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

发布时间:2022-07-24 03:5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论文

一、基于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平台

培养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展开。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工作与学习的竞争力。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以“因校施教”为原则,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而非“因材施教”。传统的财政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拓宽本科生知识面、培养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知识结构完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熟悉财税基础理论、熟悉财税基本政策法规,具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财税问题的能力。它忽视了与学生的兴趣、个人职业规划等个体差异性因素,这种在不以学生为中心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相对较差。现在,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正在双轨推进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制度。面对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培养创业型、创造型人才愈加重要。不过,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相对于重视知识传承、学术养成、标准化教学、批量制造的传统财政学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学术型、职业型、创业型与创造型等。况且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财政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较好,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潜能,其更易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与创造型人才。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性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为目的(冯建军,2004)。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从尊重和培养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立场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引导学生向不同类型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培养学生在财政学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财政学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完整途径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广博”培养原则,进一步扩充通识基础模块,增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类、工具类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为核心,以人文素质类、科技类课程为辅助的综合课程体系。其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及拓展教育阶段。结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在突出专业培养的同时,围绕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个人兴趣,合理制定大学选修课程菜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立以财税类课程为必修课,以经济类、管理类相关课程为选修课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辅之以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开放式培养手段。选修课的取舍要体现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体现不同高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课程,激活他们的多元兴趣与多种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性发展。再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就大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而言,本阶段培养手段与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积累和今后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弱化理论课程的安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术报告、学生科创、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社团活动、假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目的、有成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个性化财政学本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

这种以培养个性化财经类本科大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应该以“问题—发展”模式为主。正如李亦菲在《个性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中所述:要努力超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对话、平等、民主和互惠的关系,而不是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没有拘束的开放交流,是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组建多元的小型团队,引导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团队。以公共收入与支出的部门为导向的“职业型”研究团队,以“经济与社会”为导向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等。并将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试验法,用于财政专业课程的讲授,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各种财政实践中模拟和实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应该以“问题———发现”型的新型模式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一方面,要具备多层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研究型教师队伍,也要有负责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队伍,还要有针对学生特殊需求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究竟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地方,还是培养个性化、专业化、富有创新思维人才的地方,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另一方面,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展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国库、税务机构等财政活动现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使“讲堂”变为“讨论”、“对话”、“研究”内容“发酵”、“火花四溅”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研究性学堂”,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在运用试验教学法时,要与课程的合理定位、内容设计和相关资源建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受到约束,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成长。

作者:仇晓洁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摘要: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应以重视人的个性与个性化发展、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与拓展人才培养目标,拓展与完善教学平台,以经过修正的“传授――接受”模式为辅,以“问题――发现”模式为主,进而实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

关键词: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

一、财政学本科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思维

现在的财政学本科大学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严重,一切还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主动性创新思维,没有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比较低,不会也不可能尊重个体的差异化发展。尤其是在财政学专业覆盖范围不断缩小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早期的财政学研究范围较广,从学科专业设置来看,一些大学的财政系除了现在所说的财政学专业之外,甚至还包括货币银行学、信贷、会计等专业。从研究方向来看,财政学专业还包括现在财政界很少涉及的财务管理和投资。伴随金融学、会计学专业的迅猛发展,财政学因学界的自我放弃,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财政学的研究对象甚至连财政部门活动都无法全部覆盖,在发展中甚至放弃了财政部门管理的一些领域,专业设置越来越窄,覆盖范围越来越小,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单一引起财政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受传统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影响,其培养的学生已明显与现有社会需求不相符。

在过去,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多输送到以财税部门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如今,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与财税机关人事制度改革的形势要求,财政学专业培养的学生明显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不符。但各高校财政学专业的传统教学理念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教师依然主要结合教材,根据财政学专业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观点来更新自己的讲义,把相邻学科的知识点充实进来,一股脑儿地讲授给学生。这种强调“一切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即教师是信息的组织者、传播者和把关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已有观念,使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受到压制,使学生失去了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激情。这种注重学术养成、注重知识传授、注重批量化生产、忽视个体的差异化发展的倾向,严重束缚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得就业空间本就不大的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竞争能力更加弱化,更加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财政学专业对本科生的教育同样如此,应当实行宽口径的培养,拓宽培养目标,除面向财税等政府部门外,还要面向各类企业、公共部门和非盈利组织。专业培养目标的改变促使传统的财政学专业的教学理念必须发生改变。而在专业日益细化、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教育层次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要使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适应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就必须向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教学理念转变。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本科教学理念,是与传统教学理念有着重大区别的新的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强调重视人的个性与个性化发展,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家长的尊重最大化原则。近年来许多高校也认识到这点,开始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并对财政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修订,尤其是财政人才的培养涉及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综合性大学。

二、基于个性化发展财政学本科人才培养与教学平台

培养人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了培养人才而展开。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工作与学习的竞争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以“因校施教”为原则,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而非“因材施教”。传统的财政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拓宽本科生知识面、培养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具体而言,就是知识结构完善、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熟悉财税基础理论、熟悉财税基本政策法规,具备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财税问题的能力。它忽视了与学生的兴趣、个人职业规划等个体差异性因素,这种在不以学生为中心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出适应社会的能力就相对较差。

现在,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的财政学专业正在双轨推进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与制度。面对近几年就业难的问题,培养创业型、创造型人才愈加重要。不过,对创新型和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相对于重视知识传承、学术养成、标准化教学、批量制造的传统财政学本科教育模式,就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种类型的高级人才:学术型、职业型、创业型与创造型等。况且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包括财政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基础较好,具有某些特殊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潜能,其更易于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业型与创造型人才。

个性化教育是引导个性生命独特性发展的教育,它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促进个体生命的自由和充分发展为目的(冯建军,2004)。基于个性化发展的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从尊重和培养个体的个别性、特殊性、差异性立场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与个人职业规划,充分利用各自学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引导学生向不同类型的专业领域、不同层次的专业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造足够的条件,培养学生在财政学领域具备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培养财政学专业个性化人才的完整途径主要表现为:首先,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阶段,培养目标应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广博”培养原则,进一步扩充通识基础模块,增设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可以建立以思想政治类、工具类课程为先导,以经济学基本原理课程为核心,以人文素质类、科技类课程为辅助的综合课程体系。其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及拓展教育阶段。结合不同高校的特色,在突出专业培养的同时,围绕专业课程进行充分的拓展,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与个人兴趣,合理制定大学选修课程菜单。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建立以财税类课程为必修课,以经济类、管理类相关课程为选修课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辅之以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等开放式培养手段。选修课的取舍要体现不同高校的资源优势与特色,体现不同高校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最大可能地选择自己最有兴趣的课程,激活他们的多元兴趣与多种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差异性发展。再次,在财政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培养阶段,就大学本科生的人才培养而言,本阶段培养手段与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积累和今后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此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应弱化理论课程的安排,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学术报告、学生科创、社会调查、案例分析、社团活动、假期实践、毕业实习等方式,有组织、有目的、有成效地实施人才培养活动,为财政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的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个性化财政学本科大学生的具体方法

这种以培养个性化财经类本科大学生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应该以“问题―发展”模式为主。正如李亦菲在《个性教育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中所述:要努力超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尽量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合作对话、平等、民主和互惠的关系,而不是先知与后知、控制与被控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种没有拘束的开放交流,是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在一些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师可以组建多元的小型团队,引导学生各自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组建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团队。以公共收入与支出的部门为导向的“职业型”研究团队,以“经济与社会”为导向的“创新型”研究团队等。并将最近兴起的行为经济学、试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试验法,用于财政专业课程的讲授,将此教学方法运用于各种财政实践中模拟和实践,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应该以“问题――发现”型的新型模式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辅,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一方面,要具备多层次的教师队伍,既要有研究型教师队伍,也要有负责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队伍,还要有针对学生特殊需求的专业辅导员队伍,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大学究竟是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地方,还是培养个性化、专业化、富有创新思维人才的地方,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另一方面,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延展到学校图书馆、实验室、国库、税务机构等财政活动现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积极投入。使“讲堂”变为“讨论”、“对话”、“研究”内容“发酵”、“火花四溅”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研究性学堂”,以增强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来选择组合教学方法。但要注意在运用试验教学法时,要与课程的合理定位、内容设计和相关资源建设相结合。学生学习的场所不应该受到约束,应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成长。

浅谈个性化财政学本科教学:培养财政学学习兴趣的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 对于高等财经院校的学生而言,财政学课程是他们初次涉入经济领域的一门陌生学科,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设计和创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对财政学授课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高等财经院校;财政学;学习兴趣

财政学课程是高等财经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一门专业课。作为一门陌生的课程,加之财政学课程本身理论性就较强,学生往往觉得学起来枯燥、抽象,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教师一味地讲,忽视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情绪变化,不去观察学生是否有兴趣和自己一起思考,这种教学氛围无疑是欠妥的,更何谈教学效果?

成功的教学必然与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相联系。财政学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通过“接地气”的教学方法设计,使学生对课程产生亲近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学习上也就更具积极性了。这种培养学习兴趣的“接地气”式教学方法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课余准备是基础,课堂设计是关键,课后交流是补充。

1 课余准备是基础

这里是指“课余”准备,而非“课前”准备。笔者认为,课前准备就是正常的“备课”工作,它是教学工作的必要也是正常的一个环节。充分的备课是课堂进程顺利进行的必备环节。可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仅有正常的备课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自己养成随时搜集教学资料的习惯,在平时的读书看报上,随意的网页浏览中,刷看官方微信时,与别人的言语交流中,等等,利用课余时间以种种途径搜集教学素材,不必耗用整块的大段时间,就往往可能找到一些可与课堂相关知识相贯通的资料、素材、案例或拓展知识,有些在学习知识之余还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可谓一箭双雕。

正是通过这种平时在闲暇中的积累,笔者找到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幽默视频、谜语、冷段子、便于学生发表见解的案例素材、网络热词、和课程内容有关的小说书籍等,在度量权衡好它们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之后,及时做好整理归类,这极大地丰富了授课案例和教学资料。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让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名家理论感兴趣,就首先要将名家的生平轶事、性格特点等形象生动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对人感兴趣了,就有兴趣去了解他的观点和理论了。

比如在介绍财政学的产生与发展相关内容时,一定会提到西方财政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以及他们的著作《国富论》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笔者事先搜集到两位大家的生活经历和生平轶事:亚当・斯密性格孤僻,一生未婚,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而凯恩斯是个天才,一生风光,在诸多方面都有建树,精通投机赚钱,还娶了俄罗斯的芭蕾舞演员为妻。性格和生平经历的差别,使二人的经济理论观点也截然不同,从而引出亚当・斯密的“市场是万能的”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如此这样,学生对人物感兴趣了,自然就想探究他的理论观点,阅读他的著作,拓展知识面。

这种兴趣的提升离不开教师平时课余资料的准备。就这样,每次在上课前的正常备课环节,再选用相关素材充实课堂内容。有了这些接地气的素材,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堂氛围就活跃多了,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一起主动思考,对课程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看出,课余的充分准备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2 课堂设计是关键

有了课余的资料准备,要使学生对课程真正产生兴趣,更关键的一步是要看教师的课堂设计环节。

1)课堂授课环节的灵活设计,能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比如,有一次上课时间恰逢元宵佳节,笔者就利用平时搜集的谜语素材,占用一半课时举行了财政灯谜会,谜面多涉及财政经济方面,猜中者还能得到一份小礼品。这样既烘托了节日气氛,另一方面也未太多耽误课程进度。学生争相抢答,也是对这一课堂灵活设计的肯定。

2)课堂中幽默视频与小段子的穿插能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第一节课讲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时,先让学生阅读一段“90后出师表”的小段子,段子中提到某90后在没有教育资助、就业扶助、医疗保险、房价管控、食品安全等举措下的悲催结局,引出“如果有相关政府举措的话,结局会有什么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兴趣高涨,自己就列举出近在身边的财政现象和财政问题。从第一次课开始,就让他们觉得财政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再比如,在讲到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时,会播放幽默视频《咱纳税人的钱都去哪儿了》,让学生对纳税人的钱,也就是政府财政支出的资金去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讲解,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疑问去学习,定会事半功倍。

在学习财政收入――税收部分时,通过播放视频《中华税收历史》《你知道自己都交了哪些税吗》,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了解我国的税收发展史和税制现状。还有在讲到国债时,播放英语视频《十分钟让你了解美国国债危机》等,在动画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听力。

2014年国家新预算法颁布后,财政部官网上有一段《分分钟讲讲新预算法》的形象生动的视频,在讲到政府预算时播放给学生看,再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新预算法新在哪儿。看完形象的视频资料后,学生的回答是踊跃的,还表示今后会关心政府预算是否会实现真正的阳光化。这就说明学生真的是在从兴趣出发进行学习。

3)课堂形式的多样化设计,也是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的重要一环。比如,在讲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时候,引出一些现实中的具体案例,如“110警察该不该给居民代买早点或代开门――析论政府职能的错位”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结合课程知识,按组分工讨论查找资料,分组制作PPT,让每组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站上讲台,自己分析自己讲解,最后教师点评分出伯仲,胜者奖励,落后者也予以鼓励。这种以比赛的规则进行的PPT展示课,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强化了课堂的参与性,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再比如,针对财政支出――购买性支出中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结合我国近年来的高校连年扩招现象,在课堂上举办辩题为“高校扩招,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课程辩论赛,学生积极应对,自己选举辩论赛主持人,还邀请教师做特邀嘉宾,每组的四个辩论选手准备充分,口若悬河,还搜集了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和数据,这也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种课堂形式让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专业知识以外的譬如团队意识的培养和相关的能力技巧。

角色扮演的情景剧也是笔者安排的一种授课模式,使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地面对一系列经济问题,同时尝试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出发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相对来说,政府预算章节的内容要显得更理论、更枯燥一些,这一章节中关于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内容的讲解,即可考虑采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情景剧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政府、央行、财政部、政府采购单位、市场个体等不同角色,通过自己参与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定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升这一章的学习兴趣。

3 课后交流是重要补充

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应利用课后和节假日多接触学生,与他们谈心交流,这样,学生尊敬、喜欢老师,也就会增强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在课后的沟通交流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师除了以朋友的身份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之外,还应该和他们聊一些蕴含专业知识的小话题。比如:看到男生吸烟,就开玩笑地说这就是负的外部性;和女生聊她们喜欢看的韩剧,就说说其中引发的一些经济学效应;等等,寓教于乐,培养兴趣。

另外,多向学生推荐一些相关读物,比如推荐学生阅读庄粉荣的小说《避税暗战》、宋鸿兵的《货币战争》,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税收负担――税负转嫁与归宿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章节内容。这些小说读物能让学生在阅读小说跌宕情节的过程中学到专业知识,而且教师在与学生课后交流时能有共同的话题。

4 结语

财政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应用性较强。如何将枯燥的财政理论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所在。笔者通过上述“接地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