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5 10:53: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1篇的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影响及建议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国有银行存在的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是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道德风险被催化的根源,利率市场化则将扮演催化剂的角色,为银行在经营中进行道德风险行为创造催化条件,催化银行内的道德风险。2006年,我国的银行业将对外全面开放,在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外部监管体制和银行内部法人治理机构尚不健全的内部环境下,利率市场化催化的道德风险行为如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最终由道德风险造成的银行危机将演变成金融风险。因此,应针对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利率市场化的催化作用制定防范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道德风险;催化
自1996年我国利率化进程正式启动以来,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当中。利率市场化改变了原有的僵化的利率体制,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国有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随着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的逐步进入和国内证券保险业的发展等带来的激烈竞争及国有银行自身的改革尚不完善,银行内的道德风险也将被利率的市场化所催化。因此,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如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同时,做好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十分必要。
一、银行道德风险的根源分析
国有银行的产权结构特征是国家控股,在这种产权属性下,政府是委托人,银行经营者是人,国家作为银行的所有者却在银行内部没有主体。尽管对国有银行发号施令的有多级政府和多个部门,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级政府和部门对国有银行所有权的实现做必要的管理,银行自身决定其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经营权管理替代了所有权管理,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这种管理缺位将直接导致“委托――”机制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失灵。由于缺乏委托人(政府)的硬性约束,人(银行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效用而偏离委托人的目标却几乎不受委托人的约束,人不用承担经营中的风险,不会因为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而受惩罚,这种因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而产生的人的权利和责任的极度失衡将诱发银行的道德风险。
正是由于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使得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缺乏政府的硬性约束,银行可以将经营风险、经营性亏损转嫁给政府,实际上就是政府为银行的亏损买单,因此也放纵了银行的行为,银行就在经营中形成了“不可能破产”的理性预期。而我国的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管体制等还不健全,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经营风险却可以转嫁给政府,因此,国有银行的理性预期使得银行在追逐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时变得有恃无恐。在利率管制条件下,贷款的高风险还不能相应带来高收益,所以银行不愿意冒险,但利率放开后,银行经营者就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等目的去冒高风险以获得高收益。因此,国有银行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根源,而利率市场化将扮演催化剂的角色,为银行在经营中进行道德风险行为创造了催化条件,催化国有银行内的道德风险。
1.利率市场化将催化由于不良资产比例较高、赢利能力较差带来的银行道德风险。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一直高于规定水平。2004年末,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2%,而国际警戒线为10%左右,国际著名的商业银行如花旗银行不良资产比例仅为1.9%?熏汇丰银行为3.5%,较高的不良资产比例严重侵蚀了银行的赢利能力。国有银行的整体赢利能力偏差,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为0.13%?熏是美国平均水平的1/10?熏就是和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相比?熏差距也不小。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ROA为0.13%?熏而同期印度最大的国有银行ROA为0.8%?熏为中国工商银行的6倍多。较高的不良贷款比例、偏弱的赢利能力增强了国有银行道德风险倾向,而同时逐渐进入的外资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压力,银行的外部监管体制及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健全,银行在此条件下出现道德风险并得不到有效制约,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将催化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一方面银行将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增加其控制资金的数量,另一方面把资金投放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2.利率市场化将催化由于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诱发的银行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的上升使得高风险项目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企业面对利率的升高将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由此诱发企业的道德风险。大部分从银行获取贷款的企业都是国企,这些国企同国有银行一样有着相同的产权性质,作为政府的人可以分享成功的利益却不用分担失败的责任,政府却出于政治性目的对国企进行一次次的救助,使得国企同国有银行一样有着“不可能破产”的理性预期。理性的预期、自身较差的赢利能力及利率上升后的高负债率使得国企在面对利率上升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时变得极欲动心。同时,这些企业利用银行同样地想获取高收益的心理可以比较容易地申请到高利率的贷款。利率市场化为企业道德风险创造了催化条件,而企业的道德风险行为又诱发了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
3.利率市场化将催化由于缺乏硬性约束造成的银行内部各层次的道德风险。按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道德风险总括为三个层次:决策层(如董事会成员)、管理层(如总分行管理级员工)、经营层(如操作或执行人员)。在当前国有银行的产权体制下,由于缺乏硬性的约束,决策层追求高风险高利润项目却对经营中的风险只负极微小的责任,对下层管理层也缺乏严格监管,漠视管理层的违规行为。决策层的道德风险致使对管理层的约束也不强,管理层“迎合上意”,目标短期化,隐瞒不良业绩,同时对下层经营层也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使得处于银行底部的作为信息收集者的经营层将成为道德风险的高发层次,经营层有可能玩忽职守或为了自身利益等原因向上级传导了错误信息。于是道德风险在银行的层级链(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中一级级传导开。这一系列的道德风险行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将被催化无疑。在利率管制放开之后,决策层面对竞争进行高息揽储将变得更加便利,企业则利用银行获取高收益的心理申请高利率的贷款,经营层人员可能为了一己之私未能向上传导贷款企业的真实信息,管理层对其的监督不当使得决策层得不到贷款企业的真实信息,信息的不对称及决策层又为了自身利益把贷款发放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最终导致银行一系列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道德风险的催化分析
我国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是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深入,现存的银行道德风险将更加被加重。而我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管体制以及银行内部法人治理机构尚不健全,利率市场化催化的道德风险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约,最终由道德风险造成的银行危机将演变成金融风险。因此,应针对银行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及利率市场化的催化作用制定防范对策。
1.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公司制度?熏解决由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造成的软约束,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企业的道德风险都将被催化,而企业的道德风险反过来又将诱发银行道德风险,而对国有银行和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则可以从根源上防范银行内部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银行外部来自企业诱发的道德风险。(1)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对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可以完善委托――机制,解决由银行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造成的软约束。一方面股份制改造使得国家的主体角色发生改变,使其从以往的唯一所有者转化成为股东,建立董事会和总经理职位,明确各自的职责,消除了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现象;另一方面股份制银行严格按照股份比例行使权力,承担风险,成为独立运行的经济实体并以此为基础,充分提高银行资本运作的透明度,服从公司严格的法律规范,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银行经营市场化并独立承担经营中的风险,不再由政府承担风险也不再受政府的干预,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从而达到从根源上防范银行内部产生的道德风险。(2)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由于国企同国有银行一样有着相类似的产权结构,产生的“不可能破产”的理性预期使其在利率市场化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企业的道德风险又会诱发银行的道德风险。对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消除产权所有者的管理缺位现象,使得政企分开,经营市场化,独立承担风险,使其在利率市场化下不再因为理性预期而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从根源上防范银行外部来自企业诱发的道德风险。
2.降低银行不良贷款比例,提高赢利能力。现今银行高的不良贷款比例和赢利能力差的特性使得其在利率市场化的催化作用下极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化解和重组银行不良资产提高赢利能力十分必要。一方面,进行股份制改造可以使银行贷款不再受政府的干预,减少政策性贷款,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产生,提高银行的赢利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的化解和重组应坚持“三新原则”即立法创新、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立法创新即建立相应的立法支持以确定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和具有的权利;制度创新即改变目前体制上不适应不良资产剥离和处置的方面的现状;金融创新即在金融机构、市场、工具、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如美国在银行不良资产重组中创新出资产证券化、组合债券等一系列金融新品种。
3.完善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外部监管体制。(1)对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加强内部控制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将影响到银行的安全与发展,因此要加强对决策层人员的控制,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违反决策程序;对各级管理人员阶层要使其在各自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办理业务和行使职权,严格执行上级的决策及对下级加强监督;经营层是信息的收集者,对经营层人员要加强监督,提高员工素质,使其自觉维护银行利益,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同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对内部违规行为的处罚机制,及时发现问题,从银行内部防范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2)以信贷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为重点进行系统的外部监管,建立完善的银行信息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和健全银行监管法规。加强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监管,防止银行不良资产比例的进一步增大,采用与国际接轨的银行信息评级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加银行运作的透明度,并辅以有效的法律监管,从银行外部防范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3)银行的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互相促进、共同配合构成完整的银行监督制度以有效防范利率市场化催化的道德风险。
摘要:目前为止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开始走过了二十多年,现在已经渐入佳境,逐渐走向成熟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发展前景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引起多方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然后阐述了我国国有银行利率市场化的进程,紧接着分析了国有银行经营绩效的相关概念,然后对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进行简析,最后提出我国国有银行提高绩效运行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国有银行;经营绩效;利率市场化;建议与对策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变革,对我国的商业银行产生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存款和贷款两方面。一些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政策。我国在1996年开始进入利率市场化,如今走过了二十个年头,在各方面也算取得了一些显著成就,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国有银行的发展不论是在外部还是内部环境中都深受利率市场化推进的影响,现阶段的竞争慢慢趋向白热化,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冷静“接招”,是目前银行业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
1利率市场化
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即《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提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由市场成为决定利率的主体。更简单一点来讲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对于利润的把控更有自主性,而且资金流动渠道也会更加合理高效,并且将风险信用与利率结构进行挂钩。从宏观上来看,利率市场化能够吸引存款,并且在将存款转化为投资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1.1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1.1.1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市场比
利率等同于价格,利率市场化制度让商业银行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将利率的制定与执行融为一身。银行要想降低成本与风险必须时刻洞悉市场价值规律,并能根据所得信息结合自身情况积极调整。除此之外可以根据其他银行每日拆借利率的浮动情况,从而决定自己的利率,合理分析本行在市场中的实际发展情况,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制定出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对策。从贷款方面拉来看,只要将银行的贷款利率控制在央行规定的上下限之间即可,然后根据本行的资金需求和盈利目标再考虑到贷款质量、客户信用和贷款的期限以及对所投业务进行一个合理的前景评估,从而确定浮动幅度。
1.1.2央行对利率的间接调控
虽然利率市场化的调整主体是市场但却不是完全由市场把控。中央银行在其中担任“第三方”的角色进行间接调控,并且这种模式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非常普遍。以前来讲,市场价格体系和市场利率的形成都是由央行全面掌控。但是,资金的供求关系对利率的变化起到了很好的主导作用,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利率水平由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虽然央行由原来的全面调控变成了间接调控但是仍然保留窗口指导权,它可以利用再贷款、再贴现等一些公开手段进行调控,通过研究拆借利率和货币的变化情况从而制定利率调控策略,引导资金流向。
1.2利率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的特征:
(1)利率的高低主要由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当市场上资金供过于求时,利率下跌;当市场资金供低于求时,利率上涨。
(2)央行对利率进行间接调控。但是这一机制运行的基础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后盾’一内部制约强劲的企业制度与市场价格和市场体系三方的严格规范。在市场利率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资金的流动情况自主决定利率水平,央行则通过间接的调控方式影响社会各个利率水平。
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2.1以同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突破口的货币利率市场的开放
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资金银行资金可以互相拆借,利率和期限由双方协商,此时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银行同行业之间的拆借利率。1990年3月确定了拆借利率的上限,并且对于市场发展前景进行规划对于运行机制进行规范;1995年银行间的拆借利率正式开放,人民银行将拆解中心从各大银行撤出;1996年银行间的拆借利率开始放开,并且相关专业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完备;2007年,央行推出的商业银行问拆借利率正式运行,从此之后我国有了自己的市场基准率。
2.2债券市场利率逐渐“放手”
1996年借助证券交易所我国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并且同时期央行利用日益繁荣的拆借市场将债权进行再次回收。于是,现券交易价格和回购利率也得到开放。1998年,市场化发债出现在各大银行间。1999年,国债被允许在市场上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发放。
2.3放开人民币贷款利率的逐渐“放手”
1998年到1999年仅仅一年期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从原来上调的10%又涨到30%。2004年商业银行将贷款利率的浮动的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7倍,下限为0.9倍。同年十月,解除了央行对贷款利率的最高限度。2013年,人民银行又取消了贷款利率的下限,将调整贷款利率的自主权交到金融机构的手中。
2.4人民币的利率市场化
人民币的存款利率是经济体系中最受关注的利率之一,也是利率化改革的重点和焦点,同样央行对于人民币的存款利率也是要求最为严格的。2004年,人民银行放开存款利率下限。2012年,人民银行规定,存款利率上限与基准利率相比是后者的1.1倍。c贷款利率相比,存款利率其实更能反映出资本的大小,而且也能影响到贷款利率和拆借利率以及债券利率等。
3国有银行经营绩效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在业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却有一个大家普遍认同的看法,那就是经营绩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它的经营绩效评估体系与其他银行不同。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评估体系包括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风险性指标、清偿力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四个方面。股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财务指标众多。如果将国有银行和国际银行进行比较的话,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论是从综合实力还是竞争能力方面都比较薄弱。四大国有银行在总资产的方面的排名属于中等,但是税前利润、实际利润增长率和资本利润率等方面属于中下等水平。银行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性和流动性,所以必须要具备更高的风险控制能力。总的来说,银行经营绩效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充分运用自身资源为市场提供服务以及在金融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利率市龌对国有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4.1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盈利永远是银行不懈的追求,影响银行利润的驱动型因素中占据较大比例的就是净息差。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对于本行的存款利率有了自主决定权,但是因为经营结构单一,而且市场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为了抢夺更多的客源,部分银行可能在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因此出现的净息差必然会下降。如果不能改变这一现状,那么对于国有银行的发展来说这将是很大的一个阻碍。
4.2国有银行风险承受能力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体的经济发展趋势受到影响,不稳定因素增加,相应的运行风险也呈现正相关增加。对于银行来说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大部分银行都会面临信贷膨胀的危险。除此之外市场的整体利率水平也会上升,从而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
4.3国有银行可持续发展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之后,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企业和个人的投资理财方式增多,造成银行总资产将下降,同样的存款增长率下降。存款市场的缩水使得银行获取资金的难度加大,这对于以后的发展来说前景堪忧。信贷规模扩大,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要想进一步的扩大规模,在资金方面只能向银行伸手,再加上不断的货币供求量,致使出现信贷膨胀现象。
5提高国有银行经营绩效的有效策略
5.1调整业务结构
对于国有银行的现行运行机制必须进行由内到外的全面改革,既要从观念上有所转变还要在结构上进行调整。业务种类进行扩展传统业务带动中间业务,并将传统业务进行创新,使得每家银行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中间业务,对于一些业务定价也要具有参照和执行标准,不断规范从而增加本行收入。
5.2加强与中小型企业的合作
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而且发展潜力大,未来的银行业竞争必定是对中小型企业的争夺,尽快确定中小型企业的定价模式,研发针对性的项目,从而赢得更多市场。
5.3加强风险管理
加强组织建设,建立专门的团队做好利率监督工作,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利率风险管理工具,银行也要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模型和量化指标作为科学的参考标准。
6结语
利率市场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我国取得了显著成就,虽然对于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方面来说还存在很多的不利因素,但是也有相应的对策可以解决,相信经过多方努力,国有银行的发展将会更上一层楼。
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和央行举措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具体讲,利率市场化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在价格领域,尤其是在商品价格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要素价格领域,约束依然存在,比如作为重要要素价格的资金价格——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这一矛盾随着加入WTO而变得更加突出。利率管制造成利率这一重要的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受到严重约束,利率结构扭曲。同时,利率机制的僵化使宏观调控受到约束,导致很难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实现其货币政策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
大多数专家认为,目前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最佳时机,其主要理由为:一是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长,银行存贷款利率较低,存差较大,企业投资意愿不是十分强烈,资金已从严重短缺背景过渡到资金出现宽松;二是目前物价水平稳步走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3年2月20日的《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显示了央行近期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力度的决心。根据“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精神,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比较可行的做法是:首先,在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的同时进行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即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和统一,促进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形成比较完善的银行间市场利率体系;同时,跟踪市场利率及时调整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在此基础上,逐步放开对整个贷款利率的管制。最后,推进存款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扩大存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利率市场化的实践应该说在我国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1996年全国统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1998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1998年和1999年两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9月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汇贷款的利率;2002年初,在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2年9月,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总的来说,在外币利率改革顺利推进后,利率市场化的大体步骤是先放开农村的存贷款利率,最后放开城市的存贷款利率。2003年银行利率市场化试点工作将全面铺开,并很有可能年内放开贷款利率的上限,同时在三年的时间内基本实现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蕴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只有四年了,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它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对国有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国有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国有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三)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四)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利差缩小。自去年开始,国内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地方性银行和国有银行已经展开了“贷款营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手段,许多大企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减少。二十世纪60—70年代,同样的规律在英、法、德等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当时,这些国家银行存贷款的利差由4%下降至2%左右,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竞争能力差而亏损或破产。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促使国有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我国国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虽然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给予国有银行的机遇是主要的,但国有银行要对由此所带来的挑战,特别是恶性价格竞争引起的收益下滑问题必须予以充分重视,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充分挖掘客户的各种业务资源。二是通过为客户提供稀缺业务或优势业务而获得附加收益。三是通过加强业务主管、客户经理与客户的联系纽带,培养客户对银行的诚信度。
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转化,应从调整部门设置、业务流程二个方面着手。业务管理部门的设置应从条式向块式转变,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业务模式的要求,在部门设置上,应从原来按各业务品种不同设置部门的条形模式,向按营销、操作、管理、监督等职能不同设置部门的块式模式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市场情况和业务操作技术不同进行管理细分。随着计算机在银行业务操作上的广泛应用,银行内部的业务分工大部分可以在同一平台基础上的计算机系统完成。各种不同的业务应尽量通过同一计算机平台提供服务,根据客户的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同的服务要求分别提供相应的服务终端。在以客户为中心服务操作模式下,不论客户大小,都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国有银行而言,已到了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同时又关注利率风险的时候了。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立决策机构,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2.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利率风险的日常监控,其他业务部门按照该部门确定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将各项金融产品的风险转移至该部门,由该部门将风险转移至市场上。
3.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在贷款定价决策机制上,可以由总行公布或规定适合于全行的基准利率,总行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分行在总行公布或规定的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
在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时,通常以中央银行利率,同业拆借利率等为基准,与这些利率间保持一定的利差水平。在决定对各分行利率浮动幅度时,应主要考虑各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当地竞争差别等因素。各分支机构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应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幅度内,根据本行的成本情况,不同客户的资信差别、同业竞争程度以及目标利润水平确定。
在定价技术的选择上,基本采用模型化,开发高度个性化的定价软件。总行通常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成本加成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而分支机构则大多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
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一个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效益。在综合效益测算过程中,除了要考虑派生业务外,还应综合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的大小、贷款期限的长短即利率风险的大小,以及银行的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贷款管理部门需要深入了解贷款的风险状况,包括准确的财务状况分析,符合真实情况的贷款分类等,以合理确定贷款定价中的违约成本,还要全面把握企业隐含后果的各种业务往来,确定这些业务往来发生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以及银行在提供相关的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以供确定贷款价格时参考。在定价策略的选择上,大银行通常选择价格领导式策略,而中小银行大多采用价格跟进式策略。
4.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当前国内的商业银行是在没有经验的条件下参与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由于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的因素众多,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水平的难度更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于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这是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条件。
5.采用市价法等动态方法衡量利率风险。市价法是从资本净值的角度衡量银行的利率风险,它根据假设的利率变化的情景,估计现有资产和负债预期现金流的净现值,并比较每种利率情景下的净现值,以解释利率波动对银行资本净值(资产价值减去负债和表外或有负债市值)的影响。与目前采用的持续期缺口等静态的方法相比,应用动态方法从银行资产负债表(包括表外业务)的市价来识别利率风险,能更准确和及时地体现利率变化对银行的价值以及银行未来长期盈利能力的影响。
6.开发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新产品规避利率风险。识别了利率风险后,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缩小风险缺口或者通过金融衍生工具对冲利率风险。由于直接调整资产负债表结构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且使收益受到限制,所以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主要是一些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和期权、互换和互换期权等。
(三)加强成本管理,推行作业成本法。作业管理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观念,它把企业看作是为最终满足客户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每完成一项作业就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而作业的产出又形成一定的价值,并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作业的推移,同时也表现为价值在企业内部逐步累积与转移。作业成本系统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的信息系统,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追踪进行动态反映,来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要为基础,循着业务流程轨迹,将成本追溯至产品,进而到客户。
1.建立作业成本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首先,是基于竞争策略的考虑。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后,最常用的一种竞争策略就是低成本策略,这种竞争策略的背后需要一套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来支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是基于提高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考虑。国内银行要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首先就要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竞争能力的提高主要取决于银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降低成本有所作为。应该说,几乎每家银行在机构设置、行政后勤、物资采购、客户服务、工作程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机会,而银行传统的财务核算办法无法挖掘诸多降本增效的途径。
第三,是基于建立自身的核心业务、核心经营力的考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可以比较精确的提供各种银行产品以及各种类型客户的成本和收益,银行可据此确定本行的核心业务和核心客户,从而对不同客户和业务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这是国内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考虑的问题。
2.有效的作业成本系统应包括的内容。通过作业成本系统,银行管理者应可以获取以下信息:一是提供银行各项作业的成本。二是客户的利润贡献分析。以此来分析各种贷款的定价方案,通过灵活运用产品的交叉补贴来竞争目标客户。三是产品利润情况分析。四是各项作业的产能分析情况、各项资源耗用及各项费用分摊情况,银行各个部门或各作业需要多少资源及已耗用多少资源、财务部门应分配多少资源给各部门等,从而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管理部门及作业的生产效率。
有了完善的作业成本系统,银行可以实时报出资金成本、供求状况、收益、风险等诸多指标,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将大幅度提高。
(四)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在贷款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一是贷款证券化,进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贷款出售,调整资产结构,增强流动性,控制风险,满足监管当局的要求。三是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四是并购贷款。由于企业融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发展并购贷款的前景十分广阔。五是应收帐款抵押贷款。
在投资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包括:择优购买企业债券和投资于资产支持的证券。随着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我国的广泛开展,以贷款和其他资产支持的证券将不断推出。在资金来源方面的创新包括: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股份化等。
(五)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目前,我国银行90%的业务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其弊端是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及之后,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将很大。由于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不发达,也使银行缺乏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手段。
外资银行特别注重发展高附加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从已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实践来看,其主要精力一直放在中间业务上。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从90年代以来才得到了发展,但与国外银行相比,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差距十分明显:一是实际经营范围窄,品种少。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经营品种普遍在60种以上,多的有上百种;范围涉及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众多领域。我国银行的主要中间业务是利润低的结算和一般性业务。二是业务规模小,收入水平比较低。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普遍占到总收入的60%左右,多的达80%。而我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业务收入不足10%。
表外业务的发展为银行提供了更大的利润空间,由于表外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咨询、投资决策、基金托管、委托投资、债券承销等可游离于大资金量运作之外,从而使银行由单纯的依靠大资金量获取贷款利息收入,发展到同时可依靠提供金融服务来收取佣金收入,银行的经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从而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
(六)向大型化、全球化、集团化发展。以美国为例,就金融总资产角度来看,虽然银行业占金融市场总体的市场份额有所下降,但由于金融业总体的高速发展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银行业相对于经济总体的作用反而有所增强。种种数据表明,美国的银行通过合理的兼并收购实现了向机构大型化发展的目标,与传统的单纯依靠简单粗放、短平快式增加贷款发放来扩大资产规模相比,消化了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体现了规模效益,同时,又减缓了规模扩张对资本金的压力和风险的快速积累,既提高了效益,又控制了风险。