;培养
前言
英语作为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英语能力、人文素养、交流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家庭教育在校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对此,本文以家庭教育为主要研究视角,对小学生英语听说习惯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分析和着重探讨。
一、小学生英语听说的学习特点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听觉能力,对语音、语调等要素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因此,小学生善于通过听力这一途径来获取相应的语言,进而进行语言学习。录音材料作为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工具,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英语词汇量相对匮乏,对英语知识、词汇、语句等方面的学习旺旺需要通过图像、视频、音乐等辅助性形式进行记忆。“语言沉默期”是小学生英语学习所必须要经历的时期,在某一期间学生极少会用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当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则会不自觉的从小学生的口中说出。对此,需要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注重对学生应于听说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家庭教育视角下小学生英语听说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听英语习惯的培养策略
听英语是小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基础性环节,能够为小学生说英语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第一,家长要准确掌握小学生听英语习惯培养的时间,一般以早晚两个时间段为主,这对小学生英语记忆力的巩固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通常在早上起床后的一个小时,晚上睡觉前的一个小时进行英语知识的听力学习。习惯成自然,一旦学生养成听英语录音的良好习惯,则会自觉的进行英语学习,进而提高英语单词听说的敏感度。第二,家长要以《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的录音磁带为基础,将次作为小学生听英语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同时,家长可以通过辅助性方式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如播放英语歌曲、观看英语动画片、听广播中的英语节目等,在无形之中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第三,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小学生听英语习惯的培养提供良性循环的家庭学习氛围。例如,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家长在学生《IliketheABCsong》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家长可以在家里为学生播放ABC英文歌,反复聆听,加深对本课学习的深化理解。此外,家长可以为学生播放《IliketheABCsong》这一课的英文录音,并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查找与之相对应的其他录音,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录音中所提及的英文单词进行交流,激发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二)说英语习惯的培养策略
学生在进行听英语习惯的培养基础之上,注重对学生说英语习惯的培养,以此来更好的提高小学生英语听说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家庭教育视角下小学生说英语习惯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适度把握说英语的时机,科学整合说英语的内容。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小学生说英语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要自觉承担自身的教育责任,为小学生创设更多的说英语机会。例如,学生在学校学习了《It’s2o’clock》这一课,家长可以与学生在吃饭、闲谈等过程中就某个时刻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就本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入交流,以此来促使学生利用英语进行自由表达。第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小学生说英语习惯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一方面,家长可以将家庭中的家具等要素以英语的形式进行标注,如门———“door”、房间———“room”、厕所———“toilet”等,通过这种独具匠心的设置促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说英语的好习惯。
三、总结
综上所述,家长要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学生应于听说习惯的培养促使其在无形之中感受英语的独特魅力,进而使得英语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且充满活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
作者:高洪霞 单位:大庆市让胡路区长青小学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学习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提出相应对策,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本文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由长辈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长期共同生活的7~13周岁的农村孩子。这个年龄段是行为习惯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等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笔者结合教育实践,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
一、父母和监护人要重视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留守儿童的父母要树立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把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生活技能、自立自强、遵纪守法等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在外务工的父母要通过电话、微信等形式多与孩子交流、谈心,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留守儿童父母要主动学习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知识,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和技巧。同时,留守儿童父母要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变打骂或过分溺爱的管教方式,注重培养孩子待人接物的良好行为习惯。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部分是祖辈。由于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较落后,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质量堪忧。因此,留守儿童监护人要将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和心理动态与父母、老师及时沟通、交流,寻求与留守儿童沟通的最佳方式,提高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另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多渠道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并给予恰当的引导。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有关道德的影视剧,让孩子从这些影视剧中学到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留守儿童的健全人格。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使他们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教师要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及时了解所带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通过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了解他们表现出的不良倾向和问题,并耐心说服教育。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表现情况,与监护人互相交流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经验。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安全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教育措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增强自信,积极向上地生活。
(二)设立家长学校
农村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使家长和监护人掌握更多的家庭教育知识。家长学校便是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获得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然而,几乎没有农村学校设立家长学校,农村学校应在条件允许下尽快设立家长学校。家长学校可由学校校长担任校长,吸纳优秀家长、退休教师、在职教师等人员参与家长学校管理,由他们负责家长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制定。定期开设“如何教育孩子”的讲座,让家长和监护人在家长学校学到切实有用的家庭教育方法。特别是农村中家庭教育的成功者,培养出了有作为的子女。这些优秀的家长不仅熟悉农村情况,而且对家庭教育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留守儿童的家长及监护人可借鉴他们家庭教育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三、强化政府职能
政府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因地制宜引进相关企业,发展特色农村经济。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的方式引导农民创业,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有利于家庭结构的完整,有利于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更好的家庭教育。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积极利用妇联组织、共青团组织或大学生群体,让他们深入农村宣传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利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让留守儿童生活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
四、加强留守儿童自身的锻炼和学习
农村留守儿童应加强自身的锻炼和学习,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洗衣、做饭、做家务等,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成长环境,拥有感恩的心,懂得父母和监护人的辛苦。在校要遵守校规校纪和社会公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遇到学习或其他困难时,能主动向老师、同学、家长或监护人寻求帮助。要构建良好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留守儿童自身等各方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家庭教育,从而适应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需要,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幸福、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吴玲丽 单位: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长春堡镇垭关小学
在教育学中从空间特性上把教育分为三个层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要是以对提高学生智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主要是以对提高学生情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社会教育主要是以对提高学生德商为目的的教育行为。这三个层面应该是相互交融、重叠、互补的,只有三个教育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教育体系。大多数农村家长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这就是给孩子创造教育之门了,可是这些家长却不知道学校教育仅仅是他们手里的一把开门钥匙,走进大门之中的路更多的需要家长的引领。实际上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对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教育影响的有六个方面:一是家庭;二是教师;三是集体;四是自我;五是书籍;六是社会。他首要提出的便是家庭教育。现就本人所在的乡村学校的现状总结农村家长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原因: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
(一)农村家庭不重视教育,普遍文化水平低
大多数学生家长只有小学教育程度,甚至很多家长小学便辍学。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家长的他们也会因为自己文化水平有限,他们的思想也受到局限。
(二)对学校教育依赖性强
家长与班主任最常见的沟通内容:“老师,你对孩子严点管着,他就听你话,在家谁话都不听,就你说话管用。”这是最真实的谈话内容。家长过于依赖学校、老师,然而他们确没有意识到孩子不听他们的话的原因在哪,他们也不去究其原因。
(三)农村农忙使家长无暇顾及孩子
每到农忙时便是孩子们自我放松时期,那段时间自控力强的孩子仍能认真对待学习,也能有好的学习态度,而面对自制力差的孩子,家长农忙便是孩子“学闲”之时。
(四)总认为孩子还小,教育还来得及
缺乏早期教育的意识,如果错过对孩子早期的教育这将是对他们大脑资源的严重浪费。特殊家庭。农村离异家庭居多、留守儿童居多。孩子连完整的家庭都没有,又何谈重要的家庭教育。
二、农村家庭教育的应对策略
那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成为我们思考的主要内容。
(一)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处于不同的成长环境
作为老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家庭状况,直接或间接了解透彻、具体。孩子在不同成长时期出现的状况也会有所不同。每当孩子出现成长问题的时候要对应相应的家庭情况做出具体的处理办法。
(二)教师要与家长经常沟通、紧密联系
每当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时应该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让教师与家长全力配合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三)耐心的言教作用更大
在教育过程中要先教育家长,在大多数家庭中家长都处于咆哮、吼骂的状态。应该教会家长学会有耐心地教育孩子,一旦看到孩子成绩低便一顿教训,比教训更重要的应该是找到没考出好成绩的原因所在。
(四)以身示范
孩子应该全面发展,在我看来,没有一个完备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因为所在成长环境不同,每个孩子接受的教育有所不同,反映出的孩子的品质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作为家长的要以身示范,家长想要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家长本身就应该做到他要求孩子所成为那样人的好品质。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并强调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行为、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要求学校、老师应该怎么做,作为家长更应该对孩子负责,学校和老师自有他们的职责所在,其实不论是家长还是一线教师,都不能轻视任何一个孩子,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作为家长是否愿意俯下你的身子,平视孩子,倾听他们内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作者:安芳园 单位:吉林省东辽县凌云乡中心小学校
摘要:当代家庭教育中,大多家长对儿童的涂鸦世界不予理解,甚至给予忽视。然而,看似无意义的涂鸦却敞开了儿童的心扉世界,开启了与外界沟通之门。涂鸦世界的外在点滴构绘,正是儿童文艺细泡的不断培育。因此,笔者尝试对2-4岁儿童涂鸦作品进行纵向研究,进而探究家庭教育如何走进儿童的涂鸦世界,从而为家长改善亲子关系及培养儿童文艺素养方面给予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2-4岁儿童;涂鸦世界
一、不解涂鸦的世界赵
忠心认为,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由于涂鸦(罗恩菲尔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把涂鸦期界定为2-4岁)主要存在于家庭这个特定的场所中,所以家长对待涂鸦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儿童的涂鸦世界。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中,当儿童第一次拿起笔开始涂鸦的时候,大多家长持娱乐的心态看待自己孩子的涂鸦作品,并认为其无意义。有些家长担心涂鸦的笔戳了眼睛,脏了小手。甚至有些责备批评孩子的涂鸦弄脏了雪白的墙面和干净的衣服。庆幸的是,有些家长认识到涂鸦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于是,这些家长大致的做法是:加强儿童的美术辅导与练习。可想而知,以上做法的结果是令人遗憾的:家长对待儿童涂鸦时所做的不解言行,某种程度上牵制了孩子往前发展的进程。
二、理解涂鸦的世界
鲍里索娃等人将儿童绘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简单形状(圆形、线条、方形)阶段,3-4岁儿童的画具有这样的特点;(2)复杂形状阶段(将各种图形组合中组合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形状,比如房子、树等),4-5岁儿童画具有这样的特点。根据此划分及早期儿童涂鸦的特点,2-4岁儿童经历了以游戏为主的点、线涂鸦(早期涂鸦),有控制的平面涂鸦(中期涂鸦)和表征的立体涂鸦(后期涂鸦)这三个涂鸦世界。儿童的第一涂鸦大多呈现出:以点为基,顺点画线,线中有点。点的建立,点出了涂鸦世界的原点,即代表了涂鸦的主体(儿童本人)及点中的涂鸦世界。所以说,最早的涂鸦世界就是点。点的世界不断地涂鸦,出现了线的世界。在线的世界里,更多地描绘了主体在涂鸦中的动态路径,以游戏的方式存在。动态路径的重复及偶然的改变,衍生出曲线的轨迹,开启了简单形状(圆形、方形)的平面涂鸦世界。儿童在平面的涂鸦世界里能够有控制的涂鸦,改变涂鸦方向,建立起二维坐标,是对线的平面延伸,演绎了二维视觉印象。而涂鸦的后期,儿童能够组合图形,命名所画的涂鸦,明确涂鸦世界的主题,呈现了立体的涂鸦世界。综上所述,每个时期的涂鸦世界都继承了先前涂鸦时期典型的元素,诠释了儿童在不同时期的成长变化。
三、走进涂鸦的世界
不同时期的涂鸦世界是对涂鸦疆土的不断扩张,是对主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不断展现。这也对家长的教育与引导不断地提出了挑战。那么,家庭教育如何走进儿童的涂鸦世界中呢?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提倡解放儿童身心,注重幼儿本位、本能、环境及自身体验的教育理论,其儿童美术教育观以家庭为本位,关注儿童现实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家长应给2-4岁儿童营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平时多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尤其是现实中的涂鸦活动。
1.建关系,多沟通
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花费一定的时间来陪伴自己的孩子,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有耐心,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事。这样才能与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为家长走进涂鸦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
2.赋角色,定原点
家长进入儿童涂鸦世界之前,应赋予自己一个角色。最好的角色就是同伴。因为同伴关系在认知方面不存在差异性,所以家长以同伴的身份进入,就不会误解儿童的涂鸦行为。扮演同伴角色,就是要求家长摒弃自己现有的认知与态度,以接受与欣赏的心态走进儿童的涂鸦世界。在确定好角色之后,应该定好涂鸦世界中的原点。具体的定位应根据涂鸦作品的具体情况来定。
3.探轨迹,赏童趣
从涂鸦的原点出发,探寻涂鸦的轨迹,从而欣赏轨迹中的童趣。点、面世界的涂鸦是兴趣使然。因此,涂鸦的轨迹是一种游戏式的,凭兴趣画点、线。点、线的的痕迹清晰,反映了儿童涂鸦时的开心指数。这种开心的痕迹在中、后期的涂鸦作品中依然存在。在平面的涂鸦世界里,儿童的涂鸦轨迹能够改变涂鸦的方向,从一维的世界进入到二维的世界,交替表达了儿童的两种心理感受。第二维的涂鸦轨迹则是对儿童控制欲的表达,是长大的一种表现,突破了原有的涂鸦风格。但是在立体的世界里,由于儿童对涂鸦作品有明确的主题,所以在涂鸦的世界里,他们能够画出生命,罗列事物的顺序,表达了内心的想法,表征了对事物的印象。
4.多倾听,善总结
儿童在涂鸦时自言自语,或是对涂鸦作品进行解释的时候,家长在旁边应耐心地倾听,并观察他们说话时的语态和神情,并实时地把有效信息输入大脑,对其进行整理加工。然后,参照所加工的信息,可以对之前涂鸦世界的理解进行比对,也可为再次进入涂鸦世界进行再感受与理解提供更全面的参数。比对或再感受之后,应善于总结,以便下次更好地理解涂鸦的世界,以及涂鸦的主体——儿童。
四、丰富涂鸦的世界
涂鸦世界的构绘是基于儿童对现实的认知。在某种意义上,认知的程度承载了涂鸦的丰富与否。因此,家庭教育应该丰富儿童的现实生活。首先,在给儿童讲童话故事时,尽可能地让儿童接触色彩鲜艳的图画。其次,经常组织户外亲子活动,有助于儿童再认识周围的世界与人,不断深化对外部世界的印象与理解。最后,多用鼓励与欣赏的方式,引导儿童动手动嘴动脑,增强其涂鸦时的协调能力。
五、结语
儿童在不同时期构绘的涂鸦世界,见证了儿童从游戏到表征的成长历程。早期的涂鸦世界在点、线中蕴含着游戏的乐趣,而中、后期的涂鸦世界表征了外部的视觉印象,富有童趣。结合一线美术教学实践以及对学前儿童绘画研究,笔者从纵向方面对如何走进涂鸦世界进行了一定的阐释。然而涂鸦世界的意义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家长们对待儿童的陪伴与关心是否用心。
作者:王晓晨 单位:汤溪镇中心小学
【摘要】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对孩子性格、习惯养成和以后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言传身教,尊重孩子,使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家庭教育;孩子;性格;习惯养成;影响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在讲话中对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的论述,说明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在国家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它对孩子性格、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特别是孩子的父母,应该重视并有义务采取合适的方法,从小帮助他树立良好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平时对他的引导、教育更为重要。
一、养成诚实、守信的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要培养孩子具有这样的品格,真的需要“从娃娃抓起”。可娃娃太小,你和他讲道理他根本听不明白,怎么办?我们可以和孩子说大白话:“什么叫守信?就是说话算数,只要说了,就一定要做到”。不能只对孩子做这样的要求,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记得儿子两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我答应周末带他去动物园玩,(这是他整个童年阶段最喜欢去的地方)他特别高兴,天天板着手指数日子,急切地盼望着动物园之行。可是当天早上,突然下起了雨。看着他急切的眼神,我最终撑着伞,带他出了门。尽管那天我们两个回家时身上都淋湿了,非常狼狈,而且因为下雨,动物园非常冷清,原本放养在室外的不少动物都躲到了室内,远远的,根本看不到,我们在动物园兜了一大圈也没看到多少动物,可儿子依旧兴致不减,而且他觉得父母很守信用,答应的事情一定做到,所以轮到他自己,也就自然而然“说话算数”了。这和简单的说教比起来,更有说服力。当然,有了那次经历,我以后说话也注意讲“技巧”,比如答应他某件事时,会补充说一下:“如果有特殊、紧急的情况,就……”孩子也能欣然接受。而说到诚实,“不能撒谎”几乎是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可在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孩子撒谎的事,在责备、批评孩子的同时,家长有没有问问自己,在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自己首先是否做到了呢?比如外出就餐遇到孩子喜欢吃的菜,为了能让他多吃一点,,就谎称自己不爱吃;去医院打针时,会骗孩子打针是不疼的;外出和朋友逛街,为怕孩子跟着,谎称去上班……类似的谎话做父母的多多少少都说过吧?也许有些父母会不以为然,反正孩子还小,不会觉察,况且,有一些都是善意的谎言。可是,我们想过没有,谎言始终是谎言,也许孩子小的时候还能相信,但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总有那么一天判断出真假,一旦孩子发现大人也在撒谎,他会怎么想?他会怎么看待父母?当你再指责孩子说谎时,你的话还有说服力吗?孩子说谎,多半是想隐瞒一些事,或是有些事不愿做,所以,这个时候,父母不如直接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把道理告诉孩子,有时,孩子不一定听得懂,听得进,但至少他们会认为父母是诚实的,不欺骗,而且尊重自己,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理解父母,接受父母的建议。与此同时,父母也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问问他为什么不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他说的真的有道理,父母不如做一些退让,至少这比用谎言逼他就范好得多。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的学习是每个家庭都绕不过去的问题,父母都望子成龙,中国式父母尤其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个学习阶段成绩都能拔尖,处在领先的位置。考试成绩确实能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是唯一的标准,相比学习成绩,孩子的学习习惯来得更为重要!事实上,成绩好的学生基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在科技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学习是伴随终生的事,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时代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终生学习都是有益的。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从小做起,比如自己的事自己做,从小时候的吃饭、穿衣,到入学后的整理书包、完成作业等等,要让孩子有“我是学习的主人”这种意识。其次,要分清学习和玩耍的主次,等孩子上学后,要明确地告诉他:童年生活是离不开游戏、玩乐,但现在你已经是一名学生了,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所以,现在放学回家应该先完成作业,做完以后才可以玩。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专心,可以一次、两次学不会,但不可以心不在焉、东张西望。一开始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多督促,等习惯养成之后,就不用再操心了。关于学业,不赞成家长每天检查孩子的作业,辅导他的学习,这样会让孩子有依赖,作业时反而不认真仔细了,况且随着孩子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家长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关于学习成绩,那更是牵动着每个家长的神经,成为家庭气氛的“晴雨表”,事实上,家长应该放平心态,问自己:你念书时,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吗?如果不是,你为何要对孩子提这样的要求?家长不要只盯着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如果他确确实实是努力了,那么就应该对他的付出和努力予以肯定,特别是当孩子考试失利时,应适时地给予安慰,肯定他复习阶段的努力,及时和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然后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一个更科学有效,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会感激父母对他的理解,他会用加倍的努力来回报,这些对他以后的学习一定有促进作用。
三、尊重孩子
中国式父母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从幼时的穿衣打扮,到入学时选择学校、选择专业,甚至到交友、成家,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愿望、规划,按部就班地执行。其实,不要说是十几岁的孩子,孩子的年龄再小,都是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父母无权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应该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尊重孩子包括尊重他的个性、感受、学习兴趣、生活爱好,以及他的选择等等。孩子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家长不要试图去改变,要发现他个性中的闪光点,找到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教养方式,在孩子有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把他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孩子有充分发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在他需要作出选择(比如中考、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些建议,当这和孩子的想法有分歧时,要认真听取他的意见,可以用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来帮他分析各自的利弊,但最终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千万不能自作主张,因为孩子的人生之路最终是要靠自己去走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家长要从小事做起,正确引导,一定能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者:汤琼 单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影子教育现象遍及全球,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正确政策引导,使得家庭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同时教育公平问题也凸显。关注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业成绩,与个性发展的影响作用。采用合适的政策,鼓励学校教育发展,支持家庭教育,引导和管控影子教育,将有助于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
【关键词】影子教育;家庭教育;管理策略
课外补习,因其教育内容以及方法与学校教育相近似,主要模仿主流教育系统,并与主流系统联系紧密,仿佛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影子”,因而也被称为影子教育。今天,影子教育现象遍及全球发展迅速。然而,大量的额外教育费用,令许多家庭不堪重负,这也使得教育公平问题尤为凸显。对于影子教育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一、影子教育发展及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有学者关注国外影子教育发展的状况。21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日渐增多,研究问题集中在影子教育的规模、支出、需求和供给、影响和政策启示等方面。由于研究者背景不同、研究地区不同、切入角度不同,对影子教育基本现状的研究还存在争论,如影子教育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影子教育是否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影子教育是有利于还是损害了学校教育等等。另外,关于家庭教育资源对影子教育的影响状况也开始有人关注。总体来讲,关于影子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的视角越来越趋于多元。从对影子教育管理策略研究结果上看,从政府对影子教育的政策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鼓励政策,例如新加坡政府就为应试教育提供鼓励性政策。其二、严格禁止政策,比如韩国,曾经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严厉禁止任何形式的营利性补习活动。其三,混合型政策。例如我们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禁止学校教师课外有偿为学生提供服务。但对于课外营利性部级机构,没有明确的打压措施,对他们的教育质量也没有明确的评估标准。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成绩与个性发展
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家庭教育资源对学生获取学校教育机会的影响作用,而对于学生个性,成长,及学业成绩的影响作用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比如美国的哈特和莱斯利的研究显示,在职业家庭中孩子们听到的平均字数是每小时2,150个在工人阶级家庭中是每小时1,250个,而在福利家庭中是620个。在职业家庭中,平均每小时儿童会受到32次表扬和5次批评,在工人阶级家庭中是12次表扬和7次批评。而在福利家庭中表扬次数为5次批评次数为11次[1]。从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来看,家庭内社会资本越高的学生获得初中学校教育质量越好。从家庭文化资本来看,学生进入排名最好学校的比例随着父母学历上升而上升,父母最高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学生进入排名最好学校比例(52.0%)是父母最高学历为文盲、半文盲学生进入排名最好学校比例(14.1%)的3倍多[3]有研究表明:那些没吃早餐上学的孩子学到的东西比别人少,晚上父母在他们放学后不在家的时间越多,他们的孩子越有可能在成绩测验中排在后面。在家庭缺乏鼓舞的情况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伤害,而且可能成为智力障碍的原因。[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氛围、家庭教育资源,对儿童的鼓励关怀行为在儿童个性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较大的影响。
三、影子教育发展管理策略
首先,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流教育作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政府有必要支持公立学校,提升教育质量,从而降低学生参与教育补习的数量。并且,尽量改变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态度。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补差,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义务教育的功能,解决学生学业问题,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公平。改革学校评价体系,改进考试方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找到自信得到发展。其次,支持家庭教育,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学生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家长也不能短时间改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家庭阶层。这就需要,政府给予家庭教育,相应的支持,比如,扩大家长学校的影响力,家庭教育出现难题时,给家长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定期对家长教育方法进行指导。同时,为弱势学生提供免费的,补偿性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最后,对于影子教育的发展给予指导和管控。一方面,要打击应试教育倾向。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没有明确的关于课外补习质量标准,对其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也没有明确的政策给予禁止或控制。因此解决影子教育盛行的状况,实现教育公平,有必要对,影子教育的发展,给予指导和管控。另一方面,发挥影子教育的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引导影子教育将补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兴趣天赋发展上,使其与主流教育相辅相成,也将大大提升影子教育的价值。
作者:李颖 单位:渤海大学
摘要: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思想和见解,如果缺乏沟通,往往容易造成误解甚至关系破裂,无益于美满家庭的形成。家庭会议是一项普适的家庭成员交流平台,民主的家庭会议角色不仅影响着家庭会议能否顺利开展,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作用。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及分工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通过对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充实家庭会议理论,并为家庭会议实践提供角色分配方面的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
家庭会议;角色;综述
家庭会议是促进家庭成员沟通的一条有利途径。本文所指的“家庭会议”即在家庭内部举行的全员参与的家庭事务交流会。家庭会议召开的前提一定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应该不分长幼、年龄和性别,人人都有参与和发言权。家庭会议是民主处理家庭事务的一种方式,而家庭会议的角色更应该采取自由民主的形式。本文采用文献法,运用家庭会议为关键词,从中筛选出11篇,围绕家庭会议角色及任务等内容进行分析,提炼出家庭会议最适宜的角色构成及其地位、角色成员心理、角色成员行为、角色体验等相关信息,以促进对家庭会议角色的深入了解。
一角色构成及其地位研究
“在会议中,除了每个人都是发言人外,尚有主席与记录二种角色,主席负责带领会议顺利地进行,记录则必须记下讨论的议题及每个人的发言重点,这些职务也是需要家人共同分担的。”[1]该观点指出家庭会议中的主要角色及其任务,其中主席处于主导地位。“最好民主选出一个人作为会议主席,这个人并不一定非得是家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只要大家认为他有足够的组织才能,即使没有,这也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2]补充说明主席的选拔方式、应有的才能及其锻炼意义。万事开头难,为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召开,及其后期的合理模式的形成,建议首次家庭会议的重要角色由家长担任,强调以上两种角色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家长在家庭会议中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可以从西方较为成熟的家庭会议中汲取经验,如果家庭成员较多,可相应安排较多角色。一方面不同角色的尝试可以促进孩子参与家庭会议的积极性,提高参会兴趣;另一方面设置较多角色也可以避免角色及任务分配不公,个别家庭成员存在感降低等情况的发生。“家庭会议中每个成员的意见都应当平等对待,每个人都有被聆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提出问题和关注需求。”[3]家庭会议中最基本的角色是发言人,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该身份。基于该身份的一致性,无论长幼,在作为发言人表达个人观点时,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都应该被尊重。综上,家庭会议中的常见角色有主席(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另可按情况适当添加角色并予以合理分工。选拔方式应民主,首次可由父母担任以示模范,后期多以轮流担任的形式。主席与记录员的分工较多,对其能力要求略高,其中主席处主导地位,对会议的顺利有序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发言人的身份是最基本的,包含所有其他角色及分工。每个参会成员都享有真实表达自己看法并被尊重的权利,无论长幼,均处平等地位。
二角色成员心理研究
“孩子们找到了主人翁责任感,因为某些规则和计划是他们亲自参与制定的,他们会很自觉地遵守。”[4]参与家庭会议是对孩子知情权、表达权、决定权的一种尊重与激发,孩子可以在扮演发言人这一基础角色中,获得较高的存在感与主人翁意识,也将有利于会议结果的顺利实行。会议的氛围与角色成员的心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融洽的会议氛围会是角色成员的心理更加放松愉悦,从而促进家庭事务的顺利解决;角色成员的心理积极向上,将促进会议氛围的融洽。因而,会议的顺利召开需要采取平衡议程,欢乐与抱怨适当共存,以确保会议的顺利举行。其中,家长要起到平衡及调和会议的作用。作者从实践经历中获取儿子被选中担任会议主持人时的表现,反映出孩子兴奋却又信心不足的心理。在此基础上若加以鼓励,将促进孩子自信心的加强。“孩子的想法得到了表达,情绪也得到了宣泄,同时家长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孩子心理更加健康,家庭也会更加和谐稳定。”[5]孩子在扮演发言人的角色时,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行表达,可促进系里健康,促进亲子关系融洽。综上,家庭会议要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以确保角色成员心理的积极。会议中孩子的主人翁意识、决策能力及自信心能够得到进一步加强,父母应给予相应的鼓励与支持。
三角色成员行为研究
“以后的家庭会议里,儿子果然有了很多准备,他甚至还拟了会议议程,定了会议主要内容,写了他的‘主持词’,并给自己准备了个本子做会议记录。”“儿子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批评或表扬我们,最后做出总结。”[6]作者对儿子担任会议主持人的行为表现进行了记录,前者体现孩子对会议发言及设备的细心准备,后者体现出孩子在担任会议主持人过程中的公正态度。作为发言人,“在开口时,语调要低,语速要慢,保持平静的心态,要想着开会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激化甚至是挑起新的问题。描述事实时,要保持公正,表达真实的想法。”[7]这既是对会议过程中发言人的要求,亦是顺利召开家庭会议的发言人的必要行为。综上,在担任主持人角色时,要保证认真备会的态度及公正的判决态度;在担任发言人角色时,发言人之间要保证互相尊重、认真聆听、真实表述,以确保家庭会议的顺利举行。
四角色成员体验研究
通过家庭会议,孩子的责任感、归属感与自信心会得到加强。家庭会议是孩子在家庭内部展示真实自我的舞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更易表现真实的自己,同时促进能力的锻炼与加强。家庭会议的长期召开,可以相对清晰地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在提高自信心的基础上,判断力也得到相应加强。家庭会议的召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及能力形成大有裨益。通过反馈,可了解到大部分经过家庭会议锻炼的孩子心态与能力要明显好于没有参与过家庭会议的同龄孩子。因而为了孩子的成长、增进家庭亲子关系,要不断尝试家庭会议的召开。综上所述,“家庭会议”是一项适合普及的有效方式,能够提供给家庭一个沟通与互动的平台。家庭会议中的角色分配得当,将有利于凝聚家人情感,增进亲子关系,使家庭教育的成果最大化;若角色分配不当,可能对会议的预期效果产生影响。通过文献分析可见,关于家庭会议角色的研究总数不多,多以实践案例为主,理论知识较少,值得进一步探究。
作者:于晓艳 俞爱宗 单位:延边大学
摘要:
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培育优良家风是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家风的内涵、家风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培育优良家风的途径。
关键词:
传承;家风;家庭教育
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家风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家风的作用功不可没。家风伴随家庭而出现,有家庭就会有家风,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培育优良家风,能使家庭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什么是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体现出一种习性。因此,从纵向上来说,家风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家风必须体现传承,非两三代不足以形成,是一个家族几代家庭纵向长期的文化沉淀的结果,强调家庭的文化传承。家风的内容涉及家族或家庭的价值理念、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等方面,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家风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影响家族成员的精神状况,而且会进一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整体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
二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也是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风能够大力促进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家风的好坏影响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
(一)家风规范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并发挥导向作用
良好的家风都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倡导家庭成员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对道德失范行为起警示作用,言论上并加以谴责,使得道德失范行为失去了赖以生存之地,从这方面来说,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道德力量影响巨大。我国历来也把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评判个人的非常重要的标准,在求职应聘、职务晋升、领导选拔等方面个人的道德水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考核指标。
(二)家风使得家庭教育更全面,内容更丰富
家风对于家庭成员了解家族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教育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家族史的传承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长时期的积累沉淀,家风的传播途径传播内容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这样就为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实效性很强的教育模式,并提供了很多有借鉴意义的实践经验。家风包含的内容很广,从生活起居、学习、为人处世等,都一一进行了指导,还有很多家风为家庭成员制定了不同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施教内容,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种施教内容有层次性,不断螺旋上升的施教体系,能够有效避免现今的家庭教育揠苗助长盲目超前的弊端,对家庭成员人格的完善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家族的凝聚力和影响力通过家风的传承能得到大力提升
个体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与家庭之间互相支持,互为依靠。家风是为家庭服务的,对家庭成员进行教育的,家庭教育的成果又通过家族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提升而展示出来。很多的杰出人物能取得突出的成绩,正是与他们早期成长接受的家庭教育及家族凝聚力影响力是密不可分的,反过来,这些杰出人物又会因为他们的成就而增强家族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让家风得以更好地传承。
三培育优良家风的途径
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价值观、生活理念的体现,由世代传承、积淀而来。古往今来,家风在我国家庭教育中的意义非常重大,对家庭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相互熏染的影响,规范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体现出一种超强的精神力量。家风对于领导干部的意义更加重大,抵御贪腐最好的防线就是良好的家风。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风,领导家属就会变得肆意妄为,胡作非为,给党和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当前复杂环境下,东西方文化碰撞,各种思潮相互冲击,尤其是一些不良之风侵蚀人们的思想,因此,培育优良家风树立社会正气意义重大。
(一)从家庭层面来看,父母可以通过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一言一行中培育优良家风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及其深远,作为孩子最重要的成长导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成才。在日常的家风培养中,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说一千遍不如自己做上一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父母以身作则,严格践行家族传承下来的优良家风,例如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尊老爱幼、诚信做人、踏实做事等,这样,孩子受父母的影响也就能够自觉践行家风。父母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一些凸显家风的实际行为表现出来,子女耳濡目染,从模仿学习家长的言行,进而会成为子女的自觉行为。对于父母一方的母亲而言,在培育优良家风中的作用更加关键,女性在家庭中更多地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责任和重担,俗话说教育一个男人只教育了一个人,而教育一个女人就教育了三代人,可见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每位母亲在培育优良家风的过程中都应该努力探索和掌握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从而顺利地引导孩子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在培育优良家风的过程中,父母还要注重方法,采用日常训诫与奖惩相结合的方式塑造家风。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奖罚分明很重要,对勤劳善良、尊老爱幼等具备良好品质的孩子要及时给予奖励,对孩子出现的违背家风的一些行为,要及时给予批评指正,并采取有效措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愿意改正自己的行为。
(二)从社会层面来看,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要大力加强对家风的宣传
相比于过去,现在的家庭规模小了很多,同时,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些都影响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频率和强度,交流的深度也有待加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也被弱化,家风传承中面临这一系列的挑战,因此社会需要大力加强对家风的弘扬和宣传力度。学校思政或德育课程中可以涵盖优良家风的内容,并可组织相关的宣传弘扬优良家风的实践活动,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实践等,使学生对家风有切身的感知和认识,并进一步做到自觉弘扬和传承家风。手机、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在弘扬优良家风中的优势作用非常明显,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案例来广泛宣传优良家风,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让优良家风深入人心。《衢州晚报》从2015年4月开始,开设“晒家训传家风”专栏,征集家庭的家训家风故事,传播优秀的家训家风精神,引起了社会大众对家风家训的关注,传递了满满的正能量。该报纸的“晒家训传家风”专栏组经过深度挖掘,把一些普通家庭或家族的典型故事刊登出来,体现了家风传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社会上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在宣传优良家风,强调家风传承重要性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强大影响,央视拍摄的关于家风的公益广告深入人心,打动了无数人,也影响着电视机前千千万万的观众,这种宣传影响面广,影响力巨大,今后可以多拍类似的广告片,或者以家风为主题的电视剧电影等,进一步加强家风的宣传,让优良家风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让全社会男女老幼都潜移默化受到优良家风的熏陶。网站、QQ、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便捷的传播媒介,覆盖面也是不可小觑的,可以以多种灵活形式宣传家风。例如寻找最美家庭、模范家庭评选、家风故事征集、开辟普及家风知识的专栏,播放反映优良家风的广告等达到宣传的目的,在全社会形成传承和培育优良家风的浓厚氛围,引导大众自觉践行优良家风,规范公民行为。
(三)从国家层面来看,可以建立健全家风培养及保障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
传统家风中蕴含着“忠、孝、仁、勤、廉、信”等普遍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潜移默化地起着规范作用。现在社会上出现的道德沦丧、行为不端现象,与家风的培育不力不无关系,如果将家风建设上升到制度层面,自上而下进行推广就会减少很多阻力,推广效果会更好。一方面可将传统家风中的伦理道德规范向正规的法律制度过渡,以加强对现实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利用制度的强制约束性、持久性充分发挥家风的家庭效应及社会效应,使家风建设获得制度层面的保障。另外,结合社会实际情况制定家风建设中具体的法律制度并推广实施。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推动下,积极制定与家庭建设、家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具体制度。例如评价激励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公示谴责制度等。在社会上形成弘扬传承优良家风的浓厚氛围,对破坏家风的行为不仅舆论谴责,并进行法律上的制裁,使人们敬畏家风、尊崇家风,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弘扬和传承家风,抵制败坏家风的行为,以此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家风是家庭教育的无形力量,优良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抓手,培育优良家风能够让家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好的家庭教育又能促进家风的传承和弘扬,两者之间互为支撑、相互促进。“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最基础的细胞,家庭是最基本的教育单位,家家都重视家庭教育都重视家风传承,我们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提升也就指日可待。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小事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子女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每个家庭团结和睦,建设好优良家风,这也就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了一份力量。
作者:申雯 邓海良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学生工作部 湖南科技学院实验实训中心
摘要:
家庭教育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微观组成部分,并且我国家庭基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普遍加大了教育投资,出现了过热与疯狂的投入现象,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投入中的风险问题。本文欲从家庭教育投入中前景选择这一角度,分析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投入时的不同风险偏好。
关键词:
家庭教育;前景;风险
家庭教育投入是属于教育投入中的微观层面,也是现阶段社会与家庭最为关注的、与其切身相关的方面。教育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等都很好地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投资:为了让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更多的社会竞争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前景预期激励,也就是在这种前景激励下,在家庭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家长会普遍进行更多的家庭教育投入,以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是现实中的前景和风险,与家长的预期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一、家庭教育投入面临的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前景
在一般经济领域,投资者只有在面临可能性盈利的时候才会制定投资策略,如果营利性不足,投资者会选择不进行投资,这样就也不会要承担因投资失败带来的风险。但是在家庭教育投入过程中,家长所面临的前景,却在进行投资前就已经面临着因不进行投资,而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个风险是体现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上,如果不进行投资,或者投资不足,是存在可能使得孩子竞争力不够的风险的。此外,在家庭投入过程中还存在着另一种风险,就是由家庭教育投资失败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由于过早过度开发对孩子带来的心理上和身体上的损伤。所以,家庭教育投资与一般的投资方式不同,在投资一开始,家庭教育投资就需要考虑双重风险的前景预期。
二、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教育周期被不断细化
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投入,其实都是经过他们仔细的规划与计算的,最后选出他们认为最为优质的投资方案和过程。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家长对家庭教育投入过程的安排都被精细到了每一个小的投资阶段。比如某一个学期的学习、某一个课外班的学习等等,再要延长的话,家长关注的最多也就是升学考试,即一个小的学习阶段的学习。这样的决策中,家长可以更直观、更迅速地感受到每一种教育投资带来的效果,或者是某种教育投资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样在接下来的教育投入过程中,家长就会自发性的选择不再继续使用同样或同水准的教育投资方式。但是,这样的一种细化过程也存在其弊端,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所面临的教育前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最终的结果是在其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时才能对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家长的这种对教育周期不断细化、对教育方式频繁修改,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大了学生在接受不同教育时的压力。
三、家长的风险偏好在不同的回馈中频繁变化
家长对于每一项教育投入的评价,最主要的参照因素就是这项教育投入给自己孩子带来的提高。如果反馈效果好,则会让家长在接下来的教育投入过程中倾向于继续进行这类型的投资;反之,如果反馈效果不好,家长在接下来的投入过程中就不会再考虑这种投资方式。或者说,家长在面临教育机会的试试普遍都表现出风险厌恶,例如,一项普遍评价较高的家庭教育投资方式对于家长而言就是一种教育机会的选择:我的孩子可能可以通过这种投入方式而获得提高。在这种时候,家长更倾向于进行这项投资,避免因没有进行这种教育投入而导致孩子的教育不足。而在面对次级的教育资源时,家长就会表现出对次级资源的风险偏好,这样的结果是促使他们更加最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即便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本,他们宁愿接受教育失败的经济风险。例如,有A、B两种投资方式,A方式已被众多投入过的家长表示是有效的,而B方式有不少家长表示效果不大或没有效果,如果某家长在选择的时候,即便B方式是免费的,他也会倾向于花更多的成本去进行A方式的投资。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由于家长将教育周期不断细化,使得评价与反馈阶段可以快速直接的完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家长的风险偏好会不断地随着反馈改变。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具体的家庭教育投入中,相对于长期的投入结果,家长更注重短期的投入提高成效。以高考这种选拔方式为例,一个原本只能上三本的学生通过家庭教育投入最终能够达到二本线给家长带来的满意程度是远远高于一个原本有可能上一本的学生通过家庭教育投资最终上了一本。家长会普遍觉得第一种情况是进步,第二种情况是正常发挥。家长在面临教育机会的时候,会极尽所能去保留住这次教育机会,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保守性的风险厌恶,即厌恶因失去这样一个机会。而在面临次级教育资源的时候,家长又会表现出冒险性的风险偏好,即不会过多考虑经济效益,而更倾向于花费资本去追求教育机会。在整个教育投入过程中,由于家长自身对教育周期的不断细化,家长将教育投资过程划分为了很多个短期的教育投资。而在后期的教育决策中,前期的教育投资反馈会直接影响家长的后期投入。如果前期投入令其满意,家长就会进行持续性的下一步投入,但是如果前期的投资结果让其不满意,家长往往会选择更换教育投入方式。所以说,家庭教育投资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它不可能是一个完全理性的过程,在具体的家庭教育投入中,家长往往是处于有限理性的状态,而对投资决策,更多的是受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影响。
作者:边玖玖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公管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摘要】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利用图画、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等理念的支持下,阅读之风兴起,而绘本阅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阅读方式。在家庭教育中选择、应用绘本时通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应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来帮助家长更好地选择和应用绘本。
【关键词】
家庭教育;绘本;问题;对策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幼儿读物扮演着“成长导师”的角色。绘本以其特有的精美图画、简洁文字引导幼儿走向文学阅读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绘本在幼儿园教学中已经逐渐普及开来,在家庭教育中,绘本的选择和应用的潮流也逐渐兴起。在家庭这个大环境中,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地,家庭教育是幼儿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把握好家庭教育中绘本的选择和应用对幼儿来说至关重要。
一、家庭教育中绘本选择、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部分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还小,识字能力弱,没有阅读的能力,不需要进行阅读,他们认为此时的幼儿最需要的是身体的成长和保护,忽视了幼儿对于阅读的渴望。这种想法是由于家长对绘本价值的认识有失偏颇导致的,幼儿进行绘本阅读并不一定要依靠文字,也可以依靠绘本所拥有的丰富的画面。其次,部分家长购买了绘本以后,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因此并没有陪伴幼儿进行绘本阅读。而幼儿由于对文字的认识有限,主要依靠图画理解绘本,没有家长的陪伴,幼儿的理解能力就会受到影响。
(二)家长对畅销品牌绘本盲目追捧
有些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会盲目地追求畅销品牌,在绘本畅销品牌的周围进行选择,在这里,选择绘本不是选择商品。绘本是有内涵的东西,它并不是依靠畅销品牌而获得的内涵,而是其内涵是本身所固有的,任何外在的东西也改变不了的。绘本的好坏不是看它是否是畅销品牌,是否有华丽的广告和超高的销售量,而是看它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兴趣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家长对绘本类型的选择和应用不够全面
正如幼儿在成长中的营养搭配需要平衡一样,幼儿对于绘本的选择也应该保持全面性。但是在研究者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家长对于绘本的选择比较单一,这是由于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得家长在选择和应用绘本时往往局限于一个层次,以知识类绘本为主。另外,对于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绘本的选择也是家长选择时容易忽略的一个方面。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家长应当适当地选择一些对幼儿心理健康有帮助的绘本,比如珍爱生命、战胜恐惧、建立自信等。
(四)家长对绘本选择的标准不够明确
绘本选择的标准关系到幼儿绘本的质量,它主要包括绘本的装帧和绘本的内容两个方面。有些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由于对绘本选择的标准不够明确,就会引起绘本的质量问题,影响幼儿的发展。比如,如果家长选择和应用的绘本的装帧有问题,就容易对幼儿的身体造成伤害;如果绘本的色彩有问题,就会对幼儿的视觉产生影响;如果绘本的画面、字体及内容有问题,就会对幼儿的观察、理解以及表达产生影响。绘本的选择标准是绘本选择和应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家长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完善,区分还不够明确,容易对幼儿的身心产生各种影响。
二、家庭教育中绘本选择、应用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和作用
家庭教育观念主要是受家长自身修养、家庭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是家长选择绘本的动机。家长为孩子选择的绘本类型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才能真正认识到绘本的价值和作用,才能对绘本进行理性的选择。理性地选择绘本,选择绘本故事的讲述具有连贯性、内容具有全面性且具有反复结构的绘本,可以不断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强化幼儿的记忆力、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和需要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
家长在进行绘本的选择和应用时,除了要选择自己认为对幼儿比较重要的绘本外,还要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注意多与幼儿沟通,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在早期,幼儿的识字能力还比较弱,对文字的认识有限,因此,这时期给幼儿提供的绘本文字占有的比例较小,主要以图画画面为主。在应用时尽量采取亲子共读的方式。随着幼儿身心发展的变化,幼儿的识字能力在逐步增加,在选择和应用绘本时,可以适当选择增加词汇量的绘本,也可以选择一些与生活经验有关的绘本,吸引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在应用时除了亲子共读外,还可以让幼儿自主阅读。
(三)根据绘本的不同类型,选择和应用适合幼儿自身的绘本
1.具有游戏性的绘本
大部分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可以借助游戏性的绘本得到解答。绘本的创作要能满足幼儿游戏的心理,设计出各种游戏性的效果,吸引幼儿的兴趣。通过这些具有游戏性的绘本,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外界事物,而且能够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在《好饿的毛毛虫》中,主人公采用剪贴和挖除大小洞洞的方法来对毛毛虫进行描述,显示出特有的游戏效果,体现了绘本的游戏性和趣味性。
2.具有艺术性的绘本
在绘本中,图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图画画面的选择,关系到绘本所展示出来的美术效果,也关系到幼儿对绘本的兴趣。在对绘本的画面进行选择时,要注重图画画面的艺术性,关注到绘本画面的每个细节,所用的色彩、线条以及画面的整体效果。例如,宫西达也在关于绘本方面的风格倾向于野兽派,所以在表现时较多地采用了夸张和抽象的方法,使得绘本的艺术性更加丰富,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观。
3.具有故事性的绘本
故事性的绘本着重于讲述一定的故事情节,一般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来进行讲述。例如《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都是故事性的绘本,它们都是由一定的故事情节构成的,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学会感受和欣赏,同时幼儿可以根据绘本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和改编,从而达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良好效果。
(四)明确优秀绘本选择的标准,挑选优秀的绘本
1.绘本的装帧标准
绘本封面的字体较大且清楚,便于幼儿识读。封面的图案比较直观,可以带点夸张的成分,便于幼儿发挥想象。封面的色彩可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的特点进行设计,便于幼儿理解。纸张尽量不选择太白的,以免引起视觉疲劳;纸张上的色彩要柔和,画面要清楚,使幼儿容易辨认;查看绘本装订时,纸边切记不能太锋利,以免对幼儿造成伤害;纸张上一般都会有味道,不要选择具有刺激味道的绘本。
2.绘本的内容标准
在文字内容的选择上:要在幼儿的现有理解范围内且不易太多,主要还是以图画为主,培养幼儿的积极态度。文字的选择不宜太深,尽量选择简洁、易于理解的词汇,方便家长给幼儿讲解与阅读,同时,要注意幼儿的识字与阅读能力是有限的,尽量控制文字词汇的范围,提高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在绘本画面的选择上: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同时,绘本的画面要能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去探究他们所需的“答案”;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绘本的画面带有一定的夸张性,而且很多也是现实中不会发生的,这些奇特的画面就容易让幼儿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属于自己理解的形象和画面,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能够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促进幼儿的情绪情感和审美感的发展。
作者:刘延婷 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摘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包括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等,在该理论指导下,比较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中方家庭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的产生原因是受到宗教和亲子关系差异影响,有利有弊,最终选择一种最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
东西方家庭教育观;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控制;最近发展区
随着东西方的不断交流,家庭教育观差异日益明显。教育分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等。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学者是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来分析东西方家庭观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上的差异。而本文重点阐述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中控制、最近发展区、行为理论在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体现。
一、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中介、控制、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活动理论等都是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内涵。其中,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非常重要。该理论可以指导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同样也可以指导父母教育孩子。控制理论指的是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起初要完全依靠他人,没有能力控制周围的环境,父母就会控制一切。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控制逐渐减少,最终变成自我控制。最近发展区理论是指儿童发展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水平:“现有的发展水平”,即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儿童能够自己独立完成;“最近发展区水平”,即在成人帮助下儿童才能完成。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表明教授和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行为理论是由习俗决定的社会场景,在这一场景中参与者的身份、目标和方式都有约定俗成的看法。目标决定了方向,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行为最后在具体的情景中实现。[2]
二、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对比
1.控制
东方教育观是控制型教育观。东方国家的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一切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权威。“妈宝”体现出东方家庭的特征。一方面有孝敬父母,遵从之意,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是孩子缺乏主见,依赖父母,遵从父母的安排。导致孩子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很多年轻人到了结婚后还不能脱离父母,古人所说“三十而立”恰恰说明了这一点。[3]因此可以看出,控制型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西方教育观是平等型教育观。西方的父母认为“人生来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朋友一样,他们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事情。西方父母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鼓励孩子朝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为了让孩子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会鼓励孩子定期进行实践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方父母这种平等型教育观比东方控制型教育方式具有优势。
2.最近发展区
东方教育观是被动型教育观。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会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在父母的帮助下让孩子独立完成。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普遍都是“授之以鱼”,只是一味地给予物质的东西,或是具体的方法,而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或技能。因此,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被动的。西方教育观是主动型教育观。如果孩子遇到困难,父母不会马上告诉他们解决办法,而是让他们自己解决。如果孩子不能解决,这时才会告诉他们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西方父母采用“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让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具有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到知识和本领。如果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有能力自己主动解决,这种教育观是非常适合孩子成长的。
3.行为
东方教育观是物质型教育观。在东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是评判成功的标准。因此,东方父母总是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如果孩子没能达到这个标准,父母就觉得丢脸。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一些父母根本不知道心理需求的重要性、不注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锻炼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产生高分低能的“精英”。[4]显然,东方父母教育观是不可取的。孩子应具有的高级心理机能发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发展,面对未来一片茫然,这完全不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西方教育观是精神型教育观。在西方国家,有名望、有好工作不是评判成功的标准。西方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学会独自生存,勇敢地面对发生的事情。在他们看来,孩子能否独立生存,能否自立是最重要的。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父母不会包庇他们,一定会严肃地指出,让他们知错改错。西方父母非常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孩子沮丧时,会和他们聊天来排遣郁闷的心情。西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独立解决。这种教育方法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符合行为理论的内涵,对东方父母有一定地借鉴意义。
三、东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的原因
1.宗教因素差异
东方教育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受到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源于中国,后传到东方各国,如韩国、日本等。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是人生成功的最高标准,把治国平天下看成光宗耀祖的大事,看成人生的终极意义。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东方父母认为优异的学习成绩,好的工作是评判孩子成功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总是一味地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常见的是“就是卖房卖地也会让你学习”。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东方教育观的特点,学习、工作最为重要。西方教育观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成功标准只有一个:遵守上帝的律法。基督教不在乎你是否有好的职位,不在乎你是否做了大事,只在乎你是否遵守上帝的律法。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不认为好成绩和好工作是成功的评判标准。因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所以人生理想,人生道路也是不同的。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学习,而是鼓励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西方父母教育孩子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在孩子犯错误时,父母严厉批评,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西方父母认为必须像朋友一样跟孩子好好沟通,时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
2.亲子关系差异
东方家庭中,父母为家庭付出了一切,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生活环境,规划好了人生的每一步。因此,孩子必须绝对服从父母的安排。东方父母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他们所希望的只有“望子成龙”。东方父母会尽自己所能帮助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能够最终成功。孩子只需努力学习,找到好工作,最终回报自己的父母。西方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具有相同的地位,具有相同的权利。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个体,父母与孩子并非一体。他们认为对孩子要进行养育,但不主宰其命运和发展道路,孩子长大后应自由飞翔,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允许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5]
四、结语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差异得到了维果茨基在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控制、最近发展区和行为理论的阐述。中方是控制型、被动型,物质型教育观;而西方是平等型、主动型,精神型教育观。在教育的过程中,两种教育观应该相互补充。对于东方父母,首先不应该把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应该给予孩子适度的自由空间,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尝试想做的事情。[5]其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东方父母要让孩子养成遇事不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西方父母,首先应重视孩子的学习,虽说每个孩子的人生理想不同,但学习对孩子成长本身并没有坏处。再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西方父母过分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而忽视了父母与孩子长时间相处的重要性。因此,西方父母也要时常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们,呵护他们。
作者:李雪兰 张晶 陈爽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摘要: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降低数字化环境对幼儿家庭的不利影响,成为无数幼儿家庭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实际,正确分析数字化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利弊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保证数字化的优势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为幼儿家庭教育服务,避免因数字化技术利用不当给幼儿家庭教育造成较大的冲突。
关键词:
数字化;幼儿家庭教育
从目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来看,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影响,数字化不但改变了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家长的教育理念有着深远影响。结合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实际,数字化环境产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只有根据数字化技术的特点以及幼儿家庭教育实际,制定具体的数字化应用对策,才能保证幼儿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正确利用数字化技术,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
一、数字化对幼儿家庭及家长教育理念的影响
1.数字化改变了幼儿家庭传统的教育方式
数字化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新教育时代的到来。依靠传统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依托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开始逐渐走向家庭。无论家庭承认与否,数字化技术正在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幼儿家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到数字化技术的影响,幼儿家庭教育对数字化技术也有了新的看法,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对扭转传统的家庭教学思路和产生新的教学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数字化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作为主打的教学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对原有的教学方式产生了颠覆。许多幼儿家庭在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尝试用数字化技术教学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满足幼儿家庭教育需要和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3.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幼儿教育的主体时间在幼儿园,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较弱。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应用,数字化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改变了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使越来越多的幼儿家长认识到了数字化技术的重要性,并在实际的家庭教育和幼儿教育中,主动积极地采用数字化技术,以此来提高幼儿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因此,数字化对幼儿家长的教育理念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对改变幼儿教育现状和推动幼儿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1.数字化环境给了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对幼儿家庭教育影响较大。在不知不觉间,幼儿家庭已经构建了数字化系统,数字化环境也随之产生。在这一背景下,幼儿家庭教育开始借助于数字化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活动,既增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降低幼儿教育难度,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开展幼儿家庭教育的法宝。所以,数字化环境带给幼儿家庭教育全新的理念,使幼儿家庭教育能够以此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数字化环境提高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幼儿家庭教育质量与父母的文化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旦遇到了难题和知识盲点,幼儿家长除了寻找老师没有可靠的途径为幼儿答疑解惑。数字化技术的出现,给了幼儿家庭以有力的辅助。通过数字化环境的构建,在幼儿家庭中形成了现代化的教学终端,能够随时随地从网络上下载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并及时获得在线解答,保证幼儿家庭教育在整体教育效率上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数字化环境对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其优势相对明显。
3.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由于缺乏现金可靠的教学手段,幼儿家庭教育一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何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成为关系到幼儿家庭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以及家庭数字化环境的具备,从技术层面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对于提高幼儿家庭教育质量和推动幼儿家庭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支持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数字化环境解决了幼儿家庭教育的教学手段问题,保证幼儿家庭教育能够在整体教学过程中有较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满足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
三、数字化环境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
1.数字化环境容易使幼儿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虽然数字化技术较为先进,但是如果利用不当也会给幼儿家庭教育带来较大的制约。从目前了解的案例来看,有些家庭由于没有控制好上网时间,导致了幼儿小小年纪就出现了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的现象,令家长痛心疾首。
2.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
数字化环境的构建虽然为幼儿家庭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但是数字化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本身所产生的电离辐射以及电脑、电视、手机的光波,若长时间使用会严重伤害幼儿的视力。因此,数字化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健康会有不利的影响。
3.数字化环境改变了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数字化环境构建起来之后,有些家长将孩子交给了电视、电脑和手机,幼儿整天与这些电子产品为伴,与父母的关系不亲近,幼儿家长也不能第一时间了解幼儿的所思所感,容易出现“电视儿童”“手机儿童”,长久以来势必会改变传统的家长与幼儿的关系。
四、数字化环境下幼儿家庭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分析
1.合理构建家庭数字化环境,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
基于对数字化技术的了解,数字化技术在现代教学领域有着突出的优势。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家庭的实际需要,构建相对应的家庭数字化环境,同时要增加教学比重,减少娱乐属性,规范数字化技术的用途。
2.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
家长在数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全程参与。从思想意识上转变,应将数字化技术作为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将孩子简单的交由电子产品玩耍。所以,在应用数字化技术之后,构建新型的家长与幼儿关系并正确处理数字化对家庭的影响是首要任务。
3.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现代化教学
考虑到数字化技术的先进性,幼儿家庭应率先采取数字化手段进行幼儿教学。不但要积极从网络上获取幼儿知识,同时还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各种幼儿教学软件的下载和使用,保证数字化手段能够成为多数家长开展家庭教育的重要工具。
4.控制幼儿上网时间,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
鉴于数字化设备对幼儿视力和身体的影响,数字化技术在幼儿家庭教育应用中,必须得到家长的监督和管理。不但要控制幼儿的上网时间,同时还要引导幼儿正确使用网络,使数字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优势,减少对幼儿身心的不利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对幼儿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影响中,不但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基于数字化技术以及幼儿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数字化技术并构建数字化环境,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的优势,扬长避短,加强管理和监督,使数字化技术能够在幼儿家庭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周筠 魏丹丹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摘要】
本文在分析主体性视野下农村家庭教育理念缺失表现及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对策,认为实施家庭教育需要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主体参与和合作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主体性视野;农村;家庭教育;理念缺失;现代化转向
谈到“家庭教育”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比较薄弱的农村如何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对孩子深入的贯穿主体性意识,这个问题一直都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很多农村家庭的青壮年离开家庭来到城市打拼,把孩子的教育问题留给了年迈的父母,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现状更加不容乐观,本文将结合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做一简要分析。
一、主体性意识缺失的表现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因此,主体性意识缺乏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一个人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为他的行为或者活动承担相应的自主能动性,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承担的意识。对于当前我国青少年而言主体性意识缺乏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1、学生的学习意识薄弱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全面推行实施,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和学生们的学业负担相较于上个世纪而言有明显的减弱,但是反观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却不容乐观。现在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和大学生各个阶段来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混日子”的想法,不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之中,需要依靠考试和成绩来牵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啃老族”的出现
据一项社会调查得知,现在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人,也就是现在年龄在21岁到31岁之间的年轻人约为2.2亿,而这部分人中竟然有高达35%比例的年轻人(接近780万人次)没有固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依靠父母的接济来度日。这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已经结婚的,育有子女,让年迈的父母来承担他们以及子女的生活,这对于父母而言是何其沉重的负担。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或者最多两个孩子,孩子数量的锐减使得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了多方面的保护,导致孩子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二是随着经济的增长,整体社会环境好转,孩子面临的各方面压力都有所削减,使得孩子从心理上失去了拼搏奋进意识,直接导致了懒惰思想的滋生;三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的影响,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不均衡现象在我国普遍出现,有的人在社出现,社会上频繁受到挫折和打击,连续的挫败感使得他们不愿意面对竞争的环境,选择躲在父母身后寻找庇护。
二、家庭教育的缺少是主体性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
不可否认,主体性教育的缺失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导致孩子想象力下降、个性缺席、问题意识淡薄、创造力衰退等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大的方面。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来自于教育,而教育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中的父母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非正规教育,它不是有组织、有领导、有严密计划的教育。教育者也都没经过专门训练,也不具备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家庭中教育者资格的取得不用考核,只要生育了子女,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子女的教育者。这一切造成了家庭教育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而且相对在农村而言,这一切的起点又更加的低,农村的很多父母普遍学历不高,而且很多为了谋生出门在外,这就造成了农村孩子家庭教育极大的缺憾。
1、农村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
由于大部分农村家庭父母接受的教育本身并不多,而且他们现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物质性回报,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不需要教育,更不需要接受过多的教育。他们对教育意识的淡薄导致了孩子们没有从心底接受“教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观念。
2、完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
还有很多一部分农村家庭的父母,他们本身对教育的认可程度很高,也寄希望于教育可以改变孩子的人生,但是由于他们本身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因此他们把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以孩子的成绩为唯一标准要求孩子,既不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更加对孩子缺乏责任、义务、实践等方面的教育,长期下去必然导致孩子教育的畸形发展。
3、“留守儿童”是家庭教育的最薄弱环节
现在很多偏远的农村有超过80%的家庭,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仅留下子女和年弱的父母,由于隔代教育本身就存在极大的缺陷,这就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很多孩子出现了孤僻、寡言、自卑等倾向,还有很多孩子甚至从小就自我意识淡薄,连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都极为缺乏,更不用说让他们去承担帮助和照顾别人的重任。一个优秀人才的背后,我们总可以找到温馨与和谐的家庭支持作后盾,而许多人心理出现扭曲与畸变,大多数时候我们也需要首先从他成长的家庭入手寻找矛盾的根源。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家庭教育却还没有引起大家普遍的关注,其实这才是儿童时期教育的基础与关键,深刻影响孩子后天的成长与成就。
三、实施家庭教育需要构建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作为非正规教育的家庭教育,可以侧重让孩子学会做事,即家庭教育要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体。人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要前提是:具有正确的实践意识,能够结合外部条件与自身需要,创造性的实现对已有知识经验与外部环境的基础的有效结合。
1、尊重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家庭教育首先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融洽的教育环境,平等全面的评价孩子并要求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每个孩子他们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言谈举止等等,家长要允许孩子决定自己的行为并有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禁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包办孩子的一切。
2、促进孩子的个性化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的家庭教育都存在个性缺失现象,我们以“爱”的名义把孩子卡得太死,没有给孩子提供独立的空间,限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更多时候我们仅在乎孩子顺从与否,顺从的“好孩子”人人夸。家长给孩子留有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十分有限,这严重限制了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家长一定要冲破传统教育的束缚,给予孩子发展的独立空间。
3、建立主体参与和合作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知识的获得不是主要的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家长一定要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以孩子知识的增加,智力能力的提高,道德人格的成熟等多个方面去全面评价孩子,但其最重要的是人的发展中“自我发展内在动因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对更高水平、更完善状态的期望和追求。在真善美的人格结构中,表现为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这种发展预示着人发展的潜力和可能性,才是真正的主体性教育。
四、小结
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家庭教育作为完善孩子人格发展的基本教育,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后期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家庭教育是决定一个人后期发展高度的决定性因素。
作者:兰宗意 单位:陕西省汉阴中学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城市化进程,使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猛增,城市的大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是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由来入手,分析了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并进而提出了相关发展对策,希望能够对本课题的圆满解决起到些许推动作用。
[关键词]
流动儿童;教育缺失;补偿策略
根据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中国流动人口规模高达2.47亿,占总人口的18%。预计到2025年,我国流动人口将超过3亿。这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而随父母打工进城求学的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则多达3500万。在流动的家庭之中,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成为一个大问题。
一、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进行补偿的意义
跟随农民工进城的流动儿童面临着教育、贫困和社会边缘化等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心理和职业技能的发展。今天的流动儿童,就是未来所在城市的新市民和劳动力。他们的社会融合问题,关系到所在城市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近年来,对流动儿童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议题,与之有关的科研项目也在各部门的资助下相继展开。基于学校层面,在能力范围内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实施弥补性教育,提升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水平,改善我校流动儿童的家庭生存状况,弥补其发展的不足,使其健康成长,更好适应学校教育,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从现状看,流动儿童因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在一些新生事物面前辨别是非能力相对较低,父母应该是孩子们学习生活上的“第二任”老师,但是许多家长做不到这一点。具体分析而言,他们的家庭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较大比例,从家庭人均月收入看,大多数家庭在500元以下。从文化程度看,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大部分为小学及以下,即半数以上的流动儿童父母仅仅完成甚至根本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流动儿童的家庭居住条件狭小简陋,他们大多没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也没有专供学习的场所。这些都是家庭条件、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从成因看,多数流浪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在思想、学习上缺乏严格的要求,这样孩子们往往怕吃苦,贪图安逸,学校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
三、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补偿策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家庭,还得由家庭、社会、学校合力解决。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流动儿童家庭的家庭环境相对较差,因为家庭的流动性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影响。因此,这类家庭应尽量创造良好的家居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都必须要尊老爱幼,邻里关爱。在家庭中,家长就是孩子的榜样。尽力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使孩子感觉家长就是自己的朋友,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将“心”掏给家长,跟家长说心里的秘密。家里成员生活要有秩序、有规律,讲究有张有弛,舍得为家庭付出,为孩子付出。使孩子感到家里成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并且,都要担负起自己的那一份责任。养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富有责任感的人。通过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就能弥补教育缺失。
(二)学校构建立体教育模式
针对流动儿童家庭的特殊情况,教育部门应立足于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优势,引导更多部门广泛参与,切实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化的主体格局。学校教育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主渠道,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是惟一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培养、教育起着主要的作用。学校要真正把基础教育作为塑造中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启蒙教育,彻底改变那种只重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倾向,把法制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设置相应层次的法制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法制教育的内容,并且把法制教育使教育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浅显易懂。
(三)强化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流动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以社区为依托,以创建青年文明社区为载体,把流动儿童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由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妇联、关工委、共青团等组织定期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学生不间断受教育的过程。学校、家庭、社区对流动儿童教育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要加强安全小区建设和物业管理,消除或限制孩子们的不健康行为。
总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孩子与家长关系纽带的进一步弱化,致使流动儿童家庭对孩子的控制力日趋减缓。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应该从家庭教育入手,这是促进儿童初步形成健全人格的第一步,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长应提升自身素质,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并加强学校教育,社会要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最终使孩子形成健康人格,茁壮地成长。
作者:薛栋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芦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