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0 08:20: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能否把握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通过一定策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辅导员 班级管理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正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积极正确引导,成为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班级日常工作的主要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高校辅导员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值得研究。
一、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基本上处于青年中后期,个体的生理发展已经接近完成,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和种种生理功能,而其心理尚未成熟。在此期间,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希望摆脱父母、老师的监督、管教和束缚。大学阶段是学生真正摆脱外界的依赖、全面走向成熟、建立独立完整的人格体系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生正经历着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多事之秋,矛盾多、内心冲突多,这一时期称为“心理断乳期”、“狂风暴雨期”。近年来,大学生一些自杀行为在我们周围频频发生,一度成为网络热搜。作为时代娇子,他们为何如此轻易舍弃自己的青春与生命?!可见作为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的。
二、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体制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对于辅导员来说,管理好班级是最重要的工作目标,但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方向――群体心态,却往往被忽视。所谓群体心态,是指因为某种纽带关系(如学习、工作等)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具有共同倾向性的心理状态,与个人独处时的心理状态有所不同,是人类及其社会的一种本原状态,它基本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者理性“基本趋零”的潜在的状态。群体心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归属感。这是群体心态最基本的特点之一,是一种个体以所参加的群体为出发点,自觉把自己的活动、认知和评价向群体靠拢的情感,自觉维护群体声誉,顾及群体利益,并与群体内其他成员一起,情感上产生共鸣,行为上保持一致。例如,一个大学生在社会上向其他人表明身份时,我是某某学校的,正是归属感的一种具体表现。个人归属感的强烈程度,因群体凝聚力的大小而不同,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则个人的归属感就越强。
二是认同感。这是指个体成员对所在群体的认知和评价基本保持一致的情感。一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之间都有着共同和基本一致的目标和利益,这就使得该群体在对外关系,尤其是触及到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时,群体成员都会保持一致的意见和看法。例如,在学校运动会上,同在一个班的同学当然都希望本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当本校的同学和外人发生矛盾时,心理上总是会倾向本校同学。
三是促进心理。这是基于群体心态的归属感、认同感而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情感。我们常在现实生活中发现这种状况:同一个人,个体状态下很少做的事情,在群体中却做了;在个体状态下不敢表现的行为,在群体中却表现踊跃。这是因为个体由于有了群体的强大支持和后盾力量,自己的信心和勇气顿时感到强大起来,无形中唤醒了个人的内在潜力。
所以,辅导员要想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就有必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进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良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双方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课上是老师,课下是朋友。这种关系下,辅导员工作就容易开展。学生遇到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就会主动找到辅导员,敞开心扉,接受辅导员的劝慰。在辅导员的心理辅导下,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和关心,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生意义,所谓心理问题诱发的心理障碍、心理危机就不复存在了。
2.健康的班级氛围、民主的课堂环境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生不只是单个的个体,他们要融入班级这个集体中。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而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因此,班风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心理氛围,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健康班级氛围显示着班级中各种成员共同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性,若班内呈现认真读书、勤学向上的风气,学生就会对人生抱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自己严格要求,自觉积累知识,向优秀同学学习。班级将呈现团结互助,共同进步之风,学生能形成对他人有热心、爱心、关心等健康心理,同时,看待问题和挫折能开朗乐观,正视现实,积极解决。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是课堂。任课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学生,一个独立人格的人,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渴望与老师平等交流、渴望自由地发表意见。作为教师,应认识到学生这一心理需求,努力创造和谐、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学习,在快乐中获取知识。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给予体谅、理解、帮助,而不是嘲笑、打击。这种“人性化”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主题班会、心理团体辅导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班会是辅导员教育学生的阵地,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辅导员开好每一次主题班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可增强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这就需要辅导员经常和学生谈心、深入学生宿舍、洞悉学生的变化,根据班级学生表现出的倾向性的心理问题,确立主题班会内容或心理团体辅导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启发,掌握一般的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烦恼,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家校联手是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
孩子的第一学校是家庭,第一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是家长。正是因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对孩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优越性的。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大学生阶段,为数不少的家长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就业,给予学生的是最大的经济支持,但忽略了孩子对精神需求和感情需求的要求。独在异乡求学,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更需要父母的理解、支持、关爱。因此只有家校联手,才能达到大学生心理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
摘要: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中小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因此,中小学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班级管理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2l世纪的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包括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健康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身体健康,还包含良好的精神状态、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即身心健康。当前中小学教育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中学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因此,中小学生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它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班主任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坚力量,是班级工作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笔者就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让健康的心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师是一种工作负荷繁重,身心高度紧张的职业。而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使教师个人人格完善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的衣着仪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性格人品,都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健全的教师,一走进教室就能营造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无比,学习起来情绪饱满;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一进教室,就会使教室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学习情绪低落。同样的教室,可由于教师的心态不同,制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天地。“以人格力量育人”这是心理教育的灵魂。因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起点。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不再主要以学生的分数论成败,正确的对待班级的每一次比赛,比如:每周的五项循环竞赛,每月的班容班貌评比,每学年的艺术节和运动会,肯定每次的成功,也心平气和的面对每次的失败,引导学生争取可以争取的成功,也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第二,教师要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心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适时的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我在与学生交往时,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情绪,每当遇到学生违反校纪班规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全面了解事情,再让学生自己说说原因,说说错在哪里或者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不同的事情运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更多的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效果很明显。第三,学会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同事谈论,吸收他们多年积累的成功经验,可以有效得解决很多困难。
二、在班会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节技术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掌握知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种教育背景中,学校的班会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班会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开展了“心理及心理问题其实并不神秘;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自我教育篇;我与网络”等主题班会。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摘 要】分析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具体案例探索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最大的资本。近年来,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往往能反映出该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应优化班级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借助班级活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强化家校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一、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光靠“说教”式的灌输效果甚微,因而需要有一定的载体与氛围,要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而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他们获得身心发展的重要平台,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是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不过,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多,这需要广大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的广泛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因此,目前高校中对学生采取的专题性心理健康辅导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是多而杂的,并且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内容广泛的特点。
(二)形式的灵活性。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可以根据具体的班级管理内容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由于教育形式灵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方法的多样性。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环境熏陶、活动感悟、文化引领等多种方法进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说教式”灌输的方法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为主动的效果。
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最好的伙伴,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无时无刻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优化班级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环境对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班级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辅导员要善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为他们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营造舒适健康的教室环境。教室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室环境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无形的影响。教室环境布置要符合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让他们一走教室进就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每学期开学初,笔者都建议学生为教室来个“大装修”,让大家为教室的布置出谋献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十分积极,特别是对班级标语的设计,他们认真思考、慎重筛选,最后把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定为“健康、阳光、向上”,并将这句标语贴在教室后面黑板的上方。班级标语就像一盏导航灯,指引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教室的后面是“成长足迹”,由学生施展才华,将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取得的成绩用统计表来统计,用色彩来展示自己的足迹,让自己焕发出五彩的光,呈现自己平时的表现;让自己在阳光中沐浴,在快乐中成长。
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营造了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教室,使教室成为他们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学生也在布置班级环境中进一步发展了合作创新意识,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营造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现在的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很多学生存在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因此,辅导员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
辅导员首先要用爱心拥抱学生。爱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辅导员要有包容的心态,接纳和尊重所有的学生。辅导员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大哥哥大姐姐般的爱,帮助他们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辅导员要学会因材施教,激扬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辅导员还要以自身的行为、言谈影响他们,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创造积极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进取心。
辅导员要保持健康积极的爱好,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要注意自己心理方面的调节,千万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来,避免在不经意之间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心理。
(二)借助班级活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作为一名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可以借助读书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1.在读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在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经常推荐学生看磨砺类书籍,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学生读后写读后感,讨论自己的感想,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挫折是一种挑战和考验,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挫折可以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可以帮助人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
2.在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导员班级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工作。辅导员要善于在班队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大学生社会经验还比较少,心理上都还不太成熟。当遇到问题时大多数表现为畏惧、恐慌、逃避。这时就需要辅导员借助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走出盲区。座谈会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式的,主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一些实例,普及心理知识。另一种是单独对个别学生进行座谈,主要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加以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在交谈过程中,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事情进行处理,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可对学生进行盲目的指责批评。大学生已经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学生辅导员应该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增强其信心。
3.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面对压力都需要一定的缓解办法,只有压力得到缓解,心理才能健康的发展。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还有一定好处。
体育活动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辅导员在课余时间应当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每天的早操、课间操,定期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等。并在体育活动之后组织班会请同学们谈谈在运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从自己地切身经历中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体育活动中学到的团结、坚持等良好品质。
班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很丰富的,读书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仅仅是班级活动中的常见形式,其他形式还有很多。这就需要辅导员在设计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家校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单方面,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单单从学校方面出发,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就会有一定的局限。但从实际出发就会发现许多家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观念。甚至许多家长就是学生压力的来源,过分地苛求学生达到一定标准从而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阴影,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这时,辅导员应做好沟通协作工作,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灌输家庭心理教育的理念,教给家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学生共同设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这种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将更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辅导员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方面。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辅导员应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对家长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祖国负责。
摘 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直接决定着学生健康成长、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主要管理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有许多接触、观察学生的机会,这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肩负着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肩负着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那么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情况,这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班主任如果对自己的班级和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那么就会事倍功半。只有经常及时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在班级多头绪、多方面的复杂工作中理出头绪来,从而分清轻重缓急,才能有效、及时化解矛盾,使工作有条不紊。因此,及时全面地了解、研究学生――这既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也是教好学生的基础。这方面工作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班级学生的思想动向、家庭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家庭是学生生活成长的第一环境,所以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将起到关键性作用;二是要了解学生个体,主要包括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成长经历等。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及成长经历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这些都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突破口,是班主任因材施教的第一手资料。当然,班主任要想获得这第一手资料,还可以通过研究学生的档案材料、书面材料,例如:作文、日记、艺术作品等,了解情况;还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或咨询、活动组织、调查访问、QQ、周记、信箱等方法了解学生。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
我觉得为了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应达到与学生心灵相通,让学生从心理上、感情上接纳自己,要做到这点,其一,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打开学生心理通道的前提。我国的教育由于长期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往往在师生关系上体现为绝对服从老师的权威,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而不习惯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使得学生对班主任怕多于信任,敬多于亲近,师生关系往往存在隔阂,基于紧张冲突,通过师生平等交往,尊重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信心,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其二,要有同理心。也就是在处理事情时,教师要放下自己的参考标准,将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和处境来感受、体验学生的心态,做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你产生信任,愿意为你沟通、交心。我班有位学生,平时成绩一般,对老师也很有礼貌,其他表现还可以,就是上课比较爱说话。有一次在午休时大声讲话,被我发现了,我当众叫他立即到级组办公室。违反纪律到办公室来训话,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当时那个学生的反应却出乎我所料,非但不出来还大声顶撞我,我很生气,想:“老师讲的话居然不听还顶撞,这还得了,一定要给他严厉的惩罚。”我正想发脾气的时候突然想:“平时这个学生也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走过去和风细雨的跟他谈,才发现原来他有一段童年阴影才会这样无礼。最终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这个学生从此有什么心事都跟我谈,各方面的表现也不断进步。可见,只有尊重、理解、关心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终打开学生的心理教育通道。
三、建立良好的班集体,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必须着力树立良好的班集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一,确定一个合乎学生实际的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目标是团结学生的旗帜,一个班集体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要始终充满活力,就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健康向上的共同的奋斗目标。有了这样一个目标,就能把全班同学团结起来,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班集体的共同目标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例如针对班里存在的现象,通过开展“本周目标”活动调动全体同学为实现一个个近期目标而努力,最终实现远期目标。这样的班集体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等各项工作。
第二,集思广益,由学生讨论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班规,这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过程;发扬民主,鼓励引导学生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组建一个有活力的、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能起带头作用的班委。这样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班风,使之既有严明的纪律又有轻松和谐的气氛,这样的管理,无疑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新的教育任务,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探讨在教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社会发展对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一、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是建设幸福班级的前提
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肩负着班级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职责。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特别是班主任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同样地,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班主任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如果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就会把不良情绪带到班级,甚至采取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学生。鉴于此,时刻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努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建设幸福班级的前提。
二、树立心理辅导员的意识,是建设幸福班级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班主任应当是心理辅导员”的新要求,要求班主任不仅要做学生学习、生活和行为的管理者,更要做学生心理的塑造者,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从培养对象上来看,学校教育面临的是还处于似懂非懂的孩子。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极为重要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迅速发展,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黄金时期。另一方面,学生思维方式尚不成熟,是极易发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出现过失行为的时期。另外,有些学生还存在着思想道德修养不高、行为习惯不良等问题。所以作为全面负责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班主任,为了使班级和谐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就必须树立起作为学生心理辅导员的意识,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立足发展,及时地教育、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科学有效地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加强班级管理,建设幸福班级。
三、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建设幸福班级的保障
在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为学生和班级创设良好的心理气氛,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情感,建立师生及生生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是加强班级管理的心理环境保障,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切实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班级中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首先要以心换心。班主任工作要真心,遇到挫折不灰心,克服困难有决心,待人接物不偏心,学生才会渐渐与你心贴心。其次要以情动心。班主任要在与学生沟通心理、交流情感的过程中放低姿态,真诚、尊重、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从而达到情感相通、心理相容。最后就是要以理疏心。班主任工作中要抓住“理”字,以真理服人,用理启发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应当抓住典型材料对学生反复开导,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形成并深化健康的心理氛围。
四、灵活运用心理学效应,是建设幸福班级的重要措施
心理学效应是隐藏于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行为规律,对指导个体自身发展和人际交往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比如晕轮效应告诫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出现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鸟笼效应告诉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培养逻辑思维,避免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习得性无助实验提醒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自己陷入绝望等等。班级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和学生的交往,那么如何在班主任和学生的交往之中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往往会借助到某些心理学效应。
以罗森塔尔效应为例,简单介绍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就对他们会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鼓励,常常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以及对待自己的行为,并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些学生常常会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久而久之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自己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自卑情绪,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在以后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尽可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在对待差生时不能歧视、侮辱,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可教育性,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他们的期望,这样才能促进班级的整体进步。
五、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是建设幸福班级的有效途径
有人曾说过,活动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对于学生来说,单一的说教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才是最合适的方法和最有效的途径。首先,它具有互动性,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其次,它具有渗透性,活动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
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班级管理,可以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方式,在班主任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一定的活动情境,围绕一个中心或者针对一个心理问题,采用调查、访问、讨论、表演等不同形式让学生充分打开内心世界,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启发自己,自己调整自己。比如,角色扮演可以实现班主任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使二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放松操可以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从而为班级管理营造平和的心理氛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